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十篇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十篇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1:48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1

进一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各学校党组织抓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切实做好省委巡视苏州高新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反馈意见落实整改工作,现就全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通知如下:

各学校迅速组织开展本单位、本部门岗位意识形态风险排查,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职能,以具体工作岗位为单位,从思想动态、制度机制、舆情掌握、岗位职责、信息安全等方面,认真查找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列出具体情形,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定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管用、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梳理岗位风险清单、强化风险预警、定期分析研判,系统化构建意识形态工作闭环,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重点排查和防控五类风险:1.思想动态风险。因党性意识不强、学习不到位、思想警觉不高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偏差的风险;2.制度机制风险。因制度、规定缺失或者相关的要求不明确、措施不到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风险;3.舆情掌握风险。因对管理服务对象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动态缺乏了解,存在舆情隐患的风险;4.岗位职责风险。对岗位意识形态职责认识不清,工作履职可能错位、缺位,进而引发行为、言论偏差的风险;5.信息安全风险。因工作流程、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可能存在重要信息违规泄露的风险。

各学校党组织应按照要求,认真开展排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防控融入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的全过程,从严从实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强化对薄弱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意识形态岗位风险排查和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2

关键词: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

1推行铁路部门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点及控制措施,重点是动态化管理。安全生产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近几年铁路建设不断加快,每年均投入数千亿元的资金推进铁路建设。国家对铁路建设继续高度重视,按照确定的铁路建设规划,2014-2015年国家铁路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随着铁路网规模逐年扩大和高速铁路集中投产运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量投入实际运用,铁路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新的安全风险势必会逐渐显露出来,不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势必会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人员、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安全风险也随着不断变化。如果我们一味地搬套原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新风险,达不到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应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安全风险体系,使之与安全生产相适应。

2当前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铁路基层单位、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对全面推动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更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铁路总公司一再要求对于铁路安全工作要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按照“三点”共识(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影响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工作要求。)和三个“重中之重”(把客车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落实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以确保高铁和客车安全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铁路各单位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行动态化管理,动态化解决存在影响安全的问题。因此铁路相关职能部门不但要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和宣传把安全风险的核心意义传导给基层的干部职工,更要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的意义,使干部职工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有着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把规避风险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职业本能,提高自身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

2.2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固步自封”,没有按照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和细化。安全风险管理要结合生产环境的改变应不断更新内容措施,主要包括生产人员的变动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生产环境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对调动补充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业人员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安全风险教育,即使是教育了,效果也不明显。安全管理、作业人员,他们会因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施工(特种设备操作)作业人员的情绪很难处于100%的良好状态,同时作业周围环境随时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逐步补充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内容,消除风险,确保安全。尤其是一些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他们可能存在肢体、大脑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存在职业禁忌症,对他们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上岗前、作业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班组工班长应及时了解沟通、关怀和爱护他们,消除风险,促进安全生产稳定。

2.2.2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形成的新风险不能及时研判、分析和识别,没有形成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的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在安全生产中投入使用,在改善人们劳动条件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专职安全管理、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产生的新风险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设备性能和技术参数,对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进行研判、分析和识别,及时制定出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2.3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作业人员来说,劳动环境相对稳定,有些情况下,劳动环境将由室内转向室外(空间);由地面转向高空(高度);由白天转向晚上(亮度);一年中四季的变化(温度);特殊天气雨、雪、风、雾(天气)等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原有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应对新问题、消除新风险。

2.3铁路部分单位安全风险管理走入误区。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相关单位均制定出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且付诸实施。但由于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至今部分单位没有对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动态化管理,未定期修改和完善,如同规章制度一般,缺乏动态化管理,形成了新风险。

3实现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途径

结合本人从事铁路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1树立安全风险具有动态化的意识。铁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有两年时间,多数干部职工基本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但对安全风险动态化的意识掌握不够。部分单位事故依然不断,究其原因还是把安全风险管理走了形式和过场,和其前实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出一辙。究其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具有动态化。其一是因为安全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先进设备的采用、技术的改进、方法措施的完善,风险会发生变化,原有风险点转化为非风险点,有的风险程度会下降,还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中要消除一劳永逸的思想、做法,认识到安全风险是动态变化这一特征。其二即便是安全风险点是不变的,但是随着生产人员的变动、环境的改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也随时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需要对安全风险点的控制措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铁路安全生产。

3.2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理要实行闭环管理,考虑到安全风险是动态的,所以必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铁路生产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找出新的安全风险点,并按不同等级进行划分,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3安全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实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应随着风险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始终保持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在动态中消除风险和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风险控制有效。

3.4安全风险管理坚持全员参与、上下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层面要突出“管理是最大的风险源”,充分认识“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重点查找和分析管理不规范、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增强管理层面防控风险的自觉性,在动态中解决问题,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二是现场作业层面要突出“安全风险就在身边”的意识,充分认识作业标准化是防控风险、确保安全的第一防线,重点查找和分析现场“两违”、自控互控、作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落实岗位防控安全风险责任,不断解决、补充和完善出现的问题。

安全风险管理引入铁路安全管理时间不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铁路单位在建立完善各自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为铁路安全生产发挥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用。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3

关键词:新形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主要指借贷人无力清偿债务而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是否损失以及损失金额大小的不确定性。它是商业银行经营上的风险,也是金融市场上相关因素波动所产生的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跟踪、检验和报告,由此完成对信贷风险有效缓释和控制的目标,最终保全信贷资产及获得贷款盈利的一种科学方法。

一、新形式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对于世界金融所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愈合,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总书记也提出了我们要认识新常态,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在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凸显了出来:

(一)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不力

一方面是银行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上的问题,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不系统,没有一套有效的、自发的机制来分辨出信贷风险继而评价其风险大小;管理人员分工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缺少全流程问责考核机制;在风险放款操作流程上,先进高效的风控方法和工具的匮乏,将会导致全面风险管理缺位。另一方面是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信贷人员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与时俱进基于新常态风险特点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

(二)迫于经营压力存在“重贷轻管”现象

某些基层商业银行合规信贷风险经营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存在迫于经营压力出现“重经营、轻风控,重投放、轻管理”的经营思想,在信贷经营中只注重贷款的申报和发放,忽视在贷款发放后的管理,放松管理要求,不能将“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从而导致贷款风险防控不到位,甚至形成损失。

(三)产能过剩等外在因素引发信贷风险

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国的钢铁、煤炭、造船、多晶硅、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通过贷款将风险传递到银行,致使银行业不良资产整体增加。不仅如此,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很多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盈利多的时候,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导致贷款集中度风险较高。

(四)信贷违约风险出现的概率缺乏准确估计

商业银行目前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较为不精细,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对信贷客户的信息获取方式、等级划分、评级流程、信息收集方法及整体架构设计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这一评级信贷客户的方法的不精细导致难以精确估量客户的违约概率及可能带来的损失大小。从而当宏观经济环境趋向恶劣化时,平日里积累的风险危害就将凸显出来。致使金融环境动荡对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害程度的数学期望加重。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快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意识传导,持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一)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在上级银行制度规定指导下,根据基层情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应由银行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进行直接控制,越是位于银行架构金字塔顶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管理人员,将会加快风险管理运作速度并改善实效。同时,高层管理人员有助于平滑这一流程的阻力、自上而下地带动全体员工参与与支持,进而创造良好的执行氛围。另一方面明确内部各部门在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的职责。强化银行信贷业务部门在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中发挥贷前第一道防线的真实性管理和授信方案设计等职责和作用;发挥授信审批相关机构贷中实质风险判断、实质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的职责和作用;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管检查对整个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和效果的监督检查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监督检查部门的审查、监督、评价和反馈,向授信流程前端传导风控偏好,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二)加强信贷人员风险防范的认识

通过晨会、夕会、例会等方式,系统化开展风控文化培训、学习,及时传导风控新迹象、总结新特点、防范新措施,把风控合规工作触角延伸到一线,既要贯彻落实好“三分贷七分管”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新常态风险特点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督促本单位相关经办人员,落实分行相关内控合规及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时向本单位汇报所发现的风险;结合“一个加强两个遏制”以及各类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带领员工关注授信业务领域的尚未有效控制区域及存在隐患的部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解决问题。

(三)开展专项治理

开展贷后管理专项检查活动,对已展期客户、近三个月有逾期纪录客户及近两年新增授信户,进行全面检查,逐一核查以上客户是否落实审批条件和贷后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据,如相关的抵押物证明、回款和收入等对账单明细、存贷比、贷后走访纪录等。对信贷业务出现的最新预警信号,逐一跟进、排查、诊断、反馈,制定有效化解措施。做好对客户信用评级和押品的督导工作,落实支行押品管理系统提示信息核实和处理,及时完成押品价值重估,提示并指导经办机构加强对信用评级时效性等贷后规定动作的管理。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行持续地风险排查,一方面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放贷从量到审严格控制,对存量贷款一户一策,逐步落实授信退出;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重整并购、过剩产能输出的企业,在落实授信闭环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授信支持,借国家战略平台实现授信资源的整合,提高风控能力,提升授信安全。

(四)健全信贷违约风险数据库,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根据历史数据和调研数据,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数据库,完善客户信贷等级分级和调整制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企业关联关系全景图,防范隐性关联风险结算调整授信客户结构;建立资金流向监测图表,及时发现企业风险点,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优化授信结构;同时重点跟踪,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对于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客户结构,促进信贷客户综合联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新常态经济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出发,加强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重点跟踪行业评级较低的客户,降低客户信贷违约风险,确保基层商业银行信贷资本的安全。

作者:徐霄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

参考文献:

[1]约翰C.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原书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4

10月27日,XX党组召开“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传达学习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XX市“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深入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的基础上,我结合自身分管工作领域,紧紧围绕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守好脱贫攻坚底线、守好民生保障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守好防范舆论底线等方面开展检视剖析和作自我批评,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查摆突出问题

聚焦“防风险、守底线”这一主题,深入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的基础上,按照全省警示教育大会的有关要求和系统梳理,自己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守好脱贫攻坚底线、守好民生保障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六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方面

一是学习生态文明思想主动性不强。

个人自学自觉性不强,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比如,除了组织专题集中学习外,平时抽出时间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时间较少。二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理解不深入。简单地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具体的管理部门,自己工作的重点是产业发展,将业务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看待,对产业发展中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思考不多、谋划不够。三是运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具体工作力度不够。比如,今年以来,**没有立案查处一起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案件,与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

“五场战役”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在守好脱贫攻坚底线方面

一是压紧压实脱贫攻坚思想认识上的力度不够。

认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收官收尾阶段,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都解决了,该补的短板弱项都补齐了,没有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后续脱贫成效巩固、持续稳定脱贫等长远问题。二是整治脱贫攻坚中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办法不多。从我们监督检查情况来看,脱贫攻坚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顽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针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盲目乐观、消极厌战、麻痹等思想的个别党员干部和部门、领域,严格实行“双问责”,坚决对相关部门领导和个人进行了免职处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

(三)在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方面

一是在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中还存在偏心的思想。

本人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在心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但具体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中存在偏心思想,对自己或本单位结对帮扶的乡镇、村以及帮扶对象帮助力度较大,帮助其他乡镇、村以及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力度相对较小。比如,今年以来,我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解决帮扶项目**个,帮扶资金**余万元,**村重点问题**个,而对其他乡镇或村帮助力度不够。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还不够深入。本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但更多是到乡镇、村进行调研指导,深入群众家比较少。三是协调解决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我本人对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亮剑”,敢于较真碰硬,但在协调解决民生实际困难中办法不多。

(四)在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方面

一是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不够全面深入。

在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过程中,学习是碎片化的,浅尝辄止,没有形成体系、系统。比如,在**中心组学习会议中,虽然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关于安全生产的讲话指示精神,但会后自己很少分章分节、系统全面的学习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二是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上力度不够。本人始终牢固树立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上,但在压紧压实乡镇党委、县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责任上力度不够。比如,今年以来,**发生了*火灾事故等系列影响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这反映出我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守好安全生产底线的要求上还有差距。三是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不够深入具体。我到基层走访、调研时都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要时刻紧绷安全生产之弦,守好安全生产底线,但我更多是口头上要求,没有做到抓深入、抓具体。比如,今年,**发生了火灾事故,虽然灾后处理及时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但我作为**负责人,负有一定责任。这说明我在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上还不够深入具体。

(五)在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认识不够到位。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是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我本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要求,并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时刻关注和及时跟进化解债务风险的监督工作,但由于我没有参与政府部门经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认识存在不足、重视不够。比如,今年以来,**没有就防范化解债务召开过集中学习研讨会议,仅仅是传达学习了相关会议精神和要求。二是督促化解债务风险办法不多。

(六)在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防范舆论风险理解不深不透。

虽然我认真学习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闻舆论有一定理解,但对新闻舆论风险认识仍不深不透,学习往往也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没有全面系统学习,特别是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的学习研究甚少。比如,今年5月,**在微博上了涉及**的新闻舆情,因处置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这反映出我在守好防范化解舆论风险底线上做得不够到位。二是对外发声主动性、自觉性不够高。平常工作中,我们聚焦中心任务、重点工作,持续向外界发声,但对外发声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与形成团结稳定鼓动的浓厚氛围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查摆出现的问题,从思想上、根源上经过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充分。

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了“软指标”。对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等政治理以平时工作忙为由,没有静下心、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原文,研究原文,领会原文,对深层次的内涵、根本要义没有深入研究,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求,与“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一定差距。

(二)作风建设不够牢固。

对自己作风建设要求不够严格,对一些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虽然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履职担当,但有些工作思想放松了、干劲不足了、标准下降了,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懈怠的错误思想。在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时候,认为自己时间精力有限,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第一手资料拿得不够准确,在解决研究一些矛盾和问题时,没有从群众的角度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思路不宽,虽然扎实推进,但成效还不够明显。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力度不够。

虽然能够认识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及时认真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论述,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委政府的事情,机关做好及时监督就可以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有所降低,导致在坚持意识思想、查找各种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

想、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等方面出现了差距。对待一些工作缺乏韧劲,缺乏攻坚克难精神,缺乏有效机制,缺乏一抓到底的决心。

(四)党性锤炼不够深刻。

对照要求,自身还存在以推动工作替代党性锻炼的问题,没有时刻对照党章党规党纪衡量检查言行、审视思想和改进工作,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的意识还不够强,放松了对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拧得不够紧,对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检视不够,进取意识一定程度地出现淡化,“争”和“创”的意识也不如以前强烈,干事创业、拼搏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

将结合以来党的重要理论、重要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系统全面的深入学习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静下心、沉下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持续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深入领会根本要义,增强运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防范化解重大能力和本领,坚定不移的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构建绿水青山的XX政治生态而不懈努力。

(二)进一步提升驾驭风险本领。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更加自觉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形势、新任务,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把政治责任体现在狠抓落实上,把担当精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做实做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提升驾驭风险挑战能力本领。

(三)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坚持原则,不为歪风所动。以身作则,以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党支部活动。加强对党章党规的学习,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党性修养,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坚定的决心抓好分管的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整改落实。

紧紧围绕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审计、专项监察等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压紧压实工作职责,督促全县各级各部门持续做好问题的整改落实,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取得实效。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主动认领,结合工作实际,一项一项找原因、定措施、抓整改,并从建章立制入手,切实在源头上堵塞漏洞。对同志们指出的工作不足,我将尽快汇总梳理,建立个人问题清单,逐条明确整改目标、时间进度和具体措施,认真整改落实,接受监督。

以上是我剖析检查和整改措施,敬请同志们给以批评指正,对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及时进行整改。

2020年“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个人发言材料二按照《XX党委“防风险、守底线”专题会议实施方案》,本人重点学习了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和《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学习了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精神,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现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检视剖析如下:

一、检查发现的问题

(一)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方面。

一是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还不够,缺乏全局意识,有本位主义思想。对于自己本职工作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但对于其它工作总觉得应是各司其职,各管一摊,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就关心不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没有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惰性心理,在个人保护环境方面,也仅限于约束自己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而未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带动同事及家人,环保出行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二是落实生态建设责任制不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工作上能够积极配合地方党委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但还存在

“四个意识”和新发展理念树得不够牢,缺乏主动与地方对接、做好生态建设工作的勇气和魄力。三是落实生态考核问责不到位。落实生态建设责任主要以加强环境整治,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为内容,纳入了我局各级党组织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核范畴,近年来,机关和基层单位在落实生态责任方面没有出现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的现象。

(二)守好脱贫攻坚底线方面。

主要存在“四个不实”:一是工作方法还不够实。主要是对贫困户发展需求不清楚,帮扶方式简单,停留在上门走访慰问、做资料层面,没有根据贫因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结合扶贫政策制订可行的帮扶方案。二是攻坚克难还不够实。有时候自己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棘手矛盾,深层次思考研究不够,缺乏一以贯之、一鼓作气、一抓到底的韧劲,没有做到把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一些扶贫措施不接地气,没能做到因户施策。三是工作推进还不够实。往往是前期进行了安排部署,也能及时跟踪督促检查,但是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全落到位。比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过程中,在城乡执法和具体内容上,还没有拿出具体的一些措施和办法,导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四是履职担当还不够实。有时抱着观望、等待的态度,不能主动出击,缺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对监督问责顾虑多,怕出乱子,担心对工作的促进产生负面效应。

(三)守好民生保障底线方面。

作为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权力,我始终把权力作为履职的平台,作为服务群众的舞台,强化自律意思、自觉敬畏权力、自觉防微杜渐。特别是任职以来,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党性要求来对待,能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认为个人在品行上是端正的、用权上是谨慎的、生活上是自律的,经得起上级党委的检查、群众的监督。但严格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这条“道德高线”来衡量,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法办事还不严。有时碍于老领导、老同学情面,在一些敏感问题处理上,有过给基层打电话,要求同等条件下照顾的情况。同时,在对一些违纪干部的处理上,因考虑到干部的一贯表现、现实困难、未来发展,有时坚持原则还不够,有网开一面、下不为例的情况。二是落实要求还不严。随着物资生活的改善,自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淡化。特别是看着身边亲戚、朋友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不自觉地产生了攀比心理,生活中抽烟讲牌子、穿衣讲“面子”。三是关注细节还不严。坚持用高尚道德情操净化“三圈”、端正家风,能自觉远离灯红酒绿,做到生活不违规、娱乐不越线、交往不失节。但随着职务提升,领导要求的少了,自我管理的多了,不知不觉就放松了自我要求,有时,局里组织的学习教育也借故不参加。

(四)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不牢。

虽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不能每时每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善于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二是在对待安全的态度上,对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虽然经常告诫自己重看问题,轻看成绩,但安全长期稳定,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松懈,认为关键环节控制好了,可以松口气,不能从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随时反省,检讨自身的工作,对安全生产没有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和深入的洞察力。

(五)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方面。

我坚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政府债务管理有关要求,积极、主动按照要求落实债务风险防控措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六)守好防范舆论风险底线方面。

一是对有关新媒体管理存在不足。

自己作为XX科和XX支部负责人,对单位同志、工作微信群的管理不够,内心深处认为大家都是党的干部、人民的干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是过硬的,开展经常性正面引导不够,曾出现有同志违规在工作群内随便转发文件的现象。二是存在“事不关己”的错误认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自己能够做到不该传播的不在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不该转发的坚决不转发,但在坚决抵制上做得不够,没有完全站在支部党员、支部负责人的高度看问题,对身边人的不当言论、不雅视频等更多是“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对负面舆情舆论,主动发生反对、反驳做得不够,带头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结合查找的突出问题,分析其中的根源,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更多时候把自己当成工作人员,没有站在自己是领导干部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认为守好发展与生态底线、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守好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这些是单位部门和上级领导的事,与自己抓业务工作关系不大、联系不大。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所致,还是思想的不够解放所致。

二是理论武装上存在差距。

理论是指导工作实践的法宝,良好的工作理论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自己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跑田坎上,也认为理论与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和影响,存在凭经验办事、靠经验落实的不足认识,没有思考理论对做好基层工作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理论学习,淡化了理论根基,影响了工作质量。也因此,导致自己面对一些具体问题感到手足无措,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和方向。究其原因,还是理论功底不够、理论学习浮于表面,满足于经验主义所致。

三是果敢作风上存在差距。

面对具体问题、面对困难果敢作风不够,缺乏雷厉风行、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的勇气,怕在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上犯错误,不善于主动、大胆尝试,习惯观其行、跟其行,工作按部就班,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果敢作为、积极作为的思想未能建立,大胆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够所致。

四是纪律要求上存在差距。

工作中,虽然对自己的要求能够做到守底线、讲规矩,时刻自警、自省、自律,时刻以身边榜样教育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没有违纪违规行为。但作为支部负责人,自己在对同志的要求上有所松懈,个别同志对党纪党规一知半解,落实党纪党规要求松松散散,随意性大,导致支部形象树立受到影响。究其原因,还是自己在纪律要求上、作风行动上放松所致。

三、下步整改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

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信念信仰,逐步转变观念、提高站位,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担当“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脱贫攻坚底线、民生保障底线、安全生产底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防范舆论风险底线”责任,切实抓好分管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范、意识形态等工作。

(二)加强理论武装。

充分利用参加集中学习、走进“学习强国”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农业产业方面理论政策和专业技术,不断增强理论水平,提高理论本领,确保理论过硬,推动理论学习更好指导工作实践。

(三)强化担当意识。

通过向领导请教、向身边同志学习等,进一步学习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主动担当作为。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谋划、务实担当,以果敢的作风、有的行动深入实地推动工作落实,推动分管领域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处理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5

[关键词]银行风险风险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储蓄机构,成为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由于体制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种种风险,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纵观银行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构建主体,也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科学识别和有效防范风险做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及几种主要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①

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银行声誉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银行的业务及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②

(二)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确切地讲,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了解自身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银行达到战略目标的决策与行动。③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

(三)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声誉等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层面,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偏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很多银行领导及员工过分追求经营规模、看重短期目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取利润的绊脚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无法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第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例如,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存款、票据业务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另外,由于个别员工道德缺失,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的、立体的,对整个机构、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形成全面风险管理。④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在风险识别、监测方面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是缺少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⑤健康有序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对每位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暴露风险隐患,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目前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深入和细化。

在长期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新的思潮和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新型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银行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工作,对政策、法规置之不理;在待遇、报酬方面盲目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触犯法律,将发放贷款的“权力”视为对别人的恩赐,借机谋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需要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提高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协调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有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形势,银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网点布局、完善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投身公益活动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凝聚共识、激发活力,促进银行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防范风险是每位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员工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特定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支持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影响业务经营工作开展的负担。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单位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导入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银行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员工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使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范金融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注员工举止,重视员工个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员工群体庞大,内部人员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用人关口加强把控,严格审查员工背景。在录用新员工时,除注重学历、能力之外,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解,以防范道德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开展员工行为排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对重要岗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岗位轮换,以防范操作风险。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需求,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采取适当形式,说服、教育员工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风险管理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和了解风险管理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

(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教育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银行各级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发展目标。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文化层次去认识,构建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自觉投身到防范风险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植根于员工脑海,落实于员工行为,引导其主动发现和披露风险隐患或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不配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推行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此,银行应当完善职工教育考核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队伍。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注释:

①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L倡议建立的一个由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为成员的委员会,被广泛视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首要国际组织,其制订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②宋清华.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

③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

④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3):80.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6

1.1静态风险评估

静态风险评估是根据传统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对较短时间内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整个过程并不连续,评估的对象主要选择相对静止的系统。

1.2动态风险评估

动态风险评估是对网络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并研究系统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将安全风险与具体的环境相互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把握风险的动态变化,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电信网络而言,客观准确的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是整个电信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电信网络仍然采用传统静态评估的方式,最终对安全风险的评估只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点。但是,静态风险评估不能有效的体现评估风险各种变化的趋势,评估结果相对比较滞后。动态风险评估加强了静态风险评估的效果,能够反映较长时间安全风险具体的变化情况。在动态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理,展现了整个风险评估的变化过程,保证了网络的安全。对电信网络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评估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文/向宗旭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电信网络与现代的互联网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也为电信网络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电信网络属于我国通信网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探讨了电信网络的安全风险评估。

2电信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具体的实施过程

对电信网络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其对象可以针对电信网络的某一部门也可以是整个电信网络。风险评估的内容包含技术的安全问题以及网络管理的安全问题。技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以及物理安全等,管理安全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等。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的评估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步骤。

2.1风险评估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各个方面对安全风险评估的支持,相互配合,确定需要评估的具体内容,组织负责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做好市场的调查工作,制定评估使用的方法,只有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接下来的安全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2.2对资产的识别工作

在电信网络中的资产主要包括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电信网络的资产也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对象。资产存在多种形式,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还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例如,一些网络的布局以及用户的数据等。做好资产识别的工作能够确定资产具体的安全情况。对资产进行安全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分析资产的价值以及安全状况,还可以考虑资产具有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资产一旦失去安全的保障会对整个社会带来影响。

2.3威胁识别工作

威胁的识别是指对电信网络内部资产存在破坏的各种因素,这种潜在的破坏因素客观存在。对资产产生威胁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环境以及人为。技术因素是指网络自身存在的设备故障或者是网络的设计存在疏漏。环境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为造成的威胁,包括恶意和非恶意。通过对威胁的动机以及发生几率描述网络存在的各种威胁,威胁识别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判断出现威胁的可能性。

2.4脆弱性识别工作

网络资产本身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包括网络存在的各种缺陷。只有网络存在各种缺陷和弱点才有可能出现各种威胁的因素,如果没有威胁的产生,网络具有的脆弱性并不会损害资产。但是只有系统较少自身的脆弱性才会较少资产被威胁的可能性,使系统的资产更加安全,从而有效的较少损失。对电信网络进行脆弱性识别工作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上展开,主要以资产的安全作为核心内容,针对资产的不同特征,进行脆弱性的识别工作。

2.5确认具体的安全措施

对电信网络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估需要做好安全措施的确认工作,保持有明显效果的安全措施,对失去效果的安全措施予以改正,避免内部资产的浪费,杜绝重复使用安全措施。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安全措施需要及时检查安全措施能否被取消,并制定更合理的安全措施。确认安全措施的工作主要分为预防性和保护性两种。预防性措施主要负责减少威胁性因素产生的可能性,保护性措施是为了减少资产的损失。

2.6风险分析工作

风险分析工作主要对电信网络的资产识别、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以及存在风险对资产造成的损失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的风险值,结合制定的安全措施。分析资产承受风险的最大范围。如果出现的安全风险在资产承受的范围之内,需要继续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安全风险超出了资产承受的范围,这就需要对风险进行控制,制定更可靠的安全措施。

2.7整理风险评估记录

对电信网络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准确记录,包括评估的过程以及评估的最终结果,制定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为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3结束语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7

关键词:动态环境;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

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物流的通畅离不开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商业模式主流的今天,供应链的安全与便捷是时代对物流的基本要求。在整个供应链条上,每一个供应链企业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由于市场环境的不可控性,供应链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是每个供应链企业所要面对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动态的情况下,这类对相关风险预防及控制的难度系数有增加了很多。本文从供应链存在的主要潜在风险入手,探究其在动态环境下的识别与控制。

一、动态环境及供应链的相关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环境有动静之别,这也是客观的规律。当然,动态环境与静态环境都是相对而言的。针对目前的市场来说,这就是一种动态的环境,因为市场的的形式,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明显或者微妙的变化。大到市场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是环境的一种。小到市场中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公司企业自身经历的内部调整与发展变革。总之,对于动态环境来说,它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一直处在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只有随时关注这种市场形势的变化,才会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处于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

供应链是新鲜名词,但它的发源却有着比价悠久的历史。在贸易文明发生之初,它就已伴随着贸易的成长而不断成长。我国古代早期的“丝绸之路”就属于这种供应链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只不过当时的供应链条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供应链的功能也不是十分的完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与交往层次变得更加频繁与复杂。当前的供应链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运行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目前常见的供应链主要包含物品的畅通与信息的畅通两个层面。但是流通的宗旨或者说宗旨和以前是大致相近的。也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以最低的商业成本,把需要运送的物品如数的送达指定的运送地点,这就是现在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二、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及主要类型

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国外物流研究的高度与水平还是领先于我国当下的理论研究的。我们首先来大致对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初步的认知。从原因的来源上来看,供应链的风险主要存在着内部与外部两个方向的来源。所谓的外部原因,就是由于在动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可控制的环境要素。例如在上文提到的,市场政策的调整,国家与政局的变动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所出现的供应链风险就属于不可把控的风险。另外一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供应链条中某一具体的环节出现了问题。例如供应公司自身制度的缺陷造成供应时间的延期,或者由于供应企业的具体员工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或者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而造成的供应货品的损毁等等。后者的风险由于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在具体的日常供应链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预防,因此,这样的风险可以归类为可控制的风险。

也有国内的学者和研究专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供应链中的风险归类为关系的风险与绩效的风险,这种归类主要的依据是合作关系。简单来说,由于在供应链条中有无数的企业间存在着彼此的信息的互通有无。因为相互信赖干系的不稳固很轻易造成信息交换不顺畅而造成的供应链的潜伏危害。另一种风险主要是来自于除信任关系之外的其它的所有的风险,其中就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供应链企业的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员工的业务素质。当然也有学者从风险的产生来源将供应链风险归类为内有的与外在的两种风险类别。内在的风险主要归因于供应链中的企业与员工本身,包括员工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以及法律观念等方面。外在风险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动态环境中的变数,包括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调整以及政治与政局的具体变化等。

无论是外在风险,还是内生风险,可控的风险还是不可控的风险其本质都是基本一样的。那就是,这种风险严重地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完整与健康发展。这种风险的存在不仅会波及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还会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造成很大的冲击与损失。所以有效地识别与控制这种供应链中的种种潜在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能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之中,进行供应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呢?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数据链风险的有效识别与控制。

三、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1.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识别

对供应链风险的准确识别是有效控制其潜在风险的关键环节。在相对动态环境下,风险的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环节中出现的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物体本身的因素,所以供应链风险有效识别的第一步就是识别和判断风险的具体来源。

首先,按照上文关于供应链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上下游各个环节的风险。具体来说,在整个物流环节中,由于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当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原材料的采集上,由于商品质量的把关不严等原因,会导致以次充好的产品原料混入产品的生产线,从根源上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的质量问题,为今后的物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风险识别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产品原材料的质量。

其次,对于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识别。对一个完全的供应链系统来讲,一方面要包罗供应链中上下流的物品的畅通。另一方面,也应该包括上下游之间的供应信息的有效沟通。这种风险的识别需要在不断扩大的供应链规模上,不断地提升信息传递渠道与平台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无论是产品上游的生产企业还是产品下游的消费者个体,包括整个物流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会规避因为这种信息的不畅通而造成的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再次,提高对于供应链企业员工中的道德风险的有效识别度。制度和章程虽然在供应链的体系中起着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作用。但是由于具体的实施个体职业道德素质的不同,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我们的供应链的很多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官僚行政主义作风。因此,在具体的供应链的道德风险的识别过程中,要把握员工的职业道德表现,并且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道德风险的数值评估。这一点虽然在详细的操纵阶段还存在必然的实际难度。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针对员工的道德风险的评估已经当作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与工具在供应链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与使用。通过对这种道德风险的识别,可以避免一系列的因为违反相关的操作章程而引起的商业合作伙伴中存在的造假与欺诈等恶性的风险行为。

最后,物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产品从工厂出厂到最后送达目的地,中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流过程。当然随着现在物流企业中普遍应用的全球定位技术,以及以激光射频扫描为代表的物联网的技术上文不断进步与成熟。这种在物流企业中出现的风险更加容易被供应链系统所监管与识别,在这过程中的包括选择分销商与可跟踪的商业行为。例如,在分销商的日常操作行为当中,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与市场把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产品的行销渠道出现变窄甚至塞滞的局面产生。物流的具体操作风险包括对库房的管理与产品的存储与调动,还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与安排,由于缺乏全盘的规划与管理,极易造成某一具体批次的货物运输的不畅,最后影响着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声誉与发展。

上述这些风险的识别是在一定的客观数据的分析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计算模型而制定的风险识别机制。当然由于在动态的环境中,还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如果从原材料的采集,到产品的生产以及分销商的选择和物流的配送等诸多环节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将会为未来的供应链的风险的控制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降低供应链的风险控制难度。

2.动态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的控制

由于市场的动态开放性,风险会伴随着整个市场供应链的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也激励着供应链企业不断地通过科学地分析与判断来为今后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随着供应链体系的日趋完善,我们发现虽然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存在着更多的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只要建立一整套的供应链的风险控制体系于预警机制,那么由于市场的波动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所带了的潜在的损失将会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

首先,要注重提高供应链参与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主动性。从上文的风险识别我们可以看到,对供应链的整个供应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每个参与供应链的相关企业,应该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对供应链存在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重要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很对供应链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而且一旦被短期的商业利益所吸引就会背离商业的从业守则,最终影响和破坏了整个供应链企业的长线运营与发展。所以,从供应链参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意识,才会有助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健康与稳定的发展。

其次,在供应链体系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预警机制。预警是在危机与危险还未发生以前,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举措与应对方案来将潜在的风险降低在萌芽状态。从目前的供应链的体系来看,这种预警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这种协同合作的预警机制,一旦当市场发生大的变动,可以发挥整个行业的力量来实现对危机与风险的有效抵制。另一方面,这种风险预警机制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行业的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这样的以行业为竞争单位的趋势将会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特别是,竞争的局面将会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更加激烈。在这套预警机制中,最为关键的是为行业的风险设立一个最低警戒线,或者最低的承受阈值。一旦这样的风险阈值设定,那么一旦市场中的变动触及这一最低的警戒线,那么一系列的报警机制与各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就会展开,共同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险。

再次,加快信息平台的设置速度。在动态环境下,市场中的波动信息可以说是每一秒钟都不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供应链中风险具体内容的改变。只有设立信息的平台,做到供应链信息的及时公开与共享,才会避免由于市场的滞后性而带来的企业间彼此的猜测甚至行业内部的不正当竞争的存在。这种公开的信息应该包括从产品的出厂到物流的中间环节以及产品的最后的反馈等一系列环节的重要信息。只要疏通这一供应链过程中的上下游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会避免因信息交流不畅而造成的物流过程中的错误等不好的后果。这种不良的后果会带给企业与市场带来一系列的反应,就像市场推开了一套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这中无序竞争的背后是供应链的信息不通畅以及企业间合作的不通畅所导致的。因此,公开行业信息具有非常关键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严格提高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准入门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在经济的各个领域铺开,很多企业也看到了物流供应这一未来发展的蓝海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导致了供应链中的很多企业的资质与服务水平并没有达到行业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所以,从市场经济的长远的发展角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抬高我国供应企业的门槛,并设定相应的考察标准,从企业自身来为供应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种门槛的调高应该从当前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在供应链只表现比较积极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通过这种企业本身到行业约束的机制的确立的方面,为供应链中的风险控制做到保驾护航。在这种行业门槛的设置时,要注意一定的灵活度与柔韧性,因为动态环境的特性已经决定,没有可以适用于一切的行业准则。所以把这种企业的门槛的抬升与行业的灵活性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最终实现行业秩序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动态环境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表现,这种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供应链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从风险的有效识别入手,通过从商品流通的源头做好供应链的监管以及预警机制的设立,最后达到行业的整体优势。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与对策下,供应链中的风险就会得到最大水平的抑制。当然,这种基于动态环境下的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未来的市场中不断地提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09).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DonaldJ.Bowersox)等著.供应链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伯超.供应链风险特征与防范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02).

[4]李书芳,张雪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9).

[5]张存禄,黄培清.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1).

[6]时晓,张毕西.基于模糊评价的供应链风险评估[J].科技咨询导报,2006(09).

[7]张立君,范丽君,赵雪峰.RFiD技术在供应链风险可控环节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04).

[8]丁玲.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防御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5).

[9]周渝霞,李望春.如何有效管理供应链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09(05).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8

关键词:HSe工作风险管理井下作业

井下作业作为油田高风险行业,存在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场所点多面广、流动性强、职工素质低、劳动强度大、监管力量不足、动态管理难度大、设备设施老化等诸多困难,影响安全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多,安全生产的压力相对较大。因此,加强井下作业HSe风险辨识及评估

1井下作业HSe风险辨识及评估

1.1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分析

从事故成因看,大部分均为操作不当、违章操作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直接原因。一是工作经验不足,对岗位风险缺乏预见性。二是职工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差,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在预知风险的情况下,抢进度,侥幸心理,违章操作。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安全意识因人的受教育程度、实际经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从井下作业用工现状看,一线班组用工形式复杂,新员工多,员工安全技能薄弱,安全素质偏低,管理中的高危人群比较多。同时,受周边环境影响,井下作业系统职工职业认同度低,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钻井苦、采油累、又苦又累作业队”是油田多年流传的俗语。从目前职工思想动态调查看,受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作业工人对本职工作满意度偏低,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不安于现状,从而导致部分作业工人抱怨情绪、抵触情绪较多,工作中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工作主观能力性差,集体观念弱,缺乏大局意识,对操作规程及安全标准不掌握,习惯性违章现象较多。

1.2物的不安全状态风险分析

从物的不安全状态风险分析,受历史欠帐及资金成本制约,井下作业设施及装备仍部分存在更新不足、老化严重等隐患,制约了本质化安全水平的提高。包括井架防坠落装置因使用时间长存在主绳断丝重大隐患,液压钳缺少本质化防挤手装置,井场低压照明装置存在灯头老化、井口照明不足、绝缘效果差等隐患,以及在起下抽油杆井控管理方面缺少井控装置。同时,缺少井口防溅装置,防喷器更新速度太慢,以及井场职工职业卫生防护仍不完善也是重要风险因素。

1.3管理风险分析

安全责任缺失现象仍然存在。从当前管理现状看,不论是领导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安全责任落实仍存在很多缺失现象。“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管理原则落实不到位。

安全体制建设仍需要加强。三级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量多,监管车辆配备不足,现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四级安全管理人员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管理能力和工作执行力相对较弱,自身安全素质和业务素质均需要提升。

井下作业劳动制度需要改进。夜间施工工作时间太长,职工得不到有效休息,职工井口操作精力不集中、思想麻痹,易出现井口摘挂吊环误操作造成事故。

部分工艺操作规程需要完善。从施工工序看,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工具设备多、施工工序多、交叉施工多、动态环境变化大等特点。不同于流水作业程序,部分工序操作规程不健全。

2井下作业HSe风险防控措施

2.1在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

人是HSe管理中的主导因素。人的安全行为很大意义上取决于人的安全意识,因而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要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安全管理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工作要求,全面细化落实主体责任为抓手,把安全环保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主持会议必强调安全,安排工作必要求安全,参加会议必宣讲安全,检查基层必讲评安全,慰问职工必嘱托安全”,提高HSe工作会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HSe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要高度重视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只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充分发挥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素养,才是有效遏制事故的有效手段。要完善基层员工培训教案,提高HSe培训的针对性。要丰富培训模式,重点提高HSe管理人员及班组长安全素质。要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注安全、安全就在身边的忧患意识。要通过开展案例分析活动,落实事故防范措施,通过员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增强职工对事故危害的直观认识。要治理习惯性违章,推行标准化操作

2.2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

多措并举,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面对井下作业设备设施老化、安全装置缺失存在的诸多隐患,要持续重大隐患项目治理,加大安技措资金投入,按照分级治理的原则,发挥基层单位隐患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活动,对部分隐患项目进行治理,进一步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

2.3完善HSe管理机制

完善HSe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也是对从事管理和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人员的约束。在监督考核上,推行样板示范管理模式,加大对月度考核周期内重复性问题的处罚力度,提高隐患整改工作的执行力。在检查形式上,不断丰富监督检查监管手段,如推行解剖式检查和互查共促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在违章治理上,要推行严重违章专项治理制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体现制度的刚性约束。在未遂事件管理上,要推行闭环管理模式,逐步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各类伤害事故。要完善干部承包班组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体制建设、劳动制度改革和操作规程,努力消除管理缺陷导致的不安全因素,提升HSe管理水平。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9

摘要存货作为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大、收益率高而风险也大的项目,其特点是数额大、种类多、收发频繁,对他的管理有两方面结果:一管理好“增值”’;二管理不好“减值”。这也使得存货管理成为了企业流动资产管理中难度最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存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存货管理的风险控制。本从存货的流转过程进行风险识辩和管理提出一些做法,目的是降低存货管控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健词存货存货风险流程

存货是企业管理重点之一,合理的储备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能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质量。反之,过高或过低的储备都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从2012年国资委统计的国有企业财务数据显示,在整个央企的机械制造业中存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趋变大,这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出口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制造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不足,或投入过大造成积压,或产品更新换代形成滞品,这给企业带来管理成本增加,资金压力变大,资产损失风险上升。这些决定了对他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一项工作。本文从某一锻造企业对存货的风险控制和应对入手,谈谈企业如何管控存货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成立存货风险管控小组,加强对存货流转部门的监督

该企业成立了的存货风险管控项目,以跨部门项目组形式推进存货管控的进度,小组成员包括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核心人员,这些人员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能独立提出解决问题。项目组具体负责对存货从起点到终点产生的过程逐一分析,设计标准的管理模式,分别由项目小组成员负责存货滞留增长的关键点加以动态监管,并强化考核,做到任何一个业务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建立高效、专业的机构,对企业目标和现状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有利于确保体系设计的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在实际业务中的可行性。具体职责有:

(1)研究企业存货的管理模式,制定管理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2)建立健全存货的各项管理制度,负责检查跟踪落实。

(3)协调存货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信息传递,组织沟通,流程再造。

(4)制定测算存货流转中的各项定额标准,标准时间,对超过正常停留时间形成的滞留增长进行动态监督,严格考核。

(5)定期开展存货风险培训。人员包括采购人员,保管员、销售人员、部门负责人。目的是让关键人员提高存货的价值意识,树立风险意识。

二、查找风险点,规范业务流程

对已有的相关制度、流程、措施的设计和执行,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管理现状进行诊断,在服从企业总体目标的同时,逐一进行细化,将存货风险控制在范围之内。具体做法有。

(1)建立事前合同评审架构,完善决策程序。

合同评审应至少包括价格、信用、交货期、技术性能等内容,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产品的质量保证,避免造成无法履约,给企业造成损失。评审后要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方能投产。同时合同评审机构与审批决策的职能要分开,确保事前控制的严密性。对于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审批,应制定相应的决策程序并严格按程序执行,避免越权决策和盲目决策。如现有产能有剩余,亏损的产品能否承接,应由合同评审小组进行充分论证后,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方能实施。

(2)做好事前策划,确保产品按质按量完成。

投产前生产指挥系统要对产品的技术性能、材料的需求、设备的状态、人员技能通盘考虑,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分工,明确各阶段的进度,确保产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严格按照管理流程既定程序进行操作,杜绝无工艺生产。

生产部门按照合同订单或销售计划编制生产计划,拟定生产数量、生产进度表,下发相制造部门,制造部门必须按计划办理领料、投产等工作。在生产投入后,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加工,杜绝为追求进度而不按工艺流程的操作,实施工艺纪律考核,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技术人员要在总结工艺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工艺流程优化工作,总结工艺不足之处,减少不增值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4)开展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该公司从质量、交货进度、数量将与工资奖金挂钩。将产品质量、交货进度作是工资的减项,强化一种责任意识。产品制造过程的投入、检测、完工入库要有专人负责检查落实。开展质量体系的认证工作,建立规章制度来支撑体系的运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交货进度。成立QC小组,严把质量关,开展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是生命的价值观,确保产品按时保质交货,提高存货的生产效率。

(5)建立适合企业产品流转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沟通力度。公司建立了以质量为主线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多点传入,将信息透明化,并建立存货滞留期报警提示点,与预期指标对比差额,及时解决指标偏离度的形成。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系统固化业务流程,实行系统自动控制,避免信息传递缺失形成的管理盲期,也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从而保证产品的正常流转。

三、加强采购成本的风险管理,控制采购成本

大综物资采购成本高低关系着产品的利润,又影响现金流。公司对有期货市场的物资如钢材、合金可利用期货工具,做套期保值业务,有利规避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参与资源配置,锁定采购成本,为实现系统化、全方位的低成本竞争战略提供有力保障。在采购时公司做到货比三家,采购物资要在预算之内,超出部份不能采购。为避免延期交货带来的不利,尽是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供应商。实现了在保质保量保进度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

四、实行月度盘点制度,进行存货品质分析

月度盘点周期短,能及时发现问题上,减少人为因素产生有后果。在盘点中由生产管理部门制定计划,由财务部门与仓管部门共同实施,财务参与可以监督盘点的实施,能提高盘点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在部门间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盘点对盘点的存货进行品质分析,这是非常重要工作。主要做法是通过盘点结果,制定相关报表如:盘盈盘亏表,存货帐龄分析表、呆废料统计表,全方对存货的性能、期限、价格进行了解,对长期不用或已形成滞留、变质已不能使用的物资及时处理,盘活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切实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10

论文关键词:电力营销营销稽查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控制与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电力营销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常态稽查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电力营销风险管理是指在电能产品销售、供电服务等环节运用风险管理方法,防范营销管理中风险的发生。营销稽查作为营销管理的日常监督机制,目的是强化营销及服务管理的可控、在控能力,增强防错和纠偏功能,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规范化,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风险管理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1.1.1服务风险识别

电力服务风险的关键点在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服务安全。(1)规范化服务。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2)服务质量。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3)客户安全服务。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

1.1.2经营风险识别

电力营销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在量、价、费、损等基本环节,这也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1)电费回收。是否制定有电费回收内部管控制度,是否按期编制电力产品销售明细表,电费应收、实收、未收统计表准确性有无监控措施,营销部门是否随时掌握未收电费情况,对欠费情况是否定期统计并制定合理催缴措施,电费回收是否进入专用帐户,电费延期缴纳、违约用电等是否按规定加收电费及违约金,电费发票管理是否建立制度、合同中对电费缴纳是否约定明确等。(2)电价管理。是否按核准的电价收费,电价执行有无监督和考核办法,电价检查是否按期开展,对违价行为是否有处罚措施、电价业务队伍素质是否满足要求等。(3)电量和线损管理。线损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电管理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抄核收管理结构和职责是否科学,定期抄表及抄表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各供电关口、线路、台变、用户电能计量装置配置、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窃电查处是否有效开展等。

1.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对电力营销工作而言,风险估测的步骤可依照上述风险识别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并按程度排列优先队列。估测的方法可采取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和外部评估、对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情况进行常态检查等方法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衡量风险的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及处理程序,对需处理的问题采取提示、预警、限期整改等措施。可以对一个周期内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如缴费难问题,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评估导致事件发生的内控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1.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解决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消除预知风险。随着营销模式的确立,电力营销工作专业化分工日益加强,营销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营销各专业部门风险处理结果的检查、考核、反馈力度,以点评、排序、专项报告、整改意见书等形式及时告知,解决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行为上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

1.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实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定期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可以保证风险管理技术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需要,使风险管理效益最佳。通过不断的评价修正,使风险管理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效果。

2.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营销业务和供电服务工作内部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成立营销稽查处,将营销稽查明确为继审计、监察、安全之后的第四种监督,定位在对营销服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监督。从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中可以看得很清晰,它与营销风险管理的内容与过程是一一对应的。

2.1营销稽查的风险识别功能

风险识别最重要的途径是对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整理。通过营销稽查,使管理人员识别其中的风险。

2.2营销稽查的风险估测功能

基于常态营销稽查记录的整理分析,下一步是对每个周期内发现的各类预知风险作进一步调研,对异常现象发生的概率、损害程度等统计分析排序。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月度分析、季度分析、专项分析等。

2.3营销稽查的风险处理功能

营销稽查的目的就是为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水平,增强纠错和防控功能。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各类标准规范,通过文件下达相关部门,将稽查中发现问题及其整改情况作为各部门经济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稽查情况还应以简报、分析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

3.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开展好常态稽查

营销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得到加强,也就相当程度上防范了各类营销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稽查的方法有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类,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来看,常态稽查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3.1常态稽查的必要性

这是由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特点所决定的,旧的风险消除,新的风险产生,风险管理的几个步骤要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才能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3.2常态稽查的重要性,掌握常态稽查的方法

常态稽查是对营销中风险的过程控制,开展得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常态稽查本身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即首先要有“量”作保证,要完成相应的稽查采样量,分析是否准确就是以常态稽查中大量的调研资料为基础的;其次要对资料、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筛选,找出引起评估指标变化的关键原因,找到风险点和关键控制点,为选择科学的风险处理技术提供依据。

3.3要着眼于促进管理上的完善

风险不可能降为零,电力营销管理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且具有重复性,营销稽查不可能期望发现所有的具体问题,处理所有的风险。风险管理是要最大程度预防风险的发生,减少损害的程度,营销稽查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营销和服务管理的完善,而不是发现、处理具体问题。

3.4对管理效果及时评价修正

风险管理的步骤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对采取的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要及时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其效果循环上升。营销稽查要注重评价分析,要善于对稽查成效进行定期总结,如采用季度综合分析等形式,及时修正,使管理更有成效。

4.结束语

营销风险管理的涵盖面比营销稽查更广,但营销稽查是强化营销风险管理的一项有效举措。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好营销稽查,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防范、处理营销风险,促进营销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现代电力企业营销手册[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