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06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碎片化困境;广告设计;发展;研究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形态的良好有序发展,深刻转变了我国产业的业务活动组织运作方式,诱导了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基础性业务发展路径层面的全新变革。近几年,对新媒体事业领域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工作,成为我国现代传播学研究工作领域的主流话题。新媒体技术在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和广告传播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逐渐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广告传媒产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趋势。从宏观性学理分析的角度展开阐释,我国现代媒体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碎片化困境,在一定程度也揭示和彰显了我国现代广告媒体产业在具体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需要引起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员的广泛密切关注,并且组织开展系统、全面、有效的研究分析。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展开简要阐释。

1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

从现代学术研究活动的具体发展演进路径角度展开研究分析,“碎片化”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史时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论述语境之中。遵照世界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学者詹姆逊阐释的相关观点,后现代主义世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分散化和碎片化,在各类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缺乏连贯性和密切性的实践历史背景之下,通常会诱导现代文化要素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切实感知到一种较为鲜明的拼贴感和生硬感。近几年来,伴随全世界范围内基础性文化理论研究分析工作的系统深入组织开展,“碎片化”概念逐步被引入以社会学、传播学、广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学术研究事业领域之中,对于显著提升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基础文化传播实践活动语境描述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助力我国现代文化研究实践工作顺利获取最佳的预期效果,发挥了不容忽视的支持和保障作用。遵照著名学者约翰•拉文阐释的相关观点,“碎片化”是现有的一切具体表现类型的媒体传播技术形态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实践趋向。而从历史演化路径过程的角度分析,现代媒体传媒事业领域“碎片化”语境的产生和发展演化,本身与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成熟具备密切的彼此关联的特征。数字媒体形态是我国现有的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媒体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组织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类型多样的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传统媒体事业发展模式背景之下的基础社会形态表现特征发生了明显且深刻的演化变革,在碎片化阅读模式、碎片化人际交往模式、碎片化营销业务模式、碎片化媒体传播模式、碎片化信息形态,以及碎片化服务模式等多种多样的碎片化现象的大量持续涌现的实践背景之下,我国当代民众的日常化生活实践体验过程,也相应地展现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基础特征。

2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

在传统广告业务的经营发展模式遭遇到碎片化媒体发展业务模式的深刻影响、冲击的背景之下,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媒体事业发展版图中的主导性和控制性地位逐渐弱化,需要现有的类型多样的传统媒体组织,借由择取和运用形态各异的业务组织开展模式,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对各类媒体产业形势提出的具体实践要求,继而确保传统媒体产业主体在全新的历史实践发展背景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和拥有良好且稳定的经营发展状态控制目标。随着现代传播活动的碎片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显著,我国传统广告媒介传播模式的市场控制能力呈现出了表征鲜明的逐渐弱化趋势,因而诱导基于新媒体应用技术发展背景之下形成的碎片化广告传播宣传模式,获取了广泛且充分的应用发展空间。类型多样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形成和广泛运用,使得app软件启动界面和弹窗推送界面逐步成为新媒体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广告传播实践活动中达到传播目的的主要渠道,对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传播产业的综合性经营发展路径,造成了明显且深刻的历史性影响和冲击。

3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在现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背景之下,新媒体应用技术的良好稳定发展尽管诱导我国现代广告设计与广告传输事业领域展示出了鲜明的碎片化发展趋势,同时诱导我国现代媒体广告传输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率得到明显的改善、提升。在我国现代媒体传输产业组织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在碎片化特征明显的实践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各广告产业经营主体,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改良、优化企业内部目前运用的广告设计业务活动组织开展模式。要借由对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图文设计模拟技术的运用,不断突破传统广告宣传作品设计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平面设计局限性思维,要在不断改善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在具体呈现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实践背景下,切实保障和支持广告设计艺术作品在具体的媒介传输呈现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预期效果。在新媒体技术发展成熟和碎片化媒介传输模式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广告设计和广告企业主体,应当在具体开展广告设计作品的市场投放过程中,积极选取和运用类型多样的技术性实践渠道,在不断提升广告设计作品市场投放活动渠道多元性和针对性的背景下,支持我国现代广告企业在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较为顺利地获取最优化的经济收益。

4结语

针对碎片化困境中广告设计的发展论题,本文选取信息碎片化语境的基础理论概述、碎片化发展背景之下广告传播产业的基本现状分析,以及碎片化发展趋势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这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人员构筑和提供经验性参考条件。在新媒体产业碎片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直接影响干预条件下,切实做好我国广告产业企业主体的经营战略调整优化工作,对于保障和支持我国广告产业企业组织实现良好优质的经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如何促进中国广告设计业的发展[J].职业圈,2007(10):192-193.

[2]陈娅鹏.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平面广告设计的交互关系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9):223-224.

[3]劳秀霞,李旭龙.协同创新视角下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50-151.

[4]赵丽丽.中国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论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31-232.

[5]佘莉.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4-36.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融合

建筑景观设计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无论是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还是在设计方法的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总而言之,新技术的加入必然会引起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正是现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

1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表现

1.1设计理念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突出表现首先在于设计理念。之所以要进行建筑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证建筑景观的安全性,进行建筑景观设计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对建筑各个环节的稳定性进行平衡性设计,只有保证安全性的设计才是初步合格的设计。其次就是要保证建筑景观的审美性,建筑景观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景观具备审美性特征。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审美。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质上就是设计理念中审美特性的融合。

1.2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一般都要进行设计构图,通过对构图的分析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字媒体艺术和建筑景观设计融合后,在设计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景观效果图的三位构建,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种技术后,设计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这种设计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作用

2.1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有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目前的社会,社会思想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社会审美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建筑景观在设计中可以进行设计风格的多层转换,及时调整出多元化的设计方案。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给建筑景观设计的方式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更加的轻松和自由。

2.2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类专业,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其艺术化倾向都非常的浓厚,建筑景观设计的审美特性其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化倾向,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会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在两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是设计理念上,艺术化倾向更加的浓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诸多建筑景观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设计方法上,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利用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所以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审美的选择,这种审美选择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方向的转换,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更加浓厚,其审美意义也更加的丰富。

2.3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学科,主要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这种价值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扩大数字媒体艺术的适用范围。通过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融合,可以进行推广应用,进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等设计实践相结合,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深度。通过应用深度的增加,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发展为现今社会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建筑景观设计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变革,通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观设计更加的现代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邬丹.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5(02):24-25.

[2]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5(03):178.

[3]张健.作为城市新兴景观的媒体建筑解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10):106-109.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3

引言

新媒体营销互动性强、传播快捷、成本低廉、精准度高。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等特征,使得新媒体营销契合了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在旅游营销中广泛运用。随着旅游业新媒体营销实践的发展,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开展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研究,对于指导营销实践,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分析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研究进展,以期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促进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和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内涵

1967年,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media)这一概念。新媒体的“新”是相对的,新媒体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阶段,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宫承波(2007)将新兴媒体群概括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电视媒体、楼宇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大量研究中的新媒体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w络媒体和移动传媒。本质上,新媒体营销是营销组织为实现整体营销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特性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手段和过程。与传统媒体营销相比,新媒体营销更注重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等方面。

新媒体与数字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媒体形式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在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传播模式等方面相似,但数字媒体强调二进制的形式、自媒体以个体为重心、社交媒体注重分享、网络媒体强调平台。可以说,新媒体

集数字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之大成。

二、整体概念上的新媒体营销

将“新媒体营销”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旅游业的新媒体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营销策略的探讨上。

与整合营销理论的结合是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研究的一大特点。李曦(2014)从基本原则、营销主体、战略制定、品牌接触、信息聚合和效果评估六个方面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案。舒伯阳和马雄波(2015)认为旅游目的地新媒体营销存在可持续时间较短、技术与资金投入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内容、媒体工具、平台、技术、关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新媒体集成营销模式。

新媒体营销在旅游企业营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是应对旅游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具体策略包括社区网络营销、微博营销、SnS网站营销和网络视频营销,硬件支撑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周卫芳(2015)对横店的新媒体营销应用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影视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应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应认真梳理营销前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时期的工作要点。朱冰倩等(2013)则以大庆旅游纪念品为例分析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

总体而言,旅游业中整体概念上的新媒体营销研究多为质性研究,行文思路是先界定概念,然后对比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阐述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接着总结新媒体营销策略或模式,而后以案例予以佐证,定量研究较为缺乏。

三、旅游网站营销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旅游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学者们开始研究旅游网站,并得出一些研究成果。比如,李彦丽、路紫(2006)对比分析中美旅游网站,进而提出全新的“虚拟距离衡量法”,用以预测旅游网站发展模式。任伊铭等(2007)建立智能化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评估了石家庄市10个旅游网站。也有学者研究旅游网站的某一分支,笔者通过搜索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学者们关于旅游网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目的地旅游官网、景区网站等方面。

有学者对我国的31个省市级旅游官网进行评价,高静等(2007)将营销战略、信息服务、交易处理、技术支持和网站运营作为一级指标,对官方旅游网站的营销功能进行评估,李君轶(2010)则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按照信息、交互、交易和关系四个层级和技术支撑构建了4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赵小丹(2016)从信息提供、信息互动、交易实现、关系维护四方面收集广西旅游官网游客评价,提出了广西旅游官网建设的思路。关于景区网站,李素娟(2010)从五大互动功能模块对34个5a级景区网站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大部分网站的互动功能都还有待改进。朱业思(2013)从内容性、互动性、促销性三方面实证研究了我国96个部级森林公园网站。王维祝、于伟(2009)认为旅游景区网站功能在旅游决策中发挥很大的作用。钟栎娜、董晓莉等人(2012)构建了基于可达性、体验性、有效性、互动性、商业性和营销性6个维度的共35项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张补宏和闫艳芳(2014)在网站设计、网站运营、网站发展三方面构建了包含36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综上,旅游网站营销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研究对象基本涵盖每一类型的旅游网站,研究方法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四、微博旅游营销

(一)政府旅游微博营销

政府旅游微博具有权威性、独家性、服务性、公开性、反馈性的特点。赵晨、张Z(2012)在总结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功能定位,通过对微博相关数据的分析整理,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保质保量、时时更新、贴近生活、亲民互动、完善管理团队等建议。北京东城区课题组(2011)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应糅合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病毒式营销、事件营销及湿营销等多种先进的营销理念,形成一套有效的旅游微博营销运作体系。杨主泉和白鹭(2013)开展了微博时代的官方旅游营销创新研究,得出类似结论。王明珠等(2014)、王亿思等(2016)分别以广西旅游局、南京市旅游委微博为例,分析微博自身运行情况,用比较研究法、用户反馈信息调查法等探讨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吕兴洋等(2015)运用回归方程分析了旅游官方微博短期营销活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动绩效主要受到粉丝基数、活动奖励和持续时间的影响,依此提出选取恰当活动奖品、设置合适活动期限、重视粉丝积累的建议。

(二)旅游企业微博营销

旅游企业应将微博营销上升到中长期战略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同时持续不断投入资源,才能取得成功。王朝晖等(2013)利用Vensim模型,分析微博在旅游企业中的营销效应,探讨微博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的优势。张和刘洁(2012)借鉴平衡计分卡形式,构建微博营销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品牌层面、用户层面、运营层面、资源层面四个层次系列指标组成。张国芬(2014)阐述了旅游与微博联姻对旅游景区及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并应用Swot分析法对旅游与微博联姻后的旅游营销进行了分析,提出提升旅游微博营销管理水平、注重旅游微博信息质量、增加旅游微博粉丝数量等建议。马倩倩(2013)以广东aa级以上景区为例,运用pRaC法则这一微博营销整合理论,为旅游景区微博营销从平台管理、关系管理、行为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策略。贝宇倩和陆诤岚(2014)在作旅游景区微博营销效益分析时,除了对微博基本信息和内容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外,还探讨频率、粉丝数、平均转发数、平均评论数等指标间相关性,综合评估了景区微博营销效益。

综上可以看出,微博旅游营销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但当前热衷于微博营销的优势研究,较少论及其劣势与风险;无论营销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是何种企业,营销策略均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嫌。

五、微信旅游营销

现阶段基于旅游和微信营销结合视角的相关研究成果仍较少。王天擎等(2014)通过分析微信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提出未来微信旅游发展的营销建议。李云(2014)指出旅游企业微信营销中要构建科学化的微信风险预警机制。周云倩(2016)把“瑞金旅游”微信公众号红色旅游营销经验概括为精准推送旅游信息、全面优化游客体验和增强与游客的沟通互动。姚丽芬等(2015)将旅游微信营销服务质量分为有形性、可靠性、信息质量、有用性、响应性、关怀性、交互性等7个维度,形成评价旅游微信营销满意度的指标体系,采用重要性-绩效复合分析(ipa)工具,对河北省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营销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张补宏和章慧根(2016)结合RoStCm内容分析和UCinet共现,研究了惠州旅游官微的旅游l射形象。

目前对微信旅游营销的研究集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对于微信朋友圈、摇一摇等功能的关注不足,今后可全面考量微信的旅游营销可塑性,充分发挥微信作为当前中国最成功的自媒体形式所具备的营销潜力。

六、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新媒体营销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首先由于对新媒体概念界定的模糊和混乱,文献中对同一媒介存在多词表述,如新媒体营销与网络营销;新媒体、自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影响了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研究系统框架的形成。其次,宏观中观层次的研究较多,如企业层面的营销策略、营销效果评价,关于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的内在机理、受众心理和行为等微观的、深层次研究较为缺乏。再次,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偶有实证数据也常为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旅游业新媒体营销是包括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在内的双向多变系统,不能仅作定性把握,只有定量化才能掌握其本质规律,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的未来研究应注重如下论题。

1.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不同营销主体、营销受众、营销内容和营销渠道的营销效果,探究最适宜的旅游业新媒体营销组合。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新旧媒体在旅游营销过程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融合新旧媒体,提升旅游营销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古陵墓景区;旅游解说;需求;内容;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历史遗迹等财富,其中,大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主要的代表性资源就是古陵墓旅游资源。陕西具有资源、环境、交通、政策和市场等优势,但是随着陕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陵墓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却在下降,没有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古陵墓旅游景区普遍缺少针对不同旅游者的分类解说,导致旅游解说质量较低,从而使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降低。因此,发展古陵墓旅游,必须加强完善旅游解说服务,在古陵墓景区提高解说效果,使旅游者深入欣赏古陵墓旅游资源,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加强旅游者对该旅游地的认同感,深化旅游体验。

二、研究设计

现如今旅游者在游程中非常重视旅游体验,而在古陵墓旅游景区,优质的旅游解说可以将区域内的旅游特色及价值体现出来,同时还能使旅游者参与其中,从而增强旅游者的体验性,进一步体会旅游价值。在旅游解说过程中,解说媒介的选择和解说内容的传递是影响解说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旅游者的古陵墓景区旅游解说需求和偏好,以期发现目前此类景区在解说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解说媒介的设置和解说内容的拓展;同时分析不同类型旅游者对旅游解说媒介和内容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解说服务,以达到最好的解说效果。

本文以咸阳市的古陵墓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搜集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研究。此次调查在相关景区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问卷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旅游特征,旅游者对当前解说媒介、解说内容的满意度及旅游者的解说需求与偏好、以及旅游者对优化解说媒介与内容的建议等。

三、结果分析

1、旅游者基本特征分析

被调查者中,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为主,其次是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员工,女性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而来自陕西省内的被调查者占69.0%,陕西省外的被调查者比例为30.9%。

从出游动机来看,大多数旅游者前往古陵墓旅游景区是以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和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这说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生活压力增大,人们想通过文化旅游来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而有内涵;从旅游形式看,散客旅游占绝对比重;从赴古陵墓景区旅游的次数来看,首次出游的旅游者超过30%,而重游的旅游者,包括游览三次及以上的占比近70%,说明古陵墓旅游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市场。

在对旅游者关于古陵墓景区的态度、解说的必要性和景区旅游解说现状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旅游者对古陵墓旅游资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超过9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解说对于古陵墓类景区很有必要;对于目前景区的旅游解说现状,46%的旅游者觉得一般,将近19%的旅游者持不满意态度,只有三分之一的旅游者是趋于满意的态度,说明景区旅游解说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2、解说媒介与解说内容的需求分析

(1)解说媒介。①旅游者对景区解说媒体的使用情况。有许多旅游者都接受过解说员的讲解,其中随团导游占36%,景区付费导游占20%,义务讲解员占46%;同时绝大部分的旅游者都使用过宣传手册和解说牌、引导牌示的解说方式;其他媒介的使用较低,都在20%以下。②旅游者解说媒介偏好。总体来看,旅游者认为古陵墓景区的主要解说方式还是解说员(随团导游、付费导游、义务讲解员)、解说牌和引导牌示,这是因为解说员直接对旅游者进行解说的方式,更为直接、生动灵活,能和旅游者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解说需求;解说牌、引导牌示也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这和古陵墓景区的特点、人们不同的知识结构有关。同时,电脑触摸屏和音响视听等解说方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体验时代的到来,追求个性化的解说方式将会成为人们对旅游解说需求的趋势。人们对旅游者中心和解说出版物等解说方式需求较低,均在10%左右。③解说媒介的布局设置需求。旅游者对解说媒介布局的偏好是:在进入景区前,更青睐旅游宣传资料、牌示系统和电子触摸屏;在神道处,对人员讲解、牌示系统、音响视听和展览展示等媒介的更为偏好;在游览陵园主体建筑的时候,对人员讲解的需求最大,这与古陵墓旅游属于文化旅游,需要通过讲解员向大家介绍古陵墓旅游的特色有很大关系。

(2)解说内容。旅游者对解说内容需求较多的是陵墓类景区的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和文物等内容的解说:有57%的旅游者希望了解关于古陵墓历史人物的解说,还有48.2%的旅游者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比较感兴趣,49%的旅游者比较喜欢了解关于景区内文物的信息。其次,旅游者对遗址保护、景区开发和周边居民关系、陵墓特色也比较关注。需求较低的是陵墓选址、景区管理和旅游者行为规范等内容。

3、目前景区解说存在的问题

(1)媒介方面。通过对解说方式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75%的旅游者认为景区的解说方式不丰富;60%左右的旅游者反映,景区的标识牌数量少、设置不合理,旅游者中心提供的服务较少。同时旅游者认为,对于景区的相关印刷品和音像制品,存在数量少、实用性差和设计不精美的问题。

(2)内容方面。绝大多数旅游者认为导游词过于趋同,没有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解说内容;近80%的旅游者觉得解说内容中互动的成分太少,旅游者想参与体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反映解说内容中历史介绍太多的旅游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高达45%;同时还有近33%的旅游者认为解说内容存在科学性不强的问题。

四、旅游解说优化措施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古陵墓景区旅游解说媒介主要存在解说方式不丰富、解说媒介布局不合理、解说设施数量、设计有欠缺等问题。而通过对解说内容的分析发现,旅游者对历史人物、历史背景、文物等解说内容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并且对一些新的内容,如遗址保护、旅游开发与周边居民的关系、古陵墓特色等产生兴趣。同时关于导游词,旅游者觉得其内容存在过于同质化、枯燥乏味、科学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措施,力求达到优化古陵墓景区旅游解说的目的。

1、丰富解说方式

景区现有的解说方式不足以满足更多旅游者的解说需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发现旅游者的新型需求,人们对电子解说设备的关注度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好处。例如,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虚拟再现历史场景。与此同时,也提高解说员素质,发挥人员解说的优势。

2、完善解说媒介布局设置

尽可能在景区内的不同区域,运用旅游者偏好的解说方式向旅游者提供解说服务,如在进入景区之前、在神道附近、在陵园的主体建筑处等。为旅游者塑造一种场所感,从而增强旅游体验带来的愉悦。同时,在景区内相应的地方增加解说牌数量,解说牌要简洁明了,同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合理人性化的解说牌和引导牌示。让旅游者在游览古陵墓的过程中,不再是一种很生硬的感觉。

3、扩展解说内容,加强重点及针对性解说

对于游览古陵墓景区的旅游者而言,他们主要希望获取的还是历史人文历史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一解说内容需求,也努力做好这一方面的解说。对于不同解说内容需求的旅游者,我们要分类编写导游词,使其具有针对性。景区可以制定旅游解说“预订单”,加之今年的“智慧旅游”的开展,我们可以将分类解说面向旅游者开放,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解说服务(单项解说产品),从而满足自身个性化的解说需求。

4、讲解过程的“艺术化”

讲解人员在解说的过程中要和旅游者适时地互动交流,而不是一味的授课式传递信息。同时为了使古陵墓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由冷漠、生硬、灰暗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的历史载体。解说人员必在解说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旅游者的感受,对于历史内容的介绍要简洁明了,主次分明。

5、设立解说管理机构,完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

逐步完善硬件服务设施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解说的管理。同时,不断研究旅游者的解说需求和景区解说规划。这样才能够做到关注旅游者体验需求,与此同时,利用最新科学技术,使不同类型的旅游者获取不同的旅游体验,旅游解说服务也因其个性化、系统化和便利性为更多的旅游者提供更完美的服务。

五、结语

古陵墓景区的旅游者因其自身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能力而获得不同的旅游感受,他们存在感受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参观游览旅游景区时,对景区相关信息的“解读”程度存在的差异。高质量的旅游解说服务能够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立足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使旅游者有效地理解古陵墓类景区文化内涵,提高体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珠,卢松,刘彭和,祝小迁.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述评[J].旅游学刊,2008(1)91-95.

[2]洪艳,陶伟.游客对解说媒体的需求研究―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J].旅游学刊,2006(11)43-47.

[3]王健,史春云.基于大学生需求与偏好的旅游解说媒体研究[D].江苏: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1.

[4]王亮,孙虎,李剑.古陵墓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模式初探―以陕西咸阳帝王陵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1)180-183.

[5]刘艳红.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2-115.

[6]张茜.世界遗产地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18-119.

[7]邓明艳,覃艳.基于需求分析的遗产景区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旅游学刊,2010(7)35-39.

[8]李华,师谦友,高楠等.基于aSeB分析的帝王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以咸阳帝王陵墓群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12.

[9]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和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10]林丹.旅游解说系统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2(6)91-93.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5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物理情景。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比较难学,究其原因是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不能很好的在大脑中展现相关的物理情景,不能快速形成相关的物理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理情景,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能够突破课本等传统教学工具的限制,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有利于相关物理概念的形成、理解和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过山车的情景片段指导学生学习机械能及其相互转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的资源非常有限,导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还应该根据教材适当拓展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可以迅速的把需要拓展的物理教学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噪声及其危害和能源革命时,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的感受噪声的危害。在学习能源危机时利用多媒体展现能量失控所引发的火灾、地震、海啸等灾害场面。既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相关的情景,拓展了教学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时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解、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获取比较直观的、全面系统的知识信息,这样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在分析电路图时存在较多的困难,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快速高效的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典型的电路图,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电路图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总结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分开学习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又可以动画把凸透镜成像的各个特点连贯起来,引导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节省大量板书画图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利用多媒体也可以点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理过程;把比较快的、不容易观察的物理情景转变成比较慢、容易观察的物理情景;把比较慢的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的物理情景,转变成随时都可以观察的物理情景;也可以把宏观的或者微观的不易观察的物理情景转变成让学生容易观察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宇宙空间和物质内部的分子结构。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分子热运动和在物理实验中短时间内不能观察到的硫酸铜与水、铅片与金片等之间的扩散现象,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2、教师利用多媒体也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物理模式转变成比较形象物理情景,形成物理模式。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磁场时,借助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电流、磁场及其方向和强弱。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形成物理模式。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探讨

前言:新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途径更加的宽广。同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与新媒体应用发展步调一致,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一、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应用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技术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新媒体提供了科技动力,以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为研发点,如,当今最为流行的新媒体软件微信、微博、公众号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仍然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从应用推广角度分析,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拥有了众多的受众,这些受众都是计算机网络的受用者,促使新媒体在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进行创新。并且在新媒体的互动、反馈机制下,为计算机网络应用实现技术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现状

互联网具有信息数据传播的迅速性、信息共享性、传播时性等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充分开发网络用户,担当着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从新闻的舆论性角度来看,新媒体下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借助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信息的社会舆论性。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我国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到排挤,其信息传播的实时性不高,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新闻的新媒体形式占据了总数的85%以上。可见,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进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微博平台、微信等公众社交端口,能够让受众反应对于事件的看法,同时能够通过“@”其他人的方式,将新闻信息接力传播下去。而最近微信、微博平台上推出的小视频、live照片等都能够将事件还原,提升媒体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媒体,如电子版杂志、新闻客户端等都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新媒体功能。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提升建议

在新媒体背景下,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如,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等。

3.1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与高中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效果不佳,作为一名高中生,最能体会高中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我们呼吁计算机网络能够与高中教学相互结合。如,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微课等教学平台。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已经在部分学校中普及,包含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家长模块,在这些模块中,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教师与我们的线上沟通,我们在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环节中,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标记,并且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我们在网络上的答题情况判断学习状况,对知识遗漏点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假期、课下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与传统的课下教学学习相比,该种教学模式既有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互动,也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同时能够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

3.2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新媒体自身是网络技术背景下拥有网络、交互功能的新型媒体,在高中教学中,这些新媒体技术能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融合,对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往,我们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只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或者是黑板进行教学,但是在新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影响下,我们的课堂实现了多元化,其中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灵活多变。该种教学设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化学教学等带来巨大帮助,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带动课堂气氛。

结论:在本文研究中,能够发现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并且在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还需要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发展的实际要求,拓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晁永兰.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J].中国报业,2014,16:95-96.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环境编辑工作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08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我国的出版行业也在逐渐地实现着变革和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出版编辑工作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而且出版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笔者基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一、对于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特征分析

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其特征可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阅读器等等诸多的方式实现出版。另一方面是通过旧时的纸介方式实现出版。

1.对于读者阅读需求方方面变化的分析

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出版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致使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现阶段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渐的拓展,因此,读者在要求拓展阅读方式的同时,还要求阅读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更加注重阅读时的体验和舒适度,进而对阅读内容及时反馈。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读者,对阅读的要求更具立体性,也更追求个性化。出版编辑在这一发展形势下,要想使编辑工作满足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就要从根本上着手,积极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创新,进而与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契合。

2.对于编辑工作的流程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分析

在旧时的纸介出版方式里,编辑的程序以及工作内容都具备极为紧密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在这一全媒体的发展形势下,数字信息的融入,致使编辑的工作内容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划分开,从其编辑工作流程中可以发现,编辑工作具备自由的工作特征。针对一部出版作品,有关的记者和编辑会通过图片收集以及文字记录的方式,而后将其导入到数据库,之后再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整合,通过各类的媒体途径对其中所需的内容进行筛选,最后择选适宜的、科学的终端产品,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从这一过程中的程序和工作内容中可见,编辑的工作较为自由,可以前后颠倒完成,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1]。

3.对于编辑最终的工作成果特点分析

在现阶段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的工作更具立体性,需要不断的更新并创新自身的工作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在此发展背景下,编辑工作的成果也更具独特性,从其工作成果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发现编辑的工作具备创新性,读者在对编辑编撰过后的文章内容的传阅更具便捷性,可见,编辑在落实编撰以及出版工作时,可以按照发展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变革,具浯葱滦缘奶氐悖进而满足时展的需求,符合读者的需求。

1.强化自身的个性特点,夯实自我服务意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要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出版社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就要将自身的发展与时展的脚步相契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人们越发的注重服务质量,在选择阅读时也是如此,人们不仅提升了自身对阅读内容的要求,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舒适度的需求。因此,相关的出版编辑在进行出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编辑工作的服务意识,着重发挥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出版社的发展[2]。

2.履行自身的职责,实现社会价值

出版行业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全媒体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版行业要想坚实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发展核心,图书出版行业是重要的文化导向,是弘扬文化的支撑性灵魂,图书出版行业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进行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出版编辑一定要树立长远的志向,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坚守自身的职责道德,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此同时,图书出版编辑一定要避免利益的诱惑,放平心态,对实践过程中的出版问题逐一的解决,最终促进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

3.题材的选择应当具备科学性

在全媒体环境下,可以借助t-book等方式展现相关内容,从而满足读者对读物的要求,编辑内容也更具加适用以及合理。在全媒体发展环境下,图书出版编辑要想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出版实践中,就要对当前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后再落实编撰内容。在进行图书编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选题,并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实际的选题过程中,还应当选取读者可以理解的选题内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这一选题内容是否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4.对作者资源进行整合

传统的编辑方式,更多的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协调,还要通过约稿邀请的方式逐渐的完成图书编撰工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媒体发展趋势下,要将这一编撰方式进行转变和更新,此时,则需要维持传统作者的前提下,拓展稿件的收集途径,出版编辑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找寻适合出版设发展的、满足图书出版要求的作者,将这些平民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另外,在校对、审核等环节,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图书出版以及编辑工作效率,促进出版社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下的出版编辑,要想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就要首先对编辑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道德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杠杆经济的掌握能力,提升和其他成功出版企业的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对市场的观察能力,进而在当前全媒体时展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编撰能力和对各类信息的整合能力,最终从整体性的发展角度促进出版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乐文,姚永春.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J].出版广角,2015,32(5):98-100.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电视解释性报道新闻传播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身处大萧条时期,为了迎合人们迫切希望了解经济衰退原因的心理,美国《时代》周刊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做法,将大量的事实背景引入新闻报道中,对新闻进行注释,这一举措造就了解释性报道,同时也成为深度报道的源头。20世纪6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新鲜、快捷的资讯通过广播、电视等平台快速传播,报刊已经无法在时效性上同广播、电视进行竞争。印刷媒介为了能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便在挖掘新闻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注重回答“why”和“how”的解释性新闻逐渐成为了印刷媒体的品牌。普利策新闻奖从1985年起也增设了“释义性新闻奖”来鼓励解释性新闻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报道逐渐不再是印刷媒介的专利。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推出的杂志型新闻节目《60分钟》,成为第一档电视深度报道节目,《60分钟》的成功,掀开了西方电视新闻界深度报道的序幕。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丰富新闻工作经验的资深记者担任新闻主持人,在屏幕上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解释预测,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我国,同样经历了从报纸报道一枝独秀到电视深度报道异军突起的历史进程。1980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具有深度报道性质的评述性电视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此后《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深度报道栏目的推出,使得向深度努力日益成为广大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从部级媒体到地方电视台都出现了一批以电视深度报道为特色的栏目。

然而,在众多电视深度报道栏目中,解释性报道不仅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效果上也还未挖掘出最大的潜力。相比之下例如《中国新闻周刊》、《经济观察报》等以解释性报道发展起家的报刊媒体,则生机勃勃,并因其典型性赢得受众和市场。这不禁引人发问:电视媒体是否可以发展解释性报道,又如何在电视屏幕上发展解释性报道呢?

一、电视媒体解释性报道的优势

1、电视“快”、“广”、“活”的视觉冲击

报刊媒体长久以来一直是进行解释性报道的重要平台,由于解释性报道答疑解惑的特点而受到众多受众的拥护。但如今,长期致力于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报刊媒体,因为时效性的欠缺往往无法及时满足受众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很难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新闻、分析新闻背后的信息。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虽会具有时效性的为受众提供众多的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超链接,来解析所发生的新闻,但受众仍很难在杂乱无章的超链接中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结合电视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质,解释性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既符合新闻自身的特性也满足了受众对于最新资讯的渴求;电视是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媒介,这一特点使得其进行解释性报道的时候更加灵活,能将复杂难懂的解析变换成声音、现场画面甚至是多媒体动画,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新闻事件;再加上电视的广泛普及,广泛的传播范围,使得解释性报道可以用生动的形式、极具时效性地为广大受众解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始末。

2、对新闻事件多角度的叙事优势

美国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过:“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包装事实的实质是如何来叙述故事。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即故事,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主要方法就是“叙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具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①

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新闻包含画面和主持人两个部分。画面是展示新闻最主要的方式,为受众呈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记者在事发现场拍摄的录像,经过剪接、编辑形成具有逻辑的新闻画面有极强的叙事能力。电视新闻解释性报道中的画面语言能逼真地再现新闻对象的原始风貌,比文字更具有可信性。受众通过观看画面就能够对新闻事件有直观的了解。辅配在新闻画面中的画外音,通过对新闻事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加以叙述,使得受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主持人在电视解释性新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向受众叙述新闻事实,还要联系新闻发生的背景向受众解释新闻产生的影响甚至是未来可能呈现的态势。如果栏目中有专家联线,主持人还需引导专家,让专家对新闻事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

无论是画面还是主持人所做的都是向受众叙述、解读新闻事件。较之于报刊媒体的解释性报道,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强叙事性和解读能力,都使得受众更容易、更直观地了解新闻事件。借助电视声画合一的优势,受众不仅可以通过画面“亲临”新闻现场,也调动其情感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在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提高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3、背景材料的展示更为形象、直观

用“新闻背后的新闻”解释新闻事件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等内容为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是解释性报道的最大特点。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诠释新闻事件的整体。②

电视媒体进行解释性新闻报道能够融合报纸网络在进行解释性报道时对背景材料深入、全面的运用。电视媒体以画面展示为主,对背景材料的展示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希望表现某种数据同比时间的变化,则可以通过具有动感的动画图像展示其变化过程、变化幅度。比起晦涩难懂的数据,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事实。有些画面不容易表达的,还能够通过声音进行传达。声音对增强电视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采访中,如果能记录下当事人的一句话,往往胜过编辑时的十句话,这种现身说法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远远超过第三人的评析。因此,电视媒体在背景材料的展示上有着报刊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4、专家使叙事更加严谨、权威

解释性报道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其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侧重回答“why”和“how”,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无论是报刊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在进行解释性报道时都把解释问题的目光投向了具备专业知识、在专业研究领域有影响力和发言权的专家、学者。传统纸媒在进行解释性报道的时候,由于手法单一,表达形式较为单调,对事件的解读及背景分析缺乏与读者互动的机巧,同时由于文字对专业知识等解释上的刻板,往往使读者感到费劲。如此一来,使得对新闻的解析不深入甚至是可能错误,误导受众和社会公众。

然而,在电视媒体进行解释性报道的过程中就可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电视媒体用电视画面来进行传播,“眼见为实”,受众能够看到演播室中请到的专家、学者。电视媒体为了体现真实性、提高可信度、扩大影响力,会不遗余力地邀请在学界、业界有知名度、影响力和发言权的专家、学者为受众对一些专业性知识进行讲解;对一些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甚至做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预测。电视媒体据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在专家的选择上更为严格,使得所进行的解释性报道更为权威、有意义。同时主持人和专家学者在节目中可以和观众形成互动,随着叙事的深入和事件的发展,在事件画面和现场音响的引导下,观众会对叙事过程得到的最大满足。

二、电视解释性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电视解释性报道的优势做新闻

首先,电视广泛的普及率和接受率为以电视作为平台进行解释性报道奠定基础。其次,电视媒介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也使得解释性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更能满足受众对于新鲜资讯的渴求。第三,电视媒体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特点,使得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解释以及相关背景材料的运用更加的直观、形象,较之报纸媒体上晦涩枯燥的文字更易体会和理解。

2、向互联网“进军”开拓网络电视平台

很多电视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电视平台,增加关注度和收视率,解释性报道亦可通过网络电视台进行传播。在网络电视平台上开辟解释性新闻报道专栏:叙述最新新闻事件;进行专家解析;关注事件后续发展态势,同时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看完报道之后跟帖留言,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媒体人可根据受众的跟帖、留言,请专家进行解答、分析新闻事件。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循环的系统,使得解释性新闻报道不仅是新闻到受众的单向传播,而是新闻到受众再到新闻的双向互动。

3、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进行舆论引导

解释性报道在为受众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例如对一些天文现象、气候变化等专业知识领域的解释性报道,需要请教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针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究其因果、解其困惑,为受众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避免受众因知识上的欠缺产生愚昧的思想和行为。关于国家新近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新闻,解释性报道需对其作用和意义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让受众了解政策实施的作用及与其生活的相关程度、受益程度,通过正确地舆论引导,为政策、方针的实施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视解释性新闻报道亦将蓬勃发展:吸收报纸网络媒体解释性新闻报道之所长,同时充分发展其优势,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解释性报道同样能够在电视深度报道中独当一面。

参考文献

①李江岩,《中国当下电视新闻中“解释性报道”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②③刘勇:《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旅游景区;媒体宣传;新闻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81-01

一、新闻媒体宣传

媒介主要有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在传播学中,新闻媒体宣传就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广播、电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旅游景区品牌要想被公众所接受,除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外,离不开媒介的传播。

把一个旅游景区品牌传达给公众并使之认同,媒介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会对旅游景区品牌推广产生不同的效果,这要求旅游景区在通过媒介推广品牌时,必须了解各类媒介的功能特点,把握好媒介的传播过程,有选择地使用。

二、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影响

旅游景区决定进行品牌推广,就要依靠各种手段和方式传递品牌信息,大众传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媒介通过自身作为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对社会公众的认知、判断、决定以及相关行为施加自己的影响,特别是媒介持续的信息传播,“塑造和控制”人们的关注点。传播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传播活动只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才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传播。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宣传对旅游景区品牌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新闻媒体宣传可以塑造景区品牌

新闻媒体宣传是旅游景区塑造品牌的重要环节,它连接着品牌构建和品牌实现两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新闻媒体宣传是实现旅游景区与旅游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在其心目中形成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放大品牌效应

一个旅游景区的品牌力量来源于什么?不断打造。而不断打造靠的就是媒体,媒体的宣传十分重要。如果一个旅游景区要走出区域、走出国门肯定要靠媒体,媒体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放大了品牌效应。

(三)新闻媒体宣传可以显示旅游景区品牌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的承担传播任务,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景区品牌中蕴含着景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大众传媒通过它强有力的传播渠道,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将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示得恰好处,使公众在到该景区游览后能够充分地领略品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满足内心需求。现代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品牌传播则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这部分需求。

三、旅游景区媒体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1、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结合。旅游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形象宣传展示景区的优美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特色,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宣传以报纸广告为主,比较详细介绍景区景点的情况,为游客选择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提供参考信息。

2、广告宣传与新闻宣传结合。新闻宣传可信度高,费用低廉,景区需要和各客源市场的主要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他们到青州来,如有电视专题、报纸文章播出或者发表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电视软宣传与硬宣传相结合。电视画面最能直观地展现旅游地的魅力,旅游宣传电视是首选。2012年下半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真人体验式旅游节目《爸爸去哪儿》,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到现在为止,该栏目创下了“零差评”的记录。随着节目的播出,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坝头、云南普者黑、山东鸡鸣岛等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旅游地也逐渐火爆起来。这也是对当地旅游景区的宣传,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如旅游地举办重大活动,也需要进行宣传方面的配合,从而达到活动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4、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为游客提供更详实的出游资讯信息;扩展景区或者旅游地旅游网的访问入口,防止其成为“网站孤岛”,在一些知名旅游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如山东旅游资讯网、大众网等首页面做链接广告。

四、结论

为了旅游景区更好的发展,景区在提高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多媒体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分析考试改革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考试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案例分析正成为管理学类课程考试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案例分析考试的实施情况看,大多流于形式,很少有老师给予细致、合理的评价,更谈不上对考试结果的反馈了。这就大大削弱了考试这一环节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案例分析,并要求将案例分析报告制成幻灯片,考核时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演讲,重点结合小组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案例分析报告,然后就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最后由老师和其他小组共同完成打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改过去的个体记分为小组记分,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案例分析,既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的可行性

案例分析将书本知识和现实实践相结合,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并通过置身于问题场景的体验,缩短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提高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体现。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通过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当前,多媒体已成为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的重要形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的成功,加快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已普及,这就为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提供了保证。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的实施方法

1.案例分析内容要求

案例及案例分析题目均由各小组自定,但必须与所学习的供应链管理相关。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能够利用所学课程的相关理论来诠释题目问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层分析,可以小见大,也可对比分析,主体框架由三部分构成:背景或问题陈述、案例分析、启示或合理化建议等。

2.案例分析考试形式

案例分析考试由个人的案例分析文档和小组的案例分析答辩两部分组成。要求每人在小组答辩前一周提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全组提交一份整合的案例分析文档,并制作幻灯片以备10分钟的演讲时使用。

3.案例分析考试的评分标准

个人案例分析报告的评分由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30%。小组案例分析成绩由演讲时的评委会打分给出,占总成绩的70%。评分依据如下。(1)形象分(20分)

演讲者的表现和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各占10分。

演讲者的表现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台下观众的交流能力和感染力,能利用设问、比喻、图形、工具、数据、手势等各种表现手法,雅俗共赏,能表现出该小组的精神风貌。

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包括ppt背景、语音效果、字幕设计、内容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

(2)演讲分(60分)

演讲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演讲主题与课程原理的结合程度、案例中的问题识别与表达、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问题解决对策、演讲主题涵盖的知识面、运用原理的深度六个方面,各占10分。

演讲主题与课程原理的结合程度,要求所选案例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能有效体现选择材料与所学的课程知识的相关度。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识别和表达,要求小组成员能够“置身”于案例描述场景之中,利用与考试课程相关的知识分析案例所描述企业的运营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要求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与考试课程相关的原理深入剖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应有深度和较强的说服力。

问题解决对策,要求在对问题原因剖析的基础上,借助于与考试课程相关原理的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能给人以启发,给我国现代其他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演讲主题涵盖的知识面,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能准确运用相关术语,展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运用原理的深度,要求学生至少就某个原理的应用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有效地阐述团队的观点和做必要的解释。

(3)答辩分(10分)

答辩分是评价答辩者对老师和同学提问作答的情况,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允许小组中其他成员辅助解答。

(4)点评分(10分)

点评分是对各小组评价其他小组意见的考核。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的实施步骤

1.适当分组

按班级的大小,适当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6-8人。小组成员组成采用自由结合,自我分工,教师只在学生的合理要求范围下加以调整。原则上小组成员所选分析的案例应一致,演讲者应能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

2.提交个人案例分析报告

分组确定一周后,每位学生先提交个人的案例分析文档,并进入小组案例分析整合阶段,提交代表小组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制作答辩演讲稿。

3.小组演讲答辩及点评打分

演讲前,由老师结合个人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情况确定评委,并向他们发放附有评分规则和评语的评分表。注意评委组成的原则是保证各个小组都有评委。

请各小组把自己的演讲内容集中复制到多媒体计算机上,并通过抽签决定演讲顺序,以便在演讲时各小组依序进行。

老师明确各小组的演讲时间是12-15分钟,由老师控制和把握,并提示超过规定的时间将酌情扣分。

小组演讲完毕,请大家提出问题让小组代表回答。问题的提问者可以是老师、评委,也可以是一般同学。各小组答辩完毕后,评委开始打分,提交打分表;并由下一小组的评委做重点点评,指出前组表现的优点和不足,其他小组的评委和成员可自由点评,最后由老师作总的点评。

四、结语

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考试,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而且也有利于教师对自己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改进,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随着案例分析作为高校管理类课程考试形式的频繁出现,案例分析考试的公正性、合理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若能使案例分析考试进一步做到规范化,必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