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十篇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十篇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25:53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1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背景

通过对济南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段、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电气化铁道建设运营单位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开工的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和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等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带来的铁路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同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且在5年之内存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据统计,企业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接触网工和电力线路工,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约占所有比例的80%,其中又以接触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变配电值班员、高压测试工及其它岗位占20%。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2.2构建“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具有线长、点多、分散,所用设备专业、贵重、占地空间大,工作环境具有“三高”(高电压、高空、高速度),必须与铁路工务、机务、信号等工种协调配合等特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特点,实施“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施工、运行与维护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1产教对接

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济南铁路局、中铁电气化运营管理公司、地铁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的通道;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深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推进“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产教对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实岗历练

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以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和电气试验工的身份,进行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压电器测试等核心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比武练兵,训练学生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依托济南铁路局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高职三年内到对口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获取工作经历证书,深化“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实岗历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产教对接示意图

图2实岗历练示意图

2.3“三线贯穿,多头并进”,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为宗旨,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多头并进,既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践行“知能共进、德道同优”,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

2.3.1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铁道电气化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学习氛围。推行“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岗定课、课岗融通,将主要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参照铁路供电段主要岗位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供电段主要技术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技能要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按照铁路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标准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铁路特有工种中级工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标准要求。

2.3.2以创新发明为导向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置了“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环节,设立单独的学分,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旋转木马法、逻辑关系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专场报告会和讲座、各种技能竞赛、特长生课题研究、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课外创新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创新教育”学分中,激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方位开放实验实训室,设立电气创新实验室,营造学生创新活动环境,构建创新发明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支持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学生参加“电气化铁道技术协会”,设置技能竞赛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接触网技能比武”、“电力线路工技能大赛”,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2.3.3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榜样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合理安排传统美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全过程、多方位、深层次”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学校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并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注重长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全人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①加强通识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②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职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

③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集体讨论学习、美德日记评比、经典诵读、诚信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

3课程体系构建

3.1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开发坚持“突出职业能力、适于个性发展”原则,通过对济南铁路局等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维修电工、接触网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电力线路工、电力调度员、变电检修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确定本专业需要的主干课程。

3.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培养电气化铁道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设置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电气化铁道施工、运营、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课岗融通”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两个平台+两个模块”课程体系示意图

4实施效果

以“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构建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技能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专项、由单一到综合逐级递进,构建出由公共实践环节、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大类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个性培养训练等环节组成的技能训练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动手操作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大量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君.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模式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03).

[2]吴健.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1(17).

[3]彭夏岁.“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探究,2013,06.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35-02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以能源电力类专业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由于围绕电力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紧跟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确立“植根行业、对接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依托行业的优势和实训基地的支持,培养的学生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学院培养的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顺利到电力行业就业,实现了专业行业对接。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及电力行业需要,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行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作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整体课程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亦应体现职业能力主线、工作过程导向。本文拟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为例,结合电力行业,探讨作为高职思政课特色教学体系核心的特色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专业、职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特色教学内容的安排原则

(一)概而精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应体现概而精的原则,即应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当代中国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制规范。该原则涉及当前国家对思政工作的总体把握,涉及对高职教育特点的把握、对高职思政课总体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握,等等。该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不配套、课程目标与学制短、人才培养要求与生源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职业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要体现职业化原则,即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应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所在。思政课教学应把课程理论、政策与学生政治素养、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解职业大环境,包括对专业行业产业政策、就业、创业形势、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软实力等问题进行诠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讲解职业道德,等等。教师应熟悉专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如诚信、敬业、创新、艰苦奋斗等,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其职业竞争力。

(三)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安排,还应体现与行业、岗位对接原则,即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对接的行业、岗位结合,尽可能多地接触产业、行业、企业、职业,逐步做到专业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就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应紧密结合电力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和特性要求。电力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广的知识面以及一定的创造才能。同时电力人才应具备包括基本技术知识、电力知识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知识结构,应具备包括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在内的素质结构。所以,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电力行业、岗位对电力人才素质的要求展开。

二、特色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一)职业环境相关内容

职业活动是人生实践的基本活动,就业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这就是职业环境。基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特点,职业环境方面应注重强化以下内容的教育:

1.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能使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既能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则、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知识,包括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知识、技术、管理、信息等参与分配的制度,等等。就电力类专业而言,应在这部分适当增加电力行业有关内容,使学生把握电力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该行业产业政策、其自身的发展及趋势等,能用市场经济规律等知识诠释电力行业进行的厂网分离、电网主副分离等重大改革。以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改革为例。资源产品价格充分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资源价格改革的方向是要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机制。近年来,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大加快,科学合理和公开透明的政府定价制度初步建立。因此,在思政课中增加以上内容,能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环境有所认识。

2.法治理论。通过法律和法治实现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1年,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思政课教学中应加重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教学分量,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电力法、经济法、劳动法、税法、合同法、婚姻法、民法、刑法等法律。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国家制定电力法,目的是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对学生进行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办法教育;对学生进行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等劳动法教育等,使学生树立依法办事、遵章守纪法制意识,突出高职生守法习惯养成的准职业人特性。

(二)职业理想信念相关内容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客观要求和个人主观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职业理想具有差异性、发展性和时代性。职业信念,则是指个体认为可以确信并愿意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认识或看法。职业认识常变,而职业信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在思政课教学中,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职业理想信念中,既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又使学生觉得现实,并非高不可攀;使学生正确认识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理想信念。高职生只有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信念,才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高职生活,并能勇于克服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挫折。结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来分析,该学院电力类主体专业学生应以人民电业为职业理想信念,同时保有敬业、勤业、立业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道德相关内容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加强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但是,目前包括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而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很少涉及。所以,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在巩固一般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行业特征,构建行业职业道德的全方位培养体系,进而为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具体教学中,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基本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应以敬业意识、诚信意识为培养重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进行。具体到电力类专业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将其对应的电力行业的《电力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并力争邀请电力行业的专家或能手进行讲解教育。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开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实用人才。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校的不断扩招,随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担忧。

1.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组成分析。随着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学生主要来自高中生学习层次中偏下的。如河南高职高专二批七年录取分数线就可见一斑,2006录取分数线是280分,2012年录取分数线最后降到了150分,七年期间,降了130分。高考总分750分,而2012年的分数线仅占高考总分的20%,所以录取考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相对薄弱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职业道教育发展的一大桎梏。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即作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是要求从业人员融入行业中的,是与职业的行业特点紧密结合,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是由从事基础教学方面老师担任的,而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哲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对行业的职业道德多样性也仅站在理论的高度。而高职学生必须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所以单从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上来讲,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欠缺。

(3)高职电力专业学生分析:由于我们国家的体制上传统观念,“子承父业”的这一特色在高职院校的电力专业更为明显,电力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电力系统的子弟居多,由于电力行业的收入和职业的相对稳定等和人事制度行业垄断等特点,这部分学生大都要进入电力系统行业工作,所以导致这部分析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明确,对就业问题相对其他学生担忧少,平常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要求松懈,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只要有一纸证书就可以回到地方电力系统工作畅通无阻,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心理创,严重了影响电力专业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2.电力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分析

电力专业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基础,培养具用供配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检修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配电电气线路设计、建设工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和供用电管理技术,及各类发电厂、输变电网络的保护与检修工程的安装和调试技术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到各类发电厂,电力设计部门和电力设备生产企业。

电力行业是个布满危险的工作,需要把握电力运行规律、时刻保持安全生产的警惕性,认真对待每一次工作任务,电力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安全生产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一次电力运行的误操作就有可能是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危及自已和他人的人身生命安全!也就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也是“”罪。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的危险性,是在校高职生当前体会不到的,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安全树立第一道安全屏障。所以高职电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用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因此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影响电力高职生和全体高职生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生毕业后道德素养也成为制约同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和状大的瓶颈。

要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必须要在当前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上形成突破,所以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培养体系将会成为了一个新的突破点,就当前的高职教育现状来讲,在电力专业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大势所去。

3.电力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目前仍是高职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高职电力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基本是1:1,整个理论教学的时间跨度基本上占到总教学时的70%左右,并且担任理论教学的教师占授课教师的60%左右,所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对专业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准确把握各自所承担专业理论教学的课程特点,同时深入挖掘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研究二者相融的教学技巧,提高课程教学习中的导向功能,在专业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高超教学艺术完成二者的高度融合。

(2)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仅用理论知识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职业职责特点,电力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训、实习为主,在实训实习现场往往需要分组完成实习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强调操作规范和纪律后,适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来共同完成项目,同时发现学生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专业课教师良好职业务素养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示范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且沟通交流易形成共鸣,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娴熟的实操指导表现是职业道德教育最具说服力的无声教材,是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课堂资源,这种直接、自然的感性传播最富感染力,最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将升华至理性的高度。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课老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培训,让专业教师更多的走进电力行业一线,让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以精湛的专业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4)电力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增设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结合专业课程各科特点,适当的增设关于职业道德考核,在课程结束的考试中增加有关职业道德的考核内容的设计,不失为一个很好切入点,如结合电力系统的的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接地保护和工厂电气控制线路的接法,让学生指出系统中的错误,及分析错误的后果,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从业者的职业责任,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判断能力。

电力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注重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寻求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4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能令人满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从学生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双向情况来看,有的学生职业道德及专业思想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通过在校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较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求上进,对前途迷茫,导致了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

2.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得过且过,不求知识技能掌握多少,只想混个文凭,导致无法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

3.行为规范不达标――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便,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导致不能适应职业的纪律和规范要求。

4.专业思想不稳定――毕业工作后,对职业所需要的付出、对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想跳槽和换岗的思想和行为都时有存在。

5.轻视职业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而已,在这个经济发展的物质时代并没有什么大的实际作用。

二、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职业道德教育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要求,同时为了适应企业需求,我在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中利用实训教学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电工职业道德与人的修养,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专业着装要求。

(2)根据电工职业的国家标准、规范,培养学生的电工职业道德,包括怎样做一名合格电工。从基础性要求入手、从细微处入手、从思想认识入手。

(3)根据电工的职业特点,从一般普遍要求的教育开始。

(4)根据实习教学特点,规范实习过程行为和文明实习要求。

(5)爱岗敬业的教育,做遵章守纪的好工人。

(6)执行质量标准的教育,培养自觉学习意识,钻研业务,保证实习产品的质量。

(7)坚定职业道德信念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不断牢固职业道德意识。

2.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1)群体实验方法:教师集中教育、案例分析、电工创意比赛、技能比赛、企业参观、企业人士对学生集中讲座、模拟“企业试用”、评价考核等。

(2)个体实验方法:实习过程中的巡回指导、学生个别交谈与辅导、个别纠错、开展以职业道德养成较好的和较弱的学生“一帮一”活动等。

3.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

对于培养学生做合格公民、合格学生等基本素养,可以通过开展入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本文只对在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本校中级部电工专业学生为实验对象,中级部学生的学制是三年,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实施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从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入手,培养学生对做一名合格工人的认识。

第二学期:从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过程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的认识。

第三学期:从电工职业道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对电工职业道德的认识。

第四学期: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形式入手,让学生将职业道德品行在企业要求的氛围中逐步实际体验,并不断加以改进。

第五、六学期:从下厂实习形式入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行。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5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而且对企业其他部门的工作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众所周知,会计部门或者财务部门一向都是企业的重要管理和控制的部门,他们掌握着整个企业重要的资金信息,对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以及各项费用都有明确清晰的记录和分析,还要对资金的去向进行严格把关,防止资金不合理的外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面对着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可能就会被糖衣炮弹攻破,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如果会计从业人员能够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遵章守法,按法律和规定办事,这样不仅给企业降低了风险,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些不好的思想,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会计人员受其影响,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这使得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十分迫切。

一、提高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进行良好的经营和管理,还有利于形成正气、廉洁的社会风气。

1、对于企业来讲,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工作和资金管理

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承担着对企业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对资金流向的管理。在工作时必须照章办事,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规定来,比如严格要求字据和会计凭证的准确性,对于公司报销的差旅费、手机费以及交通费用要有明确的说明,发票不符合规定的不能报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话,容易受金钱主义、的影响,做出有损企业的行为。这种事情在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小企业中比较常见,比如出纳可能由于领导或者高管压力,丧失了工作的原则和程序,导致工作程序不规范,给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影响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另外,由于会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会计工作是否规范,会计部门职业素养如何对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大型企业来讲,企业经营项目多,会计部门负担的责任也多,各项工作必须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章制度。综上所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高低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以及企业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于社会而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影响了该行业的入职标准以及行业的整体发展

我们深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如何使会计工作能够规范、良好的发展一直是企业和社会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会计人员较低的职业素养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树立公平、诚信、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短板效应”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好坏不是受领先行业的影响,而是受发展不好的行业的影响。如果会计行业社会风气不正的话,不仅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会计工作由最初的手工记账发展到会计电算化以及到现在的eRp系统,这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实现了会计信息部门共享。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现在比较实用的是财政部在1996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容的规定,即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

1、爱岗敬业

不仅仅是会计工作,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喜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喜欢自己的工作内容,我们在工作过程中才能长久的保持满腔激情和热情,才能在平凡、琐碎、重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会计工作的日常工作一般是比较琐碎、冗繁的,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做同样的事情,长时间简单的工作会让人产生一种烦躁感,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会计人员就不会在会计工作之路上走的长久,就不会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累积知识和经验。所以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标准的首要内容。

2、廉洁自律

廉洁自律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最要紧的也是最不容易坚持的一项内容。廉洁自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就是一块试金石,通过考验就能在会计之路上走的长远,如果没有过关,那么说明他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放弃了工作职责,这是一种缺乏责任的表现。会计工作每天都直接与金钱打交道,面对着各种诱惑,如果没有廉洁自律的工作原则,很可能在工作过程中犯错误,不仅给自己的职业道路上写了不光彩的一笔,同时给所在企业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3、公正客观

在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对资金的去向以及金额起着把关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公正、客观以及实事求是。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一视同仁,不能给领导另开小灶。严把资金的使用情况,会计部门在每个部门每项工作的过程中使用的资金金额以及项目运行的效果如何,会计人员对于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也要有一个评价,对于投入产出比小的项目资金申请不予通过。

4、提高技能

职业道德除了道德层面的要求外,还需要有技能方面的要求。技能不高的话,尤其是会计人员,就不能够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准确的找出原因,不利于解决问题。现在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在快速的更新,如果会计人员仍然保持原来的知识和经验,不学习新知识的话,就会被淘汰。所以,持续学习、提高技能在当今社会是非常实用的。会计工作在短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化。会计系统和软件的开发也成为一个比较有前途的行业。eRp、Sap系统被很多大企业应用,这些工作人员就应该及时充电。

除此之外,遵纪守法、强化服务精神、参与管理等也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谨记自己的职责与要求,提高自己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议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需要社会、企业以及个人三方的共同作用,以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叙述各主体应该如何做才能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1、社会方面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道德观有着导向作用。所以社会应该利用其强大的宣传作用以及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人们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

第一,社会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要求。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武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立法可以加强人们对会计职业的理性认识,给人们形成一种压力,让他们在从事相关职业的同时时时刻刻记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各有什么后果。

第二,利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社会是一个客观的主体,当意识到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加强职业道德的规范时,媒体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公交车上的电视以及地铁站的展览板,这都是人流量比较大,并比较受到大家关注的媒体。这些媒体的宣传力度、成本以及面向的人群也各不同,政府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媒体。

2、企业方面

企业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地方,直接受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职能设计的时候严格规定会计人员的职能以及职责,建立权责利一致的规章制度。简单的说就是企业本身应该规定在该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怎么的素质,在具体的岗位上明确和清楚地告诉会计人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企业的规章制度比法律法规规定得更加详细也更加明确,虽然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力,但对于工作人员也有很大的约束力,并且只要工作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二,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企业在设计岗位时要注意有些工作不能交由一个人完成,需要两个人或多个人的共同合作相互制约完成,这样对个人的制约就会比较大,不规范行为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

3、个人方面

会计人员要严于律己,加强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只靠外界的约束。

第一,会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法律和企业规定办事。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公正、保守公司秘密等。个人作为行为的主体,支配自己的行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都是受到思维的支配,所以会计人员要告诫自己严格遵守纪律。

第二,加强技能培训。除了道德约束,提高专业技能也是必要的。目前,会计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会计信息化是非常明显的特点。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会计软件有Sap、eRp等,各软件开发公司也非常重视会计软件的开发和改进。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充电,学习新知识,参加各种培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技能。尤其是那些共组年限比较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年龄比较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低,但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四、结语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及时发现资金管理的漏洞以及企业能否对资金进行有力控制。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建立廉洁、公正的社会风气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和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在介绍了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深入地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最后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我们深知加强职业道德的道路还很长,并且需要个人、企业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一个职业道德高、职业素养也高的会计行业。

【参考文献】

[1]陶友竹:浅谈市场经济下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2003.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电气专业;专业技能;职业素养

电气专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专业涉及各行各业,小到家用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聪明而且有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优势来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等。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每一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但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作水平及工厂中的应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方式为主导,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性。“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在很多学校试行时,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学生无法在工厂中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学习专业技术。笔者学院电气专业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是按当地企业的招工需求和学校学生就业专业趋势来确定。学生在必备的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心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电子电路的焊接与调试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电气专业领域在工厂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端正世界观和价值观。专业和课程充分体现当今人们生活的需求。2016年,笔者学院电气工程系新设置了两个专业: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现在淄博市的高层小区越来越多,电梯行业的检修和维护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笔者学院根据广泛的市场调研后增加了楼宇自动控制设备安装和维护专业,为今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在很多家用电器需要连接无线网使用,具备在异地用手机app控制的功能,工业机器人技术也由此更加广泛地融入了日常的家庭生活。现在淄博市城区的高档小区已经开始打造智能小区,即每家每户都会配有一个机器人来操作这些可以连接无线网的家用电器。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后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广。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学习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时围绕专业知识实训,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以电气专业就业为定向,培养电气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笔者学院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取得“维修电工中级技工”“维修电工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在工厂工作中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学生从事电气专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二、专业实训场地建设

笔者学院的实训中心是电气工程系下设实训场地之一,筹建自2010年,一期投资四百余万元,是集无线电调试、电子设备装接、机床维修、数控机床维修、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校内技师班、高级班等高年级学生的日常实训教学,同时面向校外承接企业培训和省市各级技能大赛。场地建成之后,先后承接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国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共计三次省级大赛八个项目的比赛。电子设备装接工场地主要功能是教给学生通过电脑软件画图、制作电子线路板、焊接元件,并实现电路的某种控制。机电一体化设备模拟了工厂企业里自动化流水线的控制过程。由于设备先进且颇具规模、培训能力强、参赛成绩好,笔者学院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两个项目已经被省劳动厅确定为省级大赛培训基地。专业实训场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与生产的融合,提升产学研互动融合的能力。

三、全国技能大赛

全国技能大赛吸引了全国技工院校师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学院要用技能大赛促进大赛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日常教学,用技能大赛促进教师培训,用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除了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在比赛中表现出稳定的心理状态、规范的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做出榜样,鼓励大家都参与进来,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大赛过程对职业素养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了认真、务实、拼搏的精神和规范、严谨、安全的职业习惯。同时,参赛选手们也见识了其他学校的高水平竞争对手,理解了裁判员和教练员的苦心。选手在比赛中遵守纪律、服从裁决,才会在比赛中放平心态,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参加技能大赛培训的学生,暑假耐着酷热在实验室学习,寒假不顾寒冷来突破自己的一道道难关,发挥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笔者学院在大赛中也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将进一步强化核心团队建设和要素保障,坚持专家主导、选手主体的建设思路,把握好训练标准、规则要求、技术规范、训练考核、信息收集、管理保障等核心要素,充分发挥了学院外聘教授专家、技术顾问、合作企业的作用,努力做到精准集训,打造高水平的训练团队和比赛团队,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齐鲁工匠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原则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7

关键词:微电影;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7-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办学理念的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无论是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考虑院校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都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创新。根据现在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微电影这种传播方式逐步被应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本文在微电影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旨在对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微电影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性认知理论

按照学科划分,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认知学科,所以,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离不开“认知”二字。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就是从认知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从业后具有影响力和贴近性的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典型职场案例进行剪辑,加入了行业、职场、员工的元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由课堂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加深课本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求做到润物无声,以电影镜头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以现实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内容为素材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情景之中,预设职业道德冲突,让受教育者通过微电影演绎的每个情节,体会到某些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知识要点,利用自己所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对情节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理解性输入学说

职业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认为只要把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实际上,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伴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可,身体力行,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素质才会养成。而电影则是时代文化价值的塑造者,作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微电影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的具体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富于趣味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通过视觉辅助,让学生眼见为实,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作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分析

(一)借助影像,创设直观情节,以网络为平台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情节,有意识地把繁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同时,以形成职业道德为主线,把零碎的职场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直观影像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共鸣,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短片制作和教学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微时长、低成本、短周期的制作特点,利于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以往短片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界限,把丰富灵活的拍摄、剪辑模式引入教学。这意味着可以充分尝试微剧本征集、微电影拍摄比赛等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影视短片教学由于传播平台的限制,基本难以进入市场流通,而微电影的跨平台传播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一些制作精良、创意新颖的作品上传网络后迅速获得大众关注,这不仅能够提升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其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职场生活

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明确主题任务,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情节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的欲望。它在内容编排上,紧密贴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反映职场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生观赏时,会主动去接受视频中的信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所感悟,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实现其精神构建。

(四)教、学、做、乐一体,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选材、剧本编辑、视频拍摄、剪辑等方面都是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花时间搜集资料、整合素材、研究讨论等等。整个微电影的编制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深化了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微电影教学的制作原则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把影视和网络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行业、职场资源真正对接,让师生的创意和能力凝聚出具体的影像作品,吸引广大师生。这既强化了师生的动手意识和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把握能力,也避免了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僵化呆板。为了更好地制作微电影,为职业道德教育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微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以其制作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大,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作品层出不穷,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不多,很多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渲染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一些微电影作品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传递负面道德观,使得学生在观看后容易受影响和掌控,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有很大的伤害,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三观”,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微电影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性原则,寻找好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电影的契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变得感性化、具象化、故事化,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习惯养成。

(二)倡导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围绕着既定主题来编写故事,创作者很自然地会将叙事的重心置于其所宣传的职业道德行为本身的价值上,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行上,难以完全摆脱“说教”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教“意味”的实现就一定要采用说教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采用微电影为载体,就是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利用微电影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进行传播,向学生推销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传受双方是平等的交流,在制作过程中,有明确的主题,应以倡导方式进行,把职业道德标准隐形于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良善道德的确立施以影响,指引和诱导高职学生向着有利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情感性原则

一部好的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无论是以校园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为素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服务。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情感性原则,有限的镜头需要靠情感来渲染,所塑造的形象或者软性的感染力是情节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故事化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的感情脉络铺设,都要以情动人,符合受教育者的意愿。以此来引发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微电影的诉求,精神上和情感上获得满足。

(四)创意性原则

现在社会是新媒体社会,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个个小屏分割着我们的视觉和注意力,使得我们处于注意力稀缺时代。高职院校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作过程中,就要遵循创意原则。从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切入,将关爱他人、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等主题融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镜头之中,同时还不露声色地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其中,让观众深受感染,这才是微电影创意的根本所在。创作人在拍摄前需要对职业道德主题有深刻而到位的认识,对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艺术化地展开情节,巧妙、合理布局情节进展,提炼出创意点,通过创意的裂变来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字影像的形式反映职业道德内容。

总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微电影为平台是可行的,使受教育者不断把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修养,把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不断效仿职业道德模范,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廖善康.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2009,(7).

[2]彭雪.微电影的崛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3,(6).

[3]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奇菲.“微电影”在图书馆“微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7).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3+4”培养模式;对比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对专科层次以上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着手试点“3+4”七年一贯制项目,即3年中职与4年本科分段培养人才。“3+4”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本科层次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江苏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4”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明确“3+4”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并从传统模式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培养目标: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年制中职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有健康的体魄与较高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三年制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二)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在三年制中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因此,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较高综合能力,能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3+4”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3+4”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职与本科阶段有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在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研发、质检、管理等部门担任管理及技术骨干”。其中,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会学习、会创新,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中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职业岗位:注重基础操作

三年制中职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基础操作性的,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与产品维修、自动生产线制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设备管理员以及营销员等。

(二)五年制高职职业岗位:注重技能形成

五年制高职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略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机电产品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机电设备的改装、生产现场的技术服务等工作。①

(三)“3+4”职业岗位:注重技术应用

“3+4”的职业岗位对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及研发创造能力有一定要求。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面向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制造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维修、质量检验,电气自动化设备及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电气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改装以及相应的电气设备的维护、生产等企业、供配电等相关行业。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电气生产及技术管理、设计、研发、建设维保、质检及销售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时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优势将会更明显。

三、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

三年制中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确定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其中,公共基础课有文化课、体育课、德育课等,专业技能课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专业任选课,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技能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实训,最后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也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与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开设数量、课程内容难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有机械识图及CaD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等。

(三)“3+4”课程体系

“3+4”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更为宽泛的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衔接,形成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3年中职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技能的形成与实际应用,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达到本科学校的入学要求,将通识课程中的几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与本科学校共同协商,加大课时,加深内容,考核由本科学校主导。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专业技能。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将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素质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七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培养,前3年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并夯实学生基础,后4年将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并进一步深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对“3+4”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3+4”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的制订对“3+4”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规格,完善培养方案的各方面内容。“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学校、中职学校、相关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电机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机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中职与本科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有重要作用,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了方向。②

(二)制定“3+4”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重,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与本科学校必须共同制定“3+4”课程标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3+4”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因专业而异,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制定,中职与本科学校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分段实施。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还应取得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等主体的帮助,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对于中职与本科学校合理的教学分工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对“3+4”试点班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三)确定“3+4”考核机制,科学评价方式

“3+4”中职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中职学校组织评定,期末考试的文化课可采用全市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专业课可由中职与本科学校共同组织命题。3年中职的学业完成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顺利转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一是学生所学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二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生必须参加本科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转段。考核机制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对提升“3+4”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四)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3+4”班级与普通的中职或本科班级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3+4”班级的教学质量,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首先,应成立“3+4”专门的教师课程组,按照专业分类,把所有参与“3+4”教学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其次,中职与本科教师应互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了解合作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所遇到的困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学历,提升专业素养。

作者:黄小璜杨燕柳铭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9

它既应该包括中等职业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应该包括对在信息获取、使用、制造、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社会规则的了解以及培养对信息的敏锐觉察力和正确的态度。具体来说,首先,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等职业学生表现出来的是在终身学习观的指导下,自觉地利用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获取相关职业信息,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如网络等)方便快捷地检索、查询、下载相关职业信息,将各种信息应用于相关职业实践当中,充实自己。其次,中等职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为相关职业服务,同时对各类仪器设备具备一定的维护和操作能力。其三,中等职业学生应学会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自觉维护和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信息素养培养

1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蒙古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中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未来的人才要求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处理及运用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不仅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也是进行中职学生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信息化社会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多种途径,它要求受教育者保持高度的信息意识,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永远保持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时时处处密切关注与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相关的最新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并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蒙古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笔者最近对额济纳旗职业中学蒙古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75%的学生对信息系统不了解,这说明学生不重视信息的来源。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蒙古族学生没有认识到在信息时代掌握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交流传递信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致使许多人不注意对许多利用信息的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不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不能主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2)信息能力差。信息能力是指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西部中等职业学校蒙古族学生信息能力差表现为:①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不能较好地使用计算机室。一些大学生只将计算机室作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的场所,对计算机网络的真正功能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网络检索工具查找信息;一些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刊、书籍,停留在印刷体文献和传统检索方式上,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落后;计算机应用能力低,通过电子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不到25%。②信息运用能力差。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筛选、提炼所得到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基础差,使许多蒙古族学生无法应对网上英语窗口,不能使用英语信息资源,减少了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结构一条途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会迅速老化。振兴西部教育,夯实西部基础教育,对于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已成为各学校加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3)对信息道德认识肤浅。信息道德是指在获取、使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学生对知识产权缺乏认识,不太了解信息道德中的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上犯罪的有关法规知识。对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危害社会、违反道德规范也缺乏深刻认识。

培养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1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育研究部门负责,科学地研究并细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把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估量化计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督导评估体系之中。

2教育研究部门联合各中等职业学校,开发中等职业学校通用的《中职学生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校本教材,为中职学生掌握系统的信息知识研制出科学适用的工具书。

3培养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打造高素质的职业教师团队,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人力资源保障。

4大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的整合,职业教育工作者全员探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电工的职业道德及素养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德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陈鸿鹏,湖南省湘潭市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董事,高级政工师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学院德育工作者探讨出了一条德育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企业,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现代化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只有了解企业文化,理解、严格执行企业之要求,进入企业之后才能迅速适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必须渗透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具备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素质。

一、企业文化对高职德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德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往往强调的只是其政治功能,这种片面化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对学校德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的功能开始变得多元。当教育界人士尚在理论上探讨着德育的经济功能时,企业界人士却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践中,以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事实,直接发挥着德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的经济功能,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大量企业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德育这种功能一旦得到真正发挥和体现,便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美国iBm公司董事长、著名大企业家小托马斯以其成功的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校园文化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起着桥梁作用。在这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平台上,潜移默化地植入了生产氛围、管理理念和人文要素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把教学与职业的两大特色相结合,使育人与用人两个职能相衔接,充分体现出高职校园文化的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

享誉全国的湖南省湘潭市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集团”),经过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缘“力”而生,因“力”而发,循“力”而变。公司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定、习惯风尚和观念信条等文化元素的内容确定为“力”,以“力”文化解读湘电集团跨越发展的文化轨迹,将“用心经营,用爱服务”的企业信念和“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准则,促进了经济效益高速提升。

以尊重个体成员的价值和地位,满足其合理的现实需求为思想基础,形成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这就是企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有益启示。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质量,二是有助于学生适时调整人生坐标,感受并认识蕴含在企业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是有助于学生增强创业的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5.有利于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途径

(一)将企业文化要素融入办学理念,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企业的精神文化,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技能的实用性,突出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使教学的各项活动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素质要求贯穿于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的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以企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院校的制度设计、管理理念、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标准都应该有企业的特色,因为学生走出校园后是否具备一定的技能,用人单位是最终的认定者。因此,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控制就参照了湘电集团的质检程序和质检文化,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

3.优化德育师资队伍结构,促进高职德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德育工作中充分渗透企业文化,改革德育教师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结构,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德育师资:一是积极聘请湘电集团各部门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二是返聘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退休老同志,三是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加入德育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强化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一是专业课教师经常到合作企业、工厂中去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二是基础课、公共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教师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按照企业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校企合作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办学,能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学习到企业员工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高职校园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且得到师生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二者有着共同属性,都是以人为本。高职校园文化要独具一格,就应凸显其职业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理念,使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在物质文化方面,应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在制度建设和行为文化方面,必须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

(三)在实习、实训中体验企业文化,形成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