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02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课程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取得了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和投入不足等因素,我国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首先,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更加宽泛,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德育和健康等。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德育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教学内容包括素描、色彩、图案、设计概括和字体设计等。还要注重学生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后期的设计和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对学生广告制作和装潢模块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的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化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广告和装潢设计中的应用。

二、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视觉反应能力,通过相应的训练增强学生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感悟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想象的能动性。再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使基础课教学满足专业课的需要。

三、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

在进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经过相应的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强调专业课教学与理论基础教学的结合,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社会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理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内容,改革过去的教学经验,强调教学的实用性。

四、规范实践教学的过程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规范化和质量评估是提高实践教学的保障。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规范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社会需求

自21世纪来,我国的中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劳动所需求的实用艺术人才开始出现很大的缺口。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调整后的产业结构,随之而来的就是美术职业学校毕业生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在设计行业对就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包括科技知识、设计理念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特别是很多职业中专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严重的打击与挫折,深深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不足或者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信服学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及设置。

当然,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各方面:

一、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与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河南省的职业美术教育不容乐观,但是国家对职业学校的发展还是相当重视的,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投资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现在河南职业美术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国家每年都给这类学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基本能够解决90%甚至是100%的学生学费问题,其余费用比如在美术专业上的消费全部由学生家庭自己承担,根据现在农村家庭实际的收入,负担这些费用并不吃力。不过这些政策与资金扶持与高等教育经费的高速增长是无法比拟的,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一定程度的泛滥和专业技能教育上的不足,一方面是大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定位不准确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是社会严重短缺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劳动市场需求与教育成果脱节。

二、高等学府的美术专业扩招对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也产生一定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仅有二三十所高校对美术专业进行招生,而近年来竟然有1000多所高校招收艺术类专业考生,自1995年以来连续十几年高校扩招,目前招生规模是“跨越式”的提高,甚至盲目扩大,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每年招生计划均在3000~5000人,并且高校教育美术专业办学的形式多样,使上大学变得非常容易,高校的美术教育一派繁荣景象,这也是导致选择中专层次的美术专业生源逐年锐减的原因之一。

三、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歧视评价

近几年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高学历”极端导向,出现了人才需求高端化,使得低层次学历的学生求职难。而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歧视,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无路可走的时候才迫不得已选择职业学校,导致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源质量整体下降。

四、社会上非美术专业性质的电脑学校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以电脑作为管理或运行方式,社会从业人员对电脑的需求,致使社会上以此为契机开办了很多相关专业的电脑学校。这些社会办学课程灵活多变,小班教学、培训周期短,也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致使电脑设计美术专业的生源流失。

从电脑学校学习以上专业后毕业的学生,目前大都从事着美术设计领域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就业立足点低并且很实际,就业目标基本定为从事初级的基础电脑设计工作。所以这些人才很容易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且他们在综合性电脑操作方面要强于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且他们求职的成功概率往往比美术专业毕业生要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掌握的社会语言和专业语言都与这些人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社会很多画室开设的高考补习班的冲击

由于近几年所出现的“艺考热”,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对高考美术专业的招生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这场热潮中优势最强的首当其冲要数普通高中。在这种情境下更多学生是可以选择职业学校的美术专业高考班的,可是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造就了公众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歧视,又经过这几年的恶性循环,学生宁愿选择这种配合学校文化课学习同时也能达到高效率学习美术专业课的环境,也不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美术高考专业,这就导致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不同侧重点的考前培训班。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3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美术高职院校;设计类绘画基础课教学;艺术修养;美术赏析

有人这样概括高职美术教育:“高职院校不是培养艺术家的地方,培养艺术家的任务就交给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这样的院校吧。我们高职院校就应该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就能就业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肯定此话较为客观朴实的阐述了一般高职院校的教育性质,但是,忽略了艺术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高职美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身处艺术高职院校,和学生们朝夕相处,谈学习、谈人生、也谈艺术。面对茫然不知所措的稚嫩面孔,也时常会引发我对教学方面的思考。难道我们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只配做一名技术工人?难道我们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只能从事美术行业中最底层的工作?

现如今,全国各大高校美术专业的开设可以讲是遍地开花,不管前身有没有美术专业,近十几年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美术专业。美术专业院校也由先前的以 “绘画” 为主而转变成为以“设计”为主。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高职院校美术系没有纯艺术专业(国、油、版、雕、壁),只有美术学院和师范本科院校才设有纯艺术专业,我们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以设计为主。

艺术类高职院校不完全等同于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可能更注重技术,艺术类高职院校毕竟带有“艺术”二字,别的艺术门类不加妄论,说美术专业。美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重复的绘画和设计是没有意义、没有生命力的。美术专业的创新性就决定了美术专业的教学思路不能简单、纯粹的定位于以“技术教育”为本。如果单纯的定位于“技术教育”为本的话,学生完全可以选择社会上类似电脑软件培训班这样的机构,也就没必要跑到学校来念书了。所以我不同意将艺术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定性为“技术教育”为本的观点。

作为绘画基础课教师,从我的本专业角度出发思考的问题:一是基础课教学问题,二是应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想呼吁的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发挥绘画基础课对设计专业真正起到辅助作用

时常在课堂上有些绘画基础并不好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绘画和设计有直接关系吗?是不是画画能力强的人设计就一定强?”我的回答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也不象你所说的画画能力强的人设计就一定强。绘画能锻炼我们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设计往往是一种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往往又需要这种造型能力表达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必然引发我们设计类绘画基础课的教学问题,如何发挥绘画基础课对设计专业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停留在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帮助究竟有多少呢?

(一)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水平来看

经过高考层层筛选,美术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整体水平是比较差的,造型能力极弱,这也是其它高职院校所必须承认的。面对这样一个造型能力极弱的群体,基础教学时间仅为一年,试问和我一样身处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可能性有大?我们教师要求学生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会又有多少?

(二)从设计专业本身来看

那么,对于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而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

(三)需要探讨较为适合的教学方案

在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中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是必要的。在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吗?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如何在绘画基础课上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我们教师进行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

绘画基础课,我们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结构素描练习中的理性分析作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其次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除了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还应提倡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学生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静物的自由组合练习到想象默写及意象创作。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我想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适合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家。如今,年轻人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这样的课程练习对于学设计的学生也许会更受欢迎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重要环节。

针对设计类各个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特殊性,相对应的拿出具体的教案,让绘画基础课对设计专业真正起到辅助作用。

第二个问题:关于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问题。这是我一直想呼吁的问题,也是我们高职院校严重忽略的一个问题

以美术作为职业,其职业道路是漫长的。很少有以美术为职业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绽放异彩,大部分艺术家是要经过漫长的探索才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那么,决定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除了其过人的天赋,我想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其“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会对一个人的情操、品格、气质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提高艺术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在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中逐渐培养和提高,关系到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提出,我们高职院校开设了美术史课。对,我们高职院校是开设了美术史,但我觉得还不够。实际上,美术史注重的是史,阐述更多的是美术发展历程,具体到一副作品时也只是从该作品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及文学角度进行阐述,而不是从作品本身来解读,如:构图、造型、画面构成、场景安排、色彩、色调等。所以学生往往记住的只是该作品的作者、年代和历史,很多学生索性美术史考试结束后什么也不记得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

我曾经在我校提出过增设“美术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赏析课的性质是什么?美术赏析课不完全等同于美术史课,有相近的地方,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共同的地方都是研究学习过去人的作品,不同的是美术史侧重的是史,而美术赏析侧重的是作品本身。美术赏析课的任务是要给学生摄入大量的作品信息量,在了解作品、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解读,通过该课得出美术各专业门类的相通之处,从而领悟艺术本质的东西。

那么,我们高职院校为什么有必要通过增设“美术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首先,又要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素质说起。学生的造型能力弱,绘画基础课本来是起到辅助学生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这么一个功能。但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太低,在校基础课只有一年,其教学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也就无法完全通过绘画基础课来提高认识,需要另外一种有效途径来进行弥补,我认为这种有效途径就是“美术赏析课”。其次,要从我们高职院校的艺术环境说起。高职院校不是美术学院,美院有相对良好的艺术氛围,光艺术藏书就不是我们所能比的,还有校内校外展览馆的大量信息,这些条件也是我们不具备的,所以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这种养分的条件显得先天不足。再次,艺术欣赏不同于科学认识。它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是艺术修养的组成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艺术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艺术美,理解画面各方面的知识,从欣赏中达到学习得目的。二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通感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在于对艺术欣赏的格调,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学习价值,而低俗的作品则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而且容易产生误导。那么,审美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能力及作品品位的高低。在我们的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我们专业技能课,甚至更为重要。专业技能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并熟练是可以达到的,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认识、一种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一旦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其效果将会是终身受益,而不是只懂得几款软件的操作者。因此我们当老师的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知识和信息量整理出来,通过课堂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讨艺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是揠苗助长,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果,也许在学生就业之后也不能起到最直接的帮助,但对他们今后从事美术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讲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综上所述两点是我目前对美术高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认识。我希望美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成为一名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工作者,而不只是一名技术工人。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提出更好、更新的教学思路。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站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北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知识要求的数据,并对美国o*net网站数据进行检索,了解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者的差异。

研究者调查了北京市两家软件服务类企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发放、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了4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样本量为31份,问卷的有效率为78%。

本研究的工具源自o*net工作分析系统。o*net工作分析系统是由美国劳工部组织开发,综合了问卷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各种工作分析方法,能够将工作信息和工作者特征等统合在一起,目前已取代职业名称词典(Dot),是美国广泛应用的工作分析工具。本研究选用了该系统的知识要求问卷,其信效度也得到有关研究的检验。

知识要求问卷包括33个知识科目,主要考察职业涉及的核心知识,要求被调查者对每个知识要求的重要性和程度要求进行评价。重要性评价采用5级量表,其中1为不重要,5为很重要。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重要性,选择“2”“3”“4”。程度要求评价采用7级量表,其中1为很低,7为很高。被调查者也可以根据自己认为的使用频率,选择“2”“3”“4”“5”或“6”。

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描述性统计指标和排序差异。

根据o*net问卷的结构,我们从知识要求的角度对北京和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得分进行对比,并利用得分进行排序。结果的分析从排序和排序差异两角度进行,结果如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美国o*net数据,针对知识要求的重要性整理成表1。

由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调查的数据在知识要求重要性排序前5的是:计算机、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中文和人力资源管理。美国o*net的排序前5的是:计算机、数学、中文、工程技术和客户服务。

通过重要性平均数排序结果看,北京调查的数据重要性前5的知识类型涉及的领域较宽,包括理工、管理、文学等多个大类,而美国o*net中有三项知识来源于理工;北京调查的数据和美国o*net后5的知识类型相似。

从重要性排序差异角度来看,排序没有差别的是:计算机、会计学、医学、化学和建筑学。而差距最大的五项是: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技术、公共安全、心理学和物理学。

从上述排序差异结果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序无差别的知识要求中,计算机知识作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这一职业的专业知识在北京调查数据和美国o*net中的排序均表现的极为重要,而其他四项由于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这一职业的相关性极小,都表现为不重要。而从差异性较大的结果来看,北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社会科学和一些基础学科上表现得更为重视;美国o*net数据中体现的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要求方面比北京表现得更为重视。因此美国o*net比北京更加看重专业素质,而北京比美国o*net更加看重综合素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和美国o*net数据,针对知识的程度要求整理成表2。

通过对表2中的程度要求进行排序,北京使用频率位于前5的是:计算机、中文、客户服务、文秘和外语。美国o*net使用频率位于前5的是:计算机、数学、英文、工程技术和教育学。

从知识的使用频率看,北京的计算机技术人员,除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知识外,涉及的最主要的学科大类是语言类和服务类,客户服务和文秘虽为服务类知识,但是对于语言文字的要求也很高;而美国o*net中的反映的美国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多的使用工程技术、数学与计算机,处理更多的技术问题。同时,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更多地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其专业水平。北京和美国o*net后5的知识类型相似,均为与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工作无关的一些知识。

从排序差异角度来看,程度要求差异最大的五项是:工业设计、公共安全、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历史学。程度没有差异的是:计算机、食品生产和建筑学。排序差异角度看,美国o*net更加偏向利用现有的工程技术知识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改进。

根据知识要求的分析结果,北京和美国o*net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在心理学、人力资源、文秘、外语、公共安全、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以下角度:

从个人学习经历角度看,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的课程都是相对全面的;在大学的学习中,即使学习的是技术相对专一的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社科类课程依然存在;这对中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的影响是巨大的。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培训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

从职业素质的角度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胜任要求都将科学文化(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并列强调。既要求学生或者从业者知识面较广,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文艺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也要求其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这也造成了被调查者作答问卷时产生一定的差异。

上述的差异会从根本上影响个人对知识的选择面大小。从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的企业更加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完成任务”;而美国的企业更希望自己的员工可以“更加完美的完成任务”。从消费者市场的角度看,中国的消费者更加崇尚功能的全面性,由此也会使得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需要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美国的消费者更加追求产品的品质,这就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知识的深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包装设计;项目化;高职高专

包装设计是一门融合社会、科学、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多种学科的课程,其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开设包装设计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打下基础,而如何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中更好地教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缩小学生水平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包装设计课程及学生特点分析

1.高职高专包装设计课程分析

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都开设有包装设计课程,且均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包装设计课程涉及材料、结构设计、人体工学、商品学、美学等,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2.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分析

要想设计出一件优秀的包装设计作品,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造型、创意能力,并且对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等具有较强的提炼能力,这样才可能对产品包装中的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等元素有较好的设计。所以,设计师要有较强的文化基础和艺术审美能力。高职高专中的艺术专业学生一般文化课分数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接受过高考前的美术突击强化班教育。所以,相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说,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有所欠缺。

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调整,以提升高职高专艺术专业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应从包装设计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出发,围绕企业真实设计案例,结合多种教学、实践场地,理论结合实践、学做一体,把课堂教学模式从过去的理论讲解型转变为能力训练型,进而形成完整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

1.“项目引导”“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引入真实或仿真的企业设计项目是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核心,这种选题方式可以把学生带入较为真实的工作氛围与环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项目流程的需要给学生细分工作任务。(1)成立项目组在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转变其在课堂中的角色,即教师由班级的任课教师转变为项目总负责人,而学生转变为项目组的设计师。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并向学生分配任务,进而对项目进行分析,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寻找案例设计的突破口。除此之外,教学场所也应尽可能地多元化,如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相关企业和室外等。(2)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包装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推出一种新包装,还是改良旧的外观,都要进行市场分析。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和自身进行准确分析与定位,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才会有竞争力。此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对项目所属企业品牌、产品内容、包装材料、造型、制作工艺、视觉设计、同类产品及目标消费群体分析等。同时,教师在市场调研过程中要强调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学生走访一些校外包装企业、超市,尽可能地做到教、学、做一体。(3)设计与制作通过前期的分析与调查,学生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的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包括材料与工艺、结构与造型及视觉设计。完成电脑制图后,教师带领学生集体参观包装印刷厂,了解包装印刷流程。(4)分析总结经过完整的项目化设计实践,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实施“三合一”的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合一校企合作是现今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加强校企合作和建设包装设计校外实训基地是项目化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针对包装设计行业特性,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教室与工作室合一所谓教室与设计工作室的合一,即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以设计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模拟包装设计课程学习体制。除了基础的教学场地与设施外,还包括会议区、讨论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展示区等。教室与设计工作室的合一可使教室具有教学功能,同时也可以承担设计业务。(3)教学与生产合一学校可直接承接企业现有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任务,将学生的最终成品投入企业生产,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包装设计课程的社会服务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晓.关于高校包装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大学教育,2013(14).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实施路径

1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格、气质以及修养等。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就是美育,可以与学生的审美需求相一致,将学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来,确保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欣赏一幅画,可以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现阶段,在大学生基础素质中,文化艺术素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要对中华历史文化进行充分了解,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来,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等提升上来,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生的人格健全化,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如果人才能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显个人魅力,一旦文化艺术素养严重缺失,很难保障一流的人才质量。所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文化艺术素养是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借助文化艺术素养,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兴趣充分调动出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出来,灵活应对各种危机情况和丑恶事件,树立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2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文化素养层面分析

现阶段,高职的招生现状决定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底子更为薄弱,尤其是英语等基础科目。由于在专业术科考试期间普遍被“重专业、轻文化”的氛围所影响,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仍旧没有转变思维,甚至认为文化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殊不知文化素养决定了艺术修养的广度与艺术内涵的维度。因此,高职艺术生很难满足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需求。

2.2综合素质层面分析

从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之学情来看,学生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人际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职舞蹈专业学生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仅仅以掌握技术动作为目的,往往没有对舞蹈艺术本身的理论体系进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辩证思维,综合素质薄弱,直接造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重复单一,是目前高职在培养艺术人才综合素养层面一个显著的问题。

2.3文学修养层面分析

一般来说,艺术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文学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1]。基于此,如果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难以保证,将会导致自身专业课程学习难度的增加,很难将艺术背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也无法将文化内涵纳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进而很难将艺术内涵充分传达出来。

3高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的实施路径

3.1合理引导,提升文化素养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对专业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学习进行合理安排。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美学等[2],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和学课教育是有区别的,教师团队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尊重客观事实,合理引导,如定期邀请艺术家进行人文类文化讲座,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形成全面的价值观念。通过加强学生基础文化修养的培养,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开来,告诉他们,一个成功的“学艺人”,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决定艺术表现的深度和广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学修养

通过对学生实际学情进行客观分析,要确保文学修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针对高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这一特点,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沟通、交流、表达的课程,这也意味着要同步提升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因为事实证明,在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的前提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全员育人,提高内在思想素质

在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将学生的心灵唤醒起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高职院校要定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将学生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提升上来[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引导作用比较强化,对价值观念的形成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学生要树立高度的自律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

3.4统筹兼顾,充分开发教学资源

对于艺术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注重将学生的艺术趣味性提升上来,并加强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提高艺术专业课程的艺术趣味性。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到简单的技术性艺术训练课程,要注重对相关艺术方面的文化课程进行增设。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要基于横向视角,对多个学科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将学生的艺术学习创造性激发出来,更好地挖掘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4]。同时,艺术专业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艺术与文化课堂讲座的开设,加强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将学生的交流热情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艺术和文化的高效统一和一致。此外,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还要将自身的艺术情趣提升上来,将现代化艺术观念渗透到位,并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专业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备生存发展的能力。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8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模式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不但需求量增大,而且对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当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设美术学院,不断增加美术专业的类型,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随之扩大,但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美术人才质量不高,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各设立了美术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首先,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单一地给学生传授美术绘画技巧,一味地让学生临摹其他人的作品,忽视学生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对于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内容而言,文化课占的比例极小,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化知识和人文内涵,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经常不尽如人意。最后,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重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被忽视,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应用能力不强,不会把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总之,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吸取教训,构建出适合自己的美术教学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制订教学目标

当前,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研究社会需求,并针对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在制订出教学目标之后,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此外,教师在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门要求各类教学不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课程内容局限于美术专业知识,学生缺乏认识、学习其他学科的机会,不但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综合能力不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出更多不同类型,有利于学生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有机会学习其他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具有内涵的美术作品,从而让美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与此同时,在美术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不同的指导方式,并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为了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但在掌握了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之后,学生需要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印象,在不同美术作品的创造中灵活应用各种美术技巧。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自主创作。比如,在美术作品鉴赏课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以合作的方式创作一幅作品,最后小组间互相交流创作成果。这样,学生为让自己小组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就会互相交流、“贡献”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优秀想法,并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对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改革宗旨,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美术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胡英单位:江西省瑞金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分析

一、正确认识,高度重视

在构建优化之前,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意识到其构建优化的重要性,作为日常一项关键性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特点、性质等,全方位准确把握各专业学生各方面水平,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等,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其形式化,科学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艺术类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课堂,科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

二、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

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设置一系列公共艺术课程,科学设置教育部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比如,“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的艺术作品鉴赏技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优势以及所处的地理区域,科学设置艺术任意性选修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艺术实践和技能类,其涉及多个方面,比如,音乐、动漫、摄像,要结合其具体内容,明确这方面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引导专业学生参与到公共艺术实践中,为提高他们艺术综合素养埋下伏笔。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必须意识到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融合的重要性,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专业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科学安排学期课时,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顺利开展,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共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各阶段教学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各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亲身实践中全方位正确认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将所掌握的公共艺术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将课程知识学“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随时了解社会市场动态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艺术受众、消费者二者审美心理动态变化,围绕他们的审美客观需求,新时期对艺术提出的客观要求,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构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更好地指导开设的一系列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加以优化完善,充分展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多样化作用,为提高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各专业学生艺术修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

在构建优化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盲目地效仿其他同类型院校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采用的方法,要准确把握自身各方面发展情况,科学设计各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要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分阶段科学构建并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公共艺术课程,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美学教育,为后续专业乃至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有利的保障。对于大二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已适应大学生活,已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与经验,可以根据当下市场动态变化,巧设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公共艺术课程,便于该阶段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巧妙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对于大三、大四学生来说,在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公共艺术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乃至学生职业操作等有机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相关行业动态发展,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技能。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分类别构建优化。对于院校中的理科专业来说,在构建优化过程中,要将重心放在基础艺术修养、审美鉴赏方面,对于文科专业来说,要适当提高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教学侧重点要区别于理科专业。以“设计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延伸、拓展公共艺术教育,利于有效拓展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利于专业学生更好地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方面有全新的突破。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高职院校则需要结合这些专业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科学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其更具特色。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占据核心位置,也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高职院校要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分阶段、分类别”构建优化等,科学构建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01:78-81.

[2]朱成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分析和教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120-121.

[3]朱琴.基于活动课程理论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5,07:119-120.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广东省现代职教师资体系标杆学习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正朝着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关联度越来越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得在改革开放中一直率先发展的广东省也率先碰到了成长的烦恼。2007年底,广东率先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牵一发而动全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我省产业转移升级的必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情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越高,收入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助于广东省“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现代职教师资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如何建立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有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有一定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特别是专业师资队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利用标杆学习分析法,对广东省如何建立现代职教师资体系做出几点思考。

1广东省职教师资现状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教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专任教师职务结构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学术带头人缺乏;师资总量不足,师资数量增长速度低于学生数量,过低的师生比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2)“双师型”数量缺乏。职教师资队伍更深层次的缺陷在于高技术素质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部分理论课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使得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相分离;而部分实践课老师则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组织能力。

(3)师资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少职业学校,由于近年来发展迅速,致使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培训。而任职多年的教师,却因培训途径的缺乏,遭遇“玻璃屋顶”式的发展困境。

2标杆学习分析法分析

2.1标杆学习分析法概念阐释及相关“标杆”的分析

标杆学习分析法(Benchmarking)是组织竞争的一项重要战略手段。它提倡将组织内各项活动与从事该项活动的最佳者进行比较,研究最佳组织发展的持久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作为自身组织内部发展的目标,把最佳组织的做法因地制宜地移植到自身组织内部,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构建广东现代师资体系,不能仅是闭门造车,可以运用标杆学习分析法向职业技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借鉴、吸收其先进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下将重点阐述德国、美国两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尝试为广东省构建现代职教师资体系提供可行性思路。

2.2德国――“双元制”下的职教师资培养

德国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鼻祖,与此同时“双元制”亦为德国制造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实现,离不开优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

2.2.1构成

根据工作时间来分,德国职教教师可分为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全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根据工作性质来分,德国职教教师可分为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其中,理论课教师至少要求完成普通大学的教育;而实践课教师至少接受普通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工长培训班教育考核、职业教育学培训考核。这两种性质的教师入职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职前培训,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2.2.2入职前

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是“双元制”的“点睛之笔”。理论课教师的职前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学习四至五年,有志于成为理论课教师的师范生可以在学习主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与职业教育科学相关的课程,攻读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第二阶段是为期一年半至两年的教育准备阶段(德文:Vorbereitungsdienst;英文preparatoryservice),主要在各州所设的教育学院、职业学校或合作企业里学习。第一阶段结束后,需要参加第一次国家统考,鉴定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结束后,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统考,验证相关领域经验和能力。通过两次国家统一考试后,学生才能获得理论课教师资格。而想成为实践课教师的学师范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工作三至五年后,需要到相关教育机构(如工厂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学的培训考核,方能上岗执教。

2.2.3入职后

德国职教教师在入职之后,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必须完成法律规定的继续进修教育,并接受两年一次的考评;同时到校合作企业参加不定时的培训实习,以保证职教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知识技能传授能够与时俱进。

2.3美国――以市场为导向、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

2.3.1构成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形式多样,大体分中等、高中后、高等和职业学位四种职业教育形式。前三者由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培训中心等实施,后者由综合性或研究性大学。美国职教教师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专职教师多为通用课程的教师;兼职教师则注重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讲解并提供技能培训,多是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对于职教教师,美国国家规定必须“具备学士以上的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五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能力。”另外,职教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以取得任教合格证书。

2.3.2入职前

美国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呈现高度自由化和高度主动性的“双高”特色。高度自由化指的是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社区学院)能根据当地市场需求,自主招募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教师。高度主动性指的是有志于成为职教教师的人员,会自觉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积累实践经验,主动考取相关的技术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再到职业技术学校应聘上岗。

2.3.3入职后

美国职教教师入职后,都要接受“弹性多元进修计划”。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会划拨专门的经费,为职教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夜校、研讨会、参观访问、编定课程、专业组织举办会议和休假进修、出国进修等。

综上所述,德国和美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各有特色:德国强调国家统筹,美国强调市场指导。它们的存在为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作为广东省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的标杆。

3标杆学习分析法在构建广东现代职教师资体系上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职教界就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并逐渐成为中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笔者认为,需要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着手,师夷长技,进一步优化整体职教师资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支职业技能过硬、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

3.1优化师范专业结构

在德国,许多高等院校设置了与职教师资培养紧密衔接的师范专业,采取“教育方向+专业方向”教学模式,其设置理念符合“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广东省提高职教师资队伍总体素质的可借鉴模式。目前,我国已经有高等院校尝试设置此类专业,如上海同济大学开设4个职教方向的本科专业及1个职业教育学硕士专业;又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专业方向+教育方向”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范,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师范,本科)等。但是,目前开设此类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省内职教师资数量、质量的要求。笔者建议,可在广东省内更高层次的院校设置此类新型职教师范专业:毕业生获得本科学历、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同时,通过相关技能考试。

3.2完善职教师资准入制度

职业教师较低的入职门槛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因此,既要在招聘教师的环节提高对实践经验和教师资格的认证要求;又要鼓励有志成为职教教师的应聘者在职前取得相关教师资格证明,并参与相关专业的实践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