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2:05:26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1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段与篇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应该说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可以统计出:

表14:苏教版知识体系分类表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节选)》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并不局限于其定义,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打乱文体顺序,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如例一所示。那么,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生成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2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

一、前言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广大教学工作者重视。但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还处于知识层面。教学内容上注重文化知识传授;教学方法上注重文化对比。事实上,有了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教材

当前许多跨文化教材注重知识导入,忽视了其具体应用,将跨文化知识和实际情景分割开来,结果是学生虽拥有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积累跨文化知识仅仅是开始。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教学为载体,将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输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见,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选材应涵盖其涉及的各个方面。

三、关于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构想

基于现行英语专业教材,将跨文化泛读教材与英语精读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1、选材和系统结构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泛读教材应选取跨文化视角的阅读材料,旨在进行阅读、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嗅觉和在工作环境中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泛读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能力。首先通过题材多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然后提高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沟通能力,最后将跨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使其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2、内容设置和教法运用

跨文化泛读教材应分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从跨文化知识传授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发现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泛读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

1)语言―文化―行为三位一体

课前文化导入是外语教学中的流行做法,但纯粹传授文化知识虽能让学生懂得许多文化现象,却只看到其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折射出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语言可了解文化,进而可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察觉行为。将语言、文化、行为三者融为一体,既能锻炼语言技能,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能增强跨文化意识。

2)挖掘跨文化内涵

跨文化泛读教材的内容不仅要遵循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层阅读上,要挖掘跨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无论课文题材如何,涉及什么领域,都出自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笔下,记录的都是西方人的生活,其中必定含有文化成分。文化成分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凡是能看得见的词和句子等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作者的心理体验等不著文字、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跨文化泛读教材所着重的部分应该是不容易被感知的隐性文化。教材不仅要呈现文章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分析问题,阐述观点。这也正体现了对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3)跨文化信息与案例积累

跨文化泛读教材不光要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注重课外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教材可设置练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更鲜活的跨文化信息和案例,运用这些文化信息去识别和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现象。

4)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所有跨文化知识只有在真实语境中得以应用才能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案例分析也应成为跨文化泛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现实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新近发生的实例,真实、新鲜、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教材引进这样的案例,可以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一举多得。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笔者希望体现语言、文化和行为“三位一体”、注重跨文化挖掘、跨文化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的泛读教材构想能对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Byram m.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3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分析

发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些现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而有些现象的出现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辨明哪些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就需要教师首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的引导要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注意将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教师不能再像传统教学那样独霸课堂,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会很少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思考,才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2)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相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上的知识十分丰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高中英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不管是学生在解决实际的语文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在考试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3)理论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高中教材上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很重要,而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生活感悟的基础之上。

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对文章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伏案做笔记忙得不亦乐乎,表面看上去十分和谐的课堂实际上却存在明显的教学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不加思考地将教师讲述的知识点记载于教材之上,课下再不假思索地对课堂上记的笔记进行死记硬背,实际上这就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一现象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学生灵活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强

语文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凝结同时也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想要有效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既要能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要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目前存在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不强,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很多方法与技巧,但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不能通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加以解决,这既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3.语文教学受到教材的约束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的精华,因此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学生的知识还是思想情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然而教师的教学受到教材的约束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细化后对学生展开教学,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或者将与教学相关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很有限,这会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局限于教材,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视野。

三、应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机制

1.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知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不管是简单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更加灵活,对问题的感知能力才会逐渐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才能逐步得以提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才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语文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有效。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笔者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如果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点与学习技巧的教学,那么自然会影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那么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空穴来风”这一成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这一成语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时还要举一个实际运用该成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随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亲自去使用这一成语,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这一成语掌握的灵活性。

3.语文教学应该不拘泥于教材

语文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凝结,教材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扩展,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文化知识。当然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把握好一个“度”,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旁征博引,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教材之外的知识教学,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只有对课堂教学有效把握,将教材知识的教学与教材之外的知识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也才能变得更加有效。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4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运用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2.社会文化运用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3.语篇运用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4.策略运用能力(strategicalcompetence)(Canale&Swain,1980)。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口头上,也表现在书面语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去,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外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点,不太注意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外语教学中大面积的“聋哑”。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外语教学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结果是语言知识点越讲越深,越讲越细,语言学习成了语法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限制。这种缺少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相反,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不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何以进行听说读写?何以交流信息?但是,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言语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练习或实践的过程,这就好比弹钢琴,知道指法而不练习,肯定学不会弹钢琴。

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语言的输入量,采用循环式教学的方法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新教材在语言输入量方面大大超过了旧教材,而且这种输入是立体式的,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丰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自然接触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93年以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初中英语新编教材(JeFC)以其崭新的教学思想、丰富有趣的内容和有机的编排体系受到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欢迎,其优势已在经过初中一轮教学后的高一学生身上看到。和往届的高一学生相比,他们的听说能力明显得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普遍得到加强。过去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听不懂、说不出的聋哑现象得到初步矫治。96年以后,和初中教科书相衔接的高中教材(SeFC)正式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教师充分地发挥和利用了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种发展很不平衡,高中教学效果远不如初中的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和挑战,许多教师心有余悸,放不开手脚,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的观念亟待改变,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不少教师对新教材了解和研究不够,特别对新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缺乏研究,加上传统的教法根深蒂固,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是左右为难,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研究新教材,特别是研究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当务之急。只有把握好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才有可能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运用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2.社会文化运用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3.语篇运用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4.策略运用能力(strategicalcompetence)(Canale&Swain,1980)。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表现在口头上,也表现在书面语中。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在口头上、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运用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过去,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外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点,不太注意言语技能的发展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外语教学中大面积的“聋哑”。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没有按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完成外语教学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结果是语言知识点越讲越深,越讲越细,语言学习成了语法分析,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限制。这种缺少学生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正相反,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不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何以进行听说读写?何以交流信息?但是,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言语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练习或实践的过程,这就好比弹钢琴,知道指法而不练习,肯定学不会弹钢琴。

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扩大语言的输入量,采用循环式教学的方法

人们根据对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输入量要大于输出量,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输出能力。新教材在语言输入量方面大大超过了旧教材,而且这种输入是立体式的,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丰富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自然接触语言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语感,而且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旧教材的一个明显缺陷是语言知识复现率低。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出现一次,难得再见,力求一步到位,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违反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做法,使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苦,学习效率低。新教材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教学方法,区分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步让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语言项目。遗憾的是,目前多数教师并没有领会这一点,词汇和语法往往讲得太多,而且要求过高,输入多少就要求输出多少,使不少学生难以对付,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感到课时不够用,不免要让学生多做作业或加班加点。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很重要,一定要贯彻实施,同时,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为当务之急。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以此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的练习,如pairwork,groupwork,classroom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具备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单一的讲解型向教练性或导演型转变,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严峻挑战。

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阶段侧重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情感,互通信息。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有口头上的,也有书面上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在技能培养方面的单一性,重视全面发展。课文以单元形式出现,每个单元都有四项技能的训练。

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只重视口头语言。其实,新教材的读写训练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正是新教材的特色。比如,pre-reading,note-making,summarywriting,等等,这些都是旧教材所无法相比的。在初中课本中听说训练的比重大些,它恰恰反映出语言学习的规律,而高中教材加强了读写技能的训练,符合教学大纲所阐述的阶段侧重的原则。

五、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5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高校英语教学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64-01

随着语言以及文化因素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被注入异域文化与语言特征,而从语言结构、语素构成、词组句子以及习俗、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刺激着现代高校英语教学,而就现代高校英语教学来看,在语言开放性的作用下,无论是听说教学、阅读教学,还是翻译教学、实践教学中,都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因子的注入,并通过异域文化因素进行教学实践。

1高校英语教学下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1.1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言语教学形式,其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来说,一个地域的知识、信仰、法律、社会习惯等往往借助语言记载或是表达出来,而语言也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结晶,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定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其一,文化背景是言语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存在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apir所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言的形成以及运用,必须以相应的文化背景为前提。其二,文化背景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刺激下,语言的词汇、词意、句义、比喻义、联想义等存在显著差异性,如文化中的成语、谚语以及寓言等,而要获得真实的认知,了解言语知识,必须依靠文化背景知识。其三,语言与文化背景相互作用。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其将地域文化因素以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时,以语言的个性化特征将一个地域的特色呈现,因此,要想获得真实的语言魅力,实现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必须促使两者相互作用力的提升,那么在高校教学中,要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到英语教学实践中。

1.2高校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现状

从上面分析,我们得知,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性,需要在高校教学中展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但是,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以制度性的规定,要求在教学中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对文化的涉及却很少,求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被忽视。长期英语教学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言教学层面,课程设置上,文化课程较少,尤其是一系列的英美文化课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词汇、句子运用力,而并没有展开文化感受力教学,即使一些课程或是章节涉及到英美文化,教师也常常以选修、自学甚至是不讲的方式,忽略文化的渗入,这就造成文化教学停留在形式教学层面。其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应试目的的教学特征仍旧存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实现四、六级,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而采用应试技能和知识教学的方式,往往以教师说教形式展开教学,这就阻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进而使得学生在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支撑的条件下,出现空洞化的学习。其三,教材更新性不足。老教材、老教法仍旧是当下高校英语教学的主力,教材的更新性跟不上时代要求,教材中并没有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在教学资源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实现文化性的教学。

2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途径

2.1运用文化因素,提升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成资源,促使学生关注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新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中,madameCurie(居里夫人)人物教学中,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从中得出她的贡献和精神,那么在教学展开之前,让学生讲述自己已知的madameCurie的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梦想等,这就将历史人物与学生自身成长相结合,进而刺激学生积极学习。

2.2进行教材创新,更新文化知识

当下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因素较少,这是引起教学丧失文化成分的重要原因,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更新和内容扩展,如教师向学生出示madameCurie的简介,包括其生活背景、历史事件、年代环境等,并让学生课下收集那个年代的名人事件等,以此使学生对madameCurie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再就是,扩充学生的阅读世界,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不仅仅是言语能力提升的主要载体,而且里面涵盖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同时代的文章,则表现出了英语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风俗民情、人文道德等,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法、句子等知识技能教学,还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其文化知识,进而更好的理解语言意思,尤其是一些古成语、小故事等。如在“thisismylaststraw”句义中,直译为“这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汉语的意思往往被理解为“救命稻草”,但是在“thisisacamel’sbackthefinalstraw”,却恰恰与汉语意思相反,可见要想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要增加阅读量。

2.3利用课堂资源,渗透文化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些已经存在的课堂资源,充分分解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对话教学中的文化成分,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听力中往往涉及教育、政治、经济、宗教等成分,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听力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如,西方人视自己的年龄、家庭、婚姻等为secret,而这与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听到一些问及这些问题的材料时,学生要提升警惕,根据“it’snoneofyourbusiness”回答,来把握住他们的文化信息,避免在实际交流、翻译中产生误会。情景教学往往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模式,其通常在一定的文化背景或是对话场景中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性教学中,以场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以及那个文化世界之中,进而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语言内涵。

3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是语言传承的基础,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学,而且要把握住文化背景知识下的语言特征,依据文化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听力材料、阅读材料、教学教材等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教材和教法的创新,作用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等,进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檀巧霞.文化教学与大学综合英语教学[J].乡镇经济,2011(1).

[2]李咏梅.浅谈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教学[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67-69.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6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基础之上,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与生物化学、药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与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物设计学乃至药事管理学密不可分,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药物化学具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特点,双语教学尤为迫切,因此双语教学是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合适的教材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为此,我在参与药物化学双语教材编写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双语教材编写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语教材建设提供参考。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现状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3]。在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中,双语教材建设是影响双语教学发展瓶颈之一[4][5]。尽管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双语教学,但双语教材建设仍较薄弱。目前,国内药学专业使用的双语教材种类较多,可大致分为英文版教材和中英双语教材两大类,其中以英文版教材最常用,主要有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国内编写的英语教材和翻译教材等三种。中英双语教材是另一类在双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一般以原版教材为主,在每章开头、结尾或正文旁加入一些相关专业名词的英汉对照,或以“小结”、“知识要点”、“注解”等形式将重要知识点或难点再以中文形式翻译或总结。以上两大类教材中,几乎全部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针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编写的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尚未见到。由于受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和学制较短的限制,选用上述两类教材均有一定困难。

 

2.编写有特色的双语教材,满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需求

 

近年来,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不断增加,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报考人数在逐年增加,尽管学校尽量选择录取优秀学生进入药学专业,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还是大多数,同时面临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状况。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要这部分学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是不可行的,因为这类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教学内容难度和教学要求等不能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际;若拿来就用,则必定会影响教材使用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应用本科院校根据原版教材改编的全英教材,由于学生专业词汇掌握较少,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影响学生对药物化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这些教材均是根据本科高校教学特点和培养方向编写的,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为此,编写有特色的双语教材,满足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需求,对药学专业后期课程的双语教学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1中英双语对照,构建适应本院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教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和英语教材不同,双语教材以传播学科知识为主旨,英语只是作为传播知识的语言工具。为此,我们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特点,摸索出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中英双语教材的编写模式,即参考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以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版教材作为参考,以中文与英文顺序对照排列为特点,编写自成体系的高职高药物化学双语教材及参考资料。

 

2.2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保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这一问题,以普通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选取本分章节进行双语教材的编写。经过对药学专业后期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并与药物化学任课教师共同协商,对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按照专科层次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组织教学内容并构筑知识结构框架,避免理论偏难、偏深、面面俱到的现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以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药学为专业服务作核心构建药物化学的整体知识。课程内容选取紧紧围绕本课程与其他药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联的内容为线索选取。同时注重专业特点,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进展融入教材中,增加学生自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2.3只对部分英文进行中文注释,避免中英完全对应造成学生对母语的依赖。

 

在药物化学内容的中文注释方面,我们不要求对英文内容一对一翻译,而是参考了部分国外英语原版优秀教材,对部分高职学生感觉生僻的单词进行注释,尽可能突出3年制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学生英语水平及教师水平,努力使教材内容达到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密切结合,其内容既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2.4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材体例。

 

双语教材有多种排版形式,我们编写双语教材全文采用了中英文对照双栏排版格式,这样可以保证教材中文和英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便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和透彻理解英文原文。但这种排版方式有缺陷,如中文和英文内容所占版面不一致,为了保证相关内容的对应性,导致部分位置留白,增加页面,影响整个教材的排版效果。

 

采用这种双语教材,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既呈现中文和英文规范表述,又可以不依赖母语,加上教师的合理取舍和灵活引导,就能不断积累药学英语词汇,熟悉药学英语的基本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促进英语学习和增加专业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7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广泛,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旧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的。其中英语课文,包含的社会科学类的内容,譬如像friendship、englisharoundtheworld、traveljournal等课文涉及了情感、地理、旅游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对这些英语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强化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更能了解到各个领域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同时,课文数量多和篇幅长,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比较大,需要大量的课时去完成,这跟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精力造成冲突。

2.教材编排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分为以下板块,其中包括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ningaboutlanguage、usinglanguage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章节的顺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这种教材的设计特点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做了引导性的铺垫。

3.教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不仅注重新词汇、句式、语法的使用,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的内容,强调英语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文章内容涉及一些名人事迹、古迹名胜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在文章中夹杂了大量的有关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1.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虽然人教版的教材在内容上扩大范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由于实际的教学课时和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可能做到对任何章节和内容都非常细致地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教材编排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从而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的情况,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将英语知识和要点有主次地传达给学生。譬如,在课文中出现的重复的知识要点,老师应该在进行教学时省去重复的部分,对于提升学生课外能力的练习题不做硬性的要求,要求有精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就可以。而且在知识要点的提炼上一定要精准,能够在课文中选中较为精炼的句子、词汇对学生进行教学。

2.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英语的教育中,普遍出现的状况就是“哑巴英语”,学生的书面答卷的成绩都非常好,但是在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上却不尽如人意。譬如“compliment―complement;wait―weight”等,词义不一样,但是听起来却非常近似,正是由于很多老师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分析词汇、语法、句式上,学生没有时间去练习英语听力,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发音掌握得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听力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养成训练听力的习惯,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词汇发音,找一些比较有趣的影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达到最佳状态。

3.采用多样化形式,完成课文阅读教学

在当下的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存在很多篇幅比较长,或者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的课文,学生阅读起来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而通常老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跟过去使用旧版教材也是一样的,学生个人进行默读,老师带领阅读,针对各个句式、词汇进行分析。针对新版教材,老师应该根据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图文形式,进行课文结构分析,将课文的骨架提炼出来,学生对于课文要讲述的内容和观点的理解会比较快,也比较准确,这样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花费的实践也比较短。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因此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及语篇结构,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或者是学生采用情景对话形式进行阅读,将书中的各个角色分布到学生身上,进行情景化的阅读,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总之,老师应该放开思路,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人文拓展和升华

由于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老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在进行授课之前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教学方向,延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教育。例如,在教unit4earthquake时,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雾霾等常见的污染现象,对学生进行词汇和知识的扩充。在讲述像天文、工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老师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升华,但是要注意对教学时间的把握,避免偏离教学主线。

5.结合语言文化背景,加深对英语课文的深层理解

《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说“thelanguageofasocietyisanaspectofthesocialculture.”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支撑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其他国家的生活,老师应该经常渗透英语国家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生活习惯、词汇来源、民间传说、节日来源等各个方面,学生才能真正地运用好英语,才能避免在句式、词汇的使用上出现问题。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材料,语言交际能力,整合,开放教育

 

一、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材料运用现状分析

本人长期从事开放教育英语教育专业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我认为,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便于学习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掌握英语文化,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虽然本科英语专业将课程细分为十八门,且每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但每门课程的目标都应是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总目标的,因此在分步完成诸课程各章、节的目标时,应时刻把握住专业总目标而进行。但这一课程设置目标在学员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难以被体现出来。在开放英语教育专业对教学材料的运用中,存在着施教者和学习者都仅仅追求课程分目标,而对专业教和学的总目标置之不理或者根本认识不到的现象,甚而至于完全忽视教学分目标,只以学习者考试能否过关为标准。

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丰富学员的跨文化知识,打下良好跨文化语言知识基础,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在教学材料的实际运用中,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施教者还是以传统的传授知识和应考为主,其大体教学步骤为:提供相关案例——系统知识讲解——作业练习,而没有进行文化差异的深层比较。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在面授课堂教学中单一强调知识的记忆,迎合学员应付考试的要求,而没有真正做到使文化差异内化为学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本课程的知识点,没有把目标指向提高学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再如英语听力训练,听力训练应当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的,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但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实际上在教学材料的运用中,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学习者,都过多关注了听而忽视了听完理解之后还要干什么,听之前、之中要干些什么;忽视了学习者与施教者的互动,忽视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听是语言学习的第一步,忽视了这一步也就是忽视了交际的开端,从而失去了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对教学材料运用策略的反思

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语言运用的能力,就是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能力。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在长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把英语渐渐内化成自己的自然语言或接近自己的自然语言,形成无障碍的口语和书面语,语言习得过程可表达为:语言信息输入——练习——内化——习得——语言信息输出。但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语言信息输入——练习——记忆——脑中互译——目标语信息输出;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只能是手段或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化”与“习得”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与“习得”环节的缺失无法使英语学习者形成无障碍的口语和书面语。语言学习的真正策略应如下图:

实际上真正的语言能力形成的最佳标志应该是在交际过程中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自由转换,没有那种脑译的过程或者脑译过程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如何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呢?我以为,母语的习得过程是值得语言学习者深思和借鉴的,母语的习得的第一步来源有声语言的不断输入,也就是听而获得信息,在不断的模仿使用过程中习得语言。而外语的教学,并不像学习母语一样有着自然的语言环境和使用的日常化,因此,施教者应充分考虑以母语习得过程为借鉴,时刻注意环境的创建。鉴于开放教育英语专业的学员大多都正在从事与运用英语有关的工作,有一定的实践体会,因此最有利于学员提高语言能力的方法是以目的语进行讨论教学,如课堂面授讨论,网上BBS讨论,QQ群和单个辅导讨论。。

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程,施教者合理运用教学材料,以达到语言学习的最佳效果,我认为以下四点应该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

1.认清课程教学材料本身的性质

细化后的课程教学材料都有其本身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但细化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学完该门科目之后对相关知识更系统化,而系统化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完成语言学习的总目标。以英语专业《语言与语言应用学》为例,它是在总结语言规律的前提下形成的指导语言学习的教学材料,学习这个教学材料,是为了让学员明确知道,英语同汉语除了在不同的语域中有不同表达方式和词汇范畴,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域中也有其不同的语义这些相同点,它们也有各自的语言使用习惯与规律。当学员在学习和老师的指导过程中知道了语域的语言情境性,在不同的语言材料中就有了基本语言的语域感知,那么学习中很多难题就会有了基本的指导方针,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上就会起到相当的作用。无论是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要认清课程教学材料的性质,通过教学材料的教和学,自发地向总目标靠近,也就是分步训练,目标统一,站在一定高度来看待语言学习。

2.结合时代时事适时添加教学材料

语言学习本身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滞后的教材内容会限制或挫伤学习者的兴趣,给学习带来极大的损失。我们知道,《高级时事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学员语言知识能够符合时代的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材料的学习,达到丰富学员的时事英语语言词汇的目的,使学员像使用母语一样,就各种语言材料中日常所包含的时事内容能够无障碍的阅读与表达。但教学材料的滞后性是教学教材,尤其是语言训练教材不可避免的弱点,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做到以教学材料为基础,对教学材料的内容进行课堂改编,就语言材料本身的话题进行拓展和发散,是教学中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员们都是一个个完整的信息载体,也许一些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多于或者优于老师,同时还要充分意识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为了问题和观点的正确与否,否则就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大方向,所以在讨论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员的观点,这也是满足年轻代的需求和提高兴趣的重要途径。

3.通过相应教学材料的学习增强跨文化知识积累的意识

在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学中时刻都涉及到跨文化知识,而跨文化知识只是为了加强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促进沟通能力的形成,而不应为文化教学而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用相应教学材料来加深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在语言实际运用中的比较,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开放教育英语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就是为培养学员的跨文化知识素养而设计的,但跨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庞杂的知识体系,跨文化知识又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一本书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知识,所以,我以为,跨文化意识的积淀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的,教师和学员就更应该通过相应教学材料的学习运用,增强跨文化知识积累的意识。

4.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对教学材料进行优化整合

施教者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信息库,因而应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对教学材料进行优化整合,不断更新和优化网上教育资源,同时指导学员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和省电大的网上资源,合理地运用教学材料,通过各种教学媒体,使学员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材料,并且与课任教师保持信息畅通,从而使学员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结束语

在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不管哪一门科目,哪一种教材都是服务于培养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的获得。系统地建立起语言的综合能力来服务于语言学习的总目标,在学习与施教过程中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方才是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作为以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相关英语的语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绝不是拥有相关的英语知识就能一定形成语言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合理使用教学教材,服务于英语学习总目标才应是合理利用英语教材的关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每节课,每阶段的教学的实际操作方式是否能够程式化,把较好的教学理念变成有形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把握教学的阶段性以确保教和学的所有过程都能够服务于语言学习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法教学,2007,10.

[2]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法教学,2007,8.

[3]孙鸣.我国英语交际法教学之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4]顾日国.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丰国欣.二语习得研究特征之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基本要素核心要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系统科学渗入到文化教育领域,我国的语文教育及其研究也引进了系统科学原理。

系统乃是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体。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是系统中既独立又联系的基本成分。对于静态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材料,在教学上一般指教师、学生和教材。

一、语文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

根据上述原理,语文教学系统是由语文教师、学生和语文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1.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处在教学系统中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过程等全都予以认识和改造,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能动地掌握语文及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作用,这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既然是主体,就承担着改造客体,使学生尽快提高语文水平的任务,这当然是不能去包办代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去认识语文教学规律,认识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语文水平。

2.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他认识的客体。学生同时又是教学对象,也即教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学生为教师所认识、所塑造。但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语文教学信息、知识能力的转换者和接收者,是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地介入语文教学全过程并发挥其作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飞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外因,为学生的接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的接受才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好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没有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信息传播是很难产生好的效果的。

3.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没有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就无法进行。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依据和凭借。教师依靠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达到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凭借语文教材,获得学习语文的门径,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语文教材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从内容到编排都为适应教学目标的特殊需要而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语文教学也有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任务,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涉猎各种社会知识、自然知识的窗口;语文教学还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提高他们思想品德素养的任务,语文教材是为他们吸收思想养料建造的园地。

从上述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语文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是以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为前提的,更进一步地讲,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所以,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学生”是核心要素。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的现状。

近年来,中职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中考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因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我校对当前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约20%的学生认为读书目的是混日子,约30%是为了应付考试,争取顺利毕业,而仅有8%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中大部分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更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因而多数学生表现为书写差、错别字多,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低,直接制约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2)教师“教”的现状。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多不被重视,加之多数文化课教师对专业缺乏了解,因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于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锁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法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3)语文教材的弊端。

①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由于课时量的减少,一套共两册的语文教材,每单元只能讲授一至两篇课文。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②中职语文教材更新变换慢。多年来,我校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材内容陈旧,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的文章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的确有困难。

③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缺乏时代精神,缺乏反映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2.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

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各方面的弊端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重视而引起的。

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相差甚远,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这些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着这个问题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学脱离实际,更加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材的编制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难以接受。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学”的状况较为特殊、复杂,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语文教材的“编”,都应对其更予以重视,“学生”作为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三、抓住核心要素,优化语文教学

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优化中职语文教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增强其“适应性”。

1.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相适应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后语文教学的继续,然而中职学生大多语文素质较低,针对中职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鹜远。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

2.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相适应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专业课程却比较重视,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除讲究德育渗透,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还必须重视职业渗透,就是这个道理。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出比写出更重要、更难,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口头表达课可以演变为“演讲与口才”课进行教学,着重强化演讲思路、演讲语言、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相信学生会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革玲.对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9).

[2]卜颜丹.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5).

[3]向红静,叶安全.刍议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诸多困惑与对应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4).

[4]刘先伦.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三要素[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篇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愈加密切,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和灵活运用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近年来,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大力推行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才。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我院对《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

一、目前该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材料》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如材料的性能、结构与组织、相图与相变等;二是机械工程材料的实际应用,介绍常用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工艺之间的关系,为工程材料的选材和加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理论程度并不深,故国内很多工科院校对此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然而,从笔者调研结果来看,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双语教学目的不明确。有些教师把该双语教学课程当作专业英语来教授,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专业术语和语句的理解上,忽视了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初学者较难理解内容的讲解。此外,部分教师对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讲解太多,忽略了第二部分工程选材和应用举例,同时未及时跟踪国内外出现的新材料及技术并将其引入到课程双语教学内容,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标不一致。

2.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有部分高校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由于国内外教材在知识体系、深度及难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某些章节上如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国外原版教材普遍成本较高,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现行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更新较慢且创新性不够。

3.双语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仍沿袭“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英语和专业知识,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当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时,老师用外文讲解的时间较长,而学生往往很难接受,久而久之,对双语教学的方式失去兴趣与信心。

4.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较弱。大部分高校双语教学的老师是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年轻老师,教学手段、能力、经验等方面欠佳。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语言方面的教学训练,虽然具备阅读且理解英语教材的能力,能够制作英文课件,但是英文表达传授知识的能力不强,影响课程的双语教学质量。

二、我院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教材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我院在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选用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mechanicalengineeringmaterials机械工程材料》(双语版)教材。该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浅显易懂,且每一章节后面有相应的“questionsanddiscussions”和“重点内容概述”。教材后面还附录有材料基本参数表和关键术语中文解释,最重要的是该双语版教材还有配套的中文版教材。从两年的双语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此教材难度适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运用英语阅读和理解专业知识等方面收益颇丰。

2.课件的设计。《机械工程材料》这门课程第一部分内容概念多、知识涵盖面广,第二部分内容为贴近实际应用的工程材料,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增添了一些难度。我们课件的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生动易懂的宗旨,重要概念和定理采用中英文对照,问题与例题的讲解采用传统的黑板全英文板书,课件中插入一些来自教材和网络或者实验的精选图片。这些动画、模型和图片的引入,使所讲的内容更加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还可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与手段。双语教学应该一改以往单向“填鸭式”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单向和交互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始每一次新的教学内容。如讲第二章时,提出“whystudythestructureofmaterial?(为什么要学习材料的结构)”这一问题引发讨论,然后通过一些图片和数据讲解材料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由浅入深,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学习材料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最后课程小结时反过来回答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三、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材。首先,应该把《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双语教学模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锻炼与专业知识的教授双管齐下。其次,合理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注意融合中西方教育思想文化,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2.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双语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有张有弛、教学相长的平台。由于双语教学课程对学生来说难度相对增大,若不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采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课件中多插入一些图片、动画、视频资料等,将课本中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法、分组讨论法、趣味竞赛法等。此外,还需注重学生书本理论知识联系工程实际的能力和运用外语思维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培养。

3.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师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运用双重语言的能力和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方法。为此,我校采取严格审核双语教学教师资格、定期开办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举行全校双语教学比赛、设立双语教学教改专项基金等措施有效调动了教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可为其它高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提供一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