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3:16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1

第1条为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合同的订立和印章使用管理,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村级印章使用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本街道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2条街道办事处所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内部成员或者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社会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进行的合同订立、印章使用,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合同签订与管理

第3条凡属涉及与村级资金、资产、资源及其它生产资料有关的,在从事对外承包、租赁、出借、投资、抵押、担保等一切经营、经济活动的,均应按照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据相应程序采取书面形式签订合同,严禁“口头合同协议”。

第4条合同的订立,实行前期审核、后期备案制度。合同正式签订前必须提交办事处司法所审查把关,并加盖合同审核备案专用章,方可正式签订,重大事项需提交街道党政联席会研究同意,否则,视为无效。合同签订后的副本原件同时报送街道办事处备案存档。

各类合同书在履行终结后,应按规定时限保存,没有统一规定的保存时限不得少于20年。

第三章印章使用与管理

第5条村级印章的使用,严格实行审批、登记、备案制度。所有用印行为均需有印章保管人、加印批准人和持件人签名备查。否则,按私用印行为处理。

第6条不损害集体利益,只涉及群众个体利益的一般性事项,使用村印章由村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用印手续,批准人、用印人、持件人需签名备查。

一般事项包括:死亡证明、现实表现证明、转学证明、婚姻状况证明、身份证丢失证明、参军证明及上级主管部门常规性统计、财务报表等。

第7条对于涉及集体利益与广大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使用村印章,需经两委会共同研究,由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共同审批后,方可办理用章手续,批准人、用印人、持件人需签名备查。

村级重要经济事项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合同的签订(包括:工程建设、出租土地、出租房屋、购置、变卖集体资产合同、协议书等);(2)集体借款、贷款及其担保;(3)集体专项资金、大额资金的使用;(4)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征占土地事宜;(5)计划生育指标审批;(6)低保户、困难户上报;(7)土地确权方案的制定及收益分配方案的实施;(8)其他村内重大事项。

第8条村级印章要有专人保管,印章使用的审批人与保管人(用印人)不得为同一人,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般不宜直接保管印章。村级印章严禁随意携带外出使用,如遇特殊情况,需经村主要负责人批准,并及时办理相关登记备查手续。严禁空白纸盖公章发生。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2

一、上海区属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上海区属集体经济包括新中国建立后在各个时期形成的区属工业、商业、供销、交通、建设等各行业的集体合作经济,本文主要研究区属集体经济,即主要是市区和原来郊县的工业集体合作经济的历史沿革和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行业集体合作经济改革发展的沿革。

(一)上海区属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沿革

一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手工业合作化时期的县联社及其企业。当时各郊县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中服务于农业的发展,组织了一大批手工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县联合经济组织,即县联社与县工业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改革开放以后,全市成立郊县工业局,以后又改为区县工业局并挂上城镇工业合作联社牌子,成为全市各郊县联社和集体合作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现在金山、奉贤、嘉定等区联社都是其成员单位。区联社成员单位包括联社投资企业、原有村镇集体合作企业及其改制的新经济组织等。

二是1958年“”年代,为解放家庭妇女劳动力,各区建立的各类里弄生产加工组(场)和生活服务社。“”后期,里弄生产组和街道工厂大量安置返城知青,发展形成街道集体工业或区属集体企业。当时,各区成立区工业局,按照产业组建行业性行政公司,管理街道里弄集体合作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各区工业局大都改制为企业性集团公司,撤销区下属的公司,成立区工业集体资产的运作机构。现在浦东新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等绝大多数城区都有不同形式区属集体资产投资设立的企业集团,其成员单位包括区、街道的集体合作企业、改制企业及新经济组织。

三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区托管企业。上海市属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一大批市属国有、集体和股份合作制小企业被下放到各区,以后上海市工业合作联社系统的服装、灯具、玩具、工艺美术等专业联社及其成员单位随着公司改制划归各区主管,成为区属集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上海区属集体经济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三、二、一的调整,区属工业集体经济顺应市、区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经营方式、资产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原有街道里弄集体工业转变为都市产业园、商贸物流业、社区服务业、科技型和合作金融企业等,培养和做大、做强了一批能驾驭市场经济的优势企业。

一是抓都市产业园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园区,壮大集体经济。例如,静工集团从2004年起步,近10年来,走过了从都市工业园区到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阶段,目前有以文化创意、时尚设计为业态,其标杆为常德路800秀文化创意园区与现代产业大厦;以“静工”品牌打造的由昌平路两侧15家园区组成的“静安都市创意产业集聚带”被命名为“上海名牌”(区域)。园区经营形式多样化,形成了四种经营方式:独立收购旧厂房、全面改造、独立经营;与社会资本合作收购,以我为主经营运作;租赁厂房,合作经营(大房东参与小股);管理输出,合作经营,成立专业公司等。静工集团盘活零星房屋1万多平方米,大力发展园区现代服务业,迅速提升了集体经济的体量和资产质量,已经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培养了一支与其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做大做强了区属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目前,公司总资产已达10亿元,管理经营园区12万平方米,其中自有房产占60%,2012年经营性收入1.3亿元。10年来,静工集团在转型发展中不仅摆脱了银行、政府部门欠款2.3亿的重负,完成160个企业改制,承担了托管小企业的任务,还为7000多名协保职工和10000多名退休职工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是突出物业经营,积极培育新兴商贸业,努力搞好社区服务,搞活集体经济。例如,新徐汇集团由徐汇区工业局改制设立,其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突出物业经营管理主业,努力在盘活存量资产、拓展增量资产上下功夫,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与交大科技园公司和闸北区科委合作开发了新慧谷科技园,收购了陕西南路原针织二十五厂厂房等。积极培育扶植新兴商贸服务业态,如云洲商厦古玩城从百货业调整为收藏品和古玩专业市场,在本市具有重要的知名度,还设立农贸市场管理公司、典当行、菜场、幼儿园、养老院等,为社区服务做出贡献。新徐汇集团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中,实现了发展商贸和社区服务业的目标,从改制前全系统亏损到去年盈利4000万元,企业净资产从2000年的3亿多元到目前的10多亿元,拥有徐汇区10多万平方米的物业。他们承担了14000多个退休职工养老保障补充,通过在职职工实行员工持股制度,形成了新的激励机制,建立了全体员工共享利益制度,成为区属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和体制创新的一个亮点。

三是坚持高科技发展战略,把握发展良机,实现自我再生,做强集体工业。例如,长宁区万宏集团有限公司面对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发展的重重阻力、困难,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品牌和资本运作“三大战略”,产生了像华阳检测、达吉斯服饰、高罗、长宁橡胶等优质品牌。高罗公司的带扣、长宁橡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还独占鳌头,运用在矿山、隧道、拦河坝等建设上。这10年来,他们申请专利34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60多项,申报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获批80多项,获批扶持资金超过3100万元。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等近20项荣誉。在资本运作中,通过整体股本调整或转让等形式,既保证了原有资本的增值,又为调整业态开发新领域争取到了足够的资本。万宏集团既积极发展小型科技型企业,重视开发技术专利,又重视创办创意园区,进行助学帮扶,开办敬老院,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长,还较好地解决了集团内每个在职员工要负担4.58个退休人员费用等历史遗留的难题,资产重组的企业投资回报率大于10%,10年实现产销总值50亿元,创造税收2亿元。

四是坚持传承创新,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积极发展有上海传统优势的手工行业。城镇集体经济在工艺美术行业一直有“半壁江山”之称。“放小”在金山区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集体企业,他们把集体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两个优势结合起来,挖掘业内长期集结的资源,抢救失传手艺和史料,挖掘民乐宝库,开发时尚产品,打造“敦煌”品牌,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内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展示,弘扬了中华文化,实现了企业的新飞跃。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该企业的经验,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视察了企业。上海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对全国各地1.5万多名下岗女子、失地农民、外来媳妇进行技术培训,组织起上海18个手工编织合作社,“手拉手,一起干”,既增加了收入,又帮助了妇女自主自立。大力发展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社区家庭手工业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上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五是紧密围绕为大工业配套、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优化集体经济服务功能。例如,城镇联社系统的嘉定区联社的嘉加集团所属企业,与上海电力系统的企业合作设立的天灵开关有限公司,主动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配套,从原来一个校办集体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该联社的协力弹簧厂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产品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企业内外各种资源,已开发出为神州载人飞船和其他国防军工的配套产品,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二、上海区属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跨越的障碍

上海区属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形势下,通过优化创新,不断努力,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各区及其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集体经济被“边缘化”,在价值理念、现行法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必须跨越的障碍。

(一)城镇集体经济在上海政府部门没有“上朝奏本”的发言人

改革开放前期,各级政府部门设置主管集体经济的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机构改革中,各地政府部门撤销集体事业办公室。国家撤销轻工部后,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划归国务院国资委主管。目前,城镇集体经济宏观管理职能由国家工信委中小企业司非国有处承担,实际上是没有专人在管。上海原来的集体产权界定办公室被撤销后,城镇集体经济管理一度由国资委区县处承担,以后又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资产划归各区国资委管理。近年来,市政府没有按照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明确全市城镇集体经济的主管部门,因此在市政府层面没有城镇集体经济的“发言人”。同样,在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由市农委管理,国家又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集体资产界定,集体土地确权,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发展红红火火。然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已颁布20多年,已经滞后于企业改革的实践,集体企业期盼得到政府的指导和扶持的呼声和广大劳动群众维护集体资产的话语难入政府顶层决策者之耳。有的国家领导人曾叹息,集体经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区属集体经济在如此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策法律环境中转型发展,重重困难,十分艰辛。

(二)区属集体资产在市场运作中“被出资”,难有合规的出资人

上海区属集体经济经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其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管街道里弄集体经济的区工业局没有挂过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组织的牌子。区工业局撤销后一般是设立多元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区属集体资产的出资人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由区国资委或集资委作为集体资产出资人,与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共同设立集体资本控股的公司制企业集团,如长宁区设立万宏集团公司;二是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区属集体资产出资人,与区属国有投资公司共同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制企业,如静安区的静工集团;三是建立地区工业联合会,经政府批准作为区属集体资产出资人,与国有投资企业或持股职工共同设立公司制企业集团,如徐汇区设立的新徐汇集团。这些企业的职责是:负责区属集体资产投资运作,转型发展,实现保值增值;负责对破产、关闭企业的维稳和下岗协保职工的管理;对所辖改制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的监管和服务;接受政府的委托管理中小企业。

区属集体资产运作中遇到了现行法规的制约。区属集体经济的联合经济组织缺位,区国资委和集资委未经集体经济组织委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代行集体资产出资人权力,与《物权法》规定由“本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的规定不符。政府部门既是监管者,又是出资人,越权管理不当,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目前,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求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一般不再批准以集体产权一元主体设立投资企业;上海政府已明确不再新设立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能成为城镇社区合作社设立的法律依据。这种集体资产“被出资”,集体合作企业和联合经济组织“难出生”的法律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区属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

(三)区属集体资产所有者成员范围界定难,“二国营”容易重现

区属集体经济由20世纪50年代解放妇女劳动生产力建立的里弄生产组和生活服务站经过50多年发展演变逐步形成。在转型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集体经济组织法规滞后,集体资产确权政策缺失,政策性资产积累和土地使用权收益升值等资产归属争议突出,现行政策对改革前期政策与现今企业转型发展中出现体制机制矛盾难以规制。二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变化大,构成复杂,其成员范围界定难。有些部门认为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后与企业资产已经没有联系了,不能享有集体资产的权益,损害了老职工的利益。三是由于历史原因,街道里弄的退休职工收入低于同类人员的水平,期望得到养老保障的补充,在职员工持股和期股激励缺少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将区属集体经济比照“二国有”管理,容易使集体经济失去应有的活力,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推进上海区属集体经济深化改革、

转型发展的建议

区属集体经济的改革走得辛劳,走得光荣,为国家挑了重担,在上海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按照党的十的精神,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同富裕,让广大劳动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学习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和集体资产确权的经验,按照国务院有关国有扶办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尽快制定全市性的指导意见和相关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区属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一)坚决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对发展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思想阻力不解决,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会很困难。对当前出现的集体经济“边缘化”等状况,只有加强宣传,在理论上讲清,在制度上保证,才能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否定或边缘化集体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无法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和从事集体经济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职工都要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发展集体经济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二)建立和完善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制定推进全市性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前一阶段,中编办已经发文明确,国家工信部承担对全国城镇集体经济管理的职能,并由国家财政部负责集体资产的监管。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与国家工信部组织课题组,共同研究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拟订全国性的指导意见。一些省市按照中编办文件精神,明确了政府部门中对集体经济宏观指导和监管部门。上海应理顺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可以由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经信委以及财税、劳动、人事等部门共同建立全市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委员会,明确由市经信委作为城镇集体经济指导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上海工业、城镇、供销、生产服务等联社的助手作用,积极推进区属多种形式集体合作经济的发展。健全各级政府对集体经济保护和监管的体制,借鉴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学习其他省市已经提出的指导意见,制定出上海市推进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区属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区属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政府部门鼓励区属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建立区属集体合作企业联合经济组织,如徐汇区政府在改革中支持区工业局设立全区性集体企业的工业联合会,作为区属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行使出资人权力,并由区属集体企业推荐资产代表组成理事会,制定章程,民主决定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政府部门可以采用郊区镇级社区合作社的做法,适当拓宽社区合作社登记的范围,组建各类集体合作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为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运行提供法律支持;政府部门可以推广浦东新区集资委的试点,建立全覆盖的街道和镇的集体资产监管委员会,指导集体资产投资企业的规范运作,保障和规制区属集体资产的运作;政府部门可以支持“集体投资企业+园区+入住商户”的区属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新型经营主体,拓宽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社区服务业和特色手工艺,增强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城乡一体化中,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制定保护集体资产所有权和集体职工权益的政策法规

上海区属集体经济面临社会矛盾、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历史上企业归并和职工构成复杂。建立和完善有集体经济特点共享利益的体制机制,是区属集体经济组织和持续发展和广大职工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在实践中,一是要尊重历史,借鉴农村确权的政策,以劳动关系和资产关系作为标志,按照法规合理界定集体资产所有者的成员范围。长期来集体企业实行“高积累,低分配”的原则,企业职工尤其是退休职工为集体资产积累做出很大贡献,虽然,他们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终止,但是他们与企业依然存在资产关系。按照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产权界定的有关政策,退休集体职工属于企业成员范围,深化改革中要妥善解决老一代集体企业职工,退休工资收入和退休养老金偏低的问题,让他们共享区属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针对集体企业改革前期政策与现今企业转型发展中出现体制机制矛盾,组织专门机构研究制定政策,依法合理地处理政策性资产增值和土地使用权收益升值等资产归属的争议,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3

关键词:农村 集体资产 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活集体资产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㈠管理主体不明确。从本质上讲,农村集体资产起源于农业合作化时的农民股金,由农民长期劳动积累而成。其产权归广大村民共同所有,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民对其实行管理,是最合法的管理主体。但实践中多以村委会代行村集体资产管理职能,有的依靠上级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去管理和监督,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处于行政干预之下。

㈡财务管理水平低。一是集体资产总量少,除城镇邻郊村外,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营收入,收入主要靠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一些项目投入和国家补贴等;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不稳定,经常变化,法纪意识淡薄,待遇偏低;三是财务管理意识不强,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合二为一,基本只行使了行政管理的职能,经济职能弱化;四是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初中文化程度占了绝大部分。

㈢产权不明晰。原始投资凭据不足,上级机关和部门依靠行政手段,无偿划拨村集体资产造成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账实不符。

㈣现行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与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水平不适应。财政部2004年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本人从长期从事农村财务管理经验来看,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往来”科目的缺陷。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该科目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所属单位与农户之间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应收应付款项不能根据该科目的余额确定,容易混淆。

2、牲畜、林木资产的核算过于繁琐。本人认为产役畜及经济林木不象其它房屋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一样,它们受自然、疫病的影响很大,很可能突然损失,纳入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

3、生产(劳务)成本科目的缺点。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它工业企业不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少,新会计制度培训不到位,难以正确运用该科目进行生产、劳务成本核算,设置该科目可能反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处于混乱之中。

4、未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相关科目设置。如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农业税已经中央、国务院批准取消,应及时按政策规定进行调整。

二、强化集体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明确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地位,切实履行其职责。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合法主体。管好用活集体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是集体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理顺关系。乡镇设立“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指导和监督。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发展集体经营项目,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是要提高对集体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的职责。对农村会计人员要加强培训,积极推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和会计制度。

㈡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严厉打击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腐败现象,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起一套运转正常的村集体资产管理与监督机制。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在所有权界定中要本着“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界定集体资产所有权,划清集体资产、国有资产和其它资产的界限,清产核资,并在此基础上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发放产权证书。二是要建立集体资产流转和评估制度。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事项,均要履行民主讨论,开展评估和向上一级集体资产管理机构报告。三是要建立集体资产年检和报告制度。了解集体资产增减变化,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切实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要建立审计制度。乡镇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部门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审计制度,认真抓好农村干部离任审计,热点问题专项审计等工作。五是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议,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运营和管理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实行民主管理、决策、监督,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六是建立集体资产管理考核制度。村集体将集体所有的资产、经营项目发包给承包人经营时,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签订承包合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集体资产管理营运模式。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必须按“因地制宜,村民自愿,量力而行,依法办事”的原则进行。首先,要摸清家底,做好清产核资;其次要明确所有者;再次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参照公司化模式确定经营者并明确其责任和权利;最后要建立一套与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股份制改革。

㈣修改《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使之与现阶段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相适应。财政部、农业部应认真研究,笔者建议:

1、取消“内部往来”科目,以“应收帐款”、“应付帐款”核算“内部往来”科目的核算内容。

2、研究制定农村集体资产中牲畜资产、林木资产及生产劳务成本的简便核算方法。笔者认为,在现实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简化会计核算。

3、及时调整取消“农业税附加返还”等科目。

总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事关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不断强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使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清鸿、孙运春.村级账务中几个会计科目之异同〔J〕.农村财务会计,2007(10):37

2.章继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名更要有实〔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10(10):26-27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4

第一条  为了规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保障承包经营者依法取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发包方的合法权益,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集体土地是指乡(镇)、村、组(社)集体所有的农用地和“四荒”。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四荒”是指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和荒水等)。

第四条  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属于组(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归组(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属于乡(镇)集体所有的土地,归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

第五条  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民主协商、公开、公平、公正;

(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

(三)合理开发、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四)有利于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第六条  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必须依法订立书面合同。

依法取得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指导、协调、监督工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职责分工,负责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有关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工作。

村、组(社)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民委员会管理,组(社)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民小组管理或者由村民委员会代行管理。乡(镇)所有的集体土地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

第二章  发包方、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土地的发包方。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分别由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发包;组(社)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民小组发包,或者由村民委员会代行发包。

依法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个人和单位是集体土地的承包方。

第九条  发包方行使下列权利:

(一)依法管理、监督承包方的经营活动;

(二)提出机动地、“四荒”发包方案;

(三)依法收取承包费。

第十条  发包方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二)依照合同约定向承包方提供生产经营服务;

(三)保护承包方合法经营活动;

(四)组织承包方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五)建立健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档案。

第十一条  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生产经营自主权;

(二)承包经营收益权;

(三)依照合同约定享有发包方提供的生产经营服务;

(四)依法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

(五)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要求提供产品及费用。

第十二条  承包方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发包方的依法管理和监督;

(二)按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培肥地力、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三)保护土地及设施;

(四)依法足额、及时缴纳承包费。

第三章  农用地承包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  农户承包集体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承包期内,承包户内增加人口不增加承包地,减少人口不减少承包地。

第十四条  承包方全户农转非、全户户籍迁出和全户消亡且没有农业户籍法定继承人的,发包方应当收回其全部承包地,收回的承包地纳入机动地管理。

前款所列承包方已将承包地转让的,发包方应当与受让方重新签订合同,按机动地标准收取费用。原转让合同即行解除。

第十五条  承包方之间自愿协商串换承包地的,应当签订协议,报集体经济组织备案。

集体经济组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按照基本等质等量的原则,可以与承包方协商串换承包地。

第十六条  机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5%。

机动地主要用于国家征地、农田基本建设、新村建设、公益事业建设、集体办企业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的补给。

机动地的发包方式、收费标准、经营期限等事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或者组(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小组成员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确定。在同等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权。

机动地发包收入在支付相应的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费后,全部计入机动地所有者村或组(社)的公积金。

机动地权属关系不得改变,属于村、组(社)所有的机动地,应当分别归村、组(社)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

第十七条  禁止弃耕、撂荒承包耕地。

弃耕、撂荒一年的,发包方应当向承包方收取荒芜费,并监督、指导其耕种。连续两年弃耕、撂荒的,发包方应当解除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地,并向承包方收取荒芜费。荒芜费的收取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收取的荒芜费支付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费后,剩余部分计入该村或组(社)的公积金。

第十八条  承包方自愿退包耕地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发包方同意,30年承包合同即行解除。退包的耕地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机动地管理。

第十九条  集体所办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乡(镇)村建设,经批准占用农户承包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用机动地、开荒地或者复垦地补给;无地补给的,参照国家征地的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

第二十条  未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承包方可以从事林果业、牧业、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订草案)》颁布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乡、村及其他单位占用集体土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法院依法确权的除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以继续使用,但双方必须订立用地合同。继续使用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用地单位应当参照当地机动地承包收费标准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费用。已经造林的,收费标准、办法由双方协商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收取的费用,计入该村或组(社)的公积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乡村及其他单位占用集体土地的,应当退还;暂不能退还的,按前款规定办理。

本条例实施以前,敬老院、学校、卫生院、农科实验等公益事业占用集体土地和行政事业单位建办公用房占用集体土地的,可以继续无偿使用,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

第二十二条  集体耕地主要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经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有稳定收入的地方,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小组成员会议)讨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以实行统一经营或者其他方式经营。

第二十三条  集体林地、草地、果园、渔塘等经营方式、收费标准等事项,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村民小组成员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确定,经营期限由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者协商确定。

第二十四条  乡(镇)集体所有土地的经营方式、经营期限、收费标准等事项,由乡(镇)人民政府确定。收取的费用,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发展公益事业。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耕地保养长期规划,市(州)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里的规划制定耕地保养阶段性目标,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级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保养耕地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土地沙化、盐碱化、退化和水土流失。

第四章  “四荒”开发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开发经营“四荒”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理规划;

(二)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三)实行综合治理;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八条  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治理开发“四荒”的具体计划,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  “四荒”开发经营前,应当由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四荒”进行资产评估。

第三十条  “四荒”开发经营方式、期限、收费标准等重大事项,应当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会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后确定。

“四荒”可以集体统一开发经营,也可以采取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形式经营。

“四荒”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50年。

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全省统一的合同示范文本,与“四荒”开发经营者订立合同。

第三十一条  “四荒”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开发经营,也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开发经营。在同等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权。

第三十二条  “四荒”开发经营者进行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需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三十三条  禁止私自开发经营“四荒”。

第三十四条  取得“四荒”使用权未进行开发或者已经开发但未达到合同约定投入标准的,不得转让。

取得“四荒”使用权两年未进行开发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收回。

第三十五条  发包、出租、拍卖“四荒”使用权所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四荒”开发治理或计入公积金,不准挪用和平调。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实施前订立的“四荒”开发经营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备的,应当补充完备,不得强行解除合同。

第五章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第三十七条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合同约定期限中的剩余期限。

第三十八条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原则。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可以采取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

第三十九条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也可以在集体经济组织外部流转。在同等条件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有优先受让权。

第四十条  集体土地使用权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经集体经济组织审核后报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备案。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转让方应当事先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书面申请,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15日内答复,逾期未作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方与受让方订立合同,应当报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审核备案。

第六章  纠纷处理与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和承包合同纠纷,应当分别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我省农村承包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中,承包方之间发生前款以外的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发包方调解。调解不成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中,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的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二条  发包方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者赔偿:

(一)擅自变更承包期限的;

(二)擅自发包集体土地的;

(三)擅自收回承包经营者土地的;

(四)强制承包经营者流转土地使用权的;

(五)强行承包经营者串换承包地的。

第四十三条  侵占、挪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费用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退还,并对责任人处以侵占、挪用金额1倍至2倍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实施后,承包方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不及时足额缴纳承包费的(依照有关规定减、免、缓收的除外),发包方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发包方可以按其所欠的承包费数额,确定收回承包地(留足口粮田)的数量和年限。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按前款规定收回的承包地招标发包,发包收入支付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费外,剩余部分抵顶所欠承包费。还清后,收回的承包地退还给原承包方。

第四十五条  承包方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拒不缴纳费用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私自转让、转包、入股、抵押、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发包方应当收回其承包地。

第四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干涉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活动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作出处理;造成的经济损失,由责任者承担;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经营者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给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承包经营者造成经济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并由责任者个人依法赔偿损失。

第七章  附则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5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面临的矛盾和困难逐渐凸显。归根结底,这是由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造成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及集体企业进行重新审视,找到矛盾和困难产生的根源,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对传统的集体所有制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促进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内涵

关于集体所有制经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了作出如下界定: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所有的公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根据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界定,集体所有制经济包含以下五层内涵:一是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必须以劳动者自愿互利为原则,且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二是集体所有制内部劳动者共同劳动,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三是实行民主管理,经营管理者由民主选举产生,经营策略及手段受民主监督;四是社会化程度低,规模比较小;五是属于独立的经济组织,在经济上不隶属于政府或其他任何机构。

从表面上看,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形成以及管理体制并没有体现这一性质,也没有严格按照以上五层内涵去组织和管理。有人戏称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二国有”。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从理论上讲,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体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概念界定相矛盾;从实践来看,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存在的体制弊端与国有企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并不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相反它对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优势

与国有经济相比,集体所有制经济具有四大突出优势:一是集体经济不承担政府公共职能的任务。集体经济不隶属于国家以及其他任何机构,以追求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无须承担政府公共职能的任务。二是集体经济产权多元化。集体经济属于股份经济,人们带资带劳入股,按劳分配、按股分配,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使劳动者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三是适应我国劳动力多、就业需求量大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导致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需求大,走集体经济道路可以把农村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就业。

三、经济管理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面临着三大瓶颈问题:一是所有权模糊。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企业职工个人股占企业总股本比例极低,企业职工对企业改革与发展关心程度不高。而集体企业领导将集体所有制企业视为国家的或地方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漠不关心。总而言之,集体企业已经彻底丧失了独立人格,表面上“集体所有,人人所有”,实际上“人人没有”。二经营权丧失。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对国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集体企业只有在国家的庇护下才能生存和发展。从实质上讲,传统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政府经营、统负盈亏。经济体制改革后,名义上集体企业是自主管理、自负盈亏,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三管理权错位。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集体所有制企业适应民主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由全体劳动者选举产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集体企业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换个角度讲,集体企业的法人代表代表的不是企业职工,而是政府。

“股份合作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但并没有触及集体企业的体制。因此,要进一步推动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建立集体经济管理新架构和加强产权控制”。甚至可以说,加强经济管理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优化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转变对集体所有制的认识

集体所有制经济虽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不矛盾。集体所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态,与国有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全民共同所有”和“劳动者工作所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弱势群体通过资源合作成立企业,谋求发展,企业内部所有劳动者权益共享、风险共担。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集体经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对促进劳动者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乃至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政府对集体经济一直持支持和鼓励态度,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有经济结构的大调整,集体经济也踏上了改革的道路。集?w所有制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集体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逐步凸显。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形势,集体经济很有可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中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对集体所有制经济“二国有”的错误认识,深刻认识集体所有制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的政治意义。

(二)改革思路

第一,注意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和循序渐进。我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多样。概括来讲,可按照地域划分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发展形式不同。因此,对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

对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应该通过放弃国家和国有企业资金方面的支持,使之彻底摆脱与政府的资产关系和行政关系,真正提高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

农村集体所有制划分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乡村中的非农业集体企业。对于农村集体所有制,可分类进行改革。农村集体所有制产权关系比较明确,可利用这些权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新的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的整合。对于乡村中的非农业集体企业,可借鉴城镇企业改革方式,将集体资产量化给村民个人,并吸引外部资金进行非股份制经营,推动乡村经济向城镇化转化。

第二,兼顾公平与效率。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资本的活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但是,这一目的的实现不能以失去公平为代价。因此,在集体企业的股权制改革过程中,对股权的设置,一定要做到合理化、透明化。首先,对国家债权应遵循一次性清偿的原则。但是这项要求不能过于强硬,否则会损害部分企业及职工利益,影响公平。具体可视情况而定。对于债务过高、不可能一次偿还的企业,可借鉴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的方法,实行分步偿付本息。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无力偿还的企业,可与企业协商,在企业设立国有股,变债券为股权。对于亏空严重或资不抵债,又不能草率宣布破产的集体企业,可采用产融结合的路子,把银行贷款部分由债转资,给企业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集体企业发展现状如何,采用哪种清偿办法,只要企业有望改革和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增加企业职工个人持股份额,使集体所有制企业成为真正的“集体”企业。同时,严格按照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规范红利分配,多劳多得、多股多分,充分体现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另外,为了保证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公平性,有必要建立完备的交易制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内部人利用手中权力进行黑幕交易、暗箱操作,影响市场的公平、平等、自由。

第三,注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后,股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但是,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改制后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同虚设,而原有的治理结构仍在起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民间资本的话语权。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民间资本进入集体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与集体企业改革的初衷不符合。以农商银行为例,各地的农商银行虽然依据《公司法》建立了书面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并细化了要求和基本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这一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农商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仍然由地方政府“统一管理”,一些重大的人事安排可以越过董事会直接处理。这种“改资不改制”的做法违背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应该彻底摒弃。

归根结底,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班子,而好的班子又需要各项能力兼具的领头羊。因此,必须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允许并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和任用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有关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决策,鼓励职工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第四,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集体企业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的经营形式或用工形式。比如,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用工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新的经营形式或用工形式为集体企业原有的领导及员工设置了一种基本保障,导致他们失去了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种“制度保障”把整个企业推入了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发展困境中。集体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导致集体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制度困境。更有甚者,把集体企业变成家族势力合体或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因此,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内涵及形式难以界定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以及监督机制,保证集体企业的发展不违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

五、结语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6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内在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4)04―0066―04

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实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即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释放出巨大生产力,而集体经营层次日益萎缩,许多地区乡级和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和服务功能弱化、农村基础设施荒废、农业科技推广进展缓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

一、农村集体经营方式亟需创新

作为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不仅作为土地所有者向农村家庭承租土地,而且利用集体资产和合作优势直接支撑、扶植家庭承包经营。在农户经营中,必然会遇到诸如修桥补路、兴修水利等一家一户办不了和机耕、排灌、繁育推广良种等一家一户办起来不合算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池塘资源,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管理好集体资产,协调好利益关系,组织好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增强服务功能,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并没有否认集体经营的存在,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壮大,反而日益衰弱。

深刻反思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家庭承包制并没有赋予农民个人相应的集体财产权。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名义上“人人都有”,但实际上“人人都没有”,产权的模糊性无法真正体现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分享不成监督就更无动力。农民对集体经营漠不关心,更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第二,集体经营内部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有失规范。目前,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基本是靠经验和主观意志,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集体经济的发展。第三,分配制度没有体现公平。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不透明,使得农民对集体经济净收益缺乏准确判断,导致对集体经营收入合理分配的认同度降低,影响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营对生产要素分配认识不足,虽然开始逐渐认识到资金、资源等有形要素的作用,但还是忽视管理、技术等无形要素的分配。第四,政府对农村集体经营方式一直缺乏持续、有效、具体的政策支持。中央虽然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营方式的发展,但往往是原则性的,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总结这些原因,其实最根本的是没有找到集体经营方式的有效运作方式,为实现富民强村,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农村集体经营形式亟需创新。

二、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的模式

各地在探索双层经营的过程中,通过模式创新,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而且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

(一)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华西村模式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几十年来坚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如今形成五个子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华西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主要特点:首先,采取集体控股、村民参股、产权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型股份合作制。通过对集体财产的折股量化,农民变股东,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通过民主管理程序和监督约束机制,农民能真正参与到管理中。其次,施行“一分五统”的特色管理模式。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这种体制既解决了农村基层社会长期存在的村企不分问题,又充分体现农村基层政治、经济、社会资源高效配置要求,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模式。再次,采取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华西村将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按需分配(村民福利)、按资分配(村民入股分红)三种分配体制互补,把传统分配的财富均衡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激励结合起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激发农民维护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被发挥出来,实现集体和个人同步增收致富。但这种社区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保留了集体股,有的比例还很高,甚至达到50%以上,从而使集体产权仍带有较大模糊性,成为行政干预影响内部机制独立运行的经济基础。同时,集体财产的折股量化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和指导才能保证内在机制的有效构建。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南海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南海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土地折股、合理设置股权、产权界定、明确分配方式、设立治理机构等。基本做法为:一是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均折股量化到个人及集体,经营收益按股分红;二是仅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社,对入股后的承包地实行统一开发经营;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参股;四是按章程规定产生董事会等组织机构,行使相应职能。其主要特点:首先,通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造,组织内部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及组织运行机制。其次,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权利变得清晰有保障。通过对集体所有土地及净财产的折股量化,明确集体成员在集体经济产权中所占份额,从而使集体经济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激励、监督机制形成。再次,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但该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在激励机制上集体与个人关系不平衡,很多合作社为调动农户人股土地合作社的积极性,采用“保底收益+盈利分红”分配方式,入股农民无论合作社效益好坏均能得到特定收益,而合作社由于主要从事农业项目开发,其收益低于二、三产业,且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大,一旦出现经营不善就很难兑现农民收益。

(三)企业化合作――北大荒模式

北大荒模式是以国营农垦系统为母体组建的集农产品、食品、医药、化肥、建材制造等于一体的综合集团公司,与家庭农场中的农户结合,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首先,通过农村土地承包,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效益化。北大荒集团通过将辖区内土地承包给家庭农场,利用订单农业方式开展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装备、技术水平及提供完善的农资直供服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高产与增效的统一。其次,集团公司下属龙头企业参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在保障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再次,集团公司与农户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不同于一般“公司+农户”松散的利益联结,以集体身份出现的北大荒集团公司与农户利益具有一致性,形成和谐共促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几种典型农村集体经营方式创新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一,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现代化的大规模新农村建设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可见,集体经营方式创新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乃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二,农村集体经营方式需要多样化。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多层次的发展水平决定农村集体经营方式不可能是单一、固化的,应该多样化发展。其三,完善的内在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有效运作的核心。集体经营方式除了具有差异性外,还具有其内在机制,内在机制的完善与否是决定不同实现形式是否有效的关键。

三、农村新型集体经营方式内在机制的构建

针对这些新型集体经营方式,梳理和总结其内在机制十分必要。集体主要经营的是集体资产,集体资产是集体经营的依托,构建农村集体经营方式的内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突破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一)明晰的产权动力机制

集体经营最基本的是有明晰的集体产权。要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坚持农村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营层次弱化的根本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主体的虚位,使其体现在产权归属上就具有明显的模糊性,造成集体成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去关心“人人都有”的集体财产,在运行时也缺乏有效监督,从而导致农村集体财产流失的同时,农民的权益也受到侵害。通过产权改革,真正落实集体产权,将农村集体财产全部或部分折股量化到人,集体内成员获得对农村集体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激发农民关心集体经营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方式盘活现有集体经济资产、资源,从而使集体经营的管理、运作等与市场接轨,获得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收有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是农村集体经营的保证。集体经营主要依托的是农村集体的共同资产,新型农村集体经营必须具有完善的运作方式,其依托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其中,股东代表大会(社员代表大会)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最高的权力机构,讨论决定关系农村集体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发展方向、投资项目、收益分配等。通过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农民(股东或社员)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讨论、决定重要的人事任命和重大问题。董事会(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管理、对外协调等事务。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代表股东(社员)对董事会(理事会)进行监督。同时,集体经营还需要依托乡村两级组织,由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等充分讨论,决定投资方向,这些构成完整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制衡,再配合以民主监督的充分发挥,增强农村集体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三)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既是农村集体经营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村集体经营健康发展的保证。分配制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体现。农村集体经营有效实现形式的分配制度一般会处理好三种关系: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集体与管理者。首先,在农村集体经济中,每个成员都是集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分配制度中要体现成员在集体中的相应权利,激发其关心集体经济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公平分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要考虑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所承担的公益性开支。其次,由于每个集体成员在经营过程中对集体所做贡献不同,并且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也不同,合理的分配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让其体现在成员收益中,从而避免分配的绝对平均,调动成员参与农村集体经营的积极性,体现不同成员对集体贡献的差异,这种分配制度设计可以有效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再次,新型农村集体经营组织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为了更好的留住人才,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可以为管理者设置岗位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将管理者收益与经营、管理、服务绩效挂钩。毫无疑问,农村集体经营有效实现形式中合理的分配制度,既能对其成员形成正向激励,又能促进农村集体财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

(四)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政府从农村集体经营外部,为其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度总和。农村集体经营作为国家对话农民的中间桥梁,向上承担国家对农村发展的诸多责任,向下肩负带领农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担。由于其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及所面临的现状,决定其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政府的外在扶持和保障。政府为农村集体经营发展壮大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并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农村集体经营只是其发展壮大的第一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集体经营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这就需要政府扭转长期以来重农民增收、轻集体发展的思维惯性,处理好农民个体与村社集体的关系,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信贷、财政、技术、项目等扶持。在实践中,许多农村集体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的公司都是由地方政府牵头促成,并在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信贷、税收等环节给予优惠政策。当政府本着“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原则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时,农村集体经营将大有作为。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7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8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新场乡人大主席王顺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要实现全国的小康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小康,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即:从管理生产为主转变为管理市场为主;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从命令性的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的指导。从“只管种不管收,种了无用倒河沟”转变为“种前找市场,种中讲科技,出售凭合同”。政府要引导和指导兴办旨在服务农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经营。即“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办纯集体性质的企业了,必须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合同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制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兴办村级经济实体,乡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要以村集体牵头,并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以投入的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通过专业社的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选准项目,统一规划。首先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条件,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然后,本着典型引路、由小到大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新场乡可以从蔬菜、瓜果的种植、加工、批发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引导。

二、统分结合,共同发展。有些项目的前期工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村集体就应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实现水、电、路和场地“三通一平”,并配套辅助设施。然后,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分户投资,分户经营。

三、建立组织,民主管理。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依托主要发展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设置既要有现金股,也要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既要有个人入股,也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开发资金等作为集体股,形成适应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格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各专业社必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自己的经营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重大决策由社员参与做出,每个社员包括集体股权代表拥有同样的投票权。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日常经营业务。合作社独立核算,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社员监督。

四、完善功能,综合服务。各专业社要从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假如种植药材或特色蔬菜,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到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业厂矿签订销售合同。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要统一购进良种,统一育苗,然后按照种植计划向农户供苗。生产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关物资服务。收获后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车辆为农户代运代销。

五、微利经营,适当积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产业整体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也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但费率很低,而且所得收益除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按一定的比例实行盈余返还或股金分红。

集体与农民合作的灵活机制,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选择项目时农民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他们认为有利可图时才愿意投资。避免了因个别领导拍脑袋上项目而造成失误。

集体农民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效应。一是解决了合作各方投资不足的难题。“集体搭台”所需资金不多,只要想办法能够筹得到。“农民唱戏”也容易唱得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提供,被用土地的承包者以土使用权入股,农民只要自筹少量资金就可以迅速起步。二是促进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农民办个体、私营企业头痛的是征地难、办手续难,而村集体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生产经营管理是集体办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由农民自主经营,不需要集体操心,因而互补。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联合发展,不仅节约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能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版权所有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9

[关键词]沪郊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26-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十报告中提出“新的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解放大量劳动力;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工业化的前提。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大量农民脱离土地,离开农村,实现非农就业;城镇化接纳大量农民进城居住的同时,又为工业化提供土地资源、吸纳就业。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解决农民进城居住的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包括户口、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被征用和占用,村集体积存了大量的集体资产,这些资产大多以货币形式积留在村、镇账户上,有的城镇化比较完善的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这些资金转化成了固定资产,进行出租,这些资产随房地产的升值,村集体资产也在不断壮大,集体收入又也在不断增加。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农民自愿、政府指导的原则下,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从产权经营形式来看,有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公司是、股份合作社等形式。从股权设置来看,有股份均等化设置也有股份差异化设置。从集体与社员的分配来看,有设集体股,有不设集体股。本文试图通过解剖沪郊各区县不同改革形式,来分析各自的特点、优劣,以赐今后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借鉴。

一、沪郊村集体资产改革的总体概况

沪郊村集体资产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后浦东开发开放开始,从2000年开始,主要是在工业化比较快的区几个区推进,2009年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逐步向面上推进,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主向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联动及多方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推进。目前改革的内涵也从经营性资产,扩大到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不仅包括存量资产,而且包括增量资产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按改制时间来分类,可分撤销行政村后改制和不撤销行政村建制直接改制两类。按资产构成来分类,可分存量折股型和增量配股型两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如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在改制形式上,由存量折股型为主,逐步丰富为存量折股型、增量配股型、土地入股型等多种形式。在登记形式上,由有限责任公司为主,逐步发展到社区股份合作社,并正在探索经济合作社等登记形式。

在改制层面上,由村级集体经济改制为主,逐步拓展为村联合改制、镇村共同改制、镇级改制等多层面改制。

二、以经济园区为依托的镇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创新

金山区枫泾镇从2004年开始,积极开展以农民土地等集体资产入股的股份合作制探索,发展市郊都市型工业。

郊区都市型工业园主要是利用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的集体资产,通过以农民集体资产或以土地为合作条件入股等模式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将农民的土地转化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厂房资产,吸引中小企业入驻,促进和扩大郊区居民就业,用长效机制保障农民和镇村获取稳定的土地和厂房租赁收益,推进农民就业非农化、郊区农民市民化,使郊区居民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根据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房地产资源管理局《关于规范本市郊区都市型工业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提法。

1.郊区都市型工业园突出特点是“小”。郊区都市型工业园面积一般在20―30公顷左右,容积率高,原则上不低于1,大多是租赁式标准厂房,紧邻市级工业园区,能够共享基础设施配套,适合中小企业。减少了中小企业购地和建房的固定投入,有利于企业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加大研发投入,拓宽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筹资渠道,为其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

2.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是工业园的基础。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合作制是建设郊区都市型工业园的基础。由当地镇政府、村级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三方共同投资入股建设,大致比例为70%:22%:8%,并由镇政府托管,通过将园区内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转化为股份的运作模式,使农民从工业园的利润中获得固定回报,解决当地农民长期稳定收益,也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土地上涨的增值收益。全镇23个行政村中有19行政村参与了投资,投资方式包括:镇集体投资、村集体及农户入股相结合、农户入股等。其中,农民出资人数达到105户,共出资485.5万元。

3.政府主管,所属公司开发管理的模式。按照以“保障农民受益,盘整存量土地,扩大农民就业”为目标,采用政府主管,所属公司开发和管理的模式。枫泾都市型工业园分a区、B区两块,分别由上海村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振枫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开发和管理模式为“五统一共”,即:由枫泾镇人民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统一管理,由镇、村二级共同招商,体现了“高效、简洁、经济、实用、健全”的特点。以经济园区为依托的镇村集体资产股份制优势。首先是灵活多样。其次,可以多主体投资,吸引农民土地入股。

4.在工业园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的效果

首先,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可支配收入稳定。村级集体和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配合上海郊区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成立股份公司自主开发招商引资,一方面村集体仍然保留土地的所有权,以出租标准厂房的形式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能够得到股份分红,享受土地今后上涨的增值收益,大大增加了村级集体财产性收入。

其次,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一是农民通过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还拓展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2008年,实现产值8230万元,税收323万元,租金收入327万元,农户入股资金按8%给予固定回报,每年投资收益42万元。可见,农民土地集体资产入股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松江区一级模式与两级模式并存的农村集体资产改革

松江区以黄浦江为界,分为浦南地区和浦北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浦南以农业为主;浦北以工业为主,农村集体资产占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的85.7%。所以,松江区的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城镇化地区,成立一级(镇或街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称为“镇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业、涉农地区成立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二是镇级的农村经济联合社。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资产,统一委托镇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和管理。

1.以新桥镇为代表的镇一级经济组织改革模式。

新桥镇位于黄浦江北部,靠近闵行区,工业化比较早,属于城镇化地区,在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中属于一级(镇或街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称为“镇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

1.1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镇级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经济联合社代表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依法行使对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经济联合社设立社员代表会议,理事会和监事会。社员代表会议是经济联合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有选举权和罢免理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审议镇级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和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事项、发展规划、收益分配等方案,审议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报告。理事会是社员代表会议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事务、决策和管理,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监事会是内设监督机构,检查监督理事会执行社员代表会议决议的情况、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活动和相关财务情况等。经济联合社委托经济联合总公司及其下属的资产经营公司等进行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

1.2依据相关规定,规定社员条件。新桥镇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的社员有三部分构成,一是新桥镇农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的社员是自1956年成立农业合作社至2004年实行镇保期间,户口在本镇、村、队的并已撤销村队建制的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是未撤销村、队建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撤销村、队建制并经村、队集体资产分配量化后方能成为本社社员。三是因区域调整,由其他镇(园区)划入本镇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该村撤销村、队建制且把该村、队土地补偿费上缴部分移交本镇后方可成为本社社员。

1.3明确镇级农村集体资产及其收益分配内容是关键。镇级农村集体资产主要有4部分构成,一是镇级农村集体资产历年经营的积累和其他形式的入股资金等;二是撤制村、队后由镇集体经济组织收并的原属于村队的集体资产;三是撤制村、队时上缴镇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和资产处置统筹金;四是未撤建制村、队的资产,在撤销村、队建制并经集体资产分配量化后,并入镇农村集体资产范围。镇级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是指镇级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所得,主要指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等镇直属公司经营所得扣除按国家规定应上缴的税收和各项费用后的净利润部分。

1.4松江区新桥镇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特点是“三合一”固化农民利益。相比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特征,将队、村、镇三级所有的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为镇一级资产,并通过可继承股权的方式,固化农民分红,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好处是镇一级政府组织管理规范有序,行政管理范围适度合理,有利于加强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的组织和领导;有利于改变村级集体资产分散经营、盲目竞争的状况;也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发展和利益平衡,也更能体现公平。

2.新浜镇“三统一集中”,镇、村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模式。

新浜镇作为松江浦南的一个远郊镇,隔黄浦江与金山区相邻,从经济发展水平、到产业结构与金山区各村比较相近,村集体经济薄弱,基本以农业种植为主,农民收入也比较低,规模企业很少。镇、村、队三级集体资产存留相对完整,近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撤村撤队,他们的改革探索对于远郊农村来讲更具有借鉴意义。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基本路径分2步走,先统一集中,后股份制。

2.1成立两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二是镇级的农村经济联合社。选举产生镇集体经济联合社第一届社员代表,以村为单位选举产生了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

2.2“三个统一集中”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一是资产经营管理统一集中,2009年成立新浜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原来分散管理、分散经营的集体经营性资产,变为集中管理、集中经营,很好地起到整合作用,降低资产经营成本,2010年又组建新浜镇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将镇属公司、事业单位、村集体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实行集中管理,是使集体固定资产在购置、转让、报损等环节得到有效监管。二是规章制度统一集中,全镇在镇、村两级集体资产家底清,关系顺的基础上,制定了《新浜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新浜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制度,将镇集体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纳入规范有序的经营管理。三是财务收支管理实行统一集中,对镇属公司、事业单位、村委会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3做好农龄统计。明确了成员界定、农龄、份额确认办法,按农龄为基数设置份额,一年一个份额作为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

特点是,受城镇化影响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有镇、村、队三级所有资产,人口变动后也不大,分两步走的好处就是家底容易摸清,后遗症少,将来时机成熟,股份量化,很容易操作。这种做法对远郊农业区县的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徐汇区华泾镇“村民的算好、村集体的留好”撤制村集体资产改革

华泾镇作为徐汇区唯一的镇,到2011年底华泾镇20个村完成撤制村队工作,3.5万村民变成“股东”。与远郊农村不同,处在上海城市中环内的华泾镇卷入城市化浪潮比较早,集体资产总量大,经营性优质资产比较多,他们在村集体资产改革中,避免“一撤就分,一分就光”的毛病,坚持村一块“算好村民的,留好集体的”,镇一块“多予少取”,让利于民。

1.“公开、公平、公正”化解村民要求货币化分配而政策却规定量化折股之间的矛盾.华泾镇为此加大了村务公开力度,对于撤村资产处置以及集体经济重大事项实施两项会议制度:村民撤村代表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策重大事项。哪些能分、分多少、怎么评估?华泾镇开展农龄核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及处置方案编制等工作,每个步骤都由村民推选的代表参与,农龄登记、资产总量、处置方案等情况都向村民公开告知,不代为拍板。

2.成立镇属集体经济组织,收购村民撤村取得的量化股权。对于有些村民不想入股,只想拿到现金的想法,华泾镇成立了镇属集体经济组织,收购村民撤村取得的量化股权,使原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算是解决了村民要求货币化分配而政策却规定量化折股之间的矛盾。

3.算好农民的农龄。华泾镇对全镇村民农龄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发现农龄在5年以上的人员占70%以上,提出以“5年”为界,5年以上部分,以货币资金兑现,5年及其以下农龄,一年折一股。这样各村大部分人员的入股数一致,村民广泛接受。华泾镇20个村处置资产总额约62.9亿元,界定为村民可用作分配农龄的资产约40亿元,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部分转作入股金额,参与分配的人数46229人,每个农户家庭分得数万至数十万元现金。不设“岗位股”,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分配是华泾镇撤制村集体资产改革的最大特点。

集体经济合同管理篇10

×年上半年,昌平区在东小口镇白坊、狮子营两个集体经济实力强、又不稳定的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分别于××年月、××年月、××年月启动,了第二批个村、第三批个村和第四批个村的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个村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余个村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一、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组建工作机构和队伍,筑牢工作基础。建立区、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区级成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区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名干部组建了个驻村工作队,深入到改革村指导工作。镇级成立相应的改革领导小组,并成立清产核资、人口清查等工作组。村级“两委”班子在区、镇两级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在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对所有参与改革的区、镇、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先后组织次培训会,培训达余人次,并适时组织实地考察学习,使其全面、准确掌握改革的有关政策、操作规程等。

(二)清产核资,摸清底数。由驻村工作队、镇(街道)、村经管财务人员和村党员代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组成清产核资、人口清查工作组,对村内账目和全部实物等集体资产(包括集体土地、树木、较大固定资产及出租出借物等)逐一进行清理、核实;对年成立合作社以来村民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对入社原始股金进行核查,并登记造册。将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每户原始股金清查及核实结果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征求村民意见;根据村民意见和政策规定进行核实、完善后,再向村民张榜公布;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再进一步核查,核查结果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布给村民作为村集体经济底数。

在完成改革的个村进行的清产核资工作中,累计清查资产万元,清查土地亩,重新确认可量化净资产万元。

(三)制定方案、量化股权。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和演变过程。然后,由镇(街道)改革领导小组对老股金处理、集体净资产量化配股、股东界定、奖励政策提出方案,对历史,遗留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拟定解决办法,起草成《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将《意见》发给村民,使村民对照《意见》自己测算股份,一般三个月。在村民理解、熟悉《意见》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村民座谈会,对《意见》进行讨论、修改,并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向村民张榜公布,进一步征求意见。对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按政策规定,研究解决办法,政策没有统一规定的交村民代表或村民讨论、表决,确定解决办法,并向全体村民公布。在对《改革意见》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改革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做到改革方案、方法公开、公正、可操作性强。

在股权设置上,扣除原始入社股金按原始股倍返还后的集体净资产用于量化股权,设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不超过,为集体组织成员共同共有,其收益由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用于处理遗留问题、村级事务管理及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和必要的社会公益性支出;个人股主要由户籍股和劳龄股组成,户籍股按人口平均量化配股,劳龄股按劳动力的劳龄配股,同时设独生子女奖励股,使集体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

(四)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公司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经济合作社董事、董事长、监事、监事长选举办法》、《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召开股份合作制创立大会,通过《经济合作社章程》、股东按本人持有股份选举产生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及董事长、监事长,如需要设置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然后,办理相关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发放股权证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理。

二、取得的初步效果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性尝试。它破除了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经济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村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城镇化。

(一)变农村集体资产的抽象所有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的按股所有,并受益,使农民得到实惠。

改革后,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使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按股份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将村集体资产形成的收益逐年按股份分配下去,使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利益。据统计,××年,昌平区完成改革并已经进行分红的个村,分红总额万元。其中分红最多的白坊村共发放红利万元,村内股东个人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户分得红利最高为万元。狮子营村徐士荣由于旧村拆迁前房宅已卖,没得到补偿,生活困难。产权改革后××年全家分红万元,他说:“要不是产权制度改革,我就要饭去了。”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破除了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真正体现还权于民、还利于民。

(二)使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得到有效保全,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中,通过清产核资,使各村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特别是理清了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陈账,处理了呆坏账和不良资产。同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应收款进行了追缴,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清了家底、除了包袱。如狮子营村通过清产核资就追回欠款万元,处理不良资产万元。

(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同步改革,理清了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方式不断创新,执政能力不断加强。

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中,建立起机构制衡或机构加职务制衡的机制,使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现了由支配人、财、物的经营者变成服务、监督的掌舵者,党支部围绕着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要求,进行引导、监督、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已被改造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是依法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和法律的规定,村委会严格尊重股份制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不再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而是集中精力搞好全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发展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化解村民矛盾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

(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体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农村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经过改革,建立了既相互配合又有制约监督的民主管理体制,使干部处在企业股东、监事会等的监督之下,把财权、事权合理分解,使权力真正掌握在农民群众的手中。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土地出租、购置较大固定资产、公益性工程等)均需经股东们表决同意,村干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只能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支配村集体资产的集体股部分,而且按年初计划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预案定向支出,用后公布帐目,使他们在各种有效的监督之下只能将权力用来为股东服务,而无法。在已经完成改革的村,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当选的董事会成员及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自觉廉洁自律。改革完成的村用于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较改革前都有了大幅度降低。

(五)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组织保障,村民主动参与,几套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农民变成股东后,比以往更加关心村里的经济发展状况,积极为村经济发展献言献策,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用股份制改造共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党企分开,企业依法自主经营,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互制衡监督,又密切配合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后,以往农村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村民和“两委”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形成了为加快发展的合力。

(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保证了失地农民和农转非人员对原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了稳定地生活来源,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的稳定;通过设置独生子女奖励股,促进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老人按照劳动贡献拥有相对多的股份,解决了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推进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村干部和农民股东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新型农村管理体制还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对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督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下一步,昌平区将从方面进一步完善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在改革前和改革中,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讲解等形式,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教育培训。使基层干部、党员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熟悉规律,学会方法,切实增强领导、组织、推动改革的意识。在改革完成后,及时举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干部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