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58:57

城镇发展规划篇1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参考书目:

城镇发展规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原则,扎实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创建目标

县城创建湖北省城镇规划管理“*”;水坪镇、蒋家堰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六个建制镇争创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三、方法步骤

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年6月25日至7月10日):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于7月10日前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县“*”创建办公室(县建设局)备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7月11日至创建工作结束):各责任单位和县创建办要以“*”创建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近年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使创建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县创建办要定期编印创建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信息和动态;各责任单位要注意搜集、整理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声像、图片资料和信息,并及时报送县创建办,由县创建办负责在8月底前完成竹溪县“*”创建工作专题片拍摄工作。

(三)自查阶段(7月11日至8月31日):各责任单位对照考核细则和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对每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一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考核指标解释说明,考核指标得分、失分情况,考核指标文件、文字依据,相关的图纸、图片等。县直责任单位于8月20日前将自查档案和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各建制镇于8月10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县创建办组织专班对各建制镇的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拟定评审意见报县政府,作为推荐参加省参赛单位的重要依据。

(四)迎检阶段(9月1日至10月10日):为您提供大量免费范文!县创建办在各责任单位自查报告和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工作自查报告,经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后,于9月5日前上报市创建办,在9月15日前做好迎接省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对照考核细则认真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上报的考核指标档案内容详实准确,能充分反映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长易先荣同志任组长,常务副县长袁劲松、县长助理贺反修同志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建设、文明办、公安、交通、水务、财政、房管、环保、经济、规划、公积金办、城关镇、蒋家堰镇、水平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竹溪县“*”规划建设管理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建设局,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城镇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5]曹鼎臣.刍议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版,2012,(11).

城镇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沿海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协同化发展

1、前言

小城镇建设一直是国家城镇化中重要的一环,最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更是重点指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在这种背景下,小城镇发展所面对不仅仅是机遇,而更多的是挑战。与此同时,规划从业者们也正积极实践如何从规划角度更好地服务于小城镇发展建设。

笔者在2013年参与了《庄河市鞍子山乡总体规划(2013-2030)》的编制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沿海小城镇的资源条件较好,物产丰富而多样,无论从产业基础、空间景观还是生态资源都有着独到的优势。本文想基于此规划,对沿海小城镇的规划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沿海小城镇――以鞍子山乡为例

本文所研究的沿海小城镇是指普遍背山面海,且在沿海经济带上分布的沿海小城镇。

庄河市鞍子山乡位于庄河市东部,乡域面积约29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具体处在青堆子湾湾底,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北黄海区域典型的农业型乡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庄河市政府要求鞍子山乡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以带动庄河市沿海区域小城镇建设。

鞍子山乡有着代表性的沿海小城镇特点,以其为例做为研究沿海小城镇规划思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复制性。

3、沿海小城镇的优势

1)经济较好,产业基础强势

沿海小城镇因为有海洋、平原、山地的优厚自然条件,往往产业形势较为丰富,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鞍子山乡产业基础较好,耕地面积约为14万亩,占庄河市耕地总量的17%,是庄河的“三大粮仓”之一;由于青堆子湾良好的养殖环境,鞍子山乡年产海蜇、海参养殖业发达,同时也已经有一定的海产品加工、物流等企业进驻。

2)依湾发展,空间成组分布

海湾是海岸线重要自然资源,海湾奠定了沿海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因此同海湾小城镇共享海湾资源,形成一个整体。

鞍子山乡处在青堆子湾的湾底,同在清堆子湾的主要乡镇还有青堆子镇和栗子房镇,分别在其两侧。3个乡镇由丹大高速、201国道及滨海路连接,围绕青堆子湾形成一体。

3)山海格局,生态资源丰富

沿海小城镇一般均有“山-田-海”的空间格局,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利用优势可以带来多样的生态旅游体验。

鞍子山乡是明显的山海格局,其北部为山区,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水库;中部为平原,其大面积的盐碱地是水稻种植的理想地点;南部大量的湿地也给鞍子山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景观和水产养殖基础。

4、沿海小城镇规划初探

沿海小城镇的优势明显,但是如何利用是一项挑战。因为沿海小城镇沿海岸线带状分布,每个小城镇的情况都比较相似,那么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呢?依然需要从对比优势出发,而这个对比优势不是相对所有小城镇的优势,而是相对于周边的小城镇优势。

1)明确自身小城镇组团

如果想发挥自身的对比优势,就需要这个“周边”的范围需要多大。经过研究沿海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发现,在同一个湾内的小城镇往往联系紧密,共享的总体资源基本相同,但是每个小城镇都有这自己的侧重点。所以,应该把同一湾内的沿海小城镇统筹考虑起来,做为一个共享同一湾内资源的小城镇组团进行一体规划设计。

鞍子山乡地处青堆子湾的湾底,青堆子湾位于庄河东部,全湾总面积为156.8km?,岸线长约103km。注入的河流有英那河、湖里河和地窖河,滩地面积大,非常适合水产养殖。在规划中主要把青堆子湾内三个镇统筹考虑。

2)周边乡镇优劣势对比

明确小城镇组团后,需要对组团内的小城镇整体考虑,仍然从湾出发,分析湾及腹地的优劣势。

鞍子山乡西侧有青堆子镇,工业发达,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东侧有栗子房镇,有一定工业基础,同时也是文化重镇;而鞍子山乡自身则拥有湾底最好的滩涂,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都是非常发达。

经过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鞍子山乡的优势为:优秀的生态本底资源、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同时鞍子山乡的劣势为:工业规模比较小、交通条件无高速公路出入口、政策支持较差。

3)优化山海资源,协同发展

得出相对的优劣势之后,需要根据“协同发展”的原则得出沿海小城镇的具体定位,并在产业布局、交通梳理上与周边乡镇进行协调。在规划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优化利用现有山海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在区域内与周边乡镇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

鞍子山乡本着产业“协同化”发展的原则,确定定位为“庄河市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乡镇,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海产品养殖基地,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小镇”。规划提出一产设施化、二产集聚化、三产完善提升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利用鞍子山乡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与青堆镇差异化发展,建设特点鲜明的北方水乡特色的小镇。

4)依托乡土文化的镇区规划建设

小城镇的镇区建设是重点内容,镇区体现了一个小城镇的整体水平。沿海小城镇的镇区规划中需要考虑挖掘一些本地乡土文化,注重建筑机理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充分考虑山海景观在镇区中的利用,合理布置开敞空间和标志物。

鞍子山乡镇区规划中形成单中心、十字轴线的规划结构。并且利用现有水系作为两条生态景观廊道。在具体规划布局中,以“山-田-海”为主题思路,营造远有山峦连绵起伏,近有乡土气息浓郁的稻田景观,河湖水系穿越镇中,既体现沿海小城镇特色,又差异化周边乡镇的建设风格。再加上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控制,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海边小镇。

5、结论

新型城镇化浪潮下,沿海小城镇发展潜力日益明显,对其的规划发展研究有一定的。本文意在借《庄河市鞍子山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为例,引出对沿海小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积极思考。

文中从同湾沿海小城镇组团的统筹分析,到与组团中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再到基于协同化发展原则的定位与产业发展,最后到体现沿海小城镇乡土文化的镇区建设方法,提出了一套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可参考复制的设计思路,希望对未来沿海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有所指导帮助。

参考文献:

[1]《庄河市鞍子山乡总体规划(2013-2030)》

城镇发展规划篇5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城镇;排水规划;建议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为前提

城镇排水规划关系到城镇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为了保证城镇排水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长远习惯,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把排水及相关工程结合起来。为了实现统一科学前面的规划,城镇应该成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并把城镇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城镇防洪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排水规划。当前,很多城镇在排水建设中都存在“重给谁、轻排水”的现象,对于城镇排水工程并不重视,或者只是把排水工程当成孤立的事情来抓,忽略了排水与其他工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考虑排水处理后的污水的排放和转移,造成了城镇的水体污染。因此,在城镇进行排水规划时,还要坚持综合治理,要充分考虑城镇排水的长远发展。要严谨居民肆意乱泼乱倒污染城镇水体,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避免污水随意排放。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把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排水设施是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城镇,必须先搞基础设施,没有这些设施,城镇不能正常生产,就要影响生活。同时,基础设施是基础,如果没有配套的排水基础设施,城镇排水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想更好地贯彻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保证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前,很多城镇的排水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不能较好地满足排水需求,导致城镇排水诸多问题的出现。而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制约城镇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这就要求城镇主管领导要重视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要保证水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投资强度,可以从城镇建设配套费入手,可以从国家为城镇排水等设施建设而设立收缴的专项基金上做文章,也可以向国家申请贷款、让受益者投资或征收排污费,保证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几点,要合理地设置排水出口,为以后污水处理提供便利,并提高排水出口的能力,还要避免城镇雨水、污水混流,实现排水管线雨水、污水分流设置。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因地制宜选择排水体制

当前,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一直是困扰城镇排水的突出问题,很多城镇采用的都是新建区实行雨污分流,旧城区通过逐步改造采用截流方式过渡,最终建成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城镇按照这个思路选择排水体制,效果都不理想,造成雨污合流的现象。由此可见,盲目的认为雨污分流体制是最佳模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每个城镇规模不同,排水设施和城镇布局都不同,要根据各个城镇的特点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再确定采用哪种排水体制。我们建议对于一些正处在发展中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镇,要尤其注意慎重选择排水体制。对于选择合流制排水的城镇,可以进行以下科学改造,努力解决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弊端。比如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采用防臭雨水口,即对边沟式双篦雨水口去掉过梁,中间加一道隔墙,在隔墙上留洞,安装一个特制的玻璃钢压板门,在压板门前方隔间安装铸铁雨水篦,压板门后方隔间间盖上预制砼板,使臭气无法从雨水口排放,系统中气体可通过诸多建筑立管排出,这样既保证了通风,又不使污水从跨越管短路流出。既节省了选择分流制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又能极大地避免合流排水引发的污染。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应加大对污水的治理,制定污水处理厂建设目标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城镇都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但是在城镇排水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即污水处理厂工程势在必行,关系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污水处理厂时,要针对城镇的涌水量、排水量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确定适合城镇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污水厂规模。另外,要针对城镇所选排水体制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保证污水处理效果。此外,要制定城镇污水治理的工作目标,对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治,避免污水处理“没人管”的现象。将污水处理与排水规划统一起来。

五、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重视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和养护

很多城镇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归一个单位,存在重新建施工而轻管理的问题,导致排水管道清扫不及时,雨水管道半通或堵死,汛期路面积水严重,一些地下水管道的窖井盖等经常丢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管理和养护。要建立必要的排水设施管理制度,宣传和教育群众爱护排水设施,加强对垃圾的管理,防止垃圾倒入排水管道及排水渠道中,严禁私自接水管,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要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排水系统。除此之外,排水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养护和清掏管理,保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其在城镇排水中的积极和重要作用。

城镇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城镇规划;城镇化进程;规划建设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rapid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andsocialprogress,ourcountrytownchangesthefaceturntheworldupsidedown,butthecityofourcountryconstructionstillexistmanyproblemsremaintobesolved,thedeterminantisthecityoverallplanning,weshouldmakeclearthebasicprinciplesofcityplanningandcityconstructionbasicproblems,fromtheangleofplanningtoavoidallsortsofproblemsincityconstruction,thecityplanningplayabetterguidingroleinthecityconstruction.

Keywords:urbanplanning;urbanization;planningand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中国现代化步伐。城镇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我国的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待解决,城镇规划和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成败与否。自80年代的后期到90年代初,因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并快速发展,城镇的建设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90年代的中期至今,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缺乏城镇的特色,环境污染等问题。从中国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历程来看,它的过程与许多的发达国家发展的极为相似,但是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才一二十年,尚未能从西方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过快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因素,使得中国城镇在十几年内出现了许多诸如工业污染、结构松散、城市用地发展无序等各种发展中的问题。如何使我国的城镇建设在本世纪走上健康且持续的发展之路,将是我们每个规划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我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开始比较晚,任务重时间紧,且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海报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有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城市建设的资金缺口大,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着城建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土面积大,而区域地貌非常丰富,建设的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在城市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但老城区的改造,是普遍采取的“以路带房,以房补路,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等方法来筹措资金,但是从总体上看,筹资的渠道是不合理的。第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差,各项的服务设施并不全面。因为城市的土地宝贵,银次惜土如金,舍不得拿出一点点土地来搞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该种情况在城市的中心区黄金地带的表现尤为明显。城市的绿地太少,并缺乏现代的气息;加之公用设施太少,和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素。第三,城市的建筑形式单一,从而缺乏现代气息和文化品味,历史是的文化名城特色并没有在城市的建设中体现出来。而在城市建设中,怎样体现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并做到历史风貌和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将是摆在城市建设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城市的道路建设存在着规划和设计并不合理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并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有些地方却夸大城市发展对道路体系的要求,而盲目修建,将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第四,城市规划、城市运行与城市建设三个阶段间的管理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考虑运行服务的盲目规划和开发,将会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成果没有被更好地保护起来。第五,城市规划的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又没有及时地制订出控制性的规划,这便使乱占乱建现象比较多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对外整体形象。

三.镇建设基本方案

城镇建设和管理将是一个高度综合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从政府的机构、管理的体制、城镇居民和设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的投资等多个方位考虑:第一,要建立好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并适应现代的城镇建设和发展需求。因为政府的换届而被一次次地修改,城镇的政府组成城镇建设的管理专家委员会,并由委员负责对于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做出科学且合理的规划。不能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它做出规划应该体现出政府的意图。而政府应该是城市规划的强有力的执行者而且是组织和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城市的经营者,这样一来可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与盲目建设。第二、更新城镇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观念、以促进城镇空间和环境的健康发展。1、要加强对城镇的环境研究:要对地区的社区、不同的地位和地段作出综合且明确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要做出区位的特点差异的特色评价,并作为城镇建设的创作依据。研究地区建筑的文化特征,研究地段、地区的更新符号,使它在原有的建筑风格基础上做出的新的表现形式。而且要注重不同层次的空间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从大的行为特点,人的活动规律,而作出符合地区特点的设计,在城市空间表现形式越有特点,就越具有城市的整体意义。要注重特殊地段的特殊设计,并强化出这些地段的特征。要抓住地区和地段的设计特征并对城市整体景观和特征景观加以确认,这便结构城市的属性。2、要提高设计管理者的水平。要知道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在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基础,从而,有指导性的城镇发展规划对城镇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城镇建设有四个重要的环节1、城镇的中心是城市的设计重点城镇中心为城市结构体的核心应具有组织的城市生活,统率运动系统的整合机制。而在城市镇中心建立一种城镇空间,将为人们提供出能进行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从而,城镇中心的实体环境和空间的结构必须按一定的空间观念和社会需求建造。首先,是我们要更新城市中心的外部空间设计观念,舍弃建筑中单一方向的城市道路布局,并确立外向沿街与内向街区的广场相结合的空间设计理念,同时要改变行政中心封闭和单位圈地,而与市民隔绝的现状,使它成为属于大众的开放的城市空间,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了城市中心的空间开拓前景。其次,城镇中心的设计必须继承和完善原有中心结构,并强化中心主体的职能和空间的逻辑,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加之,市中心的综合改建必须与中心的交通有组织的相结合,使市中心的设计具有足够的弹性,并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的组织方式改变。2、交通方案的选择将影响城镇空间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现代化城镇中心设计应消除城市的交通与中心的冲突。而步行街区是在现代城镇中心通常设计的基本的要素和方法之一,和步行街的基本思想结合,形成了步行城市轴线的设计,这种方法可增强城市的性质和空间结构并渲染出主题。3、居住空间的环境从总体形象上将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面貌,而在我国城市中,有的住宅及其形成的建筑体的环境是居住区的最总体的形象,它是对城市面貌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上述理论所知,我国城镇的建设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就业和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城镇的管理民主化等因素带来的巨大挑战。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是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将面临的最主要的现实条件,每个城镇的建设管理者应认清形势,并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城镇政府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来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在城镇的建设中应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分清主次,要根据轻重,统筹规划,把有限的技术和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上,以此保证城镇走上健康且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参考文献

【1】尹杰钦对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的几点思考《小城镇建设》2000年05期

城镇发展规划篇7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决定着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提高城镇品位和形象的重要因素。过去,镇宁县城曾因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被誉为“石城”、“银城”,但由于规划滞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城镇建设对古城镇破坏极大,使镇宁丧失了最宝贵的旅游景观资源。

对此,镇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规划管理工作,围绕恢复“石城”、“银城”建筑风格的定位,以发展“游、购、娱、吃、住、行”为重点,以建设安顺旅游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预测城乡发展,合理确定城乡规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合理利用土地,防止盲目圈地,促进城镇建设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城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协调。

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上项目/冉敏

针对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各种挑战,沿河县必须紧紧依靠丰富资源优势,抢抓国家政策环境机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经济综合发展实力,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发展。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工业率先突破,逐步实现工业化。当前,沿河县工业短腿现状十分突出,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实现工业率先突破,不仅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城镇发展规划篇8

1引言

道路作为连接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媒介,承担着加速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迅速流动的功能,有助于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建立[1~3]。道路建设应与未来城镇发展和村庄整治的规划相结合,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和道路建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道路系统对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的引导作用,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在道路设计当中,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控制着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的活动情况,因此最优路线是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或其他土地利用政策限制最低的路线,即在作为道路起始点和终点的源(Source)和汇(Sink)之间,利用成本表面(Costsurface)形成的成本加权距离表面(Costweighteddistancesur-face)计算出的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最低累计成本路线是建设成本最低、耗时最少或最符合土地利用政策以及设计者倾向的路线,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动物迁徙、路线选择和管线选址等研究和实践当中[4~7]。为丰富城乡统筹的道路规划模式及相关理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本文依据现有道路规划理论,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现状道路对道路建设的影响,选取顺义区中干渠规划公路进行优化,并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的道路建设提供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

2.1研究区概况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区域与河北省毗邻,其地理位置在北纬40°01′~40°18′,东经116°28′~116°59′之间,总面积为1019.53km2,约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2%。顺义区除东北部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外,大部地势平坦,城镇发展与道路建设受地形影响较低。2006年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293.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6.2∶55.6∶38.2,为顺义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加强城镇与农村区域的联系,道路建设中作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研究结合顺义区的土地利用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城市规划中的中干渠路进行优化。中干渠路中南起于顺平路、北止于顺密路,设计标准为三级公路,主要用于促进顺义区内部城镇与农村之间,以及顺义区与周边区县和北京中心城区之间农产品、资金、技术的流动(图1)。

2.2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本研究所用数据包括:1∶10000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来源于2006年顺义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阶段成果按照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中土地规划分类要求形成的规划基数;土地利用规划数据来源于顺义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道路数据来源于与顺义区城市规划(2005~2020)。从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影响程度和研究的需要,对顺义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道路用地、其他土地等七个土地利用类型(表1和图1)。最后利用arcGiS9.2对各空间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和栅格化处理(10m×10m),并利用其空间配准模块把各空间数据统一在一个投影带和坐标系下。

3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空间分异、土壤发育、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反映,决定道路建设的难易程度和成本问题。同时道路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和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设计。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1)首先,对在土地类型、现状道路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规划保留村进行空间分析,并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道路建设的成本表面;(2)其次,选取中干渠路的起始点和终点作为道路规划的源和汇,闭关借助加权表面形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并计算出最优路线;(3)再次,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路进行比较分析;(4)最后,对有关基于城乡统筹道路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

4成本表面分析与构建

地表是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政治过程的多元化实体。这些过程形成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物种迁移、灾害蔓延情况。根据起源的不同,这些成本可以分为资源型和结构型两大类[8]。资源型成本取决于资源属性,如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道路等;而结构型成本取决于成本对水平经济、政治、社会或生态过程的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等政策。这两种成本综合作用于源和汇之间的直线距离,从而形成成本加权距离。结合顺义区的现状特征和规划要求,本研究选取顺义区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三类成本进行道路优化分析,并构建权重表面。

4.1土地利用类型成本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是水文、土壤和地质的综合反映,决定了道路建设成本的高低。从道路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道路分割周围景观、影响水文格局,对周边形成噪音、空气和重金属等多种形式的污染[9~13]。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程度,以及抵抗道路影响的能力大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对道路建设的影响分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道路建设不仅分割耕地斑块,而且来往汽车形成的汽车尾气、噪音固体垃圾都会对作物生长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顺义区的园地除了能够提供水果以外,更重要的是随着旅游农业、采摘园等产业的兴起,其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道路建设对于发展多元化农业的作用十分重要。林地对于汽车尾气、噪声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利于生态型道路建设。在牧草地上进行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是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虽然道路主要是实现不同功能的建设用地之间的连接,但对于建设用地自身而言,拆除改建的成本较高,因此不是进行道路建设的理想地类。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或对现有道路改建升级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手段,在道路设计时,尽量考虑现有道路。顺义的其他土地以水域、滩涂、自然保留地为主,它们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强,且道路建设成本还是土地利用管制政策都不利于道路建设,在道路建设时应注意避让这些地类。由于成本最低的路线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累计成本值最低的路线,因此对于不利于道路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设定应高于适于建设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据这个原则,结合顺义区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成本分值(表2)。

4.2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成本分析顺义区是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与压力疏解的主要载体,顺义区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强调顺义区城区部分发展空间。通过规划有条件建设区,实现在用地指标控制的前提下调整城区和产业用地布局,保证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建设[14~18]。为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农村居民点集中管理、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富余用地指标,顺义区政府在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市规划中农村居民点规划,以及与当地镇政府和农户沟通,对发展潜力较弱、资源匮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图2)。在此,选取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有条件建设区和保留农村居民点进行道路建设成本分析,并利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并形成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对于道路建设的综合成本表面[19,20](表3)。从顺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出发,城镇用地和产业规划用地属于刚性需求,道路建设不宜在这些区域选址,道路建设成本最大,为100。但从这些土地周边进行规划可以提高城镇、产业、农村居民点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转移和互动,因此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成本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Gi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ri为栅格i距离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的空间距离;d为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具有阻力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有条件建设区作为未来城镇和产业用地的调整区域,则可以在内部进行道路规划以提高道路对区内建设用地的通达程度。因此,有条件建设区内对于道路建设的成本最小,为0。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随着距有条件建设区距离的增加不断增加,阻力值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Ki为有条件建设区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ni为栅格i距离有条件建设区的空间距离;l为有条件建设区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有条件建设区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保留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包括重点建设和内部整治两大发展类型,因此从土地集约利用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道路只有与农村居民点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兼顾安全、高效、宜居、低耗的特点[21]。研究中,设定保留农村居民点的100~250m缓冲区为道路建设成本最小区域,即赋值为0;100m缓冲区以内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大,赋值为100;250m以外区域道路建设成本采用式(3)进行量化(图3.式中,Zi为保留农村居民点对于道路的成本作用在栅格i上的分值;mi为栅格i距离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的空间距离;q为保留农村居民点100m缓冲区以内土地具有成本作用最远距离,在此取距顺义行政界线最远距离。

4.3现状道路成本分析道路建设不仅要尽量充分利用现状道路,更重要的是规划道路的空间布局要与现有道路保持适当距离,以实现道路网的空间均衡分布。在此,对顺义区三级以上现状道路进行影响衰退分析。由于封闭式高速公路对道路两侧的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功能外溢性差,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进行排除。现状道路所占据的区域道路建设成本最低,赋值为0。对于现状道路缓冲区域采用式(4)进行量化。式中,Hij为道路j对栅格i的成本分值;sij为栅格i距离道路j的空间距离;fi为道路j的影响距离,在此设定为现状道路距离顺义区最远行政界限的距离。4.4构建综合成本表面在分别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道路这三类成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式(5)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成本表面(图4)。Ci=max(Gi,Ki,Zi,Hij)(5)式中,Ci为特定栅格i的最高成本分值,利用ar-cGiS中栅格最大值提取功能进行计算。

5道路优化道路优化的目的在于以规划路的两个端点作为源和汇,实现两点之间路径的最优化。

在此,选取中干渠路北部靠近顺密路的端点为规划道路的源,南部靠近顺平路的端点为汇,结合前面生成的综合成本表面,利用arcGiS9.2的空间分析模块计算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和最优路线(式6)。首先利用源和综合成本表面生成成本加权距离表面(图5)。成本加权距离表面每个栅格的分值表征该栅格到源的最低累计成本。然后利用空间分析模块的Shortestpath功能,对汇和成本加权距离表面进行空间运算,计算出连接源和汇之间累计成本最低路线(图5)。S=mini=nj=mΣ(Dij×Ri)(6)式中:S为最低累计成本路线的总成本值;Dij为第i个栅格距源地j的空间距离;Ri为第i个栅格的成本值;m为源地j至第i个单元经过的栅格数量;n为总栅格数。

6优化道路与原规划道路的对比分析

道路的功能的溢出效应对于道路两侧的商业、工业、居住等用地类型产生聚集作用,而道路通达性作为道路功能外溢的计量手段广泛的应用于土地评估、土地规划、景观格局分析等多个领域。whittaker等学者发现道路通达性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道路周边的景观随着距离道路的远近呈现出梯度变化,由人文景观逐渐向自然景观过渡。在此,利用arcGiS9.2的缓冲功能以100m、300m、500m、700m为缓冲半径,对优化道路和原规划道路进行缓冲。然后利用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各缓冲带内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保留村庄的数量,以及它们随着缓冲距离的递增所呈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图6)。优化道路两侧的林地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图6-林地)。100~300m缓冲带内的林地面积最高,为177.16hm2,这有助于充分利用林地的生态功能对过往车辆排放的尾气、噪音进行吸附,减缓道路生态负效应的扩散,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持起到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原规划路两侧的林地面积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临近道路区域内的林地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有效发展林地的规模生态效应,不利于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道路景观的营造。优化道路两侧建设用地面积随着距道路距离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与原规划路两侧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相似(图6-建设用地)。但是建设用地在优化道路的100~300m缓冲带内的面积最高,为288.51hm2。从优化道路穿越和经过的建设用地类型看,以木林镇、杨镇地区、北务镇的镇区和农村居民点为主,既符合100~250m的安全距离,又符合统筹城乡的目的。园地在优化道路300~500m缓冲带内的面积较原规划路高18.62hm2,这种距离既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达程度,也可以减少行驶车辆的排放物对水果质量和园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图6-园地)。原规划路和优化道路两侧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优化道路两侧缓冲带内耕地面积均少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的耕地面积,平均每个缓冲带内耕地面积减少147.38hm2(图6-耕地)。优化道路两侧的其他土地除了0~100m缓冲带的面积低于原规划路的面积外,其余缓冲带都略高于对应的原规划路的缓冲带,有效降低了道路对于两侧自然保留地和水面滩涂的直接影响(图6-其他土地)。道路用地在原规划路和规划道路两侧的分布情况受到其他道路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因此仅对0~100m缓冲区内的道路用地面积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优化道路0~100m缓冲带内的道路用地面积较原规划路多52.56hm2,反映出优化道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规划。顺义区的牧草地面积较低,而且多数位于距离道路、居民点等人文景观较远的位置。即便建设道路的成本较低,但由于区位限制,道路选线也距牧草地的空间距离较远(图6-牧草地)。优化道路较原规划路两侧保留村的空间距离合理。从图6-保留村中可以看出,优化道路各缓冲带内保留村的面积都高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保留村的面积。尤其是100-300m缓冲带内的保留村面积比原规划路对应缓冲带内的保留村高出26.69hm2,在保证道路建设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促进了城镇发展与未来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性。优化道路从分利用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使得道路建设能够与未来城镇发展和产业建设协同发展,体现了土地利用政策的综合性(图6-有条件建设区)。相比之下,原规划道路0~700m缓冲带内有条件建设区总面积仅为35.69hm2,难以体现道路建设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综合性。优化道路与原规划路缓冲带内的规划城镇和产业用地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反映了道路建设服务于城市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图6-规划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道路不仅综合考虑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与道路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兼顾安全、高效、生态等特征,更重要的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之间的差异,提高了道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性,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基础支撑。

城镇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现状;举措

一、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的内涵

所谓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是指在城乡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一定程度的制约,对城乡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达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目标,它是通过市场调配城乡资源与政府参与城乡资源调控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城乡资源科学的、合理的配置。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偏重于大、中城市的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现代行业,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从政策、规划等方面注重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而是仅仅片面地依靠市场对城乡资源进行自发性的调节,这必然会导致优质的城乡资源流向经济发展基础好、基础设施配套佳的大、中城市,从而使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阻碍乡镇经济的正常发展,进而在整体上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而由政府参与制定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方案,既可有效地避免单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问题,又能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率,为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建立实现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要建立完善、配套、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实现利益合理分配的目标。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和城乡各项经济建设,都应以一定的利益分配作为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前期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必然导致利益分配经常出现不公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发展的活力。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方案,不仅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城乡利益分配和城乡资源配置的各种因素,还应重点考虑到市场的千变万化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所带来的风险性。

3.政府要完成的宏观政策目标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环境建设工程。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因经验不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了对大气、水、林地、土壤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影响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方案,有效地加强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自发经济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及时制止城乡经济建设中对环境的破坏行为,科学引导城乡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的作用

党的十提出“五位一体”的五大建设,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理念来进行城乡空间规划,对改善城乡发展中的不均衡,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空间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看城乡空间规划不可或缺。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是保证城乡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在设计城乡空间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城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道路,这是保证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空间结构规划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由为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四个步骤构成。从宏观方面看,城乡空间规划有城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具体包涵城市、村镇功能分区,人口数量分布,交通枢纽建设,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和公共绿化地的多少和布局。从微观层面来看有建筑间距密度,道路建筑红线,日照标准、城市容积率,间距比等指标。

2.城乡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也日益改善。日益完善的设备设施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部分人和一些企业,只注重自身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了大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城乡绿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日增,极端恶劣天气出现频率提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在城乡空间规划中,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3.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是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基础。在城乡空间规划中,要提高城乡土地利用率,为城乡的土地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竞争有序的市场,大力促进城乡绿地、人行道和车道的合理划分,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从市场运行方面来看,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可以克服土地开发中的市场调节失灵的弊端,使得城市土地开发竞争的成本降低,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有很多阻碍因素,如工农业发展不均衡,工农产品价格差别,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同时城镇化发展,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我国大、中城市发展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城乡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保护耕地,合理用地,平衡工农业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三、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的现状

因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经验不足,导致规划不够科学和合理。具体表现为:

1.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完善,政府城乡规划实施手段不明确。由于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系统的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管理理论进入我国较晚,因而政府与科学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的较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一定距离,以致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城乡空间规划体系。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使乡镇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使政府面临较重的行政管理压力,政府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和实施机,更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加以实施。

2.我国城乡空间规划实施过程中没有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够。一是公众参与城乡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没有保障。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乡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模糊,城乡空间规划中的划许可公众参与程度比较大,而规范执法因没有相关制度作保障公众参与程度比较低,规划评估起步较晚,公众参与的程度更低;二是公众参与城乡空间规划实施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城乡空间规划实施中公众参与的机制主要表现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过程等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每个层次、每个阶段参与的主体,方式由规划单位或部门自行决定,这无法切实有效的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听证权、监督权;三是公众主动参与意识淡薄。我国公众主动参与城乡空间规划实施的目的比较狭隘,因而导致参与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公众参与只有在政府组织下才能进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方式,这在一定度上限制了公众充分行使参与权。

3.城乡空间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评价一个城市、城镇是否宜居,主要看城市、城镇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保持了良好的、有益健康的生态环境,其规划是以人为本,其规划是否具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城乡空间规划缺乏前瞻性,引起城区中公共设施缺乏,道路拥挤,户外活到空间狭小,对生态环境造破坏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科学的、合理的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举措

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城乡空间规划,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1.城乡空间结构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是城市、城镇大家庭中的主体,进行城乡空间结构规划要以人为核心和导向,理解和尊重人民的利益,切实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结合当地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案、政策,提高公众参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促进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的传统规划观念,以区域发展战略取代过去单纯的城市发展战略。一方面传统的城乡空间结构中,由于片面地重视城市经济发展,只重视城市的空间规划,农村的空间规划被忽略,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更多地考虑广大农村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区域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力整合城乡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城乡空间结构,实现城乡间的功能互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城乡空间结构安排上,应站在有利于整个区域发展的高度上,打破城乡、大、中、小城市的等级结构规划的桎梏,实现资源利益的有效分配,应体现城镇区域聚居点的梯度性,营造城乡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3.强化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的严肃性,高度重视规划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在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中,要逐步强化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法律、法规对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在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强制规范作用,提高规范的严肃性。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中,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特别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关、停、并、转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大力发展环保型、能源节约型企业,运用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

4.城乡空间结构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在城乡空间结构规划中,要遵循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发展协同化,整合、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的建设,规划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各行业的服务水平,做到以城带乡,促进农村的建设,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各项建设要素的合理调配,实现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平衡,实现城市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虹,秦丽媛,李哲莹.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16).

[2]邢磊.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5).

城镇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优化创新研判形势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要求。新型城镇化成为规划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发展亦已开启了新里程。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央接连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指明了其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文件内容全面、指导性强、意义深远,是今后7年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纲。文件阐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则,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搞;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质量。同时,文件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四大战略任务,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战略将不断推动转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对比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稳定在75%~80%。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两种发展道路的不同决定着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同,因此城市规划行业需要以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顺应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趋势,重新认识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转换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优化规划编制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明确不同规划要素相应改变的内容和深度,并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制度,达到整体提高我国城乡规划设计技术水平的综合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升级改造和完美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下,未来我国城市规划行业将从理念、方法和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二、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将不断转变提升

先进的理念是规划之本。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等关键词成为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成为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在生态理念的影响下,改变以往片面重视城市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定向思维模式,转向对城市增长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重视,同时关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正成为各地城市的共同追求。现阶段亟需从规划目标的制定上增补扩充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方面的内涵,并量化体现在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中,以此来实现规划对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引导,促进城市不断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中国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将不断优化创新

基于规划理念的转变和规划目标的提升,各层次的规划应该重点优化和创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充分重视集聚和协同发展,研究区域内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综合交通体系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重视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和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保障规划对变化形式和环境的适应性;(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重视研究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建设容量控制,通过结合用地性质引入生态控制指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职住平衡。规划技术是落实理念和目标的有效手段。现阶段基于生态学理论和低碳方法的规划技术正呈现出由单一技术向集成综合发展的过渡趋势,包括敏感性分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通风分析、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红线、能耗模拟、碳平衡计算等,这些低碳生态规划技术手段通过整合梳理,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规划阶段和不同的规划层次,可以从空间上实现技术的落实和实施,从而使得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更加符合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在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下,中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将不断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