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题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5:26

教学问题分析篇1

1.1忽视现代行业技能标准,缺乏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技工学校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专业科研的经历,缺乏所教专业的行业技能标准及技工教育理念,沿用传统教法,技能训练教学环节连贯性不够,技能的实训教学也缺少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企业工作需求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忽视了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学生的抽象、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技工学校教育宗旨。

1.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体化教学有形无核

在技工学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一体化”教学,将“教-学-做”合一,虽加强了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践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将理论和实训拼凑合一,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由于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基础不强,缺乏空间想象力和运用旧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普遍感到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必定丧失专业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难以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1.3缺乏各课程的相互渗透,制约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专业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而部分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各课程项目的关联认识,未能运用现学的课程知识去解决课程项目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简单地把各课程项目设置为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未能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贯通。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各自为阵的教学模式。

1.4匮乏现代教学理论的运用,导致专业教学随意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由于技工学校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以及少部分实训教师是由企业技术人员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而长期在校的部分专业课教师却缺乏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不了解社会企业的文化、新知识、新技能,这必然导致这些教师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学理论于教学实践中,他们当中有的教法单一,有的不知道如何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于专业教学,更谈不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理论。这样的教学,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上述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进行如下探索和实践:

2.1校企合作打造教学团队,更新教学技能

高素质的教学要有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然而,教师的来源各异、素质能力有别,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也只是主攻本专业某一方向、对专业各课程项目也难以贯通熟悉。为此,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工学”基地、利用企业资源,让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融入企业的新知识、新技能,大力培养符合社会行业要求的教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专家到校指导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师资培训和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各课程项目知识的贯通培训、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专业教学课件制作培训,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以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素质,积极打造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清楚地掌握本专业的“说课程”、“说专业”,以提高教师的各课程项目及其教学的相互渗透、贯通,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2.2加强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技工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不扎实、易厌学、好动、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尽可能地在专业授课中,采用项目化的一体化教学,即项目化的理论与实训合一,让学生在“做-学-训”中,加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并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书本上的一些机械原理、工作过程、电器元件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做-学-训”的“一体化”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加深理性记忆。例如,汽修专业在“汽车起动机”的项目教学中,将机械构造、电路原理、维修工艺和故障诊断排除的教学学习内容实行分层递进、知识与技能贯通教学。学生通过汽车起动机分解、测试检验、安装复合和维护修理、调整测试并排除故障的“做-学-训”,提高学习兴趣、强化知识技能。

2.3围绕能力整合专业课程,强化任务驱动

专业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学习内容要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吻合。针对性地选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着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生未来职业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整合课程、注意各课程的相互渗透、实施项目教学,突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课题学习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与实践”、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并有趣味性的任务,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完成各课程相互渗透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2.4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情景”,课堂学习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建构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有兴趣,就会深入地去建构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求知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进而,让学生感到学会知识就可加以运用,做到兴趣和能力相统一。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例如,在《汽车电气、车身电子控制》的“电压调节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汽车仪表板的充电指示灯或电流表,知道是否正常充电?激起兴趣,运用已学过《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的“继电器原理”和“电子分压器原理”,分别去分析“机械式电压调节器”和“电子式电压调节器”的工作原理,从而建构新的专业知识。

2.5灵活运用各“现代教学理论”,激发“对话”教学

教学问题分析篇2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院校达成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得到良好学习氛围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高职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以具体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使用、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课堂教学

一、高职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方法、能力都欠佳,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卑的心里,对学习也存在恐惧情绪。另外,高职院校学习风气普遍不够浓厚,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懒散,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也不浓。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大有人在。

2、教学内容不适合社会需求

教学内容是教师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的定位,参考教材而组织起来的内容[1]。在传统大学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先进的教学设备都逐渐进入校园,教学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另外,高职院校对教师考核范围比较广,不仅有课时要求,而且还有科研、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的要求。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专研教学内容导致很多教学内容陈旧,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教学内容根本就满足不了如今社会的需求。另外教学安排也有些不合理,没能突出高职的技能性,实践环节时间也不足。

二、高职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本文以单片机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使用、加强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思路。

1、教学内容选取

高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依据于学生相关专业实践技能和对应岗位的需求。在本课程学习的第一次课中,可以增加课程介绍内容,介绍单片机应用例子及现阶段单片机的发展情况等知识。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增加研究项目的实物调试开发板,让学生对单片机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选取日常生活中例子为教学项目,通过熟悉项目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以提高,相关的知识点也在无形中轻松的学到。另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图书查阅或网上资料查找等方式,学习当今世界新型单片机的应用实例,并将学习成果制成ppt,利用一两次课,每组同学上来汇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单片机课堂教学我们选用C语言贯穿各章节。相对于汇编语言,C语言有很多的优势,在单片机实际设计中,基本上都采用C语言[2]。我们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来学习理论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也突出体现高职生理论知识要必需够用的原则[3]。

2、教学方法使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场所选用一体化教室,在仿企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教、学、做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项目控制要求及要掌握的知识点,利用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强大的功能制作相应电子课件,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项目实施前,我们可以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或flash软件动画演示该项目的运行过程,学生通过观看项目的运行过程,对项目的控制要求更加清楚,这样对项目实施也有帮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组同学互相谈论,共同研究该项目实施方法,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好生可以带动差生,使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教师要巡视每组同学完成情况,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实施后,教师分析本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该项目用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操作后,可以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更有兴趣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环节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是单片机课程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课程安排时,也要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以提高,理论知识也能更好的应用。实践环节包括基础性实践和开发性实践。通过基础性的实践,学生可以练习编写基本指令和基本程序结构,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得到应用。通过开发性实践,可以让学生熟悉单片机设计的整个过程,掌握常用硬件接口设计和软件编程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或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等相关项目,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接触具体实例的设计,掌握多种设计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丰富设计经验,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课堂教学管理方法实施后,学生上课状态良好,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实践表明,这些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作者:杨利亚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红.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6).

教学问题分析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基本功训练;演唱曲目;教学方法

自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如今,美声唱法已成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重要门类,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声乐教学现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很多问题亟需教师不断加以改进和探索。

一、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

(一)歌唱的流畅性训练

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发现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都有非常优越的嗓音条件,并且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即演唱的过程中缺乏流畅性。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在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基本功的训练有很强的复杂性,也是声乐教师的教学重点。在歌唱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横膈膜控制气息,并且要伴随气息发声,这样就能够使自己的声音更加流畅、自然,避免出现扁、挤、压等感觉。

(二)发声训练

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才能让学生形成悦耳动听的声音,为成为优秀的演唱者奠定基础。在发声训练中,应当注意声音与音准、节奏、共鸣、气息等方面的联系,使肺部呼出的气息通过气管,并且带动声带,产生声音。在此之后,声音再经过鼻腔、咽腔和口腔产生共鸣,产生扩大与美化的作用,经过各腔体之间的协调运作而产生悦耳动听的声音。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歌唱呼吸训练。要根据音乐曲目的特点,合理控制气息,增强气息掌控的灵活性;第二,科学发声训练。掌握发生过程训练中的技巧,包括放下气息、放开喉咙和运用身体等方法;第三,歌唱语言规范训练。在掌握良好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让歌唱过程更加标准与规范;第四,歌唱姿势训练。只有身体姿势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歌唱效果。

二、学习演唱曲目的选择

演唱曲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选择超乎自己目前能力的演唱曲目,就无法展现自己的美好声音。不管学生处于何种水平,都要选择在自己演唱能力范围之内的曲目,这样在参加入学考试时才能拿到理想的成绩。另外,在学校定期组织的阶段性考试中,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很多学生往往想过于表现自己,选择不适合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曲目,在演唱过程中产生“喊”歌的现象,考试成绩自然不会理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能力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曲目,从实际出发是演唱曲目选择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作为声乐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体现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因此,声乐教师应当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因素,充分利用教学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特色的教学活动。第一,合理选用教材。声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结合教学过程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中不同的曲目,使所选曲目符合教学实际;第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与综合素质;第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应该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依照演唱需求,正确处理音乐作品,在比较、分析和辨别中选择最佳的演唱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音乐表达效果;第四,加强课外练习的指导。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消化吸收相关声乐知识,训练自己的声乐歌唱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与质量。

四、非声乐技术要素的运用

在声乐训练中,运用一些非技术要素可以增强声乐曲目的感染力和文化内涵,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常见的非声乐技术要素包括文化背景、语言运用和舞台表演等要素。首先是文化背景的运用,学习作品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根据作品原有的风格与剧情,再结合作曲家自身的经历与写作风格,分析作品的诸多影响因素;其次是增强舞台感染力。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就必须配合恰到好处的表演,形成良好的“台风”,使演唱与表演更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五、结语

声乐教学的模式与方法需要不断调整与探索,相应的教学理念与手段也需要跟随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进。声乐教师应当坚持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态度,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体现出歌唱艺术性的特点,探索出适合于声乐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妮.美声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教学问题分析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岗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34-03

引言

高校教学秘书在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中地位十分重要。但目前高校教学秘书的岗位存在一定问题,这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可以为改革高校教学秘书岗位设置提供参考,是有着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学术界对高校教学秘书问题的研究较少,这不利于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本文从高校教学秘书的作用、要求、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对高校教学秘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教学秘书的研究提供些许贡献。

一、高校教学秘书在高校工作中主要作用

看似简单不起眼儿实则费时且重要的上传下达工作。教学秘书要将学校、教务处等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规定,掌握了解并及时地、完整地传达给系部各教研室、各位教师以及系部学生,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比如,学校教学任务落实,学校调、听课的通知,学校教学检查的通知,学生选课通知,英语四六级考试通知,补考、重修学习考试通知,期中、期末考试安排等,都必须及时地通知到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务处与教师、学生更有一定的“距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决策者与执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任务,就要由教学秘书来完成。比如,教师对学校和学院各类通知的疑问,学生对任课老师讲课的意见等,教学秘书都要负责将这些信息加以收集、整理,按程序上报给学校、教务处或学院的相关领导,以备各级领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应的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而高校相对松散的上班形式及庞大的教师、学生人数给这一貌似简单的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繁重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师方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实验大纲,专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课表,教学日历,调、停课,考试、考查安排,教师各学期考试试卷收集,教师工作量统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奖申报与审批,教师获取奖励与处分的材料等。学生方面:专业分流;选课组织;教材征订;学生各学期考试试卷整理、归档;补考、重修考试;学籍异动材料;学籍处理统计;学生获奖材料;学生处分材料;毕业生资格审查;毕业生电子学籍;毕业论文整理、归档;毕业重修统计;毕业生质量调查;实习教育等大量重要的工作需要高校教学秘书又好又快地完成;其完成质量的好坏紧密联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学档案资料的规整与建设。档案资料主要有五类。第一,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工作量等信息,可为学院领导搞好教学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保证教学管理顺利进行。第二,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表、教学课表等,为学院领导提供日常教学信息,便于安排听课等教学检查督导活动。第三,学生名册、学生档案、学生成绩表等,为学院领导和教师提供学生的全部资料,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更有效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第四,过往的试卷、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材料、毕业论文等等,作为资料参考和本科教学评估的原始资料。第五,学院各部门下发的文件及颁布的规章制度。针对这些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的教学行政档案资料要进行分类汇编,并建立电子目录索引以提高查询效率,从而确保教学运行中档案资料的支持保证。

做好细致入微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每日的信件报刊更新、整理、发放工作;每周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全体教师会议的会务准备及会议纪要工作;每月定期的工资单领取发放工作及系部考勤表汇总上报工作;系部的会计出纳工作;各类讲座、会议的会务及材料收集工作;分担系领导部分案头工作;代表系部形象接待各类人员等。

以上看似只针对某一人,某一方面,但要想做好每一件事,都要从方方面面进行沟通、协调。

二、高校教学秘书岗位的要求

高校教学秘书的基本工作职责充分说明了教学秘书这一岗位的重要性。要使教学秘书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好上述繁重的基本工作,从事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教学秘书的工作态度必须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就是积极的工作态度下的一种工作愿望,催发一种工作激情,激荡一种工作热情,延续一种工作感情,是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大脑干细胞中催生的一种良性品质,是曾经长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锤炼而滋生的由内而外的非自发而自觉的优良品质。想提高效率,提升工作能力,就要学会拓展自己的工作思路,时时刻刻居安思危,带着恐惧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了教学秘书这份工作。其实,谁都不可能全知全能,要学着不断摸索着前进。教学秘书岗位的工作量大、工作面众多、工作压力重,只有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不被拖垮,才能做好教学秘书的工作。

教学秘书的工作作风必须严谨仔细,工作方式需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杂”、“散”、“急”的特点:“杂”体现在工作内容众多,这不是单纯的数量上的众多,更是种类上的繁多;“散”体现在工作对象的多样性,上有学校各职能部门,下要面对系部各教研室、所有教师辅导员及所有学生;“急”体现在工作时效性强,尤其在“杂”、“散”特点的影响下更是突出。针对这些工作特点,教学秘书必须首先要具备把“杂”、“散”的工作进行有层次、有条理地分解安排的能力,其次在“急”的特点进行各项工作时需要具备静心仔细地开展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所有繁重的工作处理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升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是信息社会,信息处理越发重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各高校已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现代化。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要求教学管理也要随之改变,对办公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从原始的纸质作业、手工作业过渡到现代化办公。现代化办公设备和信息化的管理软件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高校的教学秘书,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与技术,这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学习信息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秘书岗位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而教学秘书与教务管理工作联系越发紧密,教学秘书岗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高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具体表现如下:

教学秘书的整体素质有提升的空间。教学秘书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大多非文秘专业科班出身,80%~90%的教学秘书与原来所学习的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完全不一致,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秘书作用的发挥[2]。从业者的学历参差不齐,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还有部分年轻博士兼职着,从而教学秘书整体学历在高校中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教学秘书的知识更新不够,加之每天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机会进修、外出参观学习,制约了管理能力的提高。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少,中级和初级职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职称偏低现象决定着教学秘书队伍很难更好地履行职责[3]。

教学秘书岗位的责权不分。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学校教务部门和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进行常规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秘书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和管理者,但大部分高校及教师只认为教学秘书是执行者,尚未意识到现阶段的教学秘书更是管理者。教学秘书承担的责任大,但没有相应的管理权力,出现了权责分离的现象,只是一味地工作而不能具体地管理,使得一些工作难以到位。

与承担的工作和责任相比,教学秘书岗位的各方面定位偏低。教学秘书鲜有机会被提升,没有明确的晋升发展规划,这是教学秘书的普遍状况,导致了教学秘书的发展前景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在现代组织体制中,每一个固定的职位都有确定的晋升途径是职位设定的必要条件,而教学秘书职位仍然缺乏这种设定,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制度问题。教学秘书的收入及待遇难以和教师、科研人员相比,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也不高,是院系中待遇最低的人员。大部分高校没有确立教学秘书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多数教师也忽略了基层管理的重要性。以上这些造成了许多教学秘书每天按部就班,被动地执行上级的决策,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原则,以完成任务、不出问题为最大满足,从而抑制了教学管理向高效优质的管理与服务的发展。

四、高校教学秘书的改革方向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原来由学校教务处承担的教学管理工作下移到各个二级院(系)。由此以来,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承担的日常教学管理事务成倍增加,且管理内容更加复杂,促使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更上一个层次,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对高校教学秘书现存的问题进行改革。

随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量的成倍增长,要想从容应对,工作方法很重要。如何将工作分解而不是简单下放,如何将责任分摊而不是简单推托,如何使合作者工作便利、使自己工作方便,如何使工作便于操作、简单易行,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办法必不可少。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完善高校教学秘书职能设定,确定合理的职责范围。目前各院校由于各自行政管理机构人员配备的情况不同,造成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能缺乏清晰的定位。部分院校笼统地将教学秘书纳入行政人员之中,使教学秘书的工作范围不仅局限于教务管理而是杂糅进许多行政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秘书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重,从而降低了实际的教学管理质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秘书职能。现代专业分工的基本要求决定了,要想提升教学秘书工作的质量,必须保证其工作的职能的明确和合理性。

随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决定了他要每时每刻与各部门打交道,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沟通协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工作中不但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更要加强与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众多部门同事的交流,在理解中寻求支持,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在这过程中,控制好情绪,不断提高涵养、提高服务意识是值得推荐的有效方法。高校教学秘书必须努力做到这一项,使工作事半功倍。

随着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量几何级增长,工作难度逐级提高,相应的待遇也应该随着改善。目前高校教学秘书的待遇偏低,与高校中其他岗位人员的待遇差距较大。与目前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热情,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发展。首先要明确高校教学秘书的晋升方向,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不至于使其产生工作倦怠感并且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其次,建立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提高教学秘书的基本待遇。通过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反映出教学秘书工作的实际业绩,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学秘书的实际待遇联系在一起,逐步提高教学秘书的实际待遇。

教学秘书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寻找工作新的突破口,将各个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去。这不但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工作思想的创新。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的学习与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工作才能再上一个台阶,才是真正的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凤臣.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基本素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4):15-17.

教学问题分析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思维培养

一、学生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方程解决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不能根据题中的信息建立正确的等量关系,或者不能根据所建立的等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设。小学生学习的列方程解决问题主要以两步运算为主,一般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建立两个等量关系,一个等量关系可以用来做设句,另一个等量关系就用来建立方程。但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正确的等量关系,有时还把两个数量关系混淆在一起。即使建立了正确的等量关系,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根据等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设。例如“和差问题”的解决中,在等量关系中明明是用x表示剩下的钱,但因为这个题只需要求出花掉的钱,所以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直接设“花的钱为x”,跟自己所建立的等量关系不能对应起来。所以,针对一些信息量比较多,或者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学生在建立等量关系和解设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因为不同于算术方法,有时候能够做一步想一步,要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就必须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完整的分析和把握,要整理题中的信息量,寻找关键未知量,才能建立正确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正确的解设。而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影响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方程学习之前,学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算术思维解题的模式训练,形成了比较根深蒂固的算术思维。学习方程后,学生逐步接触了方程思维,并需要运用方程思维去解题,这对学生而言,是较大的一个思维跨越,思维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是不容易的。通过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对同类型的例题需要多次强化训练才能够掌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懂得变通,灵活运用。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在运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时,只是套用了方程方法的格式,其解题思路完全是算术思维。这些都反映出了学生思维转变的困难。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初学习方程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未知量”和“等式”的认识,也就是要把握方程的本质。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熟悉等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解方程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方程意识的培养,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抵触方程方法,认为方程方法过程繁琐。但同时又不能正确地运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这时往往就会出现错误。

三、小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的创新方式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术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小学阶段有必要适时地渗透方程思想,培养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注重“对比”教学,体会方程方法的优越性

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方程方法,原因在于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方法?方程方法的优势在哪里?”所以我的建议是:“注重对比教学,体会方程方法的优越性”。从算术方法到方程方法,需要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并非易事,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方程方法,也就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方程方法的优势。对此,我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从算术方法到方程方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对比两种方法,从而充分感知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的异同。老师可以选取典型例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然后进行方法的对比,在对比中体会哪些题用方程方法比较简单,哪些题用算术方法比较简单,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也就能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方程方法的意义。

(二)注重对“未知量”的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x的含义他们往往不能深刻理解,知道x可以表示一个未知量,但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把它看作一个已知量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从而列出方程,所以要加深学生对未知量的理解。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含有未知量的列式题让学生练习,从简单的入手,然后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未知量在参c数量关系分析过程中的,它和已知量的地位是平等的。经历了这样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在进行数量关系分析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未知量的运用。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重视学生对其中数量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完整的规划,从而等量关系就会显露出来。对于小学生而言,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必须学会把数量关系抽象成数学符号,无论是抽象的过程,还是运算的过程,都含有逻辑问题在其中,每一步都非常的关键,所以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精细化,注重学生学习的规范化。

(三)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逐步学习中,学生的方程意识得到了提高,也能够慢慢体会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这时,就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学生所建立的方程也可能不一样,但最终都能够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同一个问题,还可以采取变式训练,更换条件或者改变问题,这些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就会增强。总之,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袁晓明等编.外国数学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教学问题分析篇6

1.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我们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2)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3)酸度与溶液p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4)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H值如何计算?(5)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6)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提出初步结论,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师需要认真记录,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教师给予补充完善,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教学问题分析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类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40-03

【作者简介】巢洪政,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33),二级教师。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学习类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已经将过去的“应用题”扩展为“问题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在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概念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小学数学问题的类型。如此,才能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教师科学地实施和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与“问题”“问题解决”概念分析

周玉仁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的名称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解释了。

“问题”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但在心理学中,“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为了界定“问题”的概念,心理学家针对某一情境进行了如下区分:该情境的初始状态,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阻止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并据此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障碍。早在1945年,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就指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问题”是一种相对存在。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对一位数学教师来说不是问题,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数学教师想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就是这位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是说,问题具有目标指向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上面的含义进行理解。小学数学问题也是一种问题,具备问题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数学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学习障碍。

有了对“问题”概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定义。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在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扫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周玉仁教授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练习题……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总之,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应该具有以上的特点,否则就成为一种练习性的作业。”这里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认识,就是新课程中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的专著中,其他专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二、小学数学问题的主要类型

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问题的类型,我们通常可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如下划分:

1.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

依据问题所给条件的明确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界定良好的问题又叫清晰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的方法均已清楚(即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又叫模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转换方法中的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的界定(即缺少解决问题的算子和限制条件)的问题。如:以点o为圆心画圆,这个圆是怎样的?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规定半径的大小,虽然圆的位置确定了,但大小是任意的,所以它是一个界定不良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界定良好的问题大多表现为封闭的问题和常规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多表现为开放的问题。

2.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

依据问题中包含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一般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贫乏的问题,是问题解决者不具有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专门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丰富的问题,即知识含量高的问题,是指问题解决者具有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如:对学生来说,数学乘法题“205×38=”就是一般领域的问题;对数学家来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专门领域的数学问题。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依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程度,我们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使用已有的、一般的和通常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中,第七层次的学习类型,即应用已知的规则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常规问题。反之,不能应用现成的规则来解决的、学生首次接触的问题就是非常规问题,在加涅的理论中主要是指第八层次的学习类型,即高级规则的学习。非常规问题和常规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例如:对于“甲乙两地相距8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现在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驶的路程多100千米,这辆汽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小时?”这个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初次学习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规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类似问题的次数多了,而且对解题思路比较熟悉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常规问题了。

4.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

依据问题答案的数量,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封闭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开放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问题,这里就不举例了。而像这样的问题:小明用4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拼?请你先画出各种不同的拼法,再计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答案,所以,它是一道开放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根据某个数学问题是否存在确定的答案来划分,还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有解题和无解题。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有解题;没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无解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都是有解题,而像著名的“船长年龄问题”,即“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请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是多少?”就是无解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界定良好的数学专门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常规问题和封闭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类型分析的教学启示

1.要重视学生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知识技能的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属于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范畴,其解答条件也需要符合问题解决的条件。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等低级类型的学习对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创造)的奠基作用。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汲取他所需的成分,区分了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后四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还指出:人类的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以前面类型的学习为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即创造)”的重要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规则的学习中有许多技能的训练,学生利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就说明学生具有某些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由三种基本能力构成的:第一种能力是学生借助其认知结构中储存的问题图式,把新的问题情境纳入原有问题图式中,从而迅速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对新问题进行适当改编,使新问题情境适合原有问题类型图式的能力。第三种能力是执行解题的技能,在这里是指四则运算技能。第一种能力指的是知识,第三种能力指的是技能,可见,问题解决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南京长江大桥南、北两个桥头堡大约相距1573米。红红、军军分别从南、北桥头堡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3分钟相遇,军军的速度是每分钟63米,红红的速度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北”等名称和方向的知识,需要具备“相遇问题”的图式,还需要具有计算的技能,通过正确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还需要借助“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问题。

从上述两个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和常规问题的学习,因为这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运算能力和厘清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要重视开放问题的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封闭的常规问题,对开放问题重视不够。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今后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加强开放问题的教学。由于开放问题的解答步骤比较多,已经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因此,可以在每册教材中设置5道左右的开放题作为思考题。当然,在现行教材中,编入个别的无解题,笔者认为也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要处理好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的关系。

在新课改初期,一些舆论批评我们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套类型定解答模式的问题,即过分重视常规问题的教学,影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指责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是相互联系、不断转化的,某个新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规问题,但他们接触这样的问题的机会多了,这类问题对他来说就可能成为常规问题了。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常规问题,大部分人学习数学将来需要解决的也多为常规问题,因此,常规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有些常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常规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主要学习的应该是常规问题的解决,并兼顾非常规问题的学习。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对非常规问题多有忽视,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另外,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的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非常规问题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而常规问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明确某类问题特征和解答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应用已有的规律进行解答。

综上所述,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教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从而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罗伯逊.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教学问题分析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应用分析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书本以及试题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消化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但是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却不知灵活应变,思维不开阔。而问题探究模式的重点就是让同学们提出问题,然后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及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下面我们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适时将疑难点圈起来。通过巡视,对学生自学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要对差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自学时有所成效。这样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有效探索,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讨论交流空间,让其相互借鉴彼此思维中有益的想法,共同探索,共同进步。可以采用多种讨论形式,比如,两人一组讨论、四人一组讨论、多人一组讨论等。

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深入式探究

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如果学生具有较为集中的思维和较为高昂的情绪,对问题的结论、规律、策略等进行充分的猜想,那么他们就能在激烈的争辩中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做好信息反馈。我们在对教学效率进行评价时,应该严格依据学生讨论的信息反馈,同时将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找出来并将素材有效收集起来供下一步的点拨;其次,鼓励差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讨论。由于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班级中难免会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别,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有效引导好学生之外,更应该给予差学生一定的关心、尊重和爱护,有效克服其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使自身的自信得到逐步的增强,从而在课堂问题探究讨论中做到积极主动;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并作出有效判断。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地、恰如其分地点拨学生去深入讨论较难的问题,深入问题的实质,有效分析事物内部联系,从而使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有效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的学习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创设富含趣味性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其次是拓展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引导他们走向数学探究的道路上来。使得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得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的成熟。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促进他们在思维以及智力发展中的取长补短,不同的思维的相互交融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提升,同时师生的关系也会有所改善。在问题讨论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指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部理解的地方等给予一定的思维启发,引导他们进行一定的思考,教师通过讨论可以更加的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它的方面,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与别人不同的思维,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良好的思维发展上来。最后一步是总结反思。通过总结经验,反思发现现有的问题,并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进行探讨,给他们创造相互探讨的平台,增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

四、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探究模式的应用是一个继承和发展及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效挖掘该模式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应用,同时不断发展和突破该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无模式教学,从而将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提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的新时代合格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和清龙.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新课改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45-146

[2]耿国军.数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之我见[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2):

[3]姜玉宝.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教学问题分析篇9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例如,修建一个容积为48m3,深为3m的长方体蓄水池,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a元,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2a元.把总造价y表示为底的一边长为xm的函数,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分析:容积=底面积×高=48,推出底面积×3=48,推出底面另一边长:m=16/x,池壁造价=池壁面积×a=2(3x+3m)×a=6(x+m)a=6(x+16/x)a,池底造价=底面积×2a=16×2a=32a所以y=6(x+16/x)a+32a(x>0).解应用题的程序就归纳为:(1)审清题意,本题是要根据已知条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2)建立文字数量关系式,即:容积=底面积×高,这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3)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即上面的y=6(x+16/x)a+32a(x>0),转化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4)解决数学问题并把所得到的有关应用问题的结论代入到函数中去检验其正确性.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用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丰富,新课标下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图文并茂的应用题,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留下解题悬念,让学生在疑问很多的情况下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

   例如,画一个边长2cm的正方形,再以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画第2个正方形,以第2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画第3个正方形,这样一共画了10个正方形,求:(1)第10个正方形的面积;(2)这10个正方形的面积的和.初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并提示学生用等比数列相关知识去解答,具体怎么解答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当然,解答同一数学问题的方法可能不止一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数学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多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在一块的能力.

   对于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学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里说的指导也有轻有重,有些练习题位于具体的理论知识后面,教师只需要稍作指导即可,对于综合性强的复习题,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而课本的另一些课外阅读,是不作为教学要求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给学生布置小部分课处阅读,但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引导学生归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以便在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够针对问题情境,利用解决相似问题的方法,解答相类似的数学问题.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各种数学题型.高中的应用题有很多种,如函数问题、几何面积问题、利润问题、与增长率相关的问题、记数问题、图表应用题及三角的应用问题等,因题目太多、题型有限,就不在这一一举例说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选择最简便的解答方式,以提高解题速度.

   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改革以后,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数学课程内容增加较多,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容易接受所学内容,并能够充分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问题分析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方法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推进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计算教学,而且整个教学体系是以计算教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1.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忽视计算教学的思维含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启蒙的过程,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解决与处理问题,这才是计算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含量,并没有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1.2过分强调算理和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计算的准确性

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等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算、速算方法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这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教学,也不是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对小学生科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和强调算理与算法的多样化,并不追求计算的正确性,这是教学的一个弊端。

1.3重视问题而轻视计算教学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做到将计算教学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而科学的结合,相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两个教学目标区别对待。一些数学教师往往过分注重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计算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计算是一个很简单的环节,根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2.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数学思维在计算教学中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不断地植入相应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计算的来龙去脉。

例如,学习“2250÷125”,由于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归纳总结思维的具体体现。

2.2重视计算的准确性

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方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更简单快捷地进行相应的计算,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准确性是计算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学生列竖式计算24×3等于92。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追问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然后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避免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这才是计算教学的根本目标。

2.3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

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计算教学方面。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国计算教学始终处于相对较落后的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教师应该拿出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与计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小学数学计算进行深刻的剖析与理解,应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推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不断进步,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