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十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十篇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36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改善建议与措施

一、我国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作为传统建设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管理之一,不仅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建筑产品的功能实现与项目的社会经济效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管理,保障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一直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聚焦点。

广义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其范围不仅涵盖了建筑市场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投资者、承包商、规划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物业维护管理单位等,同时也包括了建设项目从项目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土地获取、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竣工交付使用、运营直至报废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遵循的规则。

伴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在逐步完善与构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较之于社会对于高品质建筑产品的旺盛需求的增长,目前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与这种需求增长的冲突也暴露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建设不系统,相互脱节,尽管现阶段我国已建立了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监控体系多着眼于工程施工阶段,而对于工程全寿命周期过程其他阶段更多依赖于政府监管体系并且相互脱节,如项目机会研究与市场脱节导致大批的政绩工程、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规划管理与工程施工脱节导致规划指标随意突破等等。

2.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定位模糊,作为政府监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多为受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委托,承担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职责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企业单位,相应的执法地位较为模糊,导致社会认同度也不高。

3.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多局限于微观层面。由于建设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单一性与不可逆转性、利益相关者涉及面广泛、参与者众多、专业复杂等特点,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多偏重于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特别是多针对具体的单位单项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仅仅依靠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现场查验或要求文档备案,难以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正确的监督与评估。

4.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范围理解过于狭隘。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范围多局限于工程施工阶段,仅仅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而对规划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由于多集中于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且相互脱节,导致无法对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宏观全面的监督控制。

5.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方式过于具体琐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内容要求地基基础、主体、装饰等三个分部工程三部到位,重点是隐蔽工程检查、分项工程验收及综合验收,质量监督人员须到位核验。而某些质量监督机构甚至规定质量监督人员每月定期到施工现场核查检验承包商的每道工序,在每个施工环节质量监督人员都要求到位。这种过于具体的管理模式往往与承包商质量主体管理职责产生冲突,同时在目前有限的监管条件下,难以满足工程建设规模对质量监督的需求,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效率。

6.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单一。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差异性,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建设行业的国际化趋势,种类繁多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国内,而目前在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基础上,对不同建设工程项目均采用单一无差别的质量监督模式,难以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7.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缺位。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多存在吃卡拿要现象,承包商为维护自身利益,对监督机构非法要求多给予配合满足,进而采取偷工减料,牺牲建设工程质量等行为转嫁损失,最终导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失效。

8.作为社会监控体系的主体,监理单位水平参差不齐,且存在诸多违规行为。如超越资质监理;出租出借资质,挂靠资质揽活;多关注承接项目,不注重内部体系制度建设;向承包商推销物料、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注册执业资格人员多为挂靠;监理资料不规范,随意签证等。

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改善建议

1.以系统的观点去持续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涉及利益相关者众多,周期漫长,因此,需要以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该体系须覆盖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投资者、承包商、规划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物业维护管理单位等众多的建设工程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行为,同时从建设项目项目机会研究、土地获取、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竣工交付使用、运营直至报废拆除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也需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构建全面全过程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才是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的根本保障。

2.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成熟经验,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体系的建设,规范建设工程质量主体的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保障,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制化。

3.改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政府角色,加强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中的行政管理职能,将专业具体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委托社会化与专业化,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相结合对建设工程质量相关者的行为进行执法监督。

4.加强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建设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督行为,强化对行业资质与准入管理,清除地区行业的保护壁垒,加强对建设监理单位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通过信用记录全国联网等方式以实现良性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

5.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从业人员的持续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工程的规模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各种”四新”材料技术、新管理模式日新月异,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持续教育,并将其作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中长期战略性的任务。

6.加强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通过建设工程质量担保和保险制度的建设,发展与培育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

7.加强创新机制的建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通过政府产业引导、激励机制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改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措施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是指由建设工程中各参加主体和管理主体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的组织实施方式,也就是建筑市场中,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各自的控制职能和作用。这种组织实施方式是由构成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制度所决定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控制,保证达到预定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利保障。但是,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却未能和社会监督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仍有相当数量设立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或与有行政隶属关系,客观上极易产生行政腐败,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的落实。

第三,政府监督工作陷于微观。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而建筑工程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靠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难免使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受到约束,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

第四,政府质量监督方式过于具体。工程质量监督内容要求三部到位,即地基基础、主体、装饰等三个分部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必须到位核验。重点是隐蔽工程检查、分项工程验收及综合验收。为保证质量,一些质量监督机构甚至规定每月定期、定次到工地核查,施工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质量监督人员都要到位。这种过于具体的管理模式使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间产生较大矛盾,从而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五,工程质量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范围主要局限在施工阶段,仅仅依靠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只能对施工质量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力度不够,这不利于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宏观的、全面的监督控制。

第六,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模式过于单一。原有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模式,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

第七,监理单位存在违规行为。目前,监理单位常见的违规行为有:越级监理,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单位名义承担监理业务,将监理业务转手给其他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卖图章,只收费,不监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推销建筑材料、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监理人员执业资格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监理资料不齐全、混乱,关键过程、重要部位、隐蔽工程未及时到位检查,签证不齐全;不严格按规范、标准及有关规定对基础、主体工程进行评定、对竣工工程质量进行初验和评估。

第八,质量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个别机构是企业性质。因此,造成社会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执法地位认同度不高。

二、应当完善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措施:

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第二,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有效的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和监理咨询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第三,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3

abstract:thequalityoftheconstructionprojectofagreatinfluenceonthecorrespondingengineeringusedinconstructionprojectimplementationanddevelopment,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thecorrespondingengineeringconstructionplaysanimportantrole.thisarticlethroughtotheconstruction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systemoftheinfluentialfactorswereanalyzed,andthenputsforwardtheconstruction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novationanddevelopmentpatterns,promotetheconstruction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systemofscientificdevelopment.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nov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其使用时间和安全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对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较大,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相应法律和规制的建立实现了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阶段。工程建设要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应在更多的层面上创新和发展质量监管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工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模式。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影响因素

1.1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对相应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关系到相应建设工程的整体建设和实施。部分施工企业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长远利益,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未形成相应的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不仅使相应的建设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忽视了相应建设施工企业的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利于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

1.2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意识影响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和管理,从而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那么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规范也难以跟上工程建设的发展,难以从整体上着手对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管理体制和质量控制意识的缺乏致使相应的建设工程难以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甚至相应的施工团队未按工程图纸进行施工,不按规程进行作业,造成了相应建设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

1.3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相应的人员素质

建设工程的施工材料和人员的素质对相应的工程质量以及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的树立影响重大。管理体制的缺失以及相应建筑市场的监管缺失致使相应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以及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相应的建设工程的施工和管理缺乏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不注重业务培训致使企业相应职工的素质偏低,对建设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建设工程的施工环境和相应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造成了建设工程的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建设工程的涉及面较广,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对建设工程的有效发展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应的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从系统上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提高。

2建设工程企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2.1建立建设市场管理模式,增强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建立在运行良好的建设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模式之下,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意识,从整体上和系统上贯彻相应工程的质量意识,从而奠定建设工程在精神上和主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建设行业的新的管理体制,具体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良好结合和重点突出的管理体制,灵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建设行业的管理和创新建立相应的典范和规范。在促进建设市场的管理过程中,还应从更广的层面上建立建设行业管理的创新秩序,建立统一的市场和监管的管理体制,从而为整个建设行业的发展建立相应的规范。

2.2建立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相应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实际上依靠管理和相应的人员素质,因此,人员是建设工程的质量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要素。企业应在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的体系,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基本的因素,相应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对管理条例和体制的执行和协调。但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工程的管理有着很高程度的促进作用,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程管理和创新,更能促进建设企业的发展,形成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企业应合理建立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和管理发展模式。

2.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制化发展

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涉及因素较多,各管理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那么更应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建设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最有效的规范和执行方式是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立法,应用法制化的手段促进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规范和发展。使相应的违规行为依法得到查处,从而发挥出法制的真正规范和调整效用。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实现统一的执法管理,实现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承包、施工以及验收等建设工程的资格审查以及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法律建立相应的规范机制,从而实现了相应过程建设的透明度和施工建设的明朗化,使相对较为复杂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调整为规范而有序的规章和体制的执行和控制过程。

2.4建立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

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实际上从宏观的层面上实现了对相应建设行业的管理和规范,因此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实际上不仅仅依靠建设工程企业的改革和创新,更是一个行业整体的规范和发展,为相应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规范和发展的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应建立在多元化的工程质量监控防范体系,将政府的监控和市场的监管调节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良好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监控防范体系。强调建立重点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和防范模式。在市场监督管理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建设工程的质量评估机制,推进保险业务等新行业进入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建设行业监督管理的较全面层次的服务体系。具体在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模式,推进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权责的分明,建设层次分明的施工控制的流程,从而在提高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同时实现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效率提高。

2.5深化拓展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

建立假设工程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应实现建筑行业的整体监督管理水平,向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相应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实现相应工程项目的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综合化的执法发展,监督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建设工程行业向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各方面延升,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因此形成综合化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监督管理体系由规范相应的经营和建设向提升参与建设的行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延升,从而扩大了监督管理体系的主体范围,将建设工程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范畴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下,实现更为有效的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并且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施工质量向工程的建设、检测等各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实现了建设工程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2.6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防范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应建立相应的防范管理机制,从而防止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结构和相应的基础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一排除。包括相应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建设、交通的通道旁等工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建设技术进行重点关注和检测,明确各工程建设要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对相应的施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相应建设企业的建筑优势,强化相应的技术手段,有效集合建设工程中的管理资源,对相应的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安全性能以及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3总结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是系统而协调的过程,通过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整理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同时也能实现对建设行业和建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管理模式,建立创新的和发展着的监督管理模式。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应的管理层次的深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基础之上,相应的工程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现代化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如监督管理的模式与计算机技术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创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洪忠.工程质量监管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J].住宅产业.2009(12).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单位必须开展有效的|量监督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提升自身的监督力度。

一、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质量监督权责体系混乱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主要由事业编制部门负责,但是在机构改制过程中,质量监督费用有所削减,增加了建筑工程监督工作运转难度,在具体监督工作开展中出现了各部门推卸责任,相关问题不予处理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督的有效性。此外,很多单位既从事建筑项目施工工作,同时也负责具体质量监督工作,降低了建筑质量监督的应有权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令人堪忧。

(二)质量监督形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采取无差别监督形式,对所有工程项目采取统一的标准和方式,降低了特殊环节或者特殊项目的监督作用。此外,在很多监督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忽略了信息公示的重要性,导致监督形式处于单一封闭状态,并未充分调动全面监督的优势,降低了监督效果。

(三)质量监督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在具体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可为质量监督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在工作中提高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效率,进而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监督的透明度,避免传统监督手段中暗箱操作的诟病。但是,就现阶段大部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而言,很多监督单位并未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尚未建立监督体系,很难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应有作用。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一)合理设置权责体系,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通常情况下,建筑行业内部多存在监督职权交叉的现象,责任主体不明确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核实监督职能,合理设置权责体系,以此提升质量监督工作作用。例如在我国某区域建筑行业发展中,政府部门充分调研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中的权责问题开展专家研讨会,旨在明确权责关系,避免监督职能交叉导致的监督受限等问题。经过讨论,政府确定出台了“政府委托,社会监督”的权责体系,建立督查小组,保证质量监督工作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权责体系保证了质量监督的宏观性和微观性,政府委托旨在创建一个规范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质量监督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在社会监督中,政府看中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采取跟踪检查、抽样检查和明察暗访等形式针对建筑的具体细节进行监督,以此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

(二)创新监督方式,提升质量监督效果

受监督形式单一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出现诸多局限性,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研制创新有效的监督形式。例如我国某市质量监督部门在监督工作开展中创新性地制定了“三驾马车”监测形式,其中该部门将质量监督人员配置、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向社会公示,并在具体工作中坚持“首问责任、一次性书面告知”的监督原则,保证每项工作均具备痕迹记录;并且该部门按照工作类别建立台账,并创建档案,进而贯彻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此外,该部门在具体监督工作中联合监理和施工责任主体进行现场观摩,建立质量信用档案,树立安全标化工地。通过上述措施,该市形成了极具创新性的“三驾马车”监测形式,使得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稳中提升,为整个建筑工程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创新监督手段,提高监督的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水平日渐提升,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监督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具体监督工作开展中,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我国某市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与相关运营商取得联系,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体系,该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子系统:(1)质量监督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向县、区监督机构,出台统一的监督标准,并在监督工作中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整周期内全过程进行闭合管理,项目一经启动,该系统便会完整录入项目信息,并且在施工阶段系统会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各类检查表,工作人员根据检查表类目对项目施工进行抽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制定具体质量监督档案;(2)数据交换子系统,针对信息“孤岛”现象而创立,通过设置同样数据接口,为上下级信息和数据的交流和共享提供通道;(3)办公自动化子系统,综合运用文档管理、e-mail和群组系统工作等技术,与工程质检部门的工作流程相关联,实现各项质量监督流程的自动化管理;(4)移动手机客户端子系统,设计质量监督手机客户端,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客户端可及时查询相关数据,并将现场采集的数据汇报上一级部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息与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离不开人才,人才对于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人才的着重培养。培养质量监督管理人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严格按照建筑质量管理特点,对质量监督管理人才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2)强化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经验和操作水平,丰富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经验,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和质检队伍带领和指挥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施工,通过对施工质量的了解和控制对工程质量进行长期的监督管理,以此来完善对建筑质量管理经验的提升和培养。对人才进行经验的培养既要做好对现有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做到对新型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按照市场行情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更新,通过制定培训机制,确保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在建筑工程建设整体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就监督实际工作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具体问题,从监督责任、监督手段和监督方式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真正发挥质量监督的应有作用。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监督重点;监督方式;监督方法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监督重点与监督方式的关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重点,其监督对象实际上是抽象化的。它所指的是通过认识建筑生产的客观规律,而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确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重点。它的含义分为两层:①监督的对象不同其内在的矛盾自然有所不同。那么对这些矛盾监督选择就必须以主要的矛盾或是以其的主要方面来作为是重点;②监督对象的不同其重要的程度也自然不同,此时监督重点的选择就要以监督对象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所以,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中监督对象的本质特征是由监督的重点反映出来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重点的统一就是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首先,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监督重点是工作的内容,只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的重点得到明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在制定监督方式的时候才会有依据;其次,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监督方式是一种形式,且一切的形式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上都必须要服从且服务于监督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选择监督方式时必须要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监督重点,并且要对监督工作的重点不断的进行改进,只有对监督工作不断的改进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中监督得重点和监督的方式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且也是相辅相成与互相制约的。若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中监督重点没有明确,就无法制定出准确的监督方式来对工作进行监督。反过来,要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中得监督方式不合适,就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监督重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工作中监督重点与监督方式的确定,还必须要考虑到效率原则,指的就是以最小投入,使发生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最大可能去避免。这样的监督重点与监督方式才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为正确的。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设置监督机构的目的与意义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重量法》中得第一条就有提到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质量监督管理的加强,质量责任的明确,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社会秩序的维护,制定该法律。这一条法律的确定首先对监督工作的要求与目标、方法还有目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指引。也对各个行业的监督工作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国家以立法形式来进行监督机构的设立,赋予了国家对产品在质量上监督管理的义务以及权利。其首要的目标就是去推动企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企业产品的质量能够稳步的提高。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个法律中的规定,建设工程只有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及设备的使用才适合于该法律。虽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的规定不适用,但是,在事实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适用的法律法规是更加严格的。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对质量的监督应该作为监督的重点。因为,质量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一定会引发质量上的事故,一旦事故发生造成的灾难对组织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很难能承担起的。最终,还要要将这些损失转嫁给社会和国家。为此,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作为依据来制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设置监督机构的目的在于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的保证,以此来对建筑市场的秩序进行维护,使建筑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重点与方法

根据以上国家制定的法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上的监督重点最主要的就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工程的质量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要将工程的质量作为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重点,首先必须要深入去了解行为质量与实体质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够把行为质量当成是实体质量。在这两者之间,行为质量的能力只不过是可以提供一种保证而已,行为质量的这一能力在实体质量保证上完全不具有确定性。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不能100%的保证工程质量完全合格。当前,建筑行业在我国的整体生产水平偏差与建筑工程的一些特点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影响。行为质量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然而,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实体质量与行为质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不可分离的。如果在管理的工作上缺乏了有效的监督方式以及控制的手段,那么产品的合格率将会大幅度降低,行为质量也将会有缺陷,从而实体质量下降的概率也就会随之增大。这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上采用了检测仪与计算机的技术来进行监督。

现在,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在不断的的在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的增长、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社会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就日益增长。建筑在设计上的理念早就再也不是“在经济的条件下注意美观”了,而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实体质量监督重点必须要有与时俱进观念,并对其逐步进行调整与完善。比如:有害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会污染施工地周围环境的施工方法、能造成人们的心理不悦的工程质量缺陷等都是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有的监督重点与监督方式理论也会因为成熟的设计方法、不断在发展的检测技术与现有的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方便携带的检测仪器可以在其没有破损的情况之下对建筑物的实体质量以及安全特性能够准确的测出科学合理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可以根据检测仪检测出的结果来对该建筑工程各项安全指标与功能指标计算出准确可靠的概率。到那时,我们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就可以象是对热水器的检查一样来进行建筑实体的全面检测。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重点就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监督方式的决定取决了监督重点。只有找到了监督的重点才能很好的通过监督方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质量监督》2004.no.3《深化改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几项措施的探讨》作者:张元勃(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2]刘靖方;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J];中州建筑;1994年03期

[3]叶安福;谈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三个一”[J];工程质量;1995年03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法律思考

一、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关工程质量监管的法规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相继完成了一大批高质量工程项目,质量技术进步取得新进展;全社会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普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及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然而,2007年6月15日广东江门的九江大桥坍塌事故、同年8月13日湖南湘西凤凰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的二级公路堤溪段300多米长的沱江4跨石拱桥坍塌事件再次说明:建设工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工程质量已从单纯注重安全性上升到舒适性、建筑节能以及全寿命周期质量等全方位的需求。工程建设的现状给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

二、我国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及其弊端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的法律依据最早可以追溯至1983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条例》和1984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4]123号)文件。20多年来,围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增补、修订了大量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其中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建筑法》和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规范市场行为,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工程质量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更为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纵向管理是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它具体由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授权机构实施;横向管理是指工程承包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所建工程的管理。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待完善。

1、法律法规不完善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一直是我国国家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的立法工作也一直为工程建设法规的立法重点。现行的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其中第六章即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2000年1月30日国务院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建筑法》的配套法规之一,它对建设行为主体的有关责任和义务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此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发了建设行政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如:《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工作规定》(1985年)、《关于确保工程质量的几项措施》(1986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1990年)、《关于提高住宅工程质量的规定》(1992年)、《关于建筑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2002年)等。所有这些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工程质量监管的实践仍面临相关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和对法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问题,尤其是缺乏有关工程质量监督的程序性规定。这种立法现状致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缺乏外在制约,被监管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极易发生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违法犯罪现象,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2、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仍存在着政府主管部门不作为、滥作为、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经常混淆不清,工效不高和分割管理,封闭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首长(政府)工程,献礼工程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不按科学规律和技术标准,盲目组织施工,经常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抢工期赶进度,造成了许多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全国各地的各类开发区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大多存在较严重的各自为政,封闭管理,自行管理,管理不严,存在隐患等问题。

3、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实行多部门多专业管理,政出多门,相互间职能划分不清,看上去层层把关,实际效果却大打折扣,职责不清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的扯皮掣肘,而且也给立法和监督执法造成了困难,还加重地方及企业负担。另一方面,统一的监督机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设立的工程质量监督站由于其编制、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等均由当地管理,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各地发展不均衡,导致对其有效监控明显不足。没有自上而下对其统一的管理机构,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

4、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我国现有各类监管机构所配备的人员尚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首先表现在人员素质上,长期以来,由于编制和管理方式等原因,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中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素质参差不齐,与“既要对法律法规非常熟悉,又要对强制性技术标准非常熟悉”的要求甚远,级别较低的县级监督机构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其次表现在设备上,技术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监督方法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难以适应当前建设工程发展的需要。所有这些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对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为进一步改革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完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本文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提出几点法律思考。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7

关键字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

abstract:governmentsupervisionoverthequalityengineeringmanagementpatterninChinabeganinthe80s,astheimportantpartofprojectqualitymanagement,projectqualitygovernmentsupervision,theimplementationofthemanagementmodeinourcountry,fortheeffectivecontrolofprojectquality,improvethequalityofChina'sconstructionindustryasawhole,playedanirreplaceableimportantrole.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authorengagedin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managementworkrelatedtopractice,andanalyzethecurrentstatusofprojectqualitygovernmentsupervisionandmanagementmodeandtheproblemsexistinginthemanagementproces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accordingtotheproblem.tryingtotothecurrentprojectmanagementmodelofgovernmentsupervisionoverthequalityimprovementtoprovidethereference.

Keyproject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government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中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由于法律体系不完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监督机构定位不明确;监督管理体系不科学;加入wto之后的不适应性.等不利因素的存在,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为此,作者在本文中根据自身长期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等相关管理工作的实践,阐述并分析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现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力图为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简述

所谓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过程中以政府主导为基本运作特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对过程质量实行注入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确保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得以有效实施。最终保证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能够顺利实现,作为一种对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目前工程质量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

(一)、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简要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对工程质量实行了有效的监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是按照工程质量的行程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在工程的立项阶段由建设单位负责,国家相关工程计划部门对这一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在工程的勘察设计阶段主要有勘察设计单位来负责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审查机构对这一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审查;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包括竣工质量验收)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负责,由建设单位委托的第三方监理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施质量监督和控制。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对所涉及的对象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其中施工阶段的监管主要委托工程质量监理部门完成。

(二)、我国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面临的形式概述

入世以来,我国的工程建筑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筑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我国建筑业的监督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必要性都显得十分迫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政府的工程监督管理模式面临着建设主体多元化、建筑业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建设规模和承建力量矛盾化、不能与国际规则实现无缝衔接、工程生产建设发生急剧变化以及政府职能调整等新形势,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带来一定的困境。因此,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目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和建筑业的发展,我国现行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的运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改革和完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监管方式太过具体,限于微观方面,监管范围狭窄。

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许多质量监督机构定期,定次到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施工中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求相关质量监理人员到场。这种过于具体和微观的监管方式直接造成了有限的监管人力资源和无限的建设规模之间的矛盾突出,从而影响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主要局限于工程施工阶段,而对于勘测设计阶段的质量监督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在监督过程中对实物监督多,对质量行为本身监督少,监督工作局限于微观,这些做法不利于对工程质量进行宏观,全面的监督管理。

(二)、质量监理机构定位不明确,质量检测行业机制不完善。

在工程质量监督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都是受政府部门的委托,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型,有的还是具有承包政府职能的外包性质的企业单位。因此就直接导致了施工单位和社会对这些工程质量监理机构的合法性以及执法地位和资质的认可度不高。我国目前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多数仍然是设立在政府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之下或者与其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在运行过程中受行政干预因素较多,缺乏足够的独立性极易产生腐败,不利于过程质量责任的认定和落实,同时也为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垄断经营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三)、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方式单一。

目前对绝大多数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模式,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程均实行统一的,无差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有效地起到惩治劣质工程,弘扬优质工程的作用。由于不断扩大的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质量监督管理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的突出,导致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在有限的监管资源下,监管面越大,监管的深度就越难以保证,因此,监管工作就必须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要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个工程,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蹲点监管的思维模式,集中监管资源解决影响最为突出的质量问题,以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为抓手,在工程质量监管上实施差别化管理。用有限的监管资源取得最大化的质量监管效果。

(四)、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双重监管体系。但是,在这一模式之下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管得过多,过细以至于社会参与程度受到束缚,社会监管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工程质量监管工作效率的提高。政府应该调整工作思路,适当向社会放权利用好社会监督力量,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上走“大社会,小政府”的道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变过去直接管理为主的模式为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导运作的新的监管模式。

完善我国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转变监管理念

政府工程质量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不直接插手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经营运作,使企业的经营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深化工程质量监管改革,精简机构,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向社会和企业下放权利,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构建政府宏观调控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模式。

(二)、明确监管机构职能

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管属于专业执法和政府主导监管的范畴,为了保证监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防止监管过程中的腐败和职权滥用,应该根据《质量管理条例》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国家行政法规对参建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及时查处违法违规的参建单位,把参与监管的机构纳入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实行权利和利益分开。通过明确监管机构职能提高其社会认可程度。

(三)、鼓励工程咨询业的发展

由于过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政府有限的监管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管的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工程咨询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工程质量监管要求。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工程咨询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为已有的工程协会等组织向专业化和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做到每一个工程建设领域都有相应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专业的工程质量服务。

(四)、建立参建单位质量行为评价体系

工程质量很大限度上是取决于工程建设单位以及相关的主体责任单位的质量行为,而要保证建设主体单位的质量行为离不开监管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对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评价体系,实施差别化管理,对评价好的企业减少抽查次数,甚至给予免检政策,对评价差的企业增加抽查次数,以减少监督人力的浪费。

(五)、健全政府工程监管模式

随着工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今后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实行审批制度,而是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全由投资方承担风险”。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但是如果对工程的监管是由代表政府投资业主身份的质量监管机构去进行质量监管,可能就会出现建设单位不在监管机构监管范围之内的窘境,从而导致监管工作角色混乱。因此对于政府工程和一般工程的质量监管要区别对待。

结论

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是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建筑业开放步伐的加快,作为我国工程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是新形势下保证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毅《探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模式》《工程质量》2004年11期

[2]高盛立徐华《工程质量监督委托执法模式改革的探究》《工程质量》2009年04期

[3]李云烽《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工业建筑》2005年S1期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措施

在建工程(constructionworkinprogress)指的是正在建设尚未竣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企业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或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大修过工程和尚未完成的工程支出。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监督要对在建过程起到管理和控制作用,防止违规情况发生。因为不仅工程关系的质量问题和实用性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因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首先,相关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对于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关的政策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一些地方性质的法律、政策和技术标准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主要依靠的。但是这些法规和技术标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变动幅度较大,周期段,往往制定的政策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有实质意义。监管部分缺乏对施工企业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应性的处罚。国家也没有出台何种新工艺的使用以及的使用标准的新规范,导致新形势的变化一些监管部门更是赶不上。建设以及施工企业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变动性和流动性也随着增强,因为缺乏相关的管理的措施,很难将责任落实。其次,监理单位存在违规行为;常见的违规行为一般有:超级监理,将监理业务转手给其他建立单位或其他单位以及个人以单位名义承担建立业务;卖图章,只收费,与建设单位签订虚假合同,不监理;不健全的制度和责任落实不到位,强制推销建筑材料,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介绍施工队伍,谋取非法利益;对主体工程的评定不严格按规范标准来进行质量监督。第三,不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有两大体系组成,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但在工程质量监督中,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它的这种作用没有和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使之不能使两大体制协同合作来共同发挥效益。

二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改善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建设工程中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将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给大幅度提升。可以使政府监管的管理的建设工程的质量逐渐走向法制化和国际化。其次,一些关于质量监督,一些达到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这样可以使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等建设保证体系可以渐渐加强,建设监理行为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想要有效的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和强制性担保,就要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的风险管理,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都要提前培育,发挥其社会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使在建工程得到更完整的质量监督。

2.2做好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

首先,深化质量检查工作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维持高压态势来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多要具备灵活化,各方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都要有所增强提升,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目的。其次,抽查进场材料质量问题要加强,一旦发现问题要追究到个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岗位和环节。对主体性结构质量,地基基础等本质性违规问题以及弄虚作假,明知故犯等现象要有深刻的处罚力度,以此示众,让其他人引以为戒。

2.3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管理

保证建设市场的良性运作,就要完善监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使建设工程整体质量整体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以及各方的参与,前期的勘察设计,建设工程决策,施工准备。后期的施工建设和使用维护。树立系统工程的就是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治理差的问题。所以,建立建立全面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就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和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监督,其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是重点加强的,一般是审计施工设计图,施工许可证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办理、竣工图收备案等四项来进行监督工作。首先,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通过培训来提升;提高监理人员工作责任心要通过责任追求制来进行;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要对监理细节进行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仔细检查监督检查见证取样环节,保证监督检查工作都不是为了应付而进行。

2.4提高在建工程质监管理人员素质

在建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取决着监督管理的水平。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练掌握都是监督管理人员要具备的。跟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律和强制性标准要牢记心中,如果发生质量问题,自身要有独立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所以,对监督人员的素质培养刻不容缓,加强对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和相关专业基础教育辅导,要让监督人员对所监督的工程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多吸收一些高质量,高素质,专业水平强等专业人才来充实监督管理人员队伍,更好的为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起着带动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它涉及在工程中所涵盖的问题,一项工程是否含有隐患,就依靠质量监督来防范,应该切实有效的履行质量监督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对工程的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的标准,也要采用国外的标准来衡量从而让提升我国建筑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不断的国民创造财富值。

参考文献:

[1]陈建红.关于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2]邓赞利.基于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分析思考[J].中外建筑,2011,(1):117-118.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质量监督;水利工程;实践思考

ReflectiononpracticeofQualitySupervisioninhydraulicengineering

aizijiang•Rehemaiti

(DepartmentofwaterResourcesinXinjiangKashgarRiverBasinmanagementoffice,Kashi,Xinjiang844000)

abstract:theministryofwaterResourcesin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qualitymanagementrequirements"(no.7)oftheministryofwaterResourcesorderspecified:waterconservancyprojectstoimplementtheprojectlegalperson(constructionunit)isresponsibleforthequalitymanagement,supervisionunits,constructionunitsassuranceandgovernmentoversightcombinedinstitutional.Governmenttoexercisesupervisionoverthequalityof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Hydraulic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institutionauthorizedbytheappropriatedepartmentofwateradministrationinaccordancewiththeprincipleofdecentralizedmanagementimplementationofqualitysupervision.ministryofwaterResourcesinhydraulic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regulations"clearlystates:hydraulic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institutionwateradministrativedepartmentofthequalityof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full-tim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institutions,mandator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qualityof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Continuetostrengthen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management,qualitysupervisionworkhasplayedanirreplaceablerole,whilealsofacingalotofproblemstofacepresentandfuture,canlearnfromtheexperienceofQualitySupervision,athomeandabroadtogivefullplaytothesupervisoryroleofthequalityofwaterconservancy.

Keywords:QualitySupervision;hydraulicengineering;practicalthinking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依据、工作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主要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及其他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遵循“监督、帮助、促进”的原则,以抽查为主,大中型工程设立工程质量监督项目站(组),小型工程采取巡回监督,对受监督工程的质量进行宏观控制:一是对参建各方的资质、人员进行复核,核查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项目划分是否合理,二是对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质量进行抽查,三是对施工过程质量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四是主持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核定,参与工程验收。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一是权威性不强。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多是水利部门自己组织建设的,有的虽说是地方政府成立建设单位,但负责工程建设日常事务的都是水利部门的领导同志,而设计、监理、施工都有带有专业性,存在同体监理、施工现象,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易受行政干预,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督的权威性;也降低了政府监督的权威性。二是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专职人员少,兼职质量监督人员多,学历、职称偏低,专业结构配备不齐全、不合理,不能满足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更谈不上监督的正常开展。三是忽视了对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监督。近年来,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把关不严,造成不少质量缺陷,甚至质量事故。因此,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非常必要。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受监理工程主要以抽查为主,监督手段主要凭监督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靠肉眼观察和查阅资料,质量核定主要依靠参建各方的检测成果及外观质量,凭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出判断。由于没有质量监督检测结果,使工程质量监督停留在“感观”评价的水平上,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客观地对工程实体质量做出评价,影响了质量监督的权威性。

2.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途径

针对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质量监督经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只有从提高质量监督的权威性着手,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质量监督行为,增强质量监督的科学性,才能充分发挥质量监督作用。因此,水利质量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一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员搞好质量的自觉性,增强质量的重要性意识。一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让职工切实认识到工程的重要性,尤其是水利工程多建在江河之上,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更关系到工程涉及地区的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在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明确各自的质量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努力做好工作,把提高质量变成其自觉行动。二是增强质量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强制性、公正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是水行政部门的一项法定职责,质量监督机构是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机构,做好质量监督工作首先必须尽快明确机构性质。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问题,是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增强质量监督的权威性。三是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督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配置和相应的具体资格,包括专业类别,工作年限,专业职称等,通过法定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或审核,取得从业上岗资格。在工作过程中坚持持证上岗,并对质量监督人员进行继续再教育,确实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四是制定一系列质量监督规章制度,规范质量监督行为。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规章制度,针对工程的功能、类别和规模制订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质量监督行为。五是加强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工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对质量实体的监督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督检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工程开工时,就要对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核查,核查合格后方可开工。六是加强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提高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建筑工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前言:

在本文中笔者对建筑工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主要是从工程质量、发展改革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分析的。然后就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实施有效建筑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一、对建筑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1.确保工程质量的需要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有效促进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原动力。它能够有效的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同时还关乎国家公众建设工程质量的利益。提高政府监督管理效率的前提就是在保留执行其已有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对管理体制不断的改革创新,研究出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以监督管理为重心,对建筑工程的各层面以及各分管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监督管理。以透彻的理论作为基础,才能够保证其工作在法律合理的理论基础范围内进行,才能够构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监督管理体系,从而规范执法。对政府所下达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从而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更加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

2.改革和发展的产物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使建筑工程领域在通过对自身不断构建、完善的同时,正在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在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就已经开始摆脱之前的发展状况,在积极的追寻一个符合国际发展规则的新局面。所以我国建筑行业正在通过逐步的深化改革来进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并逐步使其向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首先,需要运用国际化的监督管理手段和模式来应对日益增多的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与建设主体。其次就是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推行适用,对原有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系的内容、性质造成了影响,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管理体系。最后就是“十五”规划以来,对于建设系统未来的发展形势依旧要求保证按照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精简以及职能转换,以此对监督管理体制做出改变,制定出符合我国宏观发展需求,并且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机制。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筑行业一直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行业,在我国,对于一些专项整治问题,并没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对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内容、本质以及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那么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出现就必须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而且它的出现是目前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在对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工程质量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系统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进行探索研究。实现对其建设主体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能动性的调动,以此将政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制定符合整体发展需求的政策、法规,使政府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而实现对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可持续性改进,已达到对国家和公众利益进行维护的目的。

二、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我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目前仍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而且起步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的,以下就集中总结了其发展现状:

(1)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代表、学者、专业人士等出国组织考察来完成的。而主要形式也只是文件、会议、论文等。

(2)政府力量是主要的推动形式。建筑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的建立首先是由国家政府牵头借鉴国外形式产生的。同时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部门属于政府直属部门,所以无论是执行监督工作,还是推动监督工作的深化改革政府部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层面上,主导的法制、制度、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行业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这就造成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行业发展的趋势不好把握,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意见的提出造成了阻碍,同时也影响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4)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行为与经济性进行研究。就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对质量违规行为的管理上来看,首先没有深刻的深入了解质量违规行为发生的根源,同时进行的监督管理改革工作仅停留于形式转化上,没有产生实质的效果,对实现政府监督管理工作的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对市场化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探寻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经济性与行为特征是目前比较缺失的一项工作。

三、实施有效建筑工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对建设行为进行规范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都是拥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的。虽然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是政府行政部门,也是一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最高层,但是,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是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质量监督管理行为的基础与主要依据。

2.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在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时,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对资质进行管理认可,然后委托专业人士代表政府进行监督管理,这其中,拥有相关资质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监理单位等都是在这一范围之内。这样主要是为了保证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同时政府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还应积极跟上时代,使用必要的信息化手段增加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这一点在发达的工业国家早已盛行开来。

3.职能转换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所具有的的官方职能应该向民营机构逐渐转移。在政府的组织下对民营机构站进行业务性审查以及专业人才的资质管理,从而约束其规范的行为。能够更好的促进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朝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以此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效果与执行力。

4.对公共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确立好公共工程管理中的核心,明确的把行政机构与工程管理区分开,以避免过多的工程决策指令和干预对工程管理和监督造成影响。同时也是有利益于统一协调和提高决策效果。

5.规范建设工程质量评价

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政府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完善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工作与建筑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建立。同时还应该有效的组织市场机制的运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因为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运作才能够有效的保障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四、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展开了讨论,对在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谈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J].科技资讯.2012(31)

[2]张凯.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