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30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问题解决途径河南省

0引言

河南省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河南入境旅游人数的增加,在旅游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逐步显现。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倡导人们认识自然、善待自然和观赏与感受自然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入境旅游人口增加,人们对更为健康的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更为加大,这就加速了河南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业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河南省生态旅游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对策和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河南省生态旅游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河南省绝大多数生态旅游区是在有着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很浓的地方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经济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当地大部分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及景区经营者把景区当作一种为其不断创造财富的商品,更有甚者,为了摆脱当地贫困的现状对生态景区过度地开发破坏,对游客人数毫不限制,造成当地环境与旅游之间的矛盾突出。有些景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顾对景区生态的破坏,一味迎合游客,例如:对生态景区过度改造,生态景区垃圾超出承载力,焚香不节制等等。管理部门不是依靠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区增加收入,而是靠不断地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设更多的宾馆、餐馆、旅游消费场所等等。这些对河南生态旅游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

2防治对策及措施

对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地生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2],如下:

2.1控制生态旅游开发强度,限制景区游客数量、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生态所能净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个游客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环境自身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3]。数据显示,一个旅游区主要景点的游客容量应为60~100平方米/人,一般景点的游客应该为100~200平方米/人,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就会使生态环境超出其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环境的质量,使后来的旅游者能够体验与现在旅游者同样的旅游经历,需要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企业、产品经营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游客及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让入境旅游者认识到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人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在加强生态教育的同时,也相应做好惩罚措施。

2.2合理规划布局河南省生态旅游景区的功能区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不同,作好河南省景区规划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环境的破坏,将区内各地块的用地性质与游憩利用方式相对应[2]。以南阳市旅游规划为例:如老灌河水上游戏漂流等户外运动区;西峡恐龙遗迹园特殊自然区;宝天曼原始森林中央保护地,社旗山陕会馆、内乡县衙等历史与文化古迹区等。对于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要坚决禁止游人进入。

2.3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单位

对导游进行定期考核,培养其环保意识,主要形式以考试及对所带游客团队问卷调查。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体垃圾要及时定点收集处理,对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和乱倒垃圾的单位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4]。

2.4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严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强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技术参与和指导,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这些都是允许的。为了更好地使河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入境旅游人员进行规范要求;另外应该规划出更为合理的旅游人数、游览路线,计算出每个生态区的环境承载容量。在这些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走景区可持续发展路线;对旅游区淡季、旺季时入景区人数作更为合理的规划,使在旺季不能超出其承载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区的功效,增加游客数量[5]。

参考文献:

[1]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自然生态保护,2004(9).

[2]段文霞,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1).

[3]王佳等.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2):203-207.

[4]赵燕丽,生态旅游中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7).

[5]佟敏,我国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3(2).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2

[关键词]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归责原则国际实践求偿途径

随着人类对各种形式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及其强度不断提高,跨界环境损害事件也越来越频繁,它的危害性也日益突显,基于跨境环境损害的破坏性后果和发生的密集性,笔者认为,研究跨境环境损害责任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的定义

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界定有人认为,国际法虽然没有规定跨界环境损害行为的归咎原则,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相继通过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环境宣言》以及《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等,都严格规定环境保护的国际原则和标准。并认为,对于国家构成的跨界环境损害行为,应承担国家责任,这体现了国际法的公平原则,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按照国际法严格的规定追究行为国的国家责任。

笔者认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是以违背不损害国外环境的义务和私人活动归责于国家为构成要件,指国家为其管辖或控制下的私人活动所造成的损害他国环境的后果所承担的责任。

二、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的归责原则

目前跨国界环境损害的发生,除了国际不法行为造成的之外,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而造成的跨界损害时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原则也为当前的国际社会所承认,并将其纳入到一些国际条约和公约的法律原则当中。

严格责任首先起源于国内民事交往的过程中,而后应用到国际法领域的。严格责任是指在没有考虑一国主观故意或过失的情形下,对其行为引起的损害性后果依然担负的责任大量国际实践及国际法学者的学说表明,跨境损害的国家责任是以严格责任为其归责原则的。

三、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国际实践

国际上关于跨界环境损害国家承担责任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特雷尔冶炼厂案。特雷尔冶炼厂案对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案为此后的跨界环境损害事件开创可借鉴的典范。此外,发生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是一起典型的跨界环境损害事件,中国政府对俄罗斯诚挚的道歉以及积极的救援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家责任。

1.特雷尔冶炼厂案

特雷尔是北美最大、位于英属加拿大哥伦比亚的一家私人冶炼厂。由于该厂提炼的矿物质中含有硫磺,烟雾喷入大气层中生成二氧化硫,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向南越过美国加拿大边界,在华盛顿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多年来,美国华盛顿的私人层次向加拿大索赔,但一直没有得到圆满解决。自1927年起美、加两国政府开始进行外交谈判,将该问题交给两国的边境问题委员会解决。最终裁定:任何国家无权如此使用其领土,以致其污染在他国领土或对他国领土或其领土上的财产和生命造成损害,如果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严重且其损害被确凿的证据所证实。仲裁庭根据仲裁协议和国际法指出,加拿大无论在现在或将来都应对这个冶炼厂的活动负责,加拿大也有义务制止造成的损害。

2.松花江水污染事故

2005年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致使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而松花江又将流入黑龙江,受污染水体流入俄罗斯境内造成了污染。面对给他国造成的环境污染,中国政府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积极同俄方合作,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充分表明了我国愿意承担跨界环境损害事故给俄罗斯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松花江跨界环境损害事件也是现代国际环境领域国家承担跨界环境损害责任的一个典型案例。

四、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求偿

1.外交途径求偿

外交途径可能是跨界环境损害国际求偿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回避法律责任问题争端的解决方式。它的形式主要有谈判与协商、调停、调解等。谈判和协商是当事国双方之间通过谈判和协商,互谅、互让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最为灵活、迅速和节约成本的办法。

2.国际仲裁途径求偿

在当今国际社会,选择仲裁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所谓仲裁,就是当事国根据协议,把争端交给它们自行选择的仲裁员处理,并相互约定遵守其裁决的解决争端的方式。在国际求偿的实践中,通常有两种仲裁途径:一是通过常设国际仲裁法院的仲裁来实现国际求偿;另一种是就某一事项组成临时的仲裁机构来实现国际求偿,如国际实践中的求偿委员会或者求偿法庭。

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诉加拿大的“特雷尔”冶炼厂案和法国诉西班牙的兰诺克斯湖污染案都是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

3.国际司法途径求偿

国际司法是指通过国际性的法院或法庭,根据国际法的规则,以判决来解决国际环境争端的方法,其判决具有法律拘束力。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可受理国际环境诉讼的法院或法庭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法院和国际海洋法法庭,此外,欧洲法院可受理欧盟成员国提起的环境诉讼。

在跨界环境损害领域,国家责任是不可缺少的责任承担方式,只要各国本着履行环境义务的精神,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不断完善国际环境立法、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建立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环境问题就可以逐步缓解,国家对跨界环境损害事故承担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也必将有利于解决该类事故,并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淑英.国际法教学案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3.

[2]林灿铃.国际环境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0.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路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简介]华启和(1975―),男,江西临川人,硕士,东华理工学院政法系讲师。(江西抚州34400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思考。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从生态的角度,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

人们谈到污染,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实际上,近几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非常严重,有关环境事故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侵蚀了农业耕作的物质基础,致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第一,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产和生活用水受到严重污染,许多河流出现了“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的现象。我国农村饮用水符合农村饮水卫生准则的比例为66%,还有34%的人口饮用水达不到准则的要求。[1]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非常大,可导致农业减产、减收,降低农产品质量,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第二,耕地污染严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快。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多达2000万公顷以上,受农药和其他化学品污染的农田约6000多万公顷。[2]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对耕地的污染非常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后代农业生产的成本,直接损害后代人提高收入的能力。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农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在20世纪末,农民因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十万分之95.02上升到2000年的十万分之112.57,提高了33.4%。况且,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并不仅仅是恶性肿瘤,还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病、皮肤病、胎儿畸形和死胎等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25%的疾病和死亡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全世界每年死亡的4900万人中3/4是由于环境恶化所致,其中儿童是环境恶化的最大受害者。[3]另外,农产品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农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第二,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1995年全国农业污染损失至少为819亿元,相当于当年5196万农民的纯收入。1993年、1995年的全国农业税分别为125.7亿元和278亿元,而环境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分别为当年度农业税的3.5倍和2.9倍,最终演变成沉重的生态负担,成为生态灾难。[4]与此同时,对于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来说,因环境污染致病是一个天灾人祸,且不说长期的病痛所带来的痛苦,仅仅医疗费就会使人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3、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诱发农村的不稳定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影响农村稳定。据世界环境监测中心报告,自20世纪80年代起,腾格里沙漠先后吞噬了数万亩农田、近百个村庄,当地群众成了“生态难民”。内蒙古自治区将在未来10年内被迫生态移民20万,山西省将在未来5年内被迫生态移民40万。[5]大量的生态移民严重扰乱了农村正常秩序,也给接受移民地区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我国污染防治不公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我国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农民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第二,环境污染诱发并加剧社会矛盾。近年来,各类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环境问题投诉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加,2004年达到60多万件,群众上访达8.6万批次以上,“两会”期间提交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超过1.3万件,一些地方由环境问题引发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2005年4月,浙江东阳市画水镇因竹溪工业区污染导致严重冲突,造成30多人受伤,数十辆汽车被砸,学校停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6]

二、生态路径: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以生态为突破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路径。

1、生态路径的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领“三农”工作的突破口,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态要素的制约性作用,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生态路径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导致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对食用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农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因此,我国农业只有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才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农村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也是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的梯减难以逆转,人多资源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对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也扩大了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乘数效应。如果考虑到农民相对落后的粗放经营、生活方式和环保意识,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生态路径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民问题最关键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贫困的诉求,成为农民谋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由于受资本缺乏以及发展途径的制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差的农民无力顾及对生态环境污染控制,走上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实际上是掠夺式发展,以非持续的方式残暴地从环境中索取的发展,从而直接造成土地退还和沙化、森林破坏、河流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走生态化的道路,选择生态路径,能够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让“生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

农村生态环境的危机昭示了生态要素的重要性,选择生态路径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历史的必然。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有远见的政治家已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比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政党与政党之间的矛盾问题更为根本。”

2、生态路径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如何在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路径为突破口,全面、立体探索农村生态化发展的模式,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通过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的推广适用,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当前,主要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旅游,把它们的发展都纳入到生态的轨道上来。

第二,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生态法规。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公正和公平问题。在我国环保工作中明显存在着重城轻乡的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投入重点放在大城市,投入结构放在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环境状况决定着全国的环境状况,并对能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城乡环保投入平等。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生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实施和医疗卫生事业。

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生态法规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从目前的环境现状看,应该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等绿色税法,开征环境税和生态补偿税。环境税既可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国家公共财政筹集资金,从而扶持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生态补偿税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税收制度,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解决好农村问题。

第三,提高人的素质,培育生态农民。

我们现在很多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还缺乏生态环境和生态消费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我们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逐步落实到教育体系和教育计划之中,落实到地区的社会发展计划之中。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绿色生态教育,新闻媒体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重点,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使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7]

当前,关键是要引导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以保证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村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和参与不仅可以约束、监督企业和政府,而且还可以将社情民意全面真实地反馈给政府,便于真正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种农村民间组织还可以通过农民的参与,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解决好农民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生态路径,就是选择一条绿色的道路来建设新农村,这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4]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1).

[2]李佩.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J].生态经济,2005,(1).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4

【关键词】公共资源治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一、引言

“公地悲剧”被用来描述各种问题,如草场退化、公共薪柴林治理等问题。而解决这些公共资源治理问题的途径,要么通过利维坦的形式即中央权威机构统一管理,要么以完全私有化的方式才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但是在现实中,这两种途径却并未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公共资源治理的传统解决途径

公共资源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搭便车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种是通过集中控制的方法,即借助国家的力量对公共资源进行治理,另一种是通过对公共资源实行私有化,即通过市场的手段来确定明晰的产权界限,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发挥使产权得以稳定。

集中控制的方法强调外在政府机构和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利用强大的政府权威来决定公共资源的配置、对资源使用者的监督和惩罚以及维护公共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避免资源环境的恶化。私有化的方法强调对公共资源实行私有产权制度,通过私有化、清晰的产权确定使得资源占有者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而避免公地悲剧。

三、奥斯特罗姆的创新解决途径

(一)研究问题、对象及角度

奥斯特罗姆研究的中心问题为“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获得持久的共同利益”。

研究对象为小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系统。公共池塘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事物,区别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以及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俱乐部物品。

对于公共池塘资源的分析是从占有者的角度出发的。作为复杂而不确定情境中理性占用者,其策略受到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所出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和外部环境中所拥有机会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

奥斯特罗姆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案例的分析总结,其中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探讨了如何解决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和制度供给问题,

对于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的解决,书中主要介绍了瑞士的托拜尔在治理高山草场和林地方面的成功制度,西班牙韦尔塔的灌溉制度和菲律宾桑赫拉的灌溉社群。在这些案例中,约束性规则的建立及以占用者自己作为监督活动的主体,且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监督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最后总结出了这些长期存续下来的公共池塘自主治理制度的相似处,即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设计原则:清晰界定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和嵌套式企业这八个原则。

随后通过对位于大洛杉矶地区南部雷蒙德流域、中部流域和西部流域地下水治理制度的变迁过程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制度供给问题。作者指出新制度的供给其本身就是一个二阶集体困境,并强调外在的环境变量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即在一个促进型的政治体制中更有利于促成渐进的、连续的和自主转化的制度变迁。

最后分析了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的案例,如土耳其近海渔场、斯里兰卡渔场、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程和新斯科舍近海渔场。并通过与成功案例的比较,指出在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八个设计原则中,制度失败和制度脆弱的案例中,没有一个能够符合三个以上的设计原则,从而很好地检验了这些设计原则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最后作者指出“监督和分级制裁对保持足够高的规则遵守率,避免引发一个由较高违规率所促进的、违规率持续增长的局面是必要的”。同时“使用分级制裁在其初始阶段显示出的信息价值和最终显示出的威慑价值”既有利于解决承诺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相互监督问题。

(三)制度选择的分析框架

在一个包含了宪法选择环境和集体选择环境在内的制度选择环境中,人们对未来操作规则的选择时,既要考虑内部世界的四个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同时更要注重外部世界中影响成本和收益的环境变量,如共享规范和其他机会。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新规则使用的预计结果并不会自动取得,而是取决于由许多不同的个人对未来作出的多种选择,取决于人们对规则的理解,取决于他们是否遵循这些规则、是否相互监督并对违规行为实行制裁”。同时在制度供给上,地方占用者在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相互监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所著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为公共资源治理问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途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方法。书中所蕴含的自主治理理论、多中心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得到了大量经验案例的验证和支持,并很好地指导了公共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5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网络;反垄断

(一)国际反垄断政策协调的背景

反垄断政策(竞争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反垄断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1],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依照wto的贸易与竞争专家组及多数成员方的观点,“反垄断政策”是“反垄断法律与措施”的统称,其体现可以是综合反垄断法、含反垄断规则的部门法规或私有化政策等。关于反垄断政策的典型规定是为处理各种反竞争惯例(包括固定价、瓜分市场或共享市场、串通投标与其他卡特尔安排、滥用垄断地位或垄断、限制竞争的合并、排除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供应者与分销者之间的纵向协议以及虚假广告等)提供救济。绝大多数的wto成员方认为,反垄断政策的基础是通过约束各种反竞争的企业行为以保护和促进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与行为,从而使市场机制功能最大化;反垄断政策的核心目的则是在竞争者之间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竞争条件,改善资源分配,促进经济效率和提高消费者福利。虽然就反垄断政策进行国际合作的呼声早已有之,国际社会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由于各国利益难以调和,迄今未产生有关反垄断政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多边协议,甚至尚未举行有关竞争政策的多边谈判,竞争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是一国的国内政策。

(二)国际反垄断政策协调的两种路径选择

目前,反垄断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贸发会议、wto、oeCD)的重视。除上述国际组织外,成立于20__年10月25日的国际竞争网络(iCn)是目前在竞争领域非常活跃的国际组织,它是由美国发起的国际组织,虽然没有固定的场所,但在竞争领域影响很大,iCn每年召开年会,各国竞争主管机关就各国面临的问题进行行交流并就竞争执法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对话。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都是iCn的成员[2]。反垄断立法的国际化和执法的国际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都要求我国必须时刻关注国际反垄断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反垄断的国际合作。

最近的国际反垄断政策体制的尝试主要是由欧盟和美国推动的,欧盟希望整合国际反垄断法律并在wto范围内执行,而美国则希望组成一个国际竞争网络(iCn)作为多边合作平台。目前,两个建立国际反托拉斯体制的途径都在积极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途径进行比较分析,具体从外部性内化、机构问题和可行性、协议/执行能力、监管效率、有效竞争保护、冲突解决手段以及应对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对wto和iCn的国际反垄断行为进行比较。

(三)两种路径选择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的比较

比较wto和iCn作为国际反垄断政策体制的途径时,人们应该首先考虑二者各自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反垄断的目标其实很明确,那就是使国际福利最大化[3],因此应该考虑到各国总是追求使本国利益和福利最大化的政策,因此,国际竞争政策体制的形成实际上可以用“囚徒困境”模型来概括(Budzinski,20__)。另外,反垄断政策应该具备公平性和非排他性(iCpaC,20__)。wto是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国际性组织,它的运行有很高的透明度,同时遵守非歧视性原则。wto的职责是消除贸易壁垒和竞争限制,并解决贸易纠纷。由于wto具备完整的管理机制,wto无疑是一个整合国际反垄断政策体制的合适机构(tarullo,20__;Fox,20__)。然而贸易和竞争政策之间并不是互补关系,一个关注贸易问题的组织并不一定适合解决竞争限制问题。因此,只要竞争限制对自由贸易产生影响,就只能通过执行限制性的国际竞争规则来解决[4]。同时应该看到,wto的贸易委员会最擅长消除贸易限制,而不是调查秘密的反竞争行为。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由竞争政策专家组成的部门,但这需要很多努力和费用(Janow,20__;tarullo,20__)。由于存在时间很短,iCn并不具备丰富的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也不拥有wto那么高的声誉,但它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国际组织,拥有很多优秀的竞争问题专家和学者,国际声望也越来越高(Janow,20__)。它的成立是为了解决国际竞争冲突,具有专业化处理国际竞争问题的优势。因为其特有的非正式性和非限制性特征,竞争机构更愿意在iCn内参与讨论和合作(pons,20__;todino,20__)。但它的非限制性特征同时也是处理国际问题的最大缺点。在wto内部可以通过限制性原则使国际竞争政策国际化,从而最大化国际福利,然而iCn却不能改变各国对本国市场和福利的关注。

处理国际竞争问题需要得到竞争机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世界范围内协会的支持和接受(Graham,20__)。美国并不支持通过wto整合国际竞争标准,发展中国家也担心得不到公平对待而不支持这种途径。即使wto建立国际竞争政策体制被接受,仍有很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面对(pons,20__)。竞争原则要求所有成员的承诺,因此可能会使一些竞争机构的权力和国家利益受到限制,这使得一致赞同很难达成。另外,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他们的权利能否得到很好保障仍存在疑问,担心协议会让跨国公司很容易进入国内市场,而自己同其他国家竞争的能力得不到加强。iCn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它不强迫要求把各国的竞争机构转化成国际性竞争机构。作为一个国际性网络,各种各样的竞争机构自愿集中在一起同专家讨论国际竞争问题,寻找非限制性建议,同时又不会削弱成员的自,iCn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wto和iCn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成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引入竞争法律,参与他们的组织。但就发展中国家而言,iCn更受青睐,从坎昆会议中发展中国家否决新加坡议题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对wto的怀疑。然而,iCn应保证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项目

计划中能够很好的考虑,而不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否则发展中国家是不愿意参加这个网络的。(四)两种路径选择的效率、执行力以及冲突协调方面的比较

由于单边或双边措施因平行调查、对立制裁、信息非对称会导致效率损失,国际协调的方式可以减少这些问题,从而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由于wto最终朝着统一的国际竞争法律努力,包括对最低准则的共识和wto原则的使用,过程可能更透明些。另外,wto的限制性协议,包括非歧视性原则和监督会使各国无法保证本国利益,从而大大减少国际竞争问题方面的分歧和冲突。总体来讲,程序效率的提高是wto途径的主要保证,但在一致原则基础上建立的框架体系往往导致无效率,尤其是原则无法达到wto途径的要求更是如此。从而对国际竞争的保护就变得不如一开始那样有效(Davison&Johnson,20__)。iCn网络内反托拉斯机构之间关于国际竞争问题的不断合作和互动可以提高效率,不同竞争机构互相保持接触,可以保证程序的连续性和和谐性。这样的协作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使公司不必承担多边司法评价所带来的成本。iCn在成员之间搜集和分发相关数据,通过不同竞争机构之间透明度的提高和信息非对称、交易成本的降低来提高效率(Budzinski,20__)。但是,各国不愿遵守协议或执行协调程序使得无效会继续存在,尤其是存在截然不同的法律或政策利益时更是这样。因此,仅有和谐统一的程序是不能产生预期效果的。

为了控制竞争限制和避免冲突,各国竞争政策应该相互配合。达成关于国际竞争问题和问题一致的看法需要公平、持续的协商,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规则。并且,国际竞争政策体制必须有权力执行这样的规则(Graham,20__)。由于固有的背景,wto在引导协商和执行规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执行约束性规则的专注使得wto很适合组织国际竞争规则的协商,保证成员的执行。而且,wto的立法能力可以保证成员执行,保护国际竞争(Graham,20__;pons,20__)。但wto途径会遇到很多阻力,跟iCn相比这是个很大的缺点。各国竞争机构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去遵守与本国法律不同的程序和实质性标准。如果遵守具有限制性的国际竞争法律,从受到国际竞争政策体制的监管得到的收益一定要大于自丧失的成本。由于wto关于国际竞争政策的协商是一种战略上的讨价还价,产生的结果也不会是最首选的目标,对最低标准的承诺在面对国际竞争问题时也是不足的。iCn遵循另一个达成反托拉斯协议的战略,即政策协调。竞争机构讨论反托拉斯问题,在iCn内部提供建议,分享经验。除了程序和实质性差别,连续互动可以形成“竞争原则的软集中”。当比较和分析不同的反托拉斯政策时,国际最佳原则可以作为决定的基准和尺度。把控制和执行权力留给反托拉斯机构可以提高反托拉斯机构的参与热情,也可以提高国际竞争法协商和执行的可行性(Graham,20__)。与wto相比,iCn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权力执行限制性原则。尽管一致的竞争原则可以通过最佳行为准则和来自别国参与的压力实现,但无法保证成员的执行,因为竞争机构依靠政府影响力而不是司法力量。

当出现涉及几个国家的竞争问题时,冲突就有可能因为理解、文化和利益的不同而产生。因此,管理国际反托拉斯的组织或网络应该有能力解决司法权问题,这需要解决纠纷和冲突的特殊程序或机制(Budzinski,20__)。由于工作与国际贸易问题和冲突相关,wto具备成功、可信地解决纠纷的机构,也可以用来处理竞争纠纷。wto解决纠纷的能力很强,人们公认纠纷解决很公平也很合法。wto可以利用解决贸易纠纷和处理不同裁决的经验(Fox,20__)。而对于反托拉斯案例,wto进入了全新的领域,也同样是毫无经验的。为了使正式的纠纷解决体系有效工作,应该执行跨国竞争规则。此外,逐渐统一竞争法律程序会简化司法冲突的解决过程(tarullo,20__;Schonwveld,20__)。iCn是一个非正式网络,参与国的保持完整,不是正式的纠纷解决体系。通过竞争机构之间的预期、互信、合作互动、意见交换,有效解决潜在冲突。除了非正式性,该过程可以为冲突的解决提供很多潜在可能,这也得到现代经济理论的支持。因对反托拉斯案例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会减少。但是,由于iCn的自愿承诺特征,严重的冲突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而严重的冲突往往由于规则的根本性不同或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Budzinski,20__)。

(五)两种路径选择的适用性及发展趋势

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创新和变革会不断挑战现有的管理体制。对于反托拉斯政策来讲,有两个层面的根本变革:(1)反竞争的实践演进:反托拉斯政策产生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演进,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内生性推动过程。竞争性的商业活动充满创造和革新,包括反竞争模式的革新或创新。由于竞争机构和法律制定者无法全面预测未来反竞争行为和协议,竞争机构体系应该有很强的反应能力,即对新挑战迅速地做出回应,以应对创新性商业活动对竞争的限制;(2)理论演进:科学的进步会产生新的竞争理论,并对现有理论进行评价,人类无法预测什么时候才具备有关竞争的终极认识。因此,当今的最佳准则也仅仅是暂时性的,或当前最适合的准则,将随着新认识的形成不断受到挑战。也就是该体系必须在理论创新上保持开放。总而言之,适用性是对一个可持续的国际竞争政策体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演化要求(Budzinski,20__)。iCn的最佳行为准则为改进反托拉斯体制的竞争效率提供了一个工具,网络内部对不同准则的系统性分析和比较性评价提高了透明度,从而可以找到最佳的行为准则,产生一个机构化的动态变革体系。作为信息媒介,iCn必须弥补信息不足和非对称,否则就会对跨越司法权限的竞争尺度造成影响。wto途径目标在长期内从上而下建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规则。在多哈宣言中高度重视的分散要素只是一个对抗更集中化体制的途径,为了引入一个软约束性质的政策统一[5]。wto当局面对不断演化的反托拉斯环境能否始终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仍值得怀疑。然而,仔细思考iCn的特征和反托拉斯实践的竞争尺度也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机构多样化在iCn长期计划中所扮演的脚色有点模糊,当前世界范围内反托拉斯实践的多样性的确被认为有助于形成最佳实践准则。然而,一旦确定了最佳实践准则,各成员应该采用,也就是结束了反托拉斯实践多样性。尽管现有反托拉斯多样性被认为是有利的,未来的反托拉斯多样性会受到削弱。结果,竞争性因素在iCn框架中的国际反托拉斯里没有可持续的必要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6

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途径个人环境权利

一、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困难重重

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新房家装,入住后家人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是采用诉讼程序还是非诉方式解决问题?小区旁的高速公路整日整夜的噪声侵害了居民权益,是采取行政处理程序还是提起民事诉讼?各有什么优缺点?公民个人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合理及时解路上困难重重公民的维权之路应作何准备?有些什么救济途径可供选择?首先,我们来探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困难重重的原因。环境侵权救济的困难来自于环境损害的特点,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有着其著的特殊性,环境侵权救济的最终解决还足有赖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的认识。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及环境侵权救济的难点

环境侵权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危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JJu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由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导致环境侵权维权在实践上存在下列困难:其一,由于加害行为是间接、长时间作用造成的,可能会导致无法确定该环境损害的污染者:其二,由于污染往往牵涉到高科技,在其举证不力时,被害人将无法求偿;其三,由于污染会造成损害程度的深刻性与范围的广阔性,造成损害数额难以汁并等问题。既使能确定该损害的范围与数额,也可能因赔偿责任过于庞大而导致加害人无法负担全部赔偿。

(二)环境损害救济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的选择方面,针对环境救济的困难和个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公民应合理分析,理智决策,或是地巧妙运用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如行政调解,通过调解活动的进行,来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或是通过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非诉程序,如当事人协商解决;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处理赔偿金额等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下文将分别叙述。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有两种诉讼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和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后者还是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最终的解决程序。在实践中,除以上两种程序外,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还存在第三种程序,即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环境侵权的当事人应先了解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的这三种程序,选择适用行政处理程序,或者选择适用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的具体方式,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

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环境污染危害造成损害所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进行处理的步骤的总称。环境行政调解就是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优先采用的处理方式。环境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某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应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请求,作为调解主持人,依据环境侵权纠纷发生的客观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公民适用环境行政调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于其调解程序简便,充分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总愿,往往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在我国,发生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下,促使环境侵权纠纷得以平息并顺利解决的。行政调解手段,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之间因环境侵权发生民事纠纷,除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作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并不是本文推荐的主要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的诉讼,往往历时数年,且举证的科学性很强,对受害人的民事救济极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如在环境侵权领域,由于环境法在实体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特殊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有关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不同于普通诉讼法的程序法规范来难以保障。否则,实体法对受害人及其环境权益所提供的保护就难以实现。

(三)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

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有很多,也是本文向环境维权公民大力推荐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这些非诉程序中有的是在环境侵权正在发生时的及时性救济,有的是在正式维权之前的自助救济,有的是在和侵害人的沟通协调中解决纠纷,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将民事纠纷提交有关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方式。从性质上来讲,有的是公力救济,有的是私立救济。在此为维权公民个人介绍受害人正当防卫,受害人紧急避险,公民自助行为,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协商,环境侵权仲裁这五种方式。通过探讨这几种救济方式的优势与缺点,让公民对各式各样和纠纷解决途径作一个通常的了解,以便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纳或配套适用。

1.受害人正当防卫

任何一项权利的设置,如果没有救济作为保障,则该权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环境权亦是如此。正当防卫是指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针对侵害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是公民负有的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义务,也是公民享有的从公民的民事权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权是一种救济权。从性质上看,作为私力救济方式的一种,正当防卫在环境法上的确认是理所当然的。确立和适用正当‘防卫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可以避免那些由于环境污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公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因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受害人紧急避险

受害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的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致第三人损害的一种避险行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但是,环境法律有规定,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这里所讲的“于昔施”中,应该理解为包括紧急避险在内。从其性质上来说,紧急避险作为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范围内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需的。适用紧急避险其优点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紧急避险的条件,对其加以合理恰当的运用,对于应付各种急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3.公民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权利人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助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侵权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自助行为的规定,且其定性为合法的当然,在环境侵权领域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同样应该这样。公民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自助行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应特别引起公民个人的注意: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助行为须由权利人为保护和行使其合法的环境权利而实施,并且须是在合法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或妨碍的情况下实施:其次,自助行为是在情事急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的实施,且若当时不实施,则环境权利保护的请求即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最后,事后须及时提请有关当局处理,如其行为不被有关当局事后认可,则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4.环境侵权当事人双方协商

环境侵权的双方当事协商,是指双方本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有关纠纷的解决自行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各自约定的义务。其最大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共识,无须第三人从中调停、仲裁或裁判。适用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一股是在环境侵权损害事实清楚,加害方承担责任主动、诚恳,受害方的要求也比较实事求是和合理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案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由于协商达成的共识,主要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无外在强制性,因而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协商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优点也正是源于协商是出于双方当事人之问解决争端的诚意,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弄清事实,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作出双方满意的处理,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公民环境权利的目的。

5.环境侵权仲裁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7

论文关键词:环境侵权救济途径个人环境权利

一、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困难重重

公民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新房家装,入住后家人身体不适,甚至影响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是采用诉讼程序还是非诉方式解决问题?小区旁的高速公路整日整夜的噪声侵害了居民权益,是采取行政处理程序还是提起民事诉讼?各有什么优缺点?公民个人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合理及时解路上困难重重公民的维权之路应作何准备?有些什么救济途径可供选择?首先,我们来探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困难重重的原因。环境侵权救济的困难来自于环境损害的特点,环境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有着其著的特殊性,环境侵权救济的最终解决还足有赖于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的认识。

(一)环境侵权的特点及环境侵权救济的难点

环境侵权存在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JJu害行为的间接性:损害具有潜伏性;JJu害行为的高度科技性及构成的复杂性;环境损害的跨地域性:损害源头、结果具有多元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往往同时伤害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财产及各种生活上的利益,因此经常是某一原因导致多个结果后,多个结果又变成新的原因,从而引发新的结果。

由于环境侵权的上述特点,导致环境侵权维权在实践上存在下列困难:其一,由于加害行为是间接、长时间作用造成的,可能会导致无法确定该环境损害的污染者:其二,由于污染往往牵涉到高科技,在其举证不力时,被害人将无法求偿;其三,由于污染会造成损害程度的深刻性与范围的广阔性,造成损害数额难以汁并等问题。既使能确定该损害的范围与数额,也可能因赔偿责任过于庞大而导致加害人无法负担全部赔偿。

(二)环境损害救济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的选择方面,针对环境救济的困难和个案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公民应合理分析,理智决策,或是地巧妙运用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如行政调解,通过调解活动的进行,来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或是通过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非诉程序,如当事人协商解决;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通过诉讼程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环境污染赔偿责任,处理赔偿金额等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诉讼法律关系。下文将分别叙述。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有两种诉讼程序,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和由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诉讼程序。后者还是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最终的解决程序。在实践中,除以上两种程序外,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还存在第三种程序,即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环境侵权的当事人应先了解环境侵权民事纠纷解决的这三种程序,选择适用行政处理程序,或者选择适用通过民事诉讼程序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或者民事纠纷非诉程序的具体方式,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

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环境污染危害造成损害所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进行处理的步骤的总称。环境行政调解就是环境侵权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优先采用的处理方式。环境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某一环境侵权民事纠纷,应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请求,作为调解主持人,依据环境侵权纠纷发生的客观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公民适用环境行政调解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于其调解程序简便,充分尊重了双方当事人的总愿,往往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在我国,发生的各种环境侵权纠纷中,绝大多数是在环境保护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下,促使环境侵权纠纷得以平息并顺利解决的。行政调解手段,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行政机关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环境侵权民事诉讼程序

当事人之间因环境侵权发生民事纠纷,除了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外,还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案件后,通过法庭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事实,正确适用有关法律,并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确定当事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对整个诉讼案件作出法律上权威的判决或裁定。

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并不是本文推荐的主要救济途径,环境侵权案件的诉讼,往往历时数年,且举证的科学性很强,对受害人的民事救济极为不利,由于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如在环境侵权领域,由于环境法在实体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民法的特殊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有关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也必须要有相应的、不同于普通诉讼法的程序法规范来难以保障。否则,实体法对受害人及其环境权益所提供的保护就难以实现。

(三)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

环境侵权民事纠纷非诉程序有很多,也是本文向环境维权公民大力推荐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途径。这些非诉程序中有的是在环境侵权正在发生时的及时性救济,有的是在正式维权之前的自助救济,有的是在和侵害人的沟通协调中解决纠纷,有的是当事人双方将民事纠纷提交有关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解决民事纷争的方式。从性质上来讲,有的是公力救济,有的是私立救济。在此为维权公民个人介绍受害人正当防卫,受害人紧急避险,公民自助行为,环境侵权双方当事人协商,环境侵权仲裁这五种方式。通过探讨这几种救济方式的优势与缺点,让公民对各式各样和纠纷解决途径作一个通常的了解,以便公民在维权过程中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纳或配套适用。

1.受害人正当防卫

任何一项权利的设置,如果没有救济作为保障,则该权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环境权亦是如此。正当防卫是指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针对侵害行为所进行的一种防卫措施。正当防卫是公民负有的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义务,也是公民享有的从公民的民事权利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权是原权,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就产生了正当防卫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当防卫权是一种救济权。从性质上看,作为私力救济方式的一种,正当防卫在环境法上的确认是理所当然的。确立和适用正当‘防卫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其优点在实践中体现为可以避免那些由于环境污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公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过激行为。因为正当防卫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受害人紧急避险

受害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现实的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己而采取的致第三人损害的一种避险行为。我国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紧急避险。但是,环境法律有规定,在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由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这里所讲的“于昔施”中,应该理解为包括紧急避险在内。从其性质上来说,紧急避险作为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是公民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范围内保障个人权利所必需的。适用紧急避险其优点在于,如果严格按照紧急避险的条件,对其加以合理恰当的运用,对于应付各种急性的环境侵权行为,及时、有效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3.公民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是权利人在一定情况下出于自助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对侵权人采取强制措施。但在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自助行为的规定,且其定性为合法的当然,在环境侵权领域对于环境权利的保护,同样应该这样。公民在环境侵权领域适用自助行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应特别引起公民个人的注意: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助行为须由权利人为保护和行使其合法的环境权利而实施,并且须是在合法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或妨碍的情况下实施:其次,自助行为是在情事急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的实施,且若当时不实施,则环境权利保护的请求即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最后,事后须及时提请有关当局处理,如其行为不被有关当局事后认可,则须立即停止侵害并对受害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4.环境侵权当事人双方协商

环境侵权的双方当事协商,是指双方本着平等、友善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有关纠纷的解决自行达成一致意见,并自觉履行各自约定的义务。其最大特点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共识,无须第三人从中调停、仲裁或裁判。适用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一股是在环境侵权损害事实清楚,加害方承担责任主动、诚恳,受害方的要求也比较实事求是和合理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案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

由于协商达成的共识,主要靠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无外在强制性,因而其缺点就在于由于协商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性,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优点也正是源于协商是出于双方当事人之问解决争端的诚意,双方在自愿、平等、友善的基础上弄清事实,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作出双方满意的处理,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公民环境权利的目的。

5.环境侵权仲裁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8

一、明确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的核心。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

1.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增多必然会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条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能使其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般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见解或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9

1.1安全管理的对象

所谓安全管理的对象即安全管理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与行为管理。具体而言,煤矿企业的生产系统、空间条件以及其他的辅助系统均属于环境管理的范畴:生产系统包括物流、风流、人流以及抗灾系统;空间由装备条件与支护条件来决定,主要指作业空间与通行空间;条件指自然条件,包括粉尘与有害气体、水源与火区、构造与地压等内容;辅助系统属于与系统本身无关的间接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监控系统。行为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人的素质与意识,素质又分为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知识主要指对系统、空间、设备、工艺及生产常识与管理制度的了解;技能主要指操作设备的水平。人的意识主要是指行为动机。

1.2安全管理的问题

煤矿安全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问题,比如系统缺陷、装备落后、条件恶劣等;②行为不规范,存在违章操作与违章指挥;③措施不得力,即出现安全问题未从根本上找原因,只针对浅层面解决问题;④责任制的落实不到位,比如责任体系模糊,而且只负责事故结果而忽略过程;⑤安全责任体系不健全,整个安全管理缺少科学、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来支撑,对安全管理对象、管理途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管理责任以及管理战略等内容未做系统性的设计,安全战略缺位,无法基于战略的高度制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1.3安全管理的途径

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其主要内容从两个大方向着手,即环境与行为。要保证环境各因素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就要从技术、工程与装备三个方面进行。要保证环境不会影响安全,就要保证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基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与工程是保证系统合理性的关键途径;提升装备可以保证采场空间的可靠性。保证行为达到安全标准的途径即培训与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对系统、空间、工艺、设备、常识及管理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人的意识问题则要通过制度加以约束,制定严厉的规章制度,对行为进行规范,全面落实责任制,真正做到行为者为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1.4安全管理的措施

具体而言,加强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环境管理措施即对系统进行优化,提升装备的性能,改善作业条件。优化系统就要保证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依靠高水平的专家、工程师设计出合理的系统,再通过投资手段完成系统的构件,在该措施中,关键因素是选择高水平的专家进行设计与投资建设系统;而提升装备的性能就要应用精良的设备,与优化后的系统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员投入,真正实现集约化管理与生产;提高支护装备,提高采场空间与系统空间的安全可靠程度;提高截割与运输装备,提高采掘效率等;改善作业条件,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消除危及安全的不良因素,比如有害气体、水源、火区以及构造与地压等。另一方面则是行为管理措施,即测试知识、评定技能以及消除侥幸。要有效地解决素质问题,培训是最好的途径,而知识的测试则是关键措施。经过严格的专业测试,评价人员是否掌握了应具备的知识,即资质认定,如果评定不合格则严禁上岗,知识测试的内容包括常规知识、专业知识、作业知识、行为规范、对设备性能的了解等各方面。消除侥幸心理可以利用“三违”处罚的方法来实现。

1.5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管理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责任、行政责任以及行为管理责任三项。①技术责任要求对环境的设计负责,即要保证对系统、空间以及改善条件的方案设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操作规程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负责,技术层级不同,对应的技术责任也不同,以此来划分技术责任。②行政责任则是对环境结果负责。行政责任又分为决策责任与管理责任,决策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空间以及改善条件的投资行为;而管理责任则是对应环境的形成过程与结果。③行为管理责任,即对行为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负责,管理者要负者行为者的教育与培训,如果使用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员工就属于管理责任,如果行为者由于无知造成事故,谁使用该行为者谁就负责。行为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即为自身责任,通常有两种后果,一种是伤害到自己,一种是伤害到他人,或者伤到自己与他人,均要行为者负责。

1.6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就是将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标准、相关措施、责任与奖惩均纳入制度化管理行为中,实现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管理责任制、环境管理标准、员工培训、岗位技能等级制、安全风险抵押制以及安全激励机制等。

2结语

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篇10

关键词:问题式大课堂;初中生物学;生物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讲授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式大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教学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问题式大课堂归纳为:将问题教学法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以问题为课堂的导向,在教学的各环节都通过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入其他的教学方法,共同构建出问题式大课堂。经过不断地进行问题式大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好问题式大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以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要以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串”为线索展开教学;要用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要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或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来调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并对其成果给予合理评价。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为例,阐述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关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两部分知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问题式大课堂进行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式大课堂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整个问题式大课堂后续的开展。在本节内容的导入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右手贴在左胸处感受自己的心跳,并问学生:“人在运动的时候心跳速度会有何变化?”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会心跳加速。”通过该问题的简单热身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提起来了,紧接着抛出三个深层次的问题,问题一:我们的心脏是怎样搏动的呢?问题二:心脏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呢?问题三:人体的血液又是怎样循环的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疑惑被彻底激发,内心急需想要弄明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此时教师只是抛出问题,问而不答,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着这股被问题情境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疑惑和兴趣去展开学习。以问题为引子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投入到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思考中去,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其效果比平铺直叙式的导入效果要好得多。

二、采用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有了想要弄明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的强烈疑惑和兴趣之后,给学生下达以下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ppt上展示的人体心脏模型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图,并结合教材60—62页的图文资料,厘清以下基本知识:(1)人体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心脏的四个腔及其血流方向;(3)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4)心脏的瓣膜。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得到落实,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知识点,此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阶段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问题一:心脏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见心脏有什么重要功能?问题二: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何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问题三(任务):请您结合教材62页的图4-39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并思考心脏需要休息吗?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对心脏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提出过渡性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那么心脏左右的血液又是怎样循环起来的呢?通过这一过渡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又一重要内容———“血液循环的途径”上来。学生在弄懂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后又被这一问题吸引到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思考中来,当学生对这一过渡性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答,而是抛出新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一:假设你是一个满载氧气的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你随着血液流动将负载的氧气传递给身体某部位的组织细胞,然后再回到心脏,在这一过程中你经历了怎样的路径?当红细胞释放氧气并随着血液回到心脏的右心房之后,又通过什么途径重新结合新的氧气呢?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63页的人体血液循环图解用文字和箭头符号在纸上画出整个途径,当学生找到这两大途径之后也自然就明白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接着再提出新的问题:在这两个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及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该问题观看演示动画,此时由于有了问题的驱动,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思考得也很认真。在问题式大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和任务来驱动学生继续深入地探究,并采用问题的方式过渡,让学生由上一个探究主题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主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当学生思维遇到阻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路,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或者采用多媒体等工具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还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

四、晒出成果相互交流

展示交流环节在问题式大课堂中是不可省略的,这既是对学生是否认真解决问题的检验,又是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将各自小组讨论出的结果展示出来,并让他们相互进行评价、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该环节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中,学生一共进行了两场展示交流。第一场是在学生解决了基础问题后,让各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对人体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的四个腔及其血流方向、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以及心脏的瓣膜等基础概念进行归纳,然后让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不断地交流总结,学生厘清了有关心脏的基础知识。第二场展示交流是在学生解决了血液循环途径以及物质交换这两大问题以后,抽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出他们小组研讨的血液循环途径并标明物质交换的过程,同时让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书写。接着让学生交换成果并互相评价,并对黑板上的板书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在相互点评、取长补短之后,最终归纳出了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并厘清了这两种途径中血液发生的物质交换。

五、采用问题串回顾总结

在问题式大课堂中,可以通过问题串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问题串的设置需要结合当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置,旨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构建出知识网络,这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网络呈现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的回顾总结中,通过以下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问题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是怎样的?问题二: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见心脏有什么作用?问题三: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各腔之间的血流方向有何特点?问题四: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有哪些?这些血管又通向了哪里呢?问题五:心脏里有哪些瓣膜?有何特点?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六:某人得了中耳炎,在手背上进行静脉注射,要使药物成分到达耳部的组织细胞,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分别抽取六名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出了本节的知识网络。

六、小结和建议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对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1.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导入环节最好提出几个能够统领整节的问题,问题可以先不要求学生作答,只需抛出去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可,待整节课上完以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另一方面形成了前后呼应,使得课堂结构更加完整。(2)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每个知识点。(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总体上来讲所设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贴近生活实际,难度要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能够基本得出正确的结果。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打断他们,此时教师只需在教室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并提醒未进入讨论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3)在巡视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组学生的具体讨论情况预先确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来展示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展示交流的效果。3.在展示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时,不论与正确的结果是否相符教师都不要中途打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因为很多时候新的思维火花就会在此刻迸发出来。(2)最好让学生先通过黑板板书出他们讨论结果中的要点,再进行语言阐述,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避免由于听取的汇报结果过多而遗忘部分信息。(3)在学生代表汇报结束以后,要给其他学生补充的机会,这样既能让结果更趋于完善,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4)最后要引导学生结合全部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出最终的结果,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4.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课后给学生留下的问题是:某人得了中耳炎,如果服用消炎胶囊,要使药物成分到达耳部的组织细胞,其消化吸收和运输途径是怎样的?是本堂课教学展开环节中一个问题的变式问题,该问题既能检验学生本堂课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与消化吸收有关的知识。将问题式大课堂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但有利于学生生物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通过问题式大课堂可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生物学,去探究生物学问题,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和探究的科学研究品质,这对于生物学这门科学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长期坚持采用问题式大课堂进行生物学教学,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生物学教学研究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人一起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华凤.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117.

[3]王领.问题式大课堂物理学科教学流程[J].新课程(中旬),2013,(5):71.

[4]朱文波.关于“问题式大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下),201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