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存款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7:24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金融生态环境村镇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73-02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消费显著升温,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旺盛,适应这种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资金供给,增加了经营利润,同时,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在增加。这其中,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实践已经造成巨大威胁。流动性风险是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防范流动性风险对村镇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一、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流动性风险指银行因变现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在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银行的挤兑风潮甚至导致银行的破产倒闭。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在较长的时间内将难以弥补和消除,因此,流动性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除了具有一般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显著的特点:

第一,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村镇银行地处农村,吸收资金以农村地区为主,资金来源地域范围小;储户以农户为主,单笔业务的存款金额小,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存款数量少;另一方面,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信用状况不佳,抵押物不充分,呆账坏账发生的可能性比一般商业银行更大。这样,一旦遇到突况,极有可能引起存款人挤兑,村镇银行可能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

第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高。首先,村镇银行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摸索阶段。其次,农户由于信息分辨能力差,当一家村镇银行出现一点小问题时,有可能迅速在农户之间以扭曲的方式传播,最终演变成挤兑,导致村镇银行倒闭。另外,农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状况差,政府支持少等原因,导致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农村中小企业的倒闭直接使村镇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如果应对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村镇银行成片倒闭。

第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有很多地处偏远农村,监管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络化建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一些监管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完成,监管时效性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存贷款定价自,容易造成一些村镇银行违规高利率吸储,有效监管这种违规高利率吸储所需的监管技术难度较大。所有上述因素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资产规模、内外部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之间有类似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村镇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市场化风险。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放宽对利率定价的计划控制,将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发现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将随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贷款利率控制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放开正在推行试点,积累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存款成本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资金筹集能力,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其贷款发放利率也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在村镇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与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其贷款收回能力将大大削弱,这也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头寸不足,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风险。适度的资本杠杆比率是村镇银行以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控制资本金与存款保持一个较好的比率同步增长。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只好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即以限制信贷投放、加大存款组织等方式应付流动性需求,造成存款刚性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变慢。两方面同时作用,导致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不断增大,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如果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前途的疑虑,引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将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迅猛转为现实的支付风险,对村镇银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索,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村镇银行必然要面对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资金需求一般会得到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一旦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将难以及时偿还到期贷款,造成村镇银行无法及时收回现金,只能以换约和延期的形式收回贷款。甚至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因为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此时为防止形成坏账,村镇银行会被倒逼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见,信贷质量控制是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资金分流风险。近几年,在基金、股市、房市不断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保守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存款吃息的单一理财方式,而是朝着投资分红的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化。在大牛市期间,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搬家的现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城乡理财观念的进步,村镇银行的存款将被分流到资本市场,由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对于存款短时间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引发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目前,在高息收入的诱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到期日缺口,即一方面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高,并且受到股票投资等影响,存款流动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遇到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流动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村镇银行的储户主要是农户,存款期限相对于城市居民更短;贷款客户主要是县域中小企业,相对于城市大中型企业,贷款回收成本更高,坏账比率更高,贷款流动性更弱。因此存贷款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更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高。考虑到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上对吸收存款依赖度更高,在现金流入方面则对贷款本息现金流入依赖度更高,相对于商业银行缺乏担保业务、外汇业务等现金流入。因此,一旦发生储户挤兑提现的情况,存款现金流入被切断,贷款现金流入不足,其他现金流入匮乏,村镇银行更难以化解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危机,大量村镇银行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6.管理缺位风险。从经营管理来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成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刚刚开始,对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儿乎没有,一切还要借助于其他银行的理论和经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流动性负债管理,忽视了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负债平衡管理。习惯于被动地进行日常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压力测试,没有形成村镇银行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应对预案。

三、村镇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1.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防患于未然。村镇银行应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不断强化村镇银行科学决策,统一协调能力。首先,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大量存款流向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有效的流动性需求管理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分析和研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测,提前储备头寸,化解流动性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季节性、周期性等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分析,如学校开学支取存款、养殖大户收储饲料资金需求增加、粮食加工企业收储粮食资金需求增加,这些资金需求有一定规律可循,搞好这些常规管理,可以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获取利润。再次,村镇银行要搞好流动性危机管理。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和借入资金管理,不但要确保存款规模增长,更要注重存款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异常变动,分析其原因并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有村镇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动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村镇银行的危机上报机制,一旦出现挤兑,村镇银行应及时上报监管机构,防止挤兑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以中长期为主,流动性较差,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过高,成为影响整个资产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村镇银行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增速,防止贷款的盲目扩张,确保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避免为应付考核放贷稀释不良贷款的行为发生。村镇银行应积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绩优良、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调查力度,开拓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搞好期限结构优化,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变现能力较低的中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引进,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在提高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现金流入,提高村镇银行流动性。

3.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增强外部融资的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出售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以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赢利。村镇银行应大力拓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优化存款结构。积极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经营品种和数量。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效参与上述货币市场对于提高村镇银行外部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搞好风险预警,建立多层次流动性风险防范屏障。村镇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在赋予适当权重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简明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数。一旦该指数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警情报告,便于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决策,启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目前,主要的可用于监测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存贷款期限结构、持续期缺口等,这些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用较广,村镇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的风险参考值,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警戒值。

村镇银行应建立定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趋势分析、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分析、流动性储备设计,除了要建立现金及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常规准备外,还要建立以应急备付金、同业拆借、系统内资金调拨等应急准备,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加强演练,提高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5.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内部控制。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整个村镇银行上报后汇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既能够从整个村镇银行系统的宏观角度又能够从某个村镇银行的微观角度及时对村镇银行存在的流动性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必要时给村镇银行发出警报。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存款来源稳定性、贷款回收状况等内容作为月、季度报告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村镇银行进行沟通。

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日常操作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加强日常的风险监测和账户头寸清算,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保障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清算,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山东省新型村镇银行试建及运行机制”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8jdc056]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代经济,2008(8)

2.谢春根.邮储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防.中国邮政,2008(3)

3.周卫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金融纵横,2008(9)

4.谢丽红.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4)

5.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2

【关键词】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完善路径

为破解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双鸭山市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组建设立。为了解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在改善农村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内部风险控制较弱、市场定位不清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影响了村镇银行的良性发展。

1.基本情况

集贤润生村镇银行于2010年12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龙江银行出资1530万元占51%股权,企业股东5家出资1200万元占40%股权,自然人股东9人,出资270万元占9%股权。董事会共有董事5人,其中3人来自控股银行。截至2012年5月末,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存款余额3179.9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为2535.18万元,对公存款为644.72万元,共发放贷款1030笔,金额8373.27万元。

2.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操作风险隐患。

一是新员工合规意识不足。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是控股银行由异地派遣行长、副行长,前中后台工作人员在当地招聘,经培训后上岗。该行共有员工28人,新招录25人,其中有银行实际工作经验6人。新录用员工工作经验匮乏,合规操作意识差。二是风险内控机制缺乏独立性。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内设机构少,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理念未根植人心,不能做到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贯穿到信贷及全员的实际工作中去。三是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环节没有进行标识和区分。在通过询问、谈话等方式对业务人员了解时,部分人员无法准确描述业务办理流程中的风险点。关键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措施不明确,业务操作人员难以识别风险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四是重营销轻管理。由于村镇银行刚刚起步,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压力较大,存在盲目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忽视风险管理和防范的问题。

2.2流动性风险隐患。

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程度不够,对村镇银行陌生,加上村镇银行刚进入农村市场,开设网点较少,缺乏品牌效应,同时面临着老牌银行的竞争,吸收居民存款难度较大。吸储能力的困难直接造成了村镇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集贤润生村镇银行开业以来存款余额仅为3179.9万元,贷款余额为8373.27万元,存贷比例达263.32%,流动性比率66.08%。目前,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是龙江银行按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如果该行真正以独立法人运作资金,其流动性捉襟见肘。

2.3利润压力大。

该行面临发起行与出资人的多方压力,将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例如:集贤润生村镇银行按照控股银行的要求,要在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200万元,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投放8,000万元左右的贷款可以实现,但由于资金不足向龙江银行总行拆借资金8000万元,拆借年利率为4.5%,导致资金成本增加。同时,短期盈利的压力使部分村镇银行对投入成本高、利润小的支农贷款投放意愿产生了影响,对支农产生“惜”贷“畏”贷情绪,选择发展非农业务及大额贷款业务,该行发放的小企业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足50%,严重违背了“小额、分散,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

2.4治理结构不清晰。

调查发现,该行总是以控股银行的分支机构自居,成了控股银行的附属机构,法人治理形同虚设,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当地政府将村镇银行的控股银行作为该行的上级领导,集贤润生村镇银行的部分优惠政策是依靠龙江银行设立分支机构而获得,仅仅包括一些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和一些口头承诺(存款支持、地税返还等)。

3.村镇银行完善风险管理的路径

3.1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首先,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其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所有员工了解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敏感性,使其在业务拓展的同时重视风险识别与控制,将“操作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操作和管理过程中。而且要加大对业务的培训力度,使其尽快熟悉岗位各项要求、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把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其次要梳理关键风险点。根据村镇银行业务操作流程,排查易导致风险损失,或对造成损失有显著影响的关键业务环节中的重要风险点,并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2加强政策引导,改善发展环境。

一是当地政府部门应将一些涉农部门的资金账户开设在村镇银行,尽快得到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以解决资金上的问题;二是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三是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和债务人承受能力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实行略低于农村信用社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村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3.3充分利用控股银行及股东资源。

一是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此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但不能过分依靠控股银行,否则村镇银行将变成控股银行的附属机构,这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管理过程中行为扭曲,从而丧失灵活性。二是村镇银行应依托控股银行已形成的良好管理理念、机制和办法,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管理制度及控制措施。三是积极与控股银行合作,联合开展银团贷款等服务,满足贷款金额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利用控股银行较高的金融政策水平、更为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采取选派、联合培养等方式,提高村镇银行员工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充分利用村镇银行股东的地缘优势,使股东为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有力的帮助。

3.4明确“三农”服务宗旨,以服务“三农”为中心。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3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在2008年6月建立第一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30日,河北省辖区内村镇银行达23家,其中,2008年设立1家,2010年设立5家,2011年设立15家,2012年上半年设立2家。其分布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廊坊、石家庄、保定、唐山、邢台、沧州和邯郸。

河北省的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支农效果初显。河北省村镇银行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三农”和各地小微企业的特点,分别推出不同种类的贷款,如沧县吉银村镇银行的“农商三宝”组合贷款、种植养殖专项贷款等;任丘泰寿村镇银行的“农户联户联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乡村2+1”等产品。截至2012年9月30日,23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30名;资产总额58.91亿元,负债总额47.03亿元,各项存款42.70亿元,各项贷款21.35亿元,贷款户2742家。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98亿元,发放农户贷款9.47亿元,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1.10%。[1]2012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379.4万元。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誉度低,吸收资金不足。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74%的村镇银行营业时间在1年左右,当地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较低。尽管村镇银行也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少人仍然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不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意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再加上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小,没有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功能不健全,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河北省23家村镇银行只有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一家有分支机构,只有文安县惠民村镇银行一家加入了人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再者,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也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此外,在存款总额中,一些村镇银行对公存款份额较大,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占比较小,这反映了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

2.金融服务品种少,金融功能缺失,竞争力低下。从河北省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看,一些村镇银行只能提供存款、贷款、国内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等业务,汇兑、同业拆借等一些基础业务都没有,更不要说发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其他新型金融业务了。再加上大多数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与人民银行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的对接,导致村镇银行不能充分为客户服务,造成竞争力低下。此外,从贷款对象和期限结构来看,虽然各村镇银行都提供短、中、长期贷款,但是大部分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都较短,而且受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的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的1000万元,最多的1亿元),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小,导致一些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其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小微企业,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我国当前针对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客户的信用意识较差,村镇银行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再者,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因此,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目前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普遍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贷款投放较少,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风险问题将日渐突出。

三、促进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提高吸存能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向公众宣传的力度,加深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其次,适时开设分支机构,增设储蓄网点,这既可以满足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再次,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储蓄存款的来源,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村镇银行应争取早日加入到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完善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

2.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能力。从当前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受规模、资本、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村镇银行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只有结合自身“决策迅速、灵活便捷”的机制优势,对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出更多针对性强、适合当地市场特点和符合当地农村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才能树立起村镇银行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农户和小微企业在需要金融服务时才会首先想到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4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2]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现代经济,2007(6)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82-03

自2007年3月试行村镇银行以来,至2010年6月,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214间,村镇银行已成为各种民间资本的追逐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各地方政府树立金融政绩,解决融资难的一个主要手段,事实上,在村镇银行的发展中,有着民间资本对金融行业不熟悉的盲目投资,也有着因不了解金融经营风险而来自的地方政府盲目引导。笔者认为,在我们真正认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并找到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后,村镇银行将成为各地方政府需要整理的首要金融机构。在下述的论述中,笔者将通过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来论述。

一、村镇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

1.居民、村民缺乏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形成村镇银行吸储难:目前在村镇银行设立的地方,其针对的主要客户群体是居民、农民,而居民、农民的储蓄观念比较传统,特别是部分地区国内邮政支局、农信社等基层金融机构间歇性地会发生挤提事件,使居民、农民对一般商业银行(特别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存在一定偏见,村镇银行在吸纳存款时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缺乏令当地居民、中小企业的信任,吸储难度较高,容易对村镇银行的放贷等经营业务和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造成不利影响。

2.由于农信社、城商行、邮储银行的客房户群体与村镇银行存在一定交叉,村镇银行发放抵押贷款的几率较小,如发放信用贷款,又由于缺乏相对的风险评估体系,总体上存在风险偏高的现象。

事实上,从国内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布局来看,在基层农村、乡镇,基本上都有农信社或邮储银行,对于基层的传统金融服务需求已基本满足,在信贷方面,在见险可控的情况下,基本上满足条件的需求客户都能贷上款。特别是近年来,邮储银行在小额贷款方面的创新,已使部份需求客户通过信用款贷上了款,就村镇银行而言,由于基资本金较少,使其抗风险能力少,且相对于邮储银行、农信社来说,还存在人才缺乏、经营沉淀少、风险评估体系尚未能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在抵押贷款上的竞争、信用贷款上的竞争都相对于落后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等基层金融机构。

例如,广东计划设立村镇银行的某县,尽管全县总体的存贷比较低(存贷比49%),但对中小企业容易发放贷款的农村信用社来说,存贷比已达到74%,接近监管上限,并且从当地了解的情况来说,有抵押物的人基本上都在银行贷上了款,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对象和民间借贷对象,都是一些无法提供抵押物的客户,因此,村镇银行进驻,如无产品上的优势,与四大国有银行竞争,特别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竞争,发放抵押贷款的几率会较小。

村镇银行在信用贷款,也将面临较高的个人违约风险,据该县银监局统计,在该县,个体户和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信社身上,相对于全部贷款来说,其比率较低,2007年占9.47%,2008年占5.68%,2009年占3.56%,但就相对于不良贷款中的占比来说,其占总不良贷款的比率基本在35%左右,是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村镇银行如果定位中小个体工商户,则个人违约问题是其信用贷款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3.村镇银行同时将面临信用环境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村镇银行面对的客户基本是农户或个体经营户,客户群与信用社相似,但广东某县为例,该县四大国有行都无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基本上集中在当地农村信用社,2007年至今都占全县不良贷款总额的98%以上,至2009年底,农信社不良贷款占全县不良贷款总额的99.8%,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占信用社总贷款余额的9.76%,因此,村镇银行经营的信用环境仍有待提高、改善。

4.政府导向的政策风险,某些行业短期内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但由于政府导向或支持政策的取消,使村镇银行支持的这些行业内的小企业可能倒闭,加大村镇银行的风险。

5.结算渠道不畅顺引起的经营风险,虽然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该文件却未能明确是直联方式加入还是间联方式加入,也未能明确“符合条件”的具体是什么条件,因此,实际落实比较困难,例如,广东某村镇银行就遇此问题,据了解,其今年3月开业至今,结算渠道是以某国有大银行为行进行结算,暂无自己的结算渠道。

6.人才缺乏、贷款调查手段落后或信贷调查无针对性导致的经营性风险。作为村镇银行,是近两年的新兴事物,其经营人员或贷款调查方法主要来自于发起行,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与客户群体又与村镇银行有一定的差异,如对将这些经营方式移植于村镇银行,显然不适合于村镇银行的经营。

作为村镇银行的经营定位,主要是针对小额贷款,事实上,小额贷款因其所面对客户的特殊性,有着一整套不同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调查、贷款风险评估方案,而这些,对于国内银行来说,仍是一个探索阶段,而作为村镇银行,无论从其经营人员的构成上,经营经验的积累上,资本积累上,都无法承受对这些探索的风险,所以,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么走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要么是走不太成熟的小额贷款之路,但无论何种方式所带来的经营风险,都是村镇银行无法承担的。

二、国内村镇银行的经营定位与原银监会设想相背离

从银监会来说,当初设立村镇银行,其主要目的解决金融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农民、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特别是融资需求。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大部分村镇银行的设立地与经营方式与银监会当初的设想相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资本的逐利性,沿用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使村镇银行的经营偏向城镇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现阶段,国内村镇银行的股东构成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或信用社作为发起行,但不是绝对控股的股份制村镇银行;第二类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或信用社作为发起行,并由发起行绝对控股的股份制村镇银行;第三类是发起行全资控股的村镇银行。

从上面三类村镇银行的股份构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资金构成,是商业银行的资本、或民营资本,而现阶段,作为村镇银行在经营上不能享受与信用社同样的所得税减征50%的税收优惠,更无法享受国家其他任何补贴,放在村镇银行身上的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解决欠发达地区的融资难,这与构成村镇银行的资本的逐利性是相矛盾的。另外,村镇银行的经营人员、经营方式大部分是从现有的商业银行迁移或移植而来,使其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面向中小企业或零碎客户的需求。例如,广东某村镇银行的人员构成,除部分一线员工外,基本是来自发起行或大型商业银行,同时其所开放经营的金融产品基本上是发起行的复制。因此,资本逐利性和缺乏村镇银行独有的经营方式,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向和客户定位群体与银监会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2.村镇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弱小,使其不能支持融资困难的企业。虽然,国内的议论普遍认为存在国内小企业融资难、农民融资难等困难,但笔者认为,事实上,有实力的小企业、个人、有抵押的小企业、个人并没有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最多也是存在融资额度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近年来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对一些有风险的行业或企业加强了风险的管理,并且从自身的风险承受力考虑,限制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额度,或限制了部份企业的融资,从而形成了普遍认为的融资难。因此,从实际上来说,未能从商业进行融资的企业或个人,要么是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要么是企业本身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具有不确定性,要么是企业所在的行业具有极大的风险性。所有这些这些特性都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理念相背驰,因为银行毕景不是风投机构,其所追求的是稳健的利润。何况,对于只有几亿注册资金的村镇银行,其本身抗风险的能力就非常弱。以国内经营较为成功的中山小榄村镇银行为例,其三农贷款也仅仅占总贷款的16%,而且这些三农贷款基本上都是三高农业贷款,相对来说,这部分三农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融资也相对容易。

3.政府观念的错误认识,使村镇银行设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设立点和服务范围与银监会设想相背离。政府观念的错误认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村镇银行经营定位的错误认识,认为村镇银行的经营类似风险投资,贷款条件比国有商业银行宽松,认为有了村镇银行就一定能解决所辖地区中小企业、居民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对银行业经营的风险认识不足,过高地评估了村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三是认为设立村镇银行是政绩的体现。事实上,村镇银行经营的方式不仅是银行的经营方式,而且可以说是银行中的承受风险最受弱的银行,其经营的不稳定,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民众问题,也不一定能解决所辖地区中小企业、居民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如将其认为是政绩的体现是政府观念的错误认识。

4.发起行利用设立村镇银行,变相异地开分支机构,使村镇银行的设立点和服务范围与银监会设想相背离。由于银监对对商业银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村镇银行的要求较为简单,使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在异地开设村镇银行,达到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的目的,这势必形成在选址、经营方式、目标客户群等方面与村镇银行的设立点和服务范围与银监会设想相背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中小企业、三农融资难方式的探讨

银监会当初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融资难,金融服务欠缺的问题,所以,对村镇银行设立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100万元),正如前面所述,村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民营资本的引进,政府观念的认识错误,民众对村镇银行的信任度等问题,使村镇银行的经营要么陷入困难,要么与银监会的原初衷相背离,如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旗下的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目前经营得较为成功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是8000万元,其所坚持的是“贷农、贷小、贷散”的市场定位,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其与当地的农村合作银行与城商行仍是主要的竞争对手,换言之,仍不能真正解决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村镇银行的设立不能成为解决金融欠发达地区真正的有效办法和手段,相反,由于其与普通商业银行一样的经常方式(吸储、放贷),如出现经营风险,则会出现影响储户资金安全、接受贷款企业不能正常使用贷款资金等一系列问题,深远之,则有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成为当地政府、发起人、参股股东的包袱,成为当地政府要小心处理或清算的金融企业。使当地的金融企业形象受损,这些在前期的城市信用社关闭和部分商业银行清算中已有先例。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实施:

1.通过税收优惠手段,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以解决金融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纷纷退出农村市场,使本来就欠缺金融服务的地方更加缺金融服务,而部分地区,同于经济欠发达,边农村信用社等基层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退出行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地区有金融需求,但管理成本大,利润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在这部分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如可以规定商业银行在某地设立分支机构,并办理多少中小企业贷款,可以获得减免部分税收。

2.通过设立政府保证金,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大,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政府保证金,与商业银行共同联手,创新金融产品,放大保证金的作用,在政府作为保证人、并有贷款保证金到位的前提下,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三农贷款。

3.探讨贷款保险制度,鼓励保险与银行业联手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分享收益。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无抵押的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要求担保公司的参与,而担保公司的费率普遍较高(广东现阶段的费率约是一年其贷款额的3%,并需提供一定的保证金和反担保),因此,在中小企业普遍接受担保公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探讨引进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开发银保产品,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情况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村镇银行由于其规模、资金来源、经营管理方式、风险承受能力、人才等一系列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反,可能会因为经营的不慎,引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要解决金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村镇银行的发展不是一条长久之路,而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手段、银行联合等一系列的措施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6

[关键字]村镇银行发展特点政策建议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金融改革。中国银监会也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村镇银行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11月,我国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资本总额150亿元,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特点分析

1.从地区分布上看,东部发展优势明显

从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在推广阶段成立的172家村镇银行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设立66家,中部地区8省共设立46家,西部12个省份共设立60家。虽然试点是从中西部开始,但由于经济、金融环境具有相对优势.以及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镇银行的设立进度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2.从发起银行类型来看,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是发起村镇银行的主力

根据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国有、股份制、城市金融(包括城商行和城信社)、农村金融(包括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及农信社)、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等6大类。据统计,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占村镇银行主发起人比重最高,达到总数的45.83%;而2008年,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两类合计设立村镇银行数所占份额超过80%。这一方面与两类银行数量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这两类银行的跨区域发展要求及市场定位有较高的吻合度。另外2008年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比相对较小,仅占7.3%,这可能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大,利润率低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撤离农村市场的大趋势有关。

3.从注册资本数额来看,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断增高,远大于最低监管要求

不断增高的注册资本,缓解了村镇银行成立初期,可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但是也使得村镇银行资金外流的风险增加。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

4.从股权结构来看,村镇银行主发起银行平均持股50%以上,总体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股东数量相对较多,平均接近20个。在可获得数据的88家村镇银行中,主发起银行的平均持股比例约为55%,总体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从不同类型的主发起银行持股比例来看,外资银行以100%居首,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金融也都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仅农村金融和政策性银行总体上低于50%的绝对控制水平。

5.从经营情况来看,部分村镇银行实现盈利

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较小。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起初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2007年和2008年分别亏损20万元和30万元。2008年10月增资扩股至3000万元,2009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1595万元后,才首次实现税后盈利270万元。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6月末全国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实现盈利4074万。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农村金融的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政策的限制

(1)系统联网问题。村镇银行的部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正常联网,如大额清算系统,人民银行核发的联行行号一直得不到落实,在实践中村镇银行只能将大额清算委托给他行,无法开通汇票,不能与其他银行实现互联互通,银行卡业务也开办不了,这对于对公业务的开展极其不利,也给村民存款、取款带来不便,导致银行失去许多拓展市场的良机。

(2)现金供应问题。尽管目前村镇银行可从事资金拆借业务,但是不能进入全国银行间市场拆借,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而且同业拆借时间短,制约了资金的供应。而村镇银行能否直接在当地人民银行发行库存取款,目前仍没有相关规定。

(3)存款保险问题。村镇银行服务面向“三农”,极易产生风险,而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不健全,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性保险也没有完全开展起来。这导致村镇银行的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较低,此外存款人的利益也难以保障。

(4)存款准备金率问题。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比例没有统一标准,人民银行基层行在具体执行中很难把握。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存款业务,应该向人民银行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但是,目前对这些方面尚没有明确规定。

2.政府监管的缺失

(1)监管到位难。目前监管部门难以对村镇银行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管,因为农村金融体系较为庞杂,面临着信息不充分、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虽然银监会文件谈到对村镇银行要实行低门槛、严监管,但是由于县监管办事处人员少,而村镇银行数目逐年扩大,监管成本不断增高。

(2)地方政府制约。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政府在其中的定位是否适当尤为关键。目前,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过份干预,不适当地运用行政手段对村镇银行贷款进行干预,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另一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加以正确指引,村镇银行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

3.村镇银行自身经营困境

(1)定位困惑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但当前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规模小,并且从业人员也较少,这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存在预期上的差距。另外,村镇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必然会追求利润最大化,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就可能脱离服务“三农”的目的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2)吸收存款规模较小

目前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力较低,吸收存款困难。村镇银行虽拥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另外,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相比,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竞争仍处于劣势。在同等条件下,农村居民有了资金剩余,会考虑存入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3)贷款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村镇银行的贷款覆盖面要求其尽可能通过提供小额、灵活的信贷服务来满足更多农民的金融要求,而小额、分散的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这就需要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覆盖成本和风险。但是,面对发放给农民的贷款,利率太高,农民难以接受;而贷给那些脱离了基本农业的有高盈利企业和个人,风险就会增大。而且由于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农村信用贷款缺乏抵押物,可控性较差,即使有抵押,抵押物变现也较为困难。

(4)人才匮乏

当前,农村金融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村镇银行的信贷人员普遍不足,高素质人才更是紧缺;另一方面,熟悉当地农户情况的工作人员及其缺乏。

(5)盈利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村镇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多数设立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些地区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的农业相关项目支持;另外村目前镇银行金融产品较为单一,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进一步制约了其盈利能力和后续发展。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政府和监管角度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和利率贴息

一是享受优惠税收政策。为支持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经营,给予村镇银行1至3年营业税、所得税免税期,允许在税前多提坏账准备。二是由财政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进行贴息,以此缓解农户由于自身不能承担过高的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对村镇银行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利率浮动可以比照小额贷款公司最高上浮至基准利率的4倍。

(2)大力发展各种农业保险

积极推行多种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农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贷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信贷风险。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鼓励农业保险产品创新,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收购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应当尽快研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谁享有农业利益,谁就有义务分担一点风险”的机制,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保费或费用给予补贴,对农业保险给予免税政策,还可经核准开办农村所有财险业务和人寿险业务。

(3)创建农村信用评级和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健全必须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配套建立信用评级、风险管理体系。村镇银行的小额贷款通常是无抵押贷款,这就需要针对申请贷款农户的现金流、运作模式、还款能力等,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评级标准,从而降低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好地保障运营资金的安全高效。

(4)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减少资金外流

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资本约束,切实防范可带来的各种风险。针对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额比较大,可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必要的时候对初始注册资本不但要设置下限,还要设置上限。政府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涉农贷款发放奖惩机制,设定商业化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限额,根据额度来确定奖惩依据。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避免资金外流。

2.村镇银行强化自身建设角度

(1)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知名度和信誉度。

一方面,扩大宣传力度,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突出村镇银行的业务和服务的特点,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其市场定位,根植于农村,面向本地农民,不仅在存贷款方面,还要在结算、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村镇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适合“三农”经济发展特点的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对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2)建设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人才,保障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岗位专业培训,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其次,加大吸引外来专业人才的力度,可优先考虑从当地农信社、邮政储蓄或国有商业银行精简的富余人员中招收富有经验的管理和信贷人员,或者熟悉当地农村情况、愿意为农民办事的兼职人员。最后,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业绩优良的员工提供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3)完善扩大村镇银行融资渠道。

鉴于村镇银行在吸收当地农民存款存在一定困难,村镇银行应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存款来源作为放贷资金,争取从各种渠道筹集经营所需资金。目前,村镇银行可考虑从几个途径筹集资金:一是加强与当地的农信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二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多向央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四是在政策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融通资金。

(4)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

注重风险防范和控制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村镇银行应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信息监测系统,包括贷款跟踪状况与其他各个类型的金融业务的相关信息。建立农户个人、联保小组资信信息库,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核定贷款额度。二是对农民加强信贷政策宣传,增强信贷工作透明度。

总之,为了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村镇银行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徐小青,樊雪志,村镇银行试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金融,2010,4:41-4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家统计出版社【m】,2010:表9-2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7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路径

前言:村镇银行是农村新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农村金融领域的新生力量,其建立主要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村镇银行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内源型融资结构,规范了社会资本在该市场的投向,而且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农村金融市场引导下,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但因受诸多因素制约,以及农村金融组织自身特点影响,村镇银行存在严峻的信贷风险问题,以致遭受严重的损失,无法充分发挥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有效路径防范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一、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常见的信贷风险表现

(一)农村信用资本发展水平低。农村信用资本发展水平低是导致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与其他金融机构对比,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1)服务对象弱势。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这些对象通常较为弱质和弱势,原因在于农业极易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影响,以致存在较大的收益风险,而且分散的农业种植,严重影响农户信贷风险防范、金融机构收回放贷等。(2)担保和抵押物缺乏。获得村镇银行贷款的前提是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但是农民通常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3)信贷风险防范和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用制度缺失情况,而且未制定和完善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实施细则和风险防范法律法规,以致村镇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和处理不良贷款[2]。

(二)信贷投放目标和结构不科学。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放松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但是大多数出资人参与村镇银行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大量贷款或高利润回报,以致涉农贷款比例低,农户贷款受到限制,严重背离建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因此,对村镇银行而言,上述信贷投放目标和结构不科学的经营方式不仅增加了信贷风险,也无法充分发挥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村镇银行因经营方式导致信贷风险增加主要体现在:(1)村镇银行对基层政府和企业的贷款虽然有一定的经营规模,但规模成本有限,一旦出现坏账情况,会致命性的打击村镇银行。(2)村镇银行资本规模有限,现代经营手段缺乏,不能和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竞争商业信贷,也无法承担市场风险。

(三)自主信贷经营能力缺乏。对村镇银行而言,虽然其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但因多种因素约束,仍缺乏自主信贷经营能力。这些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村镇银行为获得信贷利润,向基层政府放贷,同时吸储政府资金;其二是基层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为更好的介入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更多的信贷资源,并介入村镇银行体系中,以致村镇银行自主信贷经营受到基层政府的严重限制。除此之外,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贷款几乎占所有贷款的最大比例,但村镇银行因资金薄弱、信贷风险抵御能力低等,向企业贷款时,极易产生依赖,严重的甚至失去自主信贷经营权。

(四)内部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内部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确保村镇银行抵御信贷风险,但目前村镇银行内部风险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员工素质低。上岗前,没有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员工接受贷款者回扣后,随意放贷。(2)动态信用跟踪管理体制缺乏。前期信用评估和预警难以保证后续信贷资金安全,而且受发展水平制约,村镇银行没有能力建立动态信用跟踪管理体制,以致贷出资金难以安全回收。(3)信用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缺乏。确认贷款人信用评级和资质,科学估计不同等级违约概率和损失,可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但村镇银行缺乏客户评价体系和能力,以致信用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缺乏。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路径

(一)建立贷款人资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资信评定机构和贷款人资信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贷款人偿还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发放贷款前,信贷人员需详细核查贷款人资金需求、经济收入、信用程度等,初步评定贷款人资信等级,并填制成评审表,以利于确保贷款人基本情况真实性。村镇银行建立贷款人资信评价指标体系后,可借鉴其他金融机构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存在的信贷风险。

(二)建立完善信贷风险内控机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完善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贷款各环节落实风险内控机制,分离审贷工作,贷款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如贷前贷款人资信审查、贷后监测、贷款回收等。与此同时,应加强和贷款人的联系,尤其要协调和联系外出打工的贷款人和借贷企业。此外,应对村镇银行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信贷质量,并避免随意放贷,从而有效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

(三)健全自主信贷经营法制体系。现阶段,各银行有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制体系,但村镇银行与这些银行对比,经营规模、信贷对象、产权安排、组织形式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结合村镇银行具体组织情况和农村信贷风险特点,健全防范信贷风险的法制体系,如自主信贷经营法制体系,以利于控制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自主信贷经营能力。自主信贷经营法制体系的健全主要体现在:规范村镇银行管理制度,观测落实优惠政策,通过法律确保信贷回收;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管理体制,严格执行信贷风险责任制和报批制,尤其要注意考察政府贷款项目。

(四)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目前,村镇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缺乏问题,需建立完善并贯彻执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以改善信贷风险判断和反应滞后情况,从而有效提高贷款效率和决策质量。与此同时,还应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接受客户评价,做好授信工作,及时纠正客户指出的不足。在建立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过程中,村镇银行应遵循信贷风险传递顺序,利于超前搜索和控制信贷风险。此外,还应加强信贷风险整体监测,如区域、特定客户群等,从而可靠有效的增强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小结:总之,村镇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贷风险防范是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我国农村金融和“三农”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因受诸多因素制约,如农村信用资本发展水平低,信贷投放目标和结构不科学,自主信贷经营能力缺乏,内部风险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存在信贷风险,但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路径,不断建立完善贷款人资信评价指标体系、信贷风险内控机制、自主信贷经营法制体系、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等,可以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对“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9

(中国人民银行汝州市支行,河南汝州467500)

摘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关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未来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基于河南省汝州玉川村镇银行个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村镇银行的现实困境及困境产生的原因,构建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该村镇银行乃至其他地区村镇银行的健康、良序、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农村小微金融;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93-03

一、引言

农村小微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村镇银行作为小微金融,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实践,它的设立为建立多种形式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金融需求,补充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但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自身发展不足,配套制度不力,竞争能力偏弱,企业的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村镇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影响到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未来,而且事关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河南省汝州市玉川村镇银行个案,深入进行调研,并系统分析了该村镇银行的现实困境及可能的原因,构建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该村镇银行乃至其他地区村镇银行的健康、良序、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汝州玉川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汝州玉川村镇银行)是由河南省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该行于2013年1月24日在河南省汝州市正式开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济源农村商业银行出资2000万元,本地14家中小企业和自然人出资共3000万元。

截止2014年3月底,该行资产总额14978万元,负债总额10137万元;各项存款9069万元,较年初减少3315万元。各项贷款11782万元,较上年初增加786万元,各项贷款中涉农贷款余额11782万元;利润总额-158万元;资本充足率41.94%;存贷比129.91%;流动性比率24.52%,略低于达标值≥25%;备付金比例为3.94%,低于达标值(达标值≥5%)1.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贷款集中度风险指标符合监管要求;资产利润率-12.36%;资本利润率-39.64%;成本收入比97.64%。

三、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吸收存款困难

从汝州玉川村镇银行的实际运营来看,吸收存款困难是目前村镇银行的最大难题。为增大存款资金来源,该村镇银行虽采取了一系列吸存措施,但本地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增长缓慢且不稳定,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造成吸存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因而所选择的设立地点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规模等因素影响,农民和乡镇企业的收入有限,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限制了储蓄存款的增长。二是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品牌形象尚未树立,公众认知度不高,无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累积的信誉。特别汝州曾是三会一部”的重灾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农民对这个植根于农村的“草根”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三是村镇银行营业覆盖面小。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只有一个经营网点,而且设在县城,在乡镇没有网点,存取款不方便,农民更倾向于周边存取款方便的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银行,一般不会选择到村镇银行存款。

(二)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不足

根据《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村镇银行可以办理银行的存、贷、汇以及各种中间业务,在满足所在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后,还可以用富余的资金投放当地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然而,汝州玉川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却远非这么乐观。目前该村镇银行还没有开办信用卡业务,中间业务更加无从谈起。虽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这个“条件’’至今未明确,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尚无法以直联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导致其客户无法在银行之间直接划账、全国支票不能结算,企业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的很少。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开业到现在,当前仅仅开办了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质押贷款业务和票据转贴现业务。目前该村镇银行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业务和产品上,没有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对于农户教育、购置生活用品、房屋建设等消费类贷款的探索还较少,对电子银行、保险、发行、兑付、承销及买卖政府证券、金融信息咨询、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的开发较少,缺少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农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专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源不足

村镇银行基于立足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一般都设立在地区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要想吸引优秀的人才比较困难。虽然汝州市在地域方面没有存在天然的弱势,但是从汝州玉川村镇银行的员工构成上来看,该村镇银行缺乏必要的专业人才。该村镇银行现有员工18人,其中,副行长、行长助理为控股商业银行外派的管理人员,而基层业务人员主要在当地招录,全部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本科学历以下的4人,本科以上的为11人,但大部分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技能。

(四)支付系统、征信系统不健全

支付结算系统不顺畅。支付结算系统,是指人行的支付系统和银联网络两个系统。到目前为止,我国村镇银行的支付系统还没有实现和人民银行的直联,人民银行没有给村镇银行提供专门的接口。即便与人民银行实现了支付系统对接,但自身资金规模小、地位孤立必然造就其支付结算的高成本。目前,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主要依托控股金融机构或协议机构,资金汇划费用比较高。另外,加入银联网络系统对该村镇银行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高昂的接入费用使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对银联网络望而却步。

征信系统不健全。汝州玉川村镇银行虽然地处经济发展较好的汝州市,但是多年来,农村的信用环境一直不好,农民的信用体系建设覆盖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满足不了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目前为止,当地人民银行还没有提供给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征信系统接口,在办理贷款业务时,该村镇银行为了获得客户的征信报告,只能派工作人员到平顶山市人民银行,在人行限制的时间内检查客户的信用信息,这种方法非常费时。且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在成立时间短,存在工作人员不足、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再去人行查询征信信息时,由此减少的人和村镇银行其它的工作造成别的员工工作量的增加和业务处理时间的延长,都极大地降低了该行业务处理效率和村镇银行灵活短小的业务优势。

(五)风险控制任重道远

从内部控制看,尽管村镇银行有背后的控股商业银行进行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成熟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两者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务,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也与商业银行有所差异。村镇银行的其他法人股东,缺乏对金融机构管理的经验。另外,由于村镇银行与其控股机构存在空间的不连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受到地域的限制,管理成本较高,为村镇银行违规经营埋下隐患。

另外,根据制度的安排,村镇银行主要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加之农村担保资产的缺失,造成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同时,从该村镇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资产主要是贷款和票据贴现,其他金融资产几乎为0。单一的业务范围限制了多元化资产配置,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无形中加大了该村镇银行的市场经营风险。从数据看,2014年3月底,汝州玉川村镇银行的存贷比达到了129.91%,潜在的经营风险已经很高。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提高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

针对汝州市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支持不足的现状,应积极引导村镇银行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网点覆盖率,增强村镇银行吸收储蓄的能力,扩大贷款的范围,增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实现以规模取胜。村镇银行应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立足于以农村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保持旺盛的“下乡”动力,真正服务于“三农”。

(二)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组织资金的能力。汝州玉川村镇银行要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信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和信任村镇银行,愿意把手头资金存放在此;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积极完成行里分配的存款任务。

地方政府要做好正向引导工作。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正确认识这些新生事务,通过存放财政存款,工资等形式,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组织能力,提高其经营水平。

人民银行要加大支持力度。在从严监管的基础上,在头寸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积极支持。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比例,增加可使用资金头寸,增强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可以从金融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挖掘。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不同客户群体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客户细分,为客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例如,对于农户,可以提供贷款、理财、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开展家庭房屋改造贷款、子女助学贷款,购买大型生产资料贷款;针对高新科技产业和电子商务领域小微企业的经营特点,充分考虑企业经营记录和未来成长空间,量身定做金融产品。探索新的贷款模式。引进担保公司或实行小额无担保贷款模式,解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对供应链产业上的企业可实行“公司担保、分户贷款、封闭运行”的贷款模式;积极开办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农户(企业)联保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等品种。在经营方式的创新方面,汝州玉川村镇银行可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当地企业、保险公司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进行合作,实行联保贷款,减少信贷风险。此外,村镇银行在大力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加快发展如信用卡、汇兑等中间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之时,农村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增多,人才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根据汝州市玉川村镇银行员工的几种来源情况,对一线员工除了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要加大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增加员工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培养提高工作的各项能力;而对中层管理者应该侧重团队协调能力、服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项能力的提升;高级管理人员要会选人用人,注重管理的创新,做出正确的领导决策,起到带领团队、发掘团队最大潜力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培训,才能使村镇银行的员工掌握到最新最实用的东西,才能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各项能力,才能为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

村镇银行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必须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突破原有的传统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切实增强各岗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日常业务操作中,强化分析应用能力,抓住管理的重点目标,寻找和把握村镇银行经营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并通过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制度、运行机制、资源管理、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与创新,构筑起全体参与、协调配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六)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

加大村镇银行的税收减免力度。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的若干年内,对提供的“三农”贷款应免除所得税和减收营业税,税收减免可用于核销“三农”贷款坏账。

改善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

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专业工作委员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协商交流与信息共享,通过召开“村镇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镇银行+小微公司+农户”对接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向村镇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向优质客户介绍金融产品,实现银企双赢。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0

2006年12月,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决策层和理论界都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破解农村资金瓶颈寄予了厚望,但目前众多的研究已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制约[1-6]。本文拟在金融生态理论指导下,探讨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在金融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生态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

金融生态最早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于2004年提出。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仍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生态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7-8]。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就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一样[9]。还有学者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活动主体(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和金融中介机构)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10]。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范畴应该涉及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等三个方面,它涵盖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中介调控体系等方面内容(见图1)。

二、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存在问题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主体竞争性不足且竞争力不强

金融生态主体是金融生态的核心。从金融生态主体看,村镇银行存在着发起人条件要求严格、资金不足与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1.发起人门槛制约着村镇银行的成立,造成村镇银行数量有限,竞争性不足自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已成立的村镇银行达到148家(2007年成立19家,2008年新增70家,2009年新增59家),但这样的发展速度与设立村镇银行的工作计划要求相比,仍然相距甚远。按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到2011年年末,全国应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按照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唯一股东或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或股份总额的20%。目前,村镇银行的设立处于“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获得金融支持,急需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赚钱效应,让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参股意愿强烈;但是发起人这一瓶颈问题,却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在缺乏社会认同,吸储难度较大;贷款需求旺盛,可贷资金不高;税收压力较大,政策扶持较弱;人力资源不足;无法发行银行卡,客户只能拿着存折办理业务;客户通过村镇银行汇款,还要转借第三方通道等问题的制约下,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积极性不高,大中型银行对成立村镇银行兴趣淡薄(见表1)。以河南省已成立的7家村镇银行为例,其发起人多是外地商业银行,如浦发银行、莱商银行、包商银行、广州农商行等,而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多是为了实现异地扩张(见表2)。

2.资金瓶颈制约着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刚进入农村市场,规模小、网点单一、业务种类有限,缺乏品牌效应,吸储难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同时由于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因此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但向当地银行拆借成本又太高。在资金来源受限的条件下,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较为有限,加之在正规监管之下的必要成本支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投放非常有限,制约了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1]。以成立1年的安徽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9年5月24日,存款余额9315万元,贷款余额7729万元,贷存比高达83%,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比例。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农户经营性贷款为14308亿元,而村镇银行发放的总贷款余额只有90多亿元,按农户贷款比例为40%计算,村镇银行发放的农户贷款在我国农户经营性贷款中仅占0.25%。

3.人才短缺制约着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提高《规定》要求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大多数村镇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基本能满足要求,但一般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11]。以安徽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的18名工作人员中,董事长、行长、副行长3名高管和综合办主任拥有中级职称和多年金融工作经历,基本符合要求,但其他的14名员工中由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公司职员构成,员工整体从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风险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同时,由于农户数量多且居住分散,村镇银行又大都设在县城(市区),信贷人员的数量就显得非常不足,增加了吸储难度和信贷风险。以吉林省的磐石融丰村镇银行为例,该行2007年7月共有12人,其中信贷员4人,而他们面对的是14个乡镇的36万农民,最远的距磐石市100公里。该行的负责人估算,村镇银行信贷员至少得有30人、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信贷员,才有一定的竞争力,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二)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的重要保障。从金融生态环境看,村镇银行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不高、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的制约因素。

1.缺乏社会认知,难以吸收社会存款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社会认知度仍然不高。据调查,有近30%的被调查者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客户存在风险疑虑,经常有人咨询其“是否为私人开办的银行,能否长久开办下去”。许多居民和村民认为“村镇银行是杂牌”,“有钱老板开的”,担心“存钱被卷跑了怎么办”,因而“不敢贸然去存款”。甚至有居民认为在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国外一些银行都破产了,万一这个村镇银行也破产了,存进去的钱怎么办”。缺乏社会认同,造成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非常困难[12]。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东吴村镇银行为例,该行2008年末存款余额为15347万元,其中对公存款13292万元,主要是地方政府及股东帮助协调的存款,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055万元,仅占全部存款的15.5%。#p#分页标题#e#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信贷投放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逃废金融债务现象严重,对逃废债的个人和企业打击力度不够[13]。以河南省县域企业逃废债为例,2004年末全省县域企业逃废债务的数量增加了2775家,达到18540家,逃废金融债务本息达到176.97亿元。

(三)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不畅

健全的金融生态调节是金融生态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从金融生态调节看,村镇银行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监管部门非现场监管难度大、自身调节不畅等问题。

1.政策支持不足,发展面临诸多难题(1)货币政策支持不到位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虽然解决了开户、资金清算、存款准备金和征信、统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急需解决的央行再贷款、银联入网等问题仍未得到明确规定。(2)缺乏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却没有享受到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待遇,相关行政性、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免和涉农资金存款的支持都没有体现。如政府没有出台配套的存款保险、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贷款利率及信用担保、法制规范等政策,由于业务开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

2.难以满足监管要求,金融风险防范有待加强目前,村镇银行不能很好地满足非现场监管数据报送要求,主要表现在:(1)不能实现报送的自动化。填报依靠手工填制,工作量较大。(2)不能满足报送的及时性。由于村镇银行大多设立在县城或乡镇,没有专用网络与监管部门连接,传输数据只能依靠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影响了数据报送的及时性[14]。如信达村镇银行借用其发起行张家口市商业银行的报送网络,而周家庄资金互助社只能借助当地农村信用社的网络进行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报送。(3)成本因素和技术因素制约了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据测算,建设专用网络耗资较大,铺设网络、购置服务器、终端机等前期投资至少需8万元左右。而每年网络线路租赁费约需1万元左右,此外,专用网络需定期进行维护,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科技人员缺乏,无法完成维护工作,如将维护工作外包,无形中又增加了机构运营费用。

3.内部控制不完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由于机构规模有限,为降低经营成本,多数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组织机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管理者或者大股东的“独裁”现象,容易把金融机构变成其个人的小金库,增大了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内部人控制不但会改变村镇银行设立的基本宗旨也会产生大量的内部关系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从而积累金融风险。

三、优化村镇银行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推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健全金融生态主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完善金融生态调节三方面综合采取有效措施。

(一)健全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主体

1.放宽主发起人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条件限制,大力增加村镇银行的数量目前,银监会对主发起人的资格要求是必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达到20%以上,同时实行“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双挂钩政策,即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设立1家村镇银行,必须在中西部地区设立2家村镇银行;在国定贫困县设立1家村镇银行,可以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设立1家村镇银行。这极大地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尤其是在县域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建议允许资本实力雄厚、经营稳健、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省级龙头企业也可以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

2.适当提高注册资本的准入门槛,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规定》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资本准入门槛明显过低。在目前民间资金充裕的背景下,适当提高注册资本准入门槛,可较好地解决村镇银行资金不足问题,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升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吸纳熟悉农村金融、经验丰富、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通过以老带新、以岗代训、以会代训等培训模式,规范员工业务操作行为,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流程,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村镇范围内培育有一定文化背景、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成为村镇银行的信贷员,降低信贷风险。以村为切入点,让村干部成为银行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一种简便、安全的贷款模式。同时,从农行、农信社精简的富余人员中吸收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人员进入村镇银行,提升村镇银行员工的数量和质量。

(二)优化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首先,召开由县委、县政府、县人民银行、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中小企业代表、农户代表组成的村镇银行推介会,让村镇银行所在地各个阶层均能深入认识村镇银行的性质、特点与服务特色,消除对村镇银行是私有银行的认识误区。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户外广告宣传,让宣传进社区、进村庄。利用村干部贴近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优势,聘请村干部代为宣传。最后,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在深入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进行信用评估时,全面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金融产品种类、办理各项金融服务的具体流程与要求,让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信赖村镇银行。

2.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优良信用环境首先,加快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优化执法环境。其次,加强金融知识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使用金融工具。最后,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民纳入社会诚信系统,培育全民信用意识,做好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工程,对信用环境好的自然村、诚实守信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信贷政策[15]。

(三)完善村镇银行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

1.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一是实行分类监管。农村金融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征,并有一定的政策性,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坚持审慎但行政不干预的监管标准,在机构准入、产品开发等方面制定合理的监管门槛,营造适度竞争、勇于创新的农村金融市场。二是要提供必要的财税扶持,构建财政的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对涉农业务,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来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