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十篇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十篇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1:50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1

究其原因还在于初高中课标要求衔接不上,导致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16篇)”。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两者相比较,高中阶段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目标不同,因而初高中教学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一样,使得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高中老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初中老师则满腹委屈同样劳心劳力,却吃力不讨好。

如何实现高初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和谐过渡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二是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由于知识的连续性,新知识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学习目标达成影响作用可占50%。这说明,教学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认识前提行为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工作,清除和缩小学生之间存在前置知识差别,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以提高群体学习效果。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教师要熟悉高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哪些是初中已有知识,哪些是要进一步深化的知识,教学时各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地进行补充和深化。

1.需要补充的知识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要使学生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先补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言特殊的语言现象

2.需要强化的知识.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

高中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每个同学都在动手了,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感知。转贴于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有时上文言文课,教师还按部就班不厌其烦串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往往吃力不讨好。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适当的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学生能把课文给背诵下来。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太好。让他们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中应做到两点: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利用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复习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古人说:“授人以渔,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2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衔接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中学教学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小学与初中使用同一个“课标”,衔接起来比较方便。而初中与高中使用的完全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课标”,它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衔接,从而造成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相当长的时间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使得高中老师时常埋怨初中老师。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以下不同:

(一)从基本内容看,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发展要求。不难发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积累基础上的运用。

(二)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三)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语文则“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可见,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四)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从质上看,高中语文“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讲究教学策略,提高衔接工作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他们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二)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

1.把好识字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认识累计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左右会写。落实了这一要求,对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抓好书写关。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如果我们初中语文老师不关注这个问题,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扩大阅读量。我们知道,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10部,背诵篇数不少于5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2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或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自己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非常有效的效果。

4.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课文来激发他们对高中课文的学习热情,从而较好地把两者衔接起来。

总之,让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终身学习,对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4]《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五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14-01

一.农村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八十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为了解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于2015年秋季学期设计了一份问卷,对灵川县潮田乡初中及海洋乡初中两所学校七至九年级学生共952人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如下:

1、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环境欠佳。从问卷问题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环境调查统计表”)反馈可知,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文言图书拥有量很少,71.6%的学生家庭文言图书拥有量是2册以下,62.3%的学生从未选择文言文类课外读物自由阅读,这样的教育环境及阅读习惯制约着文言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2、尽管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篇目已经进行了筛选,但许多内容和情节往往是现代农村初中生没有亲历、没有听说、不能理解的。同时许多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农村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学文言文,使学生不能产生亲切感,实用感,对文言文产生疏离的心理。

3、农村初中教师教授文言文教学手段生硬单一。调查发现:高达68、8%的农村初中学生知道要多学文言文,却只有13、5%的学生喜欢学文言文,平日里教师授课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多,死记词句翻译多,理解朗读少,探讨赏析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言文不好学。

(四)教学效果不理想。许多教师以为初中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粗浅的了解一点基本知识点就行了,忽视文言文教学向课外迁移。农村初中语文教育踏在薄弱的文言文教学这块“薄冰”上负重而行,要取得理想的成绩谈何容易啊。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五字教学法”

课标指出: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中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业十六年来,我一直担任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探索出一种“导――读――议――记――用”的文言文“五字教学法”,它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一条有效的教学思路。

1、导。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必须缩短二者距离。要学好文言文就要特别注意一课之始的“导入环节”。例如教《孙权劝学》时可以利用“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语导入;教《木兰诗》时,利用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导入……以此来营造浓厚的走进古文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重视文言文的朗读,指导学生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带着问题听读。所涉及的问题可以是有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可以是有关文中重点人物重点句子的识记的等。

(2)学生自由仿读。仿第一步的读法,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3)译读。教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概括大意。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注解,口译原文,在此环节上可强调运用口译的“留、替、调、补、删”五字学习法。

(4)读出语气和感情。这是在以上几步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朗读提出的最高要求。

3、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议”的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感情、感悟深沉的思想,理解精巧的结构,品味优美简约的语言。

(1)让学生在课堂上评价他人朗诵的断句、感情到不到位。通过朗读教师可以清晰的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并且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中不断进步。

(2)让学生为全班同学讲解课程。学生通过对文章知识点的整理,会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

(3)让学生对所学文言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可以通过书面或是口头的形式分享课文中重要的知识点。

4、记,即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从古典文学中优选出来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变化多样的词义,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与借鉴。

积累文言文语言首先是词的积累,如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积累、词类活用的积累、古今异议字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学生积累多了,对类文的学习自然会应用自如。其次是句段或篇的积累。如诵记《陋室铭》中意蕴丰富的五字骈句;还有那些要求全文背诵的篇目,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的要点,帮学生背起来更快、更牢。再次,需要进行课外名句的摘录及阅读一些文言小短文。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4

关键词:寓言故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用方法

前言:

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较小,但其内容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会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发,更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寓言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寓言故事应用,会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促进教学创新。多利用寓言故事来充实课堂,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更可以为师生建立起情感互动的话题。因此,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势在必行。[1]

一、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将寓言故事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1.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老旧

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将课本中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记住生词,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否可以得到应用,并不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教师满足于自己的教学成果,认为没有更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必要。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故事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不普遍。[2]

2.寓言故事的应用方法单一

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大多数教师只有在面对寓言课文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寓言的存在。还有一部分教师,会在向学生讲解某些道理的时候,才会使用寓言故事,而不会将寓言故事应用到新课的导入中,也不会将寓言故事作为师生互动的凭借。单一的寓言故事应用方法,使得寓言故事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3]

二、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应用寓言故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观的改革以及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都有重大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提出几点教学方法:

1.加强寓言故事在课堂导入部分的应用

调动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做到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导入环节的作用,通过导入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产生热情与兴趣。寓言故事,可以成为课前学生讨论的核心,更可以成为学生融入课堂活动的开端。教师在导入环节对寓言故事进行合理利用,会推动教学顺利度的提高。[4]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论语》十则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来开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像《拔苗助长》这样的寓言故事,给学生时间,组织学生就拔苗助长的故事进行讨论,发现其中的道理。在简单的讨论之后,一些学生说“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踏实”,一些学生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等。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就可以说“恩,你们说得非常好,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要理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是一个故事,更不是一个寓言,但却是寓言的精华,是更多正确的道理,那就是论语。”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为学习内容所吸引,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寓言故事可以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推动者。

2.于师生互动中应用寓言故事

师生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改革的推进,更要求广大教师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寓言故事的引用,来促进师生互动点的出现。教学现代化条件的充实,让教师有条件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寓言故事,给初中学生更强烈的体验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做思维运动,教师要成为学习中的一员,放弃传统的教师权威形象,与学生多讨论,多辩论,让学生思维更加科学。

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的时候,在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扩展,讲述《掩耳盗铃》的寓言,组织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像“你们觉得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中掩耳盗铃者有什么不同呢?”一些学生会说“他们都很愚蠢,但一个是被别人欺骗,一个是自欺欺人。”由此可见,寓言在师生互动中的引入,往往能够深化教学内容。

3.利用寓言故事讲解学习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用“你应该怎样学,必须怎样学才能学好”这样的句式为学生传递学习方法,让学生倍感学习压力。其实,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分享寓言故事来引导学生去体会语文学习的方法。

比如,在讲解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利用纸上谈兵的寓言故事,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实践与应用的重要性,自然地接受多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感觉教师在逼迫自己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语言思维以及逻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同样来自于生活中的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应用,是促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表现。笔者针对寓言故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希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关注寓言故事的作用,让寓言故事成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张怀东.寓言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寓理[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10)

[2].郑永军.对寓言教学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8(08)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5

一、积极做好心理衔接,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为了消除“学习心理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先给学生做好心理建设,使学生明确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的和特性,认识到语文学了要积累记诵之外,更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及运用。譬如思维能力,初中语文开始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严密性不强,在课堂讨论中往往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成熟,思维渐趋缜密、活跃,在课堂讨论中也就显得“深思熟虑、观点鲜明”。因此,教师要极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把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强化衔接意识,提高衔接的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衔接的顺利与否,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客观情况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够敏锐,大多数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学习状况不甚了解。因不了解,就很难展开有的放矢的学习引导,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再者,非完全高中的中学学校一直各自封闭,相互间沟通联系较少,有老师形象地称之为“交警执法,各管一段”。如果我们能有计划地组织初、高中语文教师相互观摩学习,既可以在反思与交流中形成广泛的课程资源,又可以在沟通中找到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此外,高一新生摸底考试也非常重要。它可以让高一语文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盲区”(所谓“盲区”就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知识或方法),了解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底子。这样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

三、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在“温故”中实现平稳过渡

最近几年,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语文教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平稳过渡,高一语文教师必须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要十分注意教材本身的关联,注意“温故知新”、以熟带生,这样才能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和过渡,才能缩短初、高中学习的不适期。能在新课堂上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会大大增强。比如,教授《沁园春・长沙》可以从初三学过的《沁园春・雪》带入,教授《诗经》两首同样可以由《关雎》引入,这样的知识勾连是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再譬如文言文的学习,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习简易文言文,上了高中后,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阅读篇目多、难度大,考试要求较高,学起来有困难。因此,在高一教学文言文单元之前,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梳理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知识点以“温故”,分专题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集中的知识归类,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开始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联系初中所学,循序渐进,效果会好一些。

四、鼓励独立探究,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阶段,由于课文比较短浅,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知识,讲清要点。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课后补充练习就行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也缺乏探究精神。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知识层次的加深、知识容量的扩大,教学注重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做到“四多”:一是多读,杂学旁搜扩展知识视野,丰富学习素材,写作时才不至于无话可说、“无米可炊”;二是多写,特别是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个人思考,进行创新写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三是多说,培养学生的课堂对话意识,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多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和教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强化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6

一、学习文言文为什么要重视诵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些不仅是对现代文讲的,也是针对文言文讲的。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需要,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工具。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大多数保存在以文言文作为记录手段的的文化典籍中。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作为初中生应该学习一定的文言文。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及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些目标的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记住其中内容的精华,然后才能揣摩领悟其精髓。诵读是最好的方法了。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该先是感知内容,然后过渡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文言文与现代语体文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只有先通过反复的诵读吟咏,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之后,再经老师点拨分析,才能进入理性认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先进行诵读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

语言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还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的能力。”即要注重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对语感的直接把握。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内蕴丰富的经典,只有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慢慢地品味揣摩、领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才更有效。

学习语言要重视积累,只有“原始积累”雄厚,才能日后薄发。学生学习文言文进行诵读背诵,是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最好方法。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就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要多读,要背诵,甚至是陶渊明式不求甚解式的“死记硬背”。学生先有丰富的积累,再长期消化吸收,学习古文就会事半功倍。

二、怎样进行诵读呢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特别是古文学习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文言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加强文言的诵读就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

诵读首先要求学生个人能够大声地朗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字典,自学生字,然后自主地顺畅地大声朗读。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要重视教师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具有榜样作用,而且对学生还有熏陶感染作用。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教师的示范性吟咏诵读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之门的钥匙。教师引领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以读准的片段和句子,教师可在语法知识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在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后,教师要严格对中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诵读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循序渐进,切不可争躁冒进。

诵读训练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正音断句,顺畅朗读。起初读慢一些,字音要读准确,停顿要划分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楚。这样有助于学生恰当地领悟文章表达的意思。

第二步,揣摩语气,感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出经典文本语言的精炼优美。体会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这一阶段的诵读要注意文章每句每段的语气,准确把握语气,要揣摩作者和文章中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把握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意图,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

第三步,凝思冥想,品读评价。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有人称之为“审美诵读”。这时要反复诵读,反复咀嚼,把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转化为富有乐感的形象画面,再现作者的意象,通过声音创造性地传达给听众。用心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当然,这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的,但应该成为每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初中生所努力的方向。还要感悟文本的谋篇布局,思路脉络,结构关系,遣词造句及其的奥妙所在,不断引导学生吸收内化。诵读的形式可采用默读、漫读、散读,留出诵读空间,“与作者对话”,使之渐入境界。

例如教学《唐狙不辱使命》一文,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速度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再要求学生诵读全文,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心理及思想感情,感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诵读,学生印象深刻,远超传统的教师由讲解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字词句法的效果。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

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教学与其他的教学模块相比而言,难度较高,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此外,很多教师受到应试观念的严重影响,片面追求文言文教学的应试功能,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导致文言文的教学为与教学改革的步调相统一,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必须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枯燥无味,整体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首先,教学形式陈旧。在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再逐字的进行翻译和注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被动的进行接受;其次,学生也没有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文言文复杂难懂,实用性也不强,因此,也不会好好的进行学习,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未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直不高;最后,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不注重情感的传授,往往只要求学生会背课文、理解字词即可,没有深入的对学生分析文言文中蕴含的深刻情感,难以引起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中的共鸣。

二、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2.1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就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2.1.1营造出朗读的气氛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而言,更加的讲究韵律,多读、熟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多开口朗读,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优化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录音资料或者进行范读,充分的表现出文言文蕴含的独特韵味,营造出一种语境,让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多种诵读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1.2利用故事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文言文的内容生涩难懂,教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这就很容易导致整个课堂的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渠道来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鼓励学生走进文本。初中生的年纪较小,他们很喜欢听故事,在丝丝入扣的故事面前,教师无需再采取其他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甚至愿意主动的去探寻文章的精髓。为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多介绍一些与课文及作者有关的科学知识、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2.1.3利用多媒体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将多媒体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很好的提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如在《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晏子使楚》的视频,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这两个相似的故事有着相似的主题和相似的背景,将其结合起来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把握好度,过多的使用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反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要把握好使用的“度”。

2.2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2.1重视预习

加强预习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借助工具书、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内容,这实质上是过程与方法的体现,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各异差异提出预习的要求。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工具书找出生僻字,将其中的重要词语标示出来,找出重复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还要结合注释对文章做一个基本的理解。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查阅一些与文章写作有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这种预习就能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就能够根据这些难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2.2.2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了解其中通假、词类活用的现象,才能够读懂文章,领会到诗词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特点,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2.3重视感悟

目前初中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大多都是名篇佳作,这些课文具有一定的特征,有的文笔精炼、讲究章法;有的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学习这些文章,无论是在写作借鉴还是在思想情感上,有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除了要加强预习、重视积累以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三、开展有效的练习

积累是为了应用,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好科学的练习方式,这样能够很好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陷入题海战术的困境,题海战术实质是一种低级的重复状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学生往往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为此,教师应该与现行的课程标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类似的课外文言文,对学生进行重点练习,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2]蓝秋燕.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04).

[3]吴小勤.“三导三读式”职教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浅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经验策略新课改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引导以及学生后期的学习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即课文涉及的基本知识,例如作者的背景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中某些字词的用法、写作手法的运用等等;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教师要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古人的一些优秀品质、学习他们的一些语言特色,以便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二、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进行授课的前提,同时也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工作,以便为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认为,备课工作是一项需要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的工作,比如教师要考虑到大纲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等等。此外,文言文备课与普通的的白话文教学备课就不一样,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等等。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大纲的要求,《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文言文也要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教师要根据这些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如初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积累也相对薄弱,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文章的讲解需要更为具体、详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再次教师也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比如《狼》这篇课文,老教材把本文当做文言文单元进行教学,新教材则将这篇课文放置在了动物单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备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备课方法。

三、做好课堂教学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新课改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这个过程中也缺少不了教师的讲解教育。比如对于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介绍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章背景,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比如《狼》的作者蒲松龄,教师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他的生平,比如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此后屡试不第。后来做幕宾,但也不甘为人所用,就设帐教学,直到70岁,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聊斋志异》的介绍则要让学生认识到书中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借物言志”来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当前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言文篇目,教师应该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初步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方法。比如可以采用散读、个别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通过学生的阅读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让他们对于文章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同时对于文章的难点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进行释义解惑。所以需要学生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出有疑问的字词,也可以通过小组、同桌的组合来互说课文大意,相互答疑、存疑。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分析。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把握好,对于简单的就略述,对于难点就要详述,以便学生能够听得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注重常用词的分析之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于疑难词的理解,比如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定用法等等,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内容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进一步理解文中形象

笔者认为,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对于文中形象以及思想的分析才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部分。所以笔者就特别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比如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发言、辩论,让学生重新认识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中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做好归纳提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师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笔者也深有感触,通过这个例子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在《狼》的教学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找一些自己知道的与狼相关的词句,大家便总结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等等,这些成语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形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多总结、多交流,同时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而努力,以便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9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1-01

新课标已实施了较长的时间,就英语课程而言,它是根据我国英语实际情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础之上确立的[1]。新课改将重点放在了语法学习之上,而正是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本次改革之后也不免出现了分岐,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方法及教材的影响,仍将重点置于语法规则之上,采取公式化、满堂灌的教学手段;而另外一方面则表现在,面对新课标,许多教师对英语的语法教学把握程度也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交际能力,语法教学被相当部分的老师所摒弃。但是英语的学习同母语的学习毕竟不一样,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能获取足够的语言刺激,因而此种教学方式又将学生从传统的哑巴式学习带向了一种文盲式的学习岐途之上。面对当前存在的这些困惑,本文要将在下文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于不断完善当前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

一、关于在初中阶段实行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学习英语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习者全面掌握听说读写相关技能,确保在书面上及口头上可以初步学会运用英语进行日常阅读与交际,而语法作为语言学习当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阶段进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语言运用法则就在于语法,简单地说,语法就是对人们怎样运用语言作出具体的归纳与描述。它作为一类的语言规则,它也是确保语言可以一致性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起点,因此,只有准确掌握语法运用形式,方能正确且快速运用英语。

其次,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即是语法能力。很多教师将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简单理解为英语的日常交际能力,而将语法的能力置于不顾之地。但从整体来看,语言能力包含了语言技能与语言运用,而语法又恰好是构成语言知识的重要部分,因此,学习语法是学习语言当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语言结构其规律就在于语法。我们从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来看,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法能力,才可以更为准确有效的提升运用语言能力,以此来提高英语口头表达力。在我们阅读这个过程当中,正确运用语法可以帮助自身更好理解原文的语意。

语言学习理论提出,掌握语言一般主要依靠习得及学习这两种方式。掌握和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要用一定的语言规律去进行自我监控,也就是说,在运用语言的过程当中,必要时必须要用语法来进行核对,确保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错误的几率较小。因此,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及掌握过程当中,在其初始阶段,语法规律的学习是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中英语的语法构成特点

首先,初中英语语法具有基础性特点。就现阶段而言,初中英语还处于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教学层面上更为注重的是基础语法知识。比如,在初中时态教学方面,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包括一般现在时、过去完成时在内的八种时态。在语气教学方面,初中生也应掌握祈使和陈述两种语气。而这些都属于基础语法范畴,如果根基不打牢,那么在学生日后的书面表达及口头交流方面必然会导致无法下手的局面。

其次,容量较大。新课标共计列出了包括名词、数词、连词、倒装等在内的23项语法项目。而在这其中除了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动词的?鄄ing及?鄄ed形式、补语、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及主语从句之外,其余基础为初中毕业之时应达到的要求[2]。

三、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措施

首先,实行阶段式学习模式,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通常将学习语言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其所表在的意义之上,对于语言的规则及形式大多不会太过注重,因此,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之中,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趣味性教学尤为重要。而对于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实行趣味教学的方法和程度也应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刚正式系统学习英语的七年级来说,就可运用画图、游戏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乐学之目的。而相对于教学内容不断增多的八年级,教师可运用当下流行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便为其营造出较为生动、直观的课堂氛围,而声画合一的视听刺激,则可以在无形当中提高学习质量。相较于七、八年级而言,九年级对于英语的学习相对已形成了自我认识,与此同时还承担着升学的压力。在这个阶段,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自我发展之上,进行多加鼓励与引导,在轻松的氛围当中传授相关语法知识,这样不只做到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而且也能使知识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得到应用。

其次,做到以人为本,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机械模仿性,没有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因而不能将语法内化为最终的运用能力。这与新课标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这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到以学生为本,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由单边传授转变为师生互动,使语法学习过程演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发现,直接达到内化的效果。比如,新课标要求以话题作为教学主线,当文中有语法出现之时,教师要切记直接提出,而应立足于课文,设置与其相关的英语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学生相联,方便学生进入角色。在这一系列的粗输入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对某个语法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新句式的创作,加强语法体验感,从而最终总结和归纳出英语的语法规则。

此种方法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强化了语法的掌握与记忆理解,且在这个基础之上充分培育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可以有效避免陷入传统的枯燥死板的语法怪圈。

总的来说,在新课标实行之下,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相关语法教学的探索之下,必须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及科学化,确保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与新的教学教育理念相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初中

民族初中汉语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着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汉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消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效益却相对较低,学生的知识不够丰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情感与精神上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本文分析了当前民族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高民族初中汉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学习的状况

因为地理地理区域存在不同,人口的分布也不尽相同,所以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着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所以根据这种聚居特点,可以确定其分布状态是处于杂居状态,这样的居住格局导致少数民族在进行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西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制约。因为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存在的差异,导致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实施对象没有积极的学习语言的态度,对于汉语学习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持续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被暴露的淋漓尽致,对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而言,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素,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其学习汉语基本上完全依靠汉语教学,对于汉语教学而言,其工作的重点是基础教育阶段;此外,通过这些目标也可以明确确定,少数民族语言小学的重点将会是汉语教学;当前少数民族汉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依赖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普及程度是直接受到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影响的,所以务必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汉语的使用能力,满足开展双语教学的需求。与此同时,持续存在的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也是严重阻碍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落后的地理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严重阻碍了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初中生中的开展。

二、针对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汉语教学措施

为了能够在少数民族初中生中更好开展汉语教学,我认为可以把汉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教学方面,在开展汉语学习的同时,同时进行汉文化的学习,以此双管齐下,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初中生学习汉语的速度。

1.主动扩充和丰富汉语学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

开展汉语学习,其最直接的措施和途径就是相关的教材,当前,轻文化、重语言、重语法是当前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汉语学习所用教材普遍存在的特点,其中只有少量的关于汉族民俗风情、和汉民族文化的内容,这就导致,尽管初中生大量学习汉语语法和语言,但是对于汉族文化的了解依然是零星一点,所以可以将汉族的宗教、历史等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与汉语学习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此帮助初中生在进行汉语学习时候能够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与文化,开展全新且高效的汉语学习工作。

2.在开展汉语学习教学过程中,注重合理结合文化介绍与语言教学。

与文化教学相比,语言教学的重心依然是在语言的本身,尽管如此,把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和补充这一步骤不可以在汉语学习教学过程中进行省略。要通过此显著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针对性和知识量,从而使得语言教学的文化品位得到显著提升,可以让文化承载语言、语言表达文化,让初中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语法。

3.培养汉语学习的学习兴趣。

无论何种学习,有了兴趣的存在,都会事半功倍。所以包括学习语言在内,只有初中生能够对汉语文化产生了足够的兴趣,才能够高效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初中生对于汉语文化的兴趣,通过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进行汉族文化讲解时候,教师需要务必做到认真和细心,引导学生对汉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学习了解汉族文化,进而转变成学习汉语的动力。

4.根据少数民族初中生的不同地区分布确定对应的汉语学习方式。

因为上文已经提到少数民族存在聚居地不同的情况,所以针对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所需要应用的汉语教学模式也需要不尽相同。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和民族的具体分布情况,确定对应的汉语学习模式。如果初中生处于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域,在汉语方面功底薄弱,而且缺乏对应的语言环境,此时的汉语学习任务就会较为繁重。在教学目标和理念的确定上,要务必做到科学和有效,帮助初中生理解汉语的重要性和如何应用汉语,根据个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针对性的开展汉语学习,帮助他们慢慢掌握汉语语法;而从文化角度则是引导初中生了解更多的汉族文化,从而提高对于知识的辨识能力。

5.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对于少数民族初中生汉语学习,其效果直接受到汉语教师自身能力的影响;所以开展汉语学习工作,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一件必须解决的事情;要按照各个地区的汉语基础状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汉语教师开展教学,并且注重培训各位汉语教师,帮助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以此来为少数民族初中生汉语学习提供保障;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了能够将社会生活和相关的优秀文化清楚地反映出恚还需要能够把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帮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针对学生的生活,能够满足其未来的各项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掌握,需要建立在掌握其所属文化的基础之上。如果少数民族初中生汉语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学习掌握民族之间的语言表达习惯、民俗习惯、文化背景等,势必会在与人交流时候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所以在少数民族初中生汉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清楚地区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了解民族文化,深入推动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