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贸易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0:25

数字贸易专业篇1

关键词:数字贸易;自由贸易协定;本地化要求

审查措施数字贸易,指数字产品的跨境在线交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流程中,数字产品的贸易需要依附于载体,如光盘、闪存等介质,通过载体的贸易来完成数字产品的贸易。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数字产品已经可以通过在线传输直接到达购买者的私人设备中,而不需要依靠载体的运输。目前,在线传输已经成为数字产品跨境交易的主流方式。

一、数字贸易的性质与特殊贸易壁垒

早在20世纪末,数字贸易就受到美欧发达国家的重视,wto也于1998年启动相关工作计划。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国际协议谈判的过程中,首要问题是数字贸易的性质问题,这直接决定了该类贸易应适用哪一种国际贸易规则。1.数字产品与数字服务。数字贸易究竟应该认定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数字贸易实际上兼具货物贸易有服务贸易的性质。一般认为,可以将数字贸易进一步划分为数字产品贸易和数字服务,美国将这一分类更细分为:1.1数字传输内容,包括音乐、游戏软件、影像、电子书;1.2社交媒体;1.3搜索引擎;1.4其他数字产品和服务,包括软件服务、数据云传输及云存储、电子通讯、云计算服务。按这一分类标准,第一类产品性质争议较大,而后三类则普遍被认为更符合服务贸易的特点。但在目前的国际实践中,均未将这几类数字贸易方式区别对待,而是将其纳入同一框架内。2.数字贸易中的特殊贸易壁垒。数字贸易中的本地化要求指各国采取或制定措施,以保护隐私或者维护系统安全等理由,要求所有的公司必须按照政策规定将数据服务器本地化。同时在某些案例中,政府在执行法律时,明确要求公司使用特定比例的本地数据输入或者本地数据内容。一些国家根据金融或者商业信息位置或知识产权创建或注册地,歧视产品、服务商,制定有利于本地服务器或者提供商的政策,应用政府釆购或者公共采购支持本国数字产业。审查措施则是指对互联网内容和平台的审查。为了限制其他国际数字贸易提供商,支持本地企业,政府利用如执法、网络安全和消费者保护等合法政策目标的借口,选择性地使用过滤机制降低服务,有时候甚至是彻底阻断和过滤互联网平台和内容,成为许多数字贸易的最直接障碍。针对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以推动数字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许多自由贸易协定都会加入相关条款。以美国为例,其在签订多边贸易协定中,针对贸易壁垒往往会加入以下条款:2.1暂时对数字传输免收关税;2.2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不因为商品或服务的数字属性而予以特殊对待(技术中立原则);2.3数据隐私和数据跨境流动要求;2.4禁止本地化要求;2.5对电子商务网络的接入和使用不得加以限制。数字产品跨境传输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对其征收关税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反而更为重要。其一方面往往是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产业或互联网产业而施行的,有一定的公共目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对数字贸易设置了一系列门槛,属于数字贸易的特殊贸易壁垒。

二、我国对数字贸易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的法律规定

1.本地化要求。其实,本地化要求在数字贸易领域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点关注。2013年“棱镜门”被披露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据本地化”(DataLocalization)的浪潮,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不同的立法和政策,限制本国全部或某些数据向境外传输。就我国而言,目前关于数据本地化的政策有:而且目前关于网络安全的新立法也已经颁布,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数据本地化规定在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该法规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涉及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信息基础设施。该项立法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界定较为模糊,且并未规定具体的安全评估办法,需要在后续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定中进一步进行详细规定。2.审查措施。就审查而言,我国有着较成熟的制度措施,涉及网络审查的法律法规包括2部专门性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互联网服务领域内容审查上以及准入方面的许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数字贸易角度来说,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往往位于境外,不受准入规定限制,所受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审查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2.1被称为“长城防火墙”(theGreatFirewall)的外国网络审查设施,包括ip地址上的网络屏蔽和关键词筛选过滤。2.2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管控,禁止上传或及时屏蔽下列信息,(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6)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8)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11修订)》第五条)。2.3通过大量人员对互联网内容进行人工筛查,包括政府专项部门人员审查以及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自我审查。由于屏蔽与过滤涵盖所有境内互联网接入,对数字贸易影响极大,如将国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分为二,一类可以到达中国大陆,另一类则不行。前文也提到过,对于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但涉及到数字贸易时,很容易被认定为贸易壁垒,引起国际争端。

三、我国在数字贸易领域面对的问题

1.wto规则的相关问题。在wto框架下,我国的本地化要求和审查措施面临的法律问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就wto争端解决相关实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GatS框架下,包括我国的措施是否会违反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相关义务,以及我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以下简称《减让表》)是否涵盖了数字贸易相关领域的问题。首先,在审查措施方面,较为标志性的事件是2010年谷歌搜索服务退出大陆市场,这引发了关于中国互联网过滤审查制度是否违反wto义务的讨论。具体到谷歌事件,学者们普遍意见是互联网搜索服务适用GatS,中国并没有对该服务部门做出承诺,因而中国并不承担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的义务。即使专家组认定搜索引擎服务属于其他中国做出具体承诺的服务部门,中国也可援引GatS第14条一般例外(“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护公共秩序而必需”)进行抗辩。其次,在《减让表》方,在美国案和中国视听产品案中,专家组认为在技术中立原则前提下,当事国对数字渠道的特殊限制构成了对《减让表》承诺的违反。这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两个问题:(1)wto成员对于市场准入的减让义务是由其《减让表》中的全部文字和描述以及对任何分类目录的任何明确参考共同决定的,对此,我国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减让表》的作用和约束力。(2)我国缺乏对wto案例的研究,在“在线案”中,技术中立原则的应用是美国败诉的关键原因之一,wto争端解决机构对互联网服务的扩大化解释已初显端倪。而在“视听产品案”审理的过程中,我国对于技术中立原则没有足够的研究和重视。2.如何应对数字贸易规则发展。目前,tpp协议前途未卜,tiSa、ttip谈判也停滞不前,但这三个自由贸易协定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于下一代国际贸易法规则的重构。我国也曾明确表示希望加入tpp和tiSa谈判,但谈判主导者美国对中国加入谈判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实质上是拒绝中国参与谈判。贸易协定的谈判实际是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希望在相关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为推行其主导的自由贸易规则。在目前我国数字贸易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数字贸易自由化应持谨慎态度。虽然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但可以预见的是,在tiSa与ttip谈判中,由于欧洲在相关领域采取的“文化例外”原则,很难达成tpp标准的数字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虽然这三大协定被认为影响力较大,但并非就能完全取代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此外,除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几乎和所有tpp国家都签了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中国完全有机会推动自己在数字贸易上的相关立场,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式高标准的影响。

四、可供借鉴的解决之道

1.重视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美国、欧盟在数字贸易多边谈判受阻后,都开始寻求以自由贸易协定推广其贸易规则,而在我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对于数字贸易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中国与tpp三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签订的Fta为例,与新加坡、新西兰Fta中并无数字贸易相关条款,与澳大利亚的Fta中虽有电子商务章节,但主要内容只涉及关税、电子签名、隐私保护等,对数字产品、数字贸易壁垒并无涉及。近年来,电子商务及数字贸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方在该议题下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在以后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中,我国需要在结合国内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争取利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真正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2.借鉴欧盟“文化例外”原则。虽然我国数字产业发展极快,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但其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数字服务领域。如果全面开放我国数字贸易市场,我国的数字产品很难与美、日等国竞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采取类似“文化例外”的措施。一个问题是,与欧盟不同,我国加入wto文件的《减让表》明确承诺了对于视听服务部门的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均不设市场准入限制,这也是我国在视听产品案中败诉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文化例外原则保护数字产业呢?同样以视听产品案为例,在该案中,我国援引了Gatt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作为抗辩理由。虽然中国因为没能成功确立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所要求的“必需”标准而败诉,但上诉机构明确了《加入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可以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做法,为以后中国在面临类似诉请时提供了确定可以适用的抗辩事由。这也为我国通过文化例外保护数字产品产业提供了思路: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符合保护公共道德的目的。我国需要的是在立法设计上将有关规则与wto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有机联系起来,使其符合例外条款的要求。数字贸易所涉及的数字产品大部分具有文化属性,如电影、音乐、电子书等,欧盟甚至将计算机游戏、娱乐软件归类为视听服务而受文化例外原则的保护。通过完善国内相关立法与制度设计,从而使我国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要求符合相关国际规则,同样能起到保护数字产业的效果。3.完善国内数字贸易法律体系。不仅在文化保护,而且在与本地化要求上,我国同样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得、传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散布谣言”等信息,而如何界定这些信息,并未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因而,法律的不明确性一方面导致政府部门在实施措施时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导致互联网公司在进行自我审查时的巨大工作量和多样化标准。除明确审查要求外,在现阶段的立法和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到合规问题,以免如视听产品案中一样授人以柄。只有进一步明确国内相关立法,完善自身的数字贸易法律制度,在涉及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谈判中,我国的立场和建议才能有理有据。提出相关保留条款、例外条款时同样也有国内立法作为支撑。从国际争端解决来看,国内立法作为补充解释资料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如美国“在线案”中DSB就曾运用国内立法、国内产品分类的规定等补充解释资料断案。此外,明确相关立法对国内产业发展来说同样百利而无一害,能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结语

数字贸易专业篇2

     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9月2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将在首都北京开幕。 

今年服贸会将呈现聚焦“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成就,聚焦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聚焦提升服贸会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服贸会为疫情下的世界经济注入中国能量

 

热点报道

 

153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家企业线上线下共聚一堂,推动全球服务贸易互惠共享。位于国家会议中心和北京城市复兴新地标首钢园区的“双场馆”,将共同为宾客呈现一场数字化的国际盛会。

 

中国翻译考试以全新的姿势亮相中国外文局展台。本次翻译考试的展示包括翻译考试国际化、中国国际语言能力测试、中国外语人才信息交互平台三个主题。

 

大会将通过“1个综合展+8个专题展”的方式,充分展示各领域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广邀四海宾朋共赴“北京之约”,共享“中国机遇”。

 

此次亮相服贸会的五大项目正是国图集团公司推动传统业务转型创新的新兴项目,包括:亚马逊中国书店项目、数字报刊海外发行项目、中国国际云书馆项目、阅中国项目(中国书架项目)、中国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外贸出口服务平台项目。

 

海外政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坚持举办服贸会,为各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也体现出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中国的对外开放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有利于各国携手应对危机、促进共同发展。

 

数字贸易专业篇3

[关键词]数字贸易发达国家治理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4-6623(2016)02-0050-05

[作者简介]王晶(1984―),女,山东武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亚太经济与国际贸易。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开辟了崭新的数字化世界,通过变革全球商业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与现代贸易的融合,催生了数字贸易这一新贸易模式,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力图通过发展数字贸易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竞相努力突破数字贸易发展的制度障碍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正处在适应新常态的改革深水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最大程度释放我国数字贸易领域企业发展活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本文拟重点研究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治理实践,并提出我国数字贸易领域相关治理建议。

一、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机遇

(一)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态势

数字贸易源于数字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2013年7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1》中,首次把数字贸易定义为通过互联网传输而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活动。该定义相对狭隘,不包括实体产品的商业活动,譬如纸质书、CD或DVD影片。2014年8月该机构在《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2》中,又对数字贸易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其定义为依赖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其中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订购、生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交付中发挥关键作用。2014年做出修正的定义相对于2013年的定义,范围更广,并着重强调了互联网作为支撑技术在数字贸易中的关键作用。

数字贸易的定义目前仅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尚未形成一致认可,但是数字贸易的性质和作用是明确的。它的建立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优势体现在以数字化方式对传统贸易进行升级,它的作用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统计,数字贸易推动美国实际GDp总额提高了1937亿美元,将美国综合就业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数字贸易也推动了欧洲生产率快速增长,2002~2010年,欧洲数字贸易公司份额每增加1%,欧洲劳动生产率就在两年内增长0.12%。

数字贸易当前发展有几大特征:一是规模持续增长,由B2B主导。以美国为例,数字贸易收入占美国总收入的份额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30%。据UnCtaD测算,2013年全球B2B数字贸易超过15万亿美元,B2C仅有1.2万亿美元。B2C目前所占份额较小,但发展更为迅速,美国2012年B2C的收入额是2002年的近两倍,俄罗斯2013年B2C增速为B2B的三倍。二是发展中经济体是未来跨境数字贸易的主力军。目前全球数字贸易由发达国家主导,占据B2B销售额排名前三,其中美国占据全球36%的B2B销售额,其次是英国,占18%,日本占14%,中国占10%①。在跨境数字贸易方向,发达国家发展相对缓慢,欧盟仅有7%的企业开展跨境贸易,而在亚洲,印度和新加坡数字贸易中超过一半是跨境数字贸易。三是中小企业是数字贸易的潜力股。以互联网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中小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率超过了总出口增长率。

(二)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在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之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从规模看,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从速度看,我国数字贸易的增速是GDp增速的将近四倍。在促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数字贸易还带动了将近1003万的直接就业②。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前景可期。首先我国具备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技术基础。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固定宽带接入端口数达到4.45亿个,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5%的行政村③。移动宽带网络也加速向Lte升级。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数字贸易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第二,我国具有数字贸易发展的广阔市场基础。从需求侧看,我国有巨大的数字贸易消费群体。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以网上购买者数量和收入计算,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B2C市场;从供给侧看,我国拥有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巨头。以线上收入为标准计算,京东世界排名前列。以总商品价值计算,阿里巴巴是2013年世界排名第一的电子商务网站。此外我国还有众多中小企业热衷于与数字贸易相关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的创新,是未来数字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我国拥有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基础。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互联网+电子商务是互联网+11个重点领域之一,10月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相关部委也出台了《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的积极引导,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数字贸易问题及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

(一)数字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

数字贸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依托互联网所体现的自由化与开放性特征与现有制度会有所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国际规制和国内规制两个层面。

在国际规制层面,数字贸易与原有的贸易流动规则产生冲突。这主要指的是数字化产品贸易。这类产品贸易与传统贸易有所不同,它的载体是数据流,譬如消费者通过音乐软件付费下载歌曲,通过网络购买电子书籍。但是现行关税原则的征收对象是有形货物,因此数字贸易不在传统关税原则(Gatt)的规范范畴之内,而如果将数字贸易适用于Gat,归类于诸如视听服务时,则可能面临苛刻的市场准入壁垒。

在国内规制层面,数字贸易与现行法律法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原有的规制已经不能适应数字贸易流动突破国界限制的需求。其中本地化问题首当其冲。一些国家法律规定要求数据存储本地化。譬如俄罗斯杜马最近通过一部法案,要求谷歌等技术公司将俄罗斯用户的数据储存在俄境内。巴西去年也做出类似提议,但没有正式立法。加拿大至少有两个省要求承接公共项目的公司将个人数据储存在国内。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跨境金融交易方面要求付款程序的本地存在,另一个问题涉及市场准入,即一些国家对外国互联网公司通过互联网提供商业服务提出了较高的准入要求。譬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曾指出中国网络主要由国内公司运营,相关法规对于对外国公司活动的限制,导致他们无法获得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牌照(iSp),而必须和持有牌照的国内公司合作。此外数字贸易还带来数据隐私与保护的立法挑战问题。《2015年oeCD数字经济展望》调查发现,大多数oeCD国家正从单一发展通信技术转变为将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但至今却没有一个oeCD国家出台有关隐私保护的国家战略,或拨款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该调查也发现2/3的被调查者比一年前更加关心在线隐私,而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上的隐私信息是安全的。

(二)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

针对数字贸易发展浮现的种种问题,发达国家作为数字贸易的先行者和领军者,为走出后危机时代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和谋求增长新动力,在突破数字贸易壁垒,优化数字贸易治理方面持续进行尝试和努力,他们主要从开放、公平、安全以及发展四个方向采取措施对数字贸易进行治理。

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以促进数字贸易开放为着力点,借助wto多边平台以及双边贸易安排建立数字贸易规则,突破关税、本地化等制度瓶颈,推动数字贸易开放。在wto层面,1997年美国在《全球电子商务纲要》中表明追求电子商务全球自由化的立场后,开始在wto框架下主推电子商务零关税。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敦促各国支持美国关于电子商务永久免税的建议,最终与132个wto成员方签订了维持因特网零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并呼吁wto成员就“维持现有对电子传输免征关税的做法”达成协议。但是wto免税决定只是针对电子传输的产品,尽管后来wto《信息技术协议》限制对数字产品征收关税,GatS下的服务承诺也禁止征收关税,这些规定都不是永久性的免税法案。这也促使美国通过wto之外的渠道清除数字贸易制度壁垒。

美国积极推动双边谈判,通过与智利、澳大利亚、韩国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广数字贸易自由化原则。在美国主导的多边谈判如tpp谈判中,美国也主推数字贸易自由化。2015年10月达成的tpp协定,为数字贸易的开放确立了区域性规则,协定条款规定了阻止数据本地化以及禁止数字海关税收的内容,确保不会让关税阻止音乐、影像、软件和游戏的流通。此外美国通过apeC等平台传达数字贸易自由化的理念①,2015年美国在apeC第二次高官会上提出通过数字经济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提案(2015/Som2/028),提到将“便利数字贸易促进包容性增长”作为下一代贸易与投资议题,并特别提到在apeC下建立一个便利数字贸易的框架。

其次,发达国家在开放的同时通过制度完善维护数字贸易的公平性。2015年6月欧盟推出“数字单一市场战略”,该战略提到为实现成员国数字贸易跨境消费的规则公平,欧盟委员会将修改立法提案,确保国内市场交易方不因强制性国家消费者合同法律的差异,或产品在标签之类的具体规则上的差异而阻止跨境交易。该战略中欧盟也提到为破除不公平的消费地域壁垒,将于2016年上半年制定立法提案,对包括《欧盟电子商务指令》(2000/31/eC)中的电子商务框架,以及《欧盟服务业指令》(2006/123/eC)中的第二十条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欧盟还为数字贸易企业的发展确立竞争公平规则,将推广采用电信单一市场计划,就网络中立问题设定清晰一致的规则,并采取行动,最终取消漫游附加费,尤其是数据漫游费。

再次,发达国家设立规则并出台各种法规,确保在开放的同时保障数字贸易安全。在网络安全和商业秘密相关规则方面,美国在tpp协定中提到协议成员国有义务维持网络安全和加密,协定也提到将阻止强迫性的技术转移,确保企业不会因进入新市场而被迫放弃贸易秘密或者将替代性本地技术植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打击互联网非法内容方面,《欧盟电子商务指令》规定当非法内容被识别之后,无论是恐怖主义或儿童色情等非法活动的信息,还是侵犯他人产权(如:版权)的信息,互联网中介服务提供商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删除这些非法内容。在数据隐私和数据流动方面,欧盟通过法律对数字贸易中的数据隐私和数据流动进行严格保护。欧盟法律规定,仅在公司同意遵守《欧盟隐私法》的某些原则的情况下才允许欧盟公民将数据传输至欧盟成员国外。2016年即将推出的欧洲《数据自由流动倡议》会把以保护个人信息为由限制数据自由流动放在自由化范围之外。欧盟也禁止将数据输送到其它国家,除非目的国有“adequate”合适的保护,“合适的保护”意为着与欧盟同等水平的保护,很少国家能满足这个标准。

最后,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确保数字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2月16日,英国政府出台《英国2015-2018年数字经济战略》。战略重点强调英国政府将依托创新政策激发数字贸易的活力。其战略目标中表明英国将鼓励扶持所有数字化创新者,对有具体数字化创新想法的人给予商务支持鼓励,并确保其获得顺畅的投资;帮助初创型数字化企业与相关的传统老牌企业、行业以及政府之中的潜在的客户建立联系;鼓励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创新者们分享知识与经验并普及推广到其他的传统行业;为所有的个人创新者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业务发展指导以及各类相关的商务资源。为确保各项技术创新得到良好的应用并获得持续性的成功,鼓励进行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合作,并将相关的研究与现实世界的商业需求结合起来。事实上英国从2007年起就开始支持并资助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此次战略也由innovateUK(innovateUK即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创新英国”项目)作为执行计划的主体。

三、对我国数字贸易治理的启示

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数字贸易的技术基础、市场基础以及政策基础,数字贸易繁荣发展前景可期。但是相较发达国家,我国数字贸易起步晚,配套制度不成熟,一些问题隐患还未显现,参考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治理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们认清现状,做出预判,提高我国相关政策制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数字贸易的发展清除障碍。总体而言,我国在数字贸易治理中要处理好两大关系,即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公平的关系。既要看到数字贸易发展的潜力,提高数字贸易发展的自由度,又要结合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重视数字贸易带来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既要将鼓励数字贸易发展作为政策方向又要注重发展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加强政策引导,细化发展措施

目前我国政府文件中还没有数字贸易的提法,也没有针对数字贸易的相关政策出台,应当结合国情制定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数字贸易发展政策,在政策措施中重点体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对如何促进数字贸易的不同模式进行区分,如对跨境数字贸易与国内数字贸易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措施;重点体现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以及支付解决方案中的应用;如何发展适应当地需要的数字贸易平台、交付系统和支付方式。

(二)夯实数字基础,强化创新驱动

一方面,要继续强化自己的优势,加固数字贸易发展的网络基础和技术基础,改善互联网接入服务,重视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切实推进宽带普遍服务机制落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宽带提速降费,使互联网真正能为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都能使用;继续促进互联网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突破高端服务器、高端存储设备、数据库等薄弱环节,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在数字贸易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创新数字贸易平台工具,诸如互联网支付手段创新,推广如手机app形式展现的手机银行或手机钱包等移动支付手段,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数字贸易用户提供灵活的交易平台;对数字贸易的创新主体制定鼓励创业创新的措施。

(三)健全相关立法,优化发展环境

我国目前在数字贸易相关立法上缺失、不完善或者滞后,还不能充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企业主体公平竞争。譬如我国没有数据隐私相关立法,无法对个人信息提供有效的保护,导致隐私权被侵权,甚至对个人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包括复制或滥用公司的品牌资产,假冒身份进行域名抢注、变更合法内容误导浏览者,以及电影、音乐、软件、书和期刊版权的网上侵权等行为;我国数据审查制度透明度不够为数字贸易的发展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甚至引起发达国家的指责。此外,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立法基础是传统金融行业和传统金融业务,鲜有涉及互联网金融,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和满足规范新业务需求。因此应加紧出台数字贸易相关立法如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和信息公开;健全知识产权立法,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假冒行为,增强全社会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健全“互联网+”融合领域相关立法,通过弥补国家法律漏洞优化数字贸易的发展环境。

(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治理话语权

目前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尚未形成,但美国已经在亚太地区通过tpp为数字贸易规则设定了范例,拥有规则的主导权,而我国目前尚未加入tpp谈判,在数字贸易全球规则的构建中已经落后了一步,亟需积极学习和深入分析目前已有的数字贸易规则国际文本,譬如tpp,研究思考中国能否自主设计一套规则体系来反映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我国参与数字贸易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而不是被动地盲从于美国的规则。在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寻求机会在有影响力的国际平台表明我国数字贸易规则立场,同时在我国主导推动的双多边谈判中,引入我国主推的数字贸易规则,使我国这个具备数字贸易发展潜力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数字贸易治理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USitC.DigitaltradeintheUSandGlobaleconomies,part1[R].July,2013.

[2]USitC.DigitaltradeintheUSandGlobaleconomies,part2[R].august,2014.

[3]UnCtaD.informationeconomyReport2015[R].march,2015.

[4]李忠民,周维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007.

[5]李忠民,周维颖,田仲.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6]陈靓.数字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谈判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3):004.

[7]何其生.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中数字产品贸易的规制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142-153.

[8]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大融合大变革: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m].中共中央出版社,2015.

experienceandRevelationsofDigitaltradeGovernanceinDevelopedCountries

wangJing

(GraduateSchoolof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2488)

数字贸易专业篇4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将传统课程教学、网络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个性化学习、实践活动、社会需求、就业对接和人才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学+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元化;立体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课程目标定位明确,适应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不少经管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信息管理、金融、国际贸易、经济、物流等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选修这门课。大多数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时,基本上是都是选用经管专业的教材,按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考试方式、统一的实验、实训平台等组织教学。这样不能因材施教,不仅限制了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面对社会的需求,电子商务课程对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办学层次,应有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应侧重在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面,包括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技术方面。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应关注于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和电子商务战略方面。

针对对国际贸易方向学生,应该突出电子商务如何实现国际贸易的流程,包括eDi技术、单证的处理、网上交易与电子合同、网上备货、报检、催证、审证和改证,网上投保与报关、网上制单结算,网上国际货物储运和配送等。

2加强多样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的电子商务教材大量的篇幅是在介绍网络技术,网络是电子商务课程的先修课,许多内容重叠,而且教材中开发方面更是缺少案例。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以及国外先进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引进,电子商务教材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国内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更注重从商务角度和商务模式的认识电子商务的概念、应用和建设。这种教材适合经管类学生的电子商务教材,但针对性不强。许多作者还把有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电子商务新闻不加筛选、组织和消化就搬到教材中,导致内容空洞,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从多本教材中精选适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贸易专业补充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及外贸单证处理、国际贸易网络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国际贸易网站介绍等内容。

编写电子商务教材,应该提倡“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提倡教材编写的多样化,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电子商务概论的教材,如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金融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等教材。

教材内容要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以案例为导向,强化案例导入式教学,通过实际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教学媒体及内容的数字化,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在线题库、动画演示、教学指导方案、电子课件等组成数字化、立体化教材,为课程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

3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

根据“电子商务概论”的课程教学特点,应该积极建设和应用网络资源为重点的数字化、信息化课程建设,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电子商务概论”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描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方法经验、教学案例,网络课件、实践指导、教学素材资料、作业习题及其答案、考试题、学生作品、课程建设规划等,还可以自定义栏目,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网上开展教学、答疑辅导、案例分析、网上作业的和批改、课后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等。

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参加论坛讨论、浏览网上商店、模拟商务活动中各个角色、到淘宝、易趣等商务网站上申请开店、建立个人网站、申请博客空间、参与网上交易或拍卖、开发商务网站等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电子商务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网络去寻找新的盈利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能力。

案例分析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主题,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或自己周围找到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分组展开讨论,对新找到的案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评述。案例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有情节,有疑问,有高潮,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把学生从被动的“听”和“看”引导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数字化、多样化的环境中开展实践教学

模拟游戏教学法是吸取国外一些管理学院的做法,把一些经济商务理论设计成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游戏,比如麻省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设计的著名的“啤酒游戏”,此游戏用来模拟啤酒销售的供应链,反应出供应链中的牛

鞭效应。目前,许多学校也普遍采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式,一般是采用一些电子商务模拟的教学软件,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虚拟的商业活动中去,增加对商务活动的直接感受,使学生能熟悉B2B、B2C、C2C等交易,网络支付、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网上外贸单证处理、网上报关和网上纳税等过程。

5结束语

通过把电子商务课堂学习和网络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个性化学习、实践活动、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考试和就业对接等过程结合起来,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实践方法,提高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学研究,2007,(8):54-55.

[2]王瑞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及能力培养分析[J].电子商务,2008,(2):66-67.

[3]蒋伟.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子商务,2008,(1):56-57.

[4]许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8,(2):70-72.

数字贸易专业篇5

目前电子商务系统中使用的安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密钥管理技术、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相关的一些安全协议标准等。

网络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电子商务安全的基础,它所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如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和入侵检测、漏洞检测技术等。

防火墙

主要是在某个机构的内部网络和不安全的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也可以被用来阻止专利信息从企业的网络上被非法输出。包括四大类:分组过滤网关、应用级网关、线路级网关和规则检查防火墙。

加密技术与数字签名技术

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贸易方可根据需要在信息交换的阶段使用。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又称为私钥加密。即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密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用对称加密方法将简化加密的处理,每个贸易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而是采用相同的加密算法并只交换共享的私有密钥。如果进行通信的贸易方能够确保专用密钥在密钥交换阶段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方法加密机密信息和通过随报文一起发送报文摘要或报文散列值来实现。

(2)非对称加密:又称为公钥加密。密钥被分解成为一对,即一把公开密钥或加密密钥和一把私有密钥或解密密钥。这对密钥中的一把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则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私有密钥只能由生成密钥对的贸易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但它只对应于生成该密钥的贸易方。贸易方利用该方案实现机密信息交换的基本过程是:贸易方甲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开密钥向其他贸易方公开,得到该公开密钥的贸易方乙使用该密钥对机密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贸易方甲,贸易方甲再用自己保存的另一把私有密钥对加密后的信息进行解密。贸易方甲只能用其私有密钥解密由其公开密钥加密后的任何信息。

(3)数字签名: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的另一类应用。主要方式是:报文的发送方从报文文本中生成一个128位的散列值(或报文摘要),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对这个散列值进行加密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然后,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报文的附件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报文的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128位的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通过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报文的鉴别。

认证技术

数字贸易专业篇6

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图书版权贸易的数量和效益大幅度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贸易规则和模式也更加规范成熟。然而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总体逆差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进出口种类逆差和金额逆差两个方面。

根据国家版权局的相关数据计算,1995-2007年这十三年间中国内地出版社年均图书引进种类与输出种类之比为9.4:1,十三年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连年处于巨额贸易逆差状态。根据国家版权局显示统计数据计算可知,1995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金额逆差达到2110.4万美元,输入与输出种类逆差为1319种。随后,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年增大,直至2003年达到十三年间版权贸易逆差的最高峰,这一年我国进口用汇达16880.91万美元,共引进图书版权12516种,占当年图书版权贸易总数13327种的93.91%;中国出版物出口创汇2469.34万美元,共输出图书版权811种,占总数的6.09%,两者之比是15.5:1,贸易逆差额达到14411.6万美元。自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推出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鼓励图书版权输出的宏观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图书版权输出的快速增长,版权贸易逆差随之略有下降,至2005年贸易逆差额降至13131.2万美元;但2006年又略有回升,达14462.1万美元;2007年版权贸易逆差额达17318万美元。在输出种类方面,2003-2007年五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社图书版权输出种数年均只有1791种,这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年均输出种数。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国版权贸易中输出图书的种类和金额虽然连年增加,但版权输出的发展很不稳定,输出数量时涨时落,而且输出的绝对值也很低,造成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而持续的贸易逆差表明我国版权输出能力还相当弱,输出的图书缺乏国际竞争力,版权输出能力仍然不足。目前,这种巨额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消除,在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建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意义重大。

二、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

(一)输出产品的对口适应性较低

版权贸易的交易产品是文化产品,它传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与多样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间有截然不同的文化,成为文化产品贸易的天然壁垒,其差异程度决定了版权贸易的流向以及贸易量。目前大多数中国出版商在缺乏对国际市场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忽视了中外间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大差异所造成的海外市场需求同中国市场需求间的异质性,最终导致出口图书的内容和形式上在海外市场上不对口、不适应,成为目前我国版权贸易巨额逆差的主要原因。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的很多优秀的传统作品到了国外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比如,西方特别强调人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普遍推崇个人主义。与之相反,中国人以集体利益为主导,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而个人的愿望与发展对于群体来说处于次要位置,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和集体利益。当版权贸易把一种文化带入到另一种文化,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势必会对所进入的文化造成深层次的阻碍,所以在输出图书的策划选题上应慎重,避免文化差异引发的不对口和不适应。

其次,在版权贸易中图书的版面设计方面中外存在很大的差异。欧美读物在版面设计上具有异常轻松甚至有空荡的特点,有时一页书里只有简单的一幅画或几个字,字号大而且醒目,而且色彩丰富、画面简单。与之相比,我国图书具有知识性强,覆盖面广,但知识传授以“填鸭”方式为主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反映在出口图书的版面设计中。中国对外出口的图书,版面设计紧凑,每一页纸都被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文字,却压抑了外国读者的想象空间和阅读乐趣。国外引入的图书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外观,多样化的开本,精美的印刷工艺,鲜艳而柔和的色彩,这些都折射出出版者的做书理念和人本思想,吸引了国内大量读者。而我国出版的图书,用色普遍较为晦暗,视觉形象不鲜明,不易形成冲击力,因此在对外出口中不易赢得国外市场的认可。

(二)高素质翻译人才相对匮乏

相对其他贸易形式而言,语言因素是版权贸易的基础,目前高素质翻译人才极度匮乏所造成的语言障碍是我国版权输出贸易发展中遭遇的瓶颈。

汉语是一种以语义为根基的文字语言,西方世界的语言都是以语音为根基构成的拉丁语系语言,两类语言融会互通本是一件难事。同时,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版权贸易中的翻译要求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既要使语义完整准确,又不能破坏原作的美感和意蕴,还要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阅读趣味差异的海外读者充分领略到原作的奥妙之处。因此,版权贸易中一件作品的翻译几乎等同于进行二次重新创作。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外语和母语,还要对不同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应具备良好的中外文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哲学等的综合素养,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各国语言习惯和风俗、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使译文“信、达、雅”,实现版权的顺利输出。

目前我国高水平翻译人员短缺,中国许多具备输出潜力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不能同海外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见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翻译。高水平翻译人才之所以相对匮乏,一是缺少对图书翻译人才的专门培养,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课程大多是以培养外交和外贸人才为主,即便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更多强调学习的实用性,忽视文学和其他专业素养的教育,更少有侧重中外文化语言的教育,这是版权贸易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二是图书翻译人员收入不高,与优秀翻译者付出的劳动量不成正比。我国翻译图书稿酬多年来停留在每千字五六十元左右,这对于好的译者来说远不敷用。翻译人才培养重心的偏离和高负荷、低收益的工作加速了图书翻译人才的流失。

(三)版权业发展不成熟,业务内容雷同且附加值低

版权业的发展程度和版权贸易的增长息息相关,是对外版权贸易市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版权机构却被严重冷落,这也是我国版权贸易连年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国家版权局2007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相对于全国560多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2000多家报社、数百家网站和其他版权相关产业而言,目前我国经国家版权局批准的版权机构仅有31家,其中25家图书版权公司,图书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起来显得十分薄弱。与美国的版权企业约有600多家,英国200多家的现状相比,中国的版权企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也极不相称。而且,中国版权机构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华版权总公司、上海、广西万达、北京等四家大型版权公司,集中度在80%以上。版权机构的数量不足和高集中度,由此在总体上大大限制了我国版权输出的迅速发展。

另外,版权业务雷同化现象严重且附加值较低。目前,我国版权机构大多规模较小、服务档次较低、创新不足,尚未充分开展多元综合及附加价值大的纵深服务项目,大多只是完成洽谈-签约-版权税金收取-合同跟踪落实这一单一流程,业务内容严重雷同且附加值小。多数版权机构在提供法律咨询和解决著作权纠纷等复杂业务上仅仅是扮演一个联系人的角色,能够真正解决版权纠纷和诉讼、解决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兴版权问题的机构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版权行业发展速度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对策探讨

(一)通过政府扶持和经济手段促进版权贸易的输出

我国应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采取促进出版业和对外版权贸易发展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税收、资助、投资、信贷等。首先,利用税收减免和优惠的措施可促进我国版权贸易输出,改善逆差现状。现阶段我国对出版业已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增值税税率比其他行业低4%等优惠措施,但与国外出版业相比,我国出版企业的税种偏多且税率较高。因此,我国可以利用政府税收手段降低版权输出贸易产品成本,扶持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版权贸易的发展。其次,我国政府可借鉴其他国家政府拨款等优惠补贴措施来扶持和鼓励出版业。特别是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规范和简化版权贸易程序,在制度和资金上给予版权输出企业或产品相应补贴,优先引入建立奖励表彰等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或专门贷款等措施,提高中国图书版权企业及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改善我国版权贸易长期逆差的局面。

(二)提高输出产品的对口适应性,打造特色品牌

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有很大差异性,我国版权贸易企业应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开展针对国外图书市场需求的市场调研,把握住目标大众群体的社会心理、文化心理以及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对不同国家版权贸易市场进行实地的调研和市场细分,对输出作品做出明确切实的市场定位,减少出版风险,有针对性地生产适应国外市场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我国出版企业还应走创新之路,在满足正确需求方向的同时,从输出产品的表现形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尝试创新,提高输出产品的对口适应性。尤其要在版权贸易品种的细分化、系列化上形成具有特色的系列品牌,发挥自有品牌的最大效应,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三)注重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开拓海外市场

为改变我国高素质翻译人才紧缺的现状,我们可以从现有翻译人才中选派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以最短的时间提高其业务能力,适应版权贸易翻译工作岗位。其次,可以从高校人才中选取相应的英语专业人才,签订劳动合同,实施长远培养,与校方联合,针对版权贸易专业翻译需求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加强其在校期间文化素养和其他素养的培养。同时,各类高素质符合型人才的引入也是促进我国版权业及版权贸易发展的重要措施。除提供较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来吸引国内高素质人才外,我们还可以聘请国外的版权经纪人,或利用海外的专门版权机构,凭借其熟悉海外出版市场的特点,帮助中国出版社或版权贸易企业引入海外人才,开拓海外市场。

数字贸易专业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4月,笔者承担的院级重点课题《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正式启动由于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为国际贸易,学生就业目标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因此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的老师及我院07级国际商务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珠江三角洲近200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

一、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类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总量需求,了解这些企业国际贸易岗位的设置情况以及这些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建立提供依据,并以之指导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我院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是从事进出口产品生产加工与贸易的中小型民营和三资企业。我们将从事进出口生产、加工与贸易业务的民营和三资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这类企业数相加,发现这类企业共有126家,占总体调查样本数的68%。这一数字与我们近几年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跟踪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也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的选取是合理的,对这些企业的调查结果完全可以反映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3.调查内容设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以下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外贸企业的类型,包括企业的性质、规模、进出口业务比重等;(2)外贸企业在今后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3)外贸企业获得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途径;(4)外贸企业设置的主要国际贸易业务岗位;(5)外贸企业对主要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6)外贸企业对现有岗位人才能力、素质的满意情况;(7)外贸企业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来源分析

1.1总体需求分析

对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186家企业3年内对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需求数量为2076人,平均每个企业需求11.2人。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未来三年内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

据有关资料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广东有近4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按这一数字计算,广东的外贸企业总数应在4万家以上。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基本能反映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按照每家企业需求11人计算,可得出珠三角地区未来三年内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2009年广东共有各类型高校112所、在校大学生约133万人,近几年内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40万人,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毕生每年不超过2万人,高职毕业生不超过1万人。即使考虑省外人才的流入和省内其他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等因素,珠三角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仍然可以为广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岗位设置与岗位需求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问卷还显示,外贸企业对不同岗位人员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在未来3年预计需要招聘的2076人中,外销业务员1059人、跟单员374人、单证员270人、报关员166人、报检员145人、其他62人,分别占51%、18%、13%、8%、7%和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在未来3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广东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1.3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在回答“企业获取国际贸易岗位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一问题时,186家企业有110家选择向社会招聘、61家选择院校毕业生、9家选择企业内部培养、6家选择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在回答“企业主要录用哪一类院校毕业生”这一问题时,选择“硕士或以上研究生”的仅有2家、选择“大学本科生”的有66家、选择“普通大专生”的有61家、选择“高职大专生”的有50家、选择“中专或职中生”的有7家,分别占1%、35%、33%、27%和4%。

在回答“企业录用院校毕业生时,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这一问题时,有9家选择“必须是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151家选择“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26家选择“不考虑专业背景”,分别占5%、8i%和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大专层次的院校毕业生是外贸企业向院校招聘一线员工时的首选。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86家企业中有111家在招聘院校毕业生时主要面向大专层次的毕业生。这主要是外贸业务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因为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第三,高职大专毕业生在外贸企业的招聘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能力。虽然外贸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偏向普通高校的本科和专科生,但愿意聘用高职大专生的比例也高达27%,与本科和普通大专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明显。

第四,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2.外贸企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业务岗位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问卷设计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三大类共21个能力项目,还设计了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4个职业素质项目,要求接受调查的企业对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进行评分。每个能力或素质项目依据其重要性最高可以给10分,最低1分。

为了了解外贸企业对现有在岗业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问卷还就上述能力与素质项目要求受调查企业对现有员工进行评分,满意度最高值为l0分,最低值为1分。这两个调查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我们还在每类能力及职业素质下提供了“其他”选项供企业补充和评分,但极少有企业增加能力和素质项目。因此,我们没有在表1中统计“其他”选项的得分。这也反映出列表中所选取的能力与素质项目基本涵盖了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

2.1重要性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重要性得分情况是:最低6.04分,最高8.91分,中值为7.57分,平均值为7.55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这些能力与素质项目都比较重要,企业对所有的能力与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其次,表1得分在8以上的项目有运用外语能力、建立与维护客户关系能力、开拓新业务能力、商务谈判能力、敬业精神、忠诚度、吃苦耐劳程度、团队合作精神。这表明:外贸企业特别重视上述4种能力与4种素质;业务人员在注重综合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在运用外语进行客户管理、业务开拓、交易磋商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个人职业素质的修养,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与人际关系。

2.2满意度得分分析

首先,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能力或素质的满意度得分情况是:最低6.08分,最高7.94分,中值为7.22分,平均值为7.11分。以上数据和情况表明,外贸企业对业务员不同能力与素质的满意度差别不大且普遍偏低。

其次,表中数据显示,企业对业务人员适应国际商务环境的几项能力不太满意,这几项的得分没有一项超过7分。而企业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满意度都在7分以上,在各类能力与素质中得分最高,说明企业对业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是比较满意的。第三,表中数据还显示,企业认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项目,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并不高。这表明员工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院校毕业生使用中的问题与培养建议分析

问卷中设置了两道陈述题,希望企业就院校毕业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陈述。186家企业中有132家在问卷中提出了问题与建议。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建议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不会做人的问题,包括职业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浮躁不踏实、不虚心学习、人际关系差、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绝大多数问卷都提及这些问题,并建议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3.2外语能力差的问题。132份问卷中有87份提到了院校毕业生存在外语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加强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3.3动手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66份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岗位专业能力不强,建议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

3.4适应能力问题。132份问卷中有43份反映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建议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三、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除了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通过本次调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定位为:服务于广东外向型经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进出口业务岗位操作能力、面向珠三角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一线业务人才。

2.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外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因此我们建议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3.根据外贸企业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业务岗位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非常高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

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外贸企业业务岗位的设置和各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同时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4.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考证工作

外贸企业的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调查也反映出了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与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证来加以解决。通过考证的培训,加深学生对行业与职业岗位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5.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院校毕业生外语应用能力偏低的问题与我们对我院国际商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的结果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这说明我们的外语教育确实存在不足。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2)增加专业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比重,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3)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

6.改善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学校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为学生进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训创造条件。

数字贸易专业篇8

一、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立法

(一)电子商务(e-Commerce)

1、电子商务的定义

什么是电子商务,现在尚无确切、权威的定义。依据1996年12月1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在联合国第51次会议上所通过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电子商务”是指以“数据信息”形式,即以电子、光或类似手段,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件、电报、电传、电子复印等方式,所产生、发送、接受或存储的信息形式,也包括使用替代物替代以纸件为基础的信息交换与存储方法,所进行的商业活动。1997年4月15日,欧盟制订的《欧洲电子商务提案》对电子商务作了以下描述:“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子网络来作生意。电子商务基于对文本、声音和图象数据的电子处理与传输来实现。它包括多种行为,如商品的电子贸易和服务,数字内容在线发送,电子基金转帐,电子股票交易,电子提货单,商业拍卖,合作设计和工程,在线资源,政府采购,消费者直接买卖和售后服务。”

按照一般理解,商业(Business)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亦称“贸易”,也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国民经济部门,而商务(Commerce)是指商业上的具体事务。因此“商业”一词的外延要大于“商务”。

《电子商务示范法》在注脚5中注明:“‘商业’这一术语应作广泛解释,包括来源于所有具有商业特征的关系的事项,不论是否存在合同。具有商业特征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业务:提供或交换商品或服务的任何贸易业务;分销协议;贸易代表或;代管;租赁;建筑工程;咨询;工程;许可;投资;融资;银行;保险;开发协议或特许;合资或者其他形式的工业或商业合作;以航空、海运、铁路或公路方式运输货物或乘客。”

按照这一解释,“商业”所包括的范围被大大扩展了,同样,“电子商业”和“电子商务”的范围也被大大扩展了。因此我们不能再简单地以传统的“商业”和“商务”去理解“电子商业”和“电子商务”。正如欧盟《欧洲电子商务提案》所指出的:“电子商务既涉及到产品(例如消费品,专业化的医药设备)又涉及到服务(例如信息服务,金融和法律服务);既包括一些传统行为(如健康,体育)又包括一些新型行为(如虚拟商场)。”

2、电子商务的分类

从支付关系上,有人将电子商务分为两类,一类为支付型电子商务,包括银行支付,传统货物的购销等;另一类为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包括信息查询、,商务谈判及合同签署等。

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两类,“直接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在线定购、支付并发送无形商品和服务,例如计算机软件、娱乐内容或新型服务”,即是指全部贸易活动均可通过网络完成的商务行为,“直接电子商务可以跨越地界进行端对端电子交易,因此它充分开发出了全球电子市场的潜能”:“间接电子商务-网上定购有形商品,这仍然需要通过传统渠道实际配送货物,如利用邮政服务或商业递送公司”,即指部分贸易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部分贸易活动(如商品送达)仍须通过常规方式完成的商务行为,“间接电子商务需依赖几个外部因素,例如有效的运输系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传统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两类。传统的电子商务是指早期的、仅限于两个商家之间的、在封闭的专有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的、仅应用于少数特定行业有限数量的企业参与的商务行为。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是指近几年出现的、不仅限于两个商家之间的、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数据交换的、有无限数量的参与者参与的、具有开放市场和全球规模的商务行为。对于传统电子商务而言,网络只是一个传输数据的媒介,相当于一个封闭的“俱乐部”,网络是可靠的,参与者相当于这个“俱乐部”的成员,相互之间是知晓的、可信赖的。而对于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而言,网络就是市场,网络是开放的、无防护的,因此需要安全措施和鉴定措施来保障网络和交易的安全,参与者之间未必是相互知晓的、也未必都是可信赖的。

电子商务并不仅限于internet,它还包括在窄带(可视图文)、宽带(远程购货)、离线环境(CD-Rom上的销售目录),以及一些企业专有网络(如银行专用网)上的广泛应用。这些电子,商务形式与iternet相连接,又可以产生许多新型的混合形式的电子商务。

从电子商务参与者身份的不同,欧盟在《欧洲电子商务提案》中将电子商务分为四种类型,商家与商家之间(BusinesstoBusiness,简称BtoB,由于英文中“to”与“too(2)”的发音相同,也有人将其简称为B2B)、商家与消费者之间(BusinesstoConsumer,简称BtoC或B2C)、商家与政府部门之间(BusinesstoGovernment,简称BtoG或B2G)、用户与用户之间(ConsumertoConsumer,简称CtoC或C2C)。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市场与市场之间(marktomark,简称mtom或m2m),点对点之间(peertopeer,简称ptop或p2p)的新提法。

从电子商务的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网上洽谈商务。网上购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商品交易,一类是无形商品交易。网上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也包括金融服务等。网上洽谈商务包括询价、报价、商业信息、签订合同、结算等,也包括知识产权贸易。

世界著名的市场数据统计和分析公司Dataquest公司,将现有的各种电子商务分为5种:电子零售商(e-tailers),指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商业门户(portals),指引导消费者到其他网站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专项事务服务者(metamendiaries),指以专项事务(如婚丧嫁娶、生子、买卖房地产等)为目标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方式;动态价格制订者(Dynamicpricers)或社区组织者,指把供需双方组织在一起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经营方式,如进行拍卖(顾客报价)、逆向拍卖(卖主互相竞价)、集体议价(通过集体购买压低价格)、集中采购(供方联合起来,满足需方的特定要求)、双向撮合(把供需双方组织到一起进行交易等);关系中介者(Relationshipmediators),指采用各种灵活方式,协助用户网上购物或找到满意的服务的经营方式,包括购物、管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前四种经营方式现已基本完备成型,第五种经营方式崭露头角,正待发展,预计将会成为未来电子商务最主要的经营方式.

3、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区别

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商业和商务主要属于“交换”环节,但同时又是其他三个环节互相连接的重要纽带。因此商业和商务的本质内容是物质(包括有形物和无形物,信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的“交换”和“流通”,是连续的,动态的,活的行为和运动,并非是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行为和运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可以把商业和商务归结为物质的“流动”,具体来说,包括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也有人归结为三类,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把商流分解于前三者之中。在这一点上,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并无根本区别。

在商务活动中,必然要存在几种基本流中的至少一种,否则就不成其为商务。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物流”是最基本的一种“流”,最原始的商务活动就是“以物易物”,就已存在“物流”。“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般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即“实物流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商务活动中才出现了“资金流”,构成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务形式。“资金流”是指资金的付款、转帐等转移运动过程。

至于说“商流”,一般是指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如商品购销行为、商品所有权转移行为等。而“信息流”是商品经济相应发展、商品和服务源较为丰富的必然结果,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信息(包括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的提供、宣传、选择、分析、判断,交易单据(如询报价单、付款、转帐通知书等)的形成、交换,对交易方信誉、交付能力的了解和判断等。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看,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信息流”是最基本的一种“流”,所有电子商务都包含有“信息流”,没有“信息流”则不成其为电子商务。而传统商务则不一定必须有“信息流”。

(2)电子商务中的“信息流”一般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处理、传输,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实现的。而传统商务中的“信息流”则是以纸介信息载体为主实现的。

(3)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三者至少有一种必须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处理,否则就不成其为“电子商务”。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应该是三者皆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存储、传输、处理。

(4)根据上述(1)、(2)、(3)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本质特点是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进行有关商务的“交换”和“流通”,这也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电子商务的立法现状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要导致电子商务的立法。

1、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电子商务的立法准备工作起始于80年代初。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提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跨国界个人数据流指导原则》;1985年发表了《跨国界数据流宣言》;1992年制订了《信息系统安全指导方针》;1997年发表了《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电子商务:政府的机遇与挑战》等报告,通过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全球信息社会(Gii/GiS)》和《电信和信息基础结构在推进电子商务方面的作用》的报告,提出许多有关电子商务的建议,制订了《加密政策指导方针》并发表了题为《加密技术管制大全》的背景报告;1998年发表了《电子商务:因特网上提供的数字化产品的贸易政策问题》、《测度电子商务:软件的国际贸易》等报告。

1998年10月7日-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题为“一个无国界的世界:发挥全球电子商务的潜力”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公布了《oeCD电子商务行动计划》、《有关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报告:电子商务的活动和计划》、《工商界全球商务行动计划》,并通过了《在全球网络上保护个人隐私宣言》、《关于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保护消费者的宣言》、《关于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宣言》、《电子商务:税务政策框架条件》报告。

1999年12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订了《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准则》(oeCDGuidelinesforConsumerprotectionintheContextofelectronicCommerce),提出保护消费者三大原则:?确保消费者网上购物所受到的保护,不低于日常其他购物方式;?排除消费者网上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不妨碍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发展网上消费者保护机制。这一准则还提出了保护消费者的七个目标:?广告宣传、市场经营和交易信守公平、诚实、信用;?保障消费者网上交易的知情权;?网上交易应有必要的认证;?网上经营者应使消费者知晓付款的安全保障;…应有对纠纷行之有效的解决和救济途径和方法;?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向消费者普及和宣传电子商务和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常识.

2000年12月22日,oeCD公布了一项关于电子商务经营场所所在地的适用解释,规定将来通过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由该公司经营场所实际所在地的政府征税。

2、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在推动电子商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另一个国际组织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1982年开始编写《电子资金划拨法律指南》,提出以电子手段划拨资金而引发的法律问题,讨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986年获得大会批准,1997年正式公布。1985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其第18次会议上通过了《计算机记录的法律价值》报告,建议各国政府能够确定以计算机记录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规则,并为法院提供评价这些记录可靠性的适当办法.1990年3月,联合国推出Un/eDiFaCtb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为国际标准iSo9735,标志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开始。1993年10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电子交换工作组26届会议审议了《电子数据交换及贸易数据通讯有关手段法律方面的统一规则草案》。1996年12月16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提出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在联合国第51次大会获得通过。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打下了基础。该组织正在讨论、制订《电子签名示范法》。

3、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世界贸易组织(wto)虽然是于1995年月1日才开始运转,也对电子商务给予极大的关注。

wto于1995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为所有的金融服务贸易(包括电子贸易在内)提供了一个基本法律框架。在GatS的第14条中明确规定,在确保不构成歧视性或隐蔽性贸易壁垒的前提下,允许各成员采取必要措施,在处理和传递个人数据时保护个人隐私、个人记录和帐户的秘密。

1996年12月13日,wto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签署了《关于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的部长宣言》,即《信息技术协议》(informationtechnologyagreement,简称ita),1997年4月1日开始生效。

1997年2月15日,wto成员结束了自1994年5月开始、长达近3年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1997年4月15日wto服务贸易理事会作为GatS的“第四议定书”通过了这一协议,并于1998年2月15日开始生效。

1997年12月12日,wto达成了《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议》,即《金融服务协议》,作为GatS的“第五议定书”,它是在1995年7月28日达成的GatS“第二议定书”的基础上,于1997年4月重新开始谈判达成的,1999年3月1日生效。

wto在一年时间内先后通过的以上三个协议,为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有序发展建立了新的法律基础。

1998年5月20日,132个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的部长们达成一致,签署了《关于全球电子商务的宣言》,针对数字书籍、数字音乐、软件等商品和服务,通过internet贸易零关税至少保持一年的协议,并提议制订一项wto的工作计划来研究电子商务的所有有关问题.

1998年9月25日,世界贸易组织理事会通过了《电子商务工作计划》,涵盖了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发展中国家(包括其中小企业)的参预等问题,并已开始实施.

1999年11月底,wto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部长会议上,开始进行新一轮涵盖所有服务行业的贸易自由化谈判。

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由于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一直在关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为此作了许多准备工作。1996年12月20日,wipo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被称之为“网络环境下的”版权条约,为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奠定了基础。

199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根据美国“域名白皮书”提出的建议,开始组织有关域名问题的磋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于1998年12月23日公布了wipo有关域名问题的阶段性报告,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修改,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有关域名问题的最终报告《互联网名称和地址管理及其知识产权问题》,针对互联网上由域名而引发的问题,包括域名与现有知识产权的冲突,提出建议,主要有:对域名登记注册程序的规范(如注册申请采用签订协议的形式,要求注册申请人提供可靠、准确的联系方法信息并在限定范围内公布,域名生效须缴纳注册费、定期办理续展手续等),规定了争议的解决程序(该程序主要针对滥用域名注册程序和恶意的注册和使用行为,不包括善意发生的权利冲突,而且仅适用于与商标权冲突的情况),并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特殊保护的排他机制作了规定.1998年10月26日成立的“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iCann),已于1999年3月4日公布了“关于委任域名注册机构规则的声明”,1999年8月26日公布了“统一域名纠纷处理规则实施细则”,1999年10月24日公布了“统一域名纠纷争论规则实施细则”,并于1999年11月29日指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作为第一个“纠纷处理服务提供者”,于当年年底开始受理有关iCann委任的域名注册组织注册的域名纠纷的处理.无独有偶的是,同在1999年11月29日这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也签署了一项与域名有关的法案“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已分别于1999年11月18日和19日被众参两院通过,并已生效。根据该法案,对1946年的商标法第43条作了修改,增加了第43条(d)款,对恶意抢注域名所造成的损害,可按对传统商标的损害提供救济,并增加了法定赔偿,每个域名的赔偿额在1000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法院可以责令取消域名或将其转让给商标权人.

1999年9月14日-1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问题首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电子商务技术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潜力、发展中国家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以及有关电子商务的政策问题,并涉及到网上销售出版物、音乐、电影和软件,域名和商标问题,电子版权管理,网络空间监控,网上纠纷解决,在线服务商的可靠性,安全与加密,电子图书馆及博物馆,以及专利和商标数据库等议题。来自wipo成员国和电子商务界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5、国际商会(iCC)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90年4月,国际商会(iCC)公布的《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中,已经反映了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的要求,确认了电子单据的法律效力。

1994年,国际商会组建了世界商务网(wCn),在互联网上交流商业信息,用以促进中小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7年11月6日,国际商会(iCC)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全球商业、信息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共同探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题,并通过了《国际数字保证商务通则》(GUiDeC).

1998年4月2日,国际商会颁布《internet广告准则》,制订了在internet上从事广告和市场活动的公司应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1998年8月,国际商会在1992年版的基础上,制订了1998年版的《跨国数据流标准合同条款》,强调了对合同中涉及到的个人数据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1999年,国际商会为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制订了“标准电子销售合同”、“电子商务用语库”、“非物质化贸易最佳规章框架”,提出了《电子商务及2000年问题争端解决方案》,建立了对“公共密钥基础结构”(pKi)增加信任的服务,配合开展数字签名的注册和认证服务.

2000年1月1日,国际商会修订生效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对有关电子商务的术语作了补充。

6、其他国际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关注

关心国际商务的,除了wipo以外,还有国际电信联盟(itU)和位于日内瓦的世界贸易中心(wtC),这两个组织领导的一个合作机构,准备在今后的3年内,每年注入270万美元,用于支付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设立网络中心和实施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专家费用,加强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电子商务工作.

1997年7月,全球信息网络部长级会议在伯恩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宣言。

1997年11月,跨大西洋商务对话(taBD)在罗马会议上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公报。

1997年11月,发表亚太经济合作论坛(apeC)领导人的宣言以及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联合声明,决定共同制订一个发展电子商务的工作计划,并于1998年2月,成立了一个电子商务特别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此项工作计划.1999年9月,在新西兰召开的apeC领导人会议上,电子商务正式列为会议讨论的议题。

1998年3月,美洲自由贸易区域(Ftaa)发表关于电子商务的部长级宣言。

1998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起了一个名为“电子商务为发展中国家服务”的特别行动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电子商务。1999年5月17日的“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也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电子商务。

1999年1月14日,在Hp、aoL、时代-华纳、mCi-woRLDCom、迪斯尼、戴姆勒-克来斯勒、iBm、三井、ntt、eDS、东京-三菱银行、neC、富士通、东芝、德意志银行、法国电信、西班牙电信、马克-斯宾塞等29家全球最大的电信、媒体和计算机公司的倡议下,开始了“关于电子商务的全球企业对话”(GBDe),主要目的是避免各国政府制订的政策和法规发生冲突,给在线经济的发展造成障碍。为此,提出了9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课税和关税、知识产权、消费者信任度、身份验证、安全性等,希望在全球建立一个统一的商务规范。1999年9月12日-13日,这些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聚会巴黎召开了GBDe首届大会,讨论这些问题,并建议建立一个“争端的替代解决方案”制度,当公司违反业界制定的自我管制原则时,客户可以按照替代解决方案处理问题。GBDe的各个工作组就上述9个问题分别准备了解决方案,分发给各公司讨论通过,然后提请各国政府研究考虑。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企业界对电子商务立法的急切要求和关心.

1999年10月,全球商业联盟(theallianceforGlobolBusiness,简称aGB)提出“全球电子商务行动方案”(aGlobalactionplanforelectronicCommerce),包括十大原则和四大行动方案。十大原则是:民间部门主导,市场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干预,私营企业参与政策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电子交易原则免税,电信基础建设自由竞争,尊重个人选择,保护隐私,建立信用机制。四大行动方案是:?应用电子商务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基础建设并举;?建立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建立电子商务市场的基本法则。

2000年2月28日至3月1日,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就其正在起草的《民商事管辖权和外国判决公约》中涉及的电子商务问题,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召开工作组会议进行专题讨论,主要涉及到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合同(BtoB合同)、消费者合同(BtoC合同)、侵权管辖原则、分支机构管辖权、经常性商业活动管辖权等问题。

2000年5月成立的全球性的无线广告组织www(wirelessadvertisingassociation),z2000年9月20日了一个网络广告新准则。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7、美国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率先给电子商务立法的是美国和欧盟。首先提出电子商务(e-Business)概念的是美国的iBm公司。

1991年9月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高性能计算机法规网络案》。

1995年12月,美国宣布成立电子商务工作组。

1996年12月11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于1996年11月制订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草案,并将其上网供大众评论,这是美国政府首次通过因特网来帮助政府制订政策。

1997年5月30日,美国GooC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提出《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总结》。

1997年7月1日,美国政府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以及关于电子商务的总统令,涉及到关税和税收、电子合同、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法律问题。

1997年7月,全美通用州立法委员会草拟了“计算机及信息交易统一法”;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发表了一份对主域名系统(DnS)的管理进行评论的请求。

1997年10月,美国与荷兰签署关于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联合声明。

1997年12月,美国和欧盟发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联合宣言。

1998年2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电子商务为免税区。

1998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表了正在出现的数字化经济一文,这是有关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一份综合性报告。

1998年5月,美国与日本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

1998年6月,美国与法国联合发表关于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经济的挑战的背景文章。

1998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份题为因特网名称和地址管理(白皮书)的政策声明。

1998年6月23日,美国政府通过了“因特网税务自由法案”,规定对因特网连接和因特网服务暂不征税.

1998年9月4日,美国总统和爱尔兰总理用数字签名的方式签署了一项电子商务联合协议,表示要支持使用电子签名,海关对电子交易免税,提倡电子商务的税收保持透明、一致和中立等.

1998年10月美国参议院批准了新的税收法案-因特网免税自由法,在三年内禁止向internet电子商务征收新的税种,美国总统于10月21日签署了这一法案。

1998年10月20日,美国商务部与“名称和序号分配的因特网社团”(iCann)达成了一项合作的意向性协议。

1998年11月25日,美国商务部与“名称和序号分配的因特网社团”(iCann)达成了一项正式协议,美国政府将有关因特网域名的技术性管理功能逐步移交给该私营团体。

1998年11月,美国与韩国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

1998年12月,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提交了“第一份年度报告”,对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进程和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和总结。

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上网。

1999年,美国再次呼吁将对数字产品的免税至少再延长18个月,并希望在11月底在西雅图召开的wto部长会议上达成此项协议.

1999年5月,美国与日本发表联合声明,对涉及电子商务的关税、税收、隐私权、身份确认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意见。

1999年7月,美国在草拟的“统一商法典”(UCC)第2条B项的基础上,颁布了“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UCita),这是一部示范法,有待于各州分别确认、生效。到2000年6月,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已经立法采纳了这一示范法,华盛顿特区和俄克拉荷马州等6个州准备立法采纳.

1999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一项议案,确认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9年10月20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签发了一项“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案”(Coppa),这一法案是在1998年被国会通过的,规定针对13岁以下儿童的web站点必须通报父母他们采集信息的用途,获得批准方可收集这类信息.

1999年11月,美国公布了《统一电子交易法》。

1999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签署了三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令,其中一项是“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这三项法案是由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于11月18日和11月19日通过的。

1999年12月,美国公布世界上第一个internet商务标准。

2000年3月14日,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美国和欧盟就数据保护问题达成了一项协议.5月31日,美国和欧盟签署了一项旨在保护在线消费者隐私及创造良好电子商务环境的条约,填平了美国和欧盟在保护隐私方面存在的差距.

2000年6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426票赞成、4票反对的压倒优势通过了《国际和国内商业中的电子签名法》,6月16日,美国参议院也以87对0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这一法案,6月30日,克林顿总统以电子签名和传统书写签名两种方式签署了这一法案.这一法案将于2000年10月1日起生效。自1995年以来,美国已有46个州通过了类似的电子签名法。

2000年10月26日,美国联邦交易委员会(FtC)公布“迈向21世纪:B2B电子交易市场国际竞争政策”的研究报告。

8、欧盟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81年,欧洲国家推出《贸易数据交换指导原则》(CtDi),为电子商务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1982年的欧洲理事会秘书长的《电子处理资金划拨》报告,已经提出计算机记录文件可以相当于纸面文件为证的意见。

1995年11月23日,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Directive95/46/eC)。

1996年3月4日,欧盟通过《有关商业通信》的工作文件(Com<96>192)。

1996年8月30日,欧盟提出《有关信息社会服务法规透明度规则的法令》建议(Com<96>293)。

1997年4月15日,欧盟提出《欧盟电子商务提案》。这一提案从电子商务革命、确保进入全球化市场(基本设施,技术和服务)、建立一个有利的管理体系、促进有利的商务环境等四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证。

1997年9月9日,欧盟提出《关于有条件介入服务法律保护的指令》建议(Com<97>628)。

1997年10月8日,欧盟通过《确保电子通信的安全和信任:建立有关电子签名和加密问题的欧洲框架》的工作文件(Com<97>503)。

1998年5月13日,欧盟发表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框架指南》(Com<98>297)。

1998年10月25日,欧盟颁布了《关于处理个人数据及其自由流动中保护个人隐私的指令》(又称《欧盟隐私保护指令》).

1998年11月欧盟《私有数据保密法》开始实施,这一法案是1995年开始起草的,涉及到输入网络站点、存储于因特网服务器上的及内联网上传播的私有数据保护问题,业务范围十分广泛.

1998年12月23日,欧盟执委会通过并颁布“欧盟内部市场电子商务信息社会服务法律构架”的指令草案,提出信息社会服务的概念,覆盖了所有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行为,涉及到区域内部市场规划、硬件设施提供者、商业信息传播、网上电子缔约、媒介的责任、行为规则、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要求各成员建立完善的环境,妥善利用电子传播媒体,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一草案于1999年5月征询欧洲议会的意见,9月1日由欧盟执委会提出修正案。

1999年2月,欧盟提出了建立协调全球通信、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国际的建议。

1999年12月13日,欧盟通过了《电子签名法指令》(1999/93/eC),2000年1月19日正式,自之日起生效,要求各成员于2001年7月19日前完成国内法相应的修改。

2000年6月4日,欧盟批准和美国签订的《安全港协议》,保护客户个人资料和信息。

2000年5月4日,欧盟议会通过了《电子商务框架指令》,6月8日公布,要求15个成员国在18个月内贯彻这一指令,这一指令将成为促进欧盟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法案,大大推进欧盟电子商务的发展。预计年底欧盟还要出台数字版权保护、电子货币和金融服务等法律提案.

2001年3月下旬,欧盟执委会通过电子通讯服务规范新结构指令草案中关于网络市场分析与评估的准则草案。

9、日本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96年,日本成立了“日本电子商务促进会(eCom)”。

1997年11月,日本通产省了题为“改善电子商务环境”的法规文件。

1998年3月,日本电子商务促进会(eCom)制订了有关电子商务的“智能卡应用准则(接触/非接触)”、“认证主管部门(Ca)准则”、“交叉认证准则(初始版)”、“私营部门电子商务活动中个人信息保护准则”、“虚拟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准则”、“电子公证系统准则”等一批准则,并于1998年4月制订了“智能卡电子货币系统的安全标准”.

1999年6月1日,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通信监听法》,送交参议院审议。

1999年11月,日本邮政省、通产省和法务省联合起草并公布了“与电子签名和认证有关的法律条款-促进电子商务并为基于网络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奠定基础”政策文件。

1999年12月,日本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组建了“下一代国际互联网政策研究小组”,由日本电信局牵头负责。该小组于2000年6月提出了“数字化日本的起点-行动纲领”政策文件,主要包括与网络基础设施有关的政策、与技术平台有关的政策、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在电子商务政策部分,对电子签名及其认证系统的法律地位及效力、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跨国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等,提出了系统的立法建议。

2000年5月24日,日本通过了《电子签名认证法》(共计47条),5月31日公布。2001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电子签名及认证业务相关法律》(电子签名认证法).

2001年3月,日本通产省提出“有关电子消费者契约和电子承诺通知的民法特例”法律案,针对B2C中因电子消费者契约中经常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纠纷,而按照日本民法的有关规定,消费者往往被认为有重大过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提出对日本民法第526条第1项、第527条作出特别规定,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10、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

1988年,澳大利亚在其私权保护法中已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具体的规定,1998年3月31日,司法部长提出《电子商务:建立法律框架》的报告。1999年澳大利亚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9年12月,澳大利亚颁布了“电子交易法”(eta),提出了在电子商务中的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1992年,我国台湾地区经济部开始推行“商业自动化计划”,发展eDi和互联网商业应用技术;1998年1月,行政院成立了“数字签名法”起草小组,1999年12月23日,行政院审议通过了一项“电子签章法”草案,同日立法院也提出一项不同版本的“电子签章法”草案;1999年6月3日,行政院通过“产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方案”;1999年11月26日,通过经济部所提的“商业自动化及电子化推动计划”。

1996年,意大利通过了第675/96号立法文件,对个人数据保护作了规定;1997年3月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7年通过了255/97号令进行了修改,11月10日以第513号总统令《数字文件规则》。

1997年,马来西亚通过了《电子签名法》。

1997年,阿根廷建立了数字加密与数字签名委员会,了第45/97号决议,1998年了第427/98号法令。

1997年4月,希腊议会通过了数据保护法案,成立了数据保护机构,保护包括电子数据在内的个人数据。

1997年5月,比利时通过了有关信息社会的立法,其中包括确立数字签名的法律地位。

1997年8月1日,德国《数字签名法》和《信息、通讯服务标准条款管制法》两法同时生效,确认了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2000年3月9日,德国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取代了1997年的《数字签名法》,2001年4月生效。该法是根据2000年欧盟的“电子签名法指令”修改、制订的。

1998年,加拿大财政部电子商务咨询委员会公布了“电子商务与加拿大税务”的研究报告,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有益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电子商务与税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2000年4月,加拿大国会保护电子商务中个人隐私法,该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

1998年4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电子商务政策框架》;1998年6月通过了《电子签名法》。

1998年7月16日,英国女王批准了《1998年数据保护法》,并于2000年3月1日起生效,取代了《1984年数据保护法》,主要强调了个人数据传送的隐私权保护。1998年10月,英国政府发表“电子商务-英国的税收政策指南”,英国贸易工业部发表了《网络的利益-英国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00年8月1日,英国《电子通讯法案2000》第7章生效,确认了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一样的法律效力.

1998年12月,韩国通过了《电子签名法》,1999年7月生效;1999年3月29日,韩国通过《电子商务基本法》,1999年7月1日起生效。该法分为6章、34条,是在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电子信息的有效性、数字签字的效力、电子信息的证据性、电子信息的保存、认证机构的许可、信息系统的安全、消费者保护等.

1999年,香港信息科技与传播署公布题为“21数字世纪的信息科技策略”的报告,提出针对电子商务的电子记录、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数字签字的法律效力、认证机构的许可基准及管理等问题和建议.香港于1999年7月提出草案、2000年1月5日通过了《电子交易条例》(共计51条)。

2000年4月26日,墨西哥通过电子商务法案。

2000年6月14日,菲律宾总统签署了国会已通过的《电子商务法》,使菲律宾成为继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之后亚洲第4个用法律规范电子商务的国家。

2000年7月10日,爱尔兰总统签署批准了“电子签名法”。

2000年7月27日,突尼斯议会审议并通过了电子商务法草案。

2000年8月,东盟10国领导人决定专门成立一个叫作“e-aSean”的特别小组,专门负责制订东盟各国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的全面行动计划,争取在2003年以前,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基础上,制订出各国自己的电子商务法.

到2000年8月,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订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

(三)电子商务的立法层次

电子商务的立法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的立法,指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的以“数据信息”为核心引发的一些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立法,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法律效力(如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电子合同等)、数据信息的认证、数据信息的产生和保存等。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可以说是这种立法的典型。

广义的电子商务立法,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述狭义的电子商务立法为第一层次,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第二层次,是直接相关的、有较大影响的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第三层次是有关的、并会造成一定影响的,如关税和税收、个人隐私权保护等问题。

第一层次的法律问题,对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是最为急迫的、重要的,它对电子商务能否正常运行具有否决权。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个立法问题,还须有赖于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作为基础方可解决。《电子商务示范法》的出台,可以说从世界范围内已基本解决了这一法律问题。各国的任务只是参照这一示范法,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相应制订本国的相应法律。对于我国也不例外。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马上制订类似的“电子商务法”,时机尚不成熟,但是立即起草相应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急迫。

第二层次的法律问题,对于典型电子商务能否正常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本身并非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只是电子商务正常运行应有的法律环境和必要条件。因此这类问题严格地说,不属于电子商务法的范围,而属于与电子商务法直接相关的法律范围。这类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本身安全可靠运行的法律保障,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新问题。这类问题,如同电子商务本身一样,也是由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产生和运行提出的新问题,且比电子商务本身更为复杂、涉及面更广,因此解决的难度更大些,存在的空白点和争议更多些。这类问题在广义上讲的电子商务立法中应属难点所在,但其又有法律上的相对独立性,即在考虑解决这类问题时,电子商务的要求是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但问题的解决,并非仅为电子商务所需,还涉及其他许多方面。

第三层次的法律问题,属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问题,其关联程度不及第二层次。这类问题总体来看是属于现有法律法规,问题是如何与电子商务的出现相适应,作相应的修改、调整。也有些问题属于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从法律角度讲,这类问题的解决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是要付出一定的工作量,选择适当的时机,因此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谈到立法,必然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整个的法律体系,电子商务立法也不例外。

在考虑电子商务立法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考虑的是电子商务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应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等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准确地加以把握。

1、电子商务法是民商法和经济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是对国际贸易法的重要补充

电子商务法亦属于一种商务法,应属于商法范畴。所谓商法是指调整商人、商事组织或商业行为等内容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没有把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其归入民法部门,统称民商法。如前所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只是强调以电子形式,即以“数据信息”为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商务,是传统商务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法当然是传统民商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这是毫无争议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电子商务法又涉及到经济法。所谓“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或指导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和监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形式。所以,电子商务法又是对经济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可以说电子商务法处于民商法(私法)和经济法(公法)的交叉处,同时兼有两者的属性。

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法也是对国际贸易法的重要补充。

2、电子商务法是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商务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最主要的贸易方式。知识经济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企业发展虚拟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知识和知识产权为实体的“虚拟化”商品大量涌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资源和主要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电子商务就是商务“虚拟化”,即通过因特网这样的“虚拟化”空间和媒体,以“数据信息”表达形式进行的商务。商务“虚拟化”与企业发展“虚拟化”和商品“虚拟化”是对应的,也是相适应的。

所以,我们应把电子商务的立法置于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框架下,作为知识经济法律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这样才能从总体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电子商务的立法。

3、电子商务法是保护商务信息的一种专门法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发展的浪潮,已从原始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是第三次浪潮大发展的产物和缩影,是信息社会中商务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从《电子商务示范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而“数据信息”只是“信息”中的一种具体类型。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信息”问题。从这一角度,我们又可以讲,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商务“信息化”。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法的实质内容是确立一种特殊的“信息”-与商务有关的“数据信息”的法律地位,并加以利用和保护。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法是保护商务信息的一种专门法,是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法律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电子商务立法作为信息立法,信息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把握。

三、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电子商务问题才会引起wipo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保护信息的一种法律工具

知识产权属于一种“信息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处于专有领域的一些“信息”提供的法律保护。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在构成电子商务的四种“流”中,“信息流”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作为电子商务“信息流”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信息”是可以作为“商业秘密”直接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的;而更多“数据信息”的固化、表达可以文学作品、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形式取得版权和其他权利的保护;某些“数据信息”可以商品化,构成“信息化商品”受到商标、商誉等权利的保护;电子商务中进行的商业竞争自然也要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和限制。不仅如此,现在知识产权的版权保护,已经延伸到在网络环境中,对作品(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利用的保护,这对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电子商务活动,特别是国际间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

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的酝酿、出台、通过、实施,是知识产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和竞争手段的一个典型例证。

早在1985年,美国代表就在关贸总协定的一次专家会议上再度提出假冒商品贸易活动中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

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的第八轮谈判(通称“乌拉圭回合”)开始之际,瑞士等二十个国家正式提出议案,要求把“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新的议题纳入谈判。美国代表提出:“如果不将知识产权等问题作为新议题纳入,美国代表将拒绝参加第八轮谈判。”1990年底知识产权议题正式纳入第八轮谈判,1991年底形成了tRipS最后文本草案的框架(邓克尔文本),终于在1993年12月15日结束、1994年4月15日签署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中,tRips作为一揽子通过的协议之一成为关贸总协定和新生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协议文件,并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所设置的三个理事会中就有一个是知识产权理事会(全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简称tRips理事会。其他两个理事会分别是“货物贸易理事会”和“服务贸易理事会”〕,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直接领导的职能机构中,也包括一个“知识产权与投资部”。这充分表明,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已经结为一体,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的三大支柱。

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广义的理解还应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三十年间增加了190多倍。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飞速的发展,并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发展虚拟化的主要方式。

3、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已经出现了知识产业,即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配置的产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高科技产业和版权产业,也可通称为知识产权产业。在有形商品贸易中,附有高新技术的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通常被称为“知识产品”或“知识产权产品”,在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凝结着占相当大比重的、多种知识产权的价值,如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产品就属于这类产品。在无形商品贸易中,计算机软件、包括电影在内的视听作品、录音制品、文学作品等版权产业的产品占据了主要地位。简而言之,这种主要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这些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目前商品交易中的一种主要商品,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主要交易对象。尤其是版权产品,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上载”和“下载”,实现网上交付,利用电子商务形式进行交易更是独具优势。

4、电子商务模式已成为专利保护的一种客体

199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发的《专利审查程序手册m.p.e.p》中已经明确允许商业方法申请专利。

1998年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就StateStreet银行诉SignatureFinancial金融集团一案作出判决,确认指导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的专利是合法、有效的。这一判决是针对Signature集团拥有的美国第5193056号专利而作出的,也是CaFC首次对涉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是否可以取得专利作出的判决,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确认了这一判决,从而确立了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专利保护的合法地位。

1999年4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对at&t公司诉excelComunication长途电话公司一案作出判决,判定at&t公司的市场营销方法的经营模式专利有效.

美国对于这类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专利,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将那些已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应用的经营方式,首次移用到因特网上,便可获得专利保护,将已有的经营模式“系统化”也可获得专利保护。walkerDigital公司的“逆拍卖方式专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专利已被用于其所拥有的priceline.com网站上。这种“逆拍卖方式”在现实社会的交易中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但并未因此影响到它获得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专利。walkerDigital公司是一个以取得经营模式专利作为自己主业的风险公司,有员工约30人,已提出有关经营模式的专利250多件,其中有14件已获得批准.

在此前后,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有关电子商务领域的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

(1)第4528643号专利,e-Data公司1993年购买了专利申请权,1995年获得专利,涉及电子分发的方式和购买数字资料的方法。

(2)第5333184号专利,at&t公司1992年6月提出申请,1994年7月获得专利,涉及到通过记录长途电话通话记录,用于市场促销的一种经营方式。

(3)第5708780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5年7月提出申请,1999年1月13日获得专利,涉及会话标识符(包括在web站点上跟踪用户的数字认证,但不包括cookie)。

(4)第5715314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4年10月提出申请,1999年2月3日获得专利,涉及购物车。

(5)第5724424号专利,openmarket公司1995年11月提出申请,1999年3月3日获得专利,涉及安全在线支付。

(6)第5768528号专利,V-Cast公司1996年5月提出申请,1999年6月16日获得专利,涉及推(push)技术和计数器。

(7)第5774870号专利,netcentives公司1995年12月提出申请,1999年6月30日获得专利,涉及在线激励和授奖。

(8)第5790793号专利,netDelivery公司1995年4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4日获得专利,涉及一种保护在公司之间进行通信,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方法,相当于在电子邮件信息中嵌入URL,属于推技术的一种应用。

(9)第5794207号专利,priceline公司(即walkerDigital公司,priceline是其所拥有的网站的域名,故被误认为是其公司名称)1996年9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11日获得专利,涉及“用户定价”电子商务报价系统,被称为“逆拍卖方式专利”。

(10)第5794207号专利,CyberGold公司1995年12月提出申请,1999年8月11日获得专利,涉及按广告浏览次数付款。

(11)第5960411号专利,amazon.con公司1997年9月12日提出申请(申请号为92895),1999年9月28日获得专利,专利名称为“通信网络定购货物的方法和系统”,即“一次点击”(one-Click)电子商务购物技术专利.

据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统计,1990年美国授予与网络有关的发明专利仅有22项;在1996年以前,涉及因特网的专利申请只有13件;截止到1998年,与网络有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已达2193件;1999年前3个月,有关因特网的专利授权达到695件之多.到2000年年底,有关电子商务的授权专利,美国已有1500多件,日本有接近200件。随后的国家是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韩国宣称每年有关电子商务的专利申请达到3000-4000件,位居全球之首。美国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1998年为1300件,1999年为2600件,到2000年5月已有4500-5000件.

这种经营模式专利的投入成本一般都不大,比较适合于个人和小型企业进行开发,在这方面大企业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有人曾对落入美国专利分类“705”号领域的经营模式专利申请作了专题分析,发现从1998年1月至1999年7月约700件的申请中,个人申请占30%,而大企业的申请不到10件.

在美国的影响和压力下,日本也将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纳入专利保护,如日本第2756488号专利—图形广告方法(mapadvertisingmethodpatent)就是一例.

外国向中国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4年5月9日(申请号94190313.3),国内提交的第一件电子商务专利申请是在1995年12月7日(申请号95117826.1),到2000年底,中国已公开的直接与互联网技术有关的专利申请117件,与互联网相关的专利申请620件.目前中国对于商业方法不准备给予专利保护。

对于因特网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给予专利保护,尽管争议甚大,且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它确实可以刺激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也是事实,不容忽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到因特网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专利的纠纷也开始增加。自1999年10月以来,就发生了多起,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美国价线(priceline)公司诉微软公司及其所属的expedia旅游服务公司侵害其“逆拍卖方式”专利之诉,全球最大的书店亚马逊网站(amazon.com)诉Barnesandnoble.com侵害其“让顾客点击一次鼠标就可以重复购物”(“one-Click”)专利之诉,intouch公司诉亚马逊网站、Liquidaudio、Listen……com、Discover.music.com和时代华纳的entertaindom等数家网站运营商侵害其“在线音乐作品试听技术”专利之诉,FantasySports.com诉Yahoo、eSpn及另外两个网站,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诉askJeeves.com等。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决定加强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专利审查程序,以确保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为此,该局决定从2000年3月29日起,增加涉及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和技术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增加一道复审程序,并由资深的专利审查员来负责审理,同时专利局将加强与技术界的合作,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专利事务.

2000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议员提出一项《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议案》

5、电子商务为知识产权的获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一种新的获得知识产权的途径-电子申请也已问世。电子申请就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向国家知识产权主管行政机关提交知识产权确权申请。按照传统的做法,这类申请(如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申请等),应该是以纸质文件为载体进行的。

wipo起草的专利法案条约(pLt)(草案)和专利合作条约(pCt)细则的修改中,已提出电子申请的要求,确认了其合法性。日本专利局是第一家成功实施电子申请系统的,1990年12月已经开始接受有关专利的电子申请,到1996年,67%的专利申请是通过网上提交的,另外有29%的专利申请是以软盘的形式提交的,只有4%的申请文件是以传统的纸介质方式提交的.韩国已经着手进行通过互联网申请专利的试验。美国、日本、欧洲三个专利局正在进行通过互联网联机申请专利的准备,并把实现专利文献无纸化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1998年11月23日至27日wipo召开的特别顾问会上,提出可能采取的8种专利电子申请的模式,供研究讨论。

数字贸易专业篇9

关键词 国际营销 日用小商品 专业外贸公司 对策

随着商品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的日用小商品的进出口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迅速,这其中专业的外贸公司担当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顺利开展出口营销,实现日用小商品出口业绩的稳定增长,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紧迫。

1日用小商品出口进出口公司外部经济环境

1.1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国际贸易增势较强

21世纪的前4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是由低向高,比较平稳。虽然曾经有过一些小风浪,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世界贸易将维持扩张,增长势头仍属较强。2003年世界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则强劲回升。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新预测,尽管国际原油价格飚升,200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8.5%,远超过2003年4.5%的增幅。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转旺,对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多数商品价格明显上扬。

1.2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外贸形势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贸易的层面来看,中国是近年世界贸易增长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得最快。但在外部一些因素的下,未来中国外贸的发展步伐可能会减缓。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表现的很不确定;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和需求扩张的拉动下,国际市场总体上呈现商品价格普遍上升或维持高位波动的态势,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这成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1.3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分析

日用小商品市场属于较为稳定的消费品市场。这些商品多属生活必需品,受世界经济景气影响较小,经过努力,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中国的日用小商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亚洲一些新兴国家不断崛起,他们也积极利用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出口产品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同构性,使我国中小在劳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顿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显萎缩。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市场上,受韩国、东盟、印度等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不断挤占,以及巴西等美洲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致使许多产品在美国与日本等地市场的占有份额已开始下滑。

2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中国专业外贸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贸经营权放开。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放宽了贸易限制,扩大了对外贸易经营者范围,外贸经营权实现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具备,供货商完全可以绕过专业外贸公司这个“二传手”,直接与国外客户从事外贸业务。

(2)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自2004年1月1日起,国家降低了一般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低或取消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在现行出口结构下,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左右,退税率的降低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退税这一利润来源。

(3)允许跨国公司建立独资采购中心。2004年2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从事采购业务及进入物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可能就会选择自建投资性公司,自主从事出口业务。这样,专业外贸公司就不得不面对主要客户源流失的不利局面。

(4)电子商务的发展拉近了客户与供货商的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B2B)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日渐重要。通过互联网,国外客户和国内供货商可以方便地查找到对方信息。如此专业外贸公司的信息优势也就难以维持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专业外贸公司的利润空间,乃至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根据自身优势和形势变化转变经营模式已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当务之急。

3中国日用小商品出口行业的Swot分析

Swot,是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缩写。优势和弱势,机会和威胁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Swot分析就在于提出一种分析相互交织的复杂因素的系统,其目的在于分析行业自身的具体优势和弱势以及识别环境变化进行处理。

3.1具有的优势

成本优势:日用小商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质较稳定,产品的综合成本得以降低;客户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拥有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渠道,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财富。良好的客户关系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订单,而且现有的客户愿意引荐更多的其他客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存在的劣势

不能控制货源,受供应商影响较大:目前,专业的外贸公司还没有实体性的生产工厂,出口产品均来自对其他企业的采购,受供应商的影响加大。一些供应商的交货意识、包装意识相对落后,会导致客户信任度的下降;部分产品采购价格不够到位,致使利润降低: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外贸公司在部分商品的采购上,价格还不够到位,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使公司的利润降低。

3.3可以利用的机遇

(1)贸易机会扩大。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十大贸易国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所有外贸面临的贸易机会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形势良好,整个出口领域空间巨大。

(2)商务和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这种新兴贸易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自由的手段和工具,使国际贸易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变化。

3.4面临的危机

(1)专业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专业外贸公司当前经营业务环境发生变化,利润空间与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

(2)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2005年1到9月,国际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4.9%。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公司出口产品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公司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因此,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型行业来说,其业绩的增长将面临一定的汇率损失,短期的冲击将不可避免。

4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进一步扩大出口的营销对策

4.1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使营销数字化

目前,中国出口商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信息、沟通和营销能力屏障。而网络营销几乎就是为中国出口商克服信息、沟通、和营销屏障特别准备的。受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迅速发展的,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应该加大国际互联网这一得天独厚地国际市场开发媒体上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取全球进口商的注意力。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建立数字化的宣传窗口;利用搜索引擎的广告统计功能测试不同区域市场的商品关注度;利用商贸网站上各种产品的点击次数发现最新热门产品;利用搜索引擎的各种搜索功能监测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等等。在宣传、广告、情报、沟通等方面,数字化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4.2积极再造价值链,拓展外贸空间

目前大多数外贸公司主要销售生产厂家品牌的产品或客户定牌的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只是个“二传手”,替他人做“嫁衣”,因此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危险。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必须延展价值链,向前更贴近市场,如加强市场调研,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更快更有效地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高产品的含量,为产品打造品牌,在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将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注入到品牌中去,让品牌进入客户心中,从而实现公司的自主营销。

4.3战略联盟策略

国际市场商机无限同时也危机四伏,任何企业在勇于进取的同时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垄断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目前的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的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这时通过与邻近的相关企业结成各种跨国经营联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联盟中的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竞争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持续优化配置各成员既有资源,而且有更多机会使联盟核心竞争优势最大化。综合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出口策略联盟的主要做法包括:建立上下游联合售后服务中心;设立联合发货仓库;海外零售分销策略联盟等方式。

4.4在出口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在市场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是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迫切要求,是营销在高科技信息的必然产物。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制定营销计划之前,营销者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通过收集顾客消费数据,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简明地得到这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营销者就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为有效地赢得顾客、创造利润提供了保证。同时,数据挖掘还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期。通过对大量地顾客消费数据进行,可知顾客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群体分布,从而分析顾客带来的利润分布状况和细分市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低成本的营销计划,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1梁英俊.外贸公司出口营销管理变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5(2)

数字贸易专业篇10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作为外贸专业高考的重点科目,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识记的方式写出国际贸易相关的概念、特点、影响及运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概念往往比较书面,而且抽象枯燥,使高三学生难以消化。而通过对左右脑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为高三教学开疆扩土,带来新的局面。

【关键词】

右脑训练;识记能力;基础知识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国贸》”)是职业高中外贸专业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此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主要概念、措施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还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由于整本教材知识点众多,学生难以全部消化。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应试教育下,老师想尽办法抓学生背诵,却经常头痛地发现学生仍然将知识点记混的情况。学生则在心里呐喊:请给我一块机器猫的“记忆面包”吧!笔者通过多年高三教学实践经验,对右脑的记忆功能进行研究,并将它们运用到《国贸》高辅中加以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左右脑记忆的功能特点

“人类实际上只用了自己大脑能量的10%。”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姆兹曾说过。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其功能各不相同。左脑是理性脑,又被称为语言脑,采用语言形式处理信息。主管言语、文字、符号、分析、计算、判断、推理等,是人类读书、计算和写作时的动作中心。而右脑则是映像脑,以映像化方式处理信息。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象的、直觉的及多感观的影像。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够将语言变成图像。不仅如此,右脑还能把数字变成图像,把气味变成图像。右脑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转化为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如右脑读“猫”这个词时,会自动地在右脑的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感觉链接在一起。针对左右脑各自记忆功能的不同,笔者认为,右脑较之左脑有更强的持久性记忆功能。在学生通过推理、分析等逻辑方式进行左脑记忆后,如果能系统地训练右脑的记忆,将对学生学习《国贸》有更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记忆面包

如何能较好地利用右脑对高三教学有所辅助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日本记忆大师七田真先生的“七田式右脑训练法”,把这些训练法贯穿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教授新知的同时有序地利用此方法对学生进行右脑训练。

1.数字转码记忆法。在国际贸易的学习中,学生经常因为碰到一些难记的年月日而烦恼,如在日期出现最多的第七章《世界贸易组织》中除了要记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2001年12月11日外,还需要知道中国提出恢复我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申请的时间、中国成为wto观察员的时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wto的时间等。遇到这么多没有太多规律的时间,学生经常容易记混,此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七田式右脑训练法,利用数字转码法和联想法,把00~99所对应的关键词跟需要记忆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再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就可以把这些关键词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庆祝中国入世要吃二(块)石(头),因为是灵药,而鱼饵是庆祝国庆时吃的。”虽然刚开始,学生觉得这样的记忆很繁琐,要通过故事的方式记住,但是因为有情节有画面,所以不太容易出现背了忘、忘了背的情况。最神奇的是,使用时间长了之后编故事的速度就提高了,记起来也更加顺畅。

2.默写记忆法。默写应该不算什么新招数了,几乎所有的课程,甚至包括数学(默写公式或原理等)都会在高三教学中运用此方法。但是默写也是有窍门的,对学生进行有效默写记忆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右脑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行默写时,不必一字一句地进行记忆,而是迅速地看一遍文章,然后将所有信息作为一个整体输入大脑。经常进行默写训练,眼睛会变得灵活,右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但是可以养成学生逐字逐句默写的好习惯,对于定义中的一些关键词会一字不落地记住。建议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可利用一次课堂时间,教授学生默写记忆法,并进行实践操作,之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

3.背诵记忆法。大脑生理学表明,与大脑记忆密切相关的是大脑新皮层的颞叶和新皮层的海马。如果将信息重复,就会在海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反复刺激大脑,刺激速度越快就越能够在海马里构筑起清晰坚固的记忆回路。背诵本身蕴含着神奇的力量,反复背诵可以刺激大脑中的海马,开启右脑深层记忆回路。

4.图像记忆法。右脑独有图像记忆功能,在努力想起某事物时,记忆会以图像或视频的形式再现。对于《国贸》课程的教学,笔者也借鉴了此种方法。在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一些颜色鲜艳的笔画出书本中的重难点,并注视某一页一分钟,再要求合上书本。于是,对某些重点知识出现了图像再现的效应。在进入到第二轮复习时,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画一张空白图片,取名为“无字天书”,然后让学生带着无字天书回忆书本中每个方位相应的内容。

5.左右脑综合记忆法。面包有正反面,正如我们人脑的左右半球一样,只有相辅相成地合理运用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如我们可以先利用左脑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图表归纳,再让学生盯着图表看一分钟,通过右脑训练的方式,将表格以图像的形式印在脑中;又如对某一章节的学习,可以先利用“无字天书”,将本章的内容进行图片式梳理,再以大括号的形式,用文字按顺序写出相应的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每章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左脑),每天布置学生在一个较固定的时段进行默写记忆法的训练;也可以利用填表法,将《国贸》中所涉及到的每个年份或日期以及对应的事件等(左脑)通过数字转码的方式填写在表格里。

三、记忆面包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