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6:13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1

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在高一、二第一遍教学时,不要过多地减少课时,追求进度,要纠正只记公式、定理,然后就跳进讲题、做题,错了再讲,讲了还错的旋涡中。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讲了好几遍还出错”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毛病?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还未达到要求,只会照猫画虎,比着葫芦画瓢地简单模仿,题目稍微一改变就不会分析和解决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努力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讲题时要注重题目的分析,展现老师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好每个题目都要将条件和结论进行不同的修改和组合进行变式教学,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规范解题意识和思路,抓好审题的反思,思维定势的反思,解题后的反思,充分挖掘每道题的智力价值,变盲目性为自觉性。尽量不要固化题型,固化解法,固化模式,更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技巧。

另外:加快、加大分层次教学的进度和力度,因材施教;加快、加大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深度等同样对夯实基础起着推动作用。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数学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全面,但不刻意追求知识点的百分比,对支撑数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考查时保证较高的比例并保持必要的深度,即重点知识重点考查,如函数关系及性质,空间线、面关系,坐标方法的运用等内容的考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如函数内容在选择题、解答题中都做了重点考查,而且都有一定的深度,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

对能力考核的强化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数学科高考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排除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强调能力考核,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不能借口能力考核或理论联系实际而弱化、淡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数学命题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近几年来,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题中的一些失误,并不是因缺乏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感觉,而恰恰是因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存在某些欠缺,甚至有所偏废所致。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条理性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标志。高考命题总是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端的构建过程,知识间是有联系的,新知识的获得,高端知识的获得,都是从基础知识的获得开始的。初中学段正处于特殊时期,它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下面我将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基础知识的教学从教材开始

教育教学活动从课堂出发,初中数学的知识教学则从教材出发,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传统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数学原理和习题的讲解,了解和学习到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数学教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深入课本中,实现自我学习。而新时代的数学基础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脱离课本,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加强数学思考。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使用课本教材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在课本例题解析的步骤中,学习基础的数学原理知识。这往往会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习惯,继而影响他们今后数学习题的分析和解答。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每次数学原理的解析时,最好是让学生关上数学课本,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算和讲解,集中思考,共同得出数学原理或数学习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加深对数学原理形成的印象,提高对基本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对课本教材的梳理和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的编选,很大部分是有利于对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者引申性的数学习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水平的划分,继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尽量兼顾到每位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扩大和延展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做出反应和提问,针对自己的数学盲点集中向数学教师提出疑惑,从而在老师的分析与讲解中了解该类数学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基础知识的掌握从练习巩固开始

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练习应用才能巩固,基础知识的获得也需要经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初中生的基础性教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认识到练习对加强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巩固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也需要引导班级全体学生在数学的练习和活动中,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从而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数学技能。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班级上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加强训练和练习,并在数学习题的解答中,清楚了解自己的数学优劣点,进而对学生开展专题训练,尽量减少对基础数学掌握的薄弱点,提升基础数学的整体水平。针对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引导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和技巧,这在后文中会做出主要论述;针对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并要同他们密切联系,鼓励他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同时在加强训练和练习中,逐步提升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要集中对这些数学习题做出分析和讲解,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错题和数学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学生只有经过反思与总结,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数学习题的认识,在今后碰到相似的习题时,才能从容应对,做出最佳的选择或解答。这是数学基础性教学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和解题习惯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中充当着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三、基础知识的提升从延伸开始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高端知识的探究与获取,只有基础知识巩固了、提升了、延伸了,高端知识结构才会搭建成功。对于初中生数学的基础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尤其是对一些数学理解能力不错的初中生来说,提高基础性教学的难度,可以刺激他们对数学原理的探究与数学现象的探索,从而实现数学教学难度与兴趣度的学。首先,前文提到,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对课本教材的解析与讲解,对于课本中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数学习题,数学教师往往会根据课堂教学的状况做出一些选择和调整。而为了锻炼和考查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对教材里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解答,让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度和串联性,进而加强对整个数学系统的掌握和应用。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3

一、系统复习的地位

初中数学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涉及面很广,29章内容,200多个知识点,而用于总复习的时间只有10周左右,教师必须对总复习的时间和内容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保证复习工作的扎实有效。传统的复习一般将总复习分为三个轮次,即第一轮的系统复习,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以及第三轮的模拟训练,按照2:1:1的比例分配,其中,系统复习的时间应该在一个月左右。基础内容的考查一般是课本中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及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作图、基本方法等的直接运用或简单的综合运用,大都比较简单。如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将降低计算难度和计算量,加强对解题策略和解题方法的考查;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降低对演绎推理的要求,限定推理的步骤和辅助线的条数,加强合情推理的考查。在系统复习阶段,特别要注意,遗漏的知识要补充,模糊的知识要明晰,零散的内容要整合,初浅的理解要深化。复习时要切实用好课本,对课本中的内容必须做全面的复习,做到不遗漏、不含糊。

二、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强调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例如“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很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教师在讲解时如不讲细、讲透,学生在应用时就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教师应讲清如下三点:三角形的高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因此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求三角形面积时公式中的高是指公式中的底边上的高;有的三角形的高在底边的延长线上。清楚了这三点,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概念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思维就会活跃,解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三、重视课本,系统复习

初中数学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知识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式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复习时应以课本为主。例如辽宁省2004年中考第17题:aB是圆o的弦,p是圆o的弦aB上的一点,aB 10cm,ap 4cm,op 5cm,则圆o的半径为()cm。本题是初三几何课本的原题。这样的题还很多,它告诉我们学好课本的重要性。在复习时必须深钻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尤其课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有些中考题就在此基础上延伸、拓展。一味地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做大量练习题,其效果并不佳,所以在做题中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做到举一反三。

四、分阶段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一:初中数学课对于新初一学生来说是虽然不是新学科,但它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一年级抓起,初中数学有这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前面的知识学不好,就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很多教师在数学课的授课上既赶进度,又瞬间提高难度,使得一些本来学习很优秀的学生在学科上产生学习困难。针对这一教育问题,我们应该注重降低速度,提高效率,也可以尝试在课下开小灶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成绩。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方法点拨为主线,以思维锻炼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基础知识、考试内容和学习能力提高融为一体。

初二:初二数学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并熟练地运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开始学习几何知识,所以课程难度较高,这时就需要教师强化练习,不仅仅停留在讲授的知识上,还要多给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例题,多加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三:初三面临升学,数学作为一门大科显的尤为重要,在知识层面上比初一初二的时候加深了,而且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还要进行综合复习,所以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就会暴露出大量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注重全面的复习,查漏补缺,通过系统的复习查出学生普遍没掌握好的知识和部分学生没掌握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训练、深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全面,也才会使学生增加高考胜算的可能。

五、搞好核心内容的教学

学生的基础永远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新课程更是如此,任何认为新课程忽视数学基础的看法均是错误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更强调学生数学方面发展赖以存在的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尤其是要搞好初中数学核心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教学,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而且要揭示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把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原则及近几年中考实际情况来看,近些年中考内容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及运算的考查,更重视理解与应用,既不单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过分要求运算技巧;空间与图形的考查,则要求重视理解基本几何、空间观念发展情况、合理推理能力、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及理解证明的意义;统计与概率主要考查现实背景中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技能与概念,考查用局部估计整体、用有限估计无限、用确定估计不确定的统计思想方法。因此,在复习教学阶段不要随意扩大知识范围,任意提高复习题的难度,要抓住基础,掌握其中精髓,为获得好的教学成绩提供保障。

在复习中,可以对日常的一些数学应用题进行归类,对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梳理,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自己不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樊继波.数学复习课的“两个没想到”[J].新课程(小学);2010年03期.

2.陈云辉.提高后30%学生数学复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年04期.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4

第一,吃透大纲,制定系统复习计划

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模拟试卷的制订。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以做到师生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初中数学总复习。

第二,狠抓基础,搞好双基训练

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复习中,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在复习中,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标准》的评价理念,去分析中考试题,挖掘其丰富内涵。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第三,搞好系统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专题训练是这样划分的:(1)数与代数式;(2)方程、方程组及应用;(3)函数概念和几种常见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4)关于线段、直线和角的问题;(5)关于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问题;(6)关于四边形的问题;(7)圆的知识;(8)统计学知识;(9)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这样分类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把整个知识进行分类并做为各个专题复习。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第四,轻松应考,调整心态

首先是提高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数学综合题通常是指综合运用若干个概念、定理和公式,沟通各部分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总复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和模拟的训练。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摸中考题路、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

第五,查漏补缺,进行最后冲刺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5

一、能力与基础并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对基础的掌握不足,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目标中的一对关系:基础与能力。这种现状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法兼顾基础和能力,经常忽视其中某一方面,最终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种能力都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不是要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新课标强调对基本概念与思想的掌握与理解,重视技能的训练,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其实是对高中数学教学和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因而也是特别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

新课标在理念与目标上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更加重视对数学基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双基”教学是认识与理解数学的首要前提。例如,在培养计算能力时,要求学生熟记公式和法则,还要掌握运算的基本技巧;在培养推理论证能力时,要求学生牢记各种定义和定理,还要了解因果推理以及其他一些逻辑关系。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狠抓基础,尤其是对一些核心的思想和重要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加深认识与理解。对教学中一些关键的算法与技巧,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争取熟练运用。可以说,在高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后,也会反过来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巩固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转变过去课程管理太过集中的现状,施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使各学科课程更加适应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三级课程中最富活力的是由各学校自主开发独立编写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独特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弥补国家及地方课程中的不足。国家与地方课程的设置往往重视共性,而忽视了不同地区的具体特点,也就不能满足各类型学校的需要和各层次学生的需求。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开发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面对高中数学新课改及新的目标和理念的出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而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解决当前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

学校应全面分析自身办学特色,综合考虑实际办学条件,充分了解师生的兴趣特长、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等情况,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出体现新课标理念、富有学校办学特色、适合师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贯通初高中数学课程,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延伸。因此必须考虑其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贯通。新课改中初高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习惯都有很大差异。初中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是“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过程,这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建构个体的认知结构。高中教材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注重抽象性与逻辑性,概念多且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教材叙述比较严谨,抽象思维要求提高,知识难度加大,而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计算更加复杂,突出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这一特点。初高中课程的差异导致了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都不能达到高中数学课程的要求。所以初高中课程衔接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教师应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数学思想,认识数学本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创新意识,从而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再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情感,促使学生养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6

“数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结合我在对口高考数学教学指导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口高考数学教学可采取如下方法:

一、钻研课标,注重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的考查

注重考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的考查,注重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双基知识是考查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及各种能力的基础。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教学从一开始就要吃透考试课标,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研究课标,做到备课有针对性,授课有实效性。

1.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脉络

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整个中职数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提高。

2.优化记忆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理解越深刻,记忆越牢固。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几十组,教师如果在总结出“纵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忆,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网络的构建,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时要贴紧课本,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及相关知识点加以概括和适当延伸,使之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要特别重视课本中公式例题和习题所采用的解题方法,要善于总结,丰富解题思路。如教材中数列一章介绍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该公式的推导采用“错位相减法”,通过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而且为一般数列求和提供了思路。 二、围绕课标,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着眼于知识重组,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体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第二轮数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双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诸如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题目的条件、结论,类比、联想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归纳猜想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时教师在数学教学双基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诸如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等等。

3.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

解题方法不同,所用时间就不同,运用技巧解题能节省较多时间,因此,教师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在强化双基、综合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同一个题采取不同方法的解题训练,以待寻找方便快捷的解题技巧,实现时间的最优化。

三、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口高考课标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实现应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从材料的情景问题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寻找知识切入点,去粗取精,灵活运用,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成绩是练出来的,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强化训练非常重要,而训练的目的是练正确率、练速度,让学生在练习中升华到熟能生巧。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解题,俗话说得好:“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分析错误、查找原因,把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保存,并定期让学生温习,指导学生不断总结解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获取精华。

多年来,职校老师始终坚持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面对新的教材、新的考试课标、新的学生特点,若能及时调整数学教学思路,紧紧围绕“双基”,突出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就能进一步提高职校数学教学质量,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1]李全林.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数学命题模式与教

[1] [2] 

学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能力点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高职专业课已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并且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对高职专业基础课进行定位与改革,使其与新型专业课相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与数据结构》建设案例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即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必须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

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虽然都注重能力培养,但各有侧重。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侧重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工具或仪器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分阶段的单项能力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习惯等。专业课主要侧重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与高级技能,即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能力。此外,专业基础课的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服务于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培养,前者应为后者的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考虑以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与特殊性的要求,应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同时能力培养又是学习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改革措施,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仍是普教本科课程的简写本,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显然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将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为了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对接,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切入点。所谓能力点即根据岗位综合能力分解的能力单元,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转换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能力点与知识点是同步设计的。具体地说,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与识记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点要求学生掌握与熟练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也有识记和掌握等方面的要求,但没有明确设计能力点并根据能力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新的突破。首先,能力点的引入体现了根据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的基本思想。能力点是由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而来的,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与明细化,可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渗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能力点的引入能更有效地落实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于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存在广泛的争议,难以把握,但若以能力点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知识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知识点的集合即体现为必需和够用。再次,能力点的引入可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上无缝衔接。高职专业课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能力点显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接口,能力点的训练可为专业课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具体实践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由《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根据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目标,C语言不着重讲语法,而是介绍C语言的编程知识和编程规范;数据结构不着重讲数据结构知识,而是介绍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实现任务的编程。因此,课程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该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引入能力点的概念,并结合知识点进行能力点的设计。

通过能力解构生成能力点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工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编程能力也随之分解为五种单项能力,即调试程序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今后就业岗位的特点,该课程着重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这三种单项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点。具体能力点包括:(1)读源程序,给出一组输入数据,写出程序(手工)运行过程和结果;(2)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程序,写出程序(计算机)运行结果;(3)给源程序加上注释;(4)根据流程图编写源程序并上机调试等等。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基本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内容整合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学内容是能力点的载体,为了构建能力点,《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删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内容重叠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程序设计篇、数据结构基础篇与数据结构提高篇。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细分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见表2,其中教学要求代号的含义见表3)。在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后,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以此实现知识点教学和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转贴于

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能力点训练在编排课程内容时,《C语言与数据结构》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每章设计一个应用任务,并由此引出解决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在每章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内容、任务分析、任务流程图、任务源程序、任务程序结构等。比如,讲到数组和链表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栈和队列时,以学生就餐排队的模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图的应用时,以旅游景点的管理作为应用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知识;二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是强化能力点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试点改革课程,以能力点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集中反映该成果的教材已于2005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6年,《C语言与数据结构》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的具体体现以能力定课程,就是将能力细化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能力点,然后围绕能力点训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案和训练方法。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能力点建设实现了知识点学习与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能力点建设并不是强调能力培养至上。事实上,知识教学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能力训练需建立在知识教学基础之上。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着眼点不同,知识点的集合是学科体系,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能力点的集合是能力,能力点的训练强调“做”。基于能力点的课程建设就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组织知识教学。

能力点建设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群建设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能力型”课程群。课程群中既有专业课,也有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通过能力点连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强化训练某一专业岗位能力。在本案例中,就是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实用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构建成了训练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课程群。

能力点建设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粉笔”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边教学边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区别对待,有些专业基础确实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对于这类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能力点的建设,而是应根据岗位能力训练实际的需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进行能力点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启宏.专业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系统化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率的巩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构建知识体系,制定复习计划

要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就要钻研课本,把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等知识点分析、整合,在掌握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系统归纳、逻辑整合。

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模拟试卷的制订。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要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以做到师生共同努力很好的完成初中数学总复习。

二、狠抓基础,搞好基础训练

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复习中,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在复习中,要根据《中考说明》,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新课标准》的评价理念,分析中考试题,挖掘其丰富内涵。

三、掌握做题技巧

1.通过做题应用知识。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具体到学习上,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做题中来,通过做题来实践知识,既是学以致用,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

2.通过做题发现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应用到学习中,就是做题,通过做题发现问题,发现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发现未能正确理解的知识点。

3.分析错题巩固知识。不要害怕错误,错误是成长必须的代价。做错的题往往记忆深刻,以后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要正确对待错题,合理利用错题,让错题也能物尽其用。

四、搞好系统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专题训练是这样划分的:(1)数与代数式;(2)方程、方程组及应用;(3)函数概念和几种常见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应用;(4)关于线段、直线和角的问题;(5)关于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的问题;(6)关于四边形的问题;(7)圆的知识;(8)统计和概率知识;(9)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这样分类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把整个知识进行分类并作为各个专题复习。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五、轻松应考,调整心态

首先是提高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数学综合题通常是指综合运用若干个概念、定理和公式,沟通各部分数学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的问题。总复习的第三阶段是综合和模拟的训练。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

以对中考命题趋势的准确把握和中考信息的判断为基础;以摸中考题型,抓中考重点、热点为核心;以讲授审题方法、解题规律、点拨应试技巧和思路为切入;以知识迅速积累、能力快速提升为目标,达到提高学生中考总成绩的目的。因为前面通过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的模拟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以及模拟试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

六、查漏补缺,进行最后冲刺

复习冲刺的最后阶段,如何做好考前复习至关重要,学科的总复习,关键是引领学生去经历一个由基础到综合,再回归基础的过程。要做到总的原则是把握基础,查漏补缺,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总之,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能力与方法的复习,专题训练的复习,最后通过模拟考试加以训练,经过这样的系统复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迎接中考时,数学是没问题的,一定会考出好的成绩。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准确记忆定理、公式和法则,掌握数学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而能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解数学综合题的能力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范振虎.中考数学总复习的几点做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基础复习知识网络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10-03

第一轮复习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整理和提升,帮助学生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构建学生的基本数学方法体系。在这一轮,夯实基础,可为后一阶段的综合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基础薄弱的高三学生该如何做好第一轮复习呢?我从事多年的高三教学,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探索,引导薄弱生落实“三基”,夯实基础,并取得一定效果,现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构建知识网络,落实主干知识中的基础题

在高一、高二教学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的往往是零碎的知识点。而第一轮复习,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组”,产生全新认识的过程,将那些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网络,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

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吸收”不了,复习效果不好。针对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在教材处理上要大胆取舍,重点抓好三角与向量、立体几何、函数与导数、圆锥曲线、概率、选考部分等六大大题题型,并对相对简单的选考,三角与向量、立体几何中的常规题、基础题进行落实.方向把握准确,复习效率自然提高。

例如,复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部分,对与三角函数、奇偶性、周期性有关的问题;与三角函数有关问题;应用同角变换和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及化简;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等几类基础题要落实,还要注意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如:2010安徽理科第16题。

例1aBC是锐角三角形,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sin2a=sin(+B)sin(-B)+sin2B。

(i)求角a的值;

(Ⅱ)aB/aC=12,a=2,求b、c(其中b

本题考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向量的数量积,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属中档题,对基础薄弱生来说只要加强训练,注意落实,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二、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交汇处的命题

2010年福建省数学理科高考试题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高考题在考查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性也十分关注,常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命题。由于基础薄弱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复习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板块的横向、纵向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非常有益。

如2010福建理科第18题

例2如图,圆柱oo1内有一个三棱柱aBC-a1B1C1,三棱柱的底面为圆柱底面的内接三角形,且aB是圆o的直径。

(Ⅰ)证明:平面a1aCC1平面B1BCC1;

(Ⅱ)设aB=aa1,在圆柱oo1内随机选取一点,记该点取自于三棱柱aBC-a1B1C1内的概率为p。

(i)当点C在圆周上运动时,求p的最大值;

(ii)记平面a1aCC1与平面B1oC所成的角为a(0%a≤90取最大值时,求cosa的值。

问题(Ⅰ)以圆柱为载体考查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属于常规题,学生可以轻松解决,体现入口宽、切入点不难的命题原则。问题(Ⅱ)是以立体几何为背景考查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应用、几何概型、均值不等式或三角等基础知识的应用,是全新交汇题,令人耳目一新,难度不大,但面对这种全新的交汇,基础薄弱生会感到不适应。

在教学中发现:以不同形式呈现的同一问题,学生的解答情况相差甚远。例如:

例3aBC中,∠a=,求y=cosB/cos2a+sinC/sin(B+C)的值域。

例4(2010年莆田市高三综合检查试卷第16题

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随机变量g的分布列为:

(Ⅰ)求角a的大小;

(Ⅱ)求eg的取值范围。

例3考查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没有与其它知识点交汇,学生完成得很好。例4是以概率为背景考查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属于简单的交汇题,属于中档题,可是学生完成的比例3差。可见知识交汇处的命题对薄弱生来说是一难点。纵观2009、2010两年福建省高考试题发现:在知识交汇处的命题不一定是难题,甚至是命题专家眼中的“容易题”,但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那么这种“容易题”就会变为“拦路虎”。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交汇处的命题,常做,多练,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见多识广”,在考试中遇到知识交汇的题目不再“惊慌失措”,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亲近”圆锥曲线,培养计算能力及做题的“胆识”

对于基础薄弱生来说,计算成为解题的又一难关,特别是有关圆锥曲线的题,在有思路的情况下由于计算造成失分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对学生的学习“士气”打击很大,是学生比较“怕”的题。但近两年的高考,对圆锥曲线的考查难度下降,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能力解决,但是很多学生还停留在第一问的解答上,对第二问不“敢”做,因此在第一轮时,可通过对简单圆锥曲线问题的“看――尝试――解决”,在培养薄弱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复习《椭圆的基本性质》一节,以2010福建理科第17题为例

例5已知中心在坐标原点o的椭圆C经过点a(2,3),且点F(2,0)为其右焦点。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平行于oa的直线l,使得直线l与椭圆C有公共点,且直线oa与l的距离等于4?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教学中,学生动手可以解决问题(Ⅰ),但多数学生对问题(Ⅱ)持观望态度,动手学生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在黑板上演算:

解:(Ⅰ)略

(Ⅱ)假设存在符合题意的直线l,其方程为y=x+t,

由得3x2+3tx+t2-12=0

因为直线l与椭圆C有公共点,所以U=(3t2)-4浚2-12)≥0,解得-4≤t≤2。

又由直线oa与l的距离d=4可得=4,从而t=俊

由于HX[-4,4],所以符合题意的直线l不存在。

带领学生一起做题,让学生“亲近”圆锥曲线题,感受圆锥曲线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特别是处在试卷解答题的前几题的位置,属于中档题,让学生相信:我行,我可以。利用简单的圆锥曲线题让基础薄弱生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计算能力的同时,帮助克服“恐锥”心理,培养学生做题的“胆识”。

四、适时运用对比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复习中,由于基础薄弱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会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在教学中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教学,帮组学生正确的区分、判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复习《概率》时,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是考查的重点,可是学生对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的应用分不清楚,设置如下例题:

例6(2010年厦门市1月质检)二十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县水俣市的许多居民都患了运动失调、四肢麻木等症状,人们把它称为水俣病。经调查发现一家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甲基汞,使鱼类受到污染,人们长期食用含高浓度甲基汞的鱼类引起汞中毒,引起世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食品的汞含量不得超过1.00ppm。

罗非鱼是体型较大,生命周期长的食肉鱼,其体内汞含量比其他鱼偏高。现从一批罗非鱼中随机地抽出15条作样本,经检测得各条鱼的汞含量的茎叶图(以小数点前一位数字为茎,小数点后一位数字为叶)如下:

(Ⅰ)若某检查人员从这15条鱼中,随机地抽出3条,求恰有1条鱼汞含量超标的概率;

(Ⅱ)以此15条鱼的样本数据来估计这批鱼的总体数据。若从这批数量很大的鱼中任选3条鱼,记g表示抽到的鱼汞含量超标的条数,求g的分布列及eg。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老师分析讲评:(Ⅰ)是针对15条鱼进行分析的,不放回抽,属于超几何分布型,(Ⅱ)是对整批鱼进行分析的数量大,抽取的过程中概率保持不变,属于二项分布型。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篇10

首先,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整体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从总体情况看,今年新课标Ⅱ的文科数学试卷,整体结构没有大变化,依然是延续传统的12道选择,4道填空,6道解答题,分值、知识分布与覆盖上保持相对稳定,坚持对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体现了注重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多视角、多层次地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

其次,试题难度小幅度加深。

相对于2013年的试题,2014年试题的难度略有增大。试卷在对知识的全面考查的基础上,特别注意突出重点,对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等考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二、着眼于基础,立意于能力。

从试卷命题实际来看,今年数学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而又仍然沿用去年的“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在着眼于数学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尤其注重知识综合方面的考查,在知识交汇点处出题。因而大家普遍感到:入手容易完成较难,得分、得高分更是不容易。这就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体现了高考数学合理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选拔性。下面结合部分题型,略加说明。

1选择填空题:大稳定,小创新,大小综合见难度。

选择题和填空题是考生的主要得分题,和往年一样,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

今年试卷的选择与填空题稳中有变,其中立体几何、线性规划、函数的基本运算、圆锥曲线的简单的几何性质等问题中考查多个知识点,以小综合的形式出现,这有利于促进考生多元化分析以及创新解答,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解答题:讲方法,重技巧,能力之中显高低。

高考数学解答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数学基本方法、技巧的掌握情况,只要平时教学有方,学生掌握较好,这样的题就比较容易得分。比如,在今年试卷中,第一个解答题依然考察的是解三角形问题中余弦定理的应用。此题属于基础方法题型,运用基本技巧即可轻易求解。立体几何属于历年常考基本题,属于中等难度。18题中分为两小问的形式,都是我们平时练习的重点。总体来讲,今年的立体几何题比较容易。第19题型是概率与统计,主要考查了茎叶图、中位数、以及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统计知识。根据茎叶图和概率统计知识,学生入手、解答都不困难。

但是,第20题、21题就开始循序渐进,富有变化,在考查学生解题技巧中去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体现高考题的区分度。第20题中第一问求解椭圆的离心率,大部分同学应用基础知识即可求解,而要解答第二小问,不仅需要较高的数形结合能力,熟练运用椭圆的性质,利用条件建立方程组,而且利用待定系数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综合性较强,运算量较大,这明显具有一定难度!

第21题考查函数模型,是平常练习常见的基本模型,但是从出现的位置和难度来看,无疑是一个突出能力考查的重点题。如:

【解析】这一题属于导数的综合应用题型,主要考察了导数的几何意义,以及函数交点个数的判断,利用导数和函数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第一小问先求函数的导数,然后利用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建立切线方程,最后根据题设中给出的条件,即可求出a=1,此问属于基础题型难度不大。

第二问则需要构造函数g(x)=f(x)-kx+2=x3-3x2+(1-k)x+4,利用构造函数的导数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然后分析和极值之间的关系来证明。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熟练掌握一定的数学技巧,较强的化归转化意识,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解题能力了。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

三、导向清晰,可借鉴性较强。

从全国范围来看,考取本科的考生成绩多在90分以上,综观海南历年的高考数学情况,考生的平均分较低,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巨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1紧扣新课改、新课标,抓好数学“双基”教育。

在目前高考数学试卷难度无法下降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提高考生的整体成绩。而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增强紧迫性,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要克服短视的应试教育思想,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回归教育的本源。

2回归课本,适当拓展,重视数学能力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运算能力,始终是高考试卷考查的重点,而且要求越来越高,题型新颖,灵活性大。因此,唯有基础扎实,真正理解和掌握方法的考生,才能正确地做出解答。高中数学课本在培养和教育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上,作用是其他教学辅导书不可比拟的。新课标特别注重回归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打牢数学基础。而全国新课标高考试题,一定会体现新课标的基本思想。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在重视课本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去适当拓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抛弃题海战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计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