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工程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49:30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1

在师德师风建设年里,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强化学技能,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各类技能比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电信教研室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勤于动手、不断创新、乐学善做、动手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技能崭露头角。近年来,电信专业学生在省内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及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学院电信教研室经过多年的调研与实践,以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实行了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从2008年开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会选派学生参加省级及部级电子技能大赛,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逐级递进选拔机制,如图2所示。每学年在专业班级之间举行两次以全国技能大赛为模式的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内容贯穿指导专业教学工作,使课堂教学内容跟进产业发展形势,确定电子产品焊接与安装、单片机系统应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竞赛内容作为电信专业学生综合实训的内容,班级内部小组之间比赛成绩作为给予课程考核合格奖励,取得专业班级之间竞赛二等奖以上成绩的同学将代表学校参加各项省、部级电子技能大赛。此外,电信教研室还将省、部级电子技能大赛项目纳入到平时实训教学中,以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技能技术水平,从而达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

二“、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

(一)“赛训融通”训练体系的构建1.以竞赛项目为指导,在学生技能实训的教学设计中引入竞赛任务。我们以课程为基础,以竞赛任务为项目导向,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竞赛活动的主题,按核心技能进行编排,每一项核心技能又由若干技能单元组成。将模块式设计成的具体技能训练任务作为课堂操作项目,采用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导入,将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1]。2.在核心课程综合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在一定学时内设计制作一个和课程相对应的、以竞赛项目为主题的综合设计任务。例如,电信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电子设计与制作”“传感器技术”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在综合实训环节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够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奖,这就是班级技能竞赛模式。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成立学生电子社团。电子社团的成员,是一帮热衷于电子技术,充满激情、创意无限的学生,他们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团结协作,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子社团将根据成员爱好,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专题项目制作,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组织新颖、内容充实有趣的各项活动,能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节点工厂核心人员都是具有一定电子技术和制作功底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成员,并经常与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电子社团成员是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核心力量。4.探索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方式,形成训练项目结构。赛训融通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将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培养岗位技能相对应的其他课程中,扩大了其效益。一个岗位技能的培养有系列相关课程组成,与之相对应,也有不同的竞赛项目,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这些以职业岗位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所建立的模块课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

(二)校内电子技能大赛每年5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在信息工程学院文化周均举办“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核学生的元器件识别、元器件选择、电路图看图识图、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职业技能。2014年学院的此项大赛已是第六届,由学院联合装饰艺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共同举办,共吸引了105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创了历年之最。每年11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均举办“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历时一个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主题紧紧围绕着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到目前为止此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2014年参赛学生作品的最大亮点就是大量应用了3D打印技术,此届参赛作品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外观设计上都较往届得到显著提升。

(三)省级电子技能大赛通过每年校内的两次竞赛,电信专业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级大赛,2013年该项赛事参赛人数突破两万人,电子赛项的比赛高职生与本科生同组竞技,获奖难度较大,对选手的综合技能要求较高。电信专业从2009年开始参加“蓝桥杯”大赛,至今已连续参加四届,2014年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是由教育厅主办的省级大赛,参赛对象为湖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对电子产品在规定设计方案(规定原理框图与结构要求)下的电子产品电路设计能力、工艺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对电子产品电路设计和工艺的操作,相关工艺技术文件的编制,常用电子产品制作工具的应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安全、环保等意识,引导高职院校关注电子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和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面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年是学院电信专业第二次参加该项大赛,全省共有五十余支参赛队伍。最终,在11月16日的比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了三等奖,在全部参赛队中排名第16位,距离二等奖只相差两个位置。

(四)全国性电子技能大赛“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是由北京达盛科技公司主办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其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学生,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九届,进驻全国各大院校200-300所。此项赛事由于不限题材,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同组竞技,因此,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参赛学校均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争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的电子产品。很多获奖作品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并且部分作品在赛后申请了专利保护。电信专业从2008年开始参加“毕杯”大赛,至今已参加四届,2014年12级电信专业学生作品3D扫描仪勇夺大赛一等奖。

三“、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实践证明,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赛水平。通过竞赛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显著提高;通过小组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执着的信念,坚韧的品质,最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这方面的素质正是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人才培养理念进入到良性循环。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良性循环从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2]。3.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对参赛学生培训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吸收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赛训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为了了解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对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数据表明,这种技能培养模式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缩短了上岗实习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部分在省、部级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较高,学生在上岗初期,因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为自己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用人单位的满意率比较高。5.学校受益。学院通过在各类电子技能大赛中获奖,在兄弟院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行业及领域中,也开创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专业知名度及学校形象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2

电子信息类专业涵盖较广,主要的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些专业看上去近似,又不尽相同,下面我们通过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就业方向来进行了解。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傻傻分不清楚

不少同学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三个非常相近的专业名词时,会感到迷惑。作为“电子”相关的专业,就像是三胞胎一样,在一些院校被俗称为“三电”。相对于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而言,它们都是较宽口径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广,当然就业面也会更广。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也比较精细。现如今,高校开设“三电”专业的大学非常多,一般的理工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有,甚至一些文科类大学也开始尝试开设。那么这三个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教授的课程来看,这三个专业在大一、大二、大三上学期所学的基础课程基本一样,只是在大三下学期、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电子信息工程重“信息”,即信号处理,学习硬件电路、软件编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电子”,即硬件电路设计,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电路设计,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接近,它作为后者的子专业,学习范围更广,包括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可以说是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于一体。

其次,从就业来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当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各种软件)、电子工程设计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开发计算机硬件工作,当电路设计工程师(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是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口径最宽,有着“万金油”之称,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可以开发软件、硬件。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信工程:“信息”中的王牌专业

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行业涉及领域广,可以说是横跨了电子和计算机行业。而通信工程专业跟前文介绍的“三电”专业不同之处在于,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更加有针对性,侧重于“信息”,理论学习更加深入,课程难度大,可以达到“基本掌握”。而同样是侧重于“信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只能说是“基本了解”。主干课程中,如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都是“三电”专业不会开设的。该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

通信工程专业在本文提及的所有专业中,开设最早,招生的分数线最高,得益于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王牌专业”。因为其在信息、信号处理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比较深入,毕业生选择考研,特别是报考信号处理、无线电波等方向优势会比较明显。当然,就业也非常不错,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的工作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的工作。比如选择去电子信息类技术研发的相关科研院所,中兴、华为、大唐、富士康等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三星、贝尔等外资企业;也可以去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从事信号处理类的研发、设计工作。随着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的3G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对口,相信在就业时,可以得到更多被青睐的机会。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徜徉在光的海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抽象,其实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同美国亲友之间的越洋电话联系,依靠的是太平洋海底长长的光纤;我们上网所用的宽带、用超大规模彩色LeD(液晶)显示器欣赏色彩艳丽的画面,都是对光信息技术最直接的体验。

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般设在电子工程系或通信工程系。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兴起,一些院校已逐步将这一专业单独分出成系,这也充分显示了该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对物理学、量子力学、波动光学等几科的要求都相当高。如果你对物理、数学很感兴趣,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强的理解力,不妨报考这个专业,光的海洋会让你受益匪浅。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电路就业学习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方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要有坚实的数学知识,同时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学习很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还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加入一些电路,基于计算机进行实验,对操作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例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通过计算机建立小型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求学生喜欢思考问题,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的信息化,大多数行业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工资是非常高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例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一些电子和通讯设备,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和开发各种相关软件和硬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就要求有充足的经验和知识,还可以继续学习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等。中国it行业开始了将近十年,很年轻。人们总是高度关注新鲜事物,关注新朝阳产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很多同学为了能踏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而挤破了头,努力向这一目标奋进,有些人出于兴趣,有些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项技能,还有的是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目标

与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的火爆相比,近年来,人们对这个专业的选择趋于一个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学生和父母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有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在毕业前掌握下列知识和技能。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电子技术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工艺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掌握电子电器类维修焊接技术具有按工艺文件完成复杂产品的全部装接焊接能力;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和按高度文件调试设备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电子工程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基本能力。

三、就业展望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1.电子系统方向(原雷达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面向雷达和通信等行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掌握雷达、通信等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的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系统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以从事雷达、导航、通信、制导等各种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2.信息处理方向(原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处理研究和开发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及其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以从事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3.空天电子技术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为适应空间科学与应用迅速发展而设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面向航天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微波遥感及其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空间电子信息传输与处理、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从事空间科学与应用和航天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

向依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面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天线、微波、电波传播和电磁兼容的设计、仿真及测量能力,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从事天线、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4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的普遍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窃取的主要目标。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主要特性。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5]曲英杰,宋延强,马兴录.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引入集成电路涉及有关内容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2):63-65.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5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伴随着电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日益完善的oa、eRp、SCm等系统,也急切地需要整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这一系列的整合无时无刻不需要信息安全的保护。因此,对于电力系统整体来说,信息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之一。上海电力学院作为电力特色明显的院校,2008年成功申报了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安全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沈昌祥院士指出,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国际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学科条件和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办学五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开办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目前下设如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因此,根据现在的学院专业设置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特点,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兼学电子、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了解电力信息网络,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再通过学习其他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

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特点,借鉴其他学校的信息安全培养体系,我校的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电子信息、密码学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概论为主线构成学科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阶段形成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类安全和信息安全实践课程群。

数学主线中包括了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密码学基础等课程。数学类课程为学生理解应用密码学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计算机科学主线中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课程,为学生建立了对基本计算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的概念,为理解并实施系统的安全奠定了基础。网络通信主线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通信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理论与结构、安全体系设计以及网络安全工程的问题。电子类课程主线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信息处理、基于身份识别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解决学生理解电子技术及其安全技术应用等问题。

根据上述主线,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三个层次,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其中每个层次的课程都分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表1、表2、表3。

3专业特色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特色是重视工程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安排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基础课程和信息安全工程类课程设计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中都安排了实验课时。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安排了集中实践环节,32周,共640学时。其中包括14周的主干课程设计以及18周的毕业设计,如表4所示。综合上面两项内容,在必修课中安排的实验和设计类课程的比例接近35%。

根据表4,前六个学期每个学期末都安排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计。其中,二三和四学期安排了电力特色明显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以及电子工艺实习。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完整的信息安全综合实践,获得较为完整的工程训练,此过程延伸到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通过课内实验、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多样化、自主性强的培养过程,提高工程训练和设计、合作能力,为其后的研究或设计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正在筹备的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实验室能够为上述实验提供实际的实验平台。

4师资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与传统计算机学科、通信学科、电子学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信息安全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紧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和最新安全动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目前,我校现有教师队伍中来自名校的博士有4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正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结束语

笔者根据亲自参与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成功申报及信息安全培养计划的制定,分析了信息安全学科特点,给出了适合上海电力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特点以及对师资建设的建议。信息安全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计划也会根据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地方高校;本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29-02

ResearchonUndergraduateCoursesSystemofSpecialty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forCommonRegionalUniversity

taowan

(ComputerScience&engineeringDepartment,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Science,wuhu241000,China)

abstract:ordinaryregion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ccountfor70%inall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chhavespecialty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Sosomequestionsinprofessionalteachingareanalyzedattheunderstandingofspecialtyorientation.andcombinedwithmany-yearsteachingexperiences,aundergraduatecoursesteachingsystemisputforward.

Keywords:specialty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informationsystem;regionaluniversity;undergraduatecoursessystem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进行专业调整时由科技信息、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专业、面向技术和管理多个层面,注重将工程化的方法和人的主观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的交叉边缘性学科,虽然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但在专业定位时仍存在各高校对该专业的认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使得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清晰,导致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认识不清,为专业推广、专业人才的质量评定以及就业带来困难,尤其对普通地方性院校的专业毕业生而言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我校从2002年起开设此专业,2004年起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现已有3届毕业生,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一定的经验。本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讨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案,结合我校2008级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一个普通地方院校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案。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向

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CiSC2005)的信息系统教育的社会需求报告[1]中,可以知道现在市场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企业达到了76%。对于需要的企业来说最迫切的是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工作,也有些企业需要毕业生去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调查企业中,几乎有一半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这显然有违“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初衷,这一方面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需要更明确地定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此外有23%的企业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应该在企业中发挥一定的开拓作用。

2001年国家出台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这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系统人才的要求,因此承担培养大量人才任务的本科阶段教育应符合这样的要求。分析Cio的标准发现其包括6大职业功能模块: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6个模块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3个基本方向:1)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企业信息化管理;3)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所以本科教学可以定位于这些方向,并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选取重点。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应反映专业的本质特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指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是一个面面俱到、保留原五个专业各自痕迹的大拼盘,课程门数多,可操作性差,也不能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质特征。之后教育部又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6+X方案。其中6门必修课程是: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或叫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X为各校系科自定课程。这一意见方便了各院系根据学校性质、专业特点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历程的多样性,使得各院校在本专业的教学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地方性院校通常都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即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的信息管理人才,能在一般管理与信息处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和方案,提出系统需求和目标,学生应具备操作、管理、实施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提出以下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

分析以上课程,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侧重于信息管理方面知识的介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则说明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是信息分析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类的课程。侧重于培养有关信息系统的实施与操作能力。

4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育部的主干课程目录,为院校设置课程提供了指导,但对于软硬件均还在不断发展中的地方性院校来说,还应抓住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建设。笔者所在学校是以工科特色为主的普通院校,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在计算机系,以“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及“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培养目标,结合设置的主干课程,提出的课程具体实施方案是:

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分为6个模块,即:1)公共基础课模块;2)专业基础课模块;3)专业课模块;4)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5)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6)公共选修课模块;7)实践教学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表见表1。

具体内容如下:

1)公共基础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Java程序设计、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信息科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微机原理及应用等。

3)专业课模块,包括:信息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

4)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信息管理系统方向(开设课程为:操作系统、web编程与网站设计、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信息组织存储与检索、系统工程);电子商务方向(开设课程为:网络安全、web程序设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5)专业任意选修课模块,可选课程包括:企业战略管理、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知识管理、UniX网络管理与编程、XmL语言及实践、UmL及应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等。

6)公共选修课模块为全校选修课,主要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如:文化素质教学、音乐艺术欣赏、美学原理等。

7)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5意见和体会

上述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包含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内涵和基本思想,但由于本科阶段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内容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范畴,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往往会产生拼盘式教学,学生在掌握时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什么都不能实际应用。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突出实践环节,以此融合各领域的知识,如清华的光华管理学院采用了学院与一些大型企业联合,由企业提供管理实习的机会,以企业的管理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使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由于地域和院校实力的限制,同时由于信息专业还未被社会与企业完全认识,现阶段大多数普通地方性院校与企业合作还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普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的道路;另一方面师资力量要有保证,不能仅仅让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或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来上课就行了,如果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达不到专业的培养要求,因此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表1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表

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突出专业的特色,如:1)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等课程均配置了学时数较多的实验或课程设计,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于技术的细节,而是要树立“大实验”概念(由调研、分析设计、上机实验和实验检验组成的综合整体,而不仅仅是实验里的实验)和全局分析的意识;2)根据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现状,开设《管理软件开发工具及应用》课程,选择比较适合信息系统开发、较流行且易于初步掌握的语言作为范例语言,这样使学生可以马上运用以实践自己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思想。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熟悉语言的开发作用,在教学的一开始即以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如一个已经投入使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为例,使学生从头即树立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1)上机实验和实践不断线,突出工科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色;2)外语教学(含公共外语教学和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不断线,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3)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如我校在暑期结合学生科研立项,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以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改进课程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4)教学计划中高年级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信息专业发展快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黄润龙.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一界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7-680.

[3]苟娟琼,关忠良.信息系统专业及其建设的再认识[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一界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0-673.

[4]张基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5]姜灵敏.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2):98-100.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7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工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下,自动化技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在工业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从广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包含了工业生产、军用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从狭义上来说,自动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械设备等的应用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决策、控制、管理等活动的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安全性,降低生产的成本以及对于能源的消耗。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自动化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元化以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1.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和机械化

自动化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机器的应用来提高生产力,这使得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来说,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电子设计原理,还要能够理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另外,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包含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对于设计工作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一方面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提高设计的效率,改变当前的设计现状。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能够最大化的反应出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优势,有效的反应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多元化和标准化。

2.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于电子信息的控制,并能够完成对于电子信息的设计和应用。信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设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设计中能够改变信息处理、开发形式以及内容的本质,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控制水平。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技术的利用为信息处理及应用提供更方便的路径,为智能化控制带来一定的条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的水平,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

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都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身不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使得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效率并不是很高,阻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而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贯通,全面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效率,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推动整个工业生产的改革。

三、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1.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

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电路分析设计与计算机控制具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电路分析设计中,自动化在双口网络、三相电路等中都有着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而在计算机控制中,自动化技术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的证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另外,在自动化技术中,计算机控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计算机控制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自动化技术的广泛性。

2.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应用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在输入相关数据之后,计算机能够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自动得到设计的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效率。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被应用于建筑、电子、汽车、机械等各个行业中。另外,计算机辅助设计还包含了产品数据管理、辅助制造等内容。这些都极大的体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所带来的便利性。

3.辅助办公管理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办公管理也是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对于办公过程的管理。这个设计的流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其进行细化。而通过人力来进行文件的分析和整理已经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效率。另外,由于工作量特别的大,工作过程中的失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oa辅助设计系统的应用来对数据信息和文件进行自动化的管理,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于数据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有效的实现办公管理的自动化,提高办公管理的效率,降低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

4.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自动化设计

信息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汽车设计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提高车辆的设计质量和生产管理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进行的是工艺的设计、程序的编制等内容,能够有效的对设计过程进行验证,提高生产的效率,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的完善。而计算机辅助制造硬件的设计中,自动化技术主要被应用在数控机床、装卸装置等内容的设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加大生产的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被应用在更多的领域,来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目前自动化技术受到了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的限制,自动化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会更加的智能化,实现工业生产的改革,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狄恩仓.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4(01)

[2]蓝玉华.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资讯.2015(07)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物联网特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通信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人与人、人与网,逐步扩展至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网等。传统通信专业面向公共通信以及专用通信的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国家对社会生产生活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急需提出跨行业、面向不同应用与需求的统一解决方案[1]。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提出,正是把握时展脉搏,积极应对面向物联广义通信应用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交叉领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步骤

通过不同层面多维多尺度的技术融合,以垂直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为基础,以面向物联的综合工程应用为特色,充分发挥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实现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2,3]。

物联网应用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通信网、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物联网技术中,无线传感部分,主要负责信息采集和短距离传输,并通过通信网实现信息传输;而与通信网连接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信息的处理。物联网实质是对通信网、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通过深化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对专业内涵以及应用进行充分的丰富和拓展,从而使该专业向上可以支撑2G(第二代移动通信),3G,4G及三网融合等传统行业应用,向下能够延伸至物联网应用。

1.1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因素,统筹兼顾其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等特点,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对课程体系总体要求和物联网应用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使课程体系更具连贯性、相关性。在保留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等核心经典课程的同时,新增无线认知感知与RFiD,自组织网络,面向物联的通信网组织与信令协议等主干课及空间信息系统与多尺度定位技术等选修课,突出面向物联网的培养特色[4]。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1.2 研究性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基于研究性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现上述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面向物联网的通信专业建设确立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含3个基本方面: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性教学。三者既彼此独立,又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5]。其中,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学科理论体系结构的认识和建立;实验教学实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生活化;课外研究组织成立学生小组,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能力及自由学风的养成,进而达到专业的交叉与融合[6]。

充分发挥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的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及研究的兴趣,让兴趣浓厚的学生深入研究室学习及研究,参与从课题的发现、系统框架搭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虚拟仿真试验、技术实装,以及最先进的产品开发等过程,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使学生成长为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物联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各类通信、物联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应用和开发,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7-9]。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科研实践,包括感知、传输、应用各个环节的测试、开发和应用。涉及不同尺度的无线接入、异构网络间的融合、软交换技术与统一通信技术。随着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将不断地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10-12]。本专业的集成测控技术实验室科学技术体系机构分4个层次,如图1所示:

核心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完成,以核心实验室与核心团队为基础,创建了“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为适应国际化趋势,创建了由大连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本国立东北大学联合组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起了由大连工业大学—广域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组成的“电信增值业务开发联盟”,创建了“大连工业大学—广域集团产学研联盟”等。

2结束语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通信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及整个学院的更新和发展,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通信工程应用的实践和创新环境,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体系结构、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为组织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际前沿课题的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智森.信息社会与广义信息[C].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9):88-93.

[2]赵昕,刘剑,兰振平,,邹念育,王智森.现代教育技术在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28.

[3]潘登,刘剑,樊磊,袁爱霞,赵炳智,王智森.信息类专业集成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338-341.

[4]兰振平,赵昕,樊磊,刘剑,邹念育,王智森.移动通信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15-117.

[5]兰振平,金凤莲,牛悦苓.模拟电路课程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70-71.

[6]李萍,邹念育,杨轶.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6):35-36.

[7]陶学恒,崔远慧,姚春龙,王智森.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1):7-8.

[8]董立人.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1(5):17-18.

[9]张光会.试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J].科技信息,2011(11):216-217.

[10]谢秋丽.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 软件导刊,2011(3):44-45.

[11]王红旭.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2011(1):29-30.

[12]蒋占军,郑玉甫,伍忠东.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0(14):135-136.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通信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人与人、人与网,逐步扩展至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网等。传统通信专业面向公共通信以及专用通信的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和满足国家对社会生产生活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急需提出跨行业、面向不同应用与需求的统一解决方案[1]。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提出,正是把握时展脉搏,积极应对面向物联广义通信应用的挑战和发展契机,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跨学科交叉领域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步骤

通过不同层面多维多尺度的技术融合,以垂直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为基础,以面向物联的综合工程应用为特色,充分发挥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实现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2,3]。

物联网应用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通信网、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物联网技术中,无线传感部分,主要负责信息采集和短距离传输,并通过通信网实现信息传输;而与通信网连接的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信息的处理。物联网实质是对通信网、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因此,通过深化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现对专业内涵以及应用进行充分的丰富和拓展,从而使该专业向上可以支撑2G(第二代移动通信),3G,4G及三网融合等传统行业应用,向下能够延伸至物联网应用。

1.1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紧密联系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因素,统筹兼顾其对应产业链长、相关技术门类差异大等特点,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对课程体系总体要求和物联网应用目标定位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使课程体系更具连贯性、相关性。在保留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子线路等核心经典课程的同时,新增无线认知感知与RFiD,自组织网络,面向物联的通信网组织与信令协议等主干课及空间信息系统与多尺度定位技术等选修课,突出面向物联网的培养特色[4]。课程体系架构见表1:

1.2 研究性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基于研究性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现上述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面向物联网的通信专业建设确立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含3个基本方面: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性教学。三者既彼此独立,又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5]。其中,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学科理论体系结构的认识和建立;实验教学实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化、生活化;课外研究组织成立学生小组,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创新能力及自由学风的养成,进而达到专业的交叉与融合[6]。

充分发挥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的资源优势,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及研究的兴趣,让兴趣浓厚的学生深入研究室学习及研究,参与从课题的发现、系统框架搭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虚拟仿真试验、技术实装,以及最先进的产品开发等过程,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使学生成长为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物联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能从事各类通信、物联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应用和开发,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7-9]。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科研实践,包括感知、传输、应用各个环节的测试、开发和应用。涉及不同尺度的无线接入、异构网络间的融合、软交换技术与统一通信技术。随着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将不断地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10-12]。本专业的集成测控技术实验室科学技术体系机构分4个层次,如图1所示:

核心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完成,以核心实验室与核心团队为基础,创建了“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为适应国际化趋势,创建了由大连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日本国立东北大学联合组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起了由大连工业大学—广域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组成的“电信增值业务开发联盟”,创建了“大连工业大

学—广域集团产学研联盟”等。

2结束语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通信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及整个学院的更新和发展,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通信工程应用的实践和创新环境,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体系结构、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为组织与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际前沿课题的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智森.信息社会与广义信息[C].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9):88-93.

[2]赵昕,刘剑,兰振平,,邹念育,王智森.现代教育技术在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28.

[3]潘登,刘剑,樊磊,袁爱霞,赵炳智,王智森.信息类专业集成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338-341.

[4]兰振平,赵昕,樊磊,刘剑,邹念育,王智森.移动通信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15-117.

[5]兰振平,金凤莲,牛悦苓.模拟电路课程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70-71.

[6]李萍,邹念育,杨轶.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6):35-36.

[7]陶学恒,崔远慧,姚春龙,王智森.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1):7-8.

[8]董立人.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1(5):17-18.

[9]张光会.试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J].科技信息,2011(11):216-217.

[10]谢秋丽.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 软件导刊,2011(3):44-45.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专业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37-01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发展的各种先进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办学是否有特色,一是要看学校总体定位是否准确,更重要的是学校是否有一批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1]“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2]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将专业建设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引导了方面。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

1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指面向电子设备开发设计的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来辅助电子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的产业”,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进行,高科技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在对人们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的语音设备来传播语音信息,也可以发送图形等。除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也离不开高科技信息技术。例如在信息保密中军队便用到了现代化的保密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机构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多数的电子信息工程企业和部分仍旧在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电子信息工程市场氛围发展上也为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有待发展。例如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发展中屡屡出现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盗版和仿制产品,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环境呈现出亚健康的态势,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提升形成了障碍。

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专门型人才,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良性竞争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才能够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高专门型人才的质量是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具肩负着重担。因此,如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素养,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做出思考和探索。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能力,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现状许多学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建立开放的用人机制,使校外的知名企业专家到校兼职并指导师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建构起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知识需求的教师队伍。

(2)建立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和竞赛制定和培训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例如可以将单一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变为科学验证、系统综合相结合的实验,从而对传统的实验做进一步的整合等。通过丰富实验的内容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3)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将理论知识的讲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加大,有熟练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工程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教学开个来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项改革,并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3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目前急需的通用性强、适应性广的专业。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深化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重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能够使改革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李文,李宏民,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篇10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2009年,起源于1959年设立的无线电工程系,后更名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3年成立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2009年成为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通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均为国防科工委重点本科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特色明显,经过近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等学科专业的建设,正在逐步建设成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五个本科专业,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博士点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为部级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