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怎么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0:48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明显增多,发病呈增长态势,这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挑战。基础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因此培养基础医学的高素质人才已刻不容缓,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在医学领域步入国际前沿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导师的指导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导师的指导能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影响导师指导能力的因素

1.1导师的科研水平某种程度上,导师的科研水平决定着其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对于有些年龄偏大的导师来说,知识陈旧,不能经常查阅国际前沿领域的文章,不知道先进的科研方法,所以指导学生的能力欠缺。但对于某些年轻导师,有时面临着科研经费的欠缺,或者指导经验的欠缺,所以指导研究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这两类导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更有效地指导研究生[1]。

1.2导师的管理水平作为导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但在指导研究生时,还面临着管理艺术的问题。现在的研究生大多是80年代后期出生,有的还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往往比较“自我”,或者总是以一种索取的姿态去面对一切。所以,当导师安排课题时,他们总想着是给导师干的,甚至讨价还价,这使导师管理课题组变得比较困难。而导师的说话及思维方式都带有自己成长时代的标记,这样,就与学生产生了“代沟”。这种情况对于刚开始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来说,更加严重,因为他们刚刚完成了博士或博士后的研究,心理上还没有从“自己是学生”的认知中走出来,便成为导师,所以,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带研究生,怎样严格要求,怎么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其科研积极性,因此这些导师可能因为管理经验欠缺而不能有效地指导研究生。而一些年龄偏大的导师,管理现在的80后研究生时,仍一成不变地沿袭以往的管理经验,因而存在着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同样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导师的责任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责任心尤为重要。目前,有些导师丢失了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把招收研究生仅当做是一种“好名声”,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怎么带,怎么培养他们。更有甚者,把学生当成自己低薪的打工者,这些导师很少过问或从不过问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半年也见不上导师的面,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完全是“自导自演”,导师所起的作用甚小。再者,导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培养。所以,缺乏责任感的导师,同样培养不出优秀的研究生[2-3]。

1.4基础医学的生源和质量近年来,临床医学人员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与基础医学教师人员待遇形成了显著反差,目前真正心甘情愿报考基础医学,专心于做科研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多优秀学生都愿意报考临床,因为毕业后临床医学人员的收入高。这种情况造成每年报考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数目大幅度减少,生源匮乏[4]。以基础医学院为例,近三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生招生经常因为生源不够而招不到研究生,往往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够完成招生计划。在生源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导师优中选优的机会根本没有,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呢?另外一方面,调剂来的学生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这令许多导师想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愿望破灭。

1.5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导师的任务是培养研究生成材,这是双向的,总结为以下3种情况:①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②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对科研有强烈的兴趣。③导师的科研能力很强,但学生“混”字当头。④导师的科研能力一般,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在上述四种情况中,只有第一和第二种情况的研究生能成为佼佼者,脱颖而出。可见,在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只是外因,要想成为优秀的研究生,关键还是要靠研究生自己的努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考研大军,成为研究生中的一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科研毫无兴趣,只想早点混毕业,找个好工作。这样的结果便是许多学生对科学的钻研精神不足,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纪律松散,科学素养差,创新动力不足[5]。这样的科研态度,令导师感到“牛不喝水强按头”,从而使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沦为空话。

1.6学校的学习氛围在北京、上海等名校中,优秀生相对集中,研究生大多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科研气氛非常好,大家都分秒必争,非常珍惜读博士、硕士的机会。而在一些省会城市院校,科研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将做课题视为苦,以玩乐逛街为乐。这样,即便是导师要求的再严,学生们也会无形中横向比较,甚至产生愤愤不平:为什么他整天什么也不干,就能拿到学位,而我这么辛苦才能拿到学位。这样的大环境给导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2提升导师指导能力的关键因素

2.1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以郑州大学为例,每两年遴选一次导师,每两年也考核一次导师,但很少淘汰过导师,这就造成导师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下滑,因此,只有提高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6],才能提升导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导师的责任心,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2

关键词:培养;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素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99-01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素养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也是学生最基本的一项科学素养。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

1、培养观察兴趣

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儿童最熟悉,也最容易产生观察兴趣。如:人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最省力?把一辆自行车装上大卡车,怎样最省力?人怎样爬坡比较容易爬上陡峭的上坡?斜面和螺旋有什么关系?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它?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2、教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应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对静态事物,可以指导学生循着观察点扩展。如教学《植物》一课,引导学生从外到内或者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从局部到整体。对动态事物,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去观察。另外,要使观察有顺序和有条理,还应指导学生事先要选定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安排观察步骤、选择观察方法,做到“观而有法”、“察而有序”。

3、提高观察能力

学会比较,能使学生善于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抓住事物的特点与本质特征。

4、培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兴趣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材料》时,教师首先拿出锦缎和绸绢各一段,让学生看看漂亮吗?摸摸有什么感觉?问他们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织的?这些材料怎么来的?又如教学《岩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打开桌上的岩石标本盒,让学生先动手摆弄,看如何研究这些岩石。这样就渲染了气氛,创造了乐学的情趣。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培养学生动手又动脑的素养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素养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3

问题是,导师如何指导?指导不得法,指导等于不指导,甚至比不指导还差。因为它有可能误导或束缚学生。

读书是自学的基础,离开读书,自学无从谈起。所以,导师对自学的指导主要是读书的指导。读书指导具体有:

一、为什么读书

读书的目的有多种,有为文凭而读书者,有为知识而读书者,有为休闲而读书者,有为完善自身而读书者,有为读书而读书者。无论为什么而读,只要在读书,就值得尊重,应该支持。作为导师,首先在读书目的方面应有所引导。上述几种读书观,有功利的,有超功利的。为文凭、为知识、为休闲、为完善自身都是功利的,为读书而读书是超功利的。人非圣贤,要完全超功利,谈何容易!能在功利的追求过程中读点书也就不错了。问题是既要功利又不读书,企图通过混文凭、偷知识的手段达到功利。作为导师,应引导学生从功利走向非功利甚至超功利。超功利也许是种最大的功利。

二、读什么书

首先读本学科的经典书和特色书。所谓学科经典,就是在该学科起奠基作用或开拓了新领域、新境界、划分了新时代的著作。所谓特色书,是指那些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证方式上与众不同的著作,它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读这些书能掌握本学科的必备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学术进展和现有高度。熟悉本学科的学术路径和话语系统,从而打下本学科的思维和行为烙印。其次读本学科相关的书。相关书,指扩大视野,扩充境界的书,如学文学者,史、哲是相关书,学经济者,政、法是相关书,学语言者,哲学、逻辑是相关书。再次读素质书。学文科的,读点普及性的理科书,学理科的,读点普及性的文科书,无论学文还是学理,都要读一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书。任何学科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多了解一个学科,就多一个观察世界的观察点,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才会全面。不要画地为牢,只读专业方向方面的书。

三、怎么读

怎么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读法,是精读,还是泛读,抑或是别的读法?二是读的过程,即读书过程中如何思考。

先说读法:

1)精读。本学科的教材和经典书一定要精读。达到了如下程度才能叫精读:主要观点、典型例证能够背诵,论证过程、论证方法能够借鉴、贯通。通过精读,打下扎实的本专业基础,学习各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汪明问题的方法。

泛渎。本学科的非经典书和相关书可以泛渎。精渎解决基础问题,泛渎解决知识面问题。只有精读,没有泛读,除专业基础外,别无所知,失之于“固”。只有泛读,没有精读,就难以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只知道一些野狐禅,作为饭后谈资,失之于“浮”。什么是泛读?浏览全书、读感兴趣的章节、读前言后记、读内容提要、书名、作者名、版本信息等就是泛读,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通过泛读,迅速增大专业信息储存量,以供研究时使用和参考。

3)缩读。缩读是精读的后续阶段。将书中的重点、难点摘抄出来,记在l~2张纸上,并反复记诵,称为缩渎。厚厚的一部书,压缩为几张纸,精中选精,成为自己记忆深处的知识,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一部分,不会随着年代的流逝而散失,这就是缩读删繁就简的妙处。

再说渎书过程。

一般人读书,重在吸收前人的成果和思想。研究生读书,除学知识外,还要培养研究生的怀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导师对研究生读书过程的指导应包括:

1)说了什么?哪些是前人说过的,哪些是作者的独创?如果自己来研究,会有这些独创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问题,还是学术功底问题?如果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问题,怎么改进?如果是学术功底问题,如何提升?

2)书中的观念对不对?对,对在哪里?为什么对?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正?自己有能力改正吗?论文的题目就出来了。

3)书中的观念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4)论据与论点是否相符?论据是哪里来的?是否可信?是否完善?自己能否找到这些论据?如果找不到,是什么原因?是没想到,还是阅读面不够?

5)论证过程有无缺点?逻辑上有无漏洞?

如此质疑,方可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专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在怀疑质问中发现问题,也就培养了好的思维方式(立体思维方式),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督促和评价

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惰性,因此激励和督促是必要的。学生读了多少书,读得怎么样?导师通过榆查渎书笔记可以得到了解。学生每两个星期交一次读书笔记,导师将阅读读书笔记的意见写在笔记本上。着重检查:发现问题了没有?发现的问题有无意义?是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解答?解答得如何?如不能解答,原因是什么?是知识问题还是思维能力、思维方式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在读书中,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检查既是督促也是评价。督促督其懒,促其勤,评价,评其质,审其值。在学生笔记的末端,老师可对其笔记的质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以褒奖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地读书、思考。不足之处,在笔记的批语中指出即可。高明的学生需要严厉的批评,以戒其骄慎其思。一般的学生需要适当的表扬,以引其趣增其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最好的催力。有了兴趣和自信,学生自可成才。

五、培养读书习惯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4

关键词:有效交流教学秩序新方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14-02

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让笔者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交流往往是“热闹与喧嚣”背后的效率低下。起初笔者也认为是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可能不应只注重交流的形式而要更加关注交流的实质,但实际上这一归因可能并不科学。因为在教师注意交流的实质内容时,学生的交流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交流热情。于是,笔者思考:怎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如何提高学生有效交流的能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一、追问: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探寻问题之初,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交流能力的概念界定,通过资料查询,笔者认为,所谓科学教学中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信息、科学发现时的表达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形成的“内部语言想法”(即活动过程和结果)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交流有两个层次的水平:一是生活经验层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去对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交流;二是科学知识的层次,即学生在经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利用科学课堂上习得的概念或规则进行交流(尽管学生未必知道什么叫概念什么叫规则)。显然,这是两种交流语言,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这两种层次的混合体。由于学生受到日常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头脑中存有根深蒂固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尤其是在科学探究中的有效交流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要求学生更多地利用科学系统的知识进行交流,而学生由于生活因素的影响太强大,由于对科学系统的语言掌握相对滞后,就会导致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学生的交流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还应当是学生的科学话语系统。

二、探寻:怎样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交流能力?

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分析学生科学交流的障碍,廓清科学课交流的误区,真正从科学语言培养的角度发力,让学生尽快学会运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为了让研究更为科学,笔者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以培植儿童的“主体性”为教学与研究目的,让儿童学会研究、学会交流。让儿童以前科学概念为基础,在科学猜想、科学实验、科学的合作性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

首先,笔者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学生的交流动机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以确保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交流、愿意交流、乐于交流。

其次,笔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学生交流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这里并不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此时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多地依靠学生,而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执教《把液体倒进水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课题组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想到生活中除了水还有哪些液体?生活中在哪些场合有将其他液体混入水中的情形?如果让你来探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液体?这些问题的设计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有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与本文主题不完全重合,此处不赘述。在探究之后交流时,为了尽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时候用上科学语言,笔者在学生交流前进行指导:根据实验的现象,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一定会更多地选择生活中的语言,但我们的科学学习更多地要用科学语言,因此同学们要尽量利用探究活动单上和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由于在本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先倒水再倒油、先倒油再倒水、先倒水再倒洗衣液再倒油(少量)等情形,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在对这些结果进行描述并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各个小组在交流时的发言,发现学生在互相提醒的情形下,都努力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混合、分离、浮、沉甚至是溶解等概念,都用得比较准确。即使有学生由于思维惯性,还是下意识地用生活语言(甚至是方言),也会有其他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醒。学生个体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进行探究现象与结果的描述。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贵在坚持,只要让学生养成在科学语言系统中进行交流的习惯,学生的交流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考试中就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三、展望:“高观点”与“大视角”下的科学有效交流研究

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尽管是微观研究,尽管切口较小,但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道理。比如说某些问题的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存在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解决问题贵在对症下药。

以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来说,尽管离不开学生的交流空间与动作,但如果不将这个问题放到科学语言系统培养的视角下,那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容易落空。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关键在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的语言不能纳入到科学语言系统中来,学生就算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再仔细,对实验的过程把握得再准确,学生最终的描述可能仍然是生活化的、经验化的,这就使得学生永远游离在科学学习之外,自然不利于学生的交流。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抓住了科学语言系统这一牛鼻子,学生的有效交流才有可能发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才成为可能。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研究,这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规则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刘静波.探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5

丽水市缙云紫薇小学

(323700)

(321400)

余京华

陈彤

1前言

有效的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交流研讨中通过明确的语言,透彻的分析,恰当的判断,提出论证性的推理和有证据的观点,并且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观点得出的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基于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科学课的交流研讨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前期观察实验等活动搜集到的证据,由表及里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明确的科学概念。下面是《电磁铁》一课研讨环节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观察全班汇总表,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生2: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相同,它的南北极就相同。

生3:电磁铁缠绕方向相反,它的南北极也是相反的。

师:你觉得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有关?

生1:我觉得和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生2:我觉得和电流有关。

生3: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

生:改变线圈缠绕方向就是改变电流方向。电流方向改变了,电磁铁的南北极就会改变。

师: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改变电流的方向?

生1:改变电池的正负极。

生2:将电池盒倒过来装。

师:谁能来完整的说一说?

生:改变电流的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电流的方向的方法可以采用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

在本课例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了一系列基于证据的合情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科学概念。这样的分析,既节省了重做实验的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基于辩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为了有效、全面地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加强“判断力”的训练。

在科学课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只有营造宽松氛围,给予学生充足时间,依据大量真实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充分辩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加强。我们在培养学生判断能力时,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发展上,每一个判断都应要求学生说出此概念的依据。从《我们的小缆车》一课的交流研讨活动实录片断中可以得到体现:

师:我们看一段同学们实验时的录像,有什么发现?

生1:我觉得第一组同学不注意合作,他们是一个同学自己来计时,同时来控制小车运动。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同意吗?

生2:不同意,我们试过了,我们觉得这样计时得到的更加准确。

生1:我们不这样认为,一个人计时,另一个同学控制小车也能得到准确数据,只要合作得好。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一个人计时,另一个同学控制小车,控制小车的同学在听计时同学指令的时候需要反应时间,而我们组由一个同学同时计时并控制小车,就省了这些时间。所以我们的数据比其他小组更加准确一些。

师:你们觉得呢?

生3:第一组同学的方法好。

生1:同意!

在实录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方法,通过质疑、辩论、印证等方法判断哪种方法更加合理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的交流研讨更有价值。

4基于事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是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师应该要在科学课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能力。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搜集到很多事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提炼出科学概念。下面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有些什么发现?

生:尺子、橡皮筋发声时会产生振动。

生:空气发声时也会产生振动。

生:水、声带发声时也会产生振动。

师:我这里有一个音叉,假如敲击它,让它发出声音,它会怎么样?

生:音叉会振动。

生:我觉得所有的物体产生声音时都会产生振动。

师:那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根据你的观点,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生:鼓、锣发声时应该会产生振动。

生:汽车、飞机发出声音时也会产生振动。

师:我这里就有鼓和锣,能够验证吗?

生:能!

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生基于尺子、橡皮筋、空气、水、声带等发声时会产生振动这些事实,类比推理“音叉发声时也会产生振动”“所有的物体产生声音时都会产生振动”,然后归纳推理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再根据这一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鼓、锣发声时应该会产生振动”“汽车、飞机发出声音时也会产生振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引导学生形成了科学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6

身为学科骨干的我,得到了校领导及同事的认可,在2006年晋升为高级教师。自从晋级之后,我觉得自己的事业已经达到了高峰,再提高自己的动力逐渐衰减。可喜的是,黑河市启动了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给我平静的生活带来了震撼。回首走过的教育之路,自己也曾有过为之骄傲的成绩,也积累了属于自己的经验。可是,在全新的形势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情况,新理论和新思想层出不穷,不学习就会落后,不交流就无以创新,没有创新的课堂就不会有生命力。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已经让语文教师投入了很多心血,更何况还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感觉自己再也不能坐井观天了,应该为自己今后的教师生涯规划一下了。于是,我走进了黑河市优秀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培训班,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次提升。

杨飞龙教授在讲《教学过程的心理分析》时语重心长地说:“选择了教师职业就等于选择了终身学习。”是啊,教师的成长历程和教师的职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培训和再学习。我深深地感悟到,对我来说,这次骨干教师的培训太及时了。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和教师生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靠老资本等待退休了,我要从理论上提高自身素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不仅是我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本次培训中,杨飞龙教授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教学基础、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四个方面的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明白了一个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在教学中应有的表现,特别是杨教授对当代学生心理方面的剖析及应对对策讲解得细致入微。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质,关键看教师能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想做到这些,教师既要有人格魅力,还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理论指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把学生的潜质完全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从而彻底抛弃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重新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积累的方法落到实处,大胆地开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养成他们反思的习惯,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想在一所普通高中去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挑战,一边是新理念下的课程改革,一边是社会与家长对高考成绩的期待,真的让教师很难放开手脚去在小小的课堂搞一场大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还是以传统教学法为主,但不管教师多么努力,教学的效果都很一般,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教师要让每个学生信服,共建和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尚小丁老师讲解的《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给我带来了新的喜悦,让我明白怎么做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快乐起来,也让自己快乐起来。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对学生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讲究表达爱的方式。爱是什么?对一个教师来说,爱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当然成功并不是单一的分数提高,而是他们每个个体在自己的个性方面都得到提升和发展。“不能光拉车,而不看方向。”这句话是我在这次培训中感触最深的。金春兰老师讲的《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而曹宝玲老师讲的《教师怎样做个人课题研究》则为我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极高的方法。我是一名一线教师,在教科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什么不把自己投身到教科研中去呢?通过培训,自己在理论上有了提高,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感悟,把自己打造成研究型教师也许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如果说专家的讲座更新了自己的观念,让自己在理论上有了提高,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则让我提升了学科素养,在促进专业发展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平时,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常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和未达成教学目标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其实一个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往往决定着能否完成教学任务。试想,一个没有一桶水的人怎么能给学生一杯水呢?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促进专业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位教师都期盼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有成为英才的潜质,就看教师怎样去发掘和培养。如果你渴求英才,就要行动起来,走进教师培训的行列,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升中享受职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7

1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学生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投其所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给他们讲述比较熟悉的科学家故事,把他们变成学生热爱的偶像.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科学,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众多物理学史料都是很丰富的教育素材,它能将知识的传授与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例如;“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引入重力;“阿基米德在盆中洗澡顿悟浮体规律”引入浮力;富兰克林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引入摩擦起电;帕斯卡“木桶实验”引入液体的压强;瓦特“壶盖的故事”引入蒸汽机和热机,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有特殊感染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是你:“你会想到什么?”这样就在物理现象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连通一根思维的导线,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激励都有重要意义.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做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演示实验,往往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特点,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讲述《大气压强》时可以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迷惑不解,“鱼为什么会煮不死”,“瓶口小,鸡蛋怎么会进去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2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科学性,能使学生转入乐学、易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光沿直线传播》用动画演示日全食、日环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思考,达到还原完整的物理情景;如讲《声现象》时,采用多媒体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的音色不一样?自然而然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就自主地互相去阅读、探索答案,从而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简洁、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准确、清晰、简洁、有趣.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中,简洁、幽默的语言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当学生疲倦时,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消除身心疲劳、减轻压力.例如,讲解照相机成像原理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照相的笑话: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机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阵阵笑声,牢牢地印在脑海中.恰当的比喻,和引入一些成语、古诗词、谚语,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往往会起到“添加剂”的作用.如讲力的合成、电阻的串联的关系时可以类比两张5元钱换一张10元钱;学习了光的折射以后,可以让学生解释唐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可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共同编成便于诵读、易于上口、简洁生动的口语或韵句.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可归纳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又如在凸透镜成像中,当成实像时,像和物的移动方向一致,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也一致,我们就可概括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像随物儿跑.”这样学生既好记忆又好理解,让他们想忘记都难.这样更能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趣.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8

【关键词】物理学;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在我国国力强盛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功能独特,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结合高校物理教学,利用并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命题需要我们高校承担着物理教学责任的教师予以积极的探讨。

曾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开放创新实验室”这种形式,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功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可创造一种积极向上、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崇尚真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好完成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责任,可起到积极作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教师精心指导的基础上的。具体的说就是教师的认真备课和有意指导下,以学生创新意识训练为主要目的,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找实验仪器和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和所取得的实验成果训练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要素和内涵的感悟。一般认为:科学精神的要素或内涵可分为6类: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通过每位同学和老师在开放创新实验室的互动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和加强。

作为有着一定阅历的物理课教师,本人对物理实验对学生意识培养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一般情况下,我在物理课包括物理实验课的讲授和组织引导的具体做法是:在讲授专业课时,结合授课内容,多做舌吻和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这老师的问题紧张的活动,有时一堂课会设问提问20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了很强的刺激性,这些问题又都是消化理解授课内容的知识点和关键点,让学生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在物理实验课中,启发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找资料,自己动手实验、自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并适时报告进展情况。经过学生小组两到三轮的讨论交流,根据确定的目的,再设计出更佳的实验方案,寻找仪器或自制仪器,反复试验,最后进行实验表演和评比,由相关老师组成评议组,观察分析,研讨讲评。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教师将比较费心费力。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间相互启发,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使得学生的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物理实验在大学生乃至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整个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是许多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是工程科技的重要基石。20世纪革命性的技术发展,大多得益于物理学的基础研究。许多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考察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仅就核技术的物理基础,激光技术的物理基础,以及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即可知道,物理学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仍然是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是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带头学科。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以及它和人类文化的深刻联系,即使对培养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各种学科的高水平人才,以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基本要素。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但又高于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物理实验处以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人、培养能力等方面有独特运用和重要影响,故称物理实验具备教育功能和能力功能,在新形势下,怎样理解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科学实验的素养,怎样列出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认真具体的探索。当然也必须认识到,这些方面的回答不可能是唯一的,而且又是不断变化的,结合具体情况,研究物理实验的功能,有效的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现在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关系;深入研究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及其在培养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适当安排接口,介绍它对科学、技术及现代生活的影响;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坚持和发扬物理实验具有探索性、革命性、追求基本理论的重大突破性;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力争达到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20世纪,由于物理学的基础地位和带头作用,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在中国路人皆知。进入21世纪,物理学将怎样继续发挥这种作用?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实践、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不懈进取、生动活泼、求实创新的学术传统或学术氛围,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有很强的继承性、发展性、前瞻性和可移动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物理学科的这种基础地位,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影响,或者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的需求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既然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的工具性质的作用,作为高校物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和应该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怎样才能对社会有较大贡献?什么是物理学的真谛?物理学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方面,为什么是其它科学难以替代的?“总是生机勃勃,不断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物理学”的本来面目,怎样才能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充分体现?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怎样才能够对学生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怎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训练有素的人才?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难免不被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关注,也难免不会被国人所关注。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9

目前的《科学》教材强调从观察入手,通过学习对观察的现象做出解释,得出结论。《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地看待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由此看见,保持求知欲,勤于思考问题,形成大胆想象,认真验证是小学生最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成功最需要的品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这种品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机会,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通过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活动,在学会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少儿的科技意识、启迪少儿的智慧起到了课堂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东风学校小学生科技创新现状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点去探究,去分析:

一、东风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传授,轻探究。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利用现有的科技教学工具,使之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学习知识和掌握探究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直接传授原理和结论,无法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丢失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学到的部分知识长时间不用就忘记了,而解决问题时的思考方法及过程却是人一辈子的财富。

2、重科学研究实用价值,轻科学研究经历。以目前火热的谷歌alphaGo机器人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为例,大多数人只是惊叹于机器人智能高,而忽略了alphaGo机器人之前困难重重的研究过程。科学研究是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困难和失败后才可能成功的。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教材着重介绍了科学家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及科学家的伟大地位,却很少介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及所犯的错误,更没有提及很多科学家埋头研究很多年却没有重大研究发现的例子;这给小学生及整个社会埋上了一层浓重阴影,仅以成败论英雄,使整个中国社会都具有浓重功利心,大大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效。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整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背景,也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更不能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研究的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又怎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科学未知的原动力?

3、重主要课程,轻次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主要课程,忽略次要课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经过多年寒窗,教育出了一大批合格的操作性人员,而少了中国最急需的科技创新人员。以Google公司为例,它是一家“10%的人负责赚钱,90%的人负责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的公司,而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不光靠知识积累的深度,还有靠知识积累的广度。这些年中国科技创新步履艰难,与知识积累的广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二、东风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思考

1、日常教学中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学史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如:科学家从事该研究的背景、实验中的遇到的巨大困难、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从什么地方联想到使用这种正确的科学方法等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神秘感,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只要自己勤于思考、勤于探究也能发现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这是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的定位。教师要胜任这一角色,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3、坚决执行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真实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论文下载中

那么东风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该怎样进行教育呢?我认为从以下两点去进行:

一.充分发挥东风优势,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1.引导学生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观察,并提出疑问,通过探究过程,来寻求答案。教室不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唯一场所,要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实际中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比如,参观火箭模型时要求孩子细致观察模型,并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并引导提出一些比如火箭运载卫星发射时,你认为该怎么做火箭才能没有损伤的落地并再次利用等一些问题,如果老师指导得当,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顺顺当当地完成教学任务。

科研能力怎么培养篇10

“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我谈谈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课本中“问题探讨”栏目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人教版新教材每节都以“问题探讨”专栏开始。“问题探讨”是由“图片+情境描述+讨论题”组成。这些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其中以切合学生生活为主,所问问题有一定深度,若要透彻回答,就需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比如,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中,以利用Dna侦破案件、寻找灾难死难者或者亲子鉴定为例子,并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1)Dna是什么?(2)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3)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这些问题,对于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应有一定的作用。

二、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课本中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还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许多的补充信息栏目,以栩栩如生的图画和富有创意的编排让学生目不暇接。我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充分活用这些插图与补充信息栏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和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先设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这20种氨基酸是怎么样组成千差万别的蛋白质的呢?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1页“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示意图”,以问题作为引导进行探究:(1)蛋白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20种氨基酸为什么能构成多种的蛋白质?(3)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是依靠什么进行结合的?(4)你怎么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既拓展了思维空间,又增强了想象力及记忆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提出针对性的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安排,全面构建,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信息的简单接受体,而应该使实验教学成为“发现教学”的窗口,多设计启发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比如,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如教材第97~98页的实验。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去做实验:(1)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2)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3)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4)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5)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6)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7)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四、在进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的教学内容时,要精心设问,层层深入,领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人教版新教材涉及科学史的写法,大体都是遵循“发现―新问题―再研究―再发现”的过程来描述,实际也是问题驱动模式。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都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问题,而且其后必有进一步的问题留待学生讨论。从探索历程中,我们看到科学探索每前进一步,都要冲破固有的思想、观念、理论的束缚,每一步的前进都是发散性思维的胜利。这些内容如果教师好好地研究和利用,就会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