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7:38

体育课堂亮点篇1

【关键词】亮点;课堂;质量

一节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课堂是由众多的教学亮点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教学亮点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让听课者有回味无穷的教学“亮点”,这些亮点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边互动产生出来的。

生物新课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理念,并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更深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意识和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寻找教学亮点入手,才能真正地抓到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新课标课程改革将基本点放在提高课堂效益上面,特别强调课堂“亮点工程”(创设亮点、发现亮点、发展亮点、与学生兴奋对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者有机融洽结合而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的亮点融进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现了“课程改革纲要”和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精神,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这些闪光的亮点又融进了学生掌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从教师亮点方面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是掌握激发亮点的核心因素,最具动力的引导发源点。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培养声调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明白流畅的口才表达能力,并能深入浅出,讲解有声有色,描述有层次有血肉,形象生动的叙述能力。最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情绪,把握每一节课的情绪影响,保持饱满的良好的教学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启始是从良好的情绪出发的。

从教材方面而言,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要线索脉络。教师要将这些重点难点中蕴含的“亮点”事前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挖掘组织,就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选择上而言,首先应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的教学“亮点”。其次,注意发现挖掘和放大这些亮点,帮助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物情境,也是发现挖掘教学亮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效果就更好。

从学生因素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的的终结点,具有无穷的探究力,具有用之不尽的激发点,也是在双边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偶发亮点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意间的一句口无遮拦的话,一句脱口而出的话,都可能成为激发教学亮点的原生因素。

但由于学生各个个体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异点;这些异点很有可能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要注意把握和利用这些因素。因为学生的各种异点在课堂教学中集聚交流,互动撞击,会生成碰撞的火花,从而产生教学亮点。不同的学生认识思维的不同,对不同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学生各抒己见时,各种异点的撞击所生成课堂的亮点就特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体育课堂亮点篇2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下面我仅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通过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哪怕教学过程的脉络再清晰,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课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头雾水。很显然:教学设置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教学设置的情境若不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使活动缺乏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教学就是要引发学生最多的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强调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其实,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

但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能否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二)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充分的认识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精彩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误点,通过矛盾尖锐的辩题题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

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三)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体育课堂亮点篇3

今春开学以来,我校根据__县教育局精神,紧紧围绕“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长的力量”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阳光儿童教育实践,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使新学期教育工作迈出新步伐,呈现新气象,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亮点一:结合“阳光儿童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我校围绕“阳光儿童教育”理念,从“以阳光教育为指导,确立阳光天宁的办学思想”、“以四板块(阳光环境、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家庭和社区)为重点,构建“阳光德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提升学习力为核心,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阳光课堂和课程”、“以一品三特为载体,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生活”四个方面探索和确立学校阳光儿童教育思想和具体的实践体系。学期初,根据学校新一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以“学生发展有特长,教师教学有特色”为特色工作创建思路,围绕阳光儿童教育,加强特色学校顶层设计,形成特色文化创建。

亮点二:完善阳光制度,管理工作创新局面。学校把握阳光天宁的办学思想,坚持构建和谐、人文的校园,让多彩的校园处处体现教育。学校构建了校长负责制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努力在“细”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效果。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教师学习法规、制度,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保持学校严谨、细致的管理常态,提高学校各部门管理效能。突出人本管理,倡导人性化管理,融情于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亮点三:实施阳光德育,培养有品性的阳光学子。学校德育从阳光儿童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阳光德育,培养健康智慧的阳光儿童;使“阳光德育”逐步成为学校的特色与品牌。新学期,学校加强八品性和习惯教育的整合研究,以八品性教育为载体,并整合细化习惯教育内容,逐步形成我校阳光德育系列,有效地改变孩子的行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讲文明有品位的阳光学子。

亮点四:落实“教(科)研润教”,构建阳光课堂和课程。本学期,我校以抓常规教学为基本,以抓教(科)研为依托,以品牌教研组建设为载体,以学科备课研讨为纽带,以研究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从细从实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过程管理,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向研究要人才的目标。从期初开始,我校加强管理,精心规划,进一步提高主题校本研训有效性,并能做到遵循教育规律,精细管理,科学提质,努力抓规范,上品位,创特色。

体育课堂亮点篇4

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于2012年12月28至29日在广州市白云区盛大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课改最新成果,呈现多样性的课堂状态,以兼容并包的心态,思想碰撞,激发生成,构建全国课改人交流切磋的平台,从而助推区域、学校课改品牌提升,提高区域教育影响力,引领全国高效课堂发展方向。

受中国教师报和大会组委会的特别邀请,鄞州区教育局领导指示“幸福课堂”校际联盟办公室,组成了由所有联盟学校派员参加的46名教师团,并由陆利明局长亲自带队,南下广州,集体出席了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

作为鄞州教师团成员之一,我有幸见证了来自全国各地课改先锋学校教师的精彩亮相,共享了异彩纷呈的现代课堂盛宴;同时,众多教育名家、教育实战家点燃了我们教育智慧的火花……

两天的全程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有了一些辩证性的思考和感悟。

1、白云区课改的务实与灵活兼备

白云区课改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幸福教育”为价值追求,以“本真教育”为理念,以“生态课堂”为模式,以“理念统领、多元模式”为原则,以“行政推动、以校为本、多元尝试、各方协同、务求实效”为路径,以“个性化和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经历了“探索期、星火期、燎原期、打造期”的6年艰难探索后,目前建立了完善的课改理论体系,确立了10大课改实践样本,构建了个性鲜明的白云课改模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兼容并蓄的课改局面,提高了区域教育整体竞争力,正向中国南方课改高地奋力攀登。

白云课改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体现了务实和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减小了课改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同时允许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搞课改,有助于各校自己的特色呈现,有助于尽可能短的时间出现因地制宜、万木争春的局面。

2、真实的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是不太有观赏性的

12月28上午,杭州市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教授所作的《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再出发”》报告,回顾了我国历史上的课程改革和近十年的课改之路。报告从哲学角度观点鲜明地阐释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期中的一个观点是:真实的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是不太有观赏性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长时间独立思考的,且课堂不论怎么预设,其生成都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新的生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思维的碰撞是要“静”的环境酝酿,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服务于“好看”就不符合认知规律了。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有时“臭皮匠”永远是“臭皮匠”,是不会成为“诸葛亮”的。即使“臭皮匠”能成为“诸葛亮”,独立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我在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时,常出现“对学”、“群学”环节不明,讨论无序。受到张华教授观点的鼓励,我在“对学”、“群学”环节采用主持人制:由学科组长将每份导学案根据小组成员的数量划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人展示并提出不懂得部分由大家讨论,轮流进行,避免了无序,提高了效率。

3、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都是好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就是这种理念的一种阐释,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系统就是导学案系统,导学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我们知道任何学案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老师的教育风格。

所以我认为“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运用要有灵活性,“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强调大循环,充分体现“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思想,而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科、课型是不同的,对于难度较高、层层推进课型,小循环应该更实用,效率更高;同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思想,也能突出教师的教育风格。第一届全国现代课堂博览会中许多课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有的课还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在羊城的两天学习使我更明白:课改需要改革者充分理解现代课堂的核心理念,更需要适当的模式为依托,坚定信念,灵活务实,唯如此,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陈林

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田莘耕中学

体育课堂亮点篇5

关键词:全员赛课;行动教育;可持续赛课

一、推出“全员赛课”的政策背景与理论支持

(一)政策背景

为保证孩子都能“念上书、念好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浙江省政府结合本省教育特点,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全省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在今后3年内全面实施“四项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作为晋职、评优、评先和考核的必备条件。此项工程已掀起了一股培训潮,为推动我市教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之后,我市将2008年确立为“教师素质年”,并了《乐清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教师素质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继续开展教师素质提升与巩固工作。

2009年,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我市全体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和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特组织200年中小学教师“全员赛课”活动,要求全市中小学在职在岗并兼课的教师无条件参加赛课活动。

(二)理论支持

1.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皮亚杰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我国在1994年1月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极富现代内涵的职责需要。专业化职业的性质要求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没有年龄之分的。可现状是部分教师在获得职称上的满足后,就“引身而退寻清闲”,这极大地制约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推进,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全员赛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2.知行合一。中国文化传统以知行统一的实践观为基石,把认识和情意、行为和经验辨证地统一起来。教师在职教育的本质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与进行行为实践的“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追求的是“知行合一”。目前教师培训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提高素质)。培训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行为,培训的功能则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这也正符合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对于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提升来说,笔者的理解是“听百节课不如开一堂研讨课”,因此“全员赛课”更具实际意义。

二、我校“全员赛课”的实践操作体会

(一)认真解读,定位亮课

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就是让每一位教师打开自己的教室,开放自己的教学。”鉴于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及科研气氛不浓的实际特点,我校领导对全员赛课做再度的认识与定位。

“全员赛课”旨在让每一位学校教育者去真实关注课堂,意识到教学质量和教师成长在课堂的理念。考虑到“赛”字太敏感,让人想到比赛的应付、不宽松、不和谐、不人文,给原本就工作繁重的教师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淡化“赛”字,只要求教师愿意打开自己的教室,开放自己的教学为主要目的,所以定位为“亮”课,融合“赛”与“亮”,结合上课、议课、评课等多种形式,让活动变得宽松、和谐。

(二)把握重心,关注细节

赛课活动由于其参与面大,涉及到诸多方面的事情,为了能顺利开展这项活动,还要关注细节。

1.发挥领导班子的“总舵手功能”。要想让教师们打开教室,学校领导干部首先要打开自己教室的大门,这是对全体教师最有效的引领,它既有利于浓厚教研氛围的培育,更是对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的触动。这次全员赛课中,我校两位校长全程跟进,四天听课每人达32节,6位中层干部均参与了“亮课”。这样一来,我校领导一方面了解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明白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同时学习有经验教师的前沿教学思想。

2.强化赛课过程,坚持公平公正。不管是“赛课”还是“亮课”,不同层次与不同年龄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就是该活动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而操作性强弱之分的本质就在于活动方案的公平公正性。只要全体教师认同了某个活动方案,才会安心地投入“亮课”。

为此,我校特制定如下方案:采用市级优质课评比的程序,如同级段的教师“同课异构”,给予他们相同的备课时间,提供均衡的开课班级,相同的评委,抽签产生开课顺序与开课班级,并统一时间集中亮课。尽可能控制变量,使其达到最大化的公平。

程序要规范,但考虑到我校较多老教师不经常参加教研的校情,可以将评价要求放低一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赛课活动中,“评委外请”对促成“赛课”的保质保量进行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尊重教师成果,关注人文赛课。根据规定,上报学区进行“区赛”的教师必须是“校赛”结果10%的a等教师。这个规定显然与各校的实际操作产生冲突。冲突的焦点是:获校赛a等的教师并不一定有必要或愿意参加区赛,因此实际上报“区赛”的教师不一定就是a等。如果按照规定办,则有可能将B等的教师因为上报“区赛”,评定等级提升为a等,又因为“汇总表”中a等的名额不得超比例,有可能会将a等的教师降级为B等。如此一来,会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亮好课”的积极性。虽然我市某些学校赛前考虑到这个因素,并在赛课之前就明确“凡获a等的教师要无条件接受区赛”的规定。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那些不想参加区赛的教师在赛课时故意“留一手”,从而失去了“亮好课”的真正意义。

每位教师都有着“赛课结果要充分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所以本校汇总表中的等级评定按“外请评委”的反馈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上报“区赛”的教师则根据个人意愿,以赛课结果依次确定,例如:先征询赛课成绩第一位的教师,若第一位教师放弃参加,再征询与鼓励第二位教师……,依次确定。这种推荐方案,即充分尊重了教师的赛课劳动成果,又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人意愿,体现操作的人文性关注与细节把握。

(三)注重赛后反思,延续校本教研

1.赛后互评课。全员赛课,正因为是全员参与,所以人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尤其是在“同课异构”之后,相互交流与评价才更“有的放矢”、教学相长。因此,赛后我校各教研组及时举行教后感、听后感的述说评课活动,让反思得以碰撞,击出不同的精彩。教科室牵头将各位教师的反思稿形成文字,编制《乐成二中校本教研之全员赛课集》,采撷与沉淀赛课课堂中值得探讨的精彩与思索,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2.课件或案例评比。在赛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倾心准备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亮点,于是进行校级“原创课件与原创案例”的评比活动,同时促使教师撰写各种论文或案例,参加市级的评比。

三、对我市“全员赛课”可持续操作的几点构想

全员赛课首度实施,“有人欢喜有人忧”。就我校而言,由于领导高度的重视与方案细节的把握,使得整个赛课过程如春风化雨,收效颇佳。首先,这次活动填补了我校许多空白,比如开课率从每学期不足30%一下子提高到了95%,尤其是中老年组的开课情况,从往年的零开课率到现在几乎全员参与,开课教师最高年龄达53岁,精彩之中更带一份感动。其次,教师撰写的反思稿为学校的校本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原创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障全员赛课得以持续发展,笔者研究并参考了杭州、温州各县市学校赛课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如下几点构想:

(一)加强保障措施

1.进一步提高学校主要领导的认识。主要领导的意识观将决定着整个活动的成败,如果领导对全员赛课的认知不足,就会出现“虚赛”的情况。所以对各中小学“全员赛课领导小组成员”实行“考核或问责制”。

2.发挥教育局、教研室或学区工作人员的监督功能。要发挥市教育局与学区“全员赛课领导小组”的监督作用,并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赛课活动联系人制度。即将各位领导小组成员驻派到若干所学校里进行监督与指导,以保障各中小学校着实进行“全员赛课”的探索实践。

3.进一步加强校级“赛课领导小组”的示范作用。要求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如校长更要以身作则,走进课堂,积极“亮课”。这不仅是为了示范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学校主要领导,若能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来引领教育,把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意义更加深远。

4.确保经费投入。开展赛课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市、学区、学校要积极从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划出专项经费,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赛课方式

由于我市刚刚实施全员赛课活动,所以在赛课方式与层次上还显得单一,重心主要放在实现“全员参与”上,经过这一次的探索,在接下来的赛课活动中可以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模式。

1.赛课的对象与分类。学校、学区、市三级要考虑本单位实际和赛课对象实际进行分类别赛课,可按年龄(新教师、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可按职称(初级、中级、高级);可按荣誉(学科骨干教师、三坛、名师);可按农村和城镇或示范学校和非示范学校等多种类别组织赛课。一般而言,在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荣誉四方面因素,可以分别设为班子成员组、骨干教师组、段长组长组、青年教师组、中老年教师组。将整个赛课活动贯穿整个学期的校本教研中来,实现做精做大做透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结合我市文件精神,归纳如下模式进行每年的赛课活动。

2.赛课的形式多样化。在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赛课形式外,也可以设立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形式多样化的评比。当然,为了使赛课活动更丰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这些“个人赛”的同时,设置一些更富现代教学理念的合作性“团体赛”,比如“师徒结对组团体赛”“级段与级段团体赛”等,尤其是在“区赛”与“市赛”上更宜采用以校为单位的团体赛。

乐清市全员赛课,因其“赛”,而富有挑战性;因其“亮”,而富有展示性;更因其“思”,而富有可持续的研讨性。“全员赛课”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关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探索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赛课操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智慧型教师必备的教育新理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83.

[2]何韧,邹永清.关注教师培训效果[J].中国教育报,2004,(07).

体育课堂亮点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19-02

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中小学课堂应该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加强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诸多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情操,进而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从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对象特殊,教学时间短等诸多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因此,在充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品德教师应该努力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品德的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提供积极帮助。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贯彻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但是,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的情况依然存在,它不仅阻碍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开展,也制约着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针,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品德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品德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教师转职过来,或者是小学语文教师兼职,他们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认识不够,还是习惯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点的串讲,所谓的教学改革少之又少,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品德的教师和学生的年龄距离大多非常大,教师为了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学权威和课堂威信力,一般在课堂上强调教与学的“一致性”,重点放在课堂纪律上,课堂上的学生反馈信息不多,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无从谈起。

最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和理解能力差,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建立在小学生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的认同基础上。当前由于教师的指导能力差和小学生生活氛围窄,再加上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小学生的认知障碍,理解能力差,思想品德的提高更是无话可说。

2利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完善教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教学内容都是空洞和乏味的,而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只能是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扩展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声音、动画、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小学品德教育创建出五彩斑斓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教师创造一个杀手锏,使得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讲述“保护环境”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局限在板书讲解环境污染的几个特点,再通过教师宣讲几个环境污染治理的实例就结束了一堂课,教学内容非常空洞。在采用信息技术后,可以通过视频播放一个动画,向学生展现一条清澈透底的河,在周围工厂向河水排放污水后,河水变得越来越浑浊,而河中的鱼儿也因为污染或者缺氧纷纷死去。在播放完以后,通过提示学生造成环境污染的几个元素,和环境污染对于人群的危害,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深刻理解了环境污染给社会和每个人带来的危害。

运用信息技术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教学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过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倡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学习进度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所有学生都能吸收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信息技术就真正做到了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进度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互动反馈给教师,而这就极大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满足了他们小小的虚荣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进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从世界看中国”的课堂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照本宣科,讲讲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和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就可以了,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对数字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学生的参与精神无从谈起。在采用信息技术后,就可以在中国地图的电子版上设定一些热点链接,学生只要点击相应的区域,旁边就会介绍这些区域的人文特色和地理风光。而当课堂讲解完毕,教师可以通过点名学生,来点击相应区域,回答区域标志性问题的形式,抽查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提问课堂知识中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能够做到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有机互动。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而如何将课本教学的内容做到潜移默化地灌输和宣导,是每一个小学品德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执行的。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就可以使课本里的形象立体化,道德情感得到感染,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也能分辨出假恶丑,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

比如在学习“中秋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关于中秋节的观赏视频,在视频中给大家介绍关于中秋节的名言典故,让学生去欣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有趣故事,卡通的形象,精彩的故事,会让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而在此间,教师就可以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的宣导,教导大家欣赏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博大进深。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动画、音乐、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可以建立起对于祖国悠久文化的崇敬心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从课堂和生活中去发现。信息技术提供了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结合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品德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这把利器,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虹.巧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文理导航,2014(4).

[2]刘洁.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

体育课堂亮点篇7

[关键词]生成教学生成元技巧

一、捕捉错误资源

课堂是一个生长智慧的地方,同时也是不断出错的场所。就学习而言,错误本身就有很高的学习价值。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一种经历,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个别关键性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错误,或蕴含着创新思维的错误,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同学新的学习材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起到曲径通幽的特殊效果。引导比较、发现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想品质,纠正错误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求异性,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更显实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自始至终留心捕捉和筛选这些错误作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并有意识地设计给学生去剖析,正本清源,巧用错误资源以促进生成,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反思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悟和反思。

二、捕捉问题资源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和身边的生活现象感到好奇,产生疑问,引起探究的欲望,思维才算真正启动。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是萌发新思想、新方案和创造力的起点,是动态生成课堂的主要标志。在数学课堂上,最有灵性及生命力的动态资源,便是学生随时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很有利用价值。特别是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后产生的问题,往往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的学生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生成,认识在深化,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思维在发展,想象在驰骋。这是学生思维与情感共生的结果,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三、捕捉互动资源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与利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如:安排讨论、合作探究等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在合作交流的互动中,由于思想交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会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动态资源。

四、捕捉意外资源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亮点,并以此作为活的教学资源,运用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初中新教材中,由于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多,通过动手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同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可能有些很华丽,有些很朴实,而平凡的语言也有可能就点穿了数学的本质。

笔者曾看过一堂公开课案例《轴对称图形》。课前,教师作了充分的准备。上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很多漂亮的轴对称图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轴对称图形,可以从“剪、折、刻、画、扎、染”中任选方法进行创作;然后,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问他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展示的作品也很漂亮。后来,有一位学生举手给大家展示的作品很简单,简单到一点也不起眼的地步。老师问他怎么创作的,他说:“我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便一剪,就剪出来了。”他的发言并没有引起上课老师的重视。其实那位同学的发言,就点穿了本节课的实质。他说,先对折,然后随便一剪就有一个轴对称图形了,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堂课的亮点已经出现,只要教师因势利导,马上就会形成高潮。如果教师能利用他提供的亮点进行引导、讨论并总结,这个看上去不太自信的学生也许会从此热爱数学、着迷于数学。更重要的是,使全班同学掌握这堂课的本质就顺理成章了。假如这样做了,那么师生获得了双赢,这一堂课真的妙不可言!由此看来,教师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像上面这堂课,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就不可能有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因此,教材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并且要善于在动态中捕捉到数学的本质,及时点燃这些思想火花,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必将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姚晓春《浅论教育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

2.李晓寰《论异化范畴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

3.翁光明《教学生成论的方法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4.10)

4.吴凤玲《捕捉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元”》[D](南京师范大学2009)

体育课堂亮点篇8

关键词:绘本;课堂教学;小学美术

一、巧用绘本情节,创设教学情境

在美术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参与思考,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他们极大的学习动力。采取活泼多变的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更符合w生身心发展特征,增强课堂效果。

【案例】

《三原色三间色》是苏少版二年级下册第1课,可以说是小学生迈向色彩知识的一堂启蒙课。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和橙、绿、紫三间色,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教师通常会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将本课的知识点一一灌输给学生,而二年级的学生本来就对色彩知之甚少,再加上教师纯理论式的灌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巴拉诺夫等著的《教育学》中曾说:“教学活动和发展教学中的认识兴趣是培养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识兴趣,笔者尝试将绘本《小蓝和小黄》带进了这节美术课中。

当看到笔者拿出《小蓝和小黄》时,学生立即被封面所吸引。“小蓝是什么,小黄又是什么?”孩子们纷纷猜测。当书被一页页翻开时,两块不规整的圆纸片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有人说在这一本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小孩子们看得懂吗?但其实这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孩子们来说确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孩子们一页一页品读着,时而惊喜,时而紧张,又时而忧伤。正是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才更让孩子们产生了一种“自我同化感”。当孩子们读到:“小蓝终于找到了小黄,两人热烈拥抱――看,中间变绿了”,“哇,哇”的尖叫声此起彼伏。这个绿色实在是太美了,它不再是美术课堂中的绿色,它更象征着一种爱的颜色。

几个简单的色块、一个动人的故事,笔者利用生动的绘本故事情节来创设教学情境,将刻板枯燥的理性知识融入学生的情感需求之中。一个个故事打开了孩子们的情感通道,让孩子们在情境中生趣,在情境中生思。

二、借鉴绘本创意,启发创作思路

【案例】

《太阳和月亮》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本课在学习建议中提到让学生自编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并把它画出来。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有关月亮的故事。

首先,我让学生围绕月亮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月亮。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都关心月亮的哪些方面呢?”有的学生说:“月亮为什么晚上不睡觉呢?”“月亮会不会走累呢?”“月亮为什么会一会胖一会瘦呢?”“月亮会不会被天狗吃掉呢……”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运用两个绘本故事《月亮,生日快乐》《月亮的味道》来启发和引导。《月亮,生日快乐》讲述了一个纯真而又执着的小熊坚持要给月亮送一个生日礼物;《月亮的味道》中为了能够吃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乌龟叫来大象,大象叫来长颈鹿,长颈鹿叫来斑马……这唤来一个个小伙伴加入游戏的场面,让孩子们倍感亲切,最后由小老鼠“咔嚓”一声咬下了一小片月亮并分给其他小动物们吃,孩子们不禁猜测:“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月亮是脆脆的吗?月亮有馅吗……”通过这两个绘本故事的引导启发,孩子们给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有的孩子说“月亮一会胖一会瘦是不是因为遇到花粉过敏了呢?”有的孩子说“那月亮一会胖一会瘦要怎么做衣服呢?”还有的孩子说“月亮会不会是失眠了呢……”

通过绘本的欣赏唤起了学生对雨天的回忆,童趣十足的经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趣生动的画面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在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融入课堂,也让学生在欣赏、回忆、体验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美术学习。

三、模仿绘本形式,创编绘本故事

绘本的形式有很多种,大多数以横开本和竖开本为主。但是设计一本绘本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选择了相对比较简单的手卷书、四页书、折叠书等,这些形式由于表现的画面内容相对较少,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完成起来比较简单,利于操作。

综上所述,笔者从绘本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三种绘本资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巧用绘本情节,创设教学情境;二是借鉴绘本创意,启发创作思路;三是模仿绘本形式,创编绘本故事。实践证明,绘本资源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绘本资源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寻找到了一个新的整合点。

体育课堂亮点篇9

“问题卓雅Qip学本课堂”是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韩立福博士的指导下,以培养有自信、善合作、懂感恩、会学习、勇创新的健康人为目标的新型课堂。其中问题是方法,卓雅是方向,Qip是策略。“Qip”是指:“问题导学”(Question)、“智慧建构”(intelligence)、“个性绽放”(personality)。

这一课题模式得以建立,学校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努力。

创新师生关系,实现平等对话

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良好的教育。在“问题卓雅Qip学本课堂”中,把教师称为“大同学”,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新型师生关系和学本课堂学习观的体现。课堂上,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小同学,师生之间点拔启发,交流互动,碰撞智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问题由师生共同生成,课堂由学术助理主持流程。

创新求知路径,实现结构化预习

“问题卓雅Qip学本课堂”的课前“结构化预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预习,而是学生按“查、画、写、记、练、思”六字诀深入系统地把学习内容读熟、读厚、写满。学生批注要做到“我手写我心,随心所欲写感想”,以求摆脱僵化记忆、生搬硬套的学习弊病。

创新解决途径,实现合作共赢

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能力化。课堂上,充分利用“三单”(问题导读单、问题解决单、问题评价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讲交流、深入探究,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智慧。

创新学习形式,实现大班额小班化

在学习中,“问题卓雅Qip学本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实现大班额教学小班化。教师根据小组成员能力特点进行合理分工,人人都是学科长,个个都是领头雁。

创新作业批改,实现五级评价

“问题卓雅Qip”课堂把批改作业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实行五元评价制,让家长、同伴,学科长、小组长参与评价。利用五级评价进行检查和激励。五级评价指的是学习者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学科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和教师评价抽评。

创新观课标准,回归课堂本真

真正的一节好课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讲得有多精彩,而是看教师给学生多少空间,师生课堂互动是否和谐,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收获、有提升。“问题卓雅Qip学本课堂”的观课重点是学生是否做到四真(即在问题引领中做到真听讲、真讨论、真互助、真评价)、三度(即参与度、兴趣度和学习能力提升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构建真实、灵动、自然、生态的民主课堂,让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学会学习。

创新备课上课,解放教师手脚

新城实验学校的教师备课、上课也很特别,往往是教研组先共同备课,然后资源共享。在课堂上,他们着力培养学术助理登台上课,教师腾出手脚进行课堂观察和教学研究。学校成立了课程专家团队,针对教师在结构化备课和上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讨,再反馈总结,改进补充,优化方案,指导课堂。

创新家校关系,实现合作共赢

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专项课改培训,最大可能地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助推学校课改。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告诉人们,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新城实验学校在韩立福博士的“学本课堂”理念指导下,通过层层创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让学生成长为“智慧”的人。正如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对该校的评价:这是一所生动而深刻的学校,这所学校处处能看到师生的智慧!

让每位同学都卓雅

新城实验学校的学本课堂创建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常态化的学生支持型课堂促进了学本课堂生态形成,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转型,培养了学生社会化素养,为培养学生黄金般的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亮点二:高质量的结构预习促进学业成绩大面积提升,使所有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亮点三:多元化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生活知识,激发了学习情趣。

体育课堂亮点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亮点创设;前奏;高潮;结课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在哪里?好的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由前奏、高潮、结尾等环节组成。创设高潮就必须从前奏开始,精彩的导课就像电影的开头,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将他们分散的注意力立刻转移到了课堂上,并使孩子们的心处于积极状态。课堂教学的高潮是教学环节中最精彩诱人、动人心魄的,让学生在课堂高潮中,领悟知识的壮美。一堂有亮点的好课,不仅拥有良好的开端,还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精心创设一个“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结尾,给数学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一、前奏亮点的创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要十分注重前奏的积极设计,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1.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出课题,用准确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由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板书),你们听说过分数吗?生:听说过。师:把你知道告诉大家。生:分数就是把一样东西分开来,然后几分之几。生:分数就是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批的几分。生:分数中间有一条线,上面有一个数,下面也有一个数。师:看样子同学们对分数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好好地研究分数。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帮助把握学习方向,更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把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时,必须潜心寻找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师:你们知道73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师:老师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学生各个自告奋勇地报数,老师对答如流,这时学生的眼球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住,“一石击水”,平静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高潮亮点的创设

没有高潮的故事是平淡的,没有高潮的课堂也是平淡的。“课堂高潮”作为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诱人、最动人心魄的教学环节,既生动活泼,又神思飞扬。

1.互动,精彩生成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给教“活”了。这里的“活”,就是教师创设互动的情境,再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和时机去有效地组织教学。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师:数学王国举行了“乘法口诀”擂台比赛,你想参加吗?第一关,用口诀填空。三四(),()六十二,二五(),五()三十……生口答完成填空。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乘法口诀王国里的一部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结交一些新朋友:8的乘法口诀。生:老师,我来背给你听……(会的学生也跟着背)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有的同学已经会背8的乘法口诀,还有一部分学不会或者还不熟练,怎么办呢?生:我会,我来教他们。师:好,同学之间就应该互帮互助!但我们教乘法口诀不能只把口诀告诉他们,还得让他们明白这些口诀是怎么来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课堂资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2.意外,点亮课堂

教育家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始料未及“意外”。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丰富、活泼、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细节,而有的“意外”却带给教师意外的烦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自己的智慧对“意外”的巧妙处理是驾驭课堂教学和灵活捕捉临时资源的关键。学生的“意外”看似打破了教师的计划,但教师机智的化解,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这些突发生成的意外,巧妙地成为课堂里的另一种亮点。

三、结课亮点的创设

一堂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定会使一节课得到升华。精彩的新课引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之效,巧妙的结尾也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也可以达到“课虽尽、情无止”的韵味。

1.拓展,活跃思维

有些新课上完后,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与课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开辟“第二堂课“。也就是说,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学生从课堂上激发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调动学生对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兴奋、主动的心态来迎接下一节课的到来。

2.游戏,寓学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