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金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5:43

跨境贸易金融篇1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外贸企业影响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背景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包括预收预付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与边境邻国之间的贸易中就已经出现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交易,只是涉及到的交易金额少、范围小。总体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尤其是以美元和欧元的使用频率最高,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较大波动,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同时,对贸易双方来讲,由于采用第三方货币,还存在着各自本币兑换为第三方货币再进行结算的二次兑换成本。有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预测会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但到合同执行完成时,由于汇率的变化,很可能原有的盈利成为泡影,甚至会出现较大亏损。

为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发展,提升企业出口竞争力,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我国港澳地区和东盟十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2009年7月1日,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7月3日,又了试点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办法》公布实施以后,7月6日,上海开通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第一笔业务,7月7日,广东、深圳相继开通了当地的第一笔业务,这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已经由计价货币提升至结算货币,标志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货币国际化通常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第二层次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货币;第三层次是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由原来只充当边境小额贸易支付手段,走向了充当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间的贸易结算货币,这必然会促进人民币的境外资本化和提高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速度。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港澳地区与东盟等周边国家作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进行货物贸易交易时,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国货币。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所以,面临较大汇率风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促进内地与港澳地区以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关系的迅速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

(三)有利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银行整体业务收益的增加、品牌形象的提升,将有利于推动上海区域性人民币清算中心建设。

从长远发展来看,长三角经济正快速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整个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四)有利于减少外汇储备损失,增加货币互换交易量

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大量发行美元,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承受了大量损失,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就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减少,结汇量减少。这将大大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和损失。

2008年,中国央行相继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的央行以及香港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将预示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扩大,结算量大幅度增加。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规避汇率风险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累计达到20%左右,人民币的升值、美元和欧元的相对贬值使大量出口企业蒙受损失。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时,通常是以第三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样对于我国境内企业和这些国家的企业都要承担汇率风险。在人民币试点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后,外贸企业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贸易伙伴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大部分消除。

(二)降低结算成本,促进企业出口

以人民币结算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汇兑成本、贸易融资的费用,从而降低财务成本。以企业开信用证为例,一般开信用证需要支出1.5个点,结汇需要支出1个点,对外汇进行套期保值,还要支付成本。综合起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可以为企业降低3%~5%的出口成本。同时,人民币结算还将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定价成本,外贸企业可以在贸易谈判中一次性锁定价格。

(三)简化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资金的结算效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之后,试点地区的外贸企业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将简化外贸企业的业务流程。对出口企业来说,若以外币结算,需要去外汇管理局领核销单,出口后还须等待核销才能结汇;如果使用人民币结算,就不需要核销单,在节省费用的同时还能缩短兑现时间。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运转速度。

四、我国外贸企业应对策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行的确能为外贸企业带来利益,但也存在很多挑战。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加强与银行合作,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相关政策

目前,根据《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要求,依法注册成立并获得进出口资格的企业,经试点地区政府推荐及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等相关部委确认后,方可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因此,试点地区的企业,要及时了解该项业务的操作标准及相关政策规定,同时,非试点地区企业也要积极关注,对于涉及港澳及东盟国家的交易,要充分考虑通过拥有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权的企业出口,或者通过在试点城市投资争取人民币结算权,以减少成本和外汇风险,从而受益。

(二)增强风险意识

近日,一项面向全球大型企业的调查显示:愿意接受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企业仍逾90%。以目前国际贸易的现状,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更多的是在于买方。所以,引入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结算货币,可能由于贸易伙伴国家的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高,会导致交易风险的存在。另外,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后,试点城市拥有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权的企业与试点对象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时具有明显的优势,会促进试点城市的外贸出口,但对非试点省市的企业会形成一定的竞争风险。

(三)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有两种操作模式,即模式和清算模式。前者主要是指中资行委托外资行作为其海外的行,境外企业在中资企业的委托行开设人民币账户的模式;而后者主要是指境外企业在中资行境外分行开设人民币账户。这不仅拓宽了银行发展的市场空间,而且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因此,企业应抓住时机,密切与金融机构合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对包括资金的流入、来源、用途、时间点、债权债务等整个贸易活动,真实统计上报,保证以最短的路径、最快的速度、成本最低的方式完成结算。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对于“走出去”的外向型企业,在对外承包工程、技术输出、劳务输出的过程中,面临着项目工期长、资金回收期长的风险,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风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消除了对汇率风险的担忧,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得海外发展新空间。由于越、老、柬、缅在产业层次上与我国存在差距,市场尚未开发,应是企业对东盟投资的首选之地。因此,我国企业可以利用东盟的产业梯次,加大在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的投资。尤其是越南,不仅具有丰富的石油、矿产和农产品,而且拥有大量廉价、高素质的劳动力,最值得关注。

(五)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目前,除我国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以外,许多欧洲、美洲、非洲的客户也在积极关注和咨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情况。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2.56万亿美元。因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前景广阔。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而立足国际市场的根本,就是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出口名牌,增强竞争力。所以,企业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的投入体系;改革现行基础研究管理体制;建立资源整合机制,营造科技自主创新氛围,实施“品牌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智.为企业创造更多便利[n].经济日报,2009年7月30日.

跨境贸易金融篇2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金融管理

一、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首先,减少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我国进出口贸易常以美元、欧元计价结算,企业以外币结算要承担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有效缓解由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而导致的货币错配,大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出口收汇须结汇,进口付汇须购汇,对银行卖出和买进外汇必然产生汇兑成本,而以人民币结算,将避免此成本的产生。例如,目前小型外贸企业的兑换成本平均2%,假设某企业每年的贸易结算量为1000万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节约兑换成本20万美元。另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而开展的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对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无上限限制,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再次,有助于企业“走出去”。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人民币将为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所接受和使用,上海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银行的清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可通过为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收取账户费,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获得汇兑收益,还可以经营境外企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收取中间业务收益。长远来看,中资银行还可以发展人民币贷款、项目融资;境外机构的境内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结算、境外债券筹资等获取投行和结算业务收益。其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将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和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求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境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将扩大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民币QFii制度、境外人民币基金,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人民币融资的需求,要求境内提供人民币融资途径。从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市场也将为境外投资者开辟融资渠道,如“国际板”等。随着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渐成常态,通过吸引更多的境外市场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都将在参与主体、业务品种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本币的业务和市场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无论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是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都将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上海将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上海建有全国最先进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汇聚了大量境内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最主要聚集地,具有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天然市场条件。其次,上海最可能成为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派生出很多涉及非居民的结算、融资、投资等新业务,需要境内外银行间加强合作进行创新,培育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增长点。这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上海人民币投融资中心建设。同时,境外人民币债权将越来越多,这将会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境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通过在岸金融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渠道开展人民币的投融资活动,境外居民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需求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发展,有助于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

二、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

跨境贸易金融篇3

万事俱备,春风也应时吹来。2010年7月27日,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也正式揭牌,标志着跨境金融合作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将为云南桥头堡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范围已从周边国家迅速扩大到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了云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伙伴。2010年云南省全年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7341笔,涉及金额8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结算量的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云南省有1043家试点企业通过国家六部委审批,开展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覆盖了全省八成以上的进出口企业。云南省金融办在上半年全省金融运行分析会上通报称,截至2011年5月末,云南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91.96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意见》,国家已同意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云南省国际结算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商业银行,中行云南省分行为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开出金额为60余万元人民币的信用证。这是云南省获批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后,中行云南省分行办理的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充分的多边经济金融交流的情况下,富滇银行也于2011年9月推出了老挝基普兑人民币现汇交易业务,这对促进云南跨境贸易是一大利好。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富滇银行也是首家推出老挝基普汇兑人民币现汇交易业务的银行。云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光溪接受采访时透露:“将来如果具备了条件,可能还有农行、工行、中国银行可以继续开办老挝基普货币的挂牌汇兑。”这将有利于增加中老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建立双边银行间的支付清算机制,为双边贸易、投资提供支持。从而推进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加快自由兑换进程。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促进人民币的流通,使人民币支付范围扩大,跨境流动性增强的同时,也增大了境外地区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难度,以及新币发行、旧币回收、利率变动时,影响境内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量的估计等问题。

跨境贸易金融篇4

[关键词]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汇兑风险

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六部委联合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人民币可以进入国际贸易结算领域,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今年6月22日国家六部委又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同时也扩大了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范围。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开展有其国际国内的背景原因。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背景

1.国内整体经济发展形势

(1)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已初步具备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良好条件。国内经济发展是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根基,当今我国的经济形势正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经济开放度提高奠定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基础,进出口贸易方式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到租赁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等种类广泛。

(2)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币值走强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奠定货币基础。随着人民币币值走强,我国企业在国外并购变得更具竞争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国际流动也更频繁。人民币的升值一定程度上也为跨境流动中人民币结算奠定了货币基础。

(3)国内金融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奠定市场基础。我国的经济发展为金融业崛起创造了条件,金融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从仅有中国人民银行,到今天商业银行林立;从人民银行统一监管,到现在初步形成宏观金融调控体系,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体系;从单一的金融市场,到当前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改革取得瞩目成就,这些都为跨境人民币结算奠定了相应的市场基础。

2.国际金融形势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暴露,改革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

(1)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的人民币国际化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近些年国际汇市动荡,我国与香港及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多数仍采用美元结算,双方的企业都承担了巨大汇兑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影响较大。因此我国政府让人民币走出国门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的国际金融新战略在金融危机中开始重构。

(2)我国政府的国际金融战略安排。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发生了变化,政府对金融业在国际上的战略安排也促成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将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减轻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可以说,跨境人民币结算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方面

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重大,短期内可能有限,但长期可能决定商业银行的行业地位和竞争格局。因此,商业银行应把这项业务建设放到战略层面上来重视。对商业银行而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机遇:

(1)拓宽了业务范围。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商业银行主要是作为境内结算银行和境内银行。对其而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大大增加和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因为商业银行可以以人民币进行一般国际结算业务操作,也能为企业提供各类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从前,中资银行的外汇融资能力有限,国际贸易用外汇结算成为外资银行的竞争力,但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推出,部分中资银行的优势显现,不仅是国内的分行,国外的分行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

(2)增加了境外分支机构国际结算量。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而言,推动此项业务的动力更为强劲,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带动商业银行境内外的人民币跨境联动业务,增加境外分支机构的国际结算业务量。

(3)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增加,商业银行配套产品及服务也会陆续推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势必会有相应增加。

(4)促使商业银行推出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与传统国际结算相似,传统国际结算业务可以按正常程序办理。除此之外,针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配套产品以及针对行的清算服务等产品和服务也将随之出现。目前,针对企业的需求,已有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人民币跨境结算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包括人民币信用证+oDB+nDF等业务。企业通过银行配套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案,不仅可以在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减低汇兑风险,还能兼顾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让融资成本降低。

2.挑战方面

跨境人民币结算使国内的商业银行向国际化迈进了一步,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不仅面对着机遇也同样也面对着这一进程中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1)商业银行业务系统面临的挑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机构设置也会向全球性布局,跨国经营的业务就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这种经营发展的方式需要强有力的业务系统支持,特别是对于今后越来越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商业银行自身系统的建设将是巨大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国内与国际分支机构系统对接,努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境外离岸客户的业务需求。

(2)制度方面的挑战。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是逐步放开的,先试点后推广。具体到业务细节,相应的政策也在不断推进,例如目前结算范围已扩大到服务贸易,从经常项下的结算到今后可能逐步放开的资本项下的结算。商业银行各类业务制度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这对商业银行政策和制度的把握和理解提出了挑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国内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政策的学习,及时地修订本行的各项业务规程,顺时而变以适应业务发展。

(3)业务创新方面的挑战。在商业银行产品岗位工作的业务人员会明显感觉到新产品,新方案一经推出就立刻会被同行效仿。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对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在市场细分和做好定位的基础上,对客户按特征细分目标客户群,在经营资源及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服务内容。

(4)商业银行国际化方面的挑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还有诸多制约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因素:现行金融体制,境外机构规模、数量,对国际通用惯例的理解、国际金融管理人才缺乏,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其防范等,在这方面均给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因此,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之机,我国商业银行需逐步按国际惯例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网络;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改革人事制度,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

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广工作是国内商业银行需要面临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广

1.加强业务宣传

商业银行在业务宣传中应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推广:政策宣传和业务宣传。首先,由于部分国内企业还不了解人民银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政策,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有必要在认真了解国家政策后向客户进行宣传,引导客户以人民币办理国际结算。其次,随着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产品及服务方案推出,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方案的宣传推广。

2.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金融配套服务。

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前,商业银行需要扎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在申报系统安装及测试方面做好准备工作。第二,需要制定完善跨境人民币结算配套制度和操作流程。第三,需要积极搭建海外清算网络;按政策要求申请人民币购售额度,为境外参加银行提供人民币购售及铺底资金兑换服务。

3.设计金融服务方案

仅通过政策宣传、配套服务还不够,商业银行在业务推广过程中有必要为客户“量身定做”相应的业务产品及服务,通过个性化的业务及服务方案吸引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

4.推动商业银行的海外布局,争揽海外人民币业务。

跨境人民币结算初期,我国银行的业务机会主要是海外分支机构联动人民币业务,要想把握这些业务机会,在积极与境外参加行寻求业务合作的同时,更要做好自身海外机构的布局,特别是在与我国双边贸易规模较大、愿意接受人民币的国家,让自身的海外机构争取海外人民币业务,从而支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进。

四、商业银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还处于试点扩大初期,业务推广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加强注意,包括内部风险防控、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等因素。

1.内部风险控制防范

由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扩大初期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应业务政策还在陆续出台中,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还需要严格审查业务办理条件,坚持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原则,防止洗钱和非法套利等活动;防控境内企业和境外参与银行的资格缺陷风险;完善各项协议签订,防止结算过程的法律约束缺失;强化业务检查监督,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范发展。

2.业务处理风险管理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同样面临着国际结算业务本身的风险。对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需要注意完善自身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在技术上严格把关,同时关注各类政策带来的操作风险,例如,目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人民币报关,部分省市把核注人民币报关单放在商业银行操作,那么在远期人民币信用证业务项下核注报关单时间点应如何把握,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理解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跨境贸易金融篇5

关键词:经常项目;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套利

2011年以来,本外币利差日益扩大,人民币预期升值不断增强,我国外汇资金仍处于流入态势,其中不免夹杂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境内。在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而资本项目部分管制的背景下,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压力日益增大,且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经常项目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出现了新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角度,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和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异常跨境资金的特点和影响

异常跨境资金是指超过正常贸易和投资范围,带有投机性质或者虽无明显投机性质但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资金,具有逐利性、隐蔽性和违法性的特点。异常跨境资金不仅包括了具有明显逐利性、短期性的热钱,还包括了部分以避税或发展集团公司等为目的的超出正常收支范围的跨境资金。

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很有可能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

(一)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异常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将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增大,同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大大增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和公开市场回购调控的压力,对货币政策形成了倒逼机制,明显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异常跨境资金进入境内后通过各种方式结汇成人民币,并投资国内的产品市场和资产市场,且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

(三)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较好且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不变的背景下,异常跨境资金大量流入境内,而一旦经济形势发生转变或稍有转变的趋势,极有可能导致大量资金集中外逃,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严重经济后果。

二、经常项下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主要形式

(一)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国内资金日趋紧张、国内外利差不断扩大,且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借用贸易信贷等渠道,利用资金流与货物流的时间差异变相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1.通过进口少付汇或进口不付汇将异常跨境资金以实物形式滞留境内,待获取人民币升值或其他收益后,再以进口退汇或其他方式将资金汇出。例如,湖南a公司2010年至2012年2月从澳洲陆续进口废塑料,报关金额为550万美元,但对外付汇仅21万美元。两年来a公司共实现进口少付汇529万美元,变相获得境外资金529万美元。

2.假借贸易信贷以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在国内外利差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延期付款将外汇资金滞留境内或通过预收货款尽快实现外汇资金流入,以获取利差和汇率差,降低财务成本。例如湖南B公司惯用的结算方式是货到付款,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B公司与外商协商,将结算方式更改为延期付汇,以实现将资金滞留境内,赚取利率差和汇差后再对外付汇。

3.通过对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融资产品和不同付汇期限的组合设计,尽可能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主要渠道有90天以上的信用证和海外代付的组合、远期信用证与进口押汇、人民币质押贷款的组合等。例如湖南C公司2011年与对方约定结算方式是90天信用证付汇,信用证到期后再办理海外代付,使融资期限累计能够达到半年至1年,远远超过单项融资产品的融资期限,实现了迟付汇8.3亿美元,获得了人民币升值和资金滞留境内运作的双重收益。

(二)利用跨境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

由于跨境关联交易的真实性审核较难,且暂时无相关法规文件对其进行约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的流入,实现套取汇率变动收益和跨境套息的目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通过定价转移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企业有可能通过“出口高报、进口低报”等方式使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这种交易多发生在加工贸易项下,交易双方多为境内外关联公司。通过进口低报,企业可获得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及逃避关税的双重收益;通过出口高报,企业可实现异常资金隐蔽地流入及提高出口退税。

2.关联企业利用预收货款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跨境关联企业大量利用关联公司的操作便利,先以预收货款名义将境外资金低成本融资引入,在融资快到期时,再与境外关联公司拟订退汇协议,将融资款项退给境外关联公司,以获取人民币升值收益和赚取境内外利差收入。例如,湖南D公司在2010年12月以贸易项下预收货款名义从其境外关联公司获得1.3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在2011年12月又以终止合同名义申请全额退汇给境外关联公司。经调查,D公司所收预收货款仅有27.2%用于生产经营,余72.8%用于偿还境内贷款。据测算,D公司上述操作可以节省约336万美元融资成本,同时可赚取汇率差6900万人民币。

(三)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外汇局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外汇指定银行只是进行表面上的单证审核,企业可通过该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例如,湖南省内e公司与境外F公司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约定货物由e公司直接交付给F公司指定的东莞G公司(据F公司称,东莞G公司为其在内地的加工厂),由G公司加工后报关出口至境外F公司,货款则由F公司支付给e公司。e公司通过“境内交货境外收汇”方式完成出口收汇。由于出口方e公司将货物直接交付境内G公司,没有通过海关报关出口,出口收汇监管系统没有相应出口数据,实际出口金额难以确定。货款从境外收回后,外汇指定银行仅根据企业提供的合同等商业凭证予以结汇,只能作表面真实性审核。同时,由于G公司将加工好的货物出口至境外,又可以利用该出口报关单进行重复收汇。

(四)假借转口贸易或转卖业务使异常跨境资金合法流入。由于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的货物进出均在境外或特殊经济区域,无法实现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贸易外汇监管只能从进出口合同、发票等商业单证实施单证审核,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因此利用转口贸易和转卖业务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较其它方式更为隐蔽,其主要方式有关联企业之间虚构贸易合同、人为调节交易价格等。

(五)通过境外承包工程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由于境外承包工程在收汇结汇环节,仅靠表面上的合同等单证审核就可以为企业办理结汇,难以鉴别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为违规资金流入提供了通道。如湖南H公司2011年共收到的从境外承包工程收入272.23万美元,外汇指定银行仅凭一个境外承包工程合同就能办理结汇手续,无法判断其真实性。

(六)通过“违约赔偿”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不少企业以“违约赔偿”的名义实现大额资金的流入。此类交易性质表现在非贸易项下,但是实际背景与货物贸易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货物贸易基础上衍生的损失赔偿。由于目前对此类交易没有明确的规定,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审核了企业的合同、发票等商业凭证后为企业办理结汇,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履行了真实性审核义务。例如湖南省i公司2010年底与外商签订合同进口棉花,因签订合同后国际棉花大幅涨价,由2010年的90美分/磅涨至2011年3月份的240美分/磅,外商无法执行已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约定执行违约赔偿。i公司因此获得450万美元的赔偿款。

三、存在的管理难点

(一)强化监管与促进便利化之间的矛盾。为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入,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管理,外汇局可以通过制定更为严密的真实性审核制度来实现。例如,为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外汇局加强了对转口贸易的外汇管理,规定转口贸易项下的外汇收入应先入企业待核查账户,且必须在企业进行了相应的转口贸易对外支付后方可结汇或划转;此外,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金额超过了相应支出金额的20%,企业应到外汇局进行申请,这样有效降低了企业利用转口贸易渠道实现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可能性,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大多数正常交易主体的经营成本,降低其业务运转效率,与便利化原则相矛盾。

(二)现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涉及多个管理环节,适用多套管理制度,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外汇局对于跨境关联交易没有明确的界定,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难以形成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威慑和管理作用。此外,在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方面,外汇局和外汇指定银行在收结汇环节的审核仍然停留在单证审核上。

同时,由于各管理环节和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沟通,导致出现了部分监管空白。例如,在具体的贸易行为中,贸易信贷应与企业的整体贸易收支行为相结合加以分析;但是在具体管理中,贸易信贷登记在资本项目处管理范畴,独立于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管理体系之外,容易导致监管不到位。

(三)现有系统分析监测功能薄弱。目前,外汇局虽有多个业务系统,但各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没有建立一定的关联关系,且尚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某些外汇业务仍未实现全口径采集和监测,例如对于贸易融资的统计,主要依靠外汇指定银行报送报表,人工汇总、比对、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且准确度有待考察。

四、建议对策

(一)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一是建议根据服务贸易不同类型交易的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强化交易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管理,细化违约赔偿、转口贸易等外汇收支的相关操作规程,明确需要提交的单证。二是完善服务贸易项下收结汇管理规定。可借鉴贸易项下联网核查的成功经验,针对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办理服务贸易项下出口的收汇时,依据主管部门的批复或者海关出具的服务贸易出口证明办理相应的收汇手续。三是完善对境内交货境外收汇、关联交易等的管理规定。例如,根据不同类型跨境关联交易的特点,完善对不正当跨境关联交易的具体监管措施。

(二)建立高效的外汇非现场监测平台,强化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监测预警。建议继续完善外汇监测系统,加强对外汇信息系统和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非现场监测平台,全面统计监测外汇资金来源、流向以及流量。同时,建立预警指标,重点关注关联交易、退赔外汇以及贸易融资等业务,发挥非现场监测平台对异常外汇收支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当前异常跨境资金流入的特点及对策,吴振宏,经济师,2011年第9期

跨境贸易金融篇6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融资;政策背景;市场环境;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1-0023-05

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作为试点业务在上海和广东省正式启动;2010年6月,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8月,该业务由试点向全国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两年来,业务广度不断扩展,参与业务的银行、企业以及境外涉及区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结算量的增长,业务深度也有长足发展,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近期,市场相继涌现出一系列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融资产品,引起经济主体及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各方主体对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模式已开始从单纯结算向提供相关配套金融服务转变。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的现状

从相关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市场出现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形式包括以下四大类:一是境内外银行基于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提供融资;二是以跨境人民币股东贷款的方式开展;三是境内企业在外债额度内借入海外人民币融资开展境内业务;四是境内企业以自身人民币资金为担保为境外关联方获得海外融资。

(一)贸易融资类

从本质上来看,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只是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中使用人民币为计价、结算币种,主要的贸易融资方式包括信用证、托收(代收)、海外代付以及贴现、福费廷等再融资行为。一般情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对应的贸易单据也使用人民币计价。但在一些情况下,境内外银行也可能就外币货物贸易合同提供人民币的贸易融资服务,银行和企业可在该融资模式下同时获得境内外汇差和利差两方面收益。

除上述典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外,境内外关联企业还可能通过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如信用证融资叙做人民币nDF业务),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这种组合类贸易融资业务较适合于贸易背景下在境外有关联公司的进口商,在进行正常贸易往来和结算的同时,使交易对手(境外关联公司)在境外低成本获取融资,形成双赢局面。

(二)股东及关联方借款类

自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境外主体可申请使用人民币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或为其注资等。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可在一定额度(如“差”)范围内向其境外母公司或关联方公司借入人民币贷款,弥补资本金不足的状况。同样,根据《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及《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走出去”企业的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

(三)借入外债类

自2010年7月以来,基于数千亿规模的人民币存量,中国香港逐渐形成了人民币债券市场,俗称“点心债”。发行者既有香港本地企业,更有在我国境内有投资业务的跨国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利用香港市场人民币利率较低的条件发行债券募集人民币资金,在额度允许范围内汇入境内供其关联企业使用,债券到期后以境内获得的人民币收入偿还。

(四)内保外贷类

境内外关联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有境外投资、设厂等需求的“走出去”企业,利用境内外利率和汇率的差异,配套相关的产品,达到锁定汇率风险并实现融资、理财的目的。首先由境内企业的境外贸易对手或关联机构在境外银行申请融资额度,待额度获批后,境内银行通过授信或保证金形式为境内企业开立跨境人民币备用证或保函,由境外银行对境外企业提供外币融资,并办理境外理财锁定远期售汇价格。融资到期日,境内企业可通知境外关联方偿还外币贷款,或汇出人民币资金跨境购汇偿还境外融资。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一)境内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从目前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发展状况来看,贸易融资在所有融资业务中占主导地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本身是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的,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业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9]第10号)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的人民币对外负债只做统计,暂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该表述从2009年便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规依据。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1]145号)进一步明确,跨境人民币贸易项下相关人民币负债(包括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协议付款、预收延付等)只在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中登记,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银行为客户的境外工程承包、境外项目建设和跨境融资等提供的人民币保函业务不纳入现行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5号)明确指出,境内银行可为境内机构“走出去”过程中开展的各类境外投资和其他合作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23号)明确外商投资企业可向其境外母公司、关联方公司或境外银行借入人民币贷款,但其规模受“差”限制,并按流量(而不是余额)进行控制。而在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明确境内母公司和境内银行可为境外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且未对规模和期限做任何限制。

(二)境外的政策障碍日趋弱化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稳步发展,境外货币当局及市场投资者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继香港全面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后,新加坡和伦敦也有意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2012年1月1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与英国财政部宣布成立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香港地区与伦敦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以香港地区为例,陆港之间的人民币融资占所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比重超过半数。从2011年底到2012年上半年,香港金管局针对人民币业务推出了多项宽松化政策举措:

一是提高人民币净敞口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参加行)的人民币净敞口限额由10%提高到20%,且享有5000万元的豁免额。2012年5月22日,人民币净敞口限额进一步放松,由认可机构自定(但需向金管局报备),且享有1亿元的豁免额。二是放松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2012年1月17日,香港金管局将认可机构的风险资产计算范围,在人民币现金、在人民币清算行的存款、托管账户存款三项基础上,增加财政部在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两项。2012年6月14日,将人民币流动资产比率替代人民币风险管理限额,使认可机构对人民币风险资产的计算更具弹性,能更准确地匹配人民币短期负债期限。三是加强人民币流动性安排。2011年11月22日,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续签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由2009年的2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期限3年。2012年6月14日,香港金管局为需要人民币流动性支持的认可机构提供了相应的抵押品列表。四是放松非居民人民币账户限制。2012年7月26日,香港金管局通函,自8月1日起,香港地区银行可以向非本港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包括设立人民币账户、存款、贷款、发出人民币结算扣账卡及信用卡等服务。

(三)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差异

除上述境内外政策方面的影响外,境内外金融市场价格存在的差异也在客观上为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套利空间。在境内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以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充分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推出各种传统和组合类贸易融资产品。以大陆和香港金融市场为例,两者的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远期汇率以及人民币利率三方面。

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境内外差异(见图1)将直接影响购汇、结汇行为的境内外市场选择。例如:2010年第三季度,银行倾向于境内结汇、境外购汇;2011年第三季度,银行则倾向于境外结汇、境内购汇。同时,尽管几经交替,境内外一直存在美元兑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差异(见图2)。此外,在境内外人民币利率差异方面(见图3)①,2012年以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随境内进入降息周期呈持续走低态势,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以中银香港报价为参照)因人民币存量下降而持续攀升,但两个市场的利率差异仍存在一定套利空间。

三、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宏微观效应

(一)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互促进

实际上,在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结算重要币种之前,国际结算就与融资行为相伴相生。境内外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境内外金融市场差异的存在,促使人民币融资产品在跨境结算中蓬勃发展。就境内而言,早在各项政策法规出台之前,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人民币境外项目贷款、人民币跨境担保等资本项下业务就以试点的形式在各地相继开展。而类似于人民币信用证、福费廷等基于货物贸易背景的传统贸易融资行为,不再需要相应政策文件的出台来赋予其合规性。目前,境内资本市场正沿着“先债券后股票”、“先机构后个人”、“先金融机构后非金融机构”的方向有序开放。在条件成熟后,还将开放其他跨境人民币证券投资、跨境人民币债券发行、跨境人民币股票发行等资本类业务。这一方面有利于为境外主体提供人民币来源,缓解其人民币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境外主体的投资工具,提高其持有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以跨境融资为重要内容的资本类业务的不断扩大,将最终转化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经常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形成资本类业务和经常类业务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增长局面。

(二)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为中性

自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展三年多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境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一直处于纷争之中。众多观点认为,从迄今为止仍处于人民币净流出的局势来看,使用人民币替代外币(主要是美元)对外支付减少了原本可以消化的部分外汇储备;相反,体现为净流入的跨境人民币融资(如贸易融资)及由此促进的部分人民币出口收入又增加了境内人民币的货币供应量。

由于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以跨境外币结算为参照,比较分析跨境人民币融资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不需要完全对冲。以香港地区为例。自2009年7月起,中银香港作为香港地区人民币清算行获得人民银行每季度4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2011年第四季度,该额度调整为每季度80亿元。假设每季度该兑换行为全部体现为中银香港的人民币净买入,其规模约为680亿元。截至2012年9月底,根据香港金管局数据,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5457亿元,较2009年6月底的544亿元增加了4913亿元。可见,由于人民币兑换导致的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规模有限。同时,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很大一部分(尤其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初期),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中银香港在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账户上。这部分人民币头寸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境内的人民币流通渠道,相当于境内人民币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减少。相对而言,出口收汇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需要央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加以对冲。

2.人民币跨境融资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各异。人民币以融资形式回流对境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途径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人民币以贸易融资形式回流,进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并没有发生实际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例如进口海外代付,代付行为发生在境外)。出口项下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虽然在融资流入环节确实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境内的货币供应量,但这只是替代了外币结算时原本需要使用的外币贸易融资,与之相比并没有额外的货币政策效应。

如果人民币以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股东及关联方贷款或境外金融机构贷款形式回流,只是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获得直接投资的新渠道,替代了原本以外币形式流入的直接投资需要。目前,境内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原有外币差内借入人民币形式的股东及关联方借款。此外,商务部门已从2012年开始批准并颁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批准证书”。

如果境内企业本没有外币的外债额度,而获得了人民币的外债额度,以贷款或境外发债回流的形式跨境借入人民币资金,将会以乘数效应增加境内的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支持人民币用于贸易融资和替代外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提供人民币融资,既扩大了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又避免对境内货币政策造成负面影响。

(三)新监管理念下跨境人民币融资发展需另辟蹊径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2009年9月的G20匹兹堡峰会专门指出,2010年底要完成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主要经济体应于2011年底前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即《巴塞尔协议iii》。我国监管机构也相应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拟于2013年开始实施。

《巴塞尔协议iii》一方面重视微观审慎监管,强调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则引入宏观审慎理念,主张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iii》创新性地建立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和系统性风险监管指标(杠杆率)②。其中,在流动性覆盖比率的分子中,高质量流动资产的第一层次包括现金、中央银行储备、国债和央行票据,第二层次包括高评级的公司债券和抵押债券,将融资类资产排除在外。在杠杆率的分母中,表外业务(如跟单信用证)的风险权重转换系数(除无条件可撤销承诺为10%外)均为100%。这意味着银行开展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成本将大幅增加,或者融资类资产业务的扩大将受到一级资本规模的限制。

在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中,首当其冲受此限制的是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类业务。就在2012年8月20日,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应遵循“三真实”原则,即具有真实贸易背景、进行真实会计处理以及体现真实受托支付;对于2012年底后到期的业务,要求于2012年年底前入表。其核心条款是委托行和代付行都需要把同业代付纳入资产负债表内进行管理。虽然同业代付新规是针对所有币种的同业代付行为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占款持续增长的压力,同时限制了虚假贸易背景的信贷增长规模,但对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而言却颇有几分被“错杀”的意味。实际上,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一般期限较短(一年以下居多),违约率极低,是质量较高、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业务,更肩负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

因此,在响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的背景下,要保障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是要严格把关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保证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的质量和流动性;二是要采取措施构建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二级市场的交易环境,为流动性供给双方营造双赢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央行间货币合作机制,使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境外央行和银行获得人民币流动性的有效来源,服务于跨境人民币结算。

四、结论

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至今已三年有余,伴随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类跨境人民币融资产品。从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具体业务流程来看,这些融资产品并非前所未有的创新品种,只是在传统国际业务中将结算币种替换成了人民币。同时,跨境融资产品的出现得益于境内外相关政策的支持,而其发展又与境内外金融市场之间客观存在的价格差异直接相关。跨境人民币融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相伴相生,并相互促进。如果跨境人民币融资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开展的,且反映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跨境人民币融资对境内外汇储备以及货币供应量并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漏洞而推行的《巴塞尔协议iii》,提出了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杠杆率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开展的各类融资业务。因此,为顺应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监管机构应鼓励银行将有限的额度资源用于开展具有真实交易背景、质量较高、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并采取措施引导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跨境贸易金融篇7

【关键词】广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

一、广西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情况

1.广西结算量增长迅速

自广西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统计数字表明,仅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月结算量从最初的5亿多元人民币逐步增加到2010年12月的近30亿元人民币,结算量逐月攀升,广西目前已与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开展了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及经常转移、跨境投融资等各类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截止2010年底,广西已有工、农、中、建、交、兴业、光大和北部湾8家商业银行与境外15个国家或地区的30家银行开展了共计7652笔的人民币结算业务,笔数居全国第一;总金额突破126亿元,居8个边境省区第一;出口结算金额93.22亿元,居全国第一。

2.跨境结算的境外区域集中

广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盟国家和港澳地区。截止2010年底,广西对越南、新加坡、印尼三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量的比重达87%。其中越南是结算量最多的国家,占全区比重81%。香港也是广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境外区域之一,所占比重为8%。

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用突出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广西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中的作用突出。截止2010年底,广西共有8家商业银行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办理业务7640笔,占全区结算总笔数的99.84%;结算资金125.77亿元,占全区结算总额的99.82%,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二、广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金融环境有待完善

目前的境内外金融环境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制约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一是人民币在境外不能自由兑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仅仅是实现了人民币贸易项目下的境外部分地区可兑换,由于我国对部分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人民币在境外尚不能自由兑换,成为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一大制约;二是境外没有足够的人民币来源。大规模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要一定数量的境外人民币流通量支持。现阶段境外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流通量相对较少;三是境外人民币缺乏避险工具和投资出路。目前境外人民币业务的主要避险工具只有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nDF)一种,而投资出路主要是购买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避险和投资工具种类单一,无法满易主体的需求;四是境外企业未能便利地获得人民币贸易融资服务。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在原则上允许境内银行向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但操作细则未能明确,境外企业未能便利地获得贸易融资服务,将影响其采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积极性。

2.企业缺乏对政策的理解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一项新业务,相关政策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外贸企业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政策还不够熟悉。对于外贸企业人员而言,对政策的不熟悉,容易引起外商疑虑,从而对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信心不足。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对操作程序的不够熟悉,则影响结算业务的顺利进行。

3.取得试点资格的企业数量有限

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处在试点阶段,按照有关规定,出口试点企业名单要经过政府逐级上报和审定,对企业的资格要求相对严格,审核时间相对较长,导致能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外贸企业有限。截止2010年底,广西出口试点企业仅有383家,所占比例较小,虽然第二批又有1677家企业申请出口试点资格,但因审批程序尚未完成而未能及时使用人民币结算。

4.外贸企业的实力待增强

在进出口贸易中选择何种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往往与进出口商的实力和贸易地位有关。广西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贸易中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而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也比较弱,一般只能被动接受对方确定的结算币种。此外,总部在境内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广西企业,固然乐意在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是,广西具备跨国经营实力的企业较少、规模也还不够大,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企业还不多。

5.中越金融结算制度不健全

据人民银行统计,广西与越南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占广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80%以上,地位非常重要。但是,越南盾与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还没有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越南“地摊银行”成为越南盾与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制订者。中越双方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时,只能依靠“地摊银行”确定合同议价时的汇率。而长期对“地摊银行”汇率定价的依赖,将对企业结算资金安全系数有所影响,既不利于外贸企业各项业务的正规化、合法化,也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顺利推广。此外,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下,境内进口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人民币进行进口结算不够积极。

三、给有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跨境贸易金融篇8

一、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表外业务尽管当期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或有负债并影响未来银行经营。本文的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为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的外汇融资服务,这类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将表内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在外汇管理领域突出表现为各种代付类跨境贸易融资。主要包括: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出口进口代付以及上述产品与远期结售汇搭配的组合融资产品等。根据商业银行在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分为三类,并从跨境资金收付角度分析此类业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境内银行居间+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境内银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优势,为境外银行和境内企业提供居间服务,并不提供融资和担保,该类业务纳入居间业务统计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出口海外代付和进口协议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类似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但区别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资来源于境外银行。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银行将融资款项支付给出口商,待出口商从境外收到货款后再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融资本息。该产品于2011年初在江苏辖内首次出现,此后规模迅速增长,主要以人民币形式为主,之后在银行的大力推广下扩展至外币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资资金流入和偿还流出均申报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从境外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项下,融资资金流入时引起跨境资金流入增加,还本付息时造成流出增加。随着“出口海外代付”业务量增长,资本与金融项下净流入增加,并造成该项下资金大进大出。如果是外汇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业可能将融入的外汇资金结汇或用于对外支付,还会引起当期结汇增加或贸易购汇减少,增加贸易净结汇规模,加大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缺口。

2.进口协议付款。在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的条件下,境内银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货商支付货款,融资到期后境内进口企业将本息支付给海外银行。“协议付款”的融资主体为境内企业,银行是中间人而不是第一还款人或担保人,因此90天以上进口协议付款不占用银行的短债指标,而占用企业的短债指标。协议付款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辖内发展起来,且发展非常迅速,币种以美元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形态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协议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二)“境内银行担保+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境内进口企业以进口项下应付款项从境外银行获得融资,境内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在境内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承担还款责任,属于银行内保外贷业务。典型业务有委托付款和进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进口企业委托境内银行向其海外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进口企业向境外付款行承担第一还款责任并由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的条件下,在托付或电汇付款结算方式下,由付款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先行支付进口货款或服务项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该业务不受境内银行外债指标约束,委托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的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2.进口代收保付。在进口代收结算方式下,境内银行应客户申请,担保其将履行在进口代收项下的付款责任。该类业务属于担保类表外业务,具有境内担保、境外融资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境内银行担保情况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获得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代收保付业务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三)“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提前融资”

境内银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开立并承兑远期信用证后,由境外银行根据协议向境外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实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境外融资,融资成本由境内企业承担。主要产品有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和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

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是指开证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并约定对跟单汇票承兑,开证申请人承担贴现利息和费用,由贴现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向出口商银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业务。该项业务会引起实际进口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系汇票为远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银行同意即期付款,贴现费用由进口商承担。该项业务与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类似。

二、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一)银行占主导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汇率及利率走势,各商业银行总行及时研发各类嫁接型或是创新型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这类产品多是打通境内外市场,赚取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银企双赢。银行是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主要推手,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运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为银行获取,银行不仅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过全额质押业务吸收大量本外币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为主

银行跨境表外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和境内外利率走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在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较小,而人民币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累计幅度达18.7%。跨境表外业务以进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等传统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为主,通过这类融资方式实现早结汇和晚付汇以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中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利差开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内外利差扩大至2-3个百分点。而人民币汇率则稳定在6.82-6.83元的水平。这一阶段贸易融资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产品是境外银行代付类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境外银行代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期限组合产品。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纳入银行短债指标,银行开始为企业大量办理“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业务,实际融资期限超过90天。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组合纳入指标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进口押汇”等形式的组合融资可以在规避管理的同时延长融资期限。2011年以来境内外利差约2.5%至4%之间,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假借出口贸易融资之名而从境外低成本借入资金,银行通过全额保证金、协定存款等理财方式,可确保企业获得1%至1.5%的无风险利差收益;而银行方面,除获得利差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币监管差异,发展本币贸易融资

目前,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呈现松紧不一的格局,本币业务管理相对宽松,人民币海外代付类业务且不纳入银行短债指标管理。多家银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将香港作为货币兑换和融资的平台。日常监管中发现,境内a企业通过境内B银行,获得境外C银行发放的出口代付融资8000万元人民币,折合1262万美元。a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使用了17笔金额合计1336万美元的出口报关单作为该笔融资的交易基础,经查,其中14笔金额合计1201万美元的报关单已于申请融资日前收汇。a企业存在利用已收汇的贸易单证虚假融资的行为。

(四)规避银行监管规定,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2009年起,海外代付业务凭借不占用信贷指标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2012年8月,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纳入表内管理后,代付类产品规模受到贷存比限制,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间和担保业务。如中国银行协议融资、工商银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资款提供方为境外银行,境内银行在融资中仅起中介和担保作用。这类业务与代付类业务尽管融资作用相同,但不纳入表内管理。如江苏某集团公司转口贸易信用证大多为80至90天之间,且通过延长信用证承兑期等方式,实际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规避银行90天以上信用证短期外债余额限制;再如银行出口项下境外贸易融资因不涉及同业代付仍旧纳入表外核算,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负债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内外银行机构间联动

创新型贸易融资多是境内外银行联合为企业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方多为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银行合作既发挥了境内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资金。前述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协议付款等居间业务等都是海内外银行机构联动实现的。

三、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放大了市场价格信号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程度

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在客观上会放大价格信号对资金流动和结售汇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时期,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人民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延迟了企业购付汇时间,加大了当期结汇和远期购汇;而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甚至出现贬值时,企业呈现“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外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降低了企业的结汇意愿,进一步加大了当期购汇和远期结汇。

(二)造成货物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

进口项下全额保证金质押的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延付担保等产品,延迟了当期的进口支付时间,形成了进口延付。在境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此类套利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产品规模的增长,助推了货物贸易项下延付行为,造成进口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加剧了顺收顺差差异。贸易项下境内融资组合产品,通过获得境内外汇贷款替代当期的购汇行为,造成货物贸易项下购汇与对外支付偏离,加剧顺收顺差差异。当境内外融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余额的变动对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往往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汇监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诸多表外融资组合产品为规避短债指标限制,将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内。相较于外汇监管的人民币跨境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民币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资性对外担保等不受短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限制,因此,此类业务的结算币种由从外币转向本币。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以非融资性对外担保之名行内保外贷之实,规避了原先需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融资的额度限制。在监管中发现,银行在设计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时,并未考虑到融资背后的贸易真实性,仅仅是从资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角度出发,部分企业的贸易融资和还款并不具备贸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

(四)影响外汇资金有效配置

从实践来看,获取跨境表外融资的大部分企业资金都较为充裕,借贸易融资之名,银企共同运作境内外资金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银企综合收益最优化。但从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看,有限的外汇资金并未投向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而是投向省属大型外贸集团,使得跨境资金流远远大于跨境货物流,实质上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果将业务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规模扩张和以套利为主的产品创新上,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的此种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

(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银行外汇头寸中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多家银行循环融资,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一旦在一家银行的套利资金链断裂,数家银行将面临企业授信融资信用风险。此外,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不受银行外汇贷款规模限制,若无限度扩张代付规模,到期时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变动方向逆转,银行将面临远期合约平盘亏损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对跨境表外融资业务设定一定的宏观容忍度,区别对待合规经营和违规套利行为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是理性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应给予一定的宏观容忍度,防止银行跨境表外融资行为加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减少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微观经济秩序、统计和决策活动的干扰。对合法合规的企业财务运作和违法违规套利行为予以区别对待。对企业财务运作主要通过调控套利空间和贸易融资授信期限进行管理;对纯套利行为主要通过管控信用杠杆、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负面影响。

(二)控制套利空间,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政策协调

第一,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层面,评估政策导致的套利空间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统筹和协调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现过大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差异。第二,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政策的协调,防止不同领域的监管力度不一。统一外汇管理项下有关跨境表外融资管理口径,约束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将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境内银行居间担保业务、非融资性对外担保类贸易融资产品等均纳入银行短债指标余额规模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赋予不同权重,根据全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各行国际业务结算量以及外汇业务合规性情况确定余额指标,确保银行在额度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明确贸易融资项下外债或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口径,将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或有负债业务纳入内保外贷余额管理。第三,相关部门应创造有利实业经营的良好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压缩经济主体的套利动机和空间。

(三)运用外汇头寸管理等措施调节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信用杠杆总水平,有助于将套利活动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发〔2013〕20号文规定外汇贷存比超过参考贷存比的银行需相应增持外汇头寸,但存在未考虑境内贸易担保类业务、跨境贸易融资及担保以及中小银行因外汇存款来源匮乏需增持头寸等问题。建议可综合考虑外汇贷存比、银行境内外贸易融资(含担保)总量/银行经办的贸易总量以及其它指标综合判断银行信用杠杆总水平,将银行的信用杠杆指标控制在合理水平内,防止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脱实向虚。

跨境贸易金融篇9

关键词:中哈;霍尔果斯口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本文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为研究对象,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口岸贸易中受阻的原因,力求探索提高口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效率的对策,这对于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步伐、逐步融入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一、霍尔果斯口岸跨境人民币结算现状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在过货量方面仅次于同属对哈口岸的阿拉山口而居第二位,其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2013年新疆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276亿美元,其中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105亿美元,占比38%;2014年前10个月,新疆口岸总体进出口贸易额达382亿美元,其中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贸易额占比38%,共达145亿美元。由此可见,霍尔果斯口岸贸易在新疆口岸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霍尔果斯地区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霍尔果斯口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已与多家银行进行合作。2013年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中心,标志着合作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境内关外”的跨境人民币创新金融业务试验区,而且享有比深圳、上海自贸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乌银发[2013]119号)提出霍尔果斯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主要包括:中心内银行可以直接到境外融资、发放贷款,且不占国内贷款规模;中心内企业可以在境外直接融资;境外企业在中心内银行开立的nRa账户可以开展定期存款、现金支取、融资和担保业务;在合作中心可开展人民币与中亚国家货币挂牌、计价、兑换及结算业务。

2013年11月建设银行作为首家银行入驻合作中心,其仅在试营业期间,就累计开立人民币nRa账户(即境外企业在境内银行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6户,外币nRa账户4户,吸收境外人民币单位存款2,700万元。之后,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与农行、工行等五大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心设立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与此同时,五大银行与8家企业签订83.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协议。

然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作为比较年轻的经济开发区,其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仍不太完善,故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进展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挑战,同时也说明其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二、霍尔果斯口岸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霍尔果斯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新疆一般贸易失衡。2013年,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为105亿美元,占新疆一般贸易额275.62亿美元的38%,由此可见,边境贸易人民币发展仍具潜力可言。

边境贸易中制约因素的存在不仅与中哈两国的基本国力、体制和习惯有关,也与两国边境口岸相关金融的发展有关。哈国的经济结构以资源型产品为主,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在能源和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总量中居世界第一,然而交易中能源和大宗产品均以美元计价,致使我国的经济容易受到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汇率风险很大。同时,通过银行来企业及个人进行缴扣税的政策使得边境商户为规避税费而倾向于现钞结算。由于存在人民币现金结算监管,中哈边贸以美元现钞计价结算为主,致使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占的比例很小。

(二)人民币跨境进出口结算严重失衡。霍尔果斯地区的对外贸易一直呈顺差进行,其进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也远大于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剧了中方的汇兑风险。主要原因在于:中哈两国的贸易出口远大于进口,且中方主要以出口附加值比较低的轻工产品为主,主要是服装、鞋帽等。中方出口企业以从事业务为主,因其技术含量比较低,自主品牌较薄弱,因而缺乏垄断性,故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而中方从哈方主要以进口石油、金属制品以及矿产资源等短缺的资源型产品,我国对哈原油进口属于刚性需求。近几年,人民币出现升值、美元贬值,且进入2014年后,坚戈贬值趋势延续,使哈方在出口时更倾向于选择人民币计价结算,以此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额外收益,而在哈方进口时更倾向于选择美元结算,以此来降低成本。同时,坚戈贬值使得哈客商为弥补汇率损失,要求我国出口产品降低价格,造成了我方出口利润空间缩小。而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的状况与进口结算时支付人民币、出口结算时收取美元的现实,影响了霍尔果斯口岸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与结构的优化,并积累了美元资产的汇率变动风险。

(三)人民币跨境流出入严重失衡。2012年,霍尔果斯口岸人民币跨境流出入总量约为110.01亿美元,其中流出量为85.96亿美元,流入量为24.05亿美元,流出量是流入量的3倍多。也就是说,中哈霍尔果斯口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所形成的是人民币在当地的沉淀,并未形成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究其原因在于:随着跨境人民币投资及融资业务的发展,使得人民币通过直接投资或信贷渠道流入中亚国家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人民币与金融项目的自由兑换体系不完善,且合作中心内既缺乏相应的人民币金融投资产品,很难找到丰富的投资避险工具,又未建立跨境人民币回流的金融路径。哈方通过贸易及金融渠道获取的人民币,只有很少部分通过进口我国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回流,并无其他合法运用的渠道,大部分仍存放在各自在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账户中,从而无法形成人民币跨境的有效流通,这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初衷是不符的。

三、推进霍尔果斯口岸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建议

(一)完善人民币循环机制。首先,适当放宽金融账户与资本的管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直接用人民币在霍尔果斯口岸内进行直接投资,并为哈国边贸商户和外贸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民币跨境融资服务,鼓励哈国政府到霍尔果斯口岸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展人民币的流出渠道规模;其次,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起覆盖零售业务、金融租赁、离岸金融、大宗商品融资、资产托管等众多领域的完整的跨境人民币产品体系,为境外人民币的投资回流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再次,新疆可多鼓励企业走进霍尔果斯口岸,充分利用口岸内的资源和市场,带动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形成人民币离岸基础资产市场;最后,应当放宽人民币现钞进出境的准入资格,人民币现钞的大量使用才能使人民币结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效果,现在一天内出入合作中心的人次达4万人次,每人每日一次携带物品免税额最高为8,000元人民币,这就涉及到现钞的调运问题。如果现钞调运不顺畅就会影响到合作中心内对人民币的正常需求,也不能保持人民币的正常回流,不利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开展。因此,应下放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审批权限,便于中心支行据经贸业务往来需要和现钞流动情况来确定现钞调运的机构及方式,以此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及调运成本,提高哈方边贸商户对人民币的接受度,从而打通人民币回流的贸易通道,促进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人民币结算量逐渐走向均衡。

(二)建立统一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头羊,利用各商业银行已有的境外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的与全球统一的人民币清算体系,避免了某个商业银行成为主清算行的弊端,并提高了体系的信息安全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应与哈国在合作中心内构建跨境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相关配套政策安排,建立统计信息的共享机制,积极引导人民币与坚戈的兑换牌价,以推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全面展开。

(三)加快霍尔果斯国际金融港先行区建设。首先要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国家给予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特殊政策:可享受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中央财政出资支持中哈合作中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补助10年,重点建设“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等。霍尔果斯合作中心应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引导合作中心内企业重点发展加工贸易,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以此来提高合作中心内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使得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话语权增强,更多的境外企业会选择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出口企业人民币付汇会增多,逐渐平衡进出口人民币结算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文翠,李翠花.新疆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问题及建议[J].新疆财经,2013.1.

[2]郭琼.中国向西开放视角下的中哈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14.4.

跨境贸易金融篇10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方式中小外贸企业转型发展

1.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我国跨境电商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3月商务部《关于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的若干意见》,2013年7月国务院推出《促进进出口结构增长调整的若干意见》、扶持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国六条”,2-13年9月《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2014年1月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2014年5月海关总署出台的《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2014年5月质检总局公布的《关于加大帮扶企业力度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5.88亿万人民币,增长32.8%,其中跨境电子商务的增幅达30%以上,据艾瑞咨询2012年的《2012-2013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8.1万亿,增长27.9%,其中跨境贸易额高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31.5%。

2.中小外贸企业的成长困境

(一)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市场环境恶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世界经济处于长期低徘徊时期,世界主要国家均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消费者信心指下降,出现负增长,制约中国企业的市场开拓。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外贸企业,大多数还是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新兴市场的兴起、世界产业的转移,再加上国内劳动力成本增长、原材料价格提高、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举步维艰。

(二)融资难,中小外贸企业资金压力大以致发展受限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依然是限制其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金融政策,但由于缺乏硬性规定,在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无法落实。另外,中小外贸企业本身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信用度低,其在金融市场融资活动中受到歧视,无法获得实际金融支持。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制定资金回流措施,受资金紧缩影响,采购商资金压力大,延长支付时间,付款节点后移,使得在产业链最前端的我国外贸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再加上我国实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发展受限。

(三)“内外夹击”,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严重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主要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外贸企业利润大幅压缩。从2008年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了将近20%,2014年1月我国进出口以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7.3%。有业内人士分析,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利润率将分别下降3.19%、2.27%和6.18%。另一方面,受国内通胀影响,近年来国内的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节节攀升,加上流通环节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给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3.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作用

第一,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供应链,帮助中小外贸企业释放利润空间。一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双向信息流,打破供应链各环节的沟通壁垒,各节点分享信息,将平台零散物流信息进行整合,降低物流成本。二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诚信体系,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且通过在线跨境支付,解决资金流问题。三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传统外贸链条延伸到零售领域,让国际购买行为更加扁平化、直线化,拉直“微笑曲线”,将传统“工厂-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外贸环节缩减“工厂-零售商-消费者”三个环节,甚至直接缩减到“工厂-消费者”两个环节。

第二: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打破oem困境,实现中小外贸企业海外品牌突破。中小企业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品牌建设、售后服务、销售结合在一起,通过立体化信息网络营销,快速建立线上品牌,直接与海外卖家对接,根据需求开展产品的设计、研发,在网上进行注册、打造并维护产品和企业品牌。

第三: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实现效益最大化随着媒体“碎片化”时代的来临,流量开始分散,流量背后的受众也随之分散,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必要性开始凸显,比较成熟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都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对平台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了解消费者是谁,需求什么,什么时候需求,何种方式接触、互动,从而找准受众及用户属性进行精准营销投放,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有助于中小外贸企业绕过贸易壁垒,降低市场开发难度。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依靠互联网和国际物流突破了传统商圈概念,使产品供给者直接对接需求者,消费者借助网络和跨境电商平台的力量,打破传统贸易壁垒、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使终端消费者不受国家政策引导和约束,自行决定购买行为,从而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的贸易机会,降低了其市场开发难度。

第五:通过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贸易便利化,为中小外贸企业增效。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出现,给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综合服务,只需要和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单一窗口对接,就可以依托平成报关、物流、外汇、退税、融资等多环节操作。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有深圳的一达通和宁波的世贸通,这些平台不但可以实现进出口环节的管理外包,还可以提供在线互助担保快速融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出现,不仅为中小外贸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提供“管道”和“平台”使中小外贸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人力专注于自身业务和市场开发,有助于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得更加专业化、规模化,为中小外贸企业增效。

参考文献:

[1]邓志新.中小外贸企业服务外包模式探索[J].特区经济,2012

[2]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