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8:15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现代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抢占发言权,就必须加强自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双重建设,而在企业的软实力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各项管理事务中,技术干部培训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干部培训的技术难度高、培训管理相关措施不完善等,以及个别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较为重视,而对于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则有所忽视,这就造成了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运行不利。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铁航空港的技术干部培训情况进行研究,并找出创新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的价值,促进企业的人才发展,进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当前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将要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人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企业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而对于企业的人员培训工作关注却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企业上下级都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部分技术干部甚至认为培训工作是多此一举,对于本人工作没有帮助,反而由于参加培训工作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企业技术干部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2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计划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技术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技术干部培训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就目前企业针对技术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显存在这培训计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尚未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培训工作不能和企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这就打破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整体性,企业的培训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其次,企业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同时,企业的培训策划和培训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的培训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3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体制存在着滞后性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全方面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实施准则,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体制上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培训管理的实施。

首先,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成熟的专业培训队伍。现阶段,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大部分是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培训的,培训的讲师大部分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培训,而无法针对特殊的岗位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干部在技术上很难有所突破。

其次,作为优秀的技术干部,不仅要熟练本职工作和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还应该适当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干部的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团队的良好发展。

再次,在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是严重制约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中,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干部培训的发展。

2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创新方法

2.1加强领导管理层对培训管理的重视

由于企业的发展特点,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管理时应坚持人本立业的经营理念,通过民主管理、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建立一种轻松、宽容、相互协作、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通过正面的沟通和激励方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相互进步。同时,需要发挥企业部门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中技术干部的影响,积极鼓励他们及时参加企业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价值。

此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职工培训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让企业的职工拥有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2.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企业进行培训工作时,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培训计划。

首先,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初,培训部门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中的技术岗位进行系统考核,明确培训的人员数目等。

其次,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技术干部工作的实践和企业生产时间等因素,制定适合技术干部的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即时培训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在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技术干部培训计划后,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还应该依据本企业职工发展的特点进行培训课程设置。具体的办法有:

①根据本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培训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培训教材应该包括先进工艺工法、专利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等内容,为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

②在技术干部课程培训的设置中,培训教师还应该根据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培训课件,在组织培训之前由职培中心培训管理部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发放给学员并留存备案。

③企业的培训部门还应该为企业员工准备专业的培训视频资料,为企业技术干部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2.3完善企业技术干部培训的相关制度

在企业对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的工作中,还应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保证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首先,企业应完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对原有的员工的培训、管理等制度进行改进,保证管理制度能够适应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其次,企业在建立员工培训工作中,还应该对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职工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顺利的运行,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服务。

2.4根据企业职工岗位层级需要设立培训师梯队

目前,随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不断成熟,企业专门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旨在针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需求的不同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完善企业培训师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师队伍。

首先,应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的建设,一是经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加强内训师与内部导师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企业“以师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是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等组成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对企业各管理岗位中的技术干部进行培训。二是对获得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员工,优先聘任为公司内训师。三是企业公开选聘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培训师,建立师资库,不断地强化内部讲师团队建设。

其次,还要加强对外部讲师及机构开发:不断拓宽渠道、择优选用外部优秀讲师,并建立外部师资信息库;依据属地化原则,减少因培训、技能鉴定等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加强与外部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提升培训质量。

2.5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企业的培训激励是职工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的催化剂,完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的培训管理效果,增强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具体完善培训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有:

①经济激励,企业可以为技术干部提供岗位技能工资、奖学金、培训补贴等系列的福利措施,通过这些福利措施既可以避免员工与企业的这种纯粹契约关系的概念,也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②目标激励,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升职发展空间、提供在职深造、提供科研活动经费激励措施提高技术干部参与培训的兴趣,进而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③职业发展激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职业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培训学习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永远保持学习进步的动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此外,在企业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考核,制定考核评定表,对技术干部的工作情况、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干部升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2

【关键词】产教融合机电类人才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1-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之门。”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与企业广泛开展深入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本文拟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产教融合下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课程。由军事理论与训练、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课、高等数学、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组成,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部分是依托w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梯结构原理与安装维修、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实训、单片机电路设计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

第三部分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校外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了毕业实习及综合实践(顶岗半年或以上)校外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养成、职业道德。

第四部分是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导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由中级维修电工、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操作、低压电工作业操作等考证实训及鉴定系列课程构成,考证实训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相对应工种的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相对齐全,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实训要求。该校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如下:

(一)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教具和教学软件,学院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品牌培养基地。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通力电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按企业要求进行改造、装修,企业负责设备安装及调试等。主要设备包括:mX32、mX18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mX14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配套的e-Link5.1电梯管理系统、门机系统等。通力电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配置专用工具、维修保养等设施,场地营造品牌文化氛围,实现学员在实训中心学习场景与企业实际环境一致。实训基地配置信息化现场教学教室,教室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硬件、演示教具,用于订单班教学,同时教学硬件满足对通力电梯员工的培训。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抓手,由企业制订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标准,为学校品牌订单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及资格认证,企业参与订单班组班、教学以及实习就业过程,学校则为企业培训学生,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认证,直接在本地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在本地区的品牌文化推广,达到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成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推广的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不仅是订单班授课资格培训,而且持续提供新技术、新梯型培训,打造一批始终与企业实际电梯维保过程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和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在校内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双方共享共用,既满足在校生开展实训实习的需要,又承担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职能;既为通力电梯在职员工提供内部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平台,为电梯行业储备更多的技术人才。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主体为:学院“科研团队+机电创新团队”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以研发产品和生产指导为主,以产品生产组装为辅。对于一些校内难以加工完成的机电零部件,可以寻找在国内有能力提供该服务的企业,进行外协加工。目前已有产品为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研发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5年,性能优越。开发箱由一块主板和7块插接板组成,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电路设计实训。该产品配套了“理实一体化”实训教材,目前,市面上没有同款产品。产品立体停车系统为景观式立体停车系统,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教学设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东盟职教展上获得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好评,可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自动控制、传感器、电机拖动等课程的实训。产品研发团队按校内外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要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生成与转化。学院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八面玲珑立体停车系统产品”及为学生服务5年的“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等,都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师生自主研发的。通过生产性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全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区依托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先进理念,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进行机械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及基础教育为目标,通过构建交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期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实践区的建设,将成为学院机电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研团队研发中心,并将成果转化以及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有机电和机械等学科专业的机械加工中心、机电创新协会、产品研发中心等,以创新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制作与研发的场所。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企业引入校园,在院内建立“it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真刀真枪”在真实课题中得到锻炼。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专业社团和学习阵地,举办电子设计大赛、电工技能大赛等专业特色的学习竞赛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搭建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广西“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广西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多项作品荣获国家专利。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以通力订单班为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群与全国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已合作4年,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并提供奖学金,学院则按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及教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使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稳定型储备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电梯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电梯特色。通力订单班的课程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集中培训,课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定导师共同指导。具体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订单班大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R悼纬烫逑涤敫谖荒芰Χ杂Γ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组织过程与企业生产同步,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或自主创业。订单班的师资来源更丰富,采取“校企互动、专兼互聘”的教师聘用方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及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技术专家、技术顾问等职务,互派人员进入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实质性工作,合作共赢,大大促进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在多个专业推广该育人模式。从2012年至201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合作培养学生人数108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据统计,到通力电梯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留下的学生达75%。部分学生已经成为通力电梯公司的技术骨干,通力电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提升的空间。从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几年间学生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维保技工素质水平;通过近4年实习生的情况来看(见图2数据),实习生留用率高达75%,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电梯公司对电梯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共享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名专业教师到通力电梯南宁分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昆山通力电梯工厂参加企业培训;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武汉交通学校参加通力电梯员工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给专业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及聘请行业工程师走上讲台,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这种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做法,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这些途径,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逐渐打造了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带来的好处展现出来。首先,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及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生提前一年解决就业,毕业实习结合企业工作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很好地解决了学校与企业衔接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培训,提升师资能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几年以来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率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多数学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伊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JGa333)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3

关键词: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内涵浸润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职成[2015]9)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是培养产品设计、制造人才的摇篮,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影响着整个国民创新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加强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教育质量。

1建设的现状

高职制造类实训基地传统的建设模式主要围绕学科进行建设,以生产技术特征或学科技术化分为不同实训区(室)。常见的实训基地建设以设备特性划分为:普通车床实训区、铣刨磨钻实训区、钳工实训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特种加工实训区等,以专业课程特性划分为机械基础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机床自动化控制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等。此种建设模式遵循专业知识体系性,适应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单一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一般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统一的考核评定标准评定培养效果,所培养的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相对专一,创新能力弱,职业发展空间窄。在全球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制造对高职机械制造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具有较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适应产业技术革新步伐。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学校的实训设备的更新却滞后于产业的变革,为此发展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跟上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分析得出,从硬件、管理理念及培养思维入手建成具有永续性、造血性、可持续性、创新内涵浸润式发展建设理念的协同创新服务实训中心,可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建设内容

高职机械创新实训中心的建设从机制、功能、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理念等方面,探索如何建设成具有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创建激励企业、教师、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生产、教育、学习活动的实训平台。2.1永续性发展(机制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校政企协同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及人才需求,通过示范特色基地建设等建设项目,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创新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机制,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持续发展”的原则,成立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并根据本地区行业发展需求,成立“机械制造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政政府引导、学校企业项目导入,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共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以履行教学培训、创新育人、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职能[1]。2.2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创建大学生智创空间)实训基地建设。对接行业升级人才需求及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成立大学生智创空间。智创空间的主体是学生,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是项目指导成员。通过严格、开放的考核形式发展创新团队成员:一是课内推荐,由有创新实践项目的课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推荐;二是通过创意设计比赛,全校范围内征集作品,筛选队员;三是通过主动报名参加创新学习班的学习,考核通过后加入。多途径严格、开放性入队模式,促进全员创新发明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相关资格审查筛选专家成员,保证创新团队专家指导的质量;建立创新项目经费、成果转化制度,保证创新项目落地实施。人员、经费、项目落地实施等保证智创空间运行延延不断的创新力,从根本性满足了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2.3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功能、管理模式)。(1)建成了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和机械制造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升级改造建设实训中心,以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建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具有“教学、生产、创新项目开发”三大功能。建成的产品创新制作训练车间等六大创新实践训练车间满足了企业典型产品生产组织、机械产品制造创新能力训练功能;建成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训练区等六大实训区满足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创新设计与实验的功能;建成的大学生智创空间,组织了多个建以不同的创新项目为载体的智创团队,智创团队可在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创新产品孵化,也可完成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项目。(2)建成了课内课外有效运行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建成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管理机构[2]:在学生中创建设备维护技术协会和大学生智创团队协会,配合专职老师进行设备维护、开放管理、活动宣传、赛事组织、创新活动等工作。管理机构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以学生协会为龙头,专职指导老师为辅助进行课内课外协同管理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实训中心管理规定、实验设备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办法与计划、开放式实训室管理人员聘任及管理职责[3],实训室维护保养制度与计划,实训中心维修团队工作流程等,保障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生产、创新活协同运行。2.4创新思维浸润式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通过一展厅,三长廊、六区、六室的“匠心文化、发明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建设,将创新思维内涵浸润于实训基地建设中。一展厅:展厅展示主题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文化、各创新实践区和训练室的布局、创新团队的发明作品(实物、图片、专利证书)展示,浸润创新发明诱惑力和影响力;三长廊:建成实训区的6S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长廊,同时以企业标准工位及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环境里浸润职业素养养成;匠心文化长廊和发明家精神长廊主要是通过历史、励志的上墙文化浸润匠心创新意识;六区:结合中国制造2025制造技术的发展建成六大创新实训区,六大实训区的包含了传统到先进不同的制造内涵,为人才培养浸润了技术的创新发展理念;六室:结合六大核心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内涵建设,浸润核心能力技术及核心能力创心知识、引导创新项目开展等。

3建设成效

(1)培育创新教学团队聚焦产业升级、专业发展需求成立了机械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通过轮换授课、教师“双证”授课、“双岗互聘”等途径,协同创新建设成了一对具有企业行业专家支持、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引领的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的机械制造科技创新教学团队[3]。通过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企业专项实践学习,参加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及专家专题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5S管理、精益6S体验式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专利申报培训等形式,创新教学团队科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高。(2)创新研究成果聚焦产业技术革新及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协同创新新实训基地平台的研究项目,聚焦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需求。项目业源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通过交流、校企座谈、企业走访等形式优化确定,所研究的成果满足企业产业需求,同时也考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项目类型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及专业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聚结了团队科技应用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力量,在为企业本土化改造或研发自动化机械装备、培养机械装备创新人才方面有效地发挥了团队强有力的凝聚力。项目研究中,大学生创新团队队员担任项目研究助理,形成了“企业问题———科技创新项目———创新教学案例”一脉相承,有效保证创新成果企业生产化、教学项目化的格局。(3)聚焦产业升级及专业发展需求开展社会培训活动适应本地区产业升级及人力资源需求,创新教学团队校企深度紧密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吃苦耐劳与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区域企业培养和输送近专业群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为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可开展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可联合组织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作品制作大。

4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需用发展的思维进行建设,才能紧紧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培养人才,要正确的认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技术(设备)不可能走在产业前面,但职业教育的培养战略,必须走在产业前面。着眼于创新发展思维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作者:黄勤芳覃秀凤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顺杰,姜长泓.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19.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4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5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省职工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应用日趋扩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职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是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战胜困难,振兴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安全生产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大力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工程,建设新一代产业大军,对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2.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大力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推进*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培训目标。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大幅度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使广大职工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主力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战略规划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线员工的标准化生产与规范化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新一代产业大军,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训任务和内容

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培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搞好法律法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培养职工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品格,不断增强企业和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5.积极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对企业经营者开展战略决策、品牌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及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对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开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加强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开展基层管理实务和管理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搞好创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加快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6.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根据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推动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形成自主品牌,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7.广泛开展一线员工培训。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生产规程要求,开展应知应会、岗位技能、操作规范、劳动工艺纪律、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使员工懂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装备、新工艺,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对岗位技能转型的要求,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

8.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合作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聘请国外专家来鲁讲学、咨询及技术指导;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培训;加强与国际培训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合作,加快职工培训与国际接轨步伐。

9.广泛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根据新形势要求,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对企业职工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

四、当前培训重点与要求

10.积极开展企业全员培训。对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营暂时遇到困难、开工不足的企业,要抓住目前生产任务不重的时机,以提升职工的生产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能力为重点,搞好职工全员培训,增加知识,储备技术,稳定队伍,共克时艰,保护好人力资源这个最重要的生产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11.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围绕企业安全生产需要,积极开展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等内容的培训。特殊行业、特种作业人员要按有关规定接受专门的培训。新招或转岗职工上岗前必须接受安全培训。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和事故预防模拟演练,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纪律。

12.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围绕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培训,促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3.开展市场营销培训。围绕扩大内需、开拓市场,重点开展营销方式、营销能力、品牌建设、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体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产品形象,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增强企业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能力。

14.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围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的广泛应用,促进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

15.开展节能减排培训。围绕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开展节能环保技术、节能和环保法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运用,促进降本增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16.加强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职工培训。围绕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九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和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对职工搞好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加快振兴*省重点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17.开展新政策、新法规培训。围绕“保发展、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大力开展税收改革、企业融资、银企合作、兼并重组等新政策、新法规培训,确保政策层层落实,使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并用足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法规的作用。

五、工作措施与政策

18.制定培训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当地企业特别是当前开工不足企业的情况,掌握职工队伍素质现状,明确企业培训需求,统筹规划,搞好指导和服务。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培训,特别要加强一线职工培训。培训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职工培训,开发培训项目,增强服务效能。

19.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能力。各市、县(市、区)要加大对职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社会培训机构要突出自身特色,发挥培训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构建与企业培训基地互为补充的基地网络。

20.加强培训工作者自身建设。随着职工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技术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培训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训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广大专、兼职教师要加强培训进修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培训能力和专业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师资人才库,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工作者队伍。

21.加强培训教材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调整、企业改革、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补充现有教材,充实完善培训内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含高职)和企业要共同合作,开发编写新的培训教材,制定完善继续教育科目指南。当前,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和节能环保的需要,由省经贸委会同安监、质量技术监督、节能环保、信息产业、企业管理、消防等部门,组织编写安全生产、质量和标准化、劳动纪律与工艺纪律、节能减排、防火防灾等公共培训教材,制作DVD培训光盘。有能力的大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编写适应性培训教材。逐步形成满足企业职工培训需要,具有*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职工培训教材体系。

22.创新培训方式。积极采取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以短期培训为主;政府引导培训、社会机构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以企业自主培训为主;集中脱产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以岗位练兵为主的培训方式。企业是职工培训的主体,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职工离岗不离厂,轮休变轮训”的培训形式,积极开展自主培训。

要遵循职工培训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培训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方式。重视信息技术在职工培训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电子网络技术和远程教学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省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辟职工培训专题栏目,搞好电视和远程教育培训。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模拟式、现场式、菜单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培训,加强案例教学。

23.大力加强企校合作。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的实习(训)优势和院校的师资、技术优势,鼓励企校双方搞好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

2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围绕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本行业主要职业岗位标准和培训标准;在搞好职工培训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本行业的职工培训规划;组织编写适合本行业的专业性培训教材,搞好师资培训;指导本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工作。以培训的标准化促进行业生产的标准化,达到职业岗位标准、培训标准和生产标准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企业全员行为的规范化。

25.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所有企业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把好入口关。企业新招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对职工培训不到位,达不到要求的,新上项目不得投入生产和运营。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与考核、使用、管理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上级主管部门要把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情况作为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依据。企业要把职工参加培训的情况作为职工上岗、转岗、职务聘任、职称评聘、工资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使培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职工成长的自身需要。

26.加强分类指导。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职工培训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大力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好的单位,要及时表彰推广;对开展职工培训不力的企业,要及时督促、改进和提升;对经营困难、开工不足的企业,要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开展职工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大职工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职工培训的重要意义、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努力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企业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27.建立职工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对困难企业的职工培训、政府采购培训项目、举办示范性培训班、企业高层次人才出国进修、推广职工培训先进经验等给予积极支持。

根据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企业要做到足额提取,专款专用。企业新建项目、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新技术和试制新产品等,要从项目投入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职工培训。

六、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28.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时研究解决职工培训中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把大力加强职工培训作为稳定队伍、稳定企业的一件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各地要统筹安排,完善职工培训管理体系,切实把职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6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技术人员;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2、郝宪秀.完善石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3、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石油企业与教育[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8

【关键词】创新;知识经济;员工素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整个人类的经济水平随着社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进行知识开拓和创新,并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达,依靠单纯的实体经济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速度,因为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不会停止的。这种高速发达的经济形态就是知识经济。

一、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社会的经济与知识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许多企业和行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产品需要提高其科技知识含量来树立品牌,以获得更好的品牌效益。而要想实现知识经济的快速转变,人才培养是实现知识经济的重要前提条件。很多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都需要企业员工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实现。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许多行业都十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一些大的企业甚至用股权进行激励,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创新。

二、从传统的企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在知识、技能和生产操作规范系统性培训,是企业人才发展规划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企业员工培训有两个方面:

(一)从企业员工培训目的方面进行分析

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是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来评价的。企业不能够盲目地对员工进行进行培训,需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量。同时还应该考虑一下员工不同的实际情况,从而根据他们具体的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最终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提高生产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企业员工的培训内容方面分析

企业员工的培训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需求进行分析,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就包括科学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岗位操作规范的培训。由于培训是综合性的,不容易很快见效,所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因为现在有许多的知识和生产息息相关,所以通过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从企业员工培训规划方面分析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的行业竞争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在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与企业的融合程度,甚至还可以使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培养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具体的有四个方面:

(一)从具体实施措施方面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应该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通过制定长期完善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从企业员工的培训师资方面分析

在企业员工培训的师资方面,往往企业为了尽可能的节约培训成本,许多培训人员都还是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其培训内容十分的有限。要想进行有水平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是素质就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课堂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企业员工培训的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方面进行培训。综合素质的培训要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

(四)从培训的具体方面分析

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就如蒙牛集团的人才培养理念“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缺少智慧,就请流汗;如果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就请离开”。这用人的标准充分体现了对人才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人才培养和人才任用一样,要有针对性,才能够使培训有好的效果。

四、从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分析

(一)应该完善和健全企业员工的晋升机制,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培训成绩评价机制。而且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使员工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并将员工的培训学习纳入员工的工作业绩考核里面,使员工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紧迫感和目的性;

(二)要对企业员工实施专业标准化管理,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要求员工要持证上岗,以此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企业要学会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对员工进行进行人才力量的储备,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从薪资方面来讲,要建立与技术职称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薪资水平,并陆续扩大差距,进一步促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学习,努力创新。从而,使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能够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四)要使员工有一种忧患意识,应该建立完善规范的淘汰体系,这样可以促使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

(五)还应该建立规范的创新奖励机制,这样就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督促自己,从而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9

关键词:企业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2

当前,许多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效益显著,但总体上对培训认识不足,培训内容落后,培训手段单一。很多企业的培训中心往往只是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了解新产品的地方,甚至一些培训基地、院校举办的培训也成了相互认识和交流感情的过程,这些培训还没有根本跳出传统培训的范畴,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需要。

作为企业培训院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适应社会需求,满足送培单位及其员工的需求,打破以往培训“一窝风”、“走过场”的形式,通过培训使受训者能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培训成果直接转化或体现为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使科技、管理知识更快地转化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使培训能服务于企业 造福于企业,这是当前教育培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培训创新及其重要性

企业培训,作为直接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水平和员工技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工作思路、知识、信息、技能,增长员工才干和敬业、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极好方式,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训创新就是要创造一种更有效的培训资源整合模式以达到培训的目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社会发展进步、市场竞争的激烈化,都要求企业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创新,也就要求传授科技、管理知识的企业培训也要创新,要用更先进的培训理念,更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的创新对创新主体及其培训对象都有重大意义,是一种双赢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培训创新使更灵活的培训方式得到应用,更先进的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管理及人员素质,进而提高了企业竞争能力及经济效益,培训创新的成功又反过来刺激了进一步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及其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2.培训创新有助于锻炼、培养培训院校的教师,不断提高其培训能力,特别是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培训创新,可以促使培训教师不断地提高其业务能力,在创新中得到锻炼成长,又进一步增强了其再创新能力,形成了提高师资能力水平的良性循环。

3.培训创新有助于提高培训质量,降价培训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创新性培训满足了企业及员工的需求,提高培训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培训成本,提高双方单位、员工的竞争能力。

4.有助于推动培训事业的发展。创新性培训使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提高了其继续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又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员工来参加培训,达到推动培训单位发展的目标。

二、培训创新主体及具备的基本条件

培训创新的主体是指培训院校的负责人、业务骨干及至每一位员工。培训院校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自觉地参与到培训创新过程中来、从岗位业务创新做起,直至达到创新培训的目的。

实现培训创新必须有以下基本条件:

1.创新主体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培训创新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创新主体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包括身体上的耐劳力和精神上的耐压力,身体的适应能力和精神上的应变能力。

2.创新主体应具有良好的智质和能力。良好的智质包括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这是创新的基础,但创新不能是纸上谈兵,要具有贯彻落实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管理工作中的控制协调能力,以保证和加快创新的发展。

3.创新主体要有创新意识和优良品质。创新主体要掌握最新的科技和管理成果、知识和信息,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各种环境中善于决策,并具有优良的品质,才能把决策的优化方案正确地加以执行贯彻落实,优良的品质是正确行为的保证。

4.社会及创新主体要有创新氛围,有创新压力,并有创新动力――即配套的激励方式制度,以保证培训创新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整合本单位资源,实现创新目标。

三、培训创新的内容

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点是不同的,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及企业实际情况,培训创新内容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技术技能培训是基础。这方面培训是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包括阅读、写作和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等最基本的技能,也包括特定职务相关的能力(即岗位培训)。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动化工厂与自动化办公室,数控机床等复杂技术产品的使用,要求员工具有数学、阅读和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如办公室文员须具备一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系统的能力,而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人须能读懂具体的机器操作手册及做基本的计算,才能对柔性制造系统频繁的工具变换进行仔细的测量和自我检查,才能掌握生产过程控制的统计方法。

2.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现代社会分工深化和协作紧密使员工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事、老板及其他相关人员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所以要对企业员工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使其能在工作中做到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减少摩擦和冲突,成为既能干又受欢迎的员工。

3.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飞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使企业员工常常要解决一些非常规的、富于变化的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技能常常需要通过培训。

四、培训创新的具体措施

1.培训目的和内容的创新

过去的企业培训目的单一,即为了使员工适应企业当前需要,了解机器操作,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但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时代,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方针和理念时,企业培训的目的由一元演变为多元,随之引发企业教育培训目的和内容的创新。过去的企业培训多聚焦于满足企业现时的需求,因此偏重于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在高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竞争激烈化的现时代,企业要立足、要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为依托,企业培训的内容必然创新。

(1)培训重点的转向。企业培训的重点从适应现实工作需要,补充知识和培训技能,转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对员工重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培训对象的深入。培训单位应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对培训对象的培训越来越多元化,诸如工作积极性、发挥潜能、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特别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成为现代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是培训内容方面的明显创新,旨在企业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和积级主动的参与意识,造就员工奋发进取、积极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以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

(3)培训内容的转化。过去,培训内容是狭窄化、简单化、单一化。现在,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培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培训、管理职能培训、安全健康培训、企业文化教育、学历教育等多项内容,而且每大项内容包含更多细化内容。

2.培训方法的创新

过去,企业培训方式方法少而简单,多为课堂教学、车间实习和师傅带徒弟方式。企业培训的创新应该形成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手段现代的新局面。常用的培训方法有:

案例教学培训:要求培训教师不同程度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除了借用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典型案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编写贴近企业实际的案例。透过研讨,帮助企业员工最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分析、判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

角色模拟培训:角色模拟法是培训教师根据培训内容,针对课题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游戏”或现场模拟活动。 此种方法现场感强,有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容易调动企业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在模拟活动中,通过学员摸拟实际生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体验事情,研究问题,作出决策,产生结果反馈以及根据后果对这些决定进行讨论,使学员在参与“游戏”中获得提高。

开放式培训:这种培训方法给员工以较大的自由,学习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监管理论,也可以是监管的技术能力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他们感兴趣的、对他们的工作有帮助的知识。他们可以到图书馆里去自修,也可以请资深者帮忙。组织者也可以要求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阅读一些与他们工作相关的书籍,然后在集体研讨培训会上讲演。

研讨式培训:就是在对员工进行表达与演讲培训时,出一个题目,让员工准备5分钟后上台演讲,并且把它录下来,然后放给大家看,让大家点评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种研讨式培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因而效果也是奇特得好。

独立式培训:独立式培训就是让某一员工独立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整个工作中,该员工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一个工作步骤: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决定采用哪种工作方式、哪种技能;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自己想办法,拿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培训方法有利于培训员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为独立完成工作去学习新的技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网上培训:利用电子网络对员工进行培训。例如惠普公司,新员工进来之后,公司就会在网上给他一个网上学习的工具,新员工上网后就会对整个惠普公司的业务、企业文化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就是将培训信息和培训内容放在网上,供员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和自学。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篇10

转变观念,提升“培训”的战略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的地位不高,其重要性无法凸显,因为大而全,小而全式的企业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的技术、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特色,每个企业必须处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要把本企业各项生产要素形成生存合力和战略竞争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完成。因此,企业家首先要考虑,培训不是企业的附庸,而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的一个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对员工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每个员工在本企业工作能力的形成,人际沟通、企业文化的适应,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能力都必经过企业不断的培训。

在经济转型时期,总书记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争当锐意改革创新的先锋,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楷模,把自己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要积极投身自主创新实践,围绕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深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立足本职岗位,丰富科技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争创一流业绩,把实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为推动科学发展积极献计出力。

由此可见经济转型需要丰富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作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一定要牢记总书记教导,搞好职工培训提高职工技能,使企业跟上时代的步伐。

但是目前企业在职业培训上与企业转型期的内在要求存在很大的的差距,使职工的素质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为了使职工的素质的提升跟上快速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以便缩短企业在职业培训上与企业转型期的内在要求存在的差距,构筑起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经济转型中保持争创优势,使企业与时代同步快速发展。

职业培训与企业的内在要求存在差距。虽然我们的企业在职业培训上在人力物力投入很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不难看到许多企业职工教育的发展与企业转型期的内在要求,在思想认知、科技技能要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干部和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缺少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职工文化层次比例悬殊,职工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够,自觉学习及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强。三是基层单位重生产轻培训,认为技术工人参加培训会影响生产,派去参加培训班的常常是一些“专职学习员”或骨干,绝大多数技术工人没有学习机会。四是在培训方法、内容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科学创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五是在培训格局上,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格局尚未形成,从而抑制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生机和活力。以上的诸多原因造成职业培训上与经济转型期企业的内在要求的差距。

如何缩短培训与企业的内在要求的差距:第一,从管理层到全体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把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继续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和管理力度,强化培训管理,充分发挥职工培训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起与各级单位负责人业绩挂钩的奖罚制度,齐抓共管,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首先逐步建立健全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技能培训等制度,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管理方式,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其次,应建立起一套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真正相结合的用人制度,以调动工人主动接受培训的积极性。第三,在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术工人培训需求情况与工人的文化水平、技术等级、年龄等相关因素,制定既能适应企业发展,又能满足个人需求的科学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使其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协调,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主动性。第四,转型经济需要创新人才,对单一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对复合型、多功能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职工教育必须由单一性、狭窄性、专业性转变为多样性广泛性。要特别注重对职工进行第二、三技能培训,以此培养一些“一专多能”的科学技术型人才,尤其是针对部分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年轻、技术等级较高、上进心强、有抱负的人进行着重培养。第五,选用与企业科学技术相适应的新的、创新型培训教材;采用灵活机动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职工的操作技能。第六,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展培训的思路,推动学习型、创新性组织新格局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