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38:28

老年护理常识篇1

abstract:toalleviatetheincreasinglyprominentproblemofelderlyguardianship,thispaperstudiesanintelligentvideomonitoringsystemwhichcanjudgetheabnormalsituationbasedonfactorssuchastheoldman′sactionrateandmeettheautomaticalarmfunction,andanalyzesthekeytechnologiesintheworkingprocessofthemonitoringsystem,namelytheestablishmentoftheanomalymodeldatabasebasedonpatternrecognitiontechnologyandtheimprovementoftheperformanceofthewirelessvideotransmissiontechnology.Underthepremisethatasfaraspossibletoprotecttheprivacyoftheelderly,thissystemcanrealizeintelligentvideosecuritymonitoringfortheelderly,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lifeoftheelderly.

关键词: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模式识别;异常模式数据库

Keywords:theelderly;intelligentsecuritymonitoringsystem;patternrecognition;anomalypatterndatabase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158-03

0引言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前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监护问题越来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的养老习惯以及当前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和机构[1],老年人在面对突发的意外情况时无法解决。再者,由于目前的视频监测系统大部分是通过人的实时监测来完成的,连续不断地监测方式涉及个人隐私问题,不易被老人接受。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的总体负担,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张局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并对监护系统工作过程中关键技术异常模式库的建立和异常模式识别进行研究,推动老年人群安全监护系统的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居家环境下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对解决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在初期阶段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归纳出发生危险时的异常行为特征,完成异常行为模式库的建立。通过视频监测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到的电子信号、视频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采集信号与异常模式是否匹配。当采集的信号与异常模式不匹配,则说明没有发生意外情况,视频图像自动删除,如果采集的信号与异常模式匹配,系统将自动报警并及时向监测中心反馈,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对缓解我国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监护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除了应用于家庭和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外,“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的主要监护对象还可以是残疾人群以及高发病人群[2]等。

1.1基于视频的安全监护系统的系统结构基于视频的安全监护系统主要由带有无线网络接口卡的niC便携式视频检测仪、无线接收基站、监控中心构成。(如图1)

视频检测仪主要完成监控现场的视频图像采集和图像的无线发送功能,主要由CCD摄像机、高性能嵌入式主板和无线网卡组成。无线接受基站接收无线视频发射装置传输的视频信号,并通过局域网将视频信号传输到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上。监护中心服务器接收到图像信号后进行异常模式监测,视频图像若判定为异常则在监视器上显示报警现场的实时图像,并进行声音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发生异常,同时将异常场景自动存储以备查询。若识别结果为正常,则将场景数据丢弃,不形成显示画面,不但节省存储空间,还可保护个人隐私。

1.2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的优点

①隐私安全保护。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归纳出发生危险时的异常行为特征,构建的异常行为模式库作为检测设备采集图像信息后处理的数据库。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电子监测设备对老人的居家生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打破了传统的全程监控模式,对老年人正常的行为活动不予显示,仅在监测地点发生异常情况时实现自动报警并将异常信号和监测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供监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针对独居老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

②无人监护模式。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仅显示需要监护人员关注的异常状态,对于个人正常的行为活动则不予显示,大力减少了监护人员信息的处理量。同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报警并将异常信号和监测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供监护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实现了监控过程的无人操作,解放大量人力资源,降低监护成本。

③使用性能优化。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将图像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监护过程,与目前的传感器智能监护技术[3]相比,系统能够在被监护人不必佩戴传感器的情况下获取最能体现被监护者人体行为的准确特征数据,使得系统使用适应性更强。其次无线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具有安装位置灵活机动的优点,监护人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系统的位置,减少被监护地点的布线费用和修改装潢费用成本。使用性能的优化使得系统在养老机构、医院等场所推广应用更为广泛、便捷。

2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的关键技术

2.1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异常模式数据库的建立

①建立异常模式库。通过文献资料[4],借鉴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5],分析得到会导致老人发生危险的异常模式:老人的行为异常;所处场景的异常。基于老年人的行动速率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6],研究异常群体行为在视频中的特征:异常模式在单帧、静态图像征;异常模式在动态、连续图像中的表现特征。通过归纳、整理异常特征,形成异常模式数据库,以供识别异常行为使用。

②视频文件的特征提取和选择。由于监控设备采集到的视频数据是高维、海量的,无法实时地从中直接识别异常,需要使用颜色量化、灰度化、边缘提取、二值化等图像预处理技术[7],对视频图像进行预处理,把当前图像中的无用信息进行处理,简化图像。然后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预处理后的图像中进行特征提取,取得最能体现被监护者人体行为的特征数据。

③视频特征数据与异常行为特征数据之间的匹配。利用模式匹配算法[8],设从当前视频中分析得到的特征数据为向量X1,Y={Y1,Y2,…,Yn}为异常模式库中的各种异常模式。对X1和Yi进行模式匹配,i=1,……,n,通过属性距离计算、模板匹配、结构匹配等方式分析X1与Y中模式的相似程度,识别出X1是否属于异常模式库中的模式,以及属于哪一种异常模式,并把识别结果进行的输出。异常模式识别过程如图2所示。

2.2无线视频传输性能的提高

由于无线信道带宽有限,而视频信息的数据量十分惊人,且存在多个终端用户争用同一无线信道的问题。监护的及时性要求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够均等地获得发送无线信号的机会,而且还须保证连续两次发送机会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监护中心服务器无法分析是否发生异常。为此,采取两方面的技术措施对无线视频传输性能进行了提高:①在客户端的嵌入式系统中制定数据采集和发送策略,包括调节视频图像设备的分辨率,控制发送视频图像的频率,为图像添加客户标识,以便服务器区分来自不同客户的图像等内容。为保证所有用户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均可获得一次发送视频图像的机会,需要根据服务器端所采取的识别算法和网络的传输能力综合考虑,确定发送频率的最优值,并且根据当前的网络状况自动调整。视频采集设备的分辨率也可根据无线信道的状况动态调节。②在服务器采取措施,高效及时地处理收到的数据,保证监护的有效性。包括在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为每个客户开辟相应的存储区来保存一段时间内收到的视频数据,识别模块据此来分析同一场景的视频序列;采用轮询机制[9,10]依次检测各个存储区内的视频进行异常分析等措施。

3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的发展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主要针对居家和机构养老两种方式。老年人体能及认知能力的下降使得安全隐患剧增:除了摔伤造成残疾外,老年人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许多人是关节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的慢性病患者中85岁以上的老人发生致命事故的情况是60-70岁老人的四倍,向有需求的居家养老家庭推出老年人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必将为他们的生活带去福祉。

系统今后将扩大老年人生活规律的统计范围,归纳足够的统计样本,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统计数据库。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模式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无线技术的改进,监护系统的成本相较于传统监护设备的成本更低,预计系统可以应用于建立养老服务综合设施和站点的80%以上的乡镇服务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服务杜区,实现老年日间照料,卫生站和助餐网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覆盖;同时可推广应用于医院、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政府筹办和民间资本筹办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以及有需求的居家养老家庭。

基于视频的老年人智能安全监护系统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服务趋势,在尽量保护老人隐私的前提下,全天候、实时地对独处的老人进行安全监护,对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政策和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养老模式快速成长,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在技术上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保障。因此从全国养老市场来看,专业养老机构将有很好的成长性,并且对老年人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有较大的需求。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个人用户也对智能视频安全监护系统有越来越多的认可。

4结论

根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监护问题的日趋突出,依托我国当前的居民养老方式,研究了基于老人的行动速率等因素来判断异常情况并满足自动报警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实现了监护系统工作过程中关键技术基于模式识别技术的异常模式数据库的建立和无线视频传输性能的提高,优化了使用性能,在无隐私侵犯的安全状况下实现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智能视觉监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模式识别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的完善,基于老年人的智能视频监护系统有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萍,蒋升ィ陆发安.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3(12):154-156.

[2]林兆华,谢存禧.基于视频的社区智能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息,2008,24(2-1):77-79.

[3]陈祝荣,刘守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参数家庭监护系统[J].传感器与微信息系统,2009,2(28):72-74.

[4]赵楠,景鹏宇.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07:821-823.

[5]林得根.智能家庭监护系统中异常行为检测与识别问题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6]马宝庆,汤一平,严杭晨.基于全方位视觉的独居老人监护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3,8(39):44-59.

[7]朱毅,张朝亮,周君.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图像预处理技术[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11):102-106.

[8]魏宁.模式识别中图像匹配快速算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老年护理常识篇2

【关键词】护理;安全隐患;老年患者;措施

1前言

所谓风险管理具体指的是个人、家庭、企业等经济单位,通过衡量及识别风险,采取可行且必要的技术措施、经济手段来处理风险,以一定的成本将最大安全保障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较高的风险性,正是因为老年患者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不断退化,并且老年疾病的猝死率高、多发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等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老年患者成为了风险管理的重点。由此可见,探究强化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的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老年患者护理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2.1护理人员方面在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部分责任心不强、缺乏临床经验、年龄的护理人员工作不够仔细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程好护理制度不到位,护理态度较差,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耐心不足,并且未意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没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2药物治疗方面由于老年患者总体的机体功能降低,通常会同时伴有多种疾病,所以,老年患者需要对多种药物加以服用,以对自身的疾病进行治疗,但是,多种药物的同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意外事件,极大地增加了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

2.3心理方面正是因为老年患者年老多病,再加上患者的听力与视力减退,与他人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经常性的以己之心猜测他人之意,在理解别人上存在误区,不愿意主动麻烦别人;有些危重患者、癌症患者等特殊的患者,通常情绪会非常的低落,对疾病的治疗缺乏勇气及自信心,为减轻经济负担和自身的痛苦而出现自杀、自伤等不良行为。

2.4环境方面环境因素是老年患者护理尤为突出的一大安全隐患,对老年患者的身体恢复和医从性等有着直接的影响。病房设施不完善、病房布局不合理,比如房间地面不平整、房间地面太滑有积水、床尾摇把放置不妥当、不恰当光线以及病床高度不适宜等安全因素,均可能会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意外伤害。

3强化老年护理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将“以患者为本”、“人性化护理”的护理理念树立起来,向老年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要切实教育护理人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岗位责任意识、同情心以及耐心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发自内心的体贴、关怀和尊重老年患者,经常性与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按照患者的具体病况,提供与之相应的护理服务,尽可能地满足患者需求,并且对个性化的临床护理加以实施。

3.2重视用药护理在采用药物治疗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全面地了解各类要素的作用机理,时刻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用药后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并且详细地做好记录,向主治医生报告。比如,应用某些降压药物时,往往会难以避免地出现不良反应诸如性低血压以及头昏等,护理人员不仅应当对老年患者服药后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实施药物知识宣教,明确地告诉老年患者这些药物服用后改变要缓慢,避免因头昏而出现跌倒等不良情况。

3.3构建风险预防机制应当尽快地将处理、防范护理事故的预案建立起来,比如,针对压疮构建老年患者翻身卡、评估表、转科患者皮肤交接登记册等。完善预防引流管效能低下、医院感染、药物外漏、跌倒、自杀、自伤、坠床等对象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按照老年患者的特点,建立健全患者入院护理评估表,并且纳入护理安全评估项目,比如夜间入厕次数、夜间入厕时间、跌倒史等,以便于加强临床护理的针对性。

3.4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当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处理医疗事故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院培训;可以聘任医学法律专家对护理人员讲解相关法规知识和法律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的手段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组织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知识加以学习,同时就有关案例展开讨论,促进他们对风险事件理解的加深;结合科室的特点,制定出专科护理安全培训体制,促进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

3.5开展专科业务培训应当对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知识学习班予以开设,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安全护理评价方法,不断地学习护理安全知识,正确地将老年患者潜在的亦或是现存的护理安全问题找出,同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应当使其参与到为期两周的护理安全培训中,待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准许其上岗。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专科技能训练、专科理论学习,进行呼吸机操作、除颤仪操作、心电监护仪操作以及静脉穿刺技术等的考核与训练,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设备和新技术,促进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提高。

4结果

我院科室在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求严、标准高,在护理安全隐患防范管理中未出现护理纠纷、护理投诉等不良情况,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和护理质量十分满意。

5讨论

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是动态、连续的一个过程,尤其是随着当前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给护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护理风险,所以,在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切实的地将薄弱环节找出,正确地处理及化解安全隐患,并且不断地完善护理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老年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才有助于护理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燕.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2(9):77-78.

[2]郝群.老年开胸患者术后护理安全管理[J].海南医学,2010,3(14):66-67.

老年护理常识篇3

【关健词】:慢性病;社区;护理

nurseexperienceincommunityforelderlychronic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valueofnurseforelderlychronicdiseases.methods:60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weretakenwithroutinecare,healtheducationandpsychologicalcare.Results:afternurse,thescoresforelderlypatientshadbeensignificantlyimproved(p

[Keywords]:chronicdiseases;community;nurse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凸显,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等工作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亟待解决,而社区护理是目前社会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力发展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干预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的一大工作中心。本文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护理工作,受到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好评,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68岁-79岁。60例病例多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6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37例,脑梗塞后遗症5例。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我院成立社区护理小组(医生、护士各8人),义务对本社区的60例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基本情况(年龄、家庭情况、心理、经济、患病、医疗情况等)做相关调查并对其进行常规体检。由我院的护理部及门诊部全称监控。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建立医疗健康档案,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和检测,制定统一表格。我院全科医生及护士每周一、三、五到居委会为社区老人进行义诊,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理疗。义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针对高血压(37例)及糖尿病(43例)患者进行病情检查、用药及饮食等进行指导。针对上门服务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建立相应的护理记录档案等,通过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的检查,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等(不能住院的老年患者换药、褥疮护理、注射等,对脑部受损有后遗症的老年患者,辅助进行康复性的锻炼及指导)

1.2.2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对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老年人的知识、性格等)。对由于疾病、自然衰老的老年人产生的由于、烦躁、焦虑的症状,我们应为其介绍一些疾病治疗的新的技术等,引导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鼓励老人到相应的活动中心去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配合医生的治疗。

1.2.3健康教育

将所有老年慢性病患者集中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详细介绍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预防疾病的保健知识以及对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急救常识等。由于老年患者的视力和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可采用幻灯、图片等方式,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对相关的科普知识进行阐述。此外,护理人员应定期一对一对老年进行随访,并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老年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可以及时得到相关的救助。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半年后,评价老年患者护理前后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等,并统计护理前后患者遵医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

2、结果

2.1护理前后量表评分情况

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后,老年患者的SDS、aDL、SDSS评分等较护理前出现明显的下降,而QoL评分较护理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同干预前比较,*p

2.2护理前后患者的遵医情况

护理前,规律服药、功能锻炼、定期检查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4例(40.0%)、18例(30.0%)、26例(43.3%),护理后,人数分别为42例(70.0%)、35例(58.3%)、47例(78.3%),护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由于国内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已逐步进入老龄化趋势,而这也成为国内目前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人往往并发各种慢性疾病,而有限的医疗资源常常难以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而且大部分的慢性病多需要长期的调理[2],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满足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措施,通过全方位的健康宣教和科普知识的普及等,使老年患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保健常识[3],往往可以有效达到以上的目标,从而促进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缓解。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护理措施之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SDS、aDL、SDSS以及QoL评分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

总之,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从基本的常规护理做起,并予以心理方面的干预,同时积极进行健康保健知识的宣教,从根本上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老人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和保健意识,从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传菊,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2,5(2B):47-48.

[2]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7B):1869-1871.

[3]张莹莹,张新宇,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老年护理常识篇4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6-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猜疑心理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断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自尊心理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孤独、失落心理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药物依赖心理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悲观心理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指导自理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老年护理常识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8)2(b)-0173-03

influenceofnursinginterventiononfallofinpatientsingeriatricsdepartment

LinXia

DepartmentofGeriatrics,maomingpetrochemicalindustryHospital,Guangdongprovince,maoming52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nursinginterventiononfallofelderlypatientsingeriatricsdepartment.methodsFromFebruary2015toJune2016,1000casesofelderlypatientshospitalizedinourhospital,accordingtothelotterymethodweredividedintotwogroups,namelythecontrolgroupof500casesand500casesintheexperimentalgroup.thecontrolgroupwasreceivedroutinenursingcare,whiletheexperimentalgroupwasadoptedpredictivenursingintervention,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elderlypatients,fallpreventionknowledgebeforeandafterthenursinginterventionforpatientswho,aswellasfallpreventionattitudeandbehaviorscores,fallincidencewereanalyzed.ResultsBeforetheintervention,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controlgroupandthecontrolgroup(p>0.05),aftertheintervention,therewasa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nursingintervention;Geriatricsinpatient;Fall

近年?恚?临床上的不良事件报道越来越多,其中对住院患者来说,跌倒是报道最多的事件,其中以老年患者人数最多[1]。我院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约占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30%,根据权威数据显示,老年跌倒现象较普遍,尤其是住院老年患者,其跌倒发生率是正常老年人的两倍以上[2]。跌倒[3]主要是指,患者发生自主、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比初始位置低的平面上或地面上的行为。由于跌倒对老年患者会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增加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护理干预的手段,强化防跌倒风险意识,避免临床上出现跌倒[4]。本文为分析老年病科住院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其跌倒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的1000例老年病科住院患者,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0例和实验组500例。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263例,女237例;年龄65~91岁,平均(78±3)岁;病程1.6~12.3年,平均(6.95±0.36)年。实验组男259例,女241例;年龄62~92岁,平均(78±4)岁;病程1.3~13.2年,平均(7.25±0.24)年。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以及患病时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①参与本研究前,所有患者在1个月内除了常规护理未进行其他护理;②愿意服从本研究的患者;③所有的老年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且均为住院患者。排除标准[6]:①患有先天性疾病及传染病患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对药物过敏以及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的患者;④所有患者在行护理干预前均出现跌倒。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监护,避免出现摔倒,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对患者的关心,避免其情绪激动。实验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①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给予高危跌倒患者(行为紊乱、年老体弱、药物副反应、意识欠清等)以重点关注,在必要情况下,在患者的床头做好标记引起重视;②患者跌倒可能是由于病房环境,如光线较暗、无扶手、地面有水等,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病房光线充足,避免光线昏暗引起患者摔倒,检查病房及走廊内的扶手是否完好、地面是否干燥等;③医院健全医护人员安全文化体制,对医护人员行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患者跌倒现象发生;④要针对护理环节进行控制,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医护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做好排班工作,降低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⑤对患者护理前,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针对性地对患者行健康教育,耐心为患者讲解防跌倒知识,以及跌倒后的严重性,提高患者对跌倒的认知,从而强化其防范意识;⑥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消极情绪要及时疏导,了解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情变化以及生活烦恼、安全问题,鼓励和支持患者,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患者完成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⑦针对患者的嗜睡、步态不稳、反应迟钝以及头晕等,要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为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于患者的保护意识,避免发生意外。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跌倒预防的态度、行为得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发生情况及跌倒的伤害程度,跌倒伤害程度参照《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4版)》[7]判定,严重伤害事件均是骨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跌倒预防认知情况的比较

护理干预前,实验组患者的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跌倒预防态度、行为得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防跌倒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预防跌倒态度、行为得分情况、跌倒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跌倒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跌倒至严重伤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护理常识篇6

关键词:高血压病老年人社区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影响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高血压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过程,老年人常常难以坚持,因此,临床上常出现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我们在医院辖区内高血压健康管理档案中筛选确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例,分组并对其中一组加以社区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辖区内高血压健康管理档案中筛选确诊的老年高血压病人325例,男176例,女149例;病人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2岁,病程7个月到15年。首先测量所有这些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饮食习惯及运动习惯等,做初始记录。然后自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将病人分为两组进行随访和跟踪记录,观察组:采用各种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共173例;对照组:不采用特殊的干预,只进行随访跟踪记录,共15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都大体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实施健康教育、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和心理护理等。

1.2.1实施健康教育定期在社区中宣传健康习惯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使老年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消除认识误区,指导他们有节律地生活,增加兴趣爱好,改善生活质量。

1.2.2营养干预盐的摄入过多易引起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强调低盐(3~6g/d),注意饮食定量;鼓励患者多吃绿叶蔬菜和豆类食物;提倡低脂饮食;说服老年人戒烟少饮酒。

1.2.3运动锻炼每2~4例为一组,采用吴悦陶等[2]的运动处方,每日进行1~2个运动单位的运动。运动方式为快走(80~100步/min),慢跑(110~130步/min),达到轻至中度运动强度。

1.2.4心理护理老年人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易于急躁、情绪激动。血压控制后,要把生气和愤怒可诱发血压升高的危害性告诉患者。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情绪激动。激动时及时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稳定,跳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信心。

1.3统计学处理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血压变化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不良习惯改变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社区高压发病率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病人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高血压及其严重的并发症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生率减少55%。高血压是多基因、多环境因素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及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血压病人实施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心理护理为干预重点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健康教育是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3]。我社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开展社区护理干预,提高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增加了生活常识和医疗保健知识,增强了自我保健以及疾病防治意识,纠正了不良行为习惯,建立了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过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水平有了明显降低,说明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对于防治高血压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社区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增强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平,曾学赛,曾环宇,等.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值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729.

老年护理常识篇7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老年护理常识篇8

[关键词]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综述

1 中国精神卫生简述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多种因素持续存在,不同人群受心理行为问题困扰较为普遍,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逐渐增加。据卫生部统计,2009年,我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24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645家、综合医院精神科479家,自治区目前尚没有提供精神疾病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另外,我国精神科床位数为145500张,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12张/万人。2010年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护士26730人。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以此计算,在我国,3741名精神疾病患者才能配备1名精神科护士。

2 老年精神障碍病的发病原因

老年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脑缺血、缺氧,脑神经细胞变性而出现的大脑慢障碍,以意识模糊、记忆缺损、人格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该病导致老年人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据临床观察发现,除衰老退化基础上发生的痴呆外,遗传因素也是引起老年精神障碍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微量元素的影响,特别是铝的含量过高与痴呆的发病率、死亡率密切有关;也有认为脑外伤、中毒、代谢、内分泌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均可影响痴呆的发生;另外,神经内科专家经多年研究证实,老年精神障碍还与脑部慢性缺血缺氧有关。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平时应注意主动学习,勤于用脑,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积极治疗各类心血管疾病,减少脑细胞的变性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对老年精神障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

什么是护理安全防范预案,首先我们看下护理安全的概念。护理安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广义的护理安全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与限度外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防范预案即为了防止上述事件发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以及防范意识的灌输。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重视护理人员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安全管理不仅仅是护士长的责任,通过安全教育使护士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紧急风险预案》等法律规范,提高护士法律意识,让护士认识到遵章守纪也是自我保护,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行为。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每个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分析病区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寻找有效的防范措施。鼓励和培养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护士在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对各项工作多一次关注,多问一句,唤起有意注意,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把三级管理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

4 老年性精神障碍安全护理工作重点

怎样给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做护理呢?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其症状中以失眠、谵妄、被害妄想为主,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尤其以早期近记忆力障碍为主,定向力障碍,人物定向障碍。因此,本文认为要加强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以延缓病情进展。关于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有以下几点:

4.1生活照顾与护理:日常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训练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强重症病人的护理。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于消化,若吃鱼虾,应代将鱼刺取出,虾壳剥掉,以免鱼刺噎喉。还应该根据气温变化,适当的为老年人增减衣服。

4.2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外出管理。老年痴呆患者患有记忆障碍,因此老人在外出时要准备,一张卡片,写明地址,还应写好联系方式,以免患者不认识路,走错了路线,也方便及时和家人联系。在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性,一些危险物品要严加保管,减少室内物品器具的放置,床铺要低矮、柔软舒适,必要时采用约束带,以防坠床摔伤。

4.3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反应迟钝,有时候就算有症状,也没有及时说出来,因此要观察病人有无脸红发烧、面部痛苦表情,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4.4心理观察:观心、理解老人,采用适当的沟通技巧。要注意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禁忌,不要给老人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4.5认识、思维障碍者的护理:协助老年人确认现实环境;诱导正向行为;积极开辟智力,记忆训练,智力锻炼,理解和表达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搜集正理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训练。

4.6照顾者的支持与护理:指导照顾者及家属和理应对;帮助照顾者及其家属寻求社会支持;针对老年性精神障碍病人家属的反应类型采用不同护理措施。有些精神有障碍的老人有时会打护理人员,有时候还会在护理人员的脸上留下痕迹,但护理人员必须做到耐心的照顾,这是一位护理人员应该做到的最基本得要求。做养老是需要责任、爱心、耐心与规范管理的综合体。恕不论虐待老人是触犯法律的大事,就是要真正照顾好老人也是需要系统的培训与实操、监督、评比、绩效等多方面。

老年护理常识篇9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护校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培养护理后备军的重要基地;临床带教老师肩负着传、帮、带这一重要的使命。我院是一所集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泌尿、胸外科)共接收实习护生81名。通过对这一批护生有目的的带教,在实习结束后对其进行满意度调查,取得较好成效。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泌尿、胸外科实习护生81名,男4名,女77名;年龄17岁~22岁;本科23名,大专42名,中专16名;实习8个月~12个月,我科实习期限均为4周。1.2方法1.2.1总带教老师的设立我科的总带教老师要求为: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本职工作,理论知识丰富,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学能力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强。1.2.2带教老师的资质要求带教老师选择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工作能力强,热爱本职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操作熟练、正规,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口齿伶俐、亲和力强。取得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热爱本职工作,理论基础扎实,操作熟练、正规,动手能力强,口齿伶俐、亲和力强。1.2.3护生安排1.2.3.1熟悉周围环境护生初到科室,对周围的人或物都不熟悉,容易产生陌生感。总带教老师在晨交班时介绍当班的各位老师,同时让护生作简短的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氛围。然后利用10min~15min,带护生熟悉科室的房间布置,如值班室、更衣间、厕所、病房、电梯间及安全通道等;物品放置地点,如棉签、胶布、输液用物、监护仪、氧流表、抢救车等。1.2.3.2入科岗前培训集中所有的护生利用30min进行入科岗前培训,解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等,增强护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案例的讲解,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用相关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职业,既要满足病人的需求,又要让自身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1.2.3.3安排护生到老师将护生分配给相应有资质的带教老师,如遇所带老师休息时,总带教老师当天上午指定专人负责该护生的带教,原则上应做到一对一带教。1.2.4带教安排1.2.4.1一对一带教我科除了常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式,护生一到科室后就指定相应的老师相对固定地带教,护生的休息与带教老师同步。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既要让护生有单独操作的机会,又不能离开老师的视线,让他们养成胆大心细的习惯。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随时借用临床真实情景,对护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1.2.4.2“分散”与“集中”的结合教学[1]带教老师通常对所带护生进行一对一教学,若遇科室有不常见的疾病或专科操作时,总带教老师集中组织在班的护生进行讲解,如持续膀胱冲洗、股静脉穿刺等操作、多发伤病人的观察及护理、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观察及护理等。1.2.4.3定期小讲课科室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本科的专科特点和临床中常用的基础护理知识,定出讲课内容,并准备讲稿,每周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如周四16:00)科室每位老师轮流讲课。讲课时,要求老师引导护生,拓展思维,积极提问,做好笔记。老师讲课时,尽量使用普通话,内容有迁移性、特色、新颖。小讲课前1d~2d,讲课老师可以先向护生指定病例,让护生先在课堂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课堂上抽查学生是否学习,并给予订正,使护生养成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2]。总带教老师每周安排相应固定时间在小讲课后,向护生示范常用的操作。1.2.4.4出科考试护生在转科前1d,科室总带教老师组织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闭卷考试,真正了解护生的真实情况,真实地体现带教老师的认真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使总带教老师及护士长能真正了解带教老师情况,使带教能更好地得到改进,以适合护生的要求。1.2.4.5护生评定护生转科前,由带教老师作出书面评定:护生在本科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所学知识,评定应真实、客观;科室护士长在审阅签字时要反复调查、核实,使护生通过本科的实习能真正学到知识。1.2.4.6带教老师的考核为保证护生到所到科室能真正学到知识,科室对带教老师应制订相应的考查方案:总带教老师或护士长可随机抽查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及常用的操作,对带教老师的行为进行规范。每一批次的护生实习完毕后,以问卷形式,发放给护生,了解护生对带教老师要求、意见及建议;与护生不满的带教老师进行沟通,若不利于带教的及时取消带教资格,以保证带教质量。对带教好的老师给予鼓励并与经济挂钩,并作为年终评优的标准之一。1.2.5情感投入1.2.5.1角色转换#p#分页标题#e#绝大多数护生都抱有很大的志向,希望通过临床的实习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但从单纯的在校学生,突然转变成了病人眼中的医护人员,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从而使一些护生有压力,总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够用、无临床经验、头脑不灵活,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时,带教老师应多与护生交谈,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1.2.5.2在护生面前树立榜样在护生面前,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要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每一天,要有勤学向上的激情,有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不将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培养护生的职业情感。1.2.5.3有问必答在护生眼里,科室护士都是带教老师,都有责任对护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我科在这一批护生中试行了“首问负责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护生对我科带教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学习的热情。首问负责制要求护士做到[3]:对护生提出的问题,首问负责人应主动热情回答,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绝、搪塞;若当时不能解答护生咨询的护理专科问题,首问负责人要向护生说明原因后,主动查阅资料后解答或请教其他老师解答;若护生咨询的问题不属于本专科范畴,指导护生找相应的部门或人员解答。2结果2.1护生实习效果评定护士长、总带教老师及高年资护士组成评定小组,对我科护生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查护生掌握基础知识、熟悉专科知识的程度,查我科规定的操作项目,查护生的仪表,查护生对待工作的态度等。采用新方法后,明显提高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满意度从80%提升到93%),护生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护生有想融入到护理队伍中来的欲望,培养了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及综合能力,养成了不懂就问、自觉学习的习惯。2.2带教老师评定带教老师不再将护生当做是“跑腿”的工具,带教老师能在带教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乐趣,促使护士养成学习的习惯,更加热爱本职工作,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3小结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进行文化、思想交流的圣地,是培养人才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摇篮[4],而临床生产实习是培养护理队伍后备军的重要基地。做好临床带教能有效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护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学。将带教中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的传统模式转变成积极向老师提问,不懂就问,抢着做事;培养护生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带教老师要明白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需要。

老年护理常识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老年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62-02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其核心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也逐渐延长,使我国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02年,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2005年11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且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社区,其中低收入、低文化的老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老年人护理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人群之一。为此,我们漯河医专三附院双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现将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

1.1群体教育

每月举办慢性病学习班1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专家到居民区主持健康教育义务讲座,分别组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患者参加,利用讲课、放录像、幻灯片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讲授慢性病的病因、治疗及保健常识等一整套系统知识,指导他们了解、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1.2小组教育

在普及慢性病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每周1次的“健康角“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分成小组,使其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这是群体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避免了群体教育所不能顾及的个体差异。

1.3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

根据所掌握病人的情况,定期对病人进行各种适时的指导。对初发病的老年人着重讲解饮食、运动、用药及自我护理知识;对慢性病患者则给予定期家庭随访和电话随访,指导他们及时进行相关监测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则每月来中心就诊一次,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对病情较重、行动不便、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我们则定期到家中随访指导,患者也可以直接拨打中心健康热线电话,随时得到免费的咨询服务。

1.4组织病人交流会

邀请一些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同种疾患病人进行座谈和交流,介绍成功的经验;也请饱受并发症之苦的患者谈切身体会和经验教训。病友之间交流最直接、最实际,对患者影响较大,也容易接受好的建议,病友的现身说教也增进了病友之间的友谊。

1.5形象教育

利用制作的幻灯片、图片、漫画等进行形象教育,这样更直接和生动。患者可从幽默可爱的图片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深受老年人喜爱。

1.6利用宣传、义诊活动筛查亚健康人群

定期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居民需要进行专题宣传活动,如“预防高血压、治疗高血压、远离高血压”“远离糖尿病健康伴你行”“一滴血测血糖”等活动,通过填写健康知识问答表、测血压、测血糖等,筛查出存在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并对亚健康人群发放社区慢性病干预手册,定期进行动态随访。

1.7其他方式

在每年的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爱牙日、九九重阳节等节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都要到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举行大规模的义诊、健康咨询、发放教育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宣传图片、资料等对广大居民群众及老年人进行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

2实施效果

一年来,社区健康教育受益人群达4000多人,家庭随访300多人次,电话随访200多人次,个别指导100多人次,发放教育手册400多册,健康教育处方2000多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的知晓率上升,满意度提高,深受广大居民特别是老人的欢迎。例如:社区刘某,女,74岁,经常心慌、失眠、抽筋,经检查患有冠心病、骨质疏松、低钙等多种疾病。通过健康教育进行知识宣传,老人积极参加健身锻炼、改变饮食结构、合理休息、补充钙片、保持良好心态,提高了生活质量,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老人们纷纷表示以后会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按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还有很多老人了解到冠心病猝死的诱因是情绪激动、便秘、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饱餐等因素以后,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大小便通畅,适当活动、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平衡膳食、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讨论

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对改变社区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健康行为及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健康教育,还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健康老龄化:

3.1社区健康教育应纳入政府工作规划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指导下,建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职责分明、分工协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重视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在社区内制定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职责、人员分工,把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的一部分,在年度工作计划中要明确健康教育是社区居委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3.2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划培训;完善继续教育;推进培养能力建设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加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的变化,这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单纯的医疗护理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现有的资源,请医院从事老年病研究的专家讲课,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各个方面。鼓励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临床经验,通过传、帮、带来培养一批热爱老年护理事业的队伍,在临床上发挥骨干作用。培训老年照料者如护工、志愿人员、家庭照料者等。这些人也承担着大量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疾病的护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人缺乏照料老年人日常生活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他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如对护工可采取岗前教育、岗中带教、岗后考核的方法)。

3.4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稳定老年护理队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对老年护理照料人员要制定有关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他们的护理行为,保证护理质量。还要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护理人员队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可指导其他护士的老年护理专科护士迫在眉睫[3]。21世纪的老年护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加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以人为本,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健康,预防致病、致残,发展社区老年护理工作,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

4体会

4.1加强群体教育,注重专题讲座与个体答疑相结合

通过群体教育,有利于慢性病患者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所患疾病的系列知识和健康常识。调查显示95%的患者认为受益很大。

4.2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教育,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意识增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轻易相信一些不正当的广告宣传,更注意和社区医生进行密切配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测、控制,掌握平衡膳食、合理摄取营养,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

4.3对“亚健康人群”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做相关因素的监测

建议该人群每半年到1年复查1次,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尽可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4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以“居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的真正体现

该项工作既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发展,又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但应注意其教育内容要以满足广大居民身心健康需要为目标。

4.5社区健康教育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果在社区内开办健康教育网站、电台广播、教育阅览室及区域化健康教育有线电视等,则能满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疾患的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而使健康教育就像可口的“个人套餐”,老少皆宜。

4.6帮助老年人树立健康理念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让普通人形成“大病上医院、小病上社区、无病要保健”的观念,进一步减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发生,改善群体的预期健康寿命,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今后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应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

[2]王艳梅.浅谈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及培训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