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十篇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十篇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1:30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1

[关键词]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安全评价;定性

中图分类号:X9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27-01

我国化肥、染料、农药、纯碱、硫酸、烧碱、合成橡胶乙烯等的产量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石油加工能力达到世界第四。化工生产的最大特点是工艺比较复杂,且生产中安全隐患多,一旦形成安全事故损失无法估量。基于这样的行业背景,对化工生产的危险评价已成为整个化工产业的研究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都对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的项目风险技术,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系统和方式,但对判别工艺风险和设备安全方面,还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评价模式。

1化工工艺概念及安全性评价

1.1化工工艺概念

化工工艺是指利用化工生产技术,将原材料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和方法。主要包含3个过程:原料处理、化学反应和产品精制。原料处理是指根据不同情况将原料通过提纯、净化、混合和乳化等工艺的预处理,已达到满足化学反应的纯度或浓度。化学反应,是化工过程的关键生产步骤,满足化学反应的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通过化学催化剂的影响下进行化学反应,以达到所需的目标产物和转化率。常见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聚合、分解、异构化、焙烧等。产品精制是指将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出去非目标产品的中间物质或杂质,以得到符合规格的目标产品。

1.2化工工艺安全性评价

化工生产过程中多伴有易燃易爆有毒性腐g性介质的产生,化工事故也往往具有灾难性、瞬间性的特点。化工生产潜在重大的危险性,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员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中毒、爆炸等事故做了定量分析,分级并制定了“危险工艺辨识取值表”。该表内容主要包括化工工艺的危险程度由化工物质的温度、压力、性质和腐蚀等内容组成,危险程度分为不严重、严重、比较严重和十分严重四个等级,从而确定化工工艺的危险程度。其风险识别的重点在于对危险源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危险化学品,主要危险与其化学反应和自身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发现相对危险性最大的是液化气体,常见的危险液化气体有nH3、H2S、液化石油等。例如液化石油,既可以作为生产原料也可以作为燃料,挥发性极强、受热易膨胀,属于易燃易爆气体,人体大量吸入也会造成窒息中毒危及生命。(2)工艺线路危险性,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尽量选择污染少、危害低的生产材料,改进和优化工艺设计,提高材料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污染处理系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反应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这是工艺风险中最关键的内容。首先反应过程关乎生产效率,其次化学反应的状态和稳定性对其反应设备影响巨大。反应中风险识别的重点在原材料的审核上,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毒性小、反应温和的原料,并事先最好安全防范措施,避免外界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2化工设备的安全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2.1化工设备的安全评价

化工设备的安全性评价较为复杂,涉及到设备的选材、设计、安装、调试、使用运行等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漏气、漏液、毒气、火灾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比如设计阶段对设备材质的选择一般从疲劳强度、载荷、抗腐蚀能力等方面角度考虑,兼顾性能和经济性。选材后下一步就是要根据工艺参数评价设计的合理性。易燃易爆危险物质参与反应的设备就不能选用玻璃材质反应器;充分考虑料液的极限浓度、温度和压力,留有足够的腐蚀裕度;高温运行的设备应配有报警连锁温控系统等。例如:分馏塔塔板的选择的合理性应从填料的材料、形状等方面综合考量;换热器中如果过料液中的氯离子含量过高,则板式换热器的泄露概率就比管式换热器小很多。

2.2化工设备安全评价的人为因素

设备的操作和维保是较容易被忽视的化工设备的安全评价因素,但其对设备的安全性能影响却意义重大。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违规操作造成的非自然停车可能造成上百万的经济损失,给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常常是巨大的。因此对化工设备的安全评价必须引入操作员工的技能素养这一因素,分析这一因素的可能性发生情况,在模拟设计时应该与足够的权重系数。设备维保的目的是将设备隐患消除于萌芽之中,根据设备操作维保说明书结合实际重要部件运行情况制定日维护、周维护、月维护、季度和年维护周期表,并认真执行。任何大的事故都是多个隐患堆积而成,设备的操作和维保这两个不确定的人为因素,在化工设备的安全评价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3化工工艺与设备安全评价的综合影响

每种化学反应是都有多种工艺路线,工艺选择是尽量选用危害小的路径。采用无毒害的、危险度低的原料,降低反应要求。例如用催化剂稀释反应原料中的危险物,用以降低反应剧烈程度,减轻对化工设备的腐蚀和应力作用。在化工原料的混合、干燥以及过滤等过程中,反应器内不仅进行化学反应,还会伴有液体流动和能量传播等,因此化工设备的操作稳定性对化学反应的进行也有相应影响。但工艺不一样对应的反应特点必然也有差异,因此间歇工艺过程相对就更精确简便,同时可操作空间就相对大一些。辅的仪器仪表的使用对化工工艺和设备2者兼具保护作用,有时运转情况不正常,会出现高温、高压现象。及时调整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对产品的合格率和设备的安全性都具有积极意义。

4结束语

化工工艺和设备安全评价是繁杂系统性的技术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其安全评价的合理使用,对保证火灾、爆炸、毒性事故风险定量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评价人员需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评价方法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完成好这一工作。本文对化工工艺和设备安全性定性评价初步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传美.试论化工工艺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价[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12:200-202.

[2]刘岩.试析化工工艺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价[J].民营科技,2014,08:40.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2

关键词:SmS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机场油库肩负着为机场油料的收发、储存、加注和管理工作,“及时供、安全供、供好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在复杂形势下提高机场油库的安全管理水平,如何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差错、零延误”的行业和系统安全服务目标,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健全SmS安全管理体系,结合油库工作的整体状态,实现“系统安全、本质安全、持续安全”

1.1介绍SmS安全管理体系

1.1.1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定义

定义一:用系统管理的概念和方式,对飞行运行所有相关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小的代价将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程度。

定义二:安全管理体系(SafetymanagementSystem,SmS)是一种管理安全的系统方法,包括所需的组织结构、职责、政策和程序。

1.1.2为什么机场油库需建立SmS安全管理体系

从2001年11月,国际民航组织就要求成员国在所有空中交通服务单位使用安全管理系统。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SmS安全管理体系已经在所有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广泛采用,并推广至安全相关领域。

1.2如何建立健全SmS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全面覆盖,标准统一,程序规范,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1.2.1安全政策是安全管理体系第一要素,需注重

1.2.2目标管理

不断地细化和量化安全目标,并区分层次、逐渐细化到每个员工,具有明确的责任界定、可操作性和激励导向作用,确保下一级的目标满足上一级的目标,层层签订安全服务责任书。

1.2.3设备设施管理

依靠可靠的装备,实现本质安全。可靠的设备要靠检查、维护、保养、及时的隐患治理来实现,要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发现隐患、处理隐患,做到设备的本质安全。在设备管理上,要根据季节特点进行处置。

1.2.4信息管理

通过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收集安全信息,为不安全事件调查、安全监督与审核、风险管理和安全目标等安全活动提供依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避免和减少事故、事故症候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建立信息收集、存储、分析、、反馈等程序。

1.2.5安全教育与培训

针对不同员工和不同情况,油库需开展以下安全教育工作,全年安全教育不少于24小时:(1)岗前安全教育。(2)日常安全教育。(3)特殊情况下安全教育

1.2.6积极的应急响应体系

应制定有效的突发事件响应预案体系。预案应完备并具有可操作性,应至少涵盖所有突发事件的各种类型。

突发事件响应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预案体系的不断修改与跟进。

1.2.7安全监督与审核

准确掌握安全生产运行情况,检查安全工作的开展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民航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要求,是否有效运行并促进实现安全目标。通过监督审核反馈的信息,评估安全绩效,肯定成绩、激励士气、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同时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据此做好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应制定合理的安全绩效指标作为安全监督预审核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1.2.8不安全事件调查

油料的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跑冒滴漏的管理、运行指挥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和危险品运输管理等方面发生的不安全事件。

重点是查清事件原因,特别是系统及组织上的缺陷,研究对策,落实整改措施,识别危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文件制度体系。注重实现不安全事件的闭环处理。

1.3理解油库安全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建立重大作业和关键岗位的领导管理到位制度

要达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油库工作要特别注意做好“五个确保”:一是要确保收发油安全。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员工极易出现安全疲劳和麻痹松懈思想,要从人性化的管理角度,科学做好排班安排,为一线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切实提高安全供油水平。二是确保消防安全。特别夏季是做好防雷、防洪和防火工作。三是要确保供电安全。四是要确保油罐及输油管网安全。这其中包括长输管线和库区管线。五是要确保反恐防恐安全和员工队伍稳定,完善落实安防制度,切实保障好资产和人员的安全。

抓好重大作业和关键岗位的管理工作是基层单位管理的重头戏,油库领导要有安全敏感性,建立相应重大作业领导到位制度,油库的收发油作业、倒罐作业、洗罐作业等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管理到岗到位。重大作业的流程标准化、制度化、责任化。油库要认真落实国家最新法律法规,加大对输油管线的巡视检查,利用自控系统数据和计量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输油管线的故障,确保供油过程的安全。重要队室如控制室是油库安全工作的灵魂,建设打造一支优良而训练有素的控制室队伍极其重要,旨在日常安全生产中实现精确制导,有的放矢。

2、如何建立全面的油库安全风险控制

安全管理就是风险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如何打造油库立体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安全隐患治理、严查“三违”、变更管理、制定风险管控手册,从而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2.1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

2.1.1危险源辨识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通过预先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提高作业安全性。以防止人身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以基层班组、一线员工和作业现场为重点,组织开展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工作。每年至少更新一次。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的缺陷、影响环境的有害因素。

2.1.2风险评价(评估)

在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基础上,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预测危险、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确定风险是否需要控制和控制程度,分级记录评价(评估)结果。

风险评价(评估)的类别:(1)综合评价(评估)。综合评价(评估)是定期对本单位所有工作任务和流程、作业操作过程、作业现场、作业条件,进行的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现状总体评价,形成月度、年度安全评估报告。(2)专项评价(评估)。在下述情况下(不限于),进行的专项的安全评价(评估):1)重大作业、特殊作业、大型维修作业开展前;2)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设立和竣工验收前;3)新设备、新设施、新工艺使用前;4)新业务开展前;5)组织机构、作业流程、施工方案变更后等;6)其他情况。

2.1.3风险评价(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风险评价(评估)方法:(1)安全检查表法(SCa);(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3)环境因素评价法;(4)危险预先分析法(pHa);(5)故障树分析(Fta);(6)事件树分析(eta);(7)因果分析图(鱼刺图);(8)头脑风暴法;(9)其他方法。

2.1.4风险评价(评估)的分级

根据风险评价(评估)的结果,安全风险一般可分为低度风险(可接受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三级。(1)低度风险指发生概率低、危害(损失)程度小可接受的安全风险;(2)中度风险指有可能发生、危害(损失)程度中等或较大的安全风险;(3)高度风险指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

2.1.5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评价(评估)的结果,通过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将安全风险控制在降低可接受范围内。

风险控制的原则:(1)对低度风险应保持现有的控制和监控措施。(2)对中度风险必须确保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监控风险,确保不加大风险的程度。在技术和财务允许的条件下,力所能及的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3)对高度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新的措施降低风险。在采取措施前,对于正在进行的作业,必须采取应急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的过程包括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计划、方案等)、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效果的跟踪和验证三个步骤。

2.2安全隐患排查

(1)本单位按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2)应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排查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违反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要求。2)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存在缺陷和漏洞。3)是否按要求对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及危险源进行了有效的辩识、评价和控制。4)周边单位、外协单位的活动是否可能造成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隐患。5)主要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安全保障设备设施、安全防卫设备设施、劳动保护设备设施是否存在技术缺陷,或存在未经检测、违规操作、超期或超负荷运转、带故障运行等情况。6)各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人员配备及业务素质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7)生产作业过程是否存在违章指挥,违反作业程序、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等违章现象。9)自然灾害等其他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3)本单位的一般和较大隐患,自行负责治理。如需由上级单位组织治理的,应及时报上级主管部门,由上级单位协调组织治理。

2.3“三违”治理

(1)杜绝“三违”是单位建立的年度安全工作目标之一,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本单位杜绝“三违”的相关专项管理制度。(2)按照相关要求,对出现的“三违”情况及时上报,及时处理。(3)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杜绝“三违”的发生,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自觉意识。

2.4变更管理

2.4.1什么是变更管理

为有效识别和管理涉及安全生产的系统、组织、人员、制度、流程、设施、设备、材料、经营范围等临时或永久变更带来的风险,在上述变更发生前或不可预知的变更发生后能及时进行响应,使变更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风险保持在安全生产可接受的范围内。

2.4.2变更的评价方法

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等安全评估方法与手段,系统地从工程、设计、运行等过程对变更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出变更因素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并进行汇总归类。

2.4.3变更的流程

变更管理工作按流程步骤分为变更的识别、申请、审核、批准、实施和验收等阶段

2.4.4变更的分类

变更按照所属类型分为以下几类:(1)技术变更;(2)组织或人员变更;(3)法律法规及程序变化与更新;(4)客户、承包商或业务变更;(5)安全生产管理类变更。

变更管理是“预防为主”思想在安全管理体系运用的具体体现。

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等三个要素是动态的,操作人员的行为变化、设备运行状态的改变或运行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可能导致安全状态的失控,所以油库认真开展变更管理,借助变更管理的手段,确保过程安全,才能持续有效控制安全风险。

2.4.5风险管控手册

开展各项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形成风险管控体系文件。将风险管控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找准风险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制度,操作有流程。制定《风险管控手册》对重点流程、重点设施进行关键风险点控制,严格执行风险管控指引和风险管控体系文件,实现安全风险管控总体目标。

3、冰山理论充分地揭示:每一次事故背后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事件和违章操作,认真研究本单位及行业内不安全事件的案例,可以给日常管理带来警醒作用

案例分析:2010年6月10日凌晨,某油库接收管输油品,作业计划为:1号罐负责管输收油作业,备用收油罐为3号罐。当1号罐收到13.5米时显示屏弹出“管输收满即将换罐”的确认对话框,控制室值班员点击确定后,观察3号罐管输入口电阀并未开启,此时1号罐管输入口电阀已经开始关闭,而5号罐管输入口电阀正在开启中。随即,作业人员进行5号罐管输入口电阀关闭操作,然后开启3号罐管输入口电阀,此时管线压力出现明显升高情况。该值班员立即停止关闭5号罐动作,待3号罐全开到位后,彻底关闭5号罐管输入口电阀,系统显示管输压力恢复正常。

由于该油库之前对3号罐阀门进行了维修,自控系统已将3号油罐从收油队列中删除,进油油罐自动切换为5号罐,但作业人员对此没有准备,慌乱中发生误操作。由于双关断阀的特性(当开启行程显示80%时,阀门相当于开启通径的四分之一,当关闭行程显示20%时,已相当于关闭通径的80%),致使当5号罐已部分关闭时,3号罐管输入口电阀还未完全打开,导致系统憋压。

管线憋压是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能认真分析学习,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把开关阀门和熟悉阀门特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教育,狠反“三违”,就可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研究行业内油库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整治员工违章操作的有效性,逐步完善业务流程和相应预案。曾经的教训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结语

本文首先从健全SmS安全管理体系开始,详细描述油库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油库工作特点,介绍安全政策、目标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设备设施管理等方面内容,以及建立重大作业和重要岗位的领导到位机制。由于安全管理就是风险的管理,所以本文着力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打造立体全方位的安全风险控制模式: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安全隐患治理、三违治理、变更管理、风险管控手册。本文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强调了研究事故和不安全事件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名词解释:

[1]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2]“五个零”安全服务目标:“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差错、零延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品管理;应用

1医院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及现状

1.1药品风险管理的概念药品风险管理指的是在医院内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发现、评估、预防和控制药品风险,以实现患者风险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医院药品风险潜伏于药品在医院的整个周期,全程管理涉及的因素也较为复杂,如药品的采购、储存、用药决策、药品调配、发药或护士对医嘱的执行以至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等环节中,医院必须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对涉及药品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防范、监控,医、药、护人员都要加强药品风险管理意识。

1.2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随着药品管理的深入和对药品风险属性认识的增强,药品风险管理已成为与药品有效性同等重要的问题,尤其近几年来,药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陆续,出现如:“泗县甲肝疫苗”、“齐二药”、“欣弗”、“佰易”、“刺五加注射液”等药害事件,一次次以大量无辜的生命为代价,已敲响我们必须重视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警钟,安全用药已经成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临床用药安全工作,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降低医院药品风险的发生率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学习药品风险管理知识,探索药品风险防范对策,强化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确保医院药品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达到最大化的药品收益,最小化的药品风险。

2药品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职建立药品风险管理组织及药品安全工作制度:广西藤县人民医院组建了医院药品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药品风险识别与评价及药品遴选、采购小组,承担药品风险管理的职能,由院领导、医学、药学、护理、管理等多学科、富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药剂科负责具体工作;医院内所有涉药科室主任、护士长和指定的风险管理员组成药品风险管理小组,构架出可行的意见或建议;指导用药策略;评价药品管理制度和制定措施;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处理用药差错;药品风险信息等;负责医院内药品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工作的汇总;负责对新申请的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对高危药品品种的替换,根据临床价值遴选品种等。医院结合实际制定风险预警制度、风险控制制度、药品资质认证制度、临床药师制度、风险事件报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会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存在质量差和漏报现象,无法正常发挥药品预警作用,不利于合理用药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对医院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1]。质量管理制度是医、药、护人员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完善这些岗位制度不仅可以明确医院各级的分工,还可以提高医、药、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使医、药、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合理化、规范化、条例化。完善岗位制度,实现对药品采购、验收入库、贮存、保管、处方、发药等方面的严格监督检查,确保药品的质量及用药安全。对医院的硬件设施进行监控,实现各级各司其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降低药品的风险。

2.2加强药品各环节的管理

2.2.1医院药品的准入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药品经营企业资格的审核,切实验明《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及法人的授权委托书、身份证等证件的合法性及有效性,并签定药品质量保证协议书。必须在经自治区药品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上采购药品,另外,要定期或不定期考察药品经营企业场所是否合格。建立供应商资质档案,定期检查证件有效期,以防万一药品风险发生时有据可查。

2.2.2药品的采购、验收药品研发、生产和流通的风险伴随药品一起进入医院,医院没有能力,也没有资质对进院药品的内在质量和安全性进行检测。目前药品市场流通环节过多,存在着不按要求贮存、运输等情况,也增加了药品的安全隐患,要告知医药供应商做好药品的安全贮存运输。保证每个环节药品的质量是医院安全用药的前提,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的采购验收制度。每批药品采购后不仅要核对注册商标、药准字号、厂家、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效期、包装合格证等,而且要从外观上做好药品质量的初步判断,如发现有包装破损或质量可疑的药品,要做好验收记录,申请质量检验或与供货商协商退货,严禁不合格的药品验收入库;进口药品的验收要索取加盖供货公司红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合格证》;生物制品的验收要索取加盖供货公司红印章的《生物制品批签发证》;需要冷藏的药品要检查药品运输的冷藏措施。所有药品的购进都要索取合法票据并留存,清单上必须载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通用名称、厂家、批号、生产日期、效期、数量、规格、价格等,票据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并不得少于3年。

2.2.3药品的保管、调拨药品仓库保管也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严格执行《药库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品质量监控体系,仓库内设有冷藏库(2-10℃)、阴凉库(0-20℃)、常温库(0-30℃)、特殊药品、高危药品管理库(区),药库与药房的相对湿度应当保持在45%-75%。药品管理人员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与养护,维护储存设备,监测和记录各储存区域的温度、湿度,每日必须做好仓库内温度、湿度的监控调节,且于上午、下午各记录一次,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验收后的各种药品要根据其药理作用、剂型、保管要求归类,置于适当的区域上架存放并标识,药品与地面及墙面距离不得小于10cm,以防药品受潮变质。仓库内划清合格区、待验区、不合格区、发药区并有明确的标志,以防止因合格品与非合格品混淆造成药品风险。对毒、麻、限剧药品要严格执行其特殊管理办法,采用“五专”保管,确保账物相符;对放射性药品及易制毒化学品、高危药品按规定贮存在特殊存放区域,并做好“警示标识”。对急救药品、包装相似、看似、听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全院统一“标识”,外用药品要另设区域保管。同时要根据药监部门抽验药品的质检报告、包装、说明书等评价药品质量及供应情况,并建立药品质量问题登记本,一旦发现有质量可疑的药品,必须真实记录,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并与供货商联系,并及时反馈及处理可疑药品。建立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发放药品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的原则,凡过期失效、霉变及质量可疑的药品严禁发出使用。医院应在各药房及临床科室配备符合药品储存条件的设备如冰箱、保险柜、药柜,以便切实做好冷藏药品、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急救药品的保管和标识。每月由药剂科组织人员检查仓库、各药房、临床科室药品的质量及保管情况,并作必要的药学指导,同时,回收并及时处理过期、变质、失效的药品。

2.2.4药品信息的维护本院使用计算机对药品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已有十多年历史。药品验收入库后,及时做好药品信息如供货公司的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等准确无误地录入数据库,以便日常工作中能快速查询在库药品的各方面信息,尤其对有缺药、积压或过期的药品能及时报警。如万一有药品安全问题时可及时查验,迅速召回,以降低药品风险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医院对药品的管理水平。

2.3处方医嘱的开具及调剂

2.3.1处方医嘱的开具医师开具处方要根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药典、说明书和用药指南选择药物及其剂量,避免滥用药物。本院经常开展药品安全教育,实行处方点评制度,采用药品动态监测,以规范临床用药为重点,推进安全合理用药。尤其是对品、、医疗用毒性药、高危药品及抗生素使用,更应严格按照其特殊(规定)的管理办法。处方的书写必须规范完整,采用电子处方及医嘱。既要注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又要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消除风险隐患,从而防止药物不良事件发生,降低医院药品风险,尽可能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2.3.2处方、医嘱的调剂和执行药师也应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审核处方,发现处方有用药不当或超剂量用药、配伍禁忌等,应与医师协商解决后,方可选择适当的方法调配药品。调配差错是药品调剂中的主要风险,如药品过期、变质、包装错误、发药错误等,原最小包装的药品拆零调配的,应当做好拆零记录,拆零药品的包装袋必须标明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批号、医院名称等内容,有其他特殊要求的,做书面说明。发药前必须要有第二个人核对,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防止发生调剂、发药差错现象。发给某些病人如残疾人、老年人、聋、哑、盲人等患者的用药应作特殊的交待。在医疗实践中,要治好病,既取决于医师、药师正确的用药指导,也取决于患者是否依从医嘱用药。若不按医嘱用药,甚至不用药或中途停药、滥用、多用药等,均可能导致药物的治疗失败或风险。因此,医务人员应多向患者宣传药品知识,提高其用药的依从性。护士给药过程中的药物溶媒、药物浓度、给药途径、给药速度等是否合理,药品外观性状检查、消毒剂的应用、静脉穿刺水平、核对医嘱等环节均会直接影响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故护士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降低药物使用风险的危害。

3建立药品风险评价的方法

通过定期对药品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制定药品风险的控制措施,达到减少药品危害,降低风险的目的。一般每年进行一次药品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药品风险评价需关注两方面的内容:药品对患者的危害程度和风险出现的频率,使用矩阵法评价药品风险,对药品风险承受的选择可有几种结果:可承受风险,0-4级(低度);需关注风险,5-6级(中度);不可承受风险,7-9级(高度)。风险的评价标准则包括:①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由此产生的潜在药品风险为重大风险;②历史上发生过药品事故和重大未遂药品事故和险情,但目前防范措施仍未到位,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为重大风险;③使用矩阵法评价风险值达5以上(包括5)的为本院重大风险;④使用矩阵法评价风险值达6以上(包括6)的为本地区重大风险;⑤其余的为一般风险。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利用风险评价矩阵法对识别出的每个危害事件,从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方面综合考虑,评价其风险等级。同时,针对每一个危害事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备案并上报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加强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密切配合,是医院强化药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种类、规格日益增多,药品更新换代加快。虽然新药经过了检测和临床试用,但是很容易出现其他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监控体系和药品不良反应预案,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力度,通过各级人员的层层监控,降低药品的风险。全面把握药品的信息,切实保证用药者的安全[2]。临床药师指导全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临床科室设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负责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参与监测工作,对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要及时进行分析判断,严重的必须停药或换药,有生命危险的应采取就地立即抢救等可行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科室和医院。药剂科设立专职监测员,负责全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日常工作,并及时向县市级、省级药监部门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

5建立药品召回制度

建立药品召回制度与处置流程。当发现假药、劣药或高度怀疑药品出现质量问题,如药品来源不明,药品疗效不明显,药品中含有违禁成分等,亦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按既定的原则、程序迅速召回药品,由专人妥善保管,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实现药品风险的管理,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3,4]。

6完善药品质量报告

对医院中出现的药品安全事故进行汇报,将医院的药品质量进行记录,完善质量报告。医院对药品中存在质量问题,且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实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平时,加强对医、药、护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同时也采取奖罚分明,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杜绝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

7总结

药品风险管理概念已经渗透到了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医院各级领导应提高对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视水平,指导医、药、护人员进行药品风险管理,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降低药品风险。医、药、护人员在增强对药品风险管理的认识后,能保证公众安全用药,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覃冠武,梁慧锦.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8):54-55.

[2]赵宁志,高茗,茅建华,等.药品风险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2(3):148-149.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4

1.预防为主的实际措施还没有到位。在实际落实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直处于消灭隐患的认识层面,对隐患的查处和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一般都以本单位或者同行业的事故经验总结为依据,可以说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防御式”的被动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解决“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超前控制,即在工作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2.风险控制只注重点没有形成链。由于电能产品的特殊属性,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储存,电能的生产、输送到最终的供给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因此,各环节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要求电能的生产、供给及供给具有一定的连续安全性,只要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造成设备损坏,给生产人员带来安全威胁,从而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导致电网崩溃。当前,电力生产部门的风险控制或者没有,或者只做到了生产链上的某个点,风险控制不能渗透到电力生产的各个部门,存在事故发生的诸多隐患,这些小的漏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将会给电力生产带来不良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电力生产的效率。

3.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电力产品的生产、供给及销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体系。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制定一套最全面的制度,处理措施要全盘进行规划,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配备足够的人员,从而形成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格局。而当前电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往往是基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风险识别和判断,且没有固定的人员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风险控制小组,电力部门的人员没有细致的分工,工作人员分别对电力生产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由于每个员工对电力生产不安全因素的理解不同,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风险评估往往以偏概全,并没能揭示真正的安全隐患。

二、电力生产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电力产品的生产过程存在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工作流程。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围绕工作人员、电力设备及生产环境。例如:电力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存在违章操作的现象或者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电力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换,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电力生产也有特定的环境,该生产环境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电气及高压这类的设备较多,具有易爆性及毒性的物品较多,大多数的设备始终处于持续运行的状态等等,这些都会是电力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电力生产企业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1.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电力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2.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将风险管理应用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电力生产管理的成效。

3.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4.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5.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1)电力企业应该在遵循电力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拙之上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电力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电力企业按照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电力产品的生产。

(2)电力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电力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电力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三、结语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5

关键词:化工项目;影响评估;要点

1引言

环境影响评估,是指在一些规划项目进行建设施工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预防、减轻环境危害的有效对策与措施,同时还包括跟踪监测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化工工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其对我国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难度较大,充分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有效工具的作用,可为化工类项目的决策服务。在此,笔者就着重分析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2.1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总图及选址合理性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境可行的前提是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划,总图布置和选址合理。化工项目原则上应进入依法设立、环保基础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并符合园区发展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应从产业定位、土地规划、空间布局、市政公用工程(是否符合园区关于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供电、供气等要求)、环境保护、企业准入等方面论证项目与园区规划的符合性。

化工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还应满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定》(GB50160-200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关于项目选址、总图布置、防火间距的要求;环评应给出总图布置优化建议。

产业政策和宏观规划符合性方面,国家层面应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石化产业和轻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另外还需关注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港口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2工程分析要点

化工项目环评预测的基础是准确的工程分析。工艺方案的选择、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参数、清洁生产等是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工程分析的重点在于划分化工生产单元,按照化工单元给出发生的反应及工艺类型,各单元原辅材料、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分析物料流向及变化,确定产污节点及污染物,运用类比、实测和物料衡算等方法,核定三废产生源强。

工程分析要给出带排污节点的工艺流程图,对于含化学反应的单元应将主要化学反应式一一列出,主要装置操作/反应温度、压力、物质的转化率/冷凝效率、催化剂等工艺参数,要给出主要工艺单元/全厂的物料平衡、水平衡、蒸汽平衡、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平衡等。

化工项目还应关注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并给出源强,如开停车、检修及装置泄压排放等。

另外,对于改扩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还应给出现有工程概况、主要工艺流程、主要污染源及排放强度、主要污染防治措施等内容,重点关注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及“以新带老”工程内容,尽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

关于依托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化工项目要求选址于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园区公用环保设施是可以或必须依托的;对于改扩建项目,原有工程的公用环保设施有相当部分也是可以依托的;对于依托的可行性,应进行详细论证,主要包括依托工程的设计处理能力、现状处理规模、剩余处理能力;依托工程的处理工艺、边界条件;最好有监测数据支撑依托工程可稳定达标排放等。

关于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化工项目无组织排放涉及装置区、罐区、装卸站等。储罐区无组织排放源强推荐采用《石油库节能设计导则》(SH/t3002-2000)附录a给出的各类罐型大小呼吸损耗估算公式;装卸站无组织损耗(包括蒸发损耗和残漏损耗)可参考《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11085-89)估算,再根据装卸产品的物性,估算蒸发损耗量;装置区无组织损耗量无成熟可靠的计算方式,一般按照原料年用量或产品年产量的0.1‰~0.4‰粗略估算,在设计资料非常详细的情况下,可根据静态密封点和动态密封点的数量及其泄漏率标准,根据泄漏经验公式估算无组织损耗。

2.3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点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污染防治对策是化工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重要环节。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要对不同的处理工艺进行比选,给出选定工艺设计处理能力、详细的工艺流程、各单元处理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在国内外的应用案例及效果等,最好有类比监测数据来支撑其工艺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对于化工装置余热、余压、冷凝水、中水等给出推荐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分区方法及防渗方案,可参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首先将厂区划分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再将污染区进一步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特殊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结合项目所在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各污染防治区的防渗结构和防渗要求;涉及地下水敏感区的,应设置足够数量的监控井,必要时应设置应急抽水井。

对于委托处置的危险废物,要附委托处置协议,处置单位的营业执照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化工项目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无组织排放,应设定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不应有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涉及拆迁安置的,要有拆迁安置方案。

2.4环境风险评价要点

化工石化项目环评的重点之一是可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等。环境风险评价应以环境风险识别,重大危险源和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源强和发生概率,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及其充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重点,后果计算可适当弱化。

目前,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等。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有关生产设施风险的识别:应结合安全预评价结果进行,但区别于安全预评价,不是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都存在环境风险,安全预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并不等同于环境风险重大危险源;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装置区风险识别、储运工程风险识别(包括厂外运输)、公辅工程风险识别等,重点关注危险物质在线量或储存量大、高温、高压、存在化学反应的生产设施。

有关物质危险性的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应包括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等;主要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化学品目录》、《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和《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文版)、《常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手册》、《化学物的毒性及其环境保护参数手册》等进行危险物质的物化和毒理数据查询;重点关注易燃易爆、易挥发、毒性强、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物质。

有关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正确理解功能单元的定义,功能单元指“至少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关于这个定义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储罐区,我们是以单个储罐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还是以整个罐区作为一个功能单元来判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呢?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有关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在风险评价中,一般人都存在这样的误解,即最大可信事故以及后续的源强和后果计算是基于重大危险源的,而从最大可信事故的定义并不能看出这一点。因此,本文认为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应全面考虑各个风险单元,而不仅仅是重大危险源。另外,导则并没有给出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方法和原则,本文推荐首先根据个人经验筛选一定数量的最大可信事故,然后可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附件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对前面筛选的最大可信事故所在单元进行分级,把级别为一级和二级的单元可能发生的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风险评价的最大可信事故。

有关后果的计算:气象条件可选择静风、小风和区域多年平均风速,稳定度a、D、F级;必须给出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伤害阈值浓度(iDLH)范围,一般还需给出短时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范围,对于恶臭类气体可给出嗅觉阈值浓度范围。另外,化工项目还应重视危险化学品的交通运输风险。

2.5其它

石化化工建设项目为高耗能行业,且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较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型化工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一般不应低于二级。

位于国家重点控制区范围内的新建化工项目执行重点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行区域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污染物包括So2、nox、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环评报告中应体现削减方案。

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有增加趋势,公众的环境意识有显著提高,化工项目由于其环境敏感性,其环评的公众参与工作不容忽视,在采取信息公示、发放调查表形式的基础上,必要时开座谈会、论证会、专家咨询会等。对于特大型化工项目一般应进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如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的,要进行专题评价。

3总结

总之,化工类项目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在现今社会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前景下,需要通过每一位环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突破,科学评价化工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将项目的建设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6

关键词:高硫原油;硫化氢;风险分级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世界石油资源逐渐向高硫、高酸、重质等劣质化方向发展,我国加工高硫原油的石化企业不断增加。国内炼油装置越来越多的改炼进口的高硫劣质原油,导致石化生产的整个系统中H2S浓度大幅提高。由于我国的炼油装置最初按照国内低硫原油设计制造的,改炼高硫原油势必造成硫腐蚀严重、硫化亚铁自然以及硫化氢中毒事故。例如,2007年5月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精制联合车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在停工过程中,发生硫化氢泄漏中毒,造成5人中毒;2008年6月云南省安宁齐天化肥有限公司在脱砷精制磷酸试生产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29人中毒等[1]。

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关于H2S中毒区域危险分级的适用方法,各企业对于不同危险等级所采取的防止H2S中毒措施基本相同,这样既可能由于防护等级的过量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又可能因防护等级的不当而引起硫化氢中毒事故频繁发生,所以针对炼化系统硫化氢的分布特点,研究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方法,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适当的防止H2S中毒对策措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2、炼化企业硫化氢的来源及分布

2.1硫化氢的来源

常见的炼油企业装置有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以及制氢、汽提、硫磺回收等。裂化时,在相应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一系列质子酸反应,氢转移过程,异构化反应、烷基化反应、裂化反应,使油品中结合的硫被分离出来。而在加氢过程中可通过下列反应产生硫化氢:与硫醇反应:RSH+H2RH+H2S;与硫醚反应:R-S-R+2H22RH+H2S;与二硫化物反应:(RS)2+3H22RH+2H2S。可见在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精制裂化等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硫化氢[2]。

根据炼油厂加工原油及各馏分油品中硫化物存在的形态可知,加工过程中硫化氢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3]:

(1)原油中本身存在的硫化氢。

(2)油品中硫化物受热后分解产生硫化氢。

(3)为脱除油品中的硫或提高油品质量,采用加氢工艺将硫元素转化为硫化氢。

2.2炼化装置硫化氢的分布

为防止石化企业硫化氢泄漏中毒事故的发生,应明确容易泄漏的部位,在石油炼制过程中,硫化物经过热解、加氢等过程生成硫化氢之后,硫化氢主要集中在各塔顶气体、轻组分油品以及溶解在各塔顶的含硫污水中,根据国内近年已完成的多个关于炼化企业硫化氢分布的研究,表2-1中列出硫化氢气体在典型的炼油装置中的分布特点。

表2-1常见炼油装置硫化氢重点存在部位

典型装置硫化氢重点存在部位

常减压装置常顶气压缩机、减顶气压缩机、常顶回流及产品罐、减顶分水罐、稳定塔顶回流及产品罐、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污水泵、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延迟焦化装置富气压缩机、焦化加热炉、焦炭塔、焦化分馏塔、放空塔、分馏塔顶气液分离罐、混合和焦化干气分液罐、焦化富气平衡罐、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催化裂化装置富气压缩机、含硫污水罐、污水泵、油气分离器、气压机级间凝液罐、凝液泵、稳定塔顶回流罐、回流泵、吸收塔、脱吸塔、稳定塔、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加氢精制装置循环氢压缩机、加氢精制反应器、产品分馏塔、硫化氢汽提塔、循环氢脱硫塔、循环氢分离罐、塔顶回流罐回流泵、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连续重整装置预加氢反应器、预加氢产物分离罐、预加氢汽提塔、汽提塔顶回流罐、汽提塔回流罐、汽提塔回流泵、塔顶空冷器换热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酸性水汽提装置酸性水储罐、酸性水汽提塔、酸性水脱气罐、酸性气分液罐、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干气脱硫及溶剂再生装置干气分液罐、干气脱硫塔、富液罐、溶剂再生塔、富液泵、再生塔水冷空冷器、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硫磺回收装置制硫燃烧炉、废热锅炉、酸性气缓冲罐、硫冷器、换热器、一二级克劳斯反应器、尾气处理燃烧炉、液硫池、液硫罐、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气柜及火炬系统压缩机进出口分液罐、气柜及相应的人工采样点、切水排空点、含硫介质采样口、脱水口等。

3、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的建立

目前,国内针对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还不完善,很多分级方法是根据单一指标或风险矩阵进行的,指标单一,方法简单。考虑到加工高含硫原油工艺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用风险矩阵对其进行分级不能有效的反应硫化氢中毒危害级别,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硫化氢中毒风险进行分级。层次分析法涉及的因素多而广,通过对指标的合理筛选,以及现场专家对不同指标打分、权重划分等因素进行反复的推敲演算,最终通过对不同指标的打分确定其危害级别,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炼制高硫原油过程中硫化氢意外泄露引起的人员中毒的风险级别。

3.1风险分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高硫原油加工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遵循SmaRt原则,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模式推广应用的必要保证[4]。在设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系统、科学地选择评价指标,使其遵循特定的、可测量的、可得到的、相关的和可跟踪的SmaRt原则,不求指标的多而全,力求少而精。本文利用风险定义的评价方法,也就是利用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后果严重度的乘积来最终判断风险的大小。该方法弥补了以往方法的不足。首先,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具有11个指标,避免了由于指标因素单一而影响分级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对于每个指标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是现场得以应用的有利保障;再次,最终确定的风险等级标准使得最终结果避免了主观臆断。图3-1是评价指标体系。

图3-1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评价指

3.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的方法和步骤,来确定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的二级指标权重。其中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B1:硫化氢含量;B2:设备健康度;B3:监测措施;B4:技术成熟度;B5:泄露情况。

各个专家对硫化氢泄露概率的判断矩阵如下:

B1B2B3B4B5

B113752

B21/31321/2

B31/71/311/21/5

B41/51/2211/3

B51/22531

经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λmax为5.3728;;n=5;查得Ri=1.12;=0.083

归一化后得到权重w=(0.2912,0.2420,0.1051,0.1437,0.2470)。

对硫化氢泄露后果进行权重的确定,其中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的指标有6个,分别是B1:人员密度;B2:硫化氢浓度;B3:控制措施;B4:对周围环境影响;B5:气象条件;B6:防护设备配置。

各个专家对硫化氢泄露概率的判断矩阵如下:

B1B2B3B4B5B6

B1153575

B21/511/3131

B31/331353

B41/511/3131

B51/71/31/51/311/3

B61/511/3131

经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为6.1528;=0.0306;n=6;查得Ri=1.24;=0.024

归一化后得到权重w=(0.2463,0.1512,0.1937,0.1536,0.1025,0.1517)。

3.3模型的建立

根据风险评价的分级原理,风险评价分级模型可分为数学模型和标准分级模型。数学模型主要适用于风险评价的定量和半定量的分析。本文中硫化氢中毒风险评价中需要考虑高含硫原油加工过程存在的多种因素,其系统复杂,危险、有害因素多,依据风险评价分级原理,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符合数学数学模型。

硫化氢中毒风险评价分级数学模型主要是依据风险的定义R=p×L。最终的模型如公式(1)所示。

R=p×L=∑piwi×∑Liwi公式(1)

式中,R――风险;wi――权重;pi――概率风险指标分值;

Li――后果风险指标分值。

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的风险评价标准如表3-1所示。

表3-1影响硫化氢泄露概率指标因素及评价标准

评价因素内容分值pi权重wi

硫化氢含量p1p1≤1000ppm10.2912

1000<p1≤30000ppm3

p1>30000ppm7

设备健康度p2设备健康无缺陷、无腐蚀10.2420

设备老化,或超负荷运行、有腐蚀5

设备存在重大缺陷,或带病运行、腐蚀严重8

监测措施p3泄露都能被监测到10.1051

高于50%的事故才能被监测到4

无监测措施,或被监测到的概率小于10%7

技术成熟度p4在安全方面应用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10.1437

在安全应用上不能拥有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但几乎没有发生过事故3

在安全应用上不能拥有得到证实和公认的成熟技术,并且发生过事故7

泄露情况p5正常生产不可能出现,但曾经发生过此类部位泄漏的事故案例10.2470

周期性出现5

连续性出现9

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的风险评价标准如表3-2所示。

表3-2影响硫化氢泄露后果指标因素及评价标准

评价因素内容分值Li权重wi

人员密度L1小于等于2人10.2463

大于2人小于等于5人5

大于5人8

硫化氢浓度L2L2≤150ppm10.1512

150<L2≤300ppm4

L2>300ppm8

控制措施L3有声光报警以及喷淋系统10.1937

只有声光报警无喷淋系统3

无声光报警也无喷淋连锁控制系统8

周围环境影响L4基本无影响10.1536

对周围环境有影响,但不需要疏散人员3

严重污染周围环境,需紧急疏散人员7

气象条件L5V>10m/s10.1025

3m/s<V≤10m/s4

V<3m/s7

防护设备配置L6每人配有防硫化氢中毒装备10.1517

有少量装备不足以人手一份3

员工无防硫化氢中毒的装备,或装备失效7

计算出的风险需要进行最终的分级,以便于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依据公式R=p×L=∑piwi×∑Liwi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最终的分级标准如表3-3所示。

3-3风险等级及分级标准

R值风险等级

R<4Ⅰ(安全区)

4<R≤16Ⅱ(低危区)

16<R≤36Ⅲ(中危区)

R>36Ⅳ(高危区)

4、硫化氢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硫化氢泄漏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救人第一、立即报警、及时疏散、工艺优先、喷水稀释。

当硫化氢泄漏后,首先组织人员对现场中毒人员进行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在组织人员救护的同时,要立即向消防队报警,消防队立即出动特勤大队(处理化学泄漏的专职消防队伍,同时兼有气防站职能);如有人员中毒,还应报医疗急救电话。在报警的同时,要立即报装置领导、厂生产调度室以及相关人员。当班班长迅速组织进行工艺处理,切断硫化氢来源,同时组织相关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泄漏点进行喷洒雾状水,以稀释硫化氢浓度。

(1)现场救护中毒人员

①硫化氢泄漏后,立即启动控制室正压通风系统,防止硫化氢扩散到控制室内,确保控制室为安全区域;

②硫化氢泄漏后,立即通过广播召集现场人员到控制集合,立即清点人数;

③根据控制室人员分布系统,确定未回控制室人员的大致位置;

④班长或值班长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搜救;

⑤将中毒人员抬到控制室利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护;

⑥在利用心肺复苏仪抢救的同时,转移中毒人员到救护车进行进一步医疗救治。

(2)现场警戒与人员疏散

①在班长指挥下,岗位人员迅速佩带好空气呼吸器,在装置周围以及进入装置区的主要路口设置警戒区,禁止一切人员和车辆进入,并根据泄漏扩散范围的变化及时调整警戒区域;

②利用控制广播呼叫,立即疏散装置内的人员。人员在撤离时,不能简单地遵循向上风向撤离原则。处于上风向、侧风向的人员沿上风向撤离,下风向人员应向侧风向或继续向下风向撤离;

③厂调度室根据硫化氢可能扩散的范围,疏散周边装置人员。所有疏散人员必须佩带好用于逃生专用的呼吸防护品,如自吸过滤式半面罩,确认到达安全区域前,不得摘下。

(3)工艺处理

①硫化氢泄漏应该首要处理是切断硫化氢来源,一旦通过DCS系统不能切断硫化氢,要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关闭调节阀前的截止阀,如需要人员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关阀操作,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②停止上游设备进料,如停止酸性水汽塔酸性水进料;

③降低上游设备(塔、反应器)温度,如停止蒸汽加热,全开冷阀,停止热料供给等;

④与下游设备切除。如酸性气分液罐泄漏后,与硫化氢燃烧炉切断。

(4)现场处理

①对准泄漏区域,大量喷洒雾状水,以吸收、稀释空气中的硫化氢,降低硫化氢的浓度;

②如废水量过大,启动环保二级防控系统,将污水收集到污水处理系统;

③所有参与现场处理的人员,必须穿戴好全密闭式防化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5)消防处理

①接到报警后特勤大队立即穿戴好空气呼吸器、全密封式全化服出动;

②首先到控制室,也是唯一的安全区域,成立应急救援抢险指挥部;

③立即开展现场侦察,确定有无人员仍然在现场,同时查明泄漏的部位;

④根据硫化氢扩散范围和已经设立的警戒区,决定是否扩大警戒区域;

⑤立即组织消防人员对泄漏区域喷洒雾状水,以溶解和吸收硫化氢;

⑥同时,组织消防人员利用屏障式水枪进行隔离,阻止硫化氢向外扩散;

⑦组织人员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5、结论

鉴于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从石化企业硫化氢的来源和分布特点入手,利用风险定义的评价方法,从硫化氢泄露的概率和泄露后果两方面,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硫化氢中毒风险分级模型。硫化氢泄漏后为了更好保证人员财产的安全,并确保环境受到最小的污染,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硫化氢泄漏危害的控制措施,相信通过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在今后遇到硫化氢泄漏的情况,会把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敏,李涛,陈曙等.我国硫化氢中毒的特点与控制对策[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5,30(1):12-14

[2]贾淑梅,马明英,刘学成.某石化厂H2S的潜在危害及防治[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6,24(2):72-74.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7

关键词: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

露天矿山开采具有工作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过程复杂、生产环节多、机电设备庞杂等特点,自建国至今,该领域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风险得到了很大的控制和改善,但在伤亡事故危害程度方面却突破不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屡见不鲜[1]。可以说,安全开采已经成为露天矿山发展所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正确合理的矿山开采风险评估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明确其相关内容,对于我国露天矿山开采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

目前露天矿山开采中存在的事故隐患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采面坡度过陡,局部存在阴山坎;二是没有设警报器、避炮房(洞);三是宕面顶部表土剥离工作半数以上未做;四是作业场地堆料、积水过多清理不干净;五是生产宕面与加工场地、民房、道路间安全距离不符合规定;六是生产宕面浮(险)石清理不干净;七是电器设备、线路破旧或者线路架设不规范;八是设备无牌、操作人员无证以及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帽;九是运料车辆普遍超载[3]。

1、露天矿山开采的风险评估

露天矿山开采的风险可表述为: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损失度)的二元函数。用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R=f(p,C),式中,R为风险分析值;p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C为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损失度)。

1.1建立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实用性、系统性、科学性原则,归类同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相关的参数与设计指标,通过运用相关性系数分析法来建立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若干个指标项,总体指标包括开采自身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人员自身状况。

1.2建立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矩阵评估模型

1.2.1设计风险矩阵

以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管理为依据,将风险权重引入原始风险矩阵,进而设计出基于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的风险矩阵。风险等级的确定基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风险后果的严重性[4],依据其特点进行相应等级的划分,便可形成风险矩阵,实现对风险大小的定性衡量。其中,如表1、2所示,将风险后果的严重度划分为极重、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划分为频繁、很可能、有时、极少、不可能五个等级,并结合露天矿山的实际开采情况来确定相关说明,以数字的形式来对其进行量化。

1.2.2确定风险等级

依据露天矿山开采安全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辅以过去经验、有限的信息收集及合理判断,来评估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而得到各风险指标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并参表3的风险等级所示,来对各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作出判断。

1.2.3排序风险因素重要性

应用Borda(较为简单的排序投票法,每个选项借由选票上的排序来取得积分,积分最高者获胜)值法来排序风险因素重要性,该方法是以评价准则为依据来排序风险重要性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各个风险Borda序值的排列,来实现基于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下的风险重要性排序[5]。

1.2.4确定风险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对权重系数进行确定,加权计算各层次相对权重下的风险因素风险度,从而将各底层的因素风险度得出。

1.2.5确定总体风险

量化风险矩阵中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之后,同风险权重作乘积累加处理,便可对露天矿山开采安全的总体风险进行确定。

2、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的应用

将上述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某一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的实践评估当中,通过对各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和发生后果的等级划分,来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概率和损失隶属度,进而实现对各风险因素的科学度量。之后,兼顾定性与定量,来对露天矿山开采各风险因素的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确定,从而最终实现对该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等级的总体评价。

以我国某大型露天矿山为例,在分析现场相关数据和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我国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构建判断矩阵,对3层的指标层次结构,逐层采用两两比较来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进行矩阵计算、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根据式子来计算Borda值(其中,k-1表示评估次数,n表示风险指标,Rik表示风险权重),并从大到小可排出各个风险的Borda序值。由Borda值可以确定爆破为该矿山最为重要的开采风险因素,其次为滑坡和环境风险。故该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的结果为Ciii等级。基于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同时可以实现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的定量评判。

其应用结果具体如下:第一,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各风险因素对施工的影响程度,且通过对各风险因素及露天矿山开采风险等级的整体评估,最终得出该露天矿山开采的风险等级为二级;第二,露天矿山开采中的风险主要包括爆破风险、滑坡坍塌风险、环境风险、安全管理风险和铲装运输风险;第三,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分解了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中的复杂问题,使其成为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能够对各个风险因素的危害影响作出有效、准确、且较为客观的反映;第四,相比于上一层次的风险因素权重,通过指标法来确定各指标因素,能够对各指标间相对的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重要性作出较为客观的反映;第五,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使得露天矿山开采风险度量的模糊性得到很好的解决,能够对基本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所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作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反映;第六,定性与定量的组合手段,在对基本风险因素发生概率、损失程度及对施工风险影响作出反映的同时,亦可对露天矿山开采的风险指标范围和风险水平等级进行确定。依据所得到的结论,使矿山企业了解了矿山开采中设备、设施、生产装置的安全状态,了解生产流程、工艺中的局部安全状况,了解企业开采安全水平,了解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而提出风险整体控制措施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调整,促进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消除。

3、结语

矿山安全监察是为保障矿山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而采取的矿山安全管理法规、安全监察制度和矿山开采、爆破、提升运输、电气安全、通风防尘、防水、防火等各种技术措施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生产法》集中反映了国家对矿山安全卫生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安全生产方针在采矿工业中的具体化。矿山安全监察以采矿安全技术为中心,监督的内容包括采矿方法、井巷布署、技术装备、作业环境、职工安全教育、新建矿山投产验收以及矿山事故和职业病的调查处理等。

露天矿山开采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不但要结合矿山开采特点,还要充分反映各风险因素的构成。在实际的风险评估中,应参考上述内容,结合露天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强调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来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贺造林.浅析露天矿山开采的发展现状[J].科学与财富,2010(12).

[2]陈顺育.基于aHp―风险矩阵法的矿山危害风险评估[J].金属矿山,2011(9).

[3]张文利.露天矿山开采事故隐患的防治[J].劳动保护,2010(2).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8

本文作者:赵怀全林平宗怡工作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

全面覆盖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剂管理、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与管理等内容,涉及医疗安全与患者权益的核心条款六项。追踪评价的方案设定追踪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追踪,以剖析该系统或流程内部潜藏的安全与质量风险。评价范围包括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两个维度;追踪类别由个案追踪进入系统追踪并结合应用。参与人员包括评价专家、药师、医师、护师、患者等。追踪方式是基于个案追踪发现的安全与质量风险,再有针对性的从系统和流程进行连贯追踪,以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内容涉及对法规、制度、流程的遵从度,系统及高风险控制,药品管理与使用中所采取的持续改进措施,新技术、新服务的应用。依据法规要求和评价标准绘制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检查流程图。追踪评价的步骤与流程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包括:评价者首先以访谈和现场检查的方式,了解医院是否开展及如何实施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系统与流程的风险管理;其次以患者个体和个案追踪方式,实地查验一线工作人员以及医院各部门的执行状况,了解规章制度遵从程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程度;最后在访查过程中,各位评价员以会议形式讨论和交换评价结果,再深入追查有疑问的部分;针对发现的质量与安全风险引导并实施pDCa。药品管理系统追踪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⑴一个实际药品应用追踪,从医生开具用药处方延伸到患者的用药管理和监控。类似于一个患者追踪,但追踪的是药品而非患者,追踪所选择的药品一般是高风险或特殊管理药品。⑵一次小型会议,讨论主题将包括:医院药事管理政策与文件审查;对年度药品系统评价和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的审查;对药品系统中与新型服务或变化有关的数据审查。⑶对与药品相关的错误数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审查。药事与药物使用管理追踪评价的基本步骤与流程见图1。追踪评价的实施与实证分析在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检查和评价中,发现的普遍问题有:⑴平时工作按照既定的程序在做,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件或将确定的流程写出来;⑵相关的制度制定之后没有及时更新,更改的流程没有及时补充进去;⑶做过的工作没有记录,因此不能提供任何数据或证据证明;⑷科室之间、班组之间的沟通不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和表达;⑸制定的一些制度、文件,员工学习和培训不够,因此在平时工作中没有全部执行;⑹当患者较多时,相关的流程和规定就不能正常的执行,导致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案例与分析一,品管理和使用存在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有的医院存在多余或帐外品现象,如过期失效药品自行销账,剩余药品拼对使用,停用患者剩余退药无记录等。查阅处方发现,开具盐酸吗啡缓释片30mg×20片,用法:30mg,pRn;开具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mg×5支,用法:50mg,QD。前者违反“三阶梯”按时给药的治疗原则;后者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有关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处方为一次常用量的规定。案例与分析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比例低。有的医院2011年报告药品不良反应226例,但未报告1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联络员不了解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情况,报告的多数不良反应信息来源于门诊患者退药,两名临床药师每人仅报告1例药物不良反应,掌握的信息不全面,风险可控性差。据报道2011年我国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仅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9%[4]。案例与分析三,药品质量管理安全意识差或不能正确识别药品有效期。有的医院将400余支维生素C注射液拆去包装盒,暴露在室内光线下;还有的医院每半年盘点一次药品,平时的质量检查也不够,在药架上和冰箱内均发现过期药品;药品储存环境温度和湿度记录流于形式,整页记录均为同一图1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的追踪评价步骤与流程示意图温度和湿度;还有相关人员以药品批号推算药品有效期,缺乏基本的药品管理知识和技能。案例与分析四,对超说明书用药(药品非注册用法)缺乏科学理念。在了解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时,有关人员仅强调不得超说明书用药或简单回答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而不了解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在无合理的可替代药品;用药目的不是试验研究;有合理的医学实践证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批准;保护患者的知情权等情况下可不局限于说明书而使用药品。

提高医院职能部门对药事管理的科学监管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工作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已成为药事管理的核心内容。医院评审标准中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等高危药品,音似、形似等易混淆药品的警示标识列入患者安全目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用药错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品召回管理、临床药师配备等列为药事管理的核心指标或衡量条款。这些涉及患者安全和药品质量的内容,是持续改进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重点。医疗机构应加强依法管理职责,兼顾实用性和操作性,提升药品供应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药物管理系统追踪和人员访谈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完成医改任务与基本用药目录、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职能作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药学人员结构与培训和绩效管理、特殊管理药品与高危药品管理与标识、应急预案和药品基数管理、临床药学工作、不良反应与处置、处方审核干预与处方点评工作、药品储存与安全、质量管理与药品召回、差错处理与风险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制度、流程、记录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对上述内容认真梳理,进行必要的追踪和自我评价,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与持续改进,形成“横向连接,纵向连续”的质量体系和简洁高效的运行效能。突出“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主题,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水平。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护、药人员有关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品安全使用知识的培训,提升药品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技能。通过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掌握超说明书用药科学理念和管理要点,了解我国药品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和中药注射剂,如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4],抗感染药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51.2%;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排名前3名的中药注射剂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参麦注射剂。2011年,我国撤销了含右丙氧芬的药品制剂,阿米三嗪萝巴新片,盐酸克仑特罗片剂等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药品安全监管动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作用。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9

【关键词】环境风险;环境风险评价

一、背景

环境风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或通过自然传递的,对人类健康和幸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又具有某些不确定性的危害事件。由于环境风险区别于传统环境问题,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针对环境风险的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环境风险评价是指由一定的机关或组织,对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安全等造成的环境后果进行识别、度量、评估的过程或环境管理活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法律规范中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对于风险事故,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同年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对基因技术进行安全评价。1996年,《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作了规定。2001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对职业安全评价作出规定。2004年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明确指出: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2011年公布的《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15年,环保部批准《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对运行期间的尾矿库进行环境风险评估。2014年修订的新环保法第39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虽然只是国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义务的概括规定,但同时也使得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制度第一次进入环保基本法。

二、从一个实践案例看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实施

(一)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热电联产工程简介

湖北荣成纸业有限公司拟建设一座热电联产中心,为公司生产和和临港工业园区企业供热,于2015年6月初通过环评。环评报告的环境风险评价包括五个部分。第1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第2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图,主要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水平、风险管理、应急措施预案。第3部分为环境风险评价,报告指出,拟建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原煤堆场火灾风险事故、燃料油火灾爆炸、氨水罐泄露、粉尘爆炸、锅炉故障导致二f英增加外排。以事故发生原因为基础,将项目环境风险分为火灾爆炸、不可抗力、设备故障和人员管理四类。根据相关规定确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对项目的主要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对每类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了介绍,仅对二f英的事故排放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简要介绍。第4部分围绕原煤堆场火灾、油库、氨水罐、粉尘、锅炉、事故池、事故废水处理规定了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第5部分事故应急反映方案规定了预案的启动、职责与任务、现场警戒与疏散措施、事故上报程序与内容和善后处理。

另外,根据相关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所以环境风险评价部分没有独立的公众参与部分,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媒体公示即两次在湖北省环保厅网站上进行了项目公示;二是公众参与调查表,对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的83位居民和附近的3家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的结果显示,当地公众对建设项目的了解程度一般,部分人担心项目的运行会对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大部分人认为该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被调查者全部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无人反对该项目的建设。

(二)分析

从上文介绍的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可以看出:1、我国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将环境风险仅仅简要的分为火灾、爆炸和泄露三类,并局限在项目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并不对项目正常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进行考量;2、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的阐述不充分,从而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即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让人产生不信任感;3、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缺乏互动,不能体现评价结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影响,公众参与形式化、途径单一,公众意见对项目实施缺乏影响力;4、环境风险评价中仅规定了一些事前的预防措施,缺乏事中和事后监督和必要措施。

三、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及其启示

(一)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发展趋势,在众多已制定的环境风险管理框架中,美国总统/国会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1997)是最具影响力的框架,为多国制定框架时参考和借鉴。在1990年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中,国会要求组成一个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认为,应改变传统评价与降低风险的方法,以降低风险和改善健康状况为总体目标。委员会希望框架指导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有价值的资源投资在研究、评估、表征和降低风险中。

框架包括六个阶段:

1.定义问题并把它放在背景下

对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而言,首先需要正确界定问题。通过在复杂背景中识别和表征环境健康风险问题并描述它的特征,仔细考虑问题的背景,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有权或有责任采取行动的风险管理者,并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过程中。

2.联系问题背景分析风险

阐明问题引起的事实和科学基础,在数量和质量上处理健康和生态风险,描述负面影响的特性、严重性、可逆性或可预防性。把问题引起的风险放在多源头、多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和多风险背景下。了解利益相关者对问题引起的风险的认识。把问题引起的科学和背景方面的信息结合成问题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的风险进行定性,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和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

3.检查处理风险的选择

这一阶段包括确定可能的风险管理选择,评价选择的效果、可行性、成本收益、非计划中的结果和文化社会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在界定问题和考虑背景之后任何合适的时间开始。风险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取了关于可行性、成本与效益分析和减少暴露、降低风险对改善人类和生态健康的贡献的正确评价之后,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被重新定义。利益相关者在确定和分析选择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4.做出实施何种选择的决策

在框架的这一阶段,决策者基于最佳可得科学、经济和其它技术信息,确保决策考虑了问题的多种来源、多种媒介、多种化学物质、多种风险背景,做出符合成本收益具有可行性的风险管理选择。另外,优先预防风险,而不仅仅是控制风险,可能的话,使用命令―控制管理的替代性方案。一个富有成效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可以对决策产生重要指引作用。

5.采取行动来实施决策

传统上,一直是管理机构的要求推动实施,工厂和市政当局通常是实施者。然而,当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能扮演重要角色时,成功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包括:公共健康机构、其他公共机构、社区团体、市民、工厂、人和技术专家等。

6.对行动作出评价

在风险管理的这个阶段,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评价实施的风险行动以及它们的效果。评价工具包括环境健康监测、研究、疾病监管、成本收益分析和与利益相关者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形,应定期评价。就像风险管理过程其他的阶段,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让评价更有益。另外,评价中可能出现新信息,评价对了解框架的哪一部分需要被重复非常重要。

(二)美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1.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风险

一个风险问题的背景的全面理解对于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问题狭窄的背景无法反映风险情况的真实复杂性,造成风险管理决策和行动相比不是很有成效。

2.基于科学信息和最佳判断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者尊重在缺乏充分数据的情况下得到结论时风险和程序的客观科学基础非常重要。风险评估者应该向风险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看起来合理的,含有支撑不确定性和供选观点的具有证明力的评估,从而可以在可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风险结论。

3.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

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全过程参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全面沟通与合作,最终平衡各方的意见和观点以做出体现公众价值观的风险决策。

4.重复和评估

公众评论、协商、信息收集、研究或风险与选择的分析可能澄清或重新定义问题,使重心改变到一个不同的问题上,由于重要的新信息、观点和看法出现,风险管理过程会灵活而经常重复。评估对充分地履行职责和理智地利用稀缺资源至关重要。

四、完善建议

(一)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定义环境风险

当前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外来物种、尾矿库、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其中,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仅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项目,排除了有巨大环境风险的核建设项目,而且因为它是以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为导向,导致它对环境风险的定义过于狭窄,仅对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进行风险评价,排除了非事故情形下,项目正常运营下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试行)》适用于运行期间的尾矿库,不适用于贮存放射性尾矿、伴有放射性尾矿的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估,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它也只考量尾矿库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因素。《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主要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导致的外来物种造成的生态危害的评估。《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分别对遗传工程产品和职业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初略的要求性规定。整体来说,从我国环境风险评价的各个分散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环境风险的范围相对狭窄,而且一般孤立地考虑单一的化学物质在单一的环境媒介中引起的单一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也限制了我国全面、综合的环境风险评价。应改变以事故为导向的环境风险定义,逐步扩大我国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在更广泛的公共健康和生态背景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二)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不应停留在防范风险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把环境风险评价的目标明确为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防范风险虽然是环境风险评价的直观起点,但忽视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目标的环境风险评价是有违环境保护的根本宗旨的。实践中的环境风险评价正是因为缺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要求而导致实施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为了配套环境风险评价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健康的目标,国家应积极开展环境健康与环境生态监测、调查与研究,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和数据支撑。

(三)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我国现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主要在建设项目(包括尾矿库)环境风险评价中得到一定的保障,因为环评对公众参与的要求,公众在其中可有享有一定的环境知情权、发表环境意见权和环境监督权等,但是,在实践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有走过场的倾向,处于弱势的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常常受到侵害,意见不能被充分的考虑,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进程与结论不能产生实质影响。在外来物种、基因工程和职业安全领域,没有要求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利益相关方的环境知情权也难以得到保障。环境风险是一个多维的概念,还必须包括受影响方的观点。环境风险评价只有兼顾各方观点和需求,考虑不同群体的价值观、知识和认知,才能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决策,而在决策行动的过程中也不易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抵触。

(四)构建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管理框架和方法

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价篇10

关键词:安全风险;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价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te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153-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推进,与此同时,天然气作为城市中环保的新能源,无论是在工业应用,还是民用方面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安装了燃气管道,但是随着燃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先前的燃气管道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和居民的需要,逐渐显现了老化、腐蚀的迹象,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各界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本文结合现行的有关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从城市管道网络的现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管理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力争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解决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燃气管道老化、腐蚀等现象,降低燃气管道运行风险,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风险评价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指标的建立、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四个方面。要想对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进而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要清楚风险指标及如何建立风险指标。

一、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指标建立

城市燃气安全风险指标指的是代表城市燃气安全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如果要准确地建立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就要合理的系统的对风险指标进行建立。要根据经常发生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进行合理的评估指标选取工作但是并不是指标选取的越全面体系才越实用,所以建立一套简化易操作并且科学合理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指标都要保证科学、相对独立、反映主要问题、具有可塑性与针对性等原则。根据多年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报告可以表明,经常致使燃气管道出现泄漏状况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焊接处不牢固、材料运用不恰当和第三方破坏等。经过统计城市燃气管道破裂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方破坏、压应力超过管路的承压力、焊接处不牢固和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等。以上所述的各种因素都能够成为引起燃气管道的破坏原因。在一些情况下某一个因素就可能引起管道事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燃气管道事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本文根据统计与分析,将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城市燃气安全的风险指标因子。

二、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采集数据方法

由于城市管网十分的庞大,对所有的燃气管道进行定期评价与监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各燃气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方法。本文建议在出现过较大管道问题或者在管道所处的地方出现较大的变化以及征兆的,首先考虑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在出现以下情况时会使用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1)人口密度的变化,包括当地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总和;(2)土壤条件突变,由于地下水渗流等原因所造成的土质变化;(3)防腐层剥离。一般情况下,利用涂刷防腐层来减缓燃气管道的腐蚀速度,但是防腐层是有一定的期限的;(4)管道使用年龄过长,对于使用年龄较长的管道应当时刻进行维修与保护,必要时候应当进行更换。如果发现以上所述的任何情况都要进行分段数据采集法。

三、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分析

在采集完数据以后,应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到风险分析。分析出造成隐患或者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且逐渐完善事故风险分析结果,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库,更好地做出风险预测,为下一步风险评估工作做准备。

(一)第三方破坏因素分析

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燃气管道的最小埋深、地面荷载情况等。

1.管道的最小埋深。管道的埋深直接与管道所处的冲击地压有关,尤其是在城市中重型卡车等对路面挤压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如果出现埋深较浅或者土质较松的情况,就会对管道进行挤压。待到管道出现疲劳破坏、蠕变以至于出现裂缝等现象。就会导致燃气管道泄漏现象。

2.地面荷载情况。通过统计一般情况下常常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是那些出现较多的建筑施工、公路铁路建设等。在施工中没有注意到燃气管道的铺设位置,所以导致了管道出现破坏现象。

(二)管道的内外部腐蚀因素分析

管道的内外部腐蚀现象在管道隐患中经常见到,它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化学反应使管道出现穿孔、破裂导致燃气泄露等现象。对于内腐蚀来说通常是因为城市燃气中有H2S、Co2、H20等具有腐蚀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能与管道壁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减弱管壁的强度。Fe3C+C02=3Fe+2Co、Fe3C+H20=3Fe+Co+H2。所以要在数据收集工作中及时的收集关于保护层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内腐蚀进行预警。

(三)施工操作不规范

施工操作不规范就是指焊缝存在气孔、施工时涂层遭到损坏、防腐层未涂均匀没有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并且还有选材不符合要求、管网线路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等因素。

四、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本研究选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原理是根据w.Kentmuhlbauer提出的管道指数评价法。此方法完全依赖于数据收集及合理统计进行的风险评价。评价是依照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风险指标因子对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的。主要是将这些因子按照发生的频率以及权重(即在管道安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一般通过大量的统计经验得出)赋予不同的评分值。与此同时将已发生的不可改变事故与可避免的风险进行区分。在将五个因子的评分值与权重相乘进而可以获得指数值,将所有的指数值相加就可以对所收集数据的管段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此同时根据管段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壤性质、施工质量设定从0~1之间的泄漏系数,再将指数值和泄漏系数相乘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风险系数,从而就可以通过风险系数评价此管段安全风险程度。通过对城市燃气管道进行详细周密的风险评估后,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管道安全隐患,有目的的进行城市管道的维修更换以及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没有发现问题的管道段进行标定,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隐患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及时填写风险评估报告,为今后城市燃气管网建立资料库工作做准备,从而加强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目标。

参考文献

[1]于京春,解东来,马冬莲,王秋阳.城镇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建议[J].煤气与热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