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27:55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1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在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后,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依然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如人力资源总体数量庞大、缺乏合理的结构、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等等[1]。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上,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必须提高重视,加强对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找出原因的同时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国有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现存的问题

随着世界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加强了重视。因此,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的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态看来,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力资源热力庞大且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重视的问题,并得到了初步解决。国有钢铁企业从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速率,但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冗员问题依然严重,甚至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在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因此,由于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造成生产率低下,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不断降低整体社会的发展速度。

另外,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严重阻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就学历无言,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员工之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占的比率最小,本科及专科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也不多,然而中专以下学历的员工占了半数以上。就人员构成而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比例均为操作人员,其比例远远多于全体人员的一半。人员结构不合理,员工学历普遍较低以及操作人员比例偏高的问题,都是企业生产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的原因。

(2)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化

虽然我国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不断增多,但是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使得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无法适应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也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国有钢铁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整体上看,国有钢铁企业的人才流入远远不足与弥补人才流失的造成的岗位人员空缺。许多杰出的钢铁行业人才离开国有企业后,进入一些民营钢铁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其他企业。

2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之所以存在以上提到的问题,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单一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不科学的员工激励体系以及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存在等等。

(1)人才引进途径单一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都是通过招聘会以及校园招聘等传统的方式进行。并且招聘雇佣的人员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政府分配安置的复转进人为主,具备较多相关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人员引入数量不足于弥补人员的流出。由于人员不足,国有企业就无法全面提高生产速率,进而有效促进国有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仅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员招聘,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及人才选择的范围上还是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2)不完善的职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制度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上不够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深刻认识到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仍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并且在培训的内容上没有很好的符合企业的以及岗位的需求[3]。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培训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仍旧是单一的知识性培训。

员工激励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完善也是国有钢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国有钢铁企业员工的薪酬标准没有能够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薄弱,部分卓越的人才因此而选择到薪酬待遇更高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晋职提升的制度以及标准等模糊不清,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使得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无法升职而寻找其他能够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途径。

3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纹理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现存的的问题,就要从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不断完善职工激励制度等等为出发点,深化改革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1)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成为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快速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应遵守为企业、员工和社会负责的原则,加强力度促进工艺技术的发展,实施主辅分离,适度加强非钢产业的发展力度,深化精简钢铁主业的从业人员,合理科学的安排富余人员的转移。在对国际钢铁巨头进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改革,不断减少钢铁主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这就要求国有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主辅分离和深化辅业的改造工作,为合理科学的安置富余人员而适度发展非钢产业,提高就业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统一和谐的发展。

(2)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完善和深化势在必行。对职工进行全面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4]。因此,国有钢铁企业的应将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出发点,不断补充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各级的管理者在深入认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应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使培训工作能够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进行。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企业科学合理的对人的需求进行满足和限制,达到改变人的一些行为和动机并影响其行为的目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内现有的人员,挖掘并培养员工的潜在能力,使工作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将有才能以及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长期为企业效劳。因此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应不断完善、健全现有的员工激励机制,使得激励的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在薪酬标准上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到科学合理的水平,并且不断改革内部的晋升制度,帮助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把机会留给有能力的人。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2

企业办学“基因”助推校企深度合作

学院由企业而产生,因企业、产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发展。学院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构建了“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机制。学校校园同企业厂区、学校教学同企业生产有机融为一体。昆钢公司遍布云南省各州市的所有二级单位的生产基地则为学校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无缝“对接”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中,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

“双师型”师资队伍一体化学院同企业的紧密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来自昆钢企业的上千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兼职教师队伍保障。学校新到校的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么。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

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担任。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师资队伍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昆钢公司以文件形式作出了统一要求,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履职传授制度,将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任课情况作为职称、职业技术资格聘用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

校企一体“机制”助推职院特色发展

学院在校企一体“机制”下,明确了“立足冶金矿业和现代服务业,面向昆钢多元产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在探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特色鲜明。

职教集团与企业集团融合共进学院利用云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积极发挥昆钢公司“多元化产业”发展以及二级子公司遍布云南省各州市的优势,与科研机构、企业、中职学校形成紧密的职教集团,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作培养有内容、有深度,扩大订单试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此为桥梁,发展集团成员(企业和学校,特别是中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办学(如镇康职中、金平职中、新平职中等),利用昆钢产业优势,与贫困县开展定向招生、订单培养,为昆钢在当地的企业培养合格稳定的未来员工,达到双赢。

仿真实训与生产真实有机结合学院冶金仿真实训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操控系统进行仿真,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与虚拟场景和设备的完全互动,在物理模型、工艺模型驱动下实现了真实转炉炼钢工艺过程的操作训练。初学者先在校内仿真实训室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后再到真实环境进行实操,达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这种模式也直接引入到企业职工转岗培训、技能提高培训,与企业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提升专业服务企业及社会能力,为昆钢炼钢厂提供了炼钢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很好地解决了以前在企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企业出于对安全风险和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学生(培训员工)不能直接实操、培训效果低的难题。

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由于冶金企业的特殊性,生产现场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并且其工艺链较长,学生实习效果差,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利用好校企一体的优势,发挥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各自特长和优势,学校教师与炼铁厂、炼钢厂的工程师一起,按照钢铁生产“含铁粉料烧结矿、球团矿铁水钢水连铸坯轧材”的生产链,把各生产工序的主要生产设备按昆钢企业实际设备的一定比例缩小后,绘制出图纸,共同研发制作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型展示室,学生在展示室中通过专业教师对照工艺流程模型的讲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运转,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了一个全貌的整体的认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

探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根据昆钢产业发展,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矿山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了在新一轮的矿产开发结构调整中,各矿山企业的产能规模与人力资源结构状况,从2010年,学院连续三年为昆钢订单培养矿山地质、测量和采矿方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学院与矿山企业共同制订了《校企共育、半工半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二、三学年在企业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到矿山一边进行实习、一边由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矿山实际生产工艺、设备情况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及职业操作技能学习,学校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培养学生。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学生与矿山工人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矿山工人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受到企业文化和职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为今后成长为合格的矿山员工、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为企业服务能力强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2011年起,学院每年安排专业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选派到昆钢红河矿业公司地质队挂职的地质专业硕士毕业生、骨干教师在挂职实践过程中为所在单位较好地完成大量的矿山地质勘察及设计工作,并承担部分职工培训任务。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3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94-02

一、引言

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钢铁行业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钢铁需求和钢铁产量维持低速增长将成为钢铁行业供需面的新常态。因此,钢铁企业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新常态下发挥战斗堡垒和思想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中去,是各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现实命题和严峻考验。

二、抓思想引领,凝心聚力,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

新常态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剧,职工工资收入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职工思想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重重考验。这就尤其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加强形势任务宣传,强化思想引领,在凝心聚力上下功夫,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

持续跟进宣传工作。通过班前班会后、职工代表座谈会、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公司当前生产经营面临的形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把压力传递到位,让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把思想把握到位,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准确掌握职工思想脉搏,及时疏导解压,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职工心情舒畅地投入各项工作。把形势宣讲到位,引导干部职工辩证看待形势,既要看到当前困难,更要了解企业优势,对企业充满信心,对未来保持乐观心态,增强攻坚克难信心。

不断激发创造活力。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主体,更是公司当前构建新常态下的竞争力的有生力量。要着眼于调动和激发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职工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培训宣讲等多种方法充分挖掘职工潜能和创造活力。

注重干部引领效果。干部是职工的领头雁。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才能激发更多来自一线职工的正能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积极践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为职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树立干部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强干部履职情况和岗位责任考核,促进其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将功夫下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增强党员示范作用。党员是一面旗帜。党员分布在厂区不同科室、作业区的不同岗位,他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中流砥柱。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身边的职工起着相当的导向作用。因此,党员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引导广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深入开展“党员身边无隐患”、“党员责任区内无事故”等各类竞赛活动,让党员传递正能量。

三、保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构建新常态下竞争力

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越是在公司当前全速构建新常态下竞争力的关键时期,越要保障生产安全。在生产任务紧急的情况下,更要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安全作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作为企业长存的根本保证。要严格践行“珍爱生命,我要安全”的安全理念,强化“四不伤害”和“三道防线”,增强“红线意识”,积极贯彻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和操作标准,坚决做到铁制度、硬执行,真正落实和践行安全管理目标,确保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把安全宣传教育当作党委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路转变。要扎实推进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积极查找各项工作存在的不足,尤其要着力找准影响一线职工安全操作方面的问题,狠抓整改、跟进落实,为一线职工安全作业奠定良好工作条件。构建党政工团安全宣传教育、亲情帮教网络,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强大合力,以安全生产的稳定形势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促经营管理,多措并举,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提质增效是当前太钢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自身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将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作为基本工作思路。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和干部职工队伍特点,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要创新工作思维,改进工作方法,将党建工作融入到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融入到每一项实际工作中和每一个岗位上。在参与重大决策过程中把关定向,严格程序,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要紧紧围绕年度预算目标,自觉把生产经营管理重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切入点,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和一线延伸,向作业区和班组拓展。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4

走进三钢――这家我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化肥生产基地,只见65孔焦炉炉火熊熊,1000立方米级高炉巍然屹立,百吨转炉运转自如。气势非凡的中板轧机和板坯连铸机、频频创新的180平米烧结机、每秒超过百米的高速线材轧机、年产百万吨的棒材轧机等大型设备高速运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在笔者面前。

企业的发展和安全是密不可分。面对这样一个年产量500万吨的国有大型企业。又身处于冶金高危行业,安全问题是始终摆在三钢面前的重大课题和必须肩负的责任。2007年,三钢职工工伤千人负伤率为3.515‰。低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安全生产态势良好。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钢铁冶金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生产环境复杂、危险源多,要实现长期安全生产,困难重重。是一座很难攀越的雄关。

对此,三钢领导层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公司董事长欧阳元和、总经理陈军伟对安全工作一丝不苟。公司领导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所处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根据三钢自身特点,在安全管理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发,突出三钢的生产特点和管理特色。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职责明确,管理科学。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三钢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

用技术进步带动安全管理

我们知道,发生的事故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它所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为原因、物质原因、环境原因等等。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而致使直接原因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上的缺陷。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中,重点要素是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这些能够通过管理和培训逐渐完善;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重点要素则是设备、设施缺陷。对于冶金企业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对此,三钢多年来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提高企业的本质安全为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仅以三钢集团炼钢厂对2#百吨转炉一级操作系统进行改进为例。该技术将动、静态控制模型指令全都自动执行,并利用QUiK-tap终点控制系统的模型模拟副枪。使转炉从兑铁到吹炼结束准备出钢的过程只需按动一键即可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炉“一键式”炼钢。这样就使吹炼过程中的自动取样测温,不必倒炉,工人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减轻。从而使工人从危险的人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改善了工作环境。如今,转炉附近的高温区域人员活动减少。地面上没有测温枪、样勺、铁锹等手工工具的堆放和残渣的痕迹,现场环境整洁有序。

像这样的革新,在三钢已成为一种常态。近两年来炼钢板坯连铸、中板生产线、炼铁5号高炉及1至3号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系统、180平米烧结机等大型建设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提高了本质安全水平,并通过设备大型化、自动化带动安全管理上层次,随之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各岗位操作规程。

用系统化管理促进安全生产

在技术设备更新的前提下,三钢人也没有忽视人的因素。在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危险预知训练,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减少人为失误。

2007年。三钢先后有近1000人接受了新工人入厂三级安全教育、考核。分期分批地组织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取证。举办行车工、起重工初审培训班174人。复审941人,电工初审培训83人,放射作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中复训79人,为矿山公司煤气从业人员培训100多人次。满足了生产和技改的要求。

同时三钢安环部还努力拓展安全学习的形式,以求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邀请了各方面专家为公司安全管理人员、承压特种设备单位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此外。还组织Qeo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知识专门培训280余人。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钢铁企业;人才培育;人才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人力资源管理也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企业单位的重视。特别是钢铁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明显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强烈,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才直接关系到钢铁企业的正常发展,从宏观来说,人才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而需要提醒的是,笔者在文中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人员,还指对钢铁企业的运行能够发挥作用和价值的适用性人员、精于企业管理的人员、维护设备的人员等。总而言之,技术研发人员都可以称为钢铁企业的人才。

一、对我国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

1.钢铁企业基本状况的介绍集团化是当前钢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一直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不断贯彻与实施,那些污染较高、能耗较大的企业不断遭到淘汰,而钢铁企业作为能耗较大的企业类型中的代表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不断进行设备的引进与更新,同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但与此同时,钢铁企业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的人员只是在数量上满足了需求,在质量上远远不达标。人力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钢铁企业的发展和运营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屡见不鲜并且屡禁不止。

2.企业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人力资源结构型的矛盾在当前的钢铁企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和突出,其具体表现是: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较多而素质全面的劳动力达无法满足需要,劳动者的技能和专业与其所在的岗位不匹配,无法满足企业长足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一,存在着“人又多人又少”的矛盾。具有一般工作技能的员工数量较多,但是集管理、技术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急剧匮乏。钢铁企业具有明显的国有性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铁饭碗”,许多人通过走后门、找关系的渠道进入钢铁企业,一方面导致企业的人员数量过多,另一方面导致员工的素质无法满足需求;第二,不能引进人才、任用人才并留住人才。这些年钢铁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大部分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的境地。加之大学生眼高手低,导致大部分高材生不愿意进入钢铁企业,致使钢铁企业无法获取需要的人才。此外,由于钢铁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钢铁企业的人才流动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和领域,使得人才流出钢铁企业。

二、要想培养和留住人才,首先要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观念

1.人才是资源的观念对人才的投入不能认为其是一项花费,而是具有回报的投资,所以要认为人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2.人才集聚的战略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高层决策者在制订战略时,应同步思考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力配置。

3.人才调控的全局观念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全体管理者的职责,涉及各项工作,如绩效考核、奖励等,人力资源部主要起协调作用。

三、要想培养和留住人才,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手段和技术进行综合施治

1.完善激励机制高层领导可用的员工激励方式有很多,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方式或者最有效的方式,显而易见,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虽然金钱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但是真正能够激励员工的不是金钱,而是对员工工作成就的肯定和对其价值的认同。所以,要想更好地发挥和实现激励机制的重大作用,应该采取合理恰当的激励措施,对员工予以肯定和赞扬,为其提供升职和加薪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加强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因为留住人才并任用人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因此,要对员工的职业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明确,只有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发展目标,才能激发员工的无限潜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虽然钢铁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不缺乏,但是其问题在于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其二是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不够。钢铁企业的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需要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实用性的人才远远达不到需求,所以钢铁企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丰富钢铁工作人员的的专业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此外,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福利,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最终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

4.创建别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把所有员工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所以企业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注重厂务公开,让员工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四、要想培育和留住人才,重视个体是关键

当前,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管理者对这一理念的认识不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认识,有的人将其看做个体,而有的人将其看做群体,但是在人人渴望发扬个性的今天,满足个人需求并实现个人价值很显然具有更好的人才任用效果。根据职业倾向可将“人”分成六种类型:第一种人是现实性的。这种人才对工具的使用较为擅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第二种人是研究性的。这种人的思考能力较强,擅长于研究型的技术工作。第三种人是传统性的。这种人才的适应性较强,他们会满足岗位与企业提出的各种需求,他们能够胜任审计、会计、出纳等不同工作。第四种人是进取性的。这种人才具有极强的拼搏能力和上进心,销售是其最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五种人是社会性的。顾名思义,这种人才善于和人打交道,出任经理是其最好的选择。第六种人是艺术性的。特别爱成为焦点,应安排特别容易出彩的活。所以,在进行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员工的不同职业倾向,职业定位主要分为以下五种:①技术功能性的职业,如工程师。②领导性职业。天生是当领导的,一定要放在管理岗位上,适才适岗。③创造性职业。要最大限度地去使用,让他给你回报。④自主独立的职业。愿意写东西,研究东西,适合当顾问。⑤安全感的职业。只要给安全感就会在企业一辈子。总而言之,人都是有个性的,管理人员要把握员工的个性并针对不同性格的人做出不同的管理,发挥人才的特长和优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时代,钢铁企业做好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企业努力地发现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出台具有可行性、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解决方案,通过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引进更多的人才,使人才全心全意地服务于钢铁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最终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使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之上立于不败之地甚至是处于领头羊的地位,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作者:尹杰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编写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管理

概述: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并日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国务院安委会在《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中提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纲要,旨在进一步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实践证明,通过深入开展以专业达标、岗位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切实增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

1.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及制度规范。加强安全科学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并依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意识、技术操作与防范技能,通过制度落地,夯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三违”。同时加大安全投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

2.钢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冶金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和考评体系;三是加强安全生产科技装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四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五是严格把关,在冶金行业(领域)开展达标考评验收工作。

3.宣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多年来,宣钢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安全生产摆在首要的位置。公司领导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适应当前国家安全发展的总体形势,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切实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安全形象,有效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迫切需要以安全标准化为手段,通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公司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4.宣钢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内容

宣钢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一是自查整改、资料收集阶段;二是自评准备、现场检查阶段;三是自评总结、报告编制阶段;四是安全监管部门审核阶段四个阶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4.1夯实基础,建章立制。宣钢公司围绕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安全投入、教育培训、现场管理、装备设施、重大危险源监控、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职业健康以及绩效评定、事故报告等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快实现企业考核达标。

4.3严肃过程,整改完善。宣钢公司以安全处为主体责任单位,遵循评定标准要求,深入开展自检自查,建立健全企业达标建设基础档案,分类指导,严抓整改,并强化动态监管。对问题集中、整改难度大的二级单位(部门),集中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会诊”,制定具体办法和措施,按照既定时间要求重点解决。督导各单位(部门)做到隐患排查治理的措施、资金、责任、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对存在重大隐患单位(部门)要求限期整改。加强工作指导,将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系统改造、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能力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消防安全保障等作为工作重点。同时在达标建设过程中坚持“六个结合”,即与深入开展执法行动相结合,与促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相结合,与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与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结合,与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与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不留死角,严格达标等级考评。

以三级安全教育为例,说明过程管控:新职工入厂向劳资部门报到,领取三级安全教育卡,并接受安全技术部门组织的厂级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携带教育卡接受车间主任(安全员)的车间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携带教育卡接受班组长及安全员的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向厂安全技术部门交回三级教督卡存档,并领取劳动防护用品,由安全技术部门发给安全操作合格证。这样,这个新职工才允许持证上岗操作。

4.4创新机制,突出实效。由公司安委会统一部署,各单位(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对重大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同时,总结先进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示范引导,以先进促后进,强化激励政策,闭环控制,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系统深入开展。

结语: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钢铁企业;人力资源;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50-02

1冶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1.1培训的设计

根据各单位学员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培训设计了四个教学模块,即科技方法论、实用数据处理、现代冶金技术和冶金相关技术。在科技方法论模块,开设有科技创新和创造力开发、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在实用数据处理模块,开设了SpSS软件的应用课程;在现代冶金技术模块,开设有冶金概论、炼铁、炼钢、连铸发展动态、高效连铸、自动化、炉外精炼讲座;在冶金相关技术模块,开设有铁水预处理、热装热送技术、金属材料与钢材品种开发、轧钢技术等讲座。在培训内容上,既包括了现代冶金新技术,又包含炼铁、炼钢相关技术,能达到对冶金专业技术人员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目的。

1.2培训体系的实施模式

1.2.1以前瞻性、复合性为重点的专业培训模式―由继续教育中心实施

冶金继续教育中心的培训定位是针对冶金领域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高层次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了解掌握最新的冶金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通过系统培训,能使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和在现有装置改造和新装置选型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具体培训方式有:

(1)专题研修式。

采用专题为主、动态发展的短期高级研讨班的设置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专题研修班可请冶金行业的专家和教授讲授技术原理和最新技术进展,每个专题紧扣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满足高级专业人员多样化需求。还可组织学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生产技术案例、专题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成研究成果。

(2)综合介绍式。

以前瞻性为培训重点,从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及对冶金企业发展前景预测,建议企业该向何处走,采用何种工艺。中心可组织有关专家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开发一些综述性的培训,重点介绍国际上的最新动态和国内冶金最新技术信息,从而提升冶金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开阔知识面。

(3)交叉复合式。

中心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结合生产实际,充分考虑技术人员需求和继续教育特点,在搞好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复合型培训。一是专业交叉。针对具体装置或具体领域,比如就铁水脱硫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包括工艺、催化剂、设备、防腐、安全、环保等全面培训与研讨;二是学科复合。针对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需要,除冶金技术外,适当开展一些计算机软件和先进控制技术、数据统计方法、管理实务与技巧、经济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4)技术交流式。

中心可不定期地组织专家深入到钢铁企业如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企业,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题讲座或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也可以把各钢铁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集中起来就一个具体领域进行技术交流与研讨。

1.2.2以实用性、专业性为核心的短期研修模式―厂内继续教育基地实施

各厂内、厂外培训基地要在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对装置的技术骨干开展不同类型的较高层次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工作应围绕某一具体领域(例炼铁、轧钢、铸管等)而展开,使受训者能够对该领域的技术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能结合生产实际,作正规的技术分析。培训的目的是对生产技术骨干进行知识和技能更新,不断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难题,弥补企业与车间培训的不足,促进企业“安稳长满优”生产。培训的具体方法有:

(1)专业研讨式。

各基地每年就不同专业领域分别召开一次专业装置例会,例会要切合生产实际,针对的对象注重面对基层车间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以掌握新技能、提高能力,研究和交流技术经验为重点。

(2)参观学习式。

培训要与实践结合。对管理好的企业和装置,各基地可组织各分厂各类车间人员去参观学习,要到具体装置上去现场参观研讨,对具体装置进行标定计算,判断是否最优化,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基地要注意收集国内外同类装置碰到的同类问题,组织交流,启发思路。

(3)案例教学式。

各培训基地可组织各冶金企业的技术骨干传授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典型事故的处理经验,提高受培训人员处理和解决典型问题的能力,也可组织有关专家传授冶金核心装置的标定计算和设计知识,加深受训技术人员对生产装置的深度认识,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优化生产和技改的能力还可在办班前通知学员带上本人所在车间的具体案例,到班上与学员共同研讨,特别是对企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或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1.2.3以各类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厂外继续教育基地实施

这个层次当地高等院校来运作。钢铁冶金企业由于涉及专业很广,领域很多,很难组织具体的培训,因此,冶金类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模式,层次较多,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学位课程培训式。

通过参加学位课程学习进修,达到一定的学历或相应水准,获取相应证书,比如张钢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可组织举办冶金领域的课程进修班,在职攻读学历等。

(2)单科专业课程培训式。

技术人员在职培训的单科课程,一般为两类: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方法课程,其目的是让技术人员了解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匆放只、新理论。

(3)短期进修课程培训式。

目的是解决当前技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培训课程的时间较短,一般为一周之内。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有讲座式、研讨式和问题解答式。

1.2.4以生产操作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各车间实施

以车间为单位实施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车间一般技术人员,这部分技术人员的职责是保证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这种培训模式大致有三种:

(1)导师带徒式。

这种培训不脱产,由车间指定技术人员对新进厂的倒班大中专毕业生在其一年实习期内进行传、帮、带,帮助其掌握车间生产基本技能。导师必须由技术水平高,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突出,责任心强,善于引导关心同志的人来担任。导师的工作职责有:一是搞好日常的言传身教。导师要将工作方式、方法随时传授给专业技术人员,井要求其随时汇报学习收获和体会。二是协助处理实际问题,要求其提出解决方案,并由导师修定完善。三是情景模拟。分析工作中已经遇到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将问题的背景、原因、条件、困难、不同意见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要求其在口头或书面提出方案,然后同具体解决方案做比较。

(2)换岗交流式。

按企业发展需要,统一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选派部分工艺技术或设备技术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车间之内适时交换岗位,特别是张钢总厂和各分厂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由几个专业化车间重组为联合车间,在联合车间内,应让工程技术人员在不同装置之间换岗交流,使其尽快熟悉掌握联合车间内各种装置的工艺及设备情况,使其全面掌握装置操作技能,促进技术人员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3)职工研修式。

以研究生产技术问题的方式实施进修的培训,特点是联系生产实际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展开培训。车间应依靠自身处在生产一线的优势,组织车间内优秀技术人员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研修,目的是提高技术人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实际处理能力。

通过冶金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四级培训体系的构建,张钢正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为冶金技术与生产提供可靠的知识和人才保证。

2冶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2.1调研机制

在每次开展培训前注重调研,先了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培训的需求,再拟定培训内容,然后请相关厂矿的主任工程师以及公司有一关专家对培训内容进行论证,同时也对各培训内容的授课教师提出建议人选。负责实施培训部门,根据专家论证的培训内容与任课教师进一步商讨,最终形成培训的实施计划。这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2人事教育部门协调机制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育培训部和人力资源部共同调研、共同规划、共同考核,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2.3产研教部门协作机制

生产、科技部门对参加学习的学员提出具体课题研究计划,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边学习边研究,从而达到通过培训确实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的目的;教育培训部门则他们学习和研究提供方便条件。

2.4产学合作机制

在整个培训上,主动争取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曾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济南钢铁集团教育培训中心、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解决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中师资问题。

2.5动力机制

教育培训部门将学员学习情况反馈到人事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并将其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内容。

3关于冶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探索

“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等一系列企业育人用人观念已贯穿于企业活动中,这为企业冶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开展“四级培训体系”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要进一步开展好培训,还需要有很多工作去做去探索。

3.1提高认识

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性教育,其目的在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因而继续教育应注重效益,而不是学历;注重水平,而不是文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继续教育已不单纯被当作是解决短期问题的一种临时性举措,而是成为促进企业变革和保持企业长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战略武器。

3.2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继续教育,可将教师在培训中讲授的内容放在公司信息网上,以便学员查阅和学习,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

3.3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要搞好继续教育首先解决好继续教育动力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与人才使用和奖励相联系的制度,进一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由于非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在个人成功中的作用逐渐增加,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可从狭窄的专业范围扩展到内容丰富的多学科培训,如企业文化、会议管理、时间管理、个人潜能开发、执行力等。在组织形式上,可紧密围绕企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组织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如技术攻关、专题讲座、专题研修、自学、考察和咨询等,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素质提高的培训都可以采用。

4结语

张钢的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培训项已开展了四年,先后举办了炼钢、炼铁、轧钢、原料、动力等专业项目培训。实践经验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对这类培训是认可的、满意的,因为这种培训不仅对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为专业技术人员实现知识的共享提供了场所,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另外,许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为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目工程师培训是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实现企业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由于这类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应不断开发、研究和完善,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颜爱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8

一、目标和要求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力度,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级要进一步摸清本地区冶金企业的各种有害、危险因素设备的数量及分布,建立档案;强化源头管理,抓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建设“三同时”工作和职工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建设,改善企业的作业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素质,规范作业行为,努力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主要措施

(一)深入调查,切实摸清本地区情况。各区县安监局要深入开展本地区冶金行业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要摸清企业的底数,以调查表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弄清企业名称、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主要生产设备、危险有害因素等。要通过这次摸底,建立完善企业的档案,提高监管的力度。各区县安监局要在20**年3月10号前结束调查工作,并将调查汇总材料报市安监局综合科。

(二)突出重点,增强安全生产过程的监管。各区县安监局要充分认识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调查摸底,找准本地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出整改方案,将安全监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根据冶金行业的事故特点,重点加强对危险程度较高、事故易发的生产工艺环节和部位的监管工作,强化对生产过程中关健部位、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要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并制定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三)加强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三个《规程》。要在20**年的上半年,结合省安监局开展的《炼铁安全规程》、《炼钢安全规程》和《轧钢安全规程》三个文件的宣贯工作,进一步做好包括企业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安监部门人员在内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冶金生产工艺,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和安全隐患及危险源辨识方法,具备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以满足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四)认真落实“三同时”,突出源头管理。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好安全生产准入关,全面清理本地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三同时”工作。对在20**年9月30日前投产而没有履行“三同时”程序的新建、改建、扩建冶金建设项目,要督促企业及时采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补救措施,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做现状安全评价。凡是20**年9月30日后投产没有执行“三同时”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冶金建设项目,要补办“三同时”手续;20**年6月30日后以,对未履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手续或验收不合格的冶金建设项目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议实施停产整顿,对不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原国家经贸委明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冶金项目,坚决不予补办“三同时”手续,并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议实施关闭。

(五)严肃事故查处,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严格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存在隐患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严肃处理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同时,市、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机的结合起来,淘汰落后冶金生产能力,鼓励和引导冶金企业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六)抓好冶金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全市所有冶金企业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始终将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按《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健全相应的职责。

二是完善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各冶金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炼铁安全规程》、《炼钢安全规程》、《轧钢安全规程》,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条件和作业特点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相关岗位人员安全操作规程。(重点是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工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标准)、安全检查制度、危险源、事故隐患和危险作业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车间(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工程建设(检修)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及厂区生产保卫管理制度)。

三是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冶金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必须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教育和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企业要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了解相关区域、作业的有害危险因素,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凡涉及特殊工种的操作人员,必须定期培训考核、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四是突出抓好重点危险场所和设施、设备的监控管理。要加强对重点危险区域、设施、设备、能源介质和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对练焦炉和烧结工序要以预防煤气中毒、爆炸和机械伤害为重点;对炼铁工序,要以高炉、热风炉、煤粉制作及输送设备为重点,防止爆炸和火灾事故,以出铁场为重点防止喷溅、铁水爆炸、煤气爆炸、中毒、起重吊车及泥泡等伤害事故;对炼钢工序,要以转炉、电炉及其他冶金炉(包括铁合金炉)为重点,防止高温金属液体(液渣)喷溅、煤气爆炸、氧气爆炸、废钢中夹杂危险物品爆炸事故,以铁水、钢水、钢渣吊运为重点,防止冶金吊车故障、容器泄漏和耳轴断裂等事故;对轧钢工序,要以加热、退火系统为重点防止机械伤害事故,以吊运、装卸为重点防止起重伤害事故;对锅炉、煤气、氧气、氮气等能源介质压力容器管网,高温金属运输工具、变配电所(站)等重点要害危险部位、设施、设备,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五是监控危险源,完善和定期演练事故应急预案。冶金企业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并定期进行检测、评估、监控,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企业的应急预案,每年度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事故应急的演练,切实掌握救援的程序。市直属冶金企业要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市直属以下冶金企业要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9

一、贯彻十提出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推进首钢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

十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首钢作为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战略决策,率先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经过8年艰苦奋斗,到2010年钢铁业搬迁调整基本完成,新钢厂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实施跨地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产品结构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变,产业布局拓展到沿海和资源富集地区,非钢产业通过改革改制竞争能力大幅提升,集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进人世界500强第295位。

首钢钢铁业搬迁完成后,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对首钢转型发展高度重视,郭金龙书记、王安顺代市长到首钢调研时指出,首钢要成为首都传统产业转型的一面旗帜,承担打开北京西大门的任务,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要成为北京“四个服务”的重要基地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区域。要通过首钢的转型发展,努力打造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首钢党委审时度势,提出了“以开放的视野实现首钢伟大的转型”,着力推进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实施“主业做强,多业协同,打造综合服务商”发展战略,突出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产品结构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包括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二是体制机制转型,适应首钢“多业多地”发展格局新变化,实施集团化、产业化管理;三是思想文化的转型,培育适应首钢转型发展的企业文化。力争到首钢建厂100周年(2019年)时,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的转型任务。这符合党的十八精神和北京市要求、符合首钢实际。

下一步首钢钢铁和非钢产业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从钢铁业看,目前全行业遇到了严重困难。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钢铁业自身产能严重过剩、成本上升的矛盾不断积累,2012年以来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结合首钢实际,要更加突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降低成本力度,增加高端和领先产品的比例,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优势,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健全协同高效的产销研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快扭亏增盈,全面提高钢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非钢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业、装备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业、建筑及房地产业、海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业协同发展。一要进行现有非钢产业的整合,同类业务要在一个平台上发展,发挥整体竞争优势。二要扩大开放合作,利用地处首都的优势,利用首钢与市科委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市外联办建立的同中央企业对接平台、与石景山区建立的联合招商机制,同有实力大企业合资合作,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三要积极参与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与北京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新兴产业。

要加快新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利用主厂区停产后的土地建设“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形成“五区两带”,即总部经济区、综合服务中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配套区、工业主题园、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滨河综合生态休闲带。2013年要配合政府部门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启动地块的工厂设备和厂中村拆迁,进行部分土地的一级开发,加大招商力度,促进有影响力、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二是利用首钢第二通用机器厂停产后土地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利用特钢停产后的土地建设“中国绿能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研发产业。这两个园区作为先行试验区,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落地上取得新进展。

二、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首钢体制机制转型

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结合首钢实际,主要是在集团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已提出了总体改革方案,分步实施、逐步过渡,下一步要列出时间表,抓好落实。首钢搬迁调整后,钢铁业由北京一地发展到全国7个省市,由对工厂的管理转变为对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管理,在北京地区转变为对非钢新产业和产业园区的管理。适应这一变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从工厂式管理向集团化、产业化管理转变。一是完善集团总部管理体制,调整与钢铁生产直接相关的管理部门职能定位,完善北京首钢园区建设和新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二是对新钢厂实施“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管理,统―调控战略资源、平衡资金、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对联合重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总公司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并履行义务,对事关集团全局的重大事项统一协调管理;三是对非钢改制企业,按照首钢控股和参股比例,按照与钢铁主业的关联程度,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四是对北京新产业园区,建立新体制新机制,理顺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力量,为建设新产业平台奠定组织保障。

在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上,应对当前严峻形势,保证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总公司与各钢铁企业的关系,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主体意识,总公司要加强协同配合,改进各项服务,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处理好局部技术经济指标与整体效益的关系,局部服从整体、指标服从效益;三是处理好降低成本与调整产品结构的关系,使产品开发的增量效益大于降低成本效益;四是处理好产品、工艺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开发和工艺进步;五是处理好各项考核指标的关系,加大效益指标权重,严格考核兑现。六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工作中,当期效益与战略性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高端领先产品的集中度。

三、贯彻十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推进首钢思想文化转型

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结合首钢实际,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推进思想文化的转型,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首钢核心价值追求,坚定必胜信心。以“首钢服务、首钢品牌、首钢创造”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首钢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时要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首钢特点、为广大职工所接受的企业精神。当前要引导职工辩证分析形势,越是困难越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在应对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有责任、有条件、有信心、有举措,一定能够战胜新的困难,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二是加强对企业转型的文化统领。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企业、教育职工、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文化融合,积极吸纳集团新成员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加强理念、制度、行为的融合,尊重差异、优势互补、丰富内涵、形成体系,进一步培育“总部统领、整体协同、分层定位、各具特色”的集团文化。加强典型宣传,广泛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当前钢铁业严峻形势,针对部分干部职工对转型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信心不足的问题,个别单位强调客观、不敢担责、全局意识和主动意识差以及执行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总公司和各单位上下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统一思想与提高执行力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公司党委的各项决策上来。

四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千方百计持续改善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通过企业发展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体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维护稳定工作力度,做好矛盾的排查调处,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四、贯彻十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抓好企业党建工作

首钢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首钢党委提出,凭党性、凭人品、凭能力、凭实绩、凭公认选拔任用干部,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人得到重用。2012年交流调整干部451人次,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包括迁钢、首秦、顺义冷轧等单位,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2013年要完成基层党委换届选举,按照发挥好“50后”作用、重点用好“60后”、着重选拔“70后”、择优培养和大胆使用“80后”的思路,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实行严格的逐级定期考核制度,落实好领导班子“双评”工作。二是探索建立党建工作现代管理运行体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品牌化、效益化。加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夯实基层组织。继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员民利保障制度。三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按照管少、管精、管住、有效的要求,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干部轮训,实施好后备干部“千人培训”规划。立足首钢集团整体优势,在总部机关、钢铁企业、控股参股企业、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干部交流,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钢铁企业安全教育篇10

马鞍山是典型的伴随着资源开发和钢铁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因铁矿资源开发而立,因钢铁生产而兴,有着先矿业经济后城市经济的特殊生长机制,是一座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专业性工矿城市。与一般城市相比,马鞍山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特殊性问题,包括矿山资源枯竭的威胁,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环境污染较重,社会保障及就业压力比较大等问题。鉴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课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都经历过或正在进行转型,同时由于各市的市情不同,转型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我们为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产业链扩展延伸型和多元综合型兼备的产业转换模式,努力把加速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改变马鞍山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取向,在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完善功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激发城市经济增长活力。到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过去的70%左右下降到37%,同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超过了30%。

精干主业

虽然马鞍山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但钢铁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且钢铁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资源的属地性没有很强的依赖。采矿业可以萎缩、枯竭,而钢铁作为城市主体产业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可以利用进口境外铁矿资源继续发展。由于进口铁矿成本相对较高,这样就迫使钢铁主业的发展必须走深加工的路子,提高其附加价值。

同时,出于经济安全性的考虑,省委省政府要求马鞍山将这一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降低30%以下。这一比例是动态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都要发展,实质上是要在大力发展钢铁产业的同时降低比重。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具有很高经济规模要求的行业,所以马鞍山的经济转型不是传统产业的相互替代,而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我们的目标简单说来就是精干主业――在扩张钢铁工业总量的同时,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早期的马钢是在矿山开发基础上的以小高炉为特征的企业群体,在90年代初有着大大小小31家二级单位,职工8万余人,人均钢产量不足25吨。整个企业摊子铺得很大,在全市经济总量占的比重也大,一度在70%左右,在全国钢铁行业的比重大约2.7%。但是企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天,马钢经历了三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革与发展。一是在1993年,作为我国首批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马钢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制,重组分立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外整体上市,一举募集64亿人民币。在降低企业负债率的同时,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了2500立方米高炉系统、高速线材、车轮轮箍等项目的建设。二是在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了以冷热轧薄板工程为龙头的“十五”钢铁主业结构调整,马钢开始向千万吨特大型企业集团全力冲刺。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镀锌板等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H型钢、薄板、棒材、高速车轮等一批产品成为替代进口产品,产品出口到48个国家和地区。三是在“十五”后期,即2005年动工建设了一条500万吨钢规模的高档板材生产线(即马钢新区),总投资250多亿元,主要产品为高质量汽车用板、家电用板、管线用钢及高档建筑用板等,今年将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1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此外,2006年马钢兼并合肥钢铁公司,进一步扩张了企业规模;同年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成功通过a股市场再次募集到可观的建设资金,发行了55亿元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

在钢铁主业逐步壮大的同时,资源条件已不再是马鞍山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工矿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递减甚至枯竭密切相关,但马鞍山具有临江近海的区位优势,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形成为我们利用国外资源提供了优越条件。80年代末期马钢开始逐步从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廉价优质铁矿石,到90年代中期直至今天,进口矿石占全部原料的比重已超过70%,基本上取代了对本地低品位矿产资源的依赖,也使得马鞍山作为专业性工矿城市在传统意义上与矿产资源开采程度之间那种生死相关的依存关系不复存在。但是出于对国际市场铁矿价格的攀升及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以及合理的比较成本,马钢在现有矿山再有5-6年闭坑的情况下,着手在今后几年中投入20多亿元加快后备矿山建设,并且在南非入股参与铁矿开发建设,旨在有效防范原材料供应风险。

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推动了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有效经济规模。现在的马钢是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已从单一的小炼铁厂逐步发展成为千万吨钢以上配套生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企业整体工艺装备实现大型化和现代化,总资产627亿元,现有员工6万人,产销规模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接续产业的选择是工矿城市转型遇到的首要问题。我们于1990年代初就已注意到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预期风险性,同时考虑到钢铁本身是个周期性行业,一旦马钢出现问题,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甚至威胁到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此,我市在那一时期就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在接续产业的培育与选择上,因地制宜,既注重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注意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选择多样化,着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

十几年来,通过加大投入、改制重组、扶优扶强,形成了冶金、机械装备、化工医药、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造纸、纺织等几大产业支柱,以及磁性材料、刃模具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2000年以来上市的三家企业中,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生产厂商,其旗下的华菱重卡底盘拥有自主创新品牌;山鹰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一直居安徽省造纸行业首位,在全国同行业中也位居前列,主要产品包装纸板和纸箱生产规模国内排名分别是前五位和第一;天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软硬磁材和磁器件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占国内前三位。这三家企业都是1990年代开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骨干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吸引外部投资,外部投资的进入不仅仅带来资金,还伴随着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观念,这对马鞍山的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市开始启动开发区建设,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加快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形成。随着开发开放的的深入,一大批境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马鞍山,市内各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建设得以全面铺开。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集团在我市设立了华东地区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生产基地,台湾中国橡胶集团建设了产量处于国内前列的优质炭黑生产基地,江苏雨润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肉制品生产基地,青岛啤酒集团建设了年产量达10万吨啤酒生产线,蒙牛乳业集团建设了亚洲最大的冰淇淋和液态奶生产基地。现在马鞍山已拥有三个省级开发区和若干工业集中区,总规划建设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成为广大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占领长三角市场的重要战略基地。

目前,马鞍山各替代产业发展迅速,没有像有些工矿城市走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并且这些产业将是马鞍山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全市预期财政收入90亿元,马钢占40%左右,财政收入的结构性风险减小,全市经济对马钢的依存度明显降低。

完善和强化城市功能

我们认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可能也不应该去追求门类齐全,但是城市的功能必须完备,这是工矿城市转型的基本原则。马鞍山是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办社会”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功能就是城市功能。所以长期以来,与大多数工矿城市一样,城市功能部分缺失,基础设施薄弱,“欠账”较多;第三产业短腿,大量的人财物流向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之后,马鞍山以增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为目标,从四个领域展开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及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构架了市内外交通网络,对外交通方面,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高速公路及314省道全线建成通车,沟通了205国道及宁-杭等高速公路,成为我市通往长三角的重要通道。马鞍山长江大桥试桩工程动工,即将开工建设大桥及接线高速公路;还有上海-安庆城际客运铁路及芜申运河马鞍山段等也即将开工。对内,拉开城市“东扩南进”框架,仅“十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里程相当于建市以来的一倍多,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实施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市内两家电厂“十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30万千瓦,还有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项目在建。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市农村2007年将全部用上安全自来水。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逐年完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不断增强承载能力,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供水能力、质量进一步提高;成功实施天然气置换,城市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燃气。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公用设施,完成马钢等大中型企业的中小学和医院移交地方管理工作,城市有线电视、通信等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海关、商检、卫检等涉外服务机构配套完善。

促进服务业的繁荣。随着宏观层面下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金融保险、汽车服务、广告、租赁、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需求,我市针对服务业起点较低的实际,利用紧邻南京和长三角的区域优势,以商贸流通业为龙头,陆续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流通连锁企业进驻,同时积极发展本地的餐饮、休闲、旅游业,促进与南京的双向消费互动。过去马鞍山市民有到南京消费的传统习惯,80年代职工工资的1/3流向南京,如今在政府开放式态度的引导下,马鞍山居民在南京购物消费以每年2亿元的速度在增加,南京市民到马鞍山购房、餐饮、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势头也在不断增加,全市消费总量明显扩大,住宅、通讯、汽车、文教等消费明显升温,既提升了服务业规模和层次,也扩大本地消费能力。仅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幅,就从1990年代的6%~7%上升到近几年的14%左右。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下决心整治了马钢烟尘等一大批污染源,实施城中湖与通江水系的综合整治等40余项重大环境建设工程。实施了园林绿化工程,使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仅2006年工业污染防治投入达6亿元,万元GDp能耗2.44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7%。近年来,马鞍山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城市”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