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0:37

课堂教学方式篇1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效益创新精神教学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认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只有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部分组成,应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在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对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考虑得比较少。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应主要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影响。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要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如果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这样的师生关系是无法合作的。

1.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人与人是平等的,教师平等看待学生,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1.3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究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信心,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

1.4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重视学生参与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2.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根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如果唯教材是从,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肯定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是教教材,而应是用教材教。教师教教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学生没有主动性,效果不好。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课堂教学中,要留点问题、留些时间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3)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关系

新课改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现在有许多老师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观摩课,专家们在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5.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部分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上的东西少。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切应由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优的目标。

6.处理好常规课程与研究性课程的关系

常规课程教学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主渠道,而研究性课程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方式篇2

一、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一)做好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角色的转变

要建立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因为它制约和影响着教学行为。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要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教课本”到“用课本教”。只有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转变角色观是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前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才能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注重物理与其它学科及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高效课堂教学对教师重组教材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物理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除具备与本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要了解物理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物理知识是从社会生产中来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广泛性及高科技材料的出现,都要求物理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本地区的自然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知识储备量大,物理教师及时地把学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主要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因此,实验操作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物理教师不仅要会用书本上设计好的实验去证明所授的知识,还要自己思考改进书本上的实验,以求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抽象概念、原理、规律,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学习知识结论的过程设计成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直接动手做、动手实践。要胜任这类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做实验,而且还要在学生动手做的时候手把手的指导,指出其操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

3.会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等,使教师在课堂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景等都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它的动感效果往往使学生兴趣倍增。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容量。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更好地为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服务。

(三)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来实现。

要做好课前预习,老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要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结合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作好预习题的设计。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一种与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的复习方法:首先把新学的课文仔细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多看几遍,一边看笔记,一边回忆老师讲课的情景,搞清楚课堂上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把书合起来,看能否把内容回忆?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及时、自主的复习。

2.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自然、社会、生活、生产都有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物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生活,启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没有观察生活、自然习惯的学生在课堂要抓住时机进行鼓励,告诉他们这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办法,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经过培养,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贴近实际,具有探究性。课堂有了学生自己的问题就实在了、精彩了、有效了。

3.勇于争论、敢于展示的能力。在教学中,每学一个新知识点,都要找一个解答有歧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勇于争论、敢于展示的能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结构及特点

当学生的各种能力被培养出来后,教师就可以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方式。

(一)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结构

课前预习――预习展示――合作探究――知识检测――总结反思

(二)高效课堂教学方式的特点

1.目标明确,高效有效。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第一步。

2.个性展示,互得益彰。预习展示不但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展示能力,为学生的互相学习创造了条件。

3.手脑并用,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

4.自查自评,反思提高。知识检测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思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补救,进一步提高。

课堂教学方式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更新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随着这项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也获得了新的内涵,因此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迫胁需要研究和更新的,并且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日愈凸现出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是在所有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一、创新数学教学方式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的开发主体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是众多要素研究的主体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把课堂作为主要内容,是因为学生是有效课堂的主体,是最核心的课程研究资源。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互动性、探索性和思考性及钻研精神,所采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获得的磨炼与考验,所形成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自测和考试成绩,等等,都可以作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象。

2.数学教学课堂的核心价值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对教学进度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十分重要,但是当教学资源得到满足时,即教学上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实现甚至相当完备时,有效的教学方式才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数学课堂实践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最关键因素。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开发研究对于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转变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性,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合理有效地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原则和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的思想必须切合师生和客观现实的需求,必须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当我们有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可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与研究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开发数学有效课堂的时候,应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开发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力求做到“合情、合理”,突出教学的“重点性”、“针对性”。

(2)需要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作为研究对象,它又有客体的一面。因此,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体差异、知识建构和智力水平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有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人本性”。

2.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性从精神层面进行探究。数学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观、逻辑观影响着其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往往容易在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产生某种认识、情感甚至行动上的“共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都是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数学课堂有效性从语方层面进行拓展。课堂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是语言之间的碰撞,探讨,提升乃至突破的。实践证明,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更好地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语言的技巧流可以催化学生文理学习的相互融合,又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共识,思维的拓展,情感的交流。

(3)数学课堂有效性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互动氛围。子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间在年龄、思维特点、数学推理逻辑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共性。教师高效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能在学生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的效果。在这个共同体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讨论、思维碰撞、交流感受既能激活自己,又能感染别人,这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数学课堂有效性注重思维的创新。新课程提倡开放的数学课堂,在引发师生间思想的交锋,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交流中会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思想、可能作出独别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创新,表达出学生最原始的思维轨迹,容易被教师忽略,而这却是有效教学手段中最宝贵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教师不可强求,是事情演变过程中生成的,我们要将它的价值最大化,让它成为有效数学课堂的亮点素材。

(5)数学课堂有效性要注重学生的课后自测反馈。数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信息与资源,更要注重课后学生的自测与反馈。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我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每日一测”的训练,学生通过出题,答题,评分,纠错,再订正等一系列自测手段巩固课堂知识,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课后自测成为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着重研究的因素。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方式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

一、引导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点:一是学习教材的选取;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习。小学生年纪较小,在数学的学习上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有规律可循的知识,我们选择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小学数学中对正方体、长方体进行面积计算时,首先让学生先准备好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对自己所使用的书桌进行计算,当学生用纸片把书桌摆满时,他们会猜想长方体的面积是否等于长乘以宽,这时教师就对小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对书桌的面积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铭记数学公式,同时也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去理解数学知识,然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新学的知识。

二、引导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例如,可让学生对所在的教室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利用米尺来对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将所得的实际面积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中标出实际的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画、算,在实践中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领悟数学,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以旧带新

以旧知识带领新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旧带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进行铺垫,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对于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提问:(1)本班男生人数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总人数的比例?(3)女生人数是多少?根据这三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前两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内容,相对较简单,而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为新知识的学习引入的问题,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这样既能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又能与新知识有一个衔接,更好地形成了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四、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与生活进行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讲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结合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创造条件

对于数学的学习,很多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理解,很多数学题捉摸不透,还有就是开始学习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C·索洛维契克曾说过:“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凡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喜欢

它。”很显然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如果学不好就不会喜欢,更不会产生兴趣。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会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其次,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工作,教给学生操作的方式、讨论的方法等。最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当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应耐心地讲解,为其进行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答案。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自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从而增加自信心。

3.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学生在解题中遇到

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会感到无助、无能。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呵护下成长,并给予信任和好评,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自信、好学的学习心态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金英.试论数学中的游戏教学[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1).

课堂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提问方式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

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2]Brown.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讲解,更需要提高课堂效率,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质量地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通过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才能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相对地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定的运用,总体提高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依然存在某些问题,只有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备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和例题的讲解,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下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选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要求教师精心做好备课工作。比如,在上实验探究课“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时,教师要将本次授课的内容进行认真地设计和组织,对于相应的实验都要自己做过一遍,并且在做的时候寻找可能在实验时会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避免在课堂上准备不充足而耽误课程进度。而学生大部分的动手能力不强,对物理知识在理解上有困难,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解中,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实验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认识来学习物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提高课堂效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进行物理知识的讲解时,不要单纯地让学生对其进行识记,要尽量地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进行流体压强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提问,为什么强烈的风能够将地面上或者房顶上的一些物体吹起来;当汽车在身边高速行驶之后,路旁的树叶会向中间飘,而且人也会感觉到一定的风力把自己向马路中间吸。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现象,学生会意识到学习了物理就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解释,从而发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克服相应的困难。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操作,在响度与振幅之间关系的讲解上,可以让学生对小鼓进行敲打,通过不同的敲打力度,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会发现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材上的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在单纯地进行课本的学习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出现打瞌睡的现象,对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较为直观和生动。还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动滑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图片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制作Flas演示人将比自己重的物体利用动滑轮将物体拉起来,让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中使学生对我国在物理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以科学家为榜样,向其学习优秀的品格,端正学生对物理这一课程的学习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课堂教学方式篇7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探究评价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很多数学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的互动式课堂,多了很多动感。新教材的使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人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应尽快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改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变依赖为自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本文结合新课改实施的经验,阐述了对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立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数学要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前,我事先布置课前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哪些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通过课前的参与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我还努力创设条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学习并理解数学。重点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再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学习租车和购票这一知识点时存在了很大困难,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为主线,结合生活实际考虑,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他们了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数学情境,自然而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生活是数学学习中无限魅力的视点。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过感觉和经验适应我们的学习过程。因而引导学生在数学中联想生活,又在生活中联想数学,使其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二、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真正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的明显优势。转贴于

新课改提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在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不实行“再创造”,则会对学习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再创造。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适时合理的课堂评价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的美。”我们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并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佷有自己的见解!”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热情的鼓励,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鼓励性评价的策略富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敢问、好问、会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如:当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当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六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瞬间,但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角色的变化源于社会发展时代需求。相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中的更多教师必将成为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给予者;归根到底教师还应该是因材施教者,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程度等来安排教学,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努力实践新课程要求的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召玉.小学数学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科教导刊》

课堂教学方式篇8

一、归纳整理式小结

归纳整理式小结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法,其方法是体系建构归纳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本节课所授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体系。

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新课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一节课加以归纳整理。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新政的背景,二是新政的内容,三是新政的影响。通过这三个大标题,学生就能形成对本课内容整体性的把握,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大标题下面的具体的细节性知识,比如说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个学生就能形成对这一节课的全面的、具体的把握。

二、史料式小结

史料式小结即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通过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学们自然就能把书本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掌握。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①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材料不能过多,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阅读;②原始性。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③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启发式小结即通过钻研历史教材,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学完本课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为什么美国是通过“新政”方式来缓和危机,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建立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

通过这种启发,让同学们认识到:①美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民主政治比较完善,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美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源、国内市场比较大,具备通过改革复苏来复苏经济力量,而日本、德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小;③罗斯福、希特勒等个人因素的作用。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不仅对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进行比较的记忆,而且对美国、日本、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政体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堂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概括精讲式、谈话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问题式小结、承上启下式、练习巩固式、问题升华式、提问式、补充式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下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2)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入一步。

(3)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总结时要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课堂教学方式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结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2-1

一、情感升华式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就出现了功利化课堂教学。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唯高考而高考,课标没有的不讲,考纲不考的绝对不讲;课堂设计与训练干巴巴,已彻底抛弃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将三维目标窄化为单纯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更反映历史教学特征的目标,直接缺席于课堂教学。这种急功近利行为只会助长机械训练和“贝多芬(背多分)”现象,而远离了温润的情感教学,这必然导致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而新《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笔者认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本质功能。所以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尽力贯彻三维目标。如果结课时情感利用合理,会起到十分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这结课时就使用这一方法: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明清之际的几位思想家的杰出思想。他们提倡个性,敬重知识,认为知识高于一切权势、贵于权势。面对权势,坚守权力;面对社会,恪守义务,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像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读书人,能够做一个像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读书人。这一小结既总结了课堂教学内容主旨,又对学生提出希望,进而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学效果颇佳。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既不能发明创造,又不能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历史无用论”忽视了历史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从而教育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二、巧设比喻式

历史这门学科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人认为学习历史是“翻陈年老黄历”,不够生动贴切,不够形象逼真,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在课堂中老师从历史到历史,不对历史现象做必要的联系和想象,则很难让学生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对历史有鲜活感,教师可以在节课时巧妙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有相像地方的比喻,这样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同时,轻而易举地掌握某一历史现象。例如,笔者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结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段话:“甲午中日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是西方列强把中国当成一块散发着诱人香味的月饼,他们你掰一块我掰一块,最终使这块月饼变得支离破碎,这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由于高一学生仍然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他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这里一个巧妙的比喻就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严重后果,从而为学习下一课做好了准备。

再比如,在高一的《美苏争锋》一课时,笔者作了以下结束语:“正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美国和苏联这两只猛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长期的较量,而苏联在这个过程中被拖得疲惫不堪,实力大伤,最后只落得个分崩离析的结果。”一个看似复杂的争霸现象被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轻松化解。寥寥几句话指明了苏联式争霸的失败者,最终因内外交困而瓦解,为后来苏联解体这一内容做好了铺垫。

三、网络结构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无论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普通学生,大都喜用网络结构来构建知识体系。本人在结课时也经常使用这一简单、有效方式。它包括括号式、树状图、数轴式等。这些方式既能使教学内容中大小概念、年代分期等复杂关系得以直观展示,使之清晰明了,又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史实,也有利于知识体系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史实,也有利于知识体系构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如:《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一课

四、归纳概括式

课堂教学方式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提问方式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2]Brown.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