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与会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6:55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公司治理互动关系

财务会计为公司控制机制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财务信息,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的结果,而公司治理结构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环境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向广大的利益相关人提供有关公司运营状况的信息是利益相关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及其结果。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引起部分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失误和部分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会造成证券等资本市场的动荡,是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因素之一。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来协调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关系下对投资者管理层公司员工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加以规范和协调,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公司财务为依托。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充分竞争能够产生约束经理行为的信息,因此能够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监控问题。在一个国家或市场中,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基本相同,那么公司的差异就在于内部治理机制。

二、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

1.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公司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利益相关人的博弈结果就直接反映在公司的会计信息上。充分、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逆向选择及限制道德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于有效的对外信息披露及审计制度,会计信息支持了外部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保证了接管等外部治理机制对经理偏离股东利益行为构成可置信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结构中,会计信息直接发挥着监督、评价和契约沟通的治理价值。财务会计系统是对阐明道德风险问题重要信息系统产权调整的逻辑起点,有助于董事会区分可控制事件和不可控制事件,管理人员经常向董事会提交预算并作解释偏离预算的阶段性报告,这可能帮助董事会区分可控制事件与不可控制事件。

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财务激励机制特别是股票期权是现代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让高管人员分享剩余收益,能够激励高管人员创造优异的业绩。高度综合的会计信息就成为激励合同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内部经理人才市场根据反映的财务会计信息评价经理的业绩,促进经理层任免机制的市场化、法制化,是解决公司经理层治理的源头问题。

总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为:在以缓解“股东―经理”的问题为中心的有关控制机制中使用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数据,以提高治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业绩。

2.内外部治理机制影响财务会计信息

全面理解财务会计信息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要研究公司治理,要想使公司治理研究取得理想的成果,关键还要看双方信息掌握的程度。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客观、公正反映公司治理中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博弈的是否均衡。

两权分离下“在场”的经理与“不在场”的产权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的现实,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关于企业经营环境、未来前景等状态信息;第二个层面是关于经理努力程度信息。经理掌握第一层面的优势信息,这是其胜任决策和管理的有利条件。由于企业产权主体利益目标不同,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的败德行为,那些远离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有必要对管理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验证。为了提高效率,股东等外部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将这种分析、验证程序制度化。如在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可以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引入具备专业素质的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结构外部则可依托中介机构,以确保管理者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见,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内外部治理是双向的影响。

三、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治理作用与对策分析

在我国,会计人员的监督方主要是政府和其他外部监督机构;授意方主要是股东和管理层;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受益人主要是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等内部人。我们可以找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1)不完全的公司控制权、国有大股东缺位、小股东无力控制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东其外部控制权的获得,更加对内部人控制失去了约束作用。(2)控制权和风险承担者错位。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权主要在大股东和内部人手中,但是风险主要由中小股东、债权人和公司员工等承担,在风险和收益上不成正比。

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只能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入手:(1)确定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企业主体利益的最大化。(2)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培育完全的股东。(3)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建立完全的控制权。(4)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的股权分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股不流通,“一股独大”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得到改善。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和社会资本、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步健全、管理层报酬契约的完善、内部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定将使我国的公司治理理论逐步完善,进而使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亦会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进而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在内部治理机制研究基础上关注外部治理机制的环境作用,培育我国的外部治理的制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司治理得到完善,才会向投资人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而保护投资人利益。

参考文献:

[1]曾庆生,陈信元.何种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公司权益成本.财经研究,2006,2.

[2]杨兴全,张海.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财会通讯,2006,8.

[3]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会计研究,2002,4.

[4]周守华.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研究,2000,9.

[5]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2

一、资本金的确认与界定问题

1.国家资本金与法人资本金的界定。国家资本金与法人资本金的界定,就国有控股公司本身而言,目前已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为国家资本金。问题在于国有控股公司投资于下属公司的国有资产价值是列于受资公司的国家资本金还是法人资本金。有观点认为:应列为受资公司的法人资本金,因为国有控股公司投资于下属公司的资本不一定是国家资本,还有可能包括借入资本。另有观点认为:目前国有控股公司的国家资本金事实上是其下属各公司资本相加的总和,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与其下属各公司资本金的总和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因此,主张应列为受资公司的国家资本金。笔者认为:由于国家对国有控股公司的融资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把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投资一概列为法人资本金或国家资本金均有不当之处。若列为法人资本金,尽管考虑了国有控股公司的债务融资可能,但忽略了它作为投资主体的特性;若列为国家资本金,虽然考虑了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组成特性,却又忽略了它的融资可能性。因此,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发生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投资时,受资公司可以国有控股公司资本结构为比例确定其法人资本金与国家资本金的金额。

2.国家资本金的确认。从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改组的现状看,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确认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1)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2)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实收资本总额确认。若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那么,当所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就应作相应的变动,这样势必导致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变动频繁;如果当所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不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动,这样又无法体现原先确定的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按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的原则。另外,控股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会出现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实收资本额与原注册资本不符的情况。因此,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的操作方法不妥。本文认为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应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实收资本总额确认。这样操作,只要所属企业实收资本金额不发生变动,也就是说,企业不发生破产等重大的产权变更,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就不会出现频繁变动,就可以保持资本金应有的稳定性。

二、财务与会计的整合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从法律上来讲,改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新组建的控股公司而言,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改组之后,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一个“磨合期”,需要有一段时间加以整合,包括战略整合、组织整合、人事整合、业务整合、管理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以及财务与会计整合等,其中,财务与会计整合可谓是控股公司整合的起点与核心。财务与会计整合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制度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1.会计制度的选择问题。国有控股公司,尤其是行业主管厅局改组的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会计制度的选择存在磨合期,在此期间,控股公司本身往往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而下属公司往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样,在一个控股公司内,出现了两种会计制度并行的情况,显然,这样的操作有悖于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也使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使整个控股公司的合并会计信息或汇总会计信息失实。

不同国有控股公司,会计制度选择的磨合期有长有短,调查发现:有些国有控股公司在改组完成后两年,由于改组前行业主管厅局的预算资金尚存在,这部分资金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而完成改组的国有控股公司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样,在国有控股公司本身内部就有两种制度在并行运作,这种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显然不合理。国有控股公司在改组过程中存在磨合期是正常的,但磨合期过长,会影响到这一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改组结束后,应尽快结束两种制度的并行运作。对于仍然存在的预算资金或仍在拨人的预算资金,可根据预算资金进入控股公司后的用途和去向作有关调整,并按照相关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问题。国有控股公司改组前,行业主管厅局与行政性总公司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所属企业的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方法计提折旧,这样,改组时国有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存在差异。由行业主管厅局、行政性总公司改组而成的国有控股公司改组后,原行政机关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也应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折旧,这样就产生了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价值与折旧年限的确认问题。调查发现,有些国有控股公司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使用年限按原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范围的下限确认;也有些国有控股公司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但使用年限按估计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确认。如果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那么在改组初期,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之间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均存在不可比性。因此本文认为,改组后国有控股公司应按改组时经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并按此入账价值计提折旧,这样才能保持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一致性,也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础的合理性。

3.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问题。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原有汇总报表的操作就应改变为合并报表的编制,而刚刚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往往缺乏合并报表编制的准备和能力,出现了合并报表的汇总编制现象,在磨合期,会计报表信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实现象。例如,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及合并利润分配表时,需要抵消的内部往来经济业务有: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有关债权与债务项目、内部销售业务项目、固定资产的内部交易项目,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和期末未分配利润,调整本期合并提取的盈余公积等。又如,合并现金流量表是合并报表编制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编制的一张会计报表,更何况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颁布早于《现金流量表准则》,因此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没有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有关说明,这样,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再如,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子公司应当将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等项目,与母公司损益表中投资收益等项目、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中提取盈余公积等项目抵消时的差额作为合并价差处理。但是目前有些国有控股公司却把“合并价差”作为合并报表编制的调整、轧抵差异账户,把那些属于不正确编制所产生的差异也都计入了“合并价差”,使合并价差项目信息失实。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是由于受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没能对合并报表编制的要求充分理解;二是国有控股公司受利益驱动,有目的地不调整、抵消,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提高控股公司管理层及财会人员对合并报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三、所得税的缴纳关系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与地区,对其所征的所得税税率也可能各不相同,这样,就会产生所得税的缴纳关系问题。

对于子公司缴纳所得税后上缴控股公司的那部分收益,控股公司是否还应缴纳所得税的问题,根据税务部门的有关规定,作如下处理: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所适用的税率相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就无需再重复缴纳所得税;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而适用的税率不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也无需再重复缴纳所得税;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由于地区税收政策不一而导致适用税率不相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应按照适用税率补差缴纳所得税。如果只从征税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操作是完全可行的,但考虑到国有控股公司的特有性质以及它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上述操作就显得不够规范了。作为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控股公司,它应对国家统一承担保值增值的义务。而按照目前税法中的属地原则规定,国有控股公司的所得税与其子公司的所得税是在当地各自缴纳的。国有控股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有的可能赢利,须缴纳所得税;但也有的可能亏损,需由国有控股公司给予补贴,这样就很难由国有控股公司对国家统一承担保值增值义务。本文认为由国有控股公司代表其子公司统一计缴所得税,即将国有控股公司所属子公司之间的赢利与亏损按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折抵后,作为控股公司的收益统一计缴所得税,才是较为合理与规范的操作。

四、产权收益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下属的企业按照它们与控股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可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与参股子公司。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产权收益问题,由于其资本金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其产权收益应属于国家,这是毫无异义的。但是,对于这些产权收益是上缴国家还是留存于企业作为资本再投入,观点不一,操作各异。本文认为,国家既然已规定国有资产产权收益用于资本再投入,那么国有控股公司自然就是一个投资中心,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投资主体,运用其产权收益进行资本再投资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之一;充分发挥这一职能,有利于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达到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目的。至于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出售、出让产权的净收入,国家同样不应收缴,因为这些国有资产的产权已作为国家资本金交予国有控股公司营运,收缴将导致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的减值,有悖于公司的运作规律。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公司治理机制

现阶段,很多的公司管理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分配,从而确保公司可以平稳与和谐的发展,主要是依据权力制衡的原理,构件符合社会环境发展的治理机制,从而促进公司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公司中设置的治理机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可以正常的运行,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公司的股东、董事会、执行组织、监管部门等。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来看,加强对公司内部的管理,从而确保公司的信息和资源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和应用,从而为公司自身提供有效的资源。这其中就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治理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主要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机制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一、公司治理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司的治理机制中对于会计的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可以有效的提升董事会的有效发展和责任的实践性,从而在公司实施治理中推动董事会成员全面的应用自身的权利,以此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决策当中,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公司信息的管理,促使公司的治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发展。第二,可以有效的促进其他利益的相关者运用自身的权利,实施自身的义务。根据公司的治理机制理论,公司是一个多层权利集合的一个中心点,因此公司要想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局限于股东的权利和效益发展中,还要关注其他利益者的权利和效益。第三,可以帮助公司的董事会和监管会进行业绩的评价。对他们的业绩评估也就是指对自身活动实施具有发展意义的评估,不是推断公司相应业务的有效性,因此,这样的评估不可以依据公司的经营结果和财务会计信息为起点,而是要在管理会计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的评价工作,从而促进公司建立有效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二、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的基本方向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责任会计在公司的发展中主要是为管理提供服务的,以分化权利为主要前提,以责任中心为主要的发展内容,利用会计信息反应出以经济责任和激励机制为发展方向的特点,其中主要是指公司内部的各个单位或是部门所需承担的责任而需要做的管理、考察和评估工作,包含建立责任中心、责任预算、追踪系统、相应的反馈工作等等。在公司实施治理的过程中,公司的股东将资金的控制的权利和决策的权利都均匀的分给了公司的董事会,公司的董事会又将权利分交给下级的经理,而经理层又将相应的权利均分给各个分公司或是事业部门,这样一层一层的将权利和管理进行合理的分配,不仅表现出当前的公司对去权利进行了分割工作,还将相应的责任进行了分解。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的经济,促进公司的合理发展,就需要相应部门负责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实施,并且进行有效的评估工作。

(一)对责任中心的扩展工作

要想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就要加大对责任中心的扩展工作。在进行扩展以后,责任中心的最高决策者不再是相应的分公司或事业部门,而是逐渐的向上延伸,扩展到经理、董事以及股东。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责任中心主要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各个中心可以控制和应用的权利进行划分。公司在实施治理机制的过程中,股东、董事和经理都是公司内部实施治理的决策中心,但是这几者之间的权利又不相同,不可以依据上述的理论进行划分,也就是将这几者单独作为一个责任层次。将他们单独划分一个层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制约企业股东的权利。公司内部最大的权利机构就是董事会,是一个实施决策的组织,而经理是依据实际的应用进行管理的部门,是一个经营中心,对他们责任考察主要是根据可控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二)责任预算的扩展和报酬计划的落实

要想实现公司治理和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就要对责任预算进行扩展,对报酬计划进行落实。责任预算主要是指责任执行的考核标准,而报酬计划值对考核结果实施惩罚和奖励的有效依据。相关责任考核是会计管理的内在,这就要求对责任预算的管理工作,同时在实施之前也要明确好奖励和惩罚的标准。由此可见,相应的责任预算和报酬计划在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公司实施的责任会计预算主要是依据全面的预算做出的分解工作。这就需要公司在实施的过程中确定完善的工作目标。现阶段,公司实施的股份制管理模式是企业追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注重股东的效益发展,但是构建共同发展的治理模式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也就是注重全面利益的发展。这两种治理模式,因为公司设定目标的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资源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在治理机制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公司对于内部管理进行的大规模管理和对外部的合理化管理。促进了公司财务会计的发展,加大了会计发展的需求量。公司在实施治理机制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财务会计发展的需求,依据实践中获取的经验,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可以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以此逐渐的形成一个健全的、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一个有效发展的公司管理模式。将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建立共同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公司的治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鑫.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4

[论文摘要]:会计差错的发生是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要存在会计业务及其各种复杂的原因,就有存在会计差错的可能,就有研究会计差错的必要。寻找会计差错并予以更正是我们分析与研究会计差错的目的。要能够迅速查找会计差错乃至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识清楚会计差错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会计差错的涵义,成因和种类等基本概述,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差错更正的修订,以便更好的掌握会计差错的理论知识。在熟练掌握了对会计差错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本文对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会计处理进行了研究,充分了解会计差错的内在本质,更正的方法和运用,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了解会计差错更正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同时,本文对目

前企业进行会计差错更正所产生的观念偏差,利润操纵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分析了企业出于避免连续亏损,保持再融资资格等动机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调整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不实,财务虚假的现象。并对现行会计制度在此方面发挥的防范作用进行剖析。进一步对如何遏制和改变此种不良现象提出了建议或意见:加强会计准则建设不断的完善其规章制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和加强外部会计监管等。

[abstract]:theoccurrenceofaccountingerrorsintheprocessofaccountingareinevitable.aslongastheexistenceofaccountingbusinessanditsvariouscomplexreasons,thereisthepossibilityoftheexistenceofaccountingerrorsandthenecessaryofastudyforaccountingerrors.tofindandcorrectaccountingerrorsisthepurposeinouranalysisandresearchfortheaccountingerrors.wemustfirstclearlyunderstandaseriesofbasicquestions,suchaswhattheaccountingerrorsis,howitisformedandreflected. sothisarticledescribesthemeaningofaccountingerrors,causesandtypesofsuchbasicoverviewindetail.onthisbasis,thearticle compareedtherelativelyrevisiontoerrorcorrectioninthe"accountingstandardsforenterprises"promulgatedin2006.inordertobettergraspthetheoreticalknowledgeofaccountingerrors.underthepremiseofgraspthebasickonwledgeofaccountingerrorsmasterly,theaccountingtreatmentfor

accountingerrorshavebeenstudiedinthisarticle,fullyawaretheinherenthypostasesofthe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methodsandexertion.throughthecorrelativecaseanalysistolearnmoreaboutthestepsoferrorcorrectionandoperationoftheprocess.atthesametime,thisarticledeepanalyzedthatonthecurrententerprisehasbiasofconceptintheprocessofaccountingerrorcorrections, manipulationofprofitsandotherissues. toanalyzedthephenomenonthatenterpriseusingerrorcorrectiontoadjustprofitcausedforinveraciousaccountinginformation,financialfalse,thisphenomenoncausedbysomemotivationsuchasavoidconsecutivelosses,maintainthequalificationofrefinancingandsoon.andanalyzedthenewaccountingstandardhaseffecttopreventplayinthisregard.onthisbasis,thisarticlefurthertotalkabouthowtorestrictandchangethisillphenomenon,therearesomesuggestionsorcomments:strengthenthe

accountingstandardconstructiontocontinuouslyimproveitsrulesandregulations,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personnelandstrengthentheexternalaccountingsupervision.

keyword: accountingerrorscorrection accountingtreatment listed'sfinancialphoniness

引言

会计核算中的技术性差错是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常有发生的,尽管小心翼翼,有时仍免不了要经过一个发生差错、查找差错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和法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对外提供可靠的信息。对于发生的会计差错,企业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更正处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作了相关修订,并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现时经济环境中企业滥用会计差错更正随意调节当期利润造成财务虚假的不良现象,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因此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改,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1.会计差错概述

要能够迅速查找会计差错乃至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识清楚会计差错是什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1会计差错的理解

对于会计差错的理解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

广义的会计差错可以涵盖发生在会计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包括记账、算账、报账核算环节发生的错误,会计控制、会计监督等会计管理环节发生的错误,故意造成的错误和非故意造成的错误,还可以包括企业因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或者因特定情况下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发现的会计差错、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所作调整时发现的原先的错误等。

会计差错的狭义理解是指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的会计差错。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时,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包括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1.2会计核算中产生会计差错的主要原因

(1)会计政策使用方面的差错。指企业因采用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错。如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克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计入所构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将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时,就违反了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因而产生会计差错。

(2)会计估计上的差错。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对会计处理中的估计可能会出现差错,产生会计估计差错。如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的估计错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率的估计错误等。

(3)其他差错。指除上述两种会计差错以外,企业发生的其他会计差错。如帐户分类及计算上的错误、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资本性指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对事实的忽视与误用等。

1.3会计差错的种类及其内容

(1)按其发生或发现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当前会计差错和前期会计差错。

当前会计差错是指会计人员或审核人员在本会计核算期间发生或发现的属于本期的错误。当前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前或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

前期会计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以下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遗漏或误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会计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前期会计差错往往是在编制财务报表之后或下一会计年度发现的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即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差错事项。

(2)会计差错按其对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的程度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重大会计差错以外的会计差错。在2006年颁布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定义。

2.新准则中对会计差错更正的修订

2006年2月15号,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具体准则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其中《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也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调整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新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第28号》(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趋同。

(1)准则名称的修订

新准则的名称做了修改,将原准则名称中的“会计差错更正”修订为“差错更正”。

(2)定义解释发生的改变

1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取消了“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

2增加了“前期差错”、“追溯重述法”的定义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一是,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二是,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追溯重述法”是新准则增加的定义,“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3)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在对前期差错的更正会计处理上,新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而旧准则中采用的是追溯调整法。将新旧准则对比后不难发现,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但对于前期重要差错的更正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新准则明确称为“追溯重述法”。

(4)增加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

新准则中要求企业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新准则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具体做法是:当企业确定前期差错对列报的一个或多个前期比较信息的特定期间的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应当追溯重述切实可行的最早期间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可能是当期);当在当期期初确定差错对所有前期的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企业应从最可行的日期开始用未来适用法重述比较信息以更正差错。新准则增加对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使其更为严谨,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前期差错在附注的披露要求更具体

旧准则中只要求披露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和更正金额,而修订后的新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于的下列信息:一是,前期差错的性质;二是,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三是,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盖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并且规定“在以后期间的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重复披露在以前期间的附注中已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的信息”。新旧准则对比可明显看出,新准则对差错更正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和精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报表使用者就能更具体的掌握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是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更为正确精准的决策和判断。

3.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基本程序

3.1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差错发生后,大都会在会计账目或会计资料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准确。所以必须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1)划线更正法

划线更正法是在会计核算中,用划线注销原有记录,以更正错误的一种方法。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可运用划线更正法对错误的文字或数字进行更正,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划一条或两条细红线予以注销,但被注销的原有字迹仍可辨认,以反映会计错误的原貌。其次,在划线上方空白处用合乎规定的墨水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由更正人员在更正处加盖名章,以明确责任。第三,错误的数字,应全部划线更正,不能只划掉其中个别数码字。例如,账簿中把正确数字685000误记为658000。更正如下:

685000

658000

(2)红字更正法

红字更正法,是在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冲错或冲减原记数额以更正或调整账簿记录的一种方法。凡会计分录记入账簿后,发现帐户对应关系有错误,或对应关系虽无错误,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时,均可用红字更正法来更正。对于帐户对应关系的错误,可先编制与错误分录相同的会计分录,其中金额用红字书写,冲销原来的错误关系,然后编制正确的会计分录。对于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错误,可按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编制会计分录,其金额应为原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的差额,用红字书写,以冲销多记数。红字书写的金额在计算时骑着冲减的作用。红字更正法也可以用来调整账簿记录。采用红字更正发,有利于正确反映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并能保留原会计错误的本来面貌。

(3)补充登记法

   在记账或结账以后,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虽然没有错,但发现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可用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更正时,根据原来的帐户对应关系和原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的差额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少记数”,据以补充登记入账。如果记账凭证没有错,只是账簿记录少记了的,也用补充登记法补充登记,但在摘要栏中指明“×月×日某项经济业务少记金额现予补记”。另外,若在结帐后,发现有的记账凭证中全部或部分帐户漏记,也用补充登记法根据原始凭证直接在账簿中进行补记。但需要在摘要栏中注明“补记×月×日×号凭证漏帐”字样。

(4)追溯重述法

旧准则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是追溯调整法,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应用指南同时指出,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3.2会计差错更正的基本程序

(1)会计差错的性质判断

更正会计差错的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会计差错的性质,然后对号入座,才能正确的使用差错更正方法。对会计差错的性质判断就是分析会计差错是属于当期的差错还是属于前期的差错,是属于重大的还是非重大的差错,根据这几种分类可以根据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对会计差错类型进行这样的组合:1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差错;2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非重大差错;3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大差错且前期差错影响数切实可行的;4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重大差错且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对会计差错的性质做了判断和分析之后,才能正确使用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2)针对不同的会计差错选择不同的更正方法

对于不同的会计差错,其更正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差错1属于当期差错,可选用的更正方法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这3种方法属于更正的技术方法,分别根据每种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具体确定使用的种类。差错

2、3和4都属于前期差错,其中差错2是不重要的前期差错,无需重述。差错3是重大的前期差错,应该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差错4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它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3)调整财务报表相应项目

无需重述的前期差错,属于影响损益的,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须重新表述的前期差错即重要的前期差错。重新表述时,如果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果不影响损益,应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新准则还特别指出,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的比较数据。

(4)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会计差错更正程序的最后一步就是在附注中披露会计差错跟正的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披露的内容不包括对当期差错的更正,因为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差错,都是在报表尚未报出之前发生的,只要及时调整,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也不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

【例3-1】某公司2008年发现,2007年公司漏记一项固定资产折旧费200000元。该公司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债务法,所得税率为33%,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第一步,分析差错的类型。2008年发现2007年的错误,是当期发现的属于前期的差错,并且据题意可知是重要的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切实可行。

第二步,确定更正方法。此题应该运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具体步骤如下:

(1)分析前期差错的影响数。

2007年少计提折旧费用200000元,少计累计折旧200000元,多计所得税费用66000(200000×33%),多计净利润134000元(200000-66000),多计递延所得税负债66000元(200000×33%),多提法定盈余公积13400元(134000×10%),多提任意盈余公积6700元(134000×5%)。

(2)编制有关调整分录。

1补提折旧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0

2调整递延所得税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6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6000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4000

4调整利润分配有关帐户

借:盈余公积                                   201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00

第三步,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公司2008年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的“年初余额”栏、利润表中的“上期金额”栏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年末余额”相关数据,应按调整后的年初数为基础编制:

资产负债表项目:“累计折旧”调增200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调增”调增66000元,“盈余公积”调减2010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134000-20100);

利润表项目:“管理费用”调增200000元,“所得税”调减66000元,“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调减13400元,“提取任意盈余公积”调减6700元;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

第四步,报表附注说明。

本年度发现2007年漏记固定资产折旧200000元,在编制2007年与2008年的比较财务报表时,已对该项差错进行了更正。由于该差错的影响,导致2007年虚增净利润及留存收益134000元,少计累计折旧200000元。

4.会计差错更正与上市公司财务虚假问题

4.1上市公司频频更正会计差错

近几年来,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逐渐增多,1998年仅有4家,而到了2001年就达到了300多家,2006年更飙升至500多家,数量急剧上升。同时,从披露的内容来看,调整事项日益增多、更正金额日益增大,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近两年一系列会计规章的颁布实施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在这种日趋规范的会计环境下,利用会计差错更正尤其是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即以前所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是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上市公司缘何频频更正会计差错?根据对以往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分析和研究,不难发现其主要几点动机:

(1)避免连续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按照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st),若第三年再亏损则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会选择利用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实现年度间的利润调节,以避免因连续亏损而遭遇“特别处理”甚至“退市”的命运。于是企业财务盈余的怪现象产生了:亏损年度巨亏,盈利年度微盈。

【例4-1】某st公司2004年度亏损4900万元,2005年度盈利539万元,2006年又亏损490万元。审计中发现如下情况:该公司2005年的会计差错更正调减了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系发现了“漏提的2004年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销售返利费用等”。针对这个差错,公司调减期初留存收益800万元。那么这800万元的差错是否具有公允性呢?其提取依据是什么?经分析发现,2003年至2006年各年营业收入差别不大,均在一亿元左右,售后服务维修费用和返利费用,如果以销售收入为基础提取,则各年的同类费用应该区别不大,甚至营业费用在三年中差别也应不大。但从比较会计报表中却得到了三年营业费用分别为:2004年2712万元,2005年1047万元,2006年则锐减为694万元。其中“猫腻”不言而喻:该公司利用所谓的“会计差错更正”,将本属2005年的费用“更

正”到2004年负担,“轻装上阵”的2005年“一举”赢利539万元。但简单测算后就会得出结论:2005年实亏261万元(800万元-539万元)。

(2)继续保持企业再融资资格

我国再融资政策将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刚性指标,企业为达到这个标准可以在roe的分子(净利润)和分母(净资产)上做文章,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法调减前期利润。这样做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比,可以减少前期净资产余额,达到提高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特殊效应,为企业创造融资条件。

【例4-2】某st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为主的公司,产品的成本计算是以定额成本结转销售成本,而2004年改用实际成本法。后来发现,2003年因误用定额成本法致使2003年度少转销售成本2000万元,公司补制了2003年初的董事会决议:“公司决定从2003年起采用实际成本法”。2004年公司发现这一会计差错后,及时进行了更正,减少了2004年的期初留存收益2000万元,同时减少存货2000万元。由于2004年初的存货减少,使2004年按实际成本计算的销售成本大幅降低,当年一举盈利680万元。

从上述“更正”中,我们有以下疑问:该“差错”确是错误,还是经过更正反而形成了一项差错?一般地讲,企业定额成本的制定都是在实际成本测算基础之上的,如果主要材料和人工价格变动幅度不大,则定额成本比之实际成本也应相差不大。2004年和2003年相比较生产条件变化并不大,那么,2000万元的差错调整其奥秘何在?后经调查得知,a公司正在申请一项贷款,银行要求2004年销售利润率必须达到8%,且连续三年盈利。该公司2002年和2003年经营形势较好,但2004年受资金紧张、产品质量问题困扰,生产形势不好,为使洽谈中的这笔贷款顺利到手,不惜“以丰补歉”,适当降低2003年利润,补贴至2004年,使企业具备了再融资条件。

(3)维护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

目前,有许多企业重金聘请经理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日益盛行。而高管人员的报酬,除职务工资外,一般还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酬金或期权股份,从而诱发了企业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动机。

【例4-3】在对某上市国有公司进行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时,发现2005年的一笔会计调整事项:“2004年原材料盘盈8400吨,企业增加存货367.5万元,冲减期间费用367.5万元;2005年经核查,企业认为该盘盈事项系重大会计差错,应予更正,调减存货367.5万元,调减期初留存收益367.5万元”。审计人员对此感到有些蹊跷。经再三追问,财务科长道出了原由:该公司系承包经营,当地政府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给予高管人员奖励。为了多套取政府资金,企业虚构了一笔存货盘盈。在此目的得逞后,2004年又面临存货实存与账面有367.5万元的差额,为了平账,又作了更正处理。政府奖励一般以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即使随后被发现,时过境迁,甚至人员都调离了,一般很难再追究其责任。

4.2新准则对利用会计差错进行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防范作用

   2006年2月15号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新准则较旧准则,新准则只规范重要的差错,也就是针对上市公司容易利用重要的前期差错进行利润操纵,因为旧准则实行的时候,上市公司主要用来操纵利润的手段就是利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新准则中更改为“重要的前期差错”,并对其更正方法做了修改,旧准则用“追溯调整法”进行更正,新准则明确用“追溯重述法”,并且规定了无法追溯重述的规定,使其更为严谨,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制度漏洞造成财务虚假。对无法追溯重述的条件也有具体规定,就以前某一特定期间而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认为无法对某项前期差错应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1)应用追溯重述法的影响数不能确定;(2)应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

(3)应用追溯重述法要求对有关金额

进行重大估计,并且不可能将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这两类信息与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实际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并按规定执行。

新准则中还新增加了“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的规定。使得财务报表信息更为真实可靠,更具有相关性,也更有利于防范上市公司利用制度缺口混淆视听,模糊表述,使财务信息使用者受到损失。值得该注意的是,新准则中,将舞弊产生的差错单独做了强调。对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按原制度作为当期事项计入营业外收入中;新准则规定应作为会计差错,进行追溯重述。这当然也缩小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

  

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中对前期差错在附注中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新准则要求,除需披露前期差错的性质之外,还需披露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如果上市公司完全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会计报表使用者就可以知道产生前期差错年份的真实财务状况,有利于其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之前的旧准则没做此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的具体情况不予披露或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不完整、不详细,加大了上市公司对差错更正处理的随意性,也是上市公司财务虚假信息不实的“温床”。这样就使得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操纵利润,进而使得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丧失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可见新准则与旧准则

相比是一大进步,新准则对防止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进行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结论与建议

会计核算中的差错是会计人员在操作上常有发生的,尽管小心翼翼,有时仍免不了要经过一个发生差错、查找差错和更正差错的过程。会计差错的产生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影响到工作效率,还使得相应的财务信息失真,并有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因此,会计内部管理部门和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便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

近年来,上市公司频频更正会计差错,利用会计差错的更正进行利润的操纵,造成财务信息虚假,这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会计环境中的一大诟病。虽然新准则一定程度上防范了此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准则实施2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现象却仍趋普遍。因此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来加强当前企业利润操纵的管理。

现实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不同时期会计准则所需要应对的主要矛盾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会计准则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建设过程。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不少方面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限制了其利润操纵行为,然而,也在另外一些方面对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这种情况决定了新会计准则不会是一个终点,而是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修改,加强会计准则建设不断的完善其规章制度。

要加强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管理和限制,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会计人员等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

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即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要加强政府监管,就需要明确各政府部门在企业会计监管中的具体职责权限,并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以防相互推诿和监督过程中出现疏漏。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审计监管。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管,就需要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改革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社会监管的效力。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来说明公司治理生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的视角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Keywords:ecologyofcorporategovernance,qua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financialfraud

abstract:thispaperexplainsthatecologyofcorporategovernanceinfluencesthequa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byanalyzingthecaseofHealthSouth’sfinancialfraud.thencertainrecommendationsaregiventoimprovethequalityofaccountinginform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erfectingecologyofcorporategovernance.

一、引言

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的爆发不但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而且使社会公众对美国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丧失信心。这从以下一些专有名词英文缩写的“演绎”可窥见一斑:Ceo(Chiefexecutiveofficer,首席执行官)被戏称为Corporateembezzlementofficer(公司贪污官);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官)被戏称为ChiefFraudofficer(首席舞弊官);eBitDa(earningsBeforeinterests,taxes,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扣除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盈利)更被戏称为earningsBeforeitrickedtheDumbauditor(我蒙骗那个愚蠢审计师之前的盈利)。这些财务舞弊都是财务人员的错吗?是财务人员做假账。不然,要知道,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处于公司治理这一生态环境下的,必然受其影响,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而失衡的公司治理生态则成为滋生财务欺诈的温床。下面以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为例进行分析。

二、关于美国南方保健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初,斯克鲁西出于将理疗和恢复性治疗等手术辅助环节从医院中独立出来的独特想法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保健)。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后的十年,南方保健疯狂购并,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在美国的50个州和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拥有众多的诊所、外科手术中心和疗养院。正是这几近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在董事会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追求个人成就感,最终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财务舞弊不归路。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更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三、解析南方保健的公司治理生态

公司治理生态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奠定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银行家、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知识共同体”基础之上(李曙光,2002)。公司治理生态的健康与否不仅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事前设置或配置的合理性,而且状态依存于一系列具有独立性的中介环节能否独立地履行相关签证职能及承担有关责任——包括“会计责任”(dutytoaccountant)、“勤勉责任”(duediligence)、“信托责任”(fiduciaryduty)、“法律责任”(dutytolawyer)、“监管责任”(dutytosupervisor)等(杜兴强,2004)。公司治理生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未能司其职尽其能,都会导致公司治理生态失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沦为财务欺诈。

在南方保健的案例中,公司治理生态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环节失效了!这才是导致南方保健借助于财务报表粉饰以达到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而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根本原因。

1、独裁的管理当局

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公允披露、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实际上,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自身的利益驱动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欺诈,而会计人员往往在管理当局威逼下,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南方保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方保健实行的是以斯克鲁西为中心的集权式管理风格。斯克鲁西是南方保健的创始人,又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十分强调自己在公司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实行“独裁统治”。南方保健因追求规模盲目扩张而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斯克鲁西为维持其强者形象,也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拥有大量的股票期权),而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指使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以粉饰太平。据调查,至少从1997年起斯克鲁西就领导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每个季度末开会,商讨会计造假事宜。正如SeC执法部负责人所指出的,“南方保健日常经营的标准程序就是操纵公司的利润以使其满足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南方保健从1997年——2001年对外报告的虚假利润占实际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33%、173%、220%、188%和4722%。可见,正如treadway委员会(1987)所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

2、失职的董事会

面对斯克鲁西这样的强权人物,南方保健的董事会对其监督形同虚设,而且斯克鲁西不喜欢聘用独立董事。按Dechow等(1996)理论,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南方保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下面再来看看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表现。

(1)麻木不仁的审计委员会

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司法部分别因南方保健的频繁的关联交易和诈骗medicare保险金而南方保健,但是审计委员会对于上述重大事件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据南方保健董事会会议记录,就2001年发生重大事件的当年,审计委员会也仅开过一次例会。更有甚者,南方保健审计委员会中的两名成员所拥有的私人公司与南方保健之间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交易。试想,经理与他们的董事关系暧昧,董事会还能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吗?南方保健的审计委员会未尽勤勉责任也未信守诚信义务,从而为会计造假滋生温床。

(2)难得糊涂的薪酬委员会

设置薪酬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适当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但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对斯克鲁西却疼爱有加。南方保健薪酬委员会为高管人员设计的报酬为:工资+年度业绩激励+股票期权激励。斯克鲁西在任职期间得到的工资和年度业绩激励数不胜数。根据SeC的调查,仅在1999和2000年的两年内,斯克鲁西总共领了至少920万美元的报酬,其中530万是与虚假利润有关的业绩奖励。2001年,斯克鲁西的工资为400万美元,而业绩奖励却超过了650万美元。除了不菲的工资与奖金外,薪酬委员会还给予斯克鲁西丰厚的股票期权,甚至批准为其提供贷款。从1991年到2002年第三季度,斯克鲁西行使的股票期权达到了1.75亿美元。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在斯克鲁西疯狂造假的同时,却不断为其加“油”,可谓“难得糊涂”地助纣为虐啊!

3、无奈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萧英达等,2000)。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李明辉,2002)。但是,南方保健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审计委员会的而势单力薄,开展工作时处处受阻,无法履行财务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的职责。南方保健内部审计人员抱怨说:“我们无法接触重要的账簿资料,对公司会计软件中的一些模块,我们也没有进入的权限。”失去了财务监督的南方保健的会计信息质量能有保证吗?

4、失败的注册会计师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利益冲突,管理当局有提供低质量甚至是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又缺乏专业知识来辨别会计信息的真伪,因而独立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成为必然。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一道防线。然而,作为“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却没能站好这个岗。

南方保健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老客户,在已确定的南方保健涉案期间(1997年——2002年第二季度),安永一直为其审计,且一直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曝光后,安永大呼“被骗、愤怒和无辜”。然而,正如华尔街媒体所指出的,南方保健至少虚构了25亿美元的利润,“如果你的委托人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犯下的数目惊人的会计差错,作为审计师,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审计失败,安永难逃其责:(1)安永没有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审慎和怀疑态度,以至于面对若干明显的财务预警信号,安永每一次的处理都有失审慎。最明显的是,安永居然对3亿美元的现金虚增浑然不觉,让人不禁对其最起码的职业审慎深表怀疑;(2)安永仅依靠特定的比率计算重要性水平和因循多年的审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而让谙熟审计流程的舞弊分子规避了重要性水平以“少吃多餐”的方法蒙骗过关。(3)安永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直到南方保健解雇安永时,南方保健一直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伯明翰办事处的最大客户。2001年,安永向南方保健收取了370万美元的服务费,其中250万美元的咨询服务等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12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审计费。可想而知,安永对于南方保健这一大客户是处处“迁就”的。比如,安永在南方保健执行审计时,对于南方保健作出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的资料只能向客户指定的两名人员(现已认罪)索要这种不合理限制竟然屈从。而且安永的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审计服务费。按杜兴强(2004)观点:残酷的现实揭示,一旦注册会计师热衷于提供非审计服务,则其利益将很可能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极有可能导致独立性丧失。一旦丧失独立性,作为公司治理生态中的注册会计师环节就如同虚设,失去了辨别会计信息可靠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基本功效。

四、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启示

从以上对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分析可见:南方保健之所以发生财务舞弊是由于其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公司治理生态的环节失效,才使会计信息失真最终沦为财务舞弊。治标要治本。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生态。换言之,只有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下就南方保健公司治理生态方面的缺陷,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1、严惩管理当局会计造假

管理当局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由于管理当局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虚增的经营业绩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报酬,而造假成本却很低。造假成本=p1*p2,p1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robability),p2是造假被发现以后的罚金(penalty)。就我国而言,截止到2002年,10年时间里会计造假被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10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表、半年财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股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1万份左右。1万份左右财务资料中被发现的只有100例[1],可见,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之低。在我国,即使会计信息的造假被发现,监管部门对造假者主要使用行政处罚,很少使用刑罚,民事赔偿就更少了。一边是高收益,一边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诚信缺失、利欲熏心的家伙为什么不冒冒低风险呢?因此,保护投资者利益,就应当对管理当局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增加其造假的经济成本,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上形成威慑,强化公司治理生态中管理当局环节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

2、完善董事会结构

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比不存在舞弊的公司要少,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作为独立的“仲裁者”,独立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和制约管理当局及大股东,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比例时,在审批财务报告过程中就能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把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的行为。由此可见,提高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才能在改善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董事会才不易被内部人或大股东所控制,从而有利于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靠性。但应避免独立董事成为“花瓶”,要使独立董事既独立又“懂事”,应当解决好关于独立董事的几个问题:①独立董事的聘任问题。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剥夺大股东在独立董事聘任方面的投票权;②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报酬太低,难以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报酬太高,易使其丧失独立性。因此,要设计出合理恰当的报酬机制。③独立董事的赔偿问题。赔偿机制与报酬问题相关,也存在合理恰当的问题。建议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④独立董事的工作负荷问题。独立董事的工作既要保量也要保质。此外,为确保董事会的运作效率,还应在董事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考核委员会、诉讼委员会等。为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优势,具有监督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

3、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的特殊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有效性的“监视器”。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审核企业的财务资料和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的职责,并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企业应设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人员应由审计委员会任命,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首席执行官或高层财务官员不能直接介入财务报表的编报[2]。审计委员会应不时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并进行有效的督导。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全面的年度内审计划,并采用系统的方法评估和确定需要内审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范财务舞弊产生。

4、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1)审慎原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和怀疑态度,有助于迅速发现可疑之处,提高审计效率。相反,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只是一味依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来执行审计,则既无效率又无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从眼皮底下溜走。安永的审计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2)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独立性”,这是执业公平客观的保证。失去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鉴证信用服务就会误导投资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也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功效。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保持公司治理生态中注册会计师这一环节的超然独立。除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已明确规定的实行公司审计轮换制度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客户提供特定的非鉴证业务等外,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一个坚守职业操守、信守诚信的注册会计师绝不会成为造假者的帮凶。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注册会计师造假,就必须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其自身的诚信水平。②加大处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力度。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公式与管理当局造假成本公式一样,但是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比管理当局造假成本更低,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小于管理当局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就我国而言,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造假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和证监会发现,而注册会计师造假只有被证监会发现。即便被发现其处罚也不过是一些警告、罚款等处罚,多半则是吊销资格证书,责令改正或停业。这些处罚对于巨大的造假收益来说根本不足挂齿。因此,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对造假者造成强大的威慑力,使其望而却步。③改变审计委托制度。为防止注册会计师屈从眼前经济利益,与管理当局“精诚合作”造假,助长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应将目前由管理当局委任改为由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④强化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强调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与沟通,这可以降低审计费用,避免出现由于审计成本制约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保他们在既定的审计收费下提高对会计信息可靠性验证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pp311-339

[2]杜兴强.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4(7)

[3]李明辉.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当代财经,2002(3)

[4]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会计研究,2001(10)

[5]林钟高,吴得娟.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4(8)

[6]夏建军.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会计之友,2005(11B)

[7]ZabihollahRezaee.High-QualityFinancialReporting:theSix-LeggedStool.StrategicFinance,2003(February),Vol.84,iss8,p26

[8]eugeneaimhoffJr.accountingQuality,auditing,andCorporateGovernance.accountingHorizons.2003.Vol.17p1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6

2009年8月,南京大学李心合教授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关注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一文,指出公

>>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论公司财务控制论公司财务责任论公司财务学假设构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框架的思考哈佛分析框架下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哈佛分析框架下S公司财务分析论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异同论防范公司财务欺诈的制度构建论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论高速公路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论公司财务主管(CFo)职能的转变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成因论公司财务视野中的技术与知识刍论国有公司财务控制论如何加强证券公司财务管理论如何提高公司财务管理质量论如何建立铸锻公司财务预警机制论保险公司财务大集中论上市公司财务成长性战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曹越:《再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3]成小云:《简评“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论》,会计研究2011年第7期。

[4]盖地、栾甫贵:《关于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4期。

[5]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葛家澍:《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

[7]葛家澍:《论美国的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8]葛家澍:《公认会计原则在美国的发展(中)》,《上海会计》1996年第11期。

[9]亨利·i.沃尔克、詹姆斯·L.多德等:《会计理论》陈艳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景莉:《财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框架刍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

[12]李心合:《关注公司财务概念框架的研究》,《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6期。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7

摘要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如果对企业的监督不够力度,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为减少企业集团的资产流失,保障集团的整体利益,我国在借鉴外国财务人员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集团内部财务人员的委派制度。本文主要针对现行的财务委派制度,据实指出其利弊。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委派利弊

企业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或投资者,肩负着集团的使命,务必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那么如何管理好下属企业是集团公司思考的主要问题,高效的管理方式是防范集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实施财务委派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集团的利益冲突,对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财务委派制度简介

所谓财务主管委派制是指母公司为维护集团整体利益,强化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与监督,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对子公司派出财务主管,进入子公司经营班子,主管子公司日常财务管理,参与子公司经营管理决策,并将其纳入母公司财务部门人员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惩的财务控制方式。

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建立高效市场机制的前提,而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委派制度作为我国产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吸收国外经验的产物,是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系改革的结果,这种委派制度是由集团公司总部的管理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直接派遣财务主管对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的一项制度。其真实涵义应该是“所有者委派制”。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主管直接代表公司所有者的利益,是所有者权利的延伸。企业集团内部对控股子公司实行财务总监或者财务主管委派制、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监控和经营监督,已经成为了集团公司控制所属子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有效手段。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委派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财务控制,是一种财务决策机制,在这种制度的引导下,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主管作为所属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的助手及集团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代表者,具有双重身份和多重职责。财务主管作为子公司经营者的助手,既要接受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领导,又要负责子公司的财务制度制定和日常财务活动,并要建立起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自己的高业务水平来为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帮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财务主管代表着集团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必须从母公司的财务管理角度和经营利益角度出发,财务主管应该积极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建议,一旦子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有损集团公司的利益,应当及时向集团公司所有者汇报,并对子公司的行为加以阻止。从某个方面来说,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集团公司通过派遣财务主管到子公司,通过与财务主管的沟通,能够及时了解子公司目前的动态和财务状况,一旦发生风险,即可及时援助,防止风险扩散,促进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集团公司实行财务委派制的动因分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赖以生存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都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制约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且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大权利层次划分明确,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信息不对称等都会影响集团的整体利益,随时引发财务危机。正是因为如此,集团公司通过在下属企业中委派财务总监,实施财务委派制度,以保证下属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防止随意挪用资金和财务舞弊行为,以确保集团公司整体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财务委派制度是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实施的财务控制,在企业集团中,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来实现对子公司的整体控制。在该制度下,集团公司所属的子公司的财务总监由母公司统一组织招聘、录用、聘任、考核及解聘等工作。财务总监负责确保所在子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设计上的合法合规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会计准则;保证所在子公司的资产安全,防范财务风险;科学地编制所在子公司的财务预算和经营计划;并要时刻保持与母公司财务部的沟通及联系,按个规定上报财务会计报表和汇报财务信息,对子公司的重大事项和重大财务决策及时向集团公司总部财务部汇报。

财务委派制度作为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是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其本质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承担着财务监督职能。目前,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大多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行为不合理、经营者行为不得当及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问题,而委派的财务总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及时跟踪下属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保障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下属单位的财务发挥着监督的作用,并将所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总公司的财务部,防范财务风险。(2)财务总监是集团公司所有者利益的代表,是所有者职权在子公司内部的延伸。财务总监是由总公司统一招聘和派遣任用的,该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促使委派的财务人员代表集团公司利益对下属企业进行管制,也能够确保下属企业在所有者的愿望下正常运转,使总公司对下属企业的重大财务决策和重大经营事项了如指掌,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集团所有者的利益。(3)财务委派制度是集团公司强化总部实际控制力的内在要求。在企业集团内部实行委派制度,从总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看,是集团主动完善自身财务管理体系的需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地掌握下属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发挥对子公司的监督,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三、财务委派制度的利弊分析

(一)企业实行财务委派制的积极意义

首先,在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中注入了监督者。在产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虽然下属企业的经营者也是由集团公司所有者任用的,但是由于受经营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会产生冲突,此时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而委派的财务主管一方面负责对下属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直接控制着下属单位经济运行的第一手资料,对经营者的管理行为具有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委派财务人员的经济利益独立于经营管理者,有利于其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经营者行为做出合理地评价,及时反馈下属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

其次,能够更加有效及时地监督经营管理者。委派的财务主管除了要确保下属企业的财务制度合规合法之外,还负责审核经济业务的入账处理,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不合规的支票、凭证使用等,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存在的舞弊行为。同时,集团公司委派的财务主管可以随时就重大问题向集团公司汇报,便于集团公司及时采取预防对策。

再次,财务委派制度有利于调动委派的财务主管的积极性。该制度一方面保障和监督下属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保障委派的财务主管独立地形式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其两难境地的问题,即子公司的财务人员既要服从于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领导,又要通过披露真实信息对其行为进行约束。

最后,有利于加强集团内部会计队伍的统一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度,所派遣的财务主管不再完全受单位负责人的影响,通过建立、健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可以促使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学习、提高会计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二)企业引入委派制的弊端

首先,财务委派制度造成了财务主管双重身份的矛盾。作为子公司的决策管理阶层,集团公司所委派的财务主管,既要接受子公司经营者的直接领导,参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同时又要作为母公司经营者的代表入驻子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决策进行再管理、再监督。就这看来,该制度把委派的财务主管置于“两难”的局面,一旦受不住经济利益的熏陶,就会违背集团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违背了所有者的初衷,例如:财务主管和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对某一决策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各执己见,必然会导致子公司经营管理的瘫痪,即使将问题及时上报到总部,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子公司的正常运转。

其次,财务主管会计职能的实现收到制约。集团企业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所委派的财务主管是为了监督子公司的经济活动,两者的目标不一致,容易导致利益上的冲突,此时,财务委派制容易带来子公司经营管理者与委派人员的对立,反而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同时,财务委派制度会造成着重财务主管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会计的核算及管理职能。根据会计理论,会计本身既有反映会计信息与报告的职能,又有对内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若太过重视监督,反而会忽视管理。

再次,实施财务委派制度不利于发挥财务主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委派的财务主管是为了保证集团的资产安全完整,其肩负的经济责任与所属子公司的经济利益相互脱钩,在不需要保证子公司的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财务主管似乎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入驻子公司,所以其积极性与能动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压。而且集团公司所委派的财务主管与所属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完全脱节,其经营业绩好坏的直接负责人是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委派的财务主管则是监督经营管理者是否违规。在经济效益不好的情况下,委派的财务主管和子公司的员工待遇相差不多,反而是财务主管比较轻松,但是在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情况下,子公司的员工由于业绩突出,薪酬可能会超过委派的财务主管,容易使委派人员心理不平衡,消极怠工,甚至与员工与企业发生利益冲突,影响会计职能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日常经营。

最后,产权关系不明晰所引发的问题。如果集团公司是由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虽然对其有资本控制权,但其经营项目的具体实施是由外方控制,总经理由外方或个人担任,委派的财务主管也将受现行会计制度、经营体制的影响,从而使其监督职能也难以发挥。

简而言之,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委派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该制度能够强化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和监督,制止子公司领导层的腐败问题,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财务委派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委派的财务主管以双重身份出现在下属企业,其利益与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相冲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积极对现行的集团公司财务委派制度进行完善和充实,使得这一机制成为真正有利于集团管理体系构建的制度,有效地在经济大潮中为国家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国企的健康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英.对企业集团财务委派制的思考.现代商业.2011.10.

[2]杨柏玉.财务委派制的利弊浅析.网络与信息.2005.08.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8

关键词:公司治理;财务治理;委托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界定

(一)公司治理涵义关于公司治理的涵义,林钟高(2003)认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它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契约或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樊行健(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对企业进行控制而建立的企业内外一整套制度的安排。黄菊波、杨小舟(2003)认为公司治理实质是关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对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即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可在企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现代企业最根本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委托人(股东)和人(经营者)之间既需要合作又存在冲突,有必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彼此的责、权、利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就是一种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即广义的产权)分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首先保证公司股东的利益并以此为重心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平衡。

(二)财务治理涵义到目前为止,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内涵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真正给出完整、确切的财务治理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自身对财务治理涵义的理解,概括出了多种财务治理定义。这些定义大都将财务治理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之下,参考公司治理定义,从制度安排角度,将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结构等同,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李心合(2000)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杨淑娥(2002)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林钟高(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伍中信(2005)认为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以财权流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目的。从上述几种比较有代表陛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财务治理要解决的是在一种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问题,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特点是侧重于非数量方面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财务关系、合理安排财务关系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有鉴于此,财务治理定义可以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

(三)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关系的主要观点对于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主要观点有两种:一是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黄菊波、杨小舟(2003)认为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樊行健(2005)认为正如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则重在财务治理。冯巧根(2000)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相同,主要有:治理主体,即谁参与治理;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治理手段。李书锋等(2001)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方面,这种观点一般隐含于作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论述之中,二是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衣龙新(2002)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决定企业财务治理,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它们不能相互涵盖或替代,公司治理研究与应用的宏观性、原则性、模糊性,还远不能适应公司财务可操作性的现实要求,因此,要加强其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必须也只能从财务方面人手,将财务治理独立出来。应该说,后一种观点较正确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在清楚地认识了这种关系后,还需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财务治理研究之中。

二、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关系的思考

(一)财务治理的个性 关于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不能说简单地说谁包括谁,而应该理性地去加以思考和辨析。一般来说,公司治理侧重于公司内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和激励、债权人、政府、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而财务治理包括基础理论(财权及其配置的一般原则)、基本理论(包括财务分层理论、以证券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财务契约理论等)和应用理论(债转股、国有股减持等)。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经济行为都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公司治理的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定义,则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更为偏颇。财务治理除具有公司治理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财务治理具有与公司治理不同的体系框架,非常强调财务上的明晰性、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此外,财务治理在公司财务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公司治理所不可替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但如果简单地将其限制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便忽视了其作为公司财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观性,忽视了其作为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两大学科之交叉学科的地位,忽视了其指导、解决复杂交错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的突出作用。

(二)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共性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并加以辨析:(1)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在公司治理理论下所产生的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同层次经营者

之间在公司财产占有、使用、处置、剩余分配与监督控制等方面制衡的理论,而这些正是财务治理理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公司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从而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3)财务治理依赖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财务治理系统的建立取决于公司治理环境,从而形成公司特定的财务治理机制。公司财务治理环境是公司治理的环境处于公司财务治理系统的基础性层面,它影响着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分配,决定财权的划分,并由此设立相关的财务机构、监督机构。总之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财务治理将很难发挥作用。(4)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在主体上具有一致性。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是由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参与治理活动的公司利益相关者,股东是核心,主要包括公司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毫无疑问是公司利益相关者,因为在治理框架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是个包容关系,其主体一定是公司治理主体。(5)财务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公司治理理论关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实现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分配的变化实现的,而不同的财权配置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而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又完全依赖于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的效率,因此良好的财务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公司治理的现实、集中和根本体现。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倘若公司治理结构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治理模式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失去相应的意义。所以,财务治理模式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内才能成为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公司治理只有在有效的财务治理模式的具体操作下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缺陷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特征,按照委托理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先天性的制度缺陷:国有股权控制权不明确,经理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国有股权虚置,并且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起到对公司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主发起人的国有企业,且大多同时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集公司决策权、监督权于一身;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影响下,上市公司还在财务报表审计关系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等方面表现出委托关系的严重失衡。

(二)审计委托关系存在缺陷现行的财务报表独立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根据该理论,一个有效的审计委托模式必须明确委托者、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以及受托者(会计师事务所)等角色。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着双重委托关系:一方面包括投资者在内的社会公众是委托人,公司经理层是人(受托进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股东作为委托人,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人(受托鉴证公司经理层的经营业绩)。这样,所有者、管理当局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三角契约关系。然而,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形式上看似完善的审计模式,却有其内在的制度缺陷。从制度框架的设定基础上来看,现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是由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即股东(组织形式上是股东大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情况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全体股东的人,独立审计是投资人委托社会中介对经理人实施监督的一种权力。但这种权力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董事会与管理层高度重叠,股东大会难以直接行使审计委托权,这种委托权便交由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董事会来执行,而执行董事却是公司管理人员,这样公司管理层就成为了实际的审计委托人,涉及审计的报酬、内容、续聘等实质问题均由管理层决定(邢小玲,2003)。于是,现行的财务报表审计模式实质上便形成了一种制度缺陷,即由管理层选择注册会计师来监督自己。我国目前的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着制度缺陷,由于管理层越位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难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者的真正独立,造成了“独立审计不独立”的尴尬局面。

(三)独立董事制度作用未充分发挥为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防止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已经在上市公司中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并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聘请独立董事时至少要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但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委托关系的错位。独立董事作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人,本应由中小股东(委托人)提名选聘,但实际上却是由大股东一手包办,致使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隐性关联交易,直接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因为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存在着利益关系,就很难向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决策提出异议,不能有效地承担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权益的社会责任。独立董事一方面受制于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另一方面又要尽力维护中小股东的切身利益,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陷于两难的境地,最终导致独立董事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无法履行义务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作为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治理也由于“内部人控制”和“委托关系”的严重失衡使其财务机制无法合理运行,财务目标难以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构建有效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促使上市公司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值得探讨。

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建议

(一)重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模式针对现行财务报表审计委托模式的内在制度缺陷,可以引入财务报表保险制度(FinancialStatementinsurance,简称FSi)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是由美国纽约大学的会计学教授罗恩(Ronen)在2002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在FSi下,上市公司不再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是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责任险,由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报表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对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向投资者进行赔偿(设定一定的免赔额)。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保险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割断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经济利益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执业时会更加认真负责、严格公正。这样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委托关系被变更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财务报表责任险虽然在国际上仍处于学术探讨阶段,但已逐渐为人们所共识。特别是美国安然事件出现后,国内外有识之士更是呼吁该制度早日出台,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先行组织试点,而后进行总结推广。

(二)建立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在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应通过建立以独立性为原则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尽可能减少目前尚未理顺的委托关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实践证明,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为上市公司加强财务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内部人控制及内部人和大股东对会计信息的舞弊行为(樊行健,2005)。根据“三权分离、相互制衡”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思想,公司法人财权应设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并以决策权配置为核心,分层设置权力。从权力角度来看,财务治理是对财务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性安排。财务治理权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它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基础。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各司其职并互相合作与制衡,其中财务战略决策权掌握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但是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则是分散配置的,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因此,有必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中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强化独立董事对财务的监督。这是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以及防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和落实会计内控制度重要举措。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出现的业绩造假情况屡屡出现,这就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为了较好的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具体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

所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真实性与质量较差这一问题,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其不仅是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延伸,更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当下上市公司中常常出现的财务舞弊问题,所以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上文中提到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在下文中将就其目标进行具体论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公司在特定时点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为实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以下几点保证目标的实现。

(一)证据获取

想要较好的进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注册会计师就必须掌握并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与执行是否有效的证据。在具体的相关证据获取中,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询问、检查、观察、执行替代程序等手段进行相关证据的获取,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依据[2]。

(二)财务报表审计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是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的一种合理保证,其同时包括着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进行的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还要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不仅关系着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更关系着整个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对其予以格外重视。

(三)审计思路

在具体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相关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注册会计师必须拥有清晰地审计思路,并切实的按照“财务报表初步了解-识别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相关账户、列表认定-了解错报来源-执行拟测试控制”这一思路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以此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策略

上文中我们了解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目标,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以此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一)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环境

想要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优化相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环境是一种较为不错的方法。在我国当下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控制不完善与公司治理制度的效率缺乏是其主要面对的问题,而通过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系统环境,就能有效的对其予以解决。在具体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环境的优化中,相关上市公司应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行具体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以此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3]。

(二)明确内部控制评价规范

想要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明确相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规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在2008年我国财政部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这一规范的提出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有力依据。虽然这一规范自身还存在着一定不完善之处,但这一规范的出现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关发展仍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评价规范执行中,相关注册会计师需要依照该规范中提供的相关标准,结合具体审计工作实际,进行具体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操作与执行。除了相关规范外,我国财政部还颁布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内容的相关条例,这些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来说,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

(三)优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在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优化中,注册会计师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优化工作。一方面,需要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具体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需要将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相关效率。

四、结论

本文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进行具体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宜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内地在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70-77+97.

[2]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3,11:75-81+96.

[3]刘彬.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来自深交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101-108.

公司财务与会计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措施;

一、企业财务会计的含义

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公司的发展进程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当前我国的公司中财务会计工作面临诸多的难题,严重限制了公司的发展进程。所以我们需要理清企业财务会计的含义,从含义出发分析公司财务会计工作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公司的财务会计日常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公司资本进行不断的监督,保证公司的资本能够合理和规范的使用。同时通过具体的核算,算出公司运营所需要的资本流。在此过程中为公司出具公司的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表等一系列的的财务行为。财务会计工作是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公司的一系列决策。因为公司对未来的规划和以后工作的导向很多都是依据公司财务会计出具的公司财务会计报表和公司的现金流提出的。只有正确的公司财务会计报表才能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所以应该更加重视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

二、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一)公司没有良好的基础,自控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司越来越重视公司发展的规模和公司的经营成绩,而忽略对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这些直接导致公司的财务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公司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严重影响了公司未来发展的速度。所以,我国的很多公司都没有完善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公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将制度停留在字面上,没有落实到实处。所以这些制度成为了公司的摆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促进公司的发展。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由于公司员工的执行度不高而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公司财务水平明显跟不上公司未来发展的要求,限制了公司发展的脚步。

(二)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明显不足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说,我国的财务会计人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差距显著。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比较少,我国的企业没有配置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而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对公司研发人员的引进。除此之外,公司也注重销售人员的录入。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人才缺乏状况显著,公司中的财务会计人员在学历和能力上素质都偏低,录入这样的人员虽然能为公司节约成本,但是这些人员在核算工作中更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而财务会计人员如果犯了严重的问题,其对公司的打击通常都是巨大的。

(三)财务会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激烈的竞争下,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剧。面对这样恶劣的经济发展环境,公司的财务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却不足,这就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公司在发展的过程通常会有短期的债务,而我国很多公司的负债数额远远高于公司的资产数额,这就使得公司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危机。当面临突况时,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来应对公司面临的挑战。所以使公司的发展遭受严重的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就需要高素质和高能力的财务会计帮助公司实现公司现金流的最大和高效的利用,保证公司的资金链不断裂,将公司的发展风险降到最低。

三、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重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公司管理部门要重视财务会计工作,加大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关注力度。公司在培养和引进高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的时候要重视对财务会计人才的引进。只有拥有一个高素质的财务会计团队才能保障财务会计的高效展开,将财务会计工作更好的完成。其次,公司要招聘更多优秀的财务会计人才来充实公司的财务会计团队。公司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能认为公司招收了高学历和高能力的财务会计人才使得公司支出扩大。公司招收高能力和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才可以保证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状况得到保障,使公司的运营更加有序,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加清晰。这些都能够使公司在做决策的时候更加符合公司的发展现状,引导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从而增强公司的总体实力。除此之外,不定期的培训可以使公司财务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也使得公司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增加,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二)加强对公司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

任何公司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系统都会滋生现象。而有效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可以保证公司的财务系统更加安全有效的运行。在我国很多的中小公司没有严格的公司监督机制,公司内部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心不强,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怠工现象。而在公司盘点的时候也不会积极主动的上报发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进程。通过加强公司监督力度,可以提升公司员工的责任感,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汇报同时积极找到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办法。这些都使得公司的损失不断降低,从而提高了公司的整体效益。公司通过监督也可以使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出错率大大降低,使财务会计报表发挥更大的作用来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三)公司财务管理手段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管理手段也需要不断提升。只有不断提升公司的管理手段,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才能保证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效率不断提高,达到经济发展对现代企业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手段来保证我国的企业管理更加有效。

综上,我们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含义以及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此就有利于在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之道。在当前的形式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公司财务会计的管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财务会计工作能够高效的完成,才能使财务会计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而在提高企业发展的水平的同时促进我国企业更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的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降低发展的风险,使公司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红军.浅谈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问题和对策[J].经济生活文摘,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