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7:09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网络行为;网络伦理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41-02

引言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网络也是交流,资源共享的通道,比如借助软件工具让人以极其真实的外貌、感觉进入网络平台,但这些只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们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网上可以直接实现虚拟产品的交易,如文字、音影的购买、发送、传输、接收。但实物哪怕芝麻大点的东西也必须依靠人来送达。这就是网络发展的极限。它可以在虚拟和感觉方面超越人,但永远不会在实体感受方面取代人。

一、创新能力是一门学科的生命力

认真分析和深人研究科学史可以发现,任何一门科学要想成为独立的学科,要想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规律范畴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方法,具有自己的特定功能,都必须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创新能力。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都是创新的过程,例如,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典型的创新过程:不仅通过知识创新创立了一系列自然科学概念、自然科学理论,而且通过方法创新创立了以科学实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为代表的实证方法。自然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成熟的科学,就是由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硕的创新成果;再如,系统科学的发展过程也是典型的创新过程:系统论包含了系统、要素、环境、结构、功能等一系列崭新概念和系统分析方法,丰硕的原始性创新成果使系统科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遍的承认。系统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树立了榜样,做出了表率,自然辩证法应当从系统科学的发展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受到启迪。

没有创新,就无法恰当选择研究对象、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及时抓住研究热点,反而把一个个机遇都失去了。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就是其创新能力,任何一门科学,只要没有创新能力就走投无路,只要有了创新能力就海阔天空。

二、为什么要提出网络伦理学

网络伦理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它是由网络行为引发的道德关注。

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就是网络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含义,其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所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虚拟共同体、虚拟共社会,而且还有虚拟文化。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第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两方面的特点。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简化为人机交流与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大大降低,交往更具有随机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明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第三,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待解决。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随意性,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版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未获授权之前就、登载信息资源,随意下载别人的作品等,无疑违背了法律和道义的精神。在互联网缺乏监督手段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依靠法律和伦理的宣传,依靠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制约这种现象的发生。尽管如此,这些手段收效甚微。很显然,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比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积极意义。

不可否认,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虚拟交往行为必将对古老的伦理学产生新的冲击。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反差,引发许多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网络行为的道德意义,从而推动这门学科的成长。这一切表明,建立一门以研究网络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伦理学已经提上日程。

三、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第一原则:资源共享原则。网络上的资源共享源于信息共享,包括软件、程序源代码等。凡是使用过网络搜索引擎的人都知道,搜索的过程,就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搜索结果就是大量免费的资源。而在一般的网络浏览过程中,资源共享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只要上网,就可以得到大量的资源,这也许是网络社会中最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源共享遵循的是“免费原则”。当然,这种免费具有约定性,它使用的是网络提供的默认值。网络社会中的免费搜索、免费服务、免费信息等所体现的原则,不同于商品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原则。后者体现的是利益最优原则,而前者是以信息的最大化为出发点。作为网络社会所特有的资源共享,理应成为网络伦理学的首要的原则。

2.第二原则:一致同意性原则。一致同意原则强调网络行为应遵循一般的道义性,它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和真实的。网络交往的双方都被理想化为具有上述优点的人,因而值得信赖。一致同意性被当作网络行为的前提而存在于网络人的意识当中。虽然这种认识不具有客观性,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网络伦理学的原则,这也是网络伦理学在当前遇到的最具争议性的原则。通过网络交往的人都希望对方所描述的是真实的,但是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网络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按照大家希望的规则那样行动。这就给这一原则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权等等。

3.第三原则:自律性原则。自律性是伦理学的目的。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缺少约束,要达成一致同意,或完全享有整个资源,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每个网络人都遵循自觉性,遵守一般道义原则,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自律性原则可以看作一种最终的道德诉求而和其他原则共同构成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普通网络伦理学中也强调这一原则的话,那么,网络伦理学无非是更加突出这一特点罢了。自律性的另一个意义是,遵循最小授权原则。即只在网络中获取应当获取的资源,而不越权去访问或者试图获取那些不应该获得的资源,否则就会被取消授权。因此,自律性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

结语

网络伦理学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事业;不仅要把网络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更要把网络伦理学作为一项事业去发展。学科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业发展是学科建设的继续和深入,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中还是在事业发展中都心当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如何才能提高原始性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呢?这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实践问题,需要多角度、全方位、长期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下有几点建议:(1)意识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信心,提高创新勇气,从思想观念上扫清创新的障碍。对创新由兴趣上升到追求,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2)深化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很强创新意识和很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拔尖人才。例如,在高等学校中开设创造学课和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增强大学生、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启动创新工程,引入创新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创新的激励机制。(4)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坚持以我为主、扬我所长、学坚我所需,为我所用,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例如,尽快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由重视论文数量转变为重视论文质量,由重视评介研究转变为重视原始性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2).

[2]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5).

[3]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2).

[4]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J].人文杂志,2000,(3).

[5]张安柱.信息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

[6]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网络文学水平接受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是以数码文本形式存在于网络上,具有原创性、即时性、互动性特征的文学。与20世纪兴起的影视文学一样,它迥异于纸质传统文学,在创作、传播、接受诸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特色。就创作方面来说,网络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扬弃了传统的印刷媒体作者的身份和资格的论证――它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所谓人生的经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出现泛化。正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黄鸣奋指出:“只要是在网络上,你就可以‘任意涂鸦’,‘打工仔、保姆都可以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位文学宫殿的公主下嫁民间,电脑成了轿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写作自己的作品,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作品。

一、接受对象的美学特征

网络文学是依赖数码技术的应用产生的电子超文本,作为接受对象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网络文学在接受过程中,既是一种文本,同时也是作品。网络文学的接受者既是接受对象,同时,也是创作对象。也就是说,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同时又是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创作主体。

1.接受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网络文学作为电子超文本的理论形态存在,是数码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审美统一,具有“互文性”。文本打破了传统文学受时空限制较大的局限,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或多个文本可以同时同地、或异时异地、或异地同时、或同地异时地进行快速地链接交流,利用超级链接和互联网虚拟空间,更自由地实现引用、借鉴、抄袭、模仿、合并、仿作……而且可以把不同艺术门类的“文本”贴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多栖性的超文本。例如:“网易”文学社区转载的《我的一生》运用了网络技术,说几句话就贴一张图,图文并举,文本的意思需从图文的结合中品味,却也精彩。2002年,《大家》第一期推出的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1971》也很有冲击力,作者运用注释、网络查找、链接、电子图片配置等手段,演绎了一出《白毛女》在1971年进行排编演出的虚构故事,被称为“一个醒目的文学事件”、“网络文学的革命”。如果这部小说不是在纸质的杂志上,而且是运行在网络中,那么,其动态效果和多栖功能则更明显,读者完全可以根据电子文本的标记符号随时点击共享资源库中《白毛女》影音的全部或片段,体验到小说、电影、音乐、舞蹈多种艺术种类所具备的美感。美国网络作者马修•米勒的《旅程》也是一部多媒体作品,它本身就是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和地名标志。随着故事的展开,主人公将走遍全国,为两个不是自己子女的孩子寻找他们的母亲。至于如何去走这旅程?则是读者自己的事。美国布朗大学超文本小说讲习班的学员鲍勒创作的“@itamont”,有两种读法:点击“幼稚”读到的是一对年轻人初吻的故事;而点击“老练”则会看到一起谋杀故事。两种情节在一个叙述框架内交织进行,用作者的话说,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故事创造的空间里游走。”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新小说派进行实验的扑克牌小说的排列组合读法,也会让人们联想到德国试验电视剧aBC多项选择式的三个结局的构思。如果说这种手法在传统艺术中还显得幼稚和呆板,那么在网络文学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网络文学的杀手锏。与传统文学的续写和改写相比,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既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2.接受对象的“第二本文”是对话与交流的体现。网络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之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以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接受主体再创造的结果。

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作家)和接受主体(读者)积极互动、双向交流的结果。在网络上神交已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可以仔细交谈,读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传达给作者。用“网入笨狸”的表述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作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以最快的速度面对读者。网络作品电子化的这个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网络作品有永远的可修改性。认真的网络创作者一有时间就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进一步地思考和修改。在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作为接受对象存在,是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作的结果。

二、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

1.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随着读者接受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拥有充分自由。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印刷书籍,而网络文学则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文学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本书,你一旦拥有了,也就拿到了书的内容,你可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曲径通幽的安静角落细细品味,也可以端杯茶躺在沙发里舒舒服服地慢慢咀嚼。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再加上插图来想象,在接受时是线性的阅读,通常有故事的开端就有故事的收尾。虽然同一部作品可以在同一时刻读到,但由于读者和作者双方都不能及时交流而使得传统文学的这种接受方式显得比较单一。网络文学则避免了传统文学这种接受方式的单一性。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与众人一起共享同一部网络作品,而且还可以与众多接受者一起讨论,及时发表评论;甚至与作家面对面地交谈。你可以完全拥有一本书,但你不可能完全拥有一部网络作品,除非你将它从网上下载下来。这就是网络文学独特的接受方式。网络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有对读者的“期待视野”分类及预测,在预想的节点处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特别是在其作品中嵌入超文本链接,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机交错的,它带有明显的多向性和非线性成分。网络文学的这种超文本性赋予了读者更多的选择自由。在超文本链接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读者可有多样的选择,这种低成本、便利的阅读和观赏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读者可以随意地阅读和改写,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最好的例子。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要求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转换。运用搜索引擎技术,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不同的文本空间,不同的文本顺序,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因此,读者阅读网络作品时,可以永无止境的阅读下去,也可以立即收尾。

2.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高度自由性,使得接受心境呈现多样化。又由于网络技术对于交流的方便性,使得接受主体自由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上接龙小说就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在高度自由的情况下产生创作冲动所得到的结果。

网络的本来意义,是为了方便技术交流,网络商业和通俗化以后,更多的所谓交流变为人们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有话要说的冲动就让网络文学显示出那种清淡真挚的内在精神。从这个特点来说,回归生活、内心的人性真诚之处,在网络文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仅在这一点上,就违背了中国人2000多年来“慎言”的传统道德;但这也正体现了网络文学接受主体心灵的高度自由性,是接受主体的接受心境与参与创作冲动的统一的表现。

3.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异变的并存。网络文学接受主体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与变异的问题上。接受主体的情感还原是指接受主体对接受对象(网络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文学情感的再现与还原,是创作主体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的显现,是本文隐含的思想情感向现实的思想情感的转化。但是,接受主体的千差万别使得接受主体情感也千差万别。接受主体情感产生异变,接受主体同时又参与创作,从而导致网络文学隐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变。接受主体的参与创作,对于网络文学的丰富多彩的姿态,有着某种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接受主体情感还原与异变并存的体现。

三、接受过程的美学特征

网络作家逆传统而行,他们在键盘上敲打出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字,在BBS中贴出,很快不胫而走,网络无限辽阔的空间使他们创作的文字被更多人接受,并且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读者群。网络文学接受过程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1.接受过程的审美差异性与统一性的互补。网络文学接受过程有其独特的接受群体,接受主体情感的千差万别,体现出个体的审美差异性。接受主体的个体审美差异性,同时由于接受主体又参与创作,接受主体美学观念的差异性又统一到接受对象即网络文学的文本上。接受过程审美的差异性受到网络文学文本的制约,呈现出审美取向的大致的一致性,从而体现出接受过程审美的统一性。所以,接受过程是审美差异性和审美的统一性的互动与互补。

2.接受过程的个体性期待与集体性期待的同一。国际互联网络的最大意义就是:资源共享和言论自由。这决定了网络文学得到的是更多的读者。一个作者真正用心的艺术创作,所希望的应该是更多的欣赏而不是更多的稿费。自由、宽容、理解这是网络文学得以存在的土壤,而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空间而言,这也是网络文学可以得到更大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网络文学接受过程由于接受群体的审美差异性,呈现个体性期待的多样性。同样,由于网络文学文本的规范,接受群体的审美趋向的一致性,呈现出接受群体在接受过程的集体性期待。所以,接受过程是个体性期待多样性和集体性期待一致性的统一。

3.接受过程的接受动机与接受延留效果的一致性。接受主体尽管带着不同的接受动机来接受网络文学文本,但是在接受的同时参与着创作,把他(他们)的接受动机融入创作中,从而使其接受过程由发生而至高潮,产生共鸣,达到净化,以致延留在脑际。这一系列接受过程的连贯性,并且由于接受动机的融入创作,使得接受动机和接受延留效果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文艺美学研究”(编号:2006C01)。]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文艺评论》,2000.4。

[2].南帆等:《传媒链接小说:网络文学的革命》,《大家》,2002.1。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接受美学;网络文学;阅读群体

一、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分析

1.网络文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指通过网络渠道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作者原创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比如,已经完本的《斗破苍穹》《完美世界》《全职高手》等,正在连载的《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天阿降临》等,还有在网络上传播的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比如,中国文学四大名著,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进行阅读。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主要指第一种,与许苗苗和许文郁在其文章中讨论得出的对网络文学的定义较为吻合:网络文学是指“由网人在网络上的,供网人再现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动性,是由作者、作品、作品的延伸以及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整体概念。”2.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据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1647万部,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种,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累计1195部,改编成的电视剧累计1232部,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平台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掌阅小说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等众多平台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为作者和读者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文学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受到专家的认可,如《橙红年代》入围茅盾文学奖,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原著《大江东去》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无论是作者作品数量、传播平台、阅读群体、还是产业延伸、荣获奖励等方面都呈现飞速增长的状态,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值得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讨论和分析。

二、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一些特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1.多样性。网络文学存在的多样性包括作者的多样性、读者的多样性和作品的多样性。网络文学领域中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囊括的种类繁多,各平台大多以武侠、玄幻、都市、历史、军事、游戏、同人、悬疑、现实等类型划分,由于作者读者的多样性,网络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词汇更新快,情感表现方式自由,这些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也让网络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2.互动性。从文学的接受角度来看,互动性是网络文学与以往传统文学的最显著区别,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网络文学大多以连载的方式在平台上,任何网民都可以在阅读时发帖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作者也可以及时的吸收读者对其提出的想法,或是为读者答疑解惑。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赋予了读者表达的权利,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说有些网络文学是作者和读者互相创造的果实。3.消费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力量给网络文学也注入了消费性的特点。各大平台开启了Vip付费阅读制度,读者在阅读一些作品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出现了各种排行榜,如会员点击榜、推荐票榜、Vip更新榜、打赏粉丝榜等,这些榜单都充满了消费行为,可以说在各平台首页的作品点击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好坏。点击率高的作品不仅粉丝众多,还有机会改编拍摄为电视剧、电影或者游戏,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杜拉拉升职记》《琅琊榜》《步步惊心》,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网络文学的消费性日益凸显。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那么,网络文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我们或许能探寻出其中的奥秘。1.国人文学接受的心理变化。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源自英伽登与伽达默尔“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影响出发,提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文学的方法论,从“期待视域”和“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姚斯指出,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作品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与接收相互作用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其实就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存在。姜桂华在《从国族关怀到个人趣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将接受美学与中国人生活发展和文化接受心理的变化相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她认为,“文学接受者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国家民族关怀和崇高伟大体验为主要的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个人趣味成了文学接受状貌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到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释放欲望,补偿缺失是读者接受心理的主要表现。2.网络文学接受群体的特点。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四亿,从年龄分布看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占比为73.1%,男生偏爱武侠玄幻类作品,女生偏爱言情穿越类作品。网络文学读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学生和上班族。这些人往往面临很多压力,学生面临来自与日俱增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心理上的飞跃带来的矛盾、不平衡感,上班族虽无学业压力,但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困难以及工作上的诸多烦琐之事令他们头痛不已。他们的休息时间较零碎,因此网络文学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其中寻找一些情感慰藉或暂时逃避忙碌的现实。3.网络文学与读者接受的契合。①符合阅读群体的审美接受本质。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现象与事物就是人类感到愉悦的,所能接受的,带来身心愉悦的事物,是审美接受活动的发端。上文对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最主要心理需要就是缓解压力,其次从该年龄阶段人群的发展心理来看,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并形成自我同一性。玄幻、言情等网络文学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审美接受活动受到读者的感觉知觉、动机需求、情感表达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类文学满足了读者的精神幻想。网络文学娱乐化、游戏化的内容迎合了年轻群体及时行乐缓解压力的天性,在作品创造的世界中,可以把自己置于其中,任意驰骋,一切现实中自己难以实现或好奇的事物在网络文学塑造的虚拟世界中都能尝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宣泄,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依照萨特的说法,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好像是做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源于自由又结束于自由。②阅读群体对创作的直接参与。姚斯认为,“在接受美学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文本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最大的不同点和最突出特征就在于此,它将传统文学“作者-作品-读者”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作者-作品-读者-作者”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作为接收主体的读者是艺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他们的接受过程是艺术家原体验的接受和升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这与姚斯将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视为读者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当作品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基本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并迅速完成理解接受的过程;当二者并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冲突,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其期待视域可能出现满足、超越、失望或是反驳。由于网络文学的新模式将读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与作者实时反馈他们的想法,自己的二度创造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得文学给读者带来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实现得更加完整。读者对作者的反馈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写作的动力,网络文学带来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读者对作者的关注可以通过跟帖、点赞等方式表达,比如“催更”,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作者持续进行创作活动,并让其处于较为亢奋的创作状态里,以更精彩的内容来回报读者,从而使创作和接受呈现出一种二者互相的肯定性和平等性。③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何谓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网络文学模式中的以点赞、跟帖、排行榜、打赏等方式来吸引读者“跟风”的行为是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当读者想要选择一部新的作品进行阅读时,除非有特定的目标,否则会在阅读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类后,根据点击率或是人气值来选择阅读哪部作品。而点击的人越多,点击率越高,就会吸引到更多读者来浏览这部作品,读者越多,读者与读者之间及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也就越广泛。可以说网络文学的这种营销模式就是利用了网民们的从众心理,来推荐作品和作者,获得关注度,从而取得收益。④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在网络文学世界中读者的自我认同感不仅可以来源于读者自身在作品内容中所获得审美享受,还来源于文学衍生产品自己作为“原著党”(指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的初始作品的粉丝)掌握了话语权的优越感。由于网络文学的消费性和商业性特点,人气极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衍生出来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原著党会对作品的这些衍生产品投以极高的关注度,并且在其播出时,会对剧情改编、人物设置、角色演员选择上进行一系列的评价。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更加强烈,在这些读者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极具资格对这些电影、电视剧等进行评论,所发表的意见也会被未读过原著的人认可和采纳,由此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特征;复杂性;模糊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到2002年底,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突破六千万大关,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从2002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信息消费继续呈现活跃、旺盛的增长势头;网民的整体素质结构更趋优化,网民的行为更趋于理性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依托它的母体——计算机网络正朝着前方发展着。但是,它正像新出生的婴儿一样,充满着希望的同时,也有着潺弱的一面。我想,只有理性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找寻其本质特征,才能使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网络文学概念综述

对网络文学的探寻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问题仍然存在剧烈论争,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其实是网络化了的文学,它存活于电脑网络,离开了网络媒体,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即丧失了部分创作,要完整地欣赏它,只能在网上。”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网上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提出: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其次,必须是文学,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第三,网络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工具的变迁,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具有“新写实主义”风格,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K差不多,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不矫情。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它与传统文学一样,它必须融合作家才情和灵气,必须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从维熙在《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概括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比如网虫笨狸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应是它的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怀旧与感受,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认为,“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具体包含三层意思:首先,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即网络的使用者;其次: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第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给网络文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也是网上的文学”,由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的技术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这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综上所述,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大量收藏、吸纳传统的文学作品,比如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收藏站点;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eB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只存在于网络,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第三种,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这类东西最多,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第一种看法主要从内容上说,显然过于“狭窄”了;第二种看法又过于宽泛,以为所有在网上的“文字”都能成为网络文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网络文字”。其实,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流行于世,是与这一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因而,我们觉得,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至少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必须是“网人”,作品的流通、传阅形式必须依赖网络技术,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符合文学样式,即它的创作工具是计算机而非纸笔,它的欣赏是在网上而不是书本,它的收藏形式是电脑硬、软盘而不是书架书橱。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源于民间,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是个人自由的写作,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而非功利的写作,网络文学的创作又否认权威,它不相信权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同时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析网络文学特点时,把它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这样它的特征就越发明显了。

1.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传统文学依托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它借助书籍进行文学传递和传承的,因而,它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文学范式。网络文学则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创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学范式约束,这里既没有苛刻的编辑眼光,也没有舆论的强求,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细绳(宽带),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住在哪里,只要你热爱文学,你完全可以从事创作。在这里,没有质量的优劣,没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也没有任何种族与民族的不同,只要一腔热情,你可以在这里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都想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他们心理很清楚,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别人,才有好的效果,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网络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只要愿意,网络可以独立自由地面对探索之路,无拘无束地走下去。每个人尽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表达方式,即可以为独抒心中之情;可以放纵野性的情感;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可以如脱缰野马驰骋狂奔;在这里,网络们可以尽情释放出自己的灵魂与元气。当今这样的世界,残酷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无处申诉。计算机网络刚好给现代人填补了这个空缺,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内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了。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网络又给各种文学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个人才华施展空间,不同的“创作者”不仅可以自由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广泛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传统的、现代的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应有尽有,网络文学修辞艺术如反讽、戏谑、戏拟等尽显纷呈。

4.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架构、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时,无法调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时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并为己所用,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有助于拓宽思路,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5.美学欣赏的互动性。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往往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回答读者的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也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动性,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延展了作品生命,使其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6.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作者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回报,即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超越了时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省却了多少发表的“关卡”,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亟待规范

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映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流方式。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网络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随心所欲进行文学创作,也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在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用"藏污纳垢"一词是最好的概括。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存在,而且随着网络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基于此,我们觉得,对于网络文学应给予宽容与严格并存的价值评判。

1.网络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网络文学是新时期的产物,它伴随着多媒体的出现而产生,许多创作者是网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作家,它的文学还较为肤浅。网络文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还应假以时日,还必须等待对民间的培养与扶持,同时,对于网络文学,还应宽容理性,还应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热心自觉参与其中。像陈村、王朔、张辛欣等作家,不仅参与进来了,还建立自己的网站,发表作品和看法,与读者、创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些,无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有待保护。传统文学的著作者、版权都很好地得到保护,网络文学就显得薄弱。特别是网络作者的署名权,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络文学有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本来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网上剽窃、抄袭的问题,创作者的权利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

3.文学品味的导向有待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较为随意,它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其语言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几经推敲,而是随想随打的,有的是创作者的发泄物,没头没尾,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正确的导向,个人品味的提高,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之,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挑战。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来看,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都需要我们协作攻关。我们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学评判标准,用传统的条条框框,去限制、束缚它的发展。

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到了全国少工委的嘉奖,当奖杯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时,学生沸腾了。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情感空前高涨。

四.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科学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科学书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知识书籍,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二是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大量阅读科技知识书籍,能够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在平时的学习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如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书籍,在学习宇宙知识的课上,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问题,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夸奖,该名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科技组《保护森林保护未来》的活动中,学生就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掌握了许多有关森林的知识,在访问乡林业员时,提出了许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受到了乡林业员的赞扬,增强了学生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兴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要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即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获得,而这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来实现的。科学家常常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像的。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对待科学研究

的严谨态度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都足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科学创造的决心。我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学生朗读科学家的故事书,如《爱迪生的故事》、《科学的发明发现》等,同时帮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方面的书籍,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情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书籍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途径。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带动作用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学习是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与相互带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同班学科、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外,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以大带小合作学习。以大带小的合作学习就是在开展活动时,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到高年级学生一起,让高年级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而且还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原创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概述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是指由著作权人创作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相关领域的作品,一经完成立即享有著作权,且受著作权法保护。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的内容包括法定的发表权、复制权、修改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而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网络文学著作权的发展。如果作者在网站上发表作品,未经过声明,不得随意剥夺其著作权,根据著作权相关的自动获得原则,作者只要在网站上发表著作作品,合法著作权益即受到保护。与传统文学作品比较而言,直接在网络上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包括许多其他权利,因此其特点更加复杂:一是著作权的归属很难确定。由于网络文学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网民不断的复制传播使得最初的创作者很难确定,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增补或者删减、更改或完善原作品,从而导致归属更加复杂化。二是削弱了著作权的特殊性。现如今,在越来越便捷的网络环境下,传播作品早已变得十分简单,一个复制粘贴甚至一键转发就可以传播自己欣赏但不属于自己的作品,原作者根本不能控制他人对作品的使用或不合理传播。三是几乎完全消灭了地域性特点。当前,网络传播早已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国的网民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其他国家网民的文学作品,网络著作权不再像传统的那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其保护难度无形之中便加大了。

二、我国网络原创文学著作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的著作权意识薄弱

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盗版泛滥的原因,首先取决于多数读者的著作权意识。相较于付钱购买的情形来说,免费下载、免费阅读和免费获取信息的模式,更是网民的不二之选。网站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开始使用高新技术甚至是人工打字机,在原创作者作品后,立即通过传统的打字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来,到其他网站甚至门户网站上,因而大部分网站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盗贴和盗版链接等问题。其次,作者本身也存在着维权意识较低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文学作者不是全职的,写作只是副业或者单纯的喜欢为了兴趣创作,而维护合法著作权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成本,因此一般的作者很少选择维权。

(二)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

网络文学作品不可避免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行业建设机制方面,责任的承担也出现了巨大分歧,网站管理者推卸责任已成为常态,作者利益得不到保障,归其根源都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导致的。根据不同的侵权情形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网络服务提供商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尽相同,然而相关的文学网站和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面对数十万家盗版网站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要追究大量的盗版网站是不可能的,但为了保护合法著作权,只好把责任落实到提供盗版链接的分享网站甚至搜索引擎上,这就使得后续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重重。

(三)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

目前,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关于网络文学著作权的保护制度虽已初见雏形,但是仅仅体现在民法和刑法的个别条款上,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备且缺乏体系化。第一,司法管辖难以确定。互联网的无地域性和实时性特点,使其与传统侵权相比,法律适用和管辖法院等相关问题上更难确定,尤其体现在网络侵权涉外案件的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及时地跟进与更新,侵权方式的简单化和侵权行为人的流动性大,都造成了网络文学侵权难以克服的情况。第二,认定标准不够明确。根据《民法总则》相关规定,认定一般侵权责任须具备四个要件:行为、过错、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首先,由于网络便捷且快速的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作品的侵权有可能扩散到很大范围,因此对损害结果的认定具有模糊性。其次,对于侵权行为的举证十分困难,只有证明数字化是复制抄袭的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在网络侵权日益严重的情形下,明确其认定标准,填补法律漏洞已经迫在眉睫。

三、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完善

构建一个完善的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体系至关重要,针对前述的公民著作权意识薄弱现象、网络的监管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等问题,以下将具体阐述相关建议。

(一)增强防范意识,强化技术保护措施

网络文学作品频频受到侵权与公民的著作权意识密切相关。首先要从广大网民做起,鼓励其阅读、购买正版作品,明白知识产权及著作权的重要性,以此引导经营者及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著作权意识;其次,要增强著作权人的防范意识,从根源上阻止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维护自身正当法益;最后,原创文学网站应加强技术保护措施。网络经营商在向文学创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时,还应提供积极的技术保护措施,使文学作品的发表处于一个健康的模式中,进一步遏制盗版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设立特殊机构,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侵权行为若仅依靠原创作者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逐一告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停止侵权行为,或对侵权者分别提起维权诉讼,往往是不合理的,因此权利的救济难免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例如设立专门的有关著作权管理机构、完善其监督管理体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人和作者距离较远的这一情形,可以在不同行政区域的专门机构间,通过网络建立跨地区的协调机构,彼此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对权利的及时救济。重视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对侵权行为者的形成威慑,使网络文学作品处于健康发展的环境下。

(三)健全法律法规,促进网络文化发展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6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网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从笔尖转到指尖。正是因为这种的创作的便捷性、门槛低,信息泛滥化,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网络文学侵权行为屡见不鲜,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大量的作品被肆意转载、抄袭。面对这些现象,传统的文学著作权的保护机制已经失去了效力,为了保护网络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和激励其创作欲望,有必要制定法律去建立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机制。

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侵权现状;著作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5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发表后,网络文学呈一种爆炸性的趋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随处可见,深受喜爱。

网络文学形式相较于传统文学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载体。网络文学因网络而产生,在网络上发表,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通过网络供人阅读。无网络,即无网络文学。二是作者身份的大众化。网络赋予人们一个平台,在网络创作面前,人人平等。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这种特殊的数字媒介,使得网络文学在创作的瞬间就可以开始传播。同时,阅读储存器储存量大、便于携带、阅读和下载,电子产品的广泛化也推动了文学作品受众的范围愈广。四是作品更新速度快。网络文学的创作非常简单,属于即时创作、即时发表的模式,因此更新速度极快。五是付费性。付费阅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网络文学阅读的主流模式。

一、网络文学著作权的现状

(一)网络著作权

网络著作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对受有关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网络著作权既包括传统的著作权相关法律规定作者所享有的权利,如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使用和获得报酬权利。还有网络环境下的其他权利,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管理信息受保护权、技术措施受保护权等权利。

(二)网络文学作品侵权现象严重

网络文学能够迅速传播的特点在另一方面也使得其著作权更容易受到侵犯。网络文学的作品的侵权分为两种。

1.直接侵权

(1)未经允许,擅自下载他人的网络文学作品或转载他人网络文学作品;(2)未经允许,将他人网络文学作品原件或复制件提供给公众交易或传播,或者明知是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品仍然将其在网上传播;(3)侵害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人人身权的行为,包括侵犯其发表权、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4)网络服务商侵犯网络原创文字作品著作权的行为;(5)违法破译网络原创文字作品著作权人防止侵权的技术手段的行为;(6)侵犯网络原创文字作品著作权管理信息的行为。

2.间接侵权

间接侵权主要表现为网络服务商设置链接,指向其他网站的侵权作品。

二、网络文学侵权的原因

网络文学自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以来,一直伴随这诸多争议和问题,侵权案件层出不穷,著名的有如“李旭光诉红袖添香网站一案”“云霄阁网站侵权案”,极大地削弱了网络文学的活力,贬低了网络文学背后隐藏的经济和非经济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网络文学作品创新性不足

网络文学更新换代速度快,造成了网络文学的快餐化,创新性低,也是网络文学很少纸质化的原因之一。首先作者并非职业,在创作的时候缺乏专业的审美情趣。网络文学更新速度限制了作者的精雕细琢,使得网络文学精品非常少。其次,网站的主管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过于迎合一般读者的口味,打造销售、阅读金榜、受欢迎题材等,作者受此限制,难以创新和发挥。因此,网络文学作品良莠不齐、题材雷同、跟风严重,缺乏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

(二)网络的特征造成了侵权易,维权难的局面

网络是网络文学传播的媒介,网络的特征自然会影响到网络文学,使得网络文学发展的同时,侵权现象也日益严峻网络文学侵权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1)高科技性。不仅侵权行为采取的技术手段科技含量高,侵权主体一般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群体。(2)隐蔽性。网络使得侵权的主体、行为、时间、地点甚至是后果都可以是隐蔽的。(3)复杂性,侵权行为的主体、客体更加复杂,再加上侵权行为的隐蔽性又导致侵权性质难以确定、举证、管辖。(4)低成本性。现代传播技术使作品的复制更加简单而高效,行为人只要动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复制行为。网络文学作品侵权行为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于是零成本。

(三)公众版权意识低

普通读者的版权意识低是网络文学侵权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网民们习惯了免费阅读,免费下载这些免费获取信息的模式,如果遇到需要购买的,读者们也更愿意搜索其他网站上的免费阅读作品。甚至有的网站利用“人肉打字机”,在创作者更新后的第一时间里通过传统的打字方法“追更”,并到其他网站上,包括门户网站经营的网络文学业务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通过盗链和盗贴等方式侵权问题。除普通读者之外,作者本身的维权意识也不够强、不坚定,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大多都不是专职,写作只是他们的副业。维权成本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一般的作者很难坚持去维权。

(四)法律制度的缺陷

在法律制度创设层面。目前,我国的有关于网络著作权的民事法律只有初步的保护制度,缺乏体系化,只在个别条文上有所体现,司法解释也很不完备,缺乏实践性。且有关立法缺乏前瞻性,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网络文学的发展。行业机制建设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规定,网站管理者屡屡推卸自身责任,致使作者的利益受损。

三、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鼓励创新制度

1.明确网络文学网站的监管及引导责任,规范网站运营

一些网络文学网站受利益的驱使,在网站编辑推荐作品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热门题材上,造成作品创作类型单一,网络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立法时,应当赋予网络文学网站一定的监管及引导责任。通过政策宣传、网站的引导及举办各类比赛,促使网络文学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网站的运营对网络文学作品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应通过立法明确网络文学网站的权利和义务,引导网站健康合法发展,鼓励创作者在正规的网站上去创作,得到专业的版权管理。

2.鼓励举报内容侵权的网络作品

网络文学网站上应当设立专门的通道,供作者和读者举报涉嫌侵权的网络文学作品,并予以公布。作者一旦发现其他网站非法转载了自己的作品,便可在系统中投诉,由文学网站和侵权方协调解决相关事宜。

(二)强化版权意识

1.强化读者和作者的版权意识

从源头上遏制这一直接侵权的最好手段就是强化读者的版权意识,增加付费阅读作品的数量。作者在更新作品时,可以告知创作作品的不易和使用盗版作品的危害。文学网站也应在醒目处注明作品的版权归属以及侵犯作品版权应承担的责任,强化读者的版权意识。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网站的作用,提高作者的版权意识。作者在网站注册发表作品时,应对其相应的权利及相应的义务进行提示,此外,国家应适时进行加强版权意识的相关宣传,帮助作者了解版权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一稿多投、抄袭和剽窃现象。

2.强化网站管理者的版权意识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网站管理者对于网络作品被上传到自己网站的现象持放任的态度,在相关权利人主张权利要求删除时,他们还市场拖延删除进程。应当加大对相关网站的监管以及惩罚力度,强化其版权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1.明确“立即删除”的具体时间限制

在处理非法转载等侵权问题时,虽然我国法律明文规定要立即删除侵权内容,但是“立即删除”的具体时间限制却没有规定。实践中,侵权网站在删除涉嫌侵权的网络文学作品时,总是拖延,侵害了作者以及相关网站的权利。在修订法律时,应当明确网站管理者对于立即删除涉嫌侵权文档的具体时间的限制,使相关权利人的权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济。

2.完善“避风港规则”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网络文学的属性;价值机理;价值构成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网络文学曾盛极一时,其中以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这“三驾马车”的作品最负盛名,还有“四大”、“四大杀手”为网络文坛增色不少。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采用网络思维的形式,以网络语言和超文本链接为传达介质,经过提炼概括、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首发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原创作品。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无论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无论社会怎样看待网络文学,但它始终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发现其存在的价值。

一、网络文学的价值论形成机理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具革命性的进步,形成其独特的价值构成。网络文学的特质不是由电脑写作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传播方式决定的。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特定状态,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特质,使其与传统文学有了某些质的不同。

作家从事创作,不论是用传统的笔写方式,还是用电脑键盘“敲”出来,仅仅是写作工具与写作方式的不同,不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特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传统文学作家,多数是使用电脑来写作的。如果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学作品贴到文学网站上去,就能认定他们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吗?这显然有悖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电脑写作对文学来说,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而不具有价值论方面的意义。因此,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价值论层面上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向价值领域渗透,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价值体系。简而言之,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

二、网络文学的价值

(一)自由性

我国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多方利益剧烈重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贫富差别持续扩大,医疗、教育、高房价成为压在人们头顶的“新三座大山”,待业下岗……个人始终被纠结在各种社会关系织成的利益网络之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民众对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更为强烈,希望得到充分表达和彰显。所有这些,造就了网络文学萌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鉴于此,我们探究网络文学的价值,就不能不关注它的自由精神。因为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作与传播的自由

传统文学出版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迫它只能发表最好的作品,稍次的稿件会被无情淘汰。真正能够发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使得文学成为少数人从事的精英事业,贵族盛宴。绝大多数作者,只能被拒绝于文学的殿堂外,望洋兴叹。

网络是个虚拟开放的空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除了对文学传播的限制。在网络文学园地里,没有门槛,不存在传统文学在出版过程中严格的审稿制度,避免了稿件因编辑个人偏见与喜好惨遭“枪毙”的厄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或评论作品。一个作者写出的任何作品,不论是精致或是粗糙,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至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重要的是作者获得了写作与发表上的自由,将写作变成了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作者也因此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2.表现形式的自由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极具自由性。它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分类规则,打破了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态势。网络文学作者整合多种题材的艺术特点于一炉,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如被誉为网络文学开山之作的痞子蔡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采用了传统诗歌分行排列的形式,大量应用了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至于超文本作品的链接方式,则更具自由性。1990年michaeljovcel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就是一部颇具艺术特色的超文本小说。

在网络的文学时代,文学的样式必然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如今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之类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文学很可能向双向交流的方面发展,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即兴发挥的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3.题材内容的自由

在网络这个隐匿的虚拟世界中,作者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满足。痞子蔡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今夜,往事随风》的作者张轶认为,网络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来讲更加自由化、大众化。他说:“网络写作的手法天马行空,写出来的实际上完全是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借助文字,将故事还原到最真实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网络作家的梦想。”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也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对网络文学作者来说,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内容,可以“随心所写”。自由是他们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阐释。

那么,作为网络文学主力读者群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自由性的特点的呢?

我们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专题调查[2]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回答“与传统文学相比,您认为网络文学是自由的还是拘谨的”这一问题时,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3%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7%。

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文学自由性特征给予认可的占到了83.5%,持中性评价的占到10%,只有3.1%的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得到了当代青年读者群的充分肯定呢?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渴望“偶尔纵容自己放浪一下”的社会情结,不但没有随着文明进步而消解,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渴望得以释放,网络文学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个人情感的场所,使人们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慰籍。这既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学的价值之所在。

(二)互动性

开放的互联网造就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文本,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对于读者的跟贴评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他需要读者们的反馈与呼应,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批评或鼓励,渴望读者的建议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臻于完善。

人有参与创造的激情。面对自己可以发表看法的作品,网络文学读者有着较为强烈参与欲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文学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结构,为读者参与创作提供了可能。可见,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作品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造成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传统媒体发表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读者是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中,读者可以随时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写作建议,或适时予以评论,或鼓励作者尽快写出下文……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那种封闭的模式,取消了作者和读者间的界线,网络的开放性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作活动的参与者。有人把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称之为“参与性”也是有道理的。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状态、心理感受、结构设想,贴在网页上与读者交流,由此触发灵感。雷立刚《秦盈》的创作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雷立刚最初在网易和天涯社区连载《秦盈》的时候,其内容与参加榕树下评奖的稿子有较大的变化,不仅文章起始的内容不同,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做了改动,这些都是采纳了网友的建议与设想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融入了读者的智慧,因而能够更加深远地发掘作品的意义,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文学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亦即可参与性也给予肯定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7%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3%。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调查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网络文学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为我们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大众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是其自由性的有机延伸,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人均可参与的自由。网络文学人人都可自由地参与其中,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霸权。没有人规定作者写什么,如何写,该在哪里发表。这种自由性为大众参与文学写作创造了条件。网络设备巨大的储存容量,方便快捷的读取手段,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传统文学出版物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迫使它只能将最好的作品发表出来,而将为数众多的稿件无情淘汰。而网络文学却是一片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创作的乐园,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二是实现大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还体现在对他人作品的评论上。任何人的作品,不论名气大小,水平高低,谁都可以直言不讳地即兴发贴,或加以褒扬肯定,或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这种匿名的评论,或许不够专业,缺乏学理性,却往往更加尖锐直露,不加掩饰。没有违心的吹捧,没有恶意的攻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三是消除了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学必将把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自己的旨归,写大众之所想,奉大众之所需。“网络把文学还给了大众”,这是受到网民的喜爱,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娱乐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体数量为4.2亿。就年龄而言,20―39岁的中青年占到网民总数的50.9%;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3.4%。这些数据表明,受到良好教育的中青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那些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他们认可;而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受到欢迎。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有着释放压力、获取身心愉悦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一般来说相对浅显,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阅读中,网民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情节,关注主人翁是谁、干了什么,至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了何种人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似乎不太关心,只要获得身心愉悦就行。这种突出的娱乐性的需求,客观上对写作起着引导作用。作者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考虑自己的作品能否为读者作接受,并以此作为调整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求得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另外,网民的主要构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群体意识、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的人创作,自己人阅读,有的读者甚至认为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极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五)形象塑造手段的多样性

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进而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艺术的运用。用多种媒体来呈现人物形象,是网络文学超文本特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这单一的媒体,读者只能通过文字这一中介符号去进行艺术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不但可以使用文字而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塑造。这意味着人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必须同时打开多种感觉通道,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其中,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解读的路径。多媒体“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3]网络文学以文字媒体为主要手段,同时使用声音(对白、旁白、音乐)和图像(绘画、照片、影像)媒体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各种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如台湾苏绍连的《扭曲的脸庞》,除了四周诗句之外,画面上的一个脸庞可以随着你按不同的数字键而动态变换各种表情。杜斯・戈尔的flash诗歌《象天堂》,一个绿色“象”字的舞蹈引出诗歌文本。这种动态化的文字与绘画、音乐、影像等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传统的纸质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网络文学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自身具备的多种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体系中民众在某个层面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已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网络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将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网络文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贵勇《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苑英华/评论.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17-02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概述

(一)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

文学与影像携手,小说与影视联姻,一直是中国影视圈内的正常现象。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文字依靠纸质媒体的传播呈现出各式的局限性。网络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是伴随着互联网络平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网络小说是指依托网络为创作与传播平台,由网络作者发表的小说,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类型。网络小说呈现出创作方式的便捷性、传播方式的自由性以及内容的交互性等特征。网络小说创作数量在不断增加,网络小说的阅读量也随之增长,进而网络小说影响面广、受众基数多、内容的新颖等特点被影视行业关注。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

(二)网路小说改编影视剧热原因探析

1.内容平民化与题材的多元化。首先网络小说自身存在内容优势,更为接地气与平民化。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作者在创作时不需要有宏大的主题与价值意义。网络作者创作网络小说主要是他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情感发泄,是他们个人生活经历的展现。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创作者是根据其自身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经验来创作的。所以在内容上能够引起类似经历的商界白领的情感认同。其次网络小说题材的多元化。影视剧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的同时保留其自身的创新性。

2.市场原因――剧本短缺、收视率高。中国影视剧市场在2010年前后便进入发展的瓶颈期,电视剧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但是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收视欲望。影视圈进入了一个剧本短缺时期。网络小说题材丰富,内容平民化的特点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此外网络小说有着稳定的受众基础,首先网络小说一经网络发表,便被网民阅读,当红的网络小说便是网民层层检验之后的优胜者。有了粉丝基础,使得改编之后的影视剧拥有较强的市场先机。其次网络小说有着版权低、票房高的市场经济优势。

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传播策略

(一)先导阶段――积累人气

1.剧本选择:平民化与创新性并存。苏联导演杜甫仁科说:“电影剧本的作者是在纸上设计影片的总设计师”①。剧本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网络小说题材丰富,但并不是任何一部网络小说都可以改编成影视剧。在选材上考虑是否符合相关审核程序,场景是否适合影视表现。例如《鬼吹灯》制片方曾经提出要制作“中国首部惊悚大片”,但在影院放映之后却引来观众的一片哗然,成为了改编失败的案例。在改编的过程中,在视听艺术能达到的范围内,创新题材,不仅会有收视率的成功,同时也获得业界的支持与认同。《琅琊榜》改编的成功,收视率与业界口碑双丰收,被评为业界良心剧。总的来说,网络小说改编成功的案例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贴近生活,观众容易在这样的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寄托与生活的共鸣。

2.网j票选:利用粉丝群传播。运用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制片方会在拍摄前期设计好投票的内容,然后在网络采取公开投票的方式。一方面收集网民对于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改编意见,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制片方在拍摄过程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网络票选的方式,吸引观众,使得影视剧在未播出之前便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

改编自《未央沉浮》的电视剧,在拍摄之前就借助新浪平台投票选择女一号。在候选名单上列出了20位当红女星。这个活动赢得众多网民的参与,大家纷纷投票选择自己心仪的女一号。通过网络票选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得原著粉丝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是最早接触原著的,通过听取他们的意见能够更好地选择出与原著相符合的演员参演。另外通过票选的影星的粉丝效应也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当最后结果符合众多观众票选结果,粉丝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同时也更为期待影视剧的播出。

(二)预热阶段――呼吁观众参与

1.片花、短片的网络播出。片花是指在影视剧未播出之前播出影片的精华片段,为影视剧做前期宣传。在正式播出之前推出片花,有着试水的作用。前期的片花推出,引发各大网站进行评论。制片方可以通过这些反馈获得有效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改正。这样,观众和制片方有了一定的互动,有着抛砖引玉的效果。

2.借助新媒体发起互动交流讨论。在影视剧的拍摄与制作过程,片方会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各种活动,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例如《步步惊心》在拍摄过程中就利用官方微博组织海报设计大赛。此外官方微博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将拍摄阶段的图片、视频和相关信息与粉丝分享。这样既稳定原有观众还会吸引新的受众。

(三)巩固阶段――电视与网络平台的二次播出

从《甄执》开始就有了网站与电视平台同步播出的形式。一方面对于视频网站,选择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可以直接将网民转移,增加自己的视频点击率,从而网站的广告和流量费有了保证。同样对于电视剧,网络点击率高,不但不会影响其同时段的电视平台播出,反正会增加其知名度。这是一个合作双赢的模式。

三、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传播效果

(一)传播者角度――平民意见的领袖

网络平台的自由性,给每一位网友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平台。自由言论的源头便是网络作家。网络作家写好的文字随时可以放到网上,读者在接触到的第一时间可以随时反馈给作家个人意见。在作者和读者思想的交流融合中,网络小说开始了优胜劣汰的过程,好的作品通过网友的点击率被置顶。这样的作者与读者的立体交流模式,使得网络作家融合网民的意见,网络作家也因此走上了意见领袖的道路。

(二)受众角度――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②。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受众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网络小说的题材丰富,语言独具特色。在受众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根据文字和自己想象构成各种故事画面。另一方面,网络小说是作者对于平民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对于社会现象的发泄。

(三)中介角度――改编者的议程设置

学者沃纳・赛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对议程设置的认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③。所以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观众观看的内容,但是可以决定观众的关注点。影视公司作为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传播中介,在播出前期必须要制造足够的话题使得观众关注改编的作品。在新媒体语境下诞生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影视公司在发行中,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使得线上与线下传播同时进行。

四、网络小说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为我国影视剧提供新的创作方向。但是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我国的发展仅十七年的时间,虽然在这期间出现了《甄执》《琅琊榜》《欢乐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但是目前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还是在不断探索发展中,改编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它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各种方式、内容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避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中存在的问题

1.病毒式扩散,观众的审美疲劳。病毒式传播是指,将要传播的信息放到网上,利用粉丝效应与传播领袖作用,不断分享再分享地扩散。这样的传播方式成本低廉,影响力持久,但也引起了相应的问题。影视公司在筹拍前期,通过病毒式的营销方式,使得宣传消息霸屏。这样盲目的营销没有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与接受力。病毒式的宣传营销并不能聚拢观众的注意,还是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影视作品进行高质量宣传。

2.题材选取同质化,情节改编艰难。网络小说由于其创作环境与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必须要迎合观众的需求,形成了一种“快餐式”文化,从而导致了故事情节随意散漫,题材主题单一,大多是围绕“言情”,无论什么类型的原著,在影视改编之后故事情节中的言情部分必定占据重要部分,主角的感情之路必定坎坷。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使得观众在看了第一集之后便能猜出结局。这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观众对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兴趣退化。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发展建议

1.优化传播过程,把握审美期待。2015年强调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需要弘p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增加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交流,从而加强文艺阵地建设。“网络作品作者和运营商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净化和提高网络作品的质量。现在看来,网络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未来几年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文学空间净化和个人品牌的形成会极大地提高相关作品的质量”。

2.理性选材,强化传播本体的创新与艺术特性。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下,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环节。在选题、情节的改编、演员选择、制作的精良等环节进行创新。“所以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美学基础,不管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具体内容如何不同,但是它们毕竟属于文学和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总之,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泛滥的环境中,在网络小说本身内容的提高和改编技巧的创新中,对于改编影视剧传播方式的创新是保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不是昙花一现的重要前提之一。

注释:

①何可可.剧本究竟有多重要--电视剧制片管制(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8):67.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③[美]赛佛林,[美]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徐培喜等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89.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余力.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传播策略探析――以《美人心计》为例[J].媒体时代,2011(04).

[3]刘志礼.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学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4]彭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热的原因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报,2014,(04):4.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9

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学产生和成长的基础。20世纪的最后十年,文学网站大量涌现,《黄金书屋》《书路》《文苑英华》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文学网站为网民提供了海量的阅读空间,但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1999年,王蒙等六位作家状告“北京在线”侵权一案表明,著作权同样适用于网络传播。在这种情形下,《新雨丝》《橄榄树》《榕树下》《原创动力文库》等原创文学网站应运而生,成为网上文学爱好者的天堂。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为网络文学提供了空间,它还在诸多方面影响了网络文学。首先,互联网改变了各个文化圈封闭的状态,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识。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联为一体,人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各种文化思想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交流、碰撞。在线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也是者,在接受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文化。他们使网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他们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树立了平等、自由、参与的现代观念。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方式。在传统社会,普通人是靠人际交往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传递通道的局限,使得个体的心声只能在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表达。互联网改变了这种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平等、自由的讨论,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个体在自己的话语空间里,充分展示自我,平等、自由、参与的现代观念逐渐成熟。最后,互联网极大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在互联网上,没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网络文学撤销了作品发表之前的一切审查机制,公共文化空间向私人话语开放。文学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了原始状态:人人都可以无拘无束的抒情言志。这种体制之外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学者们用各种方式阐释他们眼中的文化图景并形成了被普遍认可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网络文学的发生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从时间上看,网络文学活跃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渗透和影响。网络文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后现代主义学者们却在网络文学中找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表征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网络文学强化了当代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包括去中心与多元化、大众化、娱乐狂欢、拼贴复制等。这些表征在网络文学中都有所体现。首先,作为后现代主义基本品格的去中心与多元化也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一反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高雅指向,崇尚相对、多元与不确定性。网络文学消解中心话语模式。网络的开放性,拆除了传统文学对文学传播平台的垄断,颠覆了文学话语霸权,提供给大众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平等的文学空间。网络文学迎来了“众声喧哗”的自由时代。文学的“载道”功能被削弱。网络文学表达内心感受,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以生命本色的喧哗替代对文学主旋律的协奏。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大众化、娱乐狂欢性质。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已走出神圣的殿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界限已被打破。艺术品成为大众茶余饭后消遣的手段。网络为大众狂欢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大众在这里畅所欲言,尽情抒发欲望。网络文学成为最直接的宣泄欲望的工具。展现自我,张扬欲望是大众的集体狂欢。最后,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无穷复制。网络为后现代主义的无穷复制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网络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文本,它处于一个巨大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文本都有可能被引证和参照,而它自身就可能是一个引证参照的结果。这就使得网络文学散发出机械复制和类像化的意味。而这一点无疑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形成了某种应和。

三、网络文学是与网络技术共生的文学

网络原创文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热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5-0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变化,加之多媒体和手机的普及应用,我国在使用互联网的客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增长,互联网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而是影响所有人们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对其语言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

1网络上热词的共同特点

因为网络具有容纳所有海量信息的特点,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创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出现了一大批形式多样、脍炙人口、风趣幽默体现百姓生活的网络词汇。网络热词是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反映,经常会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特殊热点文化,因此它会表达出的意思是拥有奇特的特殊性。例如,“微信(wechat)、二孩(secondchild)”,以及“小鲜肉(littlefreshmeat)”等这些词汇都是反映了现在日常社会和生活的焦点词语。同时,当代互联网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具有充足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一部分新鲜词汇通常是富有幽默感又能够贴近真实生活的感受。拿“剁手党(Hands-choppingpeople”这个词汇作为一个例子,“剁手”一词是起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洪七公,七公有一次是因为贪吃而误了一件大事,所以一狠心剁掉了自己手上的一根指头,但是,假如遇到好吃的食物还是不能控制自己。但是现在是特指网络购物狂人,当“双11”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停地点击鼠标,加入到购物车中疯狂的购物,一直到付款已经成功才会说自己要“剁手”。再比如说“吓死宝宝了(scaredtodeath)”这个词,“吓死宝宝了”这个词汇中的“宝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吓到小baby,而是吓死我的意思,就是为了自称自己是宝宝而起到卖萌,也是说明自己十分可爱的意思!同时,互联网的独特之处又说明了网络新词汇简要特征。例如:“BS”(bigsmile),意为“大笑”;tHX的代表的是thanks(谢谢)。GF,是girlfriend的缩写,意为“女朋友”。

2网络上词汇的词语构成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产生和发展,广大网民通过使用网络开展沟通,特别是使用网络购物(onlineshopping),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模式,进而使得网络热词的组成表现出以下几个办法:(1)全新创作法,就是指通过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汇,来在网络上流行开来,通过使用这种办法创造出来的词汇十分众多。这些词汇像:“光棍节(singles’day)、秒杀(speedskill)、闪婚(flashmarriage)”等等。(2)老词赋意法,是指通过使用借代、词性互换等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原来的词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样就会使旧词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些类型的词汇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打酱油(noneofmybusiness)”,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自己带瓶子到商店去买酱油,然而现在在网上的共同中,打油则赋予了一个新意,指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意义,也就是说告诉别人,我只是一个路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3)谐音法,就是指在网络的沟通交流中,通过使用汉语的近音词和同音词,对以上词的发音再次进行整合联想,通过整合后的词语会出现幽默诙谐的这些特点。例如,“内牛满面”是“泪流满面”的谐音,它的意思是指很难受、很难过的意思。由于本来是一些网友受到方言的错误影响,在打拼音时,把“n”与“l”打错了,导致了打出的词语是“内牛满面”,起初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到后来才发现这样打错字挺好玩的,于是一些网友们将错就错,很快喜欢上了“内牛满面”这个词。同时还有:“洗具(喜剧,comedy)、围脖(微博,microblog)、驴友(旅友,tourpal)”等网络热词,这些词都是对汉语发音的改变,从而使得这些本来平淡的无聊辞藻显现出了另一番滋味来。

3网络上的热词翻译特征

网络上热词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并且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汉语内涵的丰富使用,也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感觉,大量网友也认为这些搞怪的翻译给大家带来的乐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词语火到不得了,那么大家朋友圈中的网络热词是怎么译来的呢?通过梳理,一般有主要两种技巧翻译而来。

3.1直译法

世界著名的翻译家给出过这样的概念,翻译不但要符合原著的真实意思,还必须要准确把握和表达原文的真实风格和本意;翻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个要求。直译这种方法是最有助于保持原著的形式和本身内容,是翻译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愤青”就可直译为“angryyouth”,“愤青”在汉语中就是指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强烈的想改变现在状况的青年,用直译的方法把“愤青”翻译为“angryyouth”最合适的。

3.2意译法

语言的翻译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一种语言精确表示另外一种语言的意思和表达。尤其当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时候,就会很可能出现语义缺失的情况,有时在翻译时就应该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如果直译不能满足原语的意思表达时,译者就可以采用意译的办法来开展创造性的翻译,来把真实的意义表达出来,与原意的表达几乎相同。在许多的网络热词上,都是来自于网友的自己产生,能够凸显出当前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在翻译具有这些特点的热词时,不能分离开我国的语言环境,必须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家的语言特征和背景要求,从而使别的语言国家的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些网络上的热词的真正含义。例如,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傻白甜”,假如直译为“foolishwhitesweet”,那你就错了。因为在我国傻白甜都是指在大陆电影或电视剧中说明没有心机,懵懂可爱的女主角,所以应该把傻白甜翻译应为“blonde”,因为“blonde”是指面貌美丽,但内心纯洁的女人。再比如“不差钱”这个新词,它是小品《不差钱》里的一个比较经典台词,假如按照表面的翻译,可以直译为“notlakemoney”,但是感觉很不符合语境,不能体现出这个台词的幽默效果,应该译为“moneyisnotaproblem”。

4结语

网络的流行热词是由网民自己创造的并且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络的热词多数具有诙谐幽默、讽刺调侃、俏皮易懂等特点。这些热词富有生活上是意义和哲学上思维,它可以深刻的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啡ぁt谒孀呕チ网技术的持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网络热词快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大家的语言交流,我们在翻译网络热词时,必须充分掌握国家的文化背景同时运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语言地方本意。相关的翻译理论基础是为网络热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该文通过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希望对网络热词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阳.网络热词“给力”及其英译研究基于对应语料库[J].赤峰学院学报,2015(5):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