商业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3:14

商业发展规划篇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制定了迈向新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全面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商业(含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利用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即将加入wto,大量国际跨国商业集团的进入,将使北京商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商业”已成为北京商业进入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首要任务。

二、国内外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商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及趋势

国外商业信息化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兴起与推广应用。70至80年代,pC机和连锁经营的大发展,促使商业信息化出现高潮;在这期间,条形码识别系统、电子收款机(eCR)、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银行信用卡及电子转帐系统(eFt)等日渐普及,商业增值网(Van)开始建设。90年代,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商业信息化得到空前大发展。美、日、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商业流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大搞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商业miS由简单模拟型的第一代,发展到具有动态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第三代。商业miS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挂接“外脑”和“思想库”成为新的趋势。1995年,基于intrnel的电子商务在美国迅速兴起,亚马逊网上书店向人们展示了虚拟商业的魅力;思科、戴尔公司的网上直销创造了骄人的经营业绩;电子港湾的网上拍卖公司创造了“集体议价”(CtoC)的电子商务模式。90年代后期,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很快波及到欧洲、日本乃至世界各地。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网上商店1997年7月开始营业,标志着网上虚拟商店和传统的实体商店的有机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如法律、安全、税收、认证及网上结算等一系列问题,网络商店经营的商品还很有限,在整个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还很小;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高科技股市波动的影响,网络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但是发展地看,电子商务代表着一种趋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迫使传统商业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改变经营模式,并将引发一些新兴业态的兴起。

(二)北京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北京商业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早。在国家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单位的支持下,“六五”期间开始探索微型计算机辅助管理;“七五”时期引入了miS概念;“八五”期间在大型企业中广泛推行了poS管理;“九五”期间,在全面推进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适应超级市场、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广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多种银行卡互通互联技术,探索了决策支持、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上购物等技术的应用;各级商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多年来,随着商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系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使北京的商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北京商业信息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在信息共享方面还没有根本突破;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还缺少系统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尤其是多数商业服务业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信息获取的较低水平,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小型企业,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制约了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前10年,商业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将是商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传统的流通业将面临一系列流通资源的重组和流通结构的变化,全球信息化的高潮更将使一些新兴流通企业伴随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基于internet的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将代表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方向。

三、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科学、稳步地推进北京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政务信息化带动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和新兴流通产业的中心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流通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大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规划原则

1.要强调已有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基础信息规范和数据挖掘,强调系统集成并重在业务实现,坚持行业技术的可持续进步的原则。

2.要坚持与流通领域行业改造相结合,与建立第三方信息服务业相结合,与“数字商业”暨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相结合。

3.从行业特点出发,突出有限目标,按照战略规划研究、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营销及服务方式创新、提升企业与行业信息化水平、商业信息标准建设等几个层次组织实施,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

4.坚持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对象、环境、人才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商业信息化在今后五年内有重大进展,基本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显著提高;促进商业管理的变革,创新商品交易与服务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推进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十五”期间是打基础阶段,要基本实现信息采集标准化和行业信息资源共享,要建成“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十五”末的具体目标:

大型商业企业、连锁集团、超级市场、专卖店等miS普及率要达到10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80%;中型商业企业miS普及率要达到6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50%以上;小型企业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比例总体上要达到40%,其中城区要达到60%,近郊区要达到40%,远郊区、县要达到25%。中型以上商业企业、连锁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商业企业,要实现能够顺畅接受各种银行卡的消费用户,并全部实现多种银行卡的互通互联,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的用卡环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普及率:大型企业要达到80%,中型企业要达到50%。

大中型商业企业科研与开发经费要达到本企业年商业增加值的1.5%以上。2006-2010年,推广应用及高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使我市商业信息化水平完全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水平,重点项目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步发展。

四、商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十五”期间,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围绕“一库、三网、四区、六项重点工程”实施推进。

(一)一库:即,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利用最新的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基于企业poS(miS)系统的单品商品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数据仓库翻译系统,将不同商场的不同单品商品编码转换成基础数据库的标准编码;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的商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经过整合、加工、分析、挖掘商品信息资源,实现面向全市的商业经济预测、商业经济走势判断、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景气状况描述以及重点工农业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状况分析等功能,实现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商业企业和国内外生产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式交换提供服务。

(二)三网:即,电子政务网、北京商业服务网和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

1.电子政务网: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商业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之间,市、区(县)政府商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市级商业企业的上网力度;实现各类政府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

2.北京商业服务网:建立北京商业门户网站,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网络的方式整合、开发与提高商业服务水平、面向社区、面向公众服务相关的新型商业企业及服务项目等信息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

3.政府重点商品储备网:建立政府重要商品储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政府储备商品的管理现代化,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承储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储备商品情况,做好对储备商品的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市场预测及动态调整工作;通过对本市及全国储备商品的产、供、销情况分析,逐步建立重要商品市场预警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三)四区:即,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CBD商务中心区以及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两大市级商业中心区的商业企业要率先实现管理现代化、商务电子化,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同行业的前列。

(四)六项重点工程:即,

1.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鼓励商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经营、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及核心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采购、营销、物流配送、服务管理工作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建立完善的与企业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进一步实施电子商务、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基于互联网、以BtoB为主要形式的电子商务平台;选择有代表性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若干家大型商业企业,联合第三方技术支持服务机构,通过对供应链的不断优化、建立标准化的、通用的商业采购联盟平台,以支持大型商业连锁集团的集中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

3.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商业服务业资源的空间信息,建设服务于北京商业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支持北京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系统。

4.科教信息上网工程:组织商业系统科研院所和教育单位,通过全市公用信息平台,实现与市商委网站的联接,促进商业科技、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

5.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分类别、重实效的商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商业服务业岗位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内容规范实用的教材体系,满足商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级商业管理部门、各单位及企业都要系统研究吸引和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以适应商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6.商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工程:在建设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过程中,完成商业信息采集标准、商业单据传输标准的制定,促进统一的商品编码软件尽快实现商品化。

五、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为确保“十五”时期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市商委成立了由商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工作的领导,要把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政策和法规,统筹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加强对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二)明确发展重点。

为加快连锁商业和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十五”期间以至到2010年,要力争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的束缚,扶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向做强做大发展,形成1-2家销售额100亿元以上、5-6家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连锁龙头企业;扶持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做大规模,形成1-2家销售额50亿元以上、5-6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三)商业企业要逐步建立信息化领导责任制,“一把手”对信息化项目要负全面领导责任,建立考评奖惩制度,把商业信息化业绩列入领导考绩、企业考核内容;商业企业要逐步设立信息主管或信息管理总监(Cio),其中大型企业要逐步建立总工程师制度。

(四)要把商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与企业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业务重组结合起来,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商贸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通过建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由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由产品管理为中心向顾客管理为中心、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的转变。

(五)提高商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在商业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培育、稳定商业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发挥各级各类商业院校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商业企业急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等各类人才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建立商业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商业领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商业管理、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商业发展规划篇2

现代化商业物流体系是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北京市商业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加速连锁、电子商务等网络商业的发展,实现物流合理化,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并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

一、现状

近年来,北京商业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城市、服务产业过程中,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仓储设施形成一定规模

1998年底商业系统仓储面积768万平方米,广泛分布于市区各地,东、南方向相对集中。多数仓库建设于五、六十年代,自有铁路专用线、库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服务设施水平也有所提高,部分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已投资兴建大型物流服务设施,也有企业利用自己原有的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二)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道路网络发达,具备良好的物流体系建设基础

北京市国道“五纵七横”,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五环六环“环环相扣”,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9大铁路干线、11条铁路支线、13条联络线组成了全国最大的环形铁路枢纽,是沟通我国东北、西北和中南地区的铁路中枢;首都国际机场通达世界各地,海运毗邻天津港。

----公路运输占据绝对优势,货物流向三分天下

2000年货运总量约为3亿吨,公路约占91.2%,铁路约占8.5%,其它运输方式所占比例约为0.3%。在公路货运方向上,东南方向、京广方向、东北方向平分秋色,占据了总货运量的70%以上。

(三)物流企业迅速增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近两年,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00年注册的物流企业约为150家。商业、交通、邮政等行业的不少企业组建了物流公司,对外开展物流服务。少数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也通过合作等方式进入北京。

北京商业物流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物流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多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许多仓库设施落后,设备老化,约40%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空白;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存在物流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可能。

二、发展思路

(一)商业物流需求

商业物流的服务对象包括各种制造商、经销商、物流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等,随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

1、商业布局的变化对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

“九五”以前,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约有75%主要集中在三环路以内地区。随着旧城改造,人口外迁,大型超市主要集中在三环路至四环路之间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其数量占超市总数的47.4%;仓储式商场在城市边缘地区布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三环路以外占全市总数的80%。商业布局的变化,需要在五环路至六环路附近尽快建设现代化物流设施。

2、商业物流逐步社会化,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

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为加速商品流转、降低采购和分销物流成本,迫切需要提供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

3、新型网络商业的发展,对物流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十五”时期北京商业发展重点的新型网络商业,对物流有着高度依赖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物流条件的完备程度,对加快和推进连锁商业网和电子商务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wto将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机会

目前整个物流体系尚处于初级水平,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对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其尽快提升水平;加入wto国外企业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产品、技术,同时也带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2005年,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商业物流体系框架;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商业物流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2、基本指标

----2005年物流成本(仓储费用、库存成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7%左右降低到20%以下;2010年降低到12%左右。

----2005年第三方物流业务比重从1999年的5%左右提高到1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5%。

----2005年通过物流基地处理的物流业务量约为5000万吨;2010年约为7200万吨。

----2005年采用“货架+叉车+托盘”的商业仓库由1999年的40%左右提高到70%左右;2010年提高到90%。

----2005年50%的物流企业和100%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处理用户的物流信息,60%的企业的内部物流信息经由计算机处理;2010年90%的企业用以上手段处理物流信息,100%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采用计算机处理。

(三)规划原则

1、适度超前

首都商业物流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应综合考虑近期和远期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流通发展需求和发达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制定物流发展目标,远期以满足加入wto后吸引外资以及2008年奥运会需求为目标,近期以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的落实与调整以及制造业和流通业的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为目标,分阶段实施,最终实现远期总目标。

2、分布合理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地域、规模、行业等方面的分布要满足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避免物流资源重复配置。

3、功能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设施,广泛应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整合传统储运功能,推动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区的建设,倡导方便用户的物流增值服务。

4、整体优化

通过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在布局、功能、业务方向等环节上的优化,在城市总体范围实现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营。

三、规划布局

商业物流以大型

现代化物流基地为核心,物流基地与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共同构成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10年计划建成3个大型物流基地、17个物流配送区。

(一)物流基地

1、定位

首都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

2、选址

在房山闫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3处各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物流基地。

类型:

闫村—王佐物流基地----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京广铁路、京石高速路、107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马驹桥物流基地----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天津港、京津塘高速路和城市六环路。

天竺物流基地----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101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3、规模

每个物流基地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

4、功能

----内陆口岸功能。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为以北京为生产、加工基地或者最终销售市场的制造商、分销商提供储存、保管、运输、加工、货代等服务。

----货物集散功能。接收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并进行分拣、储存,将本市发出货物进行集中,通过直接换装方式向外发运。

----配送功能。通过物流基地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对客户的商品配送服务。

----流通加工功能。包括商品的包装整理、加固、换装、改装、条形码印制等。

----商品检验。商品检验与养护等。

----物流信息服务。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决策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5、设施

规划和建设完善的内部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铁路等有方便的接口。

物流基地中的物流配送中心使用自动化的装卸、搬运、传送和分拣设备。

物流基地建立先进的指挥调度与监控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字识别系统、eDi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

建立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物流资源网、设立北京物流运价指数、建立物流资源招投标与拍卖系统等。

在物流基地内建设完善的生活、办公、商品展示等辅助及配套设施。

(二)物流配送区.

1、定位

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枢纽。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厂商在北京及周边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为进行末端配送服务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设施。

2、选址

(1)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在朝阳十八里店、半截塔、大兴大庄、海淀杏石口4处各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

(2)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在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大红门3处结合现有冷库设施,各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冷链(食品)物流配送区;在朝阳洼里、来广营、楼梓庄、管庄、青年路、百子湾、海淀清河、丰台五里店、久敬庄、昌平马池口等10处结合现有仓库改造各规划建设一个满足不同行业或不同业态要求的专业性物流配送区。

3、规模

每个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占地20-50万平方米;每个专业性物流配送区占地1—10万平方米。

4、功能

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个别进出口业务量较大的物流配送区具有口岸功能。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2-2005年)

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物流园区标准,重点进行“三地一港”即闫村-王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北京物流港)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快完善其他物流配送区的功能调整和存量资源的整合。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完成马驹桥、天竺物流基地和十八里店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闫村—王佐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的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初步形成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框架。

(二)第二阶段(2006-2010年)

完成规划确定的全部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的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形成高效、成熟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政策措施

(一)发展措施

商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加强协调和管理,鼓励社会投资参与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按照规划合理布局和调整。

1、制定物流现代化推进的技术标准

参照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物流网络系统内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标准,通过托盘化率、条形码、eDi、GpS、GiS等先进手段应用阶段目标的制定和推行,促进无缝化连接,有效整合物流网络节点,提高物流网络体系的运行效率。

2、公开物流建设指南

根据物流发展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向社会物流建设项目指南,提出有关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功能、现代化水平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引导社会投资合理配置。

3、建立物流设施开发运营的招标制度

物流基地及部分重要物流配送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应由物流管理部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鼓励国内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以确保物流设施的开发和运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水准操作。

4、实施市场化的重组调整

在存量物流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打破部门所有,倡导原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仓储、运输、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办法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专业物流经营公司和专业冷链(食品)配送公司,促进物流业内部的整合。

5、组建物流开发(或运营)公司

组建物流开发公司,主要负责物流基地的一级开发和后续的招商引资,以专业化的运作,按照国际通行办法,建设、管理、运营物流基地;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全市物流的组织化程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嫁接,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配套政策

1、制定物流园区政策

将物流基地与物流配送区明确为物流园区,参照科技园区与经济开发区的政策建设物流园区,将其列为城市经济高效率运行的重点设施和政策试验区。优先吸收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流通企业入园。

2、参照执行工业外迁政策,鼓励物流业的区域调整

为避免物流设施分散布局而造成城市土地功能区划混乱,原仓储、运输及批发商业企业按照物流发展规划外迁,应参照《北京市调整经济结构若干配套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允许符合政府引导、积极迁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包括原物流企业、批发商业企业等)享受同工业企业一样的外迁优惠政策。

3、鼓励外资进入

在国家开放政策允许条件下,适时减少外商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限制,鼓励世界著名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在物流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北京市展开合作,确保北京市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开发和运营。

4、安排“物流发展资金”

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作为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益性,所需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参照日本物流发展“助成金”制度,今后5年内,由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物流发展资金”,专项用于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配送区开发建设的贴息或担保。

5、建立物流基地用地预留制度

规划确定的物流基地用地,实行一定时期的预留制度。预留地保持启动期的优惠价格。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

商业发展规划篇3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推动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大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二)新区建设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十三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新城区新建优势,合理规划和实施商业布局,配置新的商业设施,完善市场载体,畅通商贸流通渠道,促进我县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发展。

(三)“大交通”发展为__带来了“大流通”的机遇。随着交通骨干网络工程加快推进,__已成为湘粤赣边际区域的交通枢纽,城乡交通网络得到极大的改善,为“大流通”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交通条件。

(四)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滞后的现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方式滞后、信息化水平滞后、政策规划引导滞后、体制机制滞后等问题,导致我县商贸流通业无论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均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商贸流通业必须迎头赶上。

(一)主要发展目标

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初步建成要素健全、载体完整、功能齐备、渠道畅通的商贸流通体系,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对GDp的贡献率持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达到20亿元。

(二)发展重点

1、推进城乡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城区商贸流通集聚区。切实加强城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大中型商业网点,培育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络。二是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培育1-2个功能齐备、特色鲜明、集散能力强的标准化专业市场。三、继续抓好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城区重点抓好新区农贸市场建设和卢阳农贸市场改造,全面完成乡镇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四是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提高农村连锁网点覆盖面,构建以城区配送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2、完善商贸流通业态种类

一是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及专业市场建设,发展新型零售市场业态。二是创新发展餐饮业。引导餐饮业转变经营方式,发展特色餐饮服务和大众化消费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质量的餐饮服务网络。三是提升发展住宿业。充分利用温泉品牌发展温泉主题酒店,发展一批清洁卫生、方便舒适的商务酒店、家庭旅馆,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促进多产业互动发展。加强商贸业与农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之间的联动,着力形成商贸流通业与农业、其他服务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

3、培育流通市场主体。

一是壮大流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大型流通企业,力争规划期末,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流通企业。二是扶持中小商贸企业。通过提供融资担保、信用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支持中小商贸服务企业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

4、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是着力推进流通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普及销售网点信息管理系统、银行刷卡设备等装置。二是稳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连锁经营,规范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三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企业,建设__电子商务平台,引进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知名网站建立__分站,引导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四是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平台,支持大中型商贸企业完善物流配送设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对繁荣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引导生产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商贸流通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战略地位。

(二)强化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__实际,制定我县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水电气及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商业发展规划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为着力点,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生态建设为保障,以促进金融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突破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显著增强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金融和经济相协调,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提升金融层次,尽快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发挥金融业的重要支撑与促进作用。

(二)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内部改革,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提高自身效益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推进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重要关系,保持辖内金融稳定,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坚持开放与创新并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充分认识国内外金融形势及发展特点,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深刻认识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深入推进金融业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合我市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提升,以服务增强覆盖率,努力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着力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优先培植和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着力优化县域及以下农村金融体系,努力构建功能互补、竞争力强、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

(五)坚持间接融资与探索直接融资并重,努力构建服务高效的融资市场体系。在大力推动间接融资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直接融资,力争实现突破。

(六)坚持加快发展与强化监管相统一,促进金融业安全稳健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强化监管的关系,既不单纯追求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而放松监管,忽视风险的客观存在,也不过分强调风险防范而导致业务停滞不前、发展效率不高;既不断加快金融发展,又加强金融监管,强化监管力度,防范风险隐患,努力做到“促发展”和“防风险”相统一、两不误,推进金融业安全稳健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在未来三年,我市金融业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逐步建立起辖内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功能互补、规范稳健、覆盖广泛、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融资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高效开放、创新活跃、服务优质、功能齐全、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金融运行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以政府为领导、金融管理与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界共同维护的金融监管安全体系基本形成;以信用征集、评估、担保等组成的功能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力促金融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域重点支柱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三年累计新增18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至2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42亿元。各项贷款三年累计新增7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至2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亿元,信贷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相应水平。

(二)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银行业:至20*年,建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至20*年,全市力争发展*家小额贷款公司和多家村镇银行。

保险业:建成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结构合理、共同发展、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增加,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证券业:积极发展证券、债券交易业务,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及企业短期融资券等实现突破。至20*年力争全市有3-4家证券营业部正式营业。

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种类齐全、业务多元、监管有力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其中,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券投资顾问咨询、资信评级等新兴金融中介业务基本发育成熟。

(三)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健全跨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的大金融稳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完善金融稳定监测指标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保持辖内金融秩序稳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遏制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监管,保障经济金融协调稳健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金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政策支持、工作部署等方面,切实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对金融业发展要统一谋划、统一协调、统一指导,努力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渠道,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对具体金融工作的协调、推进和指导。加强金融信息交流,及时传递宏观调控信息,按照“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主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金融企业更加有效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强化金融监管。把金融监管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强化监管手段,严格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监管机构依法监管、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经济金融稳健、协调、安全发展。

3、增强服务意识。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认真解决金融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提速、提质的要求,提高协调服务效率,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银政企关系,及时组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和项目推荐、金融新产品推介等活动,健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交流平台。

(二)深化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1、加快现代银行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之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优势和运营模式。加快形成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

2、深化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地方金融企业,促进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强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职责分明、科学合理的制衡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体系、严密的内控制度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激励与监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3、着力加快地方银行发展。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壮大实力,提升地方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通过积极探索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和可行机制,化解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存量,降低金融风险;通过大力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增资扩股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着力做大做优做强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调控能力,成为主要面向中小、民营和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成为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4、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扩大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业务。支持办好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其在涉农金融中的作用。积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其它金融组织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支持适合农村特点和需求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完善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增强农村贷款利率的灵活性。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着力开发农村商业信用贷款。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有效途径,在信贷扶贫工作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学习借鉴“孟加拉式”信贷扶贫经验,坚持商业化运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5、主动拓宽资本融资市场。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协调,努力培育上市公司,力争到20*年有1-2户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直接融资零的突破。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扩大融资规模。

6、积极开发金融新业务。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强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大力扶持保险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完善我市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引进证券业在*设立营业机构。大力推动保险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保险产品,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保险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鼓励一些商业性保险公司去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开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业金融机构合作的新路子,研究开发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信贷+保险”产品,为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

7、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加强中介服务行业准入、退出等行业监管,积极扶优限劣,建立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中介服务行业执业规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公信力。对信誉好、有条件的中介机构要重点加以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对不诚信执业或违规违法的中介机构和人员,要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快培育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信用调查评级机构。大力发展符合相关政策、规定要求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积极建立市级再担保机构,加快形成规范的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金融咨询、现资银行等其它金融中介机构,推动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信贷服务机构的发展,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建设,完善和发展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专业理财服务等机构,着力培育和完善运行高效、服务规范、种类齐全的金融中介组织体系。

(三)注重信用体系建设与协调,努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1、加快建立金融生态建设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优化金融生态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协调配合,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着力完善政府信用工作机制,树立依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信用政府形象。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建立金融生态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能动性,积极配合政府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大力培育社会诚信意识。把社会诚信教育作为建设“诚信*”的关键举措,加强领导,合力推进,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政策、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增强社会公众的信用观念,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精神。

商业发展规划篇5

一、导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制定了迈向新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全面的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商业(含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利用水平的高低,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即将加入wto,大量国际跨国商业集团的进入,将使北京商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信息化、建设“数字商业”已成为北京商业进入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首要任务。二、国内外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一)国外商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及趋势国外商业信息化始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条形码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兴起与推广应用。70至80年代,pC机和连锁经营的大发展,促使商业信息化出现高潮;在这期间,条形码识别系统、电子收款机(eCR)、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银行信用卡及电子转帐系统(eFt)等日渐普及,商业增值网(Van)开始建设。90年代,在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商业信息化得到空前大发展。美、日、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商业流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大搞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商业miS由简单模拟型的第一代,发展到具有动态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的第三代。商业miS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挂接“外脑”和“思想库”成为新的趋势。1995年,基于intrnel的电子商务在美国迅速兴起,亚马逊网上书店向人们展示了虚拟商业的魅力;思科、戴尔公司的网上直销创造了骄人的经营业绩;电子港湾的网上拍卖公司创造了“集体议价”(CtoC)的电子商务模式。90年代后期,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很快波及到欧洲、日本乃至世界各地。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网上商店1997年7月开始营业,标志着网上虚拟商店和传统的实体商店的有机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电子商务还存在诸如法律、安全、税收、认证及网上结算等一系列问题,网络商店经营的商品还很有限,在整个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还很小;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高科技股市波动的影响,网络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但是发展地看,电子商务代表着一种趋势,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迫使传统商业企业进行业务重组,改变经营模式,并将引发一些新兴业态的兴起。(二)北京商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北京商业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早。在国家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单位的支持下,“六五”期间开始探索微型计算机辅助管理;“七五”时期引入了miS概念;“八五”期间在大型企业中广泛推行了poS管理;“九五”期间,在全面推进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适应超级市场、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广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多种银行卡互通互联技术,探索了决策支持、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网上购物等技术的应用;各级商业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十多年来,随着商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商业系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管理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使北京的商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从整体情况看,北京商业信息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在信息共享方面还没有根本突破;信息资源的采集、利用还缺少系统规划;信息化的基础,尤其是多数商业服务业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信息获取的较低水平,在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小型企业,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制约了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前10年,商业仍将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将是商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传统的流通业将面临一系列流通资源的重组和流通结构的变化,全球信息化的高潮更将使一些新兴流通企业伴随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基于internet的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将代表着现代商业的发展方向。三、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及《“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科学、稳步地推进北京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政务信息化带动领域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扩大内需、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和新兴流通产业的中心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流通的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大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规划原则1.要强调已有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强调基础信息规范和数据挖掘,强调系统集成并重在业务实现,坚持行业技术的可持续进步的原则。2.要坚持与流通领域行业改造相结合,与建立第三方信息服务业相结合,与“数字商业”暨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相结合。3.从行业特点出发,突出有限目标,按照战略规划研究、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营销及服务方式创新、提升企业与行业信息化水平、商业信息标准建设等几个层次组织实施,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4.坚持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对象、环境、人才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强化应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三)发展目标总目标:商业信息化在今后五年内有重大进展,基本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有显著提高;促进商业管理的变革,创新商品交易与服务方式,提高流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推进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十五”期间是打基础阶段,要基本实现信息采集标准化和行业信息资源共享,要建成“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十五”末的具体目标:大型商业企业、连锁集团、超级市场、专卖店等miS普及率要达到10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80%;中型商业企业miS普及率要达到60%,实现单品管理的要达到50%以上;小型企业实现计算机管理的比例总体上要达到40%,其中城区要达到60%,近郊区要达到40%,远郊区、县要达到25%。中型以上商业企业、连锁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商业企业,要实现能够顺畅接受各种银行卡的消费用户,并全部实现多种银行卡的互通互联,为消费者创造更方便的用卡环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普及率:大型企业要达到80%,中型企业要达到50%。大中型商业企业科研与开发经费要达到本企业年商业增加值的1.5%以上。2006-2010年,推广应用及高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使我市商业信息化水平完全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发达国家城市水平,重点项目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同步发展。四、商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十五”期间,北京商业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围绕“一库、三网、四区、六项重点工程”实施推进。(一)一库:即,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北京商情中心数据库):利用最新的数据仓库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基于企业poS(miS)系统的单品商品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数据仓库翻译系统,将不同商场的不同单品商品编码转换成基础数据库的标准编码;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完善的商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经过整合、加工、分析、挖掘商品信息资源,实现面向全市的商业经济预测、商业经济走势判断、商业经济运行质量分析、景气状况描述以及重点工农业产品、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状况分析等功能,实现为政府宏观决策、为商业企业和国内外生产企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动式交换提供服务。(二)三网:即,电子政务网、北京商业服务网和政府重要商品储备网。1.电子政务网: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商业系统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在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之间,市、区(县)政府商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网络化、电子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市级商业企业的上网力度;实现各类政府审批事项的网上运行。2.北京商业服务网:建立北京商业门户网站,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网络的方式整合、开发与提高商业服务水平、面向社区、面向公众服务相关的新型商业企业及服务项目等信息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高质量服务。3.政府重点商品储备网:建立政府重要商品储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对政府储备商品的管理现代化,加强政府主管部门与承储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储备商品情况,做好对储备商品的动态的数据采集、分析、市场预测及动态调整工作;通过对本市及全国储备商品的产、供、销情况分析,逐步建立重要商品市场预警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三)四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CBD商务中心区以及王府井大街、西单北大街两大市级商业中心区的商业企业要率先实现管理现代化、商务电子化,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同行业的前列。(四)六项重点工程:即,1.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鼓励商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经营、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及核心业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采购、营销、物流配送、服务管理工作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建立完善的与企业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相适应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进一步实施电子商务、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2.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基于互联网、以BtoB为主要形式的电子商务平台;选择有代表性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的若干家大型商业企业,联合第三方技术支持服务机构,通过对供应链的不断优化、建立标准化的、通用的商业采购联盟平台,以支持大型商业连锁集团的集中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3.商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商业服务业资源的空间信息,建设服务于北京商业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公众,支持北京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系统。4.科教信息上网工程:组织商业系统科研院所和教育单位,通过全市公用信息平台,实现与市商委网站的联接,促进商业科技、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5.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分类别、重实效的商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和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商业服务业岗位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内容规范实用的教材体系,满足商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级商业管理部门、各单位及企业都要系统研究吸引和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以适应商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6.商业信息化标准建设工程:在建设数字商业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过程中,完成商业信息采集标准、商业单据传输标准的制定,促进统一的商品编码软件尽快实现商品化。五、主要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为确保“十五”时期北京商业信息化规划的顺利实施,市商委成立了由商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工作的领导,要把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政策和法规,统筹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加强对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二)明确发展重点。为加快连锁商业和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十五”期间以至到2010年,要力争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划的束缚,扶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向做强做大发展,形成1-2家销售额100亿元以上、5-6家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连锁龙头企业;扶持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做大规模,形成1-2家销售额50亿元以上、5-6家销售额10亿元以上,网络与实体相结合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三)商业企业要逐步建立信息化领导责任制,“一把手”对信息化项目要负全面领导责任,建立考评奖惩制度,把商业信息化业绩列入领导考绩、企业考核内容;商业企业要逐步设立信息主管或信息管理总监(Cio),其中大型企业要逐步建立总工程师制度。(四)要把商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与企业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业务重组结合起来,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建立新的商贸运行体制及管理模式;通过建设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由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由产品管理为中心向顾客管理为中心、供应链管理为中心的转变。(五)提高商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在商业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培育、稳定商业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发挥各级各类商业院校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商业企业急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等各类人才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建立商业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商业领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商业管理、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六)加快商业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对已开发、应用的商业信息化科技成果,由市商业和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组织评测选优,培植一批经市场检验效果较好的优秀软件应用产品,大力组织推广,加快国内商业信息化软件产品的商品化进程。(七)配合有关部门,加快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营造有利于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是电子交易法规、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税收征管及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商业发展规划篇6

 

主要内容

 

《规划》由商务部牵头,与中央网信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有关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内容在“四、专项行动”的“(一)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分别为“1.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行动”和“3.电子商务商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行动”。

 

其中,“1.电子商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行动”提出,要“加快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及平台建设。完善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等管理制度和规范标准,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形成电子发票信息库,建设国家及地方电子发票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实现各级平台互联共享,依托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面向各类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发挥电子会计档案对电子商务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电子商务商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行动”提出,要“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研发数据产品。支持企业依托大数据及统一编码技术,创新电子档案收集和利用方式,盘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海量交易数据信息,提供合法合规的数据信息产品,提高电子商务经营效率与水平”。

 

《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与商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有关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内容在“二、主要任务”的“(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中,分别为“4.电子印章管理及电子合同应用工程”和“5.电子发票推广工程”。

 

其中,“4.电子印章管理及电子合同应用工程”提出,要“建立电子合同、电子合同档案管理相关标准规范及制度,建设电子合同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化电子合同相关服务”。

 

“5.电子发票推广工程”提出,要“完善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等管理制度;推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

 

有关背景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孕育出了电子商务,并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中逆势增长的新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可谓是如日中天。受到人们热捧的网上购物,极大地提升了国家信息消费需求的层次。然而,纵观其流程,从进货、存储到配货、发货都已是全流程信息化。这就促使人们开始思考电子档案的管理应当如何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财务会计领域,以会计凭证、账本和报表为载体的会计档案以几何级数量增长。特别是不少企业为应对日益增大的风险而采取了财务共享模式,这导致财务会计工作由分散走向了集中,以前分散的会计档案全部集中至区域中心,使财务共享中心纸质的会计档案管理不堪重负。

 

在此背景下,各企业强烈要求会计凭证、账本和报表等会计档案电子化,以应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出台带来的需求,并通过电子文件归档,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对电子文件管理的需求,这既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可以拉动居民消费,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2012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

 

12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二条专门提出:“推动电子商务企业会计档案电子化试点工作。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工作,修订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研究完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推进电子会计档案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电子会计档案在电子商务领域会计信息数据管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电子商务领域会计信息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专门要求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逐步推行电子发票和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工作,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

 

为此,国家档案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落实这两个文件。2013—2014年,国家档案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税务总局批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人保开展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和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试点单位不仅可以用电子形式保存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银行回单和内部信息系统产生的原始凭证,而且可以接收电子发票直接入账归档。对此,国务院给予高度关注,第一时间在国务院门户网上予以报道;与此同时,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各大网站也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凤凰卫视财经新闻同样也予以报道。一项电子文件管理试点政策能够取得如此反响,是因为电子会计文件的规范化管理和归档有效降低了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成本,推进了可信交易的环境建设,为助推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仅一家中央二级企业,一年就能节省各种费用600多万元。

 

基于国家档案局卓有成效的工作,各有关部门认识到了电子档案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成立“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部际综合协调工作组”时,国家档案局也成为其中一个成员单位。在随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部际综合协调工作组制定《规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充分发挥了成员单位的作用,广泛宣传和展示两次电子会计档案试点的成效,强调电子档案管理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肯定,遂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了上述两个文件之中。

 

落实中长期规划有关措施

 

为落实《规划》和《行动方案》,国家档案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了“十三五”期间落实的具体措施。

 

一是推进电子商务企业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参与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工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企业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十三五”期间分期推进企业参与试点,在验收通过后,选出典型示范企业并向全国推广。

 

三是探索电子商务电子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新方式,探索采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电子商务电子档案资源,建立电子商务电子档案资源开发成果转化为数据信息产品的机制,会同税务主管部门推进电子发票档案公共利用平台建设,形成电子发票档案查询利用新机制,探索电子发票档案编研成果新形式,探索基于档案数据的电子发票大数据产品推广利用机制。

 

四是加强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制定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包括归档范围规范、接口标准、元数据管理规范、归档流程指南、利用规范等;编制电子发票入账归档管理指引和电子发票平台数据归档指南。

 

五是推进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实施,会同财政部编制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案例汇编,每年推出若干家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示范企业,定期组织研讨会、培训班,推进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与实施。

 

六是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难点技术进行攻关,开展电子商务企业电子档案利用方式创新研究,探索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发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档案的思路,盘活海量交易数据信息。

 

七是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入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组织专家组,为制定政策、规章、标准规范等提供咨询,就工作中的技术难点开展攻关。

 

有关工作纳入《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通过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风起云涌,在经济增长中比重越来越大,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纳入电子商务规划,通过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档案工作前所未有地贴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是贯彻档案工作服务中心和服务大局的重要措施,也是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体现。

 

2.有利于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电子商务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一样,会产生大量的记录,最终形成大量档案。但由于电子商务活动高度电子化,较少形成传统载体的档案,所以容易导致档案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档案工作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规划,使档案工作提前介入电子商务活动,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形成的档案资源应收尽收,有利于维护电子商务档案资源的安全。

 

3.有利于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电子商务活动的一大显著特点便是交易活动和记录的电子化,由于形成电子文件的形式多种多样,导致归档难度较大。把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规划,将促进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技术难点的解决,将促进互联网、云计算技术背景下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管理工作,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体系。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全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4.有利于将档案融入国家大数据行动

 

商业发展规划篇7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代表企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和国内其它金融行业以及各商业银行之间所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研究迫在眉睫。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已经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谁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胜一筹,谁就能在商业银行竞争中更有优势。人力资源规划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到指导性和调控性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财力、资源、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自然增加。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之前应该制定的,对企业长远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的一项规划。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都需要前期的规划做准备,只有具有完善的前期规划,制度的施行才能顺利,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

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界定

1.1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目前学界一般都认可的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一个动作,它具有系统性,程序性等多个特点,因此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谨慎变通。

1.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根据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可以知道,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而完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有一定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包括: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预计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和计划,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在充分认定当前形势,合理分析未来发展的前提下而产生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进行的保证。

2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因此,还不够成熟,但是,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特有状况,我国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也存在一定的优点。

2.1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制定规划前缺少对于现有人力资源情况的准确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就是对银行现有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分析,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并没有准确的分析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甚至在一些商业银行内存在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应付工作而完全不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而直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这样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不符合银行自身情况的,也很难实现规划的目的。

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对于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方向宏观把握不够。对于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方向的把握是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导航,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要服务于银行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如果缺少对于人力资源发展的宏观把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很难真正与银行的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也很难知道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力不够。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执行,很多银行都存在一定规划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的现象,这样,人力资源规划并没有对银行的发展发挥作用,而缺乏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终会显出诟病。

2.2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优点

人力资源规划注重细节把握。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一般态度谨慎,对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细节做了有效的把握,这样可以保证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在制定后执行起来相对容易,同时,对于细节的谨慎把握,也有利于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具有自己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对自身发展的特色化,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尤为明显,很多商业银行都针对自身发展特点和业务侧重点而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

3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建议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行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与员工的交流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最终是对人的管理,银行的员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获得员工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注意这些问题的解决。另外,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是对银行人员的合理规划,与员工的交流,可以掌握到每个员工的特点,这样,就能认真分析银行员工的优点和缺点,在未来人力资源规划中,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势,有效回避每个员工的劣势,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职,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员工是银行业务的基层执行者,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很多问题的了解程度比银行高层的管理人员要高,和员工的交流也可以让高层人员获得更多信息,这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2注意对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

人力资源规划时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因此,对于银行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指导。每个银行对于长期发展都必须有一个战略部署,只有这样,银行的发展才能有序高速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就是为这种战略部署服务的,因此,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适合当时的银行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目标。

3.3合理借鉴其它银行人力资源规划

每个银行的人力资源规划都有一定的特点值得其它银行的借鉴和学习,因此,任何一个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规划制定时都可以借鉴其它银行的,这样在很多问题上就可以省去时间,进而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注意对自身实际状况的分析。

4结束语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引,对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效运作,合理分配人员,保证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获得成绩。因此,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京民,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胡八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仇莉娜,曹亚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探讨[J].商业研究,2005(4).

商业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商业街区规划;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为了满足城市的“需求”在一些大中城市城市化进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渴望回归自然,这种迫切的渴望开始使人类主动关注城市规划,2006年4月1日,建设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始施行,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这些政策法规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对城市规划的注重性一步步增加。商业街区、生活住宅、行政卫生教育区域、绿地和河流等地区功能环境构成了城市规划要素的骨架部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这些地区功能环境与城市总体发展不符合,而商业街区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城市规划的范畴,其能否合理规划影响了城市环境、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交通系统,体现城市规划的水平。商业街区的规划和改造要从整个城市出发,考虑整个城市的商业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宽松和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商业街区规划需重新界定和改善其的使用功能。

.1.我国商业街的现状

1.1现代商业街的内涵现代商业街,有人称商店街,是指同类或异类的多家独立的零售商店,餐饮!娱乐!旅店等各种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形成商店集中区,有的商业街是一条或者若干条街区组成,商业街分为步行休闲街和各种商品类型的专业特色商业街,步行街以休闲为主要特征。有人将商业街列为商业业态的范畴,有人将其列入商业区或者商圈的商学范畴,但不管怎样,步行街是商业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商业现象,既与业态有关,也与商业区相关。商业街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当地居民!游客休闲!购物!娱乐!消费的汇集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活力的象征。

1.2我国商业街的现状商业街在发达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了,可以说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如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佛里达大街、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美国纽约第五大道、韩国汉城明洞大街、日本东京新宿大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等。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由新中国建立时10.6%提高到了42.99%(2005年底),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8%左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商业街已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经营中的一个热点。我国较著名的商业街有: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天津滨江道,步行街。北京王府井、苏州观前街、南京湖南街、重庆解放碑、哈尔滨中央大街、广州北京路、商业街等。

1.3城市规划尤其是商业街区规划是一种经济活动涉及公共利益问题这考验着我国规划的公正性。城市空间和土地带来巨大的财富,尤其是房价高涨的今天,街区的规划就成了利益集团争夺的目标,商人将城市空间和土地的经济价值最大化,政府的城市规划政策这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城市规划中的政府行政工作失当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包括干预行为的效率太低)和过度干预。

1.3.1过度干预许多城市为了彰显政绩,一味地吸引外资,不顾城市的合理规划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空间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利用。大规模的开发城市近郊土地,使得国家储备用地越来越少。发展的欧洲城市,城市内部及城市之间是以斑块绿地,廊道绿化带与郊野森林相连接的,而现在我们的城市内部到处是开发的工地,城市之间还在开发的空间,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而使城市开发及土地使用陷入尴尬的困境。

1.3.2无效干预由于城市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城市开发不顾原有的产业基础、文化基础、物质基础,同类项目一哄而上,低水平的过度扩张。各个城市间竞相模仿、竞相上项目、竞相搞基础建设、竞相开发新区、竞相提供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城市房地产开发,都出现非理性的虚假繁荣状况。导致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城市开发市场处于恶性的竞争局面。

2.商业街发展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奠定极核作用。南浦-凤溪商业街区位于温江旧城核心商业区范围内,有政府部门、商务办公、居住进驻其间,并紧邻大学城,发展并进一步形成区域性商圈的极核带动作用明显。

(2)自然环境优美。南浦-凤溪商业街区东临凤溪河,河边柳树成荫,已建好的亲水平台、鱼凫花池,形成了优美的滨河景观。

(3)历史文化优势凸现。温江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古鱼凫国的遗址所在地。同时南浦意为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所以,南浦是古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古有歌赋: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凤溪商业街区兼具南浦历史文化与凤溪鱼凫文化,是商业街区独具的文化优势。

(4)发展潜力优势明显。南浦路西段的待开发地块主要为商业用地和商业兼容住宅用地,为南浦-凤溪商业街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预留空间,对塑造城市空间形象、丰富商业业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商业街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商业文化定位。南浦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在现状商业发展中未对其进行挖掘利用,在城市街道的发展进程中未能将南浦文化融入。

(2)缺乏对滨河景观的利用。改造前,凤溪大道西侧商铺与滨河景观之间的10米宽道路被用作停车位,阻断了商家与滨河自然景观的联系。

(3)商业业态单一、商业潮汐现象严重。南浦路主要以休闲、餐饮业态为主,营业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及下午用餐时间,其余时间街道人气不足,夜间经营时间较短。

4.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商业规划是相辅相成。

首先是两者的互动性,在城市化进程中它们是一种互促的关系。商业发展不断提升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素质,推动着人类向工业社会迈进,使城市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由此构成了商业发展与城市化过程的良性循环。城市规划引导了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影响其发展的方向,并对商业街区规划形成较大的推动作用。商业街区规划引起城市人口及其它资源流动,城市中心的转移,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4]。现展城市的商业街区规划也经历了一段发展时期,使大家认识到城市规划问题主要的引导因素就是经济,于是在城市规划中重点进行商业街区的重新调整,协调整个城市的布局。经过实践,发达城市的城市规划开始趋于合理,并取得很大的收获,中心商业区出现繁荣景象。商业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名片,例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曼哈顿,香港的中环,北京的王府井等。这些商业街区的成功规划,已经变成了城市风貌、物质丰富程度的体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商业街区规划侧重经济利益,强调经济利益对人类的满足,这种经济利益往往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过于集中等问题。而城市规划侧重人口、环境,平衡各种城市资源,保证城市功能的稳定和协调,主要是从城市的物的角度出发,强调对城市功能、效率的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有很高的要求。注重的不是经济因素,而是功能分区、交通规划、与周围城市的联系等物质层面的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往往考虑的是长时期的人居环境与条件。城市规划从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城市配套资源等方面研究与商业街区的规划,商业街区规划是思考单个问题,而城市规划是解决所有问题。两者不同的目标使它们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再次是两者还存在协调性。两者的协调实质是商业街区性质与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的协调。商业街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商业街区的规划中从大的整体去考虑整个城市的布局空间,协调各个功能的发展,避免单独考虑带来的资源配套不完善、规划不合理、同样功能空间过于集中、生态环境等问题。

总结:

商业特色街区的策划定位、规划设计、施工过程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商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科学而实用的规划理念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商业街区并不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层皮的改造,随着市民文化程度和生活认知的进一步提高,仅是外观的美化达不到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博.克瑞尔.都市空间规划设计[m].台湾:台北斯坦利出版社,1984

2姬美兰.浅谈城市规划应以公共利益为重、弱势群体利益为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商业发展规划篇9

第一章总则.3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3

第三章城市定位和商业定位.4

第四章商业网点规划目标.5

第五章规划布局.7

第六章商业网点管理措施.29

第七章附则.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4〕39号);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下称《总规》)。

第二条规划对象

本规划对象是东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主、副中心,城镇商业组团、社区商业、商业街、会展场馆、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其它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和酒店。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5年-2015年;近期规划:2005年-2010年,远期规划:2011年-2015年。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四条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裕型小康社会发展为动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提升东莞市的商业服务业竞争力。

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优化市场布局;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东莞城市商业与产业的关联互动,构建现代化的商贸和产业支援服务业网络体系。

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东莞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宜居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第五条规划原则

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以人为本,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以发展新型业态、调整网点结构为主,大型商业网点与中小型网点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规划引导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体现科技进步,注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第三章城市定位和商业定位

第六条城市发展定位

东莞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集生态绿城和文化新城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国际性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

第七条商业定位

东莞市是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是内外贸易、物流、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现代流通业枢纽型城市。

第四章商业网点规划目标

到2015年,东莞市将建成以“一主八副”商业中心为主导,以城镇商业为支撑,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各类商业街为特色,市场结构合理、业态优化,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形成商贸服务业、会展经济、物流基地与现代制造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八条近期目标(2005-2010年)

东莞市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9.04亿元,以近期增长率为15%预测,2010年为899.87亿元。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营业面积约为0.61平方米,总量达212万平方米。规划近期,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面积达到0.87平方米,增加96万平方米,总量达308万平方米,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调控大型零售网点的业态和结构,提高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中新型业态比例,大力扶持连锁企业的发展。

商业网点规划的近期目标是:

(1)建设一个以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主要商圈为核心的东莞市商业主中心,发展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八个商业副中心;

(2)确定九类城镇商业组团的定位与整合优势资源;

(3)构建四类社区商业组合的建设管理模式;

(4)调整现有商业街定位;

(5)规范批发市场管理;

(6)提升集贸市场经营档次,规范经营行为;

(7)调控会展场馆建设,完善配套功能;

(8)规划建设三个功能明确、定位互补发展的物流基地;

(9)调控四、五星级酒店建设,提升酒店业服务水平;

(10)鼓励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第九条远期目标(2011-2015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增长率13%计算,到2015年约为1657.96亿元。规划远期,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面积达到1.04平方米,大型零售网点新增74万平方米,总量达到382万平方米。同时,大型商业网点适度发展和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中新型业态的比例。

至2015年商业网点规划的具体目标:

(1)强化商业主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力度,完善商业副中心的服务功能;

(2)培育九类特色城镇商业组团,均衡互补发展;

(3)完善四类社区商业组合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4)优化商业街的形态、结构,创新管理模式;

(5)加强批发市场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功能;

(6)创新集贸市场经营方式,整合配送资源;

(7)健全会展场馆的功能;

(8)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项设施和服务功能;

(9)构建完善的区域酒店业服务体系,发展三星级以下经济型品牌酒店;

(10)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服务业管理水平。

第五章规划布局

第十条总体布局

东莞市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主要由城市商业主中心、城市商业副中心、城镇商业组团、社区商业组合四级商业功能区构成,并合理分布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专业会展场馆、物流基地和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设施,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均衡分布、相互补充的组团式商业网点布局。

第十一条规划重点

本规划的重点是对城市商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商业主中心、副中心,在明确其商业发展定位和商业中心区范围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发展和限制发展的方向。适度调控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零售网点、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专业会展场馆和四、五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设施的新建和发展。

第十二条城市商业主中心

东莞城市商业主中心具有相对广泛的商业定位,在我市商业发展中具有引领时尚消费、领衔娱乐新潮、发展多元化的商业地位,辐射整个市域和周边地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的核心与窗口。商业主中心由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的主要商圈集聚而成,在不同的商业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商业网点。考虑设置专门展销、营销东莞自产名牌产品的区域,使商业网点与制造产业形成优势互动。

莞城商圈:莞城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正路、金牛路、北正路、向阳路、振华路等传统商业街区和东纵大道两旁。规划期内,应结合旧城改造,综合开发利用旧城资源,整合现有网点,合理配置市政交通设施,提升旧城商业价值。注重商业网点建设与岭南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保护和修缮大西路、振华路、中山路骑楼街,在传统商业街的运营中展示东莞特有的商业文化与历史内涵,使购物和旅游融会贯通,创新消费方式,振兴传统特色商业街。东纵大道商业网点与东城商圈东城大道的商业网点相连接,逐步形成以新型中高档业态为主的现代商业区。调控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引导综合百货商场、超市等拉开消费档次,确立消费主题,错位经营。鼓励品牌特别是东莞自有品牌专卖店和专业店的发展。调整“迈豪街”、“市桥河商业街”等商业街道店铺布局,引导小型商业网点创新经营模式,完善街道配套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提升经营档次。调控集贸市场建设,引导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

东城商圈:东城大道和东城中路十字交叉的临近地带以及花园路、红荔路、育兴路等主要街区组成南北两个商业集聚地。规划期内,东城的网点应以新型业态的时尚、个性化、娱乐、餐饮消费为特色,带动旧城商业街区经营模式更新,创新消费热点,集聚新型商业板块。规划近期,限制重复开设业态雷同的大型商业网点,鼓励知名品牌店、专卖店、特色店的经营。扶持东城南路形成以露天茶吧、西式酒吧、咖啡屋、宾馆为主的娱乐休闲区;东纵大道、东城中路及东城大道一带以中高档主题消费为主,形成时尚购物区。规划远期,东城的商业集聚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对周边镇区的发展与消费需求形成有力的补充和扩展,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应逐步向市区外部转移,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南城商圈:南城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莞太大道两侧以及银丰路、宏远路、富民商业街等地。规划期内,以鸿福路和东莞大道为景观主轴,展示我市新型政企形象和现代商业、产业风貌,重点体现商务功能特色。商业网点的建设应以新型业态为主,以综合百货和综合超市为主力店,构建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配套品牌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以及各类品牌连锁餐饮网点等;购物中心及其配套网点设施必须与行政、商务的整体规划发展环境协调一致;设立配套的品牌商务酒店,引入知名金融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和职业培训机构等商务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博览会、洽谈会、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各地商家,扩大东莞制造、研发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万江商圈:万江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万福路、教育路和万江汽车总站、华南maLL等地附近。规划近期,以商业网点集聚度较高的万福路和教育路为核心向外辐射。规划远期,将向西城路附近的万江商贸中心扩展。重点以华南maLL和麦德龙等大型商业项目为主形成购物中心,与旅游、休闲、娱乐等相结合,体现多元化服务特色。规划期内,应适度控制大型零售网点和大型购物中心等的建设;鼓励调整中型综合超市作为商业集聚地的主力店;扶持连锁经营;限制不规范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鼓励大型网点与中堂镇的大型网点形成连锁与错位经营,以增强向西部各个镇区的辐射力度。

第十三条城市商业副中心

城市商业副中心要与城市行政区域相协调,辐射周边主要社区,是城镇商业组团的主要集聚地,带动区域需求升级。规划期内设立的八个城市商业副中心是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

松山湖副中心: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总规》制定的城镇体系中呈“弓箭”形空间构架,在我市由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向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支撑技术平台的核心地位,承担区域商务中心职能,是我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展示、交易及交流中心,区域研发服务中心、学术及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松山湖大道两侧沿线逐步发展形成现代商业商务区域连接市区商业主中心。大朗、寮步、大岭山镇区的商圈发展逐步融入松山湖副中心,强化我市中部以现代商业元素为特色的商贸集聚与辐射作用。规划近期,做好商业网点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调控其规模、结构、布局、标准及用地等方面,高起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同时为远期规划建设预留发展空间。规划远期,完善商业网点功能、结构和布局;提高商业网点标准,增强商务辐射功能,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提业支援服务和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虎门副中心:虎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商业服务业中心城镇。虎门应整合设计、培训、信息服务和物流资源,强化服装服饰、布料和皮具皮料批发零售业从珠三角辐射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优势。规划期内,扶持和鼓励资金雄厚的商业批发企业向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发展。建立仓储式超大型网点,以加快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培育、提升和强化自有品牌,引进和世界名牌。重点建设分别以银龙路为主轴线、以白沙拟建铁路枢纽为中心、以在建国际商贸城为主力网点的三个“1平方公里”的商业集聚区。将部分现有批发市场外迁至规划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原地改造为面向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休闲娱乐区;增加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从长远考虑提升商业中心的土地增值空间。

常平副中心:常平应凭借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东莞东部商贸流通业中心城镇。商业核心区由“田”字形的中元商贸区和常平大道为主轴线的镇中央商贸区构成。规划期内,应重点建设大京九物流基地;增强酒店业的商务、度假功能。在常平大道、常朗路、大京九物流基地及环城路一带逐步形成商品交易集散地;适度调控大型零售网点、星级酒店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着力调整业态,引导错位经营。

厚街副中心:厚街是我市家具业、酒店业和会展业的商贸重镇。商业网点的发展以珊瑚路、康乐路、东风路、学校路为主要集聚中心。规划近期,应以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为龙头,发展会展业,打造会展品牌。充分利用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家具营销中心。规划远期,以专业化的会展设计、咨询和酒店服务、培训为重点,服务于全市会展和酒店市场。

塘厦副中心:塘厦是我市东南部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商贸重镇。由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塘龙东路以及迎宾大道等街区的商业网点构成镇中央商业区、综合性的商业区和专业街。规划近期,强化商业街区的综合商贸功能,加快商业网点“穿衣带帽”的翻新改造工程,控制大型零售网点、专业批发市场和酒店的建设。规划远期,突出商贸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支援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塘厦商业网点格局的成熟与发展,应对清溪、凤岗、黄江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基地和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产生互动型集聚效应。

长安副中心:构建功能明确、服务均衡合理的镇区商业体系。规划期内,镇北部中心区包括长青街、锦绣路两侧街区,配套金融贸易、办公管理、信息服务、大型商业及文娱等服务设施,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务区;围绕沙头社区猫山涌形成以商业、休闲、教育、产业服务等为特色的城镇商业区。以产业和市场为基础,完善机械五金模具批发、展销功能,提高产销集聚度和辐射力,逐步形成机械五金模具集散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长安的商业网点建设还应与虎门、大岭山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以其外资经济的优势与周边镇区形成商业消费的互补、互动。

樟木头副中心:大型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镇中心区和莞惠公路一带,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形成辐射珠三角的商品流通集散地。规划期内,以服务于人居环境建设和配套房地产发展为目标,完善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副中心的功能。规范和提升现有商业网点管理水平,提高樟木头粮油饲料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的档次和集聚效应,以规模经营带动周边镇区经济发展。

石龙副中心:石龙是东莞市东北部的商贸古镇,应融合岭南文化,以it产业发展为引导,贯穿“高效、精品、优质”的品牌理念,形成一个集约统一、独具魅力的镇区商业整体营销模式。规划期内,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旧城中山路、绿化路和兴龙路为主的商贸区,新城以龙城路为主轴、东至京瓷路、西至裕兴路的商务区以及西湖五金、服装市场集聚的批发流通区。应以绿化路欧美风情商业街引领区域消费时尚,以it产品专业街区形成展示和营销我市it产品的窗口和集聚区。石龙商业网点对我市北部镇区的商贸发展起到区域拉动和辐射作用。

第十四条城镇商业组团

为推动城镇商业发展,完善城镇商业体系,在规划期内形成商业强势联合,扩大产业影响力,有效地带动东莞市各个镇区的商业网点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根据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现有商业功能基础、产业分工、效益差异和竞争力差距,按现行商业集聚、运行能力与产业亲和力,将东莞市的城镇商业体系规划下述商业组团:

高新技术与信息产品商业组团:西北部以石龙镇和石碣镇为主力镇区。石龙的“三网融合”、e-town综合门户网站、数字社区和96993社区服务系统成为对外展示东莞市it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规划期内,应重点建设石龙的高新技术产品专业化展示展销厅和电子产品营销专业街区,以推动石龙、石碣、石排、企石、高埗等周边地区的高技术产品交流与贸易。东部以塘厦、清溪与黄江为主体,向南延伸拉动凤岗高科技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构成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组合。寮步应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新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有效整合,形成促进东西两个商业组团交流、联合与差异发展的高新科技产品发展带。规划期内,应充分发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积聚效应,培育和构建我市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信息产品交易市场。

会展商业组团:西部组团主要由南城、厚街、长安和虎门组成。南城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将与厚街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协调联动,组织电脑资讯、家具、服装、机械五金模具和汽车供销资源,统一运作我市的文化品牌专业展销会,实现会展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运作,扩大东莞会展品牌影响力。东部组团以常平、大朗为主。规划期内,配套常平会展中心建设,组织好大京九农交会及大朗国际织交会等专业会展。

汽车商业组团:由寮步、南城和厚街组成,在汽车销售的基础上,延长汽车产业链,加快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配套各项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组团的发展应注重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汽车经销商的集聚度,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充足的选择余地。汽车专卖店在空间布局上应采取“条块结合”,既有沿街条形分布的小型品牌专卖店,又有块状空间格局的大型汽车交易中心和展销厅,且必须具备足够的展示场地和安检、保险等配套服务,并以专业化的技术向顾客提供系列化延伸服务,以高品质、专业化的优势淘汰品质差的专卖店和经销商,以全方位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最终树立名牌美誉度,实现商家的经济效益。汽车营销应率先与国际服务商接轨,从网点的布局到市场定位,从配套设施到整体形象,进行组织化的系统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

服装商业组团:主要以虎门服装服饰、大朗针织服装的生产和批发为支撑。规划期内,二者在服装品类上实现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成较完整的服装产品分销体系,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东莞服装品牌、品种的影响力,创新服装款式,引领服装服饰消费时尚潮流。

家具商业组团:主要由厚街和大岭山组成。厚街以名优家具设计、加工、展销为优势,大岭山以家具和原材料生产为主,二者可充分整合资源与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生产营销链条,创新产品和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客户信心,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拉动周边配套商业与产业发展。

旅游服务商业组团:南部组团主要由虎门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岛旅游区和松山湖生态景区组成,是东莞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科技、生态相结合的主题旅游组合,将给人鲜明的感观与形态体验。适时考虑将道滘美食与厚街酒店服务融入主题旅游,创新消费热点。北部组团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莞城的可园;石碣的袁崇焕纪念公园;石龙古镇的地王庙、祠堂文化、特色商业街和国际龙舟赛活动;茶山的南社古民居群落;高埗和万江的水乡特色旅游;石排的燕岭摩崖石刻、土特产品;东城的榴花公园。东部组团以回归大自然、享受生态环境、休闲娱乐运动为主题,彰显樟木头观音山、谢岗银瓶嘴森林公园、常平隐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突出环保、自助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营销内容。规划期内,应考虑配合各组团旅游时段与当地文化、商业活动,统筹规划旅游线路、食宿和购物网点,达到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相互融合的目的。

日用小商品商业组团:东部以樟木头为主力,依托铁路货运和新建成的汽车客运中心,建设小商品批发市场;东北部以企石的小商品城和桥头的儿童文化商品市场为主;两者与西部虎门拟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及寮步的灯饰市场形成东西呼应态势,成为辐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

花卉盆景商业组团:市区东侧组团以茶山镇为中心,西侧组团以万江小享社区的“花卉博览中心”为核心向西部拓展。茶山、高埗、望牛墩、道滘、洪梅、中堂具有“三高”农业基础和土地资源,适合与万江的花卉展销进行优势互补,为万江及周边城镇的房地产绿色环境开发提供生态产品服务。借助“三高”农业产品和生态环境,开展“农家乐”、“时令果菜采摘节”等旅游项目。

农副产品批发商业组团:规划期内,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交通,应协调发展东莞市西部的中堂、中部的东城—大岭山一带、北部的石碣、南部的虎门和东部的常平—樟木头一带的五个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团,每个组团应以不同特色的批发市场为主力,构成生鲜、蛋禽、果蔬、副食、粮食营销功能配套齐全的规模化整体,以满足全市需求,辐射珠三角地区。

第十五条社区商业组合

时尚社区商业组合:社区居民以中、高收入者为主体,消费能力强,消费半径大。社区商业网点主要定位于满足其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网点设置应与其生活氛围和环境协调,网点应采取在社区会所集中设置的原则,保证人居环境的整洁、交通顺畅。会所的商业网点主要以小型24小时便利店、小型生鲜超市、家政服务、小型连锁品牌餐饮店等组合而成;店面应以租赁方式经营,以便于物业的统一管理。

经济社区商业组合:经济社区以工薪阶层和本地化的外来人口居住为主,年龄和文化层次相差较大,是需求多样化的群体。这类小区居住空间和人口相对密度较大,安全和人居活动环境的卫生条件与私秘空间至关重要。因此限制在居住区内新设底商形式的商业网点,应在其临近的和步行10分钟路程内的街区设置以大、中型综合超市为主力店,以生鲜超市、连锁经营的小型专业店和专卖店、大型餐饮店(或食街)等服务性网点为配套。

村改居社区商业组合:针对村改居社区和建设尚不规范的旧宅基地和新宅基地的集聚区,在规范居住区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居民和租住该地的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网点组合应沿其主要街道或街区的交叉路口集中设置,以保证居住区的安宁、舒适和方便。网点组合应按实际人口设置中小型超市、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快餐店以及服务维修网点,配套报亭、小书店、邮局、储蓄所等设施以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就近购物的需求。目前,全市各村集贸市场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因此,规划期内,村改居社区现有的集贸市场应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经营档次。

工业园社区商业组合:厂区集中的工业园社区内,网点组合的建设应注意利用绿化带的空间阻隔,营造宽松、舒适的休闲和消费环境,以利于消费群体的聚集。网点以中型综合超市为主体,配套小型餐饮、洗衣、美容、公话超市、耐用消费品租赁、二手货商店、邮局、储蓄所等网点。在厂区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多的地区可设置大型量贩店或均价店,店内设置休闲座椅和快餐区,给企业员工营造一个集休闲、购物、交往、消费于一体的便捷和舒适环境。

第十六条商业街

综合型商业街(包括传统商业街和现代风情商业街)

传统岭南文化特色商业街:以莞城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石龙的中山路,道滘的兴隆路等为代表。这类商业街应以深厚的岭南文化精粹作为底蕴,其商业布局应在保持和恢复传统街市格局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改善交通系统,提高卫生环境质量,完善安全、消防条件,突出经营特色,以现代化的运营方式经营传统商业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和城市整体形象。规划近期,应对街道建筑进行进一步修复和环境改造,尽可能还原街道古貌,增加街道的公共卫生设施及自动取款机等现代服务设备;增设绿化、观赏设施和可供游客休憩的凉椅、凉亭;限制街内机动车辆的通行,设置配套的停车场地。调整街道两侧店铺的业态、业种,引入适当比例的传统风味小吃店,引导其突出地域商业特色;提升商品经营档次,限制与商业街整体营销风格不相符,甚至污染、影响周边环境的商业网点的设立。规划远期,强调街道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品牌形象的树立,贯彻“文化兴商”的理念,系统地展示商业街的发展历史与经营特色,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历史文化等旅游与培训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代风情商业街:以莞城的西正路—市桥路、新芬路、新风路,东城的花园路、万江的万福路以及一批新开发、规划的商业街为主,如东城风情步行街、愉景步行街,南城富民商业街、常平国际风情步行街、石龙汇联步行街、虎门步行街等。这类商业街应突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和国际文化趋向,与传统商业街形成鲜明对比与错位,确立季节和文化消费主题。

专业型商业街

餐饮专业街:完善南城银丰路饮食一条街、厚街珊瑚路美食街、望牛墩中华美食街、桥头风味食街、大岭山朗尾埔饮食商业街、石排食街等餐饮专业街。规划期内,应引进不同风味、不同档次、不同文化的餐饮网点,配套一定比例的娱乐休闲设施,注重商业街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建立。突出“绿色、安全、环保”意识,改善餐饮店的卫生环境和排污设施,规范食品卫生经营。政府可作适当引导,以商家入股、参与等形式在饮食街的周围建设大型停车场,改善街道内车流混杂、停车困难的状况,提高消费吸引力。

其它专业街:包括五金机电、装饰建材、电子通讯等专业街。如向阳路电讯专业街、八达路五金机电专业街、育兴路—红荔路装饰建材街等。规划近期,要规范经营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鼓励品牌商、加盟连锁经销商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规划远期,促进商品的集约化经营,引进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卖场等新型业态,让更具规模、更有实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型连锁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服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费用,节约社会资源,促进专业街向综合型商业街或大型专业市场转化,在经营上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功能。

规划期内,我市商业街应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引导成立各自的商业街管理机构,从经营城市的理念上统一管理商业街,调整商业街的网点布局,改善商业街的发展环境。逐步提升商业街的文化蕴涵、商业经营和管理档次,充分发挥岭南商业文化中开拓进取、多元融合的特性,真正使商业街成为我市商业增长的新亮点和现代生活时尚的一部分。

第十七条商品交易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是各类商品集中、公开交易的固定场所,在我市多具有批零兼营或以批发为主的交易方式。按照所交易商品的不同,商品交易市场通常又分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其他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期内,应立足现有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在提升现有市场规模和档次的基础上催生一批交易主体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多种服务功能、规范化的中高级批发市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原则上设置在城市主、副中心,镇区商业繁华区内不再设立污染环境、堵塞交通、有碍市容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经营档次,规范经营行为。鼓励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与物流基地相结合,以现代物流支持市场发展。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引入。我市交易市场的建设、改造要严格按照《总规》的用地规模和网点规划审批,避免重复建设。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专门进行农产品及其相关副产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又分为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集贸市场:我市集贸市场按居民的集聚分布在各个社区,通常以肉菜、果品等农产品的交易为主,也有兼营少量日杂百货。交易方式以批零兼营、零售为主。规划期内,应对现有集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档次,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括粮油批发市场、副食专业市场、干鲜果品市场、茶叶市场和禽肉蛋批发市场等。按照“区域均衡”的原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商品数量和种类及其分布应能够提供满足全市居民基本日常生活饮食需要。

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市居民“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节点,发挥着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及价格形成功能。在规划期内,我市农副产品批发流通体系将以均衡分布、各具优势特色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呈组团方式辐射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虎门市场以北菜、海产、干鲜类产品为经营强项;石碣市场以出口蔬菜批发交易为主;常平和樟木头市场依托铁路公路交通条件,突出粮油饲料批发经营优势;中堂、东城以农副产品为特色;大岭山以果菜、副食为特色;东城及常平依托三鸟批发市场,形成本市三鸟批发的龙头。我市原则上控制新设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我市的生产资料市场主要包括机械五金模具市场、电子材料市场、塑胶原材料市场、布料辅料市场、皮料市场、夹板木材市场、钢材建材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交易商品大多规格统一、大批量交易,便于实施标准化管理、交易和流通。在传统交易方式下,这类商品需要占用大量仓储用地,库存量大、运输成本高。规划期内,生产资料市场应率先与物流中心联合,新建或改建市场选址应当向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靠拢,利用其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和专业物流服务公司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在市场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基础上,加快市场信息化步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无形”市场,开展网上交易,减少交易中间环节,节省土地资源空间,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生产资料市场原则上设置在有相应产业基础和市场资源,能配套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镇区。我市的城市商业主中心应适度控制新建生产资料市场。

对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和污染性的化工产品,其设置和交易场所应远离市区和居民居住地,符合市产业布局规划、环保与安全法律法规。经营者必须具备专业资质和安全资质,且实行专业市场规范经营。

其他商品交易市场

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包括服装市场、鞋业皮具市场、家具市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图书市场、灯饰市场及以旧货交易市场和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为主的特种商品交易市场。

这些市场涵盖商品类别多、差异大。从形成原因来看,可分为与本地产业互动的产地型市场、与本地消费市场相连的销地型市场和依托本地铁路、水运、公路等交通优势规划形成的集散型市场。规划期内,我市应注重培育大型市场集群和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应对加入wto后与国际大型批发集团的激烈竞争。一是产地型市场,其建设应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通过展销、大型会展的形式提高市场知名度、宣传本地产业形象,大力推广和鼓励经销商制,使本地产业的生产、销售、消费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延伸市场功能。对于具有原创性的产品市场,如大朗的毛织市场,应注重市场建设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完善市场交易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序和机制。二是销地型市场,是直接面向消费群体,以零售和批发为主。规划近期,提升现有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经营环境,培育商家的品牌意识。规划远期,积极引导市场向现代大型仓储式、量贩式超市转型。三是集散型市场,承担了物流中心原始的商品集散功能,依托交通便利、廉价地租或原有的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易于向物流中心转化。规划近期,完善市场的电子信息系统和相关产品标准,迁移地处闹市的市场,配套物流设施。规划远期,引导市场转型,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介入市场运营。

旧货交易市场:是整合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使用的商品进入社会资源再循环的重要交易场所。规划期内,应在政府引导下制定详尽、规范的旧货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资质和规范,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卫生性和环保性。对旧货交易市场的经营者在运营资金、诚信度、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对从事交易价值较高的旧货交易的企业和市场,应明确规定其在经营前必须先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对入场交易商品的来源、交易客户资料等信息作详尽登记,并在售后跟踪保留服务信息,以便查询备案。规划近期,可在远离繁华市区的区域开设1-2个大型的旧货交易市场,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规划远期,我市大型旧货市场不应超过4个。

旧机动车交易市场:规划期内,在市区外可设置不超过2个(含2个)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交易企业实行入场集中交易、管理。旧机动车的交易应符合我国交通管理和汽车使用标准、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适时引入拍卖制,实行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价拍卖制度。

第十八条物流基地

规划期内,我市将建立以虎门港、常平、松山湖三大物流基地为龙头,面向全市以及珠三角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以其它物流中心为补充,提供专业物流与物流配套服务的城市物流体系。

我市物流业的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利用由港口、铁路和公路网络构筑的基础设施优势和市场优势,把东莞建设成为大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发挥城市功能互补优势,将东莞建设为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和大珠三角区域的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成为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要道。

虎门港物流基地:位于虎门出海航道要冲,拥有珠江干流黄金水道最好、最长的深水岸线,而且深槽靠岸,港区泊稳条件好。虎门港包括麻涌、沙田、沙角、长安和内河五大港区。规划期内,做强做大虎门港保税物流中心,港口以货物中转、拼装、配送和预配送为主,主要服务于中低值、大重件、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石化、家具、五金机械、服装、玩具、纸品、木材和粮油等行业,运作方式主要为海陆联运、海铁联运。规划近期,立足我市和邻近城市港口物流需求;规划远期,面向整个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群中继深圳、广州之后的又一物流、集散、储运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港口。

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常平的东莞站和东莞东站是大京九、广梅汕、广深铁路的交汇处,铁路运输功能配套齐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之一。规划期内,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立足本市、面向珠三角,背靠大京九,辐射省港澳,连接虎门港口,开拓海铁联运。以现有的常平粮油饲料批发市场和铁路货场大宗货物流通为基础,重点发展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品及原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的批发、流通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和中转联运中心,使之成为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基地。

松山湖物流基地:位于我市松山湖北部,紧邻松山湖北部科技产业园和莞深高速公路,以精细和专业物流需求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利用优越的交通和高科技优势,集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建设成为我市以精细物流为主导的专业性物流中心,满足产业高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需求。规划期内,松山湖物流基地将依托人才和高新技术优势,建设全市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全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第十九条会展中心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与商品流通交易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势产业带动作用和直接的品牌经济效应。我市目前已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玩具、五金模具等优势产业和商贸交易的会展体系,现有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和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两大专业展馆发挥会展产业主力作用。规划期内,除考虑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可设立更具特色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展馆项目。将注重现有展馆设施和资源的深度整合,建立健全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提升会展档次、专业化程度、文化内涵,促进外向型发展;重点拓展服务我市制造业、打造产业品牌的生产服务性展会,推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力和影响力,建立健全会展推广机制、营销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品牌展会,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办展;发展与会展中心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会展产业化,树立和打造东莞会展的国际品牌形象。

第二十条酒店

规划期内,调控四、五星级酒店的建设,适度发展三星级中档酒店;鼓励发展品牌经济型酒店,扶持本地酒店企业向连锁化、会员制发展,建立、健全梯级合理的酒店体系;对现有高档酒店,鼓励其注重市场细分基础上的错位经营和资源整合;引导酒店业向度假酒店、商务酒店、会议酒店等主题型酒店发展,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和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更加规范、优良的服务和更加实惠的性价比吸引商务、旅游消费群体;发展具有大型会务、培训等专业商务接待能力的商务型酒店,在配合我市现代会展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完善的商务服务;在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家庭旅馆、度假公寓,以满足自助游等市场的特殊需求。

第六章商业网点管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各类商业网点的设置除按本规划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本规划主要用于新建商业网点的指导。已形成的各级商业网点的改造、改建应参照执行。

第二十三条新设立或扩大至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和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统一简称为“开设大型商业网点”),应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资料上报至市流通主管部门,由市流通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划文本第二十四条,组成听证委员会和举行听证会,对其设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使大型商业网点开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第二十四条我市大型商业网点听证委员会由市经贸、发改、城市规划、交通、国土、工商、环保、市政、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的商业、规划和法律专家等人员组成,由市流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听证会参加人员包括听证委员会成员、拟开设大型商业网点方和听证会代表等。听证会代表包括镇区流通、城市规划、工商等部门和街道代表,相关行业协会代表,大型商业网点拟设立地的居民代表及相关同行代表等相关人员。

第二十五条听证会出具意见后,拟开设大型商业网点方持听证会的综合意见,到市经贸、发改、国土、城市规划、工商、外经贸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有关部门应将听证会意见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设立大型商业网点,听证结束后按照外商投资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与改造,以整合、提升、培源、固本为指导原则,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规范发展、提高水平为内涵。严格控制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纳入我市“一主八副”的商业主、副中心,可根据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放宽;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与改造亦应根据镇区实际商业存量和总量规模适度控制发展;鼓励大型零售网点错位经营与结构调整;对大型购物中心应视其经营状态进行数量和结构调控;鼓励零售网点集约化、集团化、连锁经营;鼓励小型零售商业网点加盟和加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规范管理,建立服务和质量管理诚信机制。

第二十七条我市商业街应遵循适度控制、优化结构、统一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发展。商业街的建设与改造应以综合性经营为主,纳入大型商业设施范畴,实行单独上报、审批,遵循与开设大型商业网点的同类听证、管理办法;对现有商业专业特色街区加强引导,实行非终身命名制;引导商业街的规范化管理,成立有商家代表参加的各商业街的统一管理机构。

第二十八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商品来源和商品走向的监督机制,引入物流配送、商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十九条酒店建设与发展遵循一个镇区可设置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的原则。已有四星级以上酒店的镇区,新建四星级以上酒店必须按规定严格审批,并逐步实行听证制度。

第三十条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与改造必须按我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设置相应停车场地。

第三十一条禁止在居住区底商新开设具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的化工、餐饮、娱乐、洗车场、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底商网点的设立与管理应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已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网点应限期逐步退出市场。

第三十二条住宅禁商,属居住性质的房产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禁止房地产项目与大型商业项目捆绑立项,新建房地产项目与大型商业用地项目要分别单独立项;新建居民区必须按总建筑面积的相应比例和社区网点设置原则预留配套的商业网点建设面积;新增和调整的商业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纳入土地有形市场进行招标拍卖。

第三十三条各职能部门应根据本规划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以保证规划的执行。

第三十四条做好本规划的宣传工作。根据东莞市建设重点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滚动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公布阶段性的鼓励、允许发展和限制、禁止的设施项目类别,引导社会投资。

第三十五条积极推广高新技术的应用,走科技兴商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商业网点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的技术含量。在条件成熟时,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商业网点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

第三十六条鼓励和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推进商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积极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虚实网络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推广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带动流通交易方式和服务方式的革新,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十七条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逐步建立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对商业网点投资的有效引导与服务作用,制定相关的行规行约、经营规则等自律性规章,使该行业能在守法自律中发展壮大。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研究和规划图则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效力;规划说明书是规划文本的补充说明;基础资料研究汇集了本次规划编制中搜集的相关数据与参考信息。

商业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近代;郑州;城市规划;比较

引言

郑州地处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内陆的腹地,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紧连黄淮平原,素以黄河文明的发祥地著称,自古便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衙的说法。地势的险要也使它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郑州地区位置适中、自然条件优越、矿藏资源丰富、适于人类聚居和城镇的形成,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郑州登封的“禹都阳城”及郑州多处遗址中的二里头文化和中国早期城市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商代城池的发现表明这里也曾成为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其中郑州商城遗址至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近7000m长的夯土城垣。

十九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铁路的作用日益显著。1906--1908年,贯通中国东西、联络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先后竣工通车。两条铁路在郑州交汇,这就使郑州一跃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同时铁路又带动了沿线地区煤矿、机械工厂的兴建,促进了郑州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也给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同时在老城和城西的火车站之间,逐渐形成一片新的繁华街市,虽无统一城市规划,但城区进行了少量的市政建设。1913年郑州商务会成立,1922年北洋政府内阁会议正式开辟郑州为商埠。1927年制定的《郑埠设计图》和1928年编制的《郑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可以看做是近代郑州第一次的整体城市规划。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设立郑州市,这是郑州近代以来第一次设市。随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城市发展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和干扰。于是1947年又编制了《郑州市初步建设计划纲要》。但最终近代这两次城市规划由于当时政局变动和各种因素,均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却为以后的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也加深我们对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解,同时引发我们对当今城市规划的思考。

1 郑州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近代城市规划基本上不是以工业化为起点的,郑州也不例外。1906--1908年,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成为中原交通的枢纽,初步形成了火车站附近的繁华商业区,1922年北洋政府内阁会议正式开辟郑州为商埠。促使了郑州城市化和近代化的进程。商业的繁荣更促使新市区的兴起。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设立郑州市,近代城市规划便开始逐渐兴起与确立。根据郑州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为一下4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兴起(1904~1928)

1.2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与确立(1928~1937)

1.3 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的搁浅(1937-1945)

1.4 第四阶段:近代城市规划的复兴与再次搁浅(1945-1949)

2 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兴起(1904~1928)

自商代以来,郑州城址一直没有太大变动。乃至今天郑州城市的范围和格局,都囿于汉代确立的城墙范围之内(图1)。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在郑州城西通车以后,城市才迅速在火车站和西城之间扩展,城墙逐渐被拆毁,防御功能被近代以来城市发展需求所取代。

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0页

2.1 铁路的兴修与新市区的形成(1904-1920)

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兴修带动了郑州的商业发展,郑州一跃成了中原地区及西北各省洋货倾销、物资外运的集散地及重要的铁路枢纽。进而带来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通格局的变化,促使城市中心区的转移和城市范围的扩大,使得传统的城市区域向郊区扩展,成片的工业区和工业住宅开始出现。这种扩展必将冲破传统城墙范围,赋予新建的火车站和联系旧城的西门之间一种新的城市生命开端。商业活动逐渐繁荣使其郑州商埠区的雏形基本形成(图2)。至1920年,火车站以东至老城区以西2.5公里的地区内已建成街道纵横,商店林立的新市区。

2.2 郑州城市的迅速扩展和建设(1920-1928)

1922年北洋政府内阁会议正式开辟郑州为商埠。商业门户被打开,相关机构日益完善,尤其以棉花业为主的商品转运更促使了郑州城市格局的变化,火车站向西门方向延伸的马路大街成了郑州城市扩展的轴线,并陆续建立了邮政、电讯、电话、电灯照明等设施,并对这一地区的街道进行了整修,初步形成了火车站附近的繁华商业区。同时有冯玉祥这样近代开明的官员领导主持河南的政局,并倡导开展“建设新郑州”运动,为郑州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城市规划的兴起与确立(1928-1937)

近代郑州的总体规划始于1927年。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设立郑州市,这是郑州近代以来第一次设市。1927年编制的《郑埠设计图》是以铁路东围绕旧中心城区向南北发展为主,随后1928年制定的《郑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是在铁路西开辟新中心城区,以向铁路西发展为主。两部分规划时间相距很近,规划的地区又分别位于郑州铁路东西,看似是城市是否跨越铁路的发展,实际上这两种发展方式皆是随着铁路带来的区位变化而形成的城市新扩展区,是城市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故这两部分规划实际上是一次整体规划。

4 近代城市规划的搁浅(1937-1945)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郑州顿时成为军事上重要据点,城市遭到破坏。

5 近代城市规划的复兴与再次搁浅(1945-1949)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恢复生产和开展建设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又挑起了内战,使社会难以安定,人民生活生产难以开展。为了安定社会,稳定人心,1946年郑州市成立了“复兴规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战后郑州城市发展的规划,1947编制了《郑州市规划指导委员会初步建设计划纲要》。但由于1948年郑州解放,国民政府在郑州的统治结束,这次规划当然也没有得到任何实施。

6 规划比较

6.1 规划的城市性质

由于郑州的兴盛主要得益于铁路兴修带来的商业繁荣,所以规划的着眼点和任务也是围绕郑州因铁路兴修带来的发展来进行的。1927年编制的《郑埠设计图》仅是对商埠区的规划,在规划的土地利用上,主要是市政建设用地、学校、居民区以及园林娱乐用地,很少有工业用地,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埠区的商业性质。1928年的《郑州新市区规划计划草案》是在重视商业的基础上把新市区的规划围绕行政区进行,1947年编制的《郑州市规划指导委员会初步建设计划纲要》主要是战后城市修复,目的是为了安定社会,稳定人心。

6.2 规划的城市规模

在城市用地规模上,1927年的商埠区和1928年新市区的面积总和是旧城区面积的20倍还多,从人口规模上来说,商埠区和新市区的规划人口总和是42万人,是旧城区人口的21倍。这些反映出规划者对郑州将来迅速发展壮大的预见,也体现了规划者对城市发展的信心和魄力。1947年规划的市区范围以当时郑县城区的范围为基础向外扩展。因为此次规划的性质是战后修复,稳定社会,所以从规划的规模上来看,1927年和1928年的规划范围比1947年的要大许多。

6.3 规划的城市分区

城市分区也就是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因为封建等级礼制制度的存在,中国传统城市分区大多以行政中心为主。而到近代随着国外城市规划理论的传入和城市功能的增多,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分区才日益明确。郑州在铁路枢纽区位的影响下,以其连带的商业、交通等各方面功能日益增强,所以郑州的第一次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的规划也有较为明确的划分。1927年的《郑埠设计图》中,规划区主要是生活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很少。而且在规划中十分注意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规划,这些都充分体现对郑州的商业发展的重视,也为其提供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这种规划分区有其自身的原因,因为郑州城市的发展是从商业的繁荣开始的,最初并没有什么工业,而且1927年规划是对商埠区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建设商埠,发展商业,因而在规划上主要体现的是商业,工业没有得到重视(图3)。1928年的《郑州新市区规划计划草案》中,用地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划分出了各种用地分区界线,(图4)。与商埠区规划不同的是,新市区的规划主要以行政用地的规划为主,明显是围绕行政区进行的,体现了这一区域作为未来郑州市行政用地的设想。

1947年编制的《郑州市规划指导委员会初步建设计划纲要》十分重视市内绿地的改善,规定把市中心所有隙地保留,作为城市绿地之用,并且随着城市向外扩展,有计划将郊区农业地带引入市区,从而增加城市绿地,改善环境。这种注重城市绿化的做法与现在的城市规划理论相近,十分值得思考和借鉴。规划的城市分区除了确定铁路以西为工业区外,铁路以东的区域基本上按照城市当时的发展状况,没有调整。对于住宅建设,此次规划在承认战后郑州出现房屋紧缺的现实情况外,积极提倡营建平民住宅,并以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商建设经济适用的住宅,并且明确规定了“住宅地带须绝对与工业地带隔离,然亦不宜集中于市中心区”。此时已经注意到住宅区、工业区和市中心区三者的关系,避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导致干扰人民生活秩序和影响居住环境。(图5)

资料来源:刘晏普著《当代郑州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32页改绘

资料来源:《郑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续)》刊于1929年(郑州市政月刊》第四期

资料来源:郝鹏展著硕士学位论文《论近代以来郑州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图11

6.4 规划的道路体系

资料来源:刘晏普著《当代郑州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32页和《郑州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续三)》刊于1929年《郑州市政月刊》第六期

商埠区道路规划的特点是以京汉铁路为参照物,形成了与铁路平行的和垂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而新市区规划的道路系统更加明确的表现出了方格网道路和放射道路结合的特点(图6)。这一特点与1904年济南开埠后商埠区和模范市规划的道路体系极为相似(图7)。这种规划特色和城市扩展特点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模式。

资料来源:《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