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研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0:16

护理科研总结篇1

示,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仍存在护理研究水平较低、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漠、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等

问题。从护理角度看,评判性思维是对临床复杂护理问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过程。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现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和学校培养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应用配额抽样法,对成都市某护理学院全日制护理本科大学一年级~四年级2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成都市某校护理学院全日制本科生;②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成都市某校大学五年级实习护理本科生;②病假、事假、休学等非在校生。问卷调查前由研究者培训2名调查员,协助发放和回收问卷,问卷回收时由调查员负责逐项审核,避免漏项。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93%。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277人,男生18人(6.50%),女生259人(93.50%);大学一年级73人(26.35%),二年级75人(27.08%),三年级61人(22.02%),四年级68人(24.55%);专升本5人(1.81%);高中文科生157人(56.68%),理科生120人(43.42%);学生干部/干事61人(22.02%),社团干部/干事25人(9.03%);现阶段已修《医学统计学》165人(59.57%),已修《文献检索》115人(41.52%),已修《护理科研》66人(23.83%);参与申报科研者98人(35.38%),得到老师指导帮助者81人(29.24%),了解学校对科研的支持者73人(26.35%)。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资料的收集,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问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高中时学科、当前职务、是否已修科研相关课程、是否参与申报科研(如果是,参与的科研是否有指导者的指导与帮助)、是否了解学校对科研的支持方式。

1.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该量表由潘银河等修改刘瑞霜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由问题发现能力(3个条目)、文献查阅能力(5个条目)、科研设计能力(5个条目)、资料处理能力(5个条目)、科研实践能力(6个条目)、论文写作能力(6个条目)6个维度共30个条目组成。采用Likert5级计分,从无法做到到完全能做到依次计0分~4分,总分0分~120分。得分越高,则科研能力越强。在前期的预调研中,测得总问卷的Cronbachs系数为0.94。量表总得分分级:0分得分30分为无法做到~较少做到,30分得分60分为较少做到~尚可做到,60分得分90分为尚可做到~经常做到,90分得分120分为经常做到~完全做到。1.2.3中文版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问卷(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inventory-ChineseVersion,CtDi-CV)该问卷为2004年我国护理教育者对CCtDi进行本土化研究后形成。问卷用于测定评判性思维的7个特质: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每个特质包括10个条目,共70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计分,1分为非常不赞同,2分为不赞同,3分为不太赞同,4分为基本赞同,5分为赞同,6分为非常赞同,正性条目正向赋值,负性条目反向赋值。经制定CtDi-CV的专家测定,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89,总问卷的信度Cronbachs为0.90,各维度的Cronbachs为0.55~0.77,具有颇高的内部一致性。

经国内学者多次调查使用证明,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均较高。每个维度分值为10分~60分,总分为70分~420分,分为4种倾向程度,70分得分210分为负性倾向,210分得分280分为倾向不明,280分得分350分为正性倾向,350分得分420分为正性倾向强。

1.3统计学分析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频数、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对护理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现状和科研能力现状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与护理科研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

2结果

2.1护理本科生护理科研能力现状277名护理本科生护理科研能力评价量表得分3分~101分,总分为(52.96017.717)分;从平均分可以看出,各维度均分及总均分集中在较少做到~尚可做到之间;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各维度得分排序为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资料处理能力文献查阅能力问题发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

2.2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现状277名护理本科生CtDi-CV得分为194分~365分(278.06分28.40分)分。3人(1.08%)得分210分,145人(52.35%)得分280分,124人(44.77%)得分280分,5人(1.80%)得分350分。各项特质的得分护理研究2015年5月第29卷第5期上旬版(总第501期)1587排序为:认知成熟度求知欲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寻求真相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

2.3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护理本科生护理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的简单线性相关性。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总分与科研能力总分呈正相关(r=0.211,p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与护理科研能力均呈正相关。

3讨论

3.1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本调查结果显

示,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偏低,总分为(52.9617.72)分,说明整体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与王欣鹃研究结果一致,6个维度中,论文写作能力得分最高(12.17分4.70分),可能与护理本科生在专业学习后具备一定的护理论文写作能力有关,此外,现在学校越来越提倡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得分最低的是科研设计和问题发现能力,这可能因为科研设计院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有关。护理本科生对科研设计尚处于学习探讨阶段,对其学习、应用能力较低;另外,护理本科生还未进入临床实习、工作,缺乏发现问题的机会有关。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问题发现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资料处理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得分也较低,可能与学校开展课程及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研活动或给予科研指导等方法有效提高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

3.2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急需加强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总体为倾向不明水平,总均分(278.0628.40)分。此研究结果高于肖惠敏等、陈竞函等研究中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得分。本组277名护生中,有44.77%的护生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但仅有5名护生有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提示护理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处于中等水平,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培养。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各特质来看,50%以上的护士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具有正性评判性思维。系统化能力、寻找真相和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3项得分均40分,未达到正性倾向的标准,与宋艳、蒋小平等研究结果大致相同。系统化能力和寻找真相得分较低,这可能与现行的授课模式有关,大多数课程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于直接接受,而对真相的求知欲望降低。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得分最低,为(36.585.85)分,分析原因可能与传统医护模式为主导-从属型的认知有关,护士只是医嘱的执行者,对自身职业价值感到质疑。

3.3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的护理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呈正相关(r=0.211),即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越强烈,护理科研能力水平越高。这可能与护理科研与评判性思维的内涵有关,二者均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整合。评判性思维是对所学知识的性质、价值、真实性及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护理科研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可研究的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科研工具进行护理科研的能力。实践表明,只有具备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的人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评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护理科研。

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各维度与评判性思维态度倾向性各维度的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理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自信心的相关性最大(r=0.317),与分析能力的相关性最小(r=0.187),说明评判性思维自信心对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正性作用比分析能力的影响大得多。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自信心、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和分析能力,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Staib总结了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反思性教学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概念图法等。此外,网络教学法也是当代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选择。

护理科研总结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研究;防范措施

临床上的护理安全主要是指患者不受到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伤害,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分析,护理安全还包括了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儿科患者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往往机体发育不够完全,自身的体抗力还比较差,所以儿科护理一直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可以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的护理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是以我院儿科的护理工作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共发生护理风险管理事件150起作为对照组,从2010年2月起我院实施了风险管理制度,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分析。

1.2方法将我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作为分界点,将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儿科护理的患者情况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

在护理组70例引发护理风险的事件之中,有24例的原因是因为操作失误而导致。28起的原因则是因为意外事故所导致。职业损害10起,最后有8起的原因是因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过大。对两组数据之间的p值进行计算得知,p

3讨论

3.1护理操作风险在儿科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发生一些因为不可抗力而产生的护理风险。比如不因为护士人为因素而发生的输液过程的感染,以及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的不可预见的特异性的感染等等。去除这些因素之外,医院的护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其业务水平也是发生各种风险的重要原因,如一些护士自身缺少相应的护理经验,或者其业务的操作水平不够成熟,或者是思想上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不足等等,都有可能会对患儿产生一定的护理风险。

3.2意外事件所产生的各种护理风险临床上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患者突然发生磕碰或者是坠床,或者是因为抽搐所引发的患儿身体的损伤。这些意外事件都很难进行比较好的预防,所以更需要护理人员提升对于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

3.3因为抢救所引发的护理风险临床上在对于患儿特别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抢救的任务又比较重,使得主治医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出书面的医嘱,而是口头医嘱的使用次数较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护理人员出现因为没有听清医嘱而导致用药错误,从而给患儿的护理增加了很多风险。除此之外,在对患儿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发生医疗器械导致的护理风险的因素也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十分重要的因素。

3.4职业损害所产生的一些护理风险在进行儿科护理的中,不同的患儿可能潜在的一些疾病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不确定的传染风险。如果临床上护理人员缺少对这些风险的防范意识,就很有可能会在和患儿身体接触的过程中感染各种疾病。

医院要想在儿科护理中降低风险就必须要定期地开展护理安全的相关讲座,对护理人员开展必要的培训,不断的增强护理人员对于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另外还要通过多种手段促进护理人员之间开展必要的合作与交流,使得她们可以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潜在的风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可以在工作中注意对相关风险的防范。最后就是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应对机制,成立专门的应对工作小组,负责对医院工作可能存在或者已经发生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对于在护理工作中的专项检测小组也要及时应对,以便可以对以往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总结教训和经验,更好地提升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年07期.

[2]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

护理科研总结篇3

【关键词】pBL护理科研管理成效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需在科研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护理理论。护理人员只有将5%-10%的工作量用于科学研究[1],才能真正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应用于护理科研管理中,这是一种探索式和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我院自2007年1月采用pBL学习模式对护理科研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的科研状况,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科研素质。现介绍如下:

1一般情况

全院有职称并在护理岗位上的护士119名,其中>40岁有15名,>30岁有50名,<30岁有54名;高、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71名;现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69名(本科9名、大专60名),中专学历49名。整体情况分析,护理人员年龄偏小,对外界知识接受能力强,整体理论知识较扎实,自我要求较高,是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队伍。

2实施方法

2.1指导科研思路、制定科研计划:①分层管理[2]:科研是护理部管理工作中必抓质量之一。根据护士对科研认识,科研态度与科研水平,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但缺乏科研水平者。第二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但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不端正,并缺乏科研水平者。第四类为对科研认识及态度端正,并有科研水平者。第三类为最为难管理的人群,尽量避免其消极态度影响他人。第四类是最为优秀的人群,选出第四类人群做组长,尽量让其展示优势,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护理队伍的科研氛围。总之,分别针对不同类人员进行管理。②成立科研学习小组: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培养一批科研能手,成立多个科研学习小组。首先从主观上消除对自身职业的误解的误区,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从客观上尽量创造受教育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护理教育是护理科研发展的基础,只有教育跟上了,护理科研才有学术保障[3]。护理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1]。护理教育提升可采用学历教育,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讨论等各种措施。③制定计划:大组长将研究课题分成几个问题,检索文献,筛选并分类,制定教学科研目标及方法,联系场地,经费预算。科研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4],建立护理科研基金,规范护理科研的管理。院部建立科研基金库,专门为科研提供部分费用支持。使科研的范围能探讨的更大,更深。

2.2小组组讨论会及个别指导:小组讨论会的主要内容包括组员汇报课题进展,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设计了课题目录,搭建内容框架。还比如在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现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调查中面临的沟通问题。病人学历、年龄、手术情况等都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影响因素,沟通需因人而异。组员先按要求进行独立调查,遇到问题由组长示范,然后讨论,组员再独立调查,组长巡回观察,发现问题再汇总讨论。此外,针对有的组员思路活跃,主动学习兴趣高等特点,组长也进行个别指导。

2.3查阅资料、利用院内网站、资源共享:①建立每周“论文导读”制度:论文导读流程分为六个步骤。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第五步交流讨论,第六步总结。②订阅核心刊物,建立书刊借阅制度: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搞护理科研太深奥的想法。通过阅读文章,对护理科研论文撰写有所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经常超负荷,下班又陷入沉重的家务劳动,造成视野变小,信息量少。通过借阅制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便捷的信息,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的动态。③建立随身小手册:护理论文的选题来自平凡的护理工作[5],在工作中要善于提高科研的意识,培养科研的灵感,随时发现实践工作中的问题,以“为什么”的形式记录在随身小手册,作为论文立题的依据。通过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提升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最终,提高全院护理水平。举例:围手术期患者的聊天需求情况调查有利于小组成员提高沟通交流及调查研究能力。聊天护理是一个新型未成熟的概念,有文献报道是指将朋友聊天、拉家常等沟通方式贯穿于患者住院诊治的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地将患者的躯体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技术融为一体,适时适地适度地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6],联想到将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④培训利用计算机医学文献检索的技能: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发展到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并存的时代[7]。各科室出资购买《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卡CnKi,培训护理人员在家也能轻松上网查阅文献。⑤拟建立院网“英语角”:外语水平直接影响护士对外国文献的查阅,影响对国际护理发展动向和本专业情况信息掌握的水平。医院建立“英语角”英语交流的平台,使年轻护士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提高英语水平的场所。

2.4撰写论文、投稿与发表:①定时督促论文撰写的进程。制定初步撰写论文的进度表,第一季度初步完成“立题”,第二季度完成资料的收集,第三季度完成数据的整理,第四季度完成论文的撰写。②定人管理杂志橱窗内杂志和参考书籍,定期更换阅读橱窗内杂志,保持橱窗内书刊整齐,无积灰。

2.5科研效果评价与考核:①富有竞争力的奖励制度:[Ⅰ]院部有专项奖励制度。分别对科研获奖事项,文章撰写的数量、发表在何类杂志都有明细的奖励规定。每年年终总结将个人科研获奖及情况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Ⅱ]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心理理论,满足优秀人员的各自理想的实现。使优秀人员能更自觉的积极投入科研工作中。②通过以上工作,科研组每位工作人员树立个人的科研发展目标。年终根据个人计划进行考核。每个人明确自身优点、缺点和存在的差距,自觉地加强自身培养。尽量拉近与第四类人群的距离。而第四类人群再接再厉,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带动全院科研工作和树立榜样。

3结果

“pBL模式”实施前后论文撰写情况比(表1)

.

*表示p值﹤0.05

“pBL模式”实施前后科研获奖情况比(表2)

.

表1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撰写论文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高学历的年轻护士撰写论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成为护理科研强有力的新生力量。表2显示,实施“pBL模式”进行护理科研管理后,护理科研的获奖次数明显增多。有些护理单元正积极申报市新技术引进奖,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欣欣向上的科研氛围。

4讨论

4.1“论文导读”提高护理人员群体科研素质

首先第一步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渠道的文献查阅,既掌握文献查阅的技能,又了解当今国内外护理发展趋势。其次第二步确定“论文导读题目”,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挑选最为适合交流,对临床护理工作又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和研究。第三步宣读选定论文,锻炼口述者在大场合的口头表达能力。第四步阐述论文阅读体会,共同学习回顾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和要点。第五步交流讨论,共同探讨热门话题,寻找是否有可写的新论题。第六步总结。通过每周的论文导读,了解各种论文撰写的“格式”,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通过论文交流,开拓立题的思路,了解护理的最新动态,提高护理质量和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4.2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

护理人员有无科研意识和科研意识的强弱、自觉性的高低,是开展护理科研工作的首要条件。以往,虽也订阅许多护理杂志,但由于部分人员对护理科研的错误认识,护理杂志被作为摆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现通过“pBL模式”的管理,了解到科研的选题就是来自平时的临床工作。护理科研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其实身边有许多可以立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正确认识到只有科研才能促进护理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

4.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pBL模式”的管理让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很明确的努力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往前。只要有空暇就借阅护理刊物,从以前“要我读”到现在“我要读”。立题方面,从以前“没题可写”到现在“来不及写”。撰写论文从以前“我不想写”“不知如何写”到现在“我想写”、“原来可以这么写”。整个护理队伍洋溢着轻松的积极向上的科研气氛。

5.小结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从问题着手,学习者需要去探索哪些是他们所要知道的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总之,运用“pBL模式”在护理科研管理中,加强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技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提高整体科研水平,改变了以往的科研面貌。使全院护理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胡江雁,胡文娟.困扰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护理研究,2006,6(20):1495-1497.

[2]纲目编著.现代管理“五常法则”.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179.

[3]刘明.邵薇薇.我国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0,15(9):646-648.

[4]牛小玲,韩忠福,秦力君,等.抓护理科研促学科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0):686-687.

[5]徐晓霞,许红霞,等.护理科研管理的方法与成效.护理管理杂志.2005.Vol5.no6:39-40.

护理科研总结篇4

摘要:目的:对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我院239例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其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分布进行探讨。结果:①239例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年龄在34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共208例,占总比的87.03%;②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在1-36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在8年左右,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护理人员共69例,仅占总比的28.87%;③初级士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多,共121例中级护士,中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最少,仅24例,占总比的10.04%,临床一线无一例高级职称护理人员;④239例护理人员的学历分布情况为:本科18例、大专137例、中专84例,分别占总比的7.53%、57.32%、35.15%。结论:我院建院10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存在较多的不足,护理年龄和工龄具有年轻化特点,临床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高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医院的正常发展需求,因此,应及时对医院护理人员资源的配置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医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元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与医院临床卫生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满足医院整体长期的发展需求,促进人力系统利用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及时了解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并提出创新性的改革和见解十分的重要。本研究就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我院239例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现将报告整理如下,供临床研究和参考。

一、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我院239例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讨其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239例护理人员中,共有男性14例,女性225例,年龄在1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87岁,其中,年龄范围在19-34岁之间的有208例,年龄范围在35-44岁之间的有24例,年龄范围在45-55岁之间的有7例。

239例护理人员中,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大专学历共137例,占总比的57.32%,本科学历18例,其他学历84例。

239例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为1-36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为8年,其中,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多,其中级师85例、士级121例,共206例初级职称护士,占总比的86.19%。

2.方法

对我院239例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工龄、学历、职称、护理科室等。

3.观察指标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工龄分布、职称分布、学历分布等一般情况进行分析,以研究我院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4.数据处理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工龄分布、职称分布、学历分布等一般情况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本研究结果的所有指标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年龄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239例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27.87岁左右,年龄在34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共208例,占总比的87.03%,具体详情如表1所示。

2.工龄分布

所有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在1-36年之间,平均工作年限在8年左右,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护理人员共69例,仅占总比的28.87%;工作年限范围在1-5年的护理人员共106例,占总比的44.35%,工作年限范围在6-9年的护理人员共64例,占总比的26.78%。

3.职称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初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多,共206例初级护士,占比86.19%,中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最少,仅24例,占总比的10.04%,另外,其他护理人员分别有9例,占总比的3.77%。

4.学历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本科18例、大专137例、中专84例,分别占总比的7.53%、57.32%、35.15%,有一半的护理人员为大专学历。

三、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院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具有以下特点:护理人员队伍具有年轻化特点。我院年龄在34岁以下的护理人员共208例,占总比的87.03%,这说明我院的整体护理队伍较年轻,整体的人力资源分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34岁以下在人体生命周期中是才能和智慧发挥的最佳阶段,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分布会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促进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年龄较轻的护理人员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处理临床问题的果断性,在反应灵敏度和处理综合问题的素质方面也有所欠缺。

工作年限普遍较短,具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护理人员仅占总比的28.87%。这个现状表明,护理人员就职的不稳定因素较大,例如专业技能的缺乏,会导致护理差错的概率增加;绩效考核的不如意,易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护理效率低下;经验丰富护理人员的缺乏,导致护理工作缺乏指导,加大了培训的难度和强度,极有可能增加医院的教育成本。

护理人员的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总体的文化素质不高。本研究中,239例护理人员中,大专学历的共有137例,占总比的一半以上,而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较少。教育的时代性特点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是护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会影响整体的护理质量,低学历的护理人员在知识面、社会知识及理论知识方面相对不足,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整体职称以初级为主,职称水平总体不高。初级师85例、初级士121例,占比最多,中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最少,共24例中级护士,临床一线正、副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没有,这说明了护理人员的结构层次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这导致护理学科优秀的领导者数量较少,对护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整体护理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存在较多的不足,护理年龄和工龄具有年轻化特点,临床经验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高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医院的正常发展需求。因此,应及时对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晓云,韦琼兰,李艺等.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68-1069

[2]李凤萍,刘红炜,李水静等.上海市社区家庭病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7):593-594

[3]孙秋华,沈勤.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5):341-345

护理科研总结篇5

【关键词】科研管理;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数据护理

科研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和学科理论完善的关键[1]。不可否认的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护理团队广泛缺乏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护理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实际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部分性科研能力培养的尝试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可以促进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切入点。

1护理科研现状

1.1科研意识不足

很多护理人员认为科研高不可攀,且护理没有科研可搞,大多数工作都是重复劳动,创新内容根本无从谈起,对科研可能对工作带来的益处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没有认识。任萍等[2]曾经在1994年对科研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36.3%的护士有此看法。笔者也发现,这种现状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目前仍旧没有明显改善。

1.2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地级市级别的医院对于科研工作的高投入、低质量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不愿过多投入和进行有效管理,是科研特别是护理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对于护理科研的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的针对性,也是造成整体护理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现行的职称管理制度,对科研的要求过于片面化和数量化,对科研内容和科研思维培养没有任何帮助,大多数人是为了晋升而“造”科研,因此造成目前整体护理科研水平不高。

1.3资源缺乏

人力、理论乃至资金的支撑,是进行科研尝试的必要条件,就科研资源缺乏来看,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3.1人力资源不足

从护理团队整体素质来看,尽管近年来的大专以上护理人员比例明显增加,但我院50%以上人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下,特别是在人才梯队构建中,高年资护理人员初始学历多为中专且往往担任护理管理职务,造成整个护理团队科研意识缺乏,同时,对后续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科研指导和规划,造成经验不足和科研思维不能与临床工作结合。而且,医院整体护理力量不足,也是护理人员担任日常工作较多,很难有精力和热情进行科研方面的尝试。

1.3.2无科研资金支持

仅仅的临床护理观察和总结,往往是不能产生高质量科研和高水平论文的,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和课题科学设计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在科研尝试的初期,获得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或是启动资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科研资金获得难、支配难也成为了护理科研发展的一个阻碍。

1.3.3理论支撑不够

如前文所述,大多护理人员知识深度和广度不足,又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因此不能不说这也是导致护理科研水平滞后的一个原因。

1.3.4信息资源不足

护理人员缺乏采集科研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对于医院不能提供文献检索、图书支持的尤为突出,而且护理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参观机会少,陷入了意识缺乏,进而信息量少,导致科研水平不够的恶性循环中。

1.4科研能力培养欠缺

对于目前各个专业快速发展和专业化趋势加强,更多的亚学科被独立出来,医学信息、数据挖掘、统计学等都是临床护理人员很难进入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有意识的引导,这也是基层护理人员极为需要但是又极度缺乏的。不得不说,科研培训的缺乏,特别是护理方面有指向性的科研培训的不足,造成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进而导致科研与临床工作的脱节。

2护理管理中的科研管理体会

2.1培养科研思维,提高整体素质

在无法有效改变现有护理团队结构和人员素质的前提下,借助医疗和医院科研方面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科研尝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科研专题讲座、课题设计分析以及信息数据采集、课题运行问题讨论等方式,将科研中的各个环节呈现给护理人员,帮助其树立科研思维和搭建整体科研设计架构,细化实施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时,科研思维的建立,将其所强调的创新性、严谨性纳入日常工作思维,将对护理工作的细化、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护理整体水平提升都是极为重要的。

2.2鼓励科研尝试,拓宽眼界和思路

利用各种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会进行论文投稿和论文交流,拓展护理人员眼界和科研广度,在团队内邀请科研管理人员和具有科研基础医护人员进行论文点评,对进一步的论文书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适当进行重点内容的信息检索交流,不但有助于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护理科研开展方向的拓宽和整体质量的把握。

2.3质控与科研结合,深度挖掘数据内涵

科研强调的数据化是质控管理的要求,从质控管理方面,提出有整改意义的方向或课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由简单的、更为直观的实际临床问题[3],引导大多数人员树立科研思维,掌握数据收集技巧和数据挖掘技巧,进而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消除对科研的“恐惧感”,改变将科研“神圣化”的心理,从而将更多的临床科研和“软科学”引入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

2.4重视经验分享,促进成果临床应用

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有将临床护理经验转化为科研内容的理念和意识,同时也有将科研成果辩证分析后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和办法,促进临床护理工作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这样的分享与讨论,不仅可以对于可能造成工作、科研甚至伦理不良后果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也可以将更多的新思维、新观点纳入科研和临床服务工作中。“通过护理科研促进健康服务”是新时期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不断地尝试,护理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将成为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以及护理服务能力增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明,邵薇薇.我国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46-648.

[2]任萍,王颖.对护理研究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1994,11(9):9-10.

护理科研总结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护理人员配置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1]。护理人力资源包括人力的数量、素质、人才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护理临床、教学、科研等功能发挥和利用的综合概念[2]。如何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提高现有护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当前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护理人员现状

根据我院人事科提供的护理人员档案资料,数据统计至2011年12月31日止。

1.1护理人员结构情况

年龄结构:护士队伍总体偏年轻,30岁以下护士占68.74%(348/506);

学历结构:以大专学历为主,占51%(258/506);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8.26%(396/506),见表1。

1.2护理人员配置状况

全院职工总数1503人,其中卫技人员1115人,占74.18%;卫技人员中护理人员(其中合同护士401人)506人,占33.67%;全院开放床位600张,护理人员总数与床位之比为1:0.84。

2.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编制略微不足

我院属于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其人员编制按照1986年卫生部下发的《妇产科专科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执行,根据妇产科专科医院的规模、任务和特点,病床与人员之比按1:1.5-1.7计算。妇产科医院承担的医药科研和教学任务所需要人员已于总编内另增5-7%。承担高、中等医学院校教学任务另增编12-15%。目前,我国多数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病护比为1:0.2-0.35,床护比为1:0.5-0.75,明显低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人力编制要求。而国外护理人员配备是建立在人才档案储备基础上的招聘制,不受统一编制影响。国外护理人员配备数量明显高于国内,一些国家医院的床护比、医护比都明显高于国内,如日本横滨综合医院某病房设床位52张,护士总数为23人,医护比为1:5,床护比为1:0.9-1.2;美国匹兹堡一所医院,40张床位配备23名护士,床护比为1:1.7;新加坡中央医院每层楼一个病区,81张床,分3个护理站。各病区设总护士长1名,各占设护士长1名,高级护士、护士10名左右,相应的高级助理护士、助理护士、护理员若干。这一组数字现实,国外护理人员配备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床护闭上都比较高。(数据来源于《医护人员编制配备现状分析》)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来看,实际床护比已高出与国内相关医院,并超过编制原则的规定;但与国际相关医院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2.2学历及职称分布不合理

我院506名护理人员中,中专、高中111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2.3%,大专学历258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51%,本科学历127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5.1%,研究生学历8名,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6%。职称方面506名护理人员中,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8名,主管护师101名,护师及护士共396名,分别占护士总数的0.2%、1.58%、19.96%、78.26%,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而在110名高中级职称中,又有部分在非临床科室工作,不能充分发挥高职称护士对临床低职称护士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学历及职称结构与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及制约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2.3年龄结构欠合理,合同护士比例大,护理队伍稳定性欠佳

我院506名护理人员中,30岁以下护士占69.16%,虽然年轻的护理队伍有朝气,但工作经验及技术水平却相对不足,难以适应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院合同护士401人,占护士总人数的79.25%,绝大部分为25岁左右的年轻护士,这个阶段的护士正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的高峰,由于同工不同酬,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每年均有人提出辞职,导致熟练护士流失,对护理质量有一定影响。

3.对策

3.1把好护理人力资源引进关

在招聘新人时必须严格把关、择优录取。采用人事科和用人科室统一面试、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把关。

3.2有计划地培养护理队伍的阶梯人才,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培养是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护理部必须对新上岗人员、在职年资长的护士及新上任护士长等不同层次的护士都有一套周详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多给予他们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方向、有目标也有压力,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在临床一线形成一个良好人才阶梯,确保护理质量。此外,护理管理者应该了解属下每一位护士的性格特点,善于发现护士身上的亮点、优点,并有的放矢地赋予责任,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层次、不同年资护士的作用。只有对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

3.3科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及各科室护理工作量,结合病床使用率、周转率、平均住院日及专科护理发展情况,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做到动态补充。在科室护理人员的搭配上,注意使其年龄、职称、学历、工作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梯队,并兼顾护理人员的性格互补,在护理人员能力条件要求下,获得高的工作效率和护士满意度。同时倡导弹性排班,要求各科护士长打破以往固定的排班模式,根据各自的专科特点、病人高峰时段不同、病人需求及工作量的变化,创造各具特色的弹性排班方式,如提前30min上班完成晨间护理、安排双班、卡晚夜班,同一班次不同上班时间等,摆正护理工作的重心,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投向价值趋向[4]。通过科学、合理的排班,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护士缺编的状况,同时,使病人需求得到了满足,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3.4完善后勤支持系统

完善与加强后勤保障系统的功能,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对病人的直接护理。医院已经和爱玛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爱玛客的工人负责中央运输,各科室设立科秘书,由科秘书和医院行政部门直接联系日常行政事务,把护理人员从日杂的工作中抽身出来专心于护理工作,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3.5重视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必须对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采取在院内、科内通过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定期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及考核,增加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方式。并鼓励临床护士分析自己的工作优势及薄弱环节,加以发扬或改进,并且结合工作实际,多动脑筋,鼓励其提出更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石彩秋.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39-40.

[2]朱晓燕.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1-92.

护理科研总结篇7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培养模式;能力

我国自1983年重新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已培养出大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他们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学科的独立和不断完善,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高级护理人才,是当前护理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对河南省12所护理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汇总的全省开设本科护理教育院校的名单,对所有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共12所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总结形成初步问卷,经专家修订,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院校性质、开办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年限、学制及构成、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等;第二部分为能力培养要求,共9个维度,包括临床护理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所有条目按所应具备能力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计为9分、8分、7分……1分,条目总分值得分越高,则重要程度越高。

1.2.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前预先电话告知调查对象,取得其配合,由12所院校护理教育相关负责人完成问卷。发放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100%。

1.2.3统计方法: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

调查学校培养方案见表1。

2.2学校对护理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

将各能力维度得分均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见表2。

2.3学校及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要求的对比[1]

3.讨论

3.1培养目标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河南省12所全日制护理本科院校,结果显示,12所护理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专科护理人才”的占16.67%,培养目标为“复合型人才”的占25.00%,没有单纯定位“通科护理人才”培养的院校。结果提示,河南省护理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进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我国现行的本科护理教育多是单一专业方向下的通才教育[2],随着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及社会对护理专科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通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与护理学科向深层次发展的趋势相偏离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专才教育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缺乏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等。因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未来本科护理教育的必然选择[3]。调查显示省内少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涉外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助产士、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对部分学生试行分方向培养,这些均是有益的尝试。调查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的占58.33%,表明护理本科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护理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中,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院校对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平均得分依次为6.00±1.73分、5.43±2.23分、5.14±2.19分、4.71±1.70分、4.71±1.80分;对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平均得分为4.57±2.94分、4.43±2.30分,对英语读写能力要求最低,得分为1.29±0.49分。结合本研究中医院对护理本科生能力期望的调查结果可知,无论对于护理本科院校还是用人单位,临床护理能力均是最受重视的临床能力。

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院校对护理本科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依据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4],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护理本科生仍是是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5]。国内护理界专业人士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综上所述,目前河南省护理本科主要为4年制,“通科与专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为人才培养定位。如何在通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某一专科领域的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申莉,张振香,张春慧,等.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与临床期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2):3224

[2]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护理本科生实践能力分方向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9,23(8):2050

[3]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等.护理本科生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6):59

[4]曹枫林,高庆岭,厉萍.护理系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在校成绩的相关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1-374

[5]张美芬,尤黎明,刘可.我院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2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SJGLX089)

护理科研总结篇8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包干式;临床效果

腹泻病、支气管肺炎和过敏性紫癜均为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进行住院治疗是临床上对上述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临床调查发现,在住院治疗期间,患儿受疼痛等症状的影响常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治疗的效果和治疗的依从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会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1]。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住院治疗的儿科疾病患儿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笔者对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7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72例患儿。这72例患儿的家长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在这72例患儿中,有48例患儿为男性,有24例患儿为女性。这些患儿的年龄在5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1.4)岁。这些患儿的病程在3d-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6±0.5)月。

1.2护理方法

在这72例患儿住院治疗期间,我院对这些患儿均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进行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具体方法是:(1)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包干小组,护士长负责分组和任命小组长。(2)对各小组负责的病区进行明确地划分,并根据每位护士的护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3)为每个病区搭配固定的护理人员,并保证每位住院的患儿都拥有自己专属的责任护士。(4)护理人员对其负责的患儿进行持续的病房护理和全面的生活照顾,主要包括入院护理、病情监测、生活指导、康复训练、辅助临床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同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安慰和鼓励,使用简单、亲切的语言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和烦躁感。此外,护理人员要多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在患儿的床尾设立护理项目表,让护理人员将护理项目的进展情况详细地记录在护理项目表中,并由小组长和护士长进行双重监督。(6)护士长和小组长要根据患儿家长的反馈意见对护理服务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纠正,并立即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7)在优质护理服务包干小组成立2周后,护士长要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每位患儿具体病情的需要和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优点和特长对小组的人员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1.3观察指标

[2]护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这些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和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其中,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制的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获得的。该调查表共有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率是通过让其填写我院自制的对护理人员信任率调查表获得的。此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填表。该调查表共有完全信任、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三个选项。总信任率=(完全信任例数+基本信任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护理结束后,在这72例患儿的家长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者有65例,对护理服务感到一般满意者有5例,对护理服务感到不满意者有2例,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7.2%(70例)。2.2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护理结束后,在这72例患儿的家长中对护理人员感到完全信任者有65例,对护理人员感到基本信任者有4例,对护理人员感到不信任者有3例,这72例患儿的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率为95.8%(69例)。

3讨论

近年来,使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法对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护理的方法逐渐得到了临床上的认可。临床调查发现,使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对儿科疾病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护理服务更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连续性和个体性,可有效地避免医护工作脱节的情况出现,从而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这72例接受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患儿其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7.2%,对护理人员的总信任率为95.8%。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小组包干式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秀华单位: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蓓.小儿科护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5(11):88-90.

护理科研总结篇9

1.1研究方法对医院入选护士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给予统一指导语,研究对象独立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问卷发放396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8%。

1.2统计学方法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等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组研究对象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29.98±6.13)岁,工作年限1~27年,平均年限7.85年。性别:女365名(98.9%),男4名(1.1%);护士所在科室:内科91名(24.7%),外科24名(65.3%),其他科室37名(10.0%);学历:中专6名(1.6%),大专136名(36.9%),本科221名)(59.9%),硕士及以上6名(1.6%);职称:护士112名(30.4%),护师180名(48.8%),主管护师77名(20.8%);职务:护士359名(97.3%),护士长10名(2.7%)。

2.2报告意向情况对报告意向总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p<0.05,为非正态分布。统计结果显示,报告意向问卷的得分范围为3~15,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p25为12,p75为15。

2.3报告障碍情况

2.3.1研究对象的报告障碍得分情况报告障碍问卷的得分范围为25~80,对报告障碍问卷的各条目分别进行描述,将研究对象对报告障碍问卷各条目的认同度划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和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同意),369名研究对象认为对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阻碍最大的五个因素,即同意率在30%以上的条目见表1。

2.3.2开放性问题描述报告障碍问卷中,条目23为开放性问题,调查其他可能影响研究对象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因素。归纳如下:①对于护理不良事件责任人处罚过重,如经济处罚;②没有意义,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③怕记录在人事档案中;④怕同事或上级对自己有负面看法;⑤怕与患者之间产生纠纷。

2.4报告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不同特征护理人员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比较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一般资料中的分类变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工作年限及职务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2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与报告障碍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惩罚性文化、报告意义与报告意向呈显著相关(p<0.05)。

2.4.3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的多因素分析报告意向总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年龄、工作年限、惩罚文化和报告意义,见表4。

3讨论

3.1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现状本研究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总得分的中位数为14,对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较高,与田欢欢等的结果基本一致。一方面医院越来越重视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大多数护士都知道护理不良事件需要上报。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对肿瘤科的要求更高,使得肿瘤科护士更为重视护理安全。

3.2年龄、工作年限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和工作年限与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呈正相关,护士的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其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越高。另有报告[3]也指出护龄越高,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度越高,上报率就越高。说明临床经验对不良事件识别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肿瘤科工作量大、重症病人多、专科操作多,较长时间的临床工作使肿瘤科护士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沟通能力较强,安全意识较强[5]。同时,大多高年资的护士为护士长或协助护士长做部分的管理工作,其报告认知高,感知的报告意义也高,促使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因此,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工作年限护士的护理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

3.3医院的惩罚文化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研究显示报告障碍中护士同意率最高的五个条目均属于惩罚文化,护士感受的惩罚文化越重,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也多次提到“惩罚”、“处罚”等关键词,再次印证惩罚文化影响护士的报告意向,与国内王玉艳、方良玉等分析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虽然医院已实施非惩罚上报机制,但研究对象仍受长久以来的惩罚性机制影响。哈佛大学Leap博士提出,发生错误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唯一的最大障碍。建议医院加大力度推广非惩罚性文化,从而使相关管理者和护士正确看待不良事件的发生,避免对责任人的不同形式的惩罚。二是医院实行逐级上报的报告系统,这种系统外界比较容易获取报告者的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很多难题。Karsh等也指出,报告障碍之一在于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匿名性缺乏信心。因此,提供较少的个人身份信息,使得报告者的身份无法被识别是促进医护人员进行报告的首要标准。建议建立较强报告系统的匿名性和保密性,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报告意向。三是管理者在分析不良事件时,更多的分析个人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或个人责任等,很少研究当事者的心态、客观因素等。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认为因不良事件受到惩罚的配置不公平或不恰当直接影响其报告意向。因此,建议医院应用更为合理、科学的分析方法评析护理不良事件。

3.4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影响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意向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感受的报告意义越低,其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意向越低。研究对象在开放性问题中多次提到“没有意义”、“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等关键词,也再次表明报告意义影响研究对象报告意向。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个:一是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后,管理者反馈信息只是统计数据,没有深入分析如何规避差错,因此护士不能从反馈中提取到有效信息,不能获得学习与进步,进而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的意义提出质疑。建议医院从护理不良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相关制度,及时反馈,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再发生。二是护士“认为对患者无影响或影响小而不用上报”。潜在漏洞或无伤害的护理不良事件具有隐蔽、动态的特点,当事人不报告,其他人事后很难发现。但这类不良事件可以挖掘更多的临床护理风险,也正是护理差错、事故的源头。护士未明确理解护理不良事件的范畴和报告意义而影响其报告意向。建议医院进一步明确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范畴的同时,对护士进行定期、定向培训或借助案例分析提高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水平、明确其报告意义,提高其报告意向。

4小结

护理科研总结篇10

[关键词]循证护理;神经内科;压疮;满意率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能单凭自身临床经验或者不完善的理论处理问题,而应该以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为证据,制定更加合适的卫生保健计划。压疮又被称为褥疮、压力性溃疡,是指因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出现持续缺氧、缺血、营养不良状态所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压疮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极人,同时还浪费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因此,一直以来其防治工作是临床护理中的重点及难点,而压疮的发生率也成为了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有效降低压疮对患者的危害,我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对45例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佳,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按照0~90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45例、对照组45例。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0~82岁,平均年龄(61.4±4.3)岁。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60.5±3.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情况对比中,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皮肤护理与饮食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提出问题

目前认为,压力、剪切力、身体与接触表而的摩擦力及局部潮湿是引起压疮的四大因素。神经内科患者对压力的承受力降低,其反应力、活动能力下降,感觉、营养、组织新陈代谢差,有些并发尿失禁和糖尿病,这些因素都是压疮的危险因素,因此对如何保持皮肤完整性需要循证医学的验证。

1.2.2查询证据

根据上述所提出的护理问题,确定文献查找关键词为压疮预防、循证护理、老年患者进行查询,结合我国循证医学中心网址等其他相关的专业网站数据库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全面地收集相关护理依据通过对文献中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出适用于我科应用的护理方法,通过组织科室护士学习保证每人都能掌握然后再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病情找出有效、科学的护理方法并实施。

1.2.3循证护理

(1)护理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活动情况、循环、体温、是否使用类固醇或镇静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

(2)护理:通过有规律的改变患者,进行局部减压,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在翻身过程中尽量保持水平,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受损。

(3)营养护理: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压疮发生密切相关,合理的膳食对压疮的预防有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高营养、高蛋自和高维生素食物。对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4)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压疮的危害,以及预防压疮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以及相关照顾着的积极配合,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以及照顾者了解及掌握预防压疮的有效方法,如正确摆放、有效翻身等。

1.3观察方法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压疮发生率。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该表满分为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与统计,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压疮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压疮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压疮是神经内科患者的常见问题,但由于引起压疮的因素各不相同,临床尚未有统一的护理措施。我科医护人员先通过循证,全面检索关于神经内科压疮预防和循证护理方而的文献,了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高危人群并对皮肤危险性进行评估,根据国内外压疮预防措施等方而的最新进展,然后对文献进行综合评价,将循证证据与临床预防压疮的护理经验及患者的意愿相结合,制定出最佳护理方案并评价实施效果。实践证明,循证护理有效预防了压疮的发生,更好的满足了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医护人员素质。

循证护理是一种以科学为依据、以事实为准则的现代护理模式循证护理模式主要由针对患者提出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循证护理步骤的实施这三大模块组成,同时再根据我院我科的实际情况、患者的病情由具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来实施。我院神经内科对45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压疮,临床效果较佳。结果显示,研究组压疮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可见,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另外,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4(p<0.05)。结果说明,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循证护理是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