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04:48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1

关键词:宁波市;鄞州区;“五水共治”;居民满意度;调查

“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中“治污水”是重点。宁波市政府近几年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紧紧抓住“五水共治”这个主线,实施了56项治水项目。为了解当前宁波市污水治理的工作情况,倾听社区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认识,呼吁广大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我们设计了“宁波市五水共治工作成效问卷”进行调查,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应,旨在“还城乡碧水,共建美丽鄞州”,切实落实“五水共治”的各项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兴裕社区、万科金色水岸小区、中河街道东城社区、鄞州区洞桥镇小区、春江花城小区、四季云顶小区等社区的成年居民。

2.调查方法

社区居民填写调查问卷,调查时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意义以及填表方法,让居民自主填写。

3.调查表内容

本调查表内容包括“五水共治”的知晓途径,社区居民对政府“五水共治”建设治理成效的满意度,造成河道水质污染的原因,当地城镇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社区居民对政府“五水共治”的支持度和参与度。

二、结果

1.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

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实际收回288份,有效问卷为288份,问卷有效率为96%。被调查者为年满18周岁至70周岁以内的居民,平均年龄(48±1.3)岁。

2.居民对“五水共治”知晓率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受访者知道或听说过“五水共治”。其中通过别人口述渠道、手机渠道、电视渠道了解的人数分别达到了82%、80%和75%的比例(见表1),这说明一方面现代传媒在“五水共治”宣传方面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群众环保参与意识比较强烈,对城市环境保护建设关心度高。这样的认知度为“五水共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3.居民对“五水共治”总体满意度高

对宁波市“五水共治”的总体效果,82%以上的受访者给予了正面评价。在各个具体满意度方面,特别是河道保洁满意度和饮用水水质的满意度都达到90%以上(见表2)。以上两项群众满意度表明,宁波市各级部门从管理制度、监管机制、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歼灭垃圾河、清除黑臭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饮用水源水质指标符合标准,百姓满意度逐渐提高。令居民不太满意的是雨天的城市排涝情况,满意度只有46%,这表明城市排水设施还需加强建设,特别是面对台风等极端天气时。针对造成河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为是“生活垃圾乱倒河道”和“企业偷排不达标污水”造成的(见表3)。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是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差,特别是在城乡接合处乱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差,虽然环保部门对偷排的打击力度很大,但是个别企业的行为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对城镇污水处理情况的调查显示,其主要原因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标准不高,处理污水能力不强”和“污水收集管网老化,更新不及时”(见表4)。污水处理标准和污水处理设施是居民对城镇污水处理方面最不满意的地方,也是居民所期待的改进方向,政府需要在污水处理的软硬件方面加大投入。

4.居民对“五水共治”支持度高,但参与度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92%的居民对“五水共治”表示支持,表明目前政府及全社会的治理工作得到了较高的认同。但是居民自身在保护水环境参与度上比例较低(见表5),有大部分群众因为用水方便、水价便宜,节水意识淡薄,甚至认为没有节水的必要。

三、讨论

“五水共治”是根据浙江“水乡”省情和公众亲水诉求,深入贯彻“八八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美丽浙江”的战略重点,对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五水共治”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认识

居民对“五水共治”的知晓度很高,但参与度较低。“五水共治”的主体是政府,但是社会组织和群众也应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宣传部门可以开设电视专栏,寻找当地“最美治水人物”,提倡从自身做起,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完善政策设施,强化治水保障

政府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建立各级各部门联动的执法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从严、从重打击偷排漏排行为,始K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标准,增加污染物项目总数,提高部分污染物项目的排放控制要求;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设河道周围居住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减少生活垃圾对河道环境的污染。

(通信作者:李诚)

参考文献:

[1]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研究课题组,阎勤,吴勇,等.宁波海洋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3).

[2]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等.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环境保护,2012(23).

[3]甘露,蔡尚伟,程励.“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2013,39(4).

[4]毛思洁.水之治乃全市之治――专访市“五水共治”办专职副主任何国强[J].宁波通讯,2014(11).

[5]吕振江,杨成刚.宁波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J].经济丛刊,2014(5).

[6]何涛.生态民生建设对策思考――对浙江省丽水市、宁波奉化市滕头村的典型案例分析[J].清江论坛,2011(1).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介入满意度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城乡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正在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传统模式的城乡基层机制已经不能驾驭日益复杂的经济主体和利益关系。新型社区建设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目前在新型社区治理方面主要有如下内容:第一,多方面引导社区发展。在新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注重调动社区内部的力量,充分发挥社区个体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扶持农业和新型社区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和志愿团体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第二,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决策,既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缓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升了农民的参政能力;第三,着重从制度、政策方面进行社区治理。全国新农村治理影响力持续扩展的保障,来自于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的社区参与力度和权责相称的结构,有效地回应和满足公共需求与公共利益诉求,并将法治化、公共财政支持、监督机制完善等作为有力后盾。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内容仍然存在盲点和弱项。因此,需要以实现和谐发展目标为立足点,以社会工作介入新型社区组织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为突破点,以提出有效运行机制为关注点,进一步探索新型社区治理。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为了对成都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状况做详细的了解,调查小组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区对所有社区人员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街、新军、正因、桂湖东路、西北、静安社区六个社区;然后再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社区随机抽查50份问卷,每个小组总共调查300份问卷。发放问卷共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92份,有效回收率达97.33%;个案访谈40人。对于收集的资料,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

首先,介绍下我们所调查的292名居民的基本情况:超过45%的为男性,女性的比例不超过55%;已婚比例超过76%,占调查的绝大多数;初中以上学历达到89%,被调查者文化水平较高;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居民超过54%,被调查者在所调查社区居住时间较长。

其次,从社区社工介入的基本服务方面来看,统计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37%的居民对社区基本服务持满意态度,持不满意态度的有13%,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其中对医疗卫生持满意态度的超过27%,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便民设施满意超过30%,持不满意的不超过20%,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对环境卫生满意的超过34%,而不满意的居民不足18%,居民持满意态度的多于不满意的。

第三,社区环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环境状况方面,社区各种噪音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控制及管理情况,持满意态度不足23%,而表示不满意的超过35%,对社区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

第四,社区安全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的安全状况方面,对车辆停放及管理满意的居民不足25%,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超过27%,居民对车辆停放及管理不满意的人数比满意的人数多;对警务室工作满意的居民超过29%,而持不满意态度的居民不足22%,居民对警务室的满意程度比不满意度高;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的居民超过30%,而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3%,居民对治安防护措施满意度比不满意度高。

第五,社区文体教育活动。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介入的文体教育活动方面,对社区文体活动内容和方式满意的居民不足24%,而持不满意态度的接近25%,对此项不满意的居民略多于满意的居民。

第六,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社区社工工作情况方面,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居民超过28%,而持不满意意见的不足18%,居民对社区社工人员素质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人数;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表示肯定的居民超过17%,而持否定的不足13%,对社区社工人员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居民多于持否定意见的。

最后,民主的自治情况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表示满意的超过29%,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20%,居民对民主选举的组织工作满意的人数多于不满意的;涉及居民公共利益的相关事项的处理方式表示满意达到23%,持不满意态度的不足19%,居民对处理方法的满意人数高于不满意。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结论。在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不管是对社区的基本服务质量、环境状况、安全状况、文体教育状况、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情况,还是社区民主自治情况等六个方面的满意度,选择“一般”的居民占了调研对象的50%左右,占有较大的比例。反映出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遵循最基本的民主原则,依托社区的两委三会一中心组织结构,构建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均等化的管理制度,强调对社区软、硬件建设的重点在于功能延伸,让群众真正地享受服务。

总的结果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在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中,成都新型社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质量的状况较之以前有显著提高。社区人员对社区社工介入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感到一般的占50%,满意的占37%。而社区的基本服务方面,对医疗卫生、便民设施、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达到一般及满意的占到80%以上。

提升城市新型社区服务质量的管理思路

深化我国城市新型社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深化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国情及社区实际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议推荐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专家介入社区重建中相关政策和方案的制定工作,保障社区重建方案更能配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能切实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建议社工服务机构也应鼓励社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经验总结和交流,特别是要培养和训练一些社工参与到研究中。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城市新型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面除了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外,还应该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理论。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在社区社会工作方面多多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新型社区建设政策和措施进行评价性研究,为新型社区制度的健全和体系的改革提供科学建议。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学生需求这对矛盾关系对某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需求及其成因,从而更好地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宽途径,提升水平,构成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

根据研究需要,按照多段随机抽样原则,在全院11个教学系部4个层次200个在校班级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总样本量1750份,回收1715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1629份,有效率为95%。本次调查结果虽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来说,该院只是一个个案,但是与此同时,在与全国高职院校交流过程中,该院也在筛选、借鉴着其它学院经验和方法,并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具有代表性。研究情况和研究结果如下:

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反映了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看法或综合评价。在本次调研的1629份问卷中,男生占61.7%,年龄在22岁以下的为90.8%,五年制大专生占47.6%,三年制大专生24.9%,附属中专生27.5%,中共党员占2.3%,共青团员30.2%。调查中学生对该院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评价偏低,仅占30%,显然,学生对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不高。由于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性指标是学生的满意度,现就主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队伍素质三个方面。

1.1从内容上讲该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务实精神

为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评价,在问卷中列出政治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律道德教育、爱国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等7个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是爱国奉献教育(26.7%),理想信念教育(25.8%),法律道德教育(18.4%),党的方针路线教育(15.5%),其他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则不高。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意的原因的调查中,问卷列出了四个选项。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任同比例依次为“大道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45%)、“过于单调,说教太多”(16%),“没有什么收获”(5%)。这说明,学生不是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切合学生认知和情感需要。

1.2从工作方法上讲该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创新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满意度,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那么该院被访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满意度怎样?调查结果显示,78%的被访学生认为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显然,更谈不上及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

1.3从队伍素质上讲该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成为人们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这一结论可以从本次调查结果中得到充分的印证。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差”是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满意的原因之一。而以往的同类调查表明,今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化学历程度已有较大提高,无疑,这有利于其政治能力、业务水平的提高。显然,受访学生的不满意主要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品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正因为如此,调查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政治理论修养差的占5.8%,开拓创新精神差的占10.5%,事业心和责任感差的为6.6%,清正廉洁差的为5.1%,联系群众差的为9.5%,作风不民主的为12%。应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结构缺失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存在评价群体性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意度回答的是总体性评价,群体性差异评价则表现出不同满意度的人员结构及其成因。

2.1年龄群体的评价差异

在本次调查的样本构成中,22岁以下的占94.6%,独生子女占36.1%,其家庭背景来自农民、下岗工人、个体户、私营业主、党政干部等不同社会阶层。作为目前职院学生,儿时生活在改革开放、国家大发展的年代,学习认识和教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在问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时,被访学生中回答“非常重要”的人数比例是随着年龄的递减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学生群体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也不高,更多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个人与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靠经济杠杆的调节,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关。

2.2文化群体的评价差异

文化群体,即指不同学龄群体。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本次调研五年制大专生占47.6%,三年制大专生24.9%,附属中专生27.5%。样本显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中,已有超过3/5的人是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从附属中专到大三,随着学历年龄层次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满意度的评价的人数比例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依次为23.2%、20.8%、18.3%。调查样本中出现的学龄文化程度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呈反比关系的状态应该引起认真关注和反思。

不可否认,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疲软状态,就导致学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部分原因。于是,在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的评价上,“不满意”态度的人数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大致呈下降趋势。

2.3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评价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示不满意的选项中,人数比例最大的是来自失业下岗家庭背景和家长在外务工的学生。

校园早已不是象牙塔,而成为社会的缩影,社会各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校园学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如果说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是学生们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出的最无奈的呼声,那么,在外务农家长留下的教育缺失和企业下岗等家庭背景的学生们的最深感受;而来自民营个体业主家庭的学生不满意的认同度虽然较低。

3.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和心理预期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社会多变量因素显著增加,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和心理预期的调查研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否则,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构建将因缺少必要的支撑而难以实现。

3.1个体需求与宏观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无疑,未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恰当评估、准确把握这种特定环境,对于构建未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3.2被访者学生对道德和法制教育存在更高的心理预期

在上述环境下学生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有着哪些意愿和要求呢?调查结果充分表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应当根据学生心态和群体特征进行“需求细分”。借助现代科技知识,构筑一个多层面、多视角、多功能的网络体系,以满足不同学龄层次、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心理预期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走势。

3.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需求:学生更欢迎关心、爱护学生和有事业心的人

学生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心理预期怎样呢?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不仅注重从大节上关注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且对新时期教学管理中教学双方关系处理上公平、公正、公道给予殷切期盼。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学龄段、不同家庭的被访学生对“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有事业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有比较高的心理预期,而且这种心理预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大学生的交流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手机网等“多网融合”的趋势,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地接入网络,出现了有的专家所称的当代大学生“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博客上、朋友都在QQ上、情感都在短信上”新情况。显然,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信息网络时代人才需求的特点,进一步加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又擅长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努力形成一支“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的“快速反应部队”,在第一时间就校园和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师生交流探讨,及时疏导,迅速控制网上舆论事态的发展,稳定师生情绪,确保校园稳定,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4.在转型中努力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机制

显然,鉴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机制全方位转型。

4.1更新观念

要进一步从过时的教育传统思想观念、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要不断从新时代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步确立求知成才、讲究效益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要善于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迎接挑战,变封闭保守为适应开放,把学校、社会、家庭的作用综合起来利用,还要注意发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在信息掌握、情况处理、知识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科学性。

4.2正确将继承、借鉴与创新改进的关系处理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机制的创新改进,不能与历史脱节,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育形式,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使其不断存在新鲜感。同时,对一些过期的经验要勇于摒弃,把继承教育优良传统融入创新改进之中,还要正确处理怎样借鉴他人经验与高校特色保持一致的关系。,但同时不能只简单搬用,要注意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行政工作之间的关系,如与高职院校特色相背离的东西,则要坚决否定。

4.3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意识

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者和实施者,必须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学习,加快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能力;深化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不断完善自身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方式,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机制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11)

[2]杨高.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学理论,2012(4)

[3]袁文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法制与社会,2009(18)

[4]唐丽丽.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12)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深刻地解释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单体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设计了人类疾病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健康是人类的需求,医生则是维护健康的保护神,同时也是服务者,这就要求医学服务要从单纯的技术治疗型尽快转化为综合性预防保健康复型。以满足病人对自我保健与生理、心理康复的需求。本文通过5004例住院患者经治疗前后对医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客观反映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找出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的治疗新途径。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04例,男2738例,女2266例,按年龄段分4为个组:0-17岁、18-40岁、41-65岁、66岁以上,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1.2方法

1.2.1本文调查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寄发调查表,在家分散填写和集中填写相结合以及电话问询等,对本院住院的5004例患者住院后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涉及住院患者对医务人员治疗的信任度、康复的信心,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方面的满意度,即医疗质量、环境设施、服务态度等。

1.2.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两独立样本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L1检验。

2结果

2.1住院患者对医务人员治疗的信任度分析。

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行业,义务人员对患者所提供的服务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有形服务,而是提供以知识、技术、信息为主的智慧型服务,身体健康时不注重保健,一旦有了疾病才深知健康的重要,同时更加关注提供服务的医务工作者,不同年龄组患者住院后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如何呢?见表1。

X2检验表明:年龄组间对医生信赖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住院患者对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满意度调查。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技术是一个医院赖以生存的根本,医疗技术就是通过优质服务来实现的,因此,创造优质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所有医院追求的目标,也是立院之本。为此,住院患者对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否满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①青少年对医疗技术的期望值比较高,满意度相对差,仅为41.7%。②随着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对医疗技术的认同性同步增加。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均达到90%以上。

2.3住院患者对环境设施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调查。

温馨的就医环境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是患者和家属对医院服务质量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我院的就医环境和服务态度如何呢?见表3.

X2检验表明:年龄组间对医院环境设施、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医疗机构要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正确的治疗方法,保证患者以合理的投入产生最大的健康方面的收益,同时医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但对本次的调查表明,中年组的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较低,不太放心和不放心占到8.3%,说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往往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预期,便容易引起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着装整洁得体、仪表端庄、态度诚恳和蔼,语言文明,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要认真获取各种信息,掌握患者心理活动和想法,解答病情要实事求是,讲科学、讲道理。以期达到患者的认同感。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到医疗活动“要质量、保安全、求服务”是医方、患方的共同追求,以“三好一满意”为目标,为患者提供优质、可行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铭颐,朱亚琴,等.患者对口腔专业实习医师满意度和信任度的调查分析.上海腔医学,2011,04:54-55.

[2]单冠男,张英,等.规范细化床旁交接班流程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11,14:23-24.

[3]唐智柳,董桓进,陈英耀,等.住院病人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02:43-44

[4]王美英,黄成茂,等.病人满意度调查.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03:15-16

[5]王玉林,刘哲宇,等.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6:33-34.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5

关键词:自主治理;文明寝室;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024-02

一、引言

加强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加宿舍学习氛围,培育和谐校园文化,陶冶情操,提升大学生精神文明风貌,改变大学生群体“效率低下,精神空虚”的宅在寝室的现状。关于文明寝室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寝室文化建设方面展开,王洪秋(2006)的《“文化构建式”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模式的构筑》、张瑞(2007)的《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可行性研究》、胡智丹(2008)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的思考》均属此类。袁蕾(2013)《人才培养视野下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多维分析》对文明寝室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解析;赵杰艺在《普通高校文明寝室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一文中提出建设服务、管理、权益维护“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朱强在《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指标量化体系研究》中明确了文明寝室的概念,从政治觉悟、制度规范、环境卫生、安全健康、专业思想、文化生活、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对文明寝室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唐玉燕等(2014)在《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下沙高教园区为例》建议从转变寝室建设主体和制度落实方式等方面推进寝室文明建设。

上述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研究思路还是局限于行政权力下校方主导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文化建设等。实证研究相对缺少,对文明寝室建设的师生满意度调查及可行性实践模式的探索不够深入和具体,没有在理论上从公共(行政)管理转向自主治理,没有在治理主体上阐述学生如何参与治理。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考核忽略了学生的满意度,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调查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浙江省首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综合性独立学院。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完全独立,称之为“宁波大学学生村”,隶属专门的高教社区居委会。采用全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文明寝室建设推行社区治理模式具有代表性。学院有学生近1万人,各年级学生人数均衡。在2015年发放调查问卷1900份,回收问卷1856份。其中12级占52.5%,13级占27.0%,14级占20.5%。现有班主任254人,辅导员26人,分管学生工作领导10人,有60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及5名分管领导参与了文明寝室建设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师生对文明寝室现状认同度形成明显反差。对当前的寝室文化建设、学风室风、卫生整洁、室友关系,80%以上的学生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70%以上的班主任、辅导员、分管领导选择一般或不满意。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现状与省教育厅制定的《浙江省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标准(试行)》中所提出的目标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是上级行政部门与学生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行政部门权力运行不畅,其关于文明寝室建设的工作目标没有被大学生群体理解、接受,内化成自我目标并付诸实践。

2.学生对文明寝室建设参与意识薄弱。60%以上的同学希望学院或学生组织定期检查,62.84%的同学希望一个月检查一次。62.84%的同学明确反对将其纳入“作为能否毕业”的考核项,53.94%表示不会主动参加说明会或座谈会,67.05%的同学不希望学校召开文明寝室建设说明会或座谈会。学生群体是矛盾的,依赖检查却又疲于应付检查。矛盾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身份。

3.学生对文明寝室建设满意度较低。对宿舍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工作,35%的同学选择一般,27%的同学选择不太满意,11.5%的同学选择不清楚;对涉及学生公共利益的相关事项管理机构的处理方式方法,38%的同学选择一般,20%的同学选择不满意,7%的同学选择不清楚;管理部门是否经常搜集学生意见或建议,35%的同学选择一般,23%的同学选择很少,7%的同学选择不清楚。现有的工作机制是至上而下,管理者发文、检查、督促并考核被管理者,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降低了学生对政策的认同,削减了学生对文明寝室建设的参与度。

三、自主治理理论视域下推动高校文明寝室建设的措施

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自主治理理论定义为,高校学生寝室内相互依赖的学生个体,在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树立自主治理理念,建立有序的规范和网络,合作治理寝室内的公共事物,包括卫生、学风、文化、人际关系等,始终维护良好社区环境,获得个体发展、高校教育、社会需求的共同收益。

1.明确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理念:自主治理理念。文明寝室建设单纯依靠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或者家长和社会的不满指责却不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必然是本末倒置,收效甚微。高校应推行自主治理理念,让学生明确自身主体角色,并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使广大学生成为文明寝室建设的主力。

2.转变学生角色,强化学生作为文明寝室建设的利益主体。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涉及的草原、绿地或公共池塘中的参与者都是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文明寝室建设主体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关利益挂钩,包括个体利益(学生个体发展利益)和团体利益(寝室利益)。建立奖惩机制,将寝室卫生、学风、安全数据与学生个体入党发展、个体或团队的评优评奖相结合;制定文明寝室建设公约,对不遵守公约,自我监督及自治组织监督无效者将被逐出寝室;学生寝室实行阶梯电收费制等。

3.建构“多中心”治理模式,形成党委指导下的第一重治理主体平衡机制。文明寝室建设中,成立由校长办公室、宣传部、后勤管理中心、物业管理部门、学生处、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家委会等多中心互动协作运行机制,从而形成党委指导,领导重视,师生共同参与,家校互动,学生自治为主,社会力量辅助的多元合作治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党委是裁判员,对其他各方进行裁决,维护公正公平,形成一重治理主体平衡机制。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和功能定位具有行政和自治相结合的特色。一方面,学校行政权力通过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进一步认同和渗透;另一方面,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具有自治权。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与要求、政策引导和扶持、家长与社会的呼吁和要求是文明寝室建设的外部变量,学生个体及行为选择、制度、信息、网络是内部变量。构建“多中心”,整合多方力量,明确文明寝室建设的内涵和标准,明析权责,在博弈中走向和谐共治乃至自治。

4.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形成以学生需求和利益为评判准则的第二重治理主体平衡机制。从学生满意度调查出发,持续考核文明寝室建设治理成效,倒逼学生社区科学化治理体系的建设,对各主体方形成第二重治理主体平衡机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反馈渠道,多方了解学生需求和利益。从需求侧出发,学生提出问题、需求,学生处、后勤、物业和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按需而为;从供给侧出发,有关部门工作进公寓,提供服务菜单,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外部力量,改善社区生活品质,丰富社区文明建设内涵,扶持学生需求的项目化发展。

5.组建高校文明寝室建设治理网。集体行动的三个难题是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的制定、承诺及其兑现、相互监督三者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着的。自治组织成员内部的核心关系问题是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共享规范、合作互惠。只有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利益互惠,才能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统一思想并形成共同意志,协商参与有序规则的制定,积极维护和自觉监督制度的执行,达成集体行动,完成公共事务的治理。高校须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在有效沟通、互信互利、共享规范、合作治理、自我监督与监督他人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多方博弈和反复修正的过程。

推行自主治理,将这一理念播种在大学生的内心,让每个大学生真正“立”起来。建立自治组织,将权力还给学生主体,通过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奖惩机制,将分散的个体因为精神理念的启蒙和共同利益的召唤而走向合作治理。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形成以学生需求和利益为评判准则的第二重治理主体平衡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度,这种治理方式对高校公共事务的治理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洪秋.“文化构建式”大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模式的构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163-164.

[2]张瑞.高校文明寝室建设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24.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广泛动员全系统各方力量,以治安防控为基础,以化解矛盾为重点,以严打整治为突破,以宣传走访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确保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观,确保机关公信力明显增强,确保重点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确保职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治安防控

1、推进天网工程建设。根据办〔2013〕72号文件关于迅速启动县城治安电子监控第五期工程建设,确保在2013年12月底前完工的要求。我局将积极配合,督促电力、电信等部门加强对已建系统的维护、管理和更新,健全完善值守、指挥调度等工作机制,开展实战演练,确保发挥实效。

2、开展治安“大巡逻”活动。由局企业管理股组织有关直属单位,配合县里积极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县城治安“大巡逻”活动,最大限度的压发案,打现行,确保巡防实效。

3、开展内保工作专项督查。积极开展内保治安工作,9月份对所属企业内保开展一次上门检查,搞好机关视频监控系统的维护管理,督促企业深入推进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认真落实值班守卫、护楼看院、治安巡逻等工作,严防各类治安案件发生。

(二)突出重点整治

各单位要积极配合公安执法部门,认真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干部职工全力开展打击地下“”、聚众、吸贩毒、“两抢一盗”等突出治安问题,9月中旬,局企业管理股将组织对各单位治安重点地区开展一次暗访,对整治不力、问题突出的单位,一律取消年度综治工作评先资格。

(三)化解矛盾纠纷

1、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国庆长假前,各单位要组织开展一次“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摸排掌握的突出问题,逐案落实化解责任和措施,坚决杜绝极端事件发生。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发挥职工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力争使基层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确保矛盾纠纷不激化、不上交。

2、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今年上级交办和本级排查掌握的积案化解情况来一次“回头看”,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确保积案化解。

(四)转变工作作风

1、深化“转作风、促发展、解民忧”活动。9月份,由局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组织检查,及时通报我局“十个一”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要针对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召开全系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会议,开展专项整治。

2、完善群众工作站工作机制。经常深系村组(社区),做好法律宣传、政策解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扶贫帮困等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大宣传力度

9-10月组织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活动。各单位要利用标语、横幅、板报、挂图、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宣传;条件好的单位(片区)要设置一个综治工作和平安创建活动宣传栏,广泛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宣传活动;9月中旬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企业负责同志召开一次综治民调动员会,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我爱——是我家”理念,提高干部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四、组织领导

成立县工业和信息化局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局综治办,由任办公室主任。

五、活动要求

(一)落实工作责任。各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把手”责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局综治办具体负责抓好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各单位要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履责,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报局综治办备案。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医学院校;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88-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吸引力是什么?不同的教学相关者有着不同的回答。从学生的视角看,教学吸引力即是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为什么学?什么东西吸引我去学?什么东西值得我去学?显然,一门课程能吸引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在于课程本身的特质以及教师教学活动对学生需要的满足。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视角给教学吸引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教学吸引力是指在学习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渴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要的产物。吸引是前提,有吸引才有学习的参与,最后才有学习的效果。可见,教学吸引力是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没有教学吸引力,就谈不上有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不能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而且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医学教育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培养的摇篮,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传授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政治正确、高尚医德的培养少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因此,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有无和大小,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规格医学人才的培养。

当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证调查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实证调查主要是关于学生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现状等方面,专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于经验性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因此,通过实证的方法调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寻找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对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落实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由于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状况,因此选择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三所四川省的本科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设计

根据课题组对教学吸引力的认识,本研究把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从两个层面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二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第一个层面主要是从感性层面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第二个层面主要是从理性层面分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因素,每一个层面设置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设置2-3个问题进行调查。

(三)实施程序

抽样:抽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三所医学院校大二学生(二年级学生本学期已经全部完成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任务)各发放问卷100份。

调查过程:本次调查委托各校的调查员分发问卷,于2012年5月上旬在三校分别展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5份,回收率达94.2%;其中,有效问卷546份,回收有效问卷率为91%。专业涉及到临床、药学、护理、检验等各专业,研究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行为态度上。我们从“学习的意愿与兴趣”、“上课出勤情况”、“课堂学习情况”、“课外学习情况”四维度检测教学吸引力的状况,每一个维度设置2个问题。

1.关于学习的意愿与兴趣。学习的意愿与兴趣可以反映一门课程本身的特质与学生需求的契合度,从而折射该门课的吸引力。调查发现,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意愿与兴趣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回答“你是否对思政课有兴趣”这一问题时,学生选择非常有兴趣、有兴趣、谈不上有兴趣、无兴趣、完全无兴趣的分别占12.4%、35.8%、26.3%、17.3%、8.2%,有五成以上的学生对思政课谈不上有兴趣;在回答“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时,35.3%的学生选择了应付学校检查,32.2%的学生选择了拿学分,23.4%选择了增长见识,9.1%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可见,有很大部分学生上思政课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2.关于上课出勤情况。上课的出勤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及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调查表明,在思政课到课率上,仅有48.4%的学生从未缺过课,高达五成的学生有过缺课现象;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上课时是否有过迟到、早退现象”,有高达六成的学生在过去两年的思政课行课中发生过迟到与早退情况。可见,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勤情况很不令人乐观,几乎是堂堂有人缺课或迟到早退。

3.关于课堂学习情况。课堂学习中的专注度是课程吸引的本质体现。调查中,在回答“上课时是否会认真听课、记笔记”这一问题时,12.8%选择了总是、24.3%选择了经常、34.6%选择了有时、19.5%选择了甚少、9.8%选择了从不。可见,“出工不出力”的情况还是有相当的比例;在“课堂上做过的与听课无关的事情”(可多选)这一问题上,65.3%的同学玩过手机,46.2%看其他课程的书,35.8%讲话、开小差,40.7%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调查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认真听讲、记笔记,而是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大有人在,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

4.关于课外学习情况。课外学习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间接表现为课程的吸引力。调查发现,在回答:“是否会课前预习”这一问题时,选择总是、经常、有时、甚少、从不的分别占8.3%、17.2%、27.7%、22.3%、24.5%;与此对应的是“是否会课后复习”这一问题,结果只有21.8%的学生会总是或经常课后复习,五成以上的学生甚少或从不复习。可见,课外学习积极性差,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思政课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由此,“教学吸引力”大体上可分为“教的吸引力”与“学的吸引力”。“教的吸引力”主要体现为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设计管理及教师自身品质等方面;“学的吸引力”主要体现为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借助教学的各种条件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因此,我们从“课程本身”、“教师自身”、“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五个维度来检测影响“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每个维度设置2-3个问题。

1.关于课程本身。课程是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依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是该课程教学吸引力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问题“您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没有必要时”,选择非常有必要、有必要、没有多少必要、没有必要、完全没有必要的学生分别占33.5%、23.7%、27.7%、10.3%、5.8%。有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仅有一成五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这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正确路线的认识。在回答“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您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是否很大”时,仅有43.4%的学生给出了肯定以上的回答,近六成的学生对此给出了非肯定的回答。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高。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学生能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有用性”,但最终结果却不尽人意。

2.关于教师自身。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教师受到学生的热捧,有的却遭到冷遇。因此,教师自身的因素在教学吸引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问题“您最喜欢的思政理论课老师类型”时,30.2%选择了幽默风趣型、23.7%选择了学识渊博型、22.4%选择了品格高尚型、16.6%选择了和蔼可亲型、8.1%选择了其它类型。在“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需具备的素质”时,从高到低依次是“有责任感”占33.1%、“有人格魅力”占26.3%、“有学术造诣”占21.7%、“有出众的口才”占11.3%、“其他”占8.6%。在“不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特点”这一问题中,选择居于前三位的是“照本宣科、内容陈旧”的占41.2%,“空洞说教、平淡无味”的占33.4%,“缺乏互动、自说自话”的占25.4%。以上调查表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这种人格魅力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在中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综合素质。

3.关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交往、沟通的中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教学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在“请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的多项选择中,54.3%的学生选择了“教学内容枯燥、陈旧”,34.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68.6%的学生选择了“教材的阅读性不强”,45.3%的学生选择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17.6%的学生选择了“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较多”。问卷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满意度最高,78.7%的学生选择了满意或基本满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满意度最低,仅有45.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或基本满意;《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满意度为63.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满意度为58.5%。在“你所期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选)”中,86.2%的学生选择了“密切结合时政热点的内容”,79.4%的学生选择了“对学生适应社会有指导性的内容”、72.1%的学生选择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64.3%的学生选择了“对自己专业有帮助的内容”、60.5%的学生选择了“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从上述学生的评价、满意度、期待可以看出,尽管学生对不同的思政课的满意度不一样,但都希望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加入时代感强、针对性强、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

4.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起桥梁沟通作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回答“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看法”时,64.3%的学生选择了满意或基本满意,35.7%的学生选择了不很满意或不满意。在“您喜欢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的多项选择中,从高到低依次是“参与式教学”法占76.5%;“研讨式教学法”占58.7%;“启发式教学法”占47.3%;“读书指导法”占38.4%、“讲授式教学法”占23.6%。在“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学生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排在前三位的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教学的影视”、“多开展实践教学”。以上的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要求趋于多样化,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单边式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来组织教学。

5.关于教学环境。广义上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展开的全部条件,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两个层面。在封闭式问题“您认为下面哪项是影响您学习的最主要因素”的回答中,36.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氛围”、31.5%的学生选择了“课堂纪律”、20.7%的学生选择了“师生关系”、11.5%的学生选择了“班级规模”。在教学资源设备方面,64.3%的同学认为教室多媒体设施完备;43.5%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的学习资源丰富;36.7%的同学认为学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网络学习资源。在“您认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这一问题中,42.6%的同学选择了社会现实,31.1%选择了自己周边人的言行,26.3%选择了网络上的信息。由以上调查可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与积极性,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刻不容缓。

四、小结

本次调查以医学院校的学生为对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作为一个整体,调查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现状及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当前医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存在被动化、形式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还有待提高。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发挥。因此,从总体上看,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5-05-17,(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贾春明,王晓芹.教育学[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4]许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7).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8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就业态度:非师范类思想政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78-07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本人、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态度指个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对就业问题的反应方式。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指导性和动力性,能够推动人的就业行为;就业态度通常包括积极、消极和漠然等类型。就业态度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就业满意度,也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机制。因此,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态度研究是高校提出就业对策、解决就业困境的重点。相关研究指出家庭实力、就业教育、实习经历、专业知识、就业能力、专业满意度都是影响就业态度的因素。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已经有322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其中师范类学校153所,综合性大学69所。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导向和学科归属的混乱,致使综合性大学开办思想政治教育非师范类本科过程中面临着学生长期就业态度消极的境遇。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学校专业的良性发展。

专业满意度是影响就业态度的重要因素。专业满意度借鉴自企业管理领域的“顾客满意度”理论。顾客满意度指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达到其期望值的程度。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产品产生的实际感知与预期的差值。具体来讲,专业满意度是高校“顾客”——学生从专业软硬件、教师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等角度对大学生专业培养力度的一种评价。要改变综合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就业态度低迷的状况,必须从专业满意度入手,对专业的师资、课程设置、硬件环境进行测评,才能有效改进专业培养上不恰当的管理模式,从而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推动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战略发展。

因此,本课题组主要对综合性大学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满意度是如何影响就业态度的,并提出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数据获取方式与调查样本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八所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4.3%。在有效样本中,男生占31.3%,女生占68.7%;大一占24.1%,大二占22.9%,大三25.6%,大四占27.4%;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占38.6%,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占61.4%。

2访谈调查样本

在问卷调查数据样本中根据就业态度的不同,随机抽取32位大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其中就业态度积极的同学占47.6%:消极的占25.9%;漠然的占26.5%。

3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独立样本检验和相关分析,其中,以反映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为自变量,以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建立相关关系,以此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同时,对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大纲主要围绕专业态度、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就业预期等方面设置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满意度现状

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感知和学生专业期望相比较后的主观感受,学生的感知主要由学生对专业课程、课程体系设计、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硬件设施的评判所构成。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你所学专业是你报的第几志愿”这一问题,结果显示只有19%的学生填报第一志愿。而59.5%的学生都是服从调剂,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是被调剂到大学就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调剂使得学生在入学时对专业了解程度不高,影响刚入学时学生对专业的满意情况。如表1-1所示,只有12%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而有42.2%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是比较低的。但是,通过两年学习,学生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满意度明显提高,16.9%的学生专业满意度较高,21.7%的学生专业满意度比较低。比刚入学时的比例降低了20.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的专业满意度感知指标方面,如表1-2所示,学生对专业课安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呈现较不满意度的态度,满意度“低”和“很低”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在对任课教师工作态度、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方面,超过25%的学生都比较满意,超过40%的学生满意程度中等:在图书资源的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高”和“很高”的学生超过40%,说明对于学校硬件设施学生基本上满意,而专业设计和教师资源等软件方面学生的期望值与实际感知有较大差距,于是对专业的抱怨就会变多。

在访谈中,有的同学提到“有的简单基础课程应该放在前面学,理论性强、难学的放在后面学,现在很多都乱的,课程安排经常变更,有的还有重复,大三还在调课程”,“应该从浅入深的来学,有一个宏观的目标,每学期学的课程我们事前都不知道,而且跟通知书上面的课程有出入,每个学期学什么应该向学生公开,让我们心里有个数”。可见,学生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不高,一方面由于没有公开每学期的课程设置方案,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也不清楚自己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所以使得学生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考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证或人力资源管理证书来为自己将来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根据难易程度来安排每学年的课程,学生对专业课程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积累的过程,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体系。

2就业态度的现状分析

就业态度分为就业认知、情感与意志三个方面,其中认知表现为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认识情况:就业情感主要指对就业前景的判断和就业信心的强弱程度;就业意志意味着自我认识到就业的价值从而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就业的心理过程。

(1)就业方向明确。就业方向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态度。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就业选择方面,31%选择去企业,28.6%选择考研,12%选择考公务员,4.8%选择出国深造,23.6%则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至少75.5%的同学对未来就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中,去企业和考研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虽然很多学生最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目标是去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做公务员,但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考公务员难度较大,只是就业方向的选择之一。

(2)就业前景认知较低。就业前景是学生对该专业就业趋势的总体态度倾向。是就业态度组成因素之一。根据调查,35.7%的学生不看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无前途;7.3%的学生认为非常没有前途;23.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15.5%的学生认为较有前途:8.3%的学生认为很有前途。可见,超过三分之一的同学对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认为影响他们就业信心的主要因素依次排序是专业实力、专业前景、学校实力、社会认可、自身能力这几个方面,而科研能力、学习风气、学校整体就业实力等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显然,学科的专业性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影响较大。

(3)就业意志薄弱,工作与专业不需要一致。在将来就业是否找与专业相关的t作上,8.4%的学生认为一定要相关,而26.5%的学生认为即使不对口也要相关,18%的学生直接认为不想找对口的,而有43.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如表2-1所示,男大学生更有强烈的愿望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有近一半的女大学生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见,该专业学生并不认为需要学以致用,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找到工作,而不是对口的工作。面对就业困难,并没有很强的意志力。

(4)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个人能力是决定是否能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构成影响就业的个人能力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成绩对就业有较大的影响,如表2-2所示,但是对于专业是否对就业有积极影响方面,学生普遍比较迷茫。

3专业满意度与就业态度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如表3-1所示,我们将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进行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与就业态度之间也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那么,是否专业满意的各项指标对就业态度都有解释力呢?我们进一步将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测量指标作为自变量,就业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3-2所示,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课程兴趣”一项指标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解释力,调整后的R方达到0.236。即课程兴趣可以解释就业态度的23.6%。最终模型方程式如下:

就业态度=0.523*课程兴趣+1.165

为了进一步探索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课程兴趣作为因变量进行同步回归分析,如表3-3所示,专业满意度的其他各项指标对课程兴趣的解释力高达70.9%,其中课程安排满意度、专业图书资源、教师教学效果解释力较高,而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则解释力较弱。课程兴趣的解释力回归模型如下:

课程兴趣=0.801*课程安排合理度+0.114*专业图书资源丰富性+0.081*教师教学效果+0.004*课程体系设计-0.013*教师工作态度+0.191

通过以上对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模型探索,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专业满意度指标对就业态度都具有解释力,虽然他们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专业满意度的各项指标是通过影响“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从而影响就业态度的,其中课程安排满意程度、专业图书资源与教师教学效果是影响课程兴趣变量的主要自变量,如图1所示。

那么,为何“课程兴趣”这一变量对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力呢?在调查中,如表1-2所示,在学生“专业课程兴趣程度”这一问题上,54.2%的学生选择了满意度一般,10.8%的学生选择了高满意度度。10.8%的学生选择了很高的满意度,15.7%的学生选择了低满意度,8.4%则选择了很低的满意度,可见“课程兴趣”满意度较低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在访谈中有同学提到“刚知道读这专业的时候,很惊讶,很茫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什么,因为分数的限制,就来读了”,而入学时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满意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四年大学该如何度过。对自己的专业缺乏兴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认为专业目标无法满足其大学学习需要,在专业学习上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因而就业态度比较悲观;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教师上课效果等其他专业满意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程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预测,降低就业信心。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普遍较低。虽然经过两年学习,专业总体满意度有所增强。但是对课程兴趣、课程安排、课程体系设计、教师工作态度、教师课堂效果和专业图书资源等具体内容的满意度并不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被认为是师范类专业,社会和家长对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学生往往是因为被调剂进人此专业,因此对这个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最初都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初的培养目标往往定位在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部门提供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形势急剧变化,新兴专业层出不穷,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逐步取代原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从事的工作领域。如今,培养单位也面临着培养目标的困惑,究竟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培养基层党政工作者、政治思想者、考研预备军还是其他?因此,在课程安排和具体设计上,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单位也缺乏明确的培养导向。

(2)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专业就业信心不足。该专业同学虽然就业方向明确,但是大多数同学并不认为要从事和该专业相关的工作,且认为该专业就业前景不大好。这既有社会就业环境倾向于热门专业、技术类行业造成的外部因素,也有本专业较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内部因素。

(3)专业满意度会较强地影响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专业满意度各项指标通过“课程兴趣”这一中介变量对该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就业信心,必须强化同学们对该专业的满意度。

2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增强学生就业信心。综合性大学根据学校特点明确本学校非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厘清达到该目标的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既要体现社会需求,也要具有专业特征。并且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通过学校、教师和学长的渲染和渗透,让同学知道这个专业能干什么,有什么价值,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2)建立本科导师培养体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个人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成效的重要因素,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同学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和价值。本科导师培养体系即从学生进校开始由有资格的导师引导学习,包括了解学生特点、阅读经典书目、申报科研项目、指导论文到开展主题讨论等内容,这能充分给予同学们向本专业老师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9

关键词:青年;政治心理;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策略

网络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开始涉及权力和利益等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笔者对1999至2012年的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2],有关网络政治心理的文章53篇。现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将网民看成一个与现实对立的抽象群体。如认为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使一些网民失去理性思维[3]。二是相关研究均是思辨探究。

本文期望通过对赣州、萍乡两市青年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系统分析当前青年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使用自编问卷《网络政治心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两市260名18-35岁青年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为82.6%。问卷回收后,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表1)

2、研究结果

(1)网络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一是传统的学校政治教育。70.7%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政治教育对其政治认识产生了影响,25.1%的人认为没有影响。二是网络的影响。74.4%的调查对象肯定了网络影响了他的政治认识。其中52.1%的人受事实性信息的影响,26.5%的人受评论影响。17.2%的调查对象因网络信息量太多而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认识。由此可见,学校政治教育是我国公民政治认知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在不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其影响作用正在逐步扩大。

(2)网络政治态度

一是对我国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认同:61.4%的人认同,21.4%的人不认同,男性多于女生,学历多在大专和中专学生,15.8%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女性多于男性,职业多为个体企业主和学生。

二是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态度:35.3%的人认为西方式民主不适合我国国情,21.9%的人认为网络上描述的西方民主不真实,10.2%的人对西方民主心存向往,多为学生,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

三是对网络上我国政治制度负面言辞的态度:51.6%的人认为确实存在问题,但过于夸大;11.2%的人完全相信,年龄为23岁以下,多为学生,共青团员;11.6%的人认为是西方敌对势力故意抹黑;25.6%的人不知道。

由此可见,人们的政治态度是理性的,能正确地看待网络当中的负面言辞,并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但仍存在着一些固有偏见,如对待贴子被删的态度,体现了人们主观认为国家权力机关控制信息传播。

(3)政治情感

当网络上出现的对我国领导人赞扬的文字或视频时,62.8%的人民认同并产生积极情感,25.6%的人没太多感觉,职业多为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个体企业主对此不关心。

总体上说,人们的政治情感是积极的。

(4)网络政治行为

一是政治参与行为:29.3%的调查对象在政府向社会征求意见时会积极响应,59.1%的人只关心不参与。

二是对待公共事件的处理不满时的行为:34%的调查对象选择与朋友交流,党员基本上只选择与朋友交流,而未选择其它任何网络参与行为,40.9%的人选择网络参与。19.5%的人认为与自己无关,多为个体企业主。

由此可见,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不高。对政府征求意见、公共事件和实际生活的热点问题,更多的选择是私下谈论,选择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高。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也偏低,更多的是个人行为。

三、引导网民形成健康、理性政治心理的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青年的政治态度是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不高。青年政治心理存在一定的固有偏见,对公共事件的处理不满时仍会采取一定的网络行为,这些因素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引导网民的网络参政行为。

1.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政治文化。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并且健全政府网上职能,重视网站政治功能的建设,真正在政府与社会及民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民众参与的“电子桥梁”。

2.建立心理疏导机制,解决基层社会矛盾冲突。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运用心理疏导技能打开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平抑当事人的情绪,化解当事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促进人们心理的健康,有效避免的发生,对心理疏导和社会心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柏松:解读网络政治学[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四个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篇10

在全县县乡村三级换届和人大换届选举紧张进行之际,经请示县委陈书记同意,决定召开这次全县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在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测评活动即将启动的关键时期,动员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强化措施,大干当前,全面提升我县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为特殊时期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群众安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刚才,王主席通报了各地公众安全感测评结果,石主任领学了《全县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郑劲松同志就迎接全年公众安全感测评作了具体部署安排。等会儿,何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按照要求,抓好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公众安全感调查作为老百姓对政法综治工作的评判权,已越来越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已被列为对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打击与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水平进一步提升。应该说,成绩是有目共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发展有成效。全县范围内有力防范和打击了各种敌对势力、“”等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确保了政治安全;坚决遏制和减少了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发生;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亲力亲为,广大干部积极努力,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没有一起激化为影响大局的事件;坚持不懈地加强交通、消防、火灾和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类重大节庆活动、重大项目建设安全无事故,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二是平安创建有提升。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平安示范村”、“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县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没有发生“”等组织等滋事事件,没有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没有涉及校园和学生的违法犯罪案(事)件。“两排查”等一批综治工作经验在全国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创新十户联防,深化四个关照”等社会管理创新做法得到省市肯定。三是攻坚克难有突破。一方面始终保持了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八类案件”稳中有降,连续多年“命案必破”,在全市领先;做好了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全市;另一方面扭转了维稳工作被动局面。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成功化解稳控了一批纠缠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坚决杜绝了群体性上访闹事事件,有力遏制了越级上访、进京非访,积极妥善处置了一批比较棘手的问题。四是队伍建设有成效。英山政法部门执法质量在全市、全省一直位居前列,县委政法委和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分别受到省市表彰或全县“十佳服务单位”,还涌现出“全国优秀司法所长”张明棠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全县政法系统干警无一人违法犯罪。如此等等,充分彰显了英山的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经验弥足珍贵,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有目共睹。应该来讲,在黄冈市乃至全省都是有相当明显的比较优势地位,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应该保持在较好排位。2010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电话暗访测评,我县公众安全感电话测评安全指数为91.52%,全省103个县市(区)排名16位,黄冈市第一位。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公众安全感指标动态化特征突出,工作稍有松劲,就会下滑。今年上半年的全省安全感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指数为75.758%,治安满意率为72.349%,在全省排名有大幅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是在6月下旬至7月份上旬进行的,在此期间,恰逢我县相继发生了三起非正常死亡案件,负面叠加效应,直接影响了我县公众安全感。另外还存在全省共性问题,如街头“小混混”不时露头,“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时有起伏,“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等。从刚才通报的各地群众安全感看,这种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之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党和政府的企盼也越来越强,对政法部门的期望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治安防控相对薄弱、干部作风能力又有待提高,有的甚至把其他问题也错误地归于社会治安。人民群众或有不满,就把公众安全感测评当做了发泄渠道。

现在,省对各地下半年公众安全感调查测评将于11月初开始。测评不好,将会影响英山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想方设法改变安全感排名与我县实际治安状况不相符的状况。通过扎实的工作,正确引导,塑造良好的形象,来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为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把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行动,及早部署、查漏补缺、综合施策,确保即将开始的全省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测评中取得好成绩。

二、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着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公众安全感,反映的是执政能力,是履职实绩,是形象资源。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务必高度重视,坚决与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按照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落实好每项工作措施。总体要求是:集中时间和精力,打一场“提升进位”的整体仗,确保全省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率在全省排位明显前移,努力回升到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应有位置。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要抓打击,严惩违法犯罪,提升公众安全感。公安政法各部门要把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作为提升公众安全感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掀起以“打黑除恶”为主的严打高潮,特别要加强对直接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伤害、侵财性案件的打击力度。对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活动坚持打早打小、除恶务尽,决不让其坐大成势;对“两抢一盗”案件要快侦快破;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持严查严禁,决不让其形成气候;对各类诈骗、敲诈勒索、制假贩假等坑害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持打防结合、从重从快从严惩处。要按照省、市综治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工作,着力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努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二要抓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群众满意度。各级、各部门要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解民怨、顺民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推行“三调联动”工作,着力排查化解一批重大案件和矛盾纠纷,对重大案件和矛盾纠纷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亲历亲为、挂号督办。要继续抓好“两排查”集中专项行动工作,下大力气化解“急、大、难”矛盾纠纷,千方百计防止矛盾激化。要妥善处理因企业改制,土地、山林、水利权属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换届过程中引发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使他们从内心理解和支持政法部门和综治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率。要继续实行重大疑难案件“五包”责任机制、涉法涉诉责任倒查机制、“四长”联合巡回接访机制,及时化解一批社会矛盾,解决一批上访问题。县直政法各部门要继续做好“四进四访”工作,对涉法涉诉案件开展全面大排查、大走访,做到上门入户、逐个见面、了解情况,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以实际行动,赢得基层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全县无、无重大治安事件、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交通事故等案件的发生。

三要抓防控,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居民安全无忧。一是加强治安巡逻,提高见警率。各乡镇、村各类治安巡防队伍要切实开展巡逻防范活动。从现在开始,温泉和各乡镇公安派出所要加强指导,干警带班管理,切实加强集镇街道、小巷里弄、商业网点的巡逻防控力度,提高街面见警率,减少偷盗抢劫案件发生,县公安局要专门检查考核;二是加强科技防控。要全面启动“天网工程”,发挥统一监控、覆盖全程的视频监控体系功效,遏制违法犯罪,守护百姓平安;各单位对重点要害部位要加强物防措施,配备“三铁一器”,对发生入室盗窃案件的居民小区,有关部门要督促业主安装防盗设施,做好应对措施;三是加强社会联防。各居民小区要组织保安队伍进行巡逻看护;各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内保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广大农村地区要加强“十户联防”工作。营造人人都是治安员、处处都有警戒线的社会治安氛围,确保居民安全无忧。

四要抓服务,密切干群关系,增进干群之间感情。各地和政法各部门要以这次公众安全感调查为契机,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特别要深入那些生活有困难的群众中,理顺情绪,化解怨气;政法各部门要狠抓户政、基层派出所、法庭立案庭、室、司法所等窗口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在接待群众来访中,要坚持做到“五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杯开水暖心,一片真诚办事,一句好话相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逐件登记,耐心解答,急事急办。各基层派出所要定期实施上门办理身份证,送证到家等便民服务活动,法院要继续推行“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实行送法上门、在群众家门口开庭等亲民举措,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政法服务的热情。政法各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通过开展政法干警“四进四访”活动,定期向群众通报工作,增强群众对政法各部门工作的支持与认可。

五要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政法工作的公信力。围绕“安全是责任,安全是资源,安全是形象”这一主题,迅速落实两手抓:一手抓上门入户。组织千名干部,带《致全县人民的公开信》(要彩纸打印)和《征询意见表》深入千家万户做宣传工作。主要任务有四个:摸清辖区内所有固定电话底数;对所有固定电话用户的宣传进行包干负责;组织机关干部每人包干十部固定电话进行宣传;向各中小学生下发宣传资料,要求其带回家中进行宣传和普及。宣传工作要突出四个重点:第一,宣传和谐平安建设及政法部门的工作成效。要让居民知道,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和提高公众安全感,我们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下一步还要做些什么。第二,征求居民特别是“两代表一委员”对政法部门工作、对提高公众安全感的意见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上门回访等形式集思广益,问计于民。让大家明白,搞好提升工作安全感工作,作为党代表是“讲党性”的体现,作为人大代表是“讲责任”的体现,作为政协委员是“讲形象”的体现。只能维护,不能拆台。第三,指导居民开展自我防范。比如,房门要安防盗门、装防盗锁;房屋出租要登记,房客走了要换锁;陌生人进村多询问,可疑人来小区多警惕;尽量避免深夜外出,僻静小巷结伴行;有事拨打“110”等等。同时做好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排除化解工作。第四,让群众知晓为提升公众安全感,我们一直在努力,以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不断释放居民的情绪,排泄群众的不满,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引导群众正确回答电话调查测评。尤其要让群众深知,接到电话调查测评,回答“感觉很安全(安全)”、“很满意(满意)”,是为英山形象叫好,是为英山发展环境叫好。另一手抓营造声势氛围。县政法委、综治委即将开通面向“两代表一委员”的短信宣传。请县委组织部带头利用已有平台,向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发两条宣传短信。各地各单位还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横幅、墙报等,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氛围浓厚,成效明显的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宣传工作,提高政法综治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政法各部门要在电视台开办专题节目,介绍政法机关的便民利民新举措、帮扶助困新亮点、治安整治新动态,着重要对政法部门破案、打击违法犯罪取得的实效、政法综治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并通过每周双休日的街头法律宣传服务普及法律知识,给人民群众营造一种切切实实的安全氛围。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公众安全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全省全年公众安全感调查(电话暗访)测评马上就要开始。抓好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县委、县政府希望各乡镇、县直政法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高度,经受检验,忠实履行好“第一责任”。

1、加强领导。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综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切实负起主要责任,把提升公众安全感、增强群众满意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亲自抓、负总责。这里强调,在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中,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务必亲自组织,亲自部署,做到“三个必到”:动员部署会议必到,重大案事件现场必到,“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议必到。

2、精心组织。为做好提升全县公众安全感工作,县里已制发了方案,做出了明细安排,分级、分部门明确了任务,压实了责任。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本乡镇、本部门迎接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方案,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切实做到人员部署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宣传发动到位。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好抓打击、抓排查、抓防控、抓服务、抓宣传等各项具体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3、认真履职。各乡镇、政政法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责已明。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村(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基层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每个干部身上,确保工作不漏一个对象。这次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以责任落实促进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