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保小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2:02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1

关键词: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处于有利地位,企业不仅要积极创新,从而拥有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还应该得到自主知识产权,使其成果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目前,在我国企业构成中,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社会、研发新产品、提供就业机会、申请专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

中小企业主要特点是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及技术密集,它是知识产权型企业中的典型,它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及拥有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及创新能力的高低,还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可以健康并且快速的发展。虽然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创新机制灵活,并且能按照市场需求快速跟进、调整产品,但是,因为企业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及保护方面还有很多漏洞,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企业由于缺乏一些关键技术,而阻碍了其发展,所以,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政府要时刻关注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动态变化,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力及核心竞争力。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不利因素以及挑战,比如说人才缺乏、资金来源不足等。因此,政府就需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加强支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主要包括:

(一)基于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

公共产品的配置,是由政府参与从而实现配置。但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必须有公共产品支持。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周围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公用服务及公共设施等建设质量越高、越完善,那么就越能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

(二)基于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政府推动市场发育,市场主体成长需要政府来规范。政府需要规定法律来规范市场交易规则,并保护财产,所以,政府要干预市场经济,来维持市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比如说,根据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及运用,建立有效调节规范体系,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创造安全有效、公平及自由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

(三)克服中小企业自身提升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瓶颈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要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来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从而不断提高竞争力。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过程,是创造、保护、管理并运用由主知识产权的过程,是由设备、资金、人才、技术等组成的。在提升自主知识产权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与外界交流信息、能量、物质等,使其自主知识产权能够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进化提升。因此,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及人力,但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资金,受到规模限制,很难保证为创新投入充足的技术和资金,而且管理制度不规范、人才缺乏,这都是制约其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瓶颈。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在财政、税收及政策方面给他们以支持,通过规定制度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突破瓶颈,为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提供好的环境。

政府支持对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作用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要比大企业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不但受微观空间环境,还受到地域文化特征及经济要素条件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和全球范围内各大企业的价值分工、产业链、技术扩散及转移相联系。

(一)为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此过程需要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社会金融系统等各方面的参与和相互合作。所以,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合作便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内容。如果政府能够制定出与此相关的一些政策来引导并鼓励各个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那么这些措施便可以有效督促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中组织关系的改善以及所必需的资源之间的整合。比如说:我国制定了一些有关政策的支持,使得产学研究以一种新的创新形式发展并完善,大幅度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

(二)为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提供好的文化氛围和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过程,会和外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这个过程不但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还要有环境保障,比如良好的制度等。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环境保障,他们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制度环境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设立企业管理机构。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立,能使国家促进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政策更好落实,并协调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间的关系;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制度是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稳定提升的基础保证。政府必须加大法规建设和政策力度,其中包括投资、产权保护、人才和税收等各方面,这样就可以给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还能够向重点产业进行政策倾斜,从而来吸引人力、物力、财力等流向这些领域,重新优化并整合资源。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2

论文摘要:介绍知识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分析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和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提出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物流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物流信息化更是力兴未艾。但随着个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山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囚企业如马十基、tnt.  ups早已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小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1 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日前还没有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囚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厂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 cnv 1o<协mamagcmcnt   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仲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厂}一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小在遍及社会厂}一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力法和内容小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小例外。

1.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小只是管理}_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_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了!< }}、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卞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此小明显的信息如员}_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小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i}}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_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_通过卞观能动性地发挥来小断利用、挖掘、产厂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l冻ii i的思维模式和}_作作风小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_的积极性让他们卞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员}_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卞动贡}’rr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勺_相交流裨辛hl谰漏共同提高。在吸收厂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_作中通过结合实助、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小ikl}tl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小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2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苹早已显得力小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厂]一。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  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卞要有以下)助面的影响

2. 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卞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小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刊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泳搏及时调整发展力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卞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力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 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个球化和囚(’il}贸易的匕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厂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小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勺_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肘各部门的1办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小但能够及时厂解政)付部门的政策和规划力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卞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 3优化物流力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小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力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厂卜成最优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小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做出吏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会立即吏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若参后市场发展的步伐。

2. 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日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个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厂}一。绿色物流的最终日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它包括产品厂}一少扭、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厂卜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厂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厂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厂}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自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_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力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厂卜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ps.  (}15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此战略力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力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3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厂新的变苹个球都已掀起厂“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厂}一的时间并小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厂}一事物理论和实践力面也有待完善。保密、陇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儿个力面

3. 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_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卞动参与进来。}_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厂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厂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小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小断更新的对员}_的培训小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_的能力循序渐进小断提高。

3.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卞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此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_能力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此功能模块力便成员间使用电r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_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卞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  }_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力面的例如  }_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力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厂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厂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厂自己的人厂}一价值。在员}_功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j l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_创新的积极性。有厂员}_卞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

3.4进行组织结构变苹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传统企业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领导在作业过程中过于注重制度化这虽然有益于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却小利于发挥员}_的卞观能动性也使组织失去厂创新的源动力。中一纯事业部组织相比职能型组织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有必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立现代事业部组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卞管(:ko  " o知识中心在知识卞管的领导下负责对企业现有知识资源进行优化并小断创新提高整个企业和员}_的知识水平。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质押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26-02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专门研究部署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中小企业重视的程度。近年来,中小企业在生存、发展方面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融资困难。而中小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在研发新产品、更换陈旧设备、添置新设备等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承,所以,融资困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子,成为政策鼓励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身价值,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除极少数中小企业进行了知识产权融资之外,其他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仍然是靠自筹资金,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很少。由于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建设方面欠缺,不能够更好的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资金的短缺使得许多中小企业不能更好的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失去了市场的良机。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可以使知识产权融资这一可贵的新生事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内涵

知识产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这些成果依法享有由此而发生的具有时间性、地域性、排他性、可受保护性与受益性的民事权利。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应该围绕着知识产权的开发、经营、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进行。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是指中小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获取活动,包括专利技术的研发、商标设计、工业版权和商业秘密的获取等;知识产权经营是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经营活动,是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预防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侵犯,以及对被侵犯的知识产权的维权活动;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在国际与国内法律制度框架内,对企业的有关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形成、利用、受益、处置的过程进行协调和资源优化配置而进行的各项组织活动,其基本任务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知识资源最优化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这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要谐调发展。

三、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现状

2l世纪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已从过去的土地、资本等转变到现在的技术竞争上来。中小企业要想摆脱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提高自身竞争力,那就需要拥有自主的创新能力。发展得比较好的有名中小企业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把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源泉,作为抢占和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建立专门机构,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开发、积累、保护和运用。事实上,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知识产权建设完善的企业。企业凭着对专利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产生的合法垄断,不仅可以保护自己创新成果不被窃取,而且可以为企业获取垄断利润,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持续发展和壮大,靠原来的粗放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只有拥有知识产权才能使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利益得到保护,激励和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做强、做大,提升竞争力。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均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在数量上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都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建设提供了扶持政策,培育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保障。我国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政策平台上,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到2006年10月底,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0%以上,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80%,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中央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性技术竞争与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断增加,使得知识产权不仅对我国外贸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成为部分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中小企业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遭到打击,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方面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壁垒,限制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就不可能越过知识产权壁垒。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将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越过这道障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中小企业解放思想,转变经营理念,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仿制、依赖低价格优势了,逐渐向科技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进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知识产权开发问题。知识产权开发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由于外观设计专利技术层次较低,实用新型专利只适用技术领域有限,因此发明专利在三种类型的专利中占居核心地位,它代表了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水平和层次。但是,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消耗资源多、经营粗放、加工简单。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在本行业的产业链中还处于低端,其中许多中小企业的产品仍然处于模仿和仿造阶段,技术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企业的规模较小,投资研发能力有限,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因此,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极少。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大部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意识淡薄,不知道很好的利用知识产权信息。最新、最好的发明创造,有90%以上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反映出来。专利信息是首选的竞争情报资源,在研究开发工作中,如果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研究费用,节省60%的研究时间。企业在科研立项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及申请专利时都应关注相关知识产权信息,这对企业的决策、了解竞争对手、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贸易等活动都是有利的。重视知识产权信息可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活动,加大我国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不强,造成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闲置,同时在科研开发工作中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使中小企业本来就有限的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都是一种损失。

2.知识产权经营问题。知识产权集技术、经济、法律于一体,企业知识产权经营在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发展中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其它任何经营不能替代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经营,可以有效遏制竞争对手,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发展渗透着知识产权经营的运用,企业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开发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同时它本身构成了企业营销内容和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企业知识产权经营已经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份额的重要工具。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却阻碍了其开拓市场作用的发挥。此外,中小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中,常出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权属不清,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我国的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和成果转化法中,规定了成果持有人或转化获益人对成果发明人的奖励额度,并对技术入股作了明确规定,允许以技术作为无形资产进行入股,但实际操作有许多困难,技术如何评估定价,所占比例是否合理等都难以体现个人和企业的利益均衡,直接阻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

3.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竞争资源,应该与人、财、物一样,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和经营要素。知识产权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的现实是,只有极少部分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众多的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欠缺,尚未制度化。没有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人才,也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专门机构。有关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往往由企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代管,职能不明确,只是空架子,并未能真正发挥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作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开展,也影响了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发挥作用。

4.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树立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意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知识产权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保护创新、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制度。中小企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创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知识产权被侵犯。中小企业的技术成果以及注册商标量等知识产权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成果都已受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取得专利和商标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维护才行。一些企业在取得专利和商标后就不与理会,由于没有按时缴纳维护费,使得专利和商标失效,得不到法律保护。在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护创新成果上,中小企业还有不少的差距。此外,个别中小企业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方面还有不尊重的现象,存在侥幸心理。企业管理者很明确地知道本企业的行为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却明知故犯,认为自己的行为未必会被权利人发现,即便被发现,其侵权赔偿的数额也不会很高。甚至侵犯到国外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时,还自豪的认为是“洋为中用”。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企业必须树立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并学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身的企业形象,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知识产权建设对融资的影响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知识产权建设中资金的短缺,使中小企业不能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经营和管理,从而不能够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在能够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的条件下,又因知识产权的欠缺而不能够迈过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的门槛,无法获得相应的资金。造成了融资困难企业资金短缺知识产权建设投入少知识产权欠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困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何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那就是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开发的力度,这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有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注重知识产权的建设。原因是知识产权建设过程中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撑,而中小企业本身就资金短缺,再加上融资渠道有限,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在知识产权建设中进行有效的投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只有以下几个途径可选择:一是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吸收内部职工的资金;二是民间高利贷,高利息吸收民间的资金;三是银行贷款,通过质押担保从银行获得资金;四是发行债券,公开向社会借款;五是股票上市,企业股份化以后,通过股票市场获得资金。前两个渠道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受到集资规模和有关管理规定制约,而民间高利贷与法不符,并且利息之高也会使企业难以承受,又易引发债务纠纷。后三个融资渠道虽然有规模大、融资成本低等特点,但由于门槛较高,手续繁杂,再加上自身的信用问题,中小企业要获得较多的资金谈何容易。一般的中小企业都是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在经济发展运行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其从业人数、资本量以及市场份额都较少,在相关产品的市场中不具有垄断力量。由于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小、自有资金偏少,因此自身的资金积累不多,不能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因此技术创新投资者在向中小企业投资或借贷时也相当谨慎。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落后,财务管理水平低,资信等级普遍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中小企业贷款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使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慎之又慎,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知识产权开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发明创造需要制作样机、进行试验,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保护需要专门的机构设置,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中小企业如果不能够获得必需的资金,这些就无从谈起,就不能够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现在我国开辟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路子,由于原来没有进行知识产权的建设,所以只能够望洋兴叹、束手无策。中小企业只有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就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有了足够的市场份额,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获得更多的利益以后就能够抽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知识产权建设,扩大自身的知识产权。从而又能够利用知识产权得到更多的融资,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即:拥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企业资金加大知识产权建设投入获得更多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使这种良性循环继续下去,关键就是重视知识产权建设。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建设在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是影响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个关键门槛,必需引起重视。不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也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如果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那么,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就是这一基础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没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就不会有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的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企业的竞争力,而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生命力源泉,因此,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总体竞争力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应该紧密配合和有效合作,认真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解决知识产权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法律、法规上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注:[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2009-ZX-59]

参考文献:

1.徐文.石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内容.天然气经济,2006(6)

2.肖居孝.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党史文苑,2007(14)

3.冯晓青.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2005(5)

4.潘金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办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1)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有效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已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这一激烈的战场中能否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4200万户,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吸纳了全社会75%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出口额和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58%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这些中小企业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面临着知识产权的困惑,并没有对自身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口。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现状与实施环境

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方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有利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有利于国内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生成更多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由于国外跨国企业相继进入我国,在我国采取的“产品未到,专利先行”的方法保护其技术、产品和市场,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中小企业置身于如此激烈的国际环境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紧迫的压力。据南京中院的一项调查,2003年~2004年南京民营企业涉讼知识产权案件174件,其中2003年78件,2004年96件,上升23%。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涉及纠纷的领域比较广泛。调查情况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雕塑业、医药业和新技术企业等行业竞争激烈,涉讼企业希望通过知识产权诉讼合法地排挤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案件的诉讼标的越来越大,一些案件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为不断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200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成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并由吴仪副总理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强了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然而,我国知识产权起步毕竟较晚,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

二、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较少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和技术,一些行业整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行业仿制率高。许多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到位。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有形资产的投入,对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认识不足,不善于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有些企业虽然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却连一项专利都没有。在申请专利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是出于真正保护自己的自主技术的驱动而申请专利保护的,而是把申请专利作为申报项目所不能或缺的、或是为了获得政府的奖励、宣传公司形象的一个过程来由别人提醒操作的,所以可想而知,这些企业主动申请专利的又有多少?对获得授权的专利又有多少保护和维权意识?往往会出现直到自己研发的的技术、创立的品牌被他人抢先申请为专利或注册为商标,形成“知识产权壁垒”,反过来制约使用的时候才意识到不得不化重金赎回本属于自己享有的知识产权及应由自己占领的市场份额。笔者接触过一家成长中的小型企业老总,企业在委托别人开发核心技术时,居然没有任何的书面约定,当问及技术成果的归属权时,对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也是一无所知,企业没有自己的法务部门,更不用提知识产权法务专员了,在技术开发时基本上是不去检索现有技术的,在交流中发现他们虽然有朦胧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却又舍不得化钱去委托专业人士协助完成整个技术开发合同及其通过专利检索来确定开发方向,或是通过商标检索来申请自己的品牌。

2.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一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缺失、管理制度匮乏。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2年《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调查报告》,在1245家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152家,占有效样本的13%;设有兼职机构的企业676家,占57%;专、兼职机构都没有的企业350家,占30%。配备知识产权工作专职人员的企业只有157家,占13%;配备兼职人员的企业766家,占65%;专兼职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企业262家,占2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2年《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1245家企业中,制订了知识产权内部规章的企业有425家,占有效样本的36%,正在制订规章的企业有365家,占31%;没有制定规章的企业395家,占33%。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正在建立或者根本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规章。二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缺乏。这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薄弱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美国iBm公司专利工程师有500多人,微软公司全球25000名员工近五分之一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索尼和日立公司均有300多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而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司法领域,大量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经营人才几乎是空白。

3.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据统计显示,我国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并且很多企业不够重视他人的知识产权。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000多种,而其中99%是仿制;农药146个品种,仿制率达95%;精细化工3500个品种,仿制或低档产品占97%;我国是集成电路使用大国,但大多数中小厂商没有自己的设计能力,还停留在芯片封装等低级附属生产阶段,无法与国外竞争。同时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与企业的经营额也成一定的正比关系,有数据显示,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其中一小部分企业在其他企业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仅仅与已有的某个产品线个别技术的解决或改良,几乎没有可以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的技术。中小型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的专利均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偏低。我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含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小企业往往是由于销售侵权产品而被行政机关处罚或者被权利人起诉,甚至有些企业明知生产和销售的是侵权产品,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搏一搏,有些企业虽然拥有知识产权,员工的流动,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对知识产权无形价值认识的不足,往往又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重视不够,企业对知识产权无形价值认识的不足是他们一个致命的弱点,也是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中小企业宜采取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如火如荼展开,倡导创新创业的风尚正在形成,这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小企业想要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纷争面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采取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1.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知识产权的价值既包括其基本价值,也包括其运用价值。例如一项专利技术,不仅要明确这一专利主体是谁,这一专利权所受法律保护的范围有多大。还要明确这一专利的运用价值,比如实施后所能带来的潜在价值或许可给第三方所能带来的隐含价值。这就需要企业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管理者和广大职工都能意识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国家法律赋予产权所有者的一种特殊的合法垄断权利,可以通过对市场的独占而实现超额利润,是更为有效的竞争手段和更为强大的竞争武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体现,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2)加强培训,促进企业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将知识产权培训纳入到企业内部的培训计划中,制定具体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先行将企业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输送到专业的培训机构去培训,再由该人员具体负责给企业全员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邀请单位的法律顾问、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或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对全员进行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利润的核心转化模式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3)培养员工的保密意识,在员工出席专业领域的会议,发表学术著作、演讲时,很有可能正是竞争对手一直寻求的关键信息。所以,对企业员工发表专业性文章、出版著作以及相关讲演等做相应培训和教育,必要时,应进行适当监督及控制。同样,对于广告、展览等可能失密的活动也应进行相应知识的培训、乃至检查与控制,以防止失密。

2.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发达国家企业内部都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一批专业人才,负责分析专利信息、专利申请、专利开发、专利转让、专利保护、专利诉讼等知识产权工作。例如,日本日立公司的知识产权部约有360人,丰田也有150人;国内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华为都设有知识产权部。这些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的企业均制定有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且各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大小等情况不尽相同,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现状,宜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立应与国情、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可设立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者或企业研发部门或企业法律部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只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其中有条件的中型企业可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建立专门机构,其他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从社会中介机构中聘请知识产权顾问,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但企业内部依据工作需要也应明确承担知识产权工作的机构及专职或兼职人员,由该机构或人员负责与知识产权顾问的联络及协助知识产权顾问开展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2)为避免小型企业势单力薄的缺陷,可建立行业保护联盟,对侵害加盟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联合对策及行动。通过企业组成行业保护联盟或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使知识产权制度行业化和社会化,这是更广义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范畴。

(3)企业内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使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企业的保密制度、对职务知识产权归属的规定、保密文件的归档、知识产权的创造奖励制度、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制度等。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合理利用和扩散。积极应对处理企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纠纷或争端,将平时在有关知识产权研发、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用制度的形式要求相关人员予以记录和保存,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

(4)要善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是装点门面的饰物,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知识产权是诉讼中的权利,其价值通过诉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采取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种途径,中小企业可以在单个案件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任一途径。

3.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形成。中小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开发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突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口,这就需要中小企业采取以下的具体措施:

(1)改变思路,将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初级模式调整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分配上,逐步加大对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研发经费比例,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公有技术,结合企业特点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注意追踪了解新近失效的专利技术,发现有应用价值的及时利用加以开发。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节约开发成本。企业要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专利信息利用机制,开通专利文献检索渠道,了解最新专利信息;对相似技术由专业人员进行侵权分析,避开侵权技术,并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合法性。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专利信息占整个技术信息量的90%,在技术研究各个环节中,企业善于利用专利信息不仅可以提高研发起点,而且能节省40%的科研经费和60%的时间。同时企业在产品投产和销售前都要进行专利检索,以免侵犯他人专利权。现在网络上国内外大部分专利说明书都是免费全文提供,这就给企业提供了方便。

(3)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按照“利益享受、风险共担”的原则,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取得知识产权后,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促进产业化。对企业内部暂不具备转化条件的知识产权,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入股等办法加速实现产业化,有些项目可通过技术市场向外转让许可使用,促进知识产权的流动和扩散,实现动态中的保护和增值。同时,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或持有人可采取股权激励机制,使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分配中,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科技革新潜力。

目前,各级政府为鼓励中小企业获取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和资助奖励措施,如对专利申请被授权后的资助、对软件著作权登记后的资助等等,作为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彬: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思考[J].知识产权,2008,(1):50

[2]刘红兵: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若干问题研究[n].江南时报,2006-07-08:(12)

[3]熊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设计思路.http://info.feno.cn/2007/120704/c000055442.shtml.

[4]朱婀丹: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选择[J].山西科技,2006,(2):24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特点;对策

胡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可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质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目前有5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60%的经济总量、53%的财政税收、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80%的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样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整个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也至关重要,上述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最具活力的重要生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力量。

自主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经设计制造,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造过程,其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所述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有这样几层涵义:一是中小企业要加强原始创新,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使用新工艺或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将已有的各种相应的技术成果融合汇聚,系统化地组合成具有新特点的产品,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充分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认识到自主创新才是企业赢得市场优势,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始终牢牢掌握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永远的胜利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实践表明,相对于大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特点:(1)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产业分布面广,使得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环境不同,所以它们自主创新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多样性方面,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特别是服务创新,它可大可小。无论大创新,还是小创意,只要能够带来被消费者所认可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就是有价值的,就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它投入少,对市场需求反应快,因而是最适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式之一。在广泛性方面,由于中小企业所涉及的产业面广,导致其创新成果分布的领域和影响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2)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对市场反应快,自主创新决策灵活的优势。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在管理形式上一般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部门层次少,人员精干,协调配合较为容易,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联系紧密,因而对市场信息和环境变化反应快,个人的创新意识能迅速成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创新决策方面比大企业果断灵活。

(3)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单一,容易培育成具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企业。所谓“专”,就是“专业化”,专注一个行业、专做几个产品、专门服务一类客户、专心开拓一些地区;“精”,就是“精细管理”——精良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就是“独有或更好”,即抓住客户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产品特色、服务特色等;“新”,就是“创新”,要以新设计、新产品、新款式、新包装、新形象等,不断满足客户的新需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这就使其能够相对集中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等力量,专门从事某项技术的研究,使企业在生产的某一领域或服务的某一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容易走上“专精特新”的道路。

(1)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企业愿不愿意创新,想不想创新,既与自身能力有关,也与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理念有关。由于自主创新的风险性很大,这令很多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望而却步,所以许多中小企业更愿意向投资回报高、回收期短的行业投资,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重要力量,也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的激励制度不够完善,经营环境与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难于承受用较高的成本引进人才,无法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创新型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3)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开展自主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主要来源于少量的自有资金。中小企业由于自有资本金少、规模小、利润率低、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落后等因素降低了它们融资的信誉度,使得它们取得融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比大企业困难,因此造成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在资金上的扶持力度不够。尽管政府近年来出台了许多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扶持政策,但是它们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十分有限,中小企业对政策的力度和针对性普遍感到不足,而且政策原则性的条文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措施少,尤其是贯彻落实情况差强人意,因而政策的扶持效应并没有能够完全释放出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

(4)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健全。拥有知识产权是企业赢得市场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应有的力度,自主创新就不能发挥作用。目前社会上假冒专利、名牌的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模仿的成本低、见效快,而自己辛苦开发的产品很快被模仿,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自主创新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不愿意进行创新活动。

(5)信息不畅妨碍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需要对有关的科技信息、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向、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市场信息有足够的了解,需要对有关的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而信息不畅则影响了中小企业对于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从而妨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和转化活动。一方面,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技术市场,中小企业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并不通畅,获取的行业技术信息不及时且较为凌乱;另一方面,技术交易平台的不完善也妨碍中小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1)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自觉行动。中小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证,增强创新意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首先企业的领导要提高认识,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认识到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讲,不创新、就会被动,就可能被淘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弥补中小企业的不足。其次尽量为员工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氛围,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工作的激情,使创新的意识融入到他们日常的工作中。此外国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倡导脚踏实地的创新精神,大力宣传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自觉行动。

(2)要从税收、融资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首先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落实面向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调整传统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结构,将财政政策作用的环节由直接生产环节转向研究开发环节,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平政策环境。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一是继续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投入,使担保机构的实力更强、覆盖面更广,能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数额,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3)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大力培育各类技术中介组织,促进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其次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共性技术的投入与供给,有重点的建立一批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自主创新服务。三是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以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中小企业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优化人才使用的环境。中小企业要解决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更新,鼓励员工为自主创新出谋献策。二是将自主创新与分配制度相结合,不断激励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采用企业股份、期权等形式吸引人才,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文化氛围,以留住他们。

(5)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政策。国家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合法的知识产权行为,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自主创新的4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保驾护航。

[2]杨德才.论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J].中国发展,2009,5.

[3]肖智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J].企业导报,2009,11.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6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今波及世界的企业创新浪潮密切相关。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新经济时代。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把新经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指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的新经济则仅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联网杂志社《新经济百科全书》认为:“在新经济里,人们靠脑力工作,而不是依赖双手。在新经济里,创新比大量生产更重要。投资人中意的是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不再是机器”。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美国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的活力,更是探寻发展之道的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一事实的说服力是毋庸质疑的,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的。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在美国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创新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地区)形成气候?美国的企业追求创新是天生的本能,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新经济引发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品牌、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许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根据统计和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说:“据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到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其中美国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的14%提高到了55%,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和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下降到了只有14%和4%。

(二)“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知识和技术贸易”正在加速增长,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间,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为66.2%,大大高于制造业44.8%的增长速度。全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13%左右提高了近1倍,而同期的低技术产品出口则明显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高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成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也大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同其他的竞争因素(如开发研究、运筹设计等)相比,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人们“干”得少了,“想”得多了。半导体微型芯片的制造成本大约70%是来自“知识”投入,而劳动力成本只占12%。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三)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经济的发展正是有赖于一批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和资源更是由低成长产业不断流向高成长高科技产业。美国科技股市值由1990年的3000亿美元激增到1999年底的4.5万亿美元。科技股占美国股票总市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0%激升到2000年初的33%。高科技上市公司激增,使得美国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由传统产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技术关联在产业关联中作用增加,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技术关联,使得新经济中一个产业部门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相应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四)激烈的科技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加之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成为企业求得稳定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在信息时代,不是大公司打败小公司,而是增长快的打败发展慢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二、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这里特指的是在企业周围由于共同需求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环境对创新的推动力不容忽视,最为典型的要数我国著名企业——青岛海尔电器集团。1984年它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人民币的集体小厂,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到现在,海尔成为拥有400亿人民币资产,年全球营业额近50亿美元,产品遍及全球,在世界白色家电领域排名第6位的国际化大企业。它靠的是什么?一靠创新、二靠企业文化、三靠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四靠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可谓是海尔经验的核心和精髓,而扶持和保护这种创新精神则得益于青岛市政府。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岛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真正地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百姓服务,所以,二者最终不谋而合,目标一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政府为企业服务也是尽心竭力。这样,企业处于一个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经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强势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诞生于青岛就不足为奇了。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随着小型企业在全球地位的逐渐增强,小企业创新日益得到关注。根据美国小型企业协会(SBa)的数据,全美55%的企业创新是来自于小型企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行政、管理、金融、诊断、培训、国际化、信息化和计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以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为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tpCC)的作用最为突出,tpCC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中小企业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性质、范围等的调查和认识,弄清中小企业在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最有效等,然后通过实施简化的、一条龙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出口商获得出口前的流动资金。(2)政府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tpCC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办法去筹集资金来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尤其是应该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3)成立贸易信息中心,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4)组建出口协助中心,并将其扩展为覆盖全美的出口协助网。这些中心,集中了美国有关部委的服务和计划项目,开展着范围广泛的出口协助活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出口,鼓励其开展国际经营,美国政府从资金、人才、信息、机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作法是独具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值得我国借鉴。

三、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认为:制度高于技术。在此可以将美国与日本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以及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文化界都陶醉在成为经济大国的成功情绪之中,美国经济正陷于困境。现在回过头看,这一时期正是各自的转折点。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另谋出路的intel、amD、ti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后重现活力,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陷入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四小龙的综合成本比日本企业更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不幸的是,日本的大企业没有如美国企业一样壮士断腕,而是利用自己与银行、政府的密切关系寻求保护。银行降低利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本国产业。这种保护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问题会越积越多,难免总有掩盖不住的一天。而且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无论是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还是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现展史,都突出地显示了大企业行动的历史性作用,众多中小企业所作出的必不可少的贡献,也是在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框架下完成的。日本的新经济的特点在企业层面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以大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作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新经济范式典型代表的风险投资,在日本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承担的,间接融资的性质和场外交易范围较小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美国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日本称之为tSJ。但是,tSJ的数量并不记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数字,并且tSJ在日本发展也不快,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是大银行、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占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70%以上。由于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资的相当大部分属于融资业务,决定了它们势必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传统企业而不是创新型的高技术小企业。积重难返的制度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企业不仅拿不出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顺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而且在近l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以至企业倒闭。由此可见制度、体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

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不仅在立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屡屡受到外国公司的,威盛接连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国内DVD厂商全面妥协,以及最近发生的思科华为侵权案,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争夺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自我保护的意识。超级秘书网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7

关键词:外部负效应;污染治理;环保意识;“R3”原则;循环经济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劳动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9%,国内生产总值50.5%、税收的43.2%、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7.1%和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75%以上。但是中小企业又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污染负荷约占工业污染50%,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登封市的中小企业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垒台支灶,发展迅速。但是,中小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使人们在享受经济上富足的同时,也承受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大量水资源由于中小企业的工业污染受到破坏,导致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无,乃至无法饮用。更为严重的是,该市个别地方因为工业污染严重,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内,对人民生活造成直接污染。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状况并不理想。虽然近年来,登封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告别了工业污水、工业烟尘随处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等现象,但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依然较淡薄,环保工作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如何实现循环发展中的环境治理,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有效利用循环资源。

二、登封市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困境

(一)外部负效应明显,普遍存在偷排废弃物的现象

和其他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外部负效应。所谓的外部负效应指中小企业生产活动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未给他人以补偿,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在中小企业中,高污染的企业普遍重效益轻环保,很多企业存在着偷排、漏排的现象,大量的有害物质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空气,或丢在路边。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废物进行处理需要比较高的成本,该成本直接打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而废弃物直接排放,企业的成本下降,利润上升。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铤而走险,冒着被罚甚至犯罪的危险偷排废弃物,达到将企业的“私人成本”转嫁给社会承担的目的。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引起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高污染中小企业的生产水平常常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二)中小企业往往规模不大,治污能力差

由于资金短缺,信贷能力差,中小企业业主容易选择投资一些规模小、见效快和高污染的行业,如小化工、小造纸、小冶炼、火电和小印染等行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处理三废的设备。即使购买,较高的运行成本影响了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积极性而选择直接外排。同时,中小企业治污技术十分落后,处理后的废弃物依然存在严重超标问题。如登封市的铝石窑企业就是在治理后还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无望的情况下于2006年被市政府实施强制取缔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污染物处理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大型工业企业。随着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污染物在所有工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污染量的增加和处理污染能力低下的矛盾使得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的难度也在逐渐上升。

(三)乡镇中小企业分布零散,管理困难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分布非常零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2000年登封市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由于分布在各个村镇,环保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存在困难。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污染企业往往谎报少报污染物排放量,政府也很难进行核查。有些企业还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思想。即便被环保部门查到违规排污现象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愿意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由于环境自动监控设施还未普及,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不可能对每个企业天天监督,检查人员一走,污染企业有可能还违法排污。中小企业的分散带来管理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敢于偷排偷放废弃物,从而加大了治污难度。

(四)环保意识薄弱,缺乏成熟的监督机制

虽然环保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各级村镇,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矿毁掉一座山的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还是对污染问题不够重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农村居民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由于就业和收入两条绳索牢牢牵制住村民,从而使他们纳口不言,默然处之。农村环保意识的薄弱形成了对污染企业的纵容氛围,使得污染企业有恃无恐,污染愈加严重。因此人们对高污染乡镇企业的放任也是其难以治理的原因之一。

三、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具有其特有的运行原则,它是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原则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即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循环经济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的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的增长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向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转变。循环经济又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正是有了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才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新型的内涵,才能转变我国的生产力和消费方式,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正是有了多赢的内涵,才能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利用循环经济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一)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禀承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传统模式,导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解决乡镇企业治污困境的途径之一。企业应发展内部的循环经济,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反复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在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的循环经济,一个企业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如粉煤灰作为火电厂的废弃排出物,经过加工再利用就可以生产成建筑用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高技术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否则,副产品或再生资源只能被降级或贬值使用。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投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技术进步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变;可以显著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分离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生态材料等;关键技术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为支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中倡导“绿色制造”,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以环境可容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和污染,建立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实现清洁生产。政府加大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开发、推广的资金投入,扶植一批从事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技术条件。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应加强村镇干部的环保知识的学习,提高环保认识,了解环境对一个村镇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平衡,从而对部分乡镇企业的短期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其次,应加强对村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增加学习的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方式时刻提醒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村民了解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通过法律方式制止这些行为,加强对有污染企业的监督,达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同时对易引起污染的企业中人员应着重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污染环境危害的认识,了解污染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自觉减少偷排三废行为,做好有害物质的妥善处理。通过宣传可以使村镇中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环境氛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舆论压力,迫使企业减少排污,加强治污力度。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乡村,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破坏了环境必然在不久的将来受到惩罚。因此,如何减少中小企业的污染保护村镇环境这一问题也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客观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但只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努力,采取合理的措施,众人监督、道德和法律共同约束,一定能有效降低污染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彻底革命,它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登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正在推行的循环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了拓展。各地正在进行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开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叶华.推行循环经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2).

2、苏杨.中小企业发展及环境污染的分析[J].热点坊,2006(2).

3、邵正峰.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D].浙江大学,2006.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知识型人才;流失;管理对策

一、中小企业知识型人才流失的原因

1.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员工的个人期望

不少中小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并没有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发展愿景。他们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想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提升价值。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另外,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导致知识型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小企业的薪酬体系不能真正反映出知识型人才的个人价值,人才在企业中没有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这就阻碍了知识型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为知识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发展机会。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能适度放权,对知识型人才信任不足。一些知识型人才在中小企业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难以让他们施展抱负。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团体较多,对于新引进的知识型人才来说,在中小企业中很难适应企业环境。

2.企业外部环境对知识型人才的影响

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更加巨大,要是企业破产,那么知识型人才的发展前途就会遭遇阻力。并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知识型人才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以及更好的发展,就会不断向更好的环境中流动。在我国,知识型人才十分缺乏,随着中小企业的增多,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型人才的流动幅度增大。与此同时,外部社会因素也是导致中小企业知识型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中小企业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知识型人才,却在其他企业的优越职业条件的诱惑下跳槽了。从人力资源配置来看,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人才的流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可是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这种情况就值得企业深思。

二、中小企业知识型人才管理对策

1.加强知识型人才的管理力度

中小企业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思想,尊重企业的知识型人才的发展愿望,重视人才,满足人才的自我价值成长需求,尽量让知识型人才在企业中获得应有的重视。因为,知识型人才如果在企业中得不到发展机会,无法实现职业抱负,他们就极可能离开企业另谋出路,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留住人才。中小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应该坚持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决执行下去,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重用人才,用人才运用艺术来让他们发挥所长。另外,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人才,积极组织他们关心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使人才融入企业发展中,让他们的职业愿景和才能都能够充分实现。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就是一种“留人先留心”的人才战略政策。

2.依法管理中小企业的知识型人才

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对于合理的人才流动应该得到保护。不过,中小企业又需要防止人才流失带走企业的技术机密,最大限度的降低因为人才流失而带来的成本损失。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保证合理的人才流动,强制约束不合理的人才流动,用法律的形式解决好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合同关系、商业利益保障等问题,维护企业之间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而中小企业必须要通过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来防止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随着市场竞争激励程度的加剧,企业必须要考虑到人才流失带来的商业机密泄露的问题。企业可以制定一个隔离期,根据企业机密效益时间的长短来规定人才与该机密脱离接触的时间,在人才流失前对其进行保密义务限制。

3.制定优越的薪酬福利体系

人才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无法满足其职业成就。例如,人才对于薪酬的期望,对福利的要求,如果得不到企业的较好满足,那么就会选择离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及时的了解企业知识型人才的职业需求,通过多元化的价值分配来满足人才的生存、发展,比如薪资福利待遇、利润分配、晋升机会等等,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4.加强知识型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中小企业在应对知识型人才流失这个问题上,要全面的看待。企业要重视调动知识型人才的生产积极性,对他们进行长期性的职业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而不重视知识型人才的长远发展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人才渴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要重视他们的这种自我发展愿景,为知识型人才制定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说,中小企业要集中精力为知识型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主要是集中在人才职务、晋升制度、培训体系、用人制度等方面,让知识型人才在企业中有充分的发展机会,让他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展宏图,在企业中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完成更多的事情,给知识型人才创造发展动力和发展机遇,让企业和知识型人才获得双重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知识型人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知识型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人才问题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人才流失严重的时代留住知识型人才,并吸引更多优秀的知识型人才,是值得每个中小企业思考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要积极培养员工的忠诚度,给予他们内部发展空间,根据知识型员工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知识型人才,使之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长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军.中小企业知识型核心员工流失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9)

[2]李霞,李志勤.浅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员工流失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17(7)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建立示范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的作用,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依托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加大对示范区优秀、守信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融资培育,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优化县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示范区企业全覆盖。加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档工作力度,确保信用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示范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具有潜在贷款需求的企业档案更新率要达到100%,贷款企业参与外部信用评级的比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有效利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示范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示范区中小企业所获信贷支持不断加大,贷款不良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或者出现明显下降。示范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良好,能够有力地支持示范区中小企业融资;示范区内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工具创新走在全市前列。

(三)加强征信知识宣传教育,实现企业信用等级大幅提升。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明显提升,经营管理不断规范,财务内控制度进一步完善,示范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断提升,3年内a级以上信用企业达到80%以上。

(四)建立相关政策扶持措施,实现创建工作社会效益明显。示范区创建工作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支持示范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技术支持等政策措施,促进示范区内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岗位的增加,为优化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与保障机制。一是县政府成立以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相关经济主管部门、职能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成员的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抽调人行、经信局、工业园区人员组成专班,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的开展,形成“政府领导、人行主导、部门参与、银行推动”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召开和专题召开的形式,深入分析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困难。三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信息的采集。加强与经信、发改、财政、环保、法院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协调,规范数据信息报送,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及时更新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确保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全面、完整、准确和及时。四是加强人行内部协调,整合信用信息资源。人行内部货币信贷、调查统计、支付结算、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协调,强化内部业务部门的信息知会和通报,整合信息资源、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档。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力争示范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建档率达到90%以上,具有潜在贷款需求的企业档案更新率达到100%。

(二)制定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一是出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区创建奖励办法》,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的考核,重点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并运用到评先表彰、政府奖励、政府性资金调控中,提高各方参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示范区内组织开展创建“示范单位”活动,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在示范区开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制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评选方案,明确创建目标,落实创建举措,每年度评选5家示范单位进行表彰,通过树立典型、学习先进,营造浓厚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氛围。三是加强a级信用企业培植工作,提高金融部门的工作积极性。遵循“谁开户谁培植、谁贷款谁培植”的原则,将示范区内企业的a级信用培植任务逐一分配到各金融机构,明确培植主体、时限和责任。同时加大对培a的考核奖励,将a级信用企业培植情况纳入政府奖励范围,扩大奖励对象,提高奖励标准,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培植工作积极性。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培植2家a级信用企业,要制定培植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引导和督促,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通过培植a级信用企业,增大有效投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要依托专业评级机构,联合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引导示范区中小企业开展外部信用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引入信贷审批、政府招标、政策扶持等领域,逐步形成“以用促征”的工作局面。

(三)全力打造利益风险联保机制,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管理协调职能,提供实用信息服务。进一步深化工业园区的功能建设,将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企业事务职能进行整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咨询和服务。二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县政府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拨付财政资金壮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升银行信贷信心。三是充实担保机构资本金,提升担保能力。进一步提高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提升担保能力,创新更多的银保合作方式,提高担保放大倍数,扩大担保业务范围,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发挥信贷双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切实降低中小企业信贷门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四是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内已组建的“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促进民间资本的启动,以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与提升企业信用相结合为宗旨,坚持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五是出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收费优惠政策,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调查了解中小企业办理各类抵质押贷款过程中的各类费用,掌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结合竹溪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将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的综合税费率控制在2‰以内,降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营造更加宽松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环境。

企业环保小知识篇10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托管制度中小企业制度建设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我国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有必要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正好的满足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托管制度,更好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促进企业更快发展。一、知识产权托管现状(一)知识产权托管的作用知识产权托管是一种服务模式,是基于知识产权的法律界定性和长期持有、非货币性、创造经济效益不稳定的无形资产特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企业根据管理需求与托管服务商,在签订严格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授权托管协议下,托管服务商在授权范围内,代为管理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其业务包括:对知识产权战略与发展进行研究,提供专业方案;协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逐步实现知识产权资本运营;协助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培训企业人员;对知识产权注册的各项事宜提供建议及注册,协助完成日常法律事务;完善、监督、落实知识产权的各项管理制度;监测及侵权预警,调整创新方向和内容,对侵权及时进行调查、取证,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协助企业实现名牌的经济价值等等。实行大企业大托管,小企业小托管。〔二)知识产权托管的发展动态目前已有一些城市开始提供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如北京、上海。实践表明通过知识产权托管服务,企业专利经营意识大幅提高,开始尝试将拥有的专利进行策略性的专利转让和许可,部分企业专利经营已经初见成效。(三)知识产权托管的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国内形势看,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普遍不高,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在企业普遍建立起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较少。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多、技术新,但普遍缺乏信息、资金和专利人才。据调查,我国有超过65%的发明专利、超过80%的新产品都来自中小企业,但同时80.2%的中小企业没有知识产权部门,88.5%的企业没有专利交易。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间题也不容乐观。此外,部分企业在缺乏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侵犯着他人的知识产权。大型企业的情况相比中小企业要好一些,但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知识产权顾问的服务,全面提升其知识产权水平。二、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意识,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生存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长远目光投向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政府有效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得到免费的知识产权方面咨询、培训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和申请量增长;中介机构拓展了业务范围,培育潜在客户。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具有如下特征:①预防性:托管制度能有效地防止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②便捷性:实行统一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克服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诸多弊病,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③经济性:托管制度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极具经济性。④保护力度大:托管系统把行政管理、档案管理和司法管理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宏观管理,克服了单一司法保护的局限性,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⑤优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环境:托管系统的建立将能有效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市民的司法保护素质,对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环境起到优化的作用。⑥理论创新:托管概念超越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的意义。实施知识产权托管制度,引人专利机构和专业人才,可以突破中小企业专利管理人才短缺的瓶颈,使企业获得专业服务,并通过更有效地挖掘专利、进行专利布局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还可以获取大量的产权和研发信息,并通过专利交易、维权等活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同时,行业内稀缺的高水平专利人才一人服务多家企业,不仅使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人才的利用效率。三、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建设思路1.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机制配备专职知识产权托管人员,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网络;将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纳人工作目标管理之中,加强对知识产权托管的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2.强化知识产权托管的政策导向把知识产权托管纳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科技计划的制定、项目评估审查、合同签订等各阶段,强化知识产权托管。3.有效开展知识产权托管的宣传培训工作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型地组织开展宣传培训工作,重点在企业领导干部、项目负责人中开展知识产权托管内容和模式培训,保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充分理解托管的重要作用,为托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4.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平台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和中介机构力量,建立企业托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方便企业随时查询、跟踪和监督托管事务的进度,提高中介服务机构托管工作的服务效率,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开展技术创新。5.托管的重点是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知识产权产业化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助推器,托管工作的重点是协助企业推动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充分利用有关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以及网络等渠道,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成功率,为企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增加动力。四、知识产权托管制度的建设内容(一)市场预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多数群众希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有所变革。调研中,群众对开展知识产权托管服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二)服务对象知识产权托管服务的对象,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国有大型企事业及合资或独资企事业单位、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资金的运用资金主要用于托管机构筹建期和运营初期,包括几个方面:租用办公场地,购置基本设备,维持中心日常运行的经费等。(四)业务开展与推广在开展业务经营的过程中要抓住几个环节:确立服务项目、制定各项服务收费标准;建立服务对象级别档案;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服务;定期进行自检和他检;定期进行财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