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14:05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1

首先,成立各部门参与的青年教师协作组,制定培训方案,使青年教师在最短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第二,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参与的板书、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比赛以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五项”竞赛活动,以赛促练,快速提升教师基本功。第三,聘请教学骨干及有经验的教师做“如何备好课”和“如何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的专题讲座。同时,学校根据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及时对新教师进行考前复习、考后质量分析、教学经验交流等相应的指导,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2.以学科课题研究活动为基础,提升教师适应能力

学校采取“听、说、读、写”的方式,全方位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与学的研究,通过研究课、说课、听课、评课,使新教师尽快驾驭课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选择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设定“教学示范岗”“义务辅导岗”等岗位使青年党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3.分层管理,从解决身边具体问题入手

具有研究意识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他们的培养也需要分层实施。我们打破教龄的界限,将青年教师按能力划分三类,即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和薄弱教师。吸收优秀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确定个人的科研专题;一般教师以具体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材使用研究为主,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专题;薄弱教师不承担课题,以备课组活动和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为主,促进基础能力提升。

4.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引领课题研究活动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2

高学历青年教师的加入,增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以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为例,“85后”的年轻教师已经超过半数。这些年轻人有思想、有热情、精力充沛,但是缺乏对教材、教法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培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9月,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被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认定为“海淀区首批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为了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团队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我们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通过学科基地建设促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科学精神素养方面特别提出: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应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行为表现;在自主发展方面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在学会学习方面要求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具有信息意识,强调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在社会参与方面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数学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

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情,指导学法,开展有效的n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原则和方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开展课堂教学,不仅符合学情,更能够积极有效地引领青年教师

成长。

成为学科基地校后,教师们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更注重对数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青年教师杨柳在第一次开设校级公开课《指数函数》时,通过与备课组教师的多次磨课认识到: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单调性和特殊点”这一核心知识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二、以课题为依托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科教兴国”“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教师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学科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高中数学教研室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

能力。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我校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学研究。北京市骨干教师王晓青率先开展“翻转课堂”课改实验,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实践探索;海淀区骨干教师王瑞群的校本课题《ti手持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获得校级一等奖;青年教师李晓龙、罗艳对几何画板教学进行探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青年教师张程艳的校本课题《基于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实践》获得校级一等奖……各项教学课题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学科基地校,我们在保证常规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设备,开展《信息技术下,基于课堂实践教学的高中数学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调动和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数学教研室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优势,以课题为依托,规范教学方法,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三、利用学科实验室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数学探索和发现。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如何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利用数学实验室,借助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等数学工具,通过数学实验、操作体验等方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数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的应用和相关课件的开发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高二年级的校本选修课程―《几何画板探究课》《ti手持技术实验课》就是几位年轻教师开设的,他们依据数学实验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自编教材,带领部分学生利用ti和几何画板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师生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和心得体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更促进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高中实验探究课的开设,是我校数学实验室教研活动的创新,是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校教研和教学活动的精彩展示。2016年12月,两位青年教师在数学实验室进行了“同课异构”数学实验探究公开课―《定长线段滑动问题》的教学。针对同一问题,一位教师借助ti图形计算器,另一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分别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展现了ti图形计算器和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课堂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从数学问题的探究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浓厚,收获很大。这两节公开课是信息技术融入校本课程的一个成功范例,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研热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学科教研基地,我们利用数学实验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技术探究、交流与分享等活动,促进了教研组内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活动,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钻研精神,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四、搭建平台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成为北京市海淀区首批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后,我校数学教研室又承担了海淀区高中数学2016年入职新任教师的区级培训工作。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活动,聆听专家讲座、担任海淀区见习教研员、参与海淀区高中各年级的考试命题工作……专家的引领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迅速掌握教学技能和方法,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也体验到教师这份职业的成就感。

除了每学期开设的校级公开课以外,数学教研室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各种锻炼机会,鼓励并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各类区、市公开课、研究课,在参与中成长,在竞技中提升。2016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高一、高二数学进修活动在我校开展。我校高一年级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向量的数量积》的新授课和习题课。开放式问题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向量数量积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高二年级的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执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两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动点运动的形成轨迹,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抛物线的定义、确定标准方程,进而类比椭圆和双曲线,探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开口大小程度与参数p的关系以及抛物线是否存在渐近线等问题,在帮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核心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论证、抽象概括等核心素养。区级研究课的成功开设,不仅使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发挥了数学教研基地校的辐射作用。

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不仅通过教学研究得到了共同提高,更增强了“师徒”间的感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校数学教研室老教师们的共同愿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扶持和培养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在教研组、备课组中承担重任,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如今,我校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备课组长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以蓬勃的朝气与干劲、勇于探索与研究的精神,带动着学科基地校的教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3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科研行为。

1、集体备课

本学期各备课组能够根据《集体备课制度》精神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形成高质量的共案,从而提高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每个备课组在开学前一周共同研讨制定备课组学期计划,统一每周教学进度及内容,确立每周主备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备课,完成教学设计、课件及作业设计的初稿,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初稿进行研讨修订,形成共案,每位组员按照共案同时结合自己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共案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共同研讨的结果,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整个集体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个案到共案再到个案的过程。通过共案研讨及教师个性化修改,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都得到了提高。

2、上课

备课组统一教案、统一进度。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要求教师要按照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并结合自己所带班级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建立值班校领导、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导师听课制度,通过公开课、推门听课等形式实施监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作业布置及批改。

本学期继续落实《课外作业及周练管理制度》,对课外作业量和作业批改进行规范化管理,作业布置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各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统一布置,各学科课堂作业布置次数根据各年级备课组统一规定。

二、青年教师培养

(一)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骨干教师担任导师,进行结对帮扶。

1.导师和青年教师要相互听课。青年教师在听导师课后方能上课,导师每周至少要听新教师一节课。

2.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比赛获奖,学校根据获奖等级给与导师和选手奖励。

3.为提升我校青年班主任业务素质,提高青年班主任管理水平,推进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功举办青年教师“班主任基本功大赛”。

(二)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校指定的每学期一次专业课考试。

(三)学校在开学初期安排青年教师公开课,评选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选活动,安排校领导、中层领导、导师等进行推门听课。学校每学期开展系列教研课程,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研讨课,党员示范课等,以形成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

(四)专家引领教研。新理念使我们的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因此,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我们本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新课程新教材的线上和线下的理论学习,举办了一系列专家讲座,如“走进新课程”,“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

三、规范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我校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一是坚持校本研究为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将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二是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作,切忌大题小作;三是应用研究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四是坚持行动研究为主。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4

[关键词]:教师成长校本培训初探

一、背景与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使命之一是创设宽广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难度比以往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大。一所学校能否办好、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能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特长、数量足、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自觉的开拓意识和高度凝聚力教师团队就成为每所学校为之努力奋斗的追求。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新代表,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理念,破除青年教师经验缺乏的偏见,树立后生可畏的观点;破除对青年教师求全责备的观点树立看主流和本质的观点;破除对青年教师的任用患得患失的心理,树立加快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观点。我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二、多元督导、立体措施

(一)未雨绸缪、职前岗训

对每年录用的师范大学毕业生都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掌握备课、讲课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学校及学科教学各项常规要求,了解初中课堂教学评价要点,学会上汇报课。

(二)高标准、严要求,把好三关。

1、把好备课关

(1)“一备、二听、三改、四调、五记”

学校领导总结本校一位高级教师的宝贵经验,归纳出备课必须完成五个步骤,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做到:“一备、二听、三改、四调、五记”。“一备”即自己独立备课。“二听”即跟踪听课“三改”即听课后修改教案。“四调”即及时调整。“五记"即教学后记。青年教师按照这个要求备课,效果明显,进步很快。

(2)、细备详写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写详案,除了常规要求的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教学过程等之外,我们还强调对教学各个环节都必须经过严格仔细的推敲,然后写出详案。

2、把好上课关

我校对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提出的明确要求是:

(1)、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和蔼,有亲和力,易与学生沟通;板书工整、规范,设计合理;课堂语言精练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激情、有幽默感;多媒体及课堂实验操作娴熟无误。

(2)、对教材理解深刻透彻知识准确,教学目标清晰。

(3)、方法独特新颖注重基本规律和方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加深学生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进入情景,富有激情教师上课要全身心投入,具有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最精练、准确、生动、幽默、学生最易接受的语言。

(6)、善于表扬激励学生,课堂上不放过一个表扬激励学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都有信心,在和谐的氛围里自信地学习。

3把好评课关

我校评课环节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逢听必评

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日课,只要听课,必须评课。我校常用的评课形式有:

①各类校级公开课,教学领导及全组教师参加评课。

②领导随机听课,单独评课,及时指点。

③教研组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

④师徒之间、青年教师之间互听互评。

⑤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

(2)开诚布公

评课不走过场。评课时,领导、教师开诚布公,毫无保留。既充分肯定优点,又不放过每一个不足和缺点,甚至为一个教学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校领导听完每位青年教师课,提出改进意见都在10条以上。点评细致入微

领导及全组教师评课,针对每个细节都认真推敲,仔细点评。

总之,领导、老教师跟踪听课,深入指导,切实改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把评课中的建议和科学的方法真正变成青年教师自觉的行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跟踪听课,及时评课是提高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好方法。

三、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青年教师。

1、专家引领

(1)学校实施新教师导师指导制。。

(2)聘请专家指导。

2、同伴互助与自主学习

(1)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青年教师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3)青年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4)定期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

3、利用网络化平台

青年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能够调动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是激活我校一盘棋的关键。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迫切的课题,具体而言,就是如何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让全校的青年教师在协作中成长。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利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及时把世界最新的科技、社会、人文发展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社会和课堂的距离。

4、确定研究课题,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成长。一个好教师应该学会在教学、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当然一个教师在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往往容易发现问题,而忽视思考和研究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开始时由老教师牵头提出和开设课题带领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工作满三年的教师要求负责一个研究课题的开发。我校的每位青年教师都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或校本课题研究。

5、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作用。

校本研训的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而专家型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等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我们在以校为本的研训活动中,要求优秀教师作为研究者,在自主地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同时,主动与他人,特别是青年教师合作,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6、召开学生座谈会。不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是青年教师的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校领导要求教师广泛深入的接触学生。召开学生座谈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座谈会可由学校统一组织,也鼓励青年教师个别组织。通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以更快了解学生。

7、定期举办教师优秀教案展

8、开展各种竞赛、大奖赛活动

结束语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3]闫健.高校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8(06).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20-03

目前在高校许多中青年教师中存在:参加工作初期,教学能力发展较快,过几年之后,教学技能提高长进缓慢,有部分中青年教师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出现教学水平“滑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1)某些错误教学思想的自发形成;(2)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3)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不够强烈,工作热情不高,有应付之嫌;(4)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与科研失衡;(5)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个体行为;(6)教学管理的偏颇,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拟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平台对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研究中[1-3],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路线,对目前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以期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团队平台优势对中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的方法途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为促进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了一套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模式。

一、依托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平台实现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优秀教学团队是由不同年龄与职称的教师组成,他们的知识素质技能互相补充、借鉴,学科有交叉,实现对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引导教师树立“以本科教学为基本职责”的观念,保证团队中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形成自己特色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以身作责,积极投入本科教学。安排青年教师,特别是那些有发展潜力、热爱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为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担任助教,学习领会教学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内容组织和设计及爱岗敬业精神,尽最大限度积累教学经验,全面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另一方面,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和治学态度方面的带头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让他们立足现实,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活动,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同时,规范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以老带新实行新任教师导师制,建立科学培养体系。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使教学团队成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健康成长、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最佳平台。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1.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以“生”代“师”,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能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下面通过两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1)青年教师采用设问式教学法讲授课程内容。采用设问式教学法青年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设问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功能。设问式讲授最重要的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具体地说就是:①精心设问活化课堂教学。问题设置是引导教学“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在讲授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时,设计四个问题:为什么高原煮不熟食物?为什么高压锅容易煮熟食物?为什么要在蒸汽从气孔开始排出后,再将限压阀扣上?高压锅内的压力为3个大气压,那么锅内温度是多少度?以上问题的回答,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形成比较系统而深刻的印象,也增强了学习兴趣。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会带给中青年教师成就感、责任感和信心,对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②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会解决设问的方法。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分析设问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难点,也就是怎样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化解难点的过程,也是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解决设问的方法。③结论和讨论。青年教师在课堂上讨论要给学生留出空间。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最后有“句号”同时还有“问号”。青年教师采用设问式教学法讲授课程内容,通过以上环节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2)培养中青年教师要学会引导优秀学生实现“以生代师”。青年教师要学会引导优秀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等,对某些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并对其他同学给予辅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和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指导他人能力,实现“以生代师”。青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乐趣,能够激发青年教师的热情,进一步加大对课堂教学的投入。通过“以生代师”培养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即培养他们具备卓越创新人才的优秀品质,使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日后成为卓越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同时也实现了“备课、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再备课、学习―再课堂教学实践……”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2.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的实践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体系上要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不仅要讲清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更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背景和思维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要求青年教师主动投入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媒介,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从现有教材来看,内容比较陈旧,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前言内容没有进教材、进课堂,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学团队引领中青年教师要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要利用团队优势,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知识新,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修订教材,使教材富有特色,满足学生实际需要,跟上时代步伐,做到教育真正为学生服务。在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及教材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使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3.培养和促进青年教师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手段。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停留在一张试题,并没有注意学生的文字表述、信息利用、撰写技能、利用知识对社会和生活中问题的评论、思考以及合作效率方面能力的考核,而这些对学生个性的激励,走上社会适应性的锻炼极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和促进青年教师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手段,实现学生科学考核体系的创新建设。长期以来,笔试依然是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考试方式,限于纸笔测试的考试,会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误导学生在平时过程中只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背诵、再现,忽视对上述能力的发展,不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定。相反会使学生急功近利,忽视平时学习以及实验技能的训练,只靠期末突击。结合现今大学生特点采用多维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体现了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公正评价,又有利于激发基础良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了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多维考核已成为物理化学优秀教学团队中全体教师完善课堂教学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有效手段。

基于省级教学团队平台,通过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手段,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强对有潜力、热爱教学的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眼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提供保障。这些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内涵的深化认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理论的持续发展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新视角具有其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玮.高职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30):22.

[2]朱新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6):124-126.

[3]徐玲.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9-30.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7

我个人极其喜欢竹,竹子的形象文静高雅、虚心进取、刚直坚毅,“唯有团团结,坚贞大小同”,写出了竹子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坚贞的凝聚力。竹的气质正是教师群体需要追寻的品质,因为教师的团队是合作的,教师的工作是研究性的。没有研究的教育如同一泓死水,波澜不惊。我校始终坚持“研、教、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以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轴心,以学科研究活动为操作平台,实现教师的合作性智慧发展与共享。学校全面铺开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校本教研深化,也以这个平台促成课题组教师合作研究。

一、种土春风里天暖自生根

“问题”即“课题”,在教研的氛围中我们种下“问题”的种子,在每个教师心中萌生我们这个阶段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明确课题的方向。就如竹子一般,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1.“问题”促研究

课堂是“根”,所以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基于“根”的研究,学校教学研究部要求申请的所有校级教师个人小课题必须植根课堂,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在每学期初学校教学研究部会组织一次校本科研培训,帮助教师确立课题研究思路,引领每个教师从自身课堂实际出发选准问题,发现问题。在校本培训之后,我们开展教科研活动,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互相启发思路,共同商议备课组的课题研究方向。如英语教研组,学科分管领导会解读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最前沿的教学理论,随后所有英语老师围绕这些前沿的教学理论对比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从教师和学生两头共同发现教学瓶颈问题。在议论过后,各备课组组长会整理大家讨论中列出的问题,梳理主要问题所在,随后和组员共同商议决定备课组所要研究的小课题方向。又如,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根据学情主攻识字教学,备课组经商榷确立了四个小课题,即“小学低年级情境化识字教学初探”“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识字能力的策略探究”“低年级语文在阅读中提高识字量的探究”“低年级语文识字兴趣的培养探究”。通过对同一研究主题多角度的探究,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呈现“立体式”的研究思路。

2.“群研”促互补

由教研组长带领备课组进行同一方向的教学课题研究,同时备课组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形成同一方向不同层面的多角度学科教学研究,以每个老师不同的教学探究来完善同一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变“独研”为“群研”,“群研”可以弥补教师个体思维的不足,充分展示教师群体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群研”也便于学科组开展立体式的课题研究,以子课题的形式围绕重点课题开展研究。例如:英语组的课题“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已经被立项为2012年的上海市级规划课题,围绕这一重点课题,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的老师确定了七个子课题,如“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英语语篇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文本再构对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汉语拼音辅助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外来务工子女英语阅读水平提高的策略方法研究”等多项子课题。从语音、词汇、文本、阅读等方面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辅导的有效性,从案例中研究出对英语学习上各个薄弱环节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及辅导策略研究,为改善学校英语面貌而努力。从横向看,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从纵向看,所有老师的小课题研究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的探究,这就是“群研”的意义所在。

二、随雨夜夜长向阳日日新

教师提出个人小课题申请后,教学研究部会经过审核,公布被立项的校级教师个人小课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科组通过备课、磨课等逐步展开小课题的过程性研究。就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新竹就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竹子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

1.“备课”重实效

课堂是“根”,那么教师的备课就是“养料”,教师必须储备好的“养料”去灌溉幼苗,备课必须重实效。为了确保“群研”形式深入化,近两年,学校教学研究部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突出“单元备课”特色,做到“把握单元重点,突破单元难点,设计单元亮点”,同时做到“一人主备,他人补充,教案详尽,提倡特色”。集体备课作为“群研”的主要形式,能够弥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备课独立思维的不足。单元备课活动以四个阶段推进,即组内说课、教学研讨课、同步单元练习、单元反思等。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坚持做到“组成一个教研团队,建构一种教研文化,健全一套教研制度”。组成一个教研团队,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形成实践性学习共同体,学科分管领导下设有学科大组长、备课小组长;构建一种教研文化,每周教科研活动主讲人提前准备好材料,其余老师同步深入钻研教材,相关学科分管领导参与每一次集体备课,有时还聘请教研员和外校学科专家,把集体备课活动引向高效;健全一套教研制度,备课组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课实践,推出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比课,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磨课”出精品

磨课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目标,利用集体备课开展集体性的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行为的校本教研活动。围绕备课组的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寻找解决研究问题的途径。通过多种磨课形式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例如:语文组开展的“同课异构”,聘请外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本校青年教师执教同一节课,分享两校教研组不同的教学思路。数学组开展同一教学问题在各年级段的磨课,如“小统计”这一数学问题,在三、四、五年级开展磨课,探究如何有效搭建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梯度,做好知识链接。英语组开展“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目标构建与实施,全面把握单元备课,根据学情构建单元教学目标。反复推敲单元整体设计,推出同一单元的二至三课时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磨课,近两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了教学优质资源库。同时也在师徒结对,名师带教等制度下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在反复磨课中推出了许多精品的课堂,参与区级教学新秀、中青年教学评比、骨干教师风采展等。

三、经霜才得悟历雪始知魂

暑尽寒来,竹子变得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随着备课、磨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的推进,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积极的反思者。

1.“亮课”促提升

因为“研”扎于“根”,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身课堂中碰到的真问题、真困惑,研究的目标直接指向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结果在于突破教学瓶颈。所以“亮课”是教师对前期探究的实战演练,是对自己课题实施中的探索与尝试。近几年学校每学年开展教学节系列活动,给予全体教师一个“亮相”的舞台。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风采展,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上好引领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透彻理解,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新秀比赛,在与结对师傅的切磋和团队的互助下亮相,呈现出了团队带教的智慧结晶,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真正将“教中研”“研中教”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牢牢确立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同时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行为成为自觉行为。

2.“研修”重自主

具有明确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进行研究学习的前提,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方能高瞻远瞩地研究。为此,在常规教科研活动中,我们要求备课组要两周必须进行一次理论学习。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绿色指标”,以十大指标作为教师“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理论支撑,从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先行学习,随后分享学习感悟,然后通过教研活动的部分时间带领教师学习并分享感悟,以专题论坛的形式交流学习和实践感受,如何在绿色指标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生源特质,走进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喜欢学校。此外要求备课组教师能不断充实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利用“文献综述”法为课题寻找有利的理论依据,同时学会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学会运用、推广,当然更重要的是求异创新。学校为每个教师征订学科杂志,办公室设有书报栏,图书室学习资料一应俱全。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上海图书集体购书,营造了浓郁的研修氛围。

四、推窗见玉秀拨雾是金门

尽管竹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正如教师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唯有两袖清风、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用课题研究激发潜在的憧憬,成就自己教学生涯的拔节。

1.“沙龙”促交流

一味地教研活动、备课磨课,有时教学研究会有刻板与沉闷,为了点燃教师思想的火花,激发教师研修的热情,各种形式的教学沙龙则是一种新模式,也是具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师交流活动。教学沙龙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例如:每学期定期开展“教研组共读一本书”活动,畅谈读后体会,分享读书乐趣,在交流中成长,在碰撞中提升。学校还组织了“萌芽社”青年教师论坛,让新人行的教师把自己的成长故事一一讲述,也是新教师与大家分享他们师徒磨课的成长历程。英语教研组为大家呈现了现场教研活动,并以沙龙的形式对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课,通过评课将一节研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课题实施等进行了精彩了大串烧。学校也推出了“骨干教师论坛”,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分享了精彩的教学片断,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骨干教师们在课堂中如何解决教学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方法。沙龙呈现了学校教师在分享教学智慧中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也成为学校促进教师思想交流的“茶话会”,更是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大盘点。

2.“分享”存智慧

沙龙是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交流带来了智慧的分享。我们追求的智慧分享是希望能打破学科的界限,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围绕同一研究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畅谈研究的心得和体会,让教师全面审视自我,弥补“闭门造车”的缺陷。在实施小课题研究的几年实践中,我们收获的是在广大的普通教师中建立一种教科研的氛围,确立一定的研究意识,开展一些“草根”的研究活动。而这些研究活动是我们全校教师真实的研究与行动,我们可以分享的真智慧。学校创立了校刊《叶小教苑》,定期将教师的教学点滴思收录起来,同时也将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征文向区级以上刊物推荐,我们也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了多次组稿,例如:如何开展有效辅导,我们组织了《叶小教苑》有效辅导专刊,其中4篇论文也被发表于《现代教学》刊物。我们开辟了校园博客,在博客论坛中我们开展网络教研,进行网上跟帖评课,创新了教研模式。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提高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上具有较高操作能力和从业经验的青年教师,他们技术过硬、责任心强,能够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对于教育工作中的两项基本工作――教学与科研――存在认识上和实际处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一、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一)理论上对教学与科研关系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从理论上不理解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独立,没有必然联系。同时,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在教学与科研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容易出成效,教学效果需要受到学生水平、专业特色等因素的影响,不易在短期内收到效果。

(二)实践上阻碍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提升的因素

1.师资层面

(1)高职院校的师资比例与本科院校不同,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很多教师来源于社会上的各个行业技术人员,掌握一流的技术操作技术,但是对于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来说,教学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授课方法等方面。部分教师由于原来很少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合适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索对策,缺乏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科研组织方法。

(2)高职院校缺乏高职称的教学与科研领军人物,师资职称梯队比例失调,青年教师占据比例很大。虽然青年教师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研究热情,可是他们不清楚教学与科研的切合点,出现研究方向偏差、研究理论不合适、研究方法不恰当、研究结论没有实效性和推广性,科研摸索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而高职称的教师已经“名利双收”,在教学与科研上的惰性较大,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只是挂个虚名,大部分的工作由青年教师完成,带头示范作用不强,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2.学院管理层面

(1)青年教师在学院工作中普遍承担很大的工作量,学院的各项考核大多针对青年教师而定,青年教师不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也要达到学院量化的考核标准,还有班主任工作、思想学习工作等,而学校提供给青年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疲于完成基本工作量,根本无暇专心研究。

(2)青年教师受到教师评定职称制度、各类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度的影响,为了在教师职称评定、晋升、期末考核中获得成功,有些教师为了评定职称,盲目地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内容只是“纸上谈兵”,与专业特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完全不符,科研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与教学毫无关系,存在科研与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

(3)学院的各项考核制度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重”表现在:针对科研奖励很多,详细量化科研项目考核,包括获得科研成果奖、、撰写著作、申报课题等;“轻”表现在:针对教学的衡量标准不一,具体考核项目包括教师需要完成基础课时量、学生测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很难界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兼顾到各个学科对教学的影响,学院对教学方面的奖励少,而对于教师末位淘汰制度,大多数教师能够“及格”就可以不被淘汰。

(4)在学院内部,科研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分属两个部门,从心理上暗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两码事,青年教师一方面将科研内容做得很“精彩”,一方面“安于现状”式地教学,无法监管青年教师是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融合,出现了“平行线”的管理模式。

3.教师层面

由于青年教师急于取得成功,尤其看重学校考核,过于重视科研活动,导致教学与科研之间相互矛盾,忽视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研究脱离实践,甚至出现抄袭研究资料、实验数据造假等科研泡沫化倾向,学术研究丑闻频频出现。

二、实现教学与科研协同提高的对策

(一)理论上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既要认识到教学和科研要“两手抓”,也要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科研与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科研主题来源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科研过程以教学过程为实验环境,科研数据是分析教学过程的各种现象,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推广与应用,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的各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论文、著作、专利等,掌握新的教学规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师应该时刻做学问、搞科研,发展和创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调研,并通过教学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实践上教学与科研协同提高的对策

在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学院的政策引导是影响青年教师努力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教学与科研考核及激励管理制度应该科学而客观,既要统筹大局,又要兼顾学科特点和个体,有奖励激励,也要有适度约束。具体如下:

1.教学管理制度构建

高职教学管理是以高职院校的特点为基础,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将以上内容形成量化指标考核教师,作为教师晋升等环节的重要考核项目,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

(1)为了引导青年教师的发展,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将日常教学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系内应该包含明确的教学工作过程和细化的考核指标,规范教师教学的职业道德,增加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考核,并体现青年教师逐年的成长历程。

(2)为了更全面地监督和考核教师教学效果,教学管理体系应该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反馈,包括学院、系(部)、教研室(实验室)三级部门和教师同行、学生等,结合终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等形式。同时,应该综合审视督导结果,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对于每个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适当奖励。

(3)针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和教学水平情况,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更新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其自身素养。

2.科研管理制度构建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长久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科研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1)青年教师在科研发展方面缺乏“领路人”,不了解科研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因此,应调动有科研经验的教师起带头作用,成立合理的科研研究团队,使青年教师了解如何选择课题、搜集资料、撰写开题等报告;如何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科研成果,最终系统地完善科研成果,并推广和落实等。

(2)学院在科研考核制度方面,科学、客观地划定教师科研量化指标。既要有科研完成量的基础指标,以保证青年教师将科研作为日常工作的常规化组成部分,也要有科研优秀成果的奖励机制,保证青年教师对科研进行深入探索的热情。

3.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建设

(1)在学院管理部门设立时,增加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沟通,科研部门评审科研材料时应该由教学部门进一步审核,选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定期展示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的教学案例;教学部门应及时将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给科研部门,由科研部门拟定校级课题指南,或者优先通过相关的课题审批,要求同一个课题题目可以批准多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既调动了教师研究的热情,也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2)在科研课题开题和结题审查时,增加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说明材料的审查环节,使教师在设立课题研究主题时考虑教学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防止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的脱节,如: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性;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导入课堂情况等等。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教学的奖励力度,突出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完善教师职称的评定、选拔、晋升和薪水分配制度。

(3)制定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遇到的实际障碍,建立教学资料和科研资料的共享平台,调整奖励方式,设立多种奖励机制,创建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总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关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合理地引导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9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炼、同步发展”;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发展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营造、培植学校特色的动力和渠道,为教师成长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动力和渠道,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使教科研工作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动力和渠道;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为学校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为昆山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⑶组织各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填写需提交的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向上级教科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⑷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配合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会议,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配合课题组合理使用研究经费,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⑸在准备“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思考“十一五”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并为该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进行初步认证。我们设想发动全校教师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共同选择、拟定学校新的主课题。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熟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为学校骨干教师更上一层楼、挤身“名师”行列提供条件。

⑴做好“导师制”工作。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3、04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

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今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将以组织或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有关的教学比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本学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评比活动。同时,我们将协助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评优课等比赛活动。此外,我们还要组织3次专题讲座,主题包括如何组织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进行反思提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9次研讨。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努力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

⑶本学期,我们准备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拟开设两次讲座,一次是有关论文撰写的通识讲座,一次是针对职称论文评审要求的专题讲座。

⑷本学期,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明确科研骨干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以及培养方案。

在确定人选之后,我们将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

⑸同时,独自或配合教务处认真组织教师外出观摹、学习和交流活动。

3、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研究,组编两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一期已经下发教师)。同时,协助教务处做好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培训等工作。

青年教师课题研究篇10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51-02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是高校实施教学的排头兵,他们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了解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东北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院(部)督导员听课等方式了解35岁以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从学术专业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探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对策。

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调研设计

1.调研目的。掌握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状态,了解他们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2.调研对象。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全校35岁(含)以下在职青年教师。

3.调研方式。向31个院(部)发放问卷527份,回收问卷472份,回收率为89.56%;组织全校74名院(部)教学督导员深入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包括客观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包括自然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和工作状况等共计33个问题(29个单选题,4个多选题;数据处理时单选题和多选题均计算占问卷总人数的百分比)。主观性问题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院(部)教学督导员主要了解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等。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该校通过近年来出台一系列关于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的政策尤其是激励教学的制度、措施后,该校越发重视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平台,激发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热情,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有显著提高。但还有部分青年教学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知识厚重不足

在调研中,通过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一是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不足,二是知识面狭窄,三是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

1.学历层次不高。问卷调查表明,该校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36.69%,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占12%。学历低或跨专业攻读学位的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或专业的基础性训练不够或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授课内容没有厚重感,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水平。

2.科研能力较弱。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课堂讲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体现个人研究成果、富有个性特征的精彩讲授很少,这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低有直接关系。问卷调查显示,该校本科教学教师中青年教师占38.4%,而41.66%的本科教学工作任务由青年教师承担,由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了很多。

(二)教学认知能力不足

1.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新时期教育思想与理念掌握不多,往往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踏上讲台,教学经验积累少,教学中遇到问题不知向谁请教,向谁求助,缺少师傅领进门的环节。他们认为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自己帮助很大的比例占32.17%,一般的占49.88%,没有帮助的占17.02%。

2.理解专业目标及课程的能力不足。由于课程组和教研室活动少,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不够,加上青年教师本人钻研不足,致使青年教师对本人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目标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对专业目标的表述形式和作用也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门具体学科,不能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全貌来理解;驾驭课程内容的能力还有欠缺,对课程目标、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还不十分精确。

3.对学生的了解不全面。他们认为学生状态不好是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占49.42%。他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认识不足,如果确立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既严格要求,又能富有爱心耐心,因材施教,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青年教师做足课前了解学生状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功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三)教学技能比较欠缺

通过督导员听课,发现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计不完善。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案设计不完整,只有要讲的内容,而教案应有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体现不足。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不认真。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设计与把握不够,讲授的目的性和内在逻辑性不够突出。

2.课堂教学组织不够。部分教师组织教学不够,课堂缺少提问、讨论环节;有的虽有讨论,但学生发言往往不积极。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进行课堂管理,课堂纪律不好。或不敢管或不知道怎样管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效果不明显。

3.教学内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授课门数多,有的达到4―8门,没有时间仔细研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客观上成为“讲课机器”。

4.讲授方法:未处理好讲与教的关系。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讲,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心中无数;部分教师语言表达基本功不过硬;部分教师讲课平铺直叙;部分教师在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有问题。

5.缺少师生互动。教学互动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互动效果不好。

6.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在教学改革上,大部分教师积极引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幅度不大。

7.教学效果不理想。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特色不鲜明,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够。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解决不好“怎样教”的问题,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另外,他们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讲授时数过多而潜心钻研教学的精力不足。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工作,需要青年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与研究。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策

青年教师成长一般分适应期(1―2年)、成长期(2―5年)和成熟期(6―10年),该校处于这三个时期的青年教师占89.98%。所以,应区分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培养与使用。在适应期,注重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通过教学关;在成长期,注重其他教学能力的培养,让青年教师具备一个合格教师所应有的教学基本功和学术基本功;在成熟期,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青年教师也应不断反思教学,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一)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1.提高学历层次。学校应在“十二五”期间严把进人关;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或访学),特别是对讲授公共课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制定特殊的鼓励政策,使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50%―60%。

2.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针对进校5―10年处于成熟期的青年教师,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加科学研究。首先,建立更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激励他们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其次,学校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他们参与科研攻关的热情。

(二)提高对教学的认知能力

1.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思想、教育理论与规律的认识;采取各种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对专业目标的理解,鼓励他们参与课程编制与课程评价,培养其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编制的能力。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多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用好的教风带出好的学生。

(三)提高教学技能技巧

1.对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按照学科设置二三十人的小班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实行助课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开门见山讲怎样才能上好课。重点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基础,即熟练掌握选择内容、讲清概念、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理清脉络、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使用、语言表达、师生互动、启发诱导、掌握时间、课堂讨论等技能。

2.对进校2―3年和部分进校6―10的青年教师,采取以下培养措施。

一是强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教研室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互听课制度和向老教师学习的助课制度,聘请知名人士作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为青年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教学督导员在听课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帮助青年教师解决问题。

二是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使青年教师业务培训制度化,鼓励并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精品课程培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国外高校交流等,使青年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师下基地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