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1:52

水电行业发展篇1

关键词:电渗析;油气田污水;炼化污水;脱盐处理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26-03

1引言

电渗析(eD)是在直流电场驱动下,溶液中阴、阳离子通过选择透过性的离子交换膜定向迁移,实现离子从溶液中分离的物理化学过程,可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精制、提纯等。在电渗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因不同的处理目的和需求开发了多种电渗析器,如双极膜电渗析(BmeD)、倒极电渗析(eDR)、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无极水电渗析、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

电渗析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出水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具有膜易污染、检修维护工作量大、处理水量小、只能除去带电离子、易受到胶体物质的污染等缺点。该技术主要用于苦碱水、海水淡化、高硬度水的部分除盐或以作为深度除盐的预处理等,一般与反渗透、离子交换系统联合使用。

电渗析法从废液中回收酸碱或硝酸铵等可资源化产品的工艺已在工业上有所应用。川化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兴化化学股份公司、山东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开磷集团剑江化肥厂等硝酸铵装置成功应用了电渗析技术处理硝酸铵冷凝废水,用于硝酸铵的回收。以脱盐为目的的电渗析技术处理石油石化企业高含盐污水的工程案例较少,中原油田的某废水处理站采用电渗析工艺,水的利用率为70%[1]。

2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油气田污水

电渗析脱盐技术研究在针对油气田污水处理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以下几项研究目的,开展相关的小试及中试放大试验。

2.1电渗析预处理及产水水质

镇祥华等[2]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4的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组件,对大庆油田采出水电渗析脱盐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超滤适宜的膜面流速是3.0~3.5m/s,跨膜压差0.30~0.35mpa,工作温度35~40℃。超滤能降低浊度95%,对油及悬浮物的去除率超过90%。在处理大庆油田采出水的研究工作中,超滤能满足电渗析预处理的要求。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油田回注水高矿化度的问题,杨洋等[3]试验采用二级串联电渗析技术处理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含油废水,其tDS为9350mg/L,电导率为16510μS/cm,硬度为627mg/L(CaCo3)。通过“HCF高梯度聚结气浮+精密过滤器+锰砂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去除水中的油、固体悬浮物以及大量铁离子。试验结果表明,操作电压、淡水回收率对回收的淡水水质有很大影响。

2.2资源再利用

牛井冈等[4]处理矿化度为4861.4mg/L的大庆油田采油厂污水,得到最适流为17a、流量约为700L/h、脱盐率大于80%,最终耗电量为1.7kw・h/m3,最终水的电导率低于500μs/cm。电渗析器处理后的淡水可以用于聚合物驱油;浓水可以用于低碱三元复合体系的驱油。

针对樊家油田压裂返排液中化学药剂成分多,具有高黏度、高稳定性等特点,董健等[5]采用“机械格栅+隔油池+聚结气浮+絮凝气浮”的预处理工艺+陶瓷膜过滤+电渗析脱盐的工艺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操作条件下处理后的返排液,CoD含量由10873mg/L降至3078mg/L,石油类由103mg/L降至4.3mg/L,浊度则由高于2000ntU降低至1.73ntU,电导率由21.9mS/cm降至1.0mS/cm时Ca2+、mg2+、Cl-的含量分别为2.635mg/L、1.09mg/L、219.04mg/L,初步满足压裂液的复配要求。

镇祥华等[6]在大c油田搭建了300t/d的超滤+电渗析脱盐处理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对象为经过常规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装置连续运行3000h,产水水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产水率大于80%,脱盐效率大于80%,出水浊度在1.0ntU以下,tDS始终在1000mg/L以下,悬浮物以及含油量均在1.00mg/L以下,达到了配制聚合物的用水标准,处理后的油田采出水可以代替清水配置聚合物。

徐俊[7]以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工艺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含聚采油废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中试试验,提出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脱盐对采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其矿化度,将处理后的出水作为聚合物配制用水。进水的悬浮物含量为8.2~15.5mg/L,含油量为2.6~8.7mg/L,聚合物含量为210~390mg/L。经过3个多月的连续运转试验结果表明,出水的浊度控制在1.0ntU以下,电导率基本稳定在600μS/cm左右,石油类的去除率达98%以上,聚合物的去除率为85%~95%,电渗析对超滤膜渗透液中盐类的去除效果较好,对Ca2+和mg2+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na+和K+的去除率亦可以达到79%以上,对阴离子HCo-3、So2-4、Cl-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67%、70%和85%,达到复配聚的用水指标。

王北福等[8]也是采用超滤+电渗析工艺处理大庆采油二厂聚南八污水站的污水,经“自然沉降+混凝+两次压力过滤”进行预处理后,超滤组合电渗析工艺可以将含聚合物污水处理至符合配液用水的要求。出水的Ca2+、mg2+含量显著低于清水,其配液黏度及抗剪切性优于清水,可取代清水配制驱油聚合物,装置的脱盐效率为80%,出水电导率稳定在950μS/cm左右,此时的能耗为0.8kw・h/m3,产水成本为1.93元/m3,低于清水采购的费用。

王北福等[9]又将处理目标对准了大庆油田聚驱污水,其矿化度约为4000mg/L,含有大量的K+、na+、Ca2+、mg2+等一价、二价阳离子,能引起聚合物较大的黏度损失,所以聚合物只能用低矿化度清水配制。选用电渗析来降低聚驱污水的矿化度,现场试验表明,电渗析能有效地去除聚驱污水中的各种离子,阴离子的去除率为90.6%,阳离子的去除率为95.7%,聚驱污水在矿化度为847.56mg/L时与清水的配聚效果基本一样,可以改善聚驱污水的配聚性能,从而取代清水复配驱油聚合物。此时,脱盐能耗只为0.95kw・h/m3,低于购买清水的价格,表明电渗析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降矿化度技术,适用于处理聚驱污水。

荆国林等[10]使用三室电渗析处理油田含聚污水,用降低矿化度后的淡水配制1g/h的聚合物溶液,其黏度比清水所配制溶液高。实验结果表明,用电渗析降低油田含聚合物采出水的矿化度,取代清水配置聚合物,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华北油田设计院针对任一联及任二联采出水的高含盐问题,以电渗析为核心技术开展了现场试验,原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经过“加药混凝+砂滤+微滤”然后将纳入电渗析器,采用浓水循环模式,使淡水回收率达到80%,回收的淡水水质达到了农灌标准。运行成本约为2~2.8元/m3[3]。

2.3上游污水对电渗析膜性能的影响

邓梦洁[12]针对超滤处理后的含聚采油废水中的Hpam和油对电渗析除盐效果的影响以及两者在离子交换膜上的静态吸附污染性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利用超滤-电渗析组合工艺回用大庆油田聚驱采出水为配聚用水,但是由于超出水中仍含有少量的油和Hpam等污染物,会使所配制的聚合物驱溶液质量下降,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膜对油的吸附量随着溶液初始油浓度、温度和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pH值对吸附亦有较大影响,在pH=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Hpam与油的共存使膜的吸附污染更加严重。

3电渗析脱盐技术处理炼化污水

榆林炼油厂为满足电渗析中试装置的进水要求,在预处理部分为“多介质过滤器+袋式过滤器+紫外杀菌器+保安过滤器”,杀灭污水中微生物,且过滤精度逐级提高。重点去除污水中的乳化油、生物黏泥等,以避免电渗析器离子交换膜的污染[13]。朱安民[14]等将电渗析装置连续稳定运行3个月,连续运行期间平均脱盐率为76.18%、碱度的去除率为87.33%、钙离子去除率为83.25%、总硬度的去除率为85.75%、氯离子的去除率为89.12%,产水水质满足循环水补水水质要求,脱盐系统吨水耗电1.09kw・h。通过调整电渗析的运行电压,并使用频繁倒极的运行方式,确实减缓了膜的结垢和污堵,确保装置连续、稳定的运行,且产水水质较为稳定,可回用于循环水补水系统。

4结论

(1)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电渗析装置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倒极电渗析(eDR)、双极膜电渗析(eDmB)等,目前停留在中试试验阶段,无极水电渗析、液膜电渗析(eDLm)、填充床电渗析(eDi)、选择性电渗析(Selectrodialysis)、置换电渗析(emt)、反电渗析(ReD)、离子析分与重排电渗析(Fracsis)等新型电渗析大多在国外也仅仅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但因为电渗析技术本身具有操作简便、能耗较低、出水水质较好、浓缩效果好,可以使出水浓水含盐量达到15%~20%等优点,具有非常大的放大前景。

(2)膜的污染依然是膜技术、电渗析技术研究的重点,膜的抗污染性能的提升、膜污染的恢复、耐用极板的开发等关键问题如果有所突破,将会推动膜分离技术未来巨大的发展。

(3)目前,已有研究人员以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为处理对象开展了一些试验,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电渗析的进水水质十分的关键,其前端的预处理工艺的设计尤为关键,涉及到后续电渗析装置是否会产生通道堵塞、膜污染、电流效率降低等问题,工艺放大的过程中,预处理单元设计的重要性不亚于电渗析器的设计。

(4)很多学者针对电渗析出水进行了以回用为目的的研究,确定了电渗析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含盐水处理的可行性,且经济性较好,试验表明,电渗析技术处理上下游高含盐污水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丁元娜,刘济嘉.我国油田废水处理工艺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14(1):33~36.

[2]镇祥华,于水利,王北福,等.油田采出水电渗析脱盐预处理的超滤实验[J].中国石油大w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34~137.

[3]镇祥华,于水利,梁春圃,等.超滤与电渗析联用降低油田采出水矿化度中试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15~19.

[4]杨洋,丁慧,付丽丽,等.电渗析法处理油田回注水的中试试验[J].水处理技术,2013(4):87~89.

[5]董健.油田非常规压裂返排液处理室内试验研究[J].广东化工,2013(12):40~41,12.

[6]牛井冈.油田污水的电渗析处理及在化学驱中的应用[D].大庆:大庆石油大学,2006.

[7]徐俊.含聚采油废水脱盐技术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8]王北福,于水利,聂立宏,等.超滤/电渗析法处理驱采污水与回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5(10):99~101.

[9]王北福.电渗析回用聚驱污水为配聚用水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2~27,5.

[10]荆国林,于水利,韩强,等.电渗析降低含聚污水矿化度的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1):41~43,121.

[11]王永.膜法处理油田采出水的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8(2):8~13.

[12]邓梦洁.含聚采油废水中Hpam和油对电渗析离子交换膜污染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水电行业发展篇2

【关键词】水电;发展趋势;生态环保

我国的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其中水能蕴藏量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3800多条。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94亿千瓦,年电量60829亿千瓦时,其中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年电量24740亿千瓦时,约占全世界水能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1]。我国的水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水电资源发展程度也存在差异,中东部地区的水电发展比较快,而西部的发展程度比较低。

1我国水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由于水电工程的发展与建设需要拦河筑坝,并且需要同时具备灌溉、防洪,为城市提供水资源、航运以及养殖等功能,工程的前期投入比较大,施工的时间也比较长,很多人只关注短期利益,看不到水电工程长远发展的效果。而且很多人对水电的认识水平还比较落后,没有注意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水电技术和水电建设项目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资本运行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水电事业的发展。

1.2生态环保问题

水电能源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任何人类活动都会或多或少的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应正确的对待和认识这一问题。水电的发展与开发必然会对当地的鱼类以及相关的物种、文化建设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到底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谁也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物种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更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只凭影响物种以及文化就限制水电发展。

1.3移民问题

水电站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些居民住宅和用地,需要进行移民,但是由于移民比较集中,难度比较大。水电站占用土地后,能够利用水库对下游的耕地进行灌溉,而且水库的防洪功能也能够使下游的城镇、设施等得到保护。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移民会使水电站的成本建设增加,要解决好水电站的成本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移民、水电站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实现利益的共享。

1.4建设投入过高

水电站的建设成本要明显高于火力发电站的建设,水电站的造价要高于火电的40%,而且水电站的建设一般需要花费两年的时间进行截流,5年后第一台机组进行发电,此后的每6个月投入一台机组发电,投资方的资金一般会在建设的15年之后获取收益,而之前15年的还款付息需要花费全部的利润和折旧费用[2]。水电站的前期收入比较高,需要利用贷款实现,因此水电站投资方的负债率比较高。如果利用商业贷款进行水电站的建设,水电开发企业会面临大量的贷款利息,因此除了专业的水电公司,很少会有企业进行水电站的开发建设。

2我国水电的发展趋势

2.1完善水电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水电的发展,应努力提高对水电发展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完善水电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水电资源的发展的相关条例,在保证大型水电站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小型的水电站,根据地方以及主要电网之前的电价差距,制定出全新的管理办法,避免地区之间混乱的问题,保证水电的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保证水电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水电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开发更加合理有序的进行,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使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提高,实现同网同质同价[3],更好的适应电力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2.2解决生态环保问题

在水电站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受到议论最多的,也是影响水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和电力资源,需要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水电的发展中,处理好水电站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先对水电站做好规划工作,然后在进行开发建设,保证水电站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并且在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3做好移民安置工作

在水电的发展中,移民问题也是影响水电站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已经将移民的安置工作作为进行水电建设开展的前提,正在逐步加强因水电发展而移民居民的补充和利益分享政策,要使移民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和开展,需要对电价以及市场机制进行调整,按照政府制定的相关标准,制定多种补充方案,将移民后期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对移民的长效补充,使移民能够真正享受到水电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利益。

2.4实现水电工程资金分摊

由于水电工程建设的投资比较大,很少会有企业进行水电站的开发建设,不利于水电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水电的发展,实现水电工程的综合效益,应努力解决水电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水电工程可以由多方利益主体共同进行投资,实现水电工程的投资费用分摊。上游龙头水电站应由下游的梯级电站开发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偿。政府也应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延长贷款还款的时间和利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水资源费用等,避免使水电过多开发,出现市场化的倾向,保证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转,实现水电工程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对于一些投资成本比较大,但是经济效益差、竞争性不强的水电站,政府部门应从全面进行考虑和分析,制定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使水电站具有一定的效益。

2.5制定合理的水电价格

根据我国地区经济以及水电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确定区域性的水电价格,制定科学的辅的服务电价,有效避免水电开发企业逐渐出现恶意竞争,恶意抬高电价,影响水电整体开发建设的现象。对于大型水电站建设技术难度大以及投资成本高的问题,应综合考虑相关的因素,制定科学的措施,实现上下游电站的联合调度,实现水能的高效合理利用,也使各个水电站的发展收益相互平衡,促进水电的持续发展。在政府电力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签订合约或是进行招投标对辅的服务电价进行确定[4],使水电企业参与辅助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结束语

在我国,水电资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需要,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水电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例如移民问题、环保问题、投资问题等,不利于水电的良好发展,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着力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水电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赵丹丹.基于低碳背景下的我国水电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

[2]刘春桂.我国水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2001.

[3]郭鹰.我国水电行业发展的机会、风险与趋势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03:32-35.

[4]张华南.中水建设集团水电八局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3.

水电行业发展篇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效益的高低则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状况,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创新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方案,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创新

电力企业是重要的工业部门,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生产的稳定、持久、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满足社会各个群体对电力的需求。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电力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状况,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综述,进而提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与创新的方案。

一、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电力行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资本密集等特点又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但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的电力经济管理水平等问题,直接制约着电力行业的持续性发展,其目前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管理理念滞后,高科技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效的技术设备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发展契机,能够为电力企业发展降低成本,节省能源,提供可持续性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大多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转变发展理念,依然使用传统技术设备,运用高污染、高耗能的设备进行电力生产,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2.电力行业缺乏创新,企业处于垄断地位

电力行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行业一直处于长期的垄断之中,由政府集中管理和控制,发展模式依然以计划经济为主。这就造成电力行业在经营管理理念上长期处于封闭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电力企业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融入到市场经济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

二、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我国电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管理机制、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不足和缺陷,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

1.顺应科技发展,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设备逐渐的应用到电力行业发展中,并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实力。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理念,才能不断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只有管理理念的不断提高,才能推动电力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电力企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无污染的洁净化生产。

2.利于企业转型,促进持续发展

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实现自我模式的转变,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将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生产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在变革过程中,会不断提高效率,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打破垄断,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持续发展,推动电力行业的网络化布局,实现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3.优化企业结构,提高综合实力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结构,提高综合实力。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内部人员进行不断学习,通过内部人员知识水平、管理技能的不断提高,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知识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生产数据进行不断收集、分析、使用、创新等一些列的运用,能够不断满足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依据。

4.优化管理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优化企业管理理念,培养创新人才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管理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企业内部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知识管理培训,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组织结构,不断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为企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方法

1.推动理念创新,实现现代化管理

实现电力行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不断推动电力行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增强创新意识。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认识到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创新的发展,增强经营管理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电力行业的持续性发展。另外,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管理方面,要不断实现精细化发展模式,改变粗放的发展策略,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2.推进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创新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电力行业而言,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管理制度存在众多缺陷,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要不断推进电力企业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创新。进行制度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内部分配制度,对内部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管理,激发内部管理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员工创新意识和创新管理理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内部竞争机制,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评级,赏罚分明,进行内部人员的升迁淘汰管理,优化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再次,进行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尝试建立公司制的运行管理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制度,明确公司产权,进行政权分立,推动电力企业朝着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方向发展。另外,要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推动电力企业组织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协调发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提高战略目标,推进技术创新

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要不断提高电力企业发展策略,推进技术创新。

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策略,把企业发展同国家产业导向相结合,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市场前景,针对性的制定出企业资金的长期发展战略,建立长期的发展策略。另外,在市场竞争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不断推动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革,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管理模式。

4.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市场竞争

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决定了其销售模式的单一,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电力企业要不断推进营销模式创新,加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在营销模式方面,电力行业可以学习其它行业的先进营销手段,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建立长效的客户管理制度,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创新营销管理理念,建立客户评价机制,实现电力销售模式的体系创新。另外,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公关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想要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和创新。当然,电力企业在进行管理水平创新方面,还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不断探究,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为电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青.浅谈电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柴达木开发研究.2007.4.

水电行业发展篇4

7.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的农村水电股份制和“以电养电”政策的形成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农民办电、水利办电、地方办电。自那时以来,发展农村水电,就在国家技术指导和“民办公助”等政策的支持下,采用户办、村办,乡办以及县办、联办等多种形式。联办各方按投资、投工、投料比例分享权益。这种举办经营形式,实际就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只是运作不规范,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健全、分配不落实等问题。

上个世记60年代中期四川实行“三三制”(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群众投工投料1/3)办电,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其中国家、地方投资部分,不要求还本付息,只享有产权,按股份分红,国家、地方分得的红利即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农村水电,这就是全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提法比较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70年代末期,四川遂宁采用“县、社联办,制定章程,建立董事会,实行股份制”的方式发展小水电骨干电源,成为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小水电的典型,四川省政府曾以(1979)159号文件转发各地市州,要求各地参照办理。在1980年全国小水电成都现场会上,介绍、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走过的历史表明,采用乡、村联办,县、乡联办,地、县联办的形式办电,建立“以电养电”资金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搞好经营,增加收益,合理分配,保护和调动地方、群众办电积极性,促进农村水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由于“姓社姓资”问题的障碍,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办电、按股份制运作的还很少,不少实质是按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运作的企业却不便挑明自己企业的性质。

8.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水利系统水电股份制发展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水利系统水电2.2万多个企事业独立核算单位,开始进行份制改造。两年多时间有890个企业(单位)经过省级体改部门批准比较规范地改造为股份制企业,不少企业(单位)改造为股份合作制。

但从总体看,比较规范地改制的企业个数不多,仅占全系统总数的4.5%,主要集中在川、渝、滇、鄂、湘、桂、浙、闽、粤。四川等省(区、市)改制的多为发供一体的水电企业,浙江等省改制的多为发电企业,基本都是单个改制,规模不大。表明改制不普遍,发展不平衡,资产战略重组尚未列为主题。自水利部提出《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后,情况转变,各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发展思路》,推行股份制、集团化改革掀起了热潮。

9.“以电养电”政策的推广

四川的“以电养电”政策由省财政厅、水电厅两厅党组报财政部党组研究究批准,交由政府部门正式执行。自1966年至1968年执行了3年。此后,湖南、广东等省也实行了“以电养电”政策。70年代中后期,四川省政府连续下发了[1976]31号、[1977]7l号、[1979]156号等文件,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以进一步推动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快速发展。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总结推广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水利系统地方电力体制和以“以电养电”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有关方针政策,促进搞好建设和管理,推动小水电加快发展的经验。1983年国务院190号文件要求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以电养电”政策,1991年国务院17号文件进一步加以重申。

1984年初,胡耀邦同志对时任中顾委常委的王首道同志所写的《关于湘西山区发展小水电的调查》,深情地作了批示:“能不能设想,再用十到十五年时间,以放宽办小水电的政策,即以电养电的办法,使多数有小水电的地区实现‘两江河水颂伟业,三山灯火照宏图’这个我们祖祖辈辈没有实现过的景象呢!我看只要政策对头,精心指导是有可能的。”紧接着王首道同志按照胡耀邦同志的批示精神进一步考察了湖南省的小水电,于1984年5月又送交了《湖南小水电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调查》,胡耀邦同志进一步批示:“转钱正英同志。这是一件大事,请你们继续抓好抓到底。”

10.“以电养电”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胡耀邦同志批转的《湖南小水电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调查》突出强调:“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是加速小水电建设的重要措施。所谓‘以电养电’就是小水电站网的利润和大电网趸售给县所得的利润,不要纳入省、地、市、县的财政预算,其收入除生产费用和按计划归还银行贷款等之外,应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站和地方小电网。对经济困难的地方,还应酌情给予减税和免税的照顾。实行这个政策,才能让地方积聚财力,采取‘母鸡下蛋’、‘滚雪球’的办法使小水电越办越多,越办规模越大。衡东县的小水电事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他们办小水电的总投资中靠‘以电养电’积累的资金将近40%。该县的洋塘水电站全部投资1100多万元,除国家投资320万元外,其余700多万元就是靠小水电收入逐年解决的。为了贯彻好‘以电养电’的政策,应坚持实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充分调动各级办电的积极性。凡是地方和社队办的小水电站网其所有权归地方和社队,由地方和社队自己经营管理,切不可采取无偿平调,‘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政策。”

四川自1976年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以来,到税制改革前的1993年底,国有地方电力企业共实现利润23.3亿元,提取基本折旧9.5亿元,合计32.8亿元,扣除还贷等,70%以上部分用于地方电源电网建设改造,相当于同期地方电力总投入的1/4以上,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实力和后劲,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形成行业资金良性循环机制,促进地方电力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76年以来,地方电力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平均每年分别以11.62%和15.2%的速度递增,到1993年底发电装机达到303.7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32.56亿千瓦时,分别是1976年的6.48倍和10.79倍,极大地促进了四川农村、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税制改革后农村水电企业由原来只上交工商税(发供一体电力企业和发电企业)或营业税(供电企业)改为上交增值税和所得税,影响企业利润基数和“以电养电”政策的执行。在中央的关怀重视下,经过上下努力,税制改革后,各地基本上仍继续实行“以电养电”政策。以四川为例,在继续实行“以电养电”政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①同全国一样,小水电按简易办法上交增值税,执行6%低增值税率;②地方电价调整改革普遍有所进展;③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和水电厅联合以川国资三[1994]12号文件明确水电部门行使水利系统地方电力国有资产直接监督和管理职能;④四川省政府以川府发[1994]130号文件批转省水电厅、财政厅继续实行“以电养电”政策的请示,规定将企业所得税的一半和国有产权取得的收益等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的基数,继续执行“以电养电”政策;⑤四川省财政厅、国资局和水电厅相继联合以川财工[1994]84号、川水电发[1995]100号文件对“以电养电”资金(一半所得税和税后利润等)的分配办法、比例、解缴、使用和可以成立经济实体进行运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⑥四川1998年初成立的省级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省级国有资产产权就是由上交给省级的“以电养电”资金界定形成的。四川省水电厅、财政厅、国资局川水地电[1998]227号文件指出:“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产权分级次明晰下,将“以电养电”政策进行规范后成立的。”因此规定除其他企业继续按比例解交“以电养电”资金外,“该公司及其成员单位从1998年起,只按公司章程及有关协议处理各自利益关系,均不再按川水电发[1995]100号文件进行税后利益分配解交。这些企业所得税返还,仍按川府发[1994]130号文件执行。”⑦四川始终坚持在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的基础上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同时通过规范“以电养电”政策成立了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公司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网改造资金的“一省两贷”,从而经受住了“上划、代管”“不断扩大垄断”的前所未有的冲击,迄今仍保有盆周山区、丘陵地区“自供自管县”100余个,巩固调整完善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合理格局,对于保障和支撑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水电行业发展篇5

胜利完成以后,农村广泛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同解放时的1949年相比,农业生产增长了48.5%。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和发挥这种积极性,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水利部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中央在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全国水利会议就试办小水电提出了以下要求:各地要积极领导,贯彻民办公助的原则,重点试办,稳步前进;在试办中要注意就地取材,成本核算,摸索经验,培养干部,为今后普遍发展创造条件;发电为照明和生产服务都很重要,应根据条件和群众需要,统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要选择自然条件适合,互助合作基础好,群众居住比较集中,有自筹资金能力的地方建站;100千瓦以下的由省审批,100千瓦以上的报部审批;电站一般不宜采取地方国营形式,应以农业社为核心,带动互助组、单干农民,实行群众性经营管理,其性质是集体所有制。

根据以上精神,为能做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花钱少,收效快,节约钢材(这在当时十分必要),利于试点、推广,于是发掘并继承、发扬我国早在30年代就运用木质水泵提水,以及木质动轮、齿轮带动发电机发电的经验,同时学习苏联早期建设农村电气化的作法,积极推广木质水轮机,通过间接传动带动发电机发电。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小水电训练,学习有关政策和水工、水机、电气技术,水机以木质水轮机的选型、制作、运行、维修为主要内容,为全国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从此,我国小水电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发展起来。从部到各有关省区,除举办培训班外,还通过编制定型设计、出版发行技术书籍、交流经验,等等,积极推动农村小水电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小水电站由重点试办到面上发展,不少省区根据全国水利会议要求,结合本省区的情况,提出了兴办小水电的方针、政策。如四川省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强领导,先小型,先生产,然后逐步扩大”的方针和“费省效宏”、“社办社管”、“社办公助”的原则。总结四川、山东、河南等省的经验,全国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根据这些省和其它省区的经验又提出了“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即条件具备时直接建成水电站,条件不具备,先建水动力站,等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发展为水电站。

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引导下,由于小型水力、水电站规模不大,土建工程不复杂,设备、安装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适应性强,极受群众欢迎。不包括水动力站在内,到1957年底,全国建成农村小水电562处、2.02万千瓦。它们主要分布在四川、山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湖南等很多个省区,在贵州布依族、侗族、苗族,广西壮族,青海回族、藏族,新疆维吾尔族,内蒙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建起了几座到十几座农村小水电站。到1960年底,全国有1100个县建成小水电8975处、25.15万千瓦。

二、建设情况和效果

50年代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容量都很小。据1959年统计,全国小水电平均容量为26.9千瓦,其中30千瓦以下的占65%,30~50千瓦的占20%,50千瓦以上的占15%。据各地调查,多数是利用灌溉渠道上的跌水修建的,有一部分修建在中、小河道上,利用壅水建筑物或水库取得水头来发电。电站利用的水头,大部分在6米以下,有一部分在20~30米之间,电站内的设备都较简单,水轮机大多是木制旋浆式,也有一部分是木制两击式和铁质法兰西斯式。电站送电距离大多在2.5公里以内,约有一半的电站采用了高压(6000伏)送电,其中采用“两线一地”制送电的有30%左右。

当年小水电的造价都很低,一般电站每千瓦造价为800元左右,一公里高压线路造价在1000-2000元之间,只要经营管理得好,都有盈余。浙江省瑞安县仙岩水电站,水轮机出力50马力,发电机容量35千瓦,有15马力抽水机、碾米机、榨油机各一台,总投资3.5万元,抽水、加工、照明收入扣除折旧、工资、费用等成本,年纯收入1.15万元。纯收入加上折旧,3年内即收回投资。福建省永春县蓬壶水电站除供照明用电外,还直接用水轮机驱动加工机具,加工农产品24种,农民称它是“万能工厂”,仅1957年加工收入一项即达19318元,扣除加工成本,盈利12000余元。贵州省惠水县姚家哨骨干小水电站1957年5月建成后,供给了县城和附近几个农业社的照明、加工用电,并建成5座电力抽水站,使5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促进了粮食连年增产。四川省遂宁县嘉禾桥水电站,1956年7月动工,10月建成发电,安装木质旋浆式水轮机1台150马力,带动立式发电机1台75千瓦,全部投资3万元,每千瓦投资仅400元。与解放前建成的石溪浩水电站(160千瓦)并网运行,供县城用电,每月发电35000千瓦时,年发电40万千瓦时,年利润3万元余元,不到一年即收回投资。嘉禾桥水电站是现在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前身,运行了3年,当龙风水电站建成后,为减少上游分水消耗,做到经济合理用水,乃停产封存。四川省郫县唐元乡红锦水电站装机48千瓦,自1959年建成投产后,一直运行到80年代初期,发电、加工20余年,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浙江省金华县1958年开始办电,1960年同志曾亲临他们修建的第一座小水电站进行视察;1958年刘少奇同志陪同缅典总理吴努参观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吴家碾12千瓦的采用异步发电机发电的小水电站;同年同志视察了四川省郫县犀浦乡游家碾10千瓦小水电站,详细询问了打米和发电的情况后说:“这样的小水电好,可以多办些”。50年代的小水电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附近城镇、乡村的照明用电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社的农副业生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提供的经验

自1955年提出积极试办农村小水电,经过3年多的实践,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它更好更快地发展,当年主管部曾明确地提出了以下符合当时实际,至今仍有意义的要求:

(一)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

电站的修建和管理,都应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只有充分运用群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把电站修好、管好。同时依靠群众、依靠农业社办电,也是在农村进行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教育。

(二)建站“两步走”

我国中小河流的水能是最廉价的动力,充分利用水力,大力兴修农村水电站、水力站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根据四川、福建、吉林等省的经验,他们在条件具备、器材可以供应的情况下,兴修了许多水电站;在机电设备供应有困难,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采取建站“两步走”的方法,先建水力站,以水轮机直接驱动加工机具加工生产,待资金有了积累,器材可以解决时,再添置发电设备,扩建为水电站。这个办法很好,非常结合当时的实际。

(三)加强技术指导

修建水电站对广大农民来说,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也并不神秘。要依靠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要依靠铁匠、木匠、瓦匠和农民。为了保证电站的质量,要抓好培训技术力量、加强技术指导的工作。天津、吉林、四川、福建等地采取以工地作课堂、以工程作教材、以师代徒的经验,云南、贵州等地采取与有关部门协作举办训练班的经验都很好,当时各地都学习他们的做法。

(四)勤俭办站

要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勤俭办站”的建设方针,克服设计和施工中的铺张浪费现象。今后小型电站设备要走系列化的道路,为降低造价创造有利条件。

(五)电站规划

农村水电站蓬勃发展,群众积极性很高,建设速度很快,有些电站还没有做好设计,群众就动起工来;有些电站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是大好形势下出现的值得注意的问题。农村水电站的规划工作已被提到日程上来了。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规划,作好中小河流流域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和农村水电站规划,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六)电站的经营管理

电站的经营管理工作必须跟上去,这样才能修好一处,管好一处,使电站充分发挥效能,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电站在经营管理上应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根据电站条件,制定必要的操作规程、管理章则,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证电站长期安全运转。

虽然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影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展过快,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总的讲来,50年代农村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充分依靠群众的精神,破除了“电”的神秘观念,说明农民可以办电管电,走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路,打破“等、靠、要”,就可逐步增加农村用电,特别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向农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义;通过以后的调整、改造,还表明了小和大、数量和质量都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小的产生,就没有大的发展,没有量的形成就没有质的提高,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解放农村劳动力是五六十年代举办小水电的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一个时期是很谨慎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1955年到1957年,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农村的情况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仅农忙时劳动力不足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农闲时也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副业生产。事实证明,剔除超前改变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等“左”的影响,在我国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紧接着进行技术改造,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努力提供口粮、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以使我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我国小水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从一开始起就把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收到了良好成效。

积极开发动力资源,将它们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去,让机械动力和电力逐步替代人力和畜力,是实行农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采取的固定作业以水动力、电力为主,移动作业以机械动力为主,先易后难,先“固定”后“移动”等战略措施的带动下,我国农村水力、水电站发展很快。以四川为例,1957~1965年,水力站(含水轮泵站)以超过水电站0.5~1倍的总出力数而与水电站同时发展着,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农副业的进一步发展中。

二、在解放农村劳动力上取得的成效

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季节性强,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采取提高复种指数,实行精耕细作,解决水、土、肥问题等比较复杂的措施,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60年代初、中期调查:中原和华北地区,把一熟改两熟,一年最忙的时间集中在60天左右(割麦到种秋20天,秋收到种麦40天)。这个时候,又收又种,还要灌溉,加上牲口缺乏,人力十分打紧。电力下乡,替代人力和畜力,起到了促进农业增产的关键作用。

辽东、山东半岛一些地方,利用电力开发水源,使旱地变水田,一季改两季,增施肥料,改进栽培方法等,使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副业也有一定的门路,但要想进一步发展农副业,必须使投入的劳动量成倍增加才行。这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的情况下是难以办到的。但是,一些地方兴办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使农副业进一步发展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

1957年,浙江省鄞县大白皎村小水电建成后,使原来只有七八天抗旱能力的260亩水稻田实行了电力灌溉,种了连作稻60亩,双季稻200亩,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提高一倍以上。

50年代的福建省永春县不少村冬闲地很多,原因是种了小麦、大麦,无法加工,当地农民说:“种了收不回,收了也吃不得。”自从发展了农村水力、水电站后,有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进行副业加工,当地农民除扩种大、小麦外,还扩种了红薯等块茎作物,促进了农副业发展。

四川省郫县到1962年底建成农村水力、水电站等83座,2357千瓦,每乡均有一两座十几到几十千瓦的水力、水电站,针对自身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开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施农家肥为中心的粉碎、加工、脱粒、运输等农业技术改造,配合其它措施,弥补了当年“共产风”、“浮夸风”、“高征购”等影响所造成的损失,使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和毛猪总头数恢复到了1957年水平。四川省岳池县酉溪乡叶苗滩村有田720亩,评级劳动力440个,以往因为田高水低,每年仅车水就要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花1.88万个劳动日,60年代初期县上举办的骨干小水电送电到村后,修建了4座电力提灌站和1只流动电力灌溉船,只需正副机手共10人劳动7天,就将全部稻田灌满,还捎带浇灌本村和它村6000多亩旱地,促进了粮食增产。

广东省广宁县到1969年底,建成小水电245座,装机3800多千瓦,有了电,使排灌能力显著提高,部分低洼水田解除了洪涝威胁,部分高岗梯田得到了及时灌溉,同时推广了脱粒、碾米、饲料粉碎、锯板、破篾等机械1200多台,大大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解放了大批劳动力,改变了过去“管了山林,误了田工”的现象。

吉林省长白县1958年开始办电,到70年代初期即实现了村村通电,97%的农户点上了电灯,改变了“夜点明子满脸黑,人推磨杆满头汗”的状况,全县脱谷、粮食加工、高地灌溉、饲料粉碎、打场、铡草基本上都以电为动力,解放出大批劳动力投入到其它的生产项目中去,促进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据50年代调查统计,建设农村小水电站,平均每千瓦需投入劳动日200个,建成投产后,每千瓦一年可替代劳动日1500个,1~2月内即可抵偿劳动力投入。据多年统计数据和科学测算,1千瓦电力可替代劳动力5个,1千瓦时电量可替代劳动日0.5个。

小水电的蓬勃发展,不断扩大用电面,不仅节约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使农民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和钻研科学技术。

三、提出的新课题

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人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所具有的能量是那样的巨大,而生存的空间又是如此狭小,过多的劳动力拥挤在面积狭小的耕地上,是农村穷困和国家穷困的根源之一。不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产业结构无法改善,分工分业无法深入,整个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更无法实现。

过去的经验和改革的实践都表明,要实行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物质技术措施上,解决电力是关键问题。80年代末期,全国由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供电的乡村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用电设备,已达五六千万千瓦,累计使近3000万农民从农业中转移或部分转移出来,推动了农村由单一经济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经济转化。90年代初期,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流通渠道,提出了新要求,更需要通过改革和举办电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当时,加快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发展,既是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劳知密集结合型产业以及创汇农业提供能源条件;又是为广大农民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不离土不离乡”、(发展深层农业)、“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等多种方式,实现本世纪末的小康战略目标和进一步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现代化转移,提供可能条件;也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为实现劳动对资金的有效替代作出应有贡献。据当时测算,创造1万元产值,劳动与资金的配置情况是:乡镇企业1.22个劳动岗位,配置4100元固定资产;国有企业为0.49个劳动岗位,配置7460元固定资产。即乡镇企业每创造1万元产值,等于0.73(=1.22-0.49)个劳动力替代了3360(=7460-4100)元固定资产。其意义是重大的。

小水电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以中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剩余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广阔天地。

小水电发展的历史回顾(三)

--“五县百社”电气化

李其道

一、“五县百社”电气化的提出

1958年,全国召开了农村水电会议,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农村水电,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农村用电需要。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问题,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五个县和一百个社的初步电气化建设。会议总结了1955年以来发展农村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方针:“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生产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并对加强领导、依靠群众办电,建站“两步走”,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勤俭办站,搞好规划,搞好核算管理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为了使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更好地与器材供应、水利建设相配合,促进农村技术改造和农业发展,会后编写和印发了农村初步电气化规划编制提要。提出了实现农村初步电气化户均拥有电力的标准:100~150瓦;同时对编制规划的目的要求,应贯彻的方针政策,电能在农村的应用,规划的范围、年限及水平,编制规划的步骤和方法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二、在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小水电得到迅速发展

在全国农村水电会议关于建设“五县百社”电气化的倡议下,全国各地对列宁有关电气化的论述,如“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在农村中推广建立小型电站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应该坦白地说,这方面往往有些分散,但分散有一些分散的好处。这些小型电站在农村中形成了新的现代化工业的中心。这些中心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究竟向农民说明,俄国不会停留在手工劳动上,不会永远使用简陋的木犁,而会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等等,进行了广泛宣传,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个群众办电和建设农村电气化的高潮,农村小水电象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到1959年底,小水电站即由1957年的562处、2.02万千瓦,发展到5586处、15.03万千瓦,容量为1957年7.5倍。不仅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丘陵地区办电,黄河以北及沿海平原地区也积极利用分散水力资源办电。

1958年底到1959年初,吉林、浙江、河南、湖北、青海、辽宁、山东、贵州等省相继规划在一年内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3~5年实现全省县镇农村初步电气化。

1958年初四川省召开农村水电工作会议,邀请了11个省派代表参加,提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尽可能与水利灌溉相结合,基本上做到一个乡或几个乡建立一个小型水电站,总装机争取达到10万千瓦左右,1958年力争投产1万千瓦。1959年,为促进尽快实现“五县百社”初步电气化,又一次召开了全省会议,将原计划10年(1959~1967年)完成的任务,要求提前在3~5年内完成。

1958年底,安徽省40天建成水电站35处;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5天内建成一座平原低水头水电站。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以上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里既有群众自觉要求、积极性高和主管部门从实际出发、讲求科学精神,因而取得成功的一面,如四川遂宁县人民在建设初步农村电气化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土洋并举,利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一座上千千瓦的取名为龙凤的骨干水电站(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10月投产1台、1360千瓦,终期规模5台、6580千瓦);但更有受“左”的影响很大,脱离实际,盲目蛮干,因而挫伤了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面。当年苏联农村电气化专家巴利科夫和凯凯杨就曾强调指出,电站容量再小也要经过设计、批准等手续,要保证质量,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建设和管理电站要有高级的工程师、中级的技术员和初级的技工,除发展小水电外,还应发展一些较大的水电站。

总结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1958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精神和提出的方针、倡议及规划要求等,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而收到了成效;但由于以后在实践中所受到的“左”的冲击很大,未按或不可能按原要求行事,造成了不少有违原宗旨的损失。以四川为例,1958年实际完成小水电装机1.1万千瓦,超过了原1万千瓦的计划力争数,经过1961~1963年三年的调整、巩固,到1965年底小水电装机达到12万千瓦,提前两年超额实现了原12年规划要求。说明原计划、规划是基本建立在较为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而1959年的要求显然是在“左”的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当年没有“左”的影响,肯定以后情况会更好。

(一)五十年代始发阶段(1949-1959年)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党和政府就重视小水电的发展。1953年设置了小水电的专管机构。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时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的需要,1955年根据中央指示,全国水利会议对各地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的要求;接着中共中央颁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了促进小水电的发展,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全国小水电训练班,为各有关省、区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小水电的力量。此后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1985年全国农村水电会议,提出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方针是:“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水电为主,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勤俭办站,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精神”;同时倡议有条件的省先抓5个县和100个社的农村初步电气化建设,而后以点带面,不断发展。“一五”期末全国建成的农村小水电站有500多处、2万千瓦;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6000处,容量达到15万千瓦。

这期间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因此,这一阶段即是小水电建设的始发阶段,也是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始发阶段。其特点是以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照明用电为主,群众称小水电为“夜明珠”。电站的容量一般偏小,设备较简单,多为群众投资举办,国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适当的投资补助,即民办公助;一些容量稍大的电站,则多由地方投资修建。

(二)六十年代巩固发展阶段(1960-1969年)

1960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解决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提出重点建设32个商品粮棉基地,而水旱灾害仍是大多数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兴建电力排灌站,解决农业用电,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1963年中央批准在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开始由大城市郊区扩大到商品粮棉油基地,并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个农电发展的方针:“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

进入五十年代后期,我国小水电和农村供用电的发展,受到“”“左”的影响。增长速度过快。短短的三年,小水电装机由1957年的2万千瓦,增长到1958年的8万千瓦,1959年的15万千瓦,1960年的25万千瓦。因此,1961年起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及时进行调整、改造,十分必要。这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巩固群众办电的成果,提高小水电的作用。

我国幅员广大,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资利用,通过调整、巩固,必须继续发展小水电向农村供电。小水电继续执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并坚持“以增产粮食为中心,满足排灌用电,多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方向,积极、稳步发展。1963-1966年,有的省如四川,还提出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除发展单机容量5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外,还在粮、棉基地重点兴建了一批单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地方骨干小水电,最大单机容量达1万千瓦,投资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社队投劳的“三三制”,并报经财政部同意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这时的小水电,不仅用于照明、加工,而且用于排灌和县社工业。同时进一步强调抓好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全国制订了《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66年开始了“”,虽然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政治经济形势稍稳定,因而农村用电和小水电仍有一定发展,但是由于主管机构受到冲击,农电建设投资计划被取消,有关政策如“以电养电”等被中断,特别是物资供应紧张和企业的生产秩序与规章制度遭打乱与破坏,严重影响了小水电的健康发展。发展无规划,建设无计划,工程质量差,设备不配套,人身设备事故多,小水电效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所在都有。

经过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小水电装机由1960年的25年万千瓦调整为1961年21.5万千瓦,恢复为1963年25.5万千瓦;1966年达到38万千瓦,1969年为73万千瓦。1960-1969年十年新增58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5万多千瓦。这一期间为巩固发展阶段。

(三)七十年代新发展阶段(1970-1979年)

1969年,由国务院主持,水利电力部在福建永春召开了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会议针对山区水力资源丰富,未被充分利用;山区旱涝保收农田比重很小,长期苦旱和受山洪威胁,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山区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基础薄弱,地方工业没有形成体系;山区普遍缺电,即使在大电网覆盖下的山区农村也没有解决供电问题;山区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等等,提出了加深对积极兴修山区农田水利和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重大意义的认识。会议针对“”以来出现的物资供应紧张等问题,总结推广永春县自力更生兴建小水电的经验,提出了小水电建设要充分依靠群众,发扬“大寨精神”,实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造为主”的方针,坚持为农田排灌、农机修造、农副产品加工、县社“五小”工业和广大农村生活照明用电服务的方向。此后,随着整个电力工业和小水电的发展和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有关政策措施。如:管理范畴上规定当前“小水电系指单机6000千瓦及以下,总容量12000千瓦及以下的水电站和相应的输变电工程”。规划上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水办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上发动县、社、队各级办电(或地、县、社、队四级办电),执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后改为“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政策。资金上执行主要依靠社队集体经济和地方自筹,国家给以适当补助的政策;单机500千瓦以下的电站主要由社队举办,国家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平均每千瓦150元(后升为200元),相当于投资的20%;单机500千瓦以上电站主要由地、县举办,由省(区)审批,列入水利或地方电力基建计划,资金也主要依靠地方自筹,国家一般补助投资的40-60%。设备上采取各省(区)自产留用,国家补助紧缺原材料的办法。建设上要求“发展有规划,建设列计划,施工要设计,竣工要验收”。管理上要求“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充分发挥效益”。大小电网关系上要求大电网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支持小电站联网,小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确定小电站上网电价,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砍掉(或收走)”的倾向。此外,广东、湖南等省还比照过去四川的作法,制定了“以电养电”政策。四川于1976年又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同时对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即“凡隶属关系属地、县及以下各级举办的电站,以及相应的输变电工程,统一由省水电厅领导和管理;凡结合灌溉、防洪等水利工程或主要为灌溉服务兴办的电站,由水利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等等。

以上政策措施的制订,调动了地方、群众办电管电的积极性,小水电新增容量由七十年代前期平均每年40万千瓦,增加到七十年代后期平均每年80多万千瓦,其中粉碎“”后的1977年、1978年,分别为70万千瓦、95万千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达到106万千瓦。七十年代的小水电及与其配套形成的地方小电网,不仅供农村、县社工业用电,有的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永春会议推动了小水电的新发展。到1979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8万余处,装机638万千瓦。

(四)八十年代至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丰富的中小水电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文件指出:“农村电气化是八亿农民的大事,应当在那些水力资源较好的地方,提倡以地方和群众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同时,决定建设第一批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1990年底,“七五”期间全国有109个县通过验收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标准。在总结第一批109个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八五”期间进行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是实现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到“八五”期末实际达标验收209个县。在第一、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并以国办通[1996]2号文件提出“九五”期间继续由水利部商地方政府进行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通过开发水能资源,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这第一批100个、第二批200个,第三批300个共6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统称为“农村水电123扶贫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发展中小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一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力资源,使其为四化建设服务;二可通过地方、群众自办电源电网,普及农村用电,减轻城市缺电,缓解城市和农村争电的矛盾;三可调动各级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减轻国家建设资金负担;四可充分发挥老、少、山、边、穷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电开发为龙头,治水办电相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这不是一个同大城市郊区比较用电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向另一个时代迈进的伟大创举”,其意义十分深远。

在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推动下,大电网供电地区也开始了电气化县建设。1994年,国家计委、经贸委、电力工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电气化工作会议,依据《九十年代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精神,正式提出到2000年全国要建成1000个电气化县,其中600个在中小水电供电地区,400个在大电网供电地区。大电网供电地区按照原能源部制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通过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从1994年起经过7年时间到2000年建成400个农村电气化县,由电力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这个阶段,小水电的范畴已由单站容量从五十年代的500千瓦、六十年代的3000千瓦、七十年代的1.2万千瓦、八十年代的2.5万千瓦,上升到九十年代的5万千瓦。现在,地方电力已由小水电为主体发展为以中小水电为主体了。

70年代中后期,为了发挥四川水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地方电力的发展,以适应地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以及随着地方电力和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地方电站电网与国家电网联网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支持联网并协调好联网双方之间的关系,成为重要课题。四川省政府连续下发了(76)24号、(76)31号、(77)71号、(78)82号、(79)156号、(80)178号等6个文件。这些文件分别对发展地方电力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建设资金筹集、经营管理方式、大小电网联网等问题,作了一系列明确规定。需要突出强调的是除恢复并扩大执行“以电养电”政策外,明确提出: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坚持“谁办、谁有、谁用”,各级举办的电站电网,各级都不准上收,过去改变了所有制的,一律按照隶属关系尽快划转回来,同时明确了水利(水电)部门地方电力管理体制。

为了总结推广当时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经验,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1982年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82)水电农电字21号),转发全国参照执行。部、省联合文件明确指出:电力建设“必须坚持大中小并举和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的方针”;地方电力“要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要坚持“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城乡人民生活用电服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同时对地方电力的规划发展以及与国家电网联网的并(联)网形式、运行方式、产权和管理权限,调度管理、电量交换、有无功平衡、电价和电费结算等问题,作了政策规定。

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对全国各地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系列促进中小水电、农村电气化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总结、深化和完善。以国务院三个文件为代表,国家规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要有:

--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政策;

--建立水利(水电)部门“建、管统一”、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公司“发、供、统一”的管理体制;

--地方水、火电企业和转供电企业普遍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

--大小电网联网保持产权不变,主要实行电力电量交换,大电网对小电网实行支持政策。

--在统一规划下,省、地、县可以建设容量大于2.5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和电压等级高于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政策;

--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县与县之间联网,并与大电网联结,联结后与大电网是送电与受电的关系;

--“国家电网不要上收和变相上收地方建设管理的农村水电电网及其供电区”;

--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资金可用于地方电站电网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资助;

--地方电力价格由地方以市场取向自定。

--将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连同“以电养电”的资金和历年用于中小水电建设的专项资金等,用来建立地方电力发展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对地方电网的电力建设基金,免征各项税收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地方水电企业执行“6%增值税率”政策。

--发展农村水电、小水电、中小水电、地方电力建设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一)加强地方电力管理

50年代在农村电站经营管理上,四川提出以生产为主,结合照明,开展多种经营,使物(设备)尽其用,发挥效能,增加收入;根据电站规模,制定相应的管理章则和操作规程,广泛向群众宣传安全用电知识等,以保障安全供用电。60年代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从管理体制、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代用电管理、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劳动管理和培训工作到政治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70年代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解决了地方电力的行业归口管理问题,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通过贯彻1969年福建永春全国山区小水电现场会议提出的“小型为主,社办为主,设备地方自行制为主”的方针和开展农村低压电网整顿改造,除按部、省部署建立了水轮发电机组定点系列生产体系外,开始对水电系统的修造企业进行了布点,并初步沟通了物资维修渠道;通过制定《低压电力技术规程》、修订《地方电力生产统计报表》和开展全省性的地电设备大普查,既推动了基层和企业的工作,又建立了省、地、县三级地方电站电网基础资料档案和统计报表制度。

“”结束后,四川按照国家对企业进行恢复性整顿的要求,督促、帮助基层和企业尽快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生产秩序,推动生产。他们面向基层,抓到基层,依靠企业,抓好企业,开展了“学大庆、赶黔江、赶土坎,创建大庆式地方电力企业”的活动。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管理试行条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更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外部环境,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自觉地严格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的要求,加强地方电力管理工作。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试点的实施意见》。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经省水电厅批准,省标准计量局先后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

198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1990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1991年,四川省水电厅会同劳动厅、财政厅提出了《关于国营地方电力企业职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同时,在1985年发起筹建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1986年正式成立,通过协会争取更多地取得纵横向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工作联系及指导,以协助行政有效地开展行业管理。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企业上等升级是“七五”期间经济工作的重点,四川坚持企业升级自愿自觉,十分注意与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内部配套改革相结合,不搞形式主义。反复强调升级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管理意识,强化管理基础工作,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改善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使电力供应由限制型走向适应型、进而走向满足型,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服务。因而收效比较显著。在强化基础工作中,他们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并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目前,各地比较普遍地以发电为基础,以调度为核心,以供用电为关键环节,认真开展“安全、效益、服务”三目标管理。努力消除丰枯峰谷矛盾,保障和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

(二)坚持技术进步

50年代,为了保障农村电站的修建质量,四川编写了《农村电站修建技术》等书籍和有关定型设计。为了节约导线,早在1956年四川就在梓潼县宏仁乡水电站开展了高压(6000伏)两线一地制送电试点。1958年进行了小容量异步发电机研制,当年刘少奇同志曾陪同缅甸总理吴努力参观了采用异步发电机成功发电的郫县犀浦乡游家碾小水电站。60年代,进行了灯泡式贯流式机组的试制;开展了自制水泥电杆、自制陶瓷横担、35千伏两线一地制输电、16千伏载波通讯的试验推广,并进行了高压单相一线一地制送电试验。运用新技术成果,改善和发展了县电网,新建了地区电网。70年代,进行了中小型同步发电机可控硅励磁、60~100千伏高压直流发生器(直流高压试验设备)、高压单三相变换器、大容量单相电动机的研制和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国地电行业的前头。

改革开放以来,更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经过试点,微机运用逐步推广,由点到面,由单项到多项,由用于调度生产逐步扩大到用于辅助统计、财会、人劳、供用电、文秘等多项管理。微机多功能测试仪的定型研制,经过鉴定已投入批量生产,开始用于生产运行中频率、电压自动记录;较大容量的异步发电新技术已通过鉴定;35千伏变电站小型化新技术通过鉴定开始推广;具有8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35千伏无人值班模式变电站已进入县电网。在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上,一些地方从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入手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管理手段--微机的运用;个别地方做到了“五化”(思想、组织、方法、手段、人才现代化)并用,建立了“两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中心的企业领导制度,以三规、十制为中心的企业业务管理制度)、“四全”(全面计划、全面技术质量、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一个网络”(信息网络)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由局部管理现代化逐步走向整体管理现代化。

四川1995年成立的农电试验室已发展为地方电力试验研究所和机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除承担对电站、变电站的调整试验、预防性试验,以及对仪器、仪表、设备的检定和校、修外,已承担对起全省地方电力系统进行技术监督、服务的重要责任。通过国家对“质检机构”和“计量标准”的“双认证”,试研所已成为四川地电系统的量值传递中心,对电力工程和电气设备交接及维修质量的监督检验,以及对电力变压器产品质量的检验,已具有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法律效力。

安全生产是电业生产的头等大事。四川地电行业,从生活上到县都明确了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第一责任人,从省到县、从企业本部到班组,都建立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兼)职人员,已基本形成了两个三级安全网。持证安监员达1322名,近万名企业职工通过了“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标准”的考核。1985~1991年列入项目安排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达1.45亿元(其中省、地用于技改的“以电养电”资金为2500万元),共改造变电站94座、34万千伏安、35千伏线路1054公里,10千伏线路1365公里,并改建、扩建、新建火电厂7处、水电站25处、调度室44个、计量室17个。结合标准化建设、负荷管理、季节低谷电能利用和降损节能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地电系统安全经济发供用电水平,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可靠性和利用率,改善了电能质量,改善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三)坚持不懈地抓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继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1958年在郫县举办了第二期全省农村水电训练班,同时委托成都水电校代培农村水电技术力量。1963~1965年连续举办了四期农村电站经营管理训练班,培养了地、县科、股、站长和业务干部。70年代中后期,为了推广运用新技术,连续举办了三期可控硅励磁训练班,为重点地电企业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开始举办企业管理训练班。在此基础上,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既为四川又为兄弟省(区)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训练班,培训了从事小水电管理的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紧接着自1985年下半年至1988年上半年止,继续接受部的委托,举办了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同时另外举办了三期四川统考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600余人,全部都取得了合格证。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整个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现已转入岗位职务全员培训。

80年代中后期以来,省上主要抓编写教材和考核提纲、岗位职务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审批发证等工作,同时举办师资班、研讨班和专业性强或需由省上牵头考核发证的培训班;面上的工作主要靠地、县水电部门和企业自己去抓。此外省上还抓了全省地电系统的大专送培工作,接受委培的院校有华北水电学校、四川工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校、成都师专、四川大学等,为基层和企业做了实事好事。

截止1991年,四川已颁发了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岗位规范》、《地方电力企业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地方电力企业技师技术标准》等规范、标准;编写和组织编写了《中小型水电站值班人员培训讲义》、《地方电力工业企业管理讲稿》、《电力工业技术讲稿》、《电力工业安全、调度、生产专题》、《中小水电站水工运行》、《中小水电技术问答》、《小水电企业管理基本知识》、《小水电站运行》、《地方电力工业会计》、《管理基础工作与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的《教学大纲》、《习题案例题集》以及配套书籍等计25种共1000余万字,同时编辑和编订了《农电工作学习文件资料》、《政策文件选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供用电文件选编》、《地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抓管理、上等级文件选编》等计10种共300余万字。这些都为地、县主管部门开展相应培训和企业开展全员培训以及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职工掌握有关政策规定和自学,提供了文件、教材、书籍、方法和目标,为个行业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在开展职工培训教育中,四川注意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加强了从主管部门至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布置和要求各地在当地党政领导下,结合行业实际,认真开展“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的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建设本企业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并共创行业精神,把地方电业职工队伍逐步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贫困山区和广大县乡人民服务的过得硬的一支队伍。

成都地方电力培训研究中心,在部、省、厅和各地的支持下,由地方电力局负责筹建,现已落成。为进一步搞好地电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政策研究和开拓经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重视协会学会工作和舆论宣传

经中央批准,1969年3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成立。中国水利电力企业管理协会、四川省企业管理协会均于1982年成立。在中国水电企协和省企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各地水电主管部门和地电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经过水电厅党组研究、批准,1986年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挂靠在地方电力局,以协助水电主管部门对地方电力实行有效的行业管理。协会成立以来,在厅的直接领导下,得到了行政的“重视、关心、支持、依靠”,实现了“服务、研究、交流、提高”的要求。地电企协设立了办公室,成立了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火电专业委员会和公益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发行了《企业管理资料与信息》、《地方火电通讯》两个内部刊物,行政与协会、学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1987年以来,协会、学会在协助行政开展体制研讨,调查研究,电气化建设,创先进、优秀企业、出版发行,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公益活动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助手、参谋作用,起到了行政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如职工疗休等,其作用和意义远超过公益活动本身,增强了整个行业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稳定职工队伍,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影响很大。

行政、协会、学会合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24日创刊至今已整整15年历史。从1981年起,在全国地方电力行业内部发行,至今已有10年。总计已发行292期。办刊以来,坚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为农村电气化服务的方向,坚持遵循客观规律、突出行业特色,在地电建设和管理方面所起的指导工作、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索改革的作用越来越大。得到部、省领导的行业内外、省内外不少同志的关怀和好评。杨振怀部长说:“四川的《地方电力管理》办得很好,编辑有水平,我每期都看,许多情况我都是从上面得到的。”马麟副省长说:“水利部领导对四川办的《地方电力管理》杂志评价很高,对中小水电和农村电气化工作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希望继续办发这个刊物,推动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一、1973年原水电部总结广东省的经验,在(73)水电生字第53号文件上第一次提出:“为了保护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巩固办电成果,今后小电站建设应实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政策”。同时提出:“小电站建设比较多的地区,在不影响农村用电,同时又能支援国家电网的原则下,小电站可与国家电网并网。双方签订电价、调度等有关协议。为保证农业用电,国家电网电源紧张时,应允许小电站独立运行。”

二、1974年广西陆川全国小水电工作座谈会《纪要》提道:“小水电要坚持‘谁建、谁管、归谁所有’的原则。社队自办电站由社队管理。联成地方小水电网后,要统一调度,但不能任意改变所有权。”同时提道:“农村水电应以本地自发自用为主,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在有利于农村用电和巩固发展农村电站的前提下,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管理双方要订立协议,大电网应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扶持小电站。联网的电站,要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联网后,国家电网对小电站的电价以保本不赚为原则。坚决制止‘大电网一到,小电站吞掉’的错误倾向。”

三、1975年原水电部(75)水电生字第27号文中明确提出:“中央、省、地管理的电网,要积极扶持县、社、队办电,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在电网供电区和电网邻近地方的小水电,在符合经济、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在自发自用的基础上联入电网,实行余缺调剂。小水电联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要帮助联网运行后的小水电加强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小水电在电网统一调度下,保证安全发电,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来确定小水电送给电网的电价。即以电网平均销售电价减去电网供电成本(包括线损)和税金,作为收购小水电的电价。”

四、1976年原水电部副部长杜星垣同志在广东全国中小水电经验交流会上的总结讲话中提道:“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就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快好省地进行电力建设,改变电力工业的布局,满足广大农村用电的需要”。“中小水电站的建设必须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全面安排。治水办电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组成部分,各级水利电力部门,不管是水、电分开还是同一单位,都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当好党委的参谋。”

五、197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小电站,要实行地、县、社、队四级办电,谁办谁有谁用”。

六、1978年分部前,原水电部在湖北召开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形成的《全国小水电工作会议纪要》开始提出:“认真施行政策,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小水电建设有着群众性强、地方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必须认真执行党的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的积极性。那种认为‘支持社队,国家吃亏的思想是不对的’。俗话说,‘民富国强’。我们不怕集体富,只怕集体不富。社队富了,粮多,收入多,积累多,才能更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三大差别。”

七、1979年分部后,水利部副部长李伯宁同志在全国小水电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原则,是经过反复证明了的多快好省发展小水电的道路。”“在解决农村能源上,是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大办小水电,还是办电靠国家,用电靠电网,会上交流的经验给我们作了回答。”

八、1980年召开全国小水电成都现场会议前夕,国家农业委员会《农委简报(增刊第十四期)》在《目前小水电的建设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内容提要”上,开始将“四谁”原则,提为“四谁”政策。提道:“应继续执行对小水电‘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的政策,在体制上实行‘建设和管理统一,发电和供用电统一’的原则,以调动地方小水电的积极性。”成都现场会上以及此后,都改提为“四谁”政策。浙江等省还提出“四谁”政策、“两统一”原则。

九、1981年合部前,水利部和电力部有个《联网纪要》,其中将“四谁”政策改提为“四谁”方针。

十、1982年同志到四川省渡口市、凉山州考察时说,四川的江河多,水力资源这么丰富,是发展小水电站的一大优势。农村有了大量的小水电站,就可以用来煮饭、照明、取暖、看电视、放电影,活跃文化生活,还可以用来发展副业,搞农产品加工,办社队企业等。有了电,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大量劳动力。让农民实行自建、自管、自用。这样,拥有小水电站的一些社队,在洪水季节可以得到大量廉价的电力供应,在这期间,许多农户也可以做到“厨房电气化”了。

十一、1982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在《解决我国农村用电的重要途径》的报导中指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实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政策,地方和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很高。”“近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有关政策,调动地方办小水电的积极性。有些地区根据丰枯季节的电量供应情况,确定不同的电价,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用电,促进农、副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国家电网,与小水电并网后,根据保本不赚的原则,把利益留给小水电,这有利于提高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和电能质量。”

十二、1983年3月14日同志就加快小水电的开发,为实现我国农村电气化而努力答新华社记者问时,就开发小水电的方针是什么,答道:

发展小水电要认真贯彻“自建、自管、自用”的三自方针。

“自建”是指农村小水电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地方、社队自筹、农民集资和劳务投资来解决。国家用长期低息贷款和其它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是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养电”。

水电行业发展篇6

关键词:水泥余热发电现状市场前景

一、水泥余热发电的概述

水泥工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是最具节能减排潜力,最能消耗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最能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之一。水泥工业余热发电主要采用水泥窑发电的原理,就是利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余热,利用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进行余热发电,这样可以提高水泥生产的综合利用率,节能减排的效果非常明显。

我国主要是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这是一种将水泥窑中低温废气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节能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已达到1000条以上,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配套余热发电,那么我国将实现节电近270亿千瓦时,等同于节约1000万吨的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2300万吨。由此看来,水泥工业利用余热发电在节能减排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未来几年水泥业利用余热发电项目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其中出台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在我国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加快水泥产业战略重组,推进节能减排,改进落后生产技术,使工业生产向更为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水泥余热发电的现状

1、国内外水泥余热发电市场

根据我国第二次经济普查以及全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13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为8.1吨,立窑等其他熟料水泥的生产能力为4.9吨;水泥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21亿,仍有4吨的淘汰空间。到2009年底,我国有近1000多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9亿吨。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是“十一五”期间,也是余热发电发展最快的时期。“十二五”期间,新型干法熟料生产高峰期已过,但是还有4亿吨要淘汰的生产能力,需要将近200多条生产线进行弥补。如果“十二五”期间,每年投运60条生产线,那么按照每年2%的速度增长,新增的生产能力将近1亿吨,前三年的生产余热电站可以保证。

除此之外,国外水泥市场的发展也要引起我国水泥工业的关注。国外水泥市场除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以外,其余国家的水泥余热发电普及率不高。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承接了国外水泥余热发电的工程,例如海螺、中材节能、阳光基业、中信重机等,在埃及、越南、菲律宾、韩国、希腊、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洽谈了水泥余热发电工程,并且发展速度很快。海德堡、拉法基等著名的水泥公司均选择我国公司承担余热发电系统的建设任务。

2、水泥余热发电存在的问题

2006年起,应国家发改委的号召,我国开始大力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可谓是突飞猛进,遍地开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余热发电技术暴露出很多问题。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惨。我国的水泥余热发电技能技术作为十大节能技术之一大力推广,一路高歌猛进,由于发展的太快,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各种问题开始显现,例如水泥工业未能与余热发电技术真正结合,从而导致电耗、煤耗升高,熟料产量下降;水泥窑纯低温发电机组经过几年的运行之后出现了发电效率低、运行故障等诸多问题,后期面临的维修、技术改进等大量工作;有的余热发电机组实际运行功率到不到装机功率,很多设计单位设计较为保守,致使吨熟料发电量跟不上,因此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发电量,选择了牺牲熟料热耗。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并网”问题,甚至将问题反映给省级单位都得不到解决,形成了水泥余热发电热量消耗下不来,发展效益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三、中国水泥余热发电的市场前景

1、节能技术未来前景广阔

水泥企业纷纷转变了企业发展的方式,重点推进技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多成效。例如海螺集团投产了68条生产线,日产5000吨以上。该公司力推水泥余热发电技术,不断拓展节能减排的新途径;通过对国内外实地考察和研究,凭借高温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自主研发了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的系统,解决了城市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众多问题。此外,亚东水泥公司的余热发电技术采用了目前使用不多的闪蒸技术,是一种通过蒸汽和热水带动汽轮机工作从而产生电能的节能技术,闪蒸技术可以回收很多蒸汽,可以利用更低温的热能降低余热锅炉的排烟温度,以提高热能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发电效率。这种技术很适合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应用。

2、带动水泥行业外市场

近年来,我国提供水泥余热发电技术的很多设计公司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积累了经验,服务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水泥行业。例如中材节能在化工、钢铁气、焦炭等行业均承担了余热电站的建设。中科节能将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应用于玻璃窑炉余热、垃圾废气等发电项目。由于我国水泥余热发电起步较早,利用废弃进行余热发电的技术、装备等较为成熟,加之钢铁、化工等行业的废气温度也较高,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余热发电市场潜能很大,值得大力开发。

四、结束语

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我国大力推行的基本国策。发展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技能减排技术,对于加速我国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节能企业、能耗企业、科研单位等都要广泛参与到余热发电的行业中来,提高余热发电的技术,从而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秉权,刘桂林.中国余热发电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建材,2010(12)

水电行业发展篇7

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全国电能能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电力企业的建设,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发展,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着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只有加强风险控制,方法各种风险,才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为此我们针对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电力企业经营现状

电力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差异性,电力企业更多的具有社会公益性,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经营管理,可以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并降低风险的产生。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中组成部分,也是关键命脉,电力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较大的欠费风险。从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受到我国节能减排等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影响,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从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例如电力企业发展中,缺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系统。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加上电力企业对自身风险的评估,存在着完善的系统,为此有些风险无法避免。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用电量不断的增加,电力企业的发展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在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建设中,经营风险产生,如果对经营风险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防,则会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还会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目前的经济市场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风险的管控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针对当前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的管理策略等内容进行分析。

二、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策略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电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风险进行解决。而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经营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电力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的压力和风险,以及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的进行市场和的电力线路等的建设,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经营风险主要有电费风险、供电中产生的经营风险、服务不到产生的经营风险、市场开拓产生的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对这些经营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进行风险的评估。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的发展效率,需要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风险识别系统,对电力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在进行经营风险评估中,需要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风险的作用方式、风险产生的损害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便于对其进行管控。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电力企业发展中,其管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则可以保证整体运行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将电力企业的电费管理系统完善,创新管理,降低电费风险。第三,加强监督。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运行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需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除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运营的监督,保证电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第四,重视电费回收。电费是电力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来源,电力企业各项业务、终端的销售,都是为了经济效益,电费的回收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盈利手段,但是电费回收是电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电费回收工作需要得到加强,防止拖欠电费等现象发生。

三、总结

水电行业发展篇8

农村水电从自然属性上讲,当前主是指5万kw及以下的小水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从社会属性上讲,是指主要由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主要为农村、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电力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包括并网小水电,离网小水电,微型小水电等。而并网小水电又包括发供一体小水电和只发不供小水电两种体制形式。前者是农村水电的主体,类似于美国的农电合作社,供需直接见面,既有电源,又有电网,并与主网进行电能交换交易,余电上主网,不足从主网购入,属于独立配电实体范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水电发展,连续三年下发三个中央文件(中发[2004]1号、[2002]2号、[2003]3号),将农村水电列为“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更显著”应予重点支持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六小工程”,要求“扩大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同志指出:“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小流域治理、农村水电等公共设施建设,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结合起来,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农村水电既属电又属水,既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和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服务“三农”,关系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村水电资源]

1.总量、分布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5亿kw,年发电量为4500亿kw.h。

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江苏省外,遍及29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8178.80万kw,占全国的65%,其中、四川、新疆3省(区)超过1000万kw,云南、青海2省超过800万kw,广西、甘肃2省(区)超过450万kw,重庆、贵州2省(市)超过350万kw;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243.70万kw,占全国的18%;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048.90万kw,占全国的16.4%。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

表1.各省(区、市)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

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重点省份分布示意图

表2.各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

农村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流域分布示意图

2.特点、优势

①农村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别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国土辽阔,人烟稀少,负荷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也不适宜大电网长距离输送供电。农村水电具有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就近供电、发供电成本低的特点,是大电网的有益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②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珠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这些地区开发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优势。

③农村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而使农村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④农村水电是可再生清洁能源,得到国际社会完全肯定。开发农村水电的同时,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⑤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总量很大,占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39%,在电力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⑥农村水电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开发。

[发展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农村都没有电。国家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农村主要靠结合江河治理,兴修水利,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活生产用电问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一半以上的县都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50多年来,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全国累计解决了6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我国有16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4.8万余座小水电站,绝大部分并网运行并与国家电网联结。到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30万kw,总装机达到3110万kw,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5%以上。共建成800余个县电网和40多个跨县地区性电网,拥有高低压线路120余万km,目前全国1/2地域、1/3县、1/4人口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

水利部按照国务院部署,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组织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700万kw,新增高低压线路60万km,建成了653个初级电气化县。涉及人口2.52亿,面积274万km2,82%以上位于中西部地区,250个县是少数民族县,100多个县位于祖国边陲。通过15年初级电气化建设,农村水电已成为山区水利发展的龙头,治水办电结合,使数千条中小河流得到初步治理,形成了上千亿m3库容,在防洪、灌溉、供水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约有2000万户居民不同程度地用小水电代燃料,减少了森林砍伐,每年节约木材5000多万m3;累计有2000多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推动了城镇化进程。653个初级电气化县基本上实现了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县综合平均的森林覆盖率15年增长了9.8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5.4个百分点。

现正组织实施“十五”期间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这400个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近2亿人口,200万km2。2003年已有6个县建成达标初步验收,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与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发[2003]3号、国发[2003]16号和国办函[2003]15号文件规定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水利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已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实施这项工程直接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长期稳定解决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的重点“四区”(退耕还林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830万户、1.04亿农村居民的烧柴问题,每年减少薪柴消耗1.49亿m3,保护森林3.4亿亩,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亿t、二氧化硫92万t,有效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使农村居民用电做饭、取暖、照明、加工和看电视、学文化,免受烟熏火燎之苦,从繁重的砍柴负担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可以提供先进的动力,优化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地方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钢铁、材料、建筑、运输、电器等相关产业及全国机电制造业的发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扩大内需,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截至2003年,全国水利系统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输变电工程935个、557万kva,改造配电台区11.8万个,新建和改造高低压线路57万km。城网改造顺利启动实施,将新建和改造输变电工程360个,高低压线路4.1万km。等省(区)边境无电乡村光明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累计建成电站12座,装机75555kw,完成投资5.6亿元,解决了5.03万贫困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代燃料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山区脱贫致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长期持续实施的“最具综合效益”的“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扶贫工程”、“光明工程”、“生态工程”、“鱼水工程”。

[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的我国小水电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水力最早的国家,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利用水力磨面、舂米、提水灌溉。利用水力发电,是上个世纪初从建设小水电开始的。1905年日本人在台北附近的新店溪支流上兴建了龟山水电站。我国自己兴建的第一座水电站,是位于云南昆明滇池出口--海口上的石龙坝水电站,于1910年动工,1912年建成发电,为清末官商合办,装机5台,容量480kw,后扩建为2920kw;新中国成立后,另安装了2×3000kw机组,并易名为昆明第四电厂。1935年,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时,曾握着一位当地老表的手深情地说,等全国解放了,给你们一家家送来“小太阳”。同志说的“小太阳”,如今已走进农村千家万户,给广大农民带来光明和幸福。1942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在涉县漳河上修建了河北省最早的赤岸水电站,供129师司令部照明和机要通讯用电;1947年,党中央机关迁往平山县西柏坡村,在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建设了装机250kw的勿勿水水电站,为三个兵工厂和党中央指挥三大战役提供了可靠的电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使革命老区人民较早地认识了农村小水电。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500kw以下的农村小水电只有33处,共装机3634kw。

2.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农村水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历来十分关切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水电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建设农村电气化,促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现正进入21世纪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的30年(1949-1979年),这是第一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建国初期,全国广大农村没有电,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解决亿万农村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在农村胜利完成后,广大农民群众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末的1952年同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相比,农业生产增长48.5%。虽然获得解放的农村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新生的共和国依旧贫穷落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没有电,这里仍沿袭着世代相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落后生产方式,难以把蕴藏着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然而我国水能资源丰富,特别是贫困山区和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水电资源丰富。因此,开发农村水电,适应和满足广大山区农业、农村、农民的用电需要,成为历史的必然。

为了充分保护和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社主义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后农民实行农业合作化和群众办电的首创精神,适应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水利部设置了农村水电的专管机构。1955年,中央提出积极试办小型水电站,接着在首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发出“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的号召。1956年在四川崇庆、福建永春、山西洪洞举办了三处农村水电训练班,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和水工、水机、电气技术,为全国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

此后,在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多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提出了“小型为主、社办为主、服务生产为主”的“三主”方针和“先动力后电力”的“两步走”原则。1958年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村水电会议,提出建设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方针是:“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生产为主,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同时倡议一个省先抓5个县和100个乡的农村初步电气化建设,而后以点带面,不断发展。“一五”期末全国建成小水电500多处、2万kw;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小水电近6000处,装机达到15万kw。

这期间国家电网主要向大城市及其郊区供电,对农村供电不多。因此,这一期间是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始发期。其特点是以解决生活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为主,群众称农村水电为“夜明珠”。电站容量很小,设备简单,多为群众投资举办,国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投资补助,即民办公助;一些容量稍大的电站,则多由地方投资修建。

六十年代:

1960年,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都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解决粮食的稳产高产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提出重点建设32个商品粮棉基地,而水旱灾害仍是大多数地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兴建电力排灌站,解决农业用电,已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棉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1963年中央批准在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国家电网向农村供电开始由大城市郊区扩大到商品粮棉油基地,并在全国电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整个农电发展方针是:“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以排灌用电为中心,以电网供电为主,电网和农村小型水电站供电并举”。1963年,四川省提出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为了解决提水灌溉的动力问题,除了大电网供电和使用柴油机外,重点兴建了一批单机容量在500kw以上的地方骨干小水电,实行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社队投劳的“三三制”办电,并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按股分红,国家、地方分得的红利即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就是全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股份制办电的开始。这时的小水电,不仅用于照明、加工,而且用于排灌和县乡工业。同时进一步强调抓好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全国制订了《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

1969年,国家计委在福建永春召开了由余秋里同志主持、有关省(区)政府负责人带队出席的“南方山区小型水利水电座谈会”,会议制定了“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和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的促进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水电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提出了小流域开发规划实施方案和地方自制设备专业化协作布点,推动了此后农村水电的大发展。到1969年全国建成农村水电近1.9万处,装机72.95万kw。

七十年代: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在福建永春会议提出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下政策措施:

①在管理范畴上,规定当时“小水电系指单机6000kw及以下,总容量12000kw及以下的水电站和相应的送变电工程”。

②在规划上,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水办电相结合”的原则。

③在发展上,发动县、社、队各级办电(或地、县、社、队四级办电),执行“谁建、谁管、归谁所有”(后改为“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

④在资金上,主要依靠社队集体经济和地方自筹,国家给以适当补助。单机500kw以下电站主要由社队举办,国家从小型农田水利事业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平均每kw150元(后升为200元),相当于总投资的20%;单机500kw以上电站主要由地、县举办,由省(区)审批,列入水利建设计划,资金也主要依靠地方自筹,国家一般补助总投资的40~60%。

⑤在设备上,国家补助紧缺原材料,各省(区)自产自用,骨干机组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⑥在建设上,要求“发展有规划,建设有计划,施工要设计,竣工要验收”。

⑦在管理上,要求“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充分发挥效益”。

⑧在大小电网关系上,要求大电网本着支援农业的精神,积极支持小水电联网,小水电并网后所有权不变,电网以保本不赚的原则确定上网电价,制止“大电网一到,小水电砍掉(或收走)”的倾向。

此外,广东、湖南等省还比照四川的作法,制订了“以电养电”政策。1976年四川对管理体制作了明确规定:凡隶属关系属地、县及以下各级举办的电站,以及相应的送变电工程,统一由省水利厅领导和管理;凡结合灌溉、防洪等水利工程或主要为灌溉服务兴办的电站,由水利部门投资建设并管理。并明确提出:地方、群众办电坚持谁办、谁有、谁用,各地举办的电站电网都不准上收,过去上收了的一律尽快划转回来。

以上政策、措施的制订与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农民、水利、地方办电管电的积极性,全国农村水电新增容量由70年代前期平均每年40万kw,增加到70年代后期平均每年80多万kw。1979年一年新增112万kw,累计达到632.94万kw。

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解决亿万农民自古以来没有电的问题。这期间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累计使近5亿无电人口用上了电,结束了无电历史,进入现代文明。农村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主要供照明、加工以及排灌和县乡工业用电,有的还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减轻了大电网的供电压力,改善了电力工业布局。

(2)改革开放20年(1980-2000年),这是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水电主要是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促进广大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八十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总结推广四川以小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全国小水电现场会议。

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四川听了允许地方自建、自管、自用小水电,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在丰水季节实行下浮电价,让农民群众用电煮饭烧水的汇报后,指出:“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

1982年同志在福建提出,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开展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

1983年同志以“加快小水电的开发,为实现我国农村电气化而努力”为题答新华社记者问,阐述了“三自”方针的涵义和发展小水电建设“四化”的重大意义。“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的涵义是:

①“自建”是指农村小水电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靠地方、社队自筹、农民集资和劳务投资来解决。国家用长期低息贷款和其它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扶持。小水电的利润不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而是全部用于发展小水电,实行“以电养电”。

②“自管”是指小水电建成后,所有权、管理权归地方、社队和农民所有。在小水电集中的公社和县镇,为了管理的方便,可以有自己的供电区,形成农村电网,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③“自用”是指地方和社队办小水电的方向,应该面向农村和小城镇,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不应该以向国家电网卖电盈利为主要目的。小水电发出的电力,应该就近供电,就地平衡。当然,如果还有余电,也可以卖给大电网。

1982年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制定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82)水电农电字21号),转发全国参照执行。部、省联合文件明确指出:小水电贯彻执行“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主要实行自发、自供、自用,在本地区求平衡,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服务,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各地实际,联网运行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小水电保留自己供电区与大电网联网;小水电站单独与大电网联网实行只发不供;多个小水电站联成小电网后与大电网联网。大小电网联网后其电量交换实行互供或趸售。小电网全年发电能力持续六个月大于用电负荷,可向大电网供电者,视为互供,执行进出一个价。小电网全年有六个月以上需要大电网供电,按季互抵后,执行不同的电价,小电网送大电网执行上网电价,大电网送小电网执行综合电价打七折的趸售电价。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气化。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文件指出:“农村电气化是八亿农民的大事,应当在那些水力资源较好的地方,提倡以地方和群众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同时,正式决定建设第一批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正式开始实施到1990年底,“七五”期间全国有109个县通过验收达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标准。在总结第一批109个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八五”期间进行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在水力资源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是实现农村电气化的重要途径。”到“八五”期末实际达标验收209个县。在第一、二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并以国办通[1996]2号文件提出“九五”期间继续由水利部会同国家计委商地方政府进行第三批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一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使其为“四化”建设服务;二可通过地方、群众自办电源电网,普及农村用电,缓解城市和农村争电的矛盾;三可调动各级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减轻国家办电的资金负担;四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水电开发为龙头,治水办电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不是一个同大城市郊区比较用电水平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向电气化时代迈进的伟大创举”,其意义十分深远。

国务院国发〔1983〕190号、国发〔1991〕17号、国办通〔1996〕2号文件,对全国各地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系列促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以国务院三个文件为代表,国家规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要有:

①坚持“自建、自管、自用”的方针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的政策。

②建立水利(水电)部门“建、管统一”、农村水电(或地方电力,下同)企业“发、供统一”的管理体制。

③农村水电企业和转供电企业普遍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在统一规划下,省、地、县可以建设容量大于2.5万kw的中型水电站和电压等级高于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实行“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的政策。以后国家计委行文规定,单站容量在5万kw及以下的水电列为小水电,继续实行“以电养电”的政策。

④大小电网联网保持产权不变,实行电力电量交换,大电网对小电网要给予扶持,“国家电网不要上收和变相上收地方建设管理的农村水电电网及其供电区”;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县与县之间联网,并与大电网联结,联结后与大电网是送电与受电的关系。

⑤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资金可用于地方电站电网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指导和资助。

⑥农村水电价格由地方以市场取向自定。

⑦将随电费征收的电力建设基金、“以电养电”资金和用于农村水电建设的专项资金等,用来建立农村水电发展基金,免征各项税收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及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⑧农村水电企业执行“6%增值税率”政策。

⑨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到各个方面,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

九十年代: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利部颁发的《地方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印发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达标县管理若干规定》指出:“地方中小水电及其电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由各级水利(水电)部门的农电机构归口实行行业管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达标县应继续坚持农村水电站(含配套火电)及其电网归口水利部门管理的体制。”

1995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指出:“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电力投资者对其投资形成的电力,享有法定权益。”“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国家提倡农村开发水能资源,建设中、小型水电站,促进农村电气化。”“国家对农村电气化实行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力建设给予重点扶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

1997年初,水利部水电司分批召开了三次座谈会研究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问题。水利部103次党组会议,在听取了水电司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汇报后,水利部以办水电[1997]95号文印发《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思路》针对水利系统水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理清思路,转变职能;加快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出资人制度;实施“百龙工程”,优化结构,重组资产,盘活存量,取得增量,壮大水电企业规模。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发[1999]2号)规定:“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关系,中央电力企业与地方电力企业的利益关系,电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自供自管县供电企业,要按照电力工业的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因网制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改革。”“自供自管县的电网改造投资视具体情况确定贷款方式。”“各省(区、市)农电体制改革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审定后组织实施。”

1999年3月水利部水办[1999]115号文件对贯彻国发[1999]2号文件提出实施意见,突出强调自发自供自管县或地区的电力企业,是地方独立配电公司,参加配电端的改革;省级水电公司要作为省(区、市)水利系统农网建设与改造的项目法人;要结合“两改一同价”工作,加快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各级水利(水电)部门,要按照国务院[1999]2号文件明确规定的职责,切实抓好水利系统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

水电行业发展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tV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34-01

引言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而言无非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快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为给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给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大部分客户已经对传统的水利水电服务水平呈现不满足的态度。这就要求各个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深入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施工技术资料不够规范

缺乏规范性的图纸测绘标准,大部分图纸的设计与标注均根据测绘人员个人喜好和理念而制作,很容易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部分误解,给工程技术人员领会设计意图带来麻烦,即便施工可顺利完成,也会因频繁变更和日后的维护工作不到位,出现诸多问题。

1.2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长期从事的传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早已形成思维定式,管理僵化,缺乏创新,特别是在制度方面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制度,很多先进的技术创新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优秀的方案、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1.3缺乏先进的技术的引导

我国工业起步较晚,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有不小的差距,水利水电工程标准化速度比较慢,很多技术手段与管理理念均相对落后,使得国内的技术管理更加薄弱。长此以往,我国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产生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水利水电的发展。

1.4试验检验设备发展不配套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缺乏对试验检验工作的重视,使得试验检验设备未得到有效的更新与发展,致使试验检验工作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完成,更缺乏对运行状况的预判,最终带来了诸多的隐患。

2.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的手段

2.1规范招标程序,合理选择实施单位

招标工作作为一项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部分,能否引进实力强、技术和装备水平高的实施单位对整个施工过程影响很大,只有将前期的招投标工作做好,才能保证后期工作更有效、更合理的进行,才能发挥设计和施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在招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技术好关,不招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标,不招存在问题的标,同时对于那些不公平的招标活动要进行严厉的控诉,要合理选择实施单位。

2.2建立市场秩序,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招标方面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漏洞,这就需要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另外,可以建立联合会并切实发挥其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行业间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规则,使行业有规范,企业有监督,给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约束力,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企业间不合理的竞争而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形象,维护市场秩序。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大动力。

2.3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为生产力

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非常重视高新企业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大批量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国家和行业认定,大大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能力。这些企业开展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通过各种平台申报科技创新成果,如科技进步奖、工法、专利、专著等,但是,高新企业却很难将这些创新成果有效的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无法将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提倡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2.4构建高素质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

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技术革新的要素之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人员素质也有了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新时代下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着水利水电设备不断更新,掌握新技术的专业人员需求也不断提高,促进技术创新的前提是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专业队伍和人才量与质的平衡。

2.5完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

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以业绩和利润为导向,定位是准确的,能够做大、做强,却无法真正意义上做优、做专,原因是缺乏技术先行为经济铺路的理念,未建立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技术管理体系包括技术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技术人才库和专家团队、创新活动、激励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技术管理体系不能等同于商务管理体系、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但在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完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

2.6推行水利水电施工管理标准化

目前,标准化建设在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标准化建设在铁路、公路、建筑等工程项目发展之迅速,但水利水电工程因其建设规模、地域条件、行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对于同一流域、同一企业是具备推广标准化建设条件的,能够达到标准、统一,特别是技术管理方面,推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标准化工艺工法,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与管理作为水利水电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向,其对引导水利水电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水利水电企业的问题提,并有效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水利水电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没有边界的,希望未来水利水电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体现为人类服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小敏.水电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索赔管理研究[J].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11(36):152-154.

[2]李伟.价值工程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J].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12(13):119-121.

水电行业发展篇10

1.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制办电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农民办电、水利办电、地方办电。自那时以来,发展农村水电,就在国家技术指导和“民办公助”等政策的支持下,采用户办、村办,乡办以及县办、联办等多种形式。联办各方按投资、投工、投料比例分享权益。这种举办经营形式,实际就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只是运作不规范,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健全、分配不落实等问题。上个世记60年代初期四川实行“三三制”(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群众投劳1/3)办电,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其中国家、地方投资部分,不要求还本付息,只享有产权,按股份分红,国家、地方分得的红利即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农村水电,这就是全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提法比较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70年代末期,四川遂宁采用“县、社联办,制定章程,建立董事会,实行股份制”的方式发展电源电网,成为在一个地方快速发展小水电的典型,四川省政府曾以(1979)159号文件转发各地市州,要求各地参照办理;在1980年全国小水电成都现场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走过的历史表明,采用乡、村联办,县、乡联办,地、县联办的形式办电,建立“以电养电”资金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机制,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搞好经营,增加收益,合理分配,保护和调动地方、群众办电积极性,促进农村水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由于“姓社姓资”问题的障碍,明确提出实行股份制办电、按股份制运作的还很少,不少实质是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但却不便挑明。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全国水利系统水电2.2万多个企事业独立核算单位,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两年多时间有890个企业(单位)经过省级体改部门批准比较规范地改造为股份制企业,不少企业(单位)改造为股份合作制。

2.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提出与落实

1997年初,水利部水电司分批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深入研究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问题。水利部103次党组会议,在听取了水电司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汇报后,水利部以办水电[1997]95号文件印发《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

《思路》针对水利系统水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企业融资能力、投资能力、竞争能力不强,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长期缺位等问题,提出:

要理清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从宏观、整体、战略的高度,研究水利系统水电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逐步从单纯技术专业管理向综合经济管理转变;

要确立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建立出资人制度,加强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水利企业为市场主体的水利系统水电行业管理体系;

要实行股份制、集团化改革,实施“百龙工程”,把水电、供水和水利综合利用结合起来,通过资产优化重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现代企业制度,把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资产优势变成资本优势,促进水利水电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接着水利部水电司突出强调,从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高度落实施行《思路》,从扶贫攻坚政治高度抓紧电气化县建设,从依法行政高度抓好供电营业区核定划分,等等。

《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提出与落实,坚定地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农村水电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特别适合以多元化产权制度为基础,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治水办电和管电管水的特点;

第二,有利于水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三,有利于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困难,促进企业增强实力、活力和后劲,推动水利水电事业加快发展;

第四,有利于企业债务股权化,调整负债和资本结构,实行合理负债经营,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第五,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第六,有利于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直接结合,体现职工当家做主,更好地调动和发挥职工劳动积极性;

第七,有利于协调大小电网关系,为水利系统水电开发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