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十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十篇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8:14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1

苏玥竹,女,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1]创业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因此创业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需要创业,而在中国的创业进程中,大学生是创业大军中的一股强有力的后备力量。然而,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涉及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创业者必须具备经济管理的背景知识。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几率也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大学生创业的背景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而2013年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99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自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确定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全国各高校普遍出现了开展大学生创业的热潮。我国多届领导人、教育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机构都强调要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大学生创业。

2.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缺乏经验

大学生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创业热情,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很强。然而他们缺乏创业经验。首先,创业大学生对市场需求、各个行业动态等商业信息了解的不多、把握不准。其次,大学生对市场环境信息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环境而使创业遭受挫折的例子也很多。此外,大学生缺乏创业的基本常识和企业管理的高级能力。创业和管理经验的缺乏会带来投资高风险,很容易造成创业的失败。

(2)创业选择的行业面窄、创业方式简单、科技含量低,成功率低

大学生创业时,通常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行业进行创业。这些行业发展的一般都较为成熟,创业机会少。而新创立的企业要面临现有企业的竞争,很难生存下来。

(3)政府政策实施效果不好

事实上,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好的政策,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以及高校并没有积极贯彻执行。

(4)创业教育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有诸多不足: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创业教育的实施规程不完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2]创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而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薄弱之处集中表现在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

(5)资金困境

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很大的瓶颈。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毕业生有好的创业计划,但苦于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因而迟迟不能展开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一些已经创业但由于创业过程中缺乏资金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减弱,竞争力不强,最终导致创业失败的例子。

(6)大学生创业需要兼顾学业

大学生创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这阻碍了学生对创业的全身心投入。而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也让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

大学生创业有很多不利条件,然后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以及高校的教育来做一定的弥补。

(1)加强创业宣传,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越来越规范。但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影响着许多人的创业意识。高校可以利用自己宣传平台鼓励学生创业。有效地利用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鼓励政策,可以大大减少创业初期的成本、降低使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2)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创业时的缺乏经验和技能、管理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高等问题,学校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高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工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也可以为创业者进行企业规划、人才培训和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必备基础。

(3)学校可以提供创业环境和创业方面的支持

在创业环境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开设更多的与创业有关的课程供潜在的创业者获得所需要的知识。高校可以积极为学生创搭建各种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源,促进大家的信息共享。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建立校内创业者联盟、创立校外创业见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学习的机会。[3]

三、总结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综合过程。大学生创业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劣势,社会应该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和主体,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进行有重点的培养。这些是以后大学生进行成功创业的基础条件。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好大学生创业的系统化教育。(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志能,郁义鸿,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复旦出版社.2000,3:9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精神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含义及其与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大学生潜能,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经营管理和综合性的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独立生存、发展的本领。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创造(creation)、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enterprise)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虽然三者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全新的”感觉,都具有独创性,都含有“创”的成份,但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而创业则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创造在于它的原创性,能够孕育前所未有的东西。然而,创造有时并不一定完美,只有创新才能使创造尽善尽美,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落到实处。因此,创造、创新、创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大根植于它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之中。

因此,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如今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掀起了科技与教育竞争的热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与教育投入,以此来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确立的坚定不移的教育与发展方针,也是中国在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决策。

2.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转变需求。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注入新的教育内容,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培养一代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既能从事一般生产劳动又能从事某种开拓性的创业活动的劳动者。这就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大学生创业教育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善于社会交往,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素质的培养,正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着力点。

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直接帮助大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大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许多西方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与支持,以及企业的参与和重视。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1.调整高校办学指导思想

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关键要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应变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成为安排和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据,成为学校考核各单位工作的尺度,特别是要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

2.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离不开相应的舆论氛围和环境。一是大力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师生员工对创业者社会价值的认识。二是推进校企结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从长远来说,要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增长创业才干。

3.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和加强创业品质培养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校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要着力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都应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等。所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内容上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培养。

4.开展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为此,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练大学生的创业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品尝自己劳动的收获,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构建新型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面对就业新形势,首先要更新观念,拓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使之集管理、服务、教育、指导为一体。“就业指导”要向“生涯指导”转变,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变为全程就业指导,从单纯指导求职到指导求职和指导创业相结合转变。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必须要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招毕办、学工部和教学系里面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班主任都要学习就业指导知识。另外,特别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相应学科背景,掌握不同行业或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咨询和指导能力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22.

[4]黄仕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32.

[5]中国青年报.2002-4-5.

[6]陈德智.创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140-02

作者简介:李岩(1982-),辽宁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应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使大学生在毕业后主动走向创业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形势下至关重要,这事关大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能否承担起复兴民族大业的重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高校必须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是自主创业,大学生要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代社会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

1搭建创业平台。举办研究项目报告会、大学生创业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创业实践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身边的榜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信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加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不仅通过实体运作,还要加强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培养良好的成才心理素质。

2课程教育。学校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个体性格也得到完善和发展,个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育人教育。注重在校生的创业精神培养,着重培养实践实力和团队精神,引导毕业生创业、建设创业团队、在其创业过程中加以扶持,育人成为创业的中心教育模式。

4创新教育。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以课外创业活动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二要依托社会活动,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学生通过组成创业小组,参与竞赛、报告会、学术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园活动,激发其创造潜力。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成立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咨询、指导和评价,使创新成为综合化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

5实践教育。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了解前沿学科;利用高精尖设备为学生讲解,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及途径,让学生有的放矢;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深入岗位、进入现场,感受创业气氛,增长创业才干,既有利于拓宽学生培养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一,部分高校将招生计划同就业率挂钩,实行招生计划同就业率挂钩原则,造成了高校往往只重视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第二,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类型为选修课,对创业教育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将其纳入规范的教学和科研计划。

2能力培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并且方法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目前各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只是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仍限于课堂讲授、创业计划比赛、讲座等传统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

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从事理论课的传授,没有创业体验,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结构存在严重不足,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阻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4缺乏政策支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各种措施用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但出现了扶持力度低,或是与高科技产业挂钩,进入门槛高等问题,创业扶持政策还很不完善。

5培养方式缺乏个性化。大学生个体能力必然有所差异,“广谱式”的培养方式不具备针对性,并不能将学生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不具备“一对一”个性化培养条件。想要缓解日益增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个性化创业能力必不可少。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李岩: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李岩: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全国各高校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坚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着重学生能力的教育与培养,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职责和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创业的活力会形成就业的规模效应。贯穿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处于主体地位的应始终是大学生,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作为外在因素只是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破除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只一味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重点对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进行教育,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既能就业也可以自主创业的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创业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加大课程及内容创新力度。完善《创造学》《创业学》《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全国各高校为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不仅要把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环节,还应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等方式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加强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重培养风险意识、良好的创业心理;注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和理念培育;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突出传授学生专业和职业知识,掌握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如公共关系、政策法规、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知识的积累。

3建立健全创业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模拟实践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理论不等同于实践,理论知识的加强并不能取代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加强同企业、公司、政府机关等相关单位的密切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保障,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以工代学、在岗实习、达到实践的目的,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消化、巩固课堂教学中已掌握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从事创业活动所需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促进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模拟活动,如创业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请资深的企业家现身说法讲解创业经历,组织学生开办模拟公司的第二课堂活动,养成对未来创业环境和工作目标进行分析的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小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6)

[2]姬道兴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和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23)

[3]李敏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网络财富·教育前沿,2008(10)

abstract:alongwiththescaleofhighereducationexpandingconstantlyinChina,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situationisbecomingmoreandmoreserious.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hasarousedmoreandmoreattention.asstudents’mainstudingandlivingplaces,universityhastheresponsibilityofcultivatingstudents’entrepreneurialability.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能力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自主创业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高校学制应更加富有弹性,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就业方式之一!

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

创业意识是个体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引发的创业意愿,是进行创业行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创业意识包涵四个要素,即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创业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独立,尤其是经济上的独立,希望自己可以作为社会成员负担起经济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创业行动本身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希望通过创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既是创业需要也是创业动机的体现。从高校开展的创业指导活动时大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他们中大多数都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情况,极大地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兴趣。由于大学生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理想偏向于个人化与近期化。创业理想还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完成标准,一切只是依照个人感觉。大学生们有创业理想,但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以上就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

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

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财力和物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创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息息相关。就目前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硬件方面普遍比较缺乏:大学生的主要接触对象是学生,与创业需要接触到的对象相比过于简单。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的资助,用途是生活开支,很难有多余的财力与物力来支持其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软件方面也不太乐观,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还在锻炼阶段,繁重的学业任务使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去进行创业实践,有些大学生在初次创业中遭遇失败便不再愿意继续尝试与努力,缺乏坚韧的创业意志,创业素质有待提升。各高校有开展各种各样的以创业为主题的培训或讲座,大学生可以在这些场合学习到一些创业知识,但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靠这些举措的大学生很难掌握充足的专业技能,直接导致大部分初次创业的大学生会遭遇到创业失败,这都是创业软件方面不足的体现。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个人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或目标时所表出来的素质,不同的人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但个人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得以培养与提高的。

1.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1996年,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都可享受国家的“包分配”制度,这让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大学毕业后就是要进入传统工作岗位的潜在意识。即使到了今天,这依然是大学生的最主要的就业方式。然而,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必然成为就业趋势,了解这一现实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普遍缺乏理论与实践,家庭、学校、国家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家长可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大学生的在创业方面特点、特长,知其足亦知其不足,充分运用家庭亲属关系,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前期的实践锻炼。学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力度,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课程。目前国家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相应的资金扶持方式,但还应增强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3.拓宽大学生的创业途径

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途径主要依靠自己生活所见所闻得以确定,但也有一些高校设立了创业孵化基地,这是大学生创业的又一新兴途径。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阵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些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或公司的发展动力,国家应鼓励或促进大型公司或企业与大学生创业的合作。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有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87-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高职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职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需要解决学生的目前的生计问题。但也应该重视创业教育,以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成为高职教育的使命。

一、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能否进行创业,首先取决于学生创业的意识,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前提。

(一)创业主体意识。创业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观念、会成为创业者在风险浪尖上拼搏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会鼓舞他们抓住机遇,迎战风险,拼命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会使他们承受更多的压力和困难。因此,这种创业主体意识的树立,就成为创业者在创业中必须具有的、十分宝贵的内在要素。

(二)迎战风险意识。风险经营意识是一种现代经营意识,也是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急需培养和增强的的一种重要的创业意识。创业者要从害怕风险,不敢迈步之中解放出来,敢于去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风斩浪,又要在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中善于规避风险、化解风险。

(三)知识更新意识。原有的知识底蕴和劳动技能,不足以应对创业过程中涌现的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创业者应随时注意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适应和满足繁重的创业需求。

(四)资源整合意识。整合理念是现代营销学中的新理念。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可能将创业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解决好,关键在于要学会进行资源整合。创业者要在创业中借势发展,巧用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五)战略策划意识。策划是一种智力引进,是一种思维的科学。策划既是进行战略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每一个具体事件和行动进行战略思索的过程。大到企业发展战略,小到一句广告语,都要经过策划的过程。很多创业企业能够快速崛起,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十分注重策划。

(六)开发信息资源意识。信息是资源,是财富。只有懂得信息的价值和信息资源的重要,才会积极寻找和利用信息资源,才会去开发信息资源中的价值。

二、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创业能力是在知识不断积累,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深入的基础上获得的。

(一)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在现代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为了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二)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的关键。经营管理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它从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

(三)社会综合能力是创业的保证。在创业过程中,综合性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公关能力、持之以恒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和综合性,从整体上影响和作用于创业实践活动。

三、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内容,传授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融入课堂,使知识技能学习与创业素质培养有效地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要挖掘原有教学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因素,充实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新内容。

2.开设创业课程进行强化教育。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导论、创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等内容。同时也尽可能多开设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地学习金融债券、股票交易、市场分析与预测、广告策划与设计、营销对策、谈判技巧、生产规划与计划、生产流程与操作程序等课程,以保证学生获取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

3.注重教学中的创业能力拓展。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延伸与能力的拓展,把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放在提高能力上。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锻炼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高职学生创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业的基本能力。

1.把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针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之中。

2.把创业教育与学生课余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是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把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专题培训结合起来。创业专题培训是提升学生创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成立"创业训练协会"、"创业俱乐部"、"生存训练营"、"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创业沙龙"、"生存训练"、"创业研讨"、"勤工助学"等一系列活动,锤炼学生创业的心理品质。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构筑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业的实际本领。

社会实践也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检验创业能力、确立创业方向、提高创业实际本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校内创来实训。模拟实训是创业教育的一个既便捷、又有效的形式。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创业园区,学生从寻找创业商机开始,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设计,最终到实际场所进行经营试验或检验,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将在这个环节得到具体的应用和体现。

2.校外创业实践。到工厂去"顶岗实习",到公司去"挂职锻炼",到小店中去"充当老板",这是最有效、最重要的创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树立市场意识,学会做人、做事,尝试进入"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周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6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而农科高校担负着培养农业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认为,要培养农科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加强基础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和开发等方面得到最大化发展。所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农科类高校,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农业类科技人才,因此,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

二、以大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加强对大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的科学指导,对于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发展的规划与自我管理意识,尽早明确并准确把握自身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业目标、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储备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和保障自身的全面、协调、科学、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将大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贯穿大学四年,实行大一阶段注重强化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二阶段注重强化素质提升,初步了解专业知识;大三阶段注重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深化就业创业理念;大四阶段注重强化事业前景和创业实践导向引导的四段式引导。大一新生一进校,学校就应向学生灌输创新理念和就业创业观念,帮助他们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提升学习、创新的紧迫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帮助学生不断明确专业认知,了解专业成才目标和途径,设计学业规划,制订成才方案,确定职业目标等。通过四段式的引导,不断培养学生“想创”的创新创业意识、“敢创”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创”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和能力。

三、创新实践载体,夯实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为平台,以开展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知名企业校园行、成功校友报告会、成功企业家和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暑期社会实践等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新实践载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专业文化、科技创新、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整合资源,营造氛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必须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办学理念,探索改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搞创新创业。对于农科类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和科研环节来培养。要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不断优化整合教学设施,拓展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组建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创业团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专业课题研究;聘任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实验师为指导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创业,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验创业全过程。另一方面,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利用假期和实习期,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接受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培训,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及前景,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不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有效改善了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少的现状。

五、将学分制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接轨,推动第二课堂创新学分制建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紧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的空间。第二课堂创新学分是指对学生在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要求获得的学分课程以外的各类科研、实践、创新活动中所获得的成果或效果进行评价,经专家组评审,确定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设立第二课堂创新学分符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它将过去相对虚化的考核标准硬性指标化,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量化考核,使考核标准更加科学和系统,从教学管理制度上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管理规范。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类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建立在专业人文文化基础之上,而且这种培养目标的达成除依靠高校的力量外,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并形成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优化创业环境,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新庚,聂智.大学生涯设计中的就业创业导向探索.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1,(2).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成功率低。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

(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四)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感受。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

一是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我们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过程当中,使得高校的教学水平始终可以紧跟社会潮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开展多种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学术性的专业知识课程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

二是激励机制。我们应当在保证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学习评价体系,实行弹性学分制;举办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对于优胜者提供合理的奖励;设置相关的基金,形成合理竞争、相互促进的有效的激励体制。

三是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鼓励勤工俭学,允许大学生在校内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组建创业社团,身体力行,锻炼能力,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将大学生的自身需要与企业需要相对接,吸纳优秀的大学生科研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品格、能力,以及对接企业与学生需求,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四是外部支持。通过社会支持,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讲座或者论坛的形式邀请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完善国家现有的各种政策,不断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与教育体系。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各个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综合且复杂,优秀的创业者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市场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高校应当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不足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体系,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高效有力的、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8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一人才核心素质的神圣使命,不仅如此,面对21世纪的新需要,它还要着眼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重要使命。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创造活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的,是指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创造性产物具备两个特征:一是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没有首创性,人云亦云,产品复制,当然不能称之为创造;如果没有社会意义,不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不能称之为创造。日本心理学家说,“无论人们多么重视新奇,但也不希望出现那些横七竖八的东西,而在独创方面,人们绝不会欣赏犯罪和破坏社会。”创造性产物里还内含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人格特征”,也就是创造动机、创造态度、创造兴趣、创造热情以及创造意志等。因此,创造力包括三个因素:一是有关领域的技能,二是创造技能,三是工作动机,前两个方面决定着一个人“能做什么”,表现为首创性,而工作动机则决定着这个人“将做什么”,表现为社会意义。可见,工作动机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这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任务。第一,“做什么样人”、“为谁服务”,这是个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思想理论课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使创新的成果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和平服务。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理论,其鲜活而生动的例证就是丰富的创新实践,完全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精神,正是创新精神所要求的。

创业能力是指人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它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方面。创业技能主要是指创业者的素质,包括思想和心理素质、创新素质、战略和决断素质,经营和管理素质等。从个人参与创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动机有两种:一是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理想选择,二是生存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所有的其他选择不是没有就是不满意,创业者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在我国生存型创业占大多数,说明我国的创业能力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急需发展创业教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同样具有独特的优势。成功的创业者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具有发展性,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创业,我们刚论述过思想理论课具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其次,创业者还需要具有极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创业是一个过程,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所以需要耐挫折力,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这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有赖于我们思想理论课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课程的教育。再次,创业者要具有善于把握机会的战略决断能力,精明的经营头脑和管理的能力等。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伟大的创业,就是一门战略学、管理学、经营学,在它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深刻地印有成功创业者的足迹,完全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中创业真谛[12]。

总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样,都需要后天的教育,正义而高尚的个性特征是人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稳定而持久的源泉,在这方面思想政治课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我们要积极发挥这一功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创业能力;方法设计

一、创业能力常规培养措施及存在问题

(一)创业能力的常规培养措施

1.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开设贯穿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课,传授创业的综合知识;再次,推行辅修制,弹性学分制、第二课堂等,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

2.建设创业师资队伍。现有创业师资主要以校内为主,配合聘请专家、校友,专兼职结合。另外通过各类创新创业理论研讨会、高等教育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调研、工作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

3.开展多形式的创业培训。通过全面培训以及分层专项培训,如创业、管理、金融类讲座及创业计划书指导、创业沙龙等活动,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4.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学校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宣传与创业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类报告会、访谈、论坛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建“创业沙龙”等团体,引导学生关注创业,营造积极创业的舆论氛围。

(二)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目标存在偏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开展,投入不足。

2.师资队伍存在缺陷。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尤其是缺乏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仅靠少量校内和校外兼职教师难以满足需求。

3.校内外创业环境不理想。校内未形成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创业激励、评价体系。社会对学生创业的态度未形成支持、鼓励的舆论及政策导向,甚至提供负面信息。

二、基于行动学习视角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法设计

(一)确定问题

问题内容应聚焦于创业中的热点和难点,可以涉及多个工作领域,必须是具有策略价值的重要问题,并在性质上与管理方法有关,有利于学习者在计划期内进行研究及活动。此外,在设立研究专题时,要尽量避免把研究专题的范围定得太广泛,避免技术及技能问题,避免选择无人有兴趣的问题,避免涉及机密问题。

(二)组建小组

根据主题,选择相关专业的同学参与。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别的同学,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研究问题,比如在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一些问题时,可以召集经管学院、生化学院、建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不同专业同学。

(三)前期培训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咨询师对小组顾问、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行动学习方法方面的培训,系统介绍培训原理和行动学习的知识,帮助大家掌握行动学习的思考工具和学习流程,对小组顾问来说,还要进行催化技能方面的训练;二是围绕选题对参与学习的辅导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系统掌握与选题有关的理论知识。

(四)小组学习

小组在小组顾问的引导下围绕选题展开团队学习,经过深入沟通,完成知识整合,并与专家提供的“程序化知识”结合,组织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重点是营造一个安全、放松的氛围,通过观察反思——转换定势——制订计划三个环节达到目的。即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做法想法以及他人的做法观察和反思,打破自己已有的思维定势,让当事人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关注、接受、理解事物,从而形成全新、更具效能的思路与对策,从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发现和灵感,在新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形成和选择行动方案。

在这个环节里,学习者通过发言和对话,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同时,学习者不断地挖掘潜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这样会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制订方案

行动方案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来制订和产生。方案的制订,要考虑很多问题,小组成员在参与的同时也在锻炼着自己的组织能力。

(六)行动承诺并执行方案

行动学习的项目以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所以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该步骤就是把整体方案向相关人员展示和讲解,根据相关人员的评价和建议进行修正,形成最终方案并执行。

该培训项目团队成员在确定最后方案后,开始执行。让小组成员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通过实地操作去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行动学习成果向发起人及其执行团队进行汇报。每一个团队成员回答小组顾问的质疑。监督人员对行动学习进行全程跟踪,对照学员个人改进计划观察其行为,定期给予反馈和辅导。

(七)反思评估方案

在实践中观察方案的实施效果,并不断加以反思,对话,共同探讨不断优化完善方案。这个过程也是小组成员自我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他们对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加以完善提高学习能力。

(八)展现固化成果

培训者对学习小组形成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如果成功,在组织范围内加以推广,肯定并激励解决方案好的学习小组,对存在不足的方案,则返回第一步骤,进入下一个行动学习循环。

参考文献:

[1]胡静芳.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活动创业能力培养契合点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11.079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publicentrepreneurshippeoples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istheimportantcontentofthesystemofhighereducationandcultivatestudents'entrepreneurialabilityrelyingoncommunityactivitiesandmeetingpoint,deepe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entrepreneurialability,hasavery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ispaper,basedonthecommunitybuilding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thispaperanalyzesthemeetingpointofthecommunityactivitiesand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entrepreneurialability,andexpoundsthefactorsthataffecttheentrepreneurialability.andonthisbasis,fromtheestablishmentoforganizationoperationmode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teamconfigurationoptimization,communitybusinessbasethreeaspects,discussesthewaytocultivatestudents'entrepreneurialabilitytopromotecommunityconstruction.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ommunityactivities;cultivationofentrepreneurialability;conjunctionpoint

1社F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契合点

1.1两者行为契合

社团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思想行为碰撞的活跃之地。在社团创立与运作的过程中,其本质属性就是创业行为,这就为社团活动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提供了行为上的契合点。一方面,社团的创立与运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行为发生的出发点,以自我发展为目的,契合创业发展的行为导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是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的“大舞台”,而创业的背景就是社会化的大环境,这为学生创业环境的适应提供了较好的前提条件。

1.2两者组织管理契合

基于狭义经济学的视域而言,创业以营利为目的,所形成的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的社团之间,在组织管理上存在契合。社团的组织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工作,都是创业过程中,企业(团队)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学生自我运作社团活动,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高度的管理模拟与实践体验,从中形成的经验、知识与技能,都是宝贵的创业资源。

1.3两者发展契合

学生创业中的问题与社团发展的困境存在相似之处,为两者在发展上提供了契合点。无论是社团的发展,还是创业的推进,其中的组织管理、项目运作,以及资金与资源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共同的问题属性。社团活动中的能力、资源等方面的建设,都是学生自我创新及发展的尝试,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高校在社团发展中,着力于创业要素的融入,科技类社团等的建立,将学生与创业构建成直接的互动关系,社团活动中的一些做法、经验及技能,都可以复制于创业活动之中,为大学生夯实创业的基础。

2医学院校社团活动影响创业能力的制约因素

2.1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社团活动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的契合,其所建立的基础在于理论学习。但是,医学院校的专业具有特殊性,学科专业与社团活动项目内容缺乏广泛性对接。福建医科大学在社团建设中,与学生学科专业结合度相对较弱,社团实践活动缺乏理论学习的基础,而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的反馈。因此,社团作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如何突出“专业+能力”的契合,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与此同时,社团建设脱离学校专业特点,孤立的将社团活动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平台,学生难以在社团活动中习得与创业相关的知识,也无法依托专业知识,开展与专业相关的项目活动,社团活动中的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过于分离。

2.2缺乏接地气的创业元素的融入

福建医科大学在社团建设中,社团类型繁多,但多集中在音乐、舞蹈等休闲娱乐的范畴之中,与当前大众创业趋势缺乏吻合。一方面,作为理科生的医学生,思维活跃与严谨、动手能力强的特质,决定了医学生的创业寻求创新,创新元素的融入对于提升创业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缺乏接地气的创业元素的融入,社团开展的活动项目难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有效培养,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兴趣爱好的满足,而忽视了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我的能力。因此,社团活动如何融入创业元素,并在整合学生兴趣、专业的同时,实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两者在发展契合上的难点。

2.3社团活动缺乏创业能力的内化过程

在社团活动之中,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通过实践,实现创业能力的内化。内化程度越高,学生从中获取的创业知识、技能、经验越多。但是,知识、技能有实践,而缺乏内化过程,活动实践所得无法在自我的认知及发展中,形成创业能力的重要因子。于是乎,社团活动归活动,创业能力归创业,两者无法在内化中形成契合。因此,医学院校依托社团载体,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应重视内化环节,丰富的创业资源、知识技能只有内化成学生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创业。学生组织管理、交际及处理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创业能力的内化。

3社团建设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2011年以来,福建医科大学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专业优势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基地,在依托社团建设推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福建医科大学的成功经验有借鉴之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社F建设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创新社团运行模式,兼顾好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医学院校注重学科专业的实践构建,与社团的创业教育与实践相分离,社团活动教育与实践的双重性并未充分体现。福建医科大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创新社团运作模式,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在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实现创业能力的内化。创新社团运作模式一是要着力构建社团运作机制;二是要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创设“创业型”社团企业的运作模式。因此,福建医科大学在社团运作模式的构建上,以企业的视角,将社团的“创业教育=企业产品”;“创业实践=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运作模式突出了“创业”元素,更契合了当前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社团在运作的过程中,依托社会企业、学校部门的赞助,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并在人力资源管理、社团品牌建设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依托好专业特色,建立创业社团,将社团项目活动市场化,并基于企业的运作模式,开展社团的管理,让社团行为、活动管理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充分契合。

(2)优化创业导师团队配置,提升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社团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体现,依托于教师创业教育、指导的参与。当前,医学生基于社团活动,难以习得有效的创业知识、技能,很大程度上在于创业教育缺失,创业实践缺乏科学指导,以至于社团活动的创业导向力不足。因此,优化创业导师团队配置,就是抓牢创业导师的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创业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学校应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组织管理经验吩咐的创业导师团队,确保社团活动的管理,促进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福建医科大学围绕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组织由36名专业教师、创业教师、企业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每支创业团队联系安排创业导师;其次,充分依据学校的专业建设,选派优质的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契合性的开展创业指导。对于创业导师团队,学校不仅确保其完备的理论实践,也要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深入创业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亲身体验创业过程,进而将典型的创业案例作为社团创业教育的典型,提高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也将接地气的创业元素更好地融入其中。

(3)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升级服务,建立社团创业基地。为实现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高校应着力资源整合、服务升级的发展原则,对现有的社团建设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在功能拓展的背景之下,建立社团创业基地,更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内在需求。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在挖掘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依据不同的创业类型,创设创业教育园,为学生的社团创业实践提供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强化社团创业基地与学校职能部门、附属企业事业单位、实验室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校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打破过去难以走出去的发展困境。2011年,福建医科大学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基础,凸显专业优势,全面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面积3500o,其中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生物医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药物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专业优势,拓展功能与服务,将基地与创业紧密相结合,孵化园不仅孵化项目,更孵化出创新的激情。升级服务也是当前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针对本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特质,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和“KaB创业训练”等选修课,并举办“圆梦工程”大学生创业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系统、深入的创业培训。

4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是一个过程,其发展的基础在于良好平台的搭建。高校社团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契合点,这就决定社团可以作为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平台。为此,福建医科大学依托社团建设,培育社团创业基地,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一是要以创新为驱动,创新社团运作模式,在社团活动中兼顾好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二是以优化发展为导向,优化创业导师团队配置,提升创业能力培养质量;三是以升级服务、拓展功能为重点,通过社团创业基地的建立,盘活社团活动,孵化医学生的创业激情。

参考文献

[1]崔立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知识文库,2016(3).

[2]张超.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