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22:38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93-01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

活动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活动2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活动3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巩固训练,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有关概念的理解。

活动4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5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1]

问题: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许多大学生都希望为奥运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组委会决定对高校奥运志愿者进行分批培训,由已合格人员培训第一轮人员,再由前面所有合格人员培训第二轮人员,以此类推来完成此次培训任务。

某高校学生李红已受训合格,成为一名志愿者,并由她负责培训本校志愿者。若每轮培训中每个志愿者平均培训x人。

(1)已知经过第一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1人合格,请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

(2)若两轮培训后该校共有121人合格,你能列出满足条件的方程吗?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在第(1)问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在第(2)问中,遵循刚才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学生思考,列出方程。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为后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同时可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总结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项、系数的概念。

[活动3]

例1:天津四中为树立学生的团结、拼搏精神,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依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请问全校有多少个队参赛?(列方程并整理成一般形式)

教师在此活动中应重点关注。

(1)由一个学生列出方程,并解释解题方法,教师进行引导,点评,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认同。

(2)教师在归纳点评过程中,应注意把两队只打一场比赛解释清楚,以便学生理解题意。

(3)整理一般形式后,教师应强调整理过程中应用到的等式变形方法,如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去分母等。

(4)让学生指出各项系数时,教师强调系数须带符合。

此题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通过此题让学生理解比赛赛制安排原则。

例2:当m取何值时,方程:

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此题是字母系数问题,由学生思考解题过程,让学生讲解此题,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大屏幕显示解题过程。

[活动4]

(1)问题: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反思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总结活动中的经验。

小结时,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是否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

②学生是否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小结反思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体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2)思维拓展。

若方程x2m+n+xm-n+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m,n的值。

此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作适当归纳,可留疑,让学生课下思考。

[活动5]

课后作业:

(1)教科书第98页习题17.1第1、2、5、6、7题。

(2)请根据所给方程:

(16-2x)(10-2x)=112,

联系实际,编写一道应用题:(要求题目完整,题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1)组题目为巩固型作业,即必做题。

(2)组题目为思维拓展型作业,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

分层次布置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难点的体现。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方法;刍议

教育发展学认为,数学学习活动,是判断、概括、推理、归纳等形式的综合运用过程.数学学科呈现的推导性、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等显著特性,为学习对象思维实践的有效锤炼和培养提供了“机遇”.学习属于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能够及时回顾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要能够查找到各个方面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本人现从三个方面,就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议论.

一、多方激励,增强初中生主动反思能动意识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既能够深入开展学习,同时也要整合教学资源,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因素,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节课新知讲解活动后,教师现对初中生新知探究活动表现予以肯定评价,以此保护初中生的主动学习情感.在此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东方红小学的王兴小朋友不小心将李大爷家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他买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你能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王兴检测一下所买的玻璃是否与打碎的玻璃一样?”问题,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这一内容的动态画面以及两块玻璃的形状.初中生在教师真实场景、直观画面渲染下,学习情感得到有效刺激,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为数学反思活动开展打下思想“根基”.我在教学中深刻感受到,激励手段的运用可以为教学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只要加以鼓励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还是综合推动数学教学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践锤炼,注重初中生有效反思过程指导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与习惯,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放”的工作,组织初中生开展反思检查、整改提升的实践活动,搭建他们有效数学反思的活动舞台,向初中生提出数学反思的任务和要求,提供初中生数学反思活动时间;二是做好“导”的工作,对初中生反思活动进行全程“监控”,深入课堂中间了解反思活动情况,实时解决反思活动问题,推动初中生反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如图所示,一艘船向正西方航行,在a处看到一艘渔船D位于南偏西45°,此时该船航行到B处时,渔船D位于南偏东45°,航行30分钟后到达C处,看到渔船在南偏东60°,现在已知该船以50海里/小时速度航行,求a与B两点之间的距离长度.(精确到0.1海里)”案例讲解活动后,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整个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回头看”、“自查”和“整改”.学生在合作探讨基础上,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针对“过点D作DeaB于点e,设De=x,在RtCDe中表示出Ce,在RtBDe中表示出Be,再由CB=25海里,可列出x的方程,即可得到aB的距离”解析过程,初中生思考分析认为,该解析过程很好地运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并找出了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求解相关线段的长度的方法途径.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反思活动的补充指导,指出这一个教学案例属于解直角三角形范畴的内容,解决这一种类型问题要通过学生的反思实现升华.

三、评价辨析,提升初中生深入反思活动效能

初中生形成有效的数学反思能力和习惯,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根据教育学研究成果显示,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实践探索并进行积累和提炼.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反思进行评价时,要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或任务,引导初中生进入到深刻反思辨析的实践活动之中;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评价举措,将学生变为评价的“实施者”.组织初中生进行评价辨析活动,将评价辨析与反思整改进行有效融合,让初中生在有效反思、深刻检查、认真整改基础上,完成评价辨析活动任务,实现二者同步实施,共同进步.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反思的评价辨析,对学生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也要让学生能够研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技能,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数学反思能力培养活动中,要坚持“以生为本、能力为要”信念不动摇,从情感方面入手,从课堂教学做起,从活化手段切入,切实培养和锻炼初中生数学反思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秦荃田,张永波,陈玉华,郎咸英,王军.浅论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主体分层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实验所要求的十大能力培养问题之四[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4(14).

[2]管宏斌.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方略[J].数学教学通讯.2004(05).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数学应用分析

因为问题而产生的方法,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完善解决方法,这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进步的一种渠道。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性的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建立一个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改变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引入以问题教学法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地充实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层次,设置适宜数学教学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无限扩大。

一、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特征

(一)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问题教学法是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学生自我思考和创新。问题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合作性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解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得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解题时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突出不同的实体解决方案和建议,允许学生对数学的解题选择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也可在小组学习与讨论中,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实现长足发展的途径,推动科学的发展,也是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中学生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的探索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并在探索中突出解决问题的新颖性。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策略

设置问题情境法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问题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数学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数学问题的解答和验算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紧密的联系。

提问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设置首先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思想,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设置问题,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不怕提错误的问题。在问题教学方法的使用中,教师知识的充实与更新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门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凸显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置相应的问题。

1.围绕课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依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数学课本的例题设计从易到难,逐渐深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设置问题的范例。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中的有关例题、概念与命题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创造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

2.从社会实践中提出数学问题。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与周围有广泛联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延伸的问题。初中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从生产、生活到科学研究都赋予极强的学习意义。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巧设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策略

在数学解题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数学试题,体现数学解题的各种方法,构建新的数学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反思,培养其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一是认识到自身学习中反思的重要性;二是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反思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巧妙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要对自己的提问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得到收获和失败的原因,并对通过以往的学习活动进行思考性的总结,总结出一套有规律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思考、总结和调节,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及时作出修改。反思性数学教学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学习过程的思考,为了达到反思性的效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而问题教学法的将这一模式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采用。问题教学法已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并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进,问题教学法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学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芬.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5).

[2]刘玉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3]出志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2(36).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反思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层次的思维实践活动,反思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强弱.教育学认为,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学生个体对自身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研析、自我评判、自我提升、自我改进以及自我调节的思维分析活动能力水平.初中生反思能力在学习能力素养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功效”,是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集中反映,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本人现简要论述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方法和举措.

一、挖掘积极情感,增强初中生主动反思能动“欲望”

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的“思想基石”.反思活动作为高层次的思维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保证”.但在实际反思进程中,部分初中生面对较难的问题案例,面对较为复杂的分析过程,内心产生消极情感,缺乏反思、评判的积极性,不能深入其中,进行深入细致、深刻显著的反思实践活动.初中数学教师此时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利用现有积极教学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的反思欲望,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情态主动开展反思实践活动.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运用活动中,利用矛盾激情的方式,设置出“全等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判定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案例,学生在探析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该问题判定存在“矛盾”,意识到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虽然它们对应角相等,但不一定全等,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矛盾情境”下,认知产生“冲突”,主动反思欲望得到增强,反思积极情感有效激发.

二、重视实践锻炼,积淀初中生有效反思科学“技能”

学生在对学习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评析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和思考分析技能.同时,反思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技能素养的“积淀”,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究、分析等活动,逐步形成和树立富有成效的实践分析能力水平,为科学深入反思积淀丰富“技能”,为有效反思提供能力“积淀”.

问题:如图所示,o是aBC内的一点,求证:∠BoC>∠a.

这是教师在讲解“三角形”问题案例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评析技能水平,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学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应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寻问题解答思路,鼓励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阐述.学生探究分析后指出:“解答该问题时,可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通过添加辅助线方法,延长Bo交aC于点D进行证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总结评析活动,向学生指出:“证明三角形中有关角的不等关系方法有两个,一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大边所对应的角较大来证;二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证明.”

学生在实践锻炼、思考分析、探究解答过程中,通过数学语言将自身解题思路进行展现,教师进行实时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思考、分析、解答的技能和素养,为学生反思活动深入开展打下了能力素养“基石”.

三、传授解题思想,培养初中生高效反思良好“品质”

解题思想策略,是解决问题方法系统化、条理化的集中反映.初中生在反思能力实践活动中,运用科学、正确的解题思想策略进行问题条件分析及解题过程思考、研判、改进活动,切实提升反思能力素养,提高反思活动效能,形成反思良好“品质”.初中数学问题解答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解题思想策略主要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方程、整体等思想策略.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入掌握并有效运用解题思想进行反思评析,能够提升学习实践活动效能.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5

一、要加强函数的一般方法的引导

函数关系是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抽象,凡涉及量的关系就少不了要用函数概念去描述、去刻画,并通过它去研究客观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所以无论就业或升学都要学到函数概念。高中代数教材是以函数为中心,函数又比较抽象、难学,初中函数是为高中做准备的。就以初中代数本身而言,像解三角形、二次不等式等也都离不开函数的有关概念;在物理、化学中,像匀速运动、抛射运动、自由落体等也要有相应的函数作基础,因此初中学习函数是相当必要的。

函数不仅仅是数学当中的一部分,它还是一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它的学习要更注重方法和思想的学习。要注重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函数与函数之间的联系。例如:对于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大多经历这样的过程:从一些具体实例引入(包括匀速运动路程固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商品总价固定,单价与商品数量的关系;长方形面积固定,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概括其中的共同本质特征(函数关系,反比例关系);下定义(给出反比例函数的文字和符号描述);辨析概念(从反比例关系、函数两方面辨析概念,注意反例的使用);例题(给出用概念作判断的操作步骤);反思(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作比较,纳入概念系统)。实际上,相关函数都要经历这几个过程。这些基本的“套路”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函数提供了方法。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学习时,喜欢从特殊到一般,在这种框架下,我们就能完成对后续内容的探索。

二、注重函数思想的渗透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广阔性

函数要求学生的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学生只有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逐渐地培养函数思维的广阔性。

例1:已知点a(1,4)和B(2,2)两点,试写出图象经过a,B两点不同的函数解析式,并简要说明解答过程。

解:⑴运用一次函数解答

如果经过a,B两点的函数图象是直线,可设函数的解析式是y=kx+B,则有k+B=4,2k+B=2。

所以,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2x+6。

⑵运用反比例函数解答

由于a,B两点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积相等,都等于4,因此经过点a,B两点的函数图象还可以是双曲线,其解析式为y=4/x。

⑶运用二次函数解答

如果经过a,B两点的函数图象是抛物线,设函数的解析式为:y=x2+Bx+c,根据题意,得1+B+c=4,4+2B+c=2。

解得:B=-5,c=8。

本题还可以选择其他的a值代入,答案不唯一。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维的深刻性

这要求学生在对待问题时要善于抽象概括,透彻深刻地理解,严密地推理。尤其在初中函数部分的教学中存在着像“一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元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元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和二元一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之间的关系”等一些内容相近或相似的问题。此时,学生要抓住本质特征准确识别与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2:解下面的三个问题:

⑴设x1,x2是方程2x2+3x-1=0的根,求x12+x22的值。

⑵已知二次函数y=2x2+3x-1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x1,0),B(x2,0)。求x1+x2的值。

⑶已知a,B为不等的两个实数,且2a2+3a-1=0,2B2+3B=1,求a+B的值。

这三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不同,涉及的内容也不同(问题1是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平方和,问题2涉及一元二次函数图象问题,问题3是两个实数的问题),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即所求代数式中的两个量均是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根,都可以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实现解题的目的。这种多题一解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抓住本质特征,更快地认识数、形间的转化与统一,深刻理解其实质。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数学函数教学思想渗透引导领悟

函数概念在初中数学关于式、方程、不等式等主要内容中起到了横向联系和纽带作用,由于函数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助推了中学数学中从常量到变量的一个认识上的飞跃,而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思想方法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一定的知识逻辑结构,函数思想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点。

一、反复渗透

“渗透”就是把某些抽象的数学思想逐渐“融进”具体的、实在的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感知或直觉,但还没有从理性上开始认识它们。

(一)函数思想的渗透,首先要准确把握渗透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挖掘知识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函数思想方法的培养。同时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函数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初中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虽然安排在八、九年级学习,但函数思想从七年级就已经开始渗透。如通过讨论三角形面积一定时,底与高之间的关系:等底时,面积与高的关系;等高时,面积与底的关系。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知识,这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中,由“常量”到“变量”是一个质的转变,为此,在函数概念教学之前,就需要不断渗透变量思想的教学。在初中阶段,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再由字母过渡到代数式、方程及简单的不等式,而后由方程、不等式过渡到函数的概念等,都需要不断渗透变量思想的教学,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变量意识。在高中阶段,变量思想的教学还将进一步加强。

函数与方程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函数若能用一个解析式表达,则这个表达式就可看成一个方程;一个二元方程的两个未知数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这个对应关系是单值的,那么这个方程也可以看成一个函数,一个一元方程,它的两端可以分别看成函数,方程的解就是这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等。反之,许多有关函数的问题也可以用方程思想去解决,函数思想与方程是解决很多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初中数学中的很多章节(方程、方程组、函数等)都存在着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因此,许多有关方程的问题都是函数思想教学的重要渗透点。

(二)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反复性。

应该看到,对学生函数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对于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感性认识,经过多次反复,形成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已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实验证明和运用,加深了理性认识。经过多次反复,逐渐提高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才从低级到高级,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同样,函数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三)函数思想的渗透,还应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

不能因为要渗透函数思想而放松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

二、适时介绍

“介绍”就是把某些数学思想在适当时候明确“引进”到数学知识中,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有初步理解,这是理性认识的开始。函数思想从七年级起就开始有步骤、分层次地边渗透边介绍。

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因而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概念是极其重要的。初中教材中,我们可以通过确定代数式(特别是二次根式、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来学习和介绍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不等式、方程(特别是无实根的二次方程)以及与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几何问题来讨论和研究函数的值域。在学习数轴时,七年级就应适当介绍有理数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八年级在学习实数时,再进一步介绍实数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对应思想。就初中生而言,学习代数式的值时,求字母的不同取值时代数式的值也是介绍对应思想的重要契机。

对函数思想的介绍而言,初中阶段还应加强几种初等函数性质的教学,以充实函数思想的理论内容。一是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与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系统的概括,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强系统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加强系统性的教学,就是加强函数性质与性质、性质与图象、函数与函数、函数与方程等之间的联系与概括。加强灵活性的教学,就是强化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为此,教学既要纵横联系,又要深入剖析和挖掘应用的价值,不断提炼和介绍函数思想方法。

三、充分领悟

“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把某些数学思想经常性地予以强调,并通过大量的综合训练而达到灵活运用。它是在介绍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而知道选用和善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

在加强联系,适时介绍,提高灵活性的基础上,综合渗透函数思想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充分领悟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函数的观点看问题。运用函数思想来处理问题,方法新颖,思路独特,直观明了,有时可大大简化解题过程。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9―0065―01

绿色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构建,不但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那么,怎么的课堂才是绿色课堂呢?它的指导思想、评价标准又是如何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基于对国内外已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的分析,结合对绿色教育和数学绿色课堂的理解,由此确定了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四条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可以称为“一个理念,两个基本点”。“一个理念”是指“教育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体验,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和教师在充满生命力的和谐课堂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基本点”是指:一要基于《标准(2011年版)》。评价的理念、指标和内容要与《标准(2011年版)》一致;二要基于教学实际。不但要符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际,还要促进和引导学生发展。

2.基本原则。第一,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是指评价标准的描述要清楚、确切,涉及到的概念、术语和理论要科学,能反映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同时要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标准的操作程序和测量变量的可观察、可判断和可测量。第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兼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第三,评价方法要兼顾定量和定性方法,要将两者有机结合。第四,评价功能要重在诊断和改进。总体来说,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激睢⒃げ狻⒓定、诊断、改进、考核、反馈和管理等功能。

二、初中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特征分析

1.内化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构建和谐课堂文化。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重点突出绿色课堂的科学、人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基本理念,凸显现代教育应有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体验。只有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确保绿色课堂的科学、人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基于对课堂文化的理解,绿色课堂教学标准应从创新文化、合作文化和数学文化三个维度,来阐释和谐课堂文化的内容。

2.符合初中生数学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还符合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占优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另外,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他们喜欢怀疑和辩论,并经常要独立、批判地获得新知识,这就要求关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8

一、初三数学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三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预设与生成成为热门话题,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仅仅模仿了新课改的“形”,上课热闹、生动,在力图体现新课改的种种理念的外衣下呈现表面的“浮华”,没有把握住新课改的“神”。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虚无、过程程序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主导着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教学目标虚化,直接影响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导致在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时数分配和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失衡和尴尬,使得数学教学整体效率低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

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于是许多初三数学教学变“一言堂”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的“多言堂”,并非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使得“形”聚“神”散,导致一堂课下来,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内容分散,学生真正学到、掌握的东西少之又少,呈现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可谓是“过犹不及”。

(二)教学中生活情景泛化

联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是课改的亮点。适度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置适当的生活化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然而,当下却存在为操作而操作,为生活化而生编硬造的现象。

(三)教师主导作用弱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首动者,又是其中最积极的思考者与改进者。如果没有教师事先的全面考虑与周密预设,就不会有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不敢轻言教师“主导”的现象,教学很大程度上被学生的“自主”与的“生成”牵着走,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频频发生,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效率。

二、初三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数学教学方式

当前初三数学的有效学习要侧重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教师需要针对所教的内容,结合发展的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设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知识时,感受到新奇和惊喜,教师把数学的抽象,通过一定的故事和实例来进行现实的说明,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我们始终都必须认识到的,教师只是一种辅助角色,不应该出现角色的颠倒,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才能够使得学生占据主动,主动去学习,去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转变数学的教学方式。

(二)实现师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对于初三的数学教学而言,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还要对前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初三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手段。在初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学生反思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思考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育人员,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有关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来安排数学教学任务。针对现阶段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现象,文章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具体分析怎样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角度关于数学“学”的思考

1.教师需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反思性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反思性学习。第一,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的工作,将学生引进自主学习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到对新课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保证学生上课紧跟教师的讲课进度,并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第二,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反思。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几何证明题的时候,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在矩形aBCD中,e是aD的重点,eF和eC垂直相较aB于点F,连接FC。求问三角形aeF和三角形eFC是否相似?”在解答完成这道题目之后,反思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发现利用了中点的特性,结合延长重c所在线段的方法能够对证明三角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还复习了三角形的相似证明定理。

2.学生自己要结合自身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一,要积极主动钻研数学知识。每一名学生都需要结合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短期学习计划和长远性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数学学习。第二,学生要做到勤学好问。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做到不懂就问,不断激发和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第三,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错题本”。第四,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晚自习来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教师角度关于数学“教”的思考

1.教师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的进行下,教师需要打破原有“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教师的数学教师可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实现情景式数学教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故事性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情景的创设来将学生更好的带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创设情景“我们已经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这些英文字母除了能组成英语单词外,你们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吗?”在提问之后,教师举出这样的生活情景例子“国庆长假期间,小明游玩了a城市与B城市,问这里面的字母a、B表示________。”通过这样学习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案例的结合来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实现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比如在学习了垂线段定理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呢体育教学例子,设计问题“体育课中的立定跳远,是怎样测量学生立定跳远的距离?”应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体育活动立定跳远的测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了垂线段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再比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性质,教师可将勾股定理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建筑、装修知识结合,并延伸到身边的生活现象,提问学生能否应用勾股定理来判断教室四个墙角是否都是直角?通过这样的知识迁移在最大限度上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得到了有关人员的进一步关注。综合实践证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不是一时间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长时间的过程中进行摸索,具体要求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反思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篇10

一、设定归纳目标,明确思考方向

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归纳推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归纳推理成为了教学目标的重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臆想并且加以归纳。让学生以数学规律为准则进行归纳就需要设定归纳目标与方向。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提示,让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归纳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路的主要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归纳推理理论,教师应该选择具有特例的、并且具有规律以及共性因素的教学内容。

(2)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基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在明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算式来检验学生归纳能力,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计划。

(3)设定归纳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内容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设定归纳目标,让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

学生在就归纳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后会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论,在获得结论后学生还需要对结论进行解释,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支撑结论解释的依据。检查归纳结果、反思归纳推理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自主发觉教材的异同点,并且就产生异同的原因与影响进行研究,然后将得出的结论与其他知识相关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思维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获得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同的。归纳结论的正确与否可以进行检验。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归纳;同时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归纳结论,并且说明以下问题:若干方程有何异同点?命名方程有什么共性?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相比有什么概念区别吗?教师在完成提问后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通过归纳学生的结论来阐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对刚刚归纳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另外,学生进行归纳反思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反思,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归纳反思与课后习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进而实现课堂内外的联系与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归纳推力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单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进行“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归纳推理理论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归纳推理理论,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去学习。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已经学过有关有理数的知识了,那么如果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话应该怎么计算呢?”其次,教师可以让大家回答一个熟悉简单的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数量和输球数量是具有相反意义的,如果赢球了就被记为正,输球则被记为负,平局为0,那么足球比赛中足球队在比赛中的胜负会有哪些情况呢?”再次,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上半场赢球2个,下半场赢球3个,那么全场赢球数量为5个,也就是(+3)+(+2)=+5,一共8种情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理式的加法运算法则,上面罗列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况,并且得出了先加的总和,但是如果要计算有理数相加的总和就需要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判断确定“和”的表示符号以及计算“和”的绝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