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5:25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1

一、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概述

(一)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构成

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力与物力支出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阐述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为降低整体工程成本,应用供应链预算工具对系统内各关键管理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工作的总称。

区别于现有基于具体造价构成要素孤立地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式,本文将何成旗等(2013)提出的“项目效益管理方圆图”的基本思想引入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工作,从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分层管理的角度将现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具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决策成本主要是指公司总部在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相关关系主体的利益关系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损耗支出,主要由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构成(如非目标客户的流失成本)。其管控效果在集团公司层面综合经营绩效中具体体现。

二是管理成本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以及公司总部在有效整合上游规划设计单位,下游物资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过程中发生的连接整合成本(如物资仓储成本、二次搬运成本、信息维护成本)和关系整合成本(如集团资金、税负以及物资集中采购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管控的效果在核心企业经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三是运营作业成本指供应链内部具体业务循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相关人力与物力损耗。根据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区分为合同成本、责任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三部分(运营作业层次相关成本效益关系见表1)。其管控的效果在供应链各环节运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二)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控体系

当前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多是以各地市供电公司集体产业平台的形式存在,其生产供应网链多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力施工单位,处于业务上游的物资供应公司、设计与监理单位、成套设备制造商,以及位于业务下游的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赵林度(2007)构建了一个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组件构成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姚建明(2014)提出,公司战略决定其运营战略,而运营战略通过平衡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进而决定企业如何构建和管控运营系统(即“内外部供应链网络”)以及如何管理运营流程(即“供应链物流”)。本文将上述供应链管理框架同电力施工企业低成本战略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层次相结合,构建基于成本控制导向的电力工程供应链分层协同管控体系。另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管理初级阶段,公司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流等供应链要素整合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仅对电力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股权关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供应链成本的整合管控进行分析。

1.公司的运营战略是在对当前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公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是判断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做正确的事”的依据。

2.供应链网络平台的构建是指在充分梳理供应链成员构成以及各环节间业务流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层面业务主体的职责分工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仓储配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减低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合理、各业务环节渠道不畅通,给公司整体带来的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失。

3.供应链网络平台的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相关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相关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物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进行引导与筹划,实现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物资供需关系的相对均衡,提升公司资产、物资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对内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固化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核心企业与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

4.供应链网络平台的运营是将项目管理各业务环节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按照可控程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造价管理部门、项目部以及市场投标部门),并通过应用绩效和供应链预算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公司的项目运营成本。

二、电力工程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存在的不足

较之于房地产等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管理颗粒度较小(项目数量较多且金额不大)且管理对象差异明显(采购物资种类规格繁杂)等特点。这给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控还存在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整体成本管控观念缺乏,导致相关决策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对目标市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是强调外部订单的数量和金额,而对该订单的利润水平、自身的产能情况考虑不足,对外接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二是各供应链主体业务协同观念不足、相关内部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各成员单位倾向于按照自身绩效目标和生产计划组织相关作业,其成本管理工作只关注特定的作业活动成本,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作业成本削减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上升的后果考虑不足,加大了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本”。其次,对供应链相关成本职能和相关管控流程的协同性分析不够。例如:在需求计划管理中部分设计单位技术规范编制质量较低、与现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需求单》上技术参数填报不完整、描述不准确以及技术规范书与eRp申报行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使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不高,导致供货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的问题屡见不鲜,加大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成本”。

三是成本控制方法单一、具体运营成本的管控效果有待改进。首先,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工作对象颗粒度过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考虑具体项目层面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于消耗主要资源的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鉴别,这导致了生产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许多公司的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同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水平不高,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优化措施

地市层面的电力施工企业(多为各级供电公司下属的多经企业),为用户提供35千伏以下配电线路与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服务是其主要业务范围。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低,业主方对于施工方的选择余地较大。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低成本运营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目标客户,构建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的柔性化运营网络和管理手段并按照项目环节组织生产运营活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运营战略、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对于具体的终端电力用户而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其更看重的是项目成本,即便将来交货期略长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对于公司自身能力而言,作为专业从事电力施工业务的单位,公司熟悉城市电网系统接入要求和技术标准、售后服务有保障,较之于其他外部施工单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拓展外部业务市场过程中,公司的投标报价只要与竞争者最低报价偏差不大或者略高,公司获得用户订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因此,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应选择那些用户对电力工程个性化技术需求不多、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项目回款较为容易的门槛型客户,作为公司外部市场拓展的重点,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规模化运作、标准化施工的组织和技术优势,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对外投标,给企业带来的决策成本损失。

(二)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平台,降低内部整合管理成本

一是明确公司总部、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构建全面覆盖的供应链管控架构,防范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清给企业造成的“关系型管理成本”支出。(1)以物资管理全过程业务覆盖为基础,横向向前延伸到前端设计规划单位、向后延伸到物资供应商及下游的成套设备制造厂商。(2)遵循决策权与管理指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纵向形成由战略决策中心(总部)、生产调度中心(核心施工企业)、业务作业中心(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三级中心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架构,负责实施具体的业务操作。

二是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仓库和配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仓储配送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生产进度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连接型管理成本”支出。一般采取集中库(主要针对标准化、贵重以及小件类的物资)与工程现场库(主要针对非标准化、大件、二次搬运成本较高的物资)相结合,集中配送、互为调剂的方式开展物资的调配工作。

(三)依托精益化的供应链管理工具,提升工程成本管控效果

一是统一不同业务环节之间信息的沟通标准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损失。首先,构建面向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项目eRp系统,揭示供应链内部不同项目物流运动之间的流向以及流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物资积压、库存周转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其次,通过物资分类编码、技术参数、技术规范的“三统一”,打造集团层面的物资信息标准体系,为后续运营环节开展集中采购规模、实现设备通用互换、供应链成员间资源调剂共享、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各环节的业务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完善供应链成员经营绩效的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供应链团队成员对外接单的程序和行为。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对供应链“经营效益”情况负责;核心施工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结算效益”完成情况负责;项目部和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对“管理效益”完成情况负责。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预算同生产计划双向联动,以综合生产计划指导工程供应链成本预算计划,以成本预算计划验证和支撑物资需求计划,以物资需求计划引导采购计划,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联动的计划管理模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强化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横向引领、减少供应链运营成本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电力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要求,在物资平衡利库的基础上,牵头对供应链的相关业务环节开展成本协同管控工作,有效降低供应链总运营成本。

一是项目前期环节,合理确定“项目合同成本”,做好工程成本预控。首先,应做好投标项目的“质量”评价,严格杜绝“低于成本”报价的不合理行为。其次,应依据历年工程单位造价数据资料的积累,合理确定公司的投标估算报价,提升公司对外市场拓展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应尽量采用eCp(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对外投标,提升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二是工程前期环节,正确设定“项目责任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益效率。首先,通过推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物资标准化程度和年度需求数量合理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历年的单位造价数据,合理确定现场施工环节的“项目责任成本”。其次,通过合理选择采购的方式(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采购方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提升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协同度,有效控制人、材、机以及现场管理经费等“项目实际成本”支出。首先,建立采购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统筹安排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采购适时、供应及时。其次,建立物资需求“先利库、后采购”的常态机制,有效盘活公司资产,避免重复采购。最后,物资需求计划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生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发挥其对生产作业的优化和引导职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缺货,避免造成机会成本损失。

四是在项目结决算环节,在确保决算明细项目取费、算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索赔、调概补差等相关“开口项目”的结算工作,努力提升公司项目结算的效益空间。

五是在项目评价环节,应按照“责任成本—效益”原则做好各环节各责任主体成本管控效果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另外,还应该对公司单位容量与线路长度造价数据予以及时修订,在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司的成本管控水平。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2

大家都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但是,很多时候一到具体的环境中,便不知从何下手“磨刀”,甚至搞不清楚“磨刀”和“砍柴”的关系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同样如此。仔细想想,并不是企业不想把供应链规划做好,而是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导致蛮干,不能谋定而后动。其实,问题主要出在“三不”,即:对供应链规划认识不到位、不系统、不能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供应链规划呢?

认识CoDp对供应链的影响

企业在做供应链规划前,先要充分认识本企业产品的CoDp(客户订单介入点)对供应链形态的影响。比如:同样是DeLL笔记本,客户从DeLL官网上订货与从京东上订货,客户订单介入点是不相同的。从DeLL官网上订货,DeLL可以采用延迟制造策略,根据客户选择的配置,先组装再出库。从京东上订货,需要先保证京东库房中有相应配置的笔记本。这两种情况,前者是按订单装配,后者是备货式销售;前者的CoDp在最终产品选配之前,后者的CoDp在销售渠道中,显然二者的CoDp是不同的。CoDp不同,供应链形态就不同。前者,由于不同配置的笔记本有很多通用件,所以缺货风险小,可以发挥批量生产、采购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计划与预测管理的难度,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交货效率,可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管理降成本、提效率。后者,由于是备货式销售,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笔记本分别备货,这样备货成本高、缺货风险也高,同样供应链管理成本也高。那为什么DeLL笔记本又需要采取后者这种分销模式呢?因为这种渠道符合部分客户的购买习惯,交货效率也更高。再深入一点儿来讲,同样是笔记本,前后这两种销售模式背后的商业模式不同,导致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供应链形态不同。现在的小米手机销售也有上述两种CoDp,存在多个供应链形态。

从上述举例,可以看出CoDp对企业的供应链形态有重要影响。一般,在CoDp之前,要多考虑如何降低供应链成本,比如:设计环节讲究基本设计的标准化,采购、生产环节讲究批量原则,物流环节讲究区域仓储规划等。在CoDp之后,讲究如何快速交货。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销售方式与渠道,它对产品的CoDp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供应链规划时,需要把CoDp与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再确定供应链形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CoDp是企业供应链的推拉结合点,在CoDp之前是推式供应链,由企业驱动,在CoDp之后是拉式供应链,由客户驱动。从上述DeLL的案例中,能够看出同种商品的CoDp是可以变化的,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商业模式,变化的影响是供应链形态。因此,需要动态地看待产品的CoDp,需要与时俱进地看待CoDp,CoDp的变化也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与发展。

在一个企业中会存在多种产品,不同产品间的供应链类型可能不完全相同,企业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CoDp管理不同形态的供应链,而不能采用一种供应链形态去套所有的产品,这会造成CoDp与供应链形态不匹配,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同时,CoDp涉及到企业如何备货,因此CoDp也是制造企业制定库存控制策略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供应链规划降低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绕不开的问题,但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供应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牛鞭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几乎涉及到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比如,产品设计种类繁多、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都会放大牛鞭效应。因此,这些也是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重点考虑因素。

对于同类产品,每增加一种设计就会给准确预测增加一些困难,因此,制造企业应该尽量降低客户不愿付费的产品复杂度,或者没有必要的产品复杂度。比如苹果手机就那几款,就很好预测,假如苹果手机按照不同细微的功能差别,甚至不同的颜色,分别出多款手机,那必定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必然会放大牛鞭效应。如果实在有必要增加不同的款式、型号、配置等,便可以考虑如何向后推迟CoDp,尽量采用延迟制造策略,同时增加标准设计的通用性。总之,尽量在产品设计环节就着重考虑如何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

企业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时候也是供应链规划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放大牛鞭效应。在企业上游,应该尽量提高供应商集成度,比如:发展战略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适当地制造外包,积极采用联合库存管理等现代库存管理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增加信息共享程度或减少信息流转节点,进而有效降低牛鞭效应的影响。在下游,应该减少分销层级,增加直销力度,优化物流仓储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等方式。甚至变更分销经营模式,使分销商从赚取差价到赚取服务佣金,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其乐意分享渠道信息。这些都是在供应链规划中,企业可以从下游降低牛鞭效应的方式。

组织结构与供应链管理匹配

组织结构影响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影响管理效率与质量。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供应链管理能力有重要影响。过去,很多企业计划部门放在生产部门下面,采购和生产由不同的高管分管,相互之间协调沟通流程复杂,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供应链敏捷反应的需要。企业建立的是面向职能的工作流程,而不是面向客户的工作流程;导致员工面朝领导,背朝客户,跨部门沟通协调周期长、效果差;这导致企业内部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内耗巨大,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集成供应链角度来讲,期望企业有一位供应链的总负责人,分管计划、采购、生产、物流、质量等环节,尤其是突出计划的龙头地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降低供应链管理内部的沟通成本,提高反应效率。同时,从企业高度与营销、财务等环节建立密切的沟通管理机制,面朝客户的服务流程自然就建立起来,客户的满意度自然会高,企业的内耗自然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自然会上升。

所以,在供应链规划时,就需要提出建立与集成供应链管理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3

[Ht5”H]关键词: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计划控制;信息共享;协同

[Ht5”H]中图分类号:te6263文献标识码:

productionoperationplanestablishmentandControlResearchBasedontheperspectiveofSupplyChain

DonGpengZHUwei-hongJian-pingLiUYan-xiang

(1planningDeptofCarlisle(eizhou)RubberanufacturingCo,Ltd,eizhou51759,China;2GuanghuaSchoolofanage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China;3SchoolofBusiness,tianji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tianjin30022China;ConsultingDep,tedenterpriseanagementConsultingCo,LtD,Dongyang322100,China)

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nterpriseproductionoperationplanandcontrol,pointsoutmanyproblemsonthecontrolofdeliverydate,informationintegrationandsoon,putsforwardthebuildingoftheproductionoperationplansystemandinformationplatformmodelbasedonsupplychainenvironmentthroughuniformupstreamanddownstreamresourcesandoptimizingthesupplychainprocesses,themarketchangesarerespondedrapidly;throughthesynchronizationofproduction,theflexibilityandagilityofproductionoperationplansystemareimproved,toeffectivelyreducetheoperatingcostsofprocess,andtomaximizetheefficiencyofthesupplychain

Keywords:supplychain;productionoperationplan;plancontrol;informationsharing;synergy

0引言

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内外部的竞争已从下游的客户间竞争,扩展到上游资源的供给链竞争。同时,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变性的特点,而客户对产品的交货期、种类、批量、质量、成本、个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模型偏重于对内部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与实行,较少考虑外部供应链的系统性和缩短外部关联企业的响应周期,已不能满足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2]。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需用一种快捷有效的满足客户需求的生产运营模式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由此应运而生。据统计,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企业,可使库存减少50%,准时交货率提高0%,库存周转率提高2倍,缺货事件下降90%[3]。

基于供应链视域下的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和管控系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大幅度压缩了内部交易时间成本,在供应链系统柔性和敏捷性生产的支持下,明显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供应链协同环境下,企业生产管理必须跳出以单个企业的“物料需求为计划中心”的局限,转而构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模式[]。为此,本文研究在统筹供应链各环节运作的前提下,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对上下游相关联企业进行协调、控制、合作和优化,构建战略利益同盟,共享产、供、销、存、需等信息,制订协同生产运营计划;同时,通过对核心企业主计划信息平台模型的构建,对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与规划,实现了持续柔性的生产机制。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涵义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贯穿核心企业链,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以合理的成本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外包商、物流配送商、分销商、零售商,让合格的产品按时输送到终端用户,并进行业务协同和合作控制,形成一个准时有序且相互紧密关联的、信息高效传递的动态网络系统[5]。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供应链系统中最核心的环节,是基于对系统整体流程的优化与资源的充分利用、计划与控制,形成可调控链条,从而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达到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向正确的内外部客户交付正确产品的事前系统计划[6]。有效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包含企业所有计划和决策业务的范畴,其涉及的生产经营内容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集成、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订单处理、原材料采购、产能调配、生产运营计划、生产制造、物流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客户服务、运行效能评价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等环节。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涉及不同的时间跨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成员,在不同的计划模块中存在不同层次的定位,而各计划模块又被水平和垂直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7]。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作为一种链式网状结构,计划制订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所有成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运作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各部门及各成员企业间的相互协作的程度与快速调整的能力。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效能,甚至导致供应链的中断,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在新的管理环境下,要求转变生产运营计划制订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微观生产环境,更要兼顾宏观供应链的运营。[Jp2]核心企业制订生产运营计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与供应链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商过程,要求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通过透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实施,既可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实现终端客户、分销、过程生产、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协调。不断提升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以成本赢效益,以机会赢成本。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目标是总成本、总库存、总周期最小化,生产速度最大化,客户服务及物流质量的最优化,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使客户更满意,甚至超越客户期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p]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计划的稳定性

(1)市场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导致计划与实际间的差异,主要需考虑两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及市场外部环境出现突变,如供应商的意外变故而导致的缺货、供货质量不合格等情况;二是来自于系统内部资源的约束,如系统能力不平衡、接单无规则、设备故障、产能限制、提前期变化、人员配置不足及其流动变化大等,都会导致计划方案无法执行。

(2)市场需求预测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会受价格变化、促销策略、新产品的出现等因素的影响。在没有实现供应链同步与协作的条件下,企业的基础数据不完整,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企业对市场真实需求缺乏准确判断,这会给计划增添复杂性;企业常遇到“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需求链崩溃问题,即:市场需求不确定计划精度低牛鞭效应供应链库存断裂或积压新产品进入市场延迟导致预期利润下降资金积压而无力投资研发产品或开拓市场企业决策困惑[8]。其二,内部各部门各自独立,缺乏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协作理念。

(3)供应链系统不确定性。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客户需求、资源供应、生产组织、物流和销售等,都存在不确定性。目前,传统计划排产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为导向,未形成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的计划理念,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机制,因此造成企业的采购提前期普遍较长。采购的时间越长,供应链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性事件几率就越高,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如客户需求、资源供应、仓储、物流和销售等发生变化,势必给供应链战术层面(中层或底层计划)上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带来较多问题。

22供应链相关联企业的协同生产理念薄弱,致使计划变动大

(1)协同理念薄弱造成供应链各方的不同步。供应链相关联企业,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原料供应商以及分销商,都无法从整体上获取供应链系统信息,而只是被动地掌握局部信息。通常情况下,上游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下游企业则根据需求匹配自己的生产能力,以自己最优产量为最佳生产运营计划,但相关联企业的最大生产能力叠加并不等于整个供应链的最大产能。上下游企业的生产运营计划由于缺乏协调导致相互冲突,无法发挥各企业的生产优势,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交货期延迟、服务水平下降、竞争力减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产业利益和声誉。

(2)生产运营计划的制订缺乏敏捷性和集中性。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发生紧急状况需调整前工序生产运营计划,而前工序不稳定的生产运营计划又进一步导致生产紊乱与质量低下,致使前工序难以做到均衡生产,进而造成后工序时有停工待料的现象。又因客户订单需求变化,或内部突发性事件,或供应商延误供货等因素,原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有效执行,面临调整的范围和内容较多,造成生产缺少连续性和混乱,加之生产运营计划未能及时反应客户订单变化需求,多生产或少生产的现象时常发生。

(3)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体系不健全。生产运营计划往往需要多部门分段完成,因此要保证计划的合理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预测相对准确;二是管理部门、层次之间的沟通要充分、协作要紧密。但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都是以职能部门形式存在,缺乏一体化规划,导致生产的步调不一致、作业流程的不规范。最终,企业多半采取召开产销协调会的办法去协调,但由于利益不同协调起来较为困难,甚至会上升到人员和部门之间的矛盾。

()传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只注重自身绩效,以及市场的“零和”博弈。不能诚信合作,各自只想利用或从对方那里获取最大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最终表现为资产周转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大、经营战略偏移等。

23企业未对下游客户订单进行有效评估,导致计划失真

营销部门为争取销售额有时也未结合企业现有实际生产能力,就直接向客户承诺订单交货期,往往未经企业的内部评审,导致新订单承诺交货期少于正常生产所需周期。为了满足新订单的交货期,导致正常生产节拍被打乱,使原已制订的生产运营计划不能正常执行。另外,对客户的需求预测与实际需求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营销部与客户的沟通不够,致使预测失误而产生库存积压或者丢失订单。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制造企业方在订单交货期与价格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位置,很多客户不太接受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过多“讨价还价”,尤其是订单的交货期方面。

2生产运营计划缺少系统控制

(1)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批量不固定、波动幅度大,往往凭经验和不完整的数据分析去组织生产,以经验和不充分的数据分析指导下的生产计划带有一定盲目性。当客户需求或生产发生变化时,车间往往主观地进行制造顺序的安排,存在轻重缓急的订单无法得到合理的安排,关键的瓶颈设备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生产计划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生产运营计划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时,缺乏对市场需求、产品预期的库存、生产能力、现有资源和原辅材料供应能力等方面的通盘考虑,然而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而不能完全共享,造成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供需脱节的现象,致使生产效率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生产得失,从而引发企业间的冲突。加之,市场部经常出现插单,导致出现不急的任务先已完成,紧急的临时任务还未进行的情况,影响订单的按时交付。

25信息系统缺乏一体化

计划部门、生产部门与供应链相关联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不顺畅,经常造成信息滞后甚至偏差,无法使生产、销售、库存三者形成合理的协作关系,常导致额外运输和库存成本,而且会增加内外部供应链的矛盾。计划员在制订各类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不能实时了解与计划相关的信息,关键性的生产信息难以及时收集,导致制订生产运营计划所需时间较长。另外,生产进度监控是由人工进行统计汇报,工作量大、信息反馈滞后、动态更新不及时,无法及时追踪当前的状态,致使计划调整困难,很难对生产进度实现有效管控,极大地影响了生产交付周期。

26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准确导致库存高

[Jp2]由于“供”与“需”的协同计划机制的缺失,相关实时库存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会导致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偏高。因企业为了避免缺货,通常还会增加库存量,导致需求放大而造成库存积压。在缺乏生产协同的情况下,各环节之间库存分布不合理,往往出现总库存很高但频繁断货的情况,从而导致库存周转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降低。[Jp]

27绩效评价存在缺陷

对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绩效评价,有些企业只简单采用单一指标,如库存周转率作为评价指标,没有考虑用户反应时间与服务水平,常常忽视一些其他服务指标,如订货周转时间、平均回头订货次数、平均延迟时间、提前及延迟交货时间等;有的企业采用订货满意率为评价指标,但它不能评价订货的延迟水平。此外,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造成绩效指标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际效能。

3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构建

科学编制基于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是企业管理体制变革、计划控制系统优化的转换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配合以组织架构重组和跨企业流程再造。要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就需要构建一个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运营计划系统总模型,使其从单向内需模式转换为内、外需兼顾的双向模式,通过项目进度管控方式,完善企业协调沟通机制,力求满足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供应链视域下生产运营计划的模型如图1所示。

31实现供应链信息集成

(1)集成化思想贯穿于企业内、外部的供应链中,通过供应链全程的信息集成管理,将内外供应链在功能、流程上进行整合,最终达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最优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主体是基于各自利益的合作关系、由多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分散企业共同组成,因此制定生产运营计划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还要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

(2)信息集成贯穿于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编制过程的始终,是计划编制的关键和基础。生产运营计划编制的集成性,体现在上下游的纵向信息和核心企业与外协企业间的横向信息两方面,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间共享什么信息、如何共享成为信息集成建设的关键点。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全面系统信息集成设计,既要考虑单个企业的内部情况,又要考虑供应链的系统性。这项工作需通过规范信任机制,来约束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行为,明确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标准和范式,使其形成高效畅通的信息集成系统。

32提高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柔性

(1)编制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是一项十分繁杂的作业,需要在“链阶点阶链”的层级结构中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反复调整,并综合多方不确定因素,使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顺利实施。在宏观层面,要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在微观层面,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子生产运营计划来支撑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运行。另外,编制的计划应保持一定柔性,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订单、运营等状态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主生产运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以及生产作业计划的制订,通过对关联企业生产活动的统一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的执行。而且对供应商和分销商要进行能力与成本分析,将成本管理从传统的单一企业核算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成员中,并实施全程管控,这充分体现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科学性与整体性。

33提高生产运营计划的同步性

(1)外包外协和自制加工生产,是企业的两条生产运营计划的思路。客户订单经由销售部门传递给生产运营计划部门后,企业应当根据需求与订货的情况,并结合市场预测,以及企业生产能力和成本测算等因素,决策是否需要外包以及如何外包,以确保供应链供给的连续性。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可分为两组模块:一是核心企业主控的生产运营计划主模块,二是关联企业生产运营计划子模块。供应链核心企业应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信息,制订合理的生产主计划;非核心企业应根据核心企业的生产主计划制订自身的生产主计划与车间作业计划。

(2)将主计划及其完成日期信息即时传送至公共信息平台,让供应链透明有效运行。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协调下,在主计划运营节奏的约束中,在供应链系统运营基础上,确定出各阶层生产周期的范围和允许偏差,使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产进度和节拍。同时,制订出各阶层总体计划框架,明确过程关键线路,并把焦点集中在关键资源上,优先制订关键资源的运作计划,并以此为实施标准,运用同步制造的理念,协调同阶相关联企业的交货期,以确保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匹配。

(2)对订单的前期评审是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计划部门主持下,与订单生产涉及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评审,明确其品质要求、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交货期等。针对订单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间节点,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同时,生产计划人员全程监控,及时反馈过程异常,快速解决主要问题,确保保质保量和按时交付。完善的订单评审,能够使生产、仓储、搬运、运输、包装和分销等环节,趋近“零时间成本”对接,使得生产运营计划准确度和协调度得到提高,以速度和质量为优势,为企业赢取更高的市场满意度。

(3)核心企业要对自身和上下游企业的供需能力,进行全面的系统评估。计划人员组织相关部门主管,对短、中和长期的销售和供应计划,作实时的预测、调整和系统的安排。其中,企业短期和中长期的几项指标,如对需求预测、生产供应、采购调整、实际订单、新品上市期、库存等指标的评估、分析和再确定工作,这是重要评估内容。同时,供应链物流部门对几项关键指标,包括零售终端销售状况、渠道销售流转速度、供应链库存周转周期、生产供应快速响应程度、促销及价格调整后需求变化等,也需要定期监测、预警和调整。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一旦变量中的任何一项产生变异,与之相关的部门,必须在计划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做出迅速响应、分析,并调整生产计划。

实施提前期优化策略

(1)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不仅需要具有快速响应的敏捷性,还要求具有自我补偿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货成本。因此,基于预订单思想,实施提前期的优化策略,是实现“质量管理/可靠性”(QCR,Quality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户反应(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管理的重要条件[12]。关联企业在订单正式下达前,执行在“负提前期”内的资源调配等准备工作,将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订单事后流程控制,变为正式下单之前的准备流程控制,将供应链的节点串行运作,优化为并行运作,缩短多阶响应周期,减少供求环节响应时间。通过缩短提前期,实现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交货期的准时性。

(2)实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核心企业提前一定时间,在将生产计划的预订单传递到上下游企业后,相关联企业就可以提前进行物料需求分析、技术评审、采购申购、资源调度、通用件生产、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础准备工作。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反馈,预先了解上游企业的供给状态。一旦正式订单下达,就可“零等待”进入生产,从而将供求环节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加快了物资流转,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

(3)供应链的采购和分销订单以“电子看板”或电子信息形式,共享传递。关联企业可以据此对自己的生产运营计划进行调整,提前消除协调障碍,使供应链运作通畅。

5打通瓶颈环节,提高供应链效率

企业生产运营计划除了受到自身能力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供应链配套厂商和分销商等诸多外在要素的约束,因此,识别过程瓶颈并打通,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方面。具体如下:

(1)通常应考虑的约束要素主要有:①各关联企业工序瓶颈。首先,把零部件加工计划的工序按照无限排产倒排法,通过生产负荷率分析找出瓶颈点,即最高的为瓶颈设备。其次,生产依据瓶颈点的工序,把生产网络分为瓶颈要素网络和非瓶颈要素网络。瓶颈要素网络由瓶颈作业及其下游作业(包括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构成,其余为非瓶颈要素网络。第三,用“有限能力排产法”安排瓶颈点加工工序的生产作业进度计划,再以瓶颈工序为基准,把瓶颈工序之前、之间和之后的工序分别按拉动、工艺顺序、推动的方式排定。同时,动态制订每个作业的运输批量、加工批量,保证物流平衡,使在制品库存合理,以及瓶颈工序利用率最大。②寻找出瓶颈后并平衡产能。能力平衡是企业进行外包决策和零部件(原材料)外购决策的重要依据。核心企业以及上游企业的产能状况,反映了供应链的生产负荷,是制定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依据。但是,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本企业和上游企业的能力投入状态,存在实时变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相关联企业通过生产能力的柔性组合,可以对供应链的生产负荷实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的变化需求。当然,生产能力是有限能力,生产能力的柔性也是有限度的,要力求掌握生产能力最佳点。此外,当环境变化时,各相关联企业及时修改生产运营计划,贯彻滚动编制生产运营计划的思想,使生产运营计划发挥最大效用。也可以选择突破瓶颈点的方式,通过对超出负荷工序的改善或者外包支持,甚至调动全员进行攻关,优化瓶颈点工序,从而提高瓶颈工序的负荷,以保证生产的流畅。

(2)对供应链效率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进行分解。供应链效率包含多维指标,如客户订单的准时交货率、到货的准确率、仓库提货的准确率、货物的破损率、运输装卸的速率等。供应链效率一旦按照执行和计划两个层面被分解后,管理者就会发现,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因素,很多时候并非单独来自于某一层面。由于在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技术、时间、资源等,尤其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变动,这些因素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加强协商,打通瓶颈,提高供应链效率。

6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

计划由预测与决策两个环节构成,是企业对需求的预测以及对生产流程的决策,而控制则是对生产流程的测量与评价。优化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是保证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如下:

(1)提升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流程的敏捷与柔性。一般而言,供应链的生产运营计划和控制,是诸多子计划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围绕主计划开展生产经营协调的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内外信息动态掌握,可以依据市场动态,对子计划供给能力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解决生产运营计划中供需波动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2)计划与现实之间偏差的控制方法。供应链核心企业作为协同计划的组织协调者,要定期对实际销量和计划数量的差异比率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衡量。通过对计划执行的定期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并确定下一次计划应注意的问题。供应链计划的运营,需要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才更有效、更具可行性,也因此要求企业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内外的信息处理流程。

(3)以生产进度信息核对、校正各流程的同步性。生产进度信息,是企业检查生产运营计划执行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滚动制订生产运营计划过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计划和制订新计划的重要依据。通过检查物料的投入和产出数量以及相应的时间和过程配套性,及时纠偏,动态控制和优化流程,保证产品能准时出货。

()加强信息的实时反馈,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协调控制工作流程。为了保证生产的同步性和实时响应,主计划与子计划之间应当建立紧密的信息跟踪反馈和控制流程,使供应链的生产与供求关系同步进行。首先,通过信息的实时反馈,企业实现对订单的全面跟踪监控与协调检查;其次,通过对子计划流程细分的再分析,与主计划比较,及时发现生产问题并予以纠正,提前消除可能发生的隐患,使整个计划流程的执行,处于有效地可控状态。

7动态控制生产库存的存量与流量

影响库存流量和存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库存决策机制,二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效率,三是物流管理运作绩效。其中库存决策机制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如何进行库存管理才最有效?这就是库存决策机制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够与客户以及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设计开发上互相合作,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可以有效地缩短供货提前期,并且相互之间的需求信息也将更为确定,从而减小因放大订货和增加安全库存量而造成的“牛鞭效应”。具体来说:

(1)在一种网络式的供应链模式下,通过建立多级、多点、多方管理库存的策略,建立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库存管理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

(2)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率体现在,通过整体协作,各关联企业能够同步实时获取终端市场信息,使整个供应链与市场变化同步,使供应链各节点上的库存量相应减少,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库存资金的占用,从而达到节省库存成本,提高资本使用率的目的。

8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绩效考核

(1)调整企业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设置必须符合“生产交付”的核心目标,以生产运营计划管理部门为主体,采购与物流、人力资源、质量、技术等为辅助支撑,组建一支以“生产交付”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团队,将人员定岗在生产各环节上,及时解决生产环节的设备和产品技术问题。

(2)建立员工晋升与淘汰管理制度,同时设立人员素质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高效薪酬绩效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激励手段。

(3)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是提升供应链整体服务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识别企业长处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不断调整,才能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激励企业的活力。各部门及岗位的考核要与企业总绩效挂钩。在考核指标上,充分体现岗位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偏离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5未来发展趋势及结论

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发展是以所有相关配套企业为基础,以组建完整的供应链为系统,形成产业合作战略同盟,从而使各企业同步共享客户信息,形成协调一致的生产运营计划和灵活的应变机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智能化、全球化将是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系统的管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快速地植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实践当中,是信息时代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管理的必经之路。统一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将给供应链相关联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优势,建设智慧型供应链协同计划信息平台,是今后关注的热点。另外,虚拟供应链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术而建立的动态供应链,它使各企业因摆脱供应链上的从属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供应链条企业效益最大化。同时,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也必须处在一个与之匹配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采用pDC(又叫戴明环)、iSo/tS1699:2002五大工具、六西格玛、新旧QC七大手法、质量屋等多种工具进行审视,查找生产运营计划缺陷所在并持续改进,从而使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13]。

(2)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实施策略呈现多样化。

企业如何选择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组合,是实施供应链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如外部竞争环境和企业自身环境、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产品、同一个阶段的不同种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保质期等,所选择的生产运营计划与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单纯地比较每一种策略的优或劣,而应当根据企业与环境现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评价。

总之,要实现供应链生产运营管控系统的优化,其前提条件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践层面,都需要做进一步地探索,使之匹配适应;与此同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来实施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都要从企业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实施变革。运用有效的管理思维模式与实操工具,将分散型、经验型、手工型管理改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数字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反馈,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达到信息实时协同化,真正提高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优化生产运营计划管理体系。未来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将更加注重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向全球化、虚拟化、战略协同化、一体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绿色化方面发展。当然,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有非对称信息情况,希望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的相关理论和有效操作方法的更进一步改善使其落到实处。虽然集中式计划与分布式计划相比而言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但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完全对称在实践层面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今后的研究将更多考虑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相关理论的探索和有效方法的创新,不仅仅通过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单一的操作方法,更多地会从企业的实际问题来深度思考新的有效模式。

[HtH]参考文献:

[1][ZK(#]

李建祥,唐立新钢铁供应链生产计划与调度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10,17(1):123-126

[2]周威,金以慧基于增广Lagrangian算法的供应链生产计划协调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0):132-1327

[3]GuoquanZhang,JenniferShang,wenliLiCollaborativeproductionplanningofSupplyChainUnderpriceandDemandUncertaint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77(3):590-603

[]董鹏,张东明制造业内部物流所处的困境及优化管理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36(5):67-73

[5]Li-Chihwang,Sian-KunLinulti-gentBasedgileanufacturingplanningandControlSystem[J]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2068(2):115-117

[6]葛健,李燕风不确定环境下跨国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8):1120-1127

[7]BilgeBilgenpplicationofFuzzyathematicalprogrammingpproachtotheproductionllocationandDistributionSupplyChainnetworkproblem[J]expertSystemswithpplications,2033(6):338-3398

[8]周金宏,汪定伟分布式多工厂、多分销商的供应链生产计划模型[J]信息与控制,20130(2):171-17

[9]方晗炜,肖人彬双源渠道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的一种干扰恢复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85(9):1303-1310

[10]梁玲徐,伟佳需求不确定下闭环供应链生产计划优化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35():5-9

[11]周荣辅,王涛供应链生产计划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59(01):270-273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4

供应链管理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它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体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企业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价值链的概念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企业要从总成本的角度考虑其整体营运效果,而不是片面地追求采购功能的个体成本与个体效益。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企业对价值链各个环节加以协调,实现最佳的效绩,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库存的可见性、施工生产的良好协调,会达到企业库存水平的降低、施工作业更有效等目的。

(1)物料需求计划中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贯穿、融合。对于我们水电企业,合同一旦签订,筹划成立项目部,项目部技术部门第一着手就是物料需求计划的制定,制定好的计划送报分局物料供应部门。供应部门按计划调剂、平衡,形成购买计划,再针对性向外有资质的合格供应商询价,对于询价后的计划,统计金额,按权限决定采购方式。在最终的决定采购时,会遇到与业主签订合同的材质标准符合且能满足于设计的有多种选择。如果按照传统的物资供应理念,物料供应部门在尽力保证了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费用的最低,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管理使命。但是,作为现代企业的物料供应部门,已经把价值链管理的理念融合在生产的环节中,甚至参与到设计变更或图纸会审当中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顺应时势物资供应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参与决策,在价值链中提供增值服务,使得企业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

(2)价值链在大宗批量采购的实施。传统的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在质量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力求使物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三者之和达到最低。以前的物资部门根据材料计划单,按照规定的规格、质量、数量,通过招标等手段,采购回合格的物资,入库检验后,由施工项目领用出库,就算完成了一个管理循环,其实只仅仅是一个供应而已。作为现代企业的物资管理部门,已经实施考虑采购计划的制订和物资使用的效果与效率,把物资管理作为企业整个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链条来考虑,物资管理追求的目标就与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一致,做到物资管理具备适应性、多极化、协作性等特征。

(3)物流中的供应链。物流是指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包装、装卸、保管、销售、配送等诸种活动的整合,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影响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新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做出转型,进行再造,同时也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控制工具,互联网和eRp系统。在这些管理技术中,供应链管理被广泛运用,它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计划部门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使采购物资直接进入了生产(制造)部门。减少了中间周转环节,节约了成本,最快地满足了生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物资管理的效率与应急能力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建筑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随着全球建筑市场竞争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建筑行业的经营范围、业务领域不断拓宽,顾客群也和其他产业形成交叉,一些原来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现在也开始发生变化,以往相对独立的材料采购、施工生产和装饰设计服务等单个环节正逐步发展成为能够提供完整建筑产品的一整条供应链。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建筑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已经不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优异绩效,还取决于整个供应链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更有优势。

2.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2.1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2.1.1工程项目的基本内涵。

(1)工程项目是以具体建筑产品为生产对象的基本建设单位的总称。传统的工程项目建造流程是业主先委托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再向建造承包商进行招标,经过技术和经济的评审挑选出最具竞争力的建造承包商,并与之签订建造合同,最后由建造承包商实施建造过程并在权威监管部门验收后将合格的建筑产品交付业主使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业主还必须聘请监理公司对项目施工的整个建造过程实施实时的监督和反馈。在工程开工之前,承包商还要同物料、设备等上游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或租赁合同。

(2)传统的工程项目建造模式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如业主在交易过程中占据了绝对强势的地位,将建造风险完全转移给了承包商;承包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又将项目的运营风险转移给了业主;由于都是基于项目的短期行为,导致单个项目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

2.1.2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模式。

工程项目供应链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承包商、监理以及业主等相关方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实现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和同步性,以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和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做支持,通过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设计、规划、协调和流程优化来满足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工期、质量、服务、效益等多方面的要求。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

(1)相互信任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竞争的加剧,项目组织更应该努力在供应链的各个参与者之间建立面向特定项目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避免短期行为带来的冲突。

(2)信息开放与共享。通过例会沟通制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法,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生产进度和相关状况了如指掌,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3)风险与利益共担。强调项目供应链整体的成功,通过供应链平衡、识别并实现项目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期望,将项目各个利益相关者看成整体,共同抵御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或者“多赢”。

2.2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2.2.1建筑企业经营理念与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价值观相统一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以合同为主导,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的效益和长远发展。这里面既有企业层面的长远合作关系,也有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长远合作关系的关注点在于企业层面合作的目标和双方的绩效;面向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则关注的是合作与互惠的连续性在特定项目上的实现。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那么无论是长期合作关系还是特定项目的合作关系,都需要形成战略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在价值观上应该统一于实现供应链的共赢。

2.2.2工程项目生产需求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相衔接。

工程项目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预制构件、组件、材料、设备,依据运送、生产、组装等供应链类型进行细分,然后寻找各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一般来说,下游企业的需求是生产导向型的,可以进行稳定的精细化生产;上游企业的需求是变动和柔性的。通过关注这些细分供应链与施工现场以及生产计划的衔接,对施工过程的供应链进行重组,可以解决待料、生产计划变更、与各类利益人的纠纷等导致的窝工、停工等问题。

2.2.3资金保障体系与诚信履约体系齐驾并驱。

在各种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信誉和支付尤其受到关注。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建立资金保障体系和诚信的支付体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挪用建设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2.4加强基于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

建筑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类别繁多,信息所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建设阶段也有所不同,供应链上的各方对信息关注的焦点、程度、处理和转移的态度也各异。工程项目的管理通常围绕质量、工期、成本来展开,信息的有效流动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这三个主要目标的顺利实现。

2.2.5构建工程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控。

建筑项目周期长,材料、资金和劳动力使用密集,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风险防范的难度也更大,影响了其供应链的改进和绩效的提高。建筑企业应当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适时构建面向项目管理全流程的风险辨识、风险转移、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体系。

3.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职能划分的缺陷。

尽管对项目经理部通过签订内部承包合同的方式进行了授权,明确了相关职责,但是项目经理作为主要责任人并没有参与前期与业主的接洽,对建造合同的条款内容还不如市场投标人员熟悉,在后期的工程合同履约过程中就很容易与业主期望之间发生偏差;项目经理层承担了生产过程的管理责任和风险,但是由于项目机构和一般管理人员由公司设置和配备,作业劳务层由公司通过招标方式选定,项目经理层没有人事决策权却必须使用相关人员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大宗材料招标的过程由公司完成,项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因原材料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却要项目自己承担;因此,机构设置是否适应项目生产需要、人员配备是否能够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履约、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是否合理等方面的风险就转嫁到了项目经理层的身上了,造成了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

3.2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的缺陷。

业主是工程项目的发起人和最终受益者,也是资金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工程项目耗资庞大,需要业主分期投入资金才能使整个供应链顺畅运作。尽管从公司到项目经理部都很重视与业主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这种建立关系的目的更偏重于经济效益方面,而不是从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角度出发。项目经理部尽量赶工期以获得业主按照工程进度支付的工程款,但是却从不关心业主的资金来源;公司在签定承包合同后只关注通过竣工结算实现项目效益以获得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但是却从不过问业主的资金支付计划。这种客户关系管理一直没有真正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维,还是属于一种短期行为。

3.3信息共享的缺陷。

从项目经理部成立到项目竣工交付,公司仅在与项目经理层签定项目内部承包合同和大宗材料、劳务队伍招标时,与项目经理层有信息交换与沟通。但在真正需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项目实施过程,却缺少信息共享。尽管公司也会有一些针对生产过程的综合检查,但是对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支付、采购供应、施工组织等信息却没有实施有效的监控;对于项目的资源使用状况、成本管理情况等,更是一直等到项目竣工结算时通过项目审计结果是否亏损来进行判断,缺少管理过程中信息收集和风险防控的措施。

3.4业务流程的缺陷。

整个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涉及到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成本测算与控制、资金划拨与使用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业务流程。但是这些业务流程都是建立在公司现行管理制度下的、由多个业务主管部门实行纵向管理的基础上的,一旦遇上流程的交叉地带,即成为部门之间的扯皮地带和“几不管”地带。而且这些业务流程也没有考虑把业主、监理、供应商等相关方纳入到整个流程中来。这与供应链管理中强调的消除部门障碍、摈弃本位主义、实现协调一体化运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宗旨,显然是违背的。

4.优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策略

4.1从长远出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1)指定专人负责全过程的与业主沟通。

由于业主是项目资金来源的主要投资方,一般按照施工进度给付工程款,因此项目应明确前期参与过投标的商务人员专门负责全过程的与业主沟通,了解业主的需求和期望,遇到业主对项目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的问题时及时协调,才能在项目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获得业主的认可和支持,加快资金支付和结算的速度。取得业主的信任后,还可以适时参与业主针对项目的融资计划,与业主协商制定资金支付方案,确保项目资金链条的稳定。

(2)从供应链出发建立虚拟企业。

项目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分包商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建立虚拟企业的方式,打破组织界限,将松散的产品买卖关系转化为可操作的企业合作机制,形成真正的一体化运作,实现“合作无界限”和“零交易费用”,建立资源性的战略联盟,达到整体成本最低的合作目标。比如,在虚拟企业内实行内部结算制,对材料款支付、劳务工资结算等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和交易费用,加快资金流动的速度,以确保项目施工进度。

(3)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的分析与整合。

项目应加强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的分析,找出其核心优势和非核心优势,并加以整合,形成类型不同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某个材料供应商a主要生产建筑材料,也有辅助的物流运输业务,但辅助业务质量较差、成本较高,此时项目就可以将自己手中的优质物流运输企业B的资源与a共享,使用a的材料和B的物流构成自己的供应网络,并促成a和B的长期合作,建议a缩减辅助业务,在帮助a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合作网络更加稳固和效益最优。

4.2构建项目信息共享平台。

(1)完善项目信息整体规划。

对项目的信息进行整体规划是要改变过去信息收集滞后于生产过程的状况,在施工项目开工前期就做好对设计方案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对施工过程精准的组织策划、对物资供应和资源调配的信息及时沟通,使全体人员从中标开始就对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的整个过程了解得清楚明白。建筑企业在做好项目采购供应计划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将供应商的生产与供应计划纳入整个施工组织计划中来,尽量使供应商的生产与本企业的生产互相衔接,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主动与供应商协调生产。

(2)建立内部和外部信息传递系统。

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传递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变化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行及时的跟踪并适时进行调整,做好各种生产例会的记录和信息传递。内外部信息系统系统的建立一方面使施工过程各工序之间信息快速、准确、可靠的传递、交流和反馈,实现建筑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建筑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物流运输公司、原材料供应商、、客户方、施工企业及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化的协同工作。

(3)充分利用实施项目管理。

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运用到现在建筑施工企业正在大面积推广使用的工程并不断创新软件的开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预算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资金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辅助企业各层次实施信息化管理,加速实现报表自动化和图文资料编码索引,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如采用物资管理模块对物资采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反馈、监督和控制,通过扩宽供应链上游建筑材料采购的多渠道竞争和信息的公开化将供应链库存管理最优化和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周转快、供应好、消耗低、浪费小、库存少、费用省,保证建筑施工项目顺利完成施工生产任务的目标。

4.3基于供应链的业务流程重组。

(1)安排充足的项目准备期。

在工程项目的准备期安排足够的沟通和交底环节,它包括商务人员与项目经理层关于建造合同内容的沟通;业主与监理关于工程项目目标任务的交底;项目经理层与业主关于履约要求和付款方式的沟通;设计单位与项目技术负责人关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沟通;技术负责人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关于施工组织方案的技术交底等。这些准备工作是相关业务流程按计划正常开展的基础,只有确保前期各种沟通和交底的到位,才能减少正式施工阶段协调的难度。

(2)围绕成本中心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

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项目管理全过程策划,梳理每一个环节上的业务活动和配套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健全管理体系,填补业务流程交叉衔接部分的空白,确保业务流程的通畅。在梳理的基础上,围绕成本中心尽量简化业务流程,减少责任推卸,对重复流程和关联性较大的职责进行归并,突出关键流程,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比如劳务分包的招标流程,其上一环节就是项目各工种的劳务成本测算,招标流程必须基于劳务成本的准确测算才能进行合理定价,因此必须首先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综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进行劳务成本测算。又比如项目主体施工的安全检查流程,它必须是在安全检查整改的结果向监理、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建筑承包公司的对应业务归口管理部门都进行了备案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一旦越过这个环节,项目的安全监管体系就成为摆设,无法发挥风险防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97~216.

[2]李玉平.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改进与对策.山西建筑,35(34):232~234.

[3]何阳,陆惠民.基于精益建造的建筑供应链管理.建筑,2009,18:30~36.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6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模式。广义的供应链管理拆除了企业的围墙,建立起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包括原材料供应、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零售、仓储和客户服务等,覆盖了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的全部业务过程。图示如下:

供应链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最大,而供应链管理就是要通过对供应链各组织之间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的供应链盈利。“很少有商家计划去失败,而许多失败的商家都是因为没有计划。”预算作为管理层设定的对未来一个时期的数量表述,可以促使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调。预算是保证企业沿着供应链的正确方向运行的重要因素,在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中也变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管理当局表达使增值作业最大和非增值作业最小的管理思想。预算能使管理者着眼于未来,以前瞻性的视野让管理者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供应链中预算管理的特点

鉴于供应链企业网络化结构的广度与特殊性,它的预算管理工作不同于传统企业:传统企业的计划决策模式是集中式的决策,而供应链管理的决策模式是分布式的群体决策。供应链企业的预算管理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1.预算工作内部化。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都以使整条供应链价值最大化为共同目标,它们应该对共同的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这必然促使它们要摒除企业间的障碍,实行工作协调和并行化经营。供应链企业的总预算也随之要内化到各个节点企业,每个节点企业都可视为一个综合性的责任中心,应扮演好自身在总预算中的角色。这使得供应链企业的总预算比传统企业的预算更为复杂,但却使各节点企业有了编制与实施的动机与可能性。

2.预算工作同步化。供应链企业总预算的信息是沿着供应链不同的节点方向传递的。一个节点企业经营预算的大多数组成部分都受到其他节点企业预算的影响,因此需要认真地制定一份时间表,确定各个节点企业参与总预算编制的时间及每一节点企业必须完成的时间段。只有供应链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才能实现。任何总预算都是建立在劳务或商品的销售预测基础上的,也就是以销售收入预算作为起始点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被用于销售预测中,最后的预算包含了来自许多不同渠道的信息。

3.预算编制方法一致性。为真正实现预算工作的同步化,各节点企业编制预算的方法应该是相对一致的,倘若某节点企业采用静态预算方法,而其他企业采用了弹性预算的方法,这使得该企业的预算会与其他企业相冲突,甚至引起供应链上相关信息传递的堵塞。供应链企业必须具有面对不确定性事件不断修改的能力,上游企业的预算信息和下游企业的预算信息都应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其目的在于保持在上下游企业间生产活动的同步。

4.预算信息的共享与集成。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不但要考虑该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更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控制,跳出以某个企业物料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界限,以顾客化的需求驱动顾客化的生产计划,获得敏捷的市场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合作信念之上的,即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能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在编制总预算时,企业要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采用并行化信息传递方式,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透明,从而保证预算工作的同步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预算制定过程是纵向和横向信息的集成过程,纵向指供应链由下游向上游的信息集成,横向指生产同类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与流程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预算编制的组织机构较为复杂,通常可在各节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预算协调委员会来指导预算的编制工作。该委员会向各节点企业建议该组织应遵循的总体指导方针、预算程序和截止日期。预算协调委员会可编制一份预算手册分发给各节点企业,说明谁应对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负责、何时要求提供信息及应采取什么形式。预算委员会通常可设置一从属委员会,由各节点企业的主计长组成,其职责是仔细检查所提出的预算,并为批准预算或必要的修改提供建议。各节点企业是编制总预算的基层,也是预算信息的来源与处理器。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物资管理;具体措施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注重每个环节的管理,特别是物资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因为供应链管理是施工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所以施工企业必须优化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在此笔者就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1.应用现状。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管理理念都有所改善,但是因为施工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化,所以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管理思想上,存在着管理范围广,但是管理不全面的现象,或者即使管理很全面但是涉及的范围都很窄,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不能全面的做好这些工作,很容易出现差错,因为如何能够做好各方面供应链物资管理工作,成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

供应链管理不仅在施工企业中得到了尝试,在很多行业都有城市的经验,比如家电行业、企业行业等,这些行业率先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无论是形象,还是经济实力,都处于该行业的领导者位置。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使得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进而规范整个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

2.形成过程。供应链的形成简单的说就是某个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寻找的联盟伙伴,该企业与这个联盟伙伴形成供应链关系,减少了企业在供应方面产业的冲突,这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拥有稳定的发展环境。施工企业也应该按照这种的方法,寻在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并与其形成供应链的关系,这样不仅减少了很多没有意义的开支,最为关键的是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使得施工企业与与之形成供应链企业的经济的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3.管理目标。利用供应链进行管理,希望达到的最佳状态就是,通过最小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回报,但这需要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密切合作,否则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这个供应链上涉及的企业类型很多,有供应商、生产商等等,施工企业可能是上一链条的供应商,也可能是下一链条的生产商,所以无论是上一链条,还是下一链条,都要与之保持良好的联系,一旦哪个链条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总之,施工企业要想在供应链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与供应链上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做好沟通。

4.发展过程。企业物资管理中的供应链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第二个是产业供应链;第三个是全球网络供应链,就目前企业发展现状来说,供应链应该处于前两个阶段,施工企业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企业内部供应链,统一管理企业的物资采购等问题,并且与其物资采购的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二是,施工企业与其他与之相关的企业共同建立一种合作的管理,这样就能够降低采购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合作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持久的合作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1.统一管理与有效管理。企业只需要抓好采购中心的制度和纪律建设,就可以对全企业范围内的物资采购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工作。在供应链网络中,采购中心是服务者,其计划由各项目部下达,其采购是以需求拉动的采购,这和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划拨过程正好相反。直接根据项目的用料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可以做到真正有效的计划采购,其采购过程由于供应商的协作,可以做到“最优价格、及时供应、保证质量”。

2.与供应商做好沟通。企业与供应商通过不断地往来沟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系,施工企业与之保持长期的联系,这样才采购时就更加的方便,而且大多数的供应商都满足与以往的客户进行交易,因为这样不仅降低风险,还能提高交易效率,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无论是在价格上,还是在运输成本上,双方都能够很好的协商,这样双方就能够实现共赢。

3.便于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通过集中采购和统一采购,可以控制住主要物资进入施工现场的源头。在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必然也建立了所有合作企业的产品使用档案,通过这些档案可以轻松地把有长期合作经验的厂商和不了解的厂商区分开来,也很容易把有信誉、有质量优势、有履约能力的生产厂商从信誉和能力不佳的生产厂商中甄别出来,从而对采购的物资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是现代企业发展中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对施工企业物质管理来说,拥有一个能够长期合作的供应企业,不仅能够节约施工企业物质管理采购的成本,还能优化物资管理模式,虽然施工企业物资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管理,但是随着施工企业和与之相关的企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决策层的重视,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侯培赢.供应链管理在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应用[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5(02)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快速消费品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24-02

一、快速消费品的定义

快速消费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FmCG(FastmovingConsumerGoods)。它是指最终产品在生产过程或者销售过程中经过包装或加工成单独的小单元来进行分销、陈列及销售。快速消费品更加注重品牌、包装、市场活动等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快速消费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产品周转率高。

(二)市场通路比其他产品更短且宽。

(三)市场活动对于拉动销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更多的货架、丰富多样的活动、促销赠品及路演等。

(四)快速消费品的单位价值普遍较低,是生活必需品或者冲动性消费品。

(五)快速消费品对快速反应及售后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六)品牌与品牌之间产品的差别化不大,客户的选择余地更多。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技术名称,它囊括了从生产至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环节努力。指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购买、仓储与运输、生产制造为半成品或者产成品,最后通过分销渠道把最终产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大卖场等零售企业,一直到最终消费者联成一个整体链条的职能化链条结构。在整个链条上的企业虽然职能不同,但都以为最终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为目标,他们的职能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提供服务及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等。

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之间为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与客户服务水平,协调各公司之间的关系,使整个供应链上各企业能够增强各自竞争优势。因此,为了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之间必须通过共享信息继而开展合作,共享的信息包括需求计划、生产计划、产能的变化、新的市场战略、市场活动、采购计划、以及其他任何影响企业采购环节、生产加工和仓储运输的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为了持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各环节效率,继而能够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利润价值最大化。

三、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应用较广泛的管理思想,它与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理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至上的原则

供应链管理理论里,客户的需求是整个管理思想的起点与核心。客户需求从前端的设计,到中断的生产,再到最后的销售过程深入整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协调供应链上各家企业之间的行为。在供应链管理思想里,要求不但需要满足客户需求,还要尽可能控制成本,实现客户利润最大化,从而优化并提高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

(二)供应链的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思想视整个供应链为一个整体,对链条上的各家企业进行分析、协调。它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不能只局限在本企业的利益而忽视其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要以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利润总和最大化为目标。各家企业和部门要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才能实现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化。

(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要以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要打破旧有思想的竞争关系,而建立一种以共同目标为基石的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战略关系。

(四)提高核心产品竞争能力

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整个链条上的企业要确立和加强各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确定自身的优势项目,并集中力量发展这些具有优势的项目和资源。另外可以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以集中更多更有效的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各企业都集中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继而能够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达到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在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仓储运输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其面对客户对快速响应和多边终端的需求时,存在多方面短板。

(一)需求计划准确性不高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普遍开始重视需求预测,但由于快速消费品行业特点决定了其供应链上成员缺少向前的洞察能力,往往只做自己部分的预测,所用数据来源于下游客户的订单或者历史同期的销售情况,导致对需求无法提供准确的预测;只关注于客户订单数量,不关注客户实际消耗数量或最终消费者购买量;由于信息不共享或硬件环节不到位,最终消费者购买量或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来源不准确;对上游供应商的产能和库存无法准确掌握,导致供应不稳定。

(二)各企业之间互相协调的作用较差

供应链上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共享使信息滞后,出现许多不确定性;供应链上同层次企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有无,各自企业都持有自己的高额库存,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三)供应链上各层次计划不准

供应链上单独的企业或组织由于无法掌握准确的需求,缺少快速并优化编制计划的工具,导致计划不准确,而且不能反映市场真实的需求和变化;同时由于各企业都忽视对供应链的整体计划的协调,而无法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链上的各环节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导致整个链条上信息的断档,致使整个供应链无法达到效率最大化。

(四)每个企业都存在库存偏高的问题

由于在供应链前端企业无法做到准确的需求计划与生产计划,导致成本和原料的库存过高;供应链上成员间的数据不能共享,造成数据重复性;缺少有效的措施和工具来控制整个链上的库存,造成库存居高不下。

(五)对物流环节的外包所导致的管理缺失

缺乏对承运人外包业务的合理利用,无法使运输需求获得优化处理;缺乏同核心承运人间的协调合作,不愿和他们共享详细的物流业务数据、无法保证对运量和运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服务中断无法快速响应和缺少有效的全球化价值链管理工具。

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针对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管理遇到的问题,结合快速消费品行业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和改善其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遇到的各项问题。

(一)运用和开发集成计划系统

为了使供应链上各环节间实现快速响应、成本降低和具有可预见性,围绕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紧密衔接的业务流程、及时共享业务信息。企业因此需要效率更高、计划提供准确率更精确的计划系统,在全面考虑了各方面提供的信息、订单整合、市场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并需要根据生产产能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制定出各环节符合实际且具有指导意义的计划,以此来指导和满足整体业务需求。

(二)集中订单处理系统实现分布管理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特点是订单多,销售渠道广泛且深入,这就需要有一个分布式的订单集中处理系统,对每天大量的、多来源的订单进行快速处理。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快速处理需求,在速度上得到充分保障。

(三)库存计划

为达到安全库存水平,在市场需求动态的进行变化时,库存量可以相应进行变化。提供准确的库存计划可以帮助减少库存过高或缺货现象的发生,继而降低由于库存偏高和缺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做好库存计划需要依据不同的销售环境、不一样的服务对象、为实现最终销售和服务目标所需要提供的准备期等因素。通过准确的库存计划,达到对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力,继而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最高效率。

结束语:现在我国快消品行业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竞争。由于价格的降低导致的利润不断减少,这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而供应链管理作为新时代的整合信息资源的工具备受瞩目。本文通过结合当前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问题,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分析了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供应链的特点,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具体解决方法上给出了解决快速消费品行业面临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对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振堂,白靖宇.浅谈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C].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传统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高级计划与排程供应链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已逐步迈向市场,加入到市场激烈竞争的洪流中去。激烈的竞争使他们意识到,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以及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真诚合作,追求共同利益是在洪流中生存、搏击、制胜的法宝。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已逐步取代了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又使他们意识到,那个企业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顾客需求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先进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满足这种需求,它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顺应市场的需要,顺应竞争的需要,生产厂商、分销商、商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但其真正发展却是在90年代后期。供应链译自于英文的“supplyChain”,供应链管理则译自英文的“SupplyChainmanagement(SCm)”。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传统上,大多数企业认为自己是和其它企业独立存在的,并且为了生存而与他们竞争。供应商与上下游之间经常是对抗多于合作,许多企业仍谋求把成本降低或利润增加建立在损害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上。许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将自己的成本简单地转移到上游或下游并不能使他们增强竞争力(也许短期有效),因为到底所有成本都要设法由市场转嫁给最终消费者。领先的企业认识到这种传统观念的错误,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以及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为什么从原材料到产成品需要数天,数月时间,而制造时间仅仅是几分钟,几个小时?为什么零售商的库存一般在10周左右,而制造商具有每周的制造能力?为什么经营者总是评价生产的价值,而不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什么总是觉得需求不准确?需求与供应总是不匹配?答案是简单的,供应链不同步,且没有优化。

一、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模式

传统的供应链计划有三种模式:垂直模式、水平模式及综合模式。垂直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复杂,计算方便只有DRp,但速度较慢;水平模式我们可以看出此种模式设置较简单,但计算复杂(mRp/mpS/DRp);综合模式在日常的生活中此种模式是常用的,单一组织用内部mpS/mRp,而外部多组织用DRp,我们可以看出设置简单,计算灵活。

二、eRp的供应链计划

eRp的供应链计划其含义是对所有的组织进行计划,用DRp计划分销渠道,支持集中式和分布式计划,其计划扩展到客户与供应商;DRp是计划分销中心或客户,可以定义执行单一的,多个的组织计划,可以反查供应链;BoD(BillofDistribution)支持多种设置,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定义各货源的优先和有效日期;必须定义供应链网络,货源规划,把物料分配给分销清单(BoD),对供应链进行同步的,顺序的计划(未优化)。

三、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

1、基于apS的供应链优化的范围和内容

最大化满足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在最低成本下,满足客户需求和客户服务。减少不确定的供应与需求。通过能力约束、供应约束、运输约束等等。还包括非物理约束如客户或优先区域(自动分配有限的供货)、安全库存、批量。结合供应链中所有的需求如销售预测,客户定单和补充定单和供应链中所有的供货渠道,包括原材料库存、半成品、成品库存、确认分销订单、确认的生产定单和确认的采购定单。同时使用这些信息,apS比较需求信息和存在的约束,当三个要素未满足时,立刻产生警告信息。通过供应链,例如几十个工厂、几十个分销中心、和几百个销售渠道实时平衡优化需求,供应和各种约束。这意味着一旦有未意料的变化,改变了需求、供应、及约束、apS就能立刻看到它的影响。

通过整个供应链进行成本和服务的优化。用apS建立有效的模式,它是有效的客户响应(eCR),使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价值服务。

在供应链里,减少非增值的活动。在实施apS之前,进行BpR。用Jit的管理思想消除浪费,减少准备时间,文档资料和行政管理。

在供应链里频繁地增加过度复杂的管理方案,仍会增加成本。管理计划依赖于销售预测,然而,销售预测本身有许多不准确因素,那么强化销售也许能达到销售预测的准确性。但是,供应链里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没有足够的供货能力,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结果是销售计划会引起企业失去销售和超出成本。当基本问题未能解决时,提出复杂的方案实际上是抵冲效率的。

需求信息和服务需求应该是以最小的变形,传递给上游并共享。利用apS通过计划时区持久的平衡需求、供应、约束、同时看到发生的供应链问题。由于实时,双方向的重计划能力,计划员有能力执行各种模拟以满足优化计划。这些模拟提供实时响应。如我的安全库存水平应是多少?这是最低成本计划吗?我使用的资源已经优化了吗?这个计划满足我的客户服务水平了吗?我以经最大化利润了吗?我可以承诺什么?

同步化供需是对服务和成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几个因素影响这种匹配:(1)大批量。(2)生产上维持高效率,而不是满足客户需求。(3)缺少同步,使得库存水平高,和变化频繁的库存水平。

可靠的、灵活的经营是同步化的关键。可靠、灵活的运作应该主要集中于生产、分销。销售与市场的角色是揭开需求。

2、apS所依赖的一组核心能力

为了达到这些高级的计划能力,apS依赖一组核心的能力:

计算的速度。基于内存的计算结构,比mRpii/DRp的计算速度快300倍。这种计算处理可以持续的进性计算。这就彻底改变了mRpii/DRp的批处理的计算模式。

可以并发考虑所有供应链约束。当每一次改变出现时,apS就会同时检查能力约束、原料约束、需求约束。而不像mRpii/DRp每一次计划只考虑一种类型的约束。这就保证了供应链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有效。

基于约束的计划——硬约束和软约束。

apS可以达到同时传播影响到上游和下游。

在交互的计划环境中实行解决问题和供应链优化算法。它有能力产生反映所有约束的有效计划。而且,有能力产生最大利润的计划。

3、apS与SCm、eRp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供应链;施工企业;库存管理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且成为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因为建筑行业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施工总成本不断提高,施工材料的市场价格随之增长,导致施工企业在资金周转上比较缓慢。而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其中,让施工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整体管理效果。所以,要求施工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以促进施工企业库存管理水平的提升。

1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模式概述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加强库存管理,不但可以及时补充由于使用而减少的材料数量,保证库存安全,同时也能通过库存管理,实现给用户提供专业服务,让库存量得到优化处理,提升整体收益。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中,包含供应商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及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等。

2施工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计划与控制活动的库存管理问题

因为当前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及时协调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使得在制定施工计划过程中,缺少对供应商与项目不确定因素的分析,影响库存管理。部分施工企业库存管理人员通常会按照已有库存消耗量和实际工程消耗量情况确定库存需求量,以确定库存水平。在库存水平初始值基本确定后,再与供应商交流,确定最终库存量,给后续库存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这种方式主要以人工操作数据为主,人为因素占比比较高,无法对整个库存系统进行控制,容易造成库存需求短缺或者需求量增多而影响库存水平。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预测和计划一般会放大库存量,以便防止发生库存短缺问题,而施工企业也是如此,这也是导致库存量偏高的重要因素。施工企业库存偏高体现出企业计划存在问题。所以,施工企业应加强库存管理,摆脱之前以内部库存需求为依据的局限,而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并与供应商及时沟通,保证信息如实反馈,结合实际需求,引导供应商制定生产计划。

2.2采购过程的库存管理问题

采购管理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重要因素,更是保证后续施工建设工作顺利落实的依据,因此,为了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充分连接,做好采购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施工企业在物料采购过程中,通常会采取批量订购与折扣融合的方式控制采购库存成本。近几年,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经营发展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缺少合理性,为了实现与供应商中的各个企业充分合作,应优化供应链所有成本,并非优化某个成本。

2.3物料仓库环节库存管理问题

仓库作为各个企业物料存放的缓冲区,需要满足企业经营周转需求,因此在库存管理上通常把库存空间设置比较大,也就是库存管理中库存空间不足,或者活动周转时,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降低库存,供应链环境下展现出供应链紧密合作以减少库存量。施工企业当前处于传统库存管理状态,仓库供应通常被动接受物料,大部分仓库不但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同时也会由于储存时间偏长而发生材料变质等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配合度不高,各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只有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该问题才能得到有效处理。

3供应链环境下的施工企业库存管理措施

3.1做好施工前物料准备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以后,开始正式进入项目筹备阶段。在开展施工工作之前,通常会设定施工图纸,但是并非全部出具,建设项目施工方案应经过细化处理,工程项目具体管理和实施方法有待确定。所以,此阶段的库存管理,主要是给后续施工建设活动开展做准备。对于该环节,可以结合项目形成施工供应链的初始阶段,根据相同项目的施工部门、监理部门、设计部门工作要求,确定施工方案,每个部门都有独立的材料供应商和设备租赁商,这种比较复杂的建设关系要求各部门充分配合,以减少施工成本。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材料供应商参与其中,让其对材料性能、规格、替代品等信息有一定了解,并且向供应商了解最新的施工材料,尽可能将问题在设计环节中得到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与此同时,各个阶段的施工企业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结成联盟,相同物料可以由同一个材料供应商供应,这样不但能够减少运输成本,也能节约交易成本,供需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供应商总体成本下降,施工企业也能享受到价格优势。

3.2加强施工过程物料管理

在施工准备环节,工程项目施工生产已经开始,但是并没有实施所有工程材料供应活动。随着施工进程的加快,施工现场材料供应和管理成为该环节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环节中,库存管理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满足工程物料要求。结合施工预算方案和进度计划,对各个环节中用料情况进行分析,编制详细的用料计划,分析施工环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给物料需求量带来的影响,收集相关信息,并在供应链中与各个企业信息交流,如果因为供应商原因造成的物料延迟,应该由供应商承担相应责任。其次,在施工现场,做好物料存放和场容管理工作。对于安排进入施工现场的物料,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进行存放,尽可能做到一次到位,减少场内运输,防止随意堆放而引发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现场施工秩序的稳定性。对于包工包料的分包工程项目,应对物料严格管理,保证分包工程质量,防止和施工现场内自行采购的物料混淆存放。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物料质量验收。验收入库是把控物料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项目部门的物料设备部收料人员应对物料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将采购和运输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的物料,应在验收环节中进行处理。在验收过程中,要求向供应商索要相关凭证,如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并对包装袋的信息进行核对,保证一致。对于已经建立供应契约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应定期对其提供的物料质量进行检查,保证对该供应商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一些保持优良记录的供应商,应该及时上报给企业,在今后合作中,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3选择适宜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首先,供应商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通常是以系统性、集成化等管理思路为主,让供应链系统可以同步运行。在这种管理理念下,允许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库存量情况进行规划和控制,在相同框架结构协议下以双方都能获得最低成本为重点,由供应商负责库存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由供应商取代分销商或者批发商来行使库存管理权限,在该结构下,对库存量进行管理和调整。其次,联合库存管理。对于联合库存管理来说,作为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强调用户与供应商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双方一同制定库存管理方案,并保持和供应链相邻节点需求的统一性,展现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供应链中产生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水平。在该管理模式下,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确定都要在双方一同协商后确定,库存管理不可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而是供需的链接纽带。最后,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在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中,其管理思想也就是将库存管理的不同功能交由第三方物流系统,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核心业务管理,第三方物流库存管理模式可以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起到协调效果,第三方物流库存作为一种实现物流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有效方式,其利用自身行业特点和服务水平,让企业之间物流活动更加高效和便捷。

3.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在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中,通过建立信息交流系统或者平台,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顺利传递,提高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让各个供应链中企业步调一致。通过采取相同对策,实现库存量化管理。在施工企业中,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把企业及承担项目的各项物料信息融入物料管理系统中,允许项目中的物料管理人员登录该系统,查看相关信息,便于项目可以指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完善库存管理方案。在工程结束后,剩余和闲置物料则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下直接运用其他项目,无须调度到企业中心库存,这样不但节约运输和库存成本,也能帮助企业节省时间,提高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