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外活动记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24:15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1

关键词:科学记录;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48-001

科学记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从科学记录本里,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学生学习科学的信息,每一本科学记录本都是一个孩子的世界。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实施将近一轮,各种理论与教学观念也被不断的认识与实践,“科学教学中应重视记录”就是其中之一。于是“记录”几乎运用每堂科学课,但观察我们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记录”,存在着一些不足与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记录方法:缺乏设计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的。有的教师设计的研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研究记录的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二、记录环节:限于探究

科学课中记录的形式往往以一纸了事,或是表格或是单纸,这些表、单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预设由老师精心设计、准备,学生只需被动接收,因为缺少学生自主准备的笔记本,于是课前的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后相关资料的收集,课外活动的内容没有记录载体。即便有学生去完成这些记录任务,也是一页纸夹在书中,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

三、记录形式:表单居多

科学课中记录的形式往往以“一纸了事”,或是表格或是单纸,这些表、单在上课时根据教学预设由老师精心设计、准备,学生只是被动接收,因为缺少学生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于是课前的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后相关资料的收集,课外活动的内容没有记录载体。即使有学生去完成这些记录任务,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

四、记录结果:缺乏评价

在一些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记录信息的利用,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思辨,对内容如何获得、表现形式等也缺乏相应的评价,这样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学生几年下来,记录水平仍在原地踏步。

五、记录价值:用完就扔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学生,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我认为,科学实验记录本的设立和使用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明确内容,规范制度

每课、每个学生都要记录,记录的内容有:

1.课堂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

2.科学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老师的板书、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

3.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新的问题,课外活动的记载;

4.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二、把握记录时机,教给记录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我们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运用多种形式做研究记录。在探究活动中,为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研究上,记录的内容应简洁明了,即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字和“核心”内容,用严谨、精炼的语言来记录,这样才能以较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既然培养学生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之一,记录就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个学生的事,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记录本里可以记录课前预习的资料、内心的困惑,也可以记录思考的计划、实验的过程、观察和发现等等,还可以把单独的记录单贴到记录本上长期保存。经常地查看自己的记录本,可以回顾反思自己在以前科学学习中的情况。

三、逐步规范,持续激励,重在长效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2

在科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建、使用“实验记录本”,将学生单一课时的零碎记录引导为长时间线性、有序的记录。可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规范的实验记录的习惯。科学实验记录本的设立和使用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明确内容,规范制度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作科学记录本,要求每节科学课必带。为了让学生不受通用本上中格子的限制,更大限度地发挥记录的自主性,建议三、四年级用划横线的本子,五、六年级用空白本。要求每课、每个学生都要记录。记录的内容有:①课堂探究活动的各类实验记录;②科学课学习中的课堂笔记(老师的板书、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③课前预习所产生的疑惑,探究活动后提出新的问题,课外活动的记载;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实验记录本的使用要有规范的书写格式。每次的记录都要有题头(题目、标题或问题)、日期、时间。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会帮助学生回忆和分析数据。因此,每次记录包含这些因素的做法应形成习惯。

二、把握记录时机,教给记录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记录的时机,一方面要记下活动的重要过程和关键步骤,避免错过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要避免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探索时间,在最后的时间期限,要提醒学生:“记下你们的发现了吗?”在交流汇报后,再提醒学生:“把你认为该记下的都记下了吗?”不要让记录成为教学时间安排的“瓶颈”。当发现学生的记录本上有大量空白时,自己要反思: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了吗?

为提高记录效率,要教给学生记录的技巧。例如,做《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探究实验,一位老师让学生把马铃薯放进水槽以后马上记录观察到的马铃薯沉浮情况,另一位老师请学生耐心等待马铃薯和水槽里的水静止以后再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两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我认为后一位老师的时机把握更恰当、科学,因为有的马铃薯的沉浮现象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确定下来的,恰当时机的把握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科学的经验,使探索更有效。

记录的技巧一般有:1.形象的图画与文字记录配合。例如“如何证明有空气的存在”,学生把“空瓶子倒着放入水中,然后用力挤瓶子,水中冒出气泡,说明瓶子里有空气”这段话转化为图画,就省去了文字描写的繁琐,更加简单明了。另外,一些小昆虫或小物品的外形特点也可以用图画出来。2.巧用、善用符号记录。记录本的第1页留空,记载特殊符号的说明,如用“”表示上升或浮,“”表示下降或沉(在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都能用上)。用“~”表示重复出现的文字。用“=”表示这段文字经常出现的词。如“压缩”这词在这段话里经常出现,就在第一次写后,在“压缩”的下面点两点,接下去的用“=”表示即可。这些符号是事先规定好的,大家都知道。彼此传阅时也可以看懂。个别学生可能还会有所创新,在记录中用上自己编的符号,为防止以后忘记,因此也要让学生将这些符号画在第1页上说明。如我在检查一名学生的笔记本时,看不懂“*”为何意,看了说明才知道是他自己“发明”的“重要”二字的简写。3.学会记录重点词句,提高记录效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用几个关键字表达出来。或者是当学生灵感突发或与他人交流共鸣时产生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时。即刻用关键字记下,有利于以后的回想。如在观察油菜花特征时,一些学生想到利用鼻子闻其气味。就可简单概括为“鼻闻――清香”。这种技巧会随着学生记录时间的增当而逐渐成熟。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最好在课堂中进行,课后教师还是要求学生把语句补充完整,否则时间一长,连自己都看不懂当时的想法了,这样的记录也就没有实效了。

记录为探究服务,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明确记录内容,在确定记录方法时要尊重学生,选择适宜的记录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究。逐渐理解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三、逐步规范,持续激励,重在长效

作为一本长期带有即兴性质的实验记录本,对其中中长期作业的记录一定是零碎甚至是有些杂乱的,对此我们需要持包容的态度。小学科学课本里有很多的课外调查和小实验。如三年级的《养蚕》、《种凤仙花》;四年级的《动物的卵》……这些内容如果没有以中长期作业(通常要两个星期至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形式固定下来的话,很少有学生能持之以恒。这就要求学生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随身携带记录本,这也意味着,记录本可能会弄脏、弄皱、弄湿,甚至出现字迹潦草、语句不通或文字错误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应允许出现。通常这些现象的存在,更能说明学生记录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学生可以将科学记录本视为草稿本。但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都能够读懂的。教师在评价时,不应针对这些来评价。但在随后的指导中,需要提醒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语言,对观察的对象做准确详细地描述。

为了保障学生能积极记录,教师应做到:1.巧妙引导,善于激励。如让学生观察黄豆的发芽情况,教师可在黑板边写上:饱胀、胚根、胚芽、胚乳等词,供有困难的学生选择,使其能将记录进行下去。2.及时反馈,督促成效。在上课当中教师应对学生记录的方法、内容及记录的科学性做点评,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定期把学生的记录本收上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检查后再评定相应等级。3.定期交流,形式多样。(1)请学生读记录本,这种分享对个别什么也没记的学生来说就成了一种刺激。(2)展示优秀的笔记本,请这些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3)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记录的形式与方法,通过分析、甄别、选择,制订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4)将记录整理成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组织学生设计成黑板报、手抄报、小文集形式,或在班级中展览,或发表在校园网站上,给孩子充分展示的舞台。4.树立榜样,表彰优秀。定期对优秀的记录本给予表扬,让其在全班进行经验性汇报总结,并给予肯定和激励,既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今后的科学记录,又让其他的孩子有了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范本。5.结合个性,争创特色。提倡学生把记录本内容记得准确、完整的同时,争取有自己的个性。如有一学生擅长绘画,他就在自己的记录本上以绘画的形式为主甚至取代文字,创设了富有个性的记录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记录积极性调动起来。笔者认为,只要能有效实现记录目的,都要及时鼓励,大力倡导。

四、重视整理,分事解读,积极发挥记录的作用

记录本所记的内容都是在较为匆忙中写下的,或是教师的板书或是他人的想法,要想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就要学会整理笔记。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余对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有助于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数据资料的认真记录和整理,显现了记录的重要性,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以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观。

而记录和分享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记录后教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时间,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集体的分享活动比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共享,需要学生把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图画和符号,再在交流中共享。这使学生的思维富有逻辑性。而且在记录中将抽象的信息转化成语言,能使孩子更关注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有的信息蕴含在记录中,需要学生观察、比较后才能发现规律,因此有助于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总之,交流有助于同伴间的学习和分享,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品质。

五、让评价与激励有机结合,延续探索兴趣

“科学记录是孩子们最好的科学书”,科学课记录不仅是学生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科学记录作出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享受到记录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如果老师对科学记录毫不重视,随学生任意写,日子久了,学生对记录的主动性会荡然无存。至于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评价,这要求我们科学老师不断思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及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进行评价与强化,另外可以在期中、期末进行展评。还可以把科学记录作为学生期末测评的一部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以期末的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的科学成绩,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记录,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课记录更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记录对科学探究及在课外延伸等活动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3

何谓“慧眼诊课堂,对错中求进”的教科研模式?如何有效进行?即听课有目标,观课有分工,研讨有争鸣,智慧有提升。一、听课有目标教师上课要充分备课,既备教材更备学生,不打无备之战。我们也要求听课教师不进行无目标听课。听课前,每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重难点,熟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本次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目标。这样教师们在观察课堂时不必要把所有的关注点都只放在教学过程及设计上,也无需将教学设计全盘记录,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慧眼去观察课堂,寻找对错。二、观课有分工为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观察课堂,充分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和短板处,每次教研活动都对教师观课进行科学的分工,明确各自观课时关注的重点,及时记录有效信息。为此,我们事先设计好课堂观察表,分“课堂时间分配、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评价手段、、操作材料投放、教学策略运用”六个课堂观察点。课堂观察一:课堂时间分配。记录的教师要将各环节的所用时间进行详细记录,那样,重难点的时间分配就显而易见,整个活动的时间延长或缩短是在哪个环节出的差错一下子就明白了。课堂观察二:面向全体学生。记录有多少幼儿参与回答或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有多少幼儿属于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教师在实施面向全体幼儿时的有效策略和不足之处;幼儿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现象与原因;教师对能力差异幼儿的关注方式等等。课堂观察三:师生互动交流。分别记录师生、生师、生生之间在问答、操练、活动等环节中的操练次数。记录的教师清楚地记录各个互动方式上的次数,如个别回答次数,集体回答次数,整个活动提问次数,几个问题属于基于某一知识点做出推论和预测的,几个问题属于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的等等。课堂观察四:教师评价手段。记录的教师可将执教老师的评价语言进行分类记录,如简单积极的语言评价:对的、正确、很好等;思维过程启发式评价:试试看,还可以怎样玩。除了评价语言,教师肢体语言评价也可进行记录:如轻轻地拍拍幼儿的肩,点头微笑等,这样的评价同样能起到鼓励的作用,特别是当幼儿回答错误或东拉西扯的时候,这样的动作更能消除幼儿的紧张心理。我们觉得这在以前很少会有教师能有意地把它详细地记录下来,平时执教的教师一般也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这方面的细节。课堂观察五:操作材料投放。操作材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材料只有投放得好、投放得巧,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观课教师要仔细观察,记录哪些材料是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内容来投放的,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激发探索兴趣;哪些材料可投可不投。材料在教学过程哪个环节、何时投放最有效,投放量多少最适宜……都需要一一观察记录。三、研讨有争鸣当课堂观察一结束,教师们可围坐在一起,拿着自己的记录材料,像上述实例中描述的那样,边回放教学情境边辩证地进行分析,自由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百家争鸣中达成共识,在碰撞中提升智慧。1.情境回放: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在科学活动《弹性的秘密》中,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在活动上准备了许多用于表扬的各种笑脸贴纸。当幼儿积极地举手答题并回答正确时,教师就将这些漂亮的笑脸贴在幼儿的额头上,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肯定。幼儿都非常开心,活动就在这样轻松、热闹的氛围中进行着。当陆博小朋友正确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及时把贴纸送上。可没想到,可爱的陆博也拿出自己心爱的贴贴纸,说:“谢谢老师,你也很聪明,这张‘哆啦a梦的贴贴纸’送给你!”这突如其来的奖励使教师显得有些意外,稍稍愣了一下之后,将“哆啦a梦的贴贴纸”顺手接过,随手置于旁边的桌上。然后,教师又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教学活动。2.观念碰撞:对错是非,百家争鸣观点一:教学秩序不容中断。在这个活动中,当幼儿给教师拿出自己心爱的“哆啦a梦的贴贴纸”时,需要一定的勇气,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思想、细腻、懂得感恩的孩子。但他没有想到,由此会打断教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思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贴贴纸时,教师只有这样默不作声地收下礼物,这就可以了。如果教师还想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可以在活动之后和幼儿进行单独交流,让幼儿知道教师非常喜欢这份贴贴纸礼物,在活动中我们没有必要就此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观点二:教育引导功在事前。幼儿的认知能力偏低,不能对自己的言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发生类似的教学意外。作为教师不能回避它,要正确面对与处置,需要适当引导和帮助。因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就应该告诉幼儿,对教师表示尊重和感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参与活动,主动向教师问好等,而不是单纯送东西。观点三:教学意外适时处置。从执教教师的角度来看,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完成本活动的教学内容是最应该值得关注,所以对一些意外的插曲往往就会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我想,如果我是教师也会这样处理,我不会花太多时间来表扬陆博小朋友,以此来肯定他的这种做法。因为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教师太多的表扬与表态,会给其他孩子一个潜意识的暗示,势必会引起更多幼儿做出相似的举动。3.智慧提升:教学是有生命的经过教师们激烈地争辩,最后形成共识。教学是有生命的,它需要激情。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段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共生的生命历程。”教师的激情体现在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与幼儿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面对幼儿心爱的贴贴纸,教师所赋予的赞赏和肯定,所表现出的喜悦与欢乐,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积极情感的回应,促发生命的激荡,从而诱发学习的最大乐趣,树立更大的自信心。如果我是陆博小朋友,我没有体验到教师在收到我这份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时的喜悦之情,也没有听到教师热情洋溢的话语,我肯定会感到失落,课堂肯定不会再有激情。教学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呵护。教学意外是我们课堂中美丽的浪花,是教学生命中精彩的乐章。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意外的存在。课堂是一个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随时会出现意外,当这种“课堂意外”生成之后,教师如何进行妥善处理?采取怎样的方式面对“意外生成”?这需要我们更多关注和用心呵护。这就是我们的“慧眼诊课堂,对错中求进”的教科研沙龙活动的其中一个实例。这里,观念与观念在对击,智慧与智慧在碰撞。教师们大胆剖析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讨论得热情洋溢,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展现出教师们的专注与认真,所表现出的智慧与热情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们在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柯岩新胜幼儿园)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4

全书分成两大部分:前四章宏观介绍了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的必要性,维度,准备及方法等,后八章则以前四章内容为背景支持,对课堂观察涉及的八个领域进行探讨,它们分别是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化、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检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评估学习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能力。

这八个领域既是教学设计时的着眼点,也是观课时的关注点,更是反思教学时的衡量依据。每一领域都是重要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观察过程中如何把这些领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观察他人教学并以之为样板向他人学习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观察自己、如何使自己被观察。通过观察——反思——目标确立的动态循环,能极大地促进自身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与反思更多的体现在听评课。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

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教师观察力的培养》一书中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课堂观察工具(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在具体使用时,可以照搬,但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课堂观察。

在使用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面临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的问题。主要考虑的三个因素:一是观察点,如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记录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那么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用定性观察记录工具。二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如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展的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记录工具是合适的,但这要求观察者有比较好的视力、良好的反应能力、快速的判断能力。若想从活动的难度系数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来判断,那么需要记录一些教学片段中的行为、对话、情境等细节,则需要观察者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和较好的记忆能力。三是观察条件,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除了要有快速记录的能力外,还需要一些音像记录设备,否则,对话过程中的语调和神态等对话要素很可能无法记录。

进入课堂观察时,每一位观察的教师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也要求有定量的记录,比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有观察者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观察的教师还要记录音像资料。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5

〔关键词〕学法指导;元认知;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4-0009-04

一、问题提出

“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被教育者进行指导,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持续学习的技能。学法指导的实施,在我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笔者所在的中学,近十年来一直在进行学法指导的校本探索,这期间,我们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渗透、学生经验交流、印发指导手册、开设《学法指导》校本课四种方式开展活动,在实操层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困惑。

有学者指出,要想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不单是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背,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反复实践,而且,学生即使经过实践,掌握或学会了某种方法,但如果不具备根据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方法的能力,往往还会依赖于过去形成的习惯去使用老方法。综合上述观点,提高学法指导的效果,应该做到方法的练习过程和学生的日常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既不额外占用过多时间,又能对学习有所帮助。一项新方法要想固化成为技能,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而学生经历最多的学习过程是听课和完成家庭作业,如果能够从这两个环节入手去设计学法指导活动,既保证了训练过程,又能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将问题聚焦在如何让学生在听课和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练习掌握一种能够提高听课和课后学习效果的方法。

“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进行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类所特有。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学习者明确自己正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进展如何,而且能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不断作出调节,使学习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学法学习与应用从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的自我引导,是学法指导取得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指出,中学生自我意识的显著发展,使这一时期成为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元认知作为学习策略的核心和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虽然众多的文献都指出了元认知能力培养在学法指导中的重要性,但却鲜有介绍如何在学法指导中培养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在课堂听讲、课后做作业两个环节进行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制定训练工具

在以前开设的学法指导课上,我们曾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策略课题组编印的《中学生学习智慧》丛书作为教材。我们把其中涉及到课堂学习监控和课后作业监控的练习找出来,对题目进行精简、改编之后,形成了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见下页表1)和家庭学习活动记录表(见下页表2),作为我们的训练工具。

这份表格看似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其实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习惯化的自我应答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以内部对话的形式贯穿于学生每天的学习活动之中。自我影响和自我提醒的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并成为习惯,就不再需要依靠外力运作,当它成为学生的自动化行为之后,就达到了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从而自我调整改进的目的。

(二)活动实施

1.第一阶段(2011年12月)

本阶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监察了解自己的课堂听课状况,对之进行反思改进。高二年级6个班2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利用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取5节课,对整节课的听课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完成“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记录结束后,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5次课堂记录,撰写反思日记,分析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这次记录带给自己哪些启发等。活动过程中,由班主任进行全程指导,督促、提醒学生完成任务。

2.第二阶段(2012年7月至8月,暑假期间)

本阶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学习活动,发现个人的学习规律,并进行反思改进。上述220名学生均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连续记录至少一周的学习安排,完成“家庭学习活动记录表”,然后对照个人记录,撰写心得体会。

3.第三阶段(2012年9月至10月)

本阶段我们将两个记录表进行合并,课上和放学后同步进行记录。高一年级4个班共17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除完成记录和反思的内容外,我们又新加入了“反思之后的改进”这一环节。学生连续进行了三周的记录,第一周记录初始状态,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第二周记录改进后的情况,然后再次反思,形成新的方案,再记录一周。总共记录三周,是希望通过21天的重复,让这一技能固化成为学生的习惯。相比于第一、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完整,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自我记录―反思改进―实践练习”循环。

三、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匿名的方式,请学生自我报告“自己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对活动的总体印象”“自己感到最有用的内容”和“感到完成起来有困难的内容”,以及“觉得自己以后会有多大的可能主动去应用学到的技能”。结合学生给出的回答和撰写的个人反思与心得体会,我们概括得到以下

结果。

(一)课堂自我监控的实施效果分析

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记录听课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流程的工具,即使仅有5次记录,学生也总结发现了表格的功能和自己听课当中存在的问题:第1、2两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第3~5题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掌握程度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特别是把不太确定和不太清楚的问题单独搁置出来,提醒学生要想办法去解决,一旦学生把准备采取的解决办法白纸黑字写下来,便在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契约关系,督促学生尽快履行“解决遗留难题”的行为;第6、7两题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激发的思维火花,这些灵机一现的想法往往能够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使学生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有助于加强记忆;第8~11题全部是关于个人课堂外显行为的描述,要求学生提供证据证明本人参与了这一活动,这使得学生会格外注意把内部行为外显化,加强个人课堂行为的动态表现,如记笔记、和同学讨论、主动发言等。

针对这项活动,学生给出的积极反馈有“对检视课堂效率很有效果”“上课没时间走神了”“了解到我上课效率不高的原因”“可以发现自己听课的优缺点”“总结自己在课上的灵感闪现,能够加深印象”“可以了解自己一星期所学的知识,让记忆深刻”“能够帮助我在课后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未解决的问题”等;对活动的负面评价主要包括“听课的同时要作记录,难以兼顾”“有些题目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不知该怎么填,难以填全”等。对于听课和填表难以兼顾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是练习过程中的必然,书面表达增加了任务量,势必会占用学生一些额外的精力,但小的投入换来的是大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圆满完成了表格的填写,而是希望以这样一种外显的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当反思可以以一种自动化的内隐形式出现时,外显的内容就可以撤去了。学生并不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填全,只要他们有意识地在诸多环节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监察、思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活动的目的就已经达到。针对“题目内容有重复”的问题,我们的想法是:在下一步的修订中,把内涵相近的问题概括为一类,从而减少填写

题量。

(二)家庭作业监控的实施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外学习情况,发现个人的学习规律。在撰写心得体会的环节,我们提示学生参考个人记录,从“我发现自己偏爱在一天中的……时段进行学习”或“我偏爱在……时段进行……学科的学习”,以及“……时段或……学科我的学习效率最高(最低)”“最常令我的学习中断的干扰是……”等角度出发进行反思。根据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学生从此次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了解了个人的优势学习时段,如“我发现自己偏爱在睡醒之后学习,这时我的头脑最清醒,效率也最高,因此我会把一些复杂、困难程度高的作业放在这个时候做,当然也会把一些背诵的东西移到这个时间”“连续3个小时的学习,在最后1小时效率是最低的,我经常会把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放在这个时段”。

其次,了解了个人的学习偏好,如“我发现自己习惯在效率最高的时段做自己喜欢的学科作业,而把最不喜欢的科目放在效率较低的时段,这样做的结果是偏科越来越严重”。

再次,了解了最常对个人学习进程造成干扰的原因,如“最常令我学习中断的干扰是手机,有时候来短信了,忍不住多聊几句,时间就慢慢过去了”。

最后,观察到学习时段、学习科目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主动调整的意识或行动,如“学习时间不在多,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是否高。通过几十天的记录表格发现,我在下午1点到3点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于是,我将学习时间改在了下午2点到4点,结果学习效率变成了以前的两倍”。

(三)两项活动实施效果的总体分析

1.活动的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发现了课堂听讲和课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设法去作相应的调整,比如“我能从记录中总结出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对我以后的学习很有用”“找到了很多过去未发现的问题,也学会了怎样去改善”等。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如“这次的活动是改‘被动’为‘主动’,让我们从自身发出控制自己的动力,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目的,通过自我检讨认识自己、改正自己,比说教有用”。

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将此项技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给出的原因有“自我监视可以大大加快我的学习效率,从而省出时间进行课外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使我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我发现学习此项技能会提高我的自控能力与学习能力”“我觉得以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做事的方式都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所以我会尽力把及时总结及改进的技巧运用到学习、生活中”,等等。

2.思考与感悟

总体看来,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通过练习取得了一些收获,这种收获因人而异,从课堂学习、课外作业到学生对个人学习活动的整体反思,都有所涉及。在获得积极反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学生在回答“以后有多大可能去主动运用技能”时,对可能存在的困难表示了担忧。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养成新习惯需要时间,为此要格外付出努力。虽然能够感受到学法练习对个人学习的帮助,但仍然会因为要花费额外时间而感到不情愿。在对活动进行评价时,学生给出的典型描述有“很繁琐的过程,很深的印象,很多的收获”“相传有用、自己也觉得有用,但总是没有时间用心去做”;也有学生提出“在繁重的学业下,显得毫无意义”“太浪费时间”;还有个别学生评价“无趣”“提不起兴趣”“没什么用,高考又不加分”。

有研究表明,高中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水平相比低年级学生有下降趋势,学生的上述说法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果,这一情况令人忧虑。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高中生多年来已经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学习方法,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他们会本能地选取自己认为最便捷的方法来应对学习任务。此外,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学习能力与重点高中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使得他们在面对高中学习任务时更为吃力,少有余力去钻研学法。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觉得完成起来感到有困难的原因主要有监控本身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上课没有时间完成表格、忘记记录等。由此可见,开展学法指导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学生课业负担不太重的时候,这样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另外,在训练材料上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把大块的任务切分成小块,避免学生因为疲于应对而产生厌烦心理。

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较为认真地参加了活动,还有约一半的学生把活动作为任务应付完成,有抄袭和草草了事的痕迹。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即使是一个看上去不算复杂的任务,学生如果不从心里相信它对自己有实际用处,就不愿投入精力去执行。《中学生学习智慧》一书中提到,一个深具学习智慧的人必须能够做到知、信、会、行四个字,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强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中,“知”是起点,“信”是核心。学生只有在相信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切实感受到这些学习规律在自身学习活动中的存在,体验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效能,才能逐步在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规律和策略,从而在持续的实践中走向“会”和“行”。

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学校学法交流等常规活动,高中生已经基本解决了“知”的问题,但在第二阶段“信”的程度上不同学生之间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典型的对学法练习有阻碍的心态:一种是“半信半疑型”,另一种是“拒绝相信型”。“半信半疑型”学生是学法指导下一步要关注的主要目标人群,阻碍这部分学生行动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完成任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日常学习相冲突,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活动难度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有精力付出时间去实践,从而进入第三阶段“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信”的达成。

从2011年12月初次实施自我监控练习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从最初看到学生不认真填写记录而感到失望和沮丧,到最后面对学生的反思、反馈产生启发和思考,我们对学法指导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不能仅凭学生呈现在纸上的东西,一些思想上的变化,一些触动,一些意识的觉醒,虽然当下尚不能以某种绩效性的结果呈现出来,却可能对以后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即使是一个通过抄袭完成任务的学生,他在阅读他人的记录和倾听同学的交流中也会产生个性化的思考。教育就应该教给学生这种让他们产生触动、从而自发去思考的东西。要让学生改变十几年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改变习惯需要意志,更需要信念的支撑,从这一点上说,学法指导任重而道远。

四、结论

通过训练学生学习对课堂听讲和课后作业环节进行监控,能够促进学生在学法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觉察学习过程、思考改进学习方法的能力。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个性化的体验和收获,为以后的方法迁移和活学活用奠定了基础。

参照学生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对评价表作如下改进:首先,简化表格,将相似问题合并,改进填写方式,降低记录难度;其次,切分活动内容成小块任务,分时段、分科目完成,例如,将作业监控放在寒暑假进行,一段时间只集中一个科目或某一项指标的监控。

参考文献:

[1]罗绍良.黔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学法指导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9).

[2]庞超波,蒋振宇.学法指导与学生元认知能力[J].才智,2011(14).

[3]黄勇.学法指导的危机与学习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5).

[4]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26).

[5]佘同生.学法指导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1996(5).

[6]熊宜勤.论学法指导研究的新视野[J].广西教育,2000(7).

[7]孟迎芳,温昌贵.中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4(15).

[8]刘儒德.自我管理(学习的智慧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6

一、课前助学生搜集资料、体验生活

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活动的效果,决定课程的实效性。这个时候假使由我们的家长做“助教”,在课前能帮助学生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为课堂上的充分活动打好基础。

1.家长协助学生搜集资料

可以请家长协助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搜集活动:学生去收集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子,戴过的帽子、手套,玩过的玩具,量自己的身高与婴儿时的身长做比较,收集小时候的照片,听家长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量一量、忆一忆,亲身感受到:自己的确长大了。

2.家长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可以请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观察记录,开展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丰富和推进体验活动的进程,最终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1)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指通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用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一课后有个要求:小记录——小树、小花成长记录,教学前,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了调整,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种一粒绿豆小种子,观察它的发芽过程并做记录,然后在上该课时进行交流。在课后,笔者又布置了一个远期的观察记录作业,让学生种小树或小花,并填写教材上的小树或小花的成长记录表。

(2)现场调查

调查法是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上超市》一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我准备买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学习购物,请家长做记录员,用照片、DV或文字等如实记录下学生在超市内的表现。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介绍。

(3)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学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前,可以联系家长,让家长带领孩子调查社区,留下相应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DV作品。然后还要相应地对社区内各种功能室进行了解,向相应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借助一定的材料来介绍自己的社区。

教学实践证明,唯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自己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课前“助教”先行,就为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二、课中助学生解读教材、感悟生活

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教学时,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领、指导学生。在此之前,对这些家长进行简单的培训,使他们在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最大效益。

1.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

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品德课程里面,由于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让家长参与教材的重组是经常有的。

如二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一课,由“认识社区”和“双休日的社区”两个活动构成,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所处的社区不同,而且双休日相对来说社区的功能体现得不充分。这样通过教材重组,将双休日的社区这块教材淡化,同时将每个学生所在的社区搬进我们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名称、社区的设施、社区的活动等,留下一定的影像等资料,重点帮助学生去了解社区的功能。

2.家长参与过程的重构

把某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请进课堂,引领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讲解会更科学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更科学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如执教一年级下册《有人生病时》和二年级下册《秋天的保健》时,可以邀请做医生的家长来合作参与该课,教师可以和家长一起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主要把握教学目标,家长主要考虑卫生保健的知识性材料,然后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执教该课,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让学生接触了保健等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增设现场咨询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

三、课后助学生完善评价、学会生活

有时候,教师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场景:有的学生品德考试卷面上得了很高的分数,但平时不爱劳动,不尊重长辈等;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学校里和家里不一样。使评价难以收到实效。这时家长的“助教”作用更加重要。

1.实物展示式评价

让家长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保留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实物。如曾经的书写作业、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等,一个阶段以后,可以将现行的书写作业和以前的书写作业进行对比,实物展示,让学生去感悟他们学习态度的变化和成长的快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兴趣与坚持的重要性,这也就成了一下《兴趣与坚持》一课的评价方式。以实物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等等,既直观又有效。

2.影像记录式评价

该评价方式可以来评价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譬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让我自己来吧》一课以后,为了促使学生在家里自己管好自己,以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就可以利用照片和录像来记录学生的一言一行,或者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全程追踪式地看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评价避免了书面与生活实际脱离的尴尬,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3.活动记录式评价

有时候家长和孩子还可以用文本的形式来记录成长过程。如执教二年级下册《我长大了》一课时,其中有一项活动“假如我有20元……”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个活动过程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然后和家长一起来看看自己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是否合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种评价方式,能全面多方位地来看待我们的学生。

家长参与的评价过程,有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提高了评价效果和可信度,促使教师能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同时,这种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评价学生实际的表现,使得学生们更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成功的渴望更加强烈,真正地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做人。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7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难点: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乒乓球、纸船、铁钉、弹珠;苹果(一个、一片);蜡烛(一根、一截);螺钉(大、小)

分组实验:装有泡沫、橡皮、铅笔、土豆、树叶、回形针的信封;水槽(每组1个);活动记录。年龄特征。

(2)要有指导性

很多时候,老师们设计的记录单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工具上的。

(3)要有操作性

实验记录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记录时,就不会迷惘,无从下手。

《测量呼吸和心跳》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测量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后,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变化,明确运动可以使人的呼吸和心跳加快。在这一课的探究活动中,根据本课活动的特点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要体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易于学生操作,这样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3.注重实验记录的指导

实验内容记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之中,通过实验记录表内的信息,我们能够了解到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和发现。因此,指导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记录就变得尤其重要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提出探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固体,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结合板书:固体)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固体,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一一出示乒乓球、弹珠、纸船、铁钉。分别认识这几种物体,并强调它们是固体。)

生1:我认为乒乓球会漂在水面上,弹珠会沉下去,纸船会浮在水面,铁钉会沉下去。

生2:我认为乒乓球和纸船会浮,弹珠和铁钉会沉。

生3:……

师:是不是这样呢?正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盆水,不妨我来试一试。(师一一演示)你猜对了吗?猜对的同学举手。了。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练语言

从回收的学生记录表记录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记录的信息会出现语序混乱、语句重复、没有重点等现象。在记录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学会长话短说,做到严谨简练,抓住关键词。

(2)真实记录

课标中提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真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

(3)学会合作

记录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信息的记录并不单单是记录员的事,应是小组成员通过实验、交流、讨论形成的共同结果。这样才能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4.注重实验记录的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

师小结: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沉,有的会浮。(结合板书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沉、浮)

师:其实,自然界中有很多固体都是这样的,你见过哪些?

生1:树叶浮在水上。

生2:羽毛浮在水上。

生3:铁块沉在水里。

生4:轮船浮在水上。

二、设计活动,引领深入探究

活动一:预测固体在水中出现的现象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固体,想知道都有哪些吗?

生:想。

师:打开信封看一看,都有些什么?

生:有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实验记录表记录的信息非常广泛,包括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搜集到的课外资料等。它能反映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课堂学习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积极性等,因此,要发挥实验记录的作用,就必须将实验记录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记录的兴趣,也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三、结语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实验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了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也会沉、会浮吗?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说,最后由记录员记录。

师出示记录表,讲述记录中的注意点。

1.记录在预测栏中;

2.记录时可用符号表示:如浮;沉

;可能浮?;可能沉?。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情况。

小组汇报预测结果。

师:大家预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仅仅凭我们的直观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科学是讲究准_的,那就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在实验时,操作员要注意轻拿轻放,可先放你们组认为预测最准确的固体。

2.放一个记录一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记录。

3.注意桌面的清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哪些沉,哪些浮。

4.师:通过实验,你认为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沉,哪一类物体在水里会浮?

生:我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是这样的吗?

相机演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无关。)

出示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学生异口同声说一个苹果重,师质疑: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

生:一个苹果会沉下去,一块苹果会浮上来。

师演示实验:将它们同时放入水里,生观察现象。

接着演示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放人水里的实验,生观察现象。

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同时浮在水里;

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同时浮在水里:

大螺钉和小螺钉同时沉入水里。

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重的物体不一定都沉在水里。

生2:我们不能讲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师:你看,一个苹果重,而一块苹果要轻得多,但它们都浮在水里;小螺钉要比大螺钉轻得多,但它们却都沉在水里。因此,我们能说物体在水里沉在水里是由于它重,浮在水里是由于它轻吗?(不能)它与物体本身的轻重有关系吗?(没有)

活动二:探究固体沉浮的原因

1.师过渡: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生沉默)

2.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放进的是哪里?(水里)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齐说:水。

3.师质疑: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图片:引导观察为什么一粒石子在水里会沉,一艘大船在水里会浮?)或许你能从这两幅图中找到答案。可以小组讨论讨论。

4.生小组讨论。

5.集体交流。

生1:可能是石子比水重,所以沉在水里;而轮船比水轻,所以浮在水上。

生2:可能轮船在大海里,大海里那么多水,它和那么多水比起来,会比他们轻得多,所以轮船会浮在水上。

生3:我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浮力有关,如果浮力大,物体就会浮上来;如果浮力小,物体就会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浮力吗?(生沉默)

师:别急,待会儿,老师放一段视频,我想同学们看了后一定会明白的。

三、课堂延伸,揭示沉浮秘密

师:物体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揭开了其中的秘密,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播放视频。

师总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到水里,知道了有的固体会沉,有的固体会浮。其实把固体放到水里还有很多的科学道理,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和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地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一步探究。

【教后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2课。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大家对固体的性质有所了解,对于把固体放人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他们也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有所判断,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因此,我在深入了解教材后,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调整。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了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并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的原因。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首先,注意选择材料的多样性与典型性。学生对固体沉浮的日常生活经验,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的、重的沉,小的、轻的浮。为此我特意和学生一起准备了生活中随手可得、形状质地不同、放人水中现象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泡沫、橡皮、树叶、铅笔、土豆、回形针,而且又特意选用了一个苹果和一块苹果、一根蜡烛和一截蜡烛、大螺钉和小螺钉,让学生预测,并进行演示实验,打破学生的思维误区。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8

⒈我们关心天气

总序第    1    个教案

课    型

新授

编写时间:2020年9月1日

执教时间:2020年 9月 2 日

课    时

一课时

主备人:   刘立清

审核人:

教材与学情分析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教具: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各种天气符号的图片

学具: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步骤

 

 

 

 

 

 

 

 

 

 

 

 

导入:

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天气,想了解它的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天气的一些问题。(板书:我们关心天气)

一、认识天气现象

1.课件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多云、晴、小雨……)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课件认识各种天气现象:晴、雨、雪、风……)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可根据云量、降水、气温、风等来分)

5.汇报交流。

二、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空旷场地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左右)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投影展示学生的“网状图”。

12.小结: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了解天气现象。

三、总结与延伸: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宁波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外活动:观察每天的天气现象;

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学生能否对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学生能否分别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方面来描述天气。

批注

 

板书设计

我们关心天气

云、降水、温度、风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课    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

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三)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能制作天气日历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教学准备

教具:一张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一张天气日历,一张气温柱形图表

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用来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

 

 

 

 

 

 

 

 

 

 

 

 

 

 

教学步骤

 

 

 

 

 

 

 

 

 

 

 

 

1.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吗?”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怎么样。再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教师这时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并指出制作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告诉他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接下来,出示分类画有天气符号的大纸和课件。告诉学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天气现象。向学生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符号和上节课天气预报里的符号一样吗,学生会发现今天的天气符号上添加了许多文字说明。

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照着大纸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用课件让学生练习天气符号。因为在今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就要用自己制作的这样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他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当天的日期。

2.制作天气日历

可以由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首先,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回到教室后,教师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风向?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学生把小卡片贴在“天气日历”相应的日期栏内。

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告诉学生,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把天气现象像这样记录下来。然后讨论怎样分配每天的记录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统一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观察天气。

 

批注

 

板书设计

天气日历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3.温度与气温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

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二)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比较,能选择合适的测量气温的地点。

 

教学难点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

1、课前布置任务,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1支温度计

3、每组1张温度填充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

师: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巩固温度计的使用

1.师:气温可用温度计来测量。出示课件:(图)温度计

师:还记得怎样使用温度计吗?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注意什么?请生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说明。

(安全问题、温度计的拿法、怎样读数、刻度含义)

2.出示课件:各种温度的温度计

   师: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请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温度计刻度。

3.现在我们用手握住温度计的液泡,待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温度。

各组取温度计,实测。

师:刚才测的是什么温度?液柱变化有什么特点?

(液柱先上升,再稳定,说明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需要有个变化过程,在实测时,约需等待2分钟后再读数)

(三)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师: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气温一样吗?哪个会高一点?请生回答,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分别测量室内外温度,再比较数据。)

3.师:现在我们先来测一下室内温度。生实测。

4.交流室内温度数据,简析数据略有不同原因。

5.师:室外我们可选择什么地方来测气温?确定测温地点、分组,并强调安全问题

6.小组选择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记录所测温度。

7.汇报数据,并分析

师: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低)?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室外)

师:室外背阴处与向阳处的温度一样吗?哪个地点温度高(低)?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8.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四)分析比较一天中的气温

1.师: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是不同的。那么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一样吗?

2.请小组拿出事先测量好的一天中的气温统计表

师:一天中的气温什么时候最高?什么时候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测量气温?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早上到校后  大课间后  中饭后   两节课后   放学后

7:30     9:10    12:00   14:10     16:10

(五)课外延伸

不同的天气,同一时间天气的变化规律都一样吗?怎样验证?请各组分别测量晴天、多云天、阴天、雨天等情况下一天中各时间段的气温,并记录。这单元结束时,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批注

 

板书设计

温度与气温

早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早上到校后  大课间后  中饭后   两节课后   放学后

7:30     9:10    12:00   14:10     16:10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4.风向与风速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构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同时,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找本课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二)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学具: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

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

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外活动:

1、连续几天观测风向和风速。

2、收看、收听每天的天气预报。

课堂评估:

1. 学生能否制作并使用风向标判断风的方向。

学生能否利用小红旗等判断风力等级。

批注

 

板书设计

风向与风速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5.降水量的测定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都知道下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但是怎么区分的却不清楚,本课降水量的测定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雨的等级。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教具:雨量器一个,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学具:学生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步骤

 

 

 

 

 

 

 

 

 

 

 

 

(一)天气预报引入:

1、天气预报中的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降水量的测量)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雨量器)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一起读。(板书:降水量 测量)

3、出示教师制作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语:雨量器这么有用,我们一起做个“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

2、清点桌上的材料: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3、介绍制作步骤: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

第一步:画好刻度。(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毫米为单位?)第二步: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纸条在透明胶带的中间)

第三步:把透明胶带粘在杯子上。(刻度的底部正好与杯子内侧底部对齐)

4、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

5、反馈制作情况: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6、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四)教师演示实验。

1、过渡语: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2、师生演示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把盆子轻轻放平,帕子放旁边,拿好洒水壶,把雨量器放中间,双手把洒水壶举高,放在雨量器的上方。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注意,该还原实验器材了:瓶子放回盆子里,取出雨量器,用帕子檫掉水,注意别把水溢出来了,盆子还原,帕子还原,雨量器放平。

2、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把雨量器放平,他的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这和读温度计是一样的。读完数,就把它记录到科学记录卡上。

找到对应的数据,画好柱形图。

3、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式要注意什么呢?

(五)学生分组实验。

1、过渡语:同学们,请像我们这样合作:

2、学生模拟人工降雨,,测量降雨量,填写记录表。

3、学生谁来汇报记录的降水量?(假设他们测量的是一号这一天的降水量……下一组,二号的降水量……)同学们,这降水量变成了一根一根的柱子,我们就叫它“降水量的柱形图”。

4、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找到日期,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当天的降水量。不过,要像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我们还得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

5、这就是《雨量等级表》,你读懂了什么?(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6、检查《雨量等级表》的学习情况,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判断柱形图里降水量的等级。

(六)总结与延伸:

1、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呢?

2、课后延伸:同学们,如果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活中,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回家后,自己做一做“降水量的测量”,好不好?

3课外活动:测量降雨量,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4、课外活动提示:

雨量器摆放的位置的确定: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

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4小时记录一次,确定等级。

课堂评估:

2. 学生能否认真制作雨量器;

3. 学生是否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学生能否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批注

 

板书设计

降水量的测定

雨量器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6.云的观测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是学生继“云和雨”的观测后,进行的又一项天气现象的观测,相对来说,这一节难度要比观测上一节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自己      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认识的知识系统。为学习下一课奠定能力和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1张大图画纸。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

学具: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教学步骤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在网状图上选择“云”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它作尽可能多的联想,它可以使学生识别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对于“云”他们都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建议做下面的活动:

给每组准备1个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4分。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批注

 

板书设计

云的观测

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日    期

课   题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课    时

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对本单元的课进行总结,较容易掌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进一步了解天气是不断变化的。

2.分析和整理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

2.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天气日历、各统计表

学具: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

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

二.分析探究

1.确定统计内容

如果让你选择几个信息进行优先整理和统计,你会选择哪些?

(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

为什么?(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确定本节课的统计内容为降水量、气温、云量,风向和风速留到课后去整理和分析。

    2.商讨统计的具体信息

关于降水量、气温、云量,我们分别可以统计它们的什么信息呢?

小组讨论。

汇报小结:

降水量可以统计降水的类型、月平均降水量、降水量的特点有无持续降水等。

气温可以统计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或特殊气温(过高或过低的气温)

云量可以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和其他天气出现的次数及分析出现过的云的类型等。

3.讨论统计方法

用怎样的方法来统计这些数据和信息呢?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将数据记录到统计表中

(4)用柱形图来统计降水量的变化。

4.出示各记录表格

观察记录表格,明确记录内容

记录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表格同书中)

5.分组统计

(1)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要协调好,让三个内容各自至少有2个小组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反馈时的比较。

    (2)分组统计:下发对应的记录表,开始小组统计。

6.分析天气信息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其他小组的补充。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其他小组的补充。

(3)统计降水量的小组:出现了哪些类型的降水?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其他小组的补充。

三.综合分析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这段时间里的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批注

 

板书设计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降水量、气温、云量、风速和风向等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本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9

由此可见,实验记录表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那如何运用实验记录表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实验记录表运用的现状分析

(一)课堂情景回放

情景一:一次参加区组织的小学科学研讨活动,在课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做实验崮址欠病o驴魏螅桌上有被丢弃的实验记录表,甚至有一学生问上课教师,这个记录表是否还要,老师直接说不要了。

情景二:学校开展优秀课评比,课前执教老师精心设计了实验记录表,课中,为了能让学生汇报地精彩,教师对个别小组记录表的填写进行了“精心指导”,汇报很顺利,没被指导的小组被放置一旁。

情景三:本人有幸参加区小学科学展示课活动,由于自己意识到实验记录表的重要性,课后,对学生的记录表进行了回收,但仅仅是回收,没有对学生的记录表进行分析、研究与评价。

(二)存在现象分析

1.课前设计不精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记录种类繁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们设计的记录表上内容并不是学生所能完成的,要么是过于精细、复杂,不能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么是过于简单,学生感到很迷惘,无从下手。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观察水》这一课时,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面的要求:“仔细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由于设计的记录表过于简单,当学生拿到记录表,会感到非常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观察水》这一课的主要目标除了要让学生认识水的各种性质以外,还有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只知道用眼睛看,还不太了解其他的观察方法,比如,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舌头尝,等,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记录表的时候,要给学生一个提示,这样有利于让他们的活动继续下去。

2.课中指导不足

我经常听到其他的课任老师这样评价科学课堂:“科学课真热闹。”那么热闹的背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学生的探究能力究竟有没有得到提高。在出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小组的学生在实验时,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填写记录表,或者说记录表填写的过于简单,他们只关注实验的过程,而在对实验过程记录上花费的时间太少,只把这个记录的任务交给了记录员。

例如,在《小小纸飞机》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出:“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纸飞翼留空时间的长短与纸飞翼的什么特征有关?怎样使纸飞翼留空时间长?”学生自主研究,并完成记录表。几分钟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当老师说“在刚才的讨论研究中,同学生们肯定有一些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大胆地说出,和大家交流一下”时,好一会儿,只有个别学生举手。全班交流为何冷场?那是因为教师在活动的方法上过于开放,缺乏必要的引导,活动是失败的。

3.课后评价缺乏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实验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在很多听课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走后,桌上留着一堆零散的实验记录表。学生弃之不理,教师也丢之不要。

在科学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只重视记录表的信息是否填写完整,而对记录内容的价值和对学生实验的过程缺乏指导性的、有效性的评价。长此以往,给学生也带来错误的信息,对科学记录敷衍了事,不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二、优化策略,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

1.注重科学记录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学生的记录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实验记录对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具有重大作用。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总是闲不住,所以很多时候实验是无序的,混乱的,甚至错误的。这时候,我们老师最重要的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引导、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

例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时,教师提出要求:“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小组讨论后,动手试一试,并做好记录。”教师要求一出来,许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异常兴奋,完全把老师“做好记录”的要求抛在脑后,当教师提醒,完成的小组来汇报一下时,很多小组的学生才想起来记录表还没有填写,这时就只有让记录员快速地填一填。当然汇报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白,做好记录也是我们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严谨的实验态度。

2.注重实验记录表的设计

实验记录对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想通过实验记录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上下功夫。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篇10

做笔记的好处一:养成良好的习惯——潜意识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能及时的记录下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终疑惑、难点、重点及核心重要的东西。当这种习惯成为一种永恒的智慧,成为一种素养,锻炼成生命旅程中一种坚忍不拔的性格,成为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能力,这无疑是他人生成功的阶梯。

做笔记的好处二:做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课堂之上做笔记,心随手动,活跃思维!大家知道五指连心,手动起来,心脏处于全心舒张状态,从而保障了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高效快速地思维活动,同时也有效摒弃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盹犯困、做小动作、浮想联翩等一系列坏毛病。

做笔记的好处三:笔记是加强记忆知识点,温故知新的助推器。记笔记更有助于积累资料、拓展新知,达到全面透彻学习的目的。(注:这一点是对所有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最直接有效的好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由自己新手写下来的笔记,在记录下课堂重难点的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再翻开笔记的时候,原来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便像放电影般再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难道这不正是我们很多学生所憧憬的最高效精准的学习方法嘛?难道做笔记不是一种智慧吗?

做笔记的好处四:提高学习兴趣——记录下当时自己的思维活动,对学习产生感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所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影响的事情,要么令人欣喜若狂,要么令人悲痛欲绝。所以思绪的起伏才是加强记忆的强行针,只有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及时记录下你认为的重点,和困惑的地方,这堂课亮点,还有老师重复强调的考点,才能把做笔记的效率提到更高——学习令我们对它产生了感情,产生了兴趣,这便是兴趣的巨大功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笔记的方法

做笔记当然也是要讲方法的,如果不得当,简单地把做笔记当成是有待完成的任务或者一种仅仅为了满足虚荣心而纸上谈兵,则大可不必浪费那么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如何做笔记,怎样才能做好课堂笔记呢?

1、做好做笔记的准备工作。

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给每一门课程准备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一个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准备三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具体颜色怎么用,按照个人不同的习惯来(一般红色表示重点)。

2、做笔记时的速度一定要快!

自己的笔记当然是给自己来看,一个“聪明”的“聪”字解决一切问题,耳、眼、口、脑齐用,切记要把你自己认为的重点,对你自己有用的亮点及时地记录下来。

3、挑重点来记。

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有主要内容需要记录,有几大知识体系需要记录,有老师提出的考点、难点需要记录,其它的要看自己的理解能力了,不懂的记,觉得老师讲的老的地方记,觉得老师重复了多次的记。

4、笔记的版面

版面也很重要,也许在课堂上快速做笔记写的写并不美观,但是分好版面,段落清晰,笔记做出来,也一样错落有致!另外,建议在每页笔记的右侧,留出一部分地方,用来写自己学习时的心情感悟,这样更有助记忆知识点。

5、课后及时温习检查笔记

课堂笔记需要及时回顾检查,弥补没有记全知识点。如果课后发现存在没有望到的地方,最好凭自己的记忆来记,实在记不起来的可以马上问同学;

6、温习回顾笔记的周期

课后马上回顾,检查遗漏,加强记忆——每天做作业前的回顾重复,加深理解——每周定期翻阅,把瞬间忘记转化为永久记忆——闲来无事的时候翻阅回想,串联知识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月考甚至大老前的回顾,把知识理解和解题能力最终回归课本,知识点简单化,增加自信心。

7、做笔记时的注意事项

a、保证要预习功课,做到心中有数;

B、不要满黑板全抄,这是最愚蠢的学习方法,与其这样,还不如只听不写呢!

C、没有记下的,便索性不记,先认真听讲,下课后再向老师或者同学借来抄;

D、一下课最好把笔记简单地回顾一下,检查保证没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