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十篇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十篇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08:31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1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途径已被广泛认同和接纳,其中,家庭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场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以后,由于对家庭的归属感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每个家庭搞好了家庭教育,我们的国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等,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数又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出了问题就找学校、找老师,还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子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开展“当代家长”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每个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调查方法

第一,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共56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填写。

第二,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三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

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家长教育管理不严

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四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养尊处优,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但观念陈旧,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当要求不能达到时,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不知做表率,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应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勤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4.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应对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校德育,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在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如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给家长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统一要求,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家长要勤于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

第二,要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断找孩子的缺点,抓住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过高的期望值,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差异性;策略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及有效的引导。那么,家庭的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出现差距,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差异性形成的家庭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的提高等,不仅受学校数学教学的作用,同时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氛围、家长文化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久而久之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1.家庭的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不同。学优生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家长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而学困生的教育方式要么放纵不管,要么独断专行。第一类家长往往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孩子容易放任自流,疏于学习,成绩自然会下降。第二类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一旦犯错就严厉训斥,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这两类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家庭的环境氛围

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喜欢读书研究,孩子受到熏陶也会自觉地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高于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的孩子。孩子在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中熏陶成长,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这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3.家长的文化素质

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父母的文化发展。学优生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并且乐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去教育子女。而学困生中的部分家长沉迷于电视、手机等,或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对孩子的心理和学习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缩小数学学习差距的家庭教育策略

鉴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为了缩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距,使学优者更优秀,学困生得到更大提升,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学习品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孩子,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系融洽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家人关系紧张会使得孩子无心学习,学习品质比较薄弱,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状态和行为去影响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有效进行数学辅导,促进数学学习

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比如超市买东西,是学生真实接触并能参与到的活动,就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对数学学习有促进意义。其次,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难免会遇到难题,就会向父母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仅仅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家校紧密合作,提升数学发展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虽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孩子的许多习惯皆是受父母无形中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学校沟通,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一致,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只有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方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作者:张亚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3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发表,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发表。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4

开讲专家: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家庭教育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著作30余部。

我曾经问过一位家长:“您教育孩子读过什么书?家长回答:“读书干什么?生了孩子就会当爸爸妈妈,还需要学习什么?我都当了十来年家长了,还不会当爸爸吗?”

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种说法,都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革命导师的教导十分深刻。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必须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就是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必须像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广大家长共同的愿望。但如何做好“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十分清楚的。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只是从个人的“朴素认识”出发,简单地搬用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法来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不仅是无效的教育,甚至招来孩子的反感。一个不爱学习、落后于时代的家长,亲子沟通很难有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

很多人不知不觉已为人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使命,却从来没有上过父母学校。鲁迅曾说:“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的国家在人们上高中时就开始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开设了“新婚指导课”,告诉学生将来有了孩子怎么教育;有的国家在中学有一课书叫“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教育学生掌握教育孩子的基础知识;有的国家要求人们在结婚前到指定地点听“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有的国家为新婚夫妇举办了“未来父母讲习班”、“准爷爷班”、准奶奶班”;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新婚夫妇登记结婚前必须先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如何教育孩子,考试合格容许登记结婚,考试不合格不许结婚,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后再补考,直至合格为止。所有这些措施都保障人们在有了孩子之前就有了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可以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家庭教育的理论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你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没有什么理论和经验,我会摸索着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想只能是赶紧逃命了。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家庭教育理论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照样在接受教育,这是多么危险的啊。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可以切掉“毒瘤”,给人带来愉快,也可以给孩子带来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是感情上的伤害。

有一些调查的统计信息值得家长们深思: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是父母的占54.4%”。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不喜欢自己的家。上海调查: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个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一辈子的一门学问。

家庭教育需要学习,首先是因为教育孩子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北大、清华,也有的家长却把孩子送进了监狱。这里的学问是很大的。其次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搞实验,学校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只是千分之几,而家里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能做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代价太大了。第三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把孩子摸大了,成了小流氓,后悔也晚了,盲目地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家长必须树立学习意识,借鉴他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只有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研究它的规律性;家教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凡是成功的家长,大都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掌握了巧妙的艺术;而那些家教失误的父母,则采用了错误的教子方法,更无艺术性可言。

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参加学习班,听家庭教育讲座,向教师请教,吸取别人的经验,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

但是有的家长有钱买烟酒、打麻将,却舍不得买家庭教育的图书,舍不得订家庭教育的报纸,有的家长有时间看连续剧,却不愿意看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意识。因此对广大家长来说树立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熏染下,有的家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或专制或采取放任态度,也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还有些家长不重视自身修养,道德失范,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总之,有些家长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这就要求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建立学习型家庭。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把家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为?”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家长,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一年年长大,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要跟着“长大”,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教育中学生是肯定要失败的。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5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与子女缺少情感沟通

家庭教育应当以德育为导向,以智育为支撑,同时结合“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笔者的调研中,近80%的农民工家长将智育理解为教育内容的全部,将分数的高低视为孩子成长的“晴雨表”。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不利于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许多家长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导致子女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支持,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2.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欠妥,重言教而轻身教

部分家长强制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过分干涉子女的自由,不懂得换位思考,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相关报告显示,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66.8%的父母只是简单地给予惩罚,只有33.2%的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分析做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此外,多数农民工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0%的农民工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超过20%的农民工父亲在孩子面前打牌、、夫妻吵架。子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难免感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家庭内部因素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所增加,但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大大制约了他们对子女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服务、制造、建筑领域就业,过长的劳动时间和过高的劳动强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据统计,14.5%的农民工每星期检查、督促一次子女学习,9.1%的农民工每半个月一次检查、督促子女学习,而23.6%的农民工一个月一次或从来不检查、督促子女学习。可见,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很少,再加上由于工作变动带来的家庭流动相对频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子女对父母的认同感、家庭归属感逐渐丧失,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与家长缺乏合作和沟通。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很少能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多数只能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受到办学资源限制,难以像一些公办学校一样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联系制、家校短信互通等常规联系制度,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致使家庭教育质量低、效率差。另一方面,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和班级声誉,使很多教师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勉强接纳后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平等对待,也不愿花心思找家长谈话。其次,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偏少。一是社会大众传媒关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节目和报道少,出版行业几乎看不见有关宣传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书籍,使得想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农民工家长缺乏学习的渠道和方法。二是从学界来看,虽然我国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教育政策等方面,关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具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了。三是各社区组织、街道办事处、妇联部门等未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帮扶的功能。在开展各色各类的社区活动中,很少看见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宣传讲座或帮扶农民工家庭的公益活动。最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工作投入不足。尽管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户籍、学籍的限制以及高考设限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学校教育工作难见成效,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同时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和指导不够多,支持力度不够大,有关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专项帮扶项目尚未落实,农民工家长学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政府还需进一步采取推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措施。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职能,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从根本上拆除制约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同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力度,重视广大农民工的民生工作,为农民工家庭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家庭教育目标的有关条文,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子女健全人格、学习做人的重要性。可以考虑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行专项立法,制定一部《家庭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起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通过立法形式,使全社会形成关心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而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各地条件,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办多类型的针对农民工的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志愿者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再次,由地方教育部门拨款,投入经费支持组建“农民工家庭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组。几年前,北京红枫咨询中心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设计了“每日家教三个10分钟”模型并配套编写了《农民工家教手册》,通过家长课堂、入户辅导等形式,具体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掌握科学民主的家教方法。各地研究小组的专家学者可以就此模型展开深度调研,加以区域推广,将调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指导。

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更新家教观念与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家教环境

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农民工家长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低于对孩子的关注,尤其是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电”。这就使得体现家庭教育特点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也不可避免地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产生偏颇,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障碍。首先,家长可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新闻等方式的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的了解;注意学习文明的言谈举止,加强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提高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尽可能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与辅导,通过各种支持平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通过家长整体素养的提升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再次,注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学会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的关心上,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多留心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对子女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给予引导;多站在子女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子女的想法,这样子女才能敞开心扉,家长也能真正了解子女内心的所需所想。

3.发挥学校优势,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多渠道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帮助农民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能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接待日、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建立“家校通”网络等形式,提供家长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各色各类的家教指导活动如开办家教培训班、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发放家教读物等,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还可根据条件开设时事政策、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家长提升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营造积极的家教氛围;教师在对农民工子女的家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庭教育方向,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情况的同时,注意把孩子在家学习、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教师,使得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进而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实施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要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解答,结合孩子自身特点,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4.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筑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援助网络

社会(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帮扶的功能。首先,以社区为媒介,建立和完善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社区应与学校、各类民间帮扶救助组织、教育咨询机构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有关咨询。其次,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创建家教工作室、家教服务中心、亲子学苑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工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让农民工家长协同子女学习;组织家庭才艺比赛、文明先进家庭评比,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动员一些城市家庭自发自愿地帮助农民工家庭,社区还可以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研讨会,以城乡家庭结对的形式,互相交流教育心得,取长补短;开展“志愿者进农民工家庭”的关爱家庭教育行动,组织家庭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等共同参与,可根据需要分为改善亲子关系小组、纠正教育观念小组、更新教育方法小组、学业辅导小组、心理咨询小组等为农民工家庭进行专门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6

这是一名“问题生”的内心独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不由地会想:我们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从呱呱坠地到成人成才,孩子都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产生了如此这般的迷茫?这个“问题生”提到了家庭教育,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可以雕琢的美玉。雕琢,应从家庭教育做起。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的存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些都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的几种方式

压力型:父母为了自己的愿望,将并不爱好舞蹈、绘画的孩子送到“舞蹈班”“绘画班”学习,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过高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并缺乏必要的沟通,结果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

打骂型:这种教育方式下的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种情况在文化层次不高和父母失和的家庭中比较多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行为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孩子在校的行为。

依赖型: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这种教育方式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学生家长调查显示:10%的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完全不同意此说。大部分家长恨不得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以为这样孩子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结果事与愿违,“高分低能”现象越发严重。

放纵、溺爱型: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相信“树大自然直”;担心孩子太软弱将来容易吃亏,甚至教育孩子“别人欺负你,你也去欺负别人”;忽视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为孩子开脱,而且往往对来自别人的批评,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殊不知,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骄纵、任性、自私、脆弱,在行为规范和学习上总会有一些欠缺。

关爱、朋友型: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的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与家长能够很好的沟通,从而促进孩子的良好成长。

事实证明,关爱、朋友型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孩子,无论是思想品质,还是心理状态、学业成绩都明显优于压力型、打骂型、依赖型、放纵溺爱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父母要成为榜样

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应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并以你为榜样的孩子。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

2.要与社会、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是,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

3.要懂得回避与信息净化

家庭中,难免会议论领导或同事长短及夫妻婆媳之间的矛盾,谈论应避开孩子。对社会上、邻里间一些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要帮助孩子分清,要求孩子对不文明的言行一定不学不做。

4.要平等、民主、正面教育

家长有事要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要勇于向孩子承认。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不打骂,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孩子改正。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父母!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先成长,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不断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7-0184-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w?e?冯纳斯基斯曾经说过:“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家庭对青少年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过”表现为:①过度宠爱;②过多照顾;③过分担心;④过高期望。

父母的心态有必要从“四过”中矫正过来,变“四过”为“四适当”。那就是,首先,父母对子女要爱得适当,爱中有教育、有合理而严格的要求。其次,要照顾得适当,一定要给子女一些靠他们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成果的机会。再次,要关心得适当,得放手处且放手,该放心处且放心。此外,还要期望得适当,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2.家长重学习,轻沟通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优劣、评价家长水平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好等于孩子好,学习成绩坏等于孩子坏。于是家长只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为,导致孩子思想认识的错位,进而导致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3.家长的示范作用

考虑家庭教育,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好样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在一个一个的家庭里,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影响,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检点、不以身作则,岂不是如《楹联新话》中所说:“身如未正家难教”吗!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夫妻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温暖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5.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其自身教育素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来督促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该怎样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的成绩下滑、内心世界对父母的封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知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家长:①注意摆正和子女的关系。新时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关系。

②吸收新信息,打破旧心态。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天也会有新变化、新进步。

③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④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巧用宽容。

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①组织成立家长学校。

②开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③开展亲子互爱活动。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8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联系,互为补充。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两者教育都不能缺失。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的影响起着重要的调解的作用。

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育是关键,而教育又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联系,互为补充。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两者教育都不能缺失。统观教育现实,我们发现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下,学生却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行为及思想,显然家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还是学生学校教育的补充。

目前我国公众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其中,一些家庭从学生成长的特点出发,按照教育规律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是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是不懂得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将孩子成长的任务完全寄托于学校或盲目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够正常完成学业,通过调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和社会的影响起着重要的调解的作用。

一、过分溺爱子女

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胆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等。如刚入大学的刘某,在家人极度呵护下办理了入学手续,再三叮嘱老师和班级同学对其照顾,而刘某一语不发。在第一次办理请假手续时,由于不与他人沟通,耗费了近3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办公室,无法办理请假手续。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较少参加集体活动,母亲每周来校为其打扫内务,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对子女放任不管

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任性与孤僻冷漠。

如大二女生李某,文静柔弱,平时少言寡语。一次在水房中,另一名女生不小心把水溅到李某身上,为此,李某大打出手,致使对方多处受伤。李某的平时表现与此次行为让老师和同学们震惊,通过了解,得知李某父母爱好打麻将,家中凌乱,对李其不管不问,李某经常煮方便面充饥,在家庭中缺乏温暖。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实施暴力倾向。

三、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

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丧失学习信心。如在校生刘某,自入校以来无故旷课,沉溺网络,对此多次沟通,刘某性格胆小,从不辩解。后经母亲了解刘某父亲严厉苛刻,处理问题不理智。一次回家较晚,父亲对其打骂,母亲惧怕,母女二人待在寒冷的冬夜,不得回家。

四、对子女过分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如大一学生张某,入学后经常不在教室宿舍,节假日不回家。经过多次沟通,得知张某家庭管教严格,不允许随意出门,个人爱好家人不支持。张某期待大学生活,远离父母,彻底解放,享受自由。由于思想、行为在家庭教育中过分限制,在学校教育中需多引导,避免耽误学业。

五、家庭结构的差异性

这主要表现在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或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学生,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不能够专心学习,影响学业。如孙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从事体力劳动,家庭贫寒。孙某自尊心极强,经常占用上课时间打工,为自己购买赛车,名牌服饰,对其母亲和老师的教诲置若惘然,学习成绩日益荒废。

六、家庭文化素质的差异性

这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如刚满18岁的宋某,来自农村,在入学不到两个月里面,频频请假回家,和家人沟通后了解,宋某入学前在家人的安排下已成家,妻子现已有身孕。面对家人落后的思想,面对家庭的责任,宋某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奔波于家庭和学业之间。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构成的,教育成效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如果两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不是孩子学习的教师,是对孩子成人的教师,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嫉妒、孤僻、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和补充,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完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赢,才能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为孩子的成功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m]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9

在音乐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音乐考级被看为儿童学习音乐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许多家长的重视,但有些人盲目的追随考级,这对音乐学习者带来很多不利之处,阻碍儿童的音乐学习,引人思索家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当前我国音乐考级的发展来看,考级对于提升少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起到了帮助,这方面的好处是可以看到的。但是由于音乐考级的飞速发展,导致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一个较高的音乐等级证书,为了考级而考级,未免也给儿童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而且在具体音乐考级的过程中,由于我国音乐考级在实际组织、实施及管理过程中确实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也难免会给家庭音乐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

来看当前我国的家庭音乐教育。应该说家庭音乐教育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让儿童去进行一些音乐艺术方面的熏陶。应该说,在当前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方面是十分舍得进行投资的。这也是当前家庭音乐教育能够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在看到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度重视对音乐考级的要求,而忽视了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也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家庭音乐教育理念的错误倾向首先是从家长的教育理念方面来看。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很容易导致儿童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错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功利心方面。家长不管孩子自身的素质,或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音乐,看到别人孩子在学,自己就不管不问的硬强加给学生一项任务。

(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较差,所以不少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时,往往采用的是强制的方式强制儿童去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这种以强制为主的家庭音乐教育方法往往很容易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音乐知识学习产生厌恶。所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影响家庭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有些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盲目的采用诱导式的方式进行家庭音乐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给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盲目的采用诱导式音乐教育,让幼儿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依赖心理,从而让家庭音乐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的目的。

三、正确看待家庭音乐教育

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明确进行家庭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从而让儿童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享受到快乐学习的乐趣。而当前不少家长曲解了家庭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将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在音乐考级上。因此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家长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为了教育而教育,不利于家庭音乐教育活动的和谐、顺畅发展。在进行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让儿童在家庭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吸纳音乐知识,实现自身良好音乐素质的培养。

四、结论

家庭教育家长学习心得篇10

1家庭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特点影响

1.1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90后”一代大多自出生起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到了高中接近成人的年龄,家长为了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集中用于学习上,包揽了一切家务,而且有的学生享受到每天上学、放学家长接送,甚至午饭家长都亲自送来的特殊照顾。中学时,学校老师也通过家校网把作业、学生表现、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其他任务发到家长手机,家长会频繁召开,学生已经习惯了由父母包办打理绝大多数事情的生活方式。上大学后,有些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没有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学生无法适应,每天会因为出早操、整理床铺、收拾寝室、洗衣服、到不同的教室上课等各种事情而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心情烦躁。有的大一新生将换下来的衣服、鞋袜胡乱地塞到角落或直接扔掉,有的拿到洗衣店花钱清洗,有的私下里雇佣寝室楼清洁阿姨来为他们上门服务。总之,长期缺少家务历练使新时期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1.2家长的溺爱使一些学生缺乏团结协作意识

有的学生在家时过惯了“以我为中心”的“小少爷”、“小公主”的生活,和其他同学缺少团结协作、互相谦让意识,不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为自己考虑较多,做不到宽于待人。如对同一宿舍的新生遇到困难视而不见,个别人只是在不损害自己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勉强帮别人的忙;有的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在图书馆等特殊场合仍我行我素、大声喧哗;有的不顾他人休息开灯玩电脑游戏到后半夜;有的从来不负责打扫寝室卫生;有的嘲笑生活节俭或有异地口音的同学;有的随意破坏别人的物品等等。入学后不久,学生间就可能因芝麻大的小事冲突摩擦不断。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到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大学新生的团结协作。

1.3家长对子女学习长期过度的看管使部分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新生进入大学初期要经历学习上由被动到主动的重大转折。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控制学习进程、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体现自己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调控能力。然而,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应试教育一直拥有稳固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上的竞争同时也是家长倾心付出的比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长期毫不松懈的培养、监督,使我们看到现实中的许多怪现象:家里收入绝大多数是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家长穿梭于各种教育机构,送孩子去各种课程补习班或请家教,费用尽管昂贵但家长始终甘愿付出、乐此不疲。大学新生入学后,高考的好成绩未必完全会体现在大学期间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那些曾经在中小学被父母挟持着前进的学生脱离父母监管在学习上很可能失去独立行走的能力。家长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容忽视。

1.4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具有助力作用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初始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基石,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父母正面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熏陶,对子女的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大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意识、乐于助人的品行是教育体系中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随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以亲人情感影响的形式及时帮助调整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观念,弥补学校教育在一定层面上因脱离了学生思想实际而产生的缺陷[2]。因此,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新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强化教育效果,让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发挥好大学新生教育的助力作用。

2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助力作用的对策思考

2.1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随着中国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复杂化、教育难度扩大化,需要多方配合,全方位投入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探索高校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沟通配合机制,是当今一项重要的新课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高校应和学生家庭将各自的需求联系起来,将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学生和家长亲缘的优势结合起来,排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交流障碍,创新联系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如利用网络条件建立相应规模的家校联系平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信息,也能够及时联系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子女具体在校表现,进行网上咨询,反馈意见和建议。高校还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效果更加突出。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增进和家长联系的各类活动,如新生入学后的开学典礼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参加;大型的迎新文艺演出可以邀请部分新生家长前来观看;邀请家长到学校做关于大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报告会、座谈会;新生入学后组织学生用传统书信形式给父母或其他亲人写一封体现真实情感的感恩信,同样收到信的亲人也回信一封为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生活、奋发向上而鼓劲加油。对家庭教育效果突出的家长,学校也可以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表彰,激励其他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2.2家长要保持家庭教育的持续性

许多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更是一百个放心,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比较严重。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已经成年,又到了大学的成长阶段,能够具备应有的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生活,只要按时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就尽到责任了,继续施以家庭教育没有必要。现实中,也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学识有限,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方式无法把握,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长因为子女上大学要为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日夜奔忙,无暇顾及子女上大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因为家庭出现的各种变故而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子女上大学后,就大大降低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力,弱化了家庭教育,这对大学初始年级大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也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步入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刚进大学,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有的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不适应,有的因家庭贫困存在经济压力,有的因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有的因爱情受挫情绪低落,遇到种种困扰难以排解时,有时会把倾诉的对象选择为最值得信赖最亲近的父母,锻炼子女的独立适应能力不代表需要完全地放手,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2.3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