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需求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55:11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家庭金融;个人理财;需求

中图分类号:F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18-02

家庭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理论,表现为个人家庭通过一系列金融活动实践以实现家庭长期效用最大化。以西南财经大学的国内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标志,我国家庭金融高质量微观数据库有了初步成果;另一方面,在经典理论的借鉴之上,家庭金融研究更需要实证方面的因素考量,以便对研究结果加以评述修正。通过分析理财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认清当前我国家庭金融发展概况,提出建议,促进个人家庭生活质量的

提高。

一、家庭金融活动的特征

广深性。从广度上来看,家庭金融辐射范围广阔,参与对象与机构数量众多,资金额与交易量大,理财产品种类丰富,在经济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深度上看,家庭金融相关理论刚刚起步,且内部机理演化难以推算,其研究需加大行为心理因素构成,吸纳社会学研究范式等内容,贯彻在市场参与、投资组合决策、负债消费等一切行为活动选择中。

差异性。家庭金融具有文化异质性,其发展路径在各个地域不同,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同。不同背景之上的理论与实证难以达到统一,行为偏差影响明显,因而更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操作。在一国之内的家庭经济体中,由于财富规模、风险规避态度等因素不尽相同,实际金融活动选择也千差万别,由此对理论研究提出挑战。

稳定性。现代家庭金融立足于人一生效用的最大化,以资源平衡与风险的分摊补偿应为目标,由此呈现出稳健性。从短期看,家庭努力追求内外部的均衡,力求实现稳定内部流动性,同时最大化外部投资收益这一目标;从长期来看,生命周期因素左右着金融活动选择,平滑风险与追求稳定收益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面对不同环境与需求,有更灵活高效的金融决策。

二、基于家庭金融视角的理财市场需求分析

(一)家庭金融意识淡薄,需求带动作用弱

以个人家庭利率意识、投资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金融意识目前在我国公民中显得薄弱,家庭参与理财市场的程度非常有限。据《报告》显示,我国资产最多的10%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61.01%。收入最高的10%家庭储蓄率为60.6%,占总储蓄的74.9%。在金融资产结构上,银行存款占比高达57.75%,家庭在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8.84%,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逐次下降。

家庭单位由于数量众多,规模效应明显,投资活动通过财富效应传导机制成为释放消费活力的重要渠道。金融资产占有不均,收益严重分化,富裕者边际消费倾向弱,储蓄率高,储蓄量大,抵减了扩内需效果;储蓄占比大,有价证券少的资产结构收益低,实际与预期收入效应都大打折扣,消费需求被进一步抑制。可以看出,我国理财市场需求层次低,结构不尽合理,并未对经济增长发挥出系统性带动作用,活力释放的背后还有赖于各种制度安排与社会意愿的形成。

(二)需求主体结构化,市场应对不足

业界认识的不足使理财实务领域的拓展受限。过去由于交易规模小,理财市场分割刚性明显,业务受理层级标准化,产品兜售“一刀切”,随着专业分工与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居民财富不断增加,由不同家庭收入所带来的结构化趋势明显。面对高、中、低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理财市场供给却显现出数量与质量上的应对不足。

从量的方面看,千千万万不同财务目标的实现以不同目标人群、风险收益匹配的各类创新产品为前提,帮助折现未来价值;从质的方面看,在一定时期与收入约束内,指示性的财务意见对家庭将显得更加重要。当前需求结构要求在市场细分上做到产品与理财业务的综合全面。理清机构内部与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独立性,专注差异化财富咨询与规划服务,将是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转轨方向;更多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则对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培养兴起提出要求;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更应积极建立“一站式”家庭理财服务体系。

(三)体制与环境制约需求,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家庭主体参与理财市场的一道关口,传统上认为其主要通过市场风险、道德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政策风险等影响投资质量。我国体制与环境因素在个人投资风险方面影响显著,制约着有效需求。目前我国金融垄断力量抑制竞争,市场走向与资产价格数量变动均有纵的可能,从而加大涉及利率调整、汇率波动等在内的市场风险;而本身金融体制改革不利,相关法律缺位,市场化难以深发,资产流动性风险就会凸显;征信体系与法律制定不完备使产品欺瞒购买、公司违约等事件屡发生,审理与监管权力集中导致行业混乱,道德信用危机频发;而市场交易所需的各项标准得不到有效力的界定,面临来自法律政策本身的风险。

三、结语

反映在理财市场中的家庭金融活动具有广深性、差异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在我国具体市场环境下,存在整体需求带动作用弱、市场应对不足、投资风险大的特点。个人理财须面向广大家庭客户,做好需求识别与激发,推进家庭金融理念的渗透,显以本地化、全民化理财市场为标志的现代金融新貌。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2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营销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4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现状;优化

金融资产管理企业主要负责公司资产的回收、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减少企业的发展损失。但是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资产处置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怎样应用市场营销来实现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有效发展成为有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文章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对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讨。

一、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应用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是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和金融信用资本本身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特点,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机制,应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进行金融资产管理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预期资金目标管理。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变化使得其也开始结合市场发展来调整自己的经营发展方式。企业金融资本发展呈现出更多样的形式,企业金融资本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化、灵活化。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了以市场为基本导向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了解市场经济需求结构、资金情况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第二,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没有建立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导致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在业务的拓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上滞后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在金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分析发现、选择、利用有利的市场环境发展金融业,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一)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的普遍性

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市场营销具体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进而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商务性活动。金融资产管理具体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营销组合和营销管理。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会应用有效的市场管理手段来进行资产的管理。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资产大多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应用有效的手段调节之后可以将闲置的资产转变为有效的资产,满足不同客户对资产的需要。最后,金融资产管理中的资产处置充分体现了市场营销的内容,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市场营销的发展要求进行。

(二)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的特殊性

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盈利性不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发展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特点,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收集不受个人意志决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制定是按照账面值进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不具有盈利性的特点,营销发展目标是加快对资产的处置效率,尽快回收资金,进而减少企业的发展损失。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营销不是针对产品消费的营销,而是针对股权、债券的营销。在具体的营销操作中存在定价困难、阶段性工作繁多和发展周期长的特点。第三,金融资产管理营销是对不良资产的营销,产品的资质性不理想。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理念属于简单推销层面,没有体现现代营销理念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处于一种推销阶段,在营销的过程中没有将投资者作为市场营销的中心,在具体的营销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营销发展局限在自身资产状况上,在产品的营销上缺乏对投资者市场需求的考虑,导致资产管理公司开发的营销产品不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第二,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营销过度关注资产价值回收的最大化实现,没有充分关注投资者的个人利益。

(二)金融资产调查力度不够,金融资产管理市场营销发展缺乏

信息的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发展起点是资产的调查,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需求的调查。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很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开展了对资产的尽职调查工作,资产尽职调查发展的纵深度不够,资产调查分析缺乏完善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三)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不够专业化

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在资产处置的时候虽然对一些地区的处置项目和行业资产需求进行了调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工作。但是从总体上,金融资产管理市场调研是处置一线人员分散化完成的。调查研究的范围有限,且调研信息来源渠道少,导致市场营销调研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专业性不够。

(四)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包装重组工作不完善,应用的产品策略单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资产进行处置的时候,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对人的吸引力,在不同程度上对资产重组、包装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从总体上看,金融资产管理产品策略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资产分析、投资完善、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包装重组工作效果不理想。第二,资产重组、包装和处置等在资产处置中的作用不突出,缺乏技术的支持。

(五)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系统不完善

不良金融资产评估系统的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评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下,金融资产管理无法充分了解债务人的资产情况。第二,资产评估机构缺乏经验。第三,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没有形成。

四、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企业市场营销的完善策略

(一)强化资产管理的市场营销理念

金融资产管理市场营销存在问题的本质原因是缺乏系统化、正确化的市场营销理念指导体系。为此,想要提升金融资产管理市场营销的有效性需要金融资产企业加强对国内外先进营销理念发展情况的把握,在资产管理市场营销发展中充分关注投资者的需求。在强化资产管理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同时要通过有效的营销管理将金融资产管理企业的营销工作和资产处置工作结合。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从战略角度上分析投资者市场需求对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投资者需求的关注来提升金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大对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研究力度,结合公司的发展实际建立统一化、高效化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二)建立金融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促进信息的有效交流共享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尽职调查工作,加强对已经收购资产地理位置信息、资产发展规模、产品性能的动态化跟踪管理。想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扩大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通过政府、员工私人关系等渠道来获得金融资产管理的市场需求信息。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需要加强和各个会计事务所、行业协会、工商联、产权交易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交流,应用各种报刊媒体来获得公司发展的数据信息。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有选择、有策略的和一些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等潜在投资者加强联系,从而在资产管理的时候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资料。第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内部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加强企业营销人员、基层处置人员之间的工作联系,并在信息共享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开发投资者需求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各个数据库的应用及时管理、维护、分析、记录、积累和市场营销相关的信息。

(三)应用专业化的市场细分手段进行金融资产的营销管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在资产尽职调查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专业化的金融资产管理营销方式,实现对市场的细分。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结合投资者的地理位置来进行营销管理细分。针对不同投资者、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规划等方面差异对金融不良资产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营销管理方式。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结合投资者的行业特点进行市场营销的细分。第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结合投资者所有者性质来对市场营销进行细分。

(四)应用多种资产包装重组的手段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实力较弱的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资产分拆出售。对于一些没有完成的施工工程可以进行投资的再完善,从而有效提升资产的市场回收、再利用价值。

(五)完善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系统,应用综合性的多种定价策略

开展营销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对不良资产的评估经验和方法来完善金融管理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探索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国情需要的适合不良金融资产特色的资产价值评估系统。在金融资产管理上,企业可以应用一些公开化、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提升资产定价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金融资产价值评估系统需要对一些价值容易被评估的中小额资产进行标价出售,利用时点的差别价格策略来引导投资者的决策。

五、结束语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5

【关键词】境外金融人民币汇率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结算

一、境外金融力量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一)境外金融产业同行竞争对北京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目前北京的外资或中外合资的金融企业数量规模相对较小,本国金融企业占到了北京全市金融企业的大部分。但是,基于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利益因素的驱动必将促使境外金融企业对北京金融市场空间进行争夺,造成对北京金融产业生存空间的挤占。

境外金融行业涌入造成北京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增大。从个体客户资源到公司法人客户资源的争夺,必然促使北京本地金融业压缩盈利空间,以提高自身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北京金融业将合理定位目标市场,专业化的服务使得金融企业拥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从而促进了金融服务行业的市场细分。

为了吸引客户资源,研发创新型金融产品是增强北京本地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性手段之一。金融业将大量引进创新性的金融研发人才,重视金融产品创新,同时也会主动优化金融服务。由此,北京金融业的金融势力逐渐提升。

(二)境外投资者对北京金融市场及金融监管的影响分析

境外投资者涌入北京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市场交易者和交易金额的增加,北京金融业的金融服务市场得到扩大。例如,境外投资者的进入使证券账户开设和管理业务增加,可以增加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规模。同时,国际化投资者的账户管理等事宜也要求金融机构同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

金融市场开放促使北京金融监管制度的优化。由于国际投资者的进入,必然使金融市场交易规模增大、资金流转量剧增。金融的脆弱性提醒金融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北京金融业到金融管理的挑战,将促使北京金融管理当局改革北京金融市场制度,完善对境外金融竞争企业和境外投资者的管理制度,完善金融运行的市场机制,制定完善相关的金融管理政策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北京金融业也将形成稳健高效的金融资金管理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汇率市场化后能有效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人民币资产的价值更加合理。人民币供应量从1990年起,根据每年的经济状况,供应增长率波动情况较大,但人民币的绝对供应量逐年增加。(见图6.7)

(一)汇率市场化改革对北京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发展国际人民币业务成为必然趋势。银行业并不会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而呈现萎缩,金融市场与银行中介是互补的关系。[1]随着国际市场人民币需求激增,北京银行业看准人民币国际市场的广阔前景,将主动拓展海外人民币业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在目前已有的人民币兑换、储蓄以及投资业务基础之上发展更多人民币国际业务。北京银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利于北京银行业实现银行自身的创新发展,从国际化的角度定位银行发展,实现业务重心转移和创新金融服务,实现北京银行业的国际化。

(二)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品开发机构的促进作用分析

产品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竞争压力的加大使北京金融产品研发力度空前。例如,为适应国际贸易企业规避国际交易中的汇率风险产品需求,北京金融产业将借鉴国际先进金融市场的产品经验,结合本地企业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发金融产品,不仅保证了金融产品的市场前景,还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可靠的风险回避措施。北京金融产业将更加注重金融研究与应用,成立专门的大型研究机构,不断创新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产品实用性能,金融产品更具有专业细分性质。

(三)汇率市场化对北京金融产业的冲击及机遇分析

人民呕懵适谐必然会对北京金融产业造成冲击。在目前汇率管制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未按照市场化原则估值,形成市场高估或低估。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原有金融资产的价值波动必将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动荡,挑战整个北京金融秩序,促成新的金融秩序。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能够使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较小甚至无汇率风险条件下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源,亦可以为本国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2]能促使北京金融企业优化企业管理,主动地进行企业成本控制,集约化发展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另外,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得北京金融业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形成全球金融竞争力。

三、国际资本流动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一)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对活跃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非资本自由流动时期,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外资吸引状况良好。根据2007年

至2015年中国对世界投资额的统计分析,中国的世界投资额逐年攀升,2016年首次突破万亿元,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中国在各洲的投资规模各异,一直以来,中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占据中国投资的绝大部分。(见图6.8)

中国近几年外资使用规模较为接近,成为历年来使用率最高的时期。(见图6.9)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262亿美元,外资使用量居世界首位。

资本账户开放后,国内投资者可无障碍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获取高收益的投资回报。境外投资者可自由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刺激国内金融服务业高效快速发展,活跃国内金融交易市场。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促进我国金融管理控制制度的完善

国际资本自由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的可控度降低,国际热钱的短时间涌入流出将使金融市场震荡剧烈,使市场投资者遭受金融打击的风险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3]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明显,金融监管机构加快制定新形势下的金融运行规则,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以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冲击,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四、国际结算需求增大对北京金融产业影响的分析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15年1月2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在2014年11月已取代加拿大元和澳元成为国际结算中第五大支付货币。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外部需求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经贸活动中,出现了人民币作为区域性国际结算货币的较大需求。

国内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货币的需求也非常高。就北京地区,2014年累计进出口额达415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8%,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北京的国际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仍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进出口贸易规模扩大对人民币结算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特别北京作为金融总部聚集之地,是资金结算、汇兑等人民币业务的处理中心。各类人民币结算的金融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将极大的完善北京金融产业体系。

其次,进出口企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从业风险,扩大的国际贸易规模需要更加完善的人民币国际结算体系,促使发展并完善人民币相关的信用证、保函等国际结算工具及服务,这将促使北京人民币国际结算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和服务品质提高。另外,人民币国际结算也需要国际保险的功能获得履约保障,促使北京保险行业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国际保险业务,以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4]以上将是北京金融产业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机遇。北京金融业将创新发展,不断与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的增强将对货币政策、外汇管理等方面形成困难,这将使北京金融业管理当局认真探寻应对方针,通过具体的措施以降低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北京金融监管部门也将完善相关方面的金融监管和支持政策,并为完善全国的相关金融监管措施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毅.确立北京金融发展战略地位,打造北京金融特色[J].北京观察.2009(01).

[2]胡晓月.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n].上海证券报,2013-11-04(3).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竞争;金融机构

理论界通常认为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金融抑制决定了在农村不太可能自然形成竞争性金融市场,[1]这也是目前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瓶颈。从供给方面看,主要表现有:一是金融市场不健全。在政府规定的利率水平下,资金很难通过统一金融市场实现流通,有限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在资金短缺情况下,得到资金的往往是特殊部门和行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2]二是金融工具单调。银行等储蓄机构仅开办存贷款业务,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需要。从需求方面看,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其它产业发展的前提,社会效益显著;二是农业仍是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制约大、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弱质产业。近年来,由于监管层放松了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原有格局逐渐松动。同时,随着集约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对资金的依赖程度亦不断提高,这就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促成了农村金融竞争市场的形成。[3]

一、基于县域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度实证分析

银行业竞争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本集中;二是具可竞争性。本文从可竞争性入手,采取帕恩查和罗斯(简称pR)模型对资阳市乐至县辖银行业金融市场竞争度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推断农村金融的抑制程度。帕恩查和罗斯在1977年提出了模型的雏形,1982年和1987年他们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个模型。他们推导了垄断、竞争和垄断竞争市场的模型,得出了一个区分竞争市场的检验指标,即用H―统计值标识竞争的市场环境。该模型假设前提是银行将根据不同市场结构决定的投入成本来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因而通过对一个具体银行的总收入与投入成本的变动弹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的是何种类型的市场状况,比如是垄断还是竞争的市场。H―统计值是通过一个度量企业总收入对企业投入价格的总弹性的简化收入方程计算出来的。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资阳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乐至县作为数据样本,拟证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竞争不足,进而得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金融抑制的基本情况。

1.资阳市基本情况。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偏西,是典型的农业市。2008年,资阳全市地方生产总值467.6亿元,列四川全省第12位。

2.乐至县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资阳统计年鉴2008》。

(1)乐至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通过图1可以看出,从1999―2008年,乐至县三大产业发展良好,其中第二产业增长值在2002年之后发展迅猛,并于2008年超过第一产业,跃居三大产业增长值第一,相对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县GDp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通过图2可以看出,乐至县GDp从1999-2008年以来,增长幅度有限,该县GDp占比在资阳市三县一区中最低,一直徘徊在14.50%左右,并在2004年后出现增长相对疲软的情况,在全市的GDp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2)乐至县金融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从机构种类看,乐至县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健全,国有大型银行只有工行、农行、中行。2003年建行乐至支行因业务量过小,一直未取得开办对公业务和发放贷款的资格,被建总行撤销。从存贷款上看,截至2008年,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4.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1%,占全市的18.8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7%,占全市的13.33%。

在乐至县,金融机构无企业债券、股票、国债发行,银行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绝大部分,该县金融资产的效率可以说明乐至县金融资产增长的总体效率(见图4)。尽管乐至县金融资产和GDp基本上成正相关关系,但是金融资产效率非常低,始终波动徘徊在0.5%―1.5%之间,而该县经济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从而可以得出近10年来该县金融增长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大的结论。总体上看,该县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在金融发展水平都处在全市中下游水平,存在金融总量小、体系不健全、运行质量低、金融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对1999―2008年期间乐至县银行业金融市场总体竞争度回归分析

1.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度检验结果如下表:

乐至县国有大型银行之间的竞争度H值为0.263749,略小于乐至县辖内银行业机构H值,间接说明乐至县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2.结论分析。通过以上回归模型分析,可以推断出该县金融市场情况:其一,乐至县金融市场市场竞争度较低,各银行业机构仍处于低效率竞争状态,人力资源投入仍作为主要增长要素。其二,货币深化程度很低。产业经济学认为市场分割将导致农村自给自足的非货币交易的存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受到限制。表现为农村金融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供给以正规金融为主,资金机会成本较高;而需求以生存型农户和经营型农户为主体,自有收入水平、资产水平相对较低,借贷用途所能产生的利润水平一般不高,且受制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普遍缺乏、特质形成与风险存在、非生产性借贷为主,必然导致交易难以达成。我们认为,产业经济学的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乐至县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水平。其三,从客观实际上看,该县金融市场机构单一,呈现垄断的市场结构。在正规金融市场,国有大型银行并不健全,非正规金融市场长期被排除在外。总体情况和回归分析模型判断结果基本一致,即该县仍处于金融供给与需求低效率增长阶段,而由于解释变量p4与收入弹性为0.2768,说明该县以市场交易为基础和以借贷制为特征的新型资金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银行业务仍以贷款投放为主。同时,我们认为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将进一步导致银行业服务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占比低,经营缺乏活力,银行业融资服务除贷款外,再无其他融资渠道,金融服务水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4]该县1999―2008年金融资产效率始终波动徘徊在0.5%―1.5%之间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三点均符合在金融抑制体系下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即可证明该县银行业金融市场总体竞争度较低,金融市场处于高度抑制状态。

二、基于农村金融竞争市场的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分析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处在高度的金融抑制状态,在此约束条件下,要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康成长,需要建立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农村市场发展的体系,需要形成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主体多元、金融产品多样、金融服务多层次,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相协调,正规金融组织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相补充,各类金融组织有效竞争、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成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和市场中介组成:

1.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包括资金需求主体和资金供给主体:资金需求主体主要是农户、农村企业、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资金供给主体主要是各种金融组织、政府等。

2.农村金融市场中介。包括农村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和正规金融组织:农村非正规民间金融组织有合会、典当行和各种基金会等;正规金融组织有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银行金融机构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

(二)农村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从机构设置的角度来看,二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并没有发挥出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应有的作用。除正规金融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外,农村的非正规民间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替代作用,同时一些潜在的金融组织也有可能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1.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竞争分析。(1)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过于依赖中央银行借款,其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只扮演着“粮食银行”的角色。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划分不够明确、经营理念转变相对滞后、经营管理制度不尽合理、硬件设施比较落后、信贷业务增长缓慢、信贷结构急需优化等问题更是严重制约其发展。(2)中国农业银行。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目前,农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已全面向城市倾斜,其信贷资金已基本上从农村市场退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已不复从前。(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成为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5]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在农村市场业务的进一步萎缩,同时新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无法短期内出现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将越来越明显。

2.农村非正规民间金融市场竞争分析。自中共中央1993年下发《关于当前经济状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后,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开始严峻。但在制度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依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运行成本低、信息成本低、产权明晰、利率灵活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同时,由于中国农贷制度“两极三元结构”的特有现象,[6]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手段,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的民间借贷两个市场中的价格调节作用基本失效,从而导致了民间借贷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挤出效应。

3.潜在进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分析。(1)外资银行金融机构。随着我国进入wto,金融业得到了进一步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关注农村金融。(2)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发展机会大大增加,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来。[7](3)邮政储蓄银行。虽然2006年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凭借其网络优势,邮政储蓄银行将逐步涉足农村信贷。

三、建立健全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征政策体系的思考

(一)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商业运营机制,首要任务是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产业结构,仍需从全局角度高度重视信贷、保险、资本市场体系的各自作用和相互的配合效应。

1.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农村信贷体系。需对现有信贷机构准确定位,明确分工;对政策性银行给予政策法律支持,对商业银行给予政策引导,同时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体制改革,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信贷市场,稳步推进农村机构的利率市场化,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提供金融产品。

2.加快发展农村保险体系。目前只有少量的商业人身保险介入农村市场,农业保险虽得到政策补贴,然而覆盖率低,保障范围小。首先,需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加快研究制定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运作模式、管理机制,将政策性保险制度化;其次,继续引导、鼓励商业保险服务农村;探索建立相互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及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3.加大资本市场对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股改上市或者发行次级债券,充实资本,增强支农资金实力。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显著提高农村直接融资比重,支持政策性银行发行支农金融债券,探索发行支农特别国债和专项支农信托受益债券。

(二)推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与农村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距甚远。应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实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正确定位,促进其支农职能的发挥,实现各自改革历程的突破与创新。

1.强化商业银行支农作用。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直接支持“三农”的渠道,推动商业银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一定的信贷资金用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重点处理好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商业运作的关系,[8]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快服务农业需求的零售业务体系,努力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2.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按照政企分开和市场化原则,稳固推进农信社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发挥信用金融获利管理的模式,特别要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建立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公司模式,在确保有效制衡的前提下对小型机构采取多元化形式,提高公司治理效果。[9]

3.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10]要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组织来改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鼓励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到县域设立机构开展业务。

(三)继续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

改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原则是继续坚持“低门槛、严监管”,即在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同时,强化对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持续动态监管,要求其严格满足审慎监管要求。

调整放宽及改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核心是资本和机构准入:一是资本准入。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允许社会各类资本,包括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机构准入。允许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金融、财政、民间资本、外国资本优势互补、功能互助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三是支持创新。银行业监管部门更加注重对创新活动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定价机制以及信息披露等环节的全程风险控制,及时进行风险提示等,实现监管方式突破。逐渐形成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合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景,温铁军.“错位: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农民需求座谈会纪要[J].开放时代,2002(2).

[2]邓晶,鲁靖: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农业金融支持的弱[J].金融与经济,2005(6).

[3]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改革,1995(3):53.

[4]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5]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抽样调查结果.转引自成思危主编.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J].在边缘处思考,2003(97).

[7]孙世重.中小银行机构债券业务风险及其监管对策选择[Z].济南金融,2005(2).

[8]谭诺.新世纪中小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9]陶士贵.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研究[J].华南金融研究,2002(5).

[l0]唐文琳,肖崎.从民间借贷到民间银行:金融制度的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2004(2).

RuralFinancialCompetitionLevelandDevelopmentofRuralFinancialinstitutes:SamplesfromprovincialFinanceYouJiang1FanLiang2abstract:awiderangeofdiscussionhasbeenconductedonthe

keyroleofrural

financialmarketoneconomy.nevertheless,thecurrentdiscussionismainlyqualitative,lackingempiricalstudyofthecorrelationbetweenruralfinancialcompetitionlevelandfunctioningoffinancialinstitutes.webelievethatruralfinancialcompetitionlevelisthedecidingfactoramongvariousfactorsofbasic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7

关键词:金融产品;产品研发;改进弊端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在能够保持自身有着较为满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相当一部分群众开始考虑投资的问题。但是没有投资基础知识的群众往往不敢轻易出手,而银行金融产品的研发却又存在着较多弊端。这样一来,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群众手中有钱不知道花在哪,银行有推出的金融产品却又无人问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我国目前的金融产品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交易市场也随之不断兴起。与此同时,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随之高速发展,客户集体开始寻求更为方便、成本更低、更有吸引力以及价值更高的金融产品。市场及客户同时发生变化,自然也就要求金融产品做出与之相呼应的变化。所以,本质上来说,金融市场在带给国内银行潜在的巨大的业务量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金融市场的改变有较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客户无论是从办事效率方面还是稳健度方面来说,都对银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二者之间需求的改变,使得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首先,客户对更多非传统金融产品的需求会在不同的时期增加;其次,客户往往不再是以前对相关金融市场知之甚少的态度,而是想要在金融市场中寻求主动出击,达到自己决定自己的资金大概走向的目的,所以针对金融咨询类服务需求量也将增加;最后,在这个信息化极为丰富的时代,客户对各家银行的金融产品更新往往在家就能知晓,在客户不用再浪费时间货比三家却能知道准确信息的情况下,金融产品的快速更换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二、金融产品研发中存在的弊端

(一)产品单一,缺少创新能力

如之前所说,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迎来了几乎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客户各种各样金融需求的巨大挑战。目前,在我国一些商业银行中,由于没有对应的金融市场分析部门,以及缺乏风险与利益对称的激励制度,导致员工对金融产品开发失去积极性;且金融产品的研发任务往往交给各个不同部门运作,这不但每个部门设计的产品单一,对于业务交叉部t来说,还极容易设计出换汤不换药的同类产品,导致资源浪费、创新能力差。甚至一部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资源依旧较为贫乏,其主要业务内容还是停留在存款、小额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的业务上,但是这种业务内容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客户的内心需求[1]。

(二)客户调研不充分,缺乏客户定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源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同行业其他银行推出了类似的金融产品;二是对于重要客户的需要给予满足;三是内部管理要求发生改变。由于基于这三方面推出的新产品都存在推出前没有对市场进行足够的调研的问题,导致对金融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的客户认可度以及发展潜力都无法进行准确的预计,从而无法明确对推出的金融产品做出准确的客户定位;与此同时,大多数银行缺少对客户的信息采集,导致客户信息展示过少,从而使得银行方面无法做出准确的数据分析,不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也就失去了对应的市场。

(三)产品研发过程缺少对成本以及收益的准确分析

金融产品研发的根本目的是为银行带来效益。而在如今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一个金融产品的推出能否为银行带来效益、能带来多大效益,往往都没有准确的市场数据分析。在这类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中,还没有将管理会计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导致对金融产品量本利的模型分析较为粗糙,甚至根本不能作为精确分析的依据。

而这类商业银行中,现在使用的金融财务的管理方法其实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缺少对成本的理性分析,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收集金融产品的成本信息。

还有,目前国内很多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采取的是产品关联定价模式,也就是俗话说的打包定价模式,这种模式造成盈利的同时,银行却忽略产品间内部转移价格的存在,因此,具体的产品盈亏以及产品毛利等众多关键数据都无法得到准确数据。

(四)产品管理能力差

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大多都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开发、验收、推广等各个环节常常各自为政。而且,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工作态度往往是重开发,轻管理。在产品进入市场后不能及时做出市场追踪等后续管理,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产品的功能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

三、金融产品研发中存在弊端的改进措施

(一)面向市场,创新产品研发思路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增长,银行方面必须在保证新金融产品的定价以及服务符合效率以及安全标准的同时,加快对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研发脚步。与此同时,由于客户对金融市场的逐渐了解,所以银行方面也要尽量满足客户的扩展需要以及要求。然而要做到这些,则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完全符合市场需要的且是全行统一的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主要负责:

1.研究国内外的金融市场的实时发展,为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2.组织对客户信息的调研,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客户的信息整理、归类,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以及产品信息管理系统;

3.在对市场信息以及行内客户信息作为分析依据的基础上,开发对应的产品设计,并及时组织验收;

4.对产品投放到市场后做出后续管理,并及时回收数据。

(二)加强对市场以及客户的研究

对市场以及客户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利用客户信息及信息化技术将客户进行分类,将行内的重点企业、金融同业客户、以及优质的个人客户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部分客户的金融需求,并给以差别化服务,针对这类客户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提高金融产品的优质市场竞争力;

2.金融产品的研发工作要以市场以及客户对其的需求来决定。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时,应分析该产品的具体发展前景,方便明确的做出对该产品的市场定位。各相关业务部门应该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发展提出业务需求申请,在经过讨论明确了解市场需要之后,客观的评估产品的可行性;

3.建立方便、高效的客户管理系统,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代,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能与客户及时沟通的平台显得极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能清晰、明确的将客户进行定位,方便进行后续的差别化服务。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社会较为流行的平台“微信平台”来对客户进行管理,微信平台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每天通过发送文章与客户保持联系,更能在客户想要进行反向联系时,只需要进行后台留言这种方便快捷的操作,处于银行这边的小编就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增加与客户的亲密度;

4.充分利用互网技术

以当今大数据时代为背景的前提下,银行在研发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互联网的运用,不仅仅是上一条中说的增加与客户的联系,而是要从服务,销售,业务办理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利用起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以达到方便客户的目的[2]。

5.落实产品经理制

从国外的银行金融产品销售的经验来看,产品经理制度可以将金融产品与市场以及客户的距离迅速拉近,对于金融产品销售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区域内的市场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及时反映到产品中心。同时产品经理需要对前台经理提供一对多模式的技术支持,而前台经理则可以向多个产品经理咨询产品的具体细节,这样,才能使客户经理在提供多元化销售的同时更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使销售达到较好的效果[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的研发中还存在着许多弊端,这需要银行方面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来提高自身的业务量,最后才能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金峰.我国村镇银行金融产品的现状、问题及优化[J].企业经济,2012(10):173-176.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8

关键词:金融产业;产业绩效;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在2006年上半年呈加速增长势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0.3%,二季度增速达到11.3%,已明显偏快。国民经济面临过热危险。在此情况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制订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逐项清理各地违规上的项目等。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比今年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3%;2006年6月末m2余额为3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3%,m1余额为1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4%。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不过,央行这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尽管在一般市场经济分析员的预料之外,但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决策。因为,在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国内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扩张、房地产投资过热、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已经跃然纸上。国内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很快就成政府及学界共识。宏观调控是不使用宏观调控工具的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政府的微观干预。如果说,宏观调控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没有使用,那么其效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

从货币政策的载体金融产业的绩效分析出发希望说明金融产业与我国宏观政策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现在金融产业绩效与宏观调控手段的内在联系。

一、我国金融产业的市场绩效与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

产业组织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提出的“产业内企业竞争发展的竞争性理论”,直至70年代才由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在新古典经济学价格理论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并采用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理论框架,即SCp模型系统分析。

传统理论的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

现代产业的市场绩效可以从其外部性与行业内部收益率水平(iRR)等方面进行考察。经济学上的外部性是指,如果某人或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带来危害或利益,而个人或企业又没有因为这一后果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那么这种危害或利益称为外部经济,其中的利益部分就是正的外部性。

(一)我国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外部性线性回归分析

我国金融产业GDp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晴雨表”的作用,这就是金融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正的外部性。我分别对1980年―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金融系统净国内信贷总额(BanK)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GDp=β0+β1Bank+μ

用eviews软件做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得结果:

最终模型为:

GDp=6.68e11+0.742303(Bank)

(24.75825)

R2=0.968403;

F=612.9711;

D.w=0.291152

由线性分析可知我国金融产业市场绩效从其外部性进行考察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首先,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金融系统净国内信贷总额(BanK)线性回归可见,金融资本与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整个方程拟合程度很高,金融投资业促进了创新,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因此金融资本对GDp的增长的意义重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相关系数仅为0.742303,即就金融产业单独而言对GDp贡献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二)我国金融产业对劳动就业外部性分析

劳动力需求能否长期适应劳动力供给,各个时期劳动力供给结构能否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实现均衡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重点是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广开就业门路解决总量矛盾。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两个转变”,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显著上升。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交织一起,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需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金融产业通过投资大中小型企业为国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促进出口。由此可见金融产业对劳动就业同样有着正的外部性。

(三)我国金融产业对物价稳定的外部性分析

我们知道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息息相关,m0(流通中现钞),狭义货币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及广义货币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的变化必然对物价产生影响。我们从上又可以看到货币的供给是由金融系统中的银行存款派生出来,这样金融产的健全与否必然对物价产生外部性。然而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的普及对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本身将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的普及使得商业银行支付准备需求趋于不稳定化,从而影响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中央银行是通过对与商业银行的支付准备有关的供需关系施加影响而产生金融调控作用的。如果电子货币的普及过于快速且大幅度推进的话,经济整体对现金的需求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其结果使得商业银行对支付准备的需求发生大幅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可能性是不可否决的,其外部性是正是负很难下一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8月m2与m1间增速差所形成的“喇叭口”继续缩小至2.37个百分点,为年内最小。分析人士指出,m1增速的上扬,说明企业投资冲动更强、以可支付的形式存在的资金更多,这将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经济增长从“过快”转向“过热”的几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四)我国金融产业对国际收支的外部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力的迅猛提高,交通和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国际经济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而任何一种国际经济关系的进行,都离不开货币流通和信贷活动,换句话说,都离不开国际金融交易。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几乎所有其他与国际经济有关的各部门的增长速度。举例来说,改革开放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我国生产的增长速度,而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国际金融业务的空前发展,必然有由国际贸易和非贸易资金往来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问题。前面所提到金融产业的投资会带动出口从而产生正的外部性,而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加大金融风险,从而带来负的外部性。因此其外部性是正是负责也很难下一定论。

由上分析可知,金融产业以其特殊的产业背景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外部性,即金融产业与宏观调控四大目标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的特殊因果关系。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我国金融产业的完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具体方法或途径。一般来说由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面我将分别讨论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产业的联系,以及执行中的问题及改进。

(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改变货币供给量。虽然央行频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意图予以收缩信贷。但货币、信贷的增长势头仍不减。”首先,在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其他调控工具,这就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其次,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二)改变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

商业银行在资金短缺是可以向中央银行提出借款要求或贴现要求。中央银行按一定的利息率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要求。再看我国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在我看来从我国央行成立以来,几乎很少运用或正确运用这项政策工具。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的商业银行利率控制。

直接利率控制的情况,央行从1996~2002年的7年间,连续八次降息。其目的很清楚,通过降息适度放松货币、信贷的供应。但执行的结果,除第8次降息外,其他一些年份的货币、信贷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下降,一些年份则表现很不规则。其根源依然是金融产业的非市场性太强。所以我们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实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而缺乏弹性和灵活度的官定利率的国内金融机构,必将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现在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既是过去货币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它将对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和增加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为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央行再次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宣布提高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坦白地说,如此的调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政银不分,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盈利模式制约。地方热衷于追求速度和政绩,银行为了取悦地方长官,便盲目支持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投资,既浪费了资金,又增加了呆账。商业银行这种不正确的盈利模式及行政行为使得准备金率形同虚设。

总之,金融产业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着极其紧密地联系,而导致宏观调控的手段失灵的根本原因又是我国金融产业不健全,所以要重视金融产业的市场化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杨学兵,张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SCp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何德旭.中国证券公司考察报告[J].经济学家,2003(2).

3、姚秦.中国证券业的集中度:现状、成因及趋势[J].改革,2003(1).

4、王亚民,朱荣林.欧洲风险投资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基于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9

一、提升客制化服务能力

客制化(Customization)金融产品设计是伴随私人银行发展而产生的服务理念,它是将符合客户要求,具备增值的客制化服务引入银行的营销理念中。客制化服务能提供专项和多样的选择,为特殊需求的银行客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

1.将客户引导至符合其特殊要求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平台。客制化金融服务重视客户的期盼与需求,银行根据客户拥有的资产规模把客户细化到以个人为单位,通过大众银行、贵宾银行、私人银行和家庭金融办公室等服务渠道进行差异化服务。针对各层客户情况,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用客户满意度与回应速度来衡量银行不同层面的服务方法、服务品种和服务质量。

2.通过不同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深度各异的咨询服务和产品模拟体验。客制化创设了独特的客户体验式金融服务。所以,私人银行利用it技术模拟分析和一对一财富策划是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银行获取规模效益的有效方法。

3.加强银行内部营销的合作文化建设。为了达到客制化服务要求,银行在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时应保持产品设计的足够弹性,不同层面的产品使用便利应有所区别,差异化特点应当比较明显。合作文化包括:(1)周全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关系到金融客制化服务的成败,信息沟通、认真倾听、迅速回应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了解和产品风险的透彻介绍是私人银行服务的前提;(2)市场信息分析、产品使用的窗口指导和控制、组合投资分析以及客户风险偏好分析等是财富经理必备的能力要求;(3)需要依靠银行其他部门的支持,如公司业务、金融市场、资金结算和海外法律税务等。所以,银行开展内部营销与合作文化建设是客制化服务的前提。

4.财富经理应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全球金融危机肆虐,资本市场震荡加剧,造成私人银行的客户财富严重缩水。应对市场震荡的风险规避方法、市场波动信息分析和宏观走势判断能力,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因此财富经理必须加强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知识,运用数理金融和金融随机分析方法解释资本市场波动的本质。通晓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保险知识、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it技术的客户服务,以及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等,是财富经理从业的基本能力。财富经理要掌握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工作特点,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亲历过经济或金融周期的实战经验,具备金融分析、投资规划、理财分析等复合能力,这样才能与客户在同一层面上对话和交流。

二、树立私人银行的经营文化

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和客户关系,没有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那么紧密,那么信任。相当一部分客户认为,外资银行客户经理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交易动机。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客户经理要宽容,且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中外资私人银行竞争特点表现为:共同进步和繁荣、理念普及与共同开拓市场。财富的保值、稳定增长和传承是开拓市场的三条需求主线,依托信托市场开展私人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前提。而中国的信托市场发展还处于初创孕育阶段,信托法、继承税法制度尚待完善。宣传和培养客户的信托意识,如:委托和合同关系的确立,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信用关系的约定等。这些是私人银行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意识。

提升客户幸福指数是私人银行的经营文化。客户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并不是财富的持续增加,而主要是家族发展、家庭的婚姻状况、第二代的培养等,据此,私人银行经营文化应与客户需求产生共鸣。经过几年的稳健经营,我国私人财富市场受危机冲击有限,资产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面对巨大的金融危机波动和日趋激烈的私人银行客户争夺,更加迅速、高效地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提高客户幸福指数成为衡量私人银行服务质量的标准。

金融市场需求分析篇10

关键词:高职;金融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问题的提出,需求分析

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高职、本、硕、博)不少,加上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格局的非常态化和遇到的瓶颈,特别是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求高职金融学生要生存必须从学历以外寻找突破口,培养其竞争力,而唯有接近市场才是最好的突破和持续性发展。

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有所受限,学校往往是单方面的人才培养,形成闭门造车的格局,对市场上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往往滞后,甚至是不了解。为了缩小与金融市场人才需求的差距,本次研究针对金融机构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以此了解市场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要求。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研针对重庆市的金融机构进行,目的是了解金融机构的岗位设置状况和岗位要求。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并且是适合高职生就业的金融机构10家30份问卷,包括一般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一样,村镇银行,邮政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典当行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从市场(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与规格出发,面向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分别从对金融类高职人才的使用情r、获取与聘用的相关因素、已就业生的满意程度、需求状况及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看法等方面选取了19个客观题,以期从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这一视角来展开探讨,从而完善人才培养的途径。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其中,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涉及12个方面的指标内容。主要调查了金融机构针对高职生的岗位需求量、岗位标准和要求、满意程度、招聘和录用中最看重的因素、招聘途径及对经历的要求这几个方面。

三、分析问卷

现将本次调研的数据信息综合统计、分析如下:

1.总体情况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各招聘网站、公司网站、到学校双选会等途径招聘高职生;招聘大专生的岗位主要有大堂经理、理财专员、银保客户经理、核保、保险营销、证券客户经理、担保业务员、贷款专员、期货业务员。

这些岗位的总体要求:以上岗位虽因岗位不同对专业职业技能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金融业各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具有一些共性:一是熟悉金融行业法律法规;二是有职业道德,能够承受工作压力,责任心,沟通能力,具备团队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市场应变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三是要求具备理财规划能力;四是要求具备金融营销能力和金融从业能力的复合人才。

2.金融企业选择高职生的因素分析

企业认为在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排在第一位最为看重的因素分别是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扎实、文字功底、办公能力、自学能力。

3.企业对往届生的满意程度分析

企业对于已经在这些金融机构就业的高职生表达了相应的满意状况,其中,吃苦耐劳、合作精神、工作态度、精神状态、办公能力排在满意指标的前五位,说明企业对已就业高职生在这几项基础素养上最为满意。

然而,企业对已就业的高职金融生也存在很多不满意的方面,其中最为不满意的五个方面分别是表达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对金融行业新产品和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从业资格、创新能力。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企业对高职生不仅有一定需求,对已就业在某些方面满意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满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重在沟通,重在知识,重在综合素养,重在实践能力。

四、面对企业需求的培养途径

1.学校应该按照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培养

高职教育应该重视上岗能力培养,一定要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通过“理论+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全程仿真训练并与课外实训相结合,可以将假期在各金融机构实习过程算作在校素质学分,从而凸显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力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课外加强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分析的实时行情投资能力培养,以及保险营销能力培养。

2.在学业期间建立全方位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过分依赖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是不科学的,各科成绩+资格证书不等于全部考核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因此,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有价值的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选择多样化考核方案有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书面答卷、录像、操作表现、小品模拟表演其他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单用试卷的考核方法,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3.重视基础性岗位能力培养以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

对于高职的金融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基础性能力,以及基本职业素养,加强与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为培养基础性职业能力,学校一方面应注重开设相应课程,如公关与商务礼仪、推销理论与实务、演讲与口才、消费者心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应组建学生社团或协会,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行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4.对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教师的来源看,绝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工作,缺乏全面、系统、有效的专业技能训练,更缺乏实际经验;从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来看,大部分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仅停留在书本上,且已显得相对陈旧、落后,这对年龄较大的专业教师显得尤为明显。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学校的具体专业要求,才能进行专业课程的重组与开发,进行项目课程的实施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4.

[2]周如美.基于岗位设置的高职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