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0:15

中国证券投资篇1

证券投资从业者(personscarryingininvestmentbusiness)这个概念并不包含单纯的“投资者”(investor),特别是作为个人投资者的普通公众。它所指的主要是在证券市场上为证券投资提供中介服务(如证券经纪)和其它服务(如结算服务)的人,也包括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investor)如投资公司(investmentcompanies)及交易商等在内。英国证券法规定,只有获得“授权”(authorization)或者“豁免”(exemption)的人(不限于人)才可以从事证券投资业。当然,这里所谓的“授权”与“豁免”均指证券法上的授权和豁免。

1、被授权人(authorizedpersons)

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可以三种方式成为“被授权人”,即依该法第25条直接由证券监管当局〔1〕授权;依第7条由被认可自律组织授权;依第15条由被认可专业团体给予证明而获得授权。通过这三种途径获得授权的人有以下主体:

(1)被认可自律组织(recognizedregulatingorganization,SRo)之成员。“被认可自律组织”在《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07条〔1〕款被定义为:“依本法之宗旨,任何依国务大臣〔2〕之现行有效命令而为被认可自律组织之团体。”从这个“定义”仍无法得知“被认可自律组织”之确实含义,因此有必要引用第8条的解释,即被认可自律组织是“一个(无论为法人团体或非法人社团)依其强制性规章对投资业进行规范,因投资者为其成员或因他们在其它方面服从其控制故其规章有约束力的团体”。由此可以看出,“成员”即指被认可自律组织中有该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也包括那些虽无成员资格,但由于从事投资业务而受自律组织规章约束的人。这样规定的结果便是证券法调整范围大为扩展,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国家证券市场上因法律无法对那些无“正式资格”但又从事投资业的人无力监管所造成的问题,同时又保留了这些投资者是否参加某一自律组织的选择自由。另外,这一规定并不减损投资从业者努力争取自律组织成员资格的必要性,因为尽管在市场监管方面无正式成员资格的投资从业者也可能被视为自律组织的成员,但这类“成员”却不能因此享受该法第7条〔1〕款的利益,即被认可自律组织成员仅凭其成员资格就可以成为被授权人。

然而,某一成员可能依第7条〔1〕款逃避其必须服从的其它特别法规的限制。因此,《1986年金融服务法》继而规定,在某些成员依该法其它特别条款〔3〕已经成为被授权人时,不适用第7条〔1〕款的规定。

(2)被认可专业团体(recognizedprofessinalbodies,RBp)授权的人。专业团体指规范、管理某类专业行为(professions)的机构。师、律师、鉴定人(surveyor)等专业人士(prifessionals)构成了各自的专业团体。与被认可自律组织类似,在监督管理方面,法律要求任何专业人士,无论是否专业团体之成员,在从事其有权从事之行业时应遵守专业团体之规定。

持有专业团体颁发证明的人为被授权人,包括个人、法人团体、合伙、非法人社团。要获得专业团体证明,必须是其成员,或者必须与其成员存在管理或控制关系。

(3)保险公司。《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2条规定保险公司为被授权人,但该保险公司必须于《1982年保险公司法》第3、4条确定的业务范围〔4〕内在英国开展工作且不违反同一法律其它规定。第22条的含义是,保险公司在从事特别法规确定的范围内的业务时勿需《1986年金融服务法》上另外的授权,但如从事其业务范围以外之投资时必须有额外的授权。一般原则是,适用第22条的保险公司除依该条外,不得再根据其他条款被视为被授权人(即不能从事其他业务);如果适用《1982年保险公司法》但不适用《1986年金融服务法》的保险公司依后一法律的其他条款而成为被授权人,那么目的只能是:便于管理为该公司或与该公司属同一集团〔5〕(group)之其他法人团体的官员、雇员及靠其养活者的利益而设立的退休基金。

(4)友谊会社(friendlySocieties)。友谊会社为互助储蓄机构。依照《1974年友谊会社法》为友谊会社之会社,或依该法登记为会社(但非会社之分设机构)的会社,或依其本身之规章在英国某地拥有注册机构的会社,或在英国从事证券投资之会社,在《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的业务范围内视为被授权人。据此,友谊会社在从事特定范围的业务时也不需要额外的授权。

(5)集体投资机构(collectiveinvestmentschemes)。《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75条将集体投资机构定义为:集体投资机构是一种包括货币在内的财产的安排,其目的在于使参加这项安排的人(无论以作为财产所有人或部分所有人的方式或别的方式)能够参与或接受来自收购,控股,对财产进行管理或处分的利润或收入,或付自这些利润或收入的总和。这种财产安排的特征是:参加者对财产不拥有日常管理控制权(无论他们是否有权发出指令或参加协商);参加者出资及投资利润或收入均应集中,该项财产应作为一个整体由机构的经营者或代表机构的经营者加以管理。如果某项财产安排中的财产由法律(主要是指《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不能构成集体投资机构财产的投资对象组成;或该项安排之参加者为某部份财产所有人并有权随时撤回其财产;或该项安排缺乏集体投资机构之必要特征,那么这项财产安排就不是集体投资机构。《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集体投资机构的含义、范围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定,排除了若干貌似集体投资的财产安排。依照该法,集体投资机构分为两种,一为单位信托机构(unittrustscheme),二为开放式投资公司(openendinvestmentcompany)。

单位信托:为参加者的利益信托占有财产的集体投资机构。有信托必然就有受托人。涉及单位信托时,受托人(trustee)是指为参加者利益信托占有财产的人;涉及依英国以外或地区的法律规定的集体投资机构,受托人指任何(无论是否基于信托关系)被委托监管财产的人。

开放式投资公司:指一个集体投资机构,在该机构中,某法人团体拥有使用财产的权利,由该法人团体或代表该法人团体管理财产,目的为分散投资风险,并将该法人团体管理或代表该法人团体管理的利益给予该机构成员,并且参加者的权利由该法人团体的证券所代表,并且参加者有权请求该法人团体回购或赎回其证券,或由该法人团体或从该法人团体提供的资金中购回其证券,或该法人保证参加者可在交易所以该财产价值相应的价格出售证券。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24条,集体投资机构的经营者、受托人在有关由经营或构成的投资业务方面,以及由他所从事的与该机构有关或符合其宗旨的投资业方面为被授权人。该法也解释了什么是“经营者”(operator):涉及只有一个受托人的单位信托时,经营者指经理人,涉及开放式投资公司时,经营者指该公司。

(6)证券和投资委员会(SecuritiesandinvestmentBoard,SiB,以下简称委员会)直接授权的人。持有委员会颁发授权令的人为被授权人。前面已说明,被认可自律组织的成员以其成员资格即成为被授权人,在此之外的大多数授权均采用委员会发放授权令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委员会应要求被授权人将其投资业务严格限于批准的范围内。此外,依《1986年金融服务法》,个人、法人团体、非法人社团均可申请直接授权。

(7)欧共体(europeaneconomyCommunity,eeC)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作为欧共体成员国,英国有义务在服务业方面消除歧视待遇而进行努力,反映在证券法律制度上,就有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1条的规定。该条承认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从事投资业的人为被授权人,但同时设定了一些必须满足的条件,即必须是在英国以外的某欧共体成员国开业,且该国法律承认他为该国或其他成员国国民,并且依据该国法律有权从事投资;该法律的规定足以保护英国投资者(不限于英国国民),并至少与《1986年金融服务法》关于被认可自律组织的成员及委员会直接授权的人的规定相当,或满足欧共体使涉及投资或相关产业的法律、规定、行政命令相一致或配套的条件。至于“在其他成员国开业”的含义,该法规定为:某人之总机构(headoffice)位于该成员国,且未从他在英国拥有的永久办事地点办理其投资业,此人就被认为是在该成员国开业。

2.被豁免人(exemptedpersons)

“豁免”指不需要申请任何形式的授权而依证券法的规定直接获得证券投资从业者的资格。但法律同时授权委员会在必要时取消豁免。被豁免人主要有:

(1)英格兰银行(Bankofengland)。作为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享有崇高而独立的地位,这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基础。证券法承认英格兰银行的豁免权利,使其不必因申请授权而减损或危及其独立地位。

(2)被认可投资交易所(recognizedinvestmentcxchange,Rit)及被认可结算所(recognizedclearinghouses,RCH)。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6条,被认可投资交易所在涉及其业务范围内构成投资的事务方面为被豁免人。第38条规定,被认可结算所在涉及为投资交易提供结算服务的业务范围内的事务方面为被豁免人。

此外,海外(不限于欧共体)投资交易所和结算所如符合要求也可被认为拥有豁免权。这些要求主要是:海外交易所、结算所根据其规章对在英国的投资者提供的保护至少与《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提供的保护相当;这些机构能够并乐于以分享信息和其他事项的方式与英国负责投资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当局、团体及个人合作;海外机构的监管者与英国监管者之间应有适当的合作方案。另外,有关国家的金融市场向对方开放的程度也是因素之一。

必须注意,海外机构的豁免权由国务大臣〔6〕决定,采用发放认可令(recognitionorder)的方式。

(3)其他豁免。除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45条主要就特定情况下特定职务人员视为被豁免人所列举的十余项豁免〔7〕外,主要的“其他豁免”有如下三种:

a.劳埃德社(SocietyofLoyd‘s)。又称为劳埃德船级协会,是英国最负盛名的船级评估及保险公司。根据《1986年金融服法》第42条,由劳埃德理事会许可作为劳埃德承销的人员在与劳埃德保险业务有关或符合劳埃德保险业务宗旨的投资业方面为被豁免人。一个国家在其法律中对一个特定作出例外规定是极为独特而罕见的。这一规定也引起了司法界和法学界的争议。不过劳埃德的这项豁免权是极为有限的,并且委员会尚可下令进一步限制甚至取消这项豁免。

B.货币市场机构(Listedmoneymarketinstitutions)。《1986年金融服务法》承认相关法规确认的豁免人为该法所谓的被豁免人。据此,《1987年银行业法》中规定的被豁免人即为《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承认。它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国内机构,例如国家储蓄银行(thenationalSavingsBank),城市银行(municipalBank),信贷协会(creditunions)等;

第二类,国际组织,如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investmentBank),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BankforR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等。

不过,这些货币市场机构只在涉及这些机构之间或它们与其他人之间进行的为《1986年金融服务法》所规定的交易时,才视为被豁免人。

C.指定代表人(appointedrepresentatives)。指定代表人的含义是,由被授权人(即“本人”)根据一项要求或许可其从事相关投资业的契约所雇佣的人,并且本人(即雇主)书面表明接受指定代表人在从事投资业务方面所产生的责任。该指定代表人只在作为代表人应从事的投资业方面为被授权人。因此,对被指定代表人的豁免实际上包含两方面,一是免于申请授权而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及契约的约定即可从事投资业务;二是对投资从业行为的后果免除责任。

可以看出,与被授权人相比,被豁免人范围是较小的。《1986年金融服务法》制订以前,英国证券业的基本法律是《1958年防止欺诈(投资)法》(preventionofFraud(investment)act,1958)根据这部法律,大量的投资公司都享有不同形式的豁免权利,证券业几乎是完全的自律管理。然而,数十年来建立证券监管机构的必要性不断显示;赋予监管机构广泛的权利也就成为制订新法律的指导思想之一。与1958年的法律相比,《1986年金融服务法》缩小了法定豁免的范围;建立了“证券和投资委员会”并赋予它很大的权力,这一权力体现在大多数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必须由证券和投资委员会通过授权的方式给予;1986年法律所保留的豁免也设定了严格的条件、范围,并可被监管当局限制、撤销。这样,立法指导思想得以贯彻。

《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于不同从业者的资格得失问题,根据情况的不同规定了程序上和实质上的条件。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问题体现国家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证券市场的干预,而加强这种干预正是《1986年金融服务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该法与《1958年防止欺诈(投资)法》的重大区别所在。为实现这个宗旨,该法就必然着重于对体现国家干预思想的“授权”进行规范,相应地将体现自律管理思想的“豁免”范围大为缩小〔8〕。故本文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也就把范围限于被授权人资格得失的问题;至于被豁免人资格得失,《1986年金融服务法》对此问题要么是参照对被授权人的规定从而对其本身未作具体要求;或者,在有所规定的情况下,也与对被授权人的规定大同小异。

就被授权人而言,法律对其资格得失条件的规定较有代表性的是自律组织的成员、集体投资机构、直接被授权人以及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尤其对于自律组织授权的人,《1986年金融服务法》有极为详尽的程序上和实质上的要求,这也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

1.自律组织及其授权的人

尽管有资格从事证券投资业的是被授权人而不是授权人(即自律组织),但法律直接规范的对象却是后者。对于被授权人则是通过对自律组织的实质条件的规定(例如对其规章内容的要求)间接给予规范。这样申请“授权”就为申请“认可”(recognition)所取代,被授权人资格的获得就由被认可自律组织资格的取得所决定,由此可以看出,英国证券法在扩大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着自律管理的特色。

在程序上,《1986年金融服务法》规定自律组织可向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申请宣布其为“被认可自律组织”;委员会可指定申请的方式,并可为决定此申请而要求提供各种资料;根据不同的申请,委员会发出的指令(direction)和提出的要求(requirement)可有所不同;委员会可以指定所提供资料的格式和核实资料的方式;申请均应附有自律组织的规章、指南,这些规章、指南应持续有效并以书面或其他可视方式颁布。委员会收到符合规定的申请和资料后,即可或拒绝宣布申请人为被认可自律组织的“认可令”(recognitionorder)。经过实质性审查,委员会如认为申请人符合各项要求,则认可令;反之,则拒绝认可令。

除申请人不符合实质性规定被拒绝认可外,如果委员会认为存在其他从事与申请人业务相同之业务并已经或可能获得认可令的组织从而对申请人的认可不必要时,也可以拒绝认可。

委员会人拒绝认可令,应给予书面通知,列明在委员会看来没有得到满足的要求,并说明拒绝所根据之理由。

依《1986年服务法》第11条,委员会可其他命令撤销认可令。撤销令(revocationorder)应写明其生效的日期;该日期不得早于撤销令发出日后的三个月;在撤销令前应书面通知该自律组织委员会撤销认可令的意图,并采取适当措施引起该组织成员注意,并以适当的方式公布该通知以引起可能受其的公众的注意;该通知应陈述理由,并说明当事人的权利,即该组织及其成员和其他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在通知送达或公布后三个月内,或在委员会批准的时间内,向委员会提出书面抗议(representation),或向委员会指定的人提出口头抗议;委员会在决定是否撤销认可时应对这类抗议加以考虑。但是,委员会认为撤销认可对公众的利益为必要时,可不受上述关于通知、时间规定的限制。在撤销令时,委员会也应发出书面通知和采取适当措施或公布通知以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

委员会或拒绝认可令建立在实质审查的基础上。实质审查主要是确认自律组织规章是否符合对规章的要求,即规章必须具备的:

(1)保证自律组织成员适宜从事该组织业务范围内的投资业;

(2)关于接纳、开除和惩戒的规定应当公平合理,并有适当的申诉程序;

(3)对投资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4)有适当的安排及财力以有效监管和执法;可以规定,代表该组织行使的职权,在不影响其责任的前提下,可由其他有能力且乐意的组织或个人行使;

(5)有关于任命;撤销监管官员和执行官员的规定,这一规定必须保证该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及该组织或其成员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6)必须建立针对该组织或其成员的投诉调查机制;这项调查职责可由独立于该组织的团体或个人承担;

(7)该组织必须能够并乐于促进及维持较高的投资从业方面诚实标准及公平交易标准,并以分享信息和其他事项的方式与对投资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负有监管责任的当局和其他团体、个人合作。

该法同时规定,任何自律组织欲获得认可,其规章不得有限制、扭曲、阻碍竞争的内容;如果有此内容,也不得超过对保护投资者所必要的限度。另外,自律组织的规章必须禁止其成员从事该组织业务范围以外的投资业,除非该成员不以其成员资格也是被授权人,或在该项业务方面为被豁免人。这项禁止性规定的意义在于,任何组织均不得提供“万能”服务,而必须有一定的业务范围。如果某组织成员要超越这一范围,就必须向委员会和其他有关自律组织申请授权。

认可令后,如有以下情况,委员会得另一命令(即撤销令)撤销认可;

(1)被认可自律组织为获认可必须满足的实质要求未得到满足;

(2)被认可的自律组织不履行其法定职责;

(3)由于存在从事与该组织相同业务的其他组织且该其他组织已经或可能获得认可而对原被认可组织的续展认可已无必要;

(4)委员会认为撤销认可对投资者利益为必要时;

(5)被认可自律组织请求或同意撤销认可。

撤销令是委员会所能行使的最为严厉的措施。为缓和监管中的严厉程度,增加执法中的灵活性,法律赋予委员会其他武器以供适时选用:

(1)自律组织规章不合规定,特别是包含有限制、扭曲或阻碍竞争的内容,或该内容超出了为保护投资者所必要的限度时,委员会可指令该组织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其规章中不再含有这类内容。

(2)纠正命令(complianceorder)请求权。在自律组织未满足法定实质要求或未履行其法定职责时,委员会可以不采取撤销认可令的方式,而是向法院申请“纠正命令”。如果法院确认委员会的看法正确,即可命令该组织采取法院指定的措施以确保有关要求得到满足,或有关职责得到履行。

(3)直接修正(alteration)。如果自律组织的规章违反了关于保护投资者或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规定,委员会可以修正或指令该组织修正其规章以满足法律在这方面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委员会应与自律组织协商。此外,如涉及两种以上投资业的自律组织的规章未满足法律对于其中一种投资业的要求,委员会也可以行使这项权力。

如自律组织的规章据此被委员会修正,或依委员会指令而修正,则可向法院起诉。如法院认为该组织的规章勿需修改即可满足法定实质要求,或该组织自己提出的修正方案就可满足法定要求,则可驳回委员会作出的修正或依其指令作出的修正,或命令该组织依自己的提议进行修正。但这项驳回不影响已作出的修正先前的效力。

为满足灵活性的要求,法律还规定,委员会对自律组织规章的修正或依其指令作出的修正并不禁止自律组织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对规章再进行必要的修正或撤销。

相对于自律组织及其授权的人,法律对其他被授权人的实质要求与自律组织基本相同,或是仅有简略规定。下面仅就法律对有代表性的其他被授权人较独特的要求作简要介绍。

2.集体投资机构

法律对集体投资机构的要求较为独特的是,应由集体投资机构的经理人和受托人提起宣布其为被授权人的申请,且经理人与受托人不得为一人;必须向委员会提供一份信托契约(trustdeed)以及律师签署的表明该契约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明;经理人和受托人必须是被授权人,并且未为有关法规禁止担任经理人或受托人;机构名称不得有误导作用;机构宗旨应能合理、成功地实现;机构的参加者应有权以与信托财产价值相当之价格要求机构回赎其投资单位,或经理人应保证参加者能以此价格在交易所出售其投资单位。

委员会应在不迟于收到申请之日后于6个月通知申请人其决定;在授权令时,委员会可证明,表明该投资机构符合为享受欧共体有关法令赋予之权利而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下列情况下,委员会可撤销授权令:

(1)被授权人不再符合获得授权所必须的条件;

(2)为参加者的利益,对该机构的续展授权不再必要;

(3)该机构之经理人或受托人违反有关规定或故意向委员会提供虚假、不实或误导性的信息,或违背根据法律发出的禁令(prohibition)或要求(requirement);

(4)经理人或受托人要求撤销授权令。但是委员会在确定是否应撤销授权,或撤销授权是否符合参加者的利益或是否与欧共体义务不一致时,如认为应先就涉及该机构之事项加以调查,则可拒绝这一要求。

对集体投资机构不存在认可,因而撤销是直接针对授权令。

3.直接获得授权的人

委员会与其直接授权的人之间不存在中间机构(如自律组织),因此在证券投资从业者资格的丧失方面,与集体投资机构一样,不存在对认可令的“撤销”(revocation);法律对此规定的是对授权的直接“撤回”(withdrawl);此外,还规定了授权的“中止”(suspension)。撤回授权和中止授权的前提相同,委员会根据当事人违反规定的程度和其他因素选择使用。这些前提是:

(1)授权令的持有人不再适于从事证券投资业;

(2)违反有关规定,或有意向委员会提供虚假、不实或误导的信息,或违背依法发出的禁令或要求。

中止授权,顾名思义,为非永久性的资格丧失。在中止授权的特定期间内,或法律规定的特定事项发生前,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条件得到满足前,原被授权人不再是被授权人。

别的程序上和实质上的要求与法律对其他被授权人的要求基本相同。

4.欧共体其他成员国授权的人

对这类被授权人的要求由各有关国家法律决定,但根据《1986年金融服务法》第31条,这些法律应符合该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的规定及欧共体在使各国证券法规配套化、一致化方面的要求。程序上,要求这一类被授权人在英国开业前7日内以书面的形式或经批准的其他形式向委员会通知,这项通知中应包含的内容为:关于他所从事或意欲从事的业务的信息;关于有关成员国法律对其授权的信息;有关通知、文件送达的地点,等等。

对于这类被授权人的授权不是来自英国证券监管当局,也并非依据英国法律,因此,不能由英国当局依英国法律撤销和撤回授权。如出现足以导致上述直接获得授权人的资格被撤回或中止的情况,委员会只能根据违反规定的程度和其他因素选择适用“授权终止”(termination)和“授权中止”(suspension)。但是,英国证券监管当局在行使这项权力时,应与有关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就有关事项进行协商,除非委员会认为,为投资者的利益,有必要立即发出授权终止或授权中止的指令,但也应在发出指令后立刻与有关国家的监管当局协商。协商以后,如委员会认为该有关国家监管当局能保证当事人符合有关法律规定,也可以撤销终止或中止授权的指令。

对证券投资从业者的规范是证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证券业及证券市场管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英国,其证券法对这个的处理确有独到之处。

1.对不同的从业者及其资格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的法规中,但统一于《1986年金融服务法》。这样达到了灵活与统一相结合的目标;不同法规从不同方面对从业者加以规范,相互配合,减少了遗漏,并形成较为严密的体系。

2.对证券投资从业者根据其资格来源详细划分类别,便于具体适用法律。

3.在必要限度内尽量扩大证券法律调整范围,以减少规避监管的可能性。

4.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分别规定证券投资委员会对自律组织的认可监管及自律组织对其成员的授权监管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5.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关于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与其授权的人之间的直接关系和证券和投资委员会与其认可组织、团体所授权的人之间的间接关系的不同规定体现了这种思想。

中国证券投资篇2

【关键词】羊群行为;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

引言

近年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金投资者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羊群行为常出现在基金投资者投资策略中。按照传统经典金融理论中理性预期和市场有效性假设,投资者会按照自身获得的信息做出理性选择,而不会受到其他投资者行为的影响。但是在现实中,投资者可能会忽视自己的信息,跟从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追涨杀跌”,即采取所谓的“羊群行为”。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寻求适当的原因和条件去解释这种和传统理论相悖的投资行为[1]。

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结构为如下,第二部分对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三部介绍检验羊群行为的实证模型,引入“羊群行为度”,以投资基金从2007年第2季度到2009年第1季度两年来收益率排名前五十位的基金为样本基金,选取每只基金投资组合前十位的重仓股为研究对象,检验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第四部分给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羊群行为”也称“羊群效应”,源于生物学对动物聚群特征的研究,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Banerjee(1992)[2]定义的羊群行为:在自己私人信息和其他人决策的基础上,个人决策者模仿或追随其他人的决定而不管自身的私人信息。国外有很多文献,对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从基金投资者的角度来研究的文献如,Lakonishok等(1992)[3]用特定时期基金经理对特定股票买卖方面行为的趋同程度来测度羊群行为的方法,构建了著名的LSV模型。wermers(1995)提出了资产组合变动测量法(pCm),对LSV模型做了改进,但是此方法有可能检测出虚假的羊群行为。Grinblatt等(1995)[4]用LSV模型发现了,投资基金在购买过去绩效较好的股票方面比卖出以往绩效较差的股票方面具有更大的羊群行为。从股票收益率的角度研究的文献如,wermers(1999)[5]实证研究了羊群行为和当期与未来股票收益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了羊群行为与股票过去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大量学者也进行实证研究,但大多是采用国外学者的实证模型。从投资基金角度来研究,陈世杰(1999)用LSV模型检验了台湾共同基金的羊群行为。施东晖(2001)[6]引入“羊群行为度”指标,得出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存在较严重的羊群行为。苏艳丽等(2008)[7]采用wermers修正后的LSV法和Bw(正反馈行为模型)方法进行检验,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行为做了实证研究。在闭式基金的研究方面,徐瑾等(2004)[8]采用LSV(1992)的方法以及wermers(1995)修正的方法,测度了我国股票市场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程度。在开放式基金的研究方面,伍旭川等(2005)[9]利用施东晖(2001)提出的“羊群行为度”方法,发现了中国开放式基金在股票市场上存在较强的羊群行为。国内文献采用的方法多为LSV模型,而由于LSV存在的缺陷,得出的检验结果精确度不高。

二、研究方法、数据和检验结果

(一)“羊群行为”程度衡量指标

引用施东晖(2001)的“羊群行为度”概念。用表示t季度投资基金买卖股票i的羊群行为度,则:

其中,表示t季度买入股票i的基金数,则表示t季度卖出股票i的基金数。引入这一概念的理由是“羊群行为”具体表现为同一时期内,大部分基金买入或卖出同一个股票,而表示买卖股票i的所有基金中,采取相同买卖行为的基金比例,的值在0.5和1之间,当值越大时,则表示基金的“羊群行为”程度越显著。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处理

利用证券投资基金近两年收益率排名前五十位的基金为样本基金来研究(以2009年4月21日的排名),就目前的信息披露制度,只选取每只基金投资组合前十位的重仓股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07年2季度到2009年1季度,共2年8个季度。数据来自中国基金网和和讯网等基金网站,并假设在每一季度内股票买卖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基金每季度的投资组合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1)明显买进:在进入前十名的流通股股票中,本季持股数量比上一季度增加的股票。

(2)明显卖出:在进入前十名的流通股股票中,本季持股数量比上一季度减少的股票。

(3)本期新进股票和前期消失股票的处理:新进股票中,本期持股数和资产总额都大于前期第十大流通股的为买进,否则为情况不明否去。前期中没进入本期前十名的股票,如果持股数和资产总额都大于本期的第十大流通股的为卖出,否则为情况不明否去。

(4)对持股数没有变化,作为不变忽略。由于申购新股而进入前十名的个股,由于不具有可比性而予以删除。这样买卖某只股票的基金数量为:

本期买入数=明显买进基金数+处理后的本期新进基金

本期卖出数=明显卖出基金数+处理后的前期基金在本期消失的基金

本文对本期新进股票和前期消失股票的处理,有别于以往的研究:他们不是将其不作考虑,就是只单纯考虑股东持股数量;而本文将股票的持股数量和资产总额同时考虑,对问题的检验会更精确。

(三)检验结果

为了消除样本的影响,又由于仅是对50只基金的研究,所以这里选择统计2家以上、3家以上和4家以上的基金同时买卖某一股票的“羊群行为度”。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access数据库及excel工具完成。表-1为样本统计结果。

表-2中列出了2只以上、3只以上和4只以上基金买卖的H值和中位数的各个季度值,表-3列出了H和中位数的平均值,图-1很容易看出各个季度三类数值的大小。(1)从表-3上看,这表示当有多个基金买卖同一股票时,将有76%以上的基金位于买卖的同一方向,可见平均而言,两年来前五十位的投资基金对于单个股票的买卖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2)从样本区间看,07年4季度到08年4季度H值都很大,平均达到了79%,而09年1季度的H值比较小。而上证指数从07年11月开始连续下跌,一直到08年10月末跌至最低点,而后开始艰难反弹。这就说明投资基金在股市走跌时存在极大的不理性,上升时羊群行为较小,投资经理更加理性。而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较大的影响是从08年9月份才开始的,可以看出,羊群行为和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和股市有密切联系。(3)从买卖基金数量来看,2家以上同时买卖的H平均值最大,而4家以上H平均值最小。这说明越多的基金对同一股票买卖时羊群行为越小,因为能引起多家基金注意的股票一定较优质,这也和现实相符合。

本文得出的实证结论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论进行比较,有三点值得注意:(1)本文的H指标和中位数的平均值均小于施东晖(2001)得出的数据,这是因为近年来市场比2000年左右规范,信息的有效性较强。(2)本文3家以上基金同时买卖的H平均值大于4家以上H的平均值,这与施东晖(2001)得出的数据正好相反,而与伍旭川等(2005)研究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的结论相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多家基金同时买卖的股票都是大股票,而投资基金对于大股票的投资更倾向于依赖于自身分析系统进行决策,这和实证的结论也是一致的:4家以上H平均值最小。从这一点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理性的羊群行为。(3)本文的H指标指标和中位数的平均值均远远大于国外市场的水平,这是因为我国投资基金市场起步较晚,很不完善。

三、结论

本文在我国股市持续下降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从2007年2季度到2009年1季度以来平均收益率前五十位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样本基金存在显著地“羊群行为”,存在很大的非理性;股市持续下跌时,羊群行为较大,反之则较小,羊群行为和金融危机没有直接联系,和股市有密切联系;越多家基金同时买卖某一股票的羊群行为相对越小。这一结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适当的传递市场信号是至关重要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

本文的不足在于,仅对收益率前五十位的基金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整个基金市场未免有失偏颇;仅对数据的筛选方面做了改进,而没有对实证模型做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董志勇,韩旭.基于GCpapm的羊群行为检测方法及中国股市中的实证依据[J].金融研究,2007(5):108-117.

[2]Banerjeea.1992.aSimplemodelofHerdBehavior[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7:797-818.

[3]LakonishokJ.,Shleifera.,VishnyR.1992.theimpactofinstitutionaltradingonStockprice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2(1):23-44.

[4]Grinblattm.,S.titmanandR.wermers.1995.momentuminvestmentStrategies,portfolioperformance,andHerding:aStudyofmutualFundBehavior[J].americaneconomicReview(5):1088-1105.

[5]wermersR.1999.mutualFundHerdingandtheimpactonStockprices[J].JournalofFinance,54:581-622.

[6]施东晖.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及其市场影响[J].世界经济,2001(10):26-31.

[7]苏艳丽,庄新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和正反馈行为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20-423.

[8]徐瑾,侯晓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4(6):37-45.

中国证券投资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行为;投资者权益保护

作者简介:钟超,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财金系,研究方向:证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7.32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7-77-03

我国在股份制试点阶段,就建立了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还没有成熟、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又过早地开设了市场化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国债期货市场、以及现今的创业板、股指期货市场等。使得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不规范、不成熟的投资者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将与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有效防止这些非理性投资者行为,对投资者自身调整理性化、证券市场规范化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一、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人,其中散户中的非理居多,这也是大部分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在证券市场中,也有一个“二八”现象,就是80%的投资者在亏损,而20%的投资者盈利或保本。据目前情形来看,散户投资者似乎都陷入了一个非理性路径而难以自拔。在金融学的角度下,这种现象源于散户存在大量的非理。

投资行为学家将行为科学、心理学等成果运用到金融投资当中,采用期望理论描述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不具备长期理。从短期来看,投资者或许是理性的、正确的,但是长期上,投资者是不具备统筹性和连续性的,也就是他们的投资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投资者的非理影响的持续性。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的主要表现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可以归类为理与非理两类。投资者的理主要表现在风险控制上。即理性的投资者会通过控制风险来及时止跌止损。而投资者的非理则反之。投资者的非理包括了过度交易、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反应不足、损失厌恶、后悔厌恶、自我控制、追涨杀跌、过度买卖等。我国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跟风行为(羊群行为)、追涨杀跌行为、过度交易行为。

(一)跟风行为

专业上叫羊群行为。这种行为是指当投资者在某段时间内同向买卖相同或相似股票的一种模仿行为。它常常是自发形成的并且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比如,如果一个投资者在不知道其他人决策的情况下做出了投资的决定,而后发现了别人的投资决定后,又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投资决定,那么该投资者就发生了羊群行为。这种跟风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投资者基本特征水平偏低,盲目随大流。再者我国的金融投资体系不完善,无法保障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权利所致。

(二)追涨杀跌行为

从金融行为学的角度解释,这种行为属于非理。在股票市场中,上涨下跌总是有原因的,但在下跌的时候许多投资者恐慌性和情绪化的杀跌,在上涨过程中盲目性的追涨,这些都是难以理喻的,投资心理学对此给出了解释。人脑其实有两种反应机制。一种是本能反应,特点就是很情绪化,另一种就是理性反应,特点是缓慢且逻辑化。在投资过程中,本能超越理性不是一种理,但在股票投资中,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与主观性,投资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先以本能反应代替理性分析。对风险与损失的恐惧会引发本能的杀跌,而对风险与利益的贪图会引发本能的追涨。这就是产生追涨杀跌行为的根源。

(三)过度、盲目交易行为

过度交易这种行为的存在前提就是前期亏损或满赚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这也是有其心理原因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行为上的多动症。就好比面对起起落落的股票,投资者不可能什么也不做,每一次的涨涨跌跌,总会诱发他去买点什么,卖点什么,特别是在投资者有亏损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更“积极”的操作策略。而空仓不进行投资就好比什么也没做。这种过度交易的行为是应该极力避免的,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股票持仓又会逐步积累上来,并超过了一般投资者理想状态的持仓水平。这类行为的形成归结于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另外,一些券商、机构为了巩固自身业务,收取服务中介费用,盲目给投资者推荐股票,以致影响投资者交易,造成投资者盲目过度交易现象的产生。

三、影响证券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因素

以上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一些非理性投资者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息公开不够,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方面,信息披露不及时、滞后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买卖决定,甚至是直接利益。信息披露虚假,一方面是证监会审查制度的失职,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存在制度、经营方面的缺陷导致披露虚假信息。信息披露不公,上市公司的消息还没经过证券会指定就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泄露了,这对中小散户是不公平的。内幕消息的存在还是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的主要特征。对市场传闻不闻不问,上市公司对于传言采取的是听之任之甚至将计就计,间接对于那些不知道真实消息的中小投资者带来了惨重损失,极大地挫伤了中小股民的信心。

(二)证券经纪人制度不完善

现今对证券经纪人的法律地位和资格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证券经纪人、券商、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各方都无法找到法律依据,难以从法律角度保护自己。券商实行经纪人制度的目的是扩大成交量,而经纪人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而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或单方面向投资者承诺收益等干扰行为。从而造成证券市场的混乱,投资者的盲目跟从。

(三)证券市场发展规模较小

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其发展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全球平均有8%的人参与股票投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比例均占到20%以上。目前我国股市投资者比例为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30%上下,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显而易见,我国股市规模较世界平均水平偏小,与国民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这就给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一种行为带来了限制。

(四)机构投资者主体培育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异常脆弱。显现在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的明确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而我国机构投资者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证券市场现今的发展进度。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发展滞后,屈指可数的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支撑市场,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个人投资者盲目操作,这就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五)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

所谓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大致上是指那些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终结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与国外投资银行广阔的业务范围相比,我国的业务涉及范围还是存在很多开阔空间的。例如,购并业务还是我国的空白领域。西方国家的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许多中介机构为了机构利益,盲目开拓机构业务数量,对其业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限制,采取钻空子态度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罔顾投资者利益以及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进程的。

四、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建议

减少非理的影响就要从根本上去改善投资者的投资水平,只有投资水平提高了,投资者在一个充满保护的环境下投资,才能确保非理从根本上减弱,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

市场中,投资者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短缺,特别是一些有效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对称,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准确投资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很多时候容易误导投资者。比如,高乐股份公布2009年一季度的报表,每股收益0.8元,是上一年度每股收益0.25元的3倍多,股票当日放量大涨,但次日公司更正为每股收益0.08元,事实上,这就造成了投资者的重大损失。对于上述例子,就是我国缺乏相关法规的规定,投资者为此付出了难以追偿的损失。所以,要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必须从规范根源开始,也就是从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开始,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建立投资者赔偿制度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加拿大、美国等国就建立了投资者赔偿制度。随后香港、日本、欧盟等国也相继建立。投资者赔偿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设立投资者赔偿基金。建立投资者赔偿基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由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商等自律性组织发起成立赔偿基金部分,并管理基金的日常运作。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将投资者赔偿基金附属于证券交易或者其他自律监管组织,这样能够更简便操作模式,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保护投资者的目标。

(三)建立专门投资者权益保护机构

目前,我国因证券公司破产、经营不善而使投资者受到侵害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证券公司的破产、兼并、整合将是大势所趋,所以从长远发展着眼,建立专门的个人投资者保护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本国金融体系的内部设立证券投资保险机构,并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证券公司必须或自愿向证券投资保险机构进行投保,当投保机构出现经营危机或是面临破产之时,由证券投资保险机构处理以及向投资人支付保险赔偿金,用于弥补投资者所遭受的现金、股票或其他证券的损失,以此来保障证券市场健康运行、保障投资者利益的一种商业保险制度。设立证券投资保险机构,一方面可以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程度进行监督,防范机构风险。在证券机构可能出现流动性困难、资不抵债的时候,对机构采取资金救助、整顿、接管等措施。另一方面,对倒闭的证券机构的客户进行保证金赔偿或证券补偿,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救济,以达到保障投资者的目的。

(四)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步伐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在很多程度上优势明显,首先机构投资者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各方面配备有专门部门,并由证券投资机构进行管理。个人投资者资金有限且高度分散,绝大部分是小户投资者,缺乏足够时间去分析各种投资过程中的决断。因此,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化,从而也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培训

对投资者进行理论辅导教育,引导理性投资。这一举措可以通过由政府提供教育培训等公共产品的方式来实施。如证监会可以组织设立投资者保护部门,这一部门既接受投资者投资,又针对散户投资者经常出现的非理进行提示,以减少散户投资的非理性化。传播有关投资知识,提示相关风险,告知投资者权利以及保护途径,提高投资者投资水平。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投资决策的教育。主要是指导投资者分析投资问题,获得必要信息,提高定价能力并进行例行选择,由此改善投资者从非理性向例行转变。其次是个人资产的管理教育。就是帮助投资者认识建立资产组合的过程,认清市场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我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投资方法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媒体、专题讲座等,向投资者介绍普及证券投资基本知识,宣传法律法规,充分解释市场风险,从根本上改善投资者非理产生的影响。从而树立证券的投资理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李心丹、王冀宁、傅浩.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05):54-64.

[2]赵海宽.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构想[a].见励以宁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0-124.

[3]江晓东.非理性与有限理性[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6-44.

[4]文淑惠.理性与非理性: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剖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1(04):51-56.

[5]卢华.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60-179.

[6]孙曙伟.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7-132.

中国证券投资篇4

一、证券发行的法律适用

在跨国证券投资交易过程中,证券发行人或承销商以及投资人三者之间适用的合同关系精神之约束,那么理所当然应当是受到合同法律关系的调整。根据在证券投资中所指向的相对人的不同,可以将证券的发行过程分为公募和私募,由于公募和私募所适用对象的不同,对于其相应法律关系的规制也应当不同。对于私募来说,在私募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都是双方之间要约与受要约或者协商谈判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双方所有活动都是在两者意思自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两造行为都应当受到私法之调整,若是适用合同的话,也应当通过合同的冲突规范来选择相应的准据法。对于证券投资中的公募活动来说,在采取合同适用的特殊方法的准据法来确定,也就说通过直接使用之法律的规定来确定相应法律适用,因为,在证券公募投资交易活动过程中对证券投资发行地的社会公共利益都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以下就重点讨论跨国证券投资中可能适用的法律规则。

(一)适用发行行为地法在法理精神上来进行考量证券发行所应当适用的法律,首先就应当要明确证券的法律性质。在很多国家证券都被视为一种债权,那么作为合同关系产生基础之一的债权,其适用的法律就应当是契约关系性质法律,由此角度来考察,证券的发行就应当适用契约关系的法律,契约关系的发生最主要的还是契约关系发生地,对于证券投资中的发行来说就是发行行为所在地的法律。从契约精神的实质来看,证券投资的发行适用发行行为地法律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的原则,其主要法理基础在于“场所支配行为”传统的私法理念与行为习惯,证券的发行涉及资金募集、信息披露等行为许多国家均规定以行为地法作为准据法。早在20世纪年代初,美洲国家会议通过的国际私法就作出了相关规定,关于股票或者债券在缔约一国内的发行都应当要按照发行所属地法来适用相关法律。在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里,一般都是采用的股票证券遵循股份发行地法律,在他们的法律观念里,证券涉及到国家金融秩序的运行,一旦发生证券发行或者交易,势必会对国家金融证券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相对限定这类问题产生的影响,就必然要对证券投资中法律的适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至于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适用法律依据不确定的情形,而适用法律常采用证券发行地法律,便于证券投资发行行为中的冲突解决。

(二)适用发行属人法在部分国家将证券作为公司股权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就采用公司内部章程相关管理制度来进行证券投资行为。采用属人法的优势在于只要确定了证券也即公司股份等有价证券的所有权人,就可以立即明确证券发行所应当适用的法律,而无需调查证券发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运行。在罗马尼亚国际私法典规定的适用原则就是属人法,其具体体现在记名股票、可转让股票、不记名股票以及有息债券的发行适用支配发行股票的法人组织章程的法律,同样是采用属人法原则的还有匈牙利国际私法中确定,如果证券涉及社员权利,证券权利和义务的产生、转移、消灭和生效适用发行人属人法。在早期的德国司法实践中,也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将发行人的属人法作为证券交易准据法的判例,在一起个案中将投资者购买的德国以外国家股份有限公司的无记名股票,在购买之后将其寄存于德国,在证券投资的后续发行过程中,由于证券的发行地在德国之外的国家,其取得或者丧失可能会丧失取得国的公司其他股东利益,那么此时德国的法律规定将采用证券属人法的形式保护股东利益。

(三)可选择适用属人或属地法当然,不乏有些国家的立法将证券定义为股权兼具债权性质,在可选择适用属人或属地法国家来说,一旦发生证券投资中的法律问题,就会通过国家有关国际私法程序的规定采取选择性冲突规范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瑞士联邦国际私法中就有规定,通过发起书等形式或类似方式而发生的证券投资,就可以由公司的准据法或者发行地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应的规制,从这条规定来看,一旦确定为证券投资中发生的法律冲突,就应当根据上述准据法冲突规范来予以解决,而这一法律适用原则的规定就是典型的无条件选择性冲突规范,无论是选择属人法还是属地法,都可以作为解决冲突规范的依据,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操作中,就可以根据密切联系以及冲突解决便利原则来确定应当如何适用。

二、证券交易的法律适用

(一)证券转让适用证券所在地法一些国家将证券视为动产物权,而证券转让在性质上属产权交易行为。因此,证券交易适用的法律应当是适用证券物权关系,那么证券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转让、抵押乃至交易中与第三人产生的关系,在这些法律关系中,很多国家都会参照物权适用原则采用证券所在地法的原则。在法国民法典国际私法法规中作出如下规定,股票转让人与持有人之间的关系,及持有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适用不记名证券所在地法或者适用指示证券支付地法。在新修订的韩国国家私法中规定,涉及无记名证券权利的法律适用要以该无记名证券所在地的法律。在我国证券交易中采取的也是该种规则,在我国境内涉及股票、公司债券和国务院认定的其他证券之发行和交易,均适用证券法,可见,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的适用是采用证券所在地的法律,其中,作为连结点的所在地应为实物证券或者记录证券持有人名册所在地。

(二)证券交易适用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法有些国家将交易中的证券视为债权,采取与其他债权法律适用一致的模式,如波兰等国的国际私法典。在证券交易的法律适用多是采用契约关系的原则,这些国家所采用的跨国证券交易中采用的准据法就是以证券交易所所在地为根本,连接到契约关系中就是契约关系履行地,匈牙利国际私法中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订立的合同,适用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法律,此外,波兰、加拿大等国家也规定了与国际私法理念“场所支配行为”相一致的操作规则。在我国的立法中也是主张我国境内股票、公司债券等其他证券的交易适用证券交易所所在地。

中国证券投资篇5

关键词 证券投资 基金制度 封闭式基金 契约型基金a

制度是规范人与组织的各种行为规则,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正式的法规,即宪法法令、法律法规、规章准则;非正式制度指以道德观念、约束禁忌、文化俗习和意识形态等存在人们内心世界的规则。证券投资基金本身作为一种制度,在其发展初期是一种对潜在利益追求的利益诱导型的制度创新;当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工具时候,它已经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金融制度,变为一种制度安排。

1 中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时序

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专业理财、分散风险、收益共享的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到21世纪,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业最为发达,已与银行、保险并驾齐驱、三足鼎立。中国投资基金制度的设立与发展,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依主管机关管辖权力的过渡,以1997年11月14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为标志,将证券投资投资基金市场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97年底前的投资基金创业阶段,或称“老基金”阶段;1998年3月23日基金金泰和开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制度开始走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阶段,也通常被叫做“新基金”阶段。

1.1 老基金阶段

其特点是:基金的发起、组织结构及信息披露不规范;基金类型单一、规模小;投资结构不合理;法律建设滞后。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股份制试点与股票市场的建立,客观上提供了条件。1992~199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投资基金及基金类受益券被称为“老基金”。1991年8月,珠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了我国第一只国内基金——珠信基金,规模为6 930万元;以后基金开始在全国各地迅速出现。

老基金是在证券市场初创阶段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是经济主体利益驱动的产物,因而很不规范。当时引入基金制度,仅是为了弥补资金运转的不足和用于地方政府的筹资建设,全国共有78只投资基金,募集资金73亿元,全部是封闭式基金。除了淄博基金、天骥基金和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余都是契约型基金。具有专业化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基金较少,大部分由证券或信托机构的基金部负责运作。老基金基本上是综合性基金,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专门证券投资基金。

1.2 新基金阶段

特点是:注重法制建设,基金规模迅猛扩大,品种结构多样化,基金队伍逐年壮大,管理规模两极分化。

注重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监管体系。从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央行、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陆续了20多个法律、法规、通知。内容涉及基金的组织制度、市场制度、监管制度各个方面。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才相应地进入一个依法规范、谨慎发展的阶段。该阶段是以中国证监会作为基金管理的主管机关为标志,这以后发行的基金称为新基金。1998年3月,基金金泰、基金开元的成功发行,揭开了我国新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序幕。1998~2000年期间,我国陆续发展了30多只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的资金规模达540亿元,净资产规模达800多亿元,占股票市场总值的20%左右。但这些基金均为契约型封闭式基金。而原来的“老基金”经过规范化重组工作,绝大部分已经改组为“新基金”。

基金业在金融行业率先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竞争和业绩分化。市场竞争的出现推进了证券基金业形成一种良性的优胜劣汰竞争格局,基金操作日趋规范和透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投资者将得到更大的实惠。同时,业绩开始分化,那些良好、广受投资者认同、品牌出众的基金正在脱颖而出,而业绩长期低价徘徊的基金将面临淘汰。

基金规模的四次扩容,解决市场增量不足的问题。从1999~2004年9月,基金市场已经发生过四次大规模扩容。基金规模从无到1 000亿份基金单位用了4年时间,从1 000亿份到2 000亿仅用了2年的时间。中国基金扩容与政策相关性极强,每一次扩容都与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中国的基金业发展中政策因素表现极为明显。

基金品种结构的多样层次化,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2001年9月,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正式。以后基金的品种类型日趋完善,开始多样化发展,整个基金行业的管理及经营理念开始了一次新的飞跃。目前,开放式基金的品种已从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纵深过渡到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等,从而为投资者基本建立了层次分明、风险迥异的基金产品体系。平衡型、成长型、优化指数型、指标股成长型、国企股型、成长价值复合型等多种品种,以及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的出现,满足了广大人民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到2006年11月30日,开放式基金有256只,占全部基金的83%:其中开放式货币市场型49只,股票型含股票指数型共108只,混合型含偏股偏债以及平衡型共65只,债券型分中短期和长期型26只,保本型6只,特殊策略2只。封闭式基金54只,总规模817亿,总市值586.29亿,总净值873.45亿。管理公司也从过去的管理1或2家基金到管理4以上。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力量和广大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工具,基金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越来越被市场认同和接受,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

此外,基金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也建立起来。如建立起了以银行和证券公司为主体的基金销售渠道,规定了基金公司的融资方法,成立了基金行业协会,模仿美国晨星建立了中国的评级制度等等。另外,保护投资者制度颁布较多,如建立了证券投资风险基金、股评规范制度等等,提升了投资者信心。

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理念的变迁

投资理念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基金投资理念的变化期间,正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从产生到壮大的发展期间,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从制度缺陷到逐渐健全的期间。因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理念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盲目跟随期、初步发展期、准理性思考期以及理性投资期。

2.1 盲目跟随期(1998.3~1999.3)

投资理念表现为多变、随意性大,这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初始阶段。1998年上市的基金仅有金泰、开元、兴华、安信、裕阳5只,基金投资理念尚未形成,从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及其投资行为来看,还无法对其投资理念作明确的判断,大多数为追踪市场热点而随波逐流。各基金在面市之初选择了高科技和重组类股票作为投资重点,基金的投资理念常常改弦更张。如基金裕阳,其上市时提出的投资理念为“分散化、安全性、收益性”,强调分散投资和降低风险,但是,随着市场热点的日渐显化,马上改为“着重长远、理性投资”的新理念,重点投资电子信息业。基金面市之初的“集体无意识”为其后基金投资理念的总体趋同和急功近利埋下了伏笔。

2.2 初步发展期(从1999.4~2001.初)

投资理念表现为急功近利、个性特征不明显。这个长达两年的牛市行情内,股市一直处于热点纷呈的上升通道,重组股、小盘股、科技股、网络股轮番启动,基金的投资风格总体上以积极操作、集中持股为主。大多数基金都选择了积极投资的战略,为追逐市场利润而集中重复持股,联合推高股价。在此阶段,大部分基金的年平均换手率都在300%以上,即持股时间平均不到4个月,基金兴华1999年的换手率甚至高达820%,投资理念完全与短线高手无异。重复持股现象更为严重,1999年年末,在电子通讯行业上基金的持股已有越来越集中的迹象,基金重复持股现象相当普遍。海虹控股、中关村、清华同方等股票受到各只基金不约而同的追捧。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4只“景”字头基金全部重仓持有国电电力,基金裕阳和基金裕隆前10名股票的重合率、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顺前10名股票的重合率均达60%。从大多数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人们很难发现独立的个性。可以说,1999~2001年初,基金投资理念普遍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2.3 准理性思考期(2001.6~2004.6)

投资理念开始调整,趋向于务实。2001年以来,高科技、重组概念相继遭到市场的质疑,股市自2001年6月以后开始步入前所未有的暴挫之中,原先的集中持股理念遭到了极大的打击,习惯于重复持股的景系、普系、安系基金其2001年的净值出现了大幅下跌。市场以活生生的现实无情否定了部分基金此前的投资理念。而一向倡导理性投资分散风险的基金泰和则在大盘的暴挫中表现突出,唯一实现了年终和年末两次分红派现,一向注重价值投资、作风稳健的基金安信亦在年末推出大比例派现计划,其给予投资者的回报率达到133%,相比之下,大多数原先崇尚积极投资集中持股的基金则跌至净值以下,年末无法给予投资人任何回报。基金管理公司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改变了投资理念,纷纷选择了大幅减仓和消极守仓的战略。各基金对电子、新材料、信息类科技重仓股进行大举减仓,并且在大盘的暴跌中,各基金对不同行业的减持力度是不同的,由此开始了投资行业结构调整,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大幅降低信息技术业的持有比例的同时,大幅增加了制造业的持仓比例。至此,基金对在科技股行情中遗留下来的长期持有重仓股的减持基本完成。

2.4 理性投资期(2004.6~)

投资理念逐步成熟,并向规范化、多样化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经过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金行业运作与监管体系,正处于一个规范制度基础上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推广阶段的新起点上。2003年10月全国人大第10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并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采用了立法等手段引导投资理念,宏观上主要以制度建设、创新为中心,了20多个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涉及基金制度的各个方面,2006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要做优做强基金业,推动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开展专户理财业务等业务创新。目前管理层还将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封闭式基金修改契约为每年至少分红一次,并希望更多次数地向投资者实施分红。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是基金市场非理性投资的一个综合反映。但从2005年7月8日到2006年11月30日,53只封闭式基金价格平均上涨158.44%,其中25只大盘基金期间价格平均上涨164.57%,28只转制基金期间价格平均上涨121.66%。封闭式基金价格涨幅大大超过大盘的涨幅。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封闭式基金行情更是狂飙猛进。这说明投资者逐步恢复理性,使得基金折价率6月9日为37.996%,11月初为32%,在净值增长与“封转开”消息刺激下走势进一步加速,折价现象快速改善,即将消除。

中国证券投资篇6

证券市场如一棵大树,从根伸发,拔地而起,吸收中华大地亿万人的智慧和欲望,逐渐枝繁叶茂,蓬勃蔽日,发展益盛。我将枝丫看作市场上的千百主体,将树干看作约束市场行为的制度,将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文化,看作更为关键的证券市场之根。

从历史来看,所谓现代证券市场实际上是政治理念上的民主主义文化,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渐扩展的一个过程,就像一滴墨汁滴入一杯清水,迅速晕开,其表现形式就是股权结构上的逐渐分散。企业的大股东从之前的绝对独裁者,到相对独裁,再到慢慢从持股比例上被置于一种群体性的有效的监督之下,使大股东不能在企业事务的过程中,过分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这个逐步制衡的结构就是所谓“公司治理”或者“法人治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股权的产权明晰和股权具有流动性。

而中国历史上,长期集权主义文化盛行,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就是对外部人的依赖。天地君亲师,道理是祖宗的好,权力是皇上的大,有冤枉盼青天大老爷,时运不济怪老天不睁眼。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中,严重缺少了对自我负责的精神,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民,会将最强大最实际的人――政府的政策,作为个人行动的最重要的根据。政府“全能”的迷信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心里,尤其在证券市场这种舶来品中,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对外部人的依赖表现得异常强烈,然后都不自主地将所有的权力、责任和安全都寄予政府。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懒惰又暧昧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的投资文化发生了严重畸变。我认为这种文化基因的缺失,才是中国证券市场种种弊端最深层的根源。

中国证券投资篇7

关键词:心理偏差;证券;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和西方证券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虽然我国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大多是基于西方金融市场和西方投资者的风险决策规律,但是一些在美国从事经济行为和心理学研究的华人学者发现,中国人的风险决策特征与kahneman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有相当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促进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管理中的应用,以防范和规避未来的金融风险。

1中国股民过分自信心理偏差

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分自信心理。投资者在连续经历几次成功之后,很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现象;而连续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则很容易产生自信不足的现象。产生过度自信的原因有三个:(1)基本归因错误,即将投资成功归因为自己内部稳定因素,诸如能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为外部随机因素,比如运气等。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信任。(2)投资者往往习惯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不习惯于从对立的角度来挑战自己的想法。(3)投资者过度相信某些投资知识或投资技巧的功能。

中国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倾向于只关注推论的最后一步,而全然不顾推论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错误,这种心态造成其信心过度。具体体现为投资者总是过分依赖自己打听到的“小道消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等基本面的消息,而且在过滤信息时总是关注那些能增加“自信情结”的信息而忽视其他。

2中国股民普遍存在过度乐观偏差

这是与人的本性有关的“动物本能”。人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数学期望。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2001年初,在中国股市连续两年走强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情绪高度膨胀,整个社会弥漫着对企业盈利增长的乐观预期。据有关机构调查,2001年年初投资者对2001年大盘走势预期十分乐观,有22.08%的投资者认为股指最高会达2300点,77.92%的投资者认为会达到2500点以上。

3中国股民普遍存在心理偏差

投资者虽然有损失厌恶的心理,但为寻求更高的收益,也会采取冒险投机行为。在中国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一般性的业在中国大陆是被禁止的。在一定程度上,普通居民的本性需要通过其他变相有特性的活动来表现。因而体彩、足彩以及股市等受法律保护且带有部分色彩的事物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股票市场的特性是与投机性密切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特性就是投机性。股市的投机性强,也就隐含着较大的赌性。这种赌性的存在引诱了一部分“赌徒式”股民的热情参与,而这类股民的参与势必又会增强股市的性和投机性。中国股市特性是众所周知的,被学者戏称为“”。有些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有79.64%的投资者认为庄家是合理存在,超过50%的投资者有追高的投机倾向②。

4中国股民普遍存在“暴富心理”偏差

股市是产生神话的地方,许多人梦想“一日富百万”,一般股民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入市的。在开办深沪两地股市的初期,确实有一部分投资者发了大财,成了拥有百万元以上的富翁。但是,随着深沪两地股票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加之股市中高手如林,现在要想在股票市场中发大财就不那么容易了。可是,有的人看见别人在股市上赚了钱,就不顾一切地冲进股票市场,毫不考虑股市的风险,一心做着发财的美梦。然而,股市是有其内在运行规律的,有涨也有跌,有高峰也有低谷。一旦股市基本面或上市公司业绩发生突变,股市行情开始下跌,而这时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又来不及脱手,就有可能使买入的股票全线深度套牢,结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一天天下跌,最后落得“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投资者迫切希望尽快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将风险的回避放在次要的位置。其实这正是人类贪婪本性在股市中的体现。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大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并且由于一些报刊的不正确引导,可以说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很多都是为了暴富而进入股市的。因此,他们在炒股过程中,往往追求赚大钱,即不分大势的强弱,也不论股价的高低,买进股票就想赚30%,50%,甚至翻番。如此的心理势必会增强股市的投机性,因为只有剧烈振荡,投机性强的股市才能满足投资者的上述要求。

5中国股民普遍存在从众心理

在股市中,有买就有卖,永远存在多空双方,有人看多就必然会有人看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有些投资者一到市场上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没有了主意,随大流而行。见别人纷纷买入,深恐自己落后,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熟悉的股票,盲目跟着买入;反过来,见别人都在抛出某种股票时,也不问缘由,跟着出售。这种盲目从众、随大流的心理在广大散户中是最为普遍的。

通过研究中国证券投资者的行为,我们发现,从众行为是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行为。表现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的从众行为,则是完全非理性的跟风,追涨杀跌或者无所适从。

股价受社会心理,尤其是投资者潮流的广泛影响。投资者潮流不但影响到投机性强的市场狂热情形,也影响到相对正常、平缓的市场运行。这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十分明显。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齐涨齐跌”特征,投资者行为一致性极为明显,这种情况下,齐涨齐跌几乎与市场的过度反应相伴而生。一致性不仅表现在整个市场上,还表现在单个股票上。在一些所谓的强势股中,不乏股票在狂热的气氛中连上台阶,股价连续七八个涨停板已不罕见,一些股票在涨停板上的买单甚至超过可流通股的数量。上述极端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消息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如此惊人的一致性只能说明投资者有着极高的从众心理。

6中国股民的过度恐惧心理偏差

恐惧心理导致投资信心丧失,在证券投资者中,有些人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对股票市场产生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在持股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种恐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听到未经考证和分析的不利消息时,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把手中的股票视为异物而拼命抛售,似乎再不脱手,就会大祸临头。第二,在买人股票被套起初,还能忍受股价的下跌,然而随着股价的下跌,这种忍耐力逐步开始瓦解,由焦虑慢慢过渡到恐惧,唯恐股价进一步下跌,最后持股的信心彻底瓦解,在大幅下跌之后,抛出所持的股票。无知是恐惧的原因之一。证券市场中的恐惧往往也是无知造成的。经验证明,莫名其妙的恐慌往往只是一场虚惊,股市中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来自投资大众中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有些也许是真的,而有些则是故意抛制和散布的,其目的就是在于引发股票的抛售,此时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信以为真,而恐慌抛出股票。

此外,造成恐惧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缺乏应变能力,在动荡起伏的市场面前不知所措。由于股价的波动尤其是剧烈起伏对们的经济利益会带来较大的关联影响,也可能会造成巨大亏损,此时又不知如何处置,便会带来一种恐惧感。

基于以上研究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投资影响很大,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要具有理性思维,克服自身心理影响,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才能把握机会,实现目的。

注释

中国证券投资篇8

SipC运作体系

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体来看,投资者赔偿基金的运作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模式,即成立独立的投资者赔偿(或保护)公司,由其负责投资者赔偿基金的日常运作,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等证券市场采用了这种模式;另一种是附属模式,即由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商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发起成立赔偿基金,并负责基金的日常运作,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等市场采用了此种模式。

所谓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简称SipC)是1970年,在美国国会的要求下成立的一个证券业的非营利性会员组织,它强制性要求所有符合美国《1934证券交易法》第15(b)条,依法注册的证券经纪商、自营商、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会员成为自己的会员,并按照经营毛利的5‰交纳会费,以建立投资者保护基金。其成立的目的是为符合条件的证券经纪商和自营商的顾客提供保险保护,使这些顾客在其证券商因破产或陷入财政危机而失去偿付能力时能够得到赔偿。

建立SipC的背景在于随着二战后发展和机构投资的迅速崛起,美国证券界由原来固定佣金制向浮动佣金制度变迁,佣金率的下降使大量券商的经营面临极大困境乃至于破产。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1970年,美国国会制订了《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案》(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act),并依据该法案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即SipC.目的是在券商面临破产或倒闭的困境时,使投资者的利益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SipC的运作原理如下:

SipC的存在基础。在美国,规定券商的财务核算要独立于客户,这样的核算原则为SipC操作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独立的财务记录使得在券商破产时,SipC对券商客户的保险赔偿可以依据记录进行。

SipC的基本架构。截止到2001年底,SipC共有6791家会员。SipC的董事会由7位董事构成。其中5位董事经参议院批准由美国总统委任,在这5位董事中,3位来自证券行业,2位来自于公众。另外两位董事分别由美国财政部长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指派,董事会的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社会公众董事中任命。SiCp共有员工28位,担负了所有与会员清算、邀请受托人及其律师和师、检查索赔要求、审计财产分配等相关事宜。

SipC的基金来源及融资安排。目前美国所有在证券交易所注册的证券券商都必须加入SipC,并缴纳营利毛利的5‰作为会费,建立统一的基金,这些资金被用以投资美国政府债券,其利息也作为SipC资金的一部分,目前此部分资金约为7.9亿美元,SipC在银行还有高达1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如有需要,SipC亦可向美国财政部借调10亿美金资金。这就充分保证了券商的破产案发生时,SipC能够调动足额的现金对投资者进行偿付。

SipC提供保护的投资者。SipC所覆盖的投资者保护范围为:因证券券商周转不灵或结束营业变卖资产而造成的股票、政府债券、共同基金、票据、无抵押债券、股权、认股权证、期权、货币市场基金mmF和可转让存单CD的损失,但SipC并不保障投资人因市场波动所遭受的损失。

SipC的保护规则。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保护的规则如下:

保护的介入时机:若证券机构面临倒闭,SipC通常要求联邦法院派员前去对该机构进行清算并保护其客户的利益。

受SipC保护的投资活动:所有处于财务危机状态的经纪机构的客户,其现金、股票和债券都将受SipC的保护。而商品期货合约、投资合约(比如有限合伙协议)等未按《1993证券法》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投资行为,则不受SipC的保护。此外,不属于SipC保护的投资者还有面临破产的证券机构一般合伙人、股东、董事或者高级职员等。

SipC的帮助项目:面临破产机构的客户将索回所有已经以其名义登记或正在以其名义登记的证券(比如股票和债券)。其后,该机构剩余的客户资产会以客户的索取规模为基础进行按比例分割,如果机构的客户账户上仍没有足够基金用以满足客户的索赔要求,SipC将动用储备基金来补充分配的不足,包括最大现金额10万美元在内,每位客户最多可获得50万美元的赔偿,其中现金部分最高可达10万美元。

如何进行账户转移:联邦法院的委派人员以及SipC可以安排某些或者所有的客户账户转移到另一家经纪商,被转移账户的客户会被立即通知获悉,并且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转移到其他的经纪商处。

如何估价索赔要求:典型的做法是,当SipC请求法院对某一经纪商进行清算时,有关客户账户的财务价值按索赔要求的提出日期进行。无论如何,客户所拥有的证券是要得到补偿的。为此目的,若有必要,SipC会动用其储备基金,从市场上购买替代证券来赔偿投资者。由于市场变化莫测以及破产经纪商等的欺诈,投资者获得的证券价值经常会下跌,有时甚至一无所值。但也有所获证券的价值增加的情形。

自从1970年美国国会决定设立该机构直至2001年12月,期间SipC共预付了5.12亿美元,为大约433200个投资者提供了保护。而2001年对于SipC而言是极为忙碌的一年,在该年中SipC受理了12个保护案,包含mJK破产案,它是SipC所受理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就mJK公司的情况而言,其资产完好无缺,账户资产在50万美元以下的客户,在大约一周之后便可恢复对自己账户的支配权。

券商退市

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券商退市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国内券商的退市案也已并非鲜见。截至2002年10月25日,我国登记在册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24家,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只有40余家,注册资本不过800多亿元。我国证券公司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和竞争阶段,无论是公司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人员数量,还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行业的集中度等等都还显得稚嫩。目前已有四方面的理由显示中国需要构建自身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

其实中国券商的倒闭或者破产压力始终存在,但曲折地通过其他方式来释放出来,例如,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的形成,都是原来分立的证券公司未能消化市场风险所导致的被动兼并。而被证监会撤销的鞍山证券,则是一家注册资本为1400万元人民币的地方小型券商。在对鞍山证券进行清算期间,鞍山证券公司下属的证券交易营业部由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托管,并继续经营。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第一家“退市”的证券券商,鞍山证券是被证监会撤销而不是由法院裁定破产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撤销是行政行为,决定是由有关行政机关做出的。而破产则必须按照《破产法》的程序进行,由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再由法院作出裁定。鞍山证券被撤销而不是破产,反映出在缺乏市场化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下,证监会考虑到证券公司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不得不采取合并、整合等较为平和的退出方式,但这也潜伏着增大券商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理由之二,在2002年初,中国证监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执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若干意见的通知》及《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后,表明目前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和结算风险基金均已建立,证券公司交易风险准备金也在按规定由各公司自行提取。但还是缺乏对投资者的赔偿基金,从国内券商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看,建立赔偿基金已经显得尤其迫切。特别是近段时间以来,证券管理部门加大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如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度转变为核准制,建立退市机制及拟成立打击证券犯罪的专门组织等一系列措施,这明显标志着我国的证券监管正日趋成熟,启动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已有坚实基础。

理由之三,目前浮动佣金制也开始在我国实施,这对我国的券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与美国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较少,持股在5万股以上的交易账户数量相当少,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是中小散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尤其应注重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

理由之四,对投资者提供保护的司法途径相当不顺畅。对于因证券公司的经营不善、或者恶意的股价操纵,投资者还无法通过通畅的诉讼程序用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从法规的制定到实施又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美国在设立SipC机制之前也是如此,在没有SipC介入时,这些与处于倒闭状态的券商有关的投资者,有可能会永远失去其资金和债券,即使有幸通过法律手段索赔成功,在长达几年的漫长诉讼过程中其财产也将被法庭冻结,因而代价极其高昂。

比照之下,不难发现,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券商盈利能力下降、营业部危机、浮动佣金制的采纳、中小投资者司法保护途径不顺畅等一系列因素,正是当年促成美国SipC设立的动因。因此,中国应考虑主要针对当经纪商或自营商面临破产或者财务危机时,用设立特别基金的方式给有关投资者以补偿。

投资者保护机制

总体上看来,近年来中国出现的若干起券商财务困难事件,均是通过行政方式得到解决,但毕竟行政措施是临时性手段,而非正常的制度化处理方式。不仅如此,在处理上市公司及券商的违规及财务上,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受到了处罚,但投资者遭受的损失却仍然投有获得赔偿。有必要未雨绸缪,及早建立投资者赔偿基金,避免部分券商在发生危机时导致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并引发进一步的市场动荡和危机。

第一,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会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小证券公司重组、兼并或破产倒闭,因此,尽快建立对投资者的保险体系和赔偿基金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这不仅是对投资人信心的保证,也会对经营不善的券商尽早退出市场扫清障碍,一批规模大、资产质量佳、市场信誉好和基础好、抗风险能力强的证券公司将会脱颖而出,而另外一批规模小、盈利能力弱、资产质量差的公司就有可能被淘汰或兼并。同时,证券公司的市场行为将更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从而能够确保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及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只有建立健全适当的退出机制,才能使得证券公司实现较为充分的同业竞争,促使劣质公司适时退出证券市场,给成长性良好的证券公司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退市机制能促使券商整体更为健康的话,则这才是保护证券投资者利益的坚实基础。

第二,目前国际上通常运用市场手段来实现法律救济,即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由机制、诉讼机制、赔偿机制组成。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起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这就等同于证券公司提前为投资者买保险,是有效分散风险的较好选择。这种市场手段比起国家救助有效得多,同时又避免了国家救助的道德风险。成熟市场的经验证明,投资者赔偿机制是运用市场手段实现法律救助的有效形式。在中国可以考虑采取独立的、会员制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者保护公司的模式,由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认可并监管,甚至像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这类的公司,在运作过程中也可添入市场化的因素,并由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加入成为会员。在证券公司因经营不善破产或重组时,投资者的利益便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第三,可以效仿SiiC机制,将和券商倒闭密切相关的股东、董事、经理等过失方排除在受偿对象之外,以降低道德风险。此外,还可以吸收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比如,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揭发内幕交易、庄家的暗箱操作行为;尽力诉讼费支援制度,由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负责中小投资者的诉讼费用,胜诉则和中小投资者分享收益,若败诉则诉讼费由保险公司承担等。

第四,应该意识到,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是一种类似存款保险的事后保护机制,它并不能避免券商的倒闭和破产,仅仅能够在券商破产时避免这种风险在券商之间蔓延,或者说引导券商有序破产,并使中小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利益得到保护。这种事后机制的安排,根据SipC的经验,应该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证券监管当局事先的融资安排协议,鉴于证监会并不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故应该联手央行和财政部缔结融资协议,以在证券保护基金耗竭时有额外的流动性补充;二是证券当局应该尽可能地将事后防范的缺陷通过多重基金设置向前延伸,第一层次是将面临破产的券商所的顾客账户转移到监管当局设立的特别清算账户中,使得券商此部分破产资产应当得到保护,第二层次是监管当局在条件适宜时,应该促使券商建立专门的缓冲基金账户,作为投资者赔偿的备付金,第三层次才是动用证券投资保护者基金本身。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本身不能取代证监会对券商的其他监管制度的建设。但在中国,投资者通过司法等其它渠道获得补偿的机制相对匮乏时,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意义显得尤其突出。

投资者赔偿制度已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30年的发展并得到普及。通过该制度,各国证券市场真正起到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维持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补充自律监管体系的作用。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来促进多方位的投资者赔偿制度的确立的确是监管制度化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资料

1.伍永刚等:“我国证券公司退出机制”。转引自《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2.里查德·德尔《全球证券市场风险及其监管》,宇航出版社,1999年。

3.“券商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中国证券报》,2001年3月7日。

中国证券投资篇9

一、价值投资理论的定义

价值投资理论又称基础性投资理论,从本质上而言,价值投资是投资者的一种投资行为,在此过程中需要研究与分析证券投资公司的债务状况、经济实力水平、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完成相应的股票价值与市场的比对,最后投资者可结合分析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所要投资的股票。从理论角度而言,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其股票价格并不是完全等值的,而是其股票价格随内在价值上下波动,而最终则回归到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然而,公司或企业的内在价值主要会受到经营管理的影响,而股票的价格也会受到资金链的影响。因此,内在价值与股票价值之间的价差可视为一种“安全边际”,投资者可在这一价差违范围内进行证券投资。

二、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一)缺乏稳定且有效的投资市场

就目前中国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而言,很多证券市场的参照物投资利率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通货膨胀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之下,众多的投资者未能准确、有效地进行投资效益比对,进而无法针对性地运用价值投资策略,导致投资收益降低。随着我国股票投资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人民币价格就处于时刻波动的状态。就市场有效性的角度而言,目前我国股票投资市场普遍存在股权分割的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中国股票交易的整个行情就处于相对矛盾的气氛之下,进而造成不同股票的价格出现较大的差异。而股票价格的差异又直接导致了价值投资收益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价值投资策略的准确应用。除此之外,我国的股票投资市场缺乏必要的收入分配功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对证券投资市场进行过多的宏观调控,继而导致了证券市场未能发挥收入分配的作用与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运用。

(二)缺乏必要的参考数据

相对于国外投资市场而言,目前,我国股票投资交易市场数量较少,而且股票交易产品品种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中国股票投资市场尚未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很难给予众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投资选择。在这些有限的投资选择中,每一类的股票交易条件是不尽相同的,而投资收益率也是较为模糊不清的,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而盲目地进行投资。

(三)投资者缺乏理性地思考

现阶段,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经常会出现投资价值大起大落的不良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巨大的投机者数量与有限的投资市场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证券投资市场中,中小型投资者与一些投资机构有着全然不同的获利方法。其中,中小型投资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时间,所以具备较强的流动性,因而不能建立较大的投资群体。然而,绝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拥有专门的投资团队,还可以获取上司公司或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料,从而避免获得一些虚假信息。因此,在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存在较多投机者的情况之下,股票投资参与者会选择在股票市场大涨后买入,进而使股市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而在股市恢复到正常运作时,他们又将手上的股票卖出,从而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由此可见,价值投资策略在股市投机者较多的情况下并不能有效地应用。

三、加强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很多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多的证券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投资者,因而使得证券投资市场总是处于无效状态,很容易受到资金风险的冲击。因此,投资者应努力加强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投资素质,合理科学地利用价值投资策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影响。此外,政府也要加强对证券投资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制定相关的证券投资政策;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变化,建立健全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或企业的分红比例,从而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平稳健康地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中国证券投资篇10

 

关键词:证券公司;破产;风险处置;投资者保护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已经进行了多年,迄今仍只有大鹏证券、南方证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证券公司进入司法破产程序。尽管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已经设立,新《破产法》对金融机构破产作出了原则规定,但关于证券公司破产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更为细致和专门的立法尚未出台。本文探讨了美国证券公司清算程序及投资者保护方面的制度安排,针对中国证券公司破产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推动建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和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

美国证券公司破产与投资者保护的基本立法

一、1938年《破产法》第60e条

1938年以前,美国《破产法》没有针对证券公司破产中客户债权保护和证券公司破产的特殊问题作出专门规定。破产证券公司的客户被当作普通债权人对待,除非他们能够追回破产证券公司持有的现金和证券。1938年,国会修正了1898年《破产法》,其中第60(e)条规定了破产证券公司客户的三个清偿顺序:(1)当证券公司破产时,客户首先收回能具体确定为其财产的现金或证券。(2)未能通过上述取回权获得清偿的客户,有权按证券账户“净权益”比例,优先于普通债权人从“独立基金”(singleandseparatefund)中获得清偿。证券公司为所有客户账户持有,但不能确定在具体客户名下的现金和证券构成“独立基金”。(3)如果客户净权益没有从“独立基金”获得足额清偿,未获清偿的余额,由客户和普通债权人一起从普通财产中受偿。由于“独立基金”经常不足,第60(e)条保护客户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遭遇证券业危机。为了保护投资者,重建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防止其他证券公司陷入“多米诺效应”,国会迅速出台了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Sipa),并据此成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ipC)。Sipa可以概括为“两大任务,两大内容”。两大任务指:(1)通过财务控制和监督防止并发现证券公司破产;(2)保护公众投资者,避免证券公司破产引起的经济损失。两大内容指:(1)规定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筹集和使用。(2)创立了新型证券公司清算程序。这种新型清算程序与1938年《破产法》第60(e)条的规定一脉相承。1

Sipa的目的是抑制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经营失败,在证券公司支付不能时保护客户,从而提高投资者对美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在SeCv.packer,wilbur&Co.一案中,第二巡回法院指出:“Sipa的目标是保护投资公众,而不是经纪商。没有救助证券业的意图”。2Sipa的法律安排方便了返还破产公司持有的客户财产,如果客户财产已经丧失或被挪用而不能返还,则对客户提供补偿。1971年到2005年底35年间,SipC共发起314起投资者保护程序,平均每年8.7家,其中最多的1972年达40家。此外,没有SipC参与并提供保护的证券公司破产数量更多。据统计,1971年到1992年9月,美国共出现20,344家证券公司破产,其中仅有228家出现资金不足,需要SipC介入并为客户提供保护。3可见,美国实际破产的证券公司数目大大超过了SipC介入的清算。

三、1978年《破产法》

美国1978年《破产法》第7章第三节以“证券经纪商清算”为标题,对证券公司破产作出专门规定。该节包含第741-752条,共12个条文,除对“客户”、“客户名义证券”、“客户财产”、“净权益”等重要概念作出界定外,还有关于待履行的合同4、账户的处理5、客户认定6财产清收与分配等特别规定,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Sipa。

美国证券公司破产程序法律制度

一、Sipa清算程序vs.《破产法》特别清算程序

在美国,证券公司清算可以由SipC根据Sipa提起,也可以由证券公司或其债权人根据《破产法》提起。依据《破产法》第7章第三节启动的特别清算程序没有SipC参与,具有适用范围广、程序缓慢的特点。Sipa清算程序仅适用于SipC会员公司,具有适用范围窄、程序优先、迅捷的特点。Sipa清算程序实质上可视为破产程序,该程序需要依据《破产法》的许多规定来进行,7不过考虑到《破产法》的某些一般性条款可能无法实现Sipa的目的,Sipa要求《破产法》第1、3、5章和第7章第1、2节在尽可能与Sipa一致的程度上适用。Sipa清算程序具有优先于《破产法》特别清算程序的效力,即使证券公司已经被依据《破产法》提起破产诉讼,SipC仍可通过申请客户保护令介入并主导证券公司的清算过程。美国通过专门的证券公司破产法律程序和专门的投资者保护基金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作用。

由于有SipC介入并保护投资者,Sipa清算程序又区别于《破产法》特别清算程序。主要表现如下:(1)Sipa清算程序需要SipC参与并保护客户。Sipa清算程序给予客户优先地位,其他债权人只能从债务人的普通财产中接受清偿。Sipa清算程序可以使SipC提前介入,即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启动清算程序,而且SipC有自己的基金,可以使客户的损失得到较快的补偿或降低到最低程度。成立35年来,SipC共参与314起清算程序,共向客户支付现金和证券合计达141亿美元,99%以上的合格投资者从SipC那里收回了其投资。因此,Sipa清算程序比《破产法》特别清算程序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2)两种破产程序的托管人职责存在差别。Sipa的托管人应最大限度以证券来偿还客户债权,Sipa甚至授权托管人从市场上购买替代证券来满足客户对特定证券的要求。而《破产法》的托管人除交付客户名义证券外,应尽快将除客户名义证券外的其他证券转换为现金,再将现金分配给债务人的客户,以偿还其债权。《破产法》的托管人无权分配除客户名义证券外的其他证券,也没有资金去购买替代证券。

二、Sipa标准清算程序vs.直接付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