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17:56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1

一、熵思想概述

熵在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熵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历史、语言、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熵的含义是表现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

1、基熵原理

事物本身有基熵,本身不会低于基熵。任何事物存在着随机状态,规律性的状态都是相对的。

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

熵增原理指出,一个封闭系统的熵会自动增加到最大熵状态,并会稳定在最大熵状态。最大熵状态发生时,系统产生混乱无序的状态,系统的效率降低。降低系统的熵值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使系统从混乱低效的状态转化为有序高效的状态。采取的措施有增加系统新约束,改变系统的构成要素、吸收负熵流等。

二、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生存的意义

科技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成了企业家们的口头禅,这么多年的积累和实践,更是增加了它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也加重了它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份量。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企业的发展之路,今天,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代名词。

首先,企业自身结构优化依赖于科技创新。经历了四次科技浪潮,重大变化分别表现为:一是产品结构提升。二是就业需求结构改变。三是企业规模结构多样化。这是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结果,但它又影响和促进生产力迅猛地发展。例如我国春兰集团在科学管理的推动下建成了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工艺体系,探索出具有春兰特色的科技创新机制。不但掌握现有主导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而且已有不少科研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根本上跳出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防止了“技术空心化”,为春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创立自我,以我为主,是春兰技术创新的基础,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春兰核心技术制胜市场。经过科技创新的格力显然优化提升了企业的结构。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加快。理论研究的成果发挥作用必须转化为现实的应用技术。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大约在25%左右,产业化大约在5%,发达国家转化率大约在80%。科研成果是在非常理想的环境下做出来的,要做出现实产品,就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线。而我国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做转化工作,致使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研发,而不能试验制造。

再次,企业科技创新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可判断衡量一个企业的实力,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向知识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熵观点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低,分布失衡

这已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据统计,我国每年进行科技投资数量不断增加,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但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GDp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4%。同时,我国大部分创新力量在科研院所,致使科技与经济的脱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不畅。

2、对企业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培训不够

我国7000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0%以上,高级技工为5%,中级技工占35%。而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15%。

3、企业科技开发机制不健全

我国企业中有50%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部门,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1%,企业研发资金问题是企业创新最大问题。

4、企业科技创新投资单一

需要有风险投资投入企业,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得到资金支持,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但我国风险投资体制还未健全,不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企业科技创新没有资金支持,发展缓慢。

5、企业经营者科技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只注重当前短期效益,国企机制的决策受政绩的影响,注重短期行为,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讲,内因是企业自身努力,而政府作为外因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对市场和企业实施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推行一切可行的熵减措施,使系统从混乱低效的状态转化为有序高效的状态,这就要求对系统增加新约束和调整系统的构成要素、降低企业熵值,使企业在管理和运行方面处于有序状态,推动内部体制创新,进而才能大力实行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为企业的进步升级做好各项应对准备,要从体制、资金、人力各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使企业从无序到有序状态,主动避免熵增原理对企业发展造成的破坏。

1、确定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确定政府的职能,工作方式,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关系,最终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决策的经济实体。完善企业的主体地位,改革企业机制,达到产权清晰、自主经营,使企业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应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管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型企业对市场敏锐的判断,适合成为创新活力的主体。重点发展科技型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现有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机构应向企业转变,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作用。

3、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实施人力资源产权化

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环境,企业要有敢冒风险、把握机遇、弘扬创新的思想文化。企业要搞好技术创新的氛围,建立适应的企业制度体系、企业经营理念,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人力资源产权是建立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实行激励制度。

4、用法律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激发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事科技创新要付出智力劳动、资金、人力,还要承受失败风险。科技创新成功以后,如果没有保护,创新者没有足够回报,就没有意愿从事创新活动。

5、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基础研究

科技产业化首先需要科学研究,要按照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国家应加强引导和支持,推进科学研究实现科技产业化。

6、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要建立科研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发展生产力等各种中介,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合理布局的系统。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科技统计技术创新管理手段

一、引言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们经济发展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统计应运而生,做好科技统计是目前的统计内部很重要的工作之一。科技统计运用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指标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一地区的科技活动的机构与规模,运用情况和传播情况,以及对当地将会产生的影响,通过科技统计所得的结果,与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科技政策以及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就科技统计来说,科技活动的数量以及特征就是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来的数据资料、科技活动的结构和规模是重要内容,科技统计可以评价当前的科技活动展开情况和制定未来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为科技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技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统计起步比较晚,并且发展缓慢,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确定了科技统计调查措施,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措施仍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985年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牵头与统计局和教育部联手,进行了建国以来首次科技普查,这是科技领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决策。[1]1985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统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和教育部门分别负责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国防科工领域呈现的统计业务和搞笑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呈报国家科技统计年度数据的相关制度,负责科技领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提升,科技方面所支出的费用增加,我国科技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针对科技领域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07年,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2009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调查,通过这次资源调查,很好地了解到了我国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变化,了解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面貌与综合科技实力,能够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科技发展状况相接轨,对鞭策我国科技实力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稳定了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体制,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能够科学高效的实现企业的健康绿色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推动作用。[2]

三、科技统计是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对统计制度与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相关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分别制定了统计报表体系和科技综合统计体系收集整理了很多能够反映企业和社会各个部门科技发展情况的数据资料和具体指标。近年来,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减,在2006年和2011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最高领导人都表达了要重视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3]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党的十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丰富而正是有效的大量数据。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得到能够展现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发展状况的资料,这时,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流程和规划。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科技的创新管理,要按照科技统计得相关指标和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且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统计。除此之外,我国科技指标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行管单位也应该同时完善和健全现阶段的科技创新管理活动。科技统计可以很好地反映科技活动展开的情况。在保证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吻合我国统计工作全方位需求时,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科技统计的真实水平对我国创新管理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统计数据越真实,越全面,就越能够对创新技术管理提供真的依据,推动创新科技管理的更好的发展。

从科技统计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所获得的诸多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正_的理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整理的内容做成数据突出、内容充足、观点鲜明同时分析合理的统计分析报告。科技统计的信息水平重点就是在提取、加工和分析整理统计数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调查中的真实原始数据,继而合理的为相关的部门提供合理真实的统计数据资料,最大程度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四、科技统计中科技创新管理的应用

为了更加高效的进行技术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实施规范以及流程制度,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我国科技发展的状况,掌握我国科技行业发展的态势,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测在技术创新中应用这种或那种技术的可行性,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4]科技统计活动是检验当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追踪调查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状况,进行反复的对比,由此得出合理的结果,找出其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改进和调整。并且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的数据统计之后,应该做出具体的统计表,供日后对比使用。[5]

五、科技统计是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科技统计指标对于技术管理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统计指标但已不充足,则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管理的诸多功能。因此若想全方位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功能,需要列出明确的科技统计指标,运用尽可能多的统计指标来衡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展现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准确、不真实,则不能科学的制定技术管理创新的发展规划,不能在科技创新管理实施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更不用提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目前应该及时完善科技统计的指标标准,了解当前科技活动的具体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应该继续努力,创造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只有拥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更深层次更直白的表示出国内国外某国某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随着国家的创新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在科技统计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制度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许建礼,王强,杨忠民,田水承.《技术与创新管理》创刊30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35(2):272-276.

[2]王斐.浅析科技统计以及技术创新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5,26(01):190.

[3]高俊荷.浅谈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J].内蒙古统计,2013,06(03):14-15.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能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绩效的重要条件。外部环境变化瞬息万变,企业不创新必将走向衰亡,但若是创新模式选择失误,同样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解体。所以,如何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当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之一,选择何种模式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注定其成败程度。企业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我们发现关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不多,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在对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状如何?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遵循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最佳路径是什么?并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二、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及作用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了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成功建立了药谷、海生态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等,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海南的优越条件,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我省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省经济水平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以及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37家企业实现总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同比增长43.3%,推动该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电子信息领域的11家企业实现总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52.8%,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效也较为突出。

三、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经营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技术更新、产品调整便捷,实现创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是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由于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少,研发机构数量不足。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但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中,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才数量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国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研究人员,企业占60%,高校占20%,科研机构占6%,而在海南的科技研究人员中,企业仅占1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自身建立研发机构的数量占的比例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回答“您认为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的问题时,80%的认为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调查的企业中,只有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究机构,26.67%的企业正在筹建,还有13.33%的企业尚无此方面的计划。在企业的专门的研发人员的人数方面,46.67%的企业表示该数量一般,26.67%的则比较少,分别有20%和13.33%的企业表示该数目非常多和比较多。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少,科研经费不足。企业要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有人才还远远不够,仍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否则科研人员也难以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也会大打折扣。海南省也出台有关政策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研发经费应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以上。但是,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海南省4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总支出4.8亿元,占总收入的3.84%,达不到一般高新技术企业5%的比例。可以看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仍需不断增加。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48%的企业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终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工程化阶段的资金”。

3.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换有待提高。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将有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多方的多赢局面。产学研的成功合作,需要多方的很好对接,一方面要正确把握需方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对供方的优势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或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不够,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很难真正应用到企业当中去,难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此外,企业与高校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企业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高校的创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问卷调查中,回答“您认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题项时,46.67%的人认为是“企业在合作中主动权太小”,40%的人认为是“科研院所积极性不高”。

4.技术创新平台有待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打造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平台,另一方面是省里的服务平台。若是企业没有好的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平台载体,高水平的人才过来同样发挥不了作用。此外,全省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系统化、集成的支撑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平台还比较薄弱,企业创新平台的建设政府一直在扶持和鼓励,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不断完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交流平台的支撑,导致企业创新速度慢,研发成本过高,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的界定及选择

1.海南省高新技术创新模式的界定。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反映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方面是如何产生新的想法或是思路,然后应用于产品或是工艺方面改造的。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模式就是指技术创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当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有多种,如,根据创新来源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根据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及两者结合的模式。

本文根据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和技术创新现状的访谈调查,整理分析后发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二次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主要是指自主开发的技术,并拥有发明专利或标准;集成创新是指围绕需求委托研发、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合作研发等实现创新的方式;二次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再进行创新。

2.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本研究根据访谈高新技术企业部分高层管理者界定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后,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8%的企业进行过“原始创新”,26.92%的企业进行过“集成创新”,54%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引进设备为主,或是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现创新,即“二次创新”。可以看出,海南省高企业技术企业选择的主要创新模式是“二次创新”,即引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最后是“原始创新”。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这样的创新模式选择,与其自身条件紧密关联。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采取的创新模式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如技术状况、市场情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来进行抉择的。一般来说,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的主要力量。当前海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甚少,把“二次创新”作为首选战略,这是由于海南省目前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因为当前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匮乏,加之资金投入有限,产学研合作也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二次创新可以说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集成创新也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共赢。调查的数据也显示,海南省不少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机构,即使有的,据了解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也较弱。另外,省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现状科研设备都很先进,这些年也引进了不少能力非常强的科研人才,但是他们强于技术开发,而不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所以,实行二次创新,有利于合作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大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企业要实现原始创新,需要具备更高要求的条件,一是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需要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设备;三是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的支持;四是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对海南省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全部具备这些条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不容易实现原始创新。所以,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原始创新的模式,不具备的可以选择强两种模式。

五、结论与建议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不创新就就意味着很快面临被市场淘汰。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外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实,结合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选择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后,再逐渐通过原始创新发展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符合发展规律。所以,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以“二次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辅,符合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的发展。但是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把原始创新要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把原始创新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创新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们可以相互渗透,配合使用。总之,高新技术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新模式。从政府角度来看,建议出台一定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加入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同时,加大财政的投入资金支持企业的研发,鼓励创新;以及不断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practiceandprinciples,Landon:Heinemann,1985.

2.Johnson,a.&Sharman,D.,innovationinallthings!DevelopingCreativityintheworkplace.industrialandCommercialtraining,1997,29(3):85-87.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刘苏燕.技术创新模式及其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6.曾娟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论证.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4).

7.陈希等.基于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5,(3).

8.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9.崔远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10.贺明,夏恩君,刘伊雯.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9-11.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45);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Hjsk2010-43)。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4

[关键词] 科技与产业创新 信息需求 需求导向

[分类号] G250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自主创新中,科技与产业创新处于中心位置,要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除制度创新保障外,还取决于面向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水平。从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上看,必须坚持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变革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系统组织原则。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主体结构、目标、任务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导致了主体信息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和技术作业,决定了面向科技产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发展定位。

1 科技与产业创新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结构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多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要素组合而成的社会化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而这种框架结构又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国家创新体系既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以及观念创新作用,也承担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创新环境的建设任务。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①科学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系统,核心机构是国家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其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②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所构成,其核心机构是企业;③知识传播系统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等部门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创新知识的传播;④知识应用系统由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的系统构成,功能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⑤制度创新系统以政府为核心,通过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制度,为国家创新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科技与产业创新在内的专业人员及其产出成果,笔者汇集了国家统计局网站2002-2008年的统计数据,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了各类机构在科技与产业创新结合发展格局下,不同的产出关系。显然,目标产出的不同,决定了各部门人员信息需求的差别。同时,表中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产出(包括科技成果、专利、论文等)高于人员的增长和创新投入的增长。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创新保障投入严重滞后。进一步调查表明,信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可以在整体化科技与产业创新框架下,分析创新主体机构和人员信息需求的内在机制。表2按三大系统的协同关系和创新研究人员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不同分工,结合成果产出形成形式(科技论文、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发明专利和基础与产品开发等),在跟踪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机构信息与服务需求状况(表2归纳了基本调研结果)。

从表2可知,科技与产业三大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需求的形成和服务要求的产生,以各自的创新发展目标定位、分工和内容决定,其信息支持系统因而具有针对性。然而,随着科技与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出现,各主体信息需求的交叉愈来愈突出,从而提出了各系统信息支持与服务的融合和共享要求。

2 创新社会化背景下的主体信息需求形态变革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改变了部门、系统相对独立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模式,在创新层面上,逐步形成了与专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社会化创新发展体系。事实上,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科技与产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创新体系的变革上。其次,创新模式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创新活动的科学化和创新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线性模式向网状模式的发展过程。与传统的线性创新系统不同的是,网状结构的创新在于各创新元素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研究部门、高等学校和企业的结合是全方位的,创新方式是互动的或多方联动的。各种创新要素完全可以组合成最佳的创新系统。

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活动的组织结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在如图1所示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体系中,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相关部门研究单位和各地方科研机构组成的科技体系在转型发展中,形成r面向产业创新的格局,通过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完成,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保障。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通过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构成了产业创新体系。在运作中,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密切结合,通过研发融合和成果转化,实现基于科技生产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在科技与产业创新中,制度创新环境支持着科技体制、企业体制和市场运行体制的变革;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服务则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条件保证。

从创新主体的关联和创新的实现上看,我国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信息需求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必然反映在信息需求的形态变革之中。

科技与产业创新信息需求形态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态,由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环境,要素和内、外部机制所决定。

信息与创新活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必然对应着基本的信息需求方式和内容,其中的形态问题便是我们所指的信息形态:①国家创新制度与建设体制变革决定了创新信息需求的基本状态。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决定信息需求形态的基本因素,社会制度直接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经济成分和由此形成的特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基础;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从本质上决定上层建筑,对信息形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科技与产业创新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信息需求关系形态。信息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粘合剂”,对于科技与产业创新而言,各类人员的基本结构状态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开发和运营中的信息产生、需求与传递状态,而且决定了信息需求状态,决定了需求关系下的信息资源的组织形态。③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信息需求的载体形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信息载体的存在形式、传递状态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状态;信息处理与存贮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用户所需信息载体形态的变革,信息载体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科技与产业活动所需信息的来源形态,而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用形态。④科技与产业创新用户变化发展决定了创新活动中信息的开放化交流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的加速,各类研发机构和人员要求在国际视野下获取信息和进行发展交流;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应用拓展和网络化创新组织组建,不仅改变着创新方式,而且导致

了基于互联网的跨行业、跨地域和跨国信息交流需求的产生。

3 创新需求导向的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发展定位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与保障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信息服务与保障体制。需要从创新型国家建设出发进行相应的信息服务制度变革,使之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因此,在面向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信息服务与保障体系构建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国家自主创新为原则,其基点是立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服务与保障的社会化、全程化和高效化发展定位。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服务发展定位

我国正经历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产业发展之路,对创新信息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信息化要从过去主要侧重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转向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服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创新信息服务的变革。在变革中,以下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①不同行业的不同自主创新主体面临不同的发展瓶颈,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以使针对某一具体目标的定向创新,将信息提供嵌入创新过程之中,即根据用户创新的特定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②相对于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创新和“单向输出式”创新,“研发互动式”的开放创新逐渐成为主流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要求依托共享数字网和分布式资源系统,开展跨系统、部门和行业的服务,以便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环境和协作空间;③科技与产业创新愈来愈依赖于基于团队协作的知识创新联盟活动,合作战略要求保证创新系统中工作流、数据流和知识流的通畅,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活动协作,通过促进创新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互动,提升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

3.2 面向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机构全面改革定位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保障需要进行相应变革,使之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以面向国家自主创新为原则,立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服务与保障的社会化。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要求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发展中,构建支持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基本层面的信息保障体系,形成基于资源共享的新环境,为创新主体活动提供保障性支持。

随着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系统、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已向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在知识创新推进中,要求打破部门、系统界限,重构国家创新服务大系统。与此相适应,应进行信息服务机构的全面改革定位,实现从部门制向社会制的转变是重要的。

3.3 全方位信息服务整合定位

我国面向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由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和相关的社会机构承担。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和运行中,往往需要多个机构的服务,这种分离式的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需要,从而提出全方位服务整合的要求。面向创新的信息服务全方位整合,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实现面向创新发展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定位。

信息服务机构的内部资源整合包括两个方面:①全面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在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②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将优先的资源整合到核心服务流程中去,以提升面向创新的服务能力。跨系统跨组织共享是实现外部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外部整合的定位是,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集成,以满足用户的多方面信息需求。以经济利益刺激产业发展是最有效的,产业化合作是实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3.4 创新服务中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保障定位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5

[关键词]常州市;银行业;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02-02

1科技金融的内涵

严格意义上的科技金融概念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1994年,但长期以来,对于科技金融的概念却没有明确、完整、科学的定义。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2009)首先给出了“科技金融”的定义,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2银行业科技金融文献综述

对银行业而言,Gurley(1960)认为,银行系统有助于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2]。King和Levine(1993)认为,银行可以通过判断企业与项目的前景,对其中最具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从而实现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3]。Stulz(2000)认为,银行通过对科技创业企业的监控,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项目的进展与科技企业的状况[4]。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论证了中小银行对于科技创业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积极影响[5]。

其中针对银行在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面,国内学者给出了建设性意见:陈军、蒋明珍(2009)[6]和洪银兴(2011)[7]指出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国家应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如省级地方政府在银监会的支持下,可从银行本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建立防火墙,在财务会计上给予科技型企业更多的支持。黄成莲(2010)[8]提出银行应完善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以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担保难问题。赵又力、陈逸君(2010)[9]提出为解决科技型企业缺少抵押品这一难题,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开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适应的融资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开办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商标、专利权为质押品的质押贷款方式。

科技金融,不仅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而且包含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但由于常州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赖货币市场和银行,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银行视角。本研究将在上述学者们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对常州市不同银行的实地调查,着重研究常州市科技金融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3基于常州市银行金融支持常州科技型企业的调查

3.1常州市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特征

在银行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指标中,不同银行的评级指标相差不大。其中常州市农业银行和常州市建设银行的评级指标一样,包括企业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成长性、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七个指标;江苏银行除以上七个指标外还包括企业家素质指标;常州市建设银行的评级指标在以上七个指标中剔除了创新能力指标;农业发展银行则不包括企业基本素质指标和企业成长性指标;招商银行的信用评级指标是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五个指标(见表1)。

3.2常州市银行金融产品创新

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常州市建行仍坚持“优质客户+有效资产抵押”为主的经营模式。有管理经验的分行结合特色专业市场的客户需求,经总行准入后可适度开展联保互保等特定担保方式的业务创新。常州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企业票据融资方式,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创新不足。招商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有限,主要也是集中于有限的传统融资方式(见表2)。

4银行业科技金融的推进

4.1金融产品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积极发展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出口退税账户、股权、保单质押;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计划,对高新园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组织联合发行“高科技企业集合票据”,“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信托计划”,满足科技型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探索开展高新科技融资租赁业务,增强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动性,缓解企业债务负担;江苏各银行应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积极研究针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发展离岸金融,与境外基金、外币基金、离岸基金合作,利用外资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4.2建立银行合作机制

商业银行应积极与科技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主动配合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能力培育工作,共同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加强高科企业的跟踪服务,对其进行信贷投向专项统计,并及时将信贷支持情况反馈给政府部门。同时,要加快开展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不断完善企业信用档案,促进银企之间建立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GurleyJG,ShaweS.moneyinatheoryofFinance[m].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60:13-18.

[3]KingR,LevineR.Finance,enter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513-542.

[4]StulzRm.Finance,FinancialStructure,CorporateFinanceandeconomicGro[J].internationalReviewofFinance,2000,1(1):11-38.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6]陈军,蒋明珍.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机制与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6.

[7]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8]黄成莲.对新余市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J].金融与经济,2010,10.

[9]赵又力,陈逸君.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初探[J].江南论坛,2010,03.

[10]李红浪,蒋冲.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011(13).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传媒院校;工科;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近些年来国家在高校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浙江传媒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工科类二级学院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主体,作为传媒院校工科专业,其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传媒特色,这使得其区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工科专业,二是自身专业特色,作为工科专业,在传媒这个大背景下,又不能偏离专业发展轨迹。所以传媒院校工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也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

2015年笔者对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大三年级工科学生共178人进行问卷,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反馈的结果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对目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现状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传媒院校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作为一所知名的传媒院校,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许多艺术类活动做得有声有色,还兼具一定的知名度。学校目前学生总人数13000余人,工科类学生人数2200余,占其中的16.9%。以艺术类为主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广大工科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在对学生就在校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问卷,其中工科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参加社会实践,占41.6%;参加学生社团的占41%;参加学生会占36.5%;选择参加学科竞赛的占26.4%;参加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的最少,仅占6.7%。由此可见,传媒院校工科学生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所占比例并不高。相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而不愿意开展研究课题。(二)学科竞赛项目多,学生基数少,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目前学校将大学生参加的竞赛分为学科竞赛和专业大赛,其中学科竞赛共23类。学校给予学科竞赛政策上的倾斜,并对各学院在学科竞赛获奖的数量指标进行分配考核。工科的学科竞赛类别较多,但能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基数却很小。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开展哪些学科竞赛活动,如何倡导,如何将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二级学院通过积极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比如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实训中心、大学生pat考试训练平台,教师工作室等来吸引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结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这其中存在着学科竞赛类别多与可参加类别少的矛盾,教育管理者精心组织与学生无力参加的矛盾,若专业学习与学科竞赛不能很好的统一,这两者也将互为矛盾。(三)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与本科层次教育矛盾带来的影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进人门槛不断提高,工科类二级学院非博士不进,师资队伍的学术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强和充实。二级学院对博士生进校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期望较高。但是学校仍是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如果由博士生来担任指导教师可能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博士指导教师的专业研究领域,本科生参与不了,二是一些基础应用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博士指导教师难以指导。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知识累计需要一段时间。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而言,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与本科层次教育带来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带来的影响。宣传组织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会议、班级通知下达,组织开展。学生被动接收信息,而且参赛方式多为突击参赛,学生并没有做到“有备而来”,从收到参赛通知,到构思、确定选题,着手实施,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月时间。开展的各位学科竞赛讲座,并未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够。而为了达到参与讲座学生人数上的要求,存在由负责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指定班级参加讲座的情况,导致受众质量不高,讲座效果打折。(五)科技创新活动团队构成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活动构成成员学科背景较为单一,成员一般为学生个人,或以学生个人研究为主的团体;二是学生团体。前者易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如学生个体的个人状态(如自信心等)、个人事务(如考研、工作)等因素影响。后者在开展对于某些共性问题,若集体成员都束手无策,将出现对项目失去信心的状况,使项目无疾而终。即使有些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使得项目顺利进展,并且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团队队员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随着毕业和工作的变迁等情况的发生,容易发生同一时问段内大量人员离队,人才流失,从而导致项目中断,没有持续性。后者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单一,没有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支撑。团队实力一般。指导教师是影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有一大因素,因本科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项目成员不管是个人还是团队都易受指导教师影响,可能造成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指导中断,项目随即停止;二指导不连续,则名存实亡。(六)学校、学院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全面落实13版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修满创新创业学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课业繁重等原因,真正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数量,并没有达到预期。许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得学校创新学分。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学校创新学分,挂靠团队的情况,所以难以形成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与初衷不符。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主体原因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知识累计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同时,大学本科阶段课业负担较重,或忙碌于考试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规性事务,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质量。

(二)指导教师客体原因

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一是头重尾轻,在活动前期投入较多,但是由于个人精力不够,如评职称、出差等原因,没办法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二是指导不连续,往往集中于“一头一尾”,即对学生的课题申请和成果总结阶段进行指导,而对研究过程这一中间阶段缺乏必要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相关的参考材料引荐,而对学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基础文献总结等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三)传统的教育模式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从小到大,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输式为主,造成被动学习的局面,考核方式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严重不足,所以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进行拓展性思考。

(四)积极引导消除认识误区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大多数人认为,项目的立项及资金的获批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必须条件,只有成功申请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才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以大学生虽然对申请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热情高涨,一旦申请失败,大部分学生就会放弃项目,停止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探索。这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之外的科研活动难以开展,加上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经费支持,使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仅仅成为少数大学生的专利,而不是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普及行为。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学习优秀,拔尖的学生才能参加。在问及是否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36.7%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不扎实,没法参加。27.6%的学生认为活动太难了,参加不了。综上,6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对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望而却步。部分学生担心项目立项后不能结题,害怕失败。以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误区之一。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对策

(一)抓住重点,加强引导

结合学院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参加一些学科竞赛项目。学院可根据学院专业开设情况,开展一些专业竞赛。对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切勿急功近利,为了应付任务而组织参赛。抓住重点,量力而为。

(二)培养团队,建设梯队

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学生,建立团队,鼓励跨学科组队。通过团队形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参加学科竞赛。发挥团队优势,增强团队凝聚力。积极吸收优秀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团队,形成良性循环,承上启下,建立梯队。

(三)发挥指导教师能动性

积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例如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在绩效工资的分配时候给予体现,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专项,列入教学业务费预算,有计划的加以实施执行。

(四)树立典型,加强考核

有计划地将一些优秀的科技创新活动案例突显出来,树立典型,同时加强考核,在分配教师工作室时,可对工作室进行考核,做到一年一考核,对于指导老师中断指导,指导上名存实亡的教师工作室进行调整。

(五)政策调整,下放创新学分授予权

改变学生忙于应付创新学分的局面,将创新学分授予权下放到二级学院,建立二级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库,改由指导教师考核给分,学院把关。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做实,呈现活动效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积极引导,又要循循善诱,不急功近利,不以成败论英雄,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运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开展的一个重要目应该是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开展科研活动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蓝夏怡;李娅;干坤涛.文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科技大学文科学院为例[期刊论文]-{H}科技创业月刊,2011(18).

[2]魏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专业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林业教育,2013(5).

[3]邵世志.上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现代管理科学,2010(11).

[4]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创新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特征

1.1研发投入总量不断增长

2015年,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436家,占38.7%;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下同)经费投入达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7.3%;R&D投入强度有所增加(内部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人员合计为19938人,增长6.1%;R&D项目数达1677项,增长12.9%;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85家,增长3.2%。

1.2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凸显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这不仅体现在R&D经费投入、R&D项目总量以及R&D人员已具相当规模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还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提高等方面。发明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最重要标志,到2015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365件,比上年增加502件,增长27%;通过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达631万元,增长66.1%。同时,企业在行业中的标杆地位不断增强,到2015年年底,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76项,比上年增加15项,增长24.6%。

1.3大型企业依然是科技创新主力

全市36家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2%。从研发投入看,大型工业企业R&D人员9744人,占48.9%;R&D经费投入39.3亿元,占64.0%,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R&D经费投入占50.2%。从研发产出看,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76.7%,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69.7%;专利申请827件,占33.7%,其中发明专利400件,占37.3%。1.4冶金行业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2015年,冶金行业依然保持科技创新龙头地位。近年来,冶金行业面临着国内钢材产能过剩的生产压力,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主动谋求转型升级。2015年,冶金行业R&D经费共投入21.0亿元,增长5.0%,占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总额34.2%;R&D人员2757人,增长25.4%,占13.8%。纺织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R&D经费及人员投入均有大幅度增长。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益有所下降

多年来,张家港市规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增幅在苏州五县市(区)中保持前列。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2454件,同比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1071件,同比减少33.9%;新产品销售收入650.1亿元,同比减少35.1%。对比企业有效发明专利26.9%的增幅和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54.1%的增长,我们或许可以把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减少,部分归咎于———企业更倾向于引进国外技术而不是自主研发;冶金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占比达64.1%的体量和45%的减少幅度,拉动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减少29.1%,由此可以部分解释新产品销售减少的原因。总的来说,R&D投入和产出的不均衡发展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2.2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从科技创新活动情况看,2015年,中小型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400家,同比增长13.0%;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48家;R&D人员合计10194人,占51.1%;R&D经费投入22.1亿元,占36.0%;专利申请1625件,占66.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2%,比大型企业少7.9个百分点。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小型企业在高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盈利水平的状态下,研发投入和产出不仅体量小,而且效益低。

2.3企业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

2015年,在巨大的经济运行压力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有所下滑,企业重当前、轻长远,重生产、轻开发的发展模式更加明显,科技创新更注重技术引进而不是自主开发。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减少44.1%,其中发明专利减少33.9%。而与此同时,企业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增长54.1%,但对引进境外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大幅削减,减少80.5%。长期来看,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达17.8亿元,增长34.5%。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其效果更为直接地体现在产品质量的改善、花色品种的增加或者产品的升级换代等方面,并最终体现为新产品数量的扩张及销售收入的增加,但对专利产出等更具突破性的创新影响不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利产出水平,原因在于技术改造延长了现有技术的生命周期并减缓了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张家港市专利申请数量的大幅下降或许与快速增长的技改经费支出存在一定关系。

3提升张家港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注重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资企业出于对核心技术保护的考虑,往往会把其核心技术研发力量留在本国。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R&D经费支出仅增长2.1%,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停摆状态,研发经费主要用于试验发展。由此可见,外资企业不管在研发投入总量还是在研发技术溢出效应上,都不能成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要依靠本土企业。首先,本土企业要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地引进国外技术或国内技术容易导致“技术依赖”,企业因为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和经验而难以打破依赖技术引进的发展路径。其次,必要的技术引进要尽量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实现二次创新,最大化地发挥引进技术的溢出效应,提升专利技术产出水平和新产品经济效益。

3.2平衡大型企业带动与中小型企业崛起

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具有资源优势,雄厚的资金投入和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机构都是中小型企业所不能匹敌的,大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头羊作用不能忽视。同时,中小型企业拥有庞大的数量群体,也是最有经济活力、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等优势,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很难获得外部资源的青睐。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营造创新环境,分担企业创新风险,激活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加快中小型企业崛起,在促进大型企业创新带动和提升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做好平衡。

3.3平衡短期生产效益保障与长期自主创新发展

保障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可以为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充裕的物资基础,因此鼓励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但不能因为追求技术改造获得的短期效益而放松了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要平衡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作用和效益,也要密切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动态,跟踪产业技术前沿。

参考文献:

[1]陈志光.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转化能力提升研究[J].城市经济,2016(2):65-68.

[2]张西征,刘志远,王静.企业规模与R&D投入关系研究———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2):265-274.

[3]项歌德,朱平芳,张征宇.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1(2):206-214.

[4]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49-157.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8

【关键词】自主创业;医学生;专利转化

2016年2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会上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且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同中职毕业生以及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共1500万左右,青年的就业群体十分庞大。为了探讨医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专利转化的程度、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等问题,本文就宁夏医科大学《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为例进行了相关问题的分析。

1医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当下大学生创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本项目团队提出了医学相关的《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这个创业计划。“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以现有医学实验的各类器材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传统器材的不足,如易产生较大测量误差,实验工具使用较繁琐,不人性化等方面进行改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其优良性能后可快速投入生产营销的产业链中。未来我们会将前期积攒的收益投入到新的业务的研发中,将产业转型为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型公司。我们计划公司核心业务为以下三点:第一,利用现有的已经成熟的6项专利,设计成适合医学类科研实验室以及各医学类院校使用的产品;第二,进行市场调查,熟悉各医学类院校使用的实验器材种类与材质,权衡优劣后对现有的实验器材做出适合于各个地区使用的统一的实验器材;第三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想法,发现实际情况的不足与缺失,不断研发新的高效的实验器材,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与精确度。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医学生在这样有利于创业的大环境下创业现状仍不太乐观。根据《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这一创业计划分析发现医学生在创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1医学生在创业方面理论知识不足

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受到专业的自身限制,在市场、经济、政策、风险分析等多方面创业必备的知识都存在短板,因此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市场方向,了解商业活动中所透露出的各种讯号,就更加无法对所选择创业方面的市场行情做好理性和正确的分析,容易盲从,容易误判[1],使医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受到了极大地阻碍。例如《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的项目组成成员,均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熟悉,但是当涉及到市场导向,营销策略,财务分析时,我们就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就发现,不仅仅是该项目团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医科类院校,这次、这种创业短板普遍存在,进而造成医学生中虽然不乏有许多前景广阔的创业计划项目,但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远远不及理工科院校的这种现状。

1.2医学生创业方向上受局限

对于医学生,在创业方向极大地受到专业的限制。我们仅仅能够做出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计划,例如一些生物医药的开放,医疗技术创新等,在方向的选择上面远不如理工科,可以涉及到生活,饮食,交通,服饰,物流等各个方向。例如《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在于理工科极大地结合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的很多不足。该创业计划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对现有医疗器材的改良为各医学类高校提供便利。但是仅从核心技术如产品怎么样加工出来,如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这些方面来讲我们不如理工科院校,我们的优势在于身为医学生我们知道现有的医疗实验器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进行改良,因此很容易获得相关专利,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仅存在与图纸上的专利概念生产为产品,同时这些产品是否在实践中经受得起考验我们就很难根据专业知识进行判断。

1.3医学生创业热情不高

对于医学生,受到专业的限制,想要创业的学生比率远低于理工科类大学。根据《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在前期的一些调查发现多数医学生本科毕业后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毕业生选择出国深造,考研或是规培,最终的想法是进入医院当医生;第二类毕业生选择医院相关行业如医疗器械销售,医药代表等,虽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但也不需要通过创业来谋求就业机会;第三类毕业生选择留校当老师或是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因此基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较少了,但是由于目前医疗环境恶劣,创业率有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同样的因为专业限制,想要创业的学生多数会选择与校外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同学合作进行创业而不是同专业同学,但这也仅仅是少数,因此医学生创业热情不高是医学生创业现状不乐观的主要主观原因。

2医学生专利转化生产力现状分析

2.1“校企合作、专利转化”

大学生创业一直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对于缺乏实际管理能力,资金紧张的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医学生而言,直接进行实体创业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是医学生创业的一根救命稻草。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通过专利知识产权质押入股的方式,使其形成科技研发和专利技术持有协同转化创业的可持续循环[2]。例如《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的创业计划就是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初期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时候于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公司、厂家进行合作,提供专利技术获得一定的客户源以及市场占有份额,在随后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自立门户,实现自我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医学生在专利的研发上往往不是个人行为而使团队行为,作为医学生容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要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是当下比较前沿的,同时在校学生可以得到在校老师学校的协助,在强大的科研团队下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专利。这些专利不仅具有高质量,投入生产后往往也具有高效率,因此假使这些专利保持“沉默”,对于社会而言将是极大地损失,因此医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出的专利向生产力转化具有极大地必要性。

2.2医学生专利转化生产力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出的专利向生产力转化,是指大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通过从事科研工作研发出科研成果,进行专利技术的申请、转让或持股创业,进而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3]。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的培养,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培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发,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与技术转化协同创业的更是成为一种新兴起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形式[4]。但是目前我们发现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专利处于“沉默”状态。根据《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具体分析我们发现以下三点问题。2.2.1医学生研发的专利很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例如《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该项目拥有6项专利,最早的一项专利申请批准是在2013年,可是直到该创业项目参加2016年大学生“创青春”创业比赛前这些研发专利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将其转化为成品机生产力的意识。我们分析认为在校师生仅仅认为专利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在评选职称,学年综测上作为加分项,没有真正的发挥这些专利的可利用价值。加之本文前部分提到过的医学生创业热情不高,没有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强烈意识,才导致了这些专利就不会“沉默”了如此长的时间。因此是否有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是推动专利转化协同创业的关键因素之一。2.2.2医学生研发的专利不被市场认可以《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我们发现,即便我们具有专利转化的意识,医科类大学身研发的专利也很难受到市场的认可。例如该项目的专利之一多用途记滴器,我们联系了相关厂家,但是由于现有的记滴器虽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实验中使用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考虑到这一点,很少有厂家愿意打破当前的市场局面冒风险去生产一批虽然多用途,精确但是有可能缺乏市场的新的记滴器。还有类似的其他三通道的一起专利器材,因为类似的原因加之目前许多高校均多次反复使用自己组装的原理相似的器材,因此厂家认为没有购买专利产生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除了这些因素外,医学生参与研发的其他与医药相关的专利就更加难以进入市场了,因为不仅仅是技术的前沿性,同时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相关副作用等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因此国内的药物多数是在一些基础药物的机制上进行改良而很少去支持新药的开发。这就导致了专利虽然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但很少有相关企业对其感兴趣。2.2.3医学生专利意识差,未投入生产前已经存在相关产品例如《拓维医疗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的6项专利,虽然没有投入生产,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医院以及学校已经在使用相同原理的器材。这是因为专利在网络上是随时可以查阅到的,只要掌握专利的关键点就很容易的生产出来,因此公司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受到很大的打击。尤其是很多医学院校,当他们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他们也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要不进行批量生产,利用组合的方式同样可以做出相应的器材,加之现在多数器材非一次性耗材,多次使用损耗率低,因此市场需求极度下降。同时作为没有相当创业热情和专利转化意识的医科类学生以及老师来说,多数情况下不了了之,使得类似的产品很难推入市场。

3结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就有几百万,很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为了提高就业率,国家就要特别增加引导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是相当大,对于医学生的创业扶持政策也层出不穷,保证其在艰难条件下的创业热情。根据调查显示,从2006年起,国家为大学生专利发明者、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搭建了一个公益性的交易平台———《全国专利技术转化交易平台计划》,这使得跟过优秀的专利项目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医学生创业时要学会创业形势的多样性,学会利用国家政策、根据自身的优劣势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式和途径。在缺乏社会经验等劣势的前提下学会利用自身社会资源,积极求助,同时要学会分散投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稳步推进创业进程,一步步走向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符茂.“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16(03):125~126.

[2]王帅,汤斌,罗曼曼,等.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利转化协同创业的校外合作机制[J].科学创业家,2014,04(下):238

[3]王帅,汤斌,饶懿,等.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利转化协同创业的校内沟通机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3):5~6.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辽宁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90-03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时代转型,生产业也快速发展,现已渗透于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重要领域,其创新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关系的日益紧密,两者之间的创新发展也逐步表现为协同趋势。

王艳敏、郭茂来、姜霄、庞建军(2014)主要建立了分布式知识资源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并强调R&D费用的投入量是其中重要的考量指标。段万春,郑静凯(2013)提出了生产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需要创新战略、创新人才、创新部门在内的内部驱动以及包括技术、服务、制度、管理、供应商、竞争者、客户在内的外部驱动。而且孙立行(2014)又提出了专业人才是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最大动力。丁明磊、陈志(2014)提出关键材料和核心工艺加强,产品附加值提高和创新人才投入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金明慧、关伟(2014)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人才因素,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强调市场需求和网络技术革新是推动生产行业创新的主要力量。

荏苒、李晓西(2011)提出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来促进生产业的创新发展,另外扩大信息技术的网络效用和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申静、孟越、杨保珠(2014)根据服务创新驱动力模型,将影响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总结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

王成东、綦良群、蔡渊渊(2015)利用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指标构建融合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提出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分别为:技术能力、产品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和梳理,对生产业的创新研究大多是以定性的角度提出了其创新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和实施对策,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持和计量模型的实际验证。因此,在本文当中将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充分利用真实有效的实际数据作为有力的支撑,并且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二、辽宁省制造业和生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创新将成为整体国民经济的振兴的中流砥柱。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上,2011―2013年,现代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898亿元、2214亿元和2362.4亿元,表示现代制造业的正逐年不断攀升。

数据显示,辽宁省生产业得到了持续而良好地发展。不仅增加了对辽宁省生产业的创新投入,同时从科技项目数量、高新技术产业数量等数据指标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生产业的创新产出也处于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应继续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不断扶持和加强辽宁省生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价值链的延伸、区域经济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协同创新影响因素选取。经过文献萃取的元分析以及对以上文献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通过出现频率的计算,本文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因子将制造业与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环境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和人力资本创新要素4个方面。相对应设定的指标如表3所示。

2.实证分析。

(1)哈肯模型的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强调各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创新并有机地整合成有序演变状态,其本质是创新要素与产业的协同,其中“创新要素”,不仅反映了创新子系统各自的资源禀赋,又是创新子系统参与区域创新协同合作的依据,也蕴含了系统创新主体间要素共享的协同内涵。产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包含多个不同的创新子系统,为简化模型分析并且考虑到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假设创新产业系统当中的生产业创新子系统和制造业创新子系统分别为创新子系统a和创新子系统B,状态变量分别为q1和q2。根据哈肯模型的原理,两个子系统状态之间的基本关系为:

q1=-λ1q1-aq1q2(3.1)

q2=-λ2q2+bq12(3.2)

(3.1)和(3.2)共同反映了两个创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式中的λ1和λ2为阻尼系数;a和b为控制参数用来反映q1和q2的相互作用强度。对等式尽心离散化处理可以得到:

q1(k+1)=(1-λ1)q1(k)-aq1(k)q2(k)(3.3)

q2(k+1)=(1-λ2)q2(k)+bq1(k)q1(k)(3.4)

等式中的k为基准时间,表示进行离散处理后,子系统中状态变量的基础状态。

本文将延续刘莹(2014)扩展哈肯模型的指标数量的处理方法,对多个变量进行两两组合分析,确定序参量次序,其基本步骤为:第一步,提出模型假设;第二步,构造两两变量间的运动方程并判断方程是否成立;第三步,依据“绝热近似假设”求解运动方程参数;第四步,判断模型假设是否成立,最终能够得出系统的序参量和相应的排列顺序。

(2)指标的选取和依据。通过分析辽宁省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主要作用参量(见表4),在上述研究的创新要素中构造两两间的运动方程,求解后可识别出辽宁省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序参量并根据序参量的得分值评估辽宁省区域创新协同的发展水平。

第一,指标贡献值的计算。功效函数是用来计算各指标对系统功效贡献大小,本文运用功效函数计算衡量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影响因素指标对子系统的贡献率。

第二,权重的计算。协同创新系统指标xi对系统的有序度的总贡献可以通过集成的方法来实现。采用熵值法来计算协同创新因素的权重。将样本的个数表示为n,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个数表示为p,Xij(i=1,2,…,n;j=1,2,…,p)可以表示在第i个数据样本中第j个序参量指标对子系统贡献的量值,具体操作略。

由表6可知,按照贡献度依次排序为财政科技拨款、高新技术设备引入量、R&D经费、科技人员数量、企业科技项目引入量、科技经费、R&D人员数量、高校在校人员数量。因此,由于创新资金项下的R&D经费贡献率>企业科技经费贡献率;创新科技项下的高新技术设备引入量贡献率>企业科技项目引入量贡献率;创新人力资本项下的科技人员数量贡献率>R&D人员数量>高校在校人员数量贡献率,又考虑到数据的导向性、连贯性、稳定性和代表性,最终选择财政科技拨款、R&D经费、科技从业人员数量、高新技术设备引入量分别作为创新环境因素(ip)、创新资本因素(iK)、创新人资因素(iL)和创新技术因素(it)的代表变量。

(3)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首先提出模型假设,对于it和ip两个状态变量,假设it为序参量,即it为q1;其次,根据方程(3.3)、(3.4)构建运动方程,利用eviews8.0软件对数据进行广义矩估计方法(Gmm)下的回归分析来估计模型方程,该方法与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方法、工具变量法估计方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等计量估计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独特的优越性,即它不要求知道随机扰动项的准确分布信息,且允许随机扰动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最终估计的分析结果如下:

it(k+1)=(1-λ1)it(k)-ait(k)ip(k)

ip(k+1)=(1-λ2)ip(k)+bit2(k)

1-λ1=1.055088,则λ1=-0.550880.01、0.05、0.1,说明在1%,5%和10%的水平上皆不显著,因此,可以判定在此假设条件下的运动方程不能成立,那么,再分别对iK和ip,ip和iL,iK和iL,iK和it,iL和it进行序参量的假设并利用相同的分析过程以及估计方法进行判定,最终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分析比较可得,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辽宁省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按照其对创新系统支配能力的大小划分,依次为it:创新技术因素;iK:创新资金因素;ip:创新政策因素;iL:创新人资因素。

在模型假设2中,状态变量是iK和ip,由于a反映了ip对iK的协同影响且a>0,说明ip对iK起到了抑制作用;由于b反映了iK对ip的协同影响且b>0,iK促进了ip的增长,表示当前应该提出利于创新资金投入的创新政策;λ1>0且λ2>0,说明iK状态变量建立了使得系统有序演化的负反馈机制、ip状态变量建立了使得系统有序增强的负反馈机制。

在模型假设3中,状态变量是ip和iL,由于a反映了iL对ip的协同影响且a0,ip促进了iL的增长,表示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已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应该继续制定助力创新人才培养和配备的相关创新政策;λ1>0且λ2>0,说明ip状态变量建立了使得系统有序演化的负反馈机制、iL状态变量建立了使得系统有序增强的负反馈机制。

在模型假设5中,状态变量是it和iK,由于a反映了iK对it的协同影响且a>0,说明iK对it起了抑制作用;由于b反映了it对iK的协同影响且b>0,说明it促进iK的增长,表示通过创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可以拉动创新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更加证实了创新技术的首要性和重要性;λ10,说明it状态变量建立了使系统有序演化的正反馈机制、iK状态变量建立了使得系统有序增强的负反馈机制。

因此,辽宁生产业和制造业协同创新首先要从技术更新、技术合作、共创技术三个方面来共同支撑技术的创新,涉及到的企业主要为科技服务业;其次要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方式扩展融资渠道来进行资金创新的开展,主要涉及到了生产业中的金融服务业;再次,通过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进行创新政策的引导,加强内外创新软硬环境的建设;最后,不仅要依靠组织内外的选拔增加创新人才要素的投入,又要促进要素的流动互动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更新,它同样涉及到了生产业中几乎所有的细分行业,助力创新联盟的产生和发展,创新人才将成为行业及企业间合作融合、紧密连接的催化剂。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w2014096);辽宁省科技厅一般研究项目(编号:20160238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5CJL001)。]

参考文献:

[1]吉海涛.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26(5):33-36

[2]王刚,刘艳良,张世杰.浅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问题.中国发展,2014,14(3):72-74

[3]夏青.基于哈肯模型的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42(4):683-688

[4]申静,孟越,杨保珠.中国高技术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技术经济,2014,33(1):40

[5]王成东,綦良群,蔡渊渊.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2):134-142

[6]王成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动因驱动强度测度研究-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3):60-63

[7]赵玉林,魏芳.基于哈肯模型的高技术产业化过程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4):84-85

(作者单位:1.张晓芬,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闫鹏,辽宁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3.陈思雨,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第四次会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储能”,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储能行业的发展,并要规划储能重点建设项目,这对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各省市都将推出关于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发展储能产业受到企业的热捧.在东北地区,储能行业以发展抽水蓄能为主,长春将储能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支持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在华北地区,依托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主要将储能应用于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智能输配用电、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分布式供能、微电网等方面.北京市重点提升储能电池的研发水平,加速储能电池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天津对储能电池发展提出具体目标.山东也要求重点推广多种储能产品和技术.在西北地区,储能整体发展稍落后于其他地区,只有甘肃省明确提出开展制氢储能和大功率储能系统研究重点,并支持镍氢及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制和产业化等项目.在华东地区,浙江以电动汽车和调峰为着眼点,打造电池产业基地.江苏进行动力电池研发.上海聚焦锂电池、钠硫电池和液流电池等领域.福建和安徽发展储能电池.在华中地区,湖南省规划了具体的储能发展目标,重点支持全钒液流电池.江西以建设动力储能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为着眼点,对新余及周边城市进行清晰明确的产业布局.河南、湖北、四川也都有各自重点发展的储能方向.在华南地区,广东省对电池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贵州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建设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

虽然储能产业在我国各地得到高度重视,但新能源储能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较低.如果对那些要发展储能产业的企业不加选择,不顾条件地发展储能产业,就可能导致储能产业很难真正取得发展,光伏产业就是前车之鉴.为此,科学评价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加强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文献表明,国外对储能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技术[1,2]、储能系统的应用等方面[3],并得出突破储能技术的限制是促进新能源储能企业发展的关键.国内学术界在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4-7]、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应用[8-10]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定性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国内外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储能技术、储能系统、储能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应用方面,而针对储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文献几乎空白.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储能企业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新能源储能企业评价模型,分析评价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提高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2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体系构建

要选择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先要从科技角度考虑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化学储能技术主要为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这些储能技术多数都有弊端:钠硫电池运行温度高达300℃,运行便捷性与安全性系数不太高;铅酸电池污染大,未来我国3000多家铅酸电池企业大部分都面临关停整改;而近年快速发展的大容量锂电池也发生过燃烧、爆炸等事故,加上散热等因素限制,还存在储电容量、使用寿命方面的缺陷.另外,由于缺少大容量储能技术的支持,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随着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加快发展大容量、高转换率和应用成本低的储能技术,就显得十分紧迫.能否攻克储能产业中的技术难关,需要在储能技术创新保障方面进行观察.为此,在评价时,要选取技术创新保障能力的有关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仅风电行业的储能需求就达0.8万兆瓦,到2020年预计超过2万兆瓦.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并入电网的重要因素,我国每年因无法上网而被舍弃的风电未收购电量高达100亿千瓦时,造成极大浪费.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也面临集中充电对电网冲击的难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同步建立大容量的储电装置.目前,国家电力部门用于电网和电源后备容量建设的投资每年都上万亿元,如果能为智能电网建设划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大容量储能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效应,那么就会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成长.为此,要在人力、财力和物力几方面选取技术创新投入的有关指标,以此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