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出口贸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9:17

农业出口贸易篇1

1.1农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建设特色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了大规模的出口贸易,加快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但是,从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的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高效率生产,为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提供动力保障。1.2深入研究和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近年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进出易贸易额的思想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经济发展学、生态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研究工程。在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很好的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融合,说明农业经济发展必定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然需要[1]。1.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国际出口贸易发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变革的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坏境,许多地区土地干旱严重,资金调转困难,现代技术设施落后,这些问题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要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缺少交流。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2.2生搬硬套。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2.3资金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鹏.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3(27):128-129.

农业出口贸易篇2

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局面被改变,近些年连续出现逆差。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已经大幅缩小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局面,但今后我国这种逆差局面将会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常态。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0引言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伴随国际分工细化和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自从入世至今,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进出口额每年以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机遇面前同样也担负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及非关税政策,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农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近些年,我国农产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总体而言,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屡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一大障碍。。另外,这几年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为由,对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环节附加税,以此来禁止、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再次受挫。

1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1从农产品的贸易总额看

这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但农产品进口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由逆差代替了顺差。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已跻身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农产品贸易虽然在我国增长较快,但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渐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1.2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看

我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近年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但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我国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产品、蔬菜、肉类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是北美洲。

1.3从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不断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且在价格方面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谷物进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关系。就具体品种来看,玉米出口增长较快,小麦进口下降显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渐下降,缩小了贸易逆差;食用油籽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食糖实现了进出口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农产品出口拥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农产品出口规模缩小,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代替原来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当前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缺乏市场开拓。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2.1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当今发达国家对农业最有效、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境况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遭受的直接损失巨大,其导致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于其他贸易限制的最大区别是其隐蔽性,隐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只要一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难以避免损失。对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对其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日益严格,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在2002年入世当年,日本就以我国的冷冻菠菜农药含量超标为由,当时就通过了相关法律,对我国产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进口,根据相关法律,如果相关食品具有安全问题,或是日本认为出口国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禁止进口出口国或企业的食品。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国限制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就是反倾销。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不断创新的贸易壁垒纷繁复杂,例如国有贸易问题、食品检验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构成了农产品新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给传统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潜在的、现实的影响,而我国农业的农产品正是以传统的为主,这就必然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萎缩,有的农产品甚至于被迫退市,这正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质。

2.2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少品牌产品

因我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环节还没有跟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地少人多,每户平均耕种面积不到8亩,这种现状就造成了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高。正因为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使得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基于低价竞销上,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又限制了劳动力资源发挥优势。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并且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农产品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问题。第一,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各国为了使国内食品供给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进口国的食品进口渠道被封闭,贸易保护会以自给自足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术发展、资本增长使得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下降,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会上升,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比较优势将会渐渐丧失,而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生存直接受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农产品的贸易问题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各政党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在一些竞选活动中农产品贸易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说辞。虽然多边贸易体制已经纳入了农产品贸易,逐步迈向贸易自由化,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由于各国、民族利益存在差异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

3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措施

3.1采取经济措施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摩擦在国际经济中频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逐渐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舆论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等贸易壁垒正逐步上升。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以目前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对农产品源头加强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农产品相关行业组织要大力扶持,使口企业的行业自律得到提高,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要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四是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尽快完善农产品的预警机制;五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公平合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我国发展农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3.2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实现战略升级,引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生产农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农产品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市场具体需求变化,对国外是的销售渠道和调研要加强开拓,对农产品调整其比重和品种,加快推进加工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从资源储备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要限制高耗费资源的农产品出口,对互补性农产品要适度增加进口,对竞争性强的农产品要减少进口。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3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从关税保护的角度看,因农产品涉及面较广,关税的总体水平是取算术平均数的,所以可以对优势产品和小额农产品实施低关税,以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紧急关税制度、季节关税及关税配额等特殊关税,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由出价最高的进口商取得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通过配额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弥补高额代价,进而降低我国农产品遭受的冲击。

4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迎来更多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困难,采取诸如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减少磨擦,不断缩小与其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打下基础,不断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出口贸易篇3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引言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农业贸易承诺,采取了“单一关税”的进口体制;取消了非关税措施;逐步削减了关税水平,在过渡期内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由21%降低到了15%(比承诺的17%低两个百分点);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等。以此形成了农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十来年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增长速度终保持在15%—25%之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2.5%的负增长,而2010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达到了24.7%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大出大进的格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供需矛盾、生产的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的谈判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甚嚣尘上,争取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度较大。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被削弱,而全球农业经营高度集中化的趋势,使得想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及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相比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于中澳羊毛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李峰、刘合光,2006);有关于入世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回顾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有仅仅是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泛泛的研究(宗睿,2009);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分析(杨军、杨文倩等,2012)。而对我国及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农产品贸易的前四大市场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很少。金融危机及我国加入wto十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的70%(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计算)左右,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比较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趋势

1.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变动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结构来看,“入世”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见表1),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739.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落后于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虽然农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25.0亿美元,增长近2.5倍;但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114.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比出口增长快得多,多数年份的进口增长率比出口增长率高很多。从而造成了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2004年的48.9亿美元不断增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是不平衡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根据表4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0的有美国和东盟,说明美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特别是东盟,农产品贸易tC值始终维持在0.3左右,其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中国、日本、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图1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日本、欧盟和东盟的tC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说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十年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竞争力,弱者仍弱、强者恒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tC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出现的,但两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到2011年已经接近东盟的水平。这说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提升。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自金融危机开始,由2007年的-0.0561下降到2012年的-0.2813,下降了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一路走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这说明中国农业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当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贸易的逆差加大,农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变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表5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RCa值始终大于2.5,说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高,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极强。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其RCa值在1.0到1.5之间,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比较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日本最低,两国的RCa值一直都小于0.8,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都很低,出口竞争力最弱。

显性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来衡量。Cr值是指一时段内的RCa指数与上一时段的RCa指数之比,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还是下降,Cr值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小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下降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如果Cr值大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五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这十年间变化不大。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势,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偶尔稍微的弱化。美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保持并有优化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两国的RCa值开始大于1.25,且Cr值开始大于1,这表明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原来的中度竞争力提升为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比较优势在不断优化。日本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弱势,可其Cr值接近1,没有出现弱化,不过也没能改变其比较弱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小,都在0.5以下,而且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RCa值逐渐减小,Cr值小于1,如图2中所示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折线是微微下降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本来就比较弱势,现在则更弱了。

图2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从农产品贸易的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的集中度都比较高,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与我国贸易的国家或地区调整贸易策略,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就会达不到贸易伙伴的要求,贸易成本升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下降。

(2)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量70%的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仅仅比农产品生产资源极其贫乏的日本好一些,这说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比较弱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两个指标数值变小,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下降和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不仅仅表示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处于比较弱势,而且比较脆弱,极其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结论,获得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生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没有欧美丰裕。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步伐,以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模式,扩大农业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应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原来紧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转变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连连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地区,这是我们调整国际市场结构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一成果,促进“金砖国家”、非洲及其他新兴经体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从而规避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启示二,利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创造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起来时,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关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相似度,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因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差异化程度,扩大与贸易国或地区农产品的互补性。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有比较优势,应加大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互补性,应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创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启示三,提升农产品贸易的管理能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有外部及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影响,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农业产业重新布局,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都实施了开放,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农产品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控制水平,使市场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贸易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启示四,积极开展区域及双边、多边贸易的谈判,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实施着高保护政策。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农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加强与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营造农产品贸易有利、宽松而公平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莹.增强江苏果蔬对外贸易优势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增.

[2]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8).

[3]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3).

[4]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3).

[5]张莹.基于预警信息对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2(12).

农业出口贸易篇4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态势分析

(一)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态势失衡

作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亚洲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进口第三大市场;南美洲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市场,出口第五大市场。201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678.3亿美元,进口1188.7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全球格局中发挥愈来愈重要作用。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进出口双向增长,但增幅不一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产品以出口增长为主,增速明显高于进口。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迅猛增加,出口反趋缓慢。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增长31.9%,出口增长17.9%,进口增长则高达52.2%,从此开始出现拐点性转折。据联合国UnComtrade及农业部信息中心数据统计,从2003至2013的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8.5%。出口年均增长11.1%,而进口年均增长则为24.2%,二者均差一倍以上。进出口增长态势失衡,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源。

(二)国际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2003年以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顺差,1985-2003年,累计顺差853.9亿美元,占全国同期国际贸易顺差总额近40%,在出口创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起,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增速,2004年出现46.6亿美元逆差。随着农产品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逆差亦呈逐渐扩大趋势,2013年达510.4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国,仅次于日本。由此表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下降。

近十年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虽呈现逆差,但仍有部分品类表现为顺差,如水产品、蔬菜、水果和茶叶等,2003至2013年,这四种农产品出口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从48.1%提高至57.8%,合计顺差从71.4亿美元增加到259.7亿美元(见表1);而食用油籽、棉花和畜产品等,在加入wto前后,先后经历从顺差到逆差的转变,近十年来,呈不断增加的态势。此三类逆差合计,从2003年67.0亿美元,增至2013年615.3亿美元(见表2),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品类。

(三)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协调

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看,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进口更多为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虽符合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但也是逆差根源,且存在明显的安全隐忧。

具体而言,出口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水产品。2013出口蔬菜115.85亿美元,水果63.24亿美元,水产品202.6亿美元,三项合计占总出口额的56.3%。进口农产品则始终以粮棉油畜等大宗农产品为主。大宗农产品一支独秀,其它农产品各分千秋。近些年最大变化,就是大豆及粮食进口的大幅增加。如2012年,粮食(谷物)类净进口同比增长2.1倍。2013年,食用油籽进口413.99亿美元,其中大豆占九成以上。食用植物油进口89.43亿美元,棉花进口87.19亿美元,畜产品进口195.1亿美元,粮食(谷物)类进口51.03亿美元。五项进口合计,占农产品总进口份额的70.4%。

(四)贸易区域格局非多元化

南美洲和亚洲,分别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虽然近年市场集中程度有所降低,但总体而言,仍非多元化。如进口对美洲的美国和巴西,出口对亚洲的日、韩、香港和东盟等,均依赖程度较高,不利于贸易发展。2013年亚洲出口第一,为421.1亿美元,占总额62.1%。欧洲第二,出口108.0亿美元,占15.9%。北美洲第三,出口83.7亿美元,占12.4%。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合计仅9.6%。前五位国家:日本16.6%,香港11.6%,美国10.9%,韩国6.5%,马来西亚3.9%,合计占一半左右。进口方面,2013年南美洲第一,为331.1亿美元,占总额27.9%;北美洲第二,为325.2亿美元,占27.4%;亚洲227.2亿美元,占19.1%;大洋洲、欧洲及非洲,三者合计25.6%。前五位国家:美国22.4%,巴西19.0%,澳大利亚7.2%,加拿大4.9%,新西兰4.7%,合计占近六成。

由于国内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经济较发达,具沿海开放优势,近十年来,进出口均居第一。其次东北地区,再次西部12省,中部6省比例最小。2013年东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总额67.7%,进口占81.6%;东北地区出口11.5%,进口7.5%;西部地区出口11.3%,进口7.4%;中部地区出口9.4%,进口3.5%。可见差异悬殊,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如山东、广东和江苏三省,2013年进出口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五)国际贸易方式低端

国际贸易方式,反映一国经济及科技水平的高下。近十年来,一般贸易始终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均占进出口贸易额的80%以上。2013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57.3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2.2%;进料加工方式76.0亿美元,占11.2%。来料加工装配贸易19.21亿美元,占2.8%;边境小额出口贸易14.62亿美元,占总额2.2%;其它方式1.6%。进口方面:一般贸易方式964.26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81.2%;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88.76亿美元,占7.5%;进料加工贸易75.04亿美元,占6.3%;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贸易33.9亿美元,占2.9%;其它方式2.1%。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链中,尚处低端环节。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改革开放初期的顺差,源于出口创汇型驱动,农贸政策游离于世界规则之外。加入wto后融入全球体系,进出口共同驱动,农业竞争劣势显现,加之农业支持政策弱化,集约化程度及组织形式的不适应,其失衡态势,也将于未来较长时期内延续。

一是农业资源存在禀赋劣势,农产品有效供给增长缓慢。我国农业的固定要素明显较低,人均耕地1.3亩,世界平均则为4.8亩。人均淡水资源不足全球1/3。从变动要素看,虽有世界最大的劳动力储备,但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新生力量加入不足,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是等等,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观,造成有效供给的不足。而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人口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刚性增加。随着民众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需进口大量优质的农产品,造成国际贸易的总体失衡。

二是农业集约化及技术开发程度低,缺少具有国际垄断优势产品。农业集约化生产,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本身具弱质性,人多地少,小农分散经营,合作化程度低,不利于机械化、标准化的集约经营,“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我国科技进步的农业贡献率仅35%,发达国家为70%。农产品技术开发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如东部地区一些出口蔬菜品种,由于从日本引进,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加工度90%以上,我国仅25%。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优势,未能与技术和产品创新结合,打造国际垄断优势产品。如巴西大豆,据美国USDa预测,2014年产量将达创纪录9100万吨。泰国香米,以独特的露兜树香糯口感而闻名,产品标准最详尽规范。

三是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弱化,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制约。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进一步凸现。从现阶段看,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处比较劣势,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虽处比较优势,但在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下,出口增长相对较慢。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wto规定“绿箱”措施12类,我国仅使用6类。“黄箱”补贴额度极低,“蓝箱”政策尚未运用。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业经济体,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不及世界1/4。而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绿色贸易壁垒,制定一系列严格环保标准,成为制约我国出口最大障碍。

四是大型农业出口集团企业较少,组织形式难适应国际竞争需要。世界发达国家,其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涉农投资,加速世界农业集中,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产品市场。我国农贸出口企业现有1.4万家,出口在一千万美元以上的仅三百余家,规模普遍较小,缺少大型出口集团企业,大部分尚未建立生产、加工、储运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只处此链条中的生产或加工环节。由于技术能力弱,产品低水平重复,贸易方式低端,且缺乏必要的行业协调机制,为争夺海外市场,产业内无序竞争,竟相压价,造成本国农产品出口效益下滑,还易引发国外的反倾销等限制。从短期内看,中国农业组织的竞争力难有大的提升。

三、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应对策略

第一,根据农业禀赋要素,优化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和技术限制,在对外开放背景下,应走出“粮食必须自给自足”的定向思维。依据世界农产品需求及变化趋势,按比较优势原则,对处于劣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应适当缩减种植面积,释放有限的农业资源,用于生产更具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和水果园艺产品、水产品及畜产品等,特别是档次较高的深加工和绿色农产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成为扩大出口的持续增长点。同时,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体系。集约化经营,培育大型出口集团企业,多途并举,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在充分挖掘农业潜力,保障粮食基本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进口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缓解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二,推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调整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存在的问题:一是进口市场集中化程度较高,对市场风险的规避能力不足。如我国大豆、谷物和棉花进口,大都来源于美国、巴西和印度,依赖性强,只能作为价格的接受者。在卖方垄断下,进口略增加,即可引发价格上涨,出现贸易损失。二是我国一些农产品出口的区域性大国效应,导致贸易条件恶化。如压低出口价格,或引发无谓的贸易纠纷,故应从战略上,深化推进农产品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关注全球市场动态变化,加强国家之间的农贸往来。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具需求潜力的新兴市场,要重视培育,开拓新的增长点。不断调整贸易地区结构,降低集中依赖性,控制风险成本。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及贸易方式。近年我国出口蔬菜、水果及畜禽产品,频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缘由即在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发安全特色的高技术产品,提升农产品质量及贸易方式。首先是与国际接轨,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国际及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检验体系。适应wto规则,提高产品竞争力,避免国外对我国出口的限制。其次农产品企业,实施iS0国际环境标志认证。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等评价,贯穿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层面。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程环保控制,突破国外贸易壁垒。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转向高端的技术路线。通过质量提升、加工增值、缔造品牌等途径,提升贸易方式,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第四,构建农产品行业价值链,培育大型农业出口企业。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是指从市场产业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的上游农资公司,下游生产厂商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分工明细,优势互补,避免行业混乱,重复无序建设。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富竞争力,上游公司效益提高,且解决农户产品滞销的问题,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当前需注意的是,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一些关键环节,由于过度开放,致使跨国外资进入。如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外资企业的主体份额均在四成左右,国内许多大型榨油企业被外资控制,对国内农业安全带来潜在的隐忧。要重视外资对我国农产品行业价值链的渗透,以及竞争而生的排挤效应。积极扶持国内民营涉农企业,提高参与程度;促进与国有企业的纵横联合,强化主导作用的发挥,推动融入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严防世界跨国巨头企业,对我国农产品价值链的进一步掌控,确保国内农业安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大型农业出口企业,推动农产品国际贸易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光霞.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J].世界农业,2014(3):139-141.

[2]蒋兴红.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特征及其变动分析[J].理论探讨,2013(3):103-106.

[3]陈易琦.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分析[J].农业工程,2013(9):151-152.

农业出口贸易篇5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贸易;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75-02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贵州省农产品的出口也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和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20世纪环保浪潮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绿色革命”这一概念的提出,“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的观念在全球日益盛行,人们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质量,由此传导到国际贸易领域,就促使了贸易方式的变革,即越来越多的国家本国进口商品制定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检疫标准或准则,如环境标志产品、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等标准。这种代替传统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措施,被称之为绿色贸易壁垒。在产生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各种传统非关税壁垒呈现出减弱或消除的趋势,绿色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重要的贸易壁垒。

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比较,绿色贸易壁垒是通过公开立法加以规定和实施,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和基础,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更是大力推行环保立法,为绿色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此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社会组织颁布了很多保护性公约,保护的内容涉及从陆地到海洋,从人类到动物,从动物到植物,从固体到流体,从流体到大气。这些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工业制成品的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内容十分广泛。

据wto数据统计,2008年以来,在全球4917种产品中,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3746种产品的贸易额达47320亿美元,占世界进口额的88%,其中直接受影响的达6790亿美元,占13%,共计有137个进口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的一个强烈呼声,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产品的内在与外在的环境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可以断言,以保护人类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贵州省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作为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贵州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从海拔高度来说,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这在中国是唯一的。贵州位于云贵高原过渡带,处在斜坡地带上,1100米的平均海拔有400米到2700米的垂直温差,这种唯一性的优势表现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另外,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在41%,工业污染小。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近年来,贵州不断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发展较快。在全省外贸增长的同时,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但实现了同步增长,而且增幅大于前者。2012年贵州省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2.91亿美元,同比货值增加32.1%。但是,需要指出的,农产品贸易同比贵州省整体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足和发展空间。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贵州省货物出口总额在全国居22位,而农产品出口额居26位。这说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全文以明确指出贵州省要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商务部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为此,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也是推进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加快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品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发展变化。

目前,贵州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但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一些特色农副产品出口数量偏低,这需要加大茶叶、蔬菜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的推进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随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针对中国产品的限制措施也持续增加,技术标准日趋严格。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积极回应,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的持续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推进贵州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针对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以及其给贵州省农产品出口造成的消极影响,建立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合理有效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对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层面的制度建设

1.建立并完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联合工作机制

根据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及出口要求,首先,要建立省商务厅、检验检疫局、农业厅等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可以尝试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就农产品出口推进以及在出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配合和共同作用以达到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目的。

2.提升出口产品结构

面对目前国家贸易发展中,绿色贸易壁垒盛行,全球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2012年,贵州农业产品同比增长37.7%,但快速增长和市场扩张的背后,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烟酒独大,占了出口总额的九成。对此,贵州省农业发展应当以一种战略思维来考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环境技术因素,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以此来更好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并且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

3.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功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也要积极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结合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情况,加强对国外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变化的跟踪总结并及时进行信息,为外向型龙头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二)行业层面的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的实践经验,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保护国内产业、支持国内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在推进贵州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省市各地农业行业协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等组织的作用,使其能够在贵州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起到促进作用。

2.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农产品出口往往采取以较低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的战略,此外还时常出现农产品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行为十分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各种贸易限制,包括绿色贸易壁垒。针对这一现象,在积极推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对行业协会而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安全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重要农产品的数量、价格监测系统,当发现对某一市场销售价格降低和出口数量大幅增加时,要迅速查明原因并找出对策,尽量避免出现企业竞相压价现象以减少国际贸易的摩擦的出现。

3.加强行业自律

近几年来,信用危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无疑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海外报道,最近几年泰国出口至日本的食品总值攀升30%。其主要原因就是泰国食品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质量控制相对中国企业更加稳定。日本客户将订单转移到泰国和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导致我对日出口继续下滑。对此,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自律功能,积极参与行业规范、产品标准等的制定和修订,强化质量控制,提高出口农产品安全水平。

(三)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1.充分重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对于贵州省出口企业而言,在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在思想上要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影响。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自律,从源头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省农业资源和特色产品的整理归纳,并通过在国外各类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参加国外展览,加强宣传贵州,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公司企业的交流,树立贵州农产品的正面形象,并减少和消除针对贵州省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2.构建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农产品出口企业作为直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主体,在紧密联系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绿色环保理念和因素,努力构建企业出口产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3.不断提高绿色环保产品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贵州省农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中的核心所在。对于贵州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必须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避免低价竞争。要通过加强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积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倡优质优价服务的竞争战略。为此,企业要将其价值链不断向高附加价值的活动环节移动,加大研发投入,用于绿色环保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农业出口贸易篇6

目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219.6亿美元,增长了3.4倍,年均增幅17.8%,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从农产品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排在前几位的产品有:大豆、豆油、棕榈油、棉花、小麦、羊毛等。出口产品构成中,水产品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2011年1至10月,我国水产品出口量316.1万吨,出口额140.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75%和31.45%。总体来看,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开始出现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持续六年逆差并日益明显扩大的趋势,逆差额由2004年的47.7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231.4亿美元。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出口中保持着增长优势,在出口中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在进口中比重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使农产品的产量下降,无论是由于国内供求缺口扩大还是各国农业普遍减产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大幅扩大。农产品的进口有明显增加,但出口增幅不大。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加之气候变暖将使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农产品进口势必快速上升,未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差额还将拉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效率低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形成“产品输出国外、污染留在国内”的尴尬局面。中科院《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绿色经济转型》对“环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结论,即外贸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用很大。如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Co2排放总量比重在2002年为18.86%,这一比例到2005年增长到31.91%,到2007年增长到30.82%。同时,净出口产品隐含S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5%以上,净出口产品CoD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存在资源环境的“逆差”。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贸易逆差影响很大,同样也成为我国在农业贸易领域环境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出口产品因环保水平的不足而在绿色贸易壁垒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绿色壁垒成为继反倾销之后,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我国资源环境与农产品贸易双逆差问题已成为农业生产和贸易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一、资源环境与农产品贸易双逆差加剧的原因以往对农产品贸易的度量主要以价值量来衡量,而很少从资源环境的视角度量,忽略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成本的计量。如果对外贸易使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产生正面影响,存在资源环境顺差;如果对外贸易对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所恶化、产生负面影响,则存在资源环境逆差。已有的研究对“环境逆差”有了定量的结论,外贸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作用很大。同时,造成我国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已被指出:一是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效率低下,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污染强度小,所以尽管我国对外贸易在价值量上是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二是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低下。我国出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强度大,而我国进口产品的平均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小。目前,在我国出口的绝大多数产品中单位出口产品的污染强度均比发达国家高。三是出口总量增速快。我国出口总量大约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一)农产品贸易中资源环境逆差的产生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波动、粮食库存量下降和粮食需求的上升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在采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耕地面积的政策基础上,对粮食进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大量进口的双管措施。同时,国内供需状况变化导致的农产品进口需求激增和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加剧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而对于农产品贸易中的资源环境逆差问题,大多数研究指出面源污染是造成资源环境逆差的主要原因。农业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的化肥、农药施用的面源污染严重,其中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而引致的污染形势严峻。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而且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大约只有30—40%,其余的则以各种形态进入到环境中。玉米和大米的贸易量为顺差,而从化肥、农药施用的面源污染造成的资源环境逆差看,实际上玉米、大米以及蔬菜贸易造成的资源环境为逆差。因此,我国长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出口贸易战略承受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成本,引致了农业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不仅阻碍了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对农村环境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这一视角出发,未来应进口资源环境密集型产品(粮食、畜产品、海水养殖产品等),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实施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相互协调的农业贸易政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抓住农业对外贸易政策调整机会,采取农业贸易与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措施解决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二)技术标准与环保标准贸易壁垒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一方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等现代工业性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品质所造成的污染。全国耕地的17.5%受到了农村工业污染而被破坏。这些污染破坏的耕地意味着一亿多农民生计受到威胁。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损害了国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为了出口创汇,将传统粮食生产转向有利于创汇的经济作物,如烟草、蔬菜、水果以及园艺产品,从而改变了农业生态环境。金融危机后,国外绿色壁垒的波及、仿效和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不断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出新挑战。日本进一步修订《肯定列表制度》,并在2010年度进口食品监控计划中,增加1600个监控检查样品;农药残留检测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韩国自2010年6月1日起,对进口水产品实施6种药物残留检测。欧盟通过《欧盟新型食品修正案》及多项技术标准,并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反海洋渔业非法捕捞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也已陆续实施。此外,碳关税、劳工标准、动物福利、环境标准等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形式,出口门槛的提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逐步恶化的农产品贸易环境,阻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更加剧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状况的形成,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p#分页标题#e#二、资源环境逆差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逆差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凸显:(一)国内农产品出口空间遭受压缩例如,“食物里程”运动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引导人们购买和消费本国甚至是本地农产品,减少购买和消费远渡重洋的进口农产品。原因在于产品的隐含碳是否高于本地产品。因此,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份额将会减少,这对以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欧洲的“食物里程”运动的受害者主要是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尤其是依靠空运向欧洲出口农产品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如马拉维、马达加斯加)和新西兰。“食物里程”实际上成为一种新的绿色贸易壁垒,与世界贸易组织倡导的非歧视性国民待遇条款的自由贸易规则相悖。G.edwards-Jones在2009年分析了碳标签的引入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到英国的园艺产品脆弱性的影响,指出距离英国遥远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可替代程度高的产品受到的影响最大,如肯尼亚的四季豆、以色列的西红柿和辣椒、危地马拉的豌豆等;而出口热带产品或在英国缺乏替代品的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如印度的茶叶和葡萄、菲律宾的芒果、中国的茶叶等。因此,碳标签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仍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二)国内农产品贸易逆差短期内继续扩大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气候变化导致农产品产量及品质下降。研究表明,如不采取任何措施,未来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由于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在农村地区需要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在畜牧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会减少。在林业方面,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导致森林树种及木质变化,火灾及病虫害的风险增加。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气候变化使农产品更加容易腐烂变质,增加了贸易成本。许多农产品要求冷链物流,尤其是易腐食品从产地采摘、收购或捕捞后,在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气候变暖,使农产品更加容易腐烂变质,给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贸易成本。另外,飓风、冰雹、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使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更多的风险,甚至遭到买方拒收或拒付款,增加贸易风险。三、资源环境逆差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从根本上讲,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贸易逆差,要以农业生产中资源环境逆差的扭转为基础,由“农产品出口导向政策”转向“绿色贸易战略”。“绿色贸易战略”的核心就是要求我国单位净出口产值的碳排放强度、净出口拉动的So2排放量及CoD排放量等指标的不断下降。我们可选择的绿色贸易政策手段包括出口政策与进口政策。在出口政策方面,包括资源环境出口关税/退税、补贴政策等;环境标志产品出口;实施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实施出口企业绿名单、出口企业黑名单、环境审计。在进口政策方面,包括资源环境进口关税、免增值税/补贴政策;鼓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品进口等进口替代政策。强化对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补贴政策予以制度支持。改进国内农业环境补贴政策变得尤为重要。对种粮农户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具有生态与环境效应,但近年来贸易争端大多将矛头指向政府“补贴”。如果直接补贴的粮食是以一定的环境管理标准下的数量为依据,农业生产过程就会严格按照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标准进行,既可以保证粮食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也维护了生态环境质量。对那些有着明显环境正外部性的农业生产,如生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和保护,以实现有效的进口替代,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方式的进行。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进口和创新,提倡实施节水、无土栽培技术,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正外部性明显的农业生产进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限制环境负外部性明显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农药和生态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予以补贴,促进这些产业部门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农业的成本。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和还湖等“一退三还”补贴政策管理机制,提高补贴效率。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全球视野制定新型农产品贸易战略。既要努力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也要重视从国外进口资源环境密集型农产品,缓解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同时,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等公共投资的强度。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投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政府应增加农村的财政支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研究行动。(二)严格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修订后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提高了与多双边规则的一致性,对于保护我国产业的合理贸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第2条规定“商务部负责对国外贸易壁垒的调查工作。商务部指定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实施本规则。”当农产品出口企业遭遇国外环境贸易措施阻碍时,可以通过这条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充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建立应对国外农业高额补贴的应急机制。(三)制定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法。由于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破坏就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因而产地环境质量的优劣十分重要。我们常看到国外进口的水果上表明产自某地,这就使消费者产生了信赖感。产地环境保障法的目的就是使得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有所保障,从而为产品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条件,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境监测,减轻生产加工企业的经济负担。这就需要工商、环保、国土、规划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严格控制有污染源排放嫌疑企业的审批和设立,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破坏。#p#分页标题#e#(四)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将遭遇更多的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检测体系,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技术标准较少。加快制订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和专业标准、农药残留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及储运和标识标准等尤为重要,尽快制定与修订符合国际标准、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减少农药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强势”。

农业出口贸易篇7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14-002

一、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关税逐渐降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模式受到更多的限制。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拆除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近些年,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各国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受到的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加。据相关研究表明,国外设置的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450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5%以上。因此,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突破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容

技术性贸易壁垒,其英文名是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狭义的技术贸易壁垒主要是指wto《技术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贸易壁垒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广泛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覆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过程。并且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的产品品种多、行业广、范围大。

2.合法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形式上的合法性,目前国际上已签订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也积极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为其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

3.双重性。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给出口国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但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有其合理性。正确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不仅有利于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还有利于促进出口国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4.隐蔽性。技术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5.扩散性。发达国家对某个产品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后,往往会扩散到其他的产品。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往往也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也实行技术壁垒。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事件及原因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事件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到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表1)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1.外部原因。(1)全球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

(2)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例外条款,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从而能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这将对进口国同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所以这些国家和地区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动机,对我国制定过于苛刻的条件。

2.内部原因。(1)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于分散,没有建立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十分困难,产品质量不稳定,即使是同一批产品,其质量也是高低不一。

(2)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和进口国际标准还有差距。中国标准体系比较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数目多且水平低,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3)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缺乏进出口监测预警体系。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出口龙头企业少,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不强。同时缺乏信息收集、处理、分析能力,没有建立权威的监测预警机制。

(4)市场结构失衡,市场风险集中。我国农产品的外销市场过于狭窄集中,我国出口农产品约有75%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且标准严格,在设置贸易技术壁垒方面经验丰富,所以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我国大量农产品竞相压价进入国际市场,势必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也容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严重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由于国外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大大减少,价格也有所下跌。截止到2009年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

2.增加了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对进口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卫生检验和保护特定物种的规定要求更加严格,这大大加大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如日本和韩国对水产品卫生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市场进入相对困难。

3.削弱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主要竞争优势在于低成本,而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派生的费用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首先,许多国家对其进口的农产品都要求通过相应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认证,这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其次,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我国企业必须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支付昂贵的检测。最后,许多国家对农产品包装和标签作了相当苛刻的规定,这就增加了包装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降低了农产品出口的利润,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量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不堪重负,从而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逆差不断加大。

(二)正面影响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正面影响。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频频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生产上追求农产品的数量,考虑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不足,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迫使提高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正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机制”,促使我们不断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

五、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探讨

(一)政府层面

1.加强国与国之间政府的交流,通过协调方式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使得可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以及在Gatt/wto框架内等多层次的回旋空间内解决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同欧、美、日等国政府的交流,力争通过政府层面的协调来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2.完善农产品质量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行业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无法可依,在国际市场遭遇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充分反映我国实际状况和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体系,从而使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接轨的要求,从容地应对各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3.建立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和预警机制。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工作,深入了解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动态、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在世贸组织成员之间贸易摩擦日渐增多的形势下,我国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抓紧规划和尽快建立起国际农业信息机制、农产品进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争端应急处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出口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

(二)企业层面

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质量。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根本上还要依靠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要高度重视在食品加工行业推行的HaCCp食品安全体系和良好操作规范。同时应做好农产品出口基地化、区域化建设,结合无规定疫病区、质量认证体系、质量检测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从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企业还应积极开发新产品,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才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

2.积极推行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国际认证是企业产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准入证。农产品与食品生产企业应尽快建立体系并积极申请认证,同时还应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国际标准化认证,以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国际认证,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企业自身管理素质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业企业的围困。

3.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上游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出口商品的特点和优势选定出口市场,通过行业协会和政府了解目标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全面总结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突破贸易壁垒;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交流,认真吸取并总结其他同行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孙庆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08)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李彤,李上.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3]王琪.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J]今日南国,2009(05)

[4]夏春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0)

农业出口贸易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主义;农产品出口

我国作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严重的贸易压力,从近年来出口商品遭遇国外新贸易主义壁垒的情况看,已经涉及到肉、禽、食品、水产、蔬菜、纺织服装、玩具、机械、电子、中草药及保健品。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因为农产品大部分用作食品,以下所提农产品包括食品)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频频受挫。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由来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源于世界性的贸易危机或者说是价格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远远超过生产的增长。随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已成为普遍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价格危机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生产过剩致使贸易中的进出口失去了平衡,各国的进口大量减少,出口极为困难,整个经济链条遇到了严重的障碍。面对全球性的贸易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许多对策。主要有:一是扩大内需政策;二是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同时力争扩大出口。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贸易全球性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构筑起自己的各种“贸易壁垒”。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了《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1.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之名,对外国商品制定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或制定比本国商品更高的环保标准,即所谓双重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

2.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这里所讲的是狭义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1991年乌拉圭回合文本而设置的世界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困境和原因

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首先要用于保障口粮供应,其次要保证饲料粮供应,很多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会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我国同美国等国家相比在土地密集型产品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多数的资源质量不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垦殖程度较高,土地资源承受压力大。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以追求产量最高为主要目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盲目引进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采矿业、化工业、造纸业等。县工业及乡镇企业点多面广,科技含量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多,毁坏资源。城市大型工业企业排污治理差,“三废”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甚至蔓延到广大农村地区。造成部分食用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偏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重金属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动物疫情防治体系不健全问题也令人担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使其比较优势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相关对策

1.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充分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品质和特色农产品。要积极开发、研制和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为开创农产品出口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优质、专用、高效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优质特色畜禽和水产品专门化品种培育及快速繁殖关键技术、优质高抗专用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可控环境农业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农业相关食品新型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动植物无特定疫病害生产技术等。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主要还是依赖农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这种出口贸易模式,导致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容易受到国外的抵制。应该借助于科技力量,切实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具有高品质、高价值的农产品,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较快增长。

(3)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并非来源于检验过程要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我国应参照国外农业生产管理的模式,根据有关国际标准,制定企业的产品内控标准,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一套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生产过程来保证农产品质量;按照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科学选用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科学改良土壤和改善水质,运用科学方法和检测仪器鉴别产品质量,将农产品质量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2.实施绿色农业战略

绿色农业战略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特征,树立全民族绿色意识,进行绿色生产,产出绿色食品,开辟国外绿色市场。

(1)发挥绿色农业战略的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和发展绿色农业的资源禀赋优势。自北至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地域辽阔、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东部绝大部分地区虽遭破坏,但处于低工业污染或尚未达到难以逆转的化学中毒地步。

(2)生态农业试点为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从1980年开始已有20多年历史。我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2000多个,并取得可喜成绩。

(3)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建立绿色农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与绿色产品指标评价体系和绿色资格认证及环境标志产品制度。

3.积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涉及面广且极其复杂的问题,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政府和企业共同寻找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宗旨与原则,参照欧美等国的商品防卫机制,制定我国的国际贸易防卫法,以法律手段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冯德连.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政府策略的定位与细分.财贸研究.2006(4)

农业出口贸易篇9

【关键词】全球化农产品贸易壁垒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农产品贸易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包括生产结构在内的多重经济利益,甚至可以引发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更是贸易大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正确的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妥善解决农产品贸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重要一步。

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1.1农产品进出口概况

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04.3亿美元增长到1207.9亿美元,增长近3倍。其中,出口额从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88.8亿美元,增长约1.7倍,平均每年增速达11.7%,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

1.2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概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结构与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情况大体相符。水海产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额持续增长,并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保持着较高的比例。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的出口增长迅速,超过水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农产品中的第一大类。而粮食的出口不稳定,总体处于下滑趋势,出口额从2006年的10.91亿美元减少至2010年的5.39亿美元,并且粮食的贸易常年保持逆差状态。植物类产品总体贸易额常年逆差,并有扩大的态势,而豆进口额的增长尤为迅速,从2006年的74.9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250.8亿美元。

1.3农产品出口目的国家或地区概况

2010年,中国农产品十大出口目的国或地区依次为日本、欧盟、中国香港、美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泰国。其中,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7.8%;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分别从2002年的24.85和35.78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7.97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继日本之后分别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二大和第四大目的地。

2.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现状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仍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出口结构逐渐向比较优势型调整。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还面临着突出问题。

第一,农产品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但是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专业农业劳动人口的流失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国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的不先进,以及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先进程度不够,导致农业制品在加工、生产、贮存和运输中易发生意外损失,加大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出口企业为应对进口国的绿色标准、技术壁垒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监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另外,环境污染,土壤、水质的恶化,致使出口农产品缺少高价值的支撑。

第二,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效应。同我国其他贸易商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我国农产品也同样存在着加工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问题,而真正能创造大利润的正是创新的产品、独立和具有良好声誉的品牌,贴牌生产加工不能成为支撑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方式。尽管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吸收了一定量的劳动力,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最终还是使一些劳动力被迫离开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的企业。

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企业难获规模经济的收益。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完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截至2010年9月末,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涉农贷款余额为11.1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2.7%①。但目前全国仍有一些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高成本的融资途径致使企业面临着高融资风险,影响了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规模扩大。

第四,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出口遇到“绿色壁垒”。“毒水饺”、“毒奶粉”这些质量不合格的农业制成品造成中国的食品信用危机,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将进口目标转向农产品产业集中度高、品质更有保障的出口国,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

第五,企业市场拓展能力有限,政府对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财政资金支农比例仍比较小,外向型农业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应对壁垒等活动,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农业企业很难开拓更大的国际市场,从而面临出口受阻的问题。

第六,部分农产品的高关税非关税壁垒,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尽管世贸组织在推进关税减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国家对一些重点农产品的高关税仍然存在,并且,由于对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更导致对某些农产品税率的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仍然很高。另外,非关税壁垒成为阻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大阻碍。

3.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良好发展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良好、持续的发展,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转变农产品生产方式,创造集约经济。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应继续发挥充裕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减小生产成本,并鼓励农业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国际品牌,为出口农产品注入更高的附加值,摆脱农产品“贸易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

第二,完善农产品贸易的政策支持机制,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体系。农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税收的优惠、产业链的完善,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同时,农产品在海外的市场扩展同样需要本国政策支持。另外,政府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宽宣传路径,为农户和企业提供信息渠道。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产品生产中提供充足的融资支持,在农产品出口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引进先进交易方式,如在农业中普及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国农产品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

第三,保护自然环境,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虽然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是已有大片耕地、水域遭受污染,农产品或减产、或有害物质超标。因此,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为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第四,壮大国家实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可以在对外贸易中带来议价能力的提高,对于避免农产品出口“量多钱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减少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威胁。而国家整体实力的壮大又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发言权,在参与到各项国际政策的制定中,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赋予我国的条件,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奠定比较强大的外部基础。

注释:

①,2012年7月11日17:07访问

参考文献:

[1]程国强,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形势及其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5,(1).

[2]李晓燕,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探析[J],国际经贸,2008,(17).

农业出口贸易篇10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新思路

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非关税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产品的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地位都有明显削弱。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但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已经出现了逆差。尤其是在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加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更是大大受挫。

1.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农产品在品种、加工方面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我国多数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我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且品种较单一,导致了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欠缺。

1.2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不完善我国虽已完成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全与现代市场制度接轨,经营体制还较散漫。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难以突破技术壁垒,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难以绝对保证的特点。

1.3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农产品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不能适应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反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1.4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有着较大差距由于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的标准较高,实施贸易保护,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的下降。“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1.5不确定因素由于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农民等方面存在的地域差异,科技兴农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生产加工效率较低。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对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冲击,并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出口国实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2.农产品对外贸易新思路

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应该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攻关,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健康发展。

2.1实现初级农产品多样化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地区差异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合理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作为优势格局的基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

2.3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农产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利用特定工艺实现多物品的多功能组合的特色加工,针对产品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综合加工,充分利用其优势。我国应加强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和加工产值,并将今后应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使其成为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2.4实现安全农业与贸易农业统筹兼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发展规模经济,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2.5及时改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加大农业保护力度。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及时准确掌握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动态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2.6实施农产品差异化战略主要集中在产品差异化、品牌个性化、价格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促销差异化5个方面。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差异化经营的基础,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以及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开展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