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评价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1:10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1

论文关键词:案例法,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应用

1案例法教学的特点

案例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1注意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如下步骤实施:首先,在分析案例前,学生需要完成有关案例的知识准备;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是专业性的,这要求他们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分析过程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他们能自觉学习,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

1.2注意师生互动

案例法教学的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和组织者,不能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仅起着教的作用,而是应注意师生的互动,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知识水平[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些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可能提出鲜活的观点和解决方式,这也促进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2]。

1.3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法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把枯燥乏味的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步较晚,它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学好环境影响评价,学生需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繁杂枯燥、条框式的评价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有必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法非常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

2.1案例法教学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教师课前案例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选择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在时间上应是最近的,这样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这里,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适当,一方面能针对性的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持久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选择的案例最好为一级评价项目,因为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评价最详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二级、三级评价项目。同时,选择的案例项目最好是本地区学生熟识的,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更能接受。

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工作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写出案例分析提纲,为课堂发言和讨论作好准备。当然,学生的发言稿还可以提出疑问,留待课堂解决。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案例准备时,应强调学生独立完成,课前不许一起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做到百家争鸣。

2.2案例法教学的实施

这是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应用的最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提醒学生课前先预习所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花很少的时间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案例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大气扩散计算是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已学相关知识,但许多学生恐怕早已遗忘,所以,有必要强化该部分内容。(2)案例讨论,教学内容讲授完以后,接下去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了。学生应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学生必须要主动积极地发表意见。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之后,就学生的观点在全班征询不同意见,如有不同,也写在黑板上。(3)案例总结与评析,全班同学对案例讨论完毕,这时的主角应当是教师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观点逐一评析,无论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要说明理由。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案例研讨中所提出来的各种幼稚、简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现表扬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3]。教师在阐述理由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最后,形成正确结论。(4)内容回顾,内容回顾主要是教师结合案例重新浏览一下所学内容。这一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

3问题与展望

案例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滥用案例法,或者过多的运用案例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内容的讲授,将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毕竟案例法只是《环境影响评价》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恰当的运用案例法对教学是有益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案例应切合教学内容,特别是能突出体现重点内容。

在以后的案例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典型案例的音像产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当然,相关音像产品的获得是限制该教学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陈全英.案例法在《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105-107.

[2]许莉.审计案例教学的多元功能[J].会计之友,2004(12):56-57.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应用

生物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基础自然学科,在初中阶段,学好生物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好生物学科是极为重要的。

在现阶段,初中生物学科主要停留在教师单调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式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单纯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构建初中生物体系,增强创新意识。由于案例教学特有的优点,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摒弃传统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实践的建议。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创设与教材相关的生物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长见识和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学会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定义,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案例呈现及问题提出

案例可以作为引入理论知识的手段,也可以在理论知识讲授后巩固基础知识。案例的呈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利用图片、文字、音频、声音等将含有抽象理论知识的案例表达出来,给学生全方位的感受。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表演等多样形式与案例材料有效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物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讲解蒸腾作用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小实验。首先用多媒体、图片配解说等手段为学生展示实验步骤、实验情况,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将两组实验植株在阳光下放置两个小时,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叶子上套有塑料袋充满水蒸气,同时,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另一株则没有明显现象。随后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三、案例分析讨论

案例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学生的问题汇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案例中传达的问题。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个人和小组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处于引导者地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教案,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课堂出现冷场现象。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案例和分析案例的能力。对案例进行优质高效的阅读,是让案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提问的前提条件。学生在上课前对教材进行预习,初步掌握课堂将要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概念,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分小组讨论体现了团队精神和集体智慧。团队讨论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讨论案例提出看法和见解的机会。讨论形式应该由教师选择,然后每一组选出一个小组中心发言人,确保讨论效果。参与效果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无效参与主要是学生重复他人意见,无理由地赞同,或者偏离主题,没有提出有用的知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有些同学只能找到表面的信息,有的同学则能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带动,揭示案例中的内部联系。建立起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的答案有些偏颇,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是充分运用引导手段,让学生自己反省,在错误中反思,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讨论学习。

四、案例评价总结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尚不足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保护其创新想法,对平时发言不积极的同学要采取鼓励手段。教师应积极面对同学的典型错误思路,给予正确评价,让学生从中受益,得到启示。教师在对案例进行评价总结,应指出学生在分析案例、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予以补充,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层面,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总之,案例教学比起传统教学方式,更适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3

关键词:photoshop;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10-0177-01

photoshop是一个艺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工具繁多、内容丰富,具有丰富多彩的图片效果。对这门课的教学虽然生动活泼,但提高教学效果却很难。特别是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个人审美、兴趣等方面的素质存在差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必须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在photoshop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就是结合教学目标的实际需求,通过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已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理念不是传授客观知识,而是通过教师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演示,调动学生对案例中提供的问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参加讨论,从而对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新潜能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对案例的研究分析中积累经验,同时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的独立研究分析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指导、传授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引导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意识;同时也在同学的讨论、交流中深化了对知识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在pS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所设计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演示案例、上机指导、作业评价。下面就结合一次教学实践,选用photoshop中的“自由变换工具”与“选框工具”的使用为例,介绍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案例主要为了学习photoshop的“自由变换工具”与“选框工具”的使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也包括这类工具的使用实例,但大部分实例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工具,整体性缺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按照课本的步骤,使用课本配套光盘的素材,完成一样的图片制作。但如果将这些工具都整合在某个具体实例中,学生往往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突破课本实例的局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一)演示案例。案例演示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一个步骤,案例演示要遵循展示案例、分析案例、演示案例循序进行。

首先根据本次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几幅精编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且让学生找出这些图片的特点,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先在组内讨论,讨论结束后选代表发言,说出自己发现的图片的特征。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图片特征:或图像大小根据情况改变、或由多幅图像组成等。

在学生所研究出的图片特征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寻找其它特点。通过适当的提示,学生会找出例如图像叠放顺序等其他特点,对于图像叠加的图像,教师需要使用“选框工具”单独选出所需的图像,然后对学生找出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作品设计所具备的特点。然后教师需要演示使用“变换工具”图像大小进行变形,需要提醒的是,在某些图像整合时,要注意不同角度与颜色的匹配下,光源照射的明暗程度;要通过图层功能的使用来完成对图像叠放顺序的控制。在某些无法单独使用“选框工具”完成需要图像部分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使用文字或画笔等工具进行修饰。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了解图片的特征之后,教师将继续演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并且在演示的同时需要提醒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二)上机指导。在案例演示结束之后,教师就应该安排上机操作。首先需要进行案例讲解与上机演示,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案例的设计过程,从而可以进一步掌握各类工具的应用方法与使用技巧,并产生进行自主设计的积极性。而且在上机实验中,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并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作业评价。作业评价也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作业评价中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改进,为将来学习的创新打下基础。案例作业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在案例展示的时候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并且各小组选择代表对操作课中设计的图片进行点评。案例完成之后,每个小组制定代表发言,对所在组的作品进行介绍,并且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主观评价,既要包括作品的长处,还要包括作品的缺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要积极参加,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对别人发言进行客观接受,从他人发言中提炼合理因素,从而提高交流水平。

然后,教师针对每组发言进行总结。教师在评价总结时,需要对学生意见充分重视,首先应该充分肯定不同见解的合理性,并且对意见中的不足地方提出建议与意见,引导学生补充思考,对于photoshop此类实践性课程,本来就很少存在着“标准答案”。教师完成总结性评价之后,再组织学生总结在案例准备、实际演练、小组讨论以及相互发言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能把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为主”的模式,在激励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将学生被动听的教学转变为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进行思考的开放性教学,并且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深化了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此外,案例教学法运用到photoshop教学中,还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培养,学生可以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上进心与学习能力,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在photoshop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将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的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2]马月进.“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o10,1.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4

第一阶段:提出案例

教学案例首先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代表性即典型性,要求案例有着较高的质量,一般为教师进行组内、园内公开教学的或其他相对成熟的教案;真实性则要求案例来自教学实践,是“原生态”的,保留着“原汁原味”。其次,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内容中有教师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教学案例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疑难性和启发性,即案例具有“讨论点”,而且引发讨论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能给人以启迪。这样的案例,先由教师提供,再由教研组组长或业务园长审阅后上传到网络博客、网页等平台中。例如我园语言组的《糊涂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节课是语言组一课三讨论的内容。在第一次上课后,大家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个故事内容中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是否能够作为本次教学这个问题上。语言组的老师讨论未果,便把讨论的内容上传到了博客上,发动全体老师都来参与研讨。这样的案例,自然引起了老师的兴趣与关注,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二阶段:相互讨论

相互讨论是网络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主要指教师运用网络进行适时或非适时的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通过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等来解决在学习过程、讨论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讲是教师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小鸽子等手段来进行研讨,有小组学习、集中学习、协作学习等形式。例如,我们要求各个学科组把本组的教案在网上公开,然后请本学科组的成员学习、评价,这就是小组学习讨论;各年级的半日活动,都由蹲点领导进行跟踪观摩,并把整个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后上传到网络平台,然后请整个年级的教师一起来进行讨论,这就是集中学习;上公开课的教师请相关教师,或青年教师请指导教师对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这种面不宽泛但交互性较强的学习,就是协作学习。在这些多种形式的讨论中,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共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阶段:专家释疑

在教师的讨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争议较大、没有结果或教师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想方设法,请专家释疑解惑。一是请园内专家引路。如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如何合理使用现代媒体的问题,我们就请自己幼儿园资深的电教老师作辅导讲座,并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每月一次的培训,从最简单的画图开始教老师进行flas制作等。二是请园外专家指导。针对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半日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问题,我们请来了虞永平教授、上海中福会幼儿园的吴园长等许多国内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来我园进行指导。他们有的幽默,有的严谨,有的善于举例,都对老师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解答,特别是虞永平教授还特地留了一段时间让老师进行提问,他来释疑。三是在网络广泛求教。我们将教师中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汇集后上传到学校对外的网页上,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前来发表意见,我们则“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第四阶段:成效评价

对于教师参与网络教学研究的效果,我们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评价。一是自评,即由教师对自己参与网络教学研究的收获进行客观评价,我们要求教师罗列出通过网络教学研究所解决的问题、形成的观点等;二是互评,即教研组或备课组内的组员进行相互评价,侧重评价教师参与网络教学研究的态度、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情况等;三是审评,园考评组结合教师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对教师参加网络教学研究的成效进行评价,表彰在网络教学研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授予“网络教学研究新秀”、“网络教学研究能手”、“网络教学研究带头人”等称号,从而进一步激励教师从被动学习、研究到主动学习、研究,从只关注自身到关注周围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从教师个人学习、研究跨越到组内教师甚至是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的学习、研究等,以更快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5

1.1网上专题讨论在本课程开始的第一周,教师通过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作业”栏目布置学生网上讨论的专题,专题为涉及该学科的研究新进展、临床实践、专科特色等方面的开放性思考题,如“你认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与患儿及家属良好地沟通?”,“请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见习的见闻,总结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腹泻新生儿的臀红问题?”,“综述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进展?”。要求每位学生课程结束前在网络教育系统提交自己的答案,并且每位同学至少两次跟帖评价其他同学的答案,至少回复一次别人的评论,可以上传与讨论相关的研究资料、图片、视频等资料。

1.2标准化病人表演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这2节理论课前,将每班同学分为6组,10人左右一组,请同学们课前自学本节课内容,通过小组内讨论与分工,编写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并推选两位以上的同学根据病例表演护士问诊等护理评估的过程,角色可包括标准化病人、病人家属、护士、医生等,具体情境由小组内成员设计确定。课堂上每个小组依次表演,由老师及同学评审团就课堂上每个小组的表现共同打分评价,下课后组长将小组的讨论记录(如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建议等)以及组内分工表格上交,老师以此为依据对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打分。

1.3随堂测验在第4周、第6周两次理论课的下课前进行当堂内容的小测试,题型为选择题,题量在15题左右,ppt展示题目,学生在纸上作答,ppt播放结束后收起答题纸,根据题目正确的个数得分。

1.4操作考试教师在小儿头皮留置针静脉输液、婴儿洗澡、游泳及抚触、生长发育测量5项实训实验中为每位同学随机选择1项在见习课上随堂操作考试并打分,作为该同学的操作考试成绩。

1.5病例讨论结合液体疗法及小儿腹泻的理论课内容,安排第8周见习课的腹泻病例讨论。提前将病例及问题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思考、讨论,每位同学整理一份书面答案于见习课前上交,并准备病例讨论的发言,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1.6护理程序应用按照学号将每个班的同学分为见习小组,每组10人,在第3周临床见习中带教老师指定典型病人,小组内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工作,之后在示教室集合,小组汇报病史、查体等情况,并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师提问引导。教师对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表现打分。

2评价形式

2.1平时表现的评价对学生平时参与网上专题讨论的评价。

2.2书面作业的评价对学生上交的随堂测验答案及病例讨论答案的评价。

2.3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对学生参与病历采集、记录、报告、病历讨论、标准化病人表演等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的成绩评定。

2.4操作技能评价对学生操作考试表现的评价。

3评价标准

3.1网上专题讨论该部分满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12.5%,占最终成绩的5%。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3.2标准化病人表演该部分满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20%,占最终成绩的8%。课堂上对表演的评价满分为80分,由同学评审团及老师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后取均数即为得分。其中同学评审团为每个小组的1名非参演同学,由教师课堂上随机选择。课后教师根据组长提交的组内分工等记录对组的分工合作情况评价。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3.3随堂测验该部分满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15%,占最终成绩的6%。具体得分根据学生回答正确的题目数量而定。

3.4操作考试该部分满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17.5%,占最终成绩的7%。3.5病例讨论该部分包括对上交的书面作业的评价及病例讨论过程的评价,总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20%,占最终成绩的8%。具体评分标准见表3。3.6护理程序应用该部分主要包括病历采集与汇报、制定护理计划等实践活动的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三方面,满分为100分,占形成性评价得分的15%,占最终成绩的6%,具体评分标准见表4。

4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计算

4.1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及各个单项成绩按百分制记录。

4.2计算方法为X=∑(xi×λi),X为学生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xi为第i项形成性评价任务的成绩。该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网上专题讨论得分×12.5%+学生标准化病人表演得分×20%+随堂测验得分×15%+操作考试得分×17.5%+病例讨论得分×20%+护理程序×15%。形成性评价得分占最终成绩的40%,即最终成绩=形成性评价成绩×40%+终结性考试成绩×60%。

5形成性评价成绩的管理

5.1每位学生必须在完成该课程形成性评价后,方可参加课程终结性考试。

5.2课程总成绩不合格者,可以参加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补考,而形成性评价总成绩仍有效,课程补考总成绩的计算方式不变。

5.3实行形成性评价的课程由授课教师按照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评定成绩。课程形成性评价成绩于期末考试前经教研室主任审定,成绩不得随意更改。形成性评价成绩单存入终结性考核试卷档案中。

5.4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于终结性考核前一周向学生公示,并在成绩公示一周内接受学生的查询,查询工作由教研室负责。

6形成性评价实施过程注意问题形成性评价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6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税收筹划;实施策略

一、引言

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但我国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何志毅,孙梦(2005)对中国五所著名大学商学院的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不满意案例教学效果,并将主要原因归结于案例质量、教师点评、学生准备和课堂组织四个方面。案例教学虽然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能够科学掌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近年来,许多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案例教学进行了探索,但是探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多年的税收筹划教学经验,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税收筹划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税法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税收筹划课程的性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决定了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一)税收筹划课程性质适合案例教学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或者至少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该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集税收管理、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实践性、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千差万别,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和税种适用条件的不同,因此,筹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筹划依靠的是筹划者对税法的理解,靠的是筹划者的智慧,而不是靠非法的手段。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税收筹划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授,还必须结合典型案例给学生以足够的启发,才能真正掌握税收筹划理论和实践的无穷魅力。

(二)税收筹划的授课时间适合案例教学

本科生是否适合案例教学在国内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反对者的观点认为,本科学生既无社会阅历和实践管理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基础,案例教学对其难度太大,教学效果并不见得会好。但是,笔者认为,税收筹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是合适的。因为,税收筹划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授课计划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投资、营销管理等会计学相关知识,具备开展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一般也有了近三年的大学社会实践,能够认识到学习这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为日后的毕业实习和求职奠定知识储备。案例教学由于本身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真实性,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三)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案例教学

大学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围绕着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税收筹划的教学目标也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税收筹划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税收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这些能力后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可以在日常授课中得以实现,这是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所重点强调的。显然,在各种能力的培养方面,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对此关注不够。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够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比如,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的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讨论甚至辩论的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最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环节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其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

(四)从教学实践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授课教师也感到,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明显改善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案例教学在税收筹划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方法适合在税收筹划教学中应用。不过,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学安排、案例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课后小结、考核机制上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安排上,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统筹兼顾

在实践中,虽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着诸多好处,但完全以具体案例介绍具体筹划方法并非良策。因为企业面临的涉税业务千变万化,即便是厚厚的手册也不能囊括所有的案例,更何况税收政策在不停地改变,企业总要面对变化着的税收环境。因此,在本科教学阶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尚不能取代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本科教学阶段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教学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案例教学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开展一定要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由此可见,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税收筹划课程应全部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各有优势。理论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奠基和先导,为学生提供掌握税收筹划的逻辑框架和基本知识,案例教学是理论讲授的应用与延续,为学生灵活应用税收筹划理论,提高税收谋划技巧提供舞台。因此,两者应该结合起来,各自所占的课时以1:1为宜。

(二)在案例选择上,应注意案例的代表性、时效性和实战性

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应该少而精,并不是越多越好。这也就对税收筹划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所选择的案例应有代表性。就税收筹划来讲,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挑出一些重要的内容和学生乐于参与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时的多少、学生专业和授课内容,有选择地挑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实施案例教学。其次,案例选择应注重时效性。突出“时效”,也就是与时俱进。由于我国税制建设很不完善,税收政策变化很快,税收法律、法规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因此,选择的税收案例必须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免误导学生。最后,案例选择应讲究实战性。选择的案例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来,能直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通过编制大量可操作的筹划案例,引导学生明确区分合理的税收筹划与偷逃税的界限,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技巧。

(三)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税收筹划的案例,题目一般比较长,法律政策依据较多。如果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而且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心理学实验证明,常人通过听觉接收的信息量为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住的内容可达65%。因此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呈现听觉和视觉材料,再经过分析讨论,更能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各自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技能,所以大多数案例的设计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案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必要的争论和创新观点,同时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扮演着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而学生在案例教学组织活动中被要求置身于具体理财环境,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决策。学生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合具体环境、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不断创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结论的案例分析报告。因此一定要注意,案例教学,学生才是主角。明确这一角色定位对于组织好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极为重要。

(五)在课后小结上,教师应注意对案例讨论进行概括和评价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系统梳理课堂讨论情况,指出问题,肯定成绩,鼓励创新,使案例分析的效果得到升华。总结时,要避免给出绝对性观点或答案,因为税收筹划案例与现实经济活动一样,很少有绝对正确的所谓“标准答案”。案例讨论的最终评价包括案例本身的评价、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对案例本身的评价是让学生理解如何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案例讨论结果的评价侧重于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剖析实践中的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要公正,以正面激励、肯定为主,对分析思路错误的学生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以防影响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六)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一种新型的考评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情况和个人的知识、能力以外,还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和参与程度。设计合理的考核体系,是提高学生能动性,确保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法下的考核体系,过多注重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无益于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注重平时、注重过程、注重个性的考评机制来调控学生的行为。新的考评机制应使学生高度重视每次的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报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本科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对于富于实践性的税收筹划课,期末的笔试最多只适宜占总成绩的60%,而平时的考勤与案例讨论则占到另外的40%。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孙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1):91-95.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8

问题:已知有一个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如果现在以这个曲线的右焦点为圆心,3姨为半径做一个圆,使得所作的圆与双曲线e渐进线相切,并且它的一个顶点与抛物线y2=-4x的焦点相互重合,试求出这个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学生初步探析问题条件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基础上,根据上述问题解答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探寻和讨论等集体互助活动,学生得出该问题案例解答思路。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个体展示和表述问题解答思路,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展示其解题思路是:“利用双曲线的一个顶点与抛物线y2=-4x的焦点重合,求出a,利用以右焦点为圆心,3姨为半径的圆与双曲线渐近线相切,求出b,即可求出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此时,教师针对学生探寻所得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解析思路,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各自的异同点,并进行思考辨析活动。学生在教师组织开展的评价解题思路过程中,能够对解析过程及方法认识更加全面和准确,思考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解题策略有效归纳做好“铺垫”。通过以上案例可见,高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评析案例解题思路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提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的活动空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助合作讨论研析活动,借助于实践探析所得以及集体合作智慧,深入辨析评判解题思路活动进程之中,锻炼高中生概括、判断、评价能力。

二、归纳案例解答策略,开展评价性教学活动

高中生由于受自身数学学习素养、解决问题技能以及判断推理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归纳总结案例解答策略过程中,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具体的概括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针对这一项,教师应利用评价性教学活动的指导促进功效,在归纳问题案例解答策略过程中,组织开展评价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做“裁判”,对其他学生所概括提炼出的解题策略方法进行“评判”和“裁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精当的解题策略,形成良好的解题方法,提升解答问题素养。问题:如图,在一个四棱锥p-aBCD中,已知pD⊥平面aBCD,并且四边形aBCD是菱形,如果aC的长度6,BD长8,e是边pB上任意一个点,此时aeC面积有最小值为3.求证:aC⊥De。教师在学生探析出解题思路,开展解答问题活动过程后,引导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和解答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归纳出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规律。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归纳等实践活动后,得出该问题解答策略为:“连接BD,设aC与BD相交于点F,由已知在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菱形,我们易得aC⊥BD,pD⊥aC,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以得aC⊥平面pDB,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到aC⊥De”。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9

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以案例为载体

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 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 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3 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4 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5 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案例的内容简单,学生观点一致,不存在什么问题或争议的话,这样的案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些有激烈观点的冲突,没有处理方法和结论的案例,往往内涵丰富,它能吸引学生透过各种表面现象,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6 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7 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二)以交往为本质

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2)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3)由居高临下倾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创设和谐情景,促进学生探究。教师不是思想的主宰者,真理的垄断者,而是通过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2、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

(2)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

(3)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3、师生间的相互交往。

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

(三)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解析背诵。案例交往式教学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强调过程重于结论,强调批判反思的过程而非教条的结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样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1、案例来源:教师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案例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和有关媒体上通过观察和收集,然后加以整理、归纳,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或从网上下载,

(1)教师构建案例框架,让学生收集案例内容,使收集和探索案例时有明确的指向性。

(2)教师收集案例,让学生探究。

2、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后,还可以放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展示,呈现的方式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学生讲述案例:教师介绍案例。

探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假设、师生讨论、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2.1、学生自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导演”,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自学教材目的是为案例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储备,案例探究只能就事论事。

2.2提出问题假设,明确探究方向。为了让学生都能提问题,都会提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建立“三”问提问模式,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种问题假设。

2.3对问题假设进行讨论分析。

(1)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和分析是探究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少发表对问题的个人意见,但教师仍起“导演”作用:规范讨论秩序,要求学生做到:发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可作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学生视野: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和学生针锋相对均应避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中心发言人”的机会。

(2)讨论的分类。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篇10

论文摘要: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三级平台的分析,提出要注重教师个人发展。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师的日常发展与集中发展和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教学评价这三方面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紧迫性

从日前各高校的学生生源的扩大。师资短缺问题成了各大高校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便大量引进青年教师。首先在引进的青年教师中,许多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与教学技能训练,因此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学生时代接受教育的经历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是高职院校里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甚至还身兼数职,如班主任、学生公寓辅导员等职。可想而知,在繁重的工作之下,想要专心提升教学水平,其难度不可谓不大。第三,所教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的习惯、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差。这对教师在教学中想要充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教与学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绝对是一个挑战。第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对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管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高职院校总体成立的时间并不长,历史底蕴薄,内涵并不丰厚,有的高职院校是从以前的中专转变过来的,而有的高职院校干脆就是新成立的。当然,还有其他纵多因素制约着高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生存环境也不是十分乐观。首先。要面临的是激烈的竞争压力。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学校的教师冲击非常大。学院要发展,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需求很大,对在校教师的要求也日益要求严格。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完成自己学历、职称的提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想在高职院校中站稳脚跟,首要任务是要站稳讲台。发展自身的教学能力,是每位青年教师的第一要务。因此,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如何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二、在三级平台下对教师教学发展的要求

建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三级平台,包括院系层面的发展平台,以教研室或课程组等基层组织的发展平台,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平台。

1、学院或系层面的发展平台,主要指学校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教学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营造一种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文化,提供相应的发展经费保障,开拓教师能力发展的各种途径,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就像本人所在的学院出台的《关于专业技能课程任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进修的规定》、“关于新引进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制度”“教学基层组织制度”等都属于院系两级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所建立的制度。

2、以教研室或课程组等基层组织的发展平台,主要指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单位,组织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如实行集中备课,开展各种类型的观摩课,以及听课评课活动。对青年教师实行传达式、帮、带,师徒结对等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努力提升教学能力的气氛。以教研室或课程组等基层组织的发展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其作用也最为明显,其营造的氛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最为有利。

3、教师个人发展平台,主要指教师在学校政策与制度的引领下,基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兴趣、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等各种因素,积极开展自主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信息反馈等手段,积极查找,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当然,高职教师的发展要与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相致。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可以看出高职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然,在教师的个人发展中,如何让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而根据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这一思路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时,就不得不谈到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源于实践,体现实践,以案例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应用”这一高职教学特征。而如何在高职教学中采用这一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准备阶段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动态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1.1、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总计划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其内容应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采取系列讲座还是规定学生必读书目的形式来让学生熟悉基本内容和原理,以及根据性格特点和自愿原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

3.1.2、准备案例素材

案例即是一个具体事务的记录,就是对一个教育问题和教育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教育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中心地位,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首先选择的素材要鲜活、生动有趣,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平素在生活、工作实际中注意收集素材,关注企业技术创新、挖潜改造等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其次选择的素材要典型,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选取最佳事例,以起到举一反三、打通思路的作用,切忌罗列事件、堆砌案例。

3.1.3、确定讨论范围

教师找到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撰写案例、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确定讨论题目,提出讨论问题。如“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等等。

3.2、讨论阶段

3.2.1、独立思考

将案例发到学生手上后,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适当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找出对其进行分析的逻辑依据。事实上,这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案例作分析的过程。因此,教导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首先要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明确案例关键所在,然后选用恰当方法,最后提出分析依据。

3.2.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就应全面策划,充当好主持人角色,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如何操作呢?首先创建良好情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提倡自由思维的开放、自由提问的开放、自由讨论的开放、自由选择的开放,营造一种没有心理顾虑,充满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其次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准备工作结束后,就以小组形式对案例充分讨论,这是案例学习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课堂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可以达到检验学生在个人及小组的分析准备中所做的工作。课堂讨论的实质是独立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要保证讨论范围不偏主题,又要避免讨论变成钻牛角尖或转人歧途。在讨论中,学生对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围绕题目中心适时地引导学生,或提示、或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引起争论,把讨论不断引向深人,并确保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讨论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又进人到角色中;当离题太远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讨论中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讨论与评说,除非学生有此要求,也只能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发言,以免让自己的观点左右学生,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唯有如此,在这样热烈讨论的气氛,才能充分调动起各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收到良好的讨论效果。

3.2.3、深人展开讨论

案例讨论中学生会作出一些结论与答案,教师先不急于作出评判,而是把关键性发言引向深人,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综合,对明显偏离主题的意见注意引导,特别强调的是,对有非常独到见解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分析,教师应给予适时的表扬与肯定,从而得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与更深刻精辟的结论。部分案例在学生讨论完毕并形成讨论分析结果后,教师把真实背景资料“抖搂”出来,这会诱发他们探索差异的更大兴趣。

3.2.4、课堂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意见,并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做讲解,鼓励一些有创意的方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作简单评价。总之,课堂总结重在激励学生下次高质量地参与讨论,借以改进以后的案例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总结阶段

结合案例,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案例讨论的重点重申,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引申案例蕴涵的原理、原则,为理论的升华铺平道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提升,并进一步总结出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认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有它特有的优势:改变传统教学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能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通过分析思考,寻找规律,找到最优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被动地听了,而是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充分地激发,激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听讲式学习变为探索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上互动气氛浓厚,并且通过小组、大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促使学生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问题的充分的描述,这些问题是他们将来在工作实践中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案例本身包含了分析问题的不同思路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渠道。案例教学让学生看到如何对课堂情境问题进行专业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代表性问题作情感上的准备,让学生产生替代性经验。当学生们将来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以前已经遇到过并考虑过这些问题了。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任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日常发展与集中发展

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日常发展,主要指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在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面达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

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日常发展过程中,规范各种教学制度和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建立规范的备课制度,首先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规范的教案。其次教案的书写或制作要求要规范,一看便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采取教学的措施与教学环节。这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出道的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备课的整个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发展,主要指学校通过针对各门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各个评价渠道反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普遍性问题,开展专家讲座,集中培训与培养考核,从而解决这些普遍性问题和共同性问题,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的学科带头人的观摩课,让相关专业任课教师通过观摩课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属于集中发展的一种模式。当然,几乎每个学校都开展的新教师上岗培训,更是教师教学能力集中发展的典型例子了。

四、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学生对教师实事求是的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对教师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首要的任务是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本人认为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其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态度应该包括:准备工作充分,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态度端正,对学生要求严格,不放任自由,不迟到,不早退。2、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及专业需要,并重视智力、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落实。3、教学内容。基本理论与概念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内容正确、新颖,能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4、教学方法。普通话教学,教学方法多样;注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能力培养。5、教学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掌握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思想方法与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总体效果好。6、教学特色。教学特色鲜明,能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7、作业与辅导。作业布置恰当,选题合理;批改认真并及时进行讲评,辅导与答疑。

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级,考核奖惩,进行人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