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文言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32:51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1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翻译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贾(gǔ)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徙居:搬家。及:等到。大儒:圣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遂:最后。市:集市。居:家。卒:最终,终于。

赏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2

[关键词]成长环境模范带头以情感人

我校坐落在伟大思想家孟子诞生地,距“孟母三迁祠”三里多路,故而得名“三里小学”。身处孔孟诞生地,无时无处不在深受亚圣孟子思想的熏陶和洗礼。作为家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传播孔孟思想、发扬光大“孟母教子”精神是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从事班主任工作中,扎实汲取亚圣孟子在成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点滴探索,并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从“孟母三迁”故事中汲取到“后进生”转化的良策

“孟母三迁择邻”的故事在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孟母为了给年幼的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孤儿寡母的竟然接连搬家三次,孟母肯定受到了诸多磨难,那为什么还要搬家呢?可见孟母十分重视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结合平时的班主任实践工作,我认为良好的“环境”因素对于学生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做好“后进生”转化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平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座次调整工作,将其作为做好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对学生座位一月一调整。具体操作中,除坚持兼顾学生身高的个别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泛征求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各科尖子生和后进生结对子,特意安排在一个邻近课桌上学习。此外,我对每个后进生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一旦一门功课取到明显长进后,就及时将其安排在另外一门功课尖子生课桌附近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般在一个学期内,绝大多数后进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取得明显长进,有效促进了一个班级平衡发展。为此,我也经常被安排轮换接替担任各年级的班主任。

二、从“买肉啖子”故事品尝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甜头”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很好奇,就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可见孟母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启发教育孟子,始终在年幼孟子面前发挥“带头”和“树标”的作用,对孟子今后的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班主任,也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认为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不应高高在上,则应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带头模范执行班集体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是我们班规的第一条。记得我在教《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描述着“柳树吐绿、小草发芽、冰雪融化……”渐渐地,孩子们被吸引进一个春天般的童话世界里,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情不自禁的问:“老师,我们周末能去春游吗?”,我当时也没多想,爽快的答应:“可以呀”。说完又后悔了,全班50多名学生乘车外出可不是容易的事,后来虽然学校答应了,但是学校资金紧张,暂时拿不出钱来。为兑现自己的诺言,同时,也为了带头恪守“诚实守信”的班规,我硬是取了当月的部分工资组织学生就近爬山春游。为带头执行“热爱劳动”的班规,每次周五卫生区大扫除,我总是亲自和学生一块干,每位学生都很抢着干,从来不言谁干得多与少,从来不用班主任支派,但我们班的卫生评比总是第一名。此外,课堂纪律等各项班规也得到较好的遵守,任课老师普遍反映我们班班风好,纪律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学区的老师讲公开课时都喜欢用我们这个班。身教胜于言教,模范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三、从“断机教子”故事中感受到以情感人的“魔力”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见状,心里既害怕又迷惑,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就永远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刻苦读书。我认为,孟母关键是做到了一个“情”字,以情感人。这也给我做班主任工作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犯了错误并不知悔改,绝不可粗暴的批评和体罚,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感动。

前些年,我刚接过一个班,班里有一个孩子,年龄偏大,他经常凭借人高马大的优势欺负小同学,而且还在班内发展了几个“死党”。听前任班主任说,批评甚至体罚对他都无济于事。再这样下去,这孩子迟早要出事。我立即将该生列为重点管理对象。首先我进行了家访,结果他的家庭状况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父母辛辛苦苦赚了几年的血汗钱被人骗走了,母亲神经病复发,父亲也因此一蹶不振,经常酗酒。对此,我将该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在他吃不上饭的时候,陪他一块在食堂就餐;当他欺负小同学的时候,我让他换位思考;该添学习用品的时候,我及时送到他手中;抽课余时间专门给他辅导课程……刚开始时,他还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后来慢慢的,我发现他眼里闪着泪花……一学期过后,老师同学们都说他像变了一个人样,不但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而且成绩突飞猛进,还当选上了班干部。紧接着,其他几位类似的孩子,也被“真情”一一感化。这是采取打骂体罚手段永远也达不到效果。这样我更加坚定了“以真情感化”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20卷.

[2]总政治部.改革中的军校育人之路.军事谊文出版社,1992.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3

对素材的改造运用可分为两类。

一是形式上的改造。即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变革,让其呈现出新的面貌。有些情节性较强的素材,我们可以选择普通人以外的,如生物、物品的观念等特殊角度进行加工创新,以陌生“人”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使素材达到“陌生化”即新鲜的效果。

二是内容上的改造。对原素材的内容进行扩展、想象、压缩或逆向改写等。

使用改造创新法处理素材,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改造后的素材适用于写作文体。②改造后的素材适合主题的表达。③改造旧例与加工合成不同,改造旧例是立足于对一个素材的新角度的挖掘,加工合成是把几个素材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例文】

“特大新闻!孟母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哟!孟母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吧!这回不知道孟家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这次孟母搬家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与你为邻,我们深受污染之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后,孟子变得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孟母一探究竞,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他们与孟子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酬金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人就可以了。”孟子的这句话吓着了孟母!呜呼!她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势利、重金钱。

这次,孟母只好带着孟子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惊慌之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儿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儿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没有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搬家寻邻的希望都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医院里住下。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性格高洁、不畏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我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4

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无悔而逼迫就是使人生无悔的良药。

逼迫使人生变得美丽。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而他取得如此成就恐怕一半要归功于孟母的逼迫。话说“孟母三迁”后,终于给孟子选了一个好的邻边环境,孟子呢也乖乖走进了学堂。但不多久,学堂的新鲜劲消失了,孟子也步入了逃课打架闹事的行列。孟母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用剪刀把织好的白绫剪断。她告诉孟子,半途而废就像这断了的白布终了一事无成。这就是断杼教子的故事。在孟母的逼迫下,孟子踏上了文学的方舟,点燃了人生的灯塔,使原本碌碌无为的“航行”,欣然转航,给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逼迫使人生走向成功。

人生许多无法做到的事,逼迫往往使之做到。司马迁,一个集屈辱与荣耀于一身的天之骄子。虽然在未获得耻辱之前他已经开始了《史记》的创作,但是宫刑的耻辱却使他的创作登峰造极。宫刑后的他,没有了回头路,《史记》是他唯一的支柱。或许宫刑给他的人生蒙上了阴影,但宫刑的耻辱却逼迫着他不得不走向成功。古人流芳百世有三种方法:立行,立德,立言。受了宫刑,前两种早已与他失之交臂,唯有立言才能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足迹。他无路可选,只有立言。这种逼迫,使他走向了成功。

逼迫使人生登峰造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凄冷愁美人——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浣溪沙》是她前半生快乐的写照。尽管词句优美多情,却也只赢得了“李家有女初长成,笔走龙蛇起雷声。”的美誉。再看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十四字重叠,把她描绘成了愁的化身。历史长河三千年,她依然独放光彩。后半生的三大苦难造就了她的《声声慢》,同时也造就了愁仙子。使之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苦难逼迫了她传奇的一生。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5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非常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心得1我相信《三字经》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们又真正了解这里面的含义了吗?如果没懂,那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吧!

你们知道《孟母择邻》的故事吗?”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看到了礼仪和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玉,不经过雕琢,怎么能成大器呢?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没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带给你无穷的收获。

三字经心得2新学期,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喜欢并热衷于背诵《三字经》的内容。通过自己背诵和老师讲解使孩子们对《三字经》有了认识,收获颇多。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

三字经心得3《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的诵读声,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结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

三字经心得4《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认真的读了这本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介精湛的哲言隽语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习”、“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经常模仿那些办丧事人的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集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正所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怎能成大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登峰顶,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讲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残暴统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使我国历代王朝中最久的朝代。读了“三字经”后,我对这段历史印象更深刻了。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本书,我建议你去读一读,他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心得5学完了三字经这本名著,使我懂得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家里买了梨,兄弟们争先恐后地挑大的梨,而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为什么你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所以应该吃大梨;而弟弟比小小,应该让着他,所以我就拿了一个小梨吃。”“头悬梁,锥刺股”又说的古人刻苦好学的故事。我们学习的虽然不是他们学习的方法,但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昔汉时黄香,每当夏日炎热之时,用扇子扇父母的凉席使其凉爽;至于冬日严寒,则在父母睡前用自己的身体替父母暖和被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的是每一块玉都是经过精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人也是这样,经历过种种磨练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6

今天,我读了《荔枝》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文笔流畅,句句话都透露出了儿子和母亲之间的爱,借助荔枝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伟大的爱,儿子对母亲真诚的孝心。文章扣人心旋,令人倍受感动。

文章主要讲了“我”28岁那年,鼓起勇气为快70岁没吃过荔枝的老母亲买了一斤荔枝。回到家,趁母亲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让她尝尝鲜,母亲很喜欢吃荔枝,却总把大个的让给“我”。直到母亲去世,我才知道她临终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让给他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读完这篇文章,一股暖流涌向我的心田,我被这伟大的母爱深深地震撼了。文中的母亲虽然喜欢吃荔枝,但是总把大个儿的让给“我”,是什么促使她这样做,是对儿子的爱。其实,从古到今,有多少为儿子而付出的无私的、伟大的母亲啊!

“昔孟母,择邻处。”这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孟子所做的事。小时侯,孟子家附近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了得?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伏镇甸,孟母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后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稻子比比划划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依次孟家搬的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从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孟母对孟子的用心良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是啊!我们就像那一棵棵小草,母亲就像那春天温暖的阳光,时刻光照着我们,她们对我们那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7

一、例证法

所谓例证法,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的说服力远远大于空洞抽象的说理。用来作论据的事例,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具体的事实,概括的事实,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的经历、感受,还可以是一些统计数字等。在运用例证法时,有以下几点要求:

1.确凿性。必须选择那些准确可靠的事实。

2.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3.新颖性。尽量选择鲜为人知的或有时代感的新鲜事例,即便是旧事例,也可使用“旧酒装新瓶”的方法,将其融入新颖的议论之中,使之产生新意。如“孟母三迁”多被用来佐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换个角度,用它来证明“近墨者未必黑”也是可行的。试想,假如不是孟子专心致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话,那么即使孟母三迁,甚至四迁、五迁,也很难保证孟子不受影响。这样就可以让旧事例点石成金了。

4.向心性。即事例与论点的统一。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主旨一致。

5.概括性。事例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能证明论点即可,绝不可恣肆,喧宾夺主。

在运用例证法时,以下三招较为实用。

招数一:直接引用,变为转述。

招数二:改变手法,去枝留干。

招数三:以大概小,以总概分。

二、引证法

所谓引证法,就是引用那些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道理或说法来证明论点。用来作引证的,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成语、俗话、谚语,还可以是定理、公式等。如萧伯纳的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出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一可证明交流的重要性,二可证明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

在运用引证法时,有以下两点要求:

第一,引证必须合理。即引证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能断章取义,不能歪曲原意,更不能主观臆想。

第二,引证必须适当。即引证必须少而精,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喻证法

所谓喻证法,就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喻证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说理变得深入浅出,增强可读性。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是运用喻证法的典范。运用喻证法时,要注意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有多方面的相似点。比如,将学习比喻为登山,然后将两者分解,好成绩可与登山成功对应,学习方法、态度可与登山技巧、态度对应等。

四、对比法

所谓对比法,就是将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如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中的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就是运用对比法的典范。运用对比法时,要注意正反两方面内容必须截然不同,否则论点就很难做到鲜明。

五、类比法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8

孟庙里共有碑碣石刻350多块,为宋、元、明、清历代所立。从内容上分,碑文有诏封、祭祀、题咏、捐资纪德、孟氏族谱等;从字体上分,有篆、隶、行、草、楷书等;从文字种类上分,除汉字外,还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

孟庙东路,启贤门至启圣殿甬道两侧,碑碣林立,为孟庙各类石碑存放之处,称为孟庙碑林。碑林历经了800余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汉唐、宋、金、元、明、清的各代佳作。

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位于圣启殿前甬道西侧,龟趺蟠首,碑文以蒙、汉两种文字记载。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加封孟父为邾国公、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的圣旨,为制诏中的杰作。

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是孟庙最为珍贵的碑刻之一。这个碑以铭文的形式保存了最早的蒙古文文献,俗称八思巴文。这种文字在加速蒙族吸收汉族文化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元朝灭亡之后这种文字就不再使用了。

邾国公祠堂记碑,位于启圣殿甬道东侧,记载了孟子父母被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后,邹县官吏修建邾国公祠堂的经过,颂扬了孟子父母教养亚圣的功绩。

孟氏宗传祖图碑,位于启圣殿前廊下东侧。两面各以图画形式刻着《孟氏宗传祖图始末记》和《孟氏家谱序》。

走出启贤门往西,康熙碑亭东侧,有三幢碑:孟母三迁祠碑、孟母断机处碑、子思子作中庸处碑。

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御制孟子庙碑”,存放于康熙碑亭内,由碑额、碑身、碑趺组成。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等图案,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碑趺是由一个巨大石雕,狮头、龟背、鹰爪、蛇尾四种动物的特征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石碑,颇耐人寻味。据徐应秋说,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温顺,喜文好负重,力大无比,故常用来驮碑。

亚圣孟子赞碑,位于乾隆碑亭内。碑文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高度赞扬了孟子爱君泽民、拯救人心的功绩,评价孟子的一生是功在天地。

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碑,位于致敬门东侧。“功不在禹下”语出韩愈《与孟尚书书》:“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孟子坚持儒家正统,功劳可与制水的大禹相提并论。这是对孟子的最高评价。

仁廉公勤官箴碑,位于致敬门门廊内西侧。碑为方柱形,无额,四面刻字。碑文以凝练概括的语言阐明了公正廉洁、勤政为民、廉勤自律是为官者最重要的人格品质。

致敬门内是一方形小院,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时所留下的诗词题咏。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9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讲的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为了能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学习,一连搬迁了三次,直至最后在一所学堂旁安居。最后,这位小孩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他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他的故事便被后人传颂。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

随手翻开一份报纸或杂志,都报道陕西的一名女子杨丽娟为追星,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遗言,只求香港明星刘德华能见上女儿一面。

杨丽娟本来是陕西省的一名初中学生,在16岁时迷上香港明星刘德华,并开始了她的追星之路。她曾5次去过北京,3次去过香港,目的都只有一个,只为观看“华仔”的演唱会。最后一次去香港,只和刘德华合影,但她要求单独和刘德华谈1个小时,被他拒绝。事后,杨丽娟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写下遗言,只求刘德华能见上女儿一面。这件事当时在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人都批评杨丽娟“回头是岸”,当她却执着不肯“回心转意”。当媒体采访她的母亲时,她的母亲承认当时家里人都反对她追星,再后来没有说什么,最后转变为支持,才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其实大家何不妨反过来看,如果当时杨父杨母都不答应这件事情,或许不会落得像今天这个下场。

孟母三迁文言文篇10

1、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2、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3、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4、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5、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8、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1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1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2、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13、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14、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16、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17、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8、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19、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2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