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辩论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07:44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1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

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2

【辩论赛策划书一】

活动背景: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提升企业高度、夯实企业基础和增强企业底蕴的必要步骤。为此,XX企业工会、企业党支部将加入共建企业文化的工作中来。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江西中再生的企业文化建设将在传统的文化宣传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大胆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通过以辩明理、以论布道,让员工在言辞和智慧的交锋中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活动目的

本次辩论赛主要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活跃工作气氛,活跃思想,体现江西中再生员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培养发掘思维清晰,沟通能力强的人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员工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组织能力。此次辩论赛的评判标准根据企业辩论赛的特点进行调整,更侧重于专业性,而非辩论技巧;更侧重于团队合理分工、有效配合,而非突出个人表现;更侧重于运用理论思考企业实际问题,分析企业自身案例,而非泛泛地罗列一般性的数据和事例。

二.活动宗旨

促进员工交流,拓展员工思维,提升员工语言组织逻辑性,追求进步,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三.主办单位:XXX公司党支部

四.承办部门:XXX办公室

五、活动主持:XX

六.活动时间:

20xx.03.15-20xx.03.17(待定)

七.活动安排:

八、参赛要求:

1、参赛分组:总计8组,每组4人。 

2、参与方式:报名筛选分组比赛

3、参赛队于比赛前二十分钟到场准备,遵守比赛纪律及比赛规则,服从工作人员安排,尊重评委评判,在每场比赛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有关赛程安排。

九、比赛主题:(赛前抽签决定)

①、正方:企业选人观:德重于才反方:企业选人观才重于德②、正方: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反方: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③、正方: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守道德和法律原则反方: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潜规则

④、正方:企业必须先规范再求发展反方:企业可以先发展后规范十、赛制:1.正方一辩陈词2.反方一辩陈词

3.由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4.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5.由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6.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7.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8.由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9.自由辩论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11.正方四辩总结陈词12.点评13.宣布结果

十一、评委:邀请园区工委会领导3人,企业分管副总:6人

十二、摄影摄像、宣传布置:企划部

十四、奖项设置:冠军一队,亚军一队,最佳辩手4名,参与奖20人十五、活动地点:管委会7楼办公室十六、活动经费:(单位:元)

【辩论赛策划书二】

第一部分参赛须知

一.请参赛正反双方仔细阅读策划书,熟悉本次辩论赛的安排及比赛规则。

二.参赛双方遵守各项时间安排,如有特殊问题,请及时与团总支负责人联系,以便协调安排,保证辩论赛顺利进行。

三.参赛双方在辩论会开始前2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以利于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参赛双方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以及辩论规则,请在赛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辩手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五.在提问阶段,所提问题要与辩题相关,不得故意刁难辩手。

第二部分辩论赛整体情况

辩题:1、短期待遇和长期发展哪个更重要

2、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哪个是前提

3、合作和竞争哪个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4、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哪个更能促进企业发展活动目的:通过此项活动,使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明智的选择。活动时间:20xx年5月上旬地点:88大酒店

第三部分比赛细则

一、辩论赛具体流程:

1、辩论赛开始

2、主持致开场词,介绍亲临比赛的领导

3、宣布辩题并介绍正反双方所持立场及辩手,阐述比赛规则(详见辩论赛比赛规则)

二、辩判标准依据

1、辩论时立论的时代感、新颖的角度、宽广的视野、理论深度

2、实例证据的真实、充分、细腻。3、策略、技巧、逻辑性。

4、语言的幽默能力和亲和、包容的辩论风度。

三、评分标准

5、辩论时立论的时代感、新颖的角度、宽广的视野、理论深度35分

6、实例证据的真实、充分、细腻。30分7、策略、技巧、逻辑性。20分

8、语言的幽默能力和亲和、包容的辩论风度。15分

四、胜负判断:

1、评出获胜的一方(共4组)

2、辩论会的胜负判断由评委的综合评定决定。

第四部分奖项设置

一、共评出四支辩论队获胜,获胜队:荣誉证书、奖品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演讲与辩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ftheindependentCollegeChineseSpeechandDebate

teachingando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

CHenLingling

(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

CityCollegeofDongg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523106)

abstractoralcommunicationabilityisthe"listening,speaking"twopartsofcapabilitiesinthelanguageofthefourmodules;especiallyemphasizetheabilitytospeak.inindependentinstitutelanguageteaching,theimportanceoforalcommunicationabilityandstudents'professionalskillscomparable,thus,independentcollegeshouldtrainstudents'oralcommunicationability.thespeechanddebateastheabilitytodeveloporalcommunicationintwomajorsections,independentcollegelanguageteachinghasanessentialrole.Fromthestudents'oralcommunicationabilitydeparturetouniversitylecturesanddebatesbasedcurriculum,expandelaboration.

Keywordsoralcommunicationability;speechanddebate;courseteaching

1演讲与辩论简介

演讲与辩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演讲是指在公共场合,采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手段,针对某个或某些具体的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见解,阐述道理或者抒发内心的情感,并进行鼓动的一种语言活动。演讲能对个人的口语表达技巧及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训练,对学生个人的胆量及表达能力是一个极有利的锻炼。

而辩论是针对某一问题上,参赛双方采取争辩的方式以捍卫自己的观点,通常情况下,由于辩论赛采取的是驳斥对方观点的形式,因而场面是极其激烈的。辩论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条理的逻辑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以及在赛场上雄辩的能力,因而辩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演讲与辩论的有效教学

2.1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随着现代教育逐渐提倡注重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着重的思考,从多方面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演讲与辩论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由于尚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对陌生的话题较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寻找同学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故事、笑话等。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顺利开展教学,让学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从“逼着学”到“主动学”。这个过程一定要忌讳偏难的话题,这样的话学生难以开口,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在课程教学进行到中阶段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阐述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包括两种口语表达方式与一般表达方式的不同,肢体语言的合适应用等。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优秀人才的讲演与辩论,从中观摩技巧,逐渐学习在不同主题下如何运用言语表达以及肢体语言征服听众。

2.2合适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方法

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对一些场景进行简要模仿。在中级阶段,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观摩大型赛事的比赛现场,领会大型比赛的氛围,观摩优秀的演讲者与辩论者是如何征服受众,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搭建表达内容的框架,培养学生的及时思辨能力,在即兴演讲与辩论赛中快速做出反应。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演讲及辩论赛的实战演练,选择题目,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积极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现成果。

2.3合理考查,公平评价

教学需要进行考核才能明确教学的进展、问题,因而,教学的考核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考核对于鞭策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在演讲与辩论的教学中,为了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需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占30%)及最终成绩考核(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演讲与辩论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等综合情况,而最终成绩是学生的个人演讲与小组辩论的综合成绩。这样的综合性考查机制能有效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独立学院院校的学生由于一开始便存在底子薄、态度差的问题,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不会对他们作出积极的评价。因此,一个积极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学生作出一定努力之后,进行公平、积极的评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冲劲更足。

3有效演讲与辩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倾听,注意倾听。倾听是一门重要的说话艺术,据相关调查表明,人与人的交往中,听的部分占据了55%,由此可见,听的艺术之重要性。在演讲与辩论中,倾听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接受对方发出的声音,而是通过倾听和思考,将这些听到的声音转化为重要的信息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加以思考、分辨,提取核心内容部分。同时还应注意声音发出者在讲话时的神情动作,注意领会其中的要领,并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思考。

(2)表达要自信。在交流中,说话者必须要有底气,这样才能让受众觉得表达是有据可信的,尤其是在征服听众的演讲与征服对手的辩论赛中。这便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开阔自己的眼界、树立积极的心态,学习强有力的表达技巧,在交流中、演讲中、辩论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在表达时自然得体、大方有度。

4总结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缺乏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前人的看法上对现阶段独立学院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典型课程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认为现阶段的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从教学者与学习者两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当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止上述的演讲与辩论训练,其他的如讨论、复述、交谈等也都是极其有利的方式,教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彩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1(4).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4

从根本上看,辩论赛是一种游戏,因而辩论技巧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如果不善于表述,不熟悉辩论技巧,在场上是不可能表现得很出色的。反之,一个人如果光有辩论技巧,但其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那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纵有最高超的辩论技巧也无法展示出来。所以,把知识积累与辩论技巧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先讲知识积累问题。在选拔辩论队员的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队员在知识结构上都比较弱,他们可能对本专业的问题比较熟悉一些,但一走出专业的范围,就有邯郸学步,寸步难行的味道。一个人如果知识很弱,去参加辩论,就像一个没有钱的人去做生意一样,是很难成功的。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解决好知识积累的问题?这是我们在训练阶段中考虑较多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第一,通过专家讲座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人们常常把文科的知识比喻为一座金字塔,不了解宽泛的知识背景,想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做出出类拔萃的成绩是不可能的,想在辩论中运用自如、应答如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知识背景的学科非常之多,如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逻辑、修辞、生态、社会学、医学、文学等等,如何才能迅速地完成知识积累工作呢?光是一门学科,就可以讲上几个学期,通过

一、二次讲座,队员们能把握住吗?“知识快餐”可能吗?实践证明是可能的。在每次讲座中,我们要求专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讲:1.本学科的基本概念;2.本学科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3.本学科研究在当代的热点问题。把这三个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讲清楚了,队员们就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者的结合中迅速地了解一门学科的概况和问题之所在。这样一来,也就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背景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我校的三十多位专家为队员做了五十多次讲座,大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第二,分析有可能入选为辩题的当代热点问题,重点理清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当今世界上,热点问题是不少的,如民族冲突与战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问题、世界政治新格局问题、南北和南南关系问题、当代新儒家问题、亚太经济圈问题、艾滋病问题、安乐死问题、联合国作用问题、人口问题、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市民社会问题、后现代主义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组织一些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讲;另一方面,也借阅了一批图书和刊物,供队员们阅读,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尽快获得感性认识。第三,精读《四书》。考虑到辩论赛作为华语推广活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比较重视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理应多做些准备。我们除布置队员熟读《四书》外,还要求他们熟读《孙子兵法》、《道德经》等重要著作。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队员们在辩论时从容多了。刚开始参加辩论时,他们常常出现口误,主要是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方提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就无从应对了。现在,可调动的知识积累多了,队员们在辩论时就能左右逢源,自出机杼,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给评委和听众留下知识面很宽的印象。另外,在每次讨论辩题时,如果我们发现哪位队员的知识有不准确之处,就马上进行纠正。在训练时,除了一些共同的项目,我们也根据各个队员知识结构的特殊情况,分别对待,缺什么补什么,使队员们的知识积累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加坡辩论凯旋后,队员们对专家们的知识讲座始终怀着感激之情。另外,在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辩题下来后,我们还请一些专家进行“会诊”,进一步强化了专题知识,从而在辩论中能达到引经据典、挥洒自如的境界,获得评委和听众的一致好评。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不讲究辩论技巧,它仍然是空的,它或许适用于作学术报告,但却不适用于辩论。剑桥队之所以负于复旦队,问题主要不是出在知识积累上,而是出在辩论技巧上。尤其在辩题上不利于某一方时,这一方如果在技巧上不能高对方一筹,是很难取胜的。在辩论技巧上,我们以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1.攻其要害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2.利用矛盾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3.“引蛇出洞”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4.“李代桃僵”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知识积累与辩技巧关系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5

二、活动时间:2009年11月

地点:机电楼、多媒体报告厅

三、主办:机械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

承办:机械工程系演讲协会

四、活动具体安排:

  (1)、10月27日晚自习,在学生会的带领下,由宣传部王慧进系各班宣传此次活动,并向班级发此次辩论赛通知。通知如下:

关于举办机械工程系

第二届“风采杯”辩论赛的通知

机械系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学生往往以严谨务实见长,羞于张口,不擅表达,为了提高大家的表达能力,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挖掘和培养优秀辩论人才,培养团队精神,促进系学生间互动,我系特决定举办机械工程系第二届“风采杯”辩论赛,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机械工程系学生

二、参赛要求:(1)、每人自备一份关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稿件以便在选拔赛时读稿或演讲进入预赛;

(2)、表达流畅、说理透彻,有一定的辩驳能力;

(3)、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音质、音色较好;

三、活动方式:(1)、比赛分为选拔赛、预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2)、选拔赛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主题朗诵或演讲;

(3)、预决赛前一周,以抽签方式决定正、反方以及辩题;

四、奖项设置:设冠军队一组、亚军队一组、最佳辩手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和相关物质奖励,并加相应德育分。

五、选拔赛时间:11月1日(周日)下午6:30

         地点:机电楼508

六、报名方式:在各班班长处报名,留下姓名、班级、联系方式,由各班班长在10月30日(周五)晚自习后将名单交到系团总支。

 

(2)、11月1日下午6:30,机电楼508,由副会长张超主持此次选拔赛!评委主要有系团总支、学生会相关人员及会长刘超,由组织部张玉娇、张义庭组织参赛选手抽签签到及现场纪律维护,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协调配合此次工作。

     比赛完后,由秘书处赵曼曼负责统计此次比赛分数并排出名次。结合各评委意见,选出前16名同学作为此次辩论赛选手以及选出10名朗诵较好的同学参加全院的朗诵比赛(注:辩论选手和朗诵选手可重复)。

(3)、11月2日晚自习,把进入复赛的16名选手叫到团总支办公室抽签分组,抽辩题,抽签决定对战组。主要分为4组,每组4人。和他们介绍辩论赛的比赛规则,让他们准备辩题的相关材料。由张超、刘超负责。

(4)11月4日——12日,对16名选手进行培训,教他们相关辩论技巧。并找一个主持人,让主持人熟悉辩论规则。

(5)11月13日在机电楼508举办辩论赛决赛。分为两组,以抽签方式决定比赛出场顺序!邀请系老师、系团总支、学生会的人当评委。当场选出获胜组。

 注:根据各组情况,如果各组实力均衡并较强,获胜的两组进入决赛,不对辩手进行调动;如果获胜组中有辩论能力较弱的人,挑出前8名进入决赛。

(6)11月14日,选手抽辩题,总结他们辩论的不足!继续和他们介绍辩论赛的比赛规则,让他们准备辩题的相关材料。

(7)11月15——19日,继续对8名选手进行培训,教他们相关辩论技巧。对主持人进行培训,继续熟悉比赛规则。

(8)11月20日在多功能报告厅举办决赛。邀请院部分老师、院学联会、院团委、机械系部分老师做评委。邀请学院各系、各协会作为嘉宾。由院部分老师颁发荣誉证书。

注:1、比赛时间可能会根据各参赛选手辩论熟练程度进行调整。

2、在17日左右在学院拉各种条幅庆贺比赛圆满成功。

五、活动注意事项:

(1)、整个活动必须在学校有关法律法规,在协会规章制度下进行,不得违反相关规定

(2)、整个活动不得扰乱正常教学顺序,不得干扰新生正常学习生活。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6

一、辩论活动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解题、介绍文章背景、解释生字新词、划分段落、分析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兴趣索然。而辩论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辩论活动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一次“好习惯,伴我行”的主题辩论活动。这次主题辩论活动在高年级中燃起学生对研究辩论、参与辩论的兴趣火花。五六年级每个班都选拨精英组建成辩论队参加比赛。为了帮助本班的辩手在比赛中出色发挥,全班学生都合作起来,与辩手们一起搜集资料,陪他们模拟演练;一些学生在模拟演练中展现了出色的辩才,被辅导老师选拔为正式队员。正式比赛时,正反双方班级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每场比赛后,辅导教师都组织学生代表进行点评,现场观众发表看法……这样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由课内推向课外,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辩论活动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学生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学生听众来说,这种新颖的课型使他们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此次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对学生进行了“关于番禺区各中小学校开展辩论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生动有趣的辩论活动大受学生欢迎。大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新颖的课型教学,很多学生“摩拳擦掌”,表示要锻炼口才和提高写作水平,下次也要参加辩论赛。

二、辩论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赛前指导方面。辩论赛是一种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竞赛形式。要组织好一场辩论赛,需要教师先从审题、立论、选材、组织等方面指导辩论队员建立起整体理论体系,还要从辩论技巧、辩手的风度及气质等各方面给予悉心指导。在每一次主题辩论活动中,凡是能充分发挥选手辩论水平和展现风采的队伍都离不开辅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组织学生参加辩论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辅导教师在赛前的模拟演练中要对每个辩手的表现以及辩论技巧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建议;赛后还要根据辩手在赛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给予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从头至尾无不体现出指导教师的匠心独运,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辩论活动综合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参加辩论赛,要紧扣辩题去广泛阅读,做好资料的搜集,写出辩论发言稿。一辩要准备三分钟的开篇陈词和一分半钟的攻辩小结,二辩、三辩要准备一分半钟的对辩问题,四辩要准备三分钟的结辩陈词,这是很能考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之后,学生还要汇总材料,进行推敲筛选,研究论辩策略,考虑好怎样立论、驳论,这其实是集体写作、共同评改作文的过程。辩手在比赛之前,必须进行多次的模拟演练。这是一种听力训练过程,要求专心倾听对方的发言,以便及时辩驳。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听”的训练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准备“小学生应该注重个人仪表”这个辩题时,辩手们紧扣住“小学生”、“注重”和“仪表”这三个关键词去搜集资料,查找到“注重”的意思是“重视”,“仪表”的意思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针对这些概念,辅导老师和辩手们一起确定了“小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容貌、姿态、风度、文明、礼仪等方方面面,这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对每个小学生的要求,只有注重个人仪表的人才能彰显个人素养……”这个核心观点。四个辩手就围绕核心观点去写作,一起模拟演练,修改稿件,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又如,在“好习惯,伴我行”主题辩论活动结束后,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借此契机举行了“我与辩论”的主题征文活动,征文要求学生“可以写观看辩论赛的感想、参加辩论赛的心得体会等,形式不限,可以是观后感、日记、诗歌等”。各班学生踊跃参加,交来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征文。教师们认真地批阅,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把一等奖作品在校园网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写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辩论活动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普通的语言训练没有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而辩论活动中听、说、读、写训练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辩论活动要求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的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的反击。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训练了辩手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论述的逻辑性。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7

辩论的前世今生

苏格拉底

史上最出名的擅长辩论的人,恐怕就是苏格拉底了吧!这位古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师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将真理愈辩愈明。他每天走在街上见到人就和人家辩论,搞得大家都闻苏格拉底色变,远远见到他便赶紧躲开。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

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我们从他的这些辩论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奠定了西方哲学中大家对广泛流传的这些概念和人们行为的一个认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崇尚的东西,人们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何意义。这,也是辩论的意义吧!

中国古代的辩论

在中国,辩论的历史可谓久矣。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们所做的,就类似于辩论,都是说服人的艺术。苏秦合纵,说服六国国君联合对抗秦国,配六国相印,说明了他口才的强大。张仪连横,以三寸不烂之舌将六国各个击破,将楚怀王玩得团团转,最后客死秦国。纵横家的手段,无非晓以利害,将事情层层剖解,将利弊展开,让国君选择有利的一面。

战国时代诸国争雄,百家争鸣,各个领域皆有开创性的人物,他们的各种学说纷呈,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导致各流派之间的辩论。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必然引起思想界的激烈冲突。如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才学和雄辩演讲能力,进可以得卿相,退可以著书立说,成为当时学术界、政治界最活跃的人物。其中孟子是当时著名的雄辩大师。他好辩又善辩,有很高的论辩技巧。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强有力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力量。孟子的论辩简练、明快而又有极强的说服力,可称得上是雄辩。孟子的雄辩一是得力于严密的逻辑力量,二是得力于磅礴的气势。还有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作为战国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马非马”论,使得公孙龙以诡辩著称。

狮城舌战

上述是历史上关于辩论的记载。而离我们较近的真实可观的并造成较大影响的,无疑是1993年的狮城舌战。1993年,在之前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的基础上,新加坡广播局扩大了参赛范围,举办了首届国际大专中文辩论赛,代表中国大陆参赛的是复旦大学辩论队(一辩姜丰、二辩严嘉、三辩季翔、四辩蒋昌建)。复旦大学辩论队舌战狮城,力挫群雄。决赛辩题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复旦大学为反方,沉着应战,在立论中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分别阐述辩题,即在事实层面肯定人性本恶的同时,在价值层面积极强调教化对转变人性的巨大作用。决赛中,复旦大学发挥出色,最终以五比零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台湾大学。点评嘉宾杜维明给予了复旦大学辩论队极高的评价。而复旦四辩蒋昌建在结辩陈词最后的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了华语辩坛不朽的经典。

1993年的这场辩论赛,可谓是一场经典赛,社会反响极为热烈,许多人都为之振奋。赛后不久,央视就播出了国辩全部7场赛事的实况录像。随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纪实与评析》一书,被誉为“辩论圣经”。

后来,央视的《12演播室》节目将几位辩手请到演播室,与观众见面,一夜之间他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8年后,身为武汉大学辩论队主力的周玄毅,就是那场国辩最忠实的听众之一。在他看来,1993年的国辩真是开了眼界。“在公开平台上针锋相对的大学生展开辩论,成了一件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大多数国人从来不知道,人居然还能这么说话。”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洒脱的表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国人“讷言敏行”的传统印象,展现出了大国国民不凡的形象,那次辩论赛在当时,被看作是社会开放的缩影。

至此,一股辩论热潮在全国掀起,辩论成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的“流行文化”,班级之间、系科之间、社团之间纷纷举行辩论会,参与辩论或者去听辩论成为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国辩”已远离大众的视线和媒体的焦点,主要是因为社会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辩论与演讲也渐渐淡出中学校园。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好事,说明辩论回归到了常态。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8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形成原因;特征

一、引言

《汉文典》在评价战国时代的诸子文章时,特别指出孟子善辩的特点:“逮至战国,孟子振响,善议论,长于讽陶,文最诀利。”孟子同时代的人“皆称夫子好辩”,而孟子回答:“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句话传达出两层含义:一是孟子善“辩”,在当时已成公认的事实;二是孟子本身并不乐于“辩”,而是因为某些原因使他不得不作出这种选择。为何“好辩”?如何“善辩”?“辩”的影响?以下一一浅析。

一、孟子论辩艺术的形成原因

(一)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争霸战争不断,纵横游说的时代风气盛行。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争取到崇尚霸道的君王的支持,实属不易。百家争鸣,各家各抒己见,众说峰起。孟子以接受孔子的传统自居,势必要扛起捍卫和弘扬儒学精神的大旗。但当时“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孟子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此外,战国时代也是我国逻辑思辨发展的时期,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严密的逻辑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在论辩过程中,孟子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普遍增强,且能成功运用排中律和矛盾律,因而无往不胜。

(二)学术氛围

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

稷下学宫,是当时诸子荟萃的学术园地、百家争鸣的讲坛和列国的文化中心。正是孟子传播和推行儒家思想的最佳平台。齐国好辩,稷下学宫所实行的鼓励议论谈辩的政策,推进了谈辩风气的盛行。而稷下对谈辩的水平和能力非常重视,甚至谈辩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一个士人在稷下学宫的地位高低。这也就意味着,游历于稷下学宫的孟子,必须采用当时稷下所通行的“议论”方式来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且需要在“辩”术上过关,才能在学者云集的稷下学宫占据一席之地,争得儒家学说在稷下的话语权。这是孟子实现其“名辩”目的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孟子“不得以”而“辩”的原因之一。

(三)孟子个人原因

相较孔子的深沉庄重,孟子更像是一个有血性的傲然儒者,锋芒毕露。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士人自贵心理,而孟子又才华横溢,与统治者合则留,不合则去之,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逼得统治者也不得不“左右而言它”。此外,孟子思维敏捷、气质博大好辩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反映在其散文中,不仅仅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彩。喜用层层叠叠排比句式,论辩富有气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这样,孟子形成了独有的论辩艺术。

二、孟子论辩艺术的特征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十分讲究辩论技巧,其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这一点在《庄暴见孟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庄暴见孟子》: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谈话的开始有些“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孟子却提出“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观点。可谓出其不意,观点新颖。“好乐”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关,“今之乐”等同于“古之乐”,迎合了齐王的心理并使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改善了谈话的气氛。然而孟子接下来并没有谈“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异同在哪里,而是巧妙地转换话题,再以谈“快乐”,诱使齐王在思想上走上孟子的思想轨道,从而牢牢地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既然齐王同意了独乐不若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若与多数人同乐,自然而然就把齐王引入到自己想谈的领域――仁政。

(二)灵活运用逻辑推理

孟子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反复诘难。如《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哪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先设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左右逢源。

(三)具有“驳”与“博”两大特色

“驳”是指孟子的论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于以往诸子坐而论道的言说方式。“博”则是指孟子的论辩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的知识丰富。孟子的论辩,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气势博大、咄咄逼人,从未有理屈词穷的时候。

和《论语》等诸子论著的雍容风格不同,孟子不再局限于坐而论道的方式,而是更多地采用了针锋相对、声色俱厉、咄咄逼人的辩驳手段。这种针锋相对的驳辩方式是孟子论辩的主要特色,甚至有文章把称孟子之文为“以反驳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并推崇《孟子》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

关于“博”之特色,这里要讲一讲稷下学宫的“相灭相生”辩驳风气。鼎盛时期的稷下吸引天下之士纷纷来齐,几乎各个学派在当时都有其代表人物在稷下,这种局面势必会造成各家思想的相互激荡和吸收。稷下诸子,通过这种“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过程,互相批评和驳难、互相吸收和学习,以完善自己的学说。孟子论辩“驳”且“博”,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融汇贯通体现到其论辩中。孟子的富民思想有不少是对《管子》中有关政治经济思想的直接吸取;孟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民本思想也是对稷下民本思想的吸取和发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也是在稷下学有关思想的影响和启发下提出的。可见,孟子论辩中所表现出的广博特点,得益于整个时代中所保存的诸子智慧。

三、孟子论辩艺术的影响

孟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在文学创作方面、在论辩技巧方面、在论辩精神方面,此处不一一说明。以小见大,从小处着手,我们重点谈论论辩技巧对当代辩论的影响。

以高校辩论赛为例,可见一斑。新生辩论赛、院院对抗赛年年举行,论辩各方为击败对手,无不精心研究攻辩之术。请君入瓮、引人入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论辩技巧己成为辩论赛中常用的手法。辩手们或口若悬河,雄辩的论证使人折服;或唇枪舌剑,犀利的辩锋令人结舌;或巧舌如簧;或左右逢源;或机敏风趣。这些论辩高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其中论辩技巧的获得,论点、论据的使用无不得益于孟子等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滋养。法庭公诉中的提问式辩论法,也可以从孟子的提问式辩论法中找到根源。

综上所述,孟子处于高谈雄辩的战国之世,以知言善辩而特色鲜明。尽管他在辩论中仍然存在着某些论证不严密、比喻不贴切,甚至还有程度不同的诡辩,这固然是他论辩中的不足,但这种不足,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的还应从历史的局限中去找原因。孟子的论辩艺术,如一颗恒星闪亮在中国文学银河里,其中的文化宝藏,值得我们继续去挖掘和开拓。

参考文献

[1]李华.稷下学风与孟子之“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曾义.《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特征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3]谭家健.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n].光明日报,1957(09)

[4]高悦敏,高黎黎.浅析孟子中论辩艺术的运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2)

[5]郭永朝.论孟子的人格结构及其价值期待[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4)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9

关键词:口语能力培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五种口语能力: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

朗诵能力的培养

朗诵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更富感染力。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就有着不同的朗诵技巧。教学时,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朗诵技巧进行分类培养。

――诗歌朗诵。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直抒胸臆,如:郭沫若的《天狗》;借景抒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托物言志,如戴望舒的《雨巷》;因事缘情,如艾青的《光的赞歌》。让学生的朗诵成为诗的再次创造,再次燃烧,再次升华。

――散文朗诵。要朗诵好散文,必须做到:开掘深刻的“意”,穿缀散落的“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心中的着眼点,不论画面有多跳宕,题材有多广泛,只要找到那根起着统摄作用的主线,脉络分明,语势流畅,就一定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品深远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极佳的示范材料。

――其他文体朗诵。论文参考网。寓言语言简练,幽默诙谐。指导学生朗诵寓言《嘴的抗议》,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嘴”的嘲笑和讽刺。如要读出幽默,那么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则堪称典范。话剧在中国历经百年沧桑,当然也是朗诵的佳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曹禺的《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排演中受到诵白的训练。

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主持,学生当评委,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教师还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演讲能力的培养

演讲能力就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演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什么”和“怎么讲”。具体说来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前两个是“讲什么”的问题,后两个是“怎么讲”的问题。下面就学生竞选演讲为例谈两点方法

――撰写演说材料。①自我介绍:或借名人之言,强调相关的特点,或用双关法,引起听众关注。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③结束语要注意煽情,博取信赖,获得选票。

――组织演讲比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掌握竞选演讲的安排后,请学工处领导和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开展院系学生会相关职务的竞选大会。既选拔了人才,学生的演说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辩论能力的培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培养学生辩论能力中,本人采用了以下步骤:

――播放录像。结合议论文的教学和利用学院广播站多次播放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模仿中受到启迪。事实证明,学生看完录像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布置辩题。如《刚走上新岗位要不要夹着尾巴做人?》

――撰写辩词。由于辩题的内容与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板有眼的辩词。

――进行辩论。正方:①人都有欺生的毛病,而“先来者”有时“出格”的表现只是因为他们自卑,怕新来者瞧不起自己,怕既得利益被新来者所瓜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真的想欺侮你。“夹着尾巴”不是痛苦的事情。论文参考网。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调力,适当妥协是一种美德。③韩信,如果当初不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后来;后来就不可能成为大将军。隐忍是为了更好地出击。④先拥抱,后扼杀,像拳击比赛那样。反方:①“夹着尾巴”,是可怜的,也是虚伪的。②“夹着尾巴”只会体现奴性,不能彰显人性。

――总结提高。通过这场班级辩论赛后,学生既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了辩论能力,更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主持能力的培养

说到主持,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嘴”和他们主持的节目。学生在报出这些主持人的大名时,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让他们的梦想成真,在教学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首先有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错纠错法、自圆其说法、顺水推舟法、反诘法、反答法。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如讲自圆其说法的妙用时,本人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杨澜主持节目,不小心摔了一跤。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她,全场鸦雀无声,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观众太热情了,我为你们而倾倒了……”全场掌声雷动。其次要有优美的语言。主持人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种亲切、纯正、感人的声音语言,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有个性、有特色,要追求声音美、言辞美、表达美和情境美。

――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主持人的一个手势,一脸微笑,一种动态,都能给人以感染力。

――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得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印证。因此设计了“以校园实话实说为主题”等节目,选出两名表现突出的学生过一把“主持”瘾。论文参考网。从学生敏感的话题“早恋是枚青苹果吗?”入手,两位主持人设计了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将羞涩、沉闷的局面打开了。男生、女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着。通过这一次节目主持,两位主持人充满自信,还打算参加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呢。其他同学也发现主持节目其实并不难,都想各展风采。

交谈能力的培养

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言语交往形式。根据交谈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交谈的技巧这一环节上,并进行模拟求职交谈。

――培养交谈技巧。主要有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以上六种交谈方法中,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进行重点指导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有偏见的,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比较适应对方,容易使对方承认、赞同、接受你的说法。在交谈中还可以训练其他技巧:用试探的口吻。当你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情,你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不妨先以试探的语言说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用赞颂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觉得你很懂礼貌。先说点客气话:“您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这件事还得多听听您的高见……”然后,再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使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不致感到被动和有失尊严,同时还会为你的谦虚、礼貌的人格所折服。

――模拟求职交谈。根据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训练重点定为模拟求职交谈。求职交谈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素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直观性检测。对求职者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交谈,因此要求学生先作如下准备:先要准备一份打印好的个人简历,还要调查了解该单位的情况,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在模拟求职交谈时还应注意:听清主试者的提问,从容不迫的作答;答语真诚而客观,不故作谦虚,也不故意卖弄;适度赞美对方,表达求职的诚意。通过模拟求职交谈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说话的语气也文雅、谦虚多了,交谈的能力也提高了。

辩论赛辩论技巧篇10

论文关键词法庭辩论技巧公诉人

辩论,自古有之。可以说,只要两个人之间存在分歧,就会产生想说服对方的心理,就会产生辩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论就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作为负责出庭指控犯罪的公诉人,接触到的最多,就是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个诉讼环节和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专门环节,参与辩论的双方必须在审判长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这种显著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与一般的辩论或者辩论赛有着本质的不同。参与法庭辩论的公诉人代表的是国家,出席法庭又是一种诉讼行为,这就要求法言法语运用得当,而辩论赛,由于其本质上是一种竞技游戏,因此更讲求的是语言的生动和幽默。类比、归谬以及极限推导可能就会被大量的运用。这在法庭上就不那么合适。另外,辩论赛由于其竞技性,对发言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法庭辩论注重的是查明真相,对时间并不会做严格的限定。除此之外还有称谓上的区别、立场上的区别等等。因此,对于辩论赛的认知,以及关于辩论赛技巧的掌握,是不能直接套用在法庭辩论上的。法庭辩论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本质上是严肃的诉讼活动,不是游戏性质的竞技比赛,在辩论赛上,我们可以回避对方的问题,可以进行诡辩,甚至可以故意曲解对方的论点,但是在法庭上,我们应该秉承检察官客观公正的立场,用事实和证据来揭露犯罪。因此,法庭辩论要成功,首要的前提是审查案件时是否认真、细致,公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和公诉实务能力是否优秀,辩论技巧和应变能力可以锦上添花,但不可以喧宾夺主。否则,就失去了法庭辩论的意义。

有人说,公诉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既然是战争,就要讲兵法、讲策略。《孙子兵法》对于军队的作战要求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笔者认为法庭辩论技巧和应变也可概括为“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具体来说,就是:应变如风、言词如林、激情如火、不动如山。

一、应变如风——快速得当的应对

应变如风,就是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辩护意见,要反应迅速,同时,辩论思路要多点开花,当正面论证难度大时,要及时转变思路,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做到让被告人、辩护人捉摸不透,从而让被告人、辩护人自己暴露矛盾。法庭辩论多数是公开进行的,公诉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在庭上如果面对被告人、辩护人的问题不敢回应,或者不予回应,那么,就会使合议庭和旁听群众认为公诉人无法回应问题,庭审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虽然在我国,法庭辩论暂时还不像英美法系那样直接决定一个案件的最终判决,但是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一个经验丰富的公诉人,既不会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会对方问什么就答什么,而是会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迅速思考并选择出最佳的回答方式。一般来说,法庭辩论中公诉人常用的回应方法包括:直接回答、迂回应答、顺势而答、借势回答等。

例如,被告人韩某某、尹某某等四人盗窃、抢劫一案,该案件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公诉人通过讯问被告人,发现公安机关可能涉嫌对被告人尹某某刑讯逼供,在将线索移交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同时,也依法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在法庭辩论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尹某某被公安机关刑讯逼供的意见,并以此否定公诉机关的指控。由于此时渎职侵权部门对公安机关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调查尚未结束,公诉人无法正面回应刑讯逼供的事实是否存在。但是,如果不回应的话,势必会给旁听人员和合议庭造成不好的印象,也可能促使被告人、辩护人进一步渲染刑讯逼供,影响司法机关形象。此时就可采取迂回应答的方式,在答辩中首先指出公诉方在审查时已经充分注意到刑讯逼供的可能并将相关线索移交渎职侵权部门审查,目前该案正在办理中,此时,公诉人已经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排除了被告人尹某某的供述,现在起诉被告人尹某某犯抢劫罪的证据体系是不包含其本人的供述的。这样的回应有力地回击了辩护方继续纠缠刑讯逼供,大打悲情牌的策略,而且凸显公诉人客观公正的形象,效果较好。

再如被告人潘某某故意伤害一案,辩护人在庭审中提出,控方列举的证人全部都是被害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证言应不予采纳。这一问题显然荒谬,但正面回应未必能使旁听群众认识到辩护人观点的不合理性,公诉人注意到辩护人也提交了3名被告人亲属的证言作为证据,此时就可采取借势回答的方法,指出按照辩护人的观点,辩护人提交的3名证人也全部是被告人的亲戚,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证言应不予采纳。通过这种借力打力的应对,使辩护人的谬误和矛盾直接自然的暴露出来,然后再正面回应证据的效力原则,庭审效果较好。

二、言词如林——严密庄重的语言

言词如林,主要是针对公诉人的语言风格而言的,法庭辩论中,公诉人谈论的是法律问题,庭审关系的是一个公民的自由、财产甚至生命,因此,公诉人在庭审中的语言,应当具有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庄重性的特点。

法庭用语是在诉讼过程中使用的专门的语言。因此,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概念具有特定性,例如自首、立功、累犯等,这些词汇都特指一个概念,不能混同或随便混用;法律语言所使用的词汇,法律均规定了专门固定的含义,任何人不得随意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在法律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或外延。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用语,也要时刻注意辩方使用的语言是否符合法律的本意和规定,避免误导法庭和旁听群众。

例如,被告人卫某盗窃案,这是一起典型的“调包”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和理论界,“调包”案认定为盗窃罪是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在陈述中说自己是被骗了,被告人也供述他的目的是去诈骗财物,因此本案应定诈骗罪,不应定盗窃罪。这种问题,其实质就是混淆了日常用语和法律用语的区别,这就很容易给旁听群众造成误导。此时,公诉人可如此应对:对于案件的定性,依据的应当是事实和法律,被害人和被告人不是法律专业工作者,他们从生活的逻辑对事情所陈述的意见,仅仅是个人看法。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坚持法律的明确规定,从犯罪的构成要件分析此罪和彼罪,否则,法律也就不会是一门科学。例如老百姓说“杀人了”,其实未必是故意杀人,可能是故意伤害,可能是抢劫,甚至可能只是一般的治安案件,否则,有人说“杀人了”就定故意杀人,这恐怕也不是辩护人的观点吧。

再如,被告人江某某受贿案,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提出起诉书指控的犯罪时间是“七月中旬的一天”,受贿数额是“人民币约7万元”,显然属于犯罪事实未查清,不符合起诉条件,应按照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不予认定,这一意见和之前网络热炒的安徽省东至县法院所谓的“现代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对这种情况,公诉人可以如此应对:司法工作者没有时光机器,不能倒流回案发现场,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证据来还原客观事实,这就可能和客观事实存在差异,或者无法确切无误的反映客观事实,这种法律真实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特别是在多次受贿的案件中,由于犯罪持续时间长、犯罪次数多,在没有相关记录的情况下,被告人一般是不可能准确回忆出每次犯罪的具体时间和数额的,如果此时作了确切的指控,反而是违背了准确性的要求。通过及时的释法说理,可以快速消除旁听群众和媒体的疑惑,避免类似网络舆情的发生。

三、激情如火——感染人心的情感

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就案件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便得到法庭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公诉人开展法庭辩论,主要是讲法理、讲证据,但是,这并不代表公诉人就不能讲激情,情感是能够感染人的。犯罪是一种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他给被害人带来的创伤是深厚的,感情的融入,既是公诉人对被害人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公诉人的发言能够感染群众,说服法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说,情感是公诉人法庭辩论内容中相当有分量的因素之一,如果缺少了感情,单纯的理性就很难触动人,难以激发出受众对公诉意见的深刻认同。当然,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的情感流露也应当和冷静、理性相结合,感情投入必须真实、自然、适度,如果公诉人无病呻吟,就会使受众感到厌恶,甚至伤害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感情。

例如,被告人罗某强奸案。该案被害人和被告人是同事关系。和所有的强奸案一样,一般被告人都不认罪。在审查案件的时候,公诉人发现双方的感情基础很好,但由于被害人是农村出来的女孩,所以对婚前性行为相当排斥,而被告人虽然在强奸时殴打被害人,导致她轻伤,但是强奸之后又心疼被害人的伤势,带她去医院治疗,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害人才报警的。在法庭辩论时,公诉人在论证了事实和证据之后,就采取了诉诸感情的方法,发表了一段充满感情的公诉意见。公诉意见发表后,被告人痛哭失声,当庭认罪,哭着请求法院重判他,对于附带民事请求也全部愿意赔偿。而被害人红着眼睛,要求撤回民事部分的起诉,请求法庭从轻处罚被告人。

四、不动如山——稳重得体的体语

不动如山,其实不是语言上的问题,而是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对非论辩因素的处理。非论辩因素,就是除语言以外的表情、手势、眼神、语调以及服饰、仪表、身体动作等行为举止,主要是指身体语言,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看似和辩论无关,实际上却对辩论有着微妙的影响。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语言表达观点,而且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事物的认识。人的面部表情及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是人们知识、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爱好和审美情趣,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有时候,这些身体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的真实性比语言表达出的还要可靠。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涉及的非辩论因素主要包括仪表、神态、眼神、语调、手势等。

例如,遇到法庭不正常的骚动或对方有违反常规的行为,公诉人可以用锐利的目光扫视骚动区或对手,以表示自己的注意和制止;如果辩护人用诡辩哗众取宠、危言耸听,可以用眼神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了;如果讯问时被告人故意编造谎言,公诉人可以以威严的目光逼视对方,增加他的心理压力,暴露矛盾;如果证人、被害人出庭时如果表现出紧张的情绪,还可以用鼓励、赞赏的眼神帮助他安稳情绪。总之,公诉人的眼神可以像指挥棒一样,起着传神达意的导向作用。