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十篇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十篇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8:43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污染防治资金;使用范围;使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污染防治资金由大丰市财政预算每年予以安排,并由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共同管理,资金采取无偿补助的方式对获得批准的项目进行支持。污染防治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从地方财政收入(包括超标排污费)中预算安排,其中污染防治资金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3‰,市财政局主要负责资金的预算安排,参与项目库管理和项目的审批;批复下达资金资助项目的预算;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日常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环保局主要负责组织资金资助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库管理,会同市财政局审批项目,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完工项目的验收,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一、资金的使用范围

1.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支持有利于完成我市CoD、So2总量控制任务的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污染行业专项整治,缴纳排污费的企事业单位污染防治项目,相关行业“零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示范工程以及污染治理工程。

2.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重点支持相关行业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强制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3.饮用水安全项目。包括水源地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4.环保产品和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开发项目。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用于集镇、村庄工业污染源整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控制,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项目。

6.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国家及省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

7.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项目,支持环保部门投资实施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建立污染监控系统。

8.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方针政策,研究确定的其他环境保护项目。

二、资金的使用原则

1.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公共财政对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要求。

2.符合《大丰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项目。

3.资金安排“公平、公正、公开”,体现示范性和激励性,专款专用。

资金采取无偿补助的方式对获得批准的项目进行支持。

三、资金的使用管理

1.市环保局和市财政局每年根据国家、省、盐城市、大丰市环保工作的有关规划和下一年度工作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一年申报两次。

2.资金申报单位为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事业法人。

3.市环保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审批并确定支持项目。联合建立并管理项目库,将符合资金申报条件的申报项目纳入项目库,对项目入库、入选资助名单、项目实施进度、竣工验收,绩效评价、后续支持进行全过程信息管理。

4.污染防治资金每半年发放一次,由环保部门拟出补助方案,报市财政局同意后联合发文。

5.污染防治资金补助方案,由市环保局办公室征求相关科室意见后拟出,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报市财政局审核。

6.污染防治资金下拨以后必须专款专用,市环保局办公室会同监理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

四、资金违规使用的处理

1.补助资金的使用和资助项目的实施,应接受财政、审计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2.项目承担单位弄虚作假、截留、挤占、挪用资金,项目未如期启动实施,一经查实,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两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资金。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市环保局和市财政局须对申报条件和申报材料,配套资金落实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对项目实施和补助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积极开展跟踪问效,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

五、注意事项

1.市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受理资金申报、审批、合同签订,资金拨付等各个环节,不得向项目申报单位收取任何费用。

2.本办法自之日起生效。

3.国家如出台新的有关规定,则按国家规定对本办法进行修订。

2013年我市投入的污染防治资金达2060.53万,占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7亿元的4.12‰。其中用于我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310万元,农村三加一工程486万元,乡镇垃圾焚烧补助180万元,涉及乡镇打捞漂浮物约2000吨、整治排污口500多个,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安排污染防治专项资金360万元,环境监测设备购置98万元,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63.5万元,水源地自动监测站118.54万元,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90万元,生态建设奖励基金50万元,污染减排专项基金60万元。在项目实施区域,经监测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5天,达标率为98.1%;区域环境噪声为54.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为64.3分贝,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安排污染防治执法专项经费244.49万元,对涉重企业的环境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建立了涉重污染源档案,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环境安全,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加强重金属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我市全部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各项重金属指标均能够稳定达到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全年度未发生涉重金属突发环境事件和涉重金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坚决打好“1+1+10”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四减四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底,全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各类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突出环境问题基本解决,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地,重要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

具体指标:到2020年底,全街道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到64微克/立方米、1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到60%及以上;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且持续改善;臭氧(o3)浓度较去年有明显改善;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详查,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高于2015年指标。

二、工作任务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严格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按照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要求,以pm2.5浓度明显下降、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为导向,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推动全街道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生态环境部“2+26”城市大气污染强化督察工作。持续大力度整治“散乱污”企业,一经发现坚决保证清理整治到位,避免死灰复燃现象发生。加大对全街道企业巡查力度,聘用第三方专业结构对重点企业开展环保隐患排查,形成问题清单,逐项销号整改,督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做好家居产业集群规范整治,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和喷漆中心,督促企业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环保设施,做大做强铝质家居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强化标准、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建园区、搭平台,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家居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按照上级要求引导企业做好排污许可证申报工作和建设项目环评预审工作。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有效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加快实施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燃气锅炉、燃气工业炉窑实施低氮改造或尾气脱硝治理。(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2.严格控制燃煤污染。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按照宜热则热(集中供热、地热)、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有序推进清洁取暖;2020年采暖季前,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燃煤替代,生产厂区内一律不得出现燃煤炉;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村,积极推广洁净煤和环保炉具,加强煤质管理,严厉打击劣质煤销售。大力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提高煤炭集中利用水平。(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市场监管所、供电站等负责牵头落实)

3.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按照市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求,统筹开展车、油、路协同治理和非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加快淘汰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车,鼓励淘汰老旧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加快推进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并轨。严厉打击制售不合格油品行为,集中力量整治黑加油站点。逐步推进非道路机械排放检验和环保标识管理,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全面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公路站、交通安全办、派出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4.深化扬尘污染整治。严格街道面源污染防控,加强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露天烧烤污染、秸秆禁烧、各类垃圾焚烧等烟尘污染的监督执法。提升施工扬尘防治水平,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各类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控制措施,职能部门建立管理清单,实行动态管控。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治理,提高道路机扫、冲洗率。(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5.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防联控,完善重污染过程应急响应机制,及时组织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制定错峰生产调控方案;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货车运输企业制定并落实重污染天气错峰运输方案。加强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要求监督检查力度,督导企业按清单要求停产限产并完善相关支撑材料。(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二)深入推进碧水行动

深入实施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市系列实施方案,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保好水、治污水、除臭水。

1.打好水源地水质保护攻坚战。科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快设置保护区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氮、磷、硫酸盐排放控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管理与处置能力。(环保所、各管理区、水利站、村建办、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将黑臭水体作为河长、湖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力度,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强化河道底泥污染安全治理,深入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多渠道、多方式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水利站、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3.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振兴,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排查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农业办、林业站、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三)扎实开展净土行动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深入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1.加快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调查。以耕地为重点,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适时开展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排查和整治。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严格用地准入,对暂不开发的污染地块实施风险管控,防止污染扩散。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列入名录且未完成治理修复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严格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拆除各类设施过程中的风险管控。(环保所、各管理区、村建办、农业办、林业站、城管大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打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攻坚战,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治理,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环卫所、各管理区、农业办、城管大队等负责牵头落实)

3.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管。对以危险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危险废物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分级评估。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环保所、各管理区、派出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推进医疗废物城乡一体化处置,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2020年年底,力争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部纳入集中处置。(环保所、卫生院等参与)

4.打好进口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攻坚战。开展打击进口固体废物专项整治攻坚战,强化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监管。坚决杜绝新增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和列入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进入我街道。(环保所、各管理区等负责牵头落实)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1.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上级部署,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现有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按照上级环保督察要求,按期有序退出。(环保所、各管理区、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2.打好自然保护区等相关问题整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退耕还林还果、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建设工程。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矿山问题,有效提高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环保所、各管理区、林业站、水利站、农业办、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推进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治理。推动耕地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环保所、各管理区、林业站、安监站、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等负责牵头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强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体责任,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牵头部门要做好工作的指导、调度和协调,对未按时间节点和要求完成任务的进行督导,配合部门要对照职责,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及时提供相关资料、数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落实)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长、区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和河东市“蓝天工程”实施方案为依据,以耐火材料、地板砖、内墙砖、水泥、石灰窑、石料开采加工等污染严重的企业为重点,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源,改善我区环境质量。

二、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

(一)防治工业污染

1.炒石膏粉厂、小生化厂、小板厂、小瓦盆窑、小淀粉、小造纸、小电镀等土(小)企业,必须于2005年年底全部关停、拆除。今后发现一处拆除一处,严防死灰复燃。

2.全区34家耐火材料厂(名单见附表2),必须于2006年3月底前采用煤气发生炉或梭式窑生产技术进行改造,实现达标排放。

3.城市规划区内、新老206国道两侧、街道办事处驻地周围的燃煤企业(名单见附表3),必须实行煤改气工程,地板砖行业的生产废水和采用冷煤气为燃料的企业,必须配套上马废水处理设施,不得直排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达标验收时间为2006年6月底前。

4.2006年年底前关停取缔所有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石灰窑(名单见附表4),逐步关停取缔不在重点区域的石灰窑。

5.即日起环保部门不再审批新上石料开采项目。原有分布于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石子厂必须立即停产并拆除设备。不在重点区域的石子厂要在2006年6月底前关停拆除。正在建设的要停止建设并拆除设备。

6.大力推行新型回转窑生产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机立窑生产线。今后不得新建、扩建机立窑设备和直径小于2.5米的小型回转窑,对现有年产量10万吨以下水泥机立窑生产线逐步关停或转产。

7.继续巩固小炼铁、土炼焦两小企业的关停成果,未完成拆除任务的街道办事处年底前完成拆除任务,确保辖区内不发生反弹。

8.2006年10月底前完成对盛能电厂、华盛电厂脱硫装置和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工作(名单见附表5),确保2005年年底前各项污染指标均达标排放。

9.其他未被列入关停治理改造的大气污染企业,必须在2006年10月底前采用清洁能源进行治理改造。

10.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一切对大气环境质量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技改项目),必须经过环保部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否则任何部门不得审批。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环保部门有一票否决权。禁止在城区建成区及规划区内建设炼钢、炼铁、电石、水泥等粉尘污染严重的项目,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从2006年起,对占城区污染负荷80%以上的排污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

责任单位:区经贸局、环保分局、建设局、发展计划局、监察局、工商分局、司法局、安监局、土地分局

(二)防治煤烟污染

1.发展和推行集中供热,凡集中供热管网所及范围的生产和采暖单位,原有燃煤锅炉一律拆除或封存。对要求加入集中供热的用户,供热单位不得无故拖延或拒绝;对未纳入热网规划区域的,要实行区域联片工业采暖。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规划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环保分局

2.城市建成区内,严禁新上蒸发量10吨/时以下民用燃煤锅炉;所有工业燃煤窑炉和蒸发量1吨/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茶水炉、饮食服务大灶等燃煤装置,2006年5月1日前全部取缔淘汰。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的,要按隶属关系,到有关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对新上直接燃煤的商业性的饮食或浴池等经营性锅炉、煤炉、大灶,任何部门不得批准或接受备案。

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小锅炉烟尘污染,采取建立工业园区、实施集中供热、推广绿色能源等有效措施进行治理、整顿或关闭。2006年底前,所有木材加工企业燃煤锅炉一律关停取缔。

责任单位:区环保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工商分局

3.各煤炭经营单位,不得向城区范围内供应含硫量大于1%、灰分大于17%的高污染煤炭燃料。

责任单位:区环保分局、经贸局、工商分局

4.城市建成区内积极推广使用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电等清洁能源,2006年底前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以上。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环保分局

(三)防治机动车污染

1.严格按照国家机动车产业政策,停止生产和销售落后车型,加强出租车和公交车的管理,加快运营车辆更新。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和标准,做好机动车报废工作。对超期服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实行强制淘汰。

2.推广燃气汽车技术,加快燃气站建设,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重点,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等清洁能源。2005年底使用双燃料的公交车、出租车要达到30%,2006年底达到50%,2007年底达到90%。

责任单位:区交通分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

3.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力度,将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纳入车辆年检程序。办理车辆年检、转入等手续时,应取得市环保部门核发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超标排放尾气的车辆要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尾气超标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通过年检,不得上路。

加强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路检车辆不能低于当地现有车辆总数的5%。区环保部门要建立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监督管理动态数据库,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全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限制摩托车发展,停止对二冲程摩托车挂牌。

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环保分局

4.车用汽油必须符合《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车用汽油有害物质控制指标》等要求,销售单位要按规定添加燃油清净剂。

责任单位:区质量技术监督分局、环保分局

(四)防治扬尘、油烟污染

1.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和物料堆放场的管理。建成区内所有建筑施工现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污染,施工方案中要有防治扬尘措施,施工现场要进行硬化处理,建筑施工垃圾要及时回收清运,物料堆放场四周要设置有效、整洁的防尘隔离围挡。运输散流物料的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防止运送过程中发生遗撒泄漏。

城区道路坚持洒水清扫,积极开展道路机扫,做到城市垃圾日产日清。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公路局

2.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防止地面扬尘污染。2006年基本实现城区地面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2005年达到30%,2006年达到35%,2007年达到40%以上。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林业局

3.防治饮食业油烟污染。现有饮食服务场所污染扰民或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2006年6月底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实现达标排放,2006年7月1日起,不能达标排放的,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新建饮食服务业油烟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禁止在城区内露天烹调、烧烤食品。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环保分局

4.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河东区是临沂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是落实市政府“蓝天工程”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区政府成立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的组织、监督、协调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措施,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区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

(二)紧密配合,形成合力。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各责任单位要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分工负责,务求实效;要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做好管辖范围内的督查落实工作。

(三)严格执法,严惩违法行为。环保部门是主要的环保执法监督部门,要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集中突击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单位)依法关停,对完成治理任务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停产改造并予以处罚。对个别严重违法的污染企业,供电、技术监督、工商、公、检、法等各有关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配合环保部门,进行严厉查处。

(四)搞好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环保法律法规及市、区有关污染防治的文件精神。区环保部门要定期向社会环境信息,公布环境污染治理进度及环境质量状况,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充分调动全区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或虽完成治理任务但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通过媒体对企业法人进行曝光,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制定优惠政策,保证资金投入。为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对治污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在环保收费等方面依法给予减免。对企业和个体业主自行治理或关停拆除烟囱和小污染源并经验收合格的予以通报表彰。按照“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要把治理资金落到实处。限期治理企业的治理资金由企业自筹,各企业必须保证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企业的自由资金要优先用于污染治理,在未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前不得扩大生产规模。各金融部门对治污项目要优先给予支持。

(六)严格考核,务求实效。区政府将把专项治理任务作为环保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对在治理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逾期完不成治理任务的单位,将按照有关的环保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关街道办事处责任人按考核奖惩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附:1、河东区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职责分工表

2、耐火材料企业名单

3、城市规划区和新老206国道两侧企业名单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4

重点实施以“洗城净天”、“清源净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蓝天碧水”行动计划,创建环保模范城,促进环境质量上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统筹协调总量削减、质量改善与环境风险防范的关系,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主要目标与指标

(一)环境经济指标

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低于年水平,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以上。

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低于年水平,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5%以上。

3.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年水平。

4.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2%以上。

(二)污染减排指标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确保比年削减1.5%。

(三)环境质量指标

1.大气环境。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按考核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确保310天,力争达到320天。各县(市)和矿区环境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率稳定在85%以上。市内五区、高新区降尘量达到省控指标19吨/平方公里·月。

2.地表水环境。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指标;磁河非主汛期确保无水。

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主要水质指标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4.建成区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

(四)环境建设指标

1.森林覆盖率净增量达到省考核目标要求。

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

6.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五)环境监管指标

1.全市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未有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全市各级及相关重点企业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2.鹿泉、藁城、新乐、晋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进入全省前列,并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创建环保模范城工作;市内五区和高新区,各创建一到两个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区。

3.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0%以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80%以上。

4.环境监测、监察、应急、宣教及信息标准化建设全面达到国家要求。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气污染防治

1.控制燃煤污染

(1)市发改委负责,市环保局配合,制定煤炭使用削减方案,分解削减指标,抓好工作落实,完成主城区煤炭使用量削减任务。

(2)市发改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能源、集团等优质煤源,确保市区所有单位,全部使用优质低硫煤。市环保局负责,加强对低硫煤炭的日常监管,禁止在市内销售和燃用含硫量超过0.8%的煤炭。

(3)市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和市内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制定财政补贴政策,安排专项配套资金,推进“城中村”优质低硫煤炭的推广使用。通过“以奖代补”或集中招标、集中拨付等形式,指导辖区“城中村”住户采购低硫煤炭,优质低硫煤炭的使用比例达到90%以上。

(4)市环保局、发改委、电业局负责,协调并确保天然气源和电力供应充足,优先保证石环路范围内使用;市内各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继续实施“改气、改电”工作,将天然气管网覆盖区域的燃煤锅炉全部改烧天然气,非覆盖区域内改用电等其它清洁能源;市环保局、财政局负责,制定燃煤小锅炉改气、改电优惠政策,落实奖励和补贴资金。

(5)市建设局负责,加快热源和供热管网建设,加快推进鹿华热电厂、良村热电厂项目建设,尽早形成集中供热能力;并拆除替代的小火电机组,及时提供供热管网覆盖区域的分散燃煤锅炉分布名单;市环保局、市内各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市财政局负责落实拆炉单位的奖励和补贴资金。

(6)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新区管委会负责,加强对所有10吨/时以上燃煤锅炉和年燃煤量5000吨以上的窑炉重点监管,对所有烟尘和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设施进行定期严格比对,督促不能达到比对要求的自动监测设施负责单位,限期进行维修或更换,保证自动监测设施正常稳定运行。

2.强化工程和结构减排

(1)市环保局负责,督促中电投分公司所属东方热电集团公司热电二厂、高新区热电煤气公司于月底前完成烟气治理工程,并完成脱硫分布控制系统改造工作。

(2)市环保局负责,督促热电有限公司于月底前完成1号机组脱硫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年底前脱硝工程开工建设。

(3)市政府负责,确保市钢铁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月底前投入试运行,年底前通过验收。

(4)矿区政府负责,确保焦化有限公司烧结机脱硫工程月底前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试运行,之前不得启用烧结机。

(5)市环保局负责,对电力企业实行周报告制度,确保脱硫设施综合运行率达到95%以上,确保自动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可靠。对煤质控制不力的电力企业依法处罚,并由发改、电力等部门,实施降低发电负荷、停机等措施。

(6)井陉县政府、市环保局负责,督促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于月底前完成三期工程机组脱硝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的报批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

(7)平山县政府、市环保局负责,6月底前完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号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月底前完成三期工程机组脱硝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的报批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

(8)鹿泉市政府负责,开展水泥有限公司水泥回转窑烟气脱硝示范工作,年底前完成脱硝方案的制定。

(9)市工信局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启动13家重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年底前,完成第一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搬迁改造。

3.防治扬尘污染

(1)组团县(市)、市内区政府和高新区、新区管委会,市城管局、建设局、交管局、交通局、园林局负责,按照“垃圾无积存,道路、庭院、楼房、车身、树叶无尘土,工地围挡、拆迁洒水、砂土覆盖、物料棚化、路面硬化、路边绿化和学校操场绿化塑化分别达到100%”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开展垃圾清除、道路清洗、工地抑尘、庭院保洁工作。

(2)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新区管委会负责,对本辖区,特别是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采取防燃、防尘措施。

(3)市城管局负责,市环保局、工商局、食药监局配合,负责依据环评报告审批广场和院内露天烧烤,杜绝占道露天烧烤,严禁非法经营。

(4)市建设局负责,明确施工单位拆迁扬尘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对拆迁和建筑造成扬尘污染严重的企业,清理出我市建筑市场。

(5)市城管局、交管局负责,做好渣土运输监督管理,确保渣土运输无遗洒。

4.整治重点监管区域粉尘污染

(1)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月底前对陶瓷企业,板材企业,煤炭储运和洗煤企业粉尘污染进行集中整治,完善提高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的污染防治,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市环保局负月底制定相关治理标准,并监督实施。

(2)井陉县政府负责,月底前对本辖区所有钙镁企业进行综合整治、提档升级,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名单见附件1)

5.控制机动车尾气

(1)市法制办、环保局、交管局负责,6月底前完成《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修订工作。

(2)市交管局、环保局负责,对所有外地转入我市的机动车实施国家排放标准第三阶段排放控制要求(简称国Ⅲ)。对转入我市的机动车,公安交管部门受理,环保部门进行审验,对达不到国Ⅲ(不含)排放标准的不予办理转入手续。

(3)市交管局、环保局负责,实现“尾气检测”系统与公安交管的“安检”系统联网,并保证尾气检测为机动车检测的一个工位,由微机控制机动车环保年检和安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尾气环保检测率。在用机动车经检验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放环保标志,不予办理安全年检。

(4)市交管局、财政局、环保局负责,制定黄标车淘汰计划,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按机动车注册时间先后,年底前淘汰年前注册机动车总量的50%。

(5)市交管局、环保局负责,加大机动车尾气路检力度。利用目测判断、摄像取证和遥感检测等设备,对行驶中的机动车随时进行道路抽检,确保在用车环保检测率和稳定达标率,督促在用车辆保持良好的尾气排放状态。

(6)市交管局负责,创建汽车尾气达标示范街,设立警示牌,严格限制不达标车辆驶入。

(7)市交管局、环保局负责,积极开展“无车日”、“每周少开一天车”等系列活动,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6.加强秸秆禁烧

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新区管委会负责,市环保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督导,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各项制度,力争在夏秋两季不着一把火。

7.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区

市内五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市直有关部门配合,在国家大气自动监测点位周边4平方公里区域创建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内,所有工地实现绿色施工;所有道路保持日常整洁,并定时洒水;所有地面必须硬化、绿化,学校操场全部绿化塑化;所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清除,不留死角;所有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燃煤锅炉全部拆除,确需保留使用的锅炉全部改烧清洁能源;所有煤堆、灰堆、料堆实现全部软硬覆盖;所有饮食炉灶必须使用清洁能源,单位食堂和经营性饮食炉灶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坚决杜绝露天烧烤和冒黑烟现象;所有城中村全部使用优质低硫煤炭或添加脱硫剂。

8.完善空气质量预警

(1)市环保局负责,凡空气质量预测三级和三级以上,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发出预警指令,相关部门及重点企业要按照指令要求,采取整改、停工、限产等预警措施;负责空气质量预警的和预警措施落实情况的统计汇总。

(2)市政府督查室会同市监察局、环保局、新闻媒体对预警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问责和曝光。

(二)水环境整治

1.水源地保护与管理

(1)有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严格执行水源保护有关规定,并按照国家规范年底前完成立标工作。

(2)市法制办、环保局负责,月底前完成《市市区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报审工作;开展《水库生态补偿办法》立法前期工作。

(3)县政府负责,取缔、水库内吸铁船、采砂船,以及未经国家审批的运输船和打渔船。

(4)平山县政府负责,月底前制订入库生活污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月底前按照方案进行实施,确保改善入库水质。

(5)相关县(市)、区政府,市环保局,水务局负责,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及上游地区油类和危险化学品运载、装卸和储存设施的监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渗漏、防污染措施。

(6)市环保局、水务局、财政局和市、县政府负责,年内在河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各建设1眼水质监测井,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评价,确保饮用水质量。

2.重点流域和排污企业监管

(1)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确保排水单位入河排污口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控制在60毫克/升以内。

(2)河二期筹建处负责,保证渠临时泵站稳定运行;市财政局、电业局保证临时泵站建设、运行费用和电力供应。

(3)市建设局负责,市规划局、水务局、城管局配合,月底前修订完善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和市区污水管网优化、互联互通、合理调度方案;月底前完成管网联通工程,确保市区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4)市水务局县政府负责,彻底拆除河沿线的水闸,禁止利用污水灌溉农田,保证河道畅通。并加快洨河两侧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机井,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5)县政府负责,市畜牧水产局配合,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月底前开工建设,月底前投入试运行。

(6)县政府负责,市畜牧水产局配合,建设农牧有限公司规模化养殖治理示范工程,年底前投入试运行。

(7)县政府负责,月底对总退水渠东岸的污泥晾晒点进行清理,防止出现河水的二次污染问题。

(8)县政府负责,杜绝向磁河排放生产废水,非汛期确保无水。

(9)市水务局、环保局负责,启动河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海河流域专项规划。

3.污水处理厂建设

(1)市建设局负责,确保桥东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月底前全部投入运行,月底前通过验收;牵头组织有关县(市)、矿区、新区,推进省级重点镇和现状人口1万以上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督促藁城市岗上镇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并通过验收。晋州市总十庄镇、井陉矿区贾庄镇、鹿泉市铜冶镇、平山县温塘镇、平山县西柏坡镇、新区诸福屯镇完成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前的准备工作。

(2)市城管局负责,合理安排污水处理厂生产调度。污水处理厂一期升级改造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改造期间要确保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日处理水量不低于20万吨;月底前一期工程恢复日处理水量16万吨的能力,出口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月底前达到一级a标准;月底前二期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验收。

(3)市建设局牵头,市政府配合,年底前完成日处理10万吨的良村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

(4)新区管委会负责,月底前开工建设日处理15万吨的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5)市园林局、国土资源局、电业局负责,市、区政府配合,加快西北部水利防洪生态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月底前投入试运行,月底前通过验收。

(6)县政府负责,确保县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工程于月底前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城北工业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月底前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县制革废水集中处理一期工程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7)县政府负责,确保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月底前通过验收;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

(8)县政府负责,确保污水处理厂二期扩能工程于月底前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

(9)井县政府负责,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并按照环保部要求,月底前将中水全部回用于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

(10)政府负责,抓紧建设配套收水管网,做到范围内污水应收尽收,尽快使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

(11)市政府负责,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月底前通过验收。

(12)县政府负责,确保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于年底前通过验收。

(13)市政府负责,加快市清洁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市佳洁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建设,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

(14)政府负责,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水处理中心配套管网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建设,年底前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

(15)市环保局负责,督促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废”处理中心废水治理改造工程进度,确保月底前通过验收。

4.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1)相关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和市直部门负责,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工作,确保已经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将辖区的污水应收尽收,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进水口、出水口化学需氧量自动监控装置和流量计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中控室正常运行。

(2)市环保局负责,对污水处理厂实行周报告制度,汇总、掌握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确保自动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可靠,相关数据保存达到要求。

(3)市环保局负责,加强制药、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向污水处理厂排放废水控制标准的备案管理及日常监管,明确企业废水排放控制要求,并定期公告。

(三)噪声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交管局负责,巩固市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确保全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

2.市公安局负责,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规范文化娱乐、集会等活动和家庭娱乐、装修等行为,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市建设局负责,对拆迁和建筑企业严重扰民,并拒绝治理整顿的,清理出我市建筑市场。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市卫生局、环保局负责,加大医疗废物管理力度,确保全市境内医疗废物统一集中处置。市城管局负责,月底前确保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正常运行,并通过验收。

2.市环保局负责,加大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的监管力度,实现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完善危险废物贮存和标识,制定突发危险废物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对产生、储存和转移全过程监控,确保产生的危险废物全部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安全处理。

3.市环保局、建设局、城管局和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加强污泥产生、转移、处理处置等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决打击非法倾倒和违法处置污泥行为。对于专门处理工业废水和处理生活污水并同时接受、处理工业废水的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要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规定进行危险特性鉴别。督促污水处理厂建立污泥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污泥产生量、转移量、处理处置量及其去向等情况,并定期报告,确保按环评批复要求和有关规定,使全部污泥得到规范处理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污泥运输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建立污泥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转出污泥时应如实填写转移联单,禁止污泥运输单位、处理处置单位接收无转移联单的污泥。

4.市建设局牵头,有关县(市)和矿区政府负责,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工作进度,月底前完成垃圾填埋场建设,并通过环保验收。

5.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城乡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3%以上。其他县(市)和矿区,要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中心,联合周边村庄推进区域性垃圾集中运输和集中处理。逐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搞好“一队”(村卫生清扫队)、“一池”(垃圾池)、“一车”(垃圾清运车)、“一站”(垃圾转动站)、“一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建设。

(五)重金属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负责,组织编制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重金属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重金属企业的日常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

2.市工信局负责,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产业政策,指导有关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和相关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工业清洁生产工作,指导企业积极应用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

3.市财政局负责,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经费,调整我市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重点支持重金属治理项目、现场检查和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区域治理与修复工程及卫生健康项目。

4.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重点企业、重点防控区域周边土地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用地的预审和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审查。

5.市商务局、发改委负责,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严格限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外资项目。

6.市卫生局负责,制定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监测规划,负责指导各地对重点防控区域内人群及食品和生活饮用水进行重金属监测,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生物监测。建立重金属污染健康监测网络和报告制度,组织开展环境污染所致健康影响调查和风险评估,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进行预警。并提出管理与应对措施,做好由于环境污染事件导致人员伤害的医疗救治工作。

7.市、县政府负责,月底前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对涉重金属行业集中地区的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建立环境应急体系。辖区涉重金属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环境安全。

8.市环保局牵头,市工商局、商务局、交通局和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新区管委会配合,开展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置专项行动。

(六)辐射防治

市环保局、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新区管委会负责,加强辐射工作单位的监管,确保放射性废物、废源安全收贮和处置率100%;建立档案,实现放射源动态管理;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做好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七)异味污染防治

市环保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新区管委会负责,对运输、装卸、贮存能够散发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粉尘物质,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烘干、晾晒畜禽粪便;禁止在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机场周围和其他可能对公共场所产生恶臭影响的范围内,建设畜禽养殖场。

(八)清洁生产审核

市环保局负责,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配合,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审核质量与审核进度,做好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和验收的初审工作,强化对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指导。确保月日前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名单见附件2)

(九)生态环境建设

1.各县(市)和矿区政府负责,在年基础上,分别创建1-2个部级或省级生态镇(5个县级市确保创建2个);创建2个部级或省级生态村;完成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见附件3)

2.市水务局、环保局、林业局负责。实施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维系河流的健康生命。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并举,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减少人为水土流失,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障城乡供水和水环境安全。

3.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新建和改、扩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与保证金缴纳率达到100%,生产矿山达到80%。

4.市环保局牵头,市文明办、教育局、卫生局、房管局、旅游局配合,创建30家市级绿色单位。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创建5家县级“五绿”单位。

5.井陉县政府负责,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自然保护区的划界立标工作。

6.市环保局、财政局和相关县(市)、矿区政府负责,完成国家、省、市年度资金支持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7.市林业局负责,10月底前,完成省下达的森林覆盖率净增量目标任务。

8.市环保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园林局、教育局、市广电总台、日报社等相关部门配合,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十)创建环保模范城和生态文明市

市环保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配合,有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年月底前完成《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创模方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年底各项年度指标达标;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战略要求,出台新的《生态功能区划规划》。

(十一)环境监管与能力建设

1.政府负责,年底前完成园区规划环评,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政府负责,年底前完成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

2.各县(市)和矿区政府负责,加快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未完善前,对拟进驻集聚区企业不予环保审批,对集聚区已建成的企业不允许投入试生产和生产。

3.市环保局负责,在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后,对各县(市)、区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实施情况和建设项目审批、“三同时”监管、试运行、验收等环节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不定期通报检查结果,确保权限下放后环评审批水平不降低,杜绝越权审批。

4.市发改委、环保局负责,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月底前完成并出台我市化工制药等部分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准入的指导性意见。

5.政府负责,年底前在建成区内建成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6.市环保局负责,市编办、人社局、财政局配合,加强全市环保标准化建设,保证监测、监察、宣教及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全省环保管理机构和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将环保科技经费纳入预算,保障环保科技研发活动的开展。

7.市环保局会同相关单位完成并出台《市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办法》,规范社会化运营工作,为污染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8.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相关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全面启动地表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逐步实施用自动监控系统数据确定生态补偿扣缴数额。年底前,在滹沱河、洨河、沟三条河流的跨县断面分别建成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9.市环保局负责,加强重点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强化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维护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监测人员队伍培训,确保国省控重点企业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率、数据传输率、比对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以能力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为目标,启动数字环保体系建设,建成环境移动执法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调度指挥,定期组织召开例会研究解决阶段性重大问题。以“蓝天碧水”行动和“创建环保模范城”为载体,建立健全“日监测、周分析、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讲评、全年总结”工作机制。

(二)强化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生态补偿金扣缴及补贴机制。继续实行各县(市)、区水质考核点位水质达标情况与财政挂钩制度。二是强化总量控制机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完善排污申报登记,规范核发排污许可证工作,认真测算分解各县(市)、区主要污染物削减指标。逐步创造条件,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三是强化区域限批机制。对未完成年度总量减排任务,河流监测点位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未按期建成的,实施“区域限批”。对一个地区有多家违法企业被挂牌督办的,将对其所在地实施“区域限批”。四是强化绿色信贷机制。认真落实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市环保局及时向金融、证监等部门通报企业信用信息和违法信息,对列入挂牌督办或未完成督办要求的企业,建议按照国家“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政策,对其实施信贷、上市等限制性措施。

(三)强化督查问责机制

一是强化挂牌督办机制。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问题,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重大环境违法案件,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和错误做法,实施挂牌督办制度。在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整改要求和时限,并定期公布整治工作进展和整治结果;对在挂牌督办工作中督办不力、监管不到位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强化排污费征收稽查机制。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加大排污费征收和稽查力度,纠正排污费征收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三是强化责任追究。各级监察机关、环保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严肃党纪、政纪,对工作懈怠、拖沓致使任务完不成的,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因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纪依法处理。实行重点治污工程进度和水质目标考核情况领导问责制,对重点减排工程未达到时限要求,延迟半年的,由市委、市政府对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延迟三个季度的,对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责任追究;延迟一年且当地水和大气污染严重状况仍无明显改善的,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对那些因违法排污而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和污染纠纷案件,特别是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违法行为,除环保部门依法予以经济处罚外,由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党政纪责任,涉及违法犯罪的案件,及时向司法机关移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强化一票否决机制。继续将环保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撤销授予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治理方面的荣誉称号;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五是强化联合督查机制。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向市人大和市政协及时汇报,并会同市监察局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采取明查和暗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级各部门落实环保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重要环境问题要挂牌跟踪督办,到期要账。

(四)加大宣传力度

市委宣传部负责,积极组织协调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或专题,对全市环保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公开曝光。

(五)强化技术支撑

市环保局、科技局负责,在加强和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合作的同时,建立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技术公关合作,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省会城市,从大环保角度,在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新区低碳排放、新民居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森林城市建设中的环保工作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合理、有效指导省会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现状;水体污染

中图分类号:S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221-2

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产业化的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畜禽养殖环境管理薄弱,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龙井市畜禽养殖发展现状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养猪、养牛、养鸡的户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龙井市现有畜禽养殖场27个,其中养猪场17个、肉牛养殖场1个、蛋鸡养殖场8个、肉鸡养殖场1个。养殖专业户87户,其中猪养殖专业户25个、奶牛养殖专业户10个、肉牛养殖专业户33个、蛋鸡养殖专业户12个、肉鸡养殖专业户7个。全市生猪出栏量为52561头、肉牛出栏量为43333头、蛋鸡存栏量为273088只。畜禽养殖业每年排放的粪便量为4.59万吨,尿液量为4.49万吨。由于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选址不合理,所产生的畜禽粪便未进行处理,随意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以至环境纠纷不断,这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技术规范、排放标准等规定,但规模以下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要求,龙井市畜禽养殖业的污染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2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

2.1严重污染水体

畜禽废水污染物是指粪尿与冲洗水及其处理后排放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无机元素、重金属以及残留农药与兽药等。1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1个畜禽饲养场就是1个污染排放场。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严重污染水体,导致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此外,其有毒、有害成分易进入并严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成分增多,严重时可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其使用价值,而畜禽粪便污染的地下水极难治理和恢复,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

2.2严重污染空气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连同畜禽本身释放的气体,恶臭物质可达230多种。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的空气质量。在高温下,这些粪便发酵以及含硫蛋白分解,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臭味气体,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畜禽生长发育,降低畜禽产品质量,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2.3严重污染土壤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及畜禽污水过量施用于农田,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造成作物徒长、倒伏,造成减产、甚至不产。

2.4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孳生的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动物流动性增大,厩舍、环境等污染面也越来越大,由于一些散养户养殖畜禽规模小,防疫意识不强,技术水平不高,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引起畜禽疫病的发生。这些传染病的载体主要是家畜家禽粪便及排泄物。

3畜禽养殖环境的现状分析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成为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目前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仍相当薄弱。

3.1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龙井市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畜禽养殖业管理体系,环境保护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尚未建立完善的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网络,在畜禽养殖业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对畜禽养殖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严重且存在交叉。

3.2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缺乏应有的政策扶持

近年来,龙井市畜禽养殖户向政府申请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等生活废弃物进行有机肥、沼气生产的计划,包括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的开发使用,但龙井市财政经济状况有限,国家在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支持,阻碍了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3.3畜禽养殖场内部环境管理薄弱

从整体上看,龙井市畜禽养殖场内部管理粗放、薄弱,基本处于低水平管理,大多数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且对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明显不够。

4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4.1统筹规划,强化管理

在考虑本地区养殖业发展时要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实现种养平衡和污染集中处理。积极鼓励和引导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逐步缩小散养比重。规划、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畜禽养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畜牧部门负责辖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实施工作,环境保护部门对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4.2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域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禁养区的划分原则,划定本辖区禁止养殖区域的具体边界,并报市政府、市环保局、市畜牧局。禁养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养殖活动,经划定的禁养区内现有各类养殖场要集中整治限期实施搬迁,并恢复原貌,散养要停止养殖活动。

4.3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管理

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期间,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配套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市(县)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同时向市畜牧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有防渗处理工艺的畜禽废渣储存场所和设施,防止因恶臭和畜禽废渣渗漏、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为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指标控制,畜禽养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对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治,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报经市政府批准后责令关闭。

4.4推广生态养殖,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从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农民负担角度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适养区建立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推行集中治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散养规模。加快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有机肥加工、污水收集入网、沼气资源化利用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树立样板,稳步推广,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5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制度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6

浙江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三条排污者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国家、本省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排放标准)和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遵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排放地点、时间和方式等具体规定,不得排放国家、本省禁止排放的污染物。

排污者依法应当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应当保证防治污染设施的正常运行、使用,不得排放未经正常处理的污染物。

第四条排污者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必须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

第五条排污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征收。对海洋工程、船舶、养殖等活动在海域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征收排污费,应当坚持依法、全面、足额、按时的原则,不得违法设立排污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或者降低收费标准,不得违法批准减免或者缓缴排污费。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用。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和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相关管理制度。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的,可以按国家、本省的相关规定减免征收排污费。

排污者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符合纳管标准的污水,已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第八条排污费征收项目,按国家规定的征收标准执行,包括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等。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环境保护需要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依法制定并实施本省排污费征收标准,对国家征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征收排污费。

第二章排污费的收缴

第九条排污者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声级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依法必需申报的其他事项。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污染物排放资料,并同时抄报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排污费,应当书面通知排污者下列事项:

(一)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排污费征收标准;

(三)对该排污者所排放污染物的监测数据或者其他核定依据;

(四)经核定的该排污者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声级以及其他相关项目。

第十一条排污者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按照超过排放标准的倍数加倍征收排污费。

排污者超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纳管标准向其排放污水的,应当依法缴纳超过纳管标准的排污费。

第十二条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并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核定排放污染物。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必须依法对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负责,不得将未经正常处理的污染物排入环境。超过排放标准向环境排放污水的,应当按照超过排放标准的倍数加倍征收排污费。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声级,核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合适方式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排污者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核定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核定通知之日起7日内向发出通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复核决定。

排污者提出异议的内容,可以包括:

(一)核定所依据的数据和核定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是否准确;

(二)核定所适用的标准是否合法;

(三)进行核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否具备相应权限;

(四)核定程序是否适当;

(五)排污者认为核定违法或者不当的其他内容。

第十五条排污费数额经核定无异议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排污者应当按《条例》规定的程序、期限和经核定的排污费数额缴纳排污费。

第十六条征收排污费一律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

第十七条排污者因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火灾、他人破坏等原因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可以自事件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减缴或者免缴排污费,受理申请的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负责审批。减免排污费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1年的排污费应缴额。

排污者因前款相同原因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或者由于经营困难处于破产、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可以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向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缓缴排污费,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负责审批。排污者缓缴排污费的最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在批准缓缴后1年内不得再重新申请缓缴。

第十八条批准减免或缓缴排污费的排污者名单,由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每半年公告一次。公告应当包括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减免或缓缴排污费的主要理由等内容。

环境保护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排污费减免及缓缴的范围,不得超越审批权限或违反审批程序批准减免及缓缴排污费。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征收排污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责令排污者补缴排污费。

第二十条依法征收的排污费必须于每月(如按季征收,则为每季)终了后10日内全数解缴各级国库,不得拖延、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征收。

第二十二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费,90%缴入省级国库,10%缴入中央国库。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费,80%缴入本级国库,10%缴入省级国库,10%缴入中央国库。

第三章排污费的使用

第二十三条缴入省级国库的排污费,列入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主要用于下列污染防治事项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

(一)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

(二)污染治理或者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

(四)环境污染监控和事故预警系统建设;

(五)国家或者本省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具体使用范围,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省环境保护、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根据本省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组织编制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

第二十五条申请使用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省环境保护、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申请的项目进行评审,并按照重要性、紧迫性和综合平衡原则,进行筛选、排序和确定。

第二十六条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制度规定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当年未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年终有节余的,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排污者违反本办法第三条规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不依法缴纳排污费的;

(二)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的;

(三)不按照批准用途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国务院《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对环境保护、财政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设立排污费收费项目的;

(二)擅自变更排污费收费范围或者标准的;

(三)违反财政票据管理规定的;

(四)不履行收费职责,应收不收,或者违反规定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

(五)不按照规定将排污费缴入国库的;

(六)截留、挤占、挪用、坐收坐支排污费或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

(七)不按照预算和批准的收支计划核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贻误核拨对象正常工作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干扰、限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征收排污费的,应当按照本省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行政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饮食娱乐服务、建筑施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行业,依照国家规定的核定方法难以核定污染物排放数量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抽样方法,测算本地同行业的排污系数,报其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城市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期限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尚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城市,在国家规定建设期限内,排污者已缴纳污水处理费且其排放的污水符合纳管标准的,不再缴纳排污费;超过纳管标准的,依法缴纳超过纳管标准的排污费。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20xx年11月1日起施行。

排污费收费条例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的管理,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或者其原有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设施、场所经改造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自建成或者改造完成之日起,不再缴纳排污费。

国家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的收费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五条 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截留、挤占或者挪用排污费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二章 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核定

第六条 排污者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核定权限对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

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经核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通知排污者。

第八条 排污者对核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有异议的,自接到通知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发出通知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第九条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时,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核定;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进行核定。

第十条 排污者使用国家规定强制检定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排污者安装的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应当依法定期进行校验。

第三章 排污费的征收

第十一条 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根据污染治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排污者的承受能力,制定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

国家排污费征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排污费征收标准,并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备案。

排污费征收标准的修订,实行预告制。

第十二条 排污者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缴纳排污费:

(一)依照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向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

(二)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纳排污费。

(三)依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没有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或者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的设施、场所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四)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按照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缴纳排污费。

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

第十三条 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和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确定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并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

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解缴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排污者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

排污者因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得申请减半缴纳排污费或者免缴排污费。

排污费减缴、免缴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排污者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可以向发出缴费通知单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缓缴排污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书面决定;期满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同意。

排污费的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

第十七条 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排污者名单由受理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应当注明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主要理由。

第四章 排污费的使用

第十八条 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主要用于下列项目的拨款补助或者贷款贴息:

(一)重点污染源防治;

(二)区域性污染防治;

(三)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具体使用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按照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第二十条 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排污者未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二十二条 排污者以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排污费,并处所骗取批准减缴、免缴或者缓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者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20xx年内不得申请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处挪用资金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征收而未征收或者少征收排污费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责令排污者补缴排污费。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刑法关于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挪用公款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批准减缴、免缴、缓缴排污费的;

(二)截留、挤占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或者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

(三)不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7

一是扎实做好组织统筹工作。按照专项小组和省委改革办的要求,组织推进五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定期召开专项小组办公室会议,逐月调度任务进展情况。鼓励地方积极开展生态环保改革试点,建立省市沟通联络机制,形成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推进格局。

二是积极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将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作为环评审批的基本条件。组织承接环境保护部下放的权力和审批项目,制定我省的配套措施,实现对接到位。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探索推行“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和“网上办理”。减少的事前审批项目,应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的管理来保证监管到位。加强下放审批项目的指导,确保审批权“接得住、管得好、服务优”,树立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继续推行“一版制”,提高技术评估质量。建立全省共享的专家库。完善规划环评机制,增强对重点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总量控制制度改革。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规范污染物排放行为,国控源全部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污量并核发许可证。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改革,出台交易管理办法,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市场化改革的治污机制。探索向社会购买监测服务。

四是探索生态保护红线和补偿制度。总结木兰县经验,完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体系,完成重点生态功能区、脆弱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功能红线划设。开展流域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逐月考核穆棱河、呼兰河流域3个市、12个县的21个断面,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对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市县扣缴预算资金,作为水环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

五是组织实施环境经济政策。优先在重金属行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推动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将环境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成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逐步纳入司法鉴定评估体系。

二、谨守法、严监管,全面打造法治环保,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

一是厘清权力清单,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全面梳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9个方面的环境保护行政权力,列出权力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科学合理划分省、市两级环境监管执法事权,下放的审批权力要做到“权责一致”,谁审批、谁负责。明晰层级监管执法边界,明确环境监管责任。

二是铁腕治理污染,坚持严格执法。继续组织开展新《环境保护法》宣贯活动,重点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和一线执法人员,用准用好法律利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重点排查所有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状况、各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情况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执行等情况。组织开展环境执法综合督查和“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启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和限产停产等手段。推动行政拘留、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办理,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防止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现象。

三是制约权力运行,坚持规范执法。按照“权力配置法定化,行权裁量标准化,行权程序规范化,行权过程便捷化,行权操作公开化,行政审批网络化”的要求,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度体系。严格约束环境执法行为,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和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四是主动公开信息,坚持阳光执法。依法主动公开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管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及时公开环境执法信息,推行移动执法,拓宽阳光执法手段,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督促和指导企业依法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改进公众参与方式,对环保审批提出意见、对排污单位开展评价、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三、履职责、控污染,坚决打造清澈江河,积极保护和修复全省水生态环境

一是稳定松花江干流水质。以规划项目实施为抓手,推进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维持松花江干流在三类水质,19个考核断面达标率力争达到80%以上。加大与发改和财政部门沟通,多渠道争取资金,提高项目建成率。

二是大幅提升重点支流城市内河水质。推进阿什河、呼兰河、安肇新河、讷谟尔河等河流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断面不达标问题,坚决消灭劣五类水体。支持公众“随手拍”,曝光身边的黑臭水体。公布省辖城市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建成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县级市完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城关镇及重点建制镇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启动“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年”活动,组织开展专项督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行为,追究当地政府责任。

三是整改已知问题提高良好湖泊水质。加快兴凯湖、山口湖、镜泊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力争小兴凯湖承黑湿地修复与建设工程等20个项目建成投用,湖泊生态环境恢复能力得到加强。着力解决建成项目运行管理问题,确保治污效益最大化。全面落实兴凯湖生态环境保护部省协议要求,高标准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兴凯湖、穆棱河流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四是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按规范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醒目标识,动员公众参与保护和监督。强化水源监测与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消除水源安全隐患,地级以上城市水源达到三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年度评估,地级以上城市主动公开水源水质信息。

四、靠科技、治源头,努力打造蔚蓝天空,加快建设空气清新的美丽城市

一是分类指导,科学防治。按照全省空气质量状况,以pm10削减任务为基础,将全省城市划分为“大幅提升、稳步改善、维持现状”三个层次。以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等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为重点,先期开展网格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大幅提高空气质量。黑河、大兴安岭、伊春等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要努力保持当前水平。其他城市要实现稳步改善,确保2015年全省pm10浓度较基准年下降1.5%,除颗粒物两项指标外,其他指标年均浓度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二是点面共防,工程推进。控煤,加快城镇热网和热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老旧管网改造,县级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治车,继续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严格黄标车及老旧车辆管理。净气,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完成率达到50%,基本完成油气回收治理任务。防尘,加大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加快建筑工地标准化建设,强化道路扬尘管理。提标,以执行新排放标准为强制手段,加快推进火电、供热、工业锅炉、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进度,实现浓度达标、总量削减。

三是部门联动,共同履职。主动履行大气污染防治牵头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定期向各地政府通报情况,及时预警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变差的地区。加快推进源解析,弄清细颗粒物来源占比,确定重点排放源,地级城市4月底前全部完成。完善与气象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提高重污染天气下应急响应能力。

五、抓创建、树典型,加快打造绿色田园,建设清洁文明新农村

一是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化”草原治理、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完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各项指标,完成大兴安岭等3个市地、绥芬河等10个县(市)、区生态创建工作。

二是强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修订《自然保护区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强化监管执法,将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对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的违法项目,立即予以关停,限期拆除,恢复原状;对实验区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项目,要责令停止建设或使用,年底前完成整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三是持续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加快推进2013年、2014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组织开展项目建设、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情况的督查和评估。积极争取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继续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程建设,完成“十二五”农业源减排任务目标。开展部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

四是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抓好农用地和污染场地两个重点,分类治理土壤污染,对未受污染的采取措施,优先予以保护。落实国家将出台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有计划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六、练内功、强素质,全面打造职业化队伍,提高适应新常态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坚决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终期评估,梳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估规划实施成效。继续推进污染减排,实施“六厂(场)一车”重点工程,完成国家和省减排责任书项目。依据各市地减排指标完成比例,“一地一策”指导和督办,确保各市地全面完成减排指标,不留欠账。

二是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按照“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差别管理、彰显成效”的原则,组织编制好全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及生态省建设、水污染防治等5个系列专项规划,构建完善的“十三五”环保规划体系。各市地要抓紧谋划纳入全省规划的项目,扎实做好本地的“十三五”规划编制,搞好与全省规划的有效衔接。

三是全面加强保障措施。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研判环境保护项目投资方向,补充完善专项资金项目库。创新环境保护投融资模式,搭建投融资管理平台。组织开展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健全资金安排―监督检查―绩效评价联动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对俄合作基础数据库,掌握跨界环境质量状况。继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环境舆情监测、预警与研判。认真总结凝练水专项成果,加快推广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积极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县级的水、气、土壤、生态、农村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站点。加快县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平台建设,实时城市和城镇空气质量。推进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要率先通过验收。加强企业风险防范,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危险废物、化学品规范化管理。强化核技术利用监管,确保放射源安全可控。落实责任制,联合公安、工商、城管等有关部门,防治噪声、扬尘、异味等扰民污染,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五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刻理解和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持之以恒坚持学习,增强规范执法、与公众沟通和部门协调能力。保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意识,力戒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的思想,重点抓好基层队伍、基础工作、基本能力。认真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九项规定,坚决避免“”问题的反弹和回潮。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8

普通民众或许有某种程度上“解气”的感觉,毕竟一省的人大、政府对空气污染问题体现了足够的重视。当然,觉得不够“过瘾”的人们也会有更多的评论,如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主管领导应当承担领导责任而引咎辞职等。但不可否认,“雾霾罚单”的开出,在十面“霾伏”的背景之下,体现的是全国上下从政府到老百姓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对目前粗放型、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带来的污染问题的重视。而笔者却有一个疑问——省政府罚市政府,合法吗?合理吗?

省政府给市政府开罚单,合法性存疑

“罚单”能否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暂且不论,辽宁省人大能不能通过一个地方立法让省政府来处罚下级政府,这是个高度存疑的问题。合法性问题不解决,政府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正名。

涉及空气污染治理的法律,在国家层面主要有两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但在这两部法律各自的“法律责任”部分,均找不到一个条款给予了上级政府处罚(惩处)下级政府的权力。这两部法律涉及处罚的条款,一方是政府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另一方是污染者本身。处罚的原则,也体现了“污染者付费”(polluters-payprinciple)这一各国公认的原则。因为只有处罚带来污染源的个人或法人本身,才能真正提高违法成本,体现社会公正,同时对潜在的污染行为构成威慑。我国法律体系遵循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国家法律冲突的原则,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辽宁省的办法能否自行创设这种罚款的权力,是存在高度疑问的。

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涉及环保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其一,赋予污染受害者求偿的环境侵权制度,由民事法律法规规定;其二,对于严重破坏环境的违法者追究刑事责任,体现在我国刑法典的相关章节;其三,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赋予政府对行政相对人(污染者)的监管和执法权力。

有趣的是,《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不属于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在这个办法之下,下级地方政府成为上级政府行政措施的相对人。行政法理论长期以来把政府的行政行为分为外部行政行为(如政府针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处罚)和内部行政行为(如政府对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等),内部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法院无法受理。如果辽宁省的“雾霾罚单”具有普遍意义,那么将意味着行政法理论实际上被了。显然,这种惩处措施完全不符合行政法原理,不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所以,我们发现“雾霾罚单”的本质,不是行政处罚,而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附带条件的财政转移。

“雾霾罚单”,合理性存疑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见得完全合法,但是合理。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辽宁省的做法能否真正带来洁净的空气。如果可行,可以通过制度把这种财政转移用制度固定下来。因此,“雾霾罚单”的合理性成为思考的焦点。

解决环境质量的措施,无非三个环节:一是提高污染者的刑事违法成本;二是提高污染者的侵权成本,赋予受害人求偿的便利性和自由度;三是提高监管的水平。在大气污染这个牵涉面如此之广的领域,依赖于第三种途径可能是主要的。此次“雾霾罚单”看似把板子打在了关键位置,实则没有打中要害。监管机构虽然是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政府部门,但监管要真正有力执行,需要依靠的是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尽职尽责。换句话说,如果不追究监管机构工作人员的个人责任,监管的力度恐怕难以保证。

此次“罚款”将全部用于辽宁省蓝天治理工程,而更多的细节,辽宁省政府没有更多的披露。笔者认为,至少牵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分配如何体现地区间公平的问题;二是下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地方税收,换句话说,这笔钱最终来自于纳税人和买房人。普通大众对于这笔资金使用细节,应该有知情权,而与之对应的,应该是政府如何披露信息以及环保政策决策如何与公众良性互动的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9

一、生态省建设的意义

生态省建设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方方面面,一般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生态人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的突出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高效性,对贯彻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生态省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一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省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不谋而合。

第二,生态省建设可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局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消除污染、减少破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态省建设就是要从根上抓起,为农业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生态省建设可以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而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湖北生态省建设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的成绩与

经验

2013年,湖北被列为全国第十六个生态省建设试点,是十以后的第一个试点省份。作为生态省建设的新成员,湖北在生态省建设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构建机制体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坚持高位推动,建立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一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委政府中心战略。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建了生态湖北蓝图。省人大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针对水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等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编制实施《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生态省建设体制机制。将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的重大职能列入省环委会的主要职责之中。从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划出1亿元,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给予奖励。

第二,坚持改革驱动,努力破解体制机制瓶颈约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我省先行先试,实施创新:一是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颁布实施《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顺利推进,交易量、交易额位居全国之首;制定出台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具体收费标准》。二是创新排污权交易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对华中地区第一家环境资源交易机构――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进行改组,成立了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实现了排污权交易常态化。三是创新排污费征管体制,联合地税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完善了“环保核定、地税征收、银行入库、财政监管”的征收模式。四是创新建立省级环保政府奖模式,连续三年举办了“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评选表彰活动,鼓励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五是创新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制定了《湖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明确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标、标准和办法,评价结果会反馈到金融系统,合理引导市场投资方向和消费价值取向。六是创新绿色电力调度制度,水电及火电脱硫脱硝机组优先优价上网销售,引导企业自觉开展污染治理。七是创新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衔接机制,省环保厅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八是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机制,为生态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服务,重点支持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示范,培育生态文明技术企业。

三、湖北生态省建

设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生态省建设尚未形成统一联动的体制机制,部门、地区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生态省建设的工作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相关政策缺乏整体考虑、统筹安排和协调一致的行动。主要原因是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绩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考核中经济发展指标所占比重依然很高,生态环保指标权重偏低。另一方面,在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特别是流域水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合作不足。

第二,生态省建设统筹推进难度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无常设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环保厅,临时由省环保厅机关干部兼职开展工作,对改革具体实施措施如进展督办、考核评估、效益分析等缺乏综合统筹,部门之间协调联动、高效发力较难实现。

第三,缺失的财政政策与生态省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当前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不明晰,资源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价格体系。资源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改革不到位,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缺少经济动力,废弃物处理成本高于排放成本。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财税、投融资政策不完善,尚未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环保强制险等金融政策还需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刚起步。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市场尚不完善。

第四,生态省建设的投入机制与所需资金支持不相适应。林业的改革事项如国有林场改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改革、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等涉及到惠民政策的落实,需要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作保障。农村环保长期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等工作尚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推动和保障机制。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薄弱的基层机构队伍不相适应。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工作机构尚未建立、人员尚未配备,很多地区负责创建生态市、县、乡、村的工作机构尚未建立,创建任务依然艰巨。

第五,生态保障机制与生态省建设的地位不相适应。一是生态省建设监督机制不健全,有关生态环境的专项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环境监察执法能力较弱,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监测能力尚未达标,越到基层,基础越薄弱,缺设备、缺人员、缺标准。三是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机制不全,现有的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应对能力有待提高,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等信息尚未完全共享。综合防止污染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缺乏对多种污染物的协调控制,难以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防控。四是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不力,目前跨界河流上下游水污染纠纷问题比较突出,上下游协同保护机制尚不健全,跨行政区的补偿机制还不完善。目前水环境保护主要以政府管理为主,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手段,水资源市场化、水权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还不健全。五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参与领域窄,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较少。

四、完善湖北生态

省建设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对策

第一,完善生态省建设领导联动机制。理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下联系沟通机制,省改革办应加强指导协调,建立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与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工作对接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各地环保机构作为省环保厅的派出机构,独立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大对危害生态行为的查处力度。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修订有关管理规程和指标,建立统一、高效、完善的创建工作体系。

第二,完善生态省建设经济激励机制。一是积极开展碳金融创新探索,争取在减排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业务。同时,抓紧研究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种碳金融产品,用于满足各类企业减排和碳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做好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制定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收费正式标准,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具体标准。三是有序开展林业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加快生态补偿立法,明确资金来源、重点领域、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明确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适时启动林业补贴制度改革。适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四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域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试点,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行“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绿色信贷”制度,推进绿色政府采购、绿色保险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完善生态省建设引导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出台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增加环境保护在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增列约束性指标。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引导,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评价。完善政绩考核奖惩措施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试点自然资源登记,指导市县整合土地、草原、林地、水域滩涂等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责及分工,继续推进“四规合一”试点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推动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制定我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管理办法,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推进生态资源环境科技改革,尽快制定《湖北省生态文明技术与产品目录》。

第四,完善生态省建设地方约束机制。一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制订、完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相关配套制度,完成《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污条例》地方立法工作。二是深化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研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污染损害评估技术规范。三是完成《湖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起草报审工作。四是大力推进我省绿色建筑发展,在全省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建筑中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创新绿色建筑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覆盖绿色建筑项目立项、城市规划、土地出让、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制度。

第五,完善重点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指导各级建立权责一致的环保监管体制。优化整合生态环保职能,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强化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支持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

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篇10

这就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要求包括立法者、领导者和研究人员在内的所有环保工作者以信仰健康为环保根本。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健康的考虑要在所有的环保工作中体现出来,将保护国民健康写入环境保护的根本目标,环保科研工作者应做到以国民健康为研究出发点,环境影响评价做到以国民健康影响为重要指标。

明确治理重点,消除环境隐患

“十二五”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1.落实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完善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深化对二氧化硫及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以火电行业和机动车为重点,开展工业及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全过程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完成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污染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继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健全危险化学品准入制度。

2.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及调整工作,制定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办法,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持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饮用水源地环境违法违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大二级保护区内超标排放污染物单位和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码头的清理整治。排查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环境污染隐患,防止环境污染事故。

3.着力解决农村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优先支持重点流域、区域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在居住分散、经济条件差、边远地区的村庄,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共享共用。

健全体制机制,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形成环境优化发展的“倒逼机制”。首先要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使地方政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国颁布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开展了“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应当减轻危害群众健康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制度建设,推动从中央到地方统筹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同时把任务分解落实,以调查带动管理,使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完成“硬”任务的同时,提高对环境与健康的管理能力。

其次,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项目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没有彻底取缔关闭的区域,实施“区域、流域限批”;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不能批准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以及不运行环保治理设施,仍然存在直排、偷排、整治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违法企业,严格限制其新建项目审批。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守法的企业在经济上受益,违法的企业在经济上付出代价。加快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形成环境保护的有利氛围和强大动力。

强化环境评价,降低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将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纳入其中。确定外源性化学物质在暴露条件下对人和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或健康危害。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健康风险评价eHRa方法,对暴露量和不良健康效应的定量分析。从环境浓度、暴露水平和体内剂量等要素评价出发,研究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接触的剂量、时间和特性。尽快建立和扩大健康风险评价的专业人员队伍,建立针对工业和基本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价和预测预警机制,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与风险预防协调机制。对某些化学物质造成暴露人群健康效应的反应概率和预期危害进行估计和预测,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暴露人群可能的反应概率和可能的健康风险分析,提出某物质的“每日可容许摄入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集中整治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违法问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调整振兴规划,严肃查处未经审批擅自开工或已经建成投产的违法建设项目,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暂停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违法排污行为;对涉砷的冶炼、化工等企业和生产过程进行重点检查,加强原料、生产工艺、废渣贮存、污染防治的全过程监管,严格禁止向城镇下水道排放重金属超标的废水;严格禁止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坚决遏制各类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减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风险。

切实落实责任,实现和谐发展

健康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公开政府掌握的环境与健康信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意识,引导公众监督,在发现可疑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问题时,可以及时反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管理者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普及环境污染导致健康损害的应急知识、应对措施和防护办法,还可引导媒体报道、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环境与健康观念。

加强宣传报道,曝光典型案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专项行动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