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4:28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1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旅游;区域差异;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o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78-03

FactoranalysisoftheRegionalDifferenceoftourism

――aCaseStudyon17CitiesinShandongprovince

HonGmei-xiang

(Departmentofeconomics,HezeUniversity,Heze274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stourismbecomemoreandmorepopularinrecentyears,thepromotioneffectoftourismindustrytoeconomicdevelopmentwasmoreandmoreobvious.massivehuman,financialandmaterialresourceshadbeeninvestigatedintotourismineveryprovincesandcities.ingeneral,thedomestictourismhadmadeasignificantprogress,butforspecificareas,thedevelopmentleveloftourismwasimbalance.thedifferencesoftourismdevelopmentamongcountiesinShandongwereanalyzedbasedontheindexesestablishedformeasuringregionaleconomicdifferenceof17countiesinShandongwiththeaidofSpSSandfactoranalysis.Finally,recommendationsforcoordinateddevelopmentineachcountywereputforward.

Keywords: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tourism;regionaldifference;Shandongprovince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在步步攀升,国内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比如山东省[1]。据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3.4亿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旅游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基于此,以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国内旅游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其发展差异的根源,以期能够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也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代表性、系统性和易得性原则,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9年12项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所选指标有: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1)、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x2)、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3)、各市旅游饭店个数(x4)、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5)、各市旅行社数量(x6)、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7)、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x8)、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x9)、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10)、各市旅游总收入(x11)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1)和山东旅游政务网[2]。

1.2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计算和评价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单一统计指标[3]和多元统计指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交叉重叠以及由于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避免指标变量间的信息重叠;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各地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

2山东省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实证分析

2.1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首先对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各指标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见表1。

根据累计贡献率超过80%的选取原则,成分1、成分2和成分3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6.743%的水平,所以选取前3个成分为主成分,并由此可以得到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和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各市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各市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各市旅行社数量、各市旅游饭店个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按照其性质,可以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各市国内旅游人次数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可以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等指标相关性较高,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情况,相对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讲,发展水平越高,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却越小,这与现实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由表3可知,山东省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即总得分大于0)的地市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泰安、济宁、潍坊、日照等8个市,其余9个地市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但如果就各具体指标因子来分析,则每个城市又各具特色,现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位于前三位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和位于第八位的日照市,同为沿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其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特别是排名第一的青岛市,由前述分析可知,在接待外国旅游人数、接待入境旅客人数、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数量、旅游饭店个数等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这说明该市旅游配套设施健全,国际知名度较高,无论对国内旅游资源市场还是国际旅游资源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紧随其后的烟台和威海两个城市,处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国的咽喉位置,东北亚的中心,经济发展实力较强,旅游业的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度较高,总体表现仅次于青岛市。日照市虽然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加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前三个城市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日照市拥有山东半岛城市与淮海经济区的双重身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以上4个城市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除了与当地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就贡献率来看,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市和烟台市的指标较低;而威海市和日照市的该项指标较高,这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其次,济南及其周边城市的旅游业,其发展态势虽然并非最佳,但却各有其独特优势。济南市虽然自然环境并不如青岛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外向性也略逊于青岛市,而且虽称“泉城”,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却并非水,也不是山,而是延续在古老济南中的市井文化;因此,济南市旅游业在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各项旅游配套设施等方面均不占上乘;但是,作为省会,济南市是一个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实力具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同时,作为中心城市,济南市应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以带动周边城市,如泰安、济宁、聊城、德州、淄博等地市。由前述分析可知,泰安和济宁两个城市,排名分别位列第5和第6,经济实力方面,两个城市都居于全省中游,城市化和旅游业也具有中等水平,泰安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靠近济南市,此外,泰山等著名景点也给泰安市的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济宁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而且更具传统特色;两个城市在旅游业对城市的贡献率方面都排名靠前,说明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潍坊市的表现中规中矩,无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国际知名度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方面,均处于中上游,所以综合排名也居于省内中上等水平。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a级旅游景点众多,对旅客的吸引度很强,毗邻济南市,地理位置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表现属中下等,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健全,知名度仍待提高。若能发挥济南市这一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必将大大带动周围五地市的迅速发展。

第三,东营市和潍坊市,作为半岛城市群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2009年有关数据来看,东营市旅游业的规模较小,旅游实力相对较弱,但其旅游资源颇具优势,特别是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也为东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潍坊市在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饭店个数、旅行社数量等方面均要高于东营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

第四,在经济发展较为不发达的地市中,临沂市旅游业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依托革命老区的背景,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临沂市的旅游优势逐渐呈现,尤其是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沂蒙山区旅游的形象和品牌也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就分析结果来看,临沂市旅游业的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知名度尚需提高。枣庄、滨州、菏泽、莱芜等城市,在综合排名中均处于较低水平;旅游资源较不丰富,经济发展欠发达,因此各方面表现均欠佳。尤其菏泽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业综合排名较莱芜市靠前,但如果综合考虑,土地面积较小的莱芜市,无论在旅游资源、硬件设施,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均略胜一筹。菏泽市旅游业的不足,也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应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经济带旅游,以旅游促经济。

2.2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了主成分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再对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具体内容见表3。

3山东省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3.1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以济南市为中心,联合其周边城市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建立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各城市旅游规划开发要相互借鉴和沟通,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各地市旅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旅游企业合作、兼并、联合,培养一批大旅游企业;整合各地市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区域大旅游的加快发展。

济南市发展旅游业有很多契机。虽然济南市传统旅游资源并不是特别优越,比起西安市、桂林市等城市,资源优势相对弱一些。但是济南市所处的山东省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很重要,整个城市的综合优势、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很强,这是济南市发展大旅游的重要优势,要把这个优势充分放大和强化,把济南市打造成为山东省旅游的门户和集散地。通过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一系列国际品牌休闲项目的整体引进和新的旅游综合体的建设,把济南市城市旅游载体、整体服务功能和国际旅游名城接轨,从而形成门户型、枢纽型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合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

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济南市建成旅游目的地城市。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首要定位应当是区域性旅游枢纽中心城市。这个中心是从区域功能也就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来谈的。济南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是山东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在山东省西部的“山水圣人”旅游线发展过程中,济南市实际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旅游城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报的山东旅游线路基本上是曲阜市、泰山、青岛市、大连市。广东省的山东七日游几乎没有济南市,最多在济南市下飞机,直接奔泰安市、曲阜市。济南市不但没成为中心,而且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大和发展,首先要放在大的区域枢纽中心城市来定位,要让济南市广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促成山东省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5]。

3.2依托蓝色经济区,提升山东半岛旅游业竞争力

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中,包括了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沿海7市,37个区、县(市)。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6,7]。

3.3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

将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等,共19个县(市、区)纳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依托区域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区位,发展三大重点:首先,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利用本区黄河三角洲独特区位特征和黄河口的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第二,历史与生态农业旅游区。围绕建设京津济城市“后花园”,加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形成集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第三,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区。发挥本区在山水圣人旅游线和半岛海滨旅游线中的衔接作用,形成集生态农业观光、海滨和民俗度假于一体的特色、高效、生态的旅游产业经济区[8,9]。

3.4依托鲁南经济带,发展红色旅游区

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开发很有意义[10],山东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空间格局上已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一个核心是以临沂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老根据地红色旅游区,涵盖区域包括临沂、莱芜、淄博、潍坊4个地市,其中临沂市是国家18个革命老区之一,其下辖的沂水、临沭、苍山、莒南4个县是山东省仅有的一类革命老区。三个区域:一是以菏泽为中心的原冀鲁豫边区为基本范围的鲁西地区,这一地区具有边区革命特色。二是以枣庄和微山湖为中心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一地区是山东人民敌后游击斗争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个典范,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是沂蒙山革命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三是以烟台、潍坊、青岛及威海4个市为中心的胶东革命根据地旅游区,这一区域是山东省敌后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是滨海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一条主线是指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这条主线将山东红色旅游的一个核心与三个区域串连起来,形成山东大红色旅游圈[11]。

3.5发展民俗旅游,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旅游不仅仅有经济性,更有文化性。齐鲁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也是山东旅游的立身之本。在如今大多数旅游景点逐渐企业化、经济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良好手段。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圣人之乡,历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科学家,包括孔子、墨子、孟子、管子、孙子、扁鹊、鲁班、诸葛亮、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龄等。这些资源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中的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为山东民俗旅游提供了开发平台。当然,山东民俗旅游的内涵非常广,不仅包括以民间建筑、民间技艺、民间游戏为代表的物质层面,还包括以婚丧嫁娶为代表的制度层面,更包括了以民间传统、、人文素质为代表的精神层面,在开发民俗旅游、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的实践中,尤其要加强和重视精神层面。

3.6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鲁西南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业发展也有较大欠缺。以菏泽市为例,虽然其旅游开发启动较早,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落后,旅游地形象不突出,未建立起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政府主导的痕迹较浓等因素均制约了菏泽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此类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政府主导部门加强自身的改革力度,转变开发理念,建立有效的旅游开发投入机制,逐渐削弱政府的主导痕迹。其次应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菏泽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完全可以在每年冬季举办一次牡丹催花展,既可以让人们在寒冬观赏牡丹,又能够进行花木交易;此外,还应将戏曲、武术、面塑、鲁锦等独特民俗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如果能够再与黄河、水浒文化联合,将从根本上改变菏泽旅游业多年来单靠牡丹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小爱.山东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28-10929.

[2]武传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省市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3-84.

[3]张吉献,杨铭.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5152.

[4]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4):467-471.

[5]李楠.山东省旅游发展的城市差异分析[J].现代经济,2009(20):53.

[6]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2010(6):26-29.

[7]孙希华,宋立杰,李平.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体验式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海洋科学,2007(6):10-14.

[8]秦瑞鸿.山东半岛旅游圈双核模式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6):87-90.

[9]付景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经济――鲁西京九沿线旅游经济发展前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8):254-255.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3

广西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省份之一,区内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就具体地区来看,旅游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以广西14个城市为直接研究对象,在建立区域旅游差异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并提出区域旅游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寻求文化认同和利益共同点,使旅游特色鲜明又具有内聚性,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因子分析;旅游;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08

旅游业已经成为广西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使得全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区域旅游差异性体现了地方旅游业的特色,还反映区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旅游区域差异性分析有利于缩小不同市区旅游区域差距,从而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正确认识和把握区域旅游差异,对于提高旅游产业地位,优化旅游资源,实现区域间合作与共赢,促进广西旅游业整体实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对广西各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广西14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15年广西国民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统计数据。主要指标有各市接待外国旅游人数(X1)、各市接待入境游客人数(X2)、各市国际旅游收入(X3)、各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X4)、各市旅行社数量(X5)、各市国内旅游收入(X6)、各市旅游总收入(X7)、各市星级旅游饭店个数(X8)、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X9)、各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值的比重(X10)、各市a级旅游景区(点)数(X11)。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2015)和广西旅游政务网。

1.2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测度和评价方法很多,主要有单指标测度方法和综合指标测度方法。本文利用综合指标测度方法,对广西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为了克服综合(多元)统计指标变量之间信息的重叠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造成的主观性,文章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并将其与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依据测度14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2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性分析

将数据进行旋转并导入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进行Kmo和Bartlett’stestofShpericity测度。测度结果中为Kmo值为0.693,大于0.5;且Sig显著性指标为0,小于0.001,表明该组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1主成分提取与因子命名

文章借助主成分析的方法抽取主要成分,借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获得旋转成分矩阵。另外,依据特征值≥1.0的通用原则与方法,根据不一样的衡量指标在正交旋转处理后的因子载荷来划分衡量指标所属,并且对抽取的成分进行命名。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得出前三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992%,高于85%,可知三个成分被确定为目标主成分。

在成功提取三个公因子之后,运用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并依照不同的衡量选项正交旋转计算后的成分载荷(因子载荷)划分选项。由旋转成分矩阵(主成分截荷矩阵)表得出,主成分1和X2、X5、X1、X3、X8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主成分1理解为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及国际知名度情况;主成分2和X6、X11、X6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其理解为各市地方旅游资源及对国内旅客的吸引度情况;主成分3与X9、X10指标相关性较高,可将其理解为旅游经济地位。

2.2因子得分

为了考察各个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情况,用回归法计算出各主成分得分,再与各主成分的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分。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各个市的三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可以通过以函数计算得出:

F1=0.275*X1+0.283*X2+…-0.136*X11

F2=-0.120*X1-0.151*X2+…+0.062*X11

F3=-0.054*X1-0.016*X2+…+0.540*X11

2.3广西各地市旅游发展的综合评价

F1、F2、F3三个主成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广西14个市的旅游发展状况的总体水平,但单独使用一个因子并不能对各个市在区内旅游业发展的地位做出综合评价,因此按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综合统计量:

F=F1+F2+F3

得出F=0.7009F1+0.1782F2+0.1209F3

计算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并求出14各市的排序,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广西14个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高于平均水平(总得分大于0)的城市有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其余11个城市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广西平均水平。初步分析可知,各地区旅游开发经济效应综合得分排位与第一主成分排序总体表现一致,旅游收入和客流量较大的桂林和南宁在综合排序中处于全省首位,来宾和贵港则处于全省末位;但由各个具体因子的得分可以看出各个城市又有自己特色,现分析如下。

首先针对前三名的南宁、柳州、桂林分析。南宁作为自治区首府、桂林作为著名国际旅游城市、柳州作为底蕴浓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因此,旅游业综合实力比较雄厚。从资源品味度看,旅游资源品位度最高的区域是桂林市,桂林的a级景区数占全区a级景区数的21%,广西4个5a景区中有三个都在桂林。南宁市、柳州市旅游资源品位度在整体上要逊色于桂林,但在资源特色与开发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南宁市以其独特的区位可发展会展商务旅游等。柳州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汇集了广西乃至岭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旅游形象突出。

其次是北海、河池、百色、崇左。从主成分F1和F2及综合得分来看,崇左市跟百色市得分都小于0,表明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及城市知名度与旅游经济发达的南宁市、桂林市、柳州市还有一定差距。但两个市旅游资源还是比较有特色的。百色市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度高。而崇左市拥有“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的区位优势,利于打造崇左“边关风情探秘游”等旅游品牌。北海市与河池市的综合得分虽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但是北海市主成分F1、F3和河池市主成分F2得分都大于0,说明北海市与河池市旅游知名度及旅游经济贡献率在区内是不差的。

再次是贺州、梧州、玉林、钦州。这4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从两个主成分F1与F2得分及综合评价值来看,在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较弱,景区、旅行社等数量较少都制约其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近几年,钦州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品牌旅游景区的形象宣传已获得巨大的效益。其它区域虽然旅游开发程度较高,但旅游知名度较低,这同样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

最后是防城港、来宾、贵港,从数据分析看,这3市的主成分F1与综合评价得分都偏低。与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较大。首先是处于排名末尾的贵港市,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点较少,旅游资源禀赋上呈现分散的状态,现有旅游品牌带动力较弱,致使其整体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但贵港市可依托桂平西山、道教圣地白石洞天、千年古刹南山寺等众多宗教旅游资源打造西江流域历史宗教文化中心,逐步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对于防城港市,近期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滨海旅游胜地的目标,其未来滨海旅游迎来发展机遇;对于来宾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应依托区位和航运优势建设西江生态走廊,带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3广西各地市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加强各城市旅游景点、景区、酒店等合作及区域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提升旅游资源的综合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客源互送,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与其他区域联合打造旅游线路和产品,丰富旅游元素,增加不同旅游体验。通过不同旅游区域合作规划,拓展旅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改变旅游产品单一的情况。

3.2充分发挥旅游增长极的功能,带动区域旅游的全面发展

南宁、桂林一直是广西旅游的增长极,通过南宁、桂林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旅游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广西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比如,桂林可往贺州、柳州、来宾辐射,南宁向玉林、百色、贵港辐射。充分发挥增长极所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不断减小各区域旅游之间的差距,进而推动广西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3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实施梯度错位发展战略

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南宁以都市景观为特色;北海以水域风光为主;桂林以山水风光为主;百色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崇左以边关跨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为主;贵港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凭祥以边关风情游为主;柳州以城市休闲为主;来宾以民族风情为主;梧州以历史文化为特色。依据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特色确定自己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与方向,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协调各市旅游业平衡发展面对的一大重点问题。对于旅游区位、旅游

发展定位、文化底蕴等相近的条件下的地市,应以差异

竞争、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效地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繁荣。只有错位发展,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旅游经济圈。

参考文献

[1]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0.

[2]付志伟.基于SpSS分析的浙江省区域旅游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张广海,王佳.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3239.

[4]钱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孟涛.基于SFa模型的我国旅游业效率估计与区域差异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3,(28):117118.

[6]姜维政.湖北省17个区域旅游产业联动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4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来,在国内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传播文化、提高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产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业的发展。Swot分析法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条件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应用Swot分析法,可以充分了解资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利用优势、克服劣势,同时把握机会,并避免可能的风险。对于旅游产业,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分析,来实现科学发展。

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端,隶属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都为潼关县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可以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培育潼关县经济新的增长点。下面将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资源,机遇和挑战是外部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潼关县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潼关位于现潼关县的港口镇,潼关县以古代著名关口潼关命名。历史名关古潼关久负盛名,居于中国古代十大名关第二位,仅次于山海关。国人耳熟能详的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等神奇传说都发源于此;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位于此;六国之师叩关、安禄山和哥翰舒之战以及闯王李自成六战潼关造就了潼关的古关、古渡、古战场闻名遐迩;著名的东汉太尉杨震生于斯,葬于斯,儒学界尊称他“关西夫子”,他“四知拒金”的故事流芳千古,他是古代清正廉洁的典范,这也正和现今主力反腐倡廉的主题高度吻合,也是中国世代官员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责任;杜甫,张养浩一大批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潼关县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潼关县位于黄河三角地带,黄河、洛河、渭河三河在此交汇,北频黄河,南依秦岭,西连华山,张养浩曾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黄河从这里流过,汹涌而来,滚滚而去,形成了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奇伟景象;风陵晚渡、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在古代,潼关是西北、中原的咽喉要冲,是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因此潼关成了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潼关位于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中心,是贯通华北、中原的交通要道,其中潼关火车站北临太原铁路局东接郑州铁路局,又素有西安铁路局东大门之称,位置正是三个铁路局的交界口,现共有16趟客运列车在此站办理客运业务,到上海、广州均有往返客运列车,可为潼关县提供较大的国内客源市场。且有连霍高速、310国道、101省道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潼洛公路斜跨南北。

黄金文化。潼关黄金开采历史悠久,民间开采可追朔至北宋崇宁年间,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代黄金工业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现有黄金企业12家。2005年,中国黄金协会授予潼关县“华夏金城”称号。潼关县于2010、2011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黄金十强县”,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重点产金县前列。

2.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管理水平低。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服务业,它的发展主要由旅游业的管理水平、资源特色和服务质量决定的。对于管理,人才是关键,决定着可达到的高度。然而,目前潼关县从事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的很少,从事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也比较低。

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潼关县以古潼关和盛产黄金闻名,很多人可能听过,但鲜有了解,主要原因便是潼关县关于潼关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美丽风景的宣传力度不够。

3.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近年高速增长,虽然今年有下行的压力,但更追求稳定的有质量的发展。首先,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可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良好的经济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稳定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的收入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对闲暇的消费需求增加,加之教育素质水平的提升,人们更注重文化旅游方面的消费,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机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群”等名词频频出现;十报告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体现了党中央在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部署。政府不断地完善休假制度,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政府对节假日进行的调整,将长假分解为几个短假期,节假日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改革之后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长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短假。国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了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尤其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几率,而潼关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会使其成为周边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

关天经济区发展带来的机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效果明显。2009年,关天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简称)经过了国务院批准,经济区以发展较好的西安为中心城市,宝鸡为副中心城市,天水、铜川、杨凌、渭南、商洛等为次核心城市。而潼关县是关天经济区的东起点,具有重要地位,这将为潼关县旅游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享受型消费增加,增加了对旅游的需求,丰富了旅游内涵。由于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各地都想方设法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致使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旅游地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高质量的服务等才容易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旅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与从前简单的观光旅游相比,现在人们更追求享受和体验,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潼关县处于陕、晋、豫交界,周围有古都西安、洛阳古城、平遥古城等历史文化意蕴深厚的旅游地方,有华山、翠华山等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于之相比,潼关县作为一县城,缺乏能够有力吸引旅游者的著名景点和景区,旅游的供给产品也较单一,使其竞争力下降。

三、潼关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潼关县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可以发现总体来说潼关县旅游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大于自身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所以,要充分发挥潼关县的旅游资源的潜力,克服劣势,应对存在的挑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制定并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大力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潼关县的知名度,而且会对潼关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旅游发展,需规划先行。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必须确保旅游业发展建立在当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必须给以旅游发展规划战略高度的重视,选择高质量的专家人员来研究潼关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潼关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此外,全县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王,都应该紧紧围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产业发展时,总规划不能因为主要领导人的改变而随意改变,需要持久坚持,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

2.加强资源与产业有效融合

融合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指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为一体,最终逐步形成新产业链的动态发展过程。有效的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相关融合企业和机构的利润,实现双赢。潼关县具有地域特色的秦岭文化、黄河文化、黄金文化、关隘文化、酱香文化、廉政文化等多种文化,可深入挖掘,发展黄河、黄土民俗文化游和黄金探秘游,建设高标准黄河湿地、黄金矿山主题公园。尤其是与潼关县的支柱产业黄金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塑造“山水潼关,华夏金城”。加快旅游产业与黄金产业的融合,发展黄金特色游,建设陕西潼关小秦岭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3.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潼关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的宣传手段应该是多样的,电视、网络、报纸,以及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微信平台。可借助这些渠道,对潼关县旅游进行全面的宣传,宣传形式可选择大众喜闻乐见又具有新意的方式。要积极参加各种各类旅游交易会,加强与其他区域旅行社的沟通与联系,介绍潼关县的旅游资源,推销旅游产品。要充分利用潼关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开拓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4.增强创新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行业,创新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必须紧跟市场的步伐,抓住游客新的需求,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旅游业的创新具体可体现在管理方面、服务方面、产品方面等。在实践中,结合潼关县的实际情况,对旅游景点有计划地进行改造,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潼关县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关天经济区的东起点,这是潼关县发展的良好机遇。潼关县可以通过制定并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与产业有效融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创新能力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旅游业成为潼关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h李悦铮江海旭.基于Swot分析的西宁市伊斯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2).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兴城;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2]薛改飞.我国旅游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5):23.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6

‘ 关键词:南宁;旅游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17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23-03

一、前言

旅游业是南宁的重要产业之一。南宁旅游资源较丰富,并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然而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仍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故认清自己,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提升市场竞争力便是当前非常迫切的工作。本文正是利用Swot分析方法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南宁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战略规划研究分析技术。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各种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及对策等。其中s为优势(Strength),w为劣势(weakness),0为机会(opportunity),t为威胁(threat)。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发展所面i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南宁旅游内外部条件或环境的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地开发战略和营销手段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南宁市旅游业发展优势 1.旅游产品优势。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都市风光“一日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县茉莉花节”、青秀山、大明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旅游产品,以这些产品为依托,绿城揽胜游、边关风情游、八桂精华游、中越跨国游等旅游线路也基本形成。同时,以南宁市壮乡绿城商务会展旅游区为中心,向北到大桂林山水文化旅游区、向南到环北部湾海滨跨国旅游区,这一贯通广西的黄金旅游线正在形成,南宁作为全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显现,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此外,连续六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为树立南宁市的旅游人文品牌形象奠定了较好基础。除此之外在区内外有影响力的产品还有广西博物馆、伊岭岩、杨美古镇、贝丘文化遗址、临水一西江苑、良凤江一凤凰湖休闲度假区、金伦洞、大龙湖、七百弄等。 2.旅游接待优势。截至2006年底,南宁共有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广西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星级饭店86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32家,二星级33家,一星级和其他涉外酒店共2家;旅行社60家,其中国际社15家,国内社43家: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协会等中介、社团应运而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咨询等服务;专门提供网上信息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旅游专业网站――南宁旅游信息网已开通,为国内外游客查询南宁旅游信息提供了便利。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基本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求。

3.区位交通优势。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东经107019'。109。38’、北纬22。12'~24。02'之间,土地面积2211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接印度半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是新崛起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市区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分别为104公里、173公里和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分别为204公里和230公里。“两沿”:一是沿铁路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南宁市对广西沿海城市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依托作用,对华南、西南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对东南亚各国发挥着中国前沿城市的开放作用,处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构想的重要位置。特别是从2003年起,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国际航线、航班的开通,现已开通了南宁飞往香港、吉隆坡、新加坡、胡志明市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国际航线、航班,逐步构建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4.旅游客源市场优势。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南宁拥有海内外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港澳台和华侨是较为稳定的入境游客源市场,东南亚客源市场有较快的发展。区内居民节假日短途旅游形成了相当规模,外省区的游客明显增多。南宁市居民出境游和内地居民经广西到中越边境和东南亚旅游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开发潜力巨大。

(二)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劣势

1.整体开发层次低,精品偏少。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少深层次的开发,表面化、随大流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没有一家像桂林山水、北海银滩那样的世界知名品牌。

2.景点分散,缺乏整合,门票定价不合理。各旅游景点互不关联,缺乏立体开发,造成旅游产品孤立现象,无法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重复建设严重,从而使得旅游者意愿下降。比如,人民公园、金花茶公园和动物园都先后建成儿童游乐园,产品大同小异。门票定价不合理,比如人民公园和金花茶公园不收门票,青秀山和动物园门票在15元~30元不等,这造成了前者人满为患,环境破坏严重,而后者寥寥数人,未被充分利用,游客分布很不平衡。 3.宣传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南宁市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同时单纯追求门票收入,导致旅游业综合效益不高。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上也存在盲且性,重复性,造成资金浪费,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化。这与当前市场竞争从景区、景点、资源、品味的竞争转变为综合服务质量的竞争严重不符。长期以来,缺乏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对外宣传,虽然这几年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促销活动,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等,但效果还不够理想,外地人对南宁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而不知道南宁还有其他的众多旅游资源,旅游知名度相对较低,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4.管理体制不顺,各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性差。由于旅游资源所属行政管理部门不同,各县、区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注意发挥合力优势,使旅游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与当前大合作、大统筹、大效益的管理经营理念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制约南宁市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管理层面因素。

(三)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机会 1.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旅游业发展的新措施、新办法不断出台,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投资力度,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将旅游业确定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上到下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比如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在人、财、物和发展环境上给予旅游企业政策上的优惠支持。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南宁市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建设及北部湾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南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借助这个平台,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拥有这些南宁就有条件建成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基地。

3.知名节事的举办。一年一度的南宁大型国际民歌节、南宁美食节、模特大赛、动漫节等节事的举办,不断地冲击着周内外游客的眼球,让他们不断了解这个陌生的城市,也为南宁带来了机遇。

4.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随着我国人均收入和居民个人可支配收人的增加,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以及多个长短假日的实施,使南宁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有了较快的发展。区内居民的短途旅游和外省区到南宁进行观光、商务、度假、会议、避暑、考察等旅游活动的游客呈上升趋势。

(四)南宁旅游业的威胁 1.竞争威胁。南宁旅游业在短时间内还改变不了知名度低、产品规模小、质量不高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不算强的现状,旅游者一般都要去游名气更大的景区和目的地。南宁周边如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等地旅游也搞得风风火火,即便是区内的桂林和北海,这几年也分别打着“山水甲天下”和“天下第一滩”的王牌,与南宁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形成了~种竞争态势,分流了较多的客源。

2.人才威胁。由于南宁旅游业尚不发达,缺乏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目前,南宁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小到旅行社导游、大到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知识陈旧的情况,特别是缺乏旅游开发与营销的创新思维,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没形成质的突破。

三、南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应对:

1.政府协调,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好各行业各部门的关系,统筹做好旅游项目的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环境的优化等相关工作。上下一盘棋加快各县区旅游开发建设,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推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塑造具有南亚热带自然风光和壮民族风情特色的南宁旅游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山水风光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壮乡风情游、会展商务游等旅游项目。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客源互补、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这样,就可以发挥南宁作为广西政治文化中心、兼具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展活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较大完善的优势,弥补缺乏强有力的旅游资源种类的劣势,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7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近年来,沈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沈阳市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Swot分析理论为基础,剖析了沈阳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期望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沈阳;旅游;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50-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刘英杰(1978-),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沈阳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一、沈阳市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第一,旅游资源丰富

沈阳市作为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棋盘山风景区、辉山风景区等大自然造就的自然景观,也有以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沈阳福陵、帅府作为代表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同时,作为中国重工业城市中的“当朝元老”,沈阳市也留下了许多工业产区的博物馆,如沈阳航空博览园、老龙口酒文化博物馆、沈阳三农博览园等。

第二,消费市场广阔

沈阳市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拥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并且,沈阳市加强旅游促销和海内外市场开拓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抓好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主要目标市场开发的同时,稳定发展港、澳、台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和澳洲市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使得沈阳市旅游业经济鼎盛,消费人群多样化,消费市场广阔。

第三,地域优势日益显著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沈阳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拥有“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同时,沈阳市也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有着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这些距沈阳市均不超过400公里。

二、沈阳市旅游业的劣势分析

第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竞争力

提到沈阳市的旅游产品,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不过是“一宫两陵”、张氏帅府、棋盘山、世博园等一些零散于沈阳市的旅游景区。沈阳市在设计旅游路线的时候往往很单一,缺少对旅游者有拉动作用的吸引力强、震撼力大的旅游大项目这势必会影响沈阳市的旅游业发展。

第二,旅游业科技化发展缓慢

沈阳作为东北三省中心城市,应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充分发挥其领跑者的姿态,带动整个旅游业市场向上发展。信息化时代,高科技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使用高科技发展旅游业。沈阳市在旅游科技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科技化、旅游服务的高科技化、旅游企业营销管理的高科技化,这三个方面都是沈阳市旅游业科技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第三,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达标

旅游相关行业的人才是影响大连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而言,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供不应求,服务人员的数量虽多,素质却不高,这将影响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旅游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沈阳旅游发展提升水平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沈阳市旅游业的机遇分析

第一,城市发展中创造的机遇

在沈阳人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取得了很多成就:2002年沈阳荣获“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4年,“一宫两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沈阳被评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2005年,沈阳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保模范卫生城市”成为北方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沈阳的举行,2013年,全运会的在沈阳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地位;铁西新区的改造、浑河南岸高新科技园区的开发以及地铁的建设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沈阳。针对这些新成绩、新情况、新变化,势必会更好带动沈阳市的旅游业发展。

第二,政府的战略要求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沈阳经济区”的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环沈阳区域城市旅游合作和环沈阳旅游圈的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共创品牌、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必将促进以沈阳为核心的各区域旅游城市的共同发展。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沈阳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努力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振兴老工业基地,打造和谐沈阳,这为沈阳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几年内,辽宁省也将实施区域合作化战略,将有利于沈阳市的旅游业融入到环渤海旅游经济圈。而这一合作战略也有利于沈阳进一步打开环渤海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沈阳市可以借此东风,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合作旅游等。

四、沈阳市旅游业的威胁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8

一、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概述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①“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②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①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②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③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①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②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兰州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兰州旅游业发展方向,按照全省、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兰州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2%。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总量的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6%)。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9

1.1研究区概况

大连市位于我国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北方明珠”之美誉,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热点旅游城市。作为我国国家园林城市、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大连市以其独特的海滨风光和清新的城市环境闻名国内外,它不仅拥有风景奇特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近代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44个,5a级2个,4a级11个[11]。2009年大连市提出“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成为大连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性的新起点。

1.2理论基础

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12]。协调只反映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无法体现好坏,而协调发展则更进一步地反映了两个系统之间协调状况的优劣程度及所处的水平。旅游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和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它不仅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酒店、住宿、旅行社等功能的健全,为发展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又吸引大批的观光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有效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9],并在遵循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层次性的原则的基础上,从数据可获取性和便于量化的角度,文章分别从旅游业和城市化两个子系统,旅游业子系统包括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游基础三个因素层,城市化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和城市环境四个因素层,共选取21个具体指标构建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文章数据来源于《2002-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1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2.2研究方法

2.2.1组合赋权法针对前人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的不足,文章在求权重评价过程中采用了组合赋权法,也就是将不同的赋权方法进行适当组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地增加所求权重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文章分别在众多主观赋权法中选择aHp方法,通过专家打分求出一组主观权重,在客观赋权法中选择熵值法,通过数值计算求出一组客观权重,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已较为成熟,限于篇幅,不再赘述。通过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可以弥补两类方法单独使用时的缺陷,既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减少了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又充分发挥了人的参与性,明显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3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4)分别计算得到2001-2011年旅游业子系统功效U1、城市化子系统功效U2以及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度C、协调发展度D(表3)。

3.1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由表3和图1可知,从2001-2011年大连市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其中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增幅明显,逐渐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城市化发展水平增幅稍慢于旅游业。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全国旅游市场一片低迷,使得大连市旅游业也收到较大影响,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骤减,旅游业系统功效降低。2004年,疫情得到控制,大连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整顿措施,使得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渐恢复,2004年以后,大连市旅游业收入不断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发展水平呈直线增长。21世纪以来,大连市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得到提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大连市经济发展指标无论在总量还是人均上都逐年攀升,这是促进大连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06年以前,大连市旅游业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化水平,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经济、社会、交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从2007年开始,在大连市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下,旅游系统功效开始超过城市化系统,并在以后一直占据上风,城市化滞后于旅游业,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交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比旅游业演变过程复杂,增长幅度相对较小。从演变趋势上看,2011年开始,城市化与旅游业系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在大连市全域城市化政策提出和实施下,预计有赶超趋势。

3.2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时序分析

结合表3、图2可以看出,整体来讲,2001年到2011年,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并且二者演变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长期以来,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二者之间的协调状况逐渐改善,由失调向协调状态转变。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历程有一致性的演进规律,二者相互促进。从局部来看,2003年和2009年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分别有明显和小幅下降,主要是受“非典”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此之后,由于人心稳定,经济复苏,旅游业市场也逐渐回暖,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明显增加。2007年以前,旅游业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旅游业逐渐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二者关系逐渐和谐,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度不断增加,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3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分析表3可知,整体上看,从2001年到2011年,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情况不断改善,协调发展类型由失调衰退类逐步过渡到过渡类,并发展到协调发展类。2001年到2002年,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类型由失调衰退类旅游滞后型转变为濒临失调衰退类旅游滞后型,由于2003年旅游业市场不景气,协调发展类型又退回到2001年的失调衰退类。随着“非典”疫情的有效控制,大连市对旅游业的有效整顿,使得2004年以后情况开始好转。城市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不表明城市旅游与城市化之间协调状态处于最优状态,虽然2003年以后大连市旅游业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关系并未立刻发展到优质协调发展类,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相互磨合的过程。2005年大连市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扶持旅游业,使得旅游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摆脱失调类,迈入过渡类,并在2007年由过渡类迈向协调发展大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大连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带来了高度协调的旅游业与城市化复合系统的发展。从2009年2011年,逐渐由中级协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优质协调发展类转变。

4结论与讨论

旅游业发展分析篇10

一、综述

在国内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转型升级和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推进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也为平凉市发展“人文生态、休闲养生”旅游提供了新的契机。平凉从名不见经传到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尽管已把旅游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实施集中突破、来培育,但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的要求,全社会参与旅游业开发的机制尚未形成,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落实迟缓,短期内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平凉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较少,旅游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旅游业占GDp比重过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大。现就平凉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特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一)住宿餐饮业

平凉住宿餐饮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快速发展。但浮华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突出表现在企业规模不大,经营周期短,利润率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生存能力较弱。

1、旅游业所带动的住宿餐饮业的发展缓慢

平凉住宿餐饮业处于全国的低消费水平。平凉市现有各类星级、快捷、经济型宾馆和家庭旅馆四百多家。其中星级宾馆仅有22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1家),占总数的5%左右。其他各类住宿价格偏低,设备也相对简陋。餐饮企业也存在普遍规模小,接待能力弱,价格偏低,难以创收的问题。

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率偏低,缺乏独特的餐饮文化

平凉餐饮业的发展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还不是很大,仍有提升的空间,其根本原因是平凉至今没有形成独特的餐饮文化,对本地特色菜挖掘不到位,包装不够。平凉的名小吃很多,但真正让大家熟悉、喜欢的、档次高的平凉菜却寥寥无几。平凉菜不能做到少而精,份量多而且价格低廉,很难高创收。

3、发展不稳定,服务营销环节存在问题

住宿餐饮业在品质同质化的时代,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最有效手段。平凉住宿和餐饮业在服务营销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者和服务人员自身的服务理念不够,缺乏用长远眼光做大做强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从一些宾馆和饭店的表面上看卫生问题就很严重,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佳,并没有让客人感觉到自己是被服务的。

(二)客运交通业

交通“瓶颈”制约严重。目前平凉市高速通道还未完全贯通,空中运输尚属空白,铁路运力较小,公路总量不足。加之,现代“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偏于天水,使得平凉国、省道过境优势得不到充分显现;市到县、县(区)到景区(点)的道路等级差异较大,特别是七县(区)高等级环形旅游线路尚未形成,“旅长游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不利于国内外游客的大量输入,严重制约着平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行社业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由于平凉市缺乏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闭塞落后和低收入水平,又使人才流失严重、引进难度加大,加之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的行业吸引力尚处于逐步显现阶段,长期形成的平凉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匮乏,旅游规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奇缺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由于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机构欠缺,专业培训人员数量少、层次不高,行业培训的引导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旅游企业内部培训简单粗略,导致全市的32家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面临较大困难。

(四)景区、娱乐业

全市有各类景点景区40多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6处2a级景区2处、其他各类景点景区28处。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类景区景点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机构与旅游主管部门关系错位,多部门管一个景点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旅游部门不管旅游(景区景点)的尴尬局面,工作协调难度大,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旅游市场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慢,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缺乏高素质的经纪人和市场中介机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