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33:53

陈景润的故事篇1

关键词:陈景润;数学史;人才培养;作用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景润出生于1933年,故乡是福建福州。1935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四年后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在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对于数论的研究。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并且兼福建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河南大学以及贵阳民族学院的教授,任职过《数学季刊》主编,曾经是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重要成员。陈景润主要进行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而且他在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惊人成果。相关的成果被人们称作陈氏定理,有着广泛认同。

一、陈景润的人生经历对于培养人才的启示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是闽侯人。他小的时候学习十分用功,由于家境贫寒,所以比别人勤奋,高中还没有毕业就顺利考进厦门大学。陈景润在小的时候就对数学有一种独特情感,他有空的时候就喜欢演算数学题,大家都知道他是小数学迷。陈景润不太会说话,但是一个和善而且真诚的人,不会与人计较小事,把一辈子都交给了数学事业。陈景润第一次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是在英华中学读书的时候,有一次,清华大学的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教师来讲课,陈景润就是其中的听众,故事是这样的:大概在两百年前,德国有一个叫哥德巴赫的数学家想出了一个天才猜想,“任意一个偶数都能够用两个素数的和来表示”。哥德巴赫一辈子也没有完整地证明出这个猜想,于是他写信给俄国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求他一同证明这个难题。欧拉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可谓绞尽脑汁,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哥德巴赫同样是在遗憾中去世,为后人留下了这个世纪难题。两百多年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吸引力大量的数学家的研究,但是仍旧没有结果,属于国际数学界最大的谜案。当时那个教师还做出十分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做自然科学的皇后,又说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后王冠上的闪闪发亮的明珠。这节课连同有趣的故事给年少的陈景润心里留下很深印象。后来的时间里,这个著名的猜想就像是强力磁铁一样吸引着他。自此,陈景润走上了摘取皇冠宝石的漫长道路。陈景润1953年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曾经留在厦门大学做学校图书馆资料员,整理图书馆的图书,同时还需要帮忙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但是在工作忙碌和时间紧迫的时间里,陈景润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科学的研究。陈景润对数论方面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所以他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关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所著的关于数学研究的书,同时还学习了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法语、德语以及俄语。学习这些国际语言是一个较大突破,但这些努力只是奔向成功的一小步。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陈景润在多少个寒冬和酷暑里,在他还不到6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潜心钻研、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他用来计算的草纸就满满地装了好几个大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这个新的环境里,陈景润更加用功。在十多年的计算之后,陈景润发表了他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成果。这个论文得到了国际数学界以及众多数学家的极力赞扬和重视。德国著名数学家黎希特以及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坦都把陈景润的相关论文写到了数学书里,并且称之为“陈氏定理”。这个论文代表陈景润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后王冠上的那个宝珠,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国际数学难题终于被数学家攻克。这个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让学生也产生研究数学顶端问题的理性,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自信心;让学生了解到只要肯付出努力,就可以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同时还能发现数学中隐含的规律,得到意外发现。通过对数学理想以及数学学习志向的培养,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数学精神,并且产生不断追求数学真理和坚持数学理想的意义。

二、陈景润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培养的借鉴作用

陈景润在农村长大,诚实憨厚,不喜欢逛马路和公园,唯独钟情于数学,每次都会忘记睡觉和吃饭。陈景润一旦到了图书馆里,就好比蚂蚁掉到了蜜糖盒子里面,舍不得离开。一天早上,陈景润吃过早餐,带着几个馒头和一块咸菜就去图书馆学习。他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人少还安静的地方,开始认真读书。到了中午,肚子饿了,陈景润就会从口袋拿出来一个馒头,一边看书,一边啃馒头。看着看着,图书馆下班的铃声响了,图书馆管理员开始大声说:“下班时间,下班时间,请各位把图书放回原处,离开图书馆。”其他人都走了,但是陈景润因为过于投入,没有听到管理员的呼声,还继续看书。图书馆管理员以为里面的人都走了,于是锁上大门,回家休息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天色逐渐黑下来。陈景润只是简单地看了看窗外,心里想着:怎么今天的天气这么奇怪,刚才还是阳光普照的,这会儿就阴了。陈景润打开电灯的开关,坐下来继续看书。陈景润又看了好久,忽然站起身,原来是他看了整天的书,脑袋开窍了,他要趁着思维活跃的时候回家,把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解开。他把自己的书收拾好,向着图书馆的大门走去。这时的图书馆十分安静,听不到一丝声音,陈景润没有看到管理员,也没有看到平时到图书馆看书的人,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手表,发现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大门被锁上了,陈景润没有推开,他向门外喊,“请开门,请开门!”门外还是一片安静。如果换作平时,陈景润会走回到图书馆的座位上接着看书,到第二天上午就能回去了,但是今天的情况不相同,陈景润需要回宿舍做一道题目,这才是重要的事情。陈景润来到电话机旁边,拨通了办公室电话,但是电话那头没人响应,只能听到持续的嘟嘟声。他连续拨打了几个号码都没有回应。陈景润急了,他拨通了党委书记的电话。党委书记接到电话后很疑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陈景润向书记说明情况,书记笑着说:“辛苦了,辛苦了,你是个好同志啊,陈景润。”他立即派几个人联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最后打开图书馆的大门。陈景润连忙跑出来道歉:“谢谢,谢谢,真是太对不起了。”陈景润一边道歉,一边急忙跑下楼梯,赶回宿舍。回到宿舍,陈景润打开灯,开始琢磨那个题目。学生由此明白,陈景润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他最好的老师。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兴趣紧密相连,他发明电报之后又开始做电话实验。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兴趣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除了勤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才会取得成功。

三、陈景润的相关成绩对于人才培养的启示

陈景润除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之外,还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尖端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组合数学的关系。在国内外期刊中,陈景润发表的论文有七十多篇,出版了《组合数学》《数学趣味谈》等书籍。陈景润关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优异成果,获得了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等。而且他还是我国第五届以及第六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数学发展历史以及数学家的精彩故事中可以看到,数学研究往往是不顺利的,关于数学研究的成果都是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得出的,是一个漫长的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相的过程。如果能把数学背景以及数学知识结合起来,通过陈景润的事迹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家的精神风骨。

四、讨论

数学历史中呈现的是关于数学发展过程的内容,如哲学有哲学历史,文学有文学历史,而天文学有天文学历史。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同,也有自己的历史,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数学史一个具有较强积累性以及历史性的学科,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具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实际情况是,数学这个概念是难以完美地进行定义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学科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历史,数学史不仅研究数学研究成果的规律以及发展过程,同时也研究数学方法、思想以及内容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其中不只包括数学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历史、经济、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历史学内容,是一个人文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数学科学具有漫长的历史,和其他自然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积累性,并且相关方法和概念延续性更强。数学不只是一个语言形式、艺术形式或者方法,更是包含了大量内容的知识体系,其中的丰富内容对于艺术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有重要作用,影响神学家以及政治家的理论形成。数学对于人类的思想以及生活有着深刻影响,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形成。数学史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数学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数学专业训练,而且还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数学家的成绩与品德会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奋学习的精神。同时,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的精神,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通过学习数学历史,学生能养成研究和探索数学知识的习惯,认识和发现一个数学问题从出现到最终解决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哪些方法和思想代表着相关内容对于传统内容的实质性发展和进步。学生通过了解创造的过程体会到真实、鲜活的数学思维过程,形成对于数学问题的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们能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最初来源,而不是单一地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探索、学习和持续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数学知识的发展路线以及思路,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实际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结合了实践和理论的过程,其中不仅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还包含了珍贵的数学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成果。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形成对数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发展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树立创新意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促进学生创新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宗巨.世界数学通史[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2]李迪.中外数学史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徐利治.漫谈数学学习和研究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4]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3

[5]曲建民.谈谈数学史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03

[6]高夯.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徐利治.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1994

[8]张晓军,杨树生.“主题词”教学法[J].新天地,2011.12

[9]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10]杨树生,张晓军.线性代数[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陈景润的故事篇2

该剧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该剧于2017年8月30日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首播。

2、《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根据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古装传说言情剧,由陈俊良执导,何润东、董洁、陈冠霖、寇振海、谢元真联袂主演。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种种阻挠下最终选择了以死的方式在一起的故事。

3、《少年杨家将》是由华谊兄弟影业和上海唐人电影共同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卫翰韬、王少杰、梁胜权执导,胡歌、何润东、彭于晏、袁弘、陈龙、何建泽等主演。

陈景润的故事篇3

1.1利用数学史引入我国的考据文化

数学讲究的是逻辑严谨合理,这与我国历史上清朝的乾嘉学派比较相似。乾嘉学派对我国史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考据。考据讲究的也是严谨、合理,用证据说话,而不是哪个权威说了算,在这一点上,考据学派的思想与数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当然,数学的要求更高。

1.2利用数学史把爱国主义引入课堂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不间断地文化,其中当然包括数学文化。在我国古代,我们有许多数学方面的成果是领先于世界的。用这些数学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等10部算书,被称为“算经十书”。其中阐明“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当然,我们还要告诉学生,我国的数学成就,在整体上是落后于同时代其他文明古国的。

2引入著名的数学家,感受名人的情感与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

高中数学中许多定理、公式的发现者都是著名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天赋之外,个人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把他们的成果及事迹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讲一讲高斯的故事:高斯是德国人,世界著名的四大数学家之一,3岁能指出父亲帐本中的错误,10岁独立地发现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9岁名满欧洲。他在纯数学与数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他证明了可以用尺规做出正十七边形。但他一生也历尽坎坷,出身贫穷,在做数学研究时,不得不织布以谋生,后来妻子逝世,国家被法国占领,面对种种不幸,他一直坚持数学研究,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从高斯的故事中让学生们知道: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学生们在惊叹高斯的天赋同时,也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高尚品质的养成。其他如阿基米德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课堂。

3利用著名的数学问题或猜想引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中,有许多成果,也有许多被证明和未被证明的猜想,我们教师可以用这些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不只是满足于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还有可能去探索未知领域,当年的陈景润就是这样成功的。陈景润在福州读书时,陈元给他们上数学课,陈元给学生们讲了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陈景润,他立志一定要解决这一猜想。此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历尽千辛万苦,学习了六国的语言,在六平方米的小屋中日夜钻研,虽九死其犹未悔,终于提出了“陈式定理”。我们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们,也许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就有陈景润式的人物。(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引入文学知识来学习数学知识,增加知识的底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陈景润的故事篇4

关键词 越南;陈英雄;视界融合;文化

直到20世纪初,法国人把电影带到西贡为军队服务,越南才开始有电影活动。滞后的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注定了越南电影发展的边缘化地位,殖民时期,越南并没有自己的电影,电影院里播放的大都是外国影片。直到20世纪60年代,越南电影才真正开始发展,但图解政治任务依然是那个时期电影创作的主旋律。越南的电影同样受到严格的审查制度的规约,政治审查使得涉猎越南社会阴暗面的剧本和影片比较难以通过。80年代末以来,虽然越南电影同样受到电视业的冲击,但是从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来讲,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电影开始从过去的拘泥于政治宣传,转向更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生活,娱乐性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肯定。艺术创作上也开始出现了各种流派,拍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向世界电影靠拢,呈现出许多现代气息。随着海外越裔导演陈英雄几部作品的问世和获奖,越南电影才真正进入国际视野。检视陈英雄的获奖影片,正是本土化表达与他者视界的融合,才使得其电影作品获得了一种跨文化的表达与有效传播。即便这些电影作品并未取得所谓商业上的成功,也并未获得在亚洲乃至全球绝对的文化征服力量,他们以独特的越南的人文景观为载体,向世界呈现了越南本土色彩浓郁的影像叙事,在本土文化的影像表达层面为华语电影叙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以清新的电影语言赋予影片鲜明的文化质感

大凡抒情意味浓厚的电影作者常常被冠以诗人的雅号,或许正是法国特有的文化浸润使得陈英雄的影像风格蕴蓄了无穷的诗意和浪漫,他者的视角与本土的关怀辉映,淡淡的柔情与的写实交叉,在流动的光影世界之中表征着陈英雄内敛含蓄背后深沉和唯美的文化情怀。正是鲜明的文化质感和抒情意味十足的影像表达方式在跨国的文化消费过程中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文化的质感需要“符号化”来凸显,一如华语电影中的第五代“民俗”叙事,但是越南电影却远没有拘泥于单调的符号,而是在生命的流光之中见证着越南特有的文化风韵。

1 反故事性叙事方式。

反故事性叙事手法使得其影像获得了一种同质化叙事模式中的异质性存在。陈英雄骨子里还是接受了法国电影侧重艺术探索和实验的特质,在强调故事性的电影消费主潮中,陈英雄却反对电影只是讲故事。他说:“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完美的电影,是一部经由影像的结构化过程产生意义与感动的电影。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因电影语言受到感动,而不是因为故事内容受到感动。”或许,电影对于故事的过度倚重让更多的电影人已经偏离了电影语言的探索,而陈英雄正是在汲取经典电影语言革命的先驱们的艺术给养,融入东方特有的审美情结,他总是以诗意的描述,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来触动观视者的心灵。在《番木瓜飘香》的影像叙事中,作为支撑故事推进的悬念并不多见,琐碎和平淡的故事甚至构成对观视者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与其说作者在通过梅个体的生命遭际表达一个超越性的主题,毋宁说是故事本身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影像注脚;《夏天的滋味》讲述了一个由兄妹四人所组建的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所发生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悬念,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影片只是以淡淡的笔触见证了兄妹四人彼此不同的生活轨迹。从《番木瓜飘香》到《夏天的滋味》,即便尚有一条可以描述的叙事线索,但是相对于强调故事性的电影消费主潮来说,陈英雄的叙事是琐碎甚至是乏味的,他的影片带给我们的更多的都是富有抒情意味的影像,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太多的叙事悬念,但也正是这些平淡的影像留给人隽永的回味和思考。“反故事”显然不是越南电影人的发明,也不是其电影叙事独有的策略,但是在商业叙事成为电影消费主潮的语境之下,越裔电影人坚守了差异性的叙事策略,因为这种不依托于“悬念”的电影叙事形象地表达了其文化内蕴表达的本体需要。琐碎、平静、波澜不惊的叙事节奏里张扬着越南人特有的精神价值追求和生存模式。隐忍却不悲观的民族个性正是借助于这种叙事策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抒写,人性的开掘超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规限。

2 空灵的影像描绘。

空灵的影像描绘,展出让人心生迷恋的越南。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东面和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越南旅游资源丰富,有多处风景名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河内市的还剑湖、胡志明陵墓、文庙、巴亭广场;胡志明市的统一宫、芽龙港口、莲潭公园、古芝地道和广宁省的下龙湾等都是知名的旅游景点。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在内心中恒定的贫穷而落后的越南却在陈英雄的影像中被逐一颠覆,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影像中我们所感知的是越南独特的人文景观,充满质感的风土人情沉淀了这个特定的地域独特的历史意蕴和生存信仰。在陈英雄的影像中,我们常常看到“梅”那张扁扁的黄面孔,肌肤透澈,看上去并不艳丽,更谈不上性感,黑发熨帖地梳在脑后,攒成一个髻,或者一条辫,细密而精致地缠绕着,眸子里却透着夹杂几许幽怨的清纯。简陋的居室内地砖常常擦得发亮,窗棂的雕花是玲珑而剔透的,古朴中透着精致,四季里大多都是敞开的,如同影片中的故事,没有隐藏太多的悬念,内敛与豁达交融在一起。在雨天,更是能在街角和村舍之间沉淀出一份静谧和安详,湄公河的两岸几乎没有了现代的焦虑,守候中所渗透的多是素朴中的满足。满目苍翠的植物幸福而畅快的吮吸着这片土地的滋润,看在眼里,瞬息融化为内心的一剂清凉。在河内,似乎永远都有夏虫的呢喃,与咖啡的浓香交织在一起,沉淀出午后特有的闲适。在人影攒动的黄昏和微风拂面的清晨,陈英雄的影像之中几乎无处不氤氲着舒缓的诗意。在反故事的叙事策略抉择中陈英雄非常强调画面、音乐、灯光等电影手法的运用,他以越南特有的民间丝竹乐与西化的优雅别致的钢琴曲赋予了画面特有的东方影像中少有的诗意和灵动之气,柔和的灯光效果以及唯美的影像构图更是烘托出了一幅幅东方韵味十足的水彩画。从《番木瓜飘香》到《夏天的滋味》,陈英雄以写意的笔法,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呈现了越南充满质感的文化韵味和独有的人文景观。如果缺少了特有的人文底蕴支撑,景观必将弱化为一幅幅观光的图片,能够作为差异化消费的图像进入视觉,却无法进入人们的内心;但是渗入了生命观照的越南山水最终成为越南独特地域人文和价值理念凸显的背景,成为越南人思想与信仰呈现的底色,即便是静默的观照中仍旧会流淌出让人心动的诗意。

二、他者视界与本土的交融使得其影像获得了跨文化的生命力

陈英雄在越南乃至亚洲电影中的影响力是惊人的,如同阿巴斯于伊朗电影、侯孝贤于台湾电影一样,陈英雄已然成为越南电影的一面旗帜。生于越南的陈英雄后来移居法国,原本研读哲学课程的他因为偶然在影院见到越南裔导演作品上映,大大激发了其拍摄电影的热情,为此后来考取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凭借短片《南雄的妻子》、《望夫石》引起国际电影界的瞩目,《望夫石》还获得了1992年里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毋庸置疑,正是法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土壤的浸染和本土文化情怀的激荡慢慢成就了陈英雄愈来愈成熟的艺术个性,他者的文化视角使得其对本土文化的自省和审视成为可能。法国的教育背景让陈英雄获得的,不仅仅是电影理念的更新,更是根性文化与他者文化碰撞所凝结的沉思,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超越自身又保有根性文化的情感诉求成就了陈英雄文化关照的高度,在迎合西方与固守传统之间,陈英雄探寻了一条可以穿越的路径。“海外越裔导演在文化心理上呈现出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特性,显示出他们在文化上的包容性,使得他们他们能够自觉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寻觅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力量。”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越裔导演特定的文化背景为跨文化的叙事提供了价值立场上的可能。自然,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与越南自身的文化兼容性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越南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过包括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文化的对话和碰撞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

陈景润的故事篇5

自从去年得悉大影星周润发再度演出王晶执导的新赌片,纵使该片不是《赌神4》,但依然让自己十分期待,不过当年初这部《澳门风云》预告片出炉后,看到发哥最后竟突然拿出一张超巨型的黑桃a啤牌并作出笑时,却不禁叫人对这电影打了折扣,电影《澳门风云》观后感。

当然,综观这个贺岁档期的四部粤语电影,最令自己期待的还是这出发哥新作,然而经过了九十多分钟的观影后,可能由于入场前抱有高度期望的关系,但最终却只是跑出堆砌胡闹的剧情来,实在让自已感到万二分失望。

《澳门风云》故事话说老千Benz(许绍雄饰)一天接到了居住在澳门、有魔术手美誉之称的老朋友石一坚(周润发饰)的贺寿邀请,于是便带着儿子晒冷(谢霆锋饰)与外甥牛必胜(杜汶泽饰)前往参加宴会,期间坚的独生女彩虹(童菲饰)对哂冷产生了好感,因而令坚考虑收晒冷为徒;另一边厢,晒冷同母异父的哥哥陈龙(伍允龙饰)因掌握了国际犯罪组织头子高先生(高虎饰)操控足球赛果的犯罪证据而遭到追杀,令到哂冷一家牵址到事件之中,而坚则被以洛欣(景甜饰)为首的中港澳三地警方力邀对付高先生。

首先要说的是本片从外表看来是一出赌片,但实际上它只是一部犯罪片而已,基于这是一部合拍片,为了国内市场而顾虑到尺度审批问题,很明显令到故事编写时避重就轻,尽量将所有关于的情节淡化及可减则减,如片中唯一一场在赌桌的赌局便以慈善赛为名去作出美化。

或许打从本片在国内公映时把片名改成《澳门风云》便可略知一二,不过从另一边来看,这个中国版片名其实更为贴近电影的内容,因为片中除了上文提到一场慈善赛是在赌厅举行外,其余时间都与「赌城搭不上边,说到尾这其实只是一个发生在澳门的打击犯罪故事,「赌不过是其中的小小支节,而电影却将之包装成一出赌片似的,看来有点误导之嫌。

说到故事上,前半部的剧情主要是带出晒冷一家三口和坚两父女等角色,再透过一些搞笑场口去串连起他们的关系,而为了制造大大小小的笑点,却弄出了不少对剧情没推进力、互不相干的情节,令剧情看起来相当松散,至于后半部说到晒冷一家惹上杀身之祸,令坚不得不出手相救并设计高先生,可是整个过程都表现得太过理所当然和儿戏,而当中硬插入一些过往赌片的经典桥段,看起来亦相当突兀。

《澳门风云》而作为一部喜剧片,片中大玩八九十年代的陈旧笑料,加上漫画式的夸张表达手法,虽然也惹来不少观众的欢笑声,但就个人来说,看到的只是接二连三的胡闹,笑点之低倒是没能引得自己一笑。

陈景润的故事篇6

上天可能太眷顾这方土地了。在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城以北、汀江左岸,耸立着紫金山,山中蕴藏着中国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床。

因紫金山而兴的紫金矿业(601899.SH)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商,年产矿产金约30吨,超过“国家队”的中国黄金和山东黄金。

与其说紫金矿业创始人陈景河发现了宝藏,不如说他发明了“炼金术”。陈景河在紫金矿业大力“堆浸”工艺,解决了矿石品位过低的困扰,紫金山矿迅速从开发价值不大的“鸡肋”跃升为“皇冠上的明珠”。

上天过于溺爱有时并不是好事。凭借陈景河的全套采选工艺,紫金矿业的成本做到了国内同行业最低。但紫金矿业屡屡遭受诅咒,恶性事故频发。在恶化环境生态的同时,紫金矿业还污染了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

在陈景河、陈发树、柯喜平、前期入股的官员、当然还有或因运气或因敏捷的原住民吸食攫取财富的同时,紫金山和其所在的上杭县,环境污染,满目疮痍,世风不彰,膏腴之地只剩嶙峋骨。成也紫金,毁也紫金,上杭祸因缺乏强力监管,热衷财富追逐,疏于环境治理,而这绝不是孤例。

“炼金术”成就低成本

紫金山位于福建西部,山高谷深,地处中共早期中央苏区,古汀州地界。《汀州府志》记载“宋康定年间,盛产金,因名”。

现代人的财富梦想在历史传说中萌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早期,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紫金山进行勘探,均没有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山。

造化使者选中了陈景河。陈景河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后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入福州大学地质系。1982年,陈景河大学毕业,分配到闽西地质大队,开始了在汀江两岸的地质普查工作。

1986年,陈景河主动要求返回上杭,对紫金山进行拉网式探矿。十年光阴过去,陈景河终于在紫金山主峰附近打开了宝藏。

黄金因其特殊性,金矿开采一度由国家和军队控制。紫金矿业最初探明可开采储量5.45吨,但矿石品位在每吨1克以下,在传统采选工艺下,开采价值不大,所以“侥幸”漏网,未在国家主导开采之列。

于是,“紫金山神话”有幸在陈景山手中继续编织。1993年,紫金矿业从上杭县矿产公司起步,当时只是一个总资产300万元、利润3万元的无名小企业。

陈景河采用了成本较低的堆浸工艺:将矿石聚集成堆,通过氰化钠溶液循环喷淋,使矿石中的黄金溶解出来。在常规判断中,紫金山潮湿多雨、地形险要、不适合采用堆浸工艺,但陈景河通过多个环节的改进,使堆浸冶金在紫金山成为现实。

投产当年,紫金山矿石日处理量达到5万吨,时至今天,中国黄金旗下最大的黄金基地,单日处理矿石也不过5000吨。

1999年11月,紫金矿业展开“斩首行动”,通过爆破,掀了紫金山的顶子,紫金山矿遂转入露天开采。陈景河把露天矿的高差优势利用到极致,从山顶以下构筑层层陡帮,最大高差超过300米。紫金山矿的日矿石产量达到令匪夷所思的10万吨。

紫金矿业的矿石开采最低品位随之一降再降,从0.3克、0.2克,乃至0.15克。每克矿产金的成本不上60元,不足国内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最低端行列。

矿石入采品位的降低带来矿山价值几何指数的提高。紫金山黄金“越挖越多”,可开采储量从最初的5吨一跃上升为300吨,再到超过500吨。凭借此单体最大矿床,紫金矿业成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大的企业,年利润占中国黄金行业的三成。

在储量节节高升的同时,陈景河又通过资本市场层层放大财富效应。为摆脱“红帽子”,紫金矿业进行第一次改制,吸引职工参股,国有股稀释到87%;1999年,紫金矿业又引入新华都、厦门恒兴实业等财务投资,使国有股减持到48%。陈发树(新华都创始人)、柯希平(厦门恒兴创始人)等后来在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这次入股的老本够吃一辈子。

2003年12月,紫金矿业成功在香港上市,并于2008年4月25日回归a股,资金矿业市值顶峰超过3000亿元,站上财富之巅。

打劫生态换取暴利

矿产资源并无优势的紫金矿业,何以达到最低的采矿成本?紫金矿业对外宣称低成本源于拥有的专有技术。

陈景河大胆采用氰化钠溶液提炼黄金,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意味着严重污染的产生。原本需要高投入消化的污染问题,在破坏性的生产模式下变成了成本优势。这让紫金矿业敢于进入更多在竞争对手眼中无利可图的低品位矿开发领域。

为了加快发展速度,紫金矿业大量采用工程外包。不必承担大型设备高昂的折旧费用,可以集中做采选冶炼主业。

这一模式不仅让紫金矿业的开采成本大幅下降,也间接造就了陈发树。1999年,陈发树买下福建省水口电站一批大型工程机械,本想修理好卖出赚取差价,后来买家出现问题,这批工程机械便形成积压;此时,适逢紫金山矿由洞采改为大规模露天开采,需要大型设备,新华都便适时进入,并在随后改制中成功入股。

快速开采的另一面就是对大自然的透支和掠取。二十年来,紫金矿业对山体的改变,超过了上百万年自然之力的作用,整座山头已状若梯田。

多年以来,紫金山一直遭受财富的诅咒,剧毒氰化钠残留液泄露、尾矿坝决堤等重大事故频发,导致上杭县原住民与资金矿业的激烈对立。访控告,积诉缠身,但屡屡肇事的紫金矿业都能侥幸得脱。

这源于地方政府的庇护。紫金矿业贡献了上杭县超过六成的财政收入。但它并未大力投资环保工艺,反哺当地生态,反而拉拢当地公职人员。据悉,许以高薪,上杭县政府各部门干部在紫金矿业任职、挂职的大有人在。在紫金矿业上市前,政府人员还拿到了大量的原始股。

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又一次肇事。9100万立方米含氰化钠的污水直接排放汀江,带来下游饮用水污染并洗劫了渔业。作为公开上市公司,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后,试图掩盖消息,直至7月12日才公开披露。

戏谑的是,两周之后的7月16日,正值国务院调查组结束事故调查准备返京,紫金山矿又发生了500万立方米的污水渗漏。两个月后的9月21日,紫金矿业广东信宜市投资的的银岩锡矿尾矿坝溃坝,致22人死亡。

在环保越来越成为公众所向的当下,紫金矿业幸没有蒙混过关。但堵漏不如治疏,紫金矿业借打劫自然生态攫取暴利的发展模式仍在持续。

目前,上杭县城里的人不喝自来水,转而去高峡深处寻求山泉水。很多年以来,骑着摩托车,车后面挂着两个塑料桶去附近山上取水,就已经成为上杭县城一道别样的风景。

官商一体恶化了上杭的产业生态。原始股巨大的财富效应加剧了当地的对立关系。既得利益者挥金如土,推高了上杭的房价和日常消费。

2009年4月底,紫金矿业近50亿股票解禁,在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山区小县,450亿元的财富从天而降。

陈景润的故事篇7

故事主题

在爱情、家庭、工作严重失衡的状况下,唯有善良、真诚和不离不弃的爱,才能带你找到幸福和新的平衡。因为,真爱就在身边!

故事梗概

罗燕平的好朋友兼下属陆青青以旁观者和见证人的身份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年轻的农村姑娘罗燕平与男闺蜜马小风、死党陆青青一起进城后,邂逅富商杨林并与之相爱结婚,不料杨林遇难。从此与继女杨小润、马小风、杨小润姥姥罗二婶等人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并努力追求和收获新爱情。角度新颖,喜感十足。

主要人物设置

罗燕平:女1号,22岁。漂亮、乐观、坚强。从单纯的农家女进城成功升级为一个好后妈,一个经商能手。杨小润的后妈、闺蜜、情敌。杨小润和马小风的斗嘴时常让她烦恼不已。但这两个人的存在,又让她心里感到非常踏实和幸福。

杨小润:女2号,12岁~22岁。青春叛逆、时尚新潮,以被抛弃的可怜女孩自居,实际上骨子里倔强、可爱。心里认可小妈罗燕平,但表现常常言不由衷。

马小风:男,长相喜庆,心地善良,说话诙谐,看起来不着调,其实是个默默承担的男人。最大爱好是对罗燕平的相亲对象进行心理分析和维妙维肖的模仿。

陆青青:故事旁观者。于私,是罗燕平闺蜜;于公,是罗燕平公司得力左右手。

市场定位与观众分析

作为娱乐功能的电视剧,第一要求就是大众化和好看,因此本剧定位是以娱乐为主的通俗剧,同时尽量潜移默化地体现文艺的教化功能。

以吸引全社会18~35岁年轻女性和渐渐长大的00后观众眼球为主,同时兼顾以大妈群体为主的其他情感剧、伦理剧和轻喜剧拥趸。

故事特色

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都市剧,一反过去悲情、沉重的伦理叙事基调,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新时代的家庭情感故事。该剧以年轻小妈罗燕平的亲情、爱情为主线,并经由冷静“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了她周旋在继女杨小润、男闺蜜马小风等人之间,在三个性格迥异的上一代人尽情“压迫”下,亲身经历各种“相亲大战”和情感危机,最终在身边找到爱情归属和事业平衡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小妈与继女、个人与社会等各种矛盾冲突,是一部兼顾爱情、亲情和事业的伦理轻喜剧。也是编剧基于对时代、生活的观察认识,对传统创作思路的一次勇敢挑战。

人物可看性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时尚、观念新潮的85后、90后迅速成长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主导着这个时代的消费、情感和文化传承,而迅速崛起的00后孩子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聪明、理解力强,情窦初开、鬼点子层出不穷等群体特点,积极渗透和参与到成人的情感世界。对成年人尤其重组家庭中的家长来说,无疑多了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和挑战,在这个时候,爱与忍耐、理解和宽容显得尤为重要。本剧以这两个截然不同群体的爱情、亲情、伦理为出发点,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将他们的纠结、情感与梦想等一一剖析,不慌不忙地把他们的矛盾推向极致,引导观众在轻喜之余,对情感和生活进行反思,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拍摄可操作性

本剧为现代都市剧,以现有的家庭、学校、街道、酒店等为主场景,与古装剧、战争剧等相比,无须订制专门服装,拍摄成本相对较小。同时适合商场、医院、酒店、旅游景点以及车辆、手机、服装、珠宝等各类商品进行广告植入。

同类电视剧对比分析

以往的继母后妈题材,多以伦理和苦情为主,难逃传统生活经验和固有影视理论的窠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互联网遍地开花,各种信息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情感生活观念,尤其是85后、90后还有00后,看待、处理问题的态度、角度和方式方法都与以往的人不一样了,对电视剧也提出了更高的娱乐要求。

每个年代的娱乐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大众娱乐艺术的电视剧,理应符合、紧跟和引领时代潮流,积极传达具有“正效应”的情感生活理念。本剧独辟蹊径,以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角度讲述了年轻新潮的小妈罗燕苹在丈夫遇难后与刁钻聪明、情窦初开的继女斗智斗勇、相爱相杀,并努力追求和收获新爱情的故事。让观众在幽默轻喜的戏剧氛围中感受女主人公情感、命运的跌宕起伏,同时引起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思。总之,这是一部充满积极正能量的影视作品。

本剧创意构思之初,对20年来同类题材电视剧,从叙事和矛盾冲突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类比分析,并在创作时进行借鉴、规避和创新。

同类电视剧列举如下:

1.2014年《后妈的春天》又名《娘亲》,40集,是由陈朱煌编剧,陈朱煌等导演,李彩桦、贺刚、黑子、小刘佳、俞小凡等主演的民国情感年代戏。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主人公春云(李彩桦饰)冲破重重阻力嫁给心上人却突遭爱人去世的变故,但她却怀着仁慈善良之心,不屈抗争,把孩子们教育养大。

2.2012年《后妈当家》又名《别样幸福》,34集,是由王志军编剧,萧锋导演,方青卓、毕彦君等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讲述了张家小院中后妈李桂香与后老伴的子女、媳妇之间化积怨为和谐的情感纠葛,展示了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

3.2008年《继母后妈》30集,是由李青编剧,杨晶、郭勇执导,谢兰、王新军、丁柳元、陈锐等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该剧由兄妹两个家庭继母的善恶对比出发,讲述再婚家庭中的矛盾纠葛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4.2006年《春天后母心》50集,是由边立民编剧,陈路导演,刘雪华、施羽等主演的民国家庭苦情剧。该剧故事来源于澳大利亚悉尼一个华裔政府官员的真实经历,讲述一个女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照顾一个痴傻的老人,抚养五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故事。

5.1996年《后妈》16集,是由符季君编剧,杨晶执导,耐安、孙敬季等主演的亲情伦理剧。该剧讲述女保姆公芳草升级成为大刚的后妈,两人渐渐接受对方的故事。

编剧介绍

宋晓冰,本科,中文系。

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

北京文锦艺术创作有限公司,创始人。

博览群书,对文字有异乎寻常的敏感。热爱文字工作,做过教师、开过书店,编辑过杂志和图书,2004年触电编剧行业。目前对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均有染指,类型不拘,属于创意型编剧。主要作品有:

25集电视连续剧《我为你哭泣》编剧

20集儿童电视剧《少年萌侦探》编剧

电影《流浪汪星人》编剧

陈景润的故事篇8

2011年初,有消息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将于今年6月1日赴台北与珍藏在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博物院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展出。

隔海相望60年的《富春山居图》终能合璧,两岸将添文化盛事,庚寅轮回的奇缘缩短了分割已久的时空,多年离别的沧桑过往,是否会随着夏季里的一次联展而随风消逝?

本刊专访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先生,为读者揭示《富春山居图》图背后的故事。

一幅佳作两岸情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走在古色古香的中央文史馆内,室外的喧嚣被一抹清茶掩过。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先生为记者铺陈开一段透着茶香的故事。

年初,有消息称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将于今年6月1日赴台北与珍藏在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在博物院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展出。

一图牵两岸,600年沧桑看世事无常。自有中国画起,这发端于笔墨、浸润了中华魂灵的艺术形式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从古至今,由书画引申的经典故事更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夺目的明珠。

人称“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对于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可与《兰亭序》之于中国书法界的意义对等。《富春山居图》系“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为无用禅师所作。它以水墨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林木葱郁,疏密有致,是黄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在赵德润的阐述中,黄公望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山水第一神品”,备受推崇。

根据赵德润的了解,《富春山居图》于660年前成画,360年前被烧为两段,60年前被分陈两岸。

《富春山居图》分离两岸60年后的2010年,国务院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谈到:“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富春山居图》的命运,也是两岸同胞骨肉分离历史的折射。”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从1990年代开始牵头力推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一张600多年传世名画,一段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的国宝,如果哪一天能够跨越海峡实现圆合,那将是何等的盛事!”

画中兰亭多传奇

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画,自此隔海相望

《富春山居图》素有“画中兰亭”之称。此前,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曾言“它对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就像王羲之《兰亭序》对中国书法的意义一样。”

清代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此作是经营七年而成,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恰恰是七年,堪称呕心沥血之作。

书法家沈尹默曾为该画题写引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大烬余残本。”引首后另有加注:“此为荆溪吴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

根据画上题跋所记载,《富春山居图》最初是画家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此画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不久又转手为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藏。吴之矩死后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临终前,叮嘱家人,将其一生最爱的两件宝――王羲之第七代孙、书法大家智永的《千字文》真迹和《富春山居图》一起投火为殉。

然幸得“其从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火烧之前,画卷由8张画纸连成,全长848厘米。火烧之后,毁坏5尺,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后虽经修缮,然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就此分为两段,身首异处。前段画幅尺余,尚留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称作“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后段画幅两丈有余,因上有黄公望为“无用师”的题跋,现通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博物院。

明末文人临摹《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黄公望题款以及题跋。清代,两幅《富春山居图》先后入宫,乾隆皇帝判真为假,断假为真,并不时欣赏把玩,遂成业内笑谈。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逃过“死别”,《富春山居图》再陷“生离”。

杭州,台北,600多年名画,自此隔海相望。

庚寅轮回结奇缘

《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

《富春山居图》成图660年、首尾分离300载、隔海相望60年,这一系列的甲子周期,都是庚寅年,似在冥冥中昭示着一场前世今生的邂逅。

而这场邂逅,最终将在6月被完成。

2010年3月,博物院,前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傅申曾如是概括他热爱与研究的《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毁于庚寅年,名于庚寅年”。

历史就是这样“巧合”。《富春山居图》于公元1350年庚寅年完成;300年后的1650年,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是为“毁于庚寅年”;而同样是在庚寅年的2010年,一番话,让《富春山居图》从一件艺术珍品变成两岸相连的一个文化象征符号。

《富春山居图》的多舛命运,是中国文化史的写照,更是两岸隔海相望的折射。

有道是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

山水画由宋入元是一大变革,生于南宋末年的黄公望凭借在此画风变革中的卓越贡献名列“元四家”之首。太过完美的《富春山居图》在出生后的660年间命运多舛。

作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纸本水墨《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

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笔墨上取法董、巨,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勾皴,用笔顿挫,随意而似天成。笔墨清润、意境简远,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0年11月10日,博物院负责人访浙,双方就《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事宜达成共识。

2011年1月16日,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签署备忘录。根据备忘录,浙江省博物馆与博物院拟定于2011年6月1日至9月25日,在博物院联合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潇洒桐庐今又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诸如“合璧”这样的词,有时候往往会让人产生很丰富的想象

1999年7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圆合活动”在当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原创作地――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举行,30多位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联手临摹了《富春山居图》长卷。

据称早在1998年前后,当时浙江省台办希望促成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但未能实现,遂举行了一次两岸画家共同描摹《富春山居图》的活动。

2008年后,海峡两岸交流日渐频繁,展览条件相对比较成熟。浙江博物馆与博物院开始进行直接交流,并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信函往来、人员互访等方式,促成此事。

而此前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电视台曾与台湾的“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采用现代技术,在电视屏幕上成功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了拼接。

后两岸多次交涉合展事宜,奈何由于种种变故,直至去年方有转机。答台湾记者问后,关于《富春山居图》的话题被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开始筹措联展事宜。据赵德润讲述,经两岸授权,中华书画家杂志社和北京优派克文化公司合作,用现代技术制作了《富春山居图》高仿合璧图。经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馆员欧阳中石、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沈鹏、舒乙等文史书画大家题跋后被珍藏。

2010年11月,两岸画家受邀共同创作新的《富春山居图》。

所谓百里春江最美处,当属潇洒桐庐郡。自2010年10月开始,《新富春山居图》创作序幕正式拉开,由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带队,著名书画家参与的《新富春山居图》创作采风团来到桐庐,零距离接触至清至纯的富春山水。清刘嗣涫的《自钱塘至桐庐》曾描述道“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此言当是对富春山水极佳的写照。

《新富春山居图》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宋雨桂和台湾画院院长江明贤作为创作主笔,同时还诚邀50余位海峡两岸知名书画家,共同参与创作。

根据赵德润描述,新图与原《富春山居图》相比较,老图为水墨画,新图为彩绘,此外,新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高。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诸如“合璧”这样的词,有时候往往会让人产生很丰富的想象。

2010年,两岸经贸合作往来紧密,记者基于此次合展的意义提出:展出对于两岸的文化交流,乃至更高的或者更多的层面上的交流是否会有标志性或阶段性的意义?

赵德润对此亦表示了肯定,他表示,台湾对此事的反映很好,而此事亦体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现实及诉求。

当是时,中央文史研究馆在为新富春山居合璧图题跋后,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了以“同根的文明”为主题的晚会,而背景布上“同根的文明”五个大字即为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所题写。

文化缩短旧时空

甫到台湾机场,扑入眼帘的是汉字,听到耳里是汉语

赵德润告诉记者,总理在去年两会谈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分藏两岸的遗憾,而今年两会前夕由两岸顶尖级画家创作的《新富春山居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赵德润看过宋雨桂、江明贤的画作,表示了他的欣赏:虽风格迥异,但两岸画家画得都不错,都是顶尖的画家,都很精彩。

浙江博物馆馆长陈浩曾评价黄公望及其作品《富春山居图》:“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在画坛成就卓著,于79岁高龄作《富春山居图》,其晚年笔墨技法炉火纯青。整幅画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赵德润说,《富春山居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当之无愧。黄公望的画为写意笔法,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新富春山居图》创作的风格是虚实结合的,有大写意、小写意,“我看了以后感觉挺好。”

赵同时肯定道:两岸下一步的文化交流,前景将更加广阔,书画艺术其中是一方面。两岸可以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有大的作为。”

一个有意味的事件是,2010年11月,赵德润随中央文史研究馆代表团访问台湾,“我一到台湾机场,扑入眼帘的是汉字,听到耳里是汉语,非常亲切。”临行前一天熬夜工作的赵德润,在次日的飞机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就到了台北桃园机场。“所以,我感觉我们中华民族的现在也是‘一觉醒来’,兄弟之间要团结、要合作,应该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赵德润认为,两岸首先要有经济及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至于政治问题,“我想我们的民族会有智慧解决”。

赵德润说,这次访台从台北、台中到高雄、台南,深切感受到两岸同根、同种、同文,不仅语言相同,生活习惯、人情伦理等方面,一看就是一家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特别是开放大陆人民赴台旅游和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等政策的实施,确实给台湾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我们在台北住圆山饭店,大厅里挂的欢迎牌上显示,入住的19个团中,18个是大陆代表团。在台中,我们碰到一个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她说要感谢胡总、温总,送来这么多大陆客人,她一天可以卖掉8000个茶叶蛋,每个10元(新台币),一个月就是240万。从这个微小的事情可以看到,“三通”确实给台湾经济带来了切实的好处,给台湾老百姓带来了福祉。”

此次访台,正值台湾“五都选举”前夕,台湾各城市的街头大多被候选人的广告占据,电视媒体也集中播出候选人的辩论。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与大陆有关的事件,10月21日,苏花公路突发泥石流,导致20位大陆游客和一位台湾司机失踪,台湾电视媒体对搜救情况滚动播出,对赴台失踪人员家属表示的不满和质询都如实报道。10月25日,在东京影展上,台湾代表团因执意以“台湾”名义参展,导致台湾艺人未能走上绿地毯。此事除了主导的电视台进行刻意渲染外,多数台湾媒体都做了比较客观、理性的报道。

世事沧桑话离别

未知这一贴一匣,可否会如古之破镜,在当世伸过海峡相握的手掌中,得以重圆?

《富春山居图》合展事宜已然敲定,放眼两岸,除却《富春山居图》,又有多少国宝隔海相望?

据相关资料显示,1948年至1949年初,三批共2972箱故宫文物被运抵台湾,而“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图书馆”及“中央博物院”等处的文物精品也随之而行。其中,故宫文物有65万件,包括书画器物精品7万多件,其余为书籍、档案。运抵台湾的故宫文物虽仅是小部分,但多为精品。

如今,除《富春山居图》,最为知名的隔海分离文物还有:

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三希堂”法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的《伯远帖》。其中《快雪时晴帖》随故宫文物南迁来到了博物院。而《中秋帖》和《伯远帖》早年流出北京故宫,1951年现身香港拍卖市场。总理得知消息,批示立即成立“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终以50万元港币的价格将《中秋帖》与《伯远帖》带回北京。从此,“一希”在台北,“二希”在北京,隔海相望。

更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作品中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真迹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曾经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往事……《清明》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版本,其中内地藏10余个版本,台湾地区藏有9个版本,光是博物院就藏有8个版本。

至于共印制十二部,至今仅有一部复现于世的《满文大藏经》,则有其中32函存博物院,经板与76函藏于北京故宫。

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在博物院,文津阁本《四库》在国家图书馆,文澜阁本今藏浙江图书馆,文溯阁本则在甘肃省图书馆。

更具故事性的要数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独具“珠椟合璧”的涵义,当年因日军侵略,故宫文物管理人员曾以为暂避一时战火就会平息,只带走了帖册,而将由珍稀木材制作的椟匣留在了北京,如今帖藏台北,匣藏北京。

未知这一贴一匣,可否会如古之破镜,在当世伸过海峡相握的手掌中,得以重圆?

又是一年春草绿,富春江上风帆起,一幅画,两岸情,《清明上河图》也好,《富春山居图》也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富春江水融入日月潭,融入浊水溪。

陈景润的故事篇9

1月30日,在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位身穿西装革履的企业家却带着一把看起来非常普通的榔头来到了颁奖现场,之后他在主持人限制的60秒钟时间内,富有激情地讲述了这把榔头的经历。

一把榔头能讲什么故事呢?这位企业家的举动真是与众不同。别不以为然,这个“榔头故事”成就了今日的研祥,深圳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就能给你讲个感人的“榔头故事”。

1998年,研祥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去德国汉诺威参加行业最大的国际展,为了固定产品,他去买超市的榔头。当地的销售员问他,“先生,您要质量好的,还是要质量一般的?”陈答,“当然要最好的。”当地人说,“你要是要最好的,就买我们国产的,进口货的质量一般都不太好。”陈志列回忆说,“这句话非常深地刺激了我,我就从德国带回了这把榔头,十几年来这把榔头让研祥的上上下下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只有做最好的产品才能让中国制造在任何时候都能一锤定音。第二,只有做最新的产品,才能让中国制造得到全世界的人尊敬!”

实际上,陈志列不仅悟出了道理,还把它付诸实践。这十几年来,他带领研祥创造了一个传奇的“榔头故事”!

自创品牌

1993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陈志列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不到10人的小公司。据陈志列回忆,“当时深以为自己很有技术、很牛,就给公司起了‘研祥’这个名字,意思是‘研究的发祥地’。”

然而,创业并不是光凭热情和技术就能成功的。为了企业能生存下去,他决定还是要先从做起,于是研祥成为了一家知名台企的商。

直到1998年,“榔头故事”让他下定决定,必须开始研发、制造pC总线系列工控机产品,着手于自创品牌。

于是,自认为“技术很牛”的陈志列及团队潜心研发,在较好地解决了技术问题后,像大多数电子产品制造者一样,希望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而把一般性生产任务委托给专业厂家。但是由于工控机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这样做反而导致交货不及时,质量、成本不易控制,而且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在研祥自创品牌的前两三年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当时研祥人员比较少,当一线的某个业务员传达了某个客户的需求时,整个研祥的二线部门、三线部门,甚至四线部门都可能被调动起来,放弃休息时间,放下手头工作,全力以赴满足那个客户的要求。结果导致了原先的计划被打乱,满足了某个客户的同时却影响了其他客户们的承诺。

其实,很多和研祥同时期同类型的企业都因为这些原因而中途退出,但是陈志列没有退缩,他坚信:“把难做的事情做好就有钱赚,而且会有较高的利润率。”

在市场中打拼一段时间后,研祥总结出了一条深刻的教训:我们是要把客户尊为“上帝”,但不要忘记“上帝”也有问题。因为,“上帝”经常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理睬供给者的苦恼。另外,“上帝”也是由和我们相同的人来代表,在选择机会越来越多的市场里,他也会挑花眼,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还有,“上帝”是市场的构成部分,但市场并不只包含一个“上帝”,任何一个制造商都不要企图将市场利润一网打尽。

实践出真理。正是这样的磨练,使陈志列很好地处理好研发和市场的关系,从而使研祥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据了解,市场导向、而非决策者导向已经成为了研祥企业文化的一大价值观。陈志列举例说,“公司在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不会以老板的喜好来做决定,也不会只听开发人员的意见,而是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都参与讨论,看市场是否真正需要。”

非经典管理

其实,经过这十多年的历练,陈志列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这就是非经典管理。

何谓“非经典管理”?据知情人士介绍,“所谓的‘经典管理理论’是从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开始才逐渐形成的,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背景不同,于是学界提出了‘非经典管理’,当时这个非经典管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一些权威想在中国找一些有自己独到的企业文化的企业来做个案的分析,研祥有幸被第一个选中。实际上,这个非经典管理多年来在研祥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张纸、一支笔、写清楚、给专人”,这句管理格言是在研祥发展到有几十个人的时候就提出的。当时为了提升沟通效率,避免扯皮,陈志列自编了这个顺口溜,同时配之以“说就是撒谎”的解释。

这个格言到了2001年升级为“用电脑、用网络、写清楚、e专人”。虽然格言有了变化,但都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要崇尚简洁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过去用纸笔,现在更多地用电脑通过网络将4w1H(whatwherewhenwhoHow)写清楚,并e-mail到相关人员。研祥相信“口说无凭”、“口无遮拦”,只有“写清楚”,才能理清头绪,只有“给专人”,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强调“知情者即决策者“,提倡解决问题要”给专人“,意即不分部门、不管级别,谁是操作者、谁最知情,谁就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

陈志列认为,级别是、腐败行为的温床。为了淡化级别,在全公司内,研祥要求所有员工相互间必须直呼其名,而不得以“X总”、“X总监”、“X经理”等称呼,并且要用全名。员工们都直称他为“陈志列”,而不是“陈总”。

在人力资源方面,研祥选人也自有独特的标准,陈志列在员工培训课上说:在众多的应聘者之间,为什么选中了你而不是别人?除了一些基本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的身上有股“味儿”――一股和我们这些人相同的“味儿”。如果你也是这样选企业的话,那就更好了,说明我们有了更为牢靠的共事基础。

有人说,“企业文化即是老板文化”,我们还可以从陈志列其他典型而独特的话语中全面地体会“非经典管理”,如:“研祥什么都不是,研祥就是赚钱的公司”;“一定要见面(开会)才能谈工作,是极大的浪费!”(“写”已经成为研祥的工作习惯);“说事,不要讲故事!”(即谈工作要开门见山,不要先过多地叙述原因、过程,最好直接说出结果,如果需要讨论,再补充过程不迟);“要么左转,要么右转,就是不要刹车”(不怕出错,就怕工作停滞,不等,有可能错,但还可以调整,但等则是绝对的错)。

陈景润的故事篇10

【关键词】消渴;温阳

温阳法,也即温法,是指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从而消除里寒证的治疗方法。温阳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我国历代医家对因虚而致的消渴提出了用温阳法治疗的观点,现疏理总结如下。

1《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来源

《黄帝内经》是一部战国以前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正式记载消渴病名,但出现了“消瘅”的病名。《黄帝内经》从五脏、虚实、病因病机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瘅一病,且最早提出因虚致消的观点,如《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瘅”[1],《灵枢·本藏》则讨论了心脆、肺脆、肝脆、脾脆、肾脆等五脏脆,指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消瘅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另外在《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1]。说明患消瘅者多体虚肥胖。《素问·气厥论》还特别提到:“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1]。以上论述为后世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张仲景弃消瘅而用消渴病名,并创制了肾气丸,首开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先河[2]。《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上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为主”,论述了下消的证治。若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水液下趋,因而“以饮一斗,小便一斗”[3]。肾气丸在六味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桂枝、附子两味温阳药,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其阴阳并补并以补阳为主。肾气丸的创立,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温肾助阳常用的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孙思邈在温阳方药上的贡献

隋唐时期,具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有许多用温阳方药的记载。如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的失精方(内有巴戟天、菟丝子、细辛、杜仲、肉苁蓉、肉桂心、乌头等);治虚劳渴无不效之骨填煎(内有菟丝子、山茱萸、附子、巴戟天、肉桂心、肉苁蓉等);在“治小便不禁多方”又用“鹿茸二寸,踯躅、韭子各一升,桂心一尺,附子大者三枚,泽泻三两,浆服五分匕,日三”。另外,在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方。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在治疗“消渴病日饮一石水者”方中选用了附子,并提出应随春夏减附子用量。此外,孙氏还在众方中加减配伍了肉苁蓉、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物,用于消渴病的治疗[4]。

孙思邈在其另一本著作《千金翼方》[5]中也记载了大量治疗消渴病的温阳药物,如《卷第二·本草上·玉石部上品》中记载了紫石英,味甘辛温,止消渴;白石英,味甘辛,微温,主消渴。《卷第二·本草上·玉石部下品》则记载:磐石,味辛甘,大热,止消渴。《卷第二·本草上·草部上品下》记载:云实,味辛苦,温,无毒,除消渴。《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上品》中记载:松脂,味甘苦,温,无毒,除消渴。《卷第三·本草中·部》中记载:髓,味甘温,无毒,止消渴。《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记载的补肾汤,主消渴疽痔、一身悉痒等,方中有生姜、肉桂心、附子等温阳药。《卷第十九·杂病中·饮食不消第七》记载太一白丸主消渴等症,其组方就有狼毒、(肉)桂心(各半两)、乌头(炮,去皮)、附子(炮)等大温之药。《卷第二十八·针灸下·消渴第一》记载了消渴用灸法,等等。

熊学军.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第5期此外,同一时期的王焘也指出消渴病机在于“腰肾虚冷”,其著作《外台秘要·卷十一·消渴消中十八门》记载,“消渴者,原其发动,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6],为温阳法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4宋金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陈无择、许叔微,金代的刘元素等对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创制了一些温阳的方剂。

宋代陈无择对肾虚致消的病因作了详细论述。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消脉证》指出:“消渴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慎,快情,极意房中。年长肾虚多服丹石,真气既丧,石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消治法》中还提到:“鹿茸丸,治失志伤肾,肾虚消渴,小便无度”,方中鹿茸、肉苁蓉即为温补肾阳之品[7]。

宋代的许叔微提出消渴病与肺肾二脏存在密切的关系。《普济本事方卷第六·诸嗽虚汗消渴·神效散》记载:“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瘦弱也。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故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渴。”并指出:“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易消,也免干渴也。”[8]

金代刘元素在消渴病病机上虽力主燥热,但在临证治疗上并非一味清热,他十分注重运用温阳药物治疗日久消渴病患者,如人参白术散、葛根丸等方中均有附子等温热之品,而对肾消日久、阴阳俱虚者,又沿用张仲景治疗消渴之八味丸(即肾气丸)。刘元素治疗消渴,非常注重辨证论治[9]。

5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温阳法在治疗消渴病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众多医家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明·张景岳以温补派著名,认为三消之火根于肾,多由真水不足,虚火上游,消灼阴液所致。他提出“阳虚火亏致消”的观点,采用温补肾阳,“釜底加薪”之法治疗消渴病,为后世从阳(气)虚论治消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张氏还认为三消中的下消证,“当辨其寒热滑涩,分而治之”[10]。

之后,李中梓在《证治汇补·卷之五·胸膈门·消渴》中也指出:“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于肾。故肾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治消渴病之良方也”[11]。赵献可是命门学说的代表人物,其在《医贯·卷之五·先天要论(下)》中提到:“命门火衰不能蒸熟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于肺,如釜底无薪,锅盂干燥故渴。”[12]其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以治疗独重“温补命火”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消渴虽属燥热之证,但赵氏仍力主“温补”,总以八味丸统领其治[13]。李?{主张以补脾益肾为主,他在《医学入门·卷之四·燥类·消渴》中说,消渴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肾暖则气上升而肺得润泽,脾旺则津液自生,故强调补脾益肾的重要性[14]。戴思恭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八·大小腑门·三消》中说:“若因过度,水火不受,肾水下泄,心火自炎,以致渴浊。不宜备用凉心冷剂,宜坚肾水以济心火。当用黄芪饮加苁蓉五味各半钱,吞八味丸及小菟丝子丸、玄兔丹、鹿茸丸、加减安肾丸,皆可选用,或灵妙丹。消肾为病,比诸为重,古方谓之强中,又谓之内消。多因恣意,或诱金石,肾气既衰,石气独在精水无取养,故常发虚阳,不交精出,小便无度,唇口干焦”[15],并提出可选用加减肾气丸。楼英在《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一·脾胃门·消瘅门》中也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下消为肾消,指出:“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妄行凌肺,而移寒于之,然后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肾气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之肾消及下消也”[16]。

而在清代,愈来愈多的医家认识到温阳法在消渴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日趋完善。这个时期的代表医家有周学霆、陈士铎、林佩琴、张锡纯、张璐、喻昌等。

周学霆在《三指禅·卷二·消渴从脉分症论》中说:“余常治是证,发于阳者十居二三,发于阴者十居七八,用桂附数斤而愈者,火炽水腾而渴自止”[17]。强调了阳虚在消渴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和温阳药物的积极作用。陈士铎认为消渴病应以治肾为主,又须补肾中之火,引火归元,《石室秘录·卷六数集·内伤门》中记载:“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渴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然而此火非实火也,实火可以寒消,虚火必须火引,又须补肾中之火,火温于命门,下热而上热顿除矣。方用引火升阴汤。……此方火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引火归元而水气自消,正不必止渴而渴自除,不必治消而消自愈也。”其中用到“元参二两,肉桂两钱”[18]。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卷之四·三消论治》中说:“下消主肾,虚阳灼阴,饮水自救溺浊如膏,精髓枯竭,是为肾消,经所谓肾热苦渴数饮身热也”[19]。并倡导仲景的八味丸,还提出治疗消渴除选用清热养阴的方药外,根据病情的不同可选用元菟丸、秘元煎、双补丸、大补元煎、右归丸、加减肾气丸、鹿茸丸等。张锡纯注重肺脾肾三脏,认为消渴病在慢性发展过程中,当出现脏腑虚弱的证候时,多肺肾同病,重则阴损及阳,治宜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方用八味肾气丸,重用山药、桂枝,但茯苓、泽泻宜取小量,恐其伤阴。若真火衰微,用金匮肾气丸,并加重附子、肉桂的用量。若脾胃虚寒,中焦阳气乏伤,脾失健运,津液不能上布,饮水而渴不解,治宜健脾温阳,用四君子汤加桂枝尖等[20]。喻昌《医门法律·消渴门》称,“夫肾气丸蒸动肾水,为治消渴圣药”。并告诫:“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湮,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救,医之罪也”[21]。张璐在《张氏医通·卷九·杂门·消瘅》也告诫:“渴家误作火治,凉药乱投,促人生命”[22]。

综上所述,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和实践由来而久,其发展脉络清晰可寻,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家不断丰富了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为后世进一步发展和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释然.黄帝内经[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

[2]蔡永敏,徐学功.试论温阳法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j].上海中医药,2003,37(9):52.

[3]黄仰模.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2-173.

[4]魏启亮,郭瑞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637.

[5]孙思邈.千金翼方[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0:30-602.

[6]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17.

[7]王象礼.陈无择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3-125.

[8]刘景超,李具双.唐宋金元全书大成·许叔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30.

[9]蔡永敏.刘完素诊治消渴病经验探析[j].光明中医,2003,18(107):39.

[10]田中伟.张景岳消渴学术思想探讨[j].河南中医,2003,23(9):3.

[11]李中梓.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85:318.

[12]陈永萍.赵献可·医贯[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2.

[13]焦庆华,张奋蕾.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2,22(12):2315.

[14]田代华,张晓杰.李?{·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0-752.

[15]沈凤阁.戴厚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0-121.

[16]高登瀛,鲁兆麟.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858.

[17]周德生,陈新宇,刘东亮.《三指禅》释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0:158.

[18]张灿?,柳长华.陈士铎·石室秘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87-288.2010年9月第27卷第5期

[19]钱晓云.林佩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234.

[20]韩颖萍,周世印.张锡纯治疗消渴初探[j].中医研究,2000,1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