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6:10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培养

一、大学生素质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承载着希望,预示着未来。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曾讲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企业家曾讲过他招聘过程中的一个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应聘大学生,其中有位男同学的条件比较突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种资格证都比较不错。于是这位企业家就亲自打电话给他,通话中告诉这位男同学明天可以直接来找他,并告诉这位男同学他的电话号码。一份优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可是这位男同学的一个小细节却让这位企业家改变了主意,拒绝了这位同学。是什么情况使得工作机会瞬间丧失呢?原来在对方要告诉他电话号码时,这位同学说:“请您稍等,我拿张纸记一下。”事后这位企业家解释说:连这十几个号码都不能瞬间记住的大学生,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有些细节也能暴露出些问题。论文指导老师发短信通知学生论文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后,有位同学回电话问老师是不是准点到。

通过以上事例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的很扎实。但是社会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证了“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说法。

第二,有些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过重。时时刻刻不忘强调自己的权利,那么也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体现。比如在强调任何一个主体权利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其自身义务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质和社会道德的体现,比如尊师重教。

第三,有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有前几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高校内的自杀、自残等事件。以上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此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好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会有些不适应。从原来气氛紧张、监管严格的大环境下猛的释放出来很不适应,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白白让废掉很多大好的时间。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从而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正如《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个人修养是作为一个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说“大学小社会”,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那么,我们就应当好好利用这个过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和具备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步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虽然,因专业的不同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会有所差别,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些基本素质是大家都应当具备的。

(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商品品种、规格、花样丰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很大的诱惑。有些人的行为超越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容忍范围,很多个性化的行为,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所受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当重要。

记得我在接受大学入学教育时,系主任老师曾告诉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会两样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当时不太明白,后来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若没有才华但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能够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会。但是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即使他很有才华可能也无益于社会,甚至他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正如《孟子・尽心上》中告诫我们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大家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所学专业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觉得很枯燥,将来也不想从事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证本专业能顺利毕业的同时,开拓学习第二专业。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既要结合兴趣,又要符合社会需求,有益于社会。

此外,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正如哲人所说“看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深度,看非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广度。”也就是说“开卷有益”。当然一切真知灼见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有怀疑的精神,没有质疑也就没有进步。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三)求真务实,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使得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当代大学生同样也存在着浮躁的情绪。表现为学习目标短浅功利性较强,很少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识不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将来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必然要逐渐进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岗位,历史需要他们担负起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从经济方面来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们能肩负起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们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完成将来的社会责任。据报道山东省将于2012年增加体育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这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问题,此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可能头脑一热会有些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能及时疏导压力,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问题中就能解决。为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战,大学生更应具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先进的知识、科学的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悉心培养。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打好基础。首先要做到的是专业知识教育,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系统、符合逻辑关系的理论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是在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建立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即使是专业必修课程我们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时间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而且各门专业课共同组成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我们的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鉴于经济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期间不可能学完本专业的所有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因此,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科学选择选修课,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单靠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全面的。任何问题都和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只懂专业知识,面对现实问题时,就无法从整体和全局着眼,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开卷有益”原则,大量开展课外阅读。另一方面的科学选择选修课,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以上的数据和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当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予以概括,大学生应当吸收、传播“正能量”,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更差一些。于是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应运而生。同时,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体育考试,体育不过关学校不予录取。然而,在大学里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锻炼身体。但是,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2]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2期。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医学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1]。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所以,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社会成员,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90后”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身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大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90后”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人才,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到达理想之岸的顺风船。因此,加强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并非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医学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我修炼的能力。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研究的科学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本是大学生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渗透力和影响力”[3]。

医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质修炼能力,除要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外,平时应多看经典作品,多听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讲座,多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和人文类竞赛活动,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里的丰富资源,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做好人生职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质。

(二)高校要强化医德教育,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做到:

首先,强化医德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常言道:医者仁心。仁心从更高层次上体现出的便是道德。医务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有的一般人文素养之外,其首要必备的品质是医德。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4]。大学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灌输传统的医德教育观念,更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德教育不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也是医德教育的途径[6]”。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情感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7]。针对“90后”医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较重,接受社会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等诸多特点,结合社会上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各类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校园BBS、QQ群、微信群、博客等网络工具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总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包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要依据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始,高校就应将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中,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应明确告知其专业与职业、人生与职业的关系,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大学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安排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三,在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最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多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水平且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平时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自我修炼和提高,积极培养职业素质。

(三)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孩子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在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但某些家庭只重视物质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孩子在大学里的事情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某些学生因长期受家庭教育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乃至有失偏颇,这导致他们在校园里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大学时代,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家庭教育的跟进和进一步完善。家庭与学校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他们有抒发心理情感的正常通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淡漠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这对当代医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若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歪风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长此以往就难保医学生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和今后所要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培养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外在推动力,但更要依靠内在的动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更需要发挥其内在因素。因此,每一个医学生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真正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霞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29.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96-97.

[3]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增刊),2014(17):49.

[4]游元军,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54-55.

[5]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院报,2008,,6(2):20-25.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内容体系对策

[作者简介]赵宝新(1968-),男,河北满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王英(1965-),男,河北蠡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经济学;赵丽新(1967-),女,北京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老干部科科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河北张家口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0-02

当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Quotient,iQ)与情商素质(情绪商数emotionalQuotient,eQ)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的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

一、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情商素质不仅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内容,更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情商与智商相比更具潜质,这说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非常必要。情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首次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著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正式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情商素质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工作热情、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承受和抗击挫折的能力等。从情商素质与智商素质的关系看,智商素质是情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情商素质对于智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商素质好比是“资源”,情商素质好比是“能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非富也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情商素质更具基础性决定作用。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情商素质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真正成才成功。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应试教育”背景和社会用人“素质本位”的要求,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十分紧迫。目前,我国教育仍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使学校和学生形成争名次和争第一的状况,极易使学生产生“零和”心态,进而导致他们产生妒忌和戒备心理,成为自我意识膨胀、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商素质低下的人。同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师高密度的知识机械灌输及高强度的管束监督的状态。这种教育培养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正确引导,进而导致厌学之风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加之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单一社会阅历,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情商素质偏低。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和高智商人才工作业绩平平的现象。目前,“素质本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法则。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智商较高,但情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合作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不客观,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症结,从这一点上说,情商素质问题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但当前情商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进入高校课堂。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开发培养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学者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五个方面。情商理论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认为情感、情绪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等相联系的综合性的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与认知相联系形成“情绪自知”(Self-awareness);情绪与意志相联系产生“情绪自控”(managingemotions);情绪与信念相联系成为“情绪自励”(motivatingemotions)。体现了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的迈进。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成为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形成“关怀与尊重”,即“共情”(empathy);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共处”(Handingrelationships)。这说明情商素质是认知、情感、道德、品格的集合体,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素质是完全能靠后天开发培养和提高的。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应该围绕培育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即有“自知之明”之心。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情绪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具备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即有“自我调控”之力。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及时转移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困扰,并能把情绪调整到适度状态。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鼓励、激发、诱导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能力,即有“自我激发”之能。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不断实现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驱使自己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是指在自身情感和欲望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冲击并处于挫折境地中,仍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克制状态的能力,即有“自我克制”之功。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在向既定目标奋进中能够抑制冲动,增强延迟满足的自制力,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有识别、理解和运用他人情绪以及正确感知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即有“善解人意”之情。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揣摩他人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培养通情达理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以上情商素质的培养重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系列十项指标:自我认知系列,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心理调适系列,包括抗挫折(诱惑)能力、冲动自控能力;社会认知系列,包括与人相处能力、社会感悟能力;社交公关系列,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系列,包括生态文明素质(绿色情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商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培养支持服务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情商素质教育列为各高校校本培训教育内容,使其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变单纯知识灌输为综合素质培养;变片面重视智商培养为智商情商并重培养;变单一教学生做事为既教做事更教做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把开发学生情商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效能。其中,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减少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数量,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容量,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培养的文史哲等课程数量。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将情商素质开发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讲演、辩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模拟求职应聘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观念,培养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推销和抗击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促进学生开发培养情商素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商素质教育培训,以良好的情商素质为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构建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相长互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省、循循善诱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本身所蕴藏的情商素质教育内涵,有机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得到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完善提高。坚持硬性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人文化管理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做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自觉实践者。学生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有利于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情商素质和综合素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开商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能使学生在科学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碰撞智慧的火花,使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磨炼意志,满足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上进心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商素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自我”尽快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能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困难、克服困难,可以增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乐于奉献、敢于拼搏、富有爱心的精神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情商素质。

第四,注重引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中的导向功能。情商素质测评体系对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具有价值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测评结果不仅能促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加强情商素质自我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要求。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既要有稳定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传统项目指标,彰显测评指标体系的传承性和中国特色,也要适时调整增加紧跟时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内容或评价标准,如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等,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时代特色。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和潜质,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个性化情商教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

[2]雷体翠,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3]赵春霞,朱书卉.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文学经典;人文素质;培养;作用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诗文佳作,是经过历史、读者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文化遗产,经典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有其传世的价值”。人文素质,包括文化修养、道德水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审美鉴赏能力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而文学经典在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论题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诚信丧失,讲实际、重名利,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匮乏,等等。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影响了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一部分大学生。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理想信念模糊,进入大学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方向,随波逐流。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呈日益严重的趋势。

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举止散漫,行为随意,课堂聊天、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出现了“低头党”“刷屏党”。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虚拟世界里的生活,不积极上课,顺势而生了一个新的群体――收费替课族。部分大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点挫折,就采取极端措施,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迁怒于他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基础知识匮乏、视野不够开阔也是当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弊端。为了升学率,各级高中对于知识的传授只限于高考考试的范围,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薄弱。大学阶段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基础不牢靠,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艺术鉴赏力、审美分析力都没有很好地掌握;读不懂文言文,不仅在理工类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就连中文专业的学生,没有读过或者没有从头到尾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也大有人在。

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高校课堂教学、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文学经典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古代文学作品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作品中的经典文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文字优美,意蕴深厚,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素材。文学经典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爱国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爱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一直是一个永恒而充满魅力的母题。很多优秀的作家、经典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陆游,其诗文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笔重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等。可以说,爱国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每一时期、每一朝代,对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唤起他们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精神食粮。

爱国与爱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思想的两大主题。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反映出了爱民、忧民的思想,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写出了民间的疾苦以及作者对饱受战祸摧残的百姓的同情。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卖炭翁》《观刈麦》等。这就是今天我们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民族文化根源之所在,对当下大学生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对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学的优势,利用好古代文学里具有教育意义、有道德感染力、情感说服力的作品。《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里就有很多关于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精辟论述,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明的是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彰显的是刚正不阿、纯洁高尚的人格操守;等等。

古代文学经典所反映出的尊老爱幼、慈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精神,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都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绝佳素材。古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融入了生命的无穷力量,蕴含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健全大学生思想人格,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打击,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沉沦,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念,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榜样,如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怀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作,流芳万世。《史记・报任安书》更是给我们提供了在逆境中奋起的榜样: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承受挫折,面对逆境,勇于接受挑战;面对激烈竞争,我们应该迎难而上。所以,选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深入挖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结合当下大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用古人的坚韧精神与拼搏奋斗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提倡自强不息精神、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一,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羿射十日”“女娲补天”等上古神话,就体现出先民面对困难、灾难,不退缩,勇敢与困难作斗争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勾践兵败被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夫差,雪耻复国。苏秦在“书十上而说不行”秦王的情况下,归家而发愤图强;读书欲睡之时,“引锥自刺此股”,最后连横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堪称自强不息、努力勤奋的典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物形象存在。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怀揣崇高的理想,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离骚》;虽受宫刑,仍发奋著述的司马迁,一部《史记》感天动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其现实主义诗作堪称一个时代的折射;等等。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些优秀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向上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强国的过程。而文学经典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研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给以阐释,从而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不断发现文学经典的新价值”。作为高校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努力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找到与时展、人文精神培养等相契合的佳作,深入挖掘其精髓,发现其新价值,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詹福瑞.论经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素质课堂;大学生;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62-02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相对优势。大学生是未来国际竞争中主要竞争力量,我国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1]。

素质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除专业技能以外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多年来,北京城市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即四个教育的理念:有效教育、适合教育,实用教育和全人教育),以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分”为杠杆、“理论授课”为基础、“社会实践”为载体,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的素质课程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城市建设人才。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以培养大学生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素养为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理想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热忱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当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接收到的各种舆论信息更为复杂,除第一课堂中的思想政治课以外,我校在素质课堂中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及学生骨干开设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政解读等课程,更加深了“90后”大学生对党的理解,引领他们学会辩证唯物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志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课堂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实践环节,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即间接经验用在现实活动中内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在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主要培养了以下能力。

1.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会产生一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会同时产生一种边际效用。学习能力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反过来这种促进又会促进学习能力的增强,使学习能力始终保持持续提升的状态。

社会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而社会实践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要独立思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既包括创新的潜力又包括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捕捉到新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事物的本质,寻找新的方法、方案、计划或观点[2]。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我校在素质课堂中开设了学术科技及创新创业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给予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一定的资金支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及兴趣爱好,将创业的理念付诸于行动,积累经验,为毕业后顺利的融入社会,更好的实现创业梦想打下基础。

3.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在校园中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但是步入社会后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同事、领导、合作伙伴、社会人群[3]等。我校的素质课堂中开设了人际交往课程,理论授课主要涉及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原则、注意事项等,但是仅凭教师的讲授就如同在岸上学习游泳、纸上谈兵一样。因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以学校各种社团为载体,开展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大胆走出校门,有机会与社会各种阶层的人接触,学会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能力等一系列互动过程,同时不断的发现自身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3]。

4.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的基础,也是日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在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验证、巩固、深化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使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具备的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强化,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将担负的社会责任,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责任感,从而合理调节自我期望值,纠正自我意识的偏差和失误,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

三、加强自我认知,为职业规划能力奠定基础

本校素质课堂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授课形式上,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较高,在知识向能力转变的过程中,通过素质课堂的实践环节,学生对自身性格、兴趣、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有了直接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自我认知的初步概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了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感性认识,结合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的学习,将自己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高校教育工作的任务不但要培养青年人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素质课堂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课程设置灵活多样的优势,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立足在校期间的能力提升,更要注重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城市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吴威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3]徐超,罗燕.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版),2008,(10).

[4]李和生,蒋霞敏.以大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8).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6

1.职业素质与职业指导

(1)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Flanagan)首先提出,发展到今天,通常与“职业指导”紧密联系。(2)职业指导国外的职业指导通常从中学开始,通过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思考未来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未来职业道路,大部分的中学生通过职业指导都能确定毕业后的走向,或是继续到大学深造,或是选择某一职业走入社会。

(3)现状分析由于中国国情和教育制度的不同,国内的中学生所面临的只有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这一条路,至于高中毕业后直接求职的则认为是不走正路,或是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才会选择的一条路。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职业指导晚于国外其他地区,通常放到大学的最后一年进行。我国大学大多是严进宽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扩大化,高校的扩招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日益加剧,使得各高校纷纷将职业指导内容具体化、扩大化,时间上也由原先的毕业前夕扩展到整个大学期间。

(4)存在问题我国的中学教育紧扣高考这一主题,中学期间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高考所需内容,与大学的课程设置严重脱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几乎所有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发现大学课程与中学相比较为轻松,学习氛围较为自由,没有师长来严厉管教,学生一下子陷入了一片迷茫。尤其是大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才初次接触到大学的专业,对专业的具体内容所知甚少,有的甚至在入学前从未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仅仅是遵从家长安排、老师建议或是跟风填报专业。这使得他们不仅对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不甚了解,在学起专业课时也只能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不知所谓。

2.辅导员视角下的职业素质培养

(1)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虽然现在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都有入学教育和专业导航课程,但是枯燥无味的讲述和陌生理论的灌输,并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对专业的无知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陪伴大学生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最熟悉的老师,通过对所带班级学生调研摸底,根据班级学生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专业的陌生感,通过每学期一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使本专业学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如何学好本专业知识有清晰的认知和架构,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理清思路。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接任新的专业前,辅导员首先要研究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进程表,了解该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对学生四年来的学习进程有全盘的把握。如果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带专业差距较大,可向院内授课教师和有经验的老辅导员请教,针对该专业特色,制定一系列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3)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充分运用主题班会等几大抓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如,开展以“XX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为主题的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培养计划,将培养计划分阶段进行,尽可能地将每一阶段的目标给细化,针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个人特点,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职业培养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制定的个人职业培养计划阶段性目标已初步达成,辅导员可以组织班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自己写下的职业培养目标,自查该阶段目标是否已经完成,没有完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来的目标是否需要修改。同时从辅导员工作层面分析部分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修改前期制定的该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案。通过每学期一次的主题教育,辅导员有效掌握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度,学生也提升了个人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3.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年年变化,新老专业不断交织融合,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老牌专业撤销、合并,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不得不增添部分新新专业,但由于新专业成立时间较短,高水品的师资队伍较为缺乏,而老牌专业相对师资力量雄厚,造成学生冲着新专业来,但课程却以老专业知识为主,新老专业的冲突也日渐显著。对于类似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以当前热门的传媒专业为例,优秀的传媒人才大多供职于专门的企事业单位,如报社、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广告公司等,且较为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本科高校,授课老师大多来源于应届硕士生,或是原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在实践上有着天然的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学生立足于当下,利用大学的有限资源来完成本专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如校园新闻通讯、校内短片拍摄等都可以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引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教育他们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完成职业素质培养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4.小结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1-01

1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概述

近年来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式的不断开拓,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民族高校注重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作为主导的教师讲课为中心、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从而忽视民族高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的现状。

其次,民族高校对于价值观取向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多统一于社会价值之中强调共性要求,从而忽视学生的多样需求和个性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社会生存法则,还要引领学生进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求索,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使学生能够把握生活、把握自己、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最后是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形式存在单纯知识培养的倾向。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灌输社会权威信息,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需要,忽视学生人格的自我建设与活动型、双向互动型的高层次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

2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针对民族高校在校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身体素质,学生个人能力,学生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为例,以全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2.1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评价

问卷显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有56%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有29%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将来工作不对口,对毕业就业的帮助很小。

2.2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65%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16%的学生对锻炼热情适中,13%的学生讨厌运动,6%的学生不排斥体育,但一般不做户外运动。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是相一致和关联的,有正常饮食习惯的学生对运动的热情较高,饮食不规律的学生运动热情较低。

2.3学生个人能力发展情况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15%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同时其应变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力普遍性都不尽如差强人意,其活跃程度也不够。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已经起来越注重自身个人能力的培养,其适应能力增在不断的增强,其他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2.4学生价值观念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的学生有自己清晰的事业蓝图,并且很好地规划,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2%的学生精神状态不佳,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事业目标。

2.5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很好的,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一面,不容忽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应该认识到突出强调“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特殊选择性,遵循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以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在集体认同感和适应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表现都是不错的,但仍有少数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个人心理素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集体认同感。

(3)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体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可以转化为一种行为动力。这次调查表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其社会意义。在社会转型的价值选择中,民族高校大学生不仅从传统价值体系中寻找价值取向的支持,而且偏重于运用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解决社会的价值问题。

3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3.1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民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并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可参与性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运用校园网络信息传递党的思想教育相关信息,举办有奖征文比赛、相关爱国图片展览活动、开展党的历史观教育、演讲比赛或者举办相关学科带头人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启发性、趣味性、感染性。

3.2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民族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应该从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着手。首先应该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机会,比如增加体育课的时间,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其次民族高校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新颖,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设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最后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和民族特色活动,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比如游泳、跑步、各种球类运动、或者其他类型民族传统的运动。

心理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人需求,开设系列化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把课程作为重要的必选课来实施。其次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设立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比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治疗,开设心理讲座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等;最后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心理情况及时进行纠正调整,让学生时刻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3.3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包含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实事求是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科学求实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注重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并努力培养民族高校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人文和自然知识以外,还应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进而才能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3.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安排课堂实验课、课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践教学引导民族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检验自身实践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既为进入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研究之我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36-38.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79-80.

[3]马英.对新世纪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3):57-58.

[4]夏威主编.大学生素质教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158-160.

[5]徐征,刘彦红.应对社会需求嘉庆大学生能力培养[J].农机化研究,2003,(4):78-80.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航海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式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不断拓展,国际航运中心东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势必将激发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渴求,因此,符合时代需要的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指导思想明确地指出:“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既要与全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相协调,又要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视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终身化、国际化是新世纪教育时空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对于理工科特色的航海类专业来说,其承担的远洋跨区域航行接触和交流极其广泛地特点,必须加强专业人员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新时代背景下自觉地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文化传播,展示大国人文内蕴合格的航海人。所以在培养能够承担世界航运中心建设历史使命的战略人才时,深入加强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航海教育中人文素质的诠释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核心是培养人的素质,即建构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格。高等教育应把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文、艺术与审美修养、弘扬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职能。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中解释说:“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哪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怎样才能具备人文素质呢:

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等知识来富足自我的精神空间。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二、当前航海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迫切性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航海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从技术型向技术、经营、管理的复合型转变;从专业型逐步向宽厚型、复合型和开放型转变。航海类学生除了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相应的素质,还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并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变化。

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未来国际航运发展的需要。随着航运市场“东移”,航运界对航海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航海人才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船舶配员的国际化,要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要求船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人文素质,这也对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航运发展的需求,航海教育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3.航海职业的特点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更高。航海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具有迥异于陆上职业的时空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航海人员不但要有高度的专业素质,尤其要有优异的情感素质,或者说要达到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平衡统一。首先,航海事业具有涉外性,船员以四海为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作为一名船员,代表着国家形象,理应懂得中外历史、地理、民族、哲学、绘画等优秀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礼仪修养,否则会影响国际交流,有损国家的形象。其次,航海职业具有时空广袤性。从时间看,航海长期离开陆地、家园和亲人;从空间看,海船运动范围广阔,但船员活动空间受限制,视野只有天空、海面和钢铁的船体,极其单调。海员长年累月处在十分严峻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容易产生身心失调。诸如:情感空虚无所寄托,心理抑郁无法排遣;身心能量无处释放,业余时间无法利用等。诚然,可以为海员安排一些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某些浅层次的休闲活动不能满足船员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惟有在校园内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只有高雅的文化艺术才能填补海员的精神领域,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充实他们的情感世界。

4.航海专业的生源特点决定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对海员的职业技术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都很高,但我国的航海专业学生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距,他们接受的人文素质教育较少,水平较低,还有相当的空白。他们与陆上专业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渴望在大学里接受文化艺术的教育熏陶,提高人生的品位,升华精神境界,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海运人才。为此,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实用性技术教育,还有更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航海专业学生不应该仅仅是谋生型的“工具人”、“职业人”、“技术人”,而应该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平衡发展,理性物质文化与情感性精神文化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航海类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知识的传授、熏陶有助于强化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它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所学专业的约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基本伦理道德素质并促进个性的发展。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9

大学体育的教育对象是高校学生,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也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室内知识讲授也需要室外活动。因此,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知识性的教学,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机械的,没有积极意义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负担。体育教育因其特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性,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暂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身心综合发展的要求日益显现。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人生的意义重新思考,不愿再为了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在学习时,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兴趣。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就愿意多付出时间和努力,不能引起兴趣的事物可能根本不愿意理睬。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征,增强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降低活动的竞技性。由于大学一般都校园宽广、体育设施比较完善,用于教学的器材健全,学生能亲身参与的机会增多,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充满期待。一堂让学生充满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就能让学生心情愉悦,从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平等对待,满足学生的运动爱好。

二、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体育教学是一种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而且是室外活动室的重头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仔细听讲,更要身体积极参与。这种身体参与不仅是一种智力的参与,更多的是体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老师完成讲解和示范以后,学生就要模仿和练习动作技巧。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和动作学习能力就会立刻展现在众人面前,这种学习效果检验的现时性、充分暴露性,会使学生产生被评价和对比的心理。这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感到紧张。模仿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的优点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模仿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差的学生会表现尴尬,丧失信心,甚至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是很常见的事。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熟和幼稚之间,心理是脆弱和敏感的,如果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们就会提前做好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时就会不茫然、不慌张、不气馁、不焦躁,做到泰然自若,无所畏惧。如果老师不合理引导,对于那些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差的学生冷嘲热讽,就会加重学生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导致学生情绪失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教学细节,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他们在教学过程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活动。如果学生不会合理调节,其动作技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要因势利导。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体育竞赛,由于竞赛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局面,在各种局面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体育运动参加者为达到目的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态,及时分析情况,果断采取对策,做出抉择,并付诸行动。因此,可以对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的意志能力主要通过克服困难的能力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意志力则主要通过克服困难来建立。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体育运动,而运动过程中人的身体总要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因此在身体上、心理上就会出现各种超常态的变化,如呼吸加快、肌肉酸痛、疲劳过度和情绪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学生为了克服运动给人体带来的不适,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这个付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顽强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环境和课程内容,适当提高要求等,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教师可利用这点,规定学生完成一两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先完成者,优先选择。但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如降低篮球架和排球网的高度,使他们体验投中和扣中的愉。

参考文献:

[1]李国璋.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模式[J].高教前沿,2011,(4).

大学生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人才;民办院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势在必行。因此,注重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一、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有时称信息素养,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由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和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与能力[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美国图书协会(aLa)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这一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推广和接受[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是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基础素质,也是一种能力素质。

二、民办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很多省份本科入学率已经超过40%,民办教育(二类本科、三类本科、民办院校高专)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高专)等原因,导致当代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学生平时只忙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论文,民办院校的学生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在多数民办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民办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或者备考,上网也主要是忙于玩游戏、聊天、交友和看电影,他们不能很好地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3]。

(二)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是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民办院校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和方法。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0.5%的民办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三)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民办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本研究调查表明,有30%的民办院校的大学生不清楚“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和不道德范畴;1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道德准则和社会伦理和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等,反映了当代民办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民办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1.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民办院校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民办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2.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最终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作为教具的实施来实现,操作性强、合理、易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民办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信息人才的培养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民办院校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民办院校院校必须将基础学科的教育、信息素质的教育和专业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整个课程教学中去。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民办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民办院校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三)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1.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民办院校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民办院校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力度,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大学生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民办院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民办院校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民办院校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2.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开放性、灵活性,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目前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民办院校院校的校园网建设投入不够。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民办院校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4]。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民办院校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民办院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成颖,张玲玲.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2):251.

[2]白雪冰.高职院校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3):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