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8:52

教师轮岗总结篇1

回顾这半年,樟城小学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以及学校的改革模式和先进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教育理念和行为有很大的转变,教育教学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升。轮岗半年中的经历给了我丰富的体验和收获,现将一个学期来的轮岗工作小结如下:

一、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交流,思维得到拓展。

樟城小学的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有专门的教研组集体备课教研,探讨教学方法和效果。在互相借鉴,共同策划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方法新手段,也有很多不同而新颖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专心搜集教学相关的材料、案例,不断的汲取经验,发现不足,令教学丰富科学,乐趣无穷。我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受益匪浅。

二、听课、评课,在学习中进步,教师素养有所提升。

听课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我发现听一节课胜过教十节课,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都很强,经验丰富。设计的教学内容与课标紧密相连又不会按部就班。师生互动环节气氛融洽,学生参与意识强。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樟城小学课程实践中的运用也很到位,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与平时教师的引导和要求有很大关系。这是我在平常教学中所欠缺的,自己很多时候设计的教学与实践中有出入,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节奏,上课时自信心不足。这一学期的听课过程,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必须自信心十足的在课堂上掌握一切,对学生要多沟通和引导。

三、教学环节是最好的历练,认真完成本职教学任务。

教师轮岗总结篇2

现状

为使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实现高位均衡发展,2008年,无锡市在全国较早推出了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计划,并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计划,要求每年全市15%的骨干教师和15%的专任教师参与轮岗交流。

两年来,全市各县(市、区)先后结合区情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教师轮岗流动数量目标基本得到完成。以下是近阶段无锡市部分典型区域形成的教师轮岗流动政策措施:

2011年惠山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轮岗。轮岗期间人事隶属关系不变,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小学阶段以建制中心(实验)小学与所属定点村小(办学点)交流为主,以跨辅导区交流为辅;初中阶段以现建制镇(街道)范围内对流为主,以跨镇(街道)交流为辅。因工作需要或个人申请,经教育局同意可在全区范围内交流。二是支教。支教由区教学能手及以上的人员参加,以兼职为主,兼职时间一般为一年。兼职期间,支教人员每月必须到支教学校工作至少2天以上,工作内容为业务讲座、指导青年骨干教师及教学课题研究、教材分析、上课评课、信息交流等;此外,还要满足支教学校相关学科教师来本校听课、学习的需求。每个支教人员每学期必须为支教学校上2节以上公开课、作2次业务讲座、指导2名青年骨干教师。

2011年锡山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方案指出:交流原则上采用对口、就近的方式在区教育局指定的学校内进行。交流人员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保留在流出学校,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变,但参加流入学校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由流入学校通报流出学校并由流出学校兑现奖励性绩效工资。交流人员参加考核时所在学校的年度考核,由考核时所在学校征求人事关系所在学校意见后确定考核等次,并通知人事关系所在学校。

北塘区教育局2011年6月21日下发的《关于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通知》指出:北塘区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骨干教师集中轮岗交流每三年进行一次,并根据事业发展情况,确定交流比例。由于北塘区2010年进行了教师集中轮岗交流,下一次集中轮岗交流在2013年进行。专任教师自愿交流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双方学校同意,由局组织人事科协助办理交流手续。骨干教师自愿交流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同意,由组织人事科审批后才能进行。

滨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轮岗交流形式有两种:一是以“校”为主的轮岗交流。人事关系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中心校与普通小学、总校与分校之间轮岗任教3年(含3年)以上。二是以“区”为主的轮岗交流。由区教育局以挂职、轮岗、支教等形式统筹安排专任教师轮岗交流。2011年滨湖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补充意见》又指出:凡校级领导享有骨干教师称号的,不列入学校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对象,由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交流;凡学校中层干部享有骨干教师称号的,若在学校聘期内,可不列入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对象;凡年满40周岁的区、市教学新秀、班主任新秀可不列入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对象。

追问

追问一:教师轮岗流动是否为了遏制择校?

据媒体报道,推进教师轮岗流动,目的之一意在遏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有“择校”这一现象,一方面表明了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学校与学校之间确实有差异。如果我们承认民众有追求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权利,择校就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不能遏制的。如果过热,教育行政部门只需设定相应择校生比例加以调控即可。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曾说过:“我们中国教育的弊端就是选择性太少,让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去受一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不是通过均衡师资遏制“择校”,而应当在得到政府持续公平保障的前提下,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看作是办好教育重要的社会动力和压力,将教师轮岗流动作为改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条途径,“特色发展、文化育人”,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给学生以可选择的优质教育。只有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学校办好了,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追问二:教师轮岗流动是否每年都要进行?

如果每个学校每年有15%左右的教师流动,并且人事关系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那6年左右时间,每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就会轮换一遍。而始终处于流动中的教师队伍,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归属感,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众所周知,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在长期教学磨合和认同中逐步形成的,学校文化不同、教师个性不同、教育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居住地不同、生源不同……一般而言,要让教师在这些不同中做到逐渐适应,“身有所属,心有归依”,进而使教学步入最佳境界,没有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是不可能达到的。

另外,随着《江苏省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随着同一区域内学校硬件水平、师资水平的日趋均衡,是不是人人都需要流动?如何解决好流动教师的岗位聘用问题?如何让平时的调研和过程性评价发挥作用,使教师流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起到实效?这些都将进一步考量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前瞻视野和领导能力。

追问三:教师轮岗流动是否需要同质流动?

教师轮岗流动理想的流动形式是通过向薄弱校派遣优秀的校长、骨干教师、一线专任教师等方式增强其师资力量,进而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或者是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派遣有潜力的校长、教师在岗工作、浸润式学习,在能力提到提升后返回原校工作。像冷热水交汇才能形成热传导一样,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有效促进师资的对流,并在对流中逐步实现均衡发展。但是,事实却是,考虑到教师上班的路途距离,顾虑到交流成本和流入流出学校的接受程度,现在很多教师轮岗流动多为在办学水平差不多的学校之间平行流动。面对这种同质流动,学校缺少热情,教师缺少激情,成效也有待观察。

教师轮岗总结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评价体系

一、加强模拟实习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模拟实习课是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开展的,教师是起指导、示范作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实习课堂教学的组织,使教学活动能按计划实施。

在模拟实习中,首先进行就是专项训练:专项训练分为分岗实习和轮岗实习。分岗实习是将实习内容按岗位分: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职工薪酬岗位、收入利润会计岗位等工作岗位。教师针对各种岗位类型的实习资料,提出具体岗位的实习要求和实习目标,明确通过该项训练学生要掌握什么技能,采用什么办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心中有数。然后按岗位分小组进行实习,这里关键是一定要做好分组工作,分组的原则是按成绩优劣搭配5-6人一组,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组合,再做适当调整,一定要选好班级中知识技能强、协调能力好、主动积极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他们的指责,协助进行分岗实习:实习中各小组成员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内容,遇到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习结束后各岗位要进行小组总结,要求小组长向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总结汇报,谈谈小组在完成该岗位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便交流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和小组工作汇报的情况的记录。实践证明,这种分岗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训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能力。

分岗实习后进行轮岗实习。各小组按设置好的各个岗位进行轮换,轮岗实了包括会计的岗位轮流核算训练,还包括纳税申报训练和银行结算业务的训练。轮岗实习仍然采用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实习。每5-6人为一组,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小组内的成员按照岗位的分工,分岗位进行操作实习后再轮换。比如:银行结算业务训练中,可以把小组成员轮流分为收款方、收款方开户银行、付款方、付款方开户银行和被背书人来操作。各小组成员通过轮换的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学会各环节正确操作方法。更容易掌握各环节操作技巧与流程。这样学生逐项训练,逐项操作,培养了学生熟练的实务操作技能。轮岗实习的配合性能够让小组成员充分进行沟通与合作,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轮岗结束后,学生对各岗位工作的要求和完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岗位实习的心得体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可进入综合模拟实训。

二、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提升就业能力

综合模拟实训是将相互关联的各专项训练融和在一起。是整个中职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实际演练,综合实训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独立处理全盘账务的综合能力。为了提高实训效果,加强实训课的仿真性,专业组的老师利用本地企业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课余时间(主要是寒暑假)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收集到大量的本地中小企业的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结合综合模拟教材,自编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训教材。并将企业日常管理发生的大量的真实信息带入实习课,丰富完善实训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这阶段的教学中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要注意发挥优秀学生的激励作用,尽量缩短学生间差距,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目的的培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交流和创新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和交流中,培养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提高实训效果,弥补顶岗实习不足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强化评价体系,发挥激励作用

1、围绕教学目标来评价:评价过程要依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进行,除了要评价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要求和掌握专业能力的情况,应对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学习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做出评价。

2、注重实习过程的行为评价:评价过程不但要对实习结果进行观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各个实习阶段进行评价,防止学生用实习结果替代实习过程的做法,所以教师在在评价时不能只评价结果,更要着重评价全过程,不只是评出分数,更应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3、评价形式应多元化:过程评价应针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内容来进行,可以采用个人自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个人自评的作用主要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反思,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教师的总评非常重要,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学生间差距,同时指出实训过程中的问题所在,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及修改建议。让实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评价结果的方式可以采用弟等式,也可采用分数制,必要时采用教师评语来进行。评价方式应尽量多元化,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财会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系。作为一名职校教师,为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与企业实际要求一致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今后还要从方方面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勤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更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实训教学的效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华.对实践教学过程评价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

教师轮岗总结篇4

通知指出,严禁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中等职业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严禁招生虚假不实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招生专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严格把关,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人数,确保具有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对违规招生、办学秩序混乱、资助和免学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学校,要视情节轻重予以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招生开始前,分别公示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名单,未经公示的学校不得招生。未经主管部门同意,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办学点。各地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设立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监督举报电话,并在当地主要媒体和本部门官网上公布。

通知强调,加强东西部对口支援,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鼓励学校增加面向中西部地区跨省招生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机会。

(来源:2016年5月6日新华网)

山东:

第三方评估助力青岛教育发展

近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基础教育三年跟踪评估项目总结会上,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根据对青岛市8所学校追踪三年的教育综合质量评估,提出多项发展性建议。

青岛市市南区为推动管办评分离,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国内率先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制,与清华大学基础教育评估项目课题组携手对青岛实验幼儿园、湖南路幼儿园、实验小学、金门路小学、太平路小学、第七中学、第五中学及市北区第五十三中学等8所学校展开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式教育发展评估项目。此次评估项目邀请国内外教育学各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配以专业的评估团队,以跟踪发展的评估模式执行评估项目。项目进行期间,课题组始终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大数据技术与教育评估相结合、创新思维与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参评学校的地域特点,选择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经过三年深入开展评估工作,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产生了较大跨越。大会在总结青岛市基础教育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的同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青岛教育教学发展所处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明确逐步实现由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的递进式发展的路径。

(来源:2016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江西:

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交流轮岗工作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自2014年江西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有60%的县(市、区)启动实施相关改革,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6039人。2014年,江西省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285人,其中校长172人,教师1113人。2015年,试点工作扩大到52个县(市、区),其中南昌市和宜春市已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两年来,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一批城区优质学校教师进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有效缓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状况,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据介绍,为实现2018年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从今年开始,江西省将在各市、县(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教师轮岗总结篇5

一、党校培训工作

为贯彻落实总行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升中层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与政治理论水平,根据年度党校培训计划,分行党校于2月28日至3月4日和5月23日至5月27日,分别举办两期中级进修班,来自管辖分支行、分行部门任职两年以上的中层管理副职及部分高级经理共90人参加了培训;为有效落实分行转作风工作部署,推进基层管理人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分行党校于7月17日至7月21日和7月24日至7月28日,分别举办两期初级进修班,任职两年以上的分行部门团队主管、管辖分支行内设部门主任及经营支行正、副行长共137人参加了培训。

工作亮点:

(一)开展摸底测试,印制《学员手册》

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参训学员带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本年度培训在原有“领导动员并讲党课、外请专家授课、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党性分析、班组总结鉴定”等教学方式基础上,在正式授课前开展了党的基本知识摸底测试,根据学员所掌握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难点重点的辅导讲解,并精心选定教材,印制《学员手册》,增进学员对培训内容和师生间了解。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

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今年党校培训还组织学员通过手机平台,对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培训材料的完备性、课程通知的及时性等十项内容进行分项评价,对整体组织和讲师安排情况予以总体评价,同时配合线下填写《课程评价表》,对培训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评价结果显示,两期培训主题鲜明,培训内容充实,培训形式多样,培训效果显著,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紧跟“转作风”工作实际,形成案例研究课题

培训除了对党的基本理论、党性修养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外,同时结合分行从严治行、强化作风转变工作部署,联系日常管理实际进行分析思考,确定改进作风、加强管理方面的课题,形成案例材料并开展小组研讨。分行党校针对学员研究课题进行跟踪评估,对案例研究的改进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并将优秀案例向全辖推广,切实以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全行各项工作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四)增进培训仪式感和荣誉感,助力引领业务发展

建立进修班微信群,引导学员积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课题研究、感想感受等内容,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培训结束后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优秀学员和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并由优秀学员代表分享学习体会,在交流互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进一步将培训成果融入工作实际和业务发展。

二、重要岗位轮岗工作

根据总行关于重要岗位轮岗工作要求,我行反复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地毯式”搜索排查,尤其是对基层“1+3”关键岗位人员实质性轮岗情况进行梳理,确保轮岗人员范围全覆盖。

工作亮点:

(一)转换培训思维,采用卡通人物制作讲义

制作并下发了《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讲义》,以卡通人物形象作为不同类型的轮岗主体,从相关制度要求、轮岗职责分工、近期工作安排几大层面,对重要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二)下发工作模板,按季度通报完成情况

为及时掌握重要岗位人员的轮岗情况,向全辖下发了《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工作情况说明》模板,实时汇总轮岗数据、加强日常督促指导,并按季度做出情况通报,同时对下一季度轮岗工作做好提示,要求条线部门齐抓共管,对未完成轮岗人员进行重点关注与后期跟踪。

三、微信公众平台工作

本着“以人为本,迎‘人’而解”的理念,2017年全年,人力资源部微信公众平台——“人力之声”图文与H5作品共计44篇,包括【组织召开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举办2017年新员工入行培训结业仪式】、【开展纪念建军90周年座谈会】等内容。自微信公众号创办以来,粉丝数量活跃在1100余人,平均每篇阅读量都保持在500人次以上。

工作亮点:

(一)依托人物漫画形式,宣传解读《党章》

微信公众平台依托人物漫画这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一期《看漫画·学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精讲解读》的图文,后在行内引起广泛好评,作品使原本内容高深、枯燥的党课一下子鲜活起来,增加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自觉性,让党员方便看、愿意看、看得懂,形成了党员主动学党章的良好氛围。

教师轮岗总结篇6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师流动教师轮岗

一、问题提出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源,着力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农村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的举措中,加强教师交流是关键,因为教师交流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师交流轮岗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的新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关于教师交流,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其中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任教”,2003年人事部、教育部联合的《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在校际、区域之间合理流动”,2012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这一系列关于教师交流的政策均为各地方积极开展教师交流轮岗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了解教师对于流动的意愿、对轮岗交流制度的认识、参与流动的动机及参与流动的政策期待等等,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交流系统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2015年6月,国务院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在此大背景下,笔者通过对四川省美姑县、利州区、宜宾县,湖南省麻阳县,湖北省利川县,甘肃东乡县、崇信县,河南省济源县,山东省沂源县,贵州省威宁县,重庆市綦江区等11县(区)208所乡村学校2888名乡村教师的教师流动相关情况开展实证调研,以期能够为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献言献策。对本次调研所得的量化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教师流动进城的意愿与年龄、工龄、性别的关系

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对于流动进城的意愿较为强烈。在调查的2888份有效问卷中(部分问卷为缺失问卷,部分为城镇教师),愿意进城的(包括非常希望)占65.2%,其中强烈希望进城流动的占23.7%,可以接受进城流动的占比25.1%。只有9.7%的教师不愿意进城流动。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流动到城市的实际需求强烈,这与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的政策要求相背离。同时,利用pearson卡方,可以得出教师年龄、工龄、性别与教师流动意愿的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年龄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211,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年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

同样利用pearson卡方,可以得出教师年龄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211,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具体详见表2。

除年龄、工龄外,教师性别是影响教师流动意愿的重要变量,通过研究发现,教师性别与教师流动意愿的相关性系数为0.063,对应的显著性为0.015,设置显著性水平为0.01,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龄与流动意愿总体趋势有一致性,且显著相关。具体详见表3。

为更加明确教师性别与教师流动之间的管理,笔者通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性别与流动意愿的差异,sig值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详见表4。

2.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水平、流入学校教学质量状况

我国各个学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教师流动现象,规模较大的教师流动及流失会影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流动现象会让人们产生思考,教师流动是否是流向教学质量更好的学校?是不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作出流动的选择更大?从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调查来看,21.8%的教师表示,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流入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其原来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比要好很多,25.3%的教师表示好一点,36.6%的教师表示流入学校与原学校教学质量差不多。还有教师表示,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中,有选择去教学质量比原来所在学校教学质量还要差的,但所占比例较小,仅占5%。剩下的11.3%的教师表示没有流动过。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了解到,44.1%的教师提到,其周边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与其他没有参加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相比是优秀的。40.4%的教师认为,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仅有4.8%的教师认为参与流动的教师教学质量较差。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教师交流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绝大部分教师都积极参与了教师交流,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没有参与教师交流,让最后一部分人也动起来不仅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教育发展之需。

3.教师参与流动的原因

教师的工资以及教师的晋升机会、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交通问题、子女教育、工作负担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流动意向。在一个有关多项选择“乡村教师参与流动的主要原因”调查中,有67.6%的乡村教师只选择一个原因,32.4%的乡村教师选择多个原因。其中,22.1%的教师认为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上班方便,14%的教师因为孩子上学而流动,4.9%的教师由于婚恋问题参与流动,2.8%的教师不适应本地生活习惯选择流动,为提高工资、晋升职称的教师分别占8.9%、5.1%,分别有2.9%、1.2%的教师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和不能胜任当前学校工作而流动,0.3%的教师人际关系相处不好而参与流动,工作出色没有得到奖励或认同的教师有5.4%。此外,有的教师选择多个流动原因。其中选择两个原因的教师为: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的教师有6.7%,选择上班方便、提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为4.6%,选择提高工资、提高职称的教师为2.8%,选择婚恋问题、提高工资的教师为3.5%,选择提高工资、工作压力太大的教师为3.4%。选择三个原因的教师为: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婚恋问题的教师为2.5%,选择上班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工资的教师为3.7%,选择提高工资、提高职称、工作压力大的教师为3.8%,选择孩子上学、提高工资、提高职称的教师为1.4%。

4.对于是否可以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缩小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来弥补。并且,教师交流轮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教师自身职业倦怠,突破教师职业瓶颈期,县域内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流动方式与流动范围上,县域内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之间、各教学点之间交流都是县域内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的可选择方式。问卷调查显示,有34.2的教师是认可教师通过县域内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交换轮岗,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63.9%的教师认为,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教师流动和校长流动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大部分教师积极支持建立教师流动制度。通过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持续提高。在乡镇范围内推动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换轮岗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策略上,61.7%的教师是积极认同,并且高达31.2%的教师非常认同这一途径。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农村教师流动拥有充分的群众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师交流的途径中要积极推进县域内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交换轮岗和乡镇范围内推动中心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换轮岗的方式,把好的政策贯彻好、执行好。

5.教师对于轮岗交流的政策期待

第一,对于流动补偿的期待。城乡教师流动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在教师流动补偿方面,最希望得到工资方面的补偿,占比42.3%。其次是职称方面得到补偿,占比23.6%,同时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及子女受教育方面也是参与流动的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对参与流动的教师给予补助,尤其是到边远地区进行交流的教师进行补助,基本成为共识。

第二,优先参与轮岗教师的候选。对于哪部分教师应该优先参与轮岗的认识上,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让优秀骨干教师率先轮岗,占比41.1%。其次是年轻教师率先轮岗,占比23.1%。再次为学校富余教师优先轮岗,占比为19.9%。认为学校随机分配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比例为15.9%。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流动过程中优秀骨干老师与年轻老师的中坚作用。

第三,对于轮岗交流周期的认识。调查显示,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1~2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12.3%,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3~4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28.9%,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5~6年进行流动的比例为34.6%,认为在同一所学校呆6年以上进行流动的比例为24.2%。这与参与走访农村学校对交流教师任职期限至少应为3年的要求基本吻合。

第四,轮岗交流教师工作安排及人事档案管理。调查得出,44.2%的教师认为,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应该由区(县)教育局安排,由学校统筹安排的次之,占比28.5%;根据个人意愿安排的占比23.1%。并且,在对参与轮岗交流教师的人事档案接管方面,54.6%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区(县)教育局统一管理。

四、分析与讨论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赞之举。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身处不同背景下的城乡教师对教师交流态度不一,在交流制度管理、财政分配及城乡教师间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目前城乡教师交流没有达到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交流制度管理、财政分配以及教师个人观念等。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师生存场域不同,城市教师不愿“下乡”,乡村教师不愿“留下”。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师单向度交流,为缓解乡村教师紧缺现状而演变为一种“制度指令的约束”[1]。交流制度管理的不完善、政策上下通达、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教师交流管理的缺位致使教师交流的对象、时间、范围、工作安排及人事档案等问题频频。笔者通过调研发展,在教师交流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到以下三方面的共识。

首先,教师们认识到交流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价值。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国家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是否得到教师的真正认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34.2%的教师对城乡教师交流持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其次,薪资福利等是教师选择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教师进城流动的意愿较为强烈,绝大多数教师有进城流动的意愿。并且,调查中教师们反映到,目前已经参与流动的教师选择流动的原因是工资、交通、职称的问题,工资直接影响教师的生活与消费,而职称、交通等问题,间接影响教师的工资收入,所以,经济条件待遇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因素。最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轮岗交流应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在教师对于轮岗交流的政策期待调查中l现,无论是对于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安排,还是教师的人事管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五、政策建议

让农村教师“教得好”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起点与归宿,城乡教师交流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证。逐步弱化二元结构,规范交流程序,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教师,需要在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稳定和流动机制等各方面做文章,并非某项单一政策可以奏效。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从教吸引力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让优秀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留不住人严重地限制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其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主要与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差、待遇低相关。调研中了解到,农村教师向城镇流动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城镇交通便利,城市生活方便。因此,为了让优秀教师愿意来农村,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让农村教师体验、感受更多的职业与生活归宿感,让他们安居乐业,就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便利的交通。

2.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改善农村教师福利待遇

城乡教师生活条件差距较大是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与城市差距太大,且得不到及时改善,致使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愿意长期扎根贫困地区或农村任教,造成师资流失。调研中了解到,教师参与流动,希望得到最强烈的补偿是工资待遇。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地区工资,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享受更全面、更人性化的福利待遇,且做好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津贴保障问题。如此才能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才能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合理安排交流教师,提高轮岗交流效率

教育局和学校做好教师轮岗交流统筹安排,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情况,做好城乡间学校交流的安排[2]。由于交流轮岗制度并未形成惯例和风气,一些基层政府和学校未能正确对待;同时,也缺乏制度性的保障,轮岗教师有一些实际困难,如许多乡村学校不具备教师周转住房、轮岗教师自身的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等如何兼顾等等。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城市提出教师流动并不一定是人的流动,而是智力的流动,它可以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学区化管理、通过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定点帮扶等措施,实现教师交流的目标。在我国教师没有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情况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操作性、替代性的思路[3]。

4.促进农村学校内在发展,推进“县管校聘”

教师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但是,教师流动作为一种制度推动,其必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留人不留心,教师流动是一种形式交流,难以真正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基础教育|量。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激发学校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家从多方面对症下药,如实行“县管校聘”、鼓励县域内(乡镇内)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采取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学区一体化管理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我国各地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教师流动。这种方式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以此推动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这样,教育部门具有更多教师调配的自,有利于推进教师流动。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教师交流轮岗”的专项性政策,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实现教师交流轮岗。各地在今后改革中,应积极落实“县管校聘”政策,推进教师轮岗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

参考文献

[1]夏仕武,姚计海.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3).

[2]操太圣,吴蔚.从外在支援到内在发展: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实施重点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3]姜超,邬志辉.“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前提与风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教师轮岗总结篇7

abstract:Basedonthecurriculumreformofaccountingcomprehensivetraining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hispaperdividesstudentsparticipatinginthetrainingintoagroupoffour:cashier,costaccounting,generalledgeraccountingandaccountingsupervisor,andbasedonthis,practicesthesubpostrotationmode.itcanchangethesituationthattheoryisthemain,practiceissecondaryinthetraditionalaccountingteaching,helpstudentstobetterconnectwithbusinessenterprise,soastogivefullplaytothefunction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awiderangeofsocialfieldstoconformtotherequirementsofthepracticaldevelopmentproces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关键词:分岗;轮岗;会计综合实训

Keywords:subpost;rotation;accountingcomprehensive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217-02

0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19号),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改变传统会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局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起到将课堂内容与企业实务“零距离”对接的作用,从而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顺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发展进程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中被广泛推行。

1《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训主要还是针对出纳、成本、税务等单项实训,并没有将各个岗位涉及的业务综合起来,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则是一人完成一整套所有岗位的经济业务,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会计、会电、财管专业加起来每年有600多名毕业生,顶岗实习环节无论是联系企业还是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指导难度都非常大。因此,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尝试通过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希望他们在踏入职场后能尽快胜任会计工作。然而,就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意见是,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都用不到,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在学校学习中没有碰到的情况[1],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训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和实务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具体地说,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缺乏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角色认知

在实务中,会计工作的内部组织机构是按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来确定工作岗位的,按岗位开展会计工作,处理会计业务。因此,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设置如出纳、成本核算、资金往来核算、薪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岗位。而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大一新生刚入门接触的《会计职业基础》,还是紧接着开设的《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任课老师在讲解时往往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足。在实训过程中,单项实训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而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以消化整个内容;综合实训中,仿真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业务核算的时候,往往一个学生包揽从建账到日常核算再到期末结账编制报表等全部业务,所以,目前“个人全能”似的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缺乏角色模拟,在实训中学生无法掌握分清每个岗位的职责,没有了解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和相互协作,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那么毕业后在实务工作中对接触的岗位还需自行梳理与该岗位相关的业务内容。

1.2缺乏对各种不同主体经济关系的认知

实务中,会计主体之间随着经济业务的产生而相互联系,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可能会涉及到企业、银行、税务以及供应商等多个会计主体,不同的原始单据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传递,同时亦会有增加或减少,最终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判断业务内容从而登记入账。但模拟实训中,会计资料原始凭证是现成的,事先给定的,不需要学生判断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和来源,也不需要考虑经济业务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流向问题。这样学生就不知道企业与各个外部主体的关系,不清楚如何去银行办理各种结算业务,票据之间的如何进行传递,怎么去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业务这些在实务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业务[2]。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几个税种的纳税申报表,而忽略了实际办理流程,这使得学生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缺乏对原始凭证认知的强化教学

认知并能准确处理各种原始凭证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业务资料虽然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的,但教师往往只是强调从记账凭证到账簿,从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环节,而忽略了详细介绍原始凭证的填制、传递和审核的环节,使得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实训与实务的脱节。

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讲就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改变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方式方法,推进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向会计分岗轮岗实训的转变。

2《会计综合实训》分岗轮岗操作的构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会计综合实训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每周4课时共计48课时。如果采用分岗轮岗模式进行实训的话最好集中开设,时间可以设置为15天左右,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和各成员之间配合。

2.1分岗实训――6天

通过厦门网中网提供的实训平台,结合系统中针对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训练的原始资料,抽取其中的三套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将参与实训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设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3]。

三套资料中的第一套主要是让学生适应这种分岗的实训模式,在明确了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后,任课老师可以以边讨论边分析的方式推进实训的进行,因为一整套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那么就不能求快,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多讲,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知识点才扎实。而第二套、第三套账重点在让他们巩固相应的知识点,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职责,锻炼团队之间的配合。

通过分岗实训,每个小组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日记账和各明细账和总账核对无误并结账,编制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等。分岗实训,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但是在分岗实训中,每位学生对其他三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仅限于眼看和讨论过而并没有亲自动手做,其中的感受和体会不深,因此除了分岗实训还需要轮岗实训。

2.2轮岗实训――9天

每组学生轮岗实训,通过3天一轮,共轮换三个轮次,计9天。以甲、乙、丙、丁四名学生组成的实训小组为例,具体分岗和轮岗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轮岗实训,每位学生对企业中每个岗位都亲身体验了一番,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职业判断和团队沟通的能力。

2.3期末评价

会计分岗轮岗综合实训评价分两个方面(见表2):一是过程考核,二是结果考核,各占50%。

实训过程考评注重实训小组的组织管理、全部工作过程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在分岗和轮岗实训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要求完成实训内容,切忌为了赶进度,不按照岗位操作程序和会计业务流程的要求,一人完成多个角色的内容,这样就达不到岗位实践的目的。

实训结果考评主要看提交的实验资料和实验报告。全部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就形成了一套实践成果,要求提交全部实验资料并写出一份针对此次综合实训总结的实验报告。

目前,连续五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都采取了分岗这种竞赛模式,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也经常进行轮岗,根据学生的反映,分岗轮岗这种模式能更好地与企业实务相联系,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真正达到实训的目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13-2015年每年均有四位同学组成一队,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均获得一等奖,同时2014年和2015年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均获得二等奖。

3结论

通过采取分岗实训和轮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在理解自身岗位的职责的同时,判断该岗位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顺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发展进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瑞.高职院校会计分岗轮岗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4(05):28-29.

教师轮岗总结篇8

【关键词】实践导向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

【基金项目】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院级重点教研项目“构建高职教育实践导向模式研究”(编号:JYCJZ0804)。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2-02

高职教育是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属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们以机电系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突破口,对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

一、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要求,巨轮公司每年向我院“预定”毕业生,在毕业生中选择人才,我院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订单为导向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双方合作以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为基础,巨轮公司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质量标准,学院聘请巨轮公司的高管人员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审定,对教学改革进行有效指导。在人才培养上,从入学专业教育到课程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双方紧密合作。

1.提高专业定位的准确性

巨轮公司和我院共同制定教学内容,以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侧重培养操作层面的技术应用人才,即能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模具零件加工与设计、模具装配工艺、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等方面人才,适应岗位需要。

2.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通过校企合作,使我院专业教师经常有机会带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现场参观,从而使任课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需求,教学与生产相一致,有效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极大地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在课程教学上,如《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通过现场参观,让学生加深对模具专业知识的认识,为今后实习、工作打下基础。在实训教学上,如《金工实训》课程,采用教、学、做并进教学方式,由公司师傅配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金工实训,使学生掌握车、铣、刨、磨、数控加工等工种的实操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如《模具CaD/Cam》、《机械设计》等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设计任务,合理安排,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充分体现“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巨轮公司“订单”实施教学,学生是企业定向培养对象,协议书明确规定学院每年为企业培养50名学生,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到巨轮公司工作。“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这样他们的学习针对性和目的性就相当的强,从而提高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工学结合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1.改革学制,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作为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它的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实施教育方针,必须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对人才需求调查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本着课程“必需、够用”原则,采用二年制教学模式。模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企业岗位特点进行整合,根据企业需求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强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推行准企业工作制度

在专业建设上,我院积极推行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计划要求,从第四学期第9周开始全部安排到巨轮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任务明确,有计划、有要求、有总结,把学生纳入公司员工管理体制,顶岗生产实习,由我院专业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训内容,确定学习岗位,让学生完成一个专业轮岗工作过程,全面了解专业方知识,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

3.紧贴企业,加强毕业设计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毕业设计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均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根据巨轮公司对高职高专技术人才的使用意向,毕业设计主要选题集中在模具设计、零件制图及数控加工编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等方面,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工段,尽量做到边学边做,体现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检验学生设计水平,学院专业教师和巨轮公司总工程师室、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每年均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巨轮公司的工程师们将在设计技术、实用性等方面给予一一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改革、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

三、以优势互补为导向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工学结合促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校企双方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八年来,成绩显著

1.校企合作走新路,联合办学育英才。

(1)学院利用教育资源按巨轮公司对人才的技术需求,以“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使企业分享学校教育资源。

(2)巨轮公司参与我院的专业建设,为模具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为专业建设实训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通过工学结合实践,促进我院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开展多层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教师互聘互用。联合办学八年来,校企双方在教师互聘上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学院共聘请巨轮公司张世钦、曾旭钊、徐光菊、易兆群4名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巨轮公司聘也聘请我院郑芦笙、林若波、申利凤3名教师作为公司理论培训教师,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享。比如2006年暑期期间,我院模具专业教师郑芦笙、林若波、钱德明三位老师为巨轮公司116名员工培训机械及电工的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2007年暑假,林若波老师为公司质检部全体员工培训《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2007年、2008年、2009年的金工实训,公司均派出技师指导我院学生的实习情况。每年我院也让专业教师到巨轮公司进入生产一线,提高金工实习实训技能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2)共同制订巨轮奖学、助学制度。为体现企业对模具专业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关怀,以学生为本,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我院与巨轮公司共同商定模具专业助学、奖学奖励办法并制度化,对品学兼优学生实行奖励、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办学八年来,已有六届毕业生全部享受巨轮公司提供的助学金,并有43位同学获得了巨轮奖学金,通过奖助学金制度,学生获得了收益,也使校企合作力度得到更大的升华。

(3)顶岗实习与生产、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采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把教室搬到工厂”。按教学计划安排,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第四学期还有八周的理论课,为方便学生实习及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实行以厂为校,“把教室搬到工厂”,学生白天顶岗实习,每周一、三、五晚及周六、日上课,不但克服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冲突,而且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第九周后全部实行顶岗实习,推行准员工制度,并将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双向同时进行,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写,教学相长。

模具专业历经八年的办学历程,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为典范,可以说,是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晶,是“订单式”培养模式带来的丰硕成果。随着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成长,从学院人才水平评估到创办示范性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直都是学院的一颗璀灿明珠,特别是在巨轮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学院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一个闪光点,成为学院争创示范性院校的领头羊专业,并于2012年9月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培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在高职教育的实践导向上将会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国家教育委员会文件教职[1998]1号.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

[4]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5]王浒.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教师轮岗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

在教育部倡导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际,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并实施了以“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概况

(一)工学交替概述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所谓工学交替,是将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该模式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运用型专门人才。工学交替有4个基本特点: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具有两个教学场所。

(二)顶岗实习依托企业及起始时间

在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际,广东省机械进出口仓储运输有限公司(GmG)动产质押监管这一新型的物流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对动产质押监管员的大量需求,这为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在学院和GmG就学生顶岗实习合作事宜进行多次协商并达成共识后,双方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从2007年5月1日开始,GmG全年留出一定数量的相关工作岗位(包括:动产质押监管员、仓管员、文员等),作为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长期固定的轮训岗位,校企合作实施以“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主要特征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工作学期到GmG安排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践,按质完成公司分配的工作任务,公司为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

(三)顶岗实习进程安排及实施方式

从2005级学生开始,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各教学班(共分为4个教学班)的第2学年分为3个学期,其中1个学期为工作学期(3个月左右),各教学班学生分批在工作学期轮流到GmG进行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为保证企业业务的连续正常开展,每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安排有3天的工作交接时间,同时有两个教学班的顶岗实习时间延伸到寒、暑假。物流管理专业生产顶岗实习进程如表1所示。

(四)顶岗实习考核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中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做出评定,评定成绩占实习成绩的50%;校内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评定学生实习情况,评定成绩占实习成绩的50%。实习综合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被评为实践标兵,颁发顶岗实习实践标兵荣誉证书。通过实践标兵的评比活动,一方面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顶岗实习的学习、工作活动中,另一方面也为在顶岗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积累就业素材,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二、“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保证

自学院和GmG达成共识并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后,为保证“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及企业业务和校内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将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为此,修订了顶岗实习年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每级学生实习之前,制定了详尽的生产实习计划,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实习安排(班级人数、时间、地点、岗前培训)、实习组织工作、实习纪律、实习资料要求和实习成绩考核等内容;为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学院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工学模式操作流程,明确了生产顶岗实习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学生、工学协调员、系、企业和学院综合办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为了对学生的生产顶岗实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编撰了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企业主管或师傅填写)、企业顶岗实践证书和实践标兵荣誉证书;为保证学生能够在生产实习岗位上尽快熟悉并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工作,对每批实习学生均进行岗前培训工作,GmG岗前培训的具体内容见表2;为确保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性,实习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实习安全、纪律教育并组织学生统一购买了保险。

三、“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管理

该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和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组成的联合协调小组,小组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校企双方均设立了专门的工学结合协调员,对口联合安排和协调顶岗实习的岗位确认、学生岗位落实、实习指导教师指派、行政后勤保障和安全等事宜。对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考虑到学生顶岗实习地点的分散性,学生到达公司生产实习岗位后,由公司指定师傅或主管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企业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日常工作并监督检查学生的工作表现,填写工作学期学生工作鉴定表。二是实习期间,学校工学协调员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业系和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以便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三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物流管理系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延伸到企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表现和绩效完成情况。

四、“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效果

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从2007年5月1日开始至2008年9月1日结束,共有6批学生先后轮流到GmG的相关工作岗位上参加了生产顶岗实习活动。总体来说,6批学生的顶岗实习组织工作经过校企双方的密切配合,能够有序地进行,也体现出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性――在保证企业服务质量和业务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学生顶岗实习训练情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大大增强

在与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后都能熟练地进行货物出库及入库的组织管理工作、盘点工作、质押监管业务电子平台的使用、监管业务报表填写及监管账务处理等工作。

(二)社会能力得到培养

作为动产质押监管员,工作中需要协调银行和质押贷款企业的关系、承担责任、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和谐相处,在实际工作中训练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

(三)促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真实的工作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抱负水平、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职业习惯等心理品质。

五、“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企业和学生在实习时间的长短问题上存在争议

在“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的实施过程中,实习计划安排每批学生的实习时间为3个月左右。企业认为3个月的实习时间太短,希望每批学生的实习时间能延长至半年,这样可减少频繁的上岗培训、工作交接及“永远的新员工”对企业业务造成的影响;而学生则认为实习时间太长了,希望实习时间能缩短为1个月左右,因为学生认为1个月时间已经可以熟悉并胜任顶岗实习岗位上的工作,熟练掌握相应技能,掌握了技能之后就应该回校参加校内教学活动。显然,这一矛盾是因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生追求的目标不同造成的,企业追求的是业务的正常、高质进行和成本的节约,而学生追求的是实践技能的增强。

(二)顶岗实习工作专业对口性问题

GmG考虑到实习女生到动产质押监管点工作的安全性问题,将参加顶岗实习的绝大多数女生分配到了总部文员等和物流专业对口性不强的工作岗位,从事前台接待、办公室文员、出入车辆牌号登记等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过于简单、和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3个月实习从所学专业角度考虑收获不大,对顶岗实习工作安排意见较大。

(三)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工作交接的及时性问题

在生产实习计划中明确规定了每相邻两批顶岗实习学生有3天的工作交接时间,但由于企业业务开展的需要,有时不能按计划安排学生及时进行工作交接,造成同一批返校的学生不能同时返校,校内教学安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男女生的需求比例问题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男女学生比例基本为1:1,而企业对男女生的需求比例约为5:1,男生不足、女生过剩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于过剩的女生问题,物流管理系采取了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主、统一安排为辅的方式进行解决,但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一个在校生中途出去找一份3个月的实习工作又谈何容易!

六、下一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总体来说,1年多来的“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道路上喜忧参半,这一实践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及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有效衔接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面对“常年生产性轮流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下一步将从以下方面对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做进一步的改革:一是推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和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安排在第2学年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运用型物流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充分利用阶段性的特殊物流业务(如会展物流等)形成的对短期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灵活开展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工作。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自主寻找相关物流企业进行假期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和体验,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王少岩.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4(1).

教师轮岗总结篇10

1轮胎吊新司机培训现状

近年来,北二集司轮胎吊司机由于各种因素流失较多。目前,操作经验不足2年的轮胎吊新司机占比约40%,这对码头作业安全和作业效率而言都是很大的考验。此外,由于桥吊司机大多从轮胎吊司机中选拔,导致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轮胎吊司机流失率较高,加剧了轮胎吊司机岗位的“新人现象”,给班组培训和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培训压力明显增加。

2轮胎吊新司机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内容单一。轮胎吊在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北二集司对轮胎吊新司机长期沿用内容单一的传统培训模式。近年来,随着码头作业设备的更新、作业箱量的增长、作业环境的变化及作业效率的提高,内容单一的传统培训模式已无法保证每位轮胎吊新司机都符合最基本的岗位要求,参差不齐的培训效果为码头作业埋下安全隐患。

(2)培训导师聘用制度不完善。北二集司运营10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重要保障岗位技术技能型培训导师聘用制度,对培训导师的资质和薪酬等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培训导师的授课、管理、创新等能力不足,无法保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缺乏教材、教具。首先,授课教材以介绍性资料为主,内容较为简单,导致导师授课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学员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轮胎吊的工作机构及原理、机载设备、常见故障、操作技术等,容易造成新司机独立上岗后对设备不熟悉及操作不规范;其次,授课教具不足,导师在讲解安全隐患、事故过程、操作技巧时只能口头描述,无法直接演示,导致授课难度大且效果差。

(4)后续跟踪指导不足。学员从“一对一”跟师起至独立上岗后,与导师缺乏持续交流,无法得到导师的必要指导,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

3轮胎吊新司机培训模式改进和创新

(1)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播放幻灯片、视频短片等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增设课间小游戏环节(见图1),训练学员脑与手的协调性,为上机操练打下基础,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完善培训导师聘用制度。至少聘用1名专职导师负责培训工作,受聘导师应当满足以下要求:职业资格等级在高级工以上,精通岗位业务,工作技能娴熟;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对学员实施工作指导、帮助、督促的能力,能够为学员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安排相应的工作任务;为人正直、热情,责任心强。培训导师聘用制度要有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措施,以督促导师认真授课、创新教学。目前,宁波港集团正在规划实施培训导师聘用制度,未来该制度将成为北二集司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北二集司在收集、整理、总结优秀轮胎吊司机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统一的轮胎吊操作培训教材。教材内容全面且贴近工作,成为轮胎吊新司机培训使用的重要参考资料,使学员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

(4)采用模型辅助教学。采用轮胎吊模型辅助教学(见图2)能够弥补书本教学不能直观演示轮胎吊各个机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技巧的不足,使学员不用上机就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模拟操作轮胎吊,了解常见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有利于缩短培训周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

(5)强化后续跟踪指导。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学员出勤、守纪、学习、操作等情况。学员“一对一”跟师后,每隔1个月对学员进行集中测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指导,帮助学员全面掌握轮胎吊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

4轮胎吊新司机培训模式改进和创新效果

(1)培训周期缩短北二集司通过优化轮胎吊新司机培训流程,并将书本教学、模拟操作、上机实践三者相结合,使轮胎吊新司机的培训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到3.5个月。

(2)培训成本降低培训周期缩短是导致培训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模型机的应用则使培训成本进一步降低。

(3)事故频率降低内容全面的培训教材和直观演示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员对轮胎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其可能造成后果的认识,使学员独立上岗后的事故频率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