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43:33

初三化学概念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余将教学心得、经验撰稿成文,以飨读者,以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学研讨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初三化学概念篇2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的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计算:

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993×10-26千克×≈1.66×10-27千克。

(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______。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可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了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时Kno3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了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

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

初三化学概念篇3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思考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指导着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不仅是分析推理的依据,而且还是解题作答的基础。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一)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二)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二)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三)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应用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概念教学实践与探讨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新形势下的素质教学要努力实现认知、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学,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完善,在于倡导把对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情感的培养放在与知识教学的同等位置上予以重视,而并非完全否定。对于化学课程来说,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如果失去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把握和接受,又怎能谈得上对概念知识的应用?再说,没有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学习能力的发展呢?显而易见,化学概念教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新课程教改中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粗浅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作为初三年级刚刚开设的新课程,化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困难的学科。说化学简单,因为它是一门起始学科;而说它困难,又因为它是在初中阶段接触最迟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尽快走进入门,需要教师循序渐进、认认真真地指导,同时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平步实行地学习。在由浅入深地学习中,让学生慢慢感悟和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内在魅力及其化学学习的兴趣、信心,逐步把兴趣转化为乐趣和志趣,用内动力促进“内涵发展”,最终走上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的探究发展之路。化学概念教学就是初中化学教学乃至化学教育的奠基之作。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学好化学概念,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发挥很大的帮助。反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那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化学课程则是难上加难,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拥有极其重要的垫底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首要和关键。

二、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做法

俗话说得好,教无常形、教无定法。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就是抓住基本概念中的重要词句和关键说法,分别研习其基本要义,然后从整体上进行有效把握,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控化学概念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实质。

1.加强对化学概念的本质要义教学。对于化学概念,一是要全面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会产生片面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二是要深刻理解,不然的话,就不能灵活运用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换言之,死记硬背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帮助和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要义。比如,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学习,要强调有无新生物质是判别两种概念的根本标准,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没有的则是物理变化。

2.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直观形象教学。初三学生一般介于14—16岁之间,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因素,他们的思维能力状况还处于直观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实际,尽量实施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关于原子、分子结构的内容教学中,因为它们是微观粒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是想象不出来的。对此老师可以用结构模型来帮助学生来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此外,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立体可感的优势和功能,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重要的辅助功用,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利用。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的确不易理解,如果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述或者借助一般的教学用具,是很难奏效的。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形象的直观地动画演示,把化学反应的过程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概念篇5

关键词:新形势;优化;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教学质量

初中生物作为普及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初中生物很多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时而抽象时而具体,很多的知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核心概念。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地位较高,一个概念都牵扯到若干的零碎知识,并且相关概念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就显得掌握好概念是多么的重要的。所谓教无常法,贵在得法,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生物的概念教学,革新教育教学策略,探究多元化的教学路径,最大限度的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巧用谚语导入概念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比较的丰富,但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载体,所以面对抽象难懂的初中生物概念,学生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元认知和生活中的尝试,巧妙的运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谚语来开展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谚语以一种简单易懂的口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的实现知识的挂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生物学概念。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体现的生物之间竞争的概念;“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反馈的是生物条件反射的概念;“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牵扯的都是有关遗传的知识。为了巧妙的使用日常谚语帮助学生了解生物概念,那么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要紧密的把概念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二、开展设问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时候,课堂会显得有些枯燥死沉,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增加一点灵气。针对生物学概念的问题设疑,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的问题形式、内容和数量上要有一个考量,难度系数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无论哪种否不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转变教学思维,使用类比法教授概念

在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或者易于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与高度的重视,有效的区分相关概念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的比对来揭晓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相似概念既然是相似那么肯定就有有相同的部分也会有不同的部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然后能及时的完成相关概念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相似概念。如“生长”和“发育”,看上去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细分析的话却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生长一般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四、提升记忆能力,巧用概念图解读概念

初中生物相关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概念图记忆的方法,那么很多的概念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图的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概念,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样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如:下图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组建知识网络。

要想实现初中生物的概念教学,就需要掌握初中生物课堂中设计的概念,然后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巧用概念转化,知识嫁接等方式来完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热情和兴趣,这样才能确保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开展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不要为了概念教学而教学,一定要活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概念篇6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概念性教学的基础,形成概念认知体系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性教学的第一步,就如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重要性一样,数学概念的引入对于整个数学知识框架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在进行初中数学概念性教学之前,必须先明确数学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观性概念和抽象性概念。

(一)实物法——直观性数学概念引入的常用策略

直观性概念的特点在于:直观明了、通俗易懂,然而此种概念的引入需要注意的是概念的混淆,因而采用实物法进行概念引入有助于帮助学生辨别相似概念、区别概念本质。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概念性教学时,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引入的关键在于这两者概念的区别,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模型进行概念引入,比如七巧板拼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引入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两组概念具有交叉集,有一种三角形兼具两种三角形的特质,那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直观性概念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概念的共性和个性,既保证学生能够清楚区分相似概念,又能帮助学生依托相似概念扩展数学概念体系。

(二)媒介法——抽象性数学概念引入的常用策略

抽象性概念的特点在于:文字和数学符号、公式有机结合,导致概念理解难度高,此种概念的引入需要注意的是化解概念的抽象性,而媒介法就是糅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具象地呈现概念的分化和递进的过程,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抽象性概念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的概念性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应用实例为依托,比如出现在教材中的例题: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之内,所挂物件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就增加0.5厘米,弹簧长度y与所挂物件的质量x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就是一次函数关系,利用flash动画手段可以将y与x的方程曲线具象呈现,再对照曲线图深入讲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将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和消化这一抽象性概念。

二、数学概念的延伸——概念性教学的拓展,扩展概念认识体系

数学概念的延伸,就是学生进行概念深层涵义的挖掘和探索,对数学概念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数学概念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的学习夯实基础。从本质而言,数学概念的延伸其实包含概念的强化、拓展和迁移,同时向学生传递一种数学思想:数学概念并不局限,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取决于观察问题的角度、方位和层面,学生在概念认识和分析中要学会灵活运用、全面深入思考。

例如,在进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性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直平分线概念的基本含义(一条线段与一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且一条线段被另一条直线分成相等的两段)的基础上,就可以对这个数学概念加以延伸、拓展和强化,比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意味着一条线段与一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均为90°,再将这个概念放到图形中去理解,比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垂直平分底边,这是普通三角形不具备的性质之一,通过这样的概念性教学的拓展,学生有机会换一种方位去进行概念理解,从而认识这个概念应用的不同形式和情况,深化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扩展概念认识体系。

三、数学概念的应用——概念性教学的巩固,夯实概念认识体系

要学生真正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掌握,除了概念认识、拓展、延伸之外,更需要在实际问题中去应用概念,这是检验和巩固概念的必然要求。而数学概念的应用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通过对数学题目进行不同方法的解题,从而 [本文转自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本科毕业论文和中学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点击进入DyLw.net第一论文网]比较和分析出最简便的求解方法。因此,只有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在数学题中运用相关概念,才能快速地完成数学题目的解答。而在实际问题中检验和巩固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概念性教学的最高境界,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三化学概念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对策化学概念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韦俊谋,创新设计初中化学实验二则[J],民风(科学教育),2012(12).

[2]杨军峰.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4(5).

初三化学概念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对一个概念(在不改变其本质的情况下)作合理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中的本质属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谈点体会.

一、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式

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特征,这是许多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教科书上对于它的定义是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如果仅靠字面概念,学生显然不能完全理解何为全等.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起.如,由同一张底片洗出来的同尺寸的两张照片、镜子中的里外两个映象、两张对折的卡片等.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两个图形图片的大小、形状相同.此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由此引申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而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上,只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四种方法,但有的学生错误认为两个三角形的任何三个角对应相等也能作为判定依据.之所以有这种错误认知,主要是由于“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任何三个角对应相等”的Y论造成的.此时,教师应该及时举出反例,纠正这种错误认识.如,等腰三角形1和等腰三角形2两个图形任何三个角对应相等,但是却不是全等三角形,因为图形1的边可能比图形2的边短,它们不能实现全等三角形概念中“完全重合”的要求.将概念具象化,让学生直观了解定义内涵,是变式教学的基本作用之一.

二、由标准到非标准的变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比较表面,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因此教材中对数学概念的描述都是非常标准的.虽然这种标准化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时,学生不能及时推断出全等三角形也是相似的,即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则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由此可见,标准化的概念描述有人为缩小概念外延的嫌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标准概念转化为非标准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平行四边形,其标准概念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因此根据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出多个非标准的案例,如矩形、菱形等,使学生发现这两个图形都符合“标准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条件,从而得出“凡是符合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三、具体题型的变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说“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掌握这个“宗”.为此,一题多变成为训练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例如,“多项式2x2y3-3x3y+4xy-5的项数、次数分别是多少?”可以变为:变式1:关于x、y的多项式2xm-1y3-3x3y+4xy-5是五次四项式,求m的值(m为正整数).变式2:关于x、y的多项式2xm-1y3-3x3y+4xy-5是四次四项式,求m的值(m为正整数).变式3:关于x、y的多项式kxy3-3xm-1y+4xy-5是四次三项式,求m的值(m为正整数).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多项式项数、次数概念的掌握,经过一题多变,可以强化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又如,“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那么它是几边形?”这道题主要考查:n边形内角和=(n-2)×180°,外角和=360°.因此,可以将此题变为:变式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差为1800°,求多边形的边数:变式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可能是().a.360B.720C.890D.1800变式3:只用下列正多边形地砖中的一种,能够铺满地面的是().a.正十边形B.正六边形C.正八边形D.正五边形这三道变式题,其解答的关键依旧是公式“n边形内角和=(n-2)×180°,外角和=360°”.通过一题多变,能够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关键.

总之,变式教学符合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变式教学并非一味地求偏求怪,而是要万变不离其宗,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概念篇9

【关键词】概念课型核心任务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0-02

1.概念课型的界定

数学概念课型是以“事实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该课型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代表学习”和“概念学习”。通过“概念学习”,把作为新知识中的概念,正确地初步地转化为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概念体系里的概念。通过“代表学习”,对概念的文字、语言叙述或概念的定义能初步理解,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对应的数学符号及这些符号的书写、使用方法。初步了解由这些数学符号组成的语言含义,并能初步把它转译成一般语言。

2.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核心任务与教学定位

2.1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核心任务

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数学对象的抽象概括。

正确地理解和形成一个数学概念,必须明确这个数学概念的内涵――对象的“质”的特征,及其外延――对象的“量”的范围。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运用定义的形式来揭露其本质特征的。但在这之前,有一个通过实例、练习及口头描述来理解的阶段。比如,儿童对自然数,对运算结果――和、差、积、商的理解,就是如此。到小学高年级,开始出现以文字表达一个数学概念,即定义的方式,如分数、比例等。有些数学概念要经过长期的酝酿,最后才以定义的形式表达,如函数、极限等。定义是准确地表达数学概念的方式。

许多数学概念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学符号是表达数学概念的一种独特方式,对学生理解和形成数学概念起着极大的作用,它把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思维过程简约化、明确化了。许多数学概念的定义就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增强了科学性。

许多数学概念还需要用图形来表示。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图形,如平行四边形、棱锥、双曲线等。有些数学概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比如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等。有些数学概念具有几何意义,如函数的导数。数形结合是表达数学概念的又一独特方式,它把数学概念形象化、数量化了。

总之,数学概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应有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等不同角度抽取概念本质属性,在准确把握概念外延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学习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

2.2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定位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经历对实际背景的感知与抽象、概括的过程。

(1)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应该准确地给它下定义。对一些基本(原始)概念,不宜定义的也应给予清晰准确的“描述”。通过给概念下定义的教学,让学生从定义的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根本区别。并注意对同一概念的下定义的不同方案,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2)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必须克服形式主义。课内应通过大量的正、反实例,变式等,反复地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归纳,使之与邻近概念不至混淆,并要解决好新旧概念的相互干扰。

(3)概念教学还必须认真解决“语言文字”与“数学符号、式子”之间的互译问题,为以后在数、式运算中应用数学概念指导运算打下基础。使学生把代表某一概念的数学符号与概念内涵直接挂钩。

(4)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数学只管计算,何必花时间学概念”之类的错误认识。重视概念课教学的启发性和艺术性,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概念学习的高度重视。同时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如选择答案、填空、变式等),从多个侧面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3.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型分析

课型1:从整体背景到局部知识的结构教学(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

(1)背景引入――介绍数学对象的相关背景。

介绍集合论及其发展过程的相关背景。

(2)材料感知――借助具体事例,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入概念。

问题1:我们学习过哪些集合?

问题2:你能再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3)分类辨析――以实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使用反例,鼓励学生大量举例)。

问题3:你能说出你所举例子的特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概括所举例子的特点。如果学生仍不能有效地提炼出集合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师可以作如下的提示:“请所有的男同学站起来;请所有的高个子站起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确定性”。

(4)提炼本质――提供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进行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不同例证的共同特征。

问题4:你能概括出所举例子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吗?

师生共同概括所举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

(5)抽象命名――概念的明确与表示:下定义,给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文字的、符号的)。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6)巩固应用――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

问题5: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集合?

学生阅读教科书,自己尝试整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归纳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表示集合的三种方法:自然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及图形语言。

(7)概念的“精致”――纳入概念系统,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

课本例1与例2;课本第5页练习1,2。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析疑。

除集合外,以上教学流程适用于一般数学对象的抽象概括,如命题、向量、数(复数)、数列(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角、事件等,它们具有相同的学习“基本套路”,即按“背景――概念――表示――分类――性质(关系及运算)――应用”展开。

课型2: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结构教学(以《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为例)

(1)背景引入――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

问题1:如图抛物线中,试找出相关的不等关系。

(2)概念形成――让学生自己举例或提供大量材料,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辨析,学会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它们的本质特点,形成上位概念。

问题2:数学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含有不等关系的例子吗?

学生每人至少各举一个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并在小组交流,独立归纳概括出不等式(组)的概念。

(3)辨析比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和体会哪种分类更合理、更准确,并注意特殊情况的研究和思考。

问题3:你能对以上所举例子进行分类吗?

第一层次:独立进行分类,并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分类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第二层次: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和体会哪个分类更合理、更准确,并注意特殊情况的研究和思考。

(4)抽象命名――引导学生根据各种分类结果的本质特点,对各种关系进行命名,从而得到下位概念的各种类型。

提炼出不等式的概念,并对不等式进行分类。

根据字母所在位置进行分类:整式不等式,分式不等式,无理不等式,……

在整式不等式中,根据字母的个数进行分类:一元不等式,二元不等式,……;根据字母的次数进行分类: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

在此基础上,学生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形式,以及不等式组的概念,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5)巩固应用――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

问题探究(课本素材)

(6)整体认识――从整体上认识与概念相关知识内容及研究套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方程(等式)的知识内容,如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梳理相关知识结构。

类比方程(等式)的相关内容,构建不等式的知识网络。

课型3:探索数学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函数的概念》为例)

(1)概念的引入――通过复习回顾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概念,学生经历材料感知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概念。

问题1:函数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函数?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基本初等函数,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认识,揭示函数是用于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

(2)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或数学实例中概括出概念的本质。

问题2:y=1是函数吗?y=x与y=■是同一个函数吗?

展示课本三个实例并提问:

问题3: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变量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概括概念――学生尝试给概念下定义,在小组交流、全班研讨中不断完善对概念的精确描述。

问题4:你还能举出一些相关的例子吗?你能归纳概括出一般结论吗?

除了课本中的三个实例,让学生大量举例(可以是已经学习过的基本初等函数),通过聚类分析提炼抽象本质属性,获得函数概念。

(4)理解概念――从概念的内涵与处延、概念的要素理解概念。

问题5: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函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函数的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②函数的表示法:解析式、图象、表格。③函数记号y=f(x)的内涵。

(5)应用概念――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作判断的具体步骤。

问题6: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利用表格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要素进行归纳与类比,并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几何画板)画出函数的图像帮助理解上述函数的三个要素。

(6)形成认知――归纳总结概念的形成过程,概括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问题7:你对“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这句话有什么体会?构成函数的要素有哪些?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函数的例子吗?

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初三化学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

一、引言

化学是初中学生从初三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其学科的一些特征,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觉得既陌生又新奇。尤其是渗透在各个实验当中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更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像学生渗透化学的原理和概念,让学生在抱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掌握并运用化学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很难对许多概念进行深层把握,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学生正确解答习题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化学的概念教学,本文拟从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实验观察法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二、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naHS04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naHS04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三、从内涵和外延方面充分了解化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