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审计服务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1:59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1

以审计信息和业务的基本流转特征以及在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防护规划和整体策略等发面出发,有效分析在审计业务范围要求之内的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在国产化装备的应用下有效强化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整体性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进而有效推动系统化的有效应用和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系统、资金行业方式、队伍等的建设,以及实现系统建设同运维活动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信息安全;运维建设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

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

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

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

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

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

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

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作者:薛拥华邓冲施泽寰刘板浩黄仙阳单位:精诚瑞宝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6.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2

本文力求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几年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阐明了对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内涵的认识,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重点研究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内容和实现途径,并探讨了与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有关的一些外延性问题,力争实现使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理论更加系统化,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更加科学化,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成果运用最大化的目的。

二、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内涵

鉴于当前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尚处于探索实践之中,我们并不急于给它下一个定义,但是从各地各级审计机关和研究机构的出发点、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内涵,对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内涵的把握,是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基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内涵。

(一)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免疫系统”理论是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等,是指导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机制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政府行政管理,强调政府绩效,重视消费者,鼓励竞争等等。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服务民众,负责于民众”的思想和进行绩效管理的做法,为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提供了基本理论。“免疫系统”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新定位,强调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免疫系统”,发挥“内生性”力量的作用,成为强化免疫功能、消除自身“病灶”、防止外来病害侵袭的自我防御系统,在增强自身素质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为创新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提供理论支撑。

(二)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事关审计发展的方向,发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必须以审计理念的转变为先导,强化为宏观管理服务的意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理念是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出发,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关注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审计工作内涵,揭露问题和促进整改规范并重,关注国家安全、揭示经济、环境和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风险,维护国家利益。

(三)审计目标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以审计成果为导向,运用审计手段和方法,从微观入手,宏观着眼,关注政府绩效,致力于提高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三性”,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促进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完善,评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关注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

(四)审计作用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是以揭露问题为主要切入点,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研究问题,以提供建议和对策为结果。由此可见,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最本质的职能是服务,服务职能的实现取决于其作用的发挥。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作用分为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两个层次。防护性作用表现为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揭露、制止等手段,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和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刘家义审计长认为监督本身就是一种服务,监督不到位,服务就会缺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护性作用是服务职能的第一层次。建设性作用是指审计监督活动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促进、改善和优化的影响和效果,重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建设性作用是更高层次的服务,其作用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改进管理;二是针对国家政策、机制、体制等宏观层面提出改进意见;三是关注国家安全,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风险。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到风险,以整体性来看这些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从机制体制和制度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和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历史阶段的主要绩效审计模式,这种绩效审计不强调对微观层面的3e进行评估或评价,而更多的是着眼于发挥审计的宏观作用,着力于推进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完善。这样一个定位并不是对3e的否定,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阶段性选择。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之中,目前还不具备稳定的机制体制环境,也尚未完成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历史任务,且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多与体制、机制密切关联,绩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更多的来源于体制、机制,这就决定了当前除了个别微观领域(比如企业效益和建设项目投资绩效)有条件开展定量分析型绩效审计外,绩效审计更主要的形式是偏向宏观管理的绩效审计。而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发展,最终将为定量分析型绩效审计的开展扫清障碍,一方面宏观服务型绩效的建设性作用最终将有助于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去解决财务收支真实合法问题,另一方面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探索有利于完善审计政策环境,建立起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

三、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研究的必要性

(一)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目标模式。服务型政府从内容上讲,就是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的基本权利,重点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体系,同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三是要健全行政运行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四是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推行行政问责制,五是要提高政府效能,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当前,各级政府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是实现政府目标的参与者,审计机关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履行职责,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必需适应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不断创新审计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审计宏观服务作用。为此,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对公共收支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监督,完善公共财政绩效导向机制,部门工作绩效激励机制,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使政府的权力运作更加透明、责任更明确、效率更高,使公共财政体制更健全,政策更完善,公共服务更到位,公共资金管理更透明规范,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首先,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是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的要求。过去五年,**经济发展实现了人均GDp从2000美金到5000美金的跨越,今后一段时期,要实现人均GDp从5000美金到10000美金的跨越。这一阶段,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预算内外的资金总量不断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的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矛盾突显、不和谐因素增加、财经领域许多制度和规定需要重塑的发展阶段。在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发展阶段,客观地要求审计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推进财经领域各项制度的规范提供有效的服务。

其次,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是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靠的是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市场机制方面先走一步,所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一些先发性的优势,特别是体制性的优势在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快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使我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重塑新一轮的发展优势。而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审计机关创新和发挥作用的新领域。应当看到,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运行系统中,需要改革和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性的问题还很多,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专门监督部门,应该关注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审计自身必须创新和转型,必须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上要有新的突破和举措,这样才能够在**新一轮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赢得主动权,才能使审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符合现代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的位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问责”,对政府性资金使用的“问效”,将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绩效审计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主和法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国家审计本质的内在要求,符合审计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审计署《审计署20**至2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执政理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构建,为国家审计机关确立现代审计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迅速提升,部分地区已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迫切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层面的管理和调整,这就为国家审计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根本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符合审计成果使用者的要求

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成果使用者(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面向成果使用者提供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审计“内生性力量”的建设性的作用,充分满足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审计的需求,切实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宏观层面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党委、政府更希望审计机关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管理和资金的使用、资产的增值以及一些带有全局性、宏观性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公众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社会公众要求建立责任政府,从社会公众的角度,监督权力组织掌控公共资源的绩效情况,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国家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有利于国家审计着力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系经济安全的突出问题、老百姓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对公共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监督的需求,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四、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所面临的任务和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决定了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所需关注的重点领域是: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和公共安全。

(一)公共政策绩效审计

公共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公共利益,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往往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等形式表达出来。严格来说,公共政策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环节,之所以将公共政策绩效审计从公共管理绩效审计中单列出来加以研究,一方面是是因为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工作贯彻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管理活动的成败,从这意义上讲,管理过程就是决策的制定和贯彻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政策制订环境、决策机制、和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开展政策绩效审计的巨大需求:一是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策制定的体制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既需要对过去缺乏制定经验与知识积淀的原有政策进行修订,也需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要求,针对新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制定新的规范。二是我国政策制定体制尚未能实现对制度的有效监控,决策责任机制也远未形成,尚难以真正体现“多数人的利益”;三是决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经纪人”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决策是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而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部门或个人也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即决策制定和执行主体是有限理性的、也有趋利的动机,难免会利用部门所处垄断地位封锁信息或放松管制,利用信息优势、制度的不完备性谋求个人私利,进行权利的寻租与政治投机;或者不能通盘考虑复杂多变的情形或局面,制订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

公共政策绩效审计,是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为宏观管理、宏观决策服务特点体现最鲜明、建设性作用发挥最充分的领域。审计署于20**年7月的《审计署20**至2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并且把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作为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五个领域之一。政策绩效审计通过对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府决策的审计,监督政府决策过程,追踪决策执行结果,促进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切实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政策绩效审计的目标

(1)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向政策制定部门反馈信息、提供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2.政策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对公共财政领域的政策、措施进行审计,如转移支付制度、税收体制改革、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等。

(2)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促进完善政策法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对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检查企业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3)关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检查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

3.政策绩效审计的服务效应

(1)对政策制定绩效进行监控。政策制定是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活动,简单的制定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搜集决策信息———制定政策。在政策制定阶段,政策绩效审计服务效应的实现主要体现于两个个方面:首先可以起到发现政策问题的作用。政策问题是政策研究的起点。由于审计机关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居于监督保障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相对来说,可以率先发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苗头性问题,提前感知财政、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民生、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领域存在的风险,察觉和发现政策问题,提请决策部门注意并出台相关政策实施调控。其次为决策部门检查决策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纠正和剔除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决策信息真实与否,事关政策能否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达到预期目标。这里的决策信息是指支持宏观决策的、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总体情况的经济信息,如财政收入与支出,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国有企业经营利润等。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计划、预算、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成本预测等内容的制定情况,关注是否会因为决策信息不完备、预测失准或计划不周造成经济损失或效益低下,在政策出台前及时纠正和剔除计划、预算以及投资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2)对政策执行绩效的监控。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政策执行过程中,审计机关通过把政策实施情况与实施前的预测、预算、计划和标准等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政策实施情况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根据审计发现的偏差和新情况,向政策制定部门提出调整和修订政策的审计建议,是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趋合理。在政策执行阶段,政策绩效审计的作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制止政策执行主体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纠正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的执行偏差;二是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与上位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实施细则、部门规章乃至行政法规;三是对于没有上位法律、法规相抵触但与政策制定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不符合的行为,审计机关可以信息、专报形式反映给政策制定部门,由这些部门据以制定政策进行规范。

(3)参与对政策绩效的后评估。政策评估是衡量政策价值的手段,是启示和限制下一次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方法。政策绩效后评估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判断政策的效果,发现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偏差,并寻找原因,发掘改进的途径,为下次决策提供指导。

(二)公共管理绩效审计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上说,公共管理的主体并不仅限于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等也可以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但从当前我国实际来看,公共管理绩效基本上等同于政府绩效。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业绩、效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和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施其意志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根据全质量管理(tQm,totalQualitymanagement)理论,政府绩效的实现有赖于全过程控制,即过程控制和系统控制的有机结合。过程控制是把某项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系统控制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公共管理的单项职能可以视为过程控制,部门职能和政府职能可以视为系统控制。因此,评价政府绩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审计,二是公共部门管理绩效审计,三是单项职能履行绩效审计。当前开展公共管理绩效审计,应当以单项职能履行审计为突破口,遵循“单点突破、由点及面、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优先实践部门管理绩效审计,努力探索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审计。

部门管理绩效审计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当中,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两种视角展开的,一种是从绩效评估视角,一是从部门预算执行视角。从绩效评估角度看,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一种工具。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兴起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重塑政府运动的推动。近年来,西方国家依靠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机构进行评估的做法渐成气候,美英等国更是把政府审计部门作为评估主体。从部门预算执行角度看,部门管理绩效审计是公共财政绩效审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公共管理的目标,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需要,公共财政资金是公共管理的载体,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最终将体现在公共管理职能的履行绩效上。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宏观服务型的部门管理绩效审计,既要从绩效评估理论中汲取技术方法和操作实践的营养,又要结合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特点,以资金为载体展开绩效审计。就当前来说,可以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来评价政府部门管理的经济性和效益性,以绩效评估技术评价政府部门管理的效果性。从长远发展来看,部门绩效审计要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融入到绩效评估中,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共管理绩效审计的目标

通过审计,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率低等问题,反映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上述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2.公共管理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职能履行情况。即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完成本职能范围工作的主要业绩和存在的不足,是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产出。包括:根据上位法律法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政策情况,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完成上级部门任务和单位工作目标情况;解决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情况;为保障职责履行的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实施情况等。

(2)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项目支出是否真实、合法。对照财政核定的项目支出内容和标准,检查有无被挤占、移用或改变用途,是否存在虚列支出、损失浪费现象。在此基础上,评价有关支出的合理性。对部门预算执行的支出结构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资金投向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通过对相同或类似的财政支出在不同部门、单位间的支出效果进行比较,对支出绩效进行分析判断。对项目安排、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结果进行分析,评价项目立项的科学性、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绩效是否符合预算要求。

(3)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对公共服务部门的专项资金进行监督,审查是否以最少的财政资源耗费提供最大限度的社会共同事务,评价专项资金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情况和程度,评价各部门使用资金的效果,评价各项管理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评价管理者和有关责任人履行法定责任的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公共管理绩效审计的服务效应

(1)对公共管理部门履行法定职责时利用资源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进行审核评估,揭露被审计对象管理不善造成效益差效率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2)确定公共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达到了目标,以及是否满足了社会需求,更好地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

(3)推动公共管理部门支出预算细化改革到位,推动建立部门预算项目库,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预算定额、支出标准和开支渠道。

(4)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层面分析研究,向公共管理部门或政府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三)公共财政绩效审计

公共财政简而言之,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旨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它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即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组织国家财政活动的主要目标或基本出发点。二是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即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国家财政支出的安排,也主要集中于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科教文卫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性支出方面。公共财政绩效审计是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和规范,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行为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新模式。

1.公共财政绩效审计的目标

(1)要促进财政依法管理,依法理财,推动依法行政。

(2)要促进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要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包括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公共财政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政收入审计。财政收入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摸清财政收入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审查收入的合规性、完整性,分析收入结构的合理性,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包括:审查和分析被审计公共财政资金分布状况和总量规模;针对不同资金在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结果,评价政府职能转变情况,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审查和分析公共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及其使用方向,是否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有效地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看财政公共支出安排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重视总量控制;看分配中是否注重财政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评价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情况,推进财政管理规范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3)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首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其次,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第三,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一要看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共服务均衡化原则;二要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确定依据是否科学;三要看专项转移支付(专项拨款)是否有明确严格的事权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透明度差,使资金用到论证不足的项目上,导致财政资金的低效甚至无效运作。

(4)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是以促进和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标,以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和投资效果为主要审计内容,以项目建设结果为导向,以揭露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对投资领域相关政策的评价,融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一体的绩效审计。

(5)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是:从管理现状出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是审计重点;从资金内容角度,三农资金、社保资金、科教文卫、资源环保、扶贫救济等是审计重点;使用政府性资金或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建设的政权设施项目、各类公益性项目、公共福利性项目、科学事业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都是绩效审计的审计重点。

不同专项资金有不同的绩效审计重点内容。一般来说,对专项资金进行效益审计,要抓住“资金”和“项目”两条主线。在资金方面,重点审计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及资金分配原则;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落实是否到位;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合法。查处资金分配不合规、挤占挪用资金和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在项目方面,重点审计项目管理是否科学规范,项目是否按设计要求实施,有无变更设计实施,虚列项目套取资金,以及重复建设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6)预算编制审计。奥斯本认为政府最重要的手段、最有力的制度是预算;编制与执行预算几乎是每年唯一重要的政策行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控制政府运行成本,塑造廉价政府,关键措施是将政府的运营成本从预算中加以控制,从源头上控制政府运行成本。然而,我国现行的审计制度没有包括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只是规定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事实上,预算编制审计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依据和基础,要确保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必须要求对预算编制进行审计,建立对政府预算编制进行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今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预算编制审计,完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是开展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一项重要内容。

3.公共财政绩效审计的服务效应

(1)促进建立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财政框架体系,实现财政资源公平合理的配置,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局面。

(2)促进政府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引入公共财政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导入“顾客至上”的理念,突出对公共财政资金效果性的审计,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公共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

(3)促进规范预算管理,完善政府预算审计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公共安全绩效审计

“免疫系统”理论认为,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公共安全的外延很广阔,但审计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与资源环境方面的安全问题,包括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由于财政安全、民生安全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具体只讨论国有资产安全、金融安全和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安全绩效审计就是以安全为导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实施绩效审计,预警和披露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公共安全绩效审计的目标

公共安全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评价资金管理使用、资产运营管理在维护相关领域安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各项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管理者和有关责任人履行法定责任的情况,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由于财政安全、民生安全可以视为公共财政绩效审计和公共管理绩效审计的子目标,这里将不再赘述。金融安全绩效审计以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为目标。国有资本运营绩效审计的以维护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为目标。

2.公共安全绩效审计的内容

(1)国有资本运营绩效审计。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有资本运营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重点关注企业的损益状况、资产质量、债务状况,揭露和查处弄虚作假、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维护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二是检查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绩效状况,重点关注直接影响企业投入产出的成本、价格、业务量等主要因素,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主业集中度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因素,涉及企业的国有资产安全、国有资本金预算以及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等宏观问题,促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审计,降低风险,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实现有效监督。

(2)金融安全绩效审计。金融安全绩效审计应更多地采取管理审计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金融机构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监督,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从政策上、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审计,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审计监督,对高风险业务的规范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规范高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三是探索开展经营审计,认真查找问题,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对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3)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资源环境绩效审计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三是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四是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3.公共安全绩效审计的服务效应

(1)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审计关注政府责任,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机关,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实现公共安全绩效审计的服务效应。

(2)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就审计机关而言,更关键的是及时感受发现和防范化解风险,必须主动地紧贴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来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关注一些重点项目,特别是敏锐地发现风险和隐患,牢牢抓住事关经济安全和党委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影响的事情,充分发挥审计宏观服务的整体性作用。

五、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实现途径

(一)转变审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需要新的理念,新的理念也必须与时展的步调相合拍。特别是在当前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在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新定位下,我们认为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审计理念:一是树立监督与服务并举的理念。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国家审计必须立足服务,坚持监督,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转化为各级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彻底改变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强化审计执法、单纯查错纠弊的做法,面向成果使用者,充分发挥审计“内生性力量”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的作用,充分满足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审计的需求,切实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二是树立科学的审计绩效观。要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为主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规范并重转变,改变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审计模式,强调审计的最终目的,强化审计成果的利用。坚持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推进民主法制、推动改革深化、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检验和衡量审计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三是树立以外部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从党委政府的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宏观管理服务,注重关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因素,服务发展大局。四是树立以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国家审计应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注重反映影响改革、事关民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五是树立以风险为主的免疫系统理念。国家审计要保证国家的核心利益不能被损害,要及时发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风险。

(二)优化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成果

1.科学选题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既是提高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性,更是实现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为宏观管理服务建设性作用的关键。因此,在选择也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追求增值性和突出重要性原则。追求增值性,是指选择的绩效审计项目本身应具有一定改进空间,能够通过审计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值;突出重要性,是指选择的审计事项经济和社会影响较大,如政府公共财政收支和投资的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利益、民生突出问题,

(2)体现前瞻性和兼顾可行性原则。体现前瞻性,是指项目选题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符合我国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的方向;兼顾可行性是指选定的项目是现有审计条件下审计机关力所能及的,包括审计资源、审计环境与审计项目规模、复杂程度的配比情况,被审计单位对评价标准的认同程度和对绩效审计的理解程度等。

(3)遵循专门机构和咨询专家选题原则。审计机关应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认真收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充分了解当前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中党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重点,掌握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同时,要深入走访有关部门和机构,广泛开展审计计划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和咨询专家学者意见,建立和完善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库和相关数据库。

2.整合资源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对象往往涉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甚至跨区域,创新审计组织管理必须以审计项目的有效实施为导向,充分整合审计资源。

(1)因事而宜。不同的审计组织方式,其消耗的审计资源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组织方式时,分析、掌握各种审计组织方式的特点,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注重审前调查工作,制定严密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采取适当配搭方式组织审计活动,用最优的审计组织方式,去实现审计目标,从而达到节约增效的目的。

(2)因人而宜。审计机关要视审计项目的重要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等因素,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明确任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科学合理安排,实现最优组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使审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资源共享。努力做好信息资源整合,抓住oa和ao系统全面应用的契机,切实抓好两个系统之间的交互使用,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在系统内全面幅射共享。通过审计专网,实现上下沟通、及时交流工作经验、随时解答政策和疑问。积极开展课题调研,注重审计成果的理论化研究,充分挖掘审计信息资源,做到“一审多果”和“一果多用”。建立审计人力资源数据库、被审计单位资源数据库、审计资料数据库和审计法规数据库,并在审计系统中做到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4)统筹兼顾。审计机关内部要以审计项目为纽带,通过构建财政、经济责任和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对各部门审计力量实行“一盘棋”统一调配,要勇于打破部门界限和专业分工的樊篱,改变过去各业务处室各自为战的状态,力求达到组合最优化。要通过加强本地区审计系统内的上下联动和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重要政策(决策)执行、重大政府投资和重点政府资金管理项目的绩效审计,综合采取“上审下”和“交叉审”、加大实施“行业审”、吸收基层审计人员“参与审”、组织审计干部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各级审计资源。同时,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利用社会力量协助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效利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能。

3.提升成果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审计成果运用最大化,更好地为政府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审计支持,因此,提升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成果必须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实现。

(1)关注成果的需求导向。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要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原则,充分体现绩效审计服务宏观经济管理的建设性作用,一要改变当前审计成果侧重于微观应用,以揭露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中的问题为重点,缺少透彻的原因分析,成果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的状况,提升审计成果的宏观性,为完善法规、体制、制度服务。二要注重综合性成果的综合开发,按行业、单位性质充分整合单项审计成果,加大审计成果的“二次利用”力度,着重反映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三要注重审计成果整合向关联单位延伸,特别是向主管的职能部门延伸,使审计成果更全面。

(2)重视项目的内在质量。提升绩效审计技术、方法方面的成果。长期以来,审计机关侧重于审计项目成果的整理和外部成果的利用,不注重内部成果的提炼。许多行之有效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未作为审计成果进行深加工,总结、推广力度不足,制约了审计效率的全面提升。当前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提炼和积累专项审计调查工作方法、计算机审计技术、同步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审计管理创新、绩效评估技术等内部审计成果,为探索创新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应用理论做好实践积累。

(3)反映成果的适当载体。审计成果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去体现,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公告、审计信息以及通过新闻媒体均可反映审计成果,目前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好审计结果公告这个重要的载体。审计结果公开,既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使审计机关自身在重点选择、项目质量、监督范围、服务规范上有所作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又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把审计监督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使整改意见和政策建议得到广泛支持。从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需求来讲,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一要围绕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的需求进行公开,二要逐步规范公开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三要逐步探索建立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制度,特别是政策绩效审计、民生审计、环境资源审计、经济安全等审计领域。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为此,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

1.增强审计人员的大局意识

当务之急是促使审计人员形成更宏观的思维、更宽阔的视野和更良好的大局观,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善于找准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增强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通晓计算机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增强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能力和全局意识。

2.改变审计人员的群体结构

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一把好进人关,通过招聘等方式积极吸纳非财经类专业的通晓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其比例,以满足绩效审计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或是聘请一些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当顾问,以弥补审计资源的不足,推动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3.加强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开展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财务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汲取和更新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目标和措施、综合经济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知识、绩效评估、公共政策分析等相关知识。而且审计中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的普遍应用,对审计人员的学识、经验、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注意将审计系统的自我培训与利用社会资源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做好“三管齐下”,即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兼顾,积极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等综合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任职制度,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

4.强化审计队伍的作风建设

围绕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树立审计队伍廉洁奉献的良好形象。

(四)创新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合力

1.推动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

绩效预算是政府预算方法的一种创新,这种预算方法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把预算资源的分配与政府部门的绩效联系起来,强调结果和效率,目的是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实施绩效预算,要求政府部门制定战略规划和绩效目标,每年都要针对年度计划和目标,按照要求提交规范的绩效和责任报告;在赋予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强调部门为实现绩效目标的预算执行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和绩效衡量,将部门绩效实现情况作为立法部门进行下一个年度预算决策的依据。可见,绩效预算管理是结果导向的预算管理方式。实行绩效预算管理,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结果进行控制。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起步不久,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绩效预算必须长远规划,采取务实的做法循序渐进。当前,推动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开展绩效审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可为绩效审计带来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开展绩效审计也能为推动在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奥斯本认为预算是政府最重要的手段和最有力的制度,编制与执行预算几乎是每年唯一重要的政策行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而从组织管理绩效的角度看,则是控制成本、衡量绩效的主要依据。

2.试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

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是与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相配套的一项制度,即实行部门的决算草案要经过审计机关审计、审计结果报告必须经过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字认可的制度。实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有利于把人大对预决算的审查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促进部门依法理财、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高预算资金效益。当前试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可以选择预算资金量大、群众关注的教育、科技、农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开始试行,然后逐步推广部门决算审签制度的范围。审计机关把部门决算审计结果报告提交同级人大常委会,作为人大批准决算的依据之一,为人大审查批准决算服务。

3.建立审计结果的问责制度

审计问责制度,是指对于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是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一大目标。对政府部门行政职能进行问责,是政府部门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绩效审计成果最终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实行审计结果问责,是绩效审计的发展方向。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3

一、二oo八年审计工作思路

2008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切实提高审计的四大职能作用;按照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坚持事前预防、事后必审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坚持严格审计执法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相结合,保护集体资产、维护财经纪律,维持地方稳定,把查错纠弊、监督贯穿于服务之中,在审计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职能,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二oo八年审计工作的任务、内容、工作要求

(一)审计任务

1、按照省、市有关文件和市审计局的规定,集体财务管理与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1-2年要轮审一遍的要求。今年安排16个村、5个社区和部分事业单位的正常财务收支审计。

2、单位主要负责人工作调动、离任,根据江办法[2001]第(25)号《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3、因群众上访、举报,领导交办、纪检、或单位部门委托,开展专项审计。

4、配合中介机构为企业资产评估、增资、年度会计报告审计查证等,提供审计服务。

(二)审计的内容

1、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审查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合理性、全面性,检查贯彻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2、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离任者整个任职期间所承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鉴定和总体评价。重点审查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等经济责任。

3、财经法规审计。单位和个人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领导安排和纪检等部门的委托,专项立案,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处理。

4、单位委托和企业年度会计报告审计。与中介机构共同进行,主要对工业企业的年度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确认,审查其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防止弄虚作假,维护股东权益。

(三)审计工作要求

一、坚持依法审计和公正审计,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在认真、尽职中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审计,要促进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更加透明,更加规范,资金使用合理;二、把查错纠弊、促进廉政建设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分析根源,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三、对群众举报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审计项目优先安排审计,努力维持一方平安;四、做到审什么,评价什么,作有依据的评价,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科学符合实际的评价定性,语言规范、掌握分寸、重点突出、真实全面地为领导提供审计结果。

三、审计程序

为使审计工作能够按规范化办事,圆满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审计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处理阶段、立卷归档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确定工作的重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做好人员分工,安排审计具体实施步骤。在实施审计3日前发出书面审计通知,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迎审工作的准备。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4

关键词国际内部审计师教育系统职责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2001年):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体现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确认与咨询,目的为评价与改进,从而达到增值和改善运营。

该定义确认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及目的,以及内部审计的领域和责任,突出内部审计在增值服务和风险、治理及控制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2013年元月,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立场公告:《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三道防线》,说明了三道防线的组成、运作及协调,以及内部审计担当的角色。具体讲,内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它是基于其在组织内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向治理层和高级管理层就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包括第一道及第二道防线达成风险管理及控制目标的方式)的有效性、提供全面性的确认。内部审计通过确认性或咨询性项目,监控管理层针对先前审计项目结果所采取改进行动的进展,辨识管理层所承担的风险。

2美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比较研究

通过分析、比较多所美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旨在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及规范操作。分析比较的几所美国高校,其治理机构为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或财务、审计、设施委员会等,内部审计部门与治理层的沟通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在职能上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在行政上向执行行政官报告。

审计部门均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使命、权威、范围、组织地位、职责、独立性、客观性等,同时宣告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遵循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国际标准-《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其他职业标准,如:美国审计总署制订的政府审计职业标准:“黄皮书”;而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均严格采用iia的2001的标准。内部审计章程经过理事会、审计委员会、相关治理机构和高级管理层的批准,获得批准或认可的内部审计章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内部审计活动的独立性。

审计工作范围:内部审计活动涵盖检查、评估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完成包括适当培训和咨询协助在内的工作职责之质量;内部审计师关注学校事业活动的各阶段状况,为管理层提供服务,工作范围不局限于审查会计记录,以期获得对被审查营运状况的全面理解。

职责权限:内部审计在学校理事会之财务、审计、设施委员会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有权无限制接触有关学校各类记录、人事、产业、计算机档案等信息资料,能自主审查、评估任何学校活动、程序(流程)、职能的政策、程序和工作规范。

组织地位:首席内部审计执行官(eDia)能直接向校长和校务会报告,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和权力、地位确保重要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在学校层面得到充分重视、考虑和管理层的整改行动。

2.1内部审计为高校提供评价、咨询、培训功能服务

弗尼吉亚大学,学校的政策是设立并支持审计部门,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履行其控制学校资源的责任。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服务内容如下:

(1)合规审计:执行该审计主要是为确认部门(院系)运作过程中遵守法律、规章、政策和学校、弗尼吉亚州、联邦政府和其他法规监管机构(如nCaa)的既定程序的程度,院系(部门)对外签署的合同协议也在审计范围之内。

(2)财务审计:审计对象为会计事项和财务交易报告,审计目的在于证实部门的财务活动在各类财务报告中得到准确的披露。

(3)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评估、分析)对象:正在运营以及处于开发阶段的自动化系统,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控制、网络运行有效性、数据安全、接触安全、备份计划、灾难恢复计划。

(4)审计调查:因应对舞弊、浪费和滥用报告热线接到的举报电话转至内部审计部门或学校警局;

(5)运营审计:目的在于评估院系资源使用是否有效,是否完成管理目标,资源使用是否经济、有效。审核内容还包括院系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和成果。

2010年度,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具体开展了以下审计项目:财务管理审计、卫生信息系统安全审计、学校电话通信网路系统审计、采购卡项目审计、合规审计、存货审计。

总之,审计部门为学校董事会和高层管理提供有关学校财务系统可靠性和营运业绩的有效性的独立、公允、客观的评估。为管理层提供建设性的批评和具有积极性的建议,旨在加强和改善业绩和营运成本效益。告知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任何财务违规、审计调查结果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学校面临的其他风险。

斯坦福大学,审计、咨询服务部门在其章程中列举的审计与咨询服务有以下,但不限于所列类型:

(1)以风险为基础,综合考虑管理层辨识的风险和内部控制重要环节,制定灵活的年度审计计划,并提交审计与合规委员会审核和批准;

(2)综合考虑外部审计师和法规监管机构的审查工作,为学校及所属医院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最优审计覆盖;

(3)检查、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4)辨识节约成本、改善流程、提高学校声誉的机会;

(5)评估、评价重要的新近引进和发生变动的服务、流程、营运模式以及处于开发和实施阶段的控制措施;

(6)评估财务和营运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审核辨识、衡量、分类和报告这些信息的方法、手段;

(7)与咨询办公室一道评价学校遵循法律、规章、合同、基金协议,以及内部政策、计划和程序的情况;

(8)证实学校资源取得经济,有效使用,并得到准确记录和合理保护;

(9)审核学校营运和项目,查明结果是否与既定的目标一致;

(10)开展调查与学校资源运用有关的可疑欺诈性活动;

(11)开展咨询服务,在iaiCs的确认服务之外,协助管理层达成其工作目标,可能涉及协调、协助程序建立、培训和咨询服务;

(12)协助并协调与外部审计的工作;

(13)评估涌现的审计倾向和采用最好的审计实践规范。

2.2内部审计职能突出评估、改善内部控制的理念

华盛顿大学,在其2012公历年度财务、审计及设施委员会批准的2012审计结果报告中,指出:2012年,学校内部审计持续强调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学校存在充分的内部控制,确保学校的营运符合适用的规章、政策,保证学校总体事业目标的实现,在年度审计计划内项目实施中,仅发现与医院床位计费系统相关的重要事项,而管理层已基本解决了有关问题。审计例外主要缘于管理监管不力,对特定核对控制的忽视,以及职能部门精简编制所带来的压力。

在学校层面,尚未发现与系统性问题相关的证据,但精简编制持续产生的压力必定加大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主要集中在新实施的学校卫生系统计价系统,校级、部门所使用的办公系统中储存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取得性。审计认为一些部门需加强对用户的进入控制、系统的变更控制以及灾难恢复计划。

内部审计还为学校员工提供广泛培训: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持续协助学校和所属医学中心,努力加强内部控制。基于此理念,内部审计在全校和医学中心范围内引导、提供、发动有关内部控制领域,和防止舞弊、基金管理、合乎州立职业道德法规,以及工作、离职记录保存方面的培训,旨在加强整体控制环境,同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机会结识未来的审计客户,并提升他们的演讲能力;另外,内部审计部门与tacoma校区开发了一套网上华盛顿州职业道德课程,全校雇员均可在内部审计网页上登录学习。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其审计、合规、隐私办公室网页上声明:宾夕法尼亚大学采纳了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颁布的整体内部控制框架(iiCF),作为学校内部控制和合规环境的基石。内部控制环境为学校实现三方面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营运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规章。在其网页上对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的责任、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以及控制类型、内部控制指导(包含学校营运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内部控制、资助项目内部控制)做了详尽的介绍、宣传和教育。

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在其审计和咨询服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环境现状的年度总结报告中也表明,加利福尼亚学校采纳了CoSo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作为学校内部控制评估的基础,而且指出,学校于2011年在改善控制环境,以及对学校部分活动实施更有效的系统性行政管理、监督性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机会。并详尽列举了2011年学校5大类常见控制缺陷,分别为:业务活动的监测、来自第三方收入的确认、与关键活动和决策相关的风险评估、支持决策的电子手段、营运程序的归档和政策、规章的定期评估;连同管理层的应对整改计划,如:来源于第三方(例如:与不动产租赁和外包收入相关的活动)的收入确认方面存在控制缺陷,管理层的应对整改计划为:被审计部门要求第三方提供更为详尽的支撑性销售收入的文件,并按照审计条款更为积极地评估享有权利的需要。另外,在修订2012年度的审计计划中,学校审计和咨询服务部门也加强了对该领域的评估工作。2012年学校5大类常见控制缺陷为:合同管理、进入系统管理、营运程序和交易支持的归档、授权及核心能力的培训。

2.3强调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效能

华盛顿大学,内部审计在规划年度审计计划阶段,注重评估学校战略风险、营运风险、合规风险、财务风险和声誉风险,采用高校通用的风险评估模型,确立学校风险领域和审计项目优先次序安排。

弗尼吉亚大学,2010年学校外部质量评估结果:符合iia职业标准,工作得到审计与合规委员会和学校管理层的高度认同,需加强信息技术审计项目,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仍存在机会,在风险(对控制而言)和合规方面提升自身的定位和专注力,发挥更大的功能。内部审计应该成为促进学校引进eRm事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推进风险评估进程的催化剂;基于内部审计在高校内的全局视野,内部审计能发挥关键作用,引领、指导合规部门人员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规范编制综合、全面的合规工作计划,开展生机勃勃的合规活动,并保持清晰的信息沟通。为继续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在上述拓宽领域中发挥潜能,内部审计必须处于学校组织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并保持活跃和忙碌状态。

宾夕法尼亚大学,其内部审计包括营运审计、it审计和基建审计三大类,在营运(内部控制)审计中强调对业务流程、系统和业务营运提供无偏见的评估,确认内部控制是否到位并发挥功效,以期减轻风险,确保达成组织目标和目的;在其it审计中,内部审计提供包括it评估、应用控制审查、信息处理设施(数据中心)审计、系统实施前评估、新系统实施后评估、安全/隐私/数据完整性控制评估、咨询服务在内的治理、风险与合规服务,强调通过it审计,减轻隐私和安全风险的重要性;it审计采用CoBit框架(为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开发的it管理最佳行业擦作规范,旨在为学校管理层、内部审计、it用户提供信息技术治理模型,协助学校了解、管理it风险、和发挥it最大效用);在基建审计中,专门剖析了相关风险成因(riskdriver),指出工程预算总量与承包商之关系、合同类型是引发违规、风险的主要动因。

3中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职责和定位分析探讨

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修订了一系列内部审计准则,其中《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他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结合iia的内部审计定义及前文美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责之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责和定位可作如下借鉴: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应专注于:评估、审查与学校治理、风险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营运、行政管理的控制的坚固性、充分性和实际功效;在建立有效控制系统过程中,改善以风险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平衡。评估学校达成事业目标的政策、制度的充分性;合规性评估;评估学校资产安全性;确认作为学校决策机制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评估学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管理层提供咨询,通过审查营运,评估结果是否符合管理目标,营运是否照计划实施,管理层是否怀抱质量至上和持续改善的理念。

3.1突出咨询、确认服务,淡化监督职能,突出iia内部审计定义关键理念(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增值服务)

突出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使得内部审计与业务管理同步,相应拓展了内部审计职责范围,将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和改善纳入审计工作职责之内,范围涉及高校校级、二级单位(院系)、业务流程、任何系统之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

淡化监督职能,通过舞弊调查和合规审计,确认合规、违规事项,籍此识别引发欺诈、损失的控制缺陷,通过提供有关整改措施之审计建议,协助被审计单位防止违规事项再次发生。重视合规审计,结合我国近期政策法规导向,如:《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六项禁令》、《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学校关于二级单位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暂行规定》等,在学校集中采购、工程建设、科研管理、民主决策、

“三公”经费开支等方面,开展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政策、规章等合规性审计,探讨制度建设,保护学校教师、管理干部及学校声誉,为规避舞弊风险、学校声誉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3.2拓展审计职能服务范围和类型

继2011年底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后,2012年11月正式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起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实施。

教育系统应综合考虑企业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开展研究,结合教育系统之实际,开发、制订高等教育学校的内部控制规范。

内部审计基于改善治理、风险、控制的过程,拓展审计职能服务范围,尤其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关注:

治理审计:评估学校政策的发展、颁布和维护;利益冲突和承诺冲突评估;授权;审查业绩评估管理;捐赠基金(生命周期:产生、管理、合约遵循)治理情况和内控评估。

风险管理审计:舞弊风险管理(学校是否存在全面评估舞弊风险的流程、有无正式成文的舞弊风险管理方案、学校对全校员工有无充分的舞弊意识培训);与灾难恢复相关的风险管理的控制情况等。

财务审计:关键财务控制、现金管理、财务部计划与预算管理、学生学费管理等。

其他审计:有害物资处理、学生住宿和学生服务等。

咨询服务:校级兴起的项目实施效果、隐私、学生心理健康等。

3.3逐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校对日益先进技术的广泛利用和依赖,教育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关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时俱进,开展it审计,加入到学校it风险管理团队中来。

内部审计部门应招聘it专业人员,鼓励在职审计人员学习并获得注册it审计师资格,逐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可包括:it结构、身份辨识和进入系统管理、第三方提供的it服务使用情况、学校行政层面it硬件与相关控制、信息安全-移动设备与便携式设备、新系统实施前的评估和系统实施后(至少6个月之后)评估、附属机构(如医院)的it变更系统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等。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自觉、快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尤其在社交网络、数据管理和软件工具使用方面掌握较强的技能。

3.4加大内部审计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网页宣传、教育、沟通功能,在网页上提供学校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顶层设计、风险管理(通过管理风险取得成功)、内部控制及其国际标准(CoSo)、相关法律知识、常问问题与回答、与舞弊相关事项等。总之,在内审工作与审计客户之间架起实时沟通桥梁,提升学校公众治理、风险、控制意识,教育学校雇员不断改善、追求卓越。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5

一、审计工作流程

年初,审计机关向同级政府报送一年的工作计划,政府审批通过后转发给各个单位;审计前,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采集数据,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局给相关单位审计通知书;进点审计后,审计人员查阅会计账簿,业务资料,会议纪要等,必要时和相关业务科室面对面沟通探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将核实过的基本情况制成审计证据笔录,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取证,审计证据笔录需要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签字认可;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整理审计证据,对发现的问题找出相应法律法规形成审计工作底稿,通过复核,出台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意见反馈后出具正式审计报告,需要整改的下达审计决定书,有重大案件线索的则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年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落实整改情况。

二、实例分析及对策

审计过程中,如果财务凭证中有一张购买服装的发票,金额是5000元。审计人员会通过各种方式求证财务列支事项――购买服装的合理合法性。如:询问,辨别发票真伪,查看会议纪要,查阅购买协议,以及到购买服装的商户调查等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如果购买服装是假的,发票是真的,那么属于套取国家资金,违反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审计人员会以审计决定的形式责令相关人员退还违法所得,同时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告,主管部门会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

2、如果购买服装是真的,发票是假的,那么属于未按规定取得发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的规定。依据《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将移交给税务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要承担领导责任。

3、如果购买服装是真的,发票也是真的,审计人员会就发放服装的对象进行核查,如果有不是单位职工领取了服装的,应定性为扩大开支范围。违反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处理意见同第一条。

4、核实购买服装资金的来源,公用经费购买服装资金是否有缺口,是否向财政申请追加了预算,是否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财务手续是否规范,是否通过政府采购,是现金还是转账付款等等。审计人员会根据相应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处理。

三、审计的重要作用

审计部门是查处不法行为的重要部门,能及时打击“钻”、“乱”、“偷”的问题,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国家实现良好治理。

1、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是一级政府平稳发展的基石,需要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分析和服务。财政掌握着资金使用大权,内部控制的严不严,关系着资金的安全,需要审计常在耳边敲警钟。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关注财政“蛋糕”的分配,有没有该投未投、该用没用、使用绩效低下等问题,有没有虚报冒领、截留侵占等问题,有没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而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纠正,假如没有人来监督和指导,放任这些问题发展,必然会形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风险,国家资金的安全就没有了保障。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6

长期以来,以安达信为代表的美国5大师事务所被视为全球业界的典范,现在人们不禁要问,连安达信都胆敢在其审计业务中一再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甚至在事发后销毁安然公司的大量财务资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否还有独立、客观、公正可言?联系到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相互勾结,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的种种行径,充分说明审计行业在制度、业务、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漏洞,并已成为全球范围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本文从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入手,提出了对现行审计制度的改革方案,以期能对审计制度建设和完善有所帮助。

一、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

从安然案及已经暴露的其他违规审计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现行审计制度存在如下缺陷和不足:

1、巨大的商业利益使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成为合作伙伴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应具有客观、独立、公正的特征,但在现行制度下很难做到这一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承担审计职责的会计师事务所是由被审企业自行聘用的,被审企业如果不满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则该事务所就必然面临被炒鱿鱼的后果。这事实上形成了被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被审企业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和上帝。巨大的商业利益必然会驱使会计师事务所去迎合其雇主的需要,使审计背离独立、客观、公正的要求。以安然案为例,多年来安达信一直为安然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仅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收取的审计和服务费就分别高达2500万美元和2700万美元。巨大的商业利益使安达信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具有职业道德和良心的会计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正如一位已离开安达信的高级雇员所说:“在公司里,如果哪位会计师敢说拒绝在报告上签字,他立刻就会被炒鱿鱼”。事实和逻辑都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已形成事实上的商业合作伙伴,这是现行审计制度存在的最大漏洞和缺陷。

2、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更使审计不可能客观公正

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企业提供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其初衷是希望借助注册会计师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和经验,规范被审企业的会计业务和依法纳税等。但会计师事务所过度地介入被审企业的业务活动,必然会将两者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审计就不可能再具有独立性,要求客观公正就只能是奢望,安然案暴露的问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安达信有100多名雇员专门为安然提供各种服务,每周从安然收取100多万美元的服务费用。为便于更紧密的合作,从1995年开始,安然还将其内部审计也交给了安达信,甚至连财务长也是从安达信聘用的,安达信的休斯敦分公司几乎已和安然“完美”地结合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安达信对安然的审计,就形同用自己的一只手去审计监督自己另一只手的荒唐局面,不可能再具有独立、客观和公正性。由此可知,在目前制度下,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会将自身与被审企业的“双赢”作为首要目标,而会置、职责、良心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鉴于安然案所暴露出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英美监管机构正在考虑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一规定如果执行,将使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126亿美元的收入大打折扣。

3、法律监管上的严重不足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开放、最具吸引力的资本市场,美国界也一直标榜其严格的证券市场规范和企业审计标准。应当说,美国对于会计师的监管还是相当严格的,除了行业协会外,财政部、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都严格监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其中大公司、大会计师事务所更是监控的重点。一旦被查出问题,等着他们的则是巨额罚款甚至判刑坐牢,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会被吊销执照、课以重罚。此外,美国的投资者也是最具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一旦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劣迹被揭露,受害者就会运用法律手段,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巨额索赔诉讼。但因限于人力和财力,各监管机构除了少量抽查外,一般不对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而是主要依靠审计业的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监管机构只是在问题暴露后才进行追查。因此绝大多数违规审计案件都是在大公司突然破产后才牵扯出来的。由此也可推知,已经暴露的审计黑幕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审计违规事件还没有、并可能永远也不会被揭露,绝大多数投资者因此而蒙受的损失也是无法讨回公道的。正因为如此,虽然违规审计会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违规的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称,才会出现如此之多敢于挺而走险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对现行审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如何防堵漏洞,欧美师行业一直在争论中。安然和安达信丑闻的暴露,必将有力地推动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改革。笔者认为,现行审计制度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的现状

对此,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下方案:

由监管机构通过招标方式,综合考虑参与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有无违规记录、资质、实力、内部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并在适当考虑各会计师事务所已承担审计业务量与其实力配比的基础上,为被审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中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应作为选择的首要因素,有重大违规记录者将被一票否决,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笔者认为这是可以选择的最佳方案,它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为独立、客观、众正的审计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②有利于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师在职业道德、依法审计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否则就会因失去信誉而被淘汰出局。从而真正实现审计业自我规范。③有利于会计师行业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同业监督。

公开招标方式在其他许多行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并被证明是规范行业行为、确保公平竞争、防止腐败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笔者相信,它也必将在净化审计环境、规范审计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产生重大和深远的。

2、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的现状

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业务涉足过深,必将导致两者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认为,必须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提供除外部审计外的其他服务,包括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单位兼职,但可以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向其他企业提供管理和会计咨询服务。这样非但不会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而且更有利于加强会计师行业的同业监督和公平竞争。

3、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对同一企业审计的年限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对象间的合作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被审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之间关系过于密切,并进而为企业收买审计师提供方便,因此对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性是极其不利的。安达信从1983年来一直受聘于安然公司,也是它在安然案中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故笔者认为,在招标时就应限定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特定审计对象的合同期限,例如以4年为一届,且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工作不能连任两届以上。同时,还应更严格地限制审计师个人在同一被审企业中的执业年限,例如不能超过4年。当然期限也不能定得过短,以免影响工作效率。

4、进一步加强对审计业的监管力度

安然案的黑幕被揭露后,美国经济界要求加强对审计业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于让证交会承担起对审计监管重任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皮特表示证交会目前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去做这一工作。事实证明,要求审计业进行自我规范和同业监督的国际惯例存在着巨大缺陷,而这却是各国监管机构无奈的选择。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就更显不足,即使揭露出的审计大案,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责任人也缺乏必要和及时的惩处措施,司法介入也刚刚起步,而且还限定了许多条件。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加强监管的措施:

1、成立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目前,美国审计业的公共监督委员会是由会计师自己任命、自我约束的实体,事实证明,这样的机制效果不佳。该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该是一个享有独立法人地位、向证券交易委员会、证监会或国家审计署负责的机构,并有权处罚违规会计师事务所和违规会计师。对影响重大的案件,应进一步提交司法处理。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7

一、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目标定位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很多生态特征的组织活动,它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媒介,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层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作为资金流动的调控者和监管者,共同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信用和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共同面对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共同维系着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处于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不断作用于金融生态的各主体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各要素分工协作,维护着金融生态的平衡,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见图1)。金融生态圈理论拓展了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审计的研究视野。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显示,2003年国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有72.79%是来自于非金融部门的因素,是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到2004年该数据达到77.23%[1].金融改革和发展仅仅强调在金融业内做文章,就金融谈金融,忽视制约金融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不行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作为金融生态子系统的审计机构应当以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功能。由于审计这一子系统由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因此,为了改善金融系统外部运行环境,国家审计应当发挥综合治理功能,加强金融风险环境调查,对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强化监督与引导,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强化绩效审计;对金融机构强化合规性审计;对资金供需双方强化信用延伸审计;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强化合法性审计,从多渠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民间审计应当重点对上市的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强化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披露的恰当性,减少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价值,维持金融体系效率,保证整个金融生态的相对稳定和安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改善金融结构、增强金融功能、提高金融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2.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是审计的重要任务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下,竞争形成了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金融生态系统通过破产、兼并等行为和行业自律组织调节资金的供求及其结构;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金融组织的内控水平,推动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防止盲目竞争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增强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金融生态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对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按照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金融生态向着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效率提高的方向发展。国家审计应当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促进相关金融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综合审计构建金融诚信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结构。民间审计应当发挥鉴证职能,强化上市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和效益审计,引导金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养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行意识,减少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优化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内部审计应当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管理审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市场主体,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主体的结构。三大审计部门应当把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内生的金融发展提供支持。

3.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运行,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是金融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任何的人为干预和调节一旦超出金融生态的自调限度,则只会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审计是整条金融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维护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是审计的重要目标。然而,金融生态圈内,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免疫能力先天不足、产权缺位、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信用环境十分恶劣。审计活动应当以促进金融生态链的有效运转为目的,以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为基石,遵循金融业自然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均衡发展。鉴于此,坚持普遍联系、系统论、协同论的观点,在整个金融生态链的框架下,审计应密切与生态链其他环节的联结,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同相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对象的互动协作,而不是彼此分隔甚至对立,共同加强金融生态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及时修复金融生态链中的缺陷,努力维护金融生态的平衡,营造和谐的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使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达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赢”境界,对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贡献率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二、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的职能作用

审计通过发挥其监督、服务、鉴证、评价、咨询和控制功能,有助于建立完备的激励、创新、约束机制,使金融机构发挥应有的自主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1.完善审计的监督职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是审计本质的体现和客观要求,审计充当“金融卫士”的作用,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主体的各项业务在规定的范围和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充分发挥其职能。审计监督有利于检查生态系统各要素对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对违法和违章活动、经营和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揭露,促进金融信息的真实、正确,减少信息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国家审计应当以促进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职权,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为目标。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对有关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即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包括对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财政部有关金融政策及资产管理情况以及对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督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通过“三e审计”了解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金融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民间审计应重点监督金融生态各要素的财务活动,确保各项金融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应当重点监督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减少金融违法和违规活动、减少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2.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审计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应当拓展审计的鉴证服务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在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时为其提供验资服务;在金融机构持续经营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服务和业务评价与咨询服务;在金融机构合并、分立、重组时,对其进行审计鉴证服务和资产评估服务。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务员也应当认识好审计的服务职能,从强制性监督和行政官僚制范式中回归于服务和质量,树立服务意识,保持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尽量与国家、地方的方针政策相协调,搞好审计服务。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树立平等、和谐、协作的服务观念,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把脉、诊疗,使审计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专家,分析金融生态系统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咨询与服务。通过审计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3.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要转变监督与监管为目的、处理与处罚为手段、查处问题为宗旨的审计思想,切实改变置于被审计对象之上的审计作风和“账簿”本位观,从宏观上做好金融业的咨询师、督导员,成为深受金融机构欢迎的“良师益友”。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与内控管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技术方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上评估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在评估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安全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咨询与指导,促进金融业正确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与调节经济职能,提高社会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三、优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的审计思考

1.理顺关系,使各审计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审计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应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审计的保驾护航。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国家审计要发挥“火车头”作用,进行金融犯罪风险与审计风险监控、银行坏账审计。民间审计则发挥信息披露与鉴证作用,加速金融信息化建设,培育金融机构的市场运营能力,完善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国家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民间审计无疑是开展金融审计的主体力量。民间审计的介入,与金融机构信息公开化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审计监管环境。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内向性、及时性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具有明显的预警和防范功能,内部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要发挥好审计的自我调节作用,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大审计主体应当发挥各自的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2.突出重点,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网

我国金融机构为一级法人多级管理,点多、面广、规模大,业务范围宽、市场变化快、交易手段新。根据我国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和国际经验,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目前,金融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状况、资金营运和财务收支等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分析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环境状况,了解其战略性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实现战略优势的关键流程,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宏观层次识别的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地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构筑金融安全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搞好审计调研,及时搜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信息,及时关注导致金融风险的苗头性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环境的经常性调查与分析,并及时向央行、政府决策机构等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起金融生态环境的安全网。

3.加强管理,创新审计方法,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范鹏司长认为审计要站稳金融监管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审计在揭露重大风险、突出问题等方面的成果优势,起到其他监管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审计范围和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拓宽,政府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对审计管理、审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改变和加强原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尝试比较先进、科学的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实质性测试和定量分析等新的审计方法,探索各审计方法、技术的相互结合及利用,根据金融审计的特点和规律,实行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拓展审计内容,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要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就要改变目前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内容单一的状况,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目前看:证券业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要求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业常规审计范围。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隐蔽手段进行的业务创新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看,效益审计将是金融审计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内控机制、资产质量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资产风险,努力探索绩效管理审计的新路子。现代审计应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全面履行审计职能,拓展审计内容,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金融发展关系密切、影响较大的领域和事项上,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使用效益,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打造“体检”系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n].上海证券报,2005-10-15(3)。

[2]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68-72.

[3]和秀星,曹严礼。国有银行改制呼唤高效的内部审计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28-30.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8

关键词:防雷图纸审核;现状;对策;

2008年4月,**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成立,对全市境内的高层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工业企业、医院、银行、学校等多个部门的建筑物进行了防雷图纸审核。在审核过程中,深刻认识到防雷图纸审核是一项责任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来进行图纸的审查。

一、防雷图纸审核现状

1.1专业知识水平不高

目前,**市及三县从事防雷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转岗而来的,有些是搞地面气象观测的,有些是搞气象服务的,而且大多数都是专科生,没有一个是科班防雷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专业培训,专业技术骨干严重匮乏,以现有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只能承担防雷常规检测工作,难以适应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市及三县防雷减灾工作和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开展。据统计,2009年**市局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共审核了44个单位的68套图纸,审核率只达到49%;贺兰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审图20套,永宁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审图1套,灵武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从以上防雷审图情况来看,目前全市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发展极不平衡,审核率极低,给整个防雷减灾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1.2从事防雷专业技术的人员变动较大

防雷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县局由于气象业务任务重、人员紧缺,每位职工都需兼顾多项工作,造成从事防雷专业的人员业务技术不精,规范、规定掌握不熟练。

随着防雷减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防雷工作已从单一的检测发展到防雷图纸审核、隐蔽工程的跟踪检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防雷工程检查验收等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支专业技术精、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专业队伍。

1.3防雷图纸审核服务程序不规范、不统一

防雷图纸审核的技术服务大多采用手工操作,工作流程随意性大,大多没有电子档案,给服务用户出具的图审技术报告简单且不统一,工作流程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

1.4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受地方政策影响,开展困难

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为了招商引资,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商进行政策保护,要求对一些服务性收费实行减免政策,甚至要求只服务不收费,导致气象部门在防雷图纸审核工作开展中存在困难,存在一些不见手续就开工建设的情况。

二、对策

2.1加强学习和培训

任何一项业务都要经过认真学习才能熟练。因此,从事防雷图纸审核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吃透各类标准、规范,以及相关方针政策,对防雷图纸审核要熟记于心。并加大防雷图纸审核的培训力度,单位要选派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培训要保质保量,注重实效[1]。要有针对性的强化专项培训,同时还要实行培训、比赛、考试一条龙的学习流程,每个环节必须紧密相扣,坚决杜绝“花架子”、“走过场”。讲究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要注意交流,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促使防雷图纸审核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服务

市县要联合、上下联动,集约化管理,资源整合共享。针对目前全市防雷图纸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技术整合机制,充分把有限的网络技术资源利用好。建议市级防雷审图中心网站,让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完备的审核流程,建立分级审核机制,保证审核质量,规范审核标准,严格审核程序,严格按照有关防雷“规范”、“标准”出具有根有据的审核结论。

依法履行防雷管理职能,在服务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全社会落实防雷安全措施提供优质、周到的技术服务。要尊重他人,善于团结,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加强内、外工作的协调,要注意掌握与服务对象及单位的沟通技巧,选择适合的交流方式,建立客户档案,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更新服务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将服务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活,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以提高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2.3强化防雷行政执法宣传教育,加强联合执法

当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一定规模的防雷安全执法行动,用具体、形象的形式去感化广大社会公众,如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科普周活动等,进工厂进企业进农村宣传防雷图纸审核的重要性,以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

加强气象、城建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合执法,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对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执法检查力度,把日常执法和防雷执法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各种防雷安全隐患,维护防雷检测、防雷图纸审核、防雷工程的规范,为今后更好地履行防雷安全社会管理职能奠定基础。

2.4加强和相关单位的联系

加强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离不开各级人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处理好与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配合,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以实现防雷图纸审核工作的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政策大环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小结

防雷图纸审核对新建建筑物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这对建筑的规范化管理有一定帮助,但作为防雷管理机构,这项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在审核过程中出现设计问题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纠正,确保防雷设计方案能够做到合理有效防止或者减少雷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雪峰,何清林.建(构)筑物防雷图纸审核方法及要点初探[J].科技,2010(2):60-61.

[2]闫景东,苑晓磊,汪鲁刚.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中的常见问题[J].山东气象,2009(B09):82-84.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9

一、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目标定位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很多生态特征的组织活动,它以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核心媒介,以师事务所作为外层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以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作为资金流动的调控者和监管者,共同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而特定的、、文化、道德、信用和法制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共同面对的外部环境;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共同维系着金融生态系统的运行。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处于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不断作用于金融生态的各主体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和要素,构成金融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的各要素分工协作,维护着金融生态的平衡,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见图1)。金融生态圈拓展了金融生态环境运行中审计的视野。

1.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显示,2003年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原因中有72.79%是来自于非金融部门的因素,是由于金融生态环境恶劣造成的,到2004年该数据达到77.23%[1].金融改革和仅仅强调在金融业内做文章,就金融谈金融,忽视制约金融发展的外部因素是不行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作为金融生态子系统的审计机构应当以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好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等功能。由于审计这一子系统由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部分构成,因此,为了改善金融系统外部运行环境,国家审计应当发挥综合治理功能,加强金融风险环境调查,对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强化监督与引导,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强化绩效审计;对金融机构强化合规性审计;对资金供需双方强化信用延伸审计;对金融服务中介机构强化合法性审计,从多渠道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民间审计应当重点对上市的金融机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强化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披露的恰当性,减少信息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内部审计应当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管理,增加金融企业的价值,维持金融体系效率,保证整个金融生态的相对稳定和安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改善金融结构、增强金融功能、提高金融生产力的重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应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2.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是审计的重要任务

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制环境下,竞争形成了金融生态的结构秩序。金融生态系统通过破产、兼并等行为和行业自律组织调节资金的供求及其结构;调节金融组织的数量、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强化功能,提高金融组织的内控水平,推动金融组织、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防止盲目竞争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增强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金融生态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是对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按照金融发展,积极引导金融生态向着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效率提高的方向发展。国家审计应当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行政干预,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促进相关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综合审计构建金融诚信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结构。民间审计应当发挥鉴证职能,强化上市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披露和效益审计,引导金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养金融机构市场化运行意识,减少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优化金融生态调节机制。内部审计应当促进金融机构进一步明晰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管理审计,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金融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市场主体,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主体的结构。三大审计部门应当把引导金融生态向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方向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内生的金融发展提供支持。

3.提高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在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运行,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机制是金融生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任何的人为干预和调节一旦超出金融生态的自调限度,则只会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审计是整条金融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内在调节机制,维护金融生态自我调节机制是审计的重要目标。然而,金融生态圈内,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免疫能力先天不足、产权缺位、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信用环境十分恶劣。审计活动应当以促进金融生态链的有效运转为目的,以培育良好的信用关系为基石,遵循金融业发展规律,在自由、竞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均衡发展。鉴于此,坚持普遍联系、系统论、协同论的观点,在整个金融生态链的框架下,审计应密切与生态链其他环节的联结,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同相关部门以及被审计对象的互动协作,而不是彼此分隔甚至对立,共同加强金融生态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及时修复金融生态链中的缺陷,努力维护金融生态的平衡,营造和谐的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使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达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赢”境界,对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贡献率应成为衡量审计成效的标准。

二、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的职能作用

审计通过发挥其监督、服务、鉴证、评价、咨询和控制功能,有助于建立完备的激励、创新、约束机制,使金融机构发挥应有的自主性,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1.完善审计的监督职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组成要素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监督是审计本质的体现和客观要求,审计充当“金融卫士”的作用,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主体的各项业务在规定的范围和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监察和督促金融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充分发挥其职能。审计监督有利于检查生态系统各要素对金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对违法和违章活动、经营和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揭露,促进金融信息的真实、正确,减少信息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从长远来看,国家审计应当以促进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职权,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安全为目标。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对有关金融监管机构的再监督,即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包括对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财政部有关金融政策及资产管理情况以及对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督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通过“三e审计”了解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金融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民间审计应重点监督金融生态各要素的财务活动,确保各项金融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应当重点监督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监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减少金融违法和违规活动、减少资产流失,防范金融风险,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2.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审计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要求。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应当拓展审计的鉴证服务职能和咨询服务职能,在金融机构进入市场时为其提供验资服务;在金融机构持续经营时提供财务会计报表审计服务和业务评价与咨询服务;在金融机构合并、分立、重组时,对其进行审计鉴证服务和资产评估服务。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务员也应当认识好审计的服务职能,从强制性监督和行政官僚制范式中回归于服务和质量,树立服务意识,保持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听取公众的意见,尽量与国家、地方的方针政策相协调,搞好审计服务。拓展审计的服务职能,树立平等、和谐、协作的服务观念,为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运行把脉、诊疗,使审计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专家,金融生态系统各要素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提供咨询与服务。通过审计服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运行功能。

3.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要转变监督与监管为目的、处理与处罚为手段、查处为宗旨的审计思想,切实改变置于被审计对象之上的审计作风和“账簿”本位观,从宏观上做好金融业的咨询师、督导员,成为深受金融机构欢迎的“良师益友”。强化审计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市场机制与内控管理机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金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有效的审计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上评估金融机构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法规的遵从性,在评估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规范运作、安全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咨询与指导,促进金融业正确发挥信用中介职能与调节职能,提高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三、优化金融生态运行环境的审计思考

1.理顺关系,使各审计主体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审计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管理环节,任何一项金融活动都应施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离不开审计的保驾护航。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国家审计要发挥“火车头”作用,进行金融犯罪风险与审计风险监控、银行坏账审计。民间审计则发挥信息披露与鉴证作用,加速金融信息化建设,培育金融机构的市场运营能力,完善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国家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民间审计无疑是开展金融审计的主体力量。民间审计的介入,与金融机构信息公开化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金融审计监管环境。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内向性、及时性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具有明显的预警和防范功能,内部审计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要发挥好审计的自我调节作用,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三大审计主体应当发挥各自的特色,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在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中形成合力。

2.突出重点,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网

我国金融机构为一级法人多级管理,点多、面广、规模大,业务范围宽、市场变化快、交易手段新。根据我国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和国际经验,应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金融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资本状况、资金营运和财务收支等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和环境状况,了解其战略性优势和威胁其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实现战略优势的关键流程,运用分析性程序从宏观层次识别的重大金融风险,准确地发现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及时发现风险和防范风险,发挥风险预警作用,构筑金融安全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搞好审计调研,及时搜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信息,及时关注导致金融风险的苗头性问题,开展金融风险环境的经常性调查与分析,并及时向央行、政府决策机构等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将金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起金融生态环境的安全网。

3.加强管理,创新审计方法,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范鹏司长认为审计要站稳金融监管的制高点,充分发挥审计在揭露重大风险、突出问题等方面的成果优势,起到其他监管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审计范围和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拓宽,政府和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不断提高,对审计管理、审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的现场审计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改变和加强原有的审计监督体系,改进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尝试比较先进、科学的抽样审计、风险评估、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实质性测试和定量分析等新的审计方法,探索各审计方法、技术的相互结合及利用,根据金融审计的特点和,实行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拓展审计,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审计要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就要改变目前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内容单一的状况,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拓展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从目前看:证券业与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要求扩大审计对象的范围,要求将原来不作为金融审计主要内容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等逐渐纳入商业银行业常规审计范围。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银行产品等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采取隐蔽手段进行的业务创新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注重将业务经营检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环节入手发现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审计质量。从金融审计的发展趋势看,效益审计将是金融审计的重中之重,在加强内控机制、资产质量审计的同时,要进一步关注资产风险,努力探索绩效管理审计的新路子。现代审计应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全面履行审计职能,拓展审计内容,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对金融发展关系密切、较大的领域和事项上,努力提高审计成果的使用效益,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

[1]社会科学院金融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打造“体检”系统——《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总报告之一[n].上海证券报,2005-10-15(3)。

[2]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68-72.

[3]和秀星,曹严礼。国有银行改制呼唤高效的内部审计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28-30.

安全审计服务规范篇10

【关键词】国家审计公安审计内部控制质量

一、引言

“公安机关是一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因此,除了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外,公安机关内部对本单位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产生了公安审计。

公安审计这个词比较新颖,1992年颁布了《公安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中对此给出了严格定义:“公安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安审计机构在各级公安机关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同级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审计机构的指导”,除了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外,公安机关内部对本单位财政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产生了公安审计。由此可见,公安审计性质上属于部门内审。

二、文献综述

从我国的政治体制来看,国家审计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刘家义,2012)。国家审计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动态发展的(mautzandSharaf,1961)。依据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观点,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的审计所依存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审计功能拓展的外部动力,而受托经济责任内在要求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是审计功能拓展的内在依据(蔡春等,2013)。国家审计的职能具有客观性、双重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国家审计的本质性职能恒久不变,但是本质性职能的内涵却在不断丰富而外延则在不断扩大(陈太辉,2008)。

国内关于公安审计的书籍为数不多,郭影的《公安审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是其中之一。书中具体阐述了公安审计的涵义、特征、内容、目标、方法等,并介绍了涉案财物、财经法纪、建设项目、小金库、经济责任等各类具体项目的审计,从理论到实务,全面构建了公安审计的理论体系。

相比书籍,期刊论文篇数较为可观,多数研究成果来源于公安审计人员和公安院校的人员。他们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安审计的特征,总结了一些现有公安审计存在的不足,如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业务素质不高、政治意识淡薄、“先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等(赵毅、张军谦(2003)),提出了一些创新公安审计理念的观点。刘岚(2007)指出要研发并建设公安审计工作信息化系统工程,利用信息革命实现审计技术创新;何玉荣(2011)、刘倩(2010)等认为公安审计人员应转移作风,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吕玉明(1998)、候玉新(2012)等提出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对公安审计工作的领导与支持,把审计作为“一把手”工程,提高审计独立性,增强审计权威;黄杰(2007)认为公安审计人员要积极探索绩效审计,不仅关注钱花的对不对,更要关注钱花的值不值。

总的来说,公安审计的理论研究还稍有欠缺,但国内外发达的内部审计理论,对公安审计工作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现状分析

在初步了解公安审计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则更应关注其现实工作的开展。公安审计工作起步较早,甚至可以说开启了新中国内部审计的篇章。早在1952年,公安部就设立了两个审计委员会,1984年设立了独立的审计室,2002年加挂公安部审计局的牌子,2008年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正式成立了公安部审计局,标志着公安审计的规范化、成熟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安部党委和各地公安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安审计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国公安审计部门在保证公安人员廉洁奉公、强化公安内部运营管理、提高公安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促进公安工作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比如,有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公安审计部门共发现违规金额123.36亿元,挽回损失浪费8.76亿元,促进增收节支28.63亿元。各级公安审计部门共审计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511.7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2.3亿元,其中乱收费、乱罚款金额1.9亿多元,挪用、截留应交财政金额3.3亿元,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金额5536万元。这充分显示出公安审计发挥了实效。

2014年3月至11月,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了史上第一次“审计整改年”活动,共梳理审计发现的问题37904个,已整改37368个,制定整改措施25276条,建立规章制度9744项,审计整改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安部党委和各地公安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安审计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国公安审计部门在保证公安人员廉洁奉公、强化公安内部运营管理、提高公安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促进公安工作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四、公安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公安部门职能的特殊性,公安审计需要不断应对重重挑战。公安基层一线直接与群众相联系,直接代表了公安部门的形象,也直接影响到公安部门能否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而一些民警为钱执法,吃拿要卡,以罚代管,办人情案,办关系案;或为领导执法,服从领导意志而不服从法律意志,权大于法等。这些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公安形象,影响公安职能的履行和公安事业的发展。

通过对公安审计进行Swot分析,并结合对公安部门的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开展公安审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五、国家审计推动公安审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审计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推力,即国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挥推动作用。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公安审计队伍建设

作为审计主体,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工作的高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瓶颈还是最主要的制约。ippF(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的“职业道德规范”部分对内部审计人员明确提出了四个最基本要求: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公安部门业务范围的复杂性与广泛性迫切要求有一支胜任的公安审计队伍。因此,强化公安审计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公安审计涉及反腐倡廉、建立惩治预防体系,所以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保持审计队伍自身廉洁奉公,正直守法,作风端正。其次,专业胜任能力是对每一位审计人员的硬性要求。特别是“金盾工程”项目等审计任务的增多,审计外延的不断拓展,给公安审计人员在业务知识结构上带来巨大挑战,单一的审计人才已难以满足业务需要。审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公安、财会、审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管理、法律、计算机、交通、消防、工程材料造价等专业领域的多元知识储备,才能高效开展审计工作。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较少的公安审计人员承担巨大的审计业务量,更重要的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缺乏专业培训。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专业培训力度;鼓励积极学习公安审计新政策新法规,加大理论学习与沟通交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这是科学开展公安审计的前提与保证。。

(二)拓宽审计范围,强化审计职能

有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内部审计工作量分布大致呈现为财务审计75%、经济责任审计15%和经济效益审计5%。这说明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范围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丰富且多元化的内部审计类型,拓展传统的内部审计范围,“对整个公安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审计,包括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执法执收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审计”。除了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之外,财经法纪的遵循、警务资源的配置、涉案财物的管理、资金使用的效益、预决算、招投标等都应纳入审计范围,任何与公安工作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都必须进入公安审计的视线。

(三)创新和应用最新的公安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审计范围的广泛性直接要求我们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才能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首先,除了传统的审阅、监盘、函证等方法外,还应采用诸如审计抽样技术、分析性复核技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技术等基本审计技术,同时结合计算机审计、远程审计、持续审计等新型技术和方法。目前我国公安内部审计技术仍相对滞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手段辅助审计尚难全部实现,“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或不完全能够应用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这与现代电子警务的要求背道而驰”。所以公安审计部门应大力研发电子信息系统,对审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公安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审计管理系统(oa),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使用信息系统和审计软件来开展审计业务,控制审计质量。此外,考虑到日益膨胀的信息需求,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各种资料的全面信息化和无纸化。

(四)加大公安审计制度建设力度,推进公安审计规范化

制度是基础,有了制度才有了所谓的遵守。然而,现阶段,全国公安系统还没有一整套具体的内部审计准则,所以,我国公安部应在国家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公安审计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实务指南,让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以衡量。此外,“要以宣传贯彻《公安机关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契机,研究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办法和业务规范,推动建立包括审计管理、分类审计、作业指南、质量控制等的公安审计制度体系”[8]。不断健全行为规范、工作规范,完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明确岗位职责。比如实施审计业务质量复核制度、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实现公安审计有效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六、结论

公安审计具有与众不同的专业特点,涉及面极其广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视角来看公安审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充分吸收国内外审计界的最新成果,跟踪国内外最新发展动向,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促进公安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公安职能的有效履行,努力提高公安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中国公安审计定能探寻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审计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家义.2012.论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6):60-72

[2]郭影.公安审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时现.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刘玉廷,王宏.2008.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3):3-10.

[5]安徽省公安厅.公安审计工作20年回顾与展望[eB/oL].:平安江淮网,2011-06-29.

[6]郑黎明.基层公安部门执法问题的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3-75.

[7]王德保.论公安经费使用效益[J].公安研究,2001(6):86.

[8]张庆龙.2012.审计监督与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J].中国内部审计(8):27-29.

[9]刘力云.2005.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